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金融学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研究——以嘉兴市为例

一、前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 并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要求, 在全党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从近年来的经验来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已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 而要改变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局面, 关键是要解决基础设施融资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研究、建立和创新科学有效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模式,对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还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一、财政投入不足。从增长优先目标的角度,地方政府把工业部门和城市经济放在优先的位置,通过发展工业来增加税源或出售农村土地获得发展资金。因此在有限的资金约束下,地方政府追求上项目、办工厂、做大城镇, 把有限的资金投向非农领域,无疑造成了支农资金的外流。

二、投资主体单一。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性资金投入虽保持稳定,但仍未能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来源单一的格局。而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健全,民间金融缺乏规范等因素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有效吸纳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三、目前农村金融支农作用的发挥还不到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少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需要金融保障。然而,农村金融的非农化倾向造成大量农村资金外流。由于受商业化经营和金融企业利益的驱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主体更多地投向非农产业领域,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而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由于的体制、规模和抗风险能力等条件的不足,使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乏力。

四、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的创新不足。除了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融资模式之外,没有实质性和针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设施融资模式出现。

可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投融资状况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因此,研究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模式问题,寻求建立一个适合不同农村不同基础设施的,有效率及有层次的融资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同时,通过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的探讨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第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有效地改变单一化的融资方式,实现融资方式多元化,适时为民间资金的介入提供渠道,从而有效地利用各项社会资金。通过对融资体制的健全和完善,筹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是有潜力的,保障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也是有可能的。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将对新农村建设产生直接和重大的影响。创新基础设施融资模式,能够给为解决基础设施的融资问题提供相关的理论基础,更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把握世界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城乡演变的基本规律和我国国情以及我国城乡发展的特殊性, 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

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融资方式,有效解决新农村资金问题,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待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新投融资模式应是以政府为导向,由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外国投资多元主体构成的市场化、高效益的投融资模式。

第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 ,在我国大部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下的情况下 ,我国新农村建设应以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作为切入点 ,特别是首先要加快加大对农村经济基础设施的投入 ,然后再通过用良好的经济基础设施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并最终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改进基础设施的融资模式以适应新的发展和新的变化。

本文将通过研究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问题,明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金融新的需求及特点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及项目融资的现状及局限,揭示现存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从金融创新的视角,重点分析适合新农村建设发展要求的新的金融创新载体和创新产品。

二、主体

(一)国外相关研究

1、关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理论的研究

亚当.斯密(1989)1认为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多数是西方经济学家主张由国家和政府负责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时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他认为“君主和国家的第三种义务就是建立并维护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设施”。

凯恩斯(1988)2强调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应通过开发公共工程刺激私人投资、增加社会就业,并从治理经济危机的角度出发,指出政府应将基础设施等公共工程的投资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罗森斯坦(1966)3认为等则强调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议必须通过政府干预,认为“基础设施这个具有聚集性特征的领域无疑要求计划化,通常的市场机制不能提供最合适的供给”。

20世纪70年代末,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兴起使得市场的作用重新被人们所重视。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基础设施特性研究的成熟以及Kirwan 和Antonio Estach等世界银行专家把市场、竞争、商业化原则(Kirwan,R.M,1989)、私人部门参与(Antonio Estach,1992)等因素引入基础设施及其投资的研究,基础设施投资逐渐摆脱了只能由政府提供的传统认识,拓宽了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研究。

2、基础设施领域主要的市场化投融资方式

P?K? Nevit(1996)4认为:项目融资是为一个特定的经济实体所安排的融资,其贷款人在最初考虑安排时,满足于使用该经济实体的现金流量和收益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并且满足于使用该经济实体的资产作为贷款的安全保障。

彼得.内维特认为:项目融资是指为一个特定经济实体所安排的融资,其贷款人在最初考虑安排贷款时,将满足于使用该经济实体的现金流量和收益作为偿还贷款的资金来源,并且将满足于使用该经济实体的资产作为贷款的安全保障。

PPP模式,即公共部门与私人企业合作模式,是指政府、营利性企业和非营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商务出版社,北京,1979

2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北京,1988.

3罗森斯坦.“大进推论”笔记(载《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M].圣马丁出版社,北京,1966.

4P?K ? Nevit《项目融资》(1996年出版)

利性企业以某个项目为基础而形成的相互合作关系的模式。通过这种合作模式,合作各方可以得到比单独行动更有利的结果。合作各方参与某个项目时,政府并不是把项目的责任全部转移给私人企业,而是由参与合作的各方共同承担责任和融资风险。PPP模式是一个完整的项目融资概念,PPP模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英国公共服务领域开始应用的一种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方式。PPP模式包括了两个层面的涵义:广义的PPP泛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各种合作关系。狭义上是指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共同参与生产和提供物品与服务的制度安排,是一种项目融资方式,包括合同承包、特许经营、补助等。

经过一系列的演进,融资模式更加市场化。例如新型的融资模式ABS模式,即资产收益证券化融资。它是以项目资产可以带来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一套提高信用等级计划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

3、新型融资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

购买力平价包括(但不是限于)的各种形式:

1、设计——建设——金融——转移。私营部门转让资产,一旦它已生成;

2、DBFO (最常见):设计——建设——金融——操作。私营部门拥有资产,并在经营合同的过程中提供的服务。资产是最终移交给政府。

(Luc E. Leruth 2009)1在维多利亚州已发展平价(伙伴关系维多利亚)详细和明确的政策,为重点的货币价值(VFM)与公众利益。到目前为止,十六个伙伴关系维多利亚项目已外约 4.5 亿美元的资本投资。在英国“私人融资倡议”(保护)启动于 1992 年,虽然一些私人的融资方案已经存在早2004 年约14%的早期公共投资 PFIs实施,特别是在地方一级进行,安达信(2000) 伦敦Underground.A 报告的个案中,估计为 17%的成本节约,有三分之二的准时交货的保护项目和没有超支联谊会由于节省成本。

Arnold Picot,Sebastian Deckers, Nico Grove and Marc Schramm (2010)2公共的货物应存在的私人生产的产品交付而无需政府干预市场的环境。如果不是这种

1The mechanisms of infrastructure enforcement . Bernd Holznagel, Arnold Picot, Sebastian Deckers, Nico Grove and Marc Schramm 2010, Strategies for Rural Broadband, Part I, Pages 45-56

2Public-Private Cooperation in InfrastructureDevelopment: A Principal-Agent Story of ContingentLiabilities, Fiscal Risks, and Other (Un)pleasantSurprises. Luc E. Leruth Networks and Spatial Economics, Online First?, 29 September 2009

情况,政府可以选择基金从而一定程度的共同传递到所有。其他研究表明,对一些公共的货物来说的,一个私人的替代方案在所有的私人市场参与者提供是不足的。更多的,公共的规定也可能有必要如果没有选项可消耗在公共和私营好在相同的时间(例如,针对公共和私人教育服务)。

(二)国内相关研究

1、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现状研究

目前,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状况不佳。陈雷(2008)1认为第一,农村资金供求失衡状况严重。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另一方面,资金外流严重,信贷资金流向、流量发生了新的变化,二者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第二,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支农职能范围有限。第三, 民间金融活动缺乏规范。第四,金融创新和服务滞后。近年来, 随着农村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 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但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 要么无视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新要求, 要么缺乏产品创新能力, 金融业务仍以传统的存贷汇为主,缺少针对农民、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品服务创新, 不能完全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五, 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近年来, 商业银行虽在农村设点吸收存款, 但对农村的信贷投放极少, 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市场, 大量的存款资金以贷款的方式转移到城市。第六,政府投资资金少, 使用效率低下。

贺文春(2009)2认为(1)我国资本市场不健全,不仅难以吸收国内民间资金,而且由于多年来形成的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集中统一模式,加之社会团体的参与缺乏成熟的项目法人运行机制,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有效吸纳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2)资金来源渠道少,投融资渠道不畅。政府仍然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主体和中介。农村基础设施直接投融资渠道过于狭窄,很少有农村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资金是通过直接投融资渠道获得的,项目所需资金主要来自银行贷款。(3)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产权不明的局面。首先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仍是政企不分,作为投资主体,政府既是投资者,又是经营者。其次,在许多已明确规定竞争性项目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所需贷款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自负盈亏时,政府仍按照行政指令决定。企业没有自主权。这是造成民间资金难以进入的重要原因。

1陈雷.新农村建设的投融资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8(8):52-54.

2贺文春.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优化路径选择[J].金融与投资,2009(1) :88-89.

刘强(2010)认为1(1)、目前政府在农村基础建设方面投入严重不足。(2)、投资主体单一。近年来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由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具有风险大、周期长、回报率低等特点并缺乏足够的政策和法律支持,导致了民间资本向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积极性不高。政府基本上是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唯一主体。(3)、目前农村金融支农作用的发挥还不到位。一是农业项目收益较低。二是农村信用社规模较小。

2、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对策研究

陈雷(2008)2认为第一, 加快农村金融管理体制立法, 整合各种涉农资源, 保证新农村建设资金有效使用。第二, 建立新型金融支农框架体系,努力形成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一是健全农村政策性金融筹资机制, 增强政策性银行支农实力。二是加快农业银行改革步伐, 巩固和稳定县域分支机构, 使其成为衔接城乡、工农之间的金融桥梁。三是创新农村民营金融组织体系, 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的农村金融机构。第三, 调整细化金融支农政策, 有效地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按照多元化、多层次的融资思路整合金融支农力量, 统筹解决新农村建设的巨额资金需求问题。第四, 促进民间投资力度。

钟卫稼(2009)3认为要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切实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战略目标。首先要结合农村实际。其次,加快以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导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资金为主体,信贷资金、社会资金和外资为补充的多元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系。再次,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第四,建立长期稳定的城乡财政转移支付的投入机制。

3、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

(1)融资方式市场化。孔文华,于爱英,楚颖慧(2007)4认为可以以市场的方法获取更多的建设资金。政府融资有:变现基础设施中的部分国有资产,把资金投到更有用的地方,以及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民间投资主体的主要融资方式是发行股票。陈祖英(2010)5认为要在新农村建设主导性力量政府和支持性力量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引入社会资本,弥补主体缺位和资金缺乏的问题。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将先进的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 从而使新农村建设

1刘强.浅议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商界,2010(2):22.

2陈雷.新农村建设的投融资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8(8):52-54.

3钟卫稼.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策略思考[J].农村经济,2009(10):9-11.

4孔文华,于爱英,楚颖慧.论新农村建设中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模式[J].前沿,2007(9):210-211.

5陈祖英.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投融资模式探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10): 40-44.

各项目在各自经营主体的主导下获得资金投入并进行有效管理。

(2)模式创新。王峰(2007)1构建以项目为主体的投融资机制是解决资金供需矛盾的路径选择。以项目为主体的投融资机制可以根据建设项目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主要方式:投资者共同组建项目公司,以“设施适用协议”为载体,以“有偿供给”为基础和BOT投融资方式。周顾宇(2008)2认为PPP 模式应用于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 浙江的民间资本日益庞大,为 BOT项目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由于农村公路建设范围广,资金投入大, 运用 PPP融资可以大大减轻政府财政预算对工程的影响。其次,由于农村技术水平落后,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与 PPP 融资的结合有利于低成本引进优秀私营企业的先进的管理经验, 提高农村公路总体建设水平。PPP 模式可以采取公共服务设施的转让、企业参与提供新建基础设施、吸引农民出资出劳、农民承包经营基础设施等多种做法。陈祖英(2010)3认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大胆探索ABS融资方式。刘险峰(2007)4认为政府当期财政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设施需求 ,新农村建设需要公共融资创新。“私人生产、政府付费或补贴、公众消费”模式是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吸引私人投资的一种较好模式。资产证券化是政府付费或补贴模式具体运用的较好方式。但是,基于政府付费或补贴的资产证券化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运用应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在上述模式中 ,政府付费或补贴是关键 ,因此首先必须确定付费或补贴人,这就涉及项目的投资主体或政府间的事权问题。同时,还要确定与基础设施企业订立付费或补贴合同的实施主体。

三、总结

综上所述,国外的一些理论有的已被我国经济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广泛接受,对指导我国目前农村基础设施融资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ABS模式的设想以及应用,对于创新农村基础设施融资模式有着较大的影响。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国同样会碰到一些国外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的问题,我们有必要比较和借鉴国外的经验,从而改善我国目前措施。

1王峰. 融资方式的创新: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途径选择[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7(4):35-39.

2顾宇.新农村建设融资模式研究——以浙江为例[J].浙江金融,2008(5):19-20.

3陈祖英.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投融资模式探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10): 40-44.

4刘险峰.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设施融资创新—一种基于政府付费或补贴的ABS创新方式[M]湖南社会科学,2007(2):110-113.

国内近年来有关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创新的论述越来越多,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存在的问题和争论依然很多。关于不同农村运用不同的融资模式与实际情况更好的结合起来,另外对国外融资模式的移植,需要深入地调查分析。新农村建设一个长期的过程,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基础设施融资模式模糊不清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摸索出一种适合中国农村的基础设施融资模式,以更好地解决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难题。

由于具体观念不同,不同学者对农村基础设施融资的模式研究的实际背景及侧重点都不同。在从金融地理学的创新上来研究适合中国不同农村基础设施的融资模式,以更好得解决“三农”问题,还缺少战略性设想。因此,本研究是有价值的。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刘梓舟.从农村金融需求的视角看农村金融的改革[J].南方农业,2008(1):87-89.

[2] 孙荣霞,王松江.公共基础设施BOT/TOT/PPP 项目环境影响评价[J].生产力研究,2009(6):83-86.

[3] 周淑芬,陈小云.关于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的思考[J].农村经济,2010(3)

[4] 钟卫稼.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策略思考[J].农村经济,2009(10):9-11.

[6] 孔文华,于爱英,楚颖慧.论新农村建设中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模式[J].前沿,2007(9):210-211.

[7] 贺文春.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优化路径选择[J].金融与投资,2009(1) :88-89.

[8] 昌忠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投融资体制问题研究:文献综述[J].经济前沿,2009(10):58-64.

[9] 王雯.农村小额信贷新途径——浅析西部农村资金互助社运行模式[J].农村经济,2008(8):11-15.

[10] 张静,王煜宇.农村投融资体制的国际比较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3):12.

[11] 郭亨孝.推进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及其破解路径[J].农村经济,2010(2):9-11.

[12] 郭伟,曹琳剑.拓宽我国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融资途径之我见[J].现代财经,2009(10):78-80.

[13] 冯涛.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融资体系重构[J].农村经济,2007(1):74-77.

[14] 陈祖英.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投融资模式探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0(10): 40-44.

[15] 陈雷.新农村建设的投融资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8(8):52-54.

[16]周顾宇.新农村建设融资模式研究——以浙江为例[J].浙江金融,2008(5):19-20.

[17] 陆益龙.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需求及影响因素—基于2006 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分析[N].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3:90-96.

[18] [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M].商务印书馆,北京,1988.

[19]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M].商务出版社,北京,1979.

[20] [美]罗森斯坦.“大进推论”笔记(载《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 [M].圣马丁出版社,北京,1966.

[21] [美]赫尔伯特.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 [M].商务出版社,北京,1988.

[22] 刘险峰.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设施融资创新—一种基于政府付费或补贴的ABS创新方式[M]湖南社会科学,2007(2):110-113.

[23]P?K ? Nevit《项目融资》(1996年出版)

[24] The mechanisms of infrastructure enforcement . Bernd Holznagel, Arnold Picot, Sebastian Deckers, Nico Grove and Marc Schramm 2010, Strategies for Rural Broadband, Part I, Pages 45-56

[25] Public-Private Cooperation in InfrastructureDevelopment: A Principal-Agent Story of ContingentLiabilities, Fiscal Risks, and Other (Un)pleasantSurprises. Luc E. Leruth Networks and Spatial Economics, Online First?, 29 Septe mber 2009

宝洁公司商业模式分析报告

商业模式分析报告 基于Alexander Osterwalder商业模式设计模型的宝洁公司商业模式分析

目录 一.宝洁公司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价值主张..............................................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消费者目标群体........................................ 错误!未定义书签。四.分销渠道.............................................. 错误!未定义书签。五.客户关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六.核心竞争力............................................ 错误!未定义书签。七.合作伙伴网络.......................................... 错误!未定义书签。八.成本结构.............................................. 错误!未定义书签。九.收入模型.............................................. 错误!未定义书签。十.结束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商业模式分析报告 基于Alexander Osterwalder商业模式设计模型的宝洁公司商业模式分析 一.宝洁公司简介 宝洁公司始创于1837年,是世界上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宝洁公司通过其旗下品牌服务全球大约四十八亿人。公司拥有众多深受信赖的优质、领先品牌,包括帮宝适、汰渍、碧浪、护舒宝、潘婷、飘柔、海飞丝、威娜、佳洁士、舒肤佳、玉兰油、SK-II、欧乐B、金霸王、吉列、博朗等等。宝洁公司在全球大约七十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2012财政年度,公司全年销售额进840亿美元。宝洁公司在全球80多个国家设有工厂或分公司,所经营的300多个品牌的产品畅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美容美发、居家护理、家庭健康用品等。 二.价值主张 产品价值:宝洁注重产品研发、申请多项专利、产品注重满足顾客某方面的强烈需求、飘柔等低端产品价格便宜使客户容易获得。 服务价值:一般意义上的产品研发和相关基础技术、大量持续投资与市场研究、将市场需求和产品技术很好的结合起来,创新产品、升级产品,包括功能、包装、概念等,针对消费者的沉浸式研究,通过融入到消费者的生活中去,更加深入的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商业模式发展现状综述

商业模式理论发展现状综述 1:商业模式理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已经出现非常多的研究成本,这些研究成果包括了很多的方面,所以说,很多的学者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向都对商业模式进行不同的研究,得出的成果也都不同。从总体上看,商业模式的理论都是围绕着企业的根本性质与目标进行的研究结论。现在商业模式理论涵盖的范围非常的广泛,包括了很多内容,例如:资源获取、生产、营销、售后、研究开发、客户资源、成本及收入等等。所以,商业模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他会涉及很多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所以商业模式的研究需要研究者都能够用创新性的思维,不会被局限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事实上人们对商业模式研究的共同目标和共同理想,都是为了使人们能够对商业关系和经营管理理论有更进一步认知,让以后利用其理论更加的简便。 2国外商业模式理论相关研究成果 商业模式这个词语,第一次是出现在《经营研究》这一篇文章中的。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成为了被学者们所研究的热门话题。在20世纪90年代,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将商业模式称之为经营理论,而加拿大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兹伯格将商业模式称为战略思想。国外的学者加里·哈默尔以及C.K. 普拉哈拉德两人,所提出的“战略意向”这一概念也比较符合商业模式的实际意义。他们通过对世界上的成功企业进行分析和研究后指出,战略不应该是一种具体规划,因为成功的企业是不可能通过规划规划出来的,所以,战略在本质上应该是一种意象,它是企业渴望得到的远大前程和领先地位的一种意象。 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学者们对于商业模式研究的方向也越来越多,20世纪 90年代后国外的研究者们对商业模式理论的研究方向就是寻找商业模式的通用 性概念,找出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在这个阶段研究者们对商业模式理论已经有一定的认知,理论研究已经进入了对商业模式概念的描述阶段。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学者们对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的总结越来越完善,提出的观点就越来越符合一般规律。当商业模式的概念比较清晰之后,学者们就开始对商业模式的一般模型进行研究,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比较优秀、系统的观点出现。 3:国内商业模式理论相关研究成果 国内商业模式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要远远晚于国外关于商业模式理论的研究,所以国内商业模式研究的成果、阶段,也是远远落后于国外的理论研究阶段的。在我国当前的理论研究阶段中,我国学者对商业模式的研究还主要是处于商业模式的跟踪研究阶段。王波和彭亚利2002年在《经济观察报》中提出的“何为商业模式”中,提出的理论都是应用性的研究理论,其最终成果缺乏相关理论成果的支持,并不能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国内后续商业模式理论的主要研究者有西南财经大学的罗珉教授、曾涛博士,以及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翁君奕教授、程愚博士。他们各自都在自己所著的文献中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1 内部控制定义 其实我们通过学习观察所得,内部控制的定义在不同年代都有所不同。各国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是随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经济活动和不同的经济管理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 冯培根(2000)认为,内部控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担负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企业经营活动中强化内部监督,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文章认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不仅可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对于企业防范经营风险,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经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风险评估不足、意识薄弱、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 Lauraf.Spira(2003)指出 Turnbull 指南的公布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内控的性质,尤其是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相接合。 彭君翔(2008)从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企业内部控制的演进过程和企业内部控制原理探析三方面,阐述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并且回顾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五个发展阶段;并从“控制论、委托代理理论、博弈论”三个角度,探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原理。 安艳红(2008)提出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单位的各级管理部门,为了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确保经济信息的真实、正确,利于协调经济行为,控制经济

商业模式变革文献综述

商业模式变文献综述 1.商业模式的概念 彼得德鲁克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商业模式的重要作用已得到各界的高度认可与重视。众多企业在有效利用商业模式的情况下,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但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还是不够系统、完善。一般定义: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对于商业模式的真正含义,理论界没有形成统一的权威解释。笔者将对商业模式的四个角度对其概念进行综述。 经济(盈利)角度:经济类的定义仅仅将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的经济模式,其本质内涵为企业获取利润的逻辑。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收入来源、定价方法、成本结构、最优产量等。许多研究者都从这个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了概念界定和本质阐述。Stewart 等 ( 2000 ) 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能够获得并且保持其收益流的逻辑陈述。Rappa ( 2000 ) 则认为商业模式的最根本内涵是企业为了自我维持,也就是赚取利润而经营商业的方法,从而清楚地说明企业如何在价值链 ( 价值系统) 上进行定位,从而获取利润。Hawkins ( 2001) 把商业模式看作是企业与其产品/ 服务之间的商务关系,一种构造各种成本和收入流的方式,通过创造收入来使企业得以生存。Af uah 等 ( 2001 ) 把商业模式定义为企业获取并使用资源,为顾客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多的价值以赚取利润的方法。商业模式详细说明了企业目前的利润获取方式、未来的长期获利规划,以及能够持续优于竞争对手和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 运营角度:运营类定义把商业模式描述为企业的运营结构,重点在于说明企业通过何种内部流程和基本构造设计来创造价值。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产品/ 服务的交付方式、管理流程、资源流、知识管理和后勤流等。也有许多研究者从这个角度对商业模式进行了概念界定和本质阐述。Timmers 将商业模式定义为表示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架构,内容包含对不同商业参与主体(business actors) 及其作用、潜在利益和获利来源的描述。Mahadevan 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与商业伙伴及买方之间价值流(value stream) 、收入流(revenuestream) 和物流(logistic stream) 的特定组合。Applegate 把商业模式说成是对复杂商业现实的简化。通过这种简化,商业模式可用来分析商业活动的结构、结构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商业活动响应现实世界的方式。Amit 等把商业模式看作是一种利用商业机会创造价值的交易内容、结构和治理架构。他们描述了由公司、供应商、候补者和客户组成的网络运作方式。 战略角度:战略类定义把商业模式描述为对不同企业战略方向的总体考察,涉及市场主张、组织行为、增长机会、竞争优势和可持续性等。与此相关的变量包括利益相关者识别、价值创造、差异化、愿景、价值、网络和联盟等。目前来看,国外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大部分属于这个范畴。KMLab 顾问公司(2000) 将商业模式定义为关于企业如何在市场上创造价值的描述,内容包括企业的产品、服务、形象与配销的特定组合,还包括用以完成工作的人员与作业基础建设的基本组织。Linder 等(2000) 认为商业模式是组织或者商业系统创造价值的逻

上市企业盈利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上市企业盈利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上市企业盈利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论文导读:: 准则体系于 2007 年 1 月 1 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 上市企业盈利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论文关键词: 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研究现状传统的理论和企业经营实践中的误区,使得我们对企业盈利模式认识不到位。 难以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发展战略,尤其是难以培育出有高盈利能力的企业。 而这正与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宗旨是相违背的。 企业的盈利模式是在与竞争对手的角逐中,设计和实施的可为企业带来显著、持续利润的经营方式,是其特有的赖以盈利的商务结构及其对应的业务结构 1。 成功的盈利模式必须能够突出一个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的独特性 2。 上市公司是企业形态中的特殊群体。 上市公司群体不仅对于促进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源配置、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升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这使得我们对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开始不断涌现。 这些研究成果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对企业盈利模式以及上市公司盈利模式的相关研究进行汇总、梳理和分析,指出盈利模式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一、我国有关盈利模式研究概述通过对 CNKI 博硕士论文及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 以盈利模式为检索关键字,在文献标题中进行检索,检索出文献共计 733 篇上市公司,其中期刊论文 622篇,博士论文 0 篇,硕士论文 95 篇,会议论文 16 篇。 在检索结果里,搜寻有关上市公司的相关研究,只有 3 篇期刊论文,针对性研究文献非常少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见表 1)。 表 1 盈利模式相关文献检索情况另外,还有众多国内学者有关盈利模式的研究集中于证券公司的盈利模式。 他们分别从券商的经营模式、企业战略、资源投入和企业竞争行为等来分析券商的盈利来源,盈利结构,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经营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如资产规模小,业务单一、创新能力不足上市公司,且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等(王开国,2003) 17。 吴晓求(2004) 18 认为我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券商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财富积累机制。 他提出中国券商盈利模式应该向服务盈利模式转变,从而带动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企业部控制建设 》的文献综述 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部控制基本规》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部控制的概述 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管

理等领域。由于该指南是COSO一系列报告的延伸,它所阐述的一些准则适用于所有规模的公司,尤其对小企业部控制的构建和实施具有重大参考意义。2006年5月17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第32号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这是我国首次对上市公司部控制提出具体的要求。2006年6月6日,国资委也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2008年6月28日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部控制基本规》并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围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这些都主要集中在对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部控制的研究上,很少有人把研究重点集中在小企业之上,这也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部控制极其落后的现状。 程晓峰认为部控制制度的定义是:企业各个业务部门以及员工之间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是具有控制功能的各种方式、措施及其程序的总称,它不是规章制度,也是部管理,更不是组织计划。部控制要以有效为前提,其关键是作为部控制主体的经理和员工。 《企业部控制基本规》将部会计控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 部控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 其目的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有效的部控制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各项经济目标能否实现、经济效益能否达到,也是我国

大数据分析驱动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研究

2014年第1期(总第20期)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No.1,2014Total No.20 大数据分析驱动 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研究 李艳玲 (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116025) [摘 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发展催化了大量的相关产业,也带来了商业模式创新的机 遇。大数据问题迅速从技术层面上升到国家战略的最高层面。商务管理在大数据背景下面临诸多的时代挑战,分析企业在应用与研究方面所面临的问题,研究大数据环境下所带来的商业机会的新变化与新思路,思考并探索如何让我国在商业模式创新中迅速适应大数据环境,并有效利用新的机遇与挑战等问题刻不容缓,文章探讨了大数据驱动的商业模式的创新,并对大数据的发展做出展望。 [关键词]大数据;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4)01-0055-05 [收稿日期]2013-11-10 [作者简介]李艳玲,东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数据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决策研究。 由于社会化媒体和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普及, 在最近及未来几年中,各种新的、强大的数据源会持续爆炸式地增长,过去曾经用的名词“信 息爆炸” 、“海量数据”已不足以描述数据的增长态势,2011年5月,美国麦肯锡全球研究院 (MGI )发表一篇名为“Big data :The next fron-tier for innovation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大数据:未来创新、竞争、生产力的指向标) 的研究报告,“Big Data ”(大数据)这个关键词便开始流行起来。 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 的抓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群,按EMC 的界定,其中的“大”是指大型数据集,一般在10TB 规模左右;多用户把多个数据集放在一起,形成PB 级的数据量,同时这些数据来自多种数据源,以实时、迭代的方式来实现。IBM 公司把大数据概括成三个V ,即大量化(Volume )、多样化(Variety )、快速化(Veloci-ty ),这三个特点反映了大数据所潜藏的巨大价值(Value ),总体概括为四个特征,即4V 。 面对与日俱增的大量复杂的数据,大数据将 会对高级分析产生巨大的影响,如何通过技术、 安全实践和IT 技能的正确组合来发现数字宇宙的潜在效益,帮助客户管理、保护和挖掘这些可以改变游戏规则的数据价值,并把它们直接转化为竞争优势,真正驾驭数字宇宙,发挥大数据的巨大潜力,是每个企业迫切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分析和利用大数据也可以催生无数新的服务和商机,也让一些传统行业找到了新的发展机会,更为紧迫的是,大数据时代产生了对“数据科学家”这种新兴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对数据的洞察力进一步体现公司的战略和行动,将形成正向反馈,有助于企业积累竞争优势,这是大数据分析对产品创新活动的一个新的典型特征。传统创新活动主要局限在企业内部、数据有限、不能及时方便获取,而大数据时代开放性、网络化的数据无处不在,即时发生大量数据,为实时化、个性化创新方式提供了大量的在产品市场化之前进行互动设计的可能性。这方面的研究应充分利用大数据并结合行业特点研究一些重点行业中的产品及服务创新,例如金融、保险、医疗、零售、物流、互联网、电信等具有突出代表 — 55—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对比研究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摘要】动态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企业的需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商业模和战略的动态变化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而在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如何,这是本文的关注重点。本文从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纷繁复杂的研究框架中选取了现阶段更受关注的四点——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商业模式转型、战略转型的驱动因素以及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为论述重点,对国内外的研究做出梳理 【关键词】管理者认知商业模式战略转型多元化 一.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 尚航标、李卫宁和蓝海林(2013)给管理认知做出了如下定义:管理认知是企业战略决策者在进行战略决策时所用到的一种知识结构。管理认知通过提供信息搜寻功能、信息解释功能和行动逻辑功能来影响企业战略决策,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并决定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在过去的20年中,管理者和组织认知(MOC,managerial and organizational cognition)在战略管理研究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Walsh,1995;Huff,2005;杨迤等,2007;Kaplan,2011)。SuchetaNadkarni and Pamelas.Barr(2008)将管理认知划分为注意焦点(attention focus)和环境—战略因果逻辑(environment-strategy casual logics)。其中注意焦点是指高层管理者对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主观认知程度,这些认知受一个(或多个)领域的观念的支配,而忽视其他领域。Daft and Weick (1984)认为关于环境与战略之间因果关系有两种不同的逻辑方式,一种是环境驱动模式(environment-driven)所代表的确定逻辑(deterministic logics),一种是解释驱动模式(interpretation-driven)所代表的前摄逻辑(proactive logics)。在环境驱动模式中,高管认为环境决定战略,因为高管所感知的环境是确定的、剧烈的、可测量以及有决定因素的,他们先了解那个环境的需要继而提出反应战略。在解释驱动模型中,高管根据战略来确定环境,因为高管所面对的环境是更不确定和更难分析的。武亚军(2013)将MOC的研究领域归纳为三个:一是行为决策理论研究,它关注认知偏见、简化原则等在战略决策中的应用及调整;二是认知地图和认知结构研究,它主要关注管理者的认知方法;三是认知结构与战略管理过程的联系,包括战略形成和实施过程。武亚军运用认知地图和扎根方法对华为公司领导人任正非进行分析,发现了“战略框架式思考”和“悖论整合”两个典型认知模式,在中国转型发展的复杂动态环境下,任正非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有价值、稀缺、难模仿、难替代等特征,是华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来源。 管理者认知在企业战略形成、推进及转型等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达成了一致。Tushman & Romanelli (1985)指出,高管的变革与继任是克服转型障碍的重要机制。Tushman等(1985)的研究发现公司绩效的下滑并不能直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而是否存在新任管理者是关键的调节因素。Loasby(2002)认为,企业成长阶段演进及相应的组织变革,都与企业管理者对未来变革和成长机会的认知变化发生直接关系。Yokota & Mitsuhashi(2008)的研究发现,新任管理者是否可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取决于其是否可以改变战略决策的过程;高管的变更与继任并不是触发战略转型的充分条件,只有当高管变更后管理者价值观和利益偏好发生改变时,战略转型才会实施。在国内,薛有志等也认为管理者的认知过程是形成战略的组织因素中必不可少的动态要素;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将优化高管团队构成和改善经营者战略思维作为提升企业战略决策能力的关键;尚航标黄培伦(2010)在对万和集团的案例研究中提出了有限理性视角下企业管理者认知对企业竞争优势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之欧阳家百创编

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欧阳家百(2021.03.07) 》的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张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李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内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

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管理等领域。由于该指南是COSO一系列报告的延伸,它所阐述的一些准则适用于所有规模的公司,尤其对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构建和实施具有重大参考意义。2006年5月17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第32号令———《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这是我国首次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提出具体的要求。2006年6月6日,国资委也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通知》。2008年6月28日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这些都主要集中在对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上,很少有人把研究重点集中在小企业之上,这也造成了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极其落后的现状。 程晓峰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定义是:企业各个业务部门以及员工之间在业务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种动态机制;是具有控制功能的各种方式、措施及其程序的总称,它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及原则

2011年12月 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概念及原则探析 文/杨锴 摘 要:企业商业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的运作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商业模式的创新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解释,提出商业模式创新概念和构建商业模式的原则,希望通过本文,充实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相关理论。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概念;原则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2-0176-01 财经视点 时代华纳前首席技术官迈克尔?邓恩在2001接受《商业周刊》采访时说:商业模式比高科技更重要,因为前者是企业能够立足的先决条件。商业模式创新是现代企业在社会环境下必须思考和关注的问题,随着企业的同质化加强,如何能够在商场上胜出,往往归功于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但目前对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商业模式基本概念、结构体系、理论范式等研究,其理论框架尚未建立起来,有关的商业模式研究都处于探索性阶段。 一、商业模式创新概念 在互联网尚未应用于商业领域之前,因为以往的理论认为利润=收入—成本,所以传统行业的发展主要关注如何降低成本,增加销售额,从而提高效益。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在商业领域的发展,企业商业模式趋于动态的发展阶段。Hamel认为,在变革时代,企业竞争更多的是经营模式的竞争和创新制度的竞争。[1]中科院乔卫国认为是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基本逻辑的变化,即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笔者认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就是如何设计企业的运营模式,资源整合能力,发展潜力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实现盈利的目的。通过创新,可以达到以下效果。(1)完善企业运营管理。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不仅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而且企业更要关注外界环境的变化,通过创新,使商业模式设计合理而可行,体现顾客价值,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2)提高企业适应市场能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更多关注的是互联网条件对以往商业模式的变化。随着2000年互联网在商业模式中的应用,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创新商业模式,提升企业的市场敏感度,加强企业的生存能力。(3)创造新的价值。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更多关注不同环节的价值创新,顾客价值创新,价值链创新,供应链创新,管理价值创新等,通过一种有机的组合,整合不同的企业资源和能力,创造出不同的价值。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 本文是基于企业核心能力理论的商业模式创新。1990年,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一文,标志着核心能力理论的正式提出。他们在该文中指出,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核心能力具有用户价值、独特性和延展性的特征。企业商业模式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不断地提升和发展,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可以通过内部发展、合作、联盟等商业模式策略调整的方式,增补原有资源与能力缺陷,使核心能力与市场机会相适应并不断发展,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 三、商业模式创新的原则 1、关注战略,综合管理。企业战略从宏观的角度规定的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具体如何运作,还需要策略和商业模式的支撑。在确定企业商业模式的同时,一定要考虑企业的战略意图和战略目标,具体的实施则依据商业模式。商业模式与公司治理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关系。[2]所谓公司治理,是指协调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制度安排,其中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董事会,经理层等。如何整合资源,通过商业模式转换才是关键。如硅谷的企业通过员工持股,股票期权等方式,将人力资本转换为人力资源,很好地将人力和物质资本的共同治理,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为硅谷的发展提供坚强后盾。 2、以价值为核心。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最主要目标就是创造价值,首先是顾客价值,然后是企业价值,最后是社会价值。顾客价值,强调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围绕顾客的需求,满足顾客的差异化需求。在满足顾客价值的基础上,自然也就实现了企业价值,企业价值主要体现在企业相关利益者利益得到满足,主要是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和企业利润价值最大化。 3、在产业中合理定位。商业模式创新,新在如何在市场产业中寻找定位,通过观察商业中的未来发展趋势和走向,占据市场的有利地位和资源,把握市场的核心标准,成为一个由生产产品到制造标准的企业。改变以往的销售模式,提出新的销售理念,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策略计划的实施,借助于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实施电子商务等模式,改变静态的销售模式,实现动态且更符合产业发展的新定位和销售方式。 4、能力与资源匹配。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和企业资源理论中指出,企业的核心能力具有价值性,稀缺性,难于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而企业资源理论将资源分为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本,有形资源容易辨别,价值有限,而无形资源对企业来说意义更重大,但难以计量和评估,企业资源是企业能力的基础,企业能力是整合企业资源的必要条件,两者相辅相成。通过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合理安排企业资源,发掘企业内部独有的商业优势和资源能力优势,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实质也是一个整合资源,培养能力的过程。 5、系统与局部最优组合。企业商业模式由不同的组成部分,商业模式创新有价值发现、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管理、价值配置和价值实现组成。[3]其实商业模式创新是企业站在顾客的角度,分析市场,调整企业的价值链和供应链环节,通过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创造不同环节的价值,设立一套具体的管理体系,协调资源和能力的关系,最终使企业创造的价值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实现企业的价值。商业模式创新必须在企业战略目标的统领下,对各个要素进行统筹规划和整体适配。[4]通过与战略目标的匹配,达到局部和系统的有机整体统一。 结束语:通过本文的探究,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尚属于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解释和设计的基本原则处于探索当中,缺乏一个科学的指导体系,本文通过设计创新原则和企业核心能力理论解释来作为商业模式创新的提供方法和理论分析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为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一点理论工具。 作者简介:杨锴,职务职称:吉林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单位:吉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加里?哈默尔著.曲昭光,赖溟溟译.领导企业变革[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2]沈永言,吕廷杰.商业模式创新的五大基本理念[J].企业管理,2011,(03):93-95. [3]纪慧生,陆强,王红卫.商业模式设计方法、过程与分析工具[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7期:87-92. [4]李曼.略论商业模式创新及其评价指标体系之构建[J].现代财经,2007年第2期:55-59. 176 2011.12

中国电子商务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电子商务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综述 电子商务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开放的网络 环境下,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 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商业运营模式,以电子技术为手段,以商务为核心,把传统的销售、购物渠道移到互联网上来,打破国家与 地区的壁垒,使生产企业达到全球化,网络化,无形化,个性化的基于 因特网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其特征是商务活动在因特网上以数字化电 子方式完成。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电子商务是当下中国最具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之一。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使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我们的一种购物方式、营销方 式和生活习惯,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整个世界。随着京东和阿 里巴巴的境外挂牌上市,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每个国人和各大公司关注 的焦点。 1999 年是中国电子商务元年,从这一年电子商务步入实质性的 商业阶段至今发展壮大已有将近15 年。那么,当下中国电子商务发 展现状如何,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怎样等 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合理改进这种商 业模式,趋利避害,为社会谋福利,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含义,也可以

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电子商务市场的规范及其长远发展产生积 极作用。在这篇综述中,将参考各方意见,阐述电子商务发展的现状 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探讨一些解决方案。 二、文献综述 许多学者与媒体、网络、机构等对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问题 进行过深入调查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不断完善,发展规模持续扩大 网络购物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成熟,带动了中国移 动网购步入快速的上升通道。《2014 年 Q1中国移动网购市场调研报告》表明: 2014 Q1 中国网购总体市场规模达 6478.5 亿,环比增长 11.7%,呈现快速发展势头。网购用户规模方面,截止 2014Q1中国网 购用户数量已经超过 3.1 亿人。正如西安交大的李琪教授在《改革创新 全面发展中国电子商务》所描述的:”这确实就形成了一个新型的行业。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一个行业,它的数量增长有这么快。” 中国电子 商务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一大重要增长点,电子商务发展动力持续增强。 2、电子商务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不断加大,加速形成经济竞争 新态势 电子商务在我国工业、农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旅游 和城乡消费等各个领域的应用不断得到拓展,正在形成与实体经济深 入融合的发展态势。对外经贸大学教授、商务部和工信部专家王健在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开题报告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湖南工业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2014届) 学院(部):财经学院 专业:财务管理 学生姓名:彭瑶 班级: 103班学号: 指导教师姓名:谢刚职称:讲师 2013年 12 月 22日 3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一、结合课题任务情况,查阅文献资料,撰写1500~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一)国外的研究现状 西方内部控制理论的演进,经历了五个阶段,其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目标由单元到多元、对象由局部到整体的演进。而随着人们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的不断认识,基于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不断兴起和深入,目前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 国外有关公司治理下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是以卡德伯利报告、哈姆佩尔报告和特恩布尔报告,以及COSO的内部控制框架和OECD《公司治理原则》为代表。其中,前三者被称为英国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研究历史上的三大里程碑。 卡德伯利报告(1992)从财务角度研究公司治理,将内部控制置于公司治理的框架内,明确要求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并以内部控制、财务报告质量以及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前提,明确要求公司改善内部控制机制,建议董事会应就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声明,外部审计师和审计委员会应对董事会发表的声明进行复核。 特恩布尔报告(1999)作为公司治理委员会综合准则指南指出,董事会应对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制定正确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寻求日常的保证,使内部控制系统能有效发挥作用,还应进一步确认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方面是有效的。其中特别指出,董事会应在谨慎、仔细了解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正确判断。 DECD《公司治理原则》(2004)规定:公司治理结构应确保董事会对公司的战略指导和对管理层的有效监督,对公司和股东的责任和忠诚。同时,要求董事会确保公司会计和财务报告制度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独立审计师的完整性,确保公司具备恰当的控制制度,特别是风险管理制度,财务和营运控制制度等,确保公司的行为不违反法律和相关的准则等。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有关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我国政府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加大企业内部控制的推动力度的。我国在内部控制规范的建设过程中,内部控制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理论突破,特别是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研究也呈现出勃勃生机并不断发展。 吴水澎(2000)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阎达五(2001)也指出,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监控系统与制度环境的关系;李连华(2005)认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 阎达五、杨有红(2001)则将内部控制框架与公司治理机制结合起来,认为内部控制外延的拓宽正是由公司治理机制变化所致。因此他们建议采取双管齐下和分两步走的战略建立内部控制框架,认为首先要在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方面做到董事长和总经理分设、董事会和总经理班子分设,避免人员重叠;特别强调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认为董事会应该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完善和有效运行负责。

商业模式发展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12806824.html, 商业模式发展综述 作者:陈倩如,杨成森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9期 摘要:目前,有关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在国内外是一个前沿问题和热点关注度的对象,相关研究成果集中在最近的十年里。在现有文献中,对商业模式的含义、理论解释以及模式创新的内容与步骤等方面虽有所研究,但由于研究者站在不同的视角,因而对商业模式的概念,结构体系,理论范畴缺乏统一的认识,有关模式的研究总体上还属于探索性初级阶段。在对现有商业模式的研究成果汇总的基础之上进行综述,为商业模式的研究提供资料。 关键词:商业模式;发展背景;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9-0201-02 一、商业模式发展的背景 “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s)”这一名词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受到广泛的关注。这与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的兴起有着直接联系。很多学者甚至认为商业模式的创新就是企业基于互联网对传统的管理、营销、物流等公司运营环节进行改造,提高企业效率的一个过程。 随着微软、谷歌、戴尔等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企业获得巨大成就的现实,令“商业模式”备受瞩目。商业模式创新所带来的价值或者利润甚至数倍于传统经济形式,所以投资者也开始关注企业商业模式以及商业模式的创新。企业开始对自身已有的商业模式进行反思和审视,试图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快速提升自身价值并获得更多的利润。 就中国企业来讲,改革开放前几乎不存在商业模式。企业就是以政府“调配”、“划拨”等计划为模式。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学到了许多西方市场经济下的知识,并且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与国外时间相差不多,所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商业模式概念的炒作在国内也变得十分普遍,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时期更加突出。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从“世界工厂”中转型出来的艰难时期,所沿用的“低成本+大市场”的模式已经处处碰壁。 事实说明,改变企业设计,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十分必要和重要,甚至比科技方面的创新更为重要。如戴尔、宜家、沃尔玛等世界领先的企业,并不主要是依靠高科技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而是这些企业重新定义了所在行业的服务标准,为顾客创造了更大的价值,及在商业模式上进行了创新。因此,商业模式创新对中国企业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因而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业界人士的关注。

内部控制文献综述

关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的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 07级(1)班周兴辉 指导教师:张国康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一、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概述 李阿勇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与大型企业相比较,我国中小企业在管理机制上具有规模小、动力大、内部改革成本低、机制灵活且有效率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资金少,人才缺、信息封闭,应对风险能力差。 王静认为美国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2004年6月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为企业有效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COSO于2006年7月发布了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如何更好地运用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而发布指南。该指南应美国证券委员会的要求,针对小型公众公司存在的一些独特问题做出了指引,包括信息技术、职责分工、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风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