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情歌歌词中爱情概念隐喻对比分析

英汉情歌歌词中爱情概念隐喻对比分析
英汉情歌歌词中爱情概念隐喻对比分析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9, 7(4), 633-640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e1441559.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1441559.html,/10.12677/ml.2019.74083

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of Lov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ove Song Lyrics

Xiaoneng Wa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Received: August 1st, 2019; accepted: August 16th, 2019; published: August 23rd, 2019

Abstract

Love is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and precious emotions that human beings possess. No matter in the East or in the West, love has always been a hot topic for singers and composers. However, love is an abstract consciousness and it is hard to illustrate or explain. Therefore, in lyrics, conceptual metaphor is often applied to describe love with the help of other concrete and familiar objects,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this emotional experience. By categorizing English and Chinese lyrics and analyzing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of love in there,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in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of love in the lyrics which means Eng-lish and Chinese have some same source domains of love, also there are some individuals, which means English and Chinese have the source domain of love with their own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Love, Conceptual Metaphor, Lyrics,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英汉情歌歌词中爱情概念隐喻对比分析

王小能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青岛

收稿日期:2019年8月1日;录用日期:2019年8月16日;发布日期:2019年8月23日

摘要

爱情,是人类拥有的最美好和珍贵的情感之一。在中西方,爱情一直是歌手们、作曲家们乐而不厌的话

王小能

题。但因爱情是一种抽象的意识体,歌词中往往会使用概念隐喻的方式,借助其他具象化的熟悉的事物来描述爱情,以促进这种情感体验的传播与交流。本文通过归类英汉歌词,对歌词中的爱情概念隐喻进行分析,发现英汉歌词中的爱情概念隐喻存在共性,即采用相同的源域,但也存在个性,即分别采用带有中西文化特色的源域。

关键词

爱情,概念隐喻,歌词,英汉对比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e1441559.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爱情的难以琢磨之处,就在于它既能让人甘之如饴,也能让人痛之欲焚。因此,作曲家们也在歌词中采用了许多甜蜜美好或阴暗消极的实体喻体(源域)去解释爱情,这就是爱情概念隐喻,但这里的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概念,是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认知工具。

国内外学者已经对英汉诗歌、小说和歌词中的爱情概念隐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分析。美国学者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正式提出了“概念隐喻”的概念,Lakoff根据始源域的不同把概念隐喻分为三类: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和方位隐喻。李长慧(2010)和邵艳红(2013)的研究指出,由于思维的共性,导致人们在理解和体验爱情时,会使用共同的源域。毛佳玳(2012)和秦梦阳(2014)的研究表明,在不同文化中,人们通常会采用不同概念隐喻表达这种微妙的情感,而对这种差异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中英爱情观差异的理解。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的进步,人们对爱情也有了新的理解和思考,对爱情概念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运用概念隐喻的语言学理论,对英汉流行情歌歌词中爱情概念隐喻的异同点进行总结分析,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旨在对中西方爱情观、婚姻观等方面有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2. 概念隐喻介绍

概念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概念隐喻指的是提取一个抽象概念的本质特征,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实体物的显著特征进行匹对,从而将这种抽象概念中的隐含意义附在该实体物上的过程,从而帮助理解抽象概念,引发读者共鸣。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概念隐喻的三要素为源域、目标域和映射,人们将目标域的特点映射到源域,源域对被映射的特点做出选择和限制,从而建立起两者之间的映射关系。概念隐喻分为三种:结构隐喻、本体隐喻和方位隐喻。本文主要研究讨论英汉情歌歌词中结构隐喻和本体隐喻的使用。

3. 研究问题

本文主要研究以下三个问题:

英汉语言中爱情概念隐喻的相同点有哪些?

英文和汉语中分别有哪些特殊的爱情概念隐喻?

王小能

英汉语言中爱情概念隐喻差异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4. 结果与讨论

4.1. 英汉语言中爱情概念隐喻的相同点

英语言中的概念隐喻具有共性,这是因为中西方文明中存在着共性,因此人们对爱情的认知和体验中有了相似重叠的部分[1]。人们发现了某种事物的共性特征,将其提炼出作为一种带有引申义的意象。以下,我将列举几类英汉语言中相同的爱情概念隐喻意象,并进行分析。

4.1.1. 爱情是“游戏”

例一:在你的心里,爱情只是游戏。

——大哲《爱情游戏》例二:爱情是两个人追逐的游戏。

——毛阿敏《爱情游戏》例三:I wanna be your end game. I wanna be your first string.

——Taylor Swift《End Game》例四:It’s all in the game of love. You roll me. Control me. Console me.

——Santana《The Game of Love》在这一概念隐喻里,爱情里的双方就是游戏里的双方,双方相恋的过程也是博弈、斗智斗勇的过程,两个人处在一种类似于竞技游戏的状态里,竞争的是爱情中主导权的归属,谁能获得爱情的主导权,或被爱的更多的一方就是这场游戏里的获胜方,如例四中提到的“Roll me. Control me. Console me.”便是游戏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弱势一方。同时,在爱情这场游戏里还需要使用“计谋”和“窍门”,并遵循一定的恋爱守则,也就是游戏规则,才能使爱情关系延续下去。此概念隐喻生动形象的反映出当今浮躁社会中爱情“娱乐化”的现状。

4.1.2. 爱情是“旅途”

例五:爱情不停站,想开往地老天荒,需要多勇敢。

——陈奕迅《爱情转移》例六:哪里是下一站?心中没有答案。爱或许就在未知的遥远。

——水木年华《启程》例七:You’ll get home but I’m on my way out now. Not the some destinations. I will stay when you get off the train.

——Sigrid《Dynamite》例八:I’m gonna take you on a journey of love.

——The Crests《Journey Of Love》在这一概念隐喻里,爱情是“旅程”,旅途中的同伴是爱人,旅途中的未知和艰难险阻是爱情中的一波三折,而目的地也就是爱情美好的结局,如例五中提到的“爱情不停站”指的是踏上了爱情的旅途便不能说停就停,需要勇敢的走下去。在爱情的旅途中,有的人可以互相陪伴、克服种种困难到达幸福终点[2];也有人中途放弃,选择离开;有人好聚好散,也有人不欢而散。这段旅程是未知的,不知道沿途会有什么风景,也不知道目的地在哪儿,结局时好时坏无法提前预测,就如同爱情长跑一样。此概念隐喻十分贴切的形容了爱情中的未知和困难,需要两人携手共进,去体验爱情里的种种。

王小能

4.1.3. 爱情是“交易(商品)”

例九:爱情不是你想买,想买就能买。

——慕容晓晓《爱情买卖》例十:你把爱情当成金钱的交易,不再委曲求全挽留你。

——陈伟《看透爱情看透你》例十一:My money is yours. Give you little more because I love ya.

——Justin Bieber《Love Me》例十二:I love to take. I can not give. You gotta understand.

——Groove Coverage《Why You C Is What You Get》在这一概念隐喻里,爱情是“交易”,十分符合在市场经济占主流的当下[3],爱情被利益化、物质化,被一些人看作金钱、利益的交易的现状。在爱情交易的过程中,有买方和卖方,有付出的一方和汲取的一方,如例十二中提到的“I love to take. I can not give.”,有的人只愿意索取却不愿意付出,此时的爱情便不是一场等价交易。随着物欲对人的影响越来越大,爱情不仅仅是双方心灵上的沟通,还被视为一种利益的互换,比如“嫁豪门”,女性用自己的年轻和眉毛作为资本,去交换更好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此爱情概念隐喻十分生动形象的反映出当下爱情“变质”的现状,而这种性质的爱情也不能被称为是真正的爱情。

4.1.4. 爱情是“自然现象”

例十三:爱是纯洁的白雪,爱是火红的朝阳,爱是不可预知的未来。

——李健《Color My Love》例十四:爱是一道光,如此美妙,指引我们想要的未来。

——张韶涵《欧若拉》例十五:Your love warms me like sunshine. Your love cools me like a summer rain.

——Joshua Radin《My My Love》例十六:You’re all alone again and love is a cold wind.

——Roy Orbison《Love Is A Cold Wind》以大自然中的自然现象作为爱情概念隐喻的源域也是一个通用的技巧,这些自然现象大都带有起兴衰落的周期特征和不能人为掌控的特点,且其变化可以使人类获得直观感受,如例十五中写道“Your love warms me like sunshine, cools me like a summer rain.”,爱是阳光的温暖,也有夏雨的清爽。同时也符合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人类依附于大自然,并享受着大自然带给人类的美妙体验,因此人类会不自觉的将自身的情感投射于大自然中[4],并寻找相对应的事物、现象作为寄托。

4.1.

5. 其他

除上述之外,英汉语言中还存在很多其他共同的爱情概念隐喻,如“火”、“疾病”、“束缚”、“毒药”等,都在中西方爱情体验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并体现出中西方丰富多彩的情感语言表达,本文不再详细展开。

4.2. 英文中特殊的爱情概念隐喻

4.2.1. 爱情是“神话故事中的事物或典故”

例十七:Let’s get stupid dancing with Cupid tonight.

——Daniel Powter《Cupid》

王小能

例十八:Pandora comes today. As she dazzles and she dances. You find hope and lose yourself again.

——Al Stewart《Pandora》古希腊罗马神话作为英语文化的两大基石之一,因其故事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对西方社会的生活和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爱情故事,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甚至大部分的人物关系是由爱情串联起来的,其中有纯洁专一的爱情传奇,也有掺杂了背叛、欺骗和乱伦的爱情悲剧,这些文化资源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情歌中,一个简单的词语经常会带有深远的含义和渊源,如例十八中提到的“Pandora”意指外表美艳动人,但其实会带来灾难的东西,正如爱情的甜蜜蒙蔽了恋人的双眼,使他们忘记了爱情也会给人带来悲伤和痛苦,这也为歌词增加了趣味性,与中文中的“引经据典”相似。此概念隐喻往往通过较隐晦的手法传达爱意,充满了浪漫气息与神秘色彩。

4.2.2. 爱情是“宗教中的事物”

例十九:What should I do? I’m cut in two. I love forbidden fruit.

——Toya Delazy《Forbidden Fruit》例二十:God is love. And love will never fail me.

——The Innocence Mission《God Is Love》西方语言受宗教,主要是基督教和圣经的影响,在情歌中也会使用与宗教有关的爱情概念隐喻,例如会提及“耶稣”、“亚当和夏娃”、“禁果”、“蛇”和“上帝”等,与中文歌词受佛教影响相似,是一种植入在思想中的信仰。这些意象都具有深层的文化含义,体现出一部分人对爱情的虔诚与尊重,也反映出一部分人思想仍受宗教教义的束缚,如例十九中提到的“forbidden fruit”的字面意思是禁果,但其实指爱情,明知道不能碰触,却还是忍不住去尝试。此外,很多歌词通过对宗教相关事物的批判,表达自己想要挣脱束缚、不顾世俗眼光,去轰轰烈烈恋爱的反叛精神和自由意识。

4.2.3. 爱情是“甜品”

例二十一:I want an ice cream love is such a sweet thing.

——Adore Delano《I Really Like It》例二十二:Happy even after, with honey in his kiss.

——《Cake And Love》此概念隐喻与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有关,甜品是西餐中的最后一道菜,也是一顿完整的西餐中非常重要的一道程序,据了解,若去西方人家中做客,甜品的精致与美味程度可以直接反映出女主人的做菜水平,甚至会影响客人对女主人的整体印象。因此,甜品是西方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西方人也对甜品有着狂热的喜爱。爱情与甜品最大的相同点是甜蜜,因此甜品很大程度体现出爱情的显著特征,如例二十一中提到的“ice cream love”,甜品的香甜浓郁和细腻丝滑的口感正好符合爱情中甜蜜美好的感受,都会使人有幸福的感觉。

4.2.4. 爱情是“动物”

例二十三:Do it for the fam dog ten toes down dog. Love and loyalty that’s what we stand for.

——Lil Wayne《Sucker For Pian》例二十四:You’re the pigeon. You’re the one I love.

——Cliff Richard《Pigeon》在现代的西方,人与动物的关系更为和谐和平等,宠物在西方家庭中会被当作正式的家庭成员,往往会有自己专属的房间或区域,在社会上也有很多动物保护组织,经常会举行各种义工、宣传活动。在

王小能

情歌中经常以“狗”、“鸽子”、“海豚”和“火烈鸟”等动物喻爱情,这些动物都带有深层的文化含义,与中文中的理解存在偏差,以“狗”为例,英文中的狗带有褒义,因为狗被视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因此在爱情概念隐喻中的“狗”指代忠诚、专一和不离不弃的爱人,如例二十三中提到的“love and loyalty”;但是在中文中,“狗”往往带有贬义,往往骂人时会说对方是狗,因此中文中的“狗”指代爱情中三心二意、忘恩负义的人。此概念隐喻带有文化特殊性,需具体情境具体分析。

4.3. 汉语中特殊的爱情概念隐喻

4.3.1. 爱情是“缘分”、“命运”

例二十五:红尘中的爱恋,是缘分拨弄琴弦。

——晓晓《缘分情缘》例二十六:是上辈子我欠你的,是天意吧,让我爱上你。

——张学友《一路上有你》此概念隐喻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佛教自古代时期就开始在中国传播,影响深远,佛教讲求前生今世、前因后果,相信缘定胜天,对于力不从心的事和难以捉摸的爱情,需要看缘分,不能强求,如例二十六提到的“是我上辈子欠你的”,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爱意,便觉得是上辈子欠下的爱,这辈子要偿还。其次,在古代,小农经济占主体,人们依附于大自然,天气对庄稼收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人们对“天”有很强的敬畏之心,认为“天”上有神灵,神灵指的大致是佛教中的佛祖,人们相信一切事情(包括爱情)都由上天来安排,人各有各的命。此概念隐喻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有封建色彩,但之所以延续至今,说明这些意象有合理性,可以成为人们情感的寄托。

4.3.2. 爱情是“农产品”

例二十七:你和她还在藕断丝连,将我心底的爱火熄灭。

——陈瑞《藕断丝连》例二十八:我爱你,爱着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不管有多少风雨我都会依然陪着你。

——杨臣刚《老鼠爱大米》此概念隐喻来源于“民以食为天”的思想和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影响,粮食在中华民族心中始终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5],就如同爱情对很多人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必需品,如例二十八中提到的“老鼠爱大米”,大米是老鼠的必需品,就像爱情也是人的必需品,粮食带给人们的饱腹感和满足感符合爱情带来的充实感和幸福感,这种安稳放心的感觉正是一段平淡真实的爱情所能带来的最佳体验,。

此种爱情概念隐喻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平凡事物,最能引起人们心中的共鸣。

4.3.3. 爱情是“鸳鸯”、“龙凤”等成双成对的事物

例二十九:我和你缠缠绵绵翩翩飞,飞跃这红尘永相随。

——庞龙《两只蝴蝶》例三十:看似邪恶但纯净的天真,留着最珍贵的血随时献给最爱的人。

——曾轶可《黑天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推崇成双成对的动物或是互补的两部分,认为有好事成双、永结连理的好寓意。结伴而行的天鹅、比翼鸟和连理枝正符合爱情中双入双出的两人;而龙凤和日月的相辅相成也符合中国传统认知习惯中的“一阳一阴”“男胜女衰”。而这些意象形影相随的状态也表达出对爱情的美好期盼,希望和自己的爱人也可以一直成双入对、互相陪伴,如例二十九中的“两只蝴蝶缠缠绵绵翩翩飞”就像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后的形影相随。这种在歌词中运用的爱情概念隐喻实际也是对传统爱情诗

王小能词、诗歌的继承与发扬。

4.3.4. 爱情是“红色的物体”

例三十一:红是朱砂痣烙印心口。红线里被软禁的红。玫瑰的红,容易受伤的梦。

——陈奕迅《红玫瑰》例三十二:家乡的红枣树,儿时我爱过恋人。

——任妙音《红枣树》此概念隐喻涉及范围广泛,中国人历来讲究颜色的运用,婚庆嫁娶用红色,大到吹气拱门,小到贴的“囍”字都要用红色。这项传统延续到了今日,红色在中华文化中被视作喜庆、吉利、辟邪、喜悦的代表色,这种伴随红色而来的视觉感受和文化内涵恰好符合爱情中的热烈、执着和轰轰烈烈的情感体验,如例三十二中的“红枣树”是儿时爱情的寄托和象征。因而呈现红色的物体,如红玫瑰、红枣、红线、红苹果、山楂和爱心都被赋予了爱的含义。

4.4. 英汉语言中爱情概念隐喻差异产生的原因

4.4.1. 地理环境差异

古人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见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极大的,会影响到人的外表、气质、思维方式等方面,因此产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习惯也会不同。由于西方人大都处于欧洲或北美洲,那里地理环境复杂,因此在沿海地区的航海精神和战斗精神下形成了开放、勇敢、直接的性格特点,而中国人位于亚洲,这里幅员辽阔,内陆平原面积广阔,大多数人长期从事于安稳的农耕,久而久之人们形成了求稳、保守和内敛的性格特点。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映射到对爱情概念的理解上,也就形成了西方直白奔放和东方保守内敛的两派,导致人们在理解和体验爱情时会使用不同的源域。

4.4.2. 经济模式差异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西方较早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模式顺利运行,加之航海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对爱情的渴望度高于东方,人们更加勇敢地表达爱意,因此西方歌词中,西方人在歌词中选择了带有资本主义特点的词语,如“交易”、“商品”等;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建国后才开始大力发展工业,人们长时间致力于于满足温饱,无暇顾及精神享受,所以中文歌词中出现与农产品有关的源域,如“红豆”和“藕断丝连”等。

4.4.3. 文化差异

在西方,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圣经两大文化基石奠定了爱情基调,因此英语歌词中出现带有宗教色彩和明显西方文化特色的源域,如“上帝”和“丘比特”。随之,西方率先进行了思想解放,西方人对待爱情更加炙热、开放、直白,形成了当今西方人在爱情表达上更直接奔放和包容开明的态度。在中国,人们长期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爱情,加之我们保守、内敛和传统的爱情观念,使人们在爱情表达上较为含蓄和羞涩,因此在中文歌词中由很多带有东方色彩的隐晦的源域,如“红盖头”和“鸳鸯”,这些概念隐喻只有了解中国文化的人才能理解。但当下,我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也更加开明,越来越多的人敢于直接大胆地表达爱意,这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5. 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上述材料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英汉情歌歌词中爱情概念隐喻的表达存在一定的共性,意为英汉两种语言都采取了相同的喻体来代替抽象的爱情概念,如上文中提到的“游戏”、“旅途”和“交易”,这是由中西方相似的物质基础和思想模式造成的,说明英汉语言在对爱情概念的理解层面

王小能

有吻合部分。其次,英汉情歌歌词中爱情概念隐喻的表达也分别存在其个性,可总结为,英语中的爱情概念隐喻较为直露开放、直接奔放,如例二十二中提到的“honey in his kiss”,爱人的吻有如蜂蜜一样的甜;而在中文中更含蓄、隐晦,具有东方色彩,如例二十五中的“缘分拨弄爱的琴弦”,不直接表达爱,而说成是缘分的引导。这证明中西方在对爱情概念的理解与传达上有所偏差,这是由多年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差异造成的,因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认知习惯、风俗习惯和价值体系,导致了英汉情歌歌词里爱情概念隐喻的部分表达不同,但这种差异同时也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和文化包容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长慧. 从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爱情隐喻谈概念隐喻的普遍性[J]. 科技信息报, 2010(11): 157.

[2]贾立平. 英汉爱情概念隐喻对比分析[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5(14): 197-209.

[3]邵艳红. “爱情”的概念隐喻探究--基于语料的英汉对比研究[J]. 淮海工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17):

68-71.

[4]秦梦阳. 中英文爱情概念隐喻的比较研究[J]. 北方文学: 下, 2014(12): 20-22.

[5]毛佳玳. 概念隐喻在中英爱情表达的异同[J]. 社科纵横: 新理论版, 2012(1): 287-288.

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

1.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360docs.net/doc/e1441559.html,/,点击页面中“外文资源总库CNKI SCHOLAR”,跳转至:https://www.360docs.net/doc/e1441559.html,/new,

搜索框内直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或点击“高级检索”,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330-1708,即可查询。

2. 通过知网首页https://www.360docs.net/doc/e1441559.html,/顶部“旧版入口”进入知网旧版:https://www.360docs.net/doc/e1441559.html,/old/,左侧选择“国际文献总库”

进入,搜索框直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e1441559.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ml@https://www.360docs.net/doc/e1441559.html,

英汉语言中隐喻的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谈文化差异对网络新词英译的影响 2 爱默生的自然观--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论自然》 3 The Applic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in English Advertisement 4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女性意识的觉醒 5 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的文化霸权 6 《绝望主妇》人物语言个性化翻译浅析 7 Contrariety of William Blake--Image Analysis of 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 8 扭曲的“美国梦”--简析“鸡蛋的胜利”的主题 9 A Cause Analysis of Tragedies of Three Female Protagonists in Sons and Lovers 10 《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分析 11 论AIDA模式在大众汽车英文广告中的语言体现 12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3 浅析当代美国跨种族领养的现状 14 称呼语的语用分析—个案分析:以《傲慢与偏见》中的称呼语为例 15 对英语影视片名翻译的研究 16 Principl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English 17 从杨必翻译的《名利场》看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18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 19 An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of English Euphemism 20 美国个人主义与中国集体主义的比较 21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 22 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反叛精神 23 影响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因素 24 从《在路上》看“垮掉的一代” 25 英汉新词理据对比研究 26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27 试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畸形的爱情观 28 分析《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人物形象 29 中英广告宣传方式的比较研究 30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31 对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中“爱”的比较及其文化影响初探 32 从苔丝和曼桢的角色分析中西文化下女性的抗争 33 论反语的语用功能 34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婚姻观及其原因 35 浅论《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的心里分析技巧 36 有效的英语新闻结构分析 37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38 Analysis of the Individual Heroism in the American Movies 39 汽车品牌文化内涵 40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41 语境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 42 中美幽默的比较

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_现状与问题_李彦秀

一、引言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顺应了认知语言学跨语言研究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相关研究成果对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英汉翻译、学习词典编纂、语篇分析、言语交际等均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隐喻”、“对比”、“语料库”、“英汉”、“汉英”为关键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进行篇名检索,选取 2004年至2013年间有关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中 文核心期刊论文和CSSCI 期刊论文33篇(限于篇 幅,本研究不讨论英汉隐喻翻译研究论文)。在分析 33篇论文的基础上,本文从隐喻类型、研究层面、 隐喻理论、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跨学科视角、研究方法等角度,考察了近10年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二、隐喻类型及研究层面 隐喻的分类及其依据研究是隐喻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不同的学术流派因研究目标、研究视角 等差异使隐喻分类各异。没有任何一种分类是无懈 可击的,但没有分类就没有认知和科学研究的深化。从不同层面对隐喻进行研究,则有助于全面地揭示隐喻的特征和内在规律,同样可以促进隐喻认知和研究的深化。 (一)隐喻类型 比较普遍接受的隐喻分类是由认知语言学家 Lakoff 和Johnson 提出的,他们根据始源域不同,把 概念隐喻划分为实体隐喻、空间/方位隐喻和结构隐喻[1]。功能语言学派代表人物Halliday 则认为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又可分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2]。国内学者以隐喻的表达形式、功能和认知特点为依据,将隐喻分为显性隐喻与隐性隐喻、根隐喻与派生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与创造相似性的隐喻;而从隐喻句法特点的角度,又可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介词性隐喻等[3]。鉴于隐喻分类的标准不同,按照上述分类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近十年英汉隐喻对比研究涉及的隐喻类型。因此,本研究对涉及的隐喻类型的描述不完全拘泥于上述分类。 1.所涉及的隐喻类型大体上可分为认知语言学 视角的“概念隐喻”和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法隐喻”。从概念隐喻分类来看,涉及的隐喻类型有时间 收稿日期:2014-02-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9YJA740027);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1WX25)作者简介:李彦秀(1985-),男,助教,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翻译学、外语教学研究,E-mail :https://www.360docs.net/doc/e1441559.html,@https://www.360docs.net/doc/e1441559.html,. 文章编号:2095-3046(2014)04-0068-04 DOI :10.13265/j.cnki.jxlgdxxb.2014.04.015 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 现状与问题李彦秀, 陆梅,李萍 (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贸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 要:跨语言研究是当今隐喻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因而英汉隐喻对比研究成为国内学界高度 关注的领域。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选取2004~2013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和CSSCI 期刊论文33份,主要从研究牵涉的隐喻类型、研究层面、隐喻理论、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跨学科视角、研究方法等角度,比较全面地分析了近10年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现状,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关键词: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隐喻理论;跨学科视角;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第35卷第4期 2014年8月 Vol.35,No.4Aug. 2014

概念隐喻理论浅思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1441559.html, 概念隐喻理论浅思 作者:时璐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5年第12期 摘要: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 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在分析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上,探讨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和概念隐喻理论发展的局限及其前景预示。 关键词:概念隐喻;映射;认知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09-01 一、引言 概念隐喻理论的思想是Lakoff &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来的。莱可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上是隐喻的。”这样的隐喻被莱可夫和约翰逊等称为概念隐喻。 隐喻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人类概念系统中的许多基本概念往往是隐喻性的。隐喻作为人类概念系统中深层次的核心概念,对人类日常的思维方式和话语表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莱可夫把隐喻看作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即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 or conceptual metaphor)。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 有形的、具体的概念去认识、去思维、去经历,从而在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时,就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在一定的文化中,隐喻概念已经形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隐喻概念体系,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考证 概念隐喻在英语中通常用大写字母表示,如INFLATION IS AN ENEMY.(通货膨胀是敌人。)这里的INFLATION称为目标域(target domain), AN ENEMY称为始发域(source domain), IS被看作是“经验集的简化,隐喻以它为基础,我们根据它理解隐喻”,即“经验基础”。因此,概念隐喻理论四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体现为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由始源域向目标域的系统的、部分的、不对称的结构映射。这种映射通常有几种对应关系。一个是本体对应(ontological correspondences),映射是始源域与目标域实体间的一个固定的本体集对应。我们以概念隐喻“经济是旅行”为例:“经济是旅行”映射“发展经济的共同目标对应旅行的共同目的”和“经济危机对应旅行中的障碍”。另一个为推理模式对应(inference pattern correspondences),当本体对应被激活时,映射能把始源域的推理模式映射到目标域的推理模式上。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 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现象提出建议性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翻译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 / ∽水平。 而美国1974年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是: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对比这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文化”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英语的Culture定义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只强调艺术、文学、观念、习俗等精神财富,而汉语的“文化”则包括“物质财富”。 据上所述,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正如刘宓庆(1995,316)所说:“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这些文化符号源自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有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有所错漏。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译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这一过程则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984:34)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尤其是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这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由于这一问题的广泛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进行全面探讨是不可能的。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一下论述: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摘要】:两千多年以前,隐喻作为修辞格就为世人所知。在西方,亚里斯多德在其著作《诗学》和《修辞学》中就对隐喻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确立了其后两千年西方修辞学界隐喻研究的基本线索。在中国古代,“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认识和描述事物的基本原则,“比”与“兴”是《诗经》中主要的两种表现手段,“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它们都属于我们当代隐喻研究的范畴。尽管人类早已把隐喻作为认知手段,但它的认知作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语言学家的认可和重视。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是人们用清楚的、具体的经验建构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的过程。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往往以比较熟悉的概念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从而认识人类自身及其周围的世界。实质上,隐喻是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当代隐喻认知研究除了隐喻认知的本质特征、隐喻认知的形成机制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外,还面临着一个重大课题。首先,应该对英语以外的语言的隐喻系统做大量的基础研究,以求证明不仅在英语中,而且在其他语言中,抽象思维都是部分通过隐喻来实现的。其次,是有关隐喻概念系统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的问题。一方面,人类的认知活动植根于日常的身体体验,而不同民族的身体体验却是相同的,因此有理由假设普遍性的隐喻概念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身体体验不能独立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之外,我们也有理由推论在不同文化的隐喻概念系统中应该存在差异。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化究竟在

多大程度上表现出隐喻概念系统的异和同,却是亟待通过扎扎实实的对比研究来回答的问题。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指明事物的异同所在不难,追究它们何以有此异同就不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恰是对比研究的最终目的”。本论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两种日常语言中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体、空间、时间、情感和基本颜色等五个方面的隐喻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全文共分九章。第一章为导言部分,主要论述了选题的缘由,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假设,从而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并且确立了课题研究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有关国内外隐喻研究的文献综述,主要以隐喻研究从作为从属地位的修辞格研究发展到独立的认知研究的过程为线索,对国内外从古代到当代的隐喻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总结,并且在对国内外隐喻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确立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第三章确立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的理论基础,本论文第一次从语言世界观、隐喻认知的普遍性、系统性以及与文化的一致性等方面对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和阐释。第四章主要从人体隐喻化认知的工作机制及其特点、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投射模式与对应程度以及英汉语中的优势分布等几个方面来集中探讨英汉语中人体隐喻认知的共性和差异性及其原因。第五章主要考察英汉两种语言在空间关系的选择和表达形式方面以及对数量、状态、范围、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空间隐喻化认知,有何相似和不同及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第六章主要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时间的空间隐喻化认知、结构隐喻化认知、本体隐喻化认知这三种类型的隐喻方式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以期发现它

英汉语-恐惧-情感隐喻认知对比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英汉语"恐惧"情感隐喻认知对比 作者:陈家旭, CHEN Jia-xu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爱尔兰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8 刊名: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24(1) 被引用次数:12次 参考文献(6条) 1.叶奕乾普通心理学 1997 2.Kovecses Zoltan Metaphors of Anger,Pride,and love:A Lexical Approach to the Structure of Concepts 1990 https://www.360docs.net/doc/e1441559.html,koffG;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 4.Ning Yu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1998 https://www.360docs.net/doc/e1441559.html,koff G 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1987 https://www.360docs.net/doc/e1441559.html,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199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陈家旭.Chen Jiaxu英汉语"喜悦"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 2.罗晓燕英汉"嫉妒"情感隐喻的体验哲学和文化阐释[期刊论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5) 3.杨瑶.Yang Yao英汉语"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对比[期刊论文]-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秦耀咏.QIN Yao-yong英、汉情感隐喻认知比较[期刊论文]-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23(2) 5.吕文静.LV Wen-jing英汉"焦虑"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期刊论文]-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12) 6.曹蕾英汉"红"之情感隐喻意义对比分析[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7) 7.卓静单一型情感隐喻和冲突型情感隐喻的认知构建[学位论文]2006 8.孙毅.SUN Yi汉语"心"义族衍生的隐喻路径求索[期刊论文]-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39(1) 9.程浩.CHENG Hao汉英体育语言中隐喻认知的对比研究[期刊论文]-外语研究2005(6) 10.樊辉.宫雪.戴卫平刍议"心"的隐喻[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5) 引证文献(12条) 1.李荣娟儿童的创造性隐喻和外语学习[期刊论文]-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2) 2.武贝贝从隐喻认知角度看汉语中“忧愁”的情感表达[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3(10) 3.欧国芳汉式英语原因分析及英语教学对策探讨[期刊论文]-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9) 4.谢暮松英汉隐喻认知异同的根源分析[期刊论文]-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9(2) 5.向友青英汉"恐惧"的认知原型研究[期刊论文]-怀化学院学报 2010(6) 6.胡玲玲英汉“恐惧”情感隐喻对比分析[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3(55) 7.金花漫奥巴马就职演说辞的隐喻特色解读[期刊论文]-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4) 8.金花漫英汉语"火"词语的情感隐喻认知[期刊论文]-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 9.袁红梅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期刊论文]-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9(4) 10.胡越坚.王菊兰浅析英汉"心"词汇的隐喻认知特点[期刊论文]-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关于英汉翻译论文范文

关于英汉翻译论文范文 浅谈英汉翻译、英汉语言特点对比 【摘要】在当今日趋全球化的时代里,翻译在跨文化、跨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中功 不可没,它既是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同时也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事实上,翻译已经成 为了一种普遍性的活动,当今的人们直接或者间接都有意或无意地从事着翻译活动。 【关键词】翻译语系形合意合 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language Family, 是拼音语言,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Chinese-Tibetan language family,是表意的语言ideography,所分属的语系不同也就导致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对于广大应试四、六级 的考生来说,如果平时学习中了解英汉语言特点,在翻译应试中能满足翻译标准――“信、达、雅”即忠实准确、通顺流畅和贴切原文,这对于想要取得较高翻译分数会有很大帮助,下面本文就将对英汉语言的特点从下几个方面作对比。 一、英语的形合和汉语的意合 相对于汉语来说,英语是一种更加注重形式化的语言,主要体现在运用词汇来联系各 个分句,如我们熟知的“and”用来表示并列连接;“if”用来表示假设条件关 系;“because”用来表示因果关系,虽然说汉语句式也有一定数量的连接词连接,但是使 用频率较之英语小得多。在汉语中,我们通常不用或者少用连接词来表达意思,英汉两种 语言的这种区别就是我们所说的形合――强调结构的完整性和形态的严谨性,结构严密紧凑,主次分明;意合――强调内容和表意的完整性,靠语意的逻辑将句子串起。为了更加 清楚明了,我们试举几个例句: 1跑得了和尚,但是跑不了庙。 The monks may run away,but the temple cannot run away with him. 2Althoughhe has aged physically, he remains young at heart. 尽管他人老但是心不老。 在例句1和2中斜体字下划线的单词“but”和“Although”所要表达的意思和逻辑 关系体现在汉语句子的括号中,这正表明英语语言符号之间有较强的逻辑关系,而我们中 文习惯的表达则是省略了括号内的字词,靠语意的逻辑将句子连接起来,连词介词都少于 英语。 二、英语的末端开放与汉语的首端开放 汉语句式的展开是以中国人逻辑思维顺序展开的,通常是先叙述实物的外围环境和客 观因素,然后再叙述具体事务和中心事件。英语句式则与之相反,除了个别的做定语的单

英汉翻译论文

英汉翻译论文 浅析隐喻的英汉翻译 【摘要】说明在翻译实践这一特殊形式的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有效地解读隐喻。 【关键词】隐喻理解;翻译 一、引言 隐喻翻译是一项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传递 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主体性交往行为。它以“理解”为核心,语言为基础,融社会批判理论、普通语用学、社会进化理论为统一构架。 二、隐喻的解读 隐喻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在“词典中找不到隐喻”。从现代隐喻学观点来看,隐喻 现象应在形式上搭配异常,在语义上类属不同,逻辑错位,从而产生了语义冲突,而当听 者对冲突产生回应时,便生成了隐喻的意义,即理解了某一隐喻式言语。对于隐喻的运作 机制,有人曾作过这样描述:“隐喻涉及两个不同领域范畴的概念,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两 个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相互作用通过映射的方式进行。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 一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结构被转移到另一领域,最终形成一种经过合成的新的概念结构,即 隐喻意义。而这一映射和整合过程的基础是两个领域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这无疑表明 对隐喻的理解需要双重划分。 隐喻的理解过程应由两部分组成: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推断。事实上这就是一个 由一级理解进人二级理解的过程。举一个人们常提到的例子“The tongue is a fire”来说,从表述层理解一级理解,"tongue”被美国传统词典这样定义:"the fleshy,movable, muscular organ, attached in most vertebrates to the floor of the mouth, that is principal organ of taste,important organ of speech"。我们可以认 为舌头作为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首先具有与绝大多数脊椎动物一样的味觉和辅助咀嚼及 吞食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是具有言说能力的人的重要语言器官。以这个基本意义为中心,tongue一词背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意义集合:它可以指形状像舌头的东西,例如tongue of flame火舌,guiding tongue铁路导向尖轨,switch tong开关铜片,而hold one’s tongue keep si lent, lose one’s tongue lose the capacity to speak, as from shock中指人的言说行为和言说能力。这一言语行为中的另一个关键词fire,在美国传统 词典里可以义;" a rapid, persistent chemical change that releases heat and light and is accompanied与flame”。同样,在它背后的意义集合中可以找到诸如,cooking fire炊火,forest fire森林火灾,wild fire野火等火的具体形态。也可以发 现其它意义,如The boy is full of fire这男孩非常热情兴奋,He was under fire for mismanagement因管理不善而受到责难。

从认知的角度看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

从认知的角度看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 发表时间:2009-09-21T10:05:04.950Z 来源:《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供稿作者:罗红玲 [导读] 古今中外对隐喻的研究历史可以说源远流长 贵州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贵阳550001 摘要:本文从认知隐喻观的视角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找出其异同,并分析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跨文化隐喻理解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英汉隐喻认知跨文化对比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metaphorical cogni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uo Hongling Abstract:By introdu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the article separately discus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points out that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within metaphors,which will help enhanc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interpret them properly. Keywords: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CognitionCross culturalContrastive study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29-02 1.引言 古今中外对隐喻的研究历史可以说源远流长。西方的隐喻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隐喻的研究一直局限在修辞学研究的范畴,从亚里士多德的“名词替换”到当代语用学家Mac Cormac的“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学者们试图从多维视角对隐喻进行阐释,但是在解释隐喻的深刻内涵方面遇到了问题。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一改传统的把隐喻看作纯语言现象的研究方法,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隐喻的认知科学革命。其代表人物当属Lakoff和Johnson。他们认为,隐喻在口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出现在语言中,也出现在思想与行动中,人们用以思考与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概念体系决定了人们感知的内容及其行动方式。“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1] 2.当代隐喻认知理论 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当今认知语言学主要有三种方法表征: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认知语言学经验观认为,人是通过自身的经验认识世界的,或者说人类的认知以人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为基础。因生活环境千差万别,在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对世界的不同认知结果,即经验具有文化差异。这些认知结果以概念的形式存在。和这些概念相对应的是语言表达形式。因此,研究语言表达中的概念隐喻,可以使我们了解人们是怎样认知自身和外部世界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2]。Lakoff的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理论在隐喻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Lakoff和Johson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这是对传统的“隐喻修辞观”的一种反叛。其理论指出了隐喻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概念性。80年代以来Lakoff不断发展和完善了隐喻理论,他运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以及意象图式来解释隐喻现象。映射反映的是认知空间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式。他将隐喻分为空间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三种。 Lakoff在论证隐喻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同时,也认为隐喻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之上的(socially based),即隐喻是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模式也在对隐喻理解起作用。因此理解、研究隐喻必须结合文化因素和认知因素来认识和展开。由于思维和文化模式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的生成和理解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对英汉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就非常有意义了。本文作者探讨认知隐喻在英汉语言中的异同以及产生这种异同的深层原因,深化对概念隐喻的认知作用的认识,以求对认知化隐喻理论加深认识并对隐喻的理解有所启示。 3.英汉隐喻的共性分析 尽管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但它们中的很多隐喻表达方式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隐喻概念基础。这种跨语言的共核构成英汉隐喻能相互理解的基础,也是英汉隐喻中许多不谋而合的隐喻现象存在的终极原因。 3.1英汉隐喻在工作机制上的共同点。Lakoff和Johnson已经指出隐喻通常是从一个比较熟悉的、较易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他们进一步说明隐喻的本质即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这里所谓的“一种事情”即指的是始源域;“另一种事物”就是目标域。作为始源域的事物是隐喻的认知基础,通常是为人们所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东西,而作为目标域的往往是人们感到陌生的、抽象的东西。如Life is a journey这个隐喻是用较具体的、为人所经常体验的“journey”去映射“life”,而反向的映射几乎不能成立;其它诸如Time is money以及用空间关系表达抽象的时间感情的隐喻用法都可以说明隐喻的这种工作机制。从认知角度看这符合人们的一条基本认知原则,即从可及性较强的概念映射到可及性较弱的概念更为自然,英汉语言中的隐喻在工作机制上具有很多的相同点,即都体现的是由基本认知域到抽象复杂认知域的隐喻认知方式。 3.2英汉隐喻具有共同的生理基础。这方面的共同性主要体现在英汉语言中对于情感的表达。研究表明在英汉语言中人们更多地运用隐喻概念表达情感而较少用直接方式表达。这种隐喻概念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理基础决定的。Lakoff对于“怒”进行的实例研究,以及林书武以英汉语料为基础的对“愤怒”的概念隐喻的研究都表明情感概念具有生理基础。如:“怒”常常是根据人的体温、热度和内压进行概念化的,人们发怒时的生理变化构成了语言对其进行概念的基础。所以,尽管隐喻概念在英汉语言中表达方式有些不同,但其基本隐喻概念是相同的:Anger is heat Anger is fire或Anger is gas in a container、汉语中的说法诸如:“一腔怒气郁结于心中”、“怒火中烧”、“火冒三丈”、“发泄怒火”等等。这些英汉语料都证明对情感的隐喻化表达具有相同的生理基础,并且体现出语言间的共性。 3.3英汉隐喻具有共同的认知物质基础。隐喻的物质基础指的是隐喻认知赖以产生的具体的、有形的、客观存在的实体。英汉语言中很大一部分隐喻来自于空间概念。根据方位主义( Localism )的观点,空间关系及其词语是最基本的。这可能是因为人们最初的感知是从感知自身运动和空间环境开始的,在认知和语言发展过程中最初用于空间关系的词语后来被用来喻指时间状态、过程关系等抽象概念,这是概念隐喻认知的结果。如在英语中我们惯于用方向介词“up”和“down”来谈论我们的感受。“up”代表肯定、积极,而“down”代表否定、消极。如:“I’m feeling up”,“He is really down”等;在汉语中“上”通常与好事物相连,“下”通常与不好的事物相连。比如:“考上大学”,“赶上火车”,“上调”,“下场”,“下调”等。由于具有相同的认知物质基础,在这方面的汉英隐喻语言体现了很大的共同性。

浅析隐喻的英汉翻译

浅析隐喻的英汉翻译 【摘要】说明在翻译实践这一特殊形式的跨文化交际中如何有效地解读隐喻。 【关键词】隐喻理解;翻译 一、引言 隐喻翻译是一项以语言为载体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也是将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传递到另一种语言中去的主体性交往行为。它以“理解”为核心,语言为基础,融社会批判理论、普通语用学、社会进化理论为统一构架。 二、隐喻的解读 隐喻是一种语言使用现象,在“词典中找不到隐喻”。从现代隐喻学观点来看,隐喻现象应在形式上搭配异常,在语义上类属不同,逻辑错位,从而产生了语义冲突,而当听者对冲突产生回应时,便生成了隐喻的意义,即理解了某一隐喻式言语。对于隐喻的运作机制,有人曾作过这样描述:“隐喻涉及两个不同领域(范畴)的概念,隐喻意义的产生是两个概念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相互作用通过映射的方式进行。在映射过程中,属于某一领域的相关概念和结构被转移到另一领域,最终形成一种经过合成的新的概念结构,即隐喻意义。而这一映射和整合过程的基础是两个领域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这无疑表明对隐喻的理解需要双重划分。 隐喻的理解过程应由两部分组成:隐喻的辨认和隐喻意义的推断。事实上这就是一个由一级理解进人二级理解的过程。举一个人们常提到的例子“The tongue is a fire”来说,从表述层理解(一级理解),”tongue”被美国传统词典这样定义:”the fleshy,movable, muscular organ, attached in most vertebrates to the floor of the mouth, that is principal organ of taste,important organ of speech”。我们可以认为舌头作为人体的一个重要器官,首先具有与绝大多数脊椎动物一样的味觉和辅助咀嚼及吞食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是具有言说能力的人的重要语言器官。以这个基本意义为中心,tongue一词背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意义集合:它可以指形状像舌头的东西,例如tongue of flame(火舌),guiding tongue(铁路导向尖轨),switch tong(开关铜片),而hold one’s tongue (keep silent), lose one’s tongue (lose the capacity to speak, as from shock)中指人的言说行为和言说能力。这一言语行为中的另一个关键词fire,在美国传统词典里可以义;” a rapid, persistent chemical change that releases heat and light and is accompanied与flame”。同样,在它背后的意义集合中可以找到诸如,cooking fire(炊火),forest fire(森林火灾),wild fire(野火)等火的具体形态。也可以发现其它意义,如The boy is full of fire(这男孩非常热情兴奋),He was under fire for mismanagement(因管理不善而受到责难)。 当tongue和fire这两个背负着各自庞大意义集合的词语被嵌入A is B的基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信息传播尤为重要,翻译作为信息传播和交际的桥梁也就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翻译曾一度被看做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但事实上,在全球化语境下的翻译活动,形式上虽是语言字符的转换,内容上却是不同民族文化间的交流。翻译永远与文化脱不了干系,永远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 思维方式的影响 西方民族惯用抽象性,由一到多的分析型思维方式,句子常以主语和谓语为核心,统摄多个短语和从句,由主到次,但形散而意合。而东方民族惯用具体性,由多到一的综合型思维方式,句子多以动词为中心,以时间为顺序,横向铺叙,注重整体和谐。有时英语的一个长句需要转译为汉语的几个短句,而汉语中一个意群的若干短句却可以合译为一个英语长句。英汉民族认识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其在翻译过程中句式选择,遣词造句,词句省略等的不同。如此例句:“It had been a fine, golden autumn, a lovely farewell to those who would lose their youth, and some of them their lives, before the leaves turned again in a peacetime fall.”如直接译成:“那是一个美好的金秋,在告别了那些可能丢失他们的青春甚至生命的人之后,树叶才慢慢的落下。”这种翻译显然受到了语言形式的拘束,译句结构混乱,呆板没有条理性且语言支离破碎。如将译文译成“那是个天气晴朗,金黄可爱的秋天,美好的秋色为那些青年们送别。待到战后和平时期,黄叶纷飞的秋天再度来临时,当日的青年们已经失去了青春,有的甚至丧失了生命。”就很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失为一段精彩的翻译。再如奥运口号“北京欢迎您!”表达了中国人民欢迎世界各国人民到北京的心情,我们常见的译文为“welcome to Beijing!”翻译中句式的改变,使用英语祈使句,恰当的表达出中国人祈盼奥运的热情。如译为“Beijing is welcome you”,则语气过于平淡,效果大打折扣。 2 历史典故及风俗习惯的影响 历史典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鲜明的文化个性和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特点。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西方的许多圣经故事,文学作品等以及中国的神话,典故,诗词歌赋等也被各自接受和欣赏,翻译也就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翻译就必须是历史典故和历史文化的翻译,而不单单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例如:在《旧约创世纪》中,有这么一句话:“Can't you see it is an apple?”字面意思为“难道你看不出这是个苹果么?”根据历史典故,我们知道夏娃受到魔鬼的引诱吃了善恶树上的苹果,触怒了上帝。苹果(apple)一词也就成了陷阱的意思。所以,此处译为“难道你看不出这是个陷阱么?”更为贴切。风俗习惯更是如此,影响和制约着翻译的精确性。如汉文化中,人们崇尚“民以食为天”,见面问一声“吃了吗?”,一则表示关心寒暄,二则也是正式交谈的开场白。但如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则失去了其语用意义和应酬功能,也不能被西方人理解和接受。因此翻译要在双方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加以必要的解释。 3 宗教传统的影响 中国人信仰佛教,相信佛主主宰一切,而欧美人信奉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世界。汉语中有

概念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在诗歌中的应用 ——以《吉檀迦利》第94首中的隐喻分析为例 【摘要】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认为概念隐喻是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基础。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 隐喻是诗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以泰戈尔《吉檀迦利》第94首诗中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为例,让读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涵。 【关键词】概念隐喻诗歌隐喻认知语言学 引言 随着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概念隐喻打破了传统修辞学的观念,上升为一种认知思维方式,成为人类特有的一种语言分析技巧。诗歌是我们常见文本形式之一,诗歌的创作离不开隐喻的运用,因为诗人为了创造优美的意境、表达深刻的内涵,总是会运用隐喻这一方法。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概念隐喻理论来分析泰戈尔《吉檀迦利》诗的第94首诗歌中的隐喻现象,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诗歌的内涵。 一、什么是概念隐喻 传统的隐喻理论大多把隐喻看作一种修辞手法,认为是语言层面的非正常现象。1980年,Lakoff和Johnson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摒弃了传统隐喻的研究理论,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综合Lakoff和Johnson的著作和李福印、张敏等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他们对隐喻的看法和研究成果概括为概念隐喻理论。 1、隐喻从根本上讲是概念性的,不是语言层面上的,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思维过程本身就是隐喻性的,我们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大多数是以隐喻的方式构建和界定的。 2、隐喻的工作机制是跨概念域的系统映射。跨概念域的映射是不对称的,是部分的。每一种映射都是源域与目标域之间一系列固定的本体对应。一旦那些固定的对应被激活,映射可以把源域的推理模式投射到目标域中的推理模式上去。

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 【摘要】:连贯是语篇分析中最复杂、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已成为近二十年来语篇分析中的焦点问题之一,近年来人们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英国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的衔接理论包括词汇衔接和结构衔接两部分。词汇衔接指语篇中某些词语之间存在的语义联系,是语言环境的组成部分。词汇衔接又可分为三部分;重复、复指、组合等。结构衔接指语篇中某一小句与上文另一结构相比较而存在的承上关系。它可分为替代、省略、照应等。韩礼德、哈桑的衔接理论在语篇分析中的确是非常有用的,这是韩礼德、哈桑夫妇对语言学研究的重大贡献。在衔接与连贯的关系问题上,韩礼德和哈桑把衔接当成生成一个语篇的必要条件,认为衔接是连贯的必要条件,衔接是连贯大厦的基石,过分强调衔接对连贯的作用,而且他们对什么是连贯也语焉不详,招来了众多的非议。因而人们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很多的研究。连贯不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它更多的是一种语义特征。这种语义特征不是由语篇本身的形式和语特征来决定的,更多的是由语言之外的因素来决定的。这些因素包括:社会文化背景、认知心理模式、语篇与语境等的关系问题。语言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认知环境中发生的,这种环境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支配着语篇意义的选择和交流以及对语言形式的选择与取舍。因此我们认为,连贯既是一个形式概念,也是一个认知心理概念,这二者不可偏废。连贯不仅是结构衔接或语篇形式的一致,而且也是语言外因素如语用、心理和认知这些与语篇理解

非常相关的因素的结果。本论文共分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言,就论文的选题缘由、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框架进行简单的叙述。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是:(1)描写与解释相结合;(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3)对比分析方法;(4)跨学科交叉方法。本论文从功能主义理论出发,力图在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定性的解释,做到描写与解释并重,形式与意义并重。描写的目的是为了解释,只有对语言形式的充分描写才能做出比较充分而恰当的解释。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认知的一部分,受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规律的制约,要想做到描写的充分性,必须对语言现象做出解释,必须研究人的认知规律。中文摘要认知语言学不仅仅对语言事实进行描写,而且致力于朝理论解释的方向迈进,揭示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规律.本论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连贯机制进行英汉语的对比研究,以期对连贯的研究有所深化、有所突破.这是连贯研究的新视角,也是语篇研究的一个全新的领域,值得深入研究.第二章对连贯研究的理论、连贯的种类、连贯的研究方法、连贯的本质、连贯与衔接的关系、韩礼德的衔接理论及应用及其缺陷、连贯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讨论.首先对语篇的概念及其定义进行讨论.到目前为止,语篇的概念名称仍不统一,对其意义范围的界定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语篇的界定应该从语义结构而不是语法结构的角度着眼,因为语篇首先是一个“意义单位”,其形式的大小或长短是由意义的简单或复杂而决定的,但只要具备了以下一些墓本特征:如结构上的衔接性、句际间的逻辑性、意义上的完整性、语义上的连贯性、交际功能的独立性、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