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艾灸语录

古代关于艾灸语录
古代关于艾灸语录

古代关于艾灸语录,我们不能忘

艾灸作为最简单最有效的治病方法,解决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医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老百姓也能用的起,人人都可以自救。我们必须要传承下去了。

1.《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2.《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黄帝内经》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3.《黄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4.《孟子》“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5.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6.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7.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8.《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9.《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10.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

11.《小品方》云:“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晋隋时代陈延之)

12.古语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13.《针灸资生经》说:“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

14.《千金要方》中提出:非灸不精,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唐代孙思邈)15.《针灸易学》甚至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16.宋《备急灸法》:“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

17.《宋史?太祖本纪》:“太宗病,帝往视之,亲为灼艾。”

18.《庄子》“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19.《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人,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20.《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21.唐代王焘指出:“是以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

22.李时珍之父李言闻的《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阴,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23.《养生一言草》记载: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灸不为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日本--八偶景山)

24.《东医保健》称脐灸有“养丹田,助两肾,添精补髓,返老还童,祛病延寿”之功。(朝鲜--许浚)

25.《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柱,酷若猎火围。(唐代韩愈)

26.《诗经-王风》:“彼此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27.孔璠之《艾赋》“奇艾急病,靡身挺烟。”

28.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

29.“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这首诗歌

深入艾灸的历史渊源,振兴中医灸法

“针”和“灸”并称针灸——人们常说的“针灸”是两个不同的治疗方法,“针”是指应用专用的针具刺激人体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而“灸”则是应用燃烧艾叶制成的艾绒,以温热刺激人体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其发现和使用,可能更早于“针”。而今,中医界一片慌乱中,灸法亦有成为历史的危机……

在城市的大街上,随便问一些过往的男男女女,很少有人知道灸法的存在,有的人回答道:灸法?知道知道,不就是扎针吗?听说国外现在很重视。呜呼!曾在中国被中医大夫和民间百姓所普遍看重的灸法,如今已不为普通人群所知晓;不再被中医普遍采用。中国的宝贝——中国的灸法——已经开始失落。灸法深植于中国文化精髓,曾在我国古代兴盛一时。古代中国,许多医学大家,虽精通方药和针法,在实际治疗中,则偏爱灸法,比如,被誉为神医的华佗,给患者治疗疾病时就多采用灸法,他一般选用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灸七、八个艾柱,病即痊愈。晋代葛洪的妻子鲍姑,更擅用灸法,她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女灸疗专家。葛洪也许深受其妻影响,所著《肘后备急方》中,共录有针灸医方109条,其中99条为灸方,这说明,灸法在古人心目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重要性还要超过针法。灸法创造许多奇迹,中国历代医学专家皆对其推崇倍至。明代龚居中在《红炉点雪》一书中对灸法的疗效有很高的评价:“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灵枢经》则记载:“灸则强食生肉。”意思是,灸法有增进食欲,促进人体正常发育的功效。唐代药王,更是深受灸法之益处。孙思邈幼时多病,到了中年开始用灸法健身,常“艾火遍身烧”,到了93岁仍“视听不衰,神采甚茂”,甚至年岁过百还能精力充沛地著书立说,书写了震古烁今的医学名著《千金翼方》30卷,并在书中提出:“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公元3世纪的《曹氏灸方》;唐代的《外台秘要》、《骨蒸病灸方》;宋代的《黄帝明堂灸经》、《灸膏肓腧穴法》、《备急灸法》;元代的

《痈疽神秘灸经》;明清的《采艾编》、《太乙神针》、《神灸经论》等医学著作都述灸法而不言针法。明代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说:“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传说灸法起源于中国旧石器时代,其发现和使用可能更早于“针”,古人偶然发现用植物点燃后,刺激身体某些部位,可缓解甚至治愈病痛,其具体发展过程已无从考证,只能于史料中,似乎隐约能梳理出灸法的发展简史——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开始使用灸法。《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我国最早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也记载了用艾灸医治疾病的方法。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则显示灸法的历史比针法长——帛书《灸经》中只有灸法,并无针法。中医学经典《素问?异法方宜论篇》则明确指出灸法的产生与寒冷的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书中记载:“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此外,该书还介绍了灸法的适应症、施灸顺序、剂量、补泻等,并将灸法与针法并提。灸法家族中,现今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艾灸,即用艾柱烧烫穴位以治病。艾叶用于治病至少有2000多年历史。至今,民间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等谚语。这些谚语、评价及相关的记载表明,灸法在古代中国是被人们所普遍认可的治疗技术。古代医家认为,艾灸“透诸经而治百病”。近代和当代的医学家们通过临床实践也证实,灸法可治疗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妇产科、心脑血管、骨伤及风湿类、皮科等诸多疾病……灸法用于治疗的功效可以说是神奇的,然而,当今各中医院,皆“但见针刺病,不闻艾绒香”,灸法日益走向湮灭边缘——大小医院都很少有使用灸法医生,曾有医生为病人用灸法治疗时,被院长强行禁止,原因是烟雾太大,不安全且污染环境。目前医学界“存针废灸”的现象更是愈演愈烈,灸法这一中医学命脉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随着仅存的几位灸法大家的年纪增长而濒临失传。

2003年,灸学界泰斗刘冠军在长春去世;安徽周楣声已经88岁高龄;山西谢锡亮已82岁高龄;最年轻的灸学大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田从豁教授已78岁……卫生部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表明:在城镇,约有48.9%居民有病不就医,29.6%的患者应该住院而不住院。医疗费居高不下是造成中国人“不敢看病”的真实原因。灸法的操作简便、安全有效、经济节约,应该更好、更广泛的加以普及。然而在吃着“麦当劳”长大的人群中,有多少人甚至连灸法的名字都没听说过。呼吁业界同仁拯救灸法,迫在眉睫!

中药之草—艾

您听说过“艾”吗?这味古老而神奇的中药,几千年来被世人广为应用,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极大。

如果说杏是中医之花,那么艾便是中医之草了。艾的药用在我国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孟子曾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患了7年的慢性病,用艾3年就可治好。

另据史料记载:唐朝的孙思邈常用艾叶温灸足三里穴,活到100多岁。民间亦有俗语“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就是说常灸足三里穴确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疾病的发生。日本的一位194岁高寿老人也曾向日本天皇传授秘诀:即每月初一灸足三里穴,连灸8日,月月如此,肯定会保证健康。如此说来,足见孙思邈使用艾的方法流传之广。

由于艾在燃烧时产生的烟剂对人畜无害,气味芬芳,又能达到消毒杀菌、除害防病的目的,所以民间至今一直在使用。

艾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出产,以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者为佳。这种神奇的良药为人类的健康奠定了基础。

艾灸的现代应用

实践证明,人们无病施灸,可以激发人体正气,增加人体抗病能力,以抵制病邪的侵袭。《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由于灸能益气温阳,而人身的阳气有"卫外而为固"的作用,若能使阳气保持常盛,正气充足,则病邪不易侵犯,身体就会健康。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艾灸可以通过经络调整人体生理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提高机体免疫力和防病能力。中医认为其主要作用是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补气益血,协调脏腑,从而达到预防早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老年人多阳气衰退,应宜施艾灸起到补火助阳,振奋精神的作用。正如《扁鹊心书》云:"年四十气衰而起居乏,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六十阳气大衰,阳痿,九窍不利,上实下虚,涕泣皆出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命之法,艾灼第一"。著名医学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这是说三十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灸三里可补气壮阳,不然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衰弱现象。由此可见,艾灸确为延缓衰老,防病保健的好方法。

艾灸足三里可增强人体脾胃消化功能、常灸肺俞和增强肺的功能,并可预防感冒和肺结核。常灸气海,可以补气。常灸大椎、关元、命门可以壮阳等。常灸膏盲,则可防百病,甚至具有抗癌、防癌作用。

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古人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说的是使用艾灸进行自我调治。

艾灸疗法就是借助艾草燃烧时发出的药力和温热刺激,用以熏灼特定的穴位,达到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的目。中医理论认为,艾灸补气助阳,温益脾肾,能使人体元气充足,精力旺盛,抗衰延年。长期施灸保健穴位,还能够达到调和阴阳,健脾和胃,固本培元,补中益气,强壮全身,祛病延年的效果。

王焘在《外台密要》中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30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阳气弱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现象,灸三里穴可补气壮阳。

而今,随着生活压力和职业压力的加大,使许多老年人才会得的疾病提前找上门来。艾灸养生和艾灸保健,均不失为一个有效的保健办法。

端午时节巧用艾灸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端午节是夏至的源头日,也是中医时令病“暑病”的开端,早在《内经》中就有暑病的病名、发病时令、症状等描述,并认为暑病乃冬季寒邪伏藏体内,至夏而发的伏气温病。因此,端午节这天,除了要开展众多纪念伟大文学家屈原的活动,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饮雄黄酒,杀菌防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

艾灸,是用一种叫艾草的中药,经过特别的加工做成艾绒,在局部穴位或病灶进行加热治疗,艾灸可分为直接灸和间接灸。艾叶味苦,微温、无毒、气味芳香,主灸百病,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端午灸是在端午这天,拿老姜放在找准疾病所对应的腧穴,再将艾绒置于姜上点燃,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端午灸通过夏令节气阳气开始旺盛,加上经络的穴位和艾绒的激发体内阳气,使脾胃之阳振奋,风湿暑之邪不易侵犯体内之阳,阻断了发病途径,从而达到伏邪不能触发。常运用于各类风湿之邪等疾,如夏季体虚易病、骨质疏松症、脊柱炎、寒性关节病、胃肠功能紊乱等症。

端午插艾条,除了“驱邪”的说法,更重要的与古代人对端午时节的“保健”有关。据介绍,传统民俗节日端午节,除了纪念屈原,其实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长寿的大节日。因为此时天气日渐炎热,蚊虫苍蝇滋生,被称为“恶月”或“百毒月”。古人还把五月端午称作“卫生月”,端午节蕴藏着丰富的养生保健知识。端午时潮湿,而艾叶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气,除污浊,净化空气。

端午节关于艾草的传说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国许多地方有插艾的习俗。在一些地方,人们从田间采回艾草,还将其做成人形或虎形,挂于门口、厅堂或窗户上,以避邪驱毒、祈望安康吉祥。端午插艾,史籍多有记载。南朝梁人《梦岁日记》中说:“五月五,四民踏艾草,悬门户上。”《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艾草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叶的背面灰白色有茸毛,我国各地普遍都有。艾草适应性强,多生长于田埂上、小路旁,与众多的杂草为伍,在树林里、荒坡上也常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艾草有种特殊香气,所含芳香油可驱虫杀菌解毒。端午时值初夏,天气开始炎热,又多雨潮湿,蚊蝇细菌繁殖快,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染。而农历四五月间,艾草的长势旺盛,芳香油最多,杀毒能力最强,正是派上用场的时候,尤得民众青睐。古诗云:“端阳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艳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艾草是我国人民最早认识的药用植物之一,战国时《孟子》一书中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艾叶最早的用途是灸,并与“针”齐名。医籍《灵枢经》《五十二病方》中都有艾条灸或艾熏的记录。以艾叶熏灸穴位,则温经通络,流畅气血,调和脏腑,可提高肌体免疫力。相传药圣孙思邈常用艾叶温灸足三里穴,后来竟享寿100多岁。作为内服药,艾叶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之功用,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为数不多的几种药物之一。东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附方中都有用艾的处方。明代李时珍之父李言闻在他所著《蕲艾传》中称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附方中收载用艾叶治病的单、验方有50多个。在我国一些地方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

除了药用,艾叶还可以做菜肴及食品香料。唐代孟诜《食疗本草》载:“采嫩艾作菜食或和面作馄饨,治一切鬼恶气,上服冶冷痢。”我国南方传统食品中,有一种糍粑就是用清明前后鲜嫩的艾叶和糯米粉和在一起,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馅料做成的。在一些地方,民众还有用艾叶泡茶、煲粥、做汤、蒸糕、煮食鸡蛋的习俗。艾草还可以用于酿酒,如法国著名葡萄酒“味美思”,其主要香料是艾汁。此外,艾叶中提取的精油,还是多种香水、化妆品的添加剂。

艾灸的作用机理

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艾灸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来实现的。为了探讨艾灸的作用机理,近年来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如用艾条灸治856例患者,灸感出现率达85%,病情愈重愈急,感传现象也随之减弱与消失,在感传线与感传区域内出现温度上升与痛阈提高,且灸感走向与腧穴位置、疾病部位有关,说明艾灸是通过腧穴经络而起作用。国外有人观察单壮(艾炷0.5~2毫g)灸后,皮肤表面温度上升到105℃左右,皮肤内的温度亦明显上升,说明艾灸确有温煦作用,且有较强的渗透力。用艾条熏灸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内关、足三里和膻中等穴,观察其球结膜微循环的变化,39例均明显改善。艾灸内关穴可使患者脑阻抗血流明显改善,流入容积速度加快,波幅升高30%~50%;高血压者的血压有不同程度下降,说明艾灸内关可使脑血管扩张,脑血流增加,脑部血液循环改善。艾灸冠心病患者的内关、膻中、心俞穴各20min,可使心电图的ST-T波均明显升高,使心脏的收缩力增强,心脏的供血得到改善。表明艾灸对心脑血管病变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国外学者在鼻两侧距皮肤2~3cm处行艾条灸,治疗过敏性鼻炎,88%患者症状显著性改善,47%患者灸后10min给过敏原无反应,也无症状表现;5例自愿参与本研究者灸后鼻内温度平均增加3.1℃(1cm点)和30℃(4cm点),其中4例灸后鼻液中白细胞数显著降低。用化脓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可使外周血中嗜碱性粒细胞计数下降,对免疫球蛋白有双向调整作用,即高值者下降,低值者上升;使E-花环形成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且均有显著差异。以艾炷灸实验性结核病小鼠的“大椎”、“关元”穴,可提高巨噬细胞吞噬功能,促进T淋巴细胞功能调控作用,并对该病有明显疗效。以上表明,艾灸对人体免疫功能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是良性的积极的,总体上是沿着对患者有利的方向进行调整。另外,对于灸疗治疗肿瘤的现代医学机理,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已证实,艾灸能提高免疫功能可能是灸疗治疗肿瘤的主要机理。

灸犬“足三里”穴,可调节胃肠运动功能,在20次艾灸实验中,有18次胃肠活动出现兴奋或抑制性改变。艾灸小鼠的“神阙”穴,不管是空腹状态,还是在用不同的药物使小肠运动已经有所改变的状态下,都可以使小肠内容的推进速度减慢,具有抑制小肠运动的作用。在以氨基甲酸乙酯麻醉的家兔中艾灸“至阴”穴,并记录子宫活动曲线,发现艾灸可引起子宫活动的增强。说明,艾灸具有调整内脏活动功能的作用。

用艾灸急性失血性休g犬“百会”穴发现,在血糖含量增高的情况下,灸后更见上升,提示灸后血浆中游离肾上腺素含量显著升高,认为艾灸可能有促进肾上腺活动的作用。艾灸流行性出血热大鼠模型的“肾俞”穴区7次,14日后,其血浆和肺、肾组织中的5-羟色胺与5-羟吲哚乙酸含量明显降低,并趋于正常,说明艾灸能缓解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病理生理反应,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体液因素分泌和代谢的紊乱,促进了机体内环境的改善和稳定,并能提高其血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特异性抗体效价,对病毒有抑制作用。还发现艾灸可使豚鼠气体代谢适量增高,并推断其耗氧量的升高,可能是艾灸刺激了其作用部位神经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的,植物神经与内分泌腺是其中间环节。

近年来,除了传统的温热刺激外,应用艾烟熏灸,观察外科化脓性疾病患者575例,效果明显者528例,抑菌试验表明,艾烟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综述诸家研究资料可以看出,艾灸对血液循环、机体免疫、神经、内分泌、呼吸、消化、生殖等系统都有一定的促进和调整作用,这些研究为艾灸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但在其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艾灸的作用

艾灸是我国传统针灸医学的一个主要部分。从总体上看,灸疗法和针刺法一样都通过刺激腧穴或特定部位激发经络、神经、体液的功能,调整机体各组织、系统的失衡状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但是,灸疗法又有着自己较为独特的作用特点。和针刺法不同,灸疗法是通过温热、寒冷及其他非机械刺激的作用,来进行扶正劫邪,平衡阴阳,防治疾病,康复保健。尤其是艾灸的防病保健作用在古代就得以十分重视。《备急千金要方》提到以灸疗预防“瘴疠温疟毒气”。《扁鹊心法》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现代不仅已为大量的临床所证实,而且得以进一步发扬。同时,对艾灸作用机理也进行了较为广泛和系统的探讨。

1.温经散寒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艾灸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艾灸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2.行气通络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此时,灸治一定的穴位,可以起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机能的作用,临床上可用于疮疡疖肿、冻伤、癃闭、不孕症、扭挫伤等,尤以外科、伤科应用较多。

3.扶阳固脱人生赖阳气为根本,得其所则人寿,失其所则人夭,故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或元气虚陷,脉微欲脱,当此之时,正如《素问·厥论》所云:“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阳气衰微则阴气独盛,阳气不通于手足,则手足逆冷。凡大病危疾,阳气衰微,阴阳离决等症,用大炷重灸,能祛除阴寒,回阳救脱。此为其他穴位刺激疗法所不及。宋代《针灸资生经》也提到:“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说明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如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由于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之疾的作用,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的急救。

4.升阳举陷由于阳气虚弱不固等原因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久泄久痢、崩漏、滑胎等,《灵枢·经脉》篇云:“陷下则灸之”,故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症多用灸疗。关于陷下一症,脾胃学说创始者李东垣还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唯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灸疗不仅可以起到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等作用,对卫阳不固、腠理疏松者,亦有效果。使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可用灸百会穴来提升阳气,以“推而上之”,又如《类经图翼》云:“洞泄寒中脱肛者,灸水分百壮”。总之,这也是艾灸的独特作用之一。

5.拔毒泄热历代有不少医家提出热证禁灸的问题,如《圣济总录》指出:“若夫阳病

灸之,则为大逆”;近代不少针灸教材亦把热证定为禁灸之列。但古今医家对此有不同见解。在古代文献中亦有“热可用灸”的记载,艾灸治疗痈疽,就首见于《黄帝内经》,历代医籍均将艾灸作为本病证的一个重要治法。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进一步指出艾灸对脏腑实热有宣泄的作用,该书很多处还对热毒蕴结所致的痈疽及阴虚内热证的灸治作了论述,如载:“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又如“肠痈屈两肘,正灸肘尖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金元医家朱丹溪认为热证用灸乃“从治”之意;《医学入门》则阐明热症用灸的机理:“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医宗金鉴·痈疽艾灸篇》指出:“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痛灸至不痛时”。总之,艾灸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热,表明对机体原来的功能状态起双向调节作用。特别是随着灸增多和临床范围的扩大,这一作用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6.防病保健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俗话亦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因为灸疗可温阳补虚,所以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常盛,而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命门为人体真火之所在,为人之根本;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之所,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艾灸的神奇,进来就知道

不要小看了艾灸,你没听说过就先入为主,就以为这是新生事物,以为这是现代才发展出来的,那你就错了! 如果觉得艾灸跟推拿按摩一样无所谓,那你还错了!

错了的人,会错的很离谱,很遗憾。。。因为懂得艾灸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为你惋惜。

很多时候,人都是死于无知的。无知,又自以为是,不去了解未知事物、新的知识,把它们拒之于千里之外,那就是悲哀。

其实,艾灸是自古就有的,《黄帝内经》,马王堆汉墓帛书……等都有灸的内容。

艾灸,它很有疗效,刮痧拔罐推拿按摩跟艾灸绝对是没法比。

古代灸法是直接灸,会烧伤皮肤,受罪,所以不被大多数人接受,就慢慢失落了。但是它的疗效却非常非常好,碰到难治的病时,有责任感的中医医生还是会建议病人回去用艾灸治,艾灸是最深层的治病方法了,“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这话的意思明显说出了灸比针、药更好。艾灸能深入到五脏六腑,是最深的一个层次,如果艾灸都治不了,那就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是,咱现代人不懂,懂也不受那个罪,又爱美,所以现代就发展了间接灸,其中,最常用的是温和灸。

温和灸的一种:拿点燃的艾条在穴位上方3CM左右高度烤穴位,烫了就高点,不热就低一点,绿色无毒,安全可靠,没有一点副作用,而且效果还很好。从不足一岁的婴儿,至百岁老人,都可以灸。

到目前为止,我灸过3岁的,5岁的,9岁的,10岁的,成年的老年的(28--70岁),要么是小孩,要么是中老年,因为这个层次的人,比较成功,有比较好的经济基础,更潮流的观念,也更注重身体。有钱、有闲、有意识,才能来做专业的艾灸。

艾灸,不只是有钱人可以做,人人都可以做,有钱人可以让艾灸师做,没钱的,可以自己做。只不过是专业与不专业之别罢了。

专业的,做起来效果明显,热力的感传容易出现,也比较强烈;不专业的,要花费两三倍的时间,效果差些,感传不那么容易出现。

也许你做起来效果不好,这时请你记住:不要因为你做起来效果不好,就把艾灸给否认了。比如医生,有的很神,有的很庸,不能因为你碰上了庸医,就把天下的医生一律否决。

近年来,国家大力引导、推广艾灸这种低廉、有效、持久,而且安全、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央视二台[健康之路]栏目,央视四台[中华医药]栏目……等都大力引导,在此国情下,现在自己做艾灸的人恐怕有一个惊人的数量了吧?!

没有基础的,可以看书,如《灸除百病》《图解艾灸疗法》等书,这些书比较简单,容易学,容易上手操作。

有基础的,就可以看一些理论性的书,如《灸绳》《针灸基本功》《谢锡亮灸法》《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书。

注:

我说“刮痧、拔罐、推拿、按摩没法跟艾灸比”,为什么这么说呢?

刮痧、拔罐、推拿、按摩,这些也都是中医治病的一些方法,也都有它一定的治疗作用,这是必须肯定的,但它们是表层的东西,都是在皮肤表层上动手脚,刮痧、拔罐也就是疏通一下经络,泻一下表层的毒素,推拿、按摩可按方向的不同,有补有泻,但这些方法不能直

接作用于五脏六腑,只能间接地通过经络来调节五脏六腑的平衡,所以它们的治疗局限性比较大。

而艾灸不同,艾灸,用的是艾草,它是纯阳之性,点燃后阳上加阳,用它来烤穴位,能够打通经络,祛除体内寒湿,渗透进入五脏六腑,对它们进行直接的温补,调节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不仅如此,热力还能沿经络传导,直接作用于病痛患处,有效地止痛治病。

所以说,“刮痧、拔罐、推拿、按摩没法跟艾灸比”。

足太阳膀胱经穴位解说

足太阳膀胱经多血少气,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再变为液态的过程。

1.睛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跷脉督脉之会

[别名]目内眦,泪孔,泪空,泪腔,目眦外。

[穴义]膀胱经之血由此交于眼睛。

[名解]

1)睛明。睛,指穴所在部位及穴内气血的主要作用对象为眼睛也。明,光明之意。睛明名意指眼睛接受膀胱经的气血而变得光明。本穴为太阳膀胱经之第一穴,其气血来源为体内膀胱经的上行气血,乃体内膀胱经吸热上行的气态物所化之液,亦即是血。膀胱经之血由本穴提供于眼睛,眼睛受血而能视,变得明亮清澈,故名睛明。

2)目内眦。目内眦,乃言本穴所在的部位为目内框也,无它意。

3)泪孔、泪空、泪腔。泪,泪水也。孔,孔隙也。空、腔,空腔也。穴名之意指本穴外输的膀胱经气血为湿润眼睛液体的重要来源。本穴属于膀胱经,气血特性与上行头面的它

经气血相比皆要寒冷,为促成气态物向液态物转化的重要根源,眼睛受之以液而能湿润并转动自如,故名泪孔、泪空、泪腔。

4)目眦外。目眦,指穴所在的部位为目框内角。外,指本穴气血作用于眼睛之外。目眦外名意指本穴的寒冷之气使眼睛外部的阳气冷降为液。理同泪孔名解。

5)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跷脉督脉之会。其一,本穴气血为膀胱经经气的冷降之液,性温热,且与太阳小肠经气血处于同一层次,故为手足太阳之会。其二,本穴的冷降之液有部分下走足阳明承泣穴,故为足太阳阳明之会。其三,本穴的冷降之液(即血)还不断地气化上走督脉,故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其四,本穴的气血物质中既有地部之液又有天部之气,气血特性同于阴阳跷脉之性,故为阴阳跷脉足太阳之会。

[气血特征]穴内气血为温热的天部水气与地部经水(血)。

[运行规律]气血的运行分为三支,一是气态物向上行于督脉及膀胱本经,二是地部经水下走足阳明经。

[功能作用]降温除浊。

[治法]寒则泻之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2.攒竹

[别名]眉本,眉头,员在,始光,夜光,明光,光明,员柱,矢光,眉柱,始元,小竹,眉中。

[穴义]膀胱经湿冷水气由此上行。

[名解]

1)攒竹。攒,聚集也。竹,山林之竹也。攒竹名意指膀胱经湿冷水气由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睛明穴上传而来的水湿之气,因其性寒而为吸热上行,与睛明穴内提供的水湿之气相比,由本穴上行的水湿之气量小,如同捆扎聚集的竹杆小头一般(小头为上部、为去部,大头为下部、为来部),故名攒竹。小竹名意与攒竹近同。

2)眉本。眉,穴所在的部位也。本,根本也。眉本名意指本穴气血为眉发的根本。眉发与人的头发、须发一样,它皆为血气之余物,由人的肾之所生、血之所养。眉头须发始生于内而荣长于外,其气血来源在于本穴,本穴的气血强弱虚实直接关系到眉发的荣枯,故名眉本。眉头、眉柱、眉中名意与眉本同。

3)始光。始,开始也。光,光明也。始光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由寒湿之状变为阳热之状。

本穴气血为睛明穴传来的寒湿水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而变为阳热之气,气血的变化如同从黑暗处来到光明处一般,故名始光。夜光、明光、光明、矢光、矢元名意与始光近同。

4)员在。员,周围之意。在,存在也。员在名意指本穴气血聚集于穴周,所处的范围不太大。本穴物质为睛明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虽吸热胀散,但所扩散的范围不太大,故名员在。员柱名意与员在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水气,其气血温度比睛明穴的要高,但比头面其它经脉穴位中的气血温度要低。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吸热生气。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

3.眉冲

[别名]小竹,星穴。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向上冲行。

[名解]

1)眉冲。眉,眼框上的毛发也,其色黑,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寒冷的水湿之气。冲,

冲射也。眉冲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向上冲行。本穴气血为攒竹穴传来的水湿之气,上行至本穴后散热冷缩,受外部所传之热寒冷水气复又胀散,胀散之气则循膀胱经向上冲行,故名眉冲。

2)小竹。小竹,此为从类象的角度言穴内气血的特征的。本穴物质为攒竹穴传来的水湿之气,相对于头部其它经脉的气血来说它温度较低,即使是在本穴吸热上行气血量也不大,如同纤细的小竹一般,故名小竹。

3)星穴。星穴,此为从类象的角度言穴内气血的特征的。本穴物质为攒竹穴传来的水湿之气,相对于头部其它经脉的气血来说它温度较低,即使是在本穴吸热上行气血量也不大,如同遥远的星星般细小,故名星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低温态的水湿之气。

[运动规律]循膀胱经传输于曲差穴。

[功能作用]吸热生气。

[治法]寒则泻之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4.曲差

[别名]鼻冲。

[穴义]膀胱经气血由此输送头之各部。

[名解]

1)曲差。曲,隐秘也。差,派遗也。曲差名意指膀胱经气血由此输送头之各部。本穴物质为眉冲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并输送头之各部,但因其气血水湿成份少如若有若无之状,故名曲差。

2)鼻冲。鼻,肺之所主,言穴内物质为气也。冲,冲行也。鼻冲名意指穴内气血的运行为冲行之状。本穴物质为眉冲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胀散之气性同肺气的凉冷之性,且为向穴外的冲行之状,故名鼻冲。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动规律]由穴内输向头之各部。

[功能作用]清絷降浊。

[治法]寒则泻之或先泻后补,热则补之。

5.五处

[别名]巨处。

[穴义]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

[名解]

1)五处。五,东南西北中五方也。处,处所也。五处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头之各部。本穴气血本应由曲差穴提供,但因曲差穴的气血受热后散于膀胱经之外,基本无物传入本穴,穴外头之各部的气血因而汇入穴内,故名五处。

2)巨处。巨,巨大也。处,处所也。巨处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穴外的广阔天部。理同五处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

[运行规律]由穴外的头之各部汇入穴内。

[功能作用]汇聚头部冷降浊气。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无灸。

[注]本穴经书列为不可灸,是因为本穴的气血空虚即为正常态,若施以火灸,则穴内地部的水湿气化充斥穴内,穴内正常的空虚态即被破坏,故不可灸。

6.承光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进一步受热胀散。

[名解]承,受也。光,亮也,阳也,热也。承光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进一步受热胀散。

本穴物质为五处穴传来的凉湿水气,至本穴后进一步受热胀散,如受之以热一般,故名承光。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水湿含量少。

[运行规律]吸热后上行于通天穴。

[功能作用]疏风散热。

[治法]寒则补之,热则泻之,无灸。

[注]本穴经书列为禁不可灸,其理与五处穴不可灸相近,原因在于本穴气血由五处穴提供,水湿成份比五处穴更少,施灸只能熬干穴内地部之水,所灸之热则内传于颅脑并使之受损,故列为禁灸。

7.通天

[别名]天臼,天伯,天目,天白,天日,天归,天旧。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受热胀散上行于天。

[名解]

1)通天。通,通达也。天,天部也。通天名意指膀胱经气血由此上行天部。本穴气血来自承光穴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此水湿之气所处为天之下部,与头部的阳气不在同一层次,经由本穴吸热后才上行至与头部阳气相同的天部层次,故名通天。

2)天臼。天,天部也。臼,石做的椿米器具,石也,肾也,润下之气也。天臼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阳热之气带来寒冷之气。本穴气血为承光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其运行变化为吸热上炎,而在其气血吸热上炎的同时也就为天部带去了寒冷,即是本穴气血有润下的特性,故名天臼。

3)天伯。天,天部也。伯,天之伯也,即脾气,天为肺,其伯为脾。天伯名意指本穴气血带有脾的热燥之性。本穴物质为承光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其气弱小,在天部阳热之气稍旺盛的情况下它则表现出脾气的燥性,故名天伯。

4)天目。天,天部也。目,肝所主的风也。天目名意指承光穴传来的水湿之气中水湿含量稍大则会在本穴吸热后胀散化风而行。

5)天白。天,天部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天白名意指在承光穴传来的水湿之气稍多的情况下穴内气血就会变为肺气特性的凉性之气。

8)天日。天,9)天部也。日,10)与夜相对,11)阳也,12)气也。天日名13)意指14)穴内气血为天部阳气。

7)天归。天,天部也。归,归来也。天归名意指本穴气血吸热后归于天部。

8)天旧。天,天部也。旧,依旧也。天旧名意指本穴气血对天部层次的气血作用影响不太大。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由天之下部吸热后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清热除湿。

[治法]寒则泻之,热则补之。

8.络却

[别名]强阳,脑盖,及行。

[穴义]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

[名解]

1)络却。络,联络也。却,退却、拒绝也。络却名意指头部气血由此汇入膀胱经。本穴气血由于通天穴基本上无物传来而处于空虚之状,穴内气血是由穴外头部传入的寒湿之气

而非阳热之气,本穴既有聚集头部气血的作用但同时又拒绝接受外部的阳热之气,故名络却。

2)强阳。强,强盛也。阳,阳气也。强阳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强盛的阳气。如络却之名解,本穴气血虽为穴外头部传入的寒湿之气,但对于膀胱经原有气血来说它仍为偏高温态的天部之气,比膀胱经气血的温度要高要强,故名强阳。

3)脑盖。脑,头脑也。盖,护盖也。脑盖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之气,如同头之外卫。

4)及行。及,至、到也。行,行动、运行也。及行名意指本穴要在接受外部气血后才有气血循膀胱经传输。理同络却名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由穴外天部汇入穴内后再循膀胱经向下传输。

[功能作用]传输头部浊气。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9.玉枕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化为凉湿水气。

[名解]玉,金性器物,肺金之气也。枕,头与枕接触之部位,言穴所在的位置也。玉枕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为凉湿水气。本穴物质为络却穴传来的寒湿水气与天柱穴传来的强劲风气,至本穴后汇合而成天部的凉湿水气,其性表现出肺金的秋凉特征,故名玉枕。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性凉冷。

[运行规律]既散热又冷降,所散之热循膀胱上行,冷降之气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升清降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10.天柱:

[穴义]膀胱经的阳热之气由此快速上传头之天部。

[名解]天,一指穴内物质为天部阳气,二指穴内气血作用于人的头颈天部。柱,支柱也,支承重物的坚实之物,在此喻意穴内气血饱满坚实也。天柱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在此为坚实饱满之状。本穴气血乃汇聚膀胱经背部各俞穴上行的阳气所成,其气强劲,充盈头颈交接之处,颈项受其气乃可承受头部重量,如头之支柱一般,故名天柱。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强劲的阳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快速上行。

[功能作用]化气壮阳。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1.大杼骨会。

[别名]背俞,本神,百旁,百劳。

[穴义]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

[名解]

1)大杼。大,大也,多也。杼,古指织布的梭子。大杼名意指膀胱经水湿之气在此吸热快速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虽散热冷缩为水湿成份较多的凉湿水气,但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胀散并化为上行的强劲风气,上行之气中水湿如同织布的梭子般向上穿梭,故名大杼。

2)背俞。背,穴内气血来自于背部也。俞,输也。背俞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部各个俞穴。

理同大杼名解。

3)本神。本,根本也。神,与鬼相对,言穴内气血为天部之气也。本神名意指本穴为头部气血的来源根本。本穴气血为湿冷的水气,运行为向头部传输,而头部为诸阳之会,热有余而寒不足,本穴上行头部的湿冷水气能使头部之热降温,维持头部在正常的温度范围,

故名本神。

4)百旁。百,数量词,多也。旁,侧也。百旁名意指背俞各穴上行至本穴的阳热之气不走督脉正中路线,而是走膀胱经的旁侧路线上行头部。理同大杼名解。

5)百劳。百,数量词,多也。劳,劳动也。百劳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俞诸穴。理同大杼名解。

6)骨会。骨,水也。会,汇合也。本穴为人之骨会者,是因为本穴的气血物质为人体五脏六腑外输之气的冷缩水湿汇合之处,冷缩水湿表现出水的润下之性,故为骨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冷水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快速上行头颈天部。

[功能作用]为头部提供湿冷水气,清热除燥。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热则泻之。

12.风门手足太阳之会。

[别名]热府,背俞,热府俞

[穴义]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

[名解]

1)风门。风,言穴内的气血物质主要为风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风门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化风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背俞各穴上行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化风上行,故名风门。

2)热府。热,气血物质在本穴受热也。府,府宅也。热府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上行。

理同风门名解。热府俞名意与热府同。

3)背俞。背,气血物质来自背部各穴也。俞,输也。背俞名意指本穴气血来自背部各穴。理同风门名解。

4)手足太阳之会。本穴物质为背俞各穴传来,性湿热,与小肠经气血同性,故为手足太阳之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的风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且为风行之状。

[功能作用]运化膀胱经气血上达头部。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13.肺俞

[穴义]肺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传于膀胱经。

[名解]肺,指肺脏。俞,输也。肺俞名意指肺脏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肺脏外输的湿热之气,其质轻。

[运行规律]快速地散热冷降,所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归降地部后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散发肺脏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4.厥阴俞

[别名]厥俞,厥俞,心包俞,关俞。

[穴义]心室外卫心包中的阳热之气由此输入膀胱经。

[名解]

1)厥阴俞。厥,通阙,阙乃古代宫癜、陵墓等的卫外建筑,用于厥阴经之名,指厥阴经气血为心血的气化之气。厥阴俞名意指心室外卫心包中的干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厥俞、心包俞名意与厥阴俞同。

2)关俞。关,关卡也。俞,输也。关俞名意指心脏中的血液被关卡于内,而血液的气化之气则由本穴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高温态的阳热之气,富含水湿。

[运行规律]由心室的外卫心包中外输膀胱经。

[功能作用]外泄心包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15.心俞

[别名]背俞。

[穴义]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1)心俞。心,2)心室也。俞,3)输也。心俞名4)意指5)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2)背俞。背,指穴所在部位为背部。俞,输也。背俞名意指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背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高温态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湿热水气一方面散发热量循膀胱经向上传输,另一方面水湿散热冷降后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散发心室之热。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16.督俞

[别名]高盖,商盖,高益。

[穴义]体内所生的纯阳之气由此输入膀胱经。

[名解]

1)督俞。督,督脉也,阳气也。俞,输也。督俞名意指督脉的阳气由此输向膀胱经。本穴为膀胱经接受督脉阳气之处,故名督俞。

2)高盖。高,上也,天部之气也。盖,护盖也。高盖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本穴气血为督脉传来的阳热之气,性干燥,所处为天之天部,如卫外护盖,故名高盖。

3)商盖。商,计时之漏刻也。盖,护盖也。商盖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天部的弱小阳气。本穴气血为督脉传来的阳热之气,性干燥,至本穴所在的膀胱经后散热缩合为弱小的水湿之气,气属外卫之护盖,而弱小水湿之气则如从漏刻中滴出一般,故名商盖。

4)高益。高,上也,天部之气也。益,益助也。高益名意指本穴气血为督脉传来的纯阳之气。本穴物质为督脉传来的纯阳之气,性干燥,与背俞各穴传至膀胱经的水湿之气相比所处的天部层次为高,对膀胱经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有益助的作用,故名高益。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补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17.膈俞血会。

[穴义]心下膈膜中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1)膈俞。膈,心之下、脾之上也,膈膜也。俞,输也。膈俞名意指膈膜中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来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故名膈俞。

2)血会。因本穴物质来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为血液所化之气,故名血会。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心血液的气化之气,性湿热。(微观下的血液微粒则当看成是气态物)[运行规律]所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散热化血。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补血水针。

18.肝俞

[穴义]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肝,肝脏也。俞,输也。肝俞名意指肝脏的水湿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的水湿风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散发肝脏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

19.胆俞

[穴义]胆腑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胆,胆腑也。俞,输也。胆俞名意指胆腑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胆腑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0.脾俞

[穴义]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脾,脾脏也。俞,输也。脾俞名意指脾脏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脾脏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1.胃俞

[穴义]胃腑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胃,胃腑也。俞,输也。胃俞名意指胃腑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胃腑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2.三焦俞

[穴义]三焦腑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三焦,三焦腑也。俞,输也。三焦俞名意指三焦腑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地。

[功能作用]外散三焦腑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3.肾俞

[别名]高盖。

[穴义]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1)肾俞。肾,2)肾脏也。俞,3)输也。肾俞名4)意指5)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2)高盖。高,天部也,气也。盖,护盖也。高盖名意指肾脏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为肾脏输出的寒湿水气,所处为天部,为卫外之护盖,故名高盖。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湿之气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水湿之气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外散肾脏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4.气海俞

[穴名]腰腹内部的温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气海,脐下的气海穴也,指气血来源于生气之海的腰腹内部。俞,输也。气海俞名意指腰腹内部的温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腰腹内部的湿热水气,所对应的部位为脐下的气海穴,故名气海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腰腹内部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5.大肠俞

[穴义]大肠腑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大肠,大肠腑也。俞,输也。大肠俞名意指大肠腑中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大肠腑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6.关元俞

[穴义]小腹中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入膀胱经。

[名解]关元,脐下关元穴也,指气血来源于与关元穴对应的小腹内部。俞,输也。关元俞名意指小腹内部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小腹内部的湿热水气,所对应的部位为脐下的关元穴,故名关元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小腹内部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7.小肠俞

[穴义]小肠腑中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小肠,小肠腑也。俞,输也。小肠俞名意指小肠腑的湿热之气由此外俞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小肠腑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8.膀胱俞

[穴义]膀胱腑中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膀胱,膀胱腑也。俞,输也。膀胱俞名意指膀胱腑中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寒湿水气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外膀胱腑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29.中膂俞

[别名]中膂,中膂内俞,脊内俞。

[穴义]脊骨内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于膀胱经。

[名解]中膂俞。中,与外、与旁相对,指体内。膂,脊骨也。俞,输也。中膂俞名意指脊骨中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位在脊背下部,脊骨为肾之所主,内藏水液,水液气化后由此外输膀胱经,故名中膂俞。别名之意与中膂俞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脊骨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30.白环俞

[别名]腰俞。

[穴义]臀部深层部位的气化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名解]

1)白环俞。白,肺之色也,气也。环,古指环状且中间有孔的玉器,此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湿之气。俞,输也。白环俞名意指臀部肌肉层中的气化之气由本穴外输膀胱经。

2)腰俞。腰,肾之府也,此指穴内气血有寒冷之性。俞,输也。腰俞名意指穴内气血来自腰臀肌肉层中的气化之气。本穴物质为来自腰臀部位的肌肉层中的气化之气,其性寒湿,表现出肾气的润下特征,故名腰俞。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气冷降后循膀胱经下行,小部分水气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外散腰臀之热。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注]本经的解析中,从肺俞穴开始一直至白环俞穴共十八穴,解析的内容都只是言及各穴内部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和运行规律,并没有涉及到经脉中上下穴位间相互传递的气血物质。而实际上,自心俞穴开始,穴内就有地部的经水流行,且至白环俞穴后地部的经水达到了最大量。首先是肺俞穴外传膀胱经的气血为湿热之气,其湿热之气一方面受厥阴俞、心俞、督俞等穴外传的高温热气作用而胀散化风上传风门穴,另一方面,气血中富含的较多水湿又会对厥阴俞、心俞、督俞等穴外传的高热之气起降温作用。因此,厥阴俞、心俞、督俞等穴外传的气血物质在和经脉中流行的气血物质相合后,以上几穴中的气血物质和其外传的气血物质相比温度就有了降低,此为其一。其二是心俞穴外传的高温高热之气,其气中水湿浓度大,受膀胱经经脉中流行的气血影响,小部分水湿会冷降归地,因此,自心俞穴开始,膀胱经的心俞穴下段经脉中就有了地部经水。其三是自膈俞穴开始至白环俞穴的以下各穴,它们由内外传的水湿之气都会因膀胱经的寒冷特性而部分冷降归地并汇入地部流行的经水之中,因此,膀胱经背部经脉各穴中流行的经水在白环俞穴达到最大。本经穴解析中没有把脏腑外输的气血与经脉中流行的气血结合起来一起分析,原因在于一是有相当的难度,二是不能更好地说明各穴对其所属脏腑的调节作用,故没有结合在一起分析。

31.上髎

[穴义]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

[名解]上,指本穴相对于次髎、中髎、下髎三穴而言为上也。髎,孔隙也。上髎名意指

常用艾灸穴位图

综上,腹部穴位是最多的,也是最集中的,建议大家使用温灸盒+手工艾绒,这样灸的面积大,可以同时灸多处穴位。每个穴位一般灸5-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初次灸的朋友时间可以稍短一点,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外要注意哪些情况不适用温灸,各链接下面有介绍,请大家注意看一下。 南怀瑾大师传的一个秘方,无价之宝啊! 道要正常,正常就是道,平常就是道,千万要注意啊!所以讲水火交感,水火相交,火在下水在上,这是比喻而已!道家也有很多的方法,但属于旁门,不过旁门也是门,有时候你们也可以用。大约二十几年前,日本人发明的温灸器,放在肚脐上,暖暖的,可以治肠胃病。这是日本人把中国道家的老方法拿出来卖钱,这个在道家叫灸脐法。其实用不着那个,我教你们,年纪大的都可以用,比较保险。用桂圆肉一颗(新鲜的叫龙眼,干的叫桂圆),花椒六、七颗,加上那个艾绒一同打烂,晚上睡觉的时候挑一点点,小指甲面那么大,放在肚脐里就行了。你不要小看我们的肚脐,肚脐会吸收的。 肚脐有个孔,我们在娘胎里头的饮食、呼吸都靠这个肚脐连到妈妈。所以把这个药放在肚脐,用橡皮贴把它封住去睡觉,比那个温灸器还要好。胃病也好,各种病都好,老年人的身体绝对保健康,身体需要就吸进去了,不要的它不吸。这样就会水火交感了,继续二三天后,早晨起来嘴也不苦啦,口也不干啦,肠胃病都会好了。这个是真

的秘方,你们也可以替人家治病,不过不要收钱,我公开讲的你们去卖钱,那不太好啊!这个水火交感,火在下,就是元气在下,水在上,也就是清凉的在上。所以老年人口水多,脚底心还发暖,冬天脚都不怕冷的,一定长寿。 采用中医熏灸方法治疗糖尿病足的最大特点是直接作用于患处,只要坚持早期、正规的治疗,就可以控制其发展甚至治愈。 艾灸作为一种中医传统疗法,在治疗糖尿病足中可以发挥独特的效用。安徽省中医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了这种治疗。治疗的时候,针灸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再将艾条截成段,放臵于熏灸器里点燃熏灸阿是穴,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祛湿化浊、升阳举陷等作用。现代医学也研究证明,艾熏时产生的艾烟、艾油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艾灸的热量促进了局部的血液循环,前者在控制炎症方面颇具效用,后者则在促进创口愈合方面功不可没。早期糖尿病足需要连续治疗10次,而到了晚期则需要连续治疗3个月。 如果患者同时在家做足浴效果会更好,方法也很简单,只要将红花、桂枝、伸筋草等熬制后熏洗患处,这种局部熏灸可以有效改善微循环障碍,控制感染,从而达到对糖尿病足的治疗作用。 在熏灸治疗的同时,糖尿病足患者一定要严格控制好血糖、血压、血脂,降低血液的黏稠度,改善微循环;每半年左右去医院检查一次

艾灸穴位图解

艾灸穴位图解 【好轻松艾灸穴位疗法】 艾灸:自古相传的原生态健康疗法 《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艾灸是一种自古相传的中医疗法,在医学典籍出自《医学入门》里的“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和《黄帝内经》里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说法。 现在很多人都自己在家用艾灸治病,或者保健。与拔罐、刮痧等其他中医疗法相比,艾灸的作用更好,没有副作用,操作起来更简单,花费低廉,适合普通家庭使用。 艾灸是通过艾灸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效应,传递到经络系统,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作用于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病变部位,达到驱寒邪、补阳气、通经络、调正气的目的;起防病治病,保健强身之功效;可以有病治病、未病找病、无病养生;因此达到四效合一和三位一体的作用。这是其他中医疗法不具备的。 学会了艾灸,就等于给自己请了一位全能的家庭医生,大病小病都能治,没病也能防病保健养生。这么好的健康方法,每个人都应该掌握。 艾灸手法 1、直接灸 是将大小适宜的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2、间接灸:用药物将艾炷与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间隔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等。

3、艾条灸:艾条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施灸者即艾条灸疗法,操作常分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 4、温灸器灸、艾灸盒灸:临床常用的有中华经络灸棒、随身灸、火龙罐灸、艾灸盒(一孔、二孔、三孔)。施灸时,将艾绒,或加掺药物,装入温灸器的小筒。点燃后,将温灸器之盖扣好,即可置于俞穴火应灸部位,进行熨灸,直到所灸部位的皮肤红润为度。 中华经络温灸棒随身灸火龙罐灸温灸盒 临床医学常用艾灸病症 颈椎病的艾灸疗法 【临床表现】:呈慢性发病,多数患者渐渐感到肩、臂、手的疼痛、麻木,头痛头晕,颈不僵硬,甚至握力减弱,肌肉萎缩,也可出现下肢无力或二便失常。颈肩或上肢活动功能受限,病变棘突及患侧肩胛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扪及条索状硬结。 1、常坐不动,颈椎有压力,长久下来,会引发颈椎病。(例如:整天坐在办公室里的上班族, 晚上在家看电视的时候。) 2、压力大的时候,颈部的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这会导致颈部疼痛和僵硬。

艾灸常用穴位

艾灸常用穴位 灸身柱穴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许多脏腑组织的功能还不够健全,中医称之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中特别以肺、脾胃的相对稚嫩为主。也正因为如此,婴幼儿才常常容易患肺系(即呼吸道)和脾胃的疾患,如伤风、感冒、发热、咳嗽、哮喘、腹泄、消化不良等。我国古代医家根据小儿的这一生理特点,在医学临床实践中,摸索和总结出了小儿防病保健的许多宝贵经验。灸身柱以助小儿生长发育,防治各种呼吸道病症,就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内容。 身柱穴被日本医学界誉为" 小儿百病之灸点" 。日本针灸医家代田文志曾于1938 年在长野县小学校为身体素质虚弱容易感冒,患有贫血、遗尿、消化不良的小学生集体施灸身柱穴,连灸了一个月后,被灸学生的食欲、体重都明显增加,学习成绩也普遍提高,外出旅行再也不落后于他人。续灸半年后,一些营养不良、体弱多病的学生大都病况痊愈。此事曾在日本引起轰动,其它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校都效法施行。 身柱穴在背部第三胸椎(肩背正中央最高脊椎骨下面第三个椎骨)棘突下,含有全身支柱的意思,有补益肺气、止咳平喘、温化痰湿、健脑益智、防病强身的功能作用,能通治小儿科的多种疾病。在《养生一言》一书中,就有小儿每日灸身柱穴,能宣通肺气,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是保证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由于身柱有健脑益智作用,经常施灸也能健全小儿神经系统,促进大脑发育,增强智能。 小儿灸身柱的方法,一般用如香烟粗细的小艾条悬灸(燃端距皮肤3 cm 上下)3~5 分钟,每周灸2~3 次,可连灸数月。由于小儿皮肤娇嫩,对艾灸的温热度比较敏感,加上婴幼儿无知好动,不易配合,故在施灸过程中要格外小心。施灸者要将自己的手指置于穴位两旁的皮肤上,以感知艾灸热力的强弱,防止烫伤幼儿皮肤。 身柱穴除了运用灸法之外,还可以施行拔火罐法,拔罐时应选择口径稍

少林寺与中国传统文化

少林寺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两千多年前白马驮经,佛入中土,这虽然是一个传说,但是也说明了佛 教自汉朝开始逐渐在中国流行发展,随着朝代更迭,佛教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佛教文化对人民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在发展中演变出独有的佛教文化符号——少林寺。随着历史的演进,少林寺文化逐渐成为集合佛,道,儒于一体,具有无限包容性的禅宗文化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佛教,少林寺,传统文化 引言 少林寺建立以来,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逐渐成为佛教文化发展的圣地,与此同时,中国传统封建哲学开始逐渐与佛教文化融合,大大丰富了少林寺文化的内涵,随着少林寺的僧众走出庙堂,少林寺文化逐渐世俗化,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受到广泛的接受与认可,由此佛教文化获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少林寺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佛教文化逐步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烧香拜佛成为人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佛教偈语更是在广大民众之间广泛流传,少林寺文化更是作为禅宗文化在代表,在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与补充,形成了博大精深,个性鲜明的文化体系,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少林寺作为佛教在中国的一中独有的形式,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环,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促进的中国文化的多样性,而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也影响了少林寺的发展,从少林寺的诞生,到发展,壮大,都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进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少林寺密不可分,相互促进。 一,少林寺的兴起 悠悠古刹,千年少林,传奇岁月,禅宗祖庭。 嵩山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脚下少室山的密林中,并因此而得名。闻名世界古刹少林寺据目前已有一千五百余年的历史。少林寺最初建寺的时候并不是叫少林寺,而是叫“僧人寺”,传说是北魏孝文帝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罗尊者,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圣山——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 而少林寺的名扬天下,却缘于另一位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相传在一千五百年前,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在少林寺共同翻译印度世亲菩萨《十地经论》,历经三年终于完成,期间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来到北方,先在少林寺面壁修行数年,首倡“以心印心”的禅宗教法然后广集僧徒,历时九年,寺院逐步扩大,名声大噪,并由此确立了少林寺禅宗祖庭的崇高地位。而后达摩传法于慧可以后,离开少林寺他去。禅宗一向奉达摩为初祖,慧可为二祖,后连续单传至六祖。南北朝时期,印度各种佛教流派的典籍,已基本译为汉文。佛教思想在中国的发展,不是单靠翻译,而是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互相发明,配合,补充,由中国僧人自身领悟创作,传播和推广。少林寺作为佛教寺庙,成为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交流发展的圣地。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少林寺成为山贼攻击的目标,为了保护寺产,少林寺僧人组织起武装力量与山贼及官兵作战,少林功夫作为少林寺的武装力量初步形成。而后,少林寺昙宗等十三位僧人,擒拿王仁则,夺取辕州城,归顺了秦王李世民。三年后,李世民派特使臣来

近代汉语概论

近代汉语:晚唐古代到清朝前期这一段时间里的,以口语为基本的书面语,它是介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的一门语言历史学科。 诸家对于近代汉语三点相同的认识:1、大家都同意使用“近代汉语”这个称呼。2、大家都同意近代汉语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独立的阶段。3、诸家对近代汉语上下限的划分有迟早不一的参差情形。 两条原则:1、认识主干部分的原则;2、前后阶段可以部分重叠的原则。 早期著作晚唐五代的敦煌变文,有可能早于晚唐的王梵志文,五代时期成书的禅宗著作《祖堂集》,北宋的二程语录等。 晚期著作,清代中叶的《红楼梦》,中叶以后的《儿女英雄传》、《龙图耳录》,清末的《官场现形记》等作品。 近代汉语的主干部分即长达六个世纪左右,如果适当考虑它的上下沿,可能共有十个世纪左右。 与古代汉语相比,近代汉语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都有自己明显的特点。1、产生大量的新的词语;2、古代汉语里的许多词语,在近代汉语里具有了新的意义;3、双音词、多音词的数量大大增加;4、涌现出一大批新的成语、谚俗语、歇后语、偏义语、隐语、行业语、术语以及外来语等。 近代汉语语法也很有特点,如前缀、后缀的使用比较频繁,常见的前缀有“阿”(阿谁、阿你),兀(兀谁、兀那),老(老哥、老弟),打(打睡、打探),所(所愿、所烦),有(有负、有失),等等。常见的词尾有子,头,地,当,自,来,生,家,行等。在句法方面,近代汉语里出现了许多新的句型,“难道……不成?”“连……也…..”“……著”(表祈使)、“……则个”近代汉语语音也发生民显著的变化。声母方面,如从双唇音里分化出唇齿音,北方话里的全浊声母归并入清代声母,等等。韵母方面,如北方话里的韵尾-p、-t、-k消失了,闭口韵母-m并入-n,等等。声调方面,如北方话里的平声分为阴阳两类,原全浊声母的上声字转化为去声,入声字归并入平、上、去三声,等等。 科举制度状元、榜眼、探花、登科记、乡试、会试、殿试、 唐宋以来说书、戏曲、讲唱艺术的反映。说话”、“诸宫调”、“杂剧”、“戏文”、“弹词”、“道情”、“宝卷”、“生”、“旦”、“净”、“末”、“题目正名”、“得胜头回”等词语是唐宋以来说书、戏曲、讲唱艺术的反映。刻版印刷技术推广以后,又产生出“坊刻”、“家刻”、“版口”、“边阑”、“鱼尾”、“象鼻”等术语名称。许多佛教词语进入近代汉语,反映了外国文化和宗教文化对汉语的影响。诸如“方便”、“因缘”、“投机”、“叫化”、“信心”、“火坑”、“一尘不染”、“五体投地”、“不可思议”、“借花献佛”等等。“把茅盖头”是一把茅草盖在头上,实际上是指禅僧主持寺院。这种词语意义的形成,与禅家传教方式有关。 第一人称复数,至迟从金元时代起,在《董西厢》等作品中,“俺”表排除式,“咱”表包括式。系词“是”置于句尾的特殊判断句。系词既出现在正常的位置上,又重复地出现在句尾,一个判断句竟然使用两个位置不同的系词。元明时代文学作品中的上述特殊判断句式,是受到佛经典籍、佛教文学作品语言的影响的。造成唐、元两朝官话音系的显著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从西安转移到东部大都。 敦煌变文、禅宗语录、王梵志、寒山、拾得等僧人的通俗诗,是研究唐代口语的重要文献。宋儒语录是研究宋代口语的重要资料。 近代汉语主干时期最有价值的文献,话本、南戏北曲的剧本、明清小说等,《元代白话碑》、《老乞大》和《朴能事》等文献是民族交往和联系的产物。使用反切的《切韵》、《广韵》等韵书,分解和拼合声、韵、调的《韵镜》、《切韵指掌图》等韵图,这些语音著作的撰制,推其学术之源,可以上溯到佛经传入我国、汉人受到梵文等拼音文字的启发和影响。 二、文献 (标准)近代汉语文献按照反映口语的程度,分三种类型:1、充分反映,如《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等小说,元代杂剧中的宾白部分,许多禅宗语录等。2、有所反映,但多半是文白相间,如《三国演义》。3、略有反映,如宋代孙光宪所作笔记《北梦琐言》。 文言著作中出现口语成分,大抵有两种原因。1、作者受口语影响,有意无意地将口语词句杂进文言。2、由于记事的需要,不能不使用口语。 近代汉语文献语言的一个特点:口语和文言相间杂。另一个特点是常常带有明显的方言色彩,反映了口语的地域性。如敦煌俗文学作品多反映西北地区口语,金代诸宫调反映燕京一带口语,元代杂剧多用北方口语写作,宋、元、明时代的南戏用的多是浙江等地的江南口语,《拍案惊奇》也大致反映浙江口语金瓶梅》和《醒世姻缘传》带有山东方言色彩,等等。 近代汉语的时间跨度约有十个世纪,在文献里的口语也随之发展演变,体现了语言的时间性。 使用近代汉语文献应注意的问题:1、错字。错字原因:形成致讹,音近致讹。2、夺文,衍文。夺文:漏脱了文字;衍文:误添了文字。3、错简,字句的次序颠倒紊乱。4、俗体字,通假字。5、句读,标点。 三、研究方法 常用调查方式有穷尽调查和抽样调查。 穷尽调查常使用于专书语言研究和语言共时研究。评议学界流传一句很有道理的话:说有易,说无难。穷尽调查让我们全面

艾灸穴位图

艾灸穴位图-腿脚部

艾灸穴位图:中脘穴 脘穴在脐上4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中脘穴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

穴位名称:水沟 所属经络:督脉 穴位位置:在面部,当人中沟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功效:虚脱,休克,低血压,中暑,昏迷,腰扭伤,口肌痉挛。 其他功效: 说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与督脉的会穴 按摩手法:点按揉掌跟按揉稍用力穴位图相对位置请参照蓝色标记 穴位名称:神庭 所属经络:督脉 穴位位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功效:头痛,眩晕,失眠,结膜炎,角膜炎,鼻出血。 其他功效:《针灸甲乙经·卷七·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头脑中寒,鼻

衄,目泣出,神庭主之。 说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的会穴 按摩手法:点按揉掌跟按揉稍用力 穴位图相对位置请参照蓝色标记 穴位名称:曲泉 所属经络:足厥阴肝经 穴位位置:膝内侧屈膝在腘横纹内侧端上方凹陷处 主治功效:癔症、精神病、月经病、阴痒、遗精、阳痿、疝气、膀胱炎、膝关节痛。 其他功效:滋阴、祛湿、肝肾阴虚、沟通肝肾要穴、堪比杞菊地黄丸和二妙丸。膝盖疾病要穴,降血压要穴。 说明:本经郗穴

按摩手法:点按揉稍用力 穴位图相对位置请参照蓝色标记 穴位名称:至阳 所属经络:督脉 穴位位置:在背部,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主治功效:咳喘,胸胁胀闷,胃脘痛,黄疸,四肢肿痛,肝炎,胆道感染,胆结石,十二指肠溃疡。 其他功效: 说明: 按摩手法:点按揉掌跟按揉稍用力 穴位图相对位置请参照蓝色标记

妇科常用艾灸穴位图(学习相关)

妇科常用艾灸穴位图 1、卵巢保养:适应于雌性激素分泌减少引起的女性通经,月经不调,阴道干燥等症。 2、子宫保养:适应于宫寒不孕,宫颈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等症状 3、附件保养:适应于妇科炎症,骨盆炎症,下腹坠胀,乳房胀痛等症状。 灸法:可直接灸,也可隔姜、隔盐灸。 (1)、卵巢、子宫、附件是什么器官?功能是什么? 卵巢子宫附件是女性最重要的性器官,卵巢位于子宫两侧呈椭圆形,重量为5-6克,内部表面光滑,主要功能是产生卵子,并分泌雌激素(孕激素黄体素分泌的功能)雌激素的作用十分广泛,可促进和调节女性的生殖器的发育和第二性特征的发育,在雌激素作用下,女性才得以保持女性的特征,亭亭玉立的身材和细腻无暇的皮肤。 (2)、卵巢、子宫、附件功能的降低会给女人带来怎样的危害呢? 医学界发现,由于卵巢子宫附件功能减低女性会出现自主神经失调,内分泌失调,及失眠多梦,头晕眼花,耳鸣,惊慌,多汗乏力,易激动,记忆力减退,焦虑,肥胖,皮肤产生色斑,粗糙起皱,乳房萎缩,阴部干松分泌物减少,性冷淡,痛经,月经失调,肠胃失调,情绪不稳定,更年期提前等症状,这些症状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和容颜,给诸多的女性带来生理和心理的压力,使幸福的生活出现了阴影。 (3)、女性生殖系统的保养有那些好处? 通过卵巢的保养(主要是靠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进行指挥调整)唤醒女性自主雌激素的分泌,从而达到女性从里至外的改变,减少色斑皱纹,消除痛经及妇科炎症,消除性冷淡等症状,重新塑造全新的自我。 (4)、哪些女性适应卵巢保养? 一般女性在25岁以后由于生理的原因,特别是生活的压力,不良的饮食习惯环境的影响,都会使卵巢子宫附件的功能降低。都适宜作此保养,特别是伴有以下症状者,更应做卵巢子宫附件的保养。

禅宗典籍种提要

禅宗典籍种提要禅宗典籍562种提要 1.【肇论】 2.【xx论】 3.【善xx大士语录】 4.【心xx】 5.【无心论】 2.【xx论】 3.【善xx大士语录】 4.【心xx】 5.【无心论】 6.【观心论】 7.【二入四行论】 8.【少室六门集】 9.【第六门血脉论】 10.【绝观论】 11.【信心铭】 12.【入道安心要方便xx】 13.【xxxx诗集】 14.【xx】 15.【最上乘论】

16.【楞伽师资记】 17.【传法宝xx】 18.【xx要诀】 19.【大乘无生方便门】 20.【大乘五方便】 21.【真妄颂】 22.【大乘xx宗论】 23.【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 24.【xx】 25.【六祖坛经】 26.【xx大师xx】 27.【xx证道歌】 28.【证道歌注】 29.【禅宗xx集】 30.【xx禅宗集注】 31.【神会禅话录】 32.【神会xx遗集】 33.【显宗记】 34.【xx道一禅师广录】 35.【顿悟入道要门论】 36.【了元歌】

37.【xxxx灵佑禅师语录】 38.【xx警策】 39.【xx警策句释记】 40.【xx警策注】 41.【xx警策指南】 42.【xxxx寂禅师语录】 43.【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44.【xxxx传】 45.【百丈xx清规】 46.【百丈清规证义记】 47.【黄檗断际禅师xx】 48.【临济录】 49.【xxxx语录】 50.【兴化存奖禅师语录】 51.【四家语录】 52.【原人论】 53.【禅源诸诠集都序】 54.【禅门师资承袭图】 55.【xx居士语录】 56.【船子xx拨棹歌】 57.【xx录】

艾灸常见病症及对应穴位

艾灸常见病症及对应穴位 感冒:风池,大椎,风府,合谷,肺俞,列缺 急性支气管:肺腧,定喘,合谷 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膻中,脾腧,膏肓腧,太渊,定喘,合谷,足三里 咳嗽:膻中,肺俞,膏肓,天突,风门,列缺,大椎,足三里,丰隆 支气管哮喘:定喘,肺俞,膻中 支气管扩张:孔最,尺泽,膻中 肺结核:肺俞,太渊,三阴交,膏肓腧,足三里,太溪 胸膜炎:肺俞,内关,期门,阴陵泉,侠溪,膻中 膈肌痉挛:中脘,足三里,内关,巨阙 急性胃肠炎: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 腹痛:气海,中脘,内庭,脾腧,足三里,天枢 胃下垂:百会,足三里,中脘,梁门,关元 胃痉挛:天枢,中脘,梁丘,幽门 消化性溃疡:中脘,梁门,足三里,胃枢 肠梗阻:足三里,天枢,支沟,下巨虚 便秘:足三里,天枢,大横,大肠腧,支沟 失眠:三阴交,内关,足三里,百会 贫血:足三里,关元 高血压:足三里,绝谷,曲池,血海 心绞痛:心俞,至阳,厥阴俞,膻中,少海,内关 无脉症:心俞,内关,太渊,厥阴俞 糖尿病:关元,太溪 脱肛:长强,百会,足三里 胆囊炎:阳陵泉,期门,日月,胆腧,太冲,足临泣 肝硬化:期门,中脘,足三里,水分,三阴交 遗尿:关元,足三里 尿潴留:三阴交,中极,膀胱腧 前列腺炎:阴陵泉,三阴交,气海,中极,会阴,腰阳关 前列腺增生(肥大):关元,曲谷,肾腧,命门 阳痿:中极,关元,肾腧,命门 男性不育:气海,关元,三阴交,命门,足三里 遗精:中极,肾腧,三阴交,关元,志室 上热下寒:关元、神阙、足三里、血海、曲池、太溪,每天灸一两个,或者选两个长期坚持

疏通脾胃:中脘 退热:大椎 角膜炎:丝竹空,印堂,风池,太阳,

一﹒大道透长安——禅宗灯录诗偈选析(5)

一﹒大道透长安——禅宗灯录诗偈选析(5)明月藏鹭--千首禅诗品析 一﹒大道透长安——禅宗灯录诗偈选析(5) 吕洞宾 呈黄龙禅师 弃却瓢囊槭碎琴,如今不恋水中金。 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 品析: 吕洞宾是道教内极负盛名的神仙,为八仙之首。唐末时进士不第,遇钟离老人点化金丹之术,修而有成。《五灯会元》上载有其参黄龙晦机禅师这则公案,道教未必以为然。然《全唐诗》所收吕洞宾真人的诗有四卷,其中就有这首诗,题目为“参黄龙机悟后呈偈”。《五灯会元》中是如是介绍的:

吕岩真人,字洞宾,京川人也。唐末三举不第,偶于长安酒肆遇钟离权,授以延命术,自尔人莫之究。尝游庐山归宗,书钟楼壁日: 一日清闲自在身,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未几,道经黄龙山,睹紫气成盖,疑有异人,乃入谒,值黄龙击鼓升堂。龙见,意必吕公也,欲诱而进,厉声日:“座旁有窃法者”。吕毅然出,问:“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且道此意如何?”龙指曰:“这守尸鬼!”吕曰:“争奈囊中有长生不死药。”龙曰:“饶经八万劫,终是落空亡。”吕薄讶,飞剑肋之,剑不能入。遂再拜,求指归。龙诘曰:“半升铛内煮山川即不问,如何是一粒粟中藏世界?”吕于言下顿契,作偈日:“(见前所录)”。龙嘱令加护。后谒谭州智度觉禅师,有曰:余游韶郴,东下湘江,今见觉公,观其禅学精明,性源淳洁,促膝静坐,收光内照。一衲之外无余衣,一钵之外无余食。达生死岸,破烦恼壳。今方佛衣寂寂兮无传,禅理悬悬兮几绝,扶而兴者,其在吾 师手!聊作一偈奉记: 达者推心方济物,圣贤传法不离真。 请师开说西来意,七祖如今未有人。

以上所引的三首诗,《全唐诗》中均为收录,可见吕洞宾与禅师们的私交不浅。这也难怪,三教合流是中国文化融汇的大势,禅宗不是大量地吸取老庄精华么?自此之后,“仙佛合宗”便悄然而起,到金元时王重阳创道教全真派,更是公开打出三教合一的旗帜,把禅宗的修为纳入道教的“性功”,这就是后话了。 从以上这三首诗中可以看到,吕洞宾真人是参透了禅的,“丹田有宝休问道,对境无心莫问禅”已极有火候。当他与黄龙晦机禅师一语投合,契入大道,有了“弃却瓢囊槭碎琴,如今不恋水中金”的,这大转变,不是其天机灵秀,机缘成熟,又哪能有这样成就。吕洞宾在中国,不论儒释道三教都享有崇高的声誉,也与他的见解、才华和气质分不开的。下面我们分别来看这三首诗: “弃却瓢囊槭碎琴,如今不恋水中金”。古人云游天下,一瓢一囊而已。瓢用于饮水、乞食,囊则盛衣物。儒雅的,再加之以琴剑。为什么不带书呢?书么,在肚皮里。但这一切,

近代汉语14章选择疑问句笔记

第十四章选择疑问句 选择疑问句是汉语疑问句系统中的重要形式,可以分成两大类; 并列选择问句, 并列几个提问项目,让回答者选择一种进行回答. 正反选择问句, 选择项目是一个事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 本章将根据汉语选择疑问句的历史发展线索,分三个阶段;唐代以前(包括先秦两汉和魏晋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清,对各个时期选择疑问句的发展特点及研究状况进行全面总结综述. 一、并列选择问句 1.1唐代以前并列选择问句的发展状况P448 从上述看,各家对先秦两汉时期并列选择问句特点的认识大致相同,不同的是杨、何及祝列举出用疑问代词表示选择疑问的句式. 此外,有学认为梅提出的几个疑问记号,应该是来源不同,性质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李崇兴认为,"其"是副词,于是非句中表揣测、拟议的副词“其”功能一样,是从是非问句带过来的,其余几个是连词,“抑(意)、且”本来就有转折连词的用法,在选择问句中起“另开一意作用”;“妄其”的来源不清楚;“将”来源于时间副词,“将来”义→对将来情况进行断定→语气副词,一般性表断定、拟议→连词。总之,这几个词在疑问句中所起的作用是“把两个是非问小句钩连在一起,构成选择问” 1.1.2魏晋南北朝p450 梅祖麟(1978)他认为现代选择疑问句式在五世纪差不多都已出现,该期相关句式主要有三:1.N1VP1 为(N2)VP2(乎/也)如: (18)不知孚为琼之别名,为别有伍孚也?(三国志-魏书-董二袁刘传,裴松之注)2.N1为VP1 (也/耶)为VP2(乎/耶)如: (22)又尝讥玄学植不进曰:为尘务经心,为天分有限?(晋书-王凝之书谢氏传) 3.N1VP1(N2)VP2 如:(24)兄在天上,福多,苦多?(幽明录) 梅认为1和2主要特点有三:①“为”字用作选择问的记号。②与上古语文比较,此期选择问句式中的“为”字成对出现,这也是现代选择问的特征之一,是上古汉语没有的。③除用“为”或“为…为”作选择记号之外,大多数还在句尾另加“也”“乎”之类疑问语气词,有的在句首用询问词“岂”。这是上古和近古过度之间的现象。3是两小句并列而不另加记号的形式。他认为句子句尾没有语气词是中古新兴句型。对“为”字在中古变成选择记号的原因,则认为是由它用作假设词的用法引申发展而来。如(22),进一步演变,“为”字复词化产生“为是、为复、为当”。这些复词单用或双用所构成的选择问句流行在南北朝和唐代,尾声一直持续到南宋。P451 李崇兴(1990)认为“为”进入选择问,是它的系词用法隐身。何亚南也同意这一看法。何亚南(2000)对《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中的选择问句进行统计调查后,把其中并列选

禅宗的内涵及其实践

禅宗的内涵及其实践 湛如法师 今天我跟大家一起讨论《禅宗的内涵及其实践》。我个人对禅宗没有什么体会,仅仅是在学习当中翻阅了一些文献,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我准备分八个题目来谈这个问题。 禅宗,尤其是唐、五代以后,一直是中国佛教的主流。唐武宗灭佛以后,中国佛教最具特色且能起主导作用的,就是祖宗。为什么祖宗这一山林佛教,最后能取代贵族佛教的唯识宗、天台宗和华严宗的地位呢?原因比较多。我认为,禅宗的生命力之所以这样顽强,应该跟它的理论、实践和教育方法以及弘扬范围有关系。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证实这样一个事实:物质无论如何丰富,科技无论如何发达,都不能够填补人类的精神荒原与生命的空虚。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说,有来自客观的:过份的机械化,使人沦为机械的奴隶;也有主观的:人们不思进取,失去自我,尤其是那些甘心沦为物质奴隶的人,他们很难有心思去观照自心,反省自已,净化自已,完善自已。而禅宗则能运用它的活泼教理,针对时弊,就病施方。所以作为山林佛教的禅宗,比贵族佛教、都市佛教更能适应社会。比如会昌法难,唐武宗灭佛,被摧毁得最严重的应该是贵族佛教。因为贵族佛教最大的弱点就是对帝王、贵族、士大夫过份依赖。而禅宗不然,它没有固定的寺庙,禅宗的大师们都是衣钵寄生涯,随缘度岁华。在这是山都有庙的遍地开花式的发展中,禅宗已深深地扎根、渗透到民间的各个角落。在北方佛教走向衰微的时候,禅宗又以卷土重来的之势,重在北方,甚至整个中华大地上大放民彩。一直到宋代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繁荣局面都有着必然的联系。 禅宗的主要理论是什么?核心思想又是什么?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色在于禅。因为禅宗能改变这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社会风气,禅能塑造独立

女性养生艾灸穴位图

女性养生艾灸穴位图 欧阳学文 穴位的定位及穴位的功效1、神阙穴:肚脐主治:温阳救逆、利水固脱。主治痢疾、绕脐腹痛、脱肛、女人血冷不受胎、中风、水肿鼓胀、肠炎、产后尿潴留。2、水分:定位:脐上1寸。主治:帮助恢复腹部肌纤维的弹性,有利于收腹祛脂同时可消除水肿,小便不利,腹痛。3、水道:定位:下腹部脐下3寸、旁开2寸。主治:增强腹直肌弹力纤维的弹性增强水液代谢能力,有利于皮下脂肪的消除,对痛经、闭经、小便不利有效。4、天枢:定位:脐旁开2寸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月经不调等。5、归来:定位: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当前正中线旁开2寸。主治:活血化淤、调经止痛、月经不调、带下、卵巢炎、秘尿系统疾病、阴*痛、男女生殖器疾病。 8、子宫保养配穴:取穴:神阙、水分、天枢、关元、中极、子宫。生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生孩子,这是女性的宿命也是一种福份。十个月,更确定地说是280天,子宫便成

了养育宝贝儿最安全的窝,那么怀孕时子宫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没有怀孕的子宫大概象女性的拳头,长度是 6~8cm,体积是10ml,重量是70g左右,可是怀孕后,到快要生的时候会变得特别大,体积大概要增加500倍,达到5L左右,重量1.1kg。子宫出现问题常出现以下症状:如:下腹疼痛、腰痛、月经失调、骚痒、痛经、白带多、性交痛等症状,长期以来严重影响着女性的身心健康,不少病人羞于求医或者没有时间到医院治疗,一再贻误病情,以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适应于宫颈炎、子宫炎、白带病变症等。 1、水道:定位:下腹部脐下3寸、旁开2寸。主治:增强腹直肌弹力纤维的弹性增强水液代谢能力,有利于皮下脂肪的消除,对痛经、闭经、小便不利有效。4、天枢:定位:脐旁开2寸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月经不调等。5、中极: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主治:增强腹部肌纤维的弹性,消除皮下脂肪的雍积、增强生殖和泌尿系统的功能,并可治疗阳痿、遗精及月经不调、蹦漏、带下等。6、子宫: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主治:调经理气、升提下陷、子宫下垂、月经不调、

艾灸注意事项(禁忌 方法 图解等)

艾条灸注意事项: 1、灸治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回阳救逆,益气升陷,温通气血,扶正祛邪防病保健 2、温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3、温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4、饭后一小时内不宜温灸。脉搏每分钟超过90次以上禁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禁用;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5、经期,高热病人,大饥大饱,过度疲劳,身体红肿的人不适宜用艾灸 6、艾灸多用于虚症寒症阴症为主的疾病,阴虚阳亢,邪热内盛,热症和实症不适合,3年陈艾条适用于身体保健 7、灸的顺序:先阳后阴,先背腰部后胸腹部,先上部后下部,先头面躯干后四肢,先灸左方,再灸右方 8、艾灸的补法,温灸,火灭后按摩穴位;泄法,用嘴吹,助燃,开其穴,起消散作用 9、强壮男子虚症实症顽症,皮肉深厚处,宜施大柱多桩;型衰体弱久病虚症慢性病,宜小柱少桩 10、颜面五官,心脏大血管处,心经区,阴部及重要经腱,关节活动处,不宜施直接灸,以防危险或留疤痕影响功能 11、婴幼儿的卥门不宜直接灸 中医在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下边说说艾灸的一些注意事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以下情况最好不要施灸: 1.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忌灸。 2.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3.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二、艾灸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影响效果。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3.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或放入盛少量水的容器内,以利于熄灭。 4.要注意保暖和防暑因施灸时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温时要防中暑,同时还要注意室内及时换取新鲜空气。 5.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6.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7.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小剂量,或灸的时间短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8.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拾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中国历代高僧名仕—悟道诗偈

中国历代高僧名仕—悟道诗偈 唐:庞蕴,唐代著名在家居士,字道玄。世人称之为庞居示。 悟道偈: 十方同聚会,各个修无为; 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契此(布袋和尚)(?—916) 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自称契此,号长汀子,五代禅僧。蹙额大肚,笑态可掬,出语无定,随处而卧,禅杖常背着一个布袋,人称“布袋和尚”。能示凶吉。于岳林寺盘石说偈而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世人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称其为“弥勒佛”、“欢喜佛”。佛寺里的大肚笑弥勒,相传就是以他为原型而造的像。 《插秧歌》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忍辱偈》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笑声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能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道济(济公)(1148—1209) 俗名李修元,法号道济,字湖隐,号方圆叟,出家前为浙江天台永宁村人。初在杭州灵隐寺出家,投师于南宋禅宗高僧瞎堂慧远门下受具足戒,后又住净慈寺。在世人眼里,他不受戒律拘束,饮酒吃肉,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颠狂,其实他是假借酒肉,实则济世和度化生灵。因为他显示的神通,是常人的肉眼所看不到和不能感知的出世间的层面)。他唯有故作癫狂,看似诙谐乱语,但真心暗藏,无处不是道。他懂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道济深受民众喜爱,称之为济公活佛。道济学问渊博、才华上乘,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济公圆寂之后,其舍利如雨、皎洁晶莹,一时轰动临安城。杭州虎跑建有济公的舍利塔。济公生前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留下许多诗作,主要收录在《净慈寺志》、《台山梵响》中。 《西湖》: 几度西湖独上船,篙师识我不识钱。 一声啼鸟破幽寂,正是山横落照边。 感悟解析:诗僧独游西湖,篙师(船家)明目识人,不与这位江湖僧问价论钱。癫僧“几度”舟行,聆听啼鸟啼破“幽寂”,欣赏夕阳“山横落照”的旷远。此诗以景抒情,以心观景,情景交融,体现了修行者内在和大自然融通的境界。 此诗暗喻为:篙师是我,我即篙师。“篙师识我”:识得自家本性,度人者需自度,自度者方能度人。 《醉傲》: 醉傲风颠卒未休,杖尖明月冠南洲。 转身移步谁能解?雪覆芦花十二楼。” 《赠明颠》: 青箬笠前天地阔,碧蓑衣底水云宽。

女性养生艾灸穴位图

女性养生艾灸穴位图 穴位的定位及穴位的功效 1、神阙穴:肚脐 主治:温阳救逆、利水固脱。主治痢疾、绕脐腹痛、脱肛、女人血冷不受胎、中风、水肿鼓胀、肠炎、产后尿潴留。 2、水分: 定位:脐上1寸。 主治:帮助恢复腹部肌纤维的弹性,有利于收腹祛脂同时可消除水肿,小便不利,腹痛。 3、水道: 定位:下腹部脐下3寸、旁开2寸。

主治:增强腹直肌弹力纤维的弹性增强水液代谢能力,有利于皮下脂肪的消除,对痛经、闭经、小便不利有效。 4、天枢: 定位:脐旁开2寸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月经不调等。 5、归来: 定位: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当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活血化淤、调经止痛、月经不调、带下、卵巢炎、秘尿系统疾病、阴*痛、男女生殖器疾病。 8、子宫保养配穴:取穴:神阙、水分、天枢、关元、中极、子宫。 生中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生孩子,这是女性的宿命也是一种福份。十个月,

更确定地说是280天,子宫便成了养育宝贝儿最安全的窝,那么怀孕时子宫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没有怀孕的子宫大概象女性的拳头,长度是6~8cm,体积是10ml,重量是70g左右,可是怀孕后,到快要生的时候会变得特别大,体积大概要增加500倍,达到5L左右,重量1.1kg。 子宫出现问题常出现以下症状:如:下腹疼痛、腰痛、月经失调、骚痒、痛经、白带多、性交痛等症状,长期以来严重影响着女性的身心健康,不少病人羞于求医或者没有时间到医院治疗,一再贻误病情,以致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适应于宫颈炎、子宫炎、白带病变症等。 1、水道: 定位:下腹部脐下3寸、旁开2寸。 主治:增强腹直肌弹力纤维的弹性增强水液代谢能力,有利于皮下脂肪的消除,对痛经、闭经、小便不利有效。 4、天枢: 定位:脐旁开2寸 主治: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月经不调等。 5、中极: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 主治:增强腹部肌纤维的弹性,消除皮下脂肪的雍积、增强生殖和泌尿系统的功能,并可治疗阳痿、遗精及月经不调、蹦漏、带下等。 6、子宫: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艾灸穴位

艾灸穴位 ——广州好轻松医疗健康团队分享 《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由于灸能益气温阳,而人身的阳气有"卫外而为固"的作用,若能使阳气保持常盛,正气充足,则病邪不易侵犯,身体就会健康。 艾灸五法 一、艾炷灸 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 形艾团称艾炷。常分直接灸,又 分化脓灸和非化脓灸,与间接灸 两种。本疗法临床运用广泛,既 可保健,亦可治病,尤其适用于 虚寒证,如哮喘、胃肠病。 二、艾条灸 以艾条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施灸者即艾条灸疗法,操作常分温和

灸、雀啄灸、回旋灸等。主要用以治疗寒湿痹证及其他多种虚寒性疾患。 三、药卷灸 药卷灸是在艾绒里掺进药末,用纸把艾绒裹起来成为药卷,点燃其一端而施灸。适应证大致同上两种灸法。 四、温针灸 先根据病性选穴施针,得气后留针,后将艾绒裹于针柄上点燃,直至燃尽,使热力通过针体传入机体,达到温经散寒等目的。 五、隔姜灸 取约2分厚生姜一块,置于选定的穴位上,再将艾炷置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后,再放置艾炷反复施灸,一般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凡虚寒性疾病皆可以此疗法治之。 此外,与隔姜灸疗法大同小异的尚有“隔蒜灸”、“铺灸”以蒜泥铺于穴位上、“隔盐灸”、“附子灸、”、“隔葱灸”、“花椒灸”、“黄土灸”、“黄蜡灸”、“硫黄灸”、“药锭炎”、“药捻灸”等等,主治病证亦相差无几。 身体三大穴位 一、百会穴----百脉 于此交会,百病所主,故百 会穴的治症颇多。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 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取穴

方法: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可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 主治疾病:百会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头重脚轻、痔疮、高血压、低血压、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此穴为人体督脉经络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治疗多种疾病的首选穴,医学研究价值很高。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日常保健:按摩:用手掌按摩头顶中央的百会穴,每次按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2-3次。坚持按摩,低血压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 二、涌泉穴; 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意思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此穴位的寻找方法: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此穴位的主治疾病: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

禅宗典籍种提要

禅宗典籍种提要 禅宗典籍562种提要 1.【肇论】 2.【宝藏论】 3.【善慧大士语录】 4.【心王铭】 5.【无心论】 2.【宝藏论】 3.【善慧大士语录】 4.【心王铭】 5.【无心论】 6.【观心论】 7.【二入四行论】 8.【少室六门集】 9.【第六门血脉论】 10.【绝观论】 11.【信心铭】 12.【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13.【王梵志诗集】 14.【寒山诗】 15.【最上乘论】 16.【楞伽师资记】 17.【传法宝纪】 18.【修禅要诀】 19.【大乘无生方便门】 20.【大乘五方便】 21.【真妄颂】 22.【大乘北宗论】 23.【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 24.【乐道歌】 25.【六祖坛经】 26.【曹溪大师别传】 27.【永嘉证道歌】 28.【证道歌注】 29.【禅宗永嘉集】 30.【永嘉禅宗集注】 31.【神会禅话录】 32.【神会和尚遗集】 33.【显宗记】

34.【马祖道一禅师广录】 35.【顿悟入道要门论】 36.【了元歌】 37.【潭州沩山灵佑禅师语录】 38.【沩山警策】 39.【沩山警策句释记】 40.【沩山警策注】 41.【沩山警策指南】 42.【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 43.【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 44.【曹溪宝林传】 45.【百丈丛林清规】 46.【百丈清规证义记】 47.【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 48.【临济录】 49.【赵州和尚语录】 50.【兴化存奖禅师语录】 51.【四家语录】 52.【原人论】 53.【禅源诸诠集都序】 54.【禅门师资承袭图】 55.【庞居士语录】 56.【船子和尚拨棹歌】 57.【北山录】 58.【十玄谈】 59.【洞山悟本大师语录】 60.【洞山五位显诀】 61.【宝镜三昧歌】 62.【宝镜三昧玄义】 63.【宝镜三昧本义】 64.【宝镜三昧原宗辨谬】 65.【抚州曹山元证禅师语录】 66.【抚州曹山本寂禅师语录】 67.【雪峰义存禅师语录】 68.【玄沙师备禅师广录】 69.【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 70.【宗门十规论】 71.【禅月集】 72.【五家语录】 73.【祖堂集】 74.【宗镜录】 75.【万善同归集】 76.【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77.【注心赋】

禅宗其它012 慧海禅师参问语录

禅宗其它012 慧海禅师参问语录.txt51自信是永不枯竭的源泉,自信是奔腾不息的波涛,自信是急流奋进的渠道,自信是真正的成功之母。禅宗其它012 慧海禅师参问语录师讳慧海,建州人,姓朱氏。依越州大云寺智和尚受业。初参马祖。祖问:“从何处来?”曰:“越州大云寺来。”祖曰:“来此拟须何事?”曰:“来求佛法。”祖曰:“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师遂礼拜,问曰:“阿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祖曰:“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觅?”师于言下大悟,识自本心,不由知觉,踊跃礼谢。师事六载。后以受业师年老,遂归奉养。乃晦迹藏用,外示痴讷。自撰《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法侄玄晏,窃出江外,呈马祖。祖览讫,谓众曰:“越州有大珠,圆明光透,自在无遮障处也。”众中有知师姓朱者,迭相推识,结契来越上,寻访依附。时号大珠和尚也。 师谓学徒曰:“我不会禅,并无一法可示于人,故不劳汝久立,且自歇去。”时学侣渐多,日夜叩击,事不得已,随问随答,其辩无碍。时有法师数人来谒,曰:“拟伸一问,师还对否?”师曰:“深潭月影,任意撮摩。”问:“如何是佛?”师曰:“清谈对面,非佛而谁?”众皆茫然。良久,其僧又问,“师说何法度人?”师曰:“贫道未曾有一法度人?”曰:“禅师家浑如此。”师却问曰:“大德说何法度人?”曰:“讲《金刚般若经》。”师曰:“讲几座来?”曰:“二十余座。”师曰“此经是阿谁说?”僧抗声曰:“禅师相弄,岂不知是佛说耶!”师曰:“若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若言此经不是佛说,则是谤经。请大德说看。”僧无对。师少顷又问:“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大德且道:阿那个是如来?”曰:“某甲到此却迷去。”师曰:“从来未悟,说什么却迷。”僧曰:“请禅师为说。”师曰:“大德讲经二十余座,却不识如来。”其僧再礼拜,愿垂开示。师曰:“‘如来者,是诸法如义。’何得忘却?”曰:“是,是诸法如义。”师曰:“大德,是亦未是?”曰:“经文分明,哪得未是。”师曰:“大德如否?”曰:“如。”师曰:“木石如否?”曰:“如。”师曰:“大德如同木石如否?”曰:“无二。”师曰:“大德与木石何别?”僧无对,乃叹云:“此上人者,难为酬对。”良久却问:“如何是大涅槃?”师曰:“不造生死业。”对曰:“如何是生死业?”师曰:“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脱对治门是生死业。”曰:“云何即得解脱?”师曰:“本自无缚,不用求解;直用直行,是无等等。”僧曰:“禅师如和尚者,实为希有!”礼谢而去。有行者问:“即心即佛,哪个是佛?”师云:“汝疑哪个不是佛,指出看。”僧无对。师曰:“达即徧境是,不悟永乖疏。” 有律师法明谓师曰:“禅师家多落空。”师曰:“却是座主家多落空。”法明大惊,曰:“何得落空?”师曰:“经论是纸墨文字。纸墨文字者,俱空设。于声上建立名句等法,无非是空。座主执滞教体,岂不落空。”法明曰:“禅师落空否?”师曰:“不落空。”曰:“何却不落空?”师曰:“文字等皆从智慧而生。大用现前,哪得落空。”“法明曰:“故知一法不达,不名悉达。”师曰:“律师不唯落空,兼乃错用名言。”法明作色问曰:“何处是错?”师曰:“律师未辨华竺之音,如何讲说?”曰:“请禅师指出法明错处。”师曰:“岂不知悉达是梵语耶?”律师虽省过,而心犹愤然。(具梵语,萨婆曷刺他悉陀,中国翻云一切义成。旧云悉达多,犹是讹略。)又问曰:“夫经律论是佛语,读诵依教奉行,何故不见性?”师曰:“如狂狗趁块,狮子咬人。经律论是自性用,读诵者是性法。” 法明又曰:“阿弥陀佛,有父母及姓否?”师曰:“阿弥陀姓憍尸迦,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曰:“出何教文?”师曰:“出陀罗尼集。”法明礼谢赞叹而退。 有三藏法师问:“真如有变易否?”师曰:“有变易。”三藏曰:“禅师错也。”师却问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师曰:“若无变易,决定是凡僧也。岂不闻善知识者,能回三毒为三聚净戒,回六识为六神通,回烦恼作菩提,回无明为大智。真如若无变易,三藏真是自然外道也。”三藏曰:“若尔者,真如即有变易。”师曰:“若执真如有变易、亦是外道。”曰:“禅师适来说真如有变易,如今又道不变易,如何却是的当?”师曰:“若了了见性者,如摩尼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