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名词解释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名词解释

《道路工程》

一、道路交通基础

1.滚动阻力P f:车轮在路面上滚动所产生的阻力、

2.空气阻力P w:汽车在行驶中迎风面空气受阻

所引起的阻力。

3.坡度阻力P i:汽车爬坡时作用于汽车上的阻

力。

4.惯性阻力P j:汽车变速行驶时,需要克服其

变速运动时所产生的惯性里和惯性力矩。

5.汽车动力因素:D=(P t-P w)/G=Ψ+δdv/gdt

前为道路阻力,后为惯性阻力。

6.汽车的行车速度:道路几何设计所采用的车速,

是在气候良好、交通密度低的条件下,一般驾

驶员在路段上能保持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速

度。

二、交通量和通行能力

7.交通量: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地点或

某一断面的车辆数量或行人数量。

8.年平均日交通量的基本概念(AADT):将全年

统计的日交通量总和除以全年总天数所得平均

值为年平均日交通量.单位为pcu/d.它是确

定道路等级的依据。

9.平均日交通量(ADT):将观测期间内统计所得

车辆的总和除以观测期间内的总天数,所得的

平均值为年平均日交通量.单位为pcu/d。10.高峰小时交通量:一定时间内(通常指一间或上

午、下午)出现的最大小时交通量

11.高峰小时交通量系数:我国《城市道路设计规

范》把系数K称为设计高峰小时交通量与年平

均日交通量的比值。K值的分布在9%~14%

之间

12.通行能力:道路通行能力指在一定的道路和交

通条件,道路某一路段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断

而的最大车辆数,或行人数量,以veh/h,pcu

/h,veh/d表示。

13.理论通行能力:指在道路、交通.环境和气候

均处于理想条件下,由技术性能相同的一种标

准车辆.以最小的车头间隔连续行驶.在单位

时间内通过一条车通或道路路段某一断面的最

大车辆数。

14.可能通行能力:通常道路交通条件下.单位时

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最大可能车辆数。15.设计通行能力: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

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道路上某一路段的通行

能力。

16.服务水平:主要以道路上的运行速度和交通量

与可能通行能力直逼综合反映道路的服务质

量。

三、道路横断面

17.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

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

18.道路红线: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带用红线绘制,

是道路交通用地加道路绿化用地与其它城市用

地的分界线,其路幅宽度常称为红线宽度。19.一条机动车车道的理论通行能力:指在道路、

交通、环境、气候、车辆等均处于理想状态下,连续行驶的车辆以最小的车头间隔在单位时间

内通过一条车道某个断面的最大车辆数。

20.分车带:在多幅路横断面内沿道路纵向设置的

带状分隔车流的设施。

21.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

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缘所保留的带状用

地。

22.路缘石:路面边缘与横断面内其它组成部分的

相接处的边缘石。

四、道路平面

23.道路线型:指道路路幅中心线的立体形状。

24.平面线型:道路中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形状。

25.极限最小半径:指圆曲线设置最大超高时采用

的半径最小极限值。

26.缓和曲线:从直线过渡到圆曲线时,汽车的行

驶曲率半径不断变化的路段。

27.超高:当采用的圆曲线半径小于不设超高的最

小半径时,为抵消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时所

产生的离心力,将曲线段的外侧路面横坡做成

与内侧横坡同方向的单向横坡。

28.行车视距:为保证行车安全,司机看到一定距

离处的障碍物或迎面来车后,刹车所需的最短

安全距离。

29.停车视距:汽车行驶时,司机看到前方障碍物,

紧急、制动至达到障碍物前安全停车所需的最

短行车距离。

30.会车视距:两辆对向行驶的汽车在同一车道上

相遇及时刹车所必需的最短行车距离。

五、道路纵断面

31.纵断面:通过道路中线的竖向剖面,它反映路

线竖向的走向、高程.纵坡大小,即道路的起伏情况。

32.地面线:纵断面图上表示原地面高程起伏变化

的标高线,地面线上各点的高程.称为原地面标高。

33.纵断面设计线:沿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立面设计

线,工程设计时中心线各点要求达到的高程称为设计高程(标高)。设计线与地面线各对应桩号点的高程差称为填挖高度。

34.竖曲线:在纵断面设计线的变坡处,为保证行

车安全、缓和纵坡折线而设的曲线。

35.锯齿形街沟:露出路面部分的侧石与路线边缘

或平石,作为城市道路排除水的三角形沟,雨水由分水点向两旁低处进水口,街沟纵坡升降交替呈锯齿形。

六、平面交叉口

36.分岔点:交叉口上的车流,在前进中有不同去

向,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开行驶的地点,称为分岔点(或称分流点)。

37.交汇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

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称为交汇点(或称合流点);

38.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

角度(或接近90°)相互交叉的交会点称为冲突点。

39.视距三角形:由交叉口内最不利的冲突点,即

最靠右侧的直行机动车与右侧横向道路上最靠中心线驶入的机动车在交叉口相遇的冲突点起,向后各退一个停车视距,将这两个视点和冲突点相连构成的三角形。

40.渠化交通:在交叉口合理地布置交通岛,交通

标志线、标志等,引导车辆和行人各行其道的方法。

41.临界车道交通流量:是指某一信号相对每个车

道所观测的实际的交通流中最大的那个车道的交通流量。42.绿信比:即在一个周期内显示的绿灯时间与周

期长之比,用百分比(%)表示。

43.相位差:一般用于线控制或面控制,它表示相

邻两个交叉路口同一方向或同一相的绿灯起始

时间之差,用秒表示;或者是这个起始时间之

差对周期长之比,用百分比(%)表示,后者也可

叫相位差比。

44.“绿波”交通:就是在一系列交叉口上,安装一

套具有一定周期的自动控制的联动信号,使主

干道上的车流依次到达各交叉口时,均会遇上

绿灯。

交通岛的种类

45.为渠化设的“岛”——导向岛,根据其功能,分

类如下:(1)为指示和规定右、左转弯交通方向

设置的岛(导向岛);(2)为把同向或对向交通(主

要是直行交通流)分开而设置的岛(分隔岛)(3)

为行人提供躲避车辆的场所而设置的岛(安全

岛或避车岛)

46.交织:进入环形交叉口的车流能与驶出环形交

叉口的车流在环道上交织,需要有这样一个条

件,即:驶出环道的前后两车之间的车头时距

(t距)要能够使进入环道的一辆车驶入该前后二

车之间并驶入靠近中心岛的内侧车道。

47.交织长度:可以使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在环道

上互换一条车道,完成一次交织,在这个交织

时间内车辆行驶的长度

48.交织角:是由绕岛车道距中心岛缘石线1.5米

处与右转车道距外缘石线1.5米处连成的两条

切线的夹角来衡量的。是检验车辆行驶安全程

度的。

七、立体交叉

49.匝道:是用以联结上下各层道路供左、右转弯

车辆行驶的道路。

八、道路系统规划设计

50.饱和度:路网实际负荷与容许最大负荷的比值。

51.非直线系数:指道路起点终点间实际距离与其

空间直线距离之比。

52.干道网密度:干道总长度与城市用地面积的比

值。

九、城市道路路面基本知识

53.路基:在地面上按路线的平面位置和纵坡要求

开挖或堆填成一定断面形式的土质或石质结构

物。

54.路面:有各种不同的材料,按一定厚度与宽度

分层铺筑在路基顶面上的结构物。

55.强度:是车辆行驶,承担路面结构会产生不同

的压应力、拉应力和剪应力的能力。

56.刚度:是指路面抗变形的能力,同样强度路面,

刚度可能不同。在强度足够,刚度不足的情况

下,也会使路面产生变形,如波浪,凹陷等破

坏现象。

57.城市道路路面结构:根据受力状况和使用要求,

采用不同强度、规格的材料来铺筑。路面通常

分为面层、基层和垫层。

58.柔性路面:主要包括用各种块料面层和各类有

机粘结料面层和各种基层(水泥混凝土基层除

外)所组成的路面结构。

59.刚性路面:主要指水泥混凝土作面层或基层的

路面结构。

《城市道路与交通》

60.城市综合交通系统:是城市社会、经济和物质

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连线(如道路、轨

道等)、交通工具、场站和管理规则和人员组成。

61.出行:通常指个人、货物或车辆从一地向另一

地移动,完成一次有目的行程。

62.出行时辰分布:城市居民的出行量受一日中时

段的影响在各时刻的分布状况。

63.出行发生:出行的起点区域;出行吸引:出行

的重点区域。

64.期望值(期望线、OD图):往返和巡回出行在

不同的空间位置间发生,将发生在起点区和终

点区的出行汇总后,得到的城市居民出行的期

望线图,即OD图,表示了居民出行活动中各

个联系的方向及其联系的强度,可以大致反映

居民出行的空间分布特征。65.出行生成的强度:是指单位用地面积或单位建

筑面积所产生的出行量。

66.出行距离:从出行起点到终点实际走过的距离,

而不是空间直线距离。

67.等距线:与某一地点距离相同的点构成的线。

68.出行时耗:由出发点至到达终点所花费的时间。

69.城市交通方式结构(交通结构):指城市居民出

行中所采用的各种出行方式的比例构成。

70.一辆车的生产率:指一辆车在单位时间内(一

小时、一天活一年)所能完成的客运周转量。

71.客运周转量:乘客在流动过程中所具有数量与

距离的乘积,是客运需求大小的一个指标。72.运载能力:指在单位时间内(通常一小时计)

沿路线一定的方向(单向)所能运载的乘客数。

73.平均行驶速度:路线长度除以车辆在路线各站

之间行驶时间之和。

74.运送速度:公共交通车辆运送乘客的速度。路

线长度/ 车辆在路线各站之间行驶时间与各站

上停留时间之和。衡量乘客在旅途消耗时间多

少的一个重要依据。

75.运营速度:车辆在路线上来回周转的速度。2

倍路线长度/ 车辆在路线各站之间行驶时间、

各站上停留时间与两端始末站停留之间之和。

是标志客运工作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

76.港湾式停靠站:在城市机动车道不宜拓宽,车

流密度较大,并沿路侧用地许可的情况下,可

将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的后退,做成港湾式停

靠站。

77.接运(接驳)系统:一般指将乘客从出发地接

至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车站以及从车站送达

至目的地的交通服务系统。

78.公交等时线:由任意一点到所制定的中心,所

花费的出行时间相等。

79.公交线路重复系数:公交线路总长度与公交线

网总长度之比(μ),在1.25-2.5之间。

80.前自行车模式:在城市交通机动化程度不高的

情况下,自行车作为主要的伐步工具,自行车

交通作为城市客运的主要方式。

81.后自行车模式:经过自行车交通衰退,小汽车

风行的阶段后,世界各国出于节约能源、保护

环境的目的,在寻求一种“绿色、低费用”交

通方式的过程中,对自行车交通的重新认可和

回归。

82.路抛制:出租汽车的一种运营方式。出租汽车

可以在市内道路上慢慢行驶或在某一人流集散

较多的地方停放,车辆可以随乘客的需要随时

招呼停车服务。

《城市对外交通》

83.道岔:用于线路的连接,使机车能够从一条线

路顺利地驶往另一条线路。

84.车场:车站的重要部分,将办理同一作业的股

道两端用梯线连接起来组成。

85.中间站:除了办理列车的交会、越行和沿零挂

列车的调车作业外,尚需办理客、货运作业,

在某些中间站还要办理机车加水及部分检修作

业。

86.区段站:除了办理中间站的作业外,还要进行

更换机车、乘务组以及机车的整备、修理、检

查和车辆的修理等。

87.客运站及客车整备所:主要办理旅客乘降、行

李、包裹的收发和邮件的装卸。

88.货运站:专门办理接发货物列车、装卸货物以

及编组选配货物列车等作业。

89.编组站:办理大量货物列车的解体、编组作业,

并设有比较完善的专门调车设备的车站。

90.工业站:是工业企业专用线的接轨站,为某一

地区的工业企业服务或主要为某一个有大量装

卸作业的大型工业企业(如钢铁联合企业、煤

矿等)服务。

91.港湾站:主要为有大量装卸作业的河、海港服

务的车站。

92.铁路枢纽:位于几条铁路干线回合的地点,由

各种专业车站和有关线路联系组成的,在统一

指挥下协同作业的铁路运输技术设备的有机整

体。

93.航道:在河流中具有一定水深和宽度,可供船

队行驶的水道。

94.回转池:为了便于船舶在港内运转,在水深适

当区域布置得供回转的水域。95.口门:是船舶出入港口必经之处,是两个外堤

堤头与岸边之间的航道,它应有明显的位置和

恰当的方向。

96.锚地:供船舶停泊、接受检疫、检查、进行编

解船队作业、水上装卸和供应燃料、饮料、食

品或用作避风的水域。

97.港池:船舶直接靠近码头装卸货物用的水域。

其他

98.物流园区(distributionpark):日本称作物流团地,

是一家或多家物流(配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

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

物流集结点。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上册) 1、交通的定义: 一般:人与动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公路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几类:(1)国道(2)省道(3)县道(4)乡道。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3、按照道路在交通功能、对沿线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地位,可分为(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4、行人静态空间:主要是指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用的空间范围。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5、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R min):是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车辆的转弯半径可作为停车场、回车场、公交车站通道设计的依据。 6、交通量(Q):在某一时间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7、通行能力: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 8、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 横断面。 9、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道路附属设施等用地组成。 10、路幅宽度: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总宽度。(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常用红线绘 制,是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 线)。 11、路侧带: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为路测带。 12、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 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路肩。路肩分为硬路肩(包括路缘带)和保 护性路肩。 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km/h时,应设硬路肩。其铺装应具有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硬路肩中路缘带的路面结构与机动车车行道相同,其余部分可适当减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习题集及答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习题集 结构 1. 章节序参照<<城市道路与交通>> 2. 题型分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综合题(含作图题.设计等) 3. 参考书目 绪论 一. 简答题 1. 城市道路的功能有哪些? 由哪些部分组成? 2. 为什么说城市道路系统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百年大计? 3. 城市道路分类的目的和依据是什么? 试举例说明其必要性。 4. 为何要进行城市道路红线规划? 5. 城市道路应如何分类?试举各类道路的功能.特点与技术指标说明之? 6. 城市交通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7. 公路与城市道路在设计标准和技术要求上有什么不同? 二名词解释 1. 绿波交通 第一、二章 一. 填空题 1. 设计车速指。 2. 车流密度指。 3. 交通量是指。 4. 道路通行能力指。 5. 小型汽车的外廓尺寸:总长米,总宽米,总高米.。 6. 一条机动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7. 一条自行车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辆/小时。 8. 一米人行道可能通行能力一般为人/小时。 9. 在平面交叉的道路网上,一条机动车道的实际通行能力常为辆/小时。 10. 常见公共汽车的车身宽度为米,道路交叉口上空,无轨电车架空线净空不得低于米。 11. 自行车行驶时,左右摆动的宽度各为米,一条自行车道净高为米。 12. 交通量观测资料可应用在, , 三方面,其中高峰小时交通量是设计的依据,而年平均昼夜交通量是设计的依据。

1. 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车辆的行驶长度被:(1)平均车身长度(2)车头间距长度(3)停车视距除得的数值。 2. 车辆在高速行驶时, 驾驶员的视野:(1)越来越宽阔(2)越来越近(3)越来越狭窄。注意力的集中点也(1)越来越近(2)越来越远(3)越来越高。 3. 道路上车速越高,车流密度(1)越大(2)越小(3)先小后大。 三. 名词解释 1. 交通量 2. 一条机动车道理论通行能力 3. 服务水平 4. 服务流量 5. 动力因素 6. 停车视距 三. 简答题 1. 城市道路交通的特征如何? 2. 城市交通运输的工具有哪些?它们的特点如何? 3. 交通工具的尺寸与道路设计的哪些方面有关? 4. (结合图示)说明车流密度.车流量.速度三者的关系如何?何者起主要影响作用? 5. 外白渡桥宽为三条机动车道,以往两边各一条车道上下行,中间一条车道为自由使用,实际效果不好,后改为上坡两车道,下坡一车道(在桥中央换位),效果较好。试从车辆动力特征的观点来解释这样做的原因. 6. 何谓通行能力?它与交通量的关系如何? 7. 为何道路的实际通行能力要比理论通行能力小?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8.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为何希望采用C级服务水平?而在公路设计中,希望采用B级服务水平? 9. 交通量观测资料有何用途? 10. 设计小时交通量的确定方法有几种? 11. 何谓高峰小时交通量? 何谓通行能力? 两者有何区别? 在设计道路时,它们之间关系如何? 12. 停车视距与车头间距的关系如何? 13. 对道路的路段,十字交叉口和环形交叉口的交通量观测方法,有何不同? 14. 一条常见的城市主要交通干道,在平日高峰和紧急状态时,每小时可以疏散多少人?(包括步行,乘车或骑车) 15. 试画出车速,纵向附着系数与通行能力的关系图。 16. 试画出汽车动力因素与车速的动力特性图。 第三、四章 一. 填空题

交通规划理论知识点

交通规划原理 一、交通调查 1. 交通小区划分原则 (1)同质性。区内的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等特性应该相同。 (2)以轨道交通、河流等作为天然屏障作为分区的边界。 (3)配合行政区的划分。 (4)分区中考虑路网。 (5)保持分区的完整,避免同一用途的土地被分开。 (6)分区越小,数据越多,成果越准确。 2. 期望线:连接各个小区质心的直线,代表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通常根据出行量的大小而定。 3. 核查线:为校核起讫点调查结果的精度,在调查区域内设置的分隔线,一般借用天然或人工障碍,河流、铁路等。可设一条或多条,将调查区分为几个部分,在穿过改线的所有道路断面上进行交通流调查,将通过该线的实测交通量同起讫点调查所得到通过该线的OD量进行比较。 4. 居民出行调查的主要内容: (1)个人特征信息:性别、年龄、职业、收入、文化程度、工作地址等,上班或上学的交通工具,每年旅游出行次数等。 (2)家庭特征信息:家庭地址。居住和在籍人口情况、车辆拥有情况、房屋面积、家庭收入等,还包括家庭收入情况、上学情况等。 (3)一次出行特征信息:出行目的、出行起讫点、出行时间、采用的交通方式。 (4)其它特征信息。 5. RP调查,行为调查,即揭示嗜好调查,是对实际行动或已完成的选择性行为进行地调查。针对某些已经实施的政策或者已经存在的设施进行相关调查,根据出行者实际出行行为,获得实际使用或接受的概率,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的概率模型或其它模型,是交通出行行为特征调查的常用方法。 优点:经过实际数据标定,较高的可靠度和精度。 缺点:(1)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信息冗余过多,工作量大,被调查者有反感情绪;(2)变量选择范围有限;(3)选择行为、特性以及服务可能在发生变化。(4)选择方案的信息模糊,被调查者因记忆模糊而导致调查失真;(5)替代方案信息模糊。(6)调查成本高,无法充分预测未发生的措施或因素。 6. SP调查,意向调查,即表明嗜好调查,在一定假定条件下,选择主体对备选方案如何选择的以及如何考虑的选择意向调查。其目的是通过掌握人们思维意识行动的变化,分析对非现存服务系统的需求。 优点:(1)虚拟更加广泛的选择方案供被调查者选择,弥补RP方法的不足。(2)根据未来的状况,任意设定选择条件,对分析对象区域内建设过去没有的选择方案十分有利。(3)不同被调查者对相同条件的反应不同,可以研究因个人属性的不同而产生选择结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规划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1标准货车 以载重量4-5T的汽车为标准车,其他型号的载重汽车,按其车型的大小分别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成标准货车,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1的规定取值。 2.2乘客平均换算系数 衡量乘客直达程度的指标,其值为乘车出行人次与换算人次之和除以乘车出行人次。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重点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 1、城市综合交通的含义 “大交通”是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城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城市交通系统的要素 (1)人和物的流动(交通需求) 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动,是城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 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站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管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 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管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 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周围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城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 (1)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确定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选择:时间、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 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也可用平均出行时间和最大出行时间来表示。 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可以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根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a 小型汽车:包括小汽车、三轮摩托车、轻型越野车和2.5吨以下的客货运汽车。 b 普通汽车:包括单节式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与载重汽车。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道路交通名词解释 1、交通参数:描述交通流特性的参数 2、W ADT:周平均日交通量 3、地点车速:或称瞬时车速及点车速。指车辆通过道路某一点或某一横断面时的瞬间速度 4、OD调查:OD调查即交通起止点调查又称OD交通量调查,OD交通量就是指起止点间交通出行量。“O‖”来源于英文ORIGIN,指出行的出发地点,“D”来源于英文Destination,指出行的目的地。 5、道路网密度:道路面积密度=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 城市用地总面积 6、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 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λ= 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城市居民总人口(公式见书) 7、城市道路横断面:城市道路横断面是指道路中心线法线方向的道路断面 8、路拱:路面的横向断面做成中央高于两侧,具有一定坡度的拱起形状,叫路拱。 9、分车带:分车带是指在多幅道路上,用于分隔车辆,沿道路纵向设置的带状非行车部分。 10、完全互通式立交:一种完全互通式立交桥,由地面层和高架桥两部分组成,地面层包括两条跨越机动车道,双向匝道围绕在跨越点的四周,并与相邻机动车道相连通,在双向匝道及双向匝道外围机动车道的外侧依次设有地面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高架桥由高架非机动车道和其外侧的高架人行道组成,高架非机动车道通过高架引桥与地面非机动车到连接,高架桥四周架设的行人天桥用于连接地面人行道与高架人行道。 11、交通体系:道路、在道路上通行的车辆和行人以及道路交通所处的环境的统称。 12、交通流:某一时段内连续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或行人所组成的车流人流的统称。 13、ADT:任意期间的交通量累积和除以该期间的总天数。 14、高峰小时交通量:指的是一定时间内(通常指一日或上午、下午)出现的最大小时交通量。 15、行驶车速:车辆通过某路段的行程与有效运行时间之间所得的速度。 16、交通密度:一条道路上车辆密集程度。 17、车运周转量:乘客在流动过程中的数量与距离的乘积。 18、道路面积密度:道路面积密度=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城市用地总面积 19、交错点:分流点、合流点、冲突点的统称。 20、城市交通:人与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21、交通量: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或行人数。 22、Kd:交通量日变系数Kd= AADT/ADT 23、AADT : 一年内交通量之和除以全年天数 24、非直线系数:道路起、终点间的实际长度与其空间直线距离的比值,通常在 1.1—1.4之间。 25、城市道路网:是所有城市道路组成的统称。 26、路侧带:是指车行道最外侧缘石至道路建筑红线间的范围,一般道路两侧各有一侧带。 27、缘石:缘石又称路石、道牙。为路面边缘与其他结构分界处的标石。 停车视距:汽车在道路上行驶时,司机从发现前方障碍物,紧急制动到与障碍物保持一定安全距,整个过程所需要的最短行车距离。 29、交通迹线:车辆行驶的轨迹线,也称交通动线。 30、城市道路:是指由城市专业部门建设管理,为全社会提供交通服务的各类、各级道路的统称,它是负担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设施。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doc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4]808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五年九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上海同济大学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四日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最新交通规划复习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 1.径路:交通网络上任意一OD点对之间,从发生点到吸引点一串连通的路段的有序排列叫做这一OD点对之间的径路。 2. 路段:交通网络上相邻两个节点之间的交通线路 3.期望线:至连接各个小区形心的直线,代表了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度通常根据出行数大小而定。 4. OD表:指根据OD调查结果整理而成的表示各个小区间出行量的表格。 5.小区形心:指小区内出行代表点,小区所有的出行从该点发生,但不是该区的几何中心。 6. 延误:由于和环境条件,交通干扰以及交通管理与控制等驾驶员无法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行程时间延误。 7.交通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或某一车道的车辆数或行人数。 8. 交通规划:是有计划的引导交通的一系列行动,即规划者如何提示各种目标,又如何将提示的目标付诸实施的方法。 9. 交通:通常被广义的的定义为人,货物,信息的地点间,并伴随着人的思维意识的移动。 10.交通流分配:就是将预测得出的交通小区i和交通小区j之间的分布交通量,根据已知的道路网描述,按照一定的规则符合实际的分配到道路网中的各条道路上去。 11. 道路网密度:单位城市用地面积内道路的长度,表示区域中道路网的疏密程度。 12.干道网间距:两条感到之间的间隔,对道路网密度起决定作用 13.路网结构: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在长度上的比例,衡量道路网的合理性 14. 道路面积率:道路用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 15.人均道路面积:城市居民人均占有的道路面积。 16.道路网可达性:所有交通小区中心到达道路网最短距离的平均值。 二.填空 1.交通需求量预测四阶段预测法;交通发生与吸引,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交通流分配。 2. 交通量调查的计数方法主要有;人工计数法,浮动车法,机械计数法。 3.求最短路径的方法;标号法和矩阵迭代法。 4. 生成交通量是由;发生交通量与吸引交通量构成的。 5.当交通发生于吸引总量不一致时可采用总量控制法,调整系数法。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精华

1、交通: 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 狭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包括航空、水运、铁路、道路上的交通。 2、城市对外交通:泛指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交通,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 3、城市交通系统:城市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体现了城市生产、生活的动态功能关系。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是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 4、TOD模式:以公共交通线路为轴线,以轴线上公交站点为轴心的点轴式的完整社区型的集约发展,源于带型城市的理论思想。 特点:不能适应城市中心地区密集型、高强度综合发展的客观实际,不符合形成功能基本完备的城市基本组合体所需的合理规模要求,也忽视了城市双向和多向发展的必然性,是与一般城市发展规律不符的。 5、田园城市:使工业区之间的货运交通在城市外围呈环向流动;居住区之间的生活性交通在居住区内呈环向流动;工作与居住间的交通在城市外半部呈放射性流动;居住与购物游憩间的交通在城市内半部呈放射系流动;各类性质不同的交通因用地的合理布局而互不干扰,实现了道理的功能分工。 6、工业城市:作为生产单位的城市应该靠近原材料产地,要从工业生产对交通的需要去布置道路;工业区应该设在交通运输最方便的地方,靠近铁路和码头,道路密度较低;生活居住区应该靠在环境最优美的地方,道路采用密方格网形式;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应用交通干路和地铁相连。 7、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分析城市用地产生的不同性质的交通,按照其特点和功能要求把他们组织到不同的运输系统中去,并通过城市用地和道路交通系统的调整,合理的组织城市交通;使城市用地的布局、交通的性质要求道路的功能和能力相互协调,做到城市交通快捷、方便、安全、经济,取得整个城市布局和运转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8、交通分流的3种基本形态: (1)交通性交通与生活性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按交通性和生活性的分类或按疏通性和服务性的分类,把骨干性的繁忙交通与枝节性的宜人交通分离开来。 (2)快速交通与常速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分为快速道路系统和常速道路系统,以及道路客运交通与路外轨道客运交通的分离 (3)机动交通、非机动交通和步行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系统中设置机动车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和步行专用道。 9、城市道路的分类: 1、快速路也叫快速干道——-快速、长距离交通;全市性干道 2、主干路也叫主干道——以交通功能为主;全市性干道,连接各主要分区 3、次干路也叫次干道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 4、支路也叫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以服务功能为主;连接次干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城市规模分Ⅰ、Ⅱ、Ⅲ级。 特大、大城市——Ⅰ级,中城市——Ⅱ级,小城市——Ⅲ 11、城市道路按功能分类:

道路与交通名词解释

1交通:人与物随时间的变化而产生的空间的位置变化。 一般:人与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和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城市交通:包括道路、铁路、航空、水运及管道五种方式。城市交通即是承担城市所需运输任务的各交通方式的统称。主要分为市际交通、市内交通。 3交通量: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或行人数。 1)按交通组成分: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折算及混合等交通量。 2)按单位时间分:小时、日、周、月、年交通量。 3)按交通量变化分:平均交通量、最大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第30位小时交通量K值K=30HV/AADA 4高峰小时交通量(PHT):是指一天24小时内交通量最大的某一个小时的交通量。 5交通密度:N为指定路段上的车辆数;L为路段长度,K=N/L(辆/公里) 6设计车速:作为道路几何线形设计所依据的车速。在道路几何设计要素具有控制性的路段上,设计车速是具有平均驾驶水平的驾驶员在天气良好、低交通密度时所能维持的最高安全速度 7车头间距:同向连续行驶的两车车头之间间隔的距离即为车头间距,记为, 单位为米/辆。路段中所有车头间距的平均值称为平均车头间距;可保证车辆安全行驶的最短车头间距叫极限车头间距,是同向行驶车辆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交通流理论和通行能力计算的重要依据 8车头时距:当车头间距的间隔用时间(秒)表示时则为车头时距,记为,单位为秒/辆,是交通流理论中十分重要的指标。 9AADT:年均日交通量 10MADT:月平均日交通量 11D/M/N:定长输入、负指数分布服务的N个服务台的排队系统。 12M/E K/N:泊松输入、爱尔郎分布的N个服务台的排队系统。 13M/M/1:单通道排队服务系统 14M/M/N:多通道排队服务系统 15M/D/1:泊松输入、定长服务、单个服务台的排队系统。 16服务水平:服务水平是描述交通流的运行条件及其对汽车驾驶者和乘客感觉的一种质量测定标准,是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如可以提供行车速度、舒适、安全及经济等方面所能得到的实际效果与服务程度。 17道路通行能力:通行能力是道路规划、设计及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重要参数,它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与交通量的含义不尽相同。 18交通调查:交通调查是交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交通规划、道路设计、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安全及交通流理论的基础工作。通过调查与分析,明确交通问题的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在路网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交通变化规律,为建立交通流理论模型、交通预测模型等提供基础资料。 19 交通小区:规划时将调查区分成若干个分区,分区是调查的基本单位。 20居民流动强度:(p出)它表示一个居民一年平均出门流动的次数(次/人年)。21客运周转量:客运周转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运送旅客数量与平均运距的乘积,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三、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一)我国城市交通特征 1.我国大部分城市是沿交通干线逐渐发展起来的,公路既是交通运输的通道,又是市(城)区街道及市场。城市过境交通量一般与城市规模大小有关。 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杂行驶普遍。过境交通一般以货运交通为主,主要交通工具有卡车、拖挂车、客车、小汽车等;市(城)区内交通以本地居民为主,由于出行距离较短,主要交通工具除了小汽车、摩托车、拖拉机以外,还有自行车、马车等非机动车。同时,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大部分还以步行为主。由于交通混杂,相互干扰大,造成各类交通车辆通行的困难,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3.交通流向和流量在时间与空间上呈非平衡状态分布。随着商品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有许多农民进城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造成交通流量在各个季节、一周及早、中、晚高峰时段呈钟摆式单向运动,变化较大。在一些有较大集市日活动的城市,其集市日客流量远远大于平均日客流量。 4.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较差。道路性质不明确,道路断面功能不分,技术标准低;人行道狭窄或被占用,造成人车混行;缺乏专用交通车站及停车场地,道路违章停车多;丁字路口、斜交路口及多条道路交叉的现象也比较多。 5.交通管理和交通设施不健全,普遍缺乏交通标志、交通指挥信号等设施,致使交通混乱、受阻。 (二)城市对外交通类型及布置 城市对外交通的类型主要包括铁路、公路和水运三类,各种交通类型都有它各自的特点。铁路交通运输量大、安全,有较高的行车速度,连续性强,一般不受季节、气候影响,可保持常年正常的运行。公路交通机动灵活,设备简单,是适应能力较强的交通方式。水运交通运输量大,成本低,投资少,耗时长。 1.铁路交通及布置 铁路由铁路线路和铁路站场两部分组成。大多数城市中的铁路站是中间车站,客、货合一,多采用横列式的布置方式。铁路站的布置往往与货场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为避免铁路分隔城市、互相干扰,原则上铁路站场应布置在城市一侧的边缘,并将客站和货站用地布置在城市的同侧方向。客站宜接近城市居住用地,货站则接近工业、仓库用地。 站场用地规模取决于客、货运量及场站布置形式,应适当留有发展余地。站场用地长度主要根据站线数量及其有效长度来确定,可参见表8.3-2、8.3-3。 表5-1 Ⅰ、Ⅱ级铁路站坪长度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总结 交通: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通常含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的。城市道路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行为而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城市交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 城市交通规划的任务1、根据城市性质、用地功能分区与布局、工作与居住地点的分布,分析在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客运量与货运量,车辆出行次数和流向;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行在用地分区之间的分配。2、根据国民经济水平、城市规模、用地布局,分析城市交通特点、研究和选择城市运输和交通方式,及所占比例3、配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初步方案或旧城道路系统改造规划方案,提出城市货运与客运交通的流量、流向分布图,为修正道路系统提供依据 城市道路的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3道路交叉口多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5景观艺术要求高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

城市道路的运输特点:1机动灵活性大2普及面广适应性强3速度快,造假低4运量大 缓解我国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基本途径:1必须认识交通的社会地位2必须要有适当的城市交通投资3解决城市交通的堵塞,必须要有科学理论4城市总量消减5交通流量均分6交通连续7交通分离 人行道设计:a:适用于人行道宽度不足反种植单行行道树,尤其适用于两边商店多,公共文化机构多的主干道上,是目前最常见的形式。b:适用于过街行人量大,行车密度高的路段,行人与车行道之间设绿化带在人行横道处设断口,这种形式有利于行人安全,有利于交通组织,车轮溅起的污泥和扬起的尘土对行人影响较小。C:适用于支路或住宅区道路上,布置有两条绿带,一条是花卉丛绿带,布置在建筑物前,另一条是行道树,沿路缘石布置须沿屋檐墙角散水地带,筑砌护坡,以免积水影响房基的稳定。d:在人行道上布置两条绿化带靠近建筑的一条供就近行人或进出商店的人使用;另一条供过路行人使用,避免相互干扰,适用于城市中心地区商业文化设施比较集中的街道上。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的目的在于充分实现道路的功能价值,并使道路交通运输更加有序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国标的分类:1.快速路 2.主干路 3.次干 路 4.支路按道路功能的分类:1交通性道路(交通性主干路,交通

城市交通规划试卷及答案

承诺:我将严格遵守考场纪律,知道考试违纪、作弊的严重性,还知道请他人代考 或代他人考试者将被开除学 籍和因作弊 受 到 记 过 及 以 上 处 分 将 不 授 予 学 位 及 证 书 , 愿 承 担 由 此 引 起 的 一 切 后果。 继续教育学院考试试卷 试卷编号: 卷 课程名称: 城市交通规划 考试类型:开卷(只限教材) 考试日期: 考生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 页,总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考试结束后,考生不得将试卷、答题纸和草稿纸带出考场。 一、填空题(共8小题,每空0.5分,共15分) 1、城市交通系统是由 城市运输系统 、 城市道路系统 和 城市交通管理系统 组成的。 2、城市交通规划的过程分为 总体设计 、 交通调查 、 交通需求预测 、 方案制订 、 方案评价 和 系统分析 等方面。 3、城市客运枢纽服务城市内部交通与对外交通的 衔接转换 、 公共换乘 、 主城外围区域 与主城之间交通转换。 4、目前常用的城市道路系统网络布局结构有: 方格形道路网 、 环形放射式道路 、 自由式道路系统 和 混合式道路网 。 5、城市道路按骨架分类,可分为 快速路 、 主干路 、次干路 和 支路 四

类。 6、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的特点具有:综合性、预见性、政策性、宏观性、弹性。 7、引道延误为引道实际行驶时间(耗时)与引道自由行驶(畅行)时间只差。 8、城市公共交通可分为一般公共汽车、轨道交通和出租汽车三类。 二、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城市总体规划中近期规划的期限一般为( B )。 A、2年 B、5年 C、10年 D、20年 2、下列那种现象产生的需求不属于交通的范畴( B )。 A、业务 B、泥石流 C、工作 D、旅行 3、下面哪一个不是影响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 D )。 A、出行者特性 B、出行特性 C、交通设施特性 D、交通调查特性 4、城市交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 )。 A、交通线路拥堵 B、交通工具发展滞后 C、交通设施比较陈旧 D、城市交通空间不够 5、城市道路多为高级路面,根据路面自然排水的要求,希望纵坡控制在( A )以上。 A、0.20.3% B、0.4% C、0.5% D、2.5% 6、城市铁路客运站的位置在大城市必须深入城市,宜布置在( C )位置。 A、距城市边缘2~3公里处 B、城市边缘 C、城市中心边缘 D、城市中心内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Code for transport planning on urban road GB 50220-95 3.1.4 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规划拥有量,大城市应每800-1000人一辆标准车,中、小城市应每1200-1500人一辆标准车。 3.1.5 城市出租汽车规划拥有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大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2辆;小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0.5辆;中等城市可在其间取值。 3.1.7 选择公共交通方式时,应使其客运能力与线路上的客流量相适应。常用的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宜符合表3.1.7的规定。 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表3.1.7 3.2.1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应综合规划。市区线、近郊线和远郊线应紧密衔接。各线的客运能力应与客流量相协调。线路的走向应与客流的主流向一致;主要客流的集散点应设置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方便乘客停车与换乘。 3.2.2 在市中心区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应达到3-4km/km2;在城市边缘地区应达到2-2.5km/km2。 3.2.3 大城市乘客平均换乘系数不应大于1.5;中、小城市不应大于1.3。 3.2.4 公共交通线路非直线系数不应大于1.4。 3.2.5 市区公共汽车与电车主要线路的长度宜为8-12km;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不宜大于40min的行程。

3.3.1 公共交通的站距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公共交通站距表3.3.1 3.3.2 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 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 3.3.4 公共交通车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3.3. 4.1 在路段上,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m; 3.3. 4.2 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置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m; 3.3. 4.3 长途客运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主要出入口50m范围内应设公共交通车站; 3.3. 4.4 公共交通车站应与快速轨道交通车站换乘。 3.3.6 快速路和主干路及郊区的双车道公路,公共交通停靠站不应占用车行道。停靠站应采用港湾式布置,市区的港湾式停靠站长度。应至少有两个停车位。 3.3.7 公共汽车和电车的首末站应设置在城市道路以外的用地上,每处用地面积可按1000~1400m2计算。有自行车存车换乘的,应另外附加面积。 4.1.3 在城市居民出行总量中,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比值,应控制在表4.1.3规定的范围内。 不同规模城市的居民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出行量的比值表4.1.3 4.3.1 自行车道路路面宽度应按车道数的倍数计算,车道数应按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确定。自行车道路每条车道宽度宜为1m,靠路边的和靠分隔带的一条车道侧向净空宽度

交通规划复习提纲

交通规划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出行: 出行产生: 出行吸引: 出行发生: 出行分布: 小区内出行: 区间出行: 交通小区: 交通小区形心: 交通规划: 交通规划调查: 核查线: OD矩阵: PA矩阵: 居民出行OD调查: 机动车OD调查抽样调查: 交通流分配: 交通网络阻抗: 路网结构: 交通方式结构: 最短径路: 动态交通分配: 交通分配: 平衡分配: 非平衡分配: 方式划分: 战略规划: 时间价值: 综合交通规划: 道路网络规划: 广义费用: 规划对象区域: 规划的基年和规划年: 期望线: BPR函数: 全有全无分配: 二、判断题 (1)Logit型的路径选择模型又称为随机-最短路分配模型,因为若各出行路线路权相同,Logit型的路径选择模型则成为随机分配模型;若某一路线的路权远远小于其

它各路线,Logit型的路径选择模型则成为最短路分配模型。 (2)如果交通网络中每条边都是单向的,那么它所对应的邻接矩阵是对称矩阵。 (3)采用邻接目录法输入,调用及搜索网络结构邻接关系,能减少计算机输入与计算工作量,减少交通规划中各软件所需的内存单元,提高计算速度。 (4)交通分配就是把各种出行方式的空间OD量分配到具体的交通网络上,通过交通分配所得的路段、交叉口交通量资料是检验道路规划网络是否合理的唯一依据。(5)交通需求预测模型主要有集合模型、非集合模型、动力学模型三大类,其中后两种模型至今仍在不断改进之中。 (6)交通生成预测的方法有生成率法、类别生成率法、回归分析法三种。 (7)城市道路网分析评价可从道路网的布局结构、交通质量两方面进行。 (8)为了全面了解交通源及交通源之间的流,所以在划分交通小区时应该划分的越小越好。 (9)划分交通区的区域除包括规划区域外,还应包括与规划区域有较大交通联系的其它区域,以及有较大过境交通经过规划区域的其它区域。 (10)所谓交通区重心就是指交通区的几何中心。 (11)OD 调查的抽样方法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等距抽样、整群抽样等。(12)交通规划一般包括组织、调查、网络规划、评价和选择、进一步规划共五个方面的内容。 (13)交通系统由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城市其它交通系统、区域公路交通系统、区域其它运输系统组成。 三. 简答题: (1)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2)交通的作用 (3)简述交通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4)交通调查的目的、作用、内容 (5)简述城市交通规划中交通小区划分的基本原则。 (6)OD调查的方法 (7)抽样调查的必要性 (8)抽样调查的误差有哪几种?如何提高抽样调查的精度 (9)什么是四阶段预测法,简要分析在实际工作中改进该方法应用的效率、提高规划工作质量的措施或一般做法 (10)城市交通规划与区域交通规划问题的异同 (11)增长系数法的优缺点 (12)影响交通方式选择的因素 (13)根据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交通方式可分为哪几类? (14)影响城市客运交通结构的因素有哪些? (15)城市轨道交通的形式 (16)交通需求预测方法的发展过程 (17)交通的分布预测在交通规划中的地位、作用 (18)交通发生阶段主要用到哪些模型,各个模型主要用到哪些调查数据。 (19)简述集计方法和非集计方法的概念和异同。 (20)重力模型的基本假定是什么? (21)区域交通分布一般宜采用哪些模型?为什么?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方案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标准货车 以载重量4~5t的汽车为标准车,其它型号的载重汽车,按其车型的大小分别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成标准货车,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1的规定取值。 2.0.2乘客平均换乘系数 衡量乘客直达程度的指标,其值为乘车出行人次与换乘人次之和除以乘车出行人次。 2.0.3存车换乘 将自备车辆存放后,改乘公共交通工具而到达目的地的交通方式。 2.0.4出行时耗 居民从甲地到乙地在交通行为中所耗费的时间。 2.0.5当量小汽车 以4~5座的小客车为标准车,作为各种型号车辆换算道路交通量的当量车种。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2取值。 2.0.6道路红线 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 2.0.7港湾式停靠站 在道路车行道外侧,采取局部拓宽路面的公共交通停靠站。

交通规划原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OD调查:OD调查又称为起讫点调查,是对某一调查区域内出行个体的出行起点 和终点的调查,为分析出行个体的流动,也为交通流分配奠定基础。2.OD表:指根据OD调查结果整理而成的表示各个小区间出行量的表格。 (①.矩形表:能够反映地区间车流流向和流量,适用于车流的流动方向经常变化和流量显着不同的情况。 ②.三角形表:将矩形表中往返车流合计成一个回程的表达方法,适用于区间往返流量相对稳定的情况。 3.OD调查的目的:弄清交通流和交通源之间的关系,获取道路网上交通流的构成, 流量流向,车辆起讫点,货物类型等数据。从而推求远景年的交通量,为交通规划等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4.OD调查基本术语: (1).出行:出行指居民或车辆为了某一目的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移送的过 程,可分为车辆出行和居民出行。 (2).出行起点:指一次出行的起始地点。 (3).出行终点:指一次出行结束地点。 (4).境内出行:指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内的出行。

(5).过境出行:指起讫点均在调查区域外的出行。 (6).内外出行:指起讫点中有一个在调查区域内的出行。 (7).小区形心:指小区内出行代表点,小区内所有的出行从该点发生,但不 是该区的几何中心。 (8).境界线:指规定调查区域范围的边界线。 (9).核查线:指为校核起讫点调查结果的精度在调查区域内设置的分隔线, 一般借用天然的或人工障碍,如河流、铁道等。 (10).期望线:指连接各个小区形心的支线,代表了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 度通常根据出行数大小而定。 (11).OD表:指根据OD调查结果整理而成的表示各个小区之间的出行,其宽 度通常根据出行数大小而定。 5.OD调查的类别和内容(三类): ①.居民OD调查:主要包含城市居民和城市流动人口的出行调查,调查终 点是居民出行的起讫点分布、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 间、出行距离、出行次数等,是世界各国开展交通调查最 常见的形式。 ②.车辆OD调查:车辆出行主要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出行,主要调查车 型、出行目的、起讫点、货物种类、平均吨位和实载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