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博客与教师发展

教育博客与教师发展
教育博客与教师发展

教育博客与教师发展

当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时,基于网络的个人博客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很多领域呈现流行之势。在教育领域,基于教育实践的教育博客也是如火如荼。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札记、教学课件、科研课题,甚至教师自己的人生感悟等等,通过博客平台,进行跨时空的交流、探讨。笔者认为,教育博客在教育领域的日益普及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它不仅是教师释放自己、展示自己的平台,更是教师认识自己、成就自己的平台。

一、教育博客是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是教师从外在规训走向内在生命的言说

长期以来,对教师的管理,规范与制度很多,对教师的工作提出“应然”的要求多,对教师内心状态的探究少,忽视教师内在的“实然”状态,或者是“被悬置为一个存而不论的背景”,这样就造成了外在倡导的教育价值难以转化为教师个体教育观念,从而使教师发展失去立足点,影响了教育的良性发展。[1] 纵观以往教师职业的发展历程, 我们可以发现,制度规定了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理论规定了教学程序和技艺,教师就是在课堂上依据工艺规范,实现既定目标,技术化或技能化成为教师的专业追求。[2]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缺乏积极的情感和发展的内在动机,缺乏有效、适宜

的反思与自我监控能力以及自我发展

能力。

教育要发展,关键在教师,而教师的真正发展,应该是基于教师个体内隐对教育的认识,基于教师发自内心对教育的热爱,直至把教育当作一种内在的生命需求,将教育作为一种事业进行追求。教育博客的出现,令这些问题的解决有了一个新的契机。

在博客上,人人可以畅所欲言,进行自由自在的表达。教师对教育问题的言说是基于教师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选择,它不是根据某些外在标准认为“应该如何的理论”,而是教师内心真正信奉的、在日常工作中“实际使用的理论”,它能反映教师个体如何看待教育的真实状态。教育博客,就像是教师自己的一方园地,在自己的园地里,教师以多元而生动的样式呈现和描述着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故事、经验、行为以及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对这些个人的“经验事实”进行领会和反思。因此,在这种方式里,对教育问题的呈现更多地表现出私己性、个体性、情境性和充分的自由性。对教育问题的真实体验, 更能引发教师切身的感悟和内心的震动。教师在博客中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的体悟、反思和追问,与外在的教育权威的说教相比,它给教师的最大收获是“自由的言论和体悟”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当然更能自觉地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因此教育博客能使教师真正达到“为自己的教育进行思考”、“对自己的教育进行反思”、“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研究”的理想情形,所以教师会用个人理性的审视和筹划,倾注自己的情感和生命,用“教育心”来经营自己的教育,从而实现教师主体自觉、主动、能动、可持续的发展。

二、教育博客是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能促进教师与他人真

正的平等对话

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所有人的发展,人性只能由人性来培养,情感只能由情感来陶冶。教育在本质上是人与人的精神交流。博客是一种共享的资源,我需要的时候,可以浏览你的资料,向你借鉴;你需要的时候,可以打开我的资料,寻找信息。通过教育博客,教师与他人(特别是学生及学生家长)可以实现平等交往和对话。

把交往与对话纳入教师的教育实践中,是由人的本性、教育

的本质及教师的职责使然。教师教育实践中最主要的交往与对话有三类:一是与学生间的,二是与同伴和教育专家间的,三是与学生家长及其社会上其他相关人员间的。但在教育实践中,人们

往往将交往当作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不可避免地造成交往与对

话的实质性缺失,从而出现了很大的偏差。

教师与学生间的交往与对话是最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教

师强烈的成就感首先来源于学生,但他们之间的对话仍有诸多问题。比如在教育观念上,由于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盛行,教师很难以平等、民主的姿态与学生坐下来进行心对心的交流。本来“对话”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不仅意味着对话的双方具有平等的地

位,也意味着每位学生都具有平等对话的权利。这种针对部分

学生的对话实际上掩盖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剥夺了另一部分学生平等对话的权利,进而剥夺了学生平等发展的权利。

此外,教师的“对话”常常是预设的,这种形式上的对话

实际上是一种独自言说,教师仍以独白者的面目出现,是一种异化了的交往。在第二、三类的交往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与第一类交往相似的情形,要不就是教师之间或与家长间交往的缺失,教师只是孤军作战,要不就是即便有交往,也是形式上的,并没有达成实质上的理解与对话。那么,导致对话与交往缺失或异化的因素是什么呢?除了教师在观念上没有真正领会其精髓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真正的对话与交往是一种情境,它需要一个适宜的空间和舞台,这个空间不能有太多的规则性和确定性,否则,交往和对话就会受限,受到束缚。

教育博客的出现,打破了时空限制、身份限制,打破了话语霸主,话语权是平等的,交流是广泛而且自由的。教师具有话语权,学生、学生家长也有同样的话语权。这就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等人员之间真正的无拘无束的、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三、教育博客是一个思想积累的平台,能缩小教师的实践与教育理论之间的鸿沟

要求教师进行教育研究,走科研兴校、科研促教之路,促进教师从“教书匠”走向学术型教师已成为广泛的共识。在新一轮课改的浪潮下,“教师成为研究者”、“科教兴校”的口号不断响起,由于这些观念的倡导,教师开展了大量的教育研究与实验,不可否认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环顾各校的科研之路却走得相当的艰难,原因之一是认识上

的偏差,认为教育研究是教育专家的事,这就把一线教师排除在教

育研究之外而无视教师的经验。实际上教师的经验在其专业成长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教育理论赖以生存的基础。杜威就曾指出,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来自经验的,经验既是教育的方法又是教育的目的。原因之二是教师本身把教研工作神秘化和功利化,有些一线教师认为教研就意味着要出高深的理论,自己没有专门的时间,也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其实是不敢写),不如扎扎实实做些事务性工作;有些教师写论文也是为了评职称而硬挤出一些心得与感悟,或简单地移植、借用大量的教育理论术语和僵化呆板的文字,这样便扩大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鸿沟。

而在教育博客的天地里,教师却可以变得自信,摆脱被“写”的从属状态。在这里,教师真诚叙说的是自己教育世界的故事,领会的是自己的教育实践的意义,反思的是自己实践中的教育事件,整个过程中都具有实践的复杂性、丰富性与多样性。最重要的是把自己所做、所思、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了,写得多了,必然为教育理论的建构提供大量素材,自然而然地将会遵循

自下而上的归纳逻辑,从故事本身中寻找内在的结构并走向规律性的

“形式理论”。这些成果将能对纯粹的经院式教育理论进行

有效弥补。

教育博客以深受教师关注和欢迎的“生活世界的朴素的说

话方式”,提供了教师对日常教育实践进行理论研究的素材,激发了教师参与教育研究的兴趣和动机,增强了进行理论研究的信

教育教学共同体实施方案

姚集小学共同体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同伴合作,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为主线,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平台,带动全体教师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 二.工作原则: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实现理念共享,资源共享,管理共享,成果共享。 三.总体目标:全校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创建多种形式的发展共同体。结对帮扶,优势互补,实现理念、管理、资源、成果共享共赢。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互动,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共同体科学规范的发展。 (一)实现教育教学管理一体化。促进学科间管理互通。资 源互通,质量检测互通,学生评价互通。确保班级教育管 理规范化,科学化,有效化。 (二)实现教研一体化。加强教师间的互动研讨交流,包括 小课题研究,集体备课,师带徒结对子等一体化形式。实 现全新的教研合作模式。 四.组织机构 组长:邢冲 副组长:吴加标 成员:单云好彭满意各教研组长

五.共同体领导小组职责 1.制定并审核共同体各项制度。 2.参与各类共同体的教学研讨,学术交流,课题成果审核。 3.协调解决工作中的诸类问题,确保共同体健康有效的发展。 4.考核评定共同体。 六.共同体类别及内容 1.班级综合管理教育共同体: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牵头, 以各科任老师为共同体成员。共同体在班级管理、学科课 堂教学、学生评价,扶优转差、争章达标方面均坚持共同 管理,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原则,实现班级科任教师的 互助合作的模式,促进师资共建,成果共享。 2.科任教师学科成绩共同体:以班级为单位。以语数英三科 为主的所有学科教师为同共体成员。以语数英三科为主的 整体教学成绩为终极奋斗目标。以达标为工作必须,以超 标为工作目标。在全旗统考或全校统考中以三校连评为基 准,实现超标。 3.教研共同体:以三至五人为一个教研共同体。加强课题研 究。共同体内必须要有两个教研小课题。每学期必须按规 定进行小课题的申报审核,邀请课,研究课,结题课的展 示,并按期结题,有成果性论文。 4.集体备课共同体:以年级段为单位。以年级段同科目科任 教师为成员的共同体。共同体在每学期内按年段组织进行

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的现实困境与出路 教育文档

“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的现实困境与出路 20世纪80年代,在杜威等其他研究者的基础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舍恩(Donald Schon)教授在批判技术理性的背景下首次明确提出了“反思性实践(reflective practition)”这一概念,并鼓励各行各业人员成为“反思性实践者”。继舍恩之后,研究教师教育实践中的反思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被广泛接受。在当下,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大力倡导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几乎每所学校都要求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几乎每个教师都用“反思”来武装自己。然而,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 一、“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的现实困境 (一)教师反思性实践缺乏持续性 目前,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作为一种话语形态,在教师教育生活中越来越成为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然而许多情况下,教师由于受到个人情绪、工作量等影响导致反思时断时续,缺乏健康持续性,反思性实践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一个持续的、循环往复的过程。然而在现实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持续地进行反思,持续性的缺乏必然影响反思效果,达不到预设目标。 (二)教师不能结合理论进行反思 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用内隐的实践性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而实践性知识是教师自身在教育教学实践情境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在当下,虽然学校会定期向教师发放

有关教育书籍,然而教师由于日常工作负担重而甚少阅读这些书籍,对教育领域前沿理论也很少关注,这使教师的理论知识素养普遍偏低。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教师常常只反思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却很难结合理论进行反思。因此反思结果可能是不合理的,继而达不到反思的效果。 (三)教师的反思结果缺乏抽象概括 大卫?库伯(David Kolb)认为,教师的反思性实践是一个经验学 习的过程。他总结出反思性实践要经历四个阶段,依次为:具体经验获取、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和积极实践。其中在抽象概括化阶段,教师要将自己的经验进行归纳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以便可以被他人所学习。然而在教师反思性实践中,虽然教师积极地进行反思,但由于缺少必要的理论支撑,教师很难对自己的反思结果进行归纳抽象,也就不能上升到更高的理性层面。所以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都具有个人色彩,由于缺少抽象概括,很难成为公共性知识被他人所学习。二、“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的现实出路 (一)学校层面 1.构建反思性实践文化氛围 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1)减少教师工作量。取缔大大小小可有可无的会议,提高会议的效率;追求校园学生活动的精而非多;适当扩大教师队伍,减少教师所授班级的数量等。这样才能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反思性实践。(2)大力加强但存在学虽然各级各地学校都在举行学术交流,校内外的学术交流。.

教师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教育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1、教育投资及在线教育情况分析 2018年上半年一级市场总体表现为教育投资逐渐回暖,行业大趋势向好。截至2018年4月共录得教育一级市场投资1943起;其中2018年前4个月合计录得128起并购,同比增长80%,反映出一级市场教育投资持续回暖的态势。具体来看,资金往中后期项目聚集,复投率提升。从细分赛道来看,在线教育在经过最近几年商业模式试错和市场验证后,领跑企业迎来快速发展期,备受资本青睐,大额融资不断。 从融资数量看,2018年前4月数据同比增80%,呈现逐步回暖趋势。分年度来看,教育行业一级市场投资在2014至2017年保持高热度。2015年达到顶峰523起,随后两年市场逐渐降温,教育投资市场趋于冷静。2017年以来,教育投资大体呈现逐季度上升态势,教育投资逐渐回暖,2018年数据显示出进一步上升趋势,前4个月同比增长80%。

2010-2018年中国教育投资走势分析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网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教育与培训行业市场监测及未来前景预测报告》

2017年以来教育投资逐季度回暖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从融资轮次看,前期投资占主导,后期投资占比逐步提升。教育行业投融资中,总体上前期投资占比最高,达到79%。除此之外,在后期投资中,投资者在新三板(3%)、战略投资(3%)等轮次中也会选择投资进入。2017年以来前期投资占比降到70%以下,2018年持续下滑,前期投资占比降到69%。与之对应的2018年后期投资占比为17%,与2017年持平,为近5年最高。教育市场投资进入分化期,存量标的融资能力有所强化,市场更加关注成熟标的。

我国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我国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 2009-03-13 20:52:46| 分类:教学系列| 标签:无|字号大中小订阅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科技和人才越来越显得重要,而教育是科技和人才的的孵化器。因此,近年来,国家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来抓,大力推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力地促进了教育需求的不断丰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良好的基础,加之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影响,我 国未来教育将呈现以下五种趋势: 一是中国教师高等教育化。教师教育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和义务教育的普及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普及义务教育年限的延伸而不断提高。从世界教师教育体系发展的历史看,各国基本都循着由中等师范学校到师范专科学校再到高等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的路径发展,教师教育办学层次逐步提升,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逐渐提高。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教师教育体系逐步调整,教师教育重心下移、层次上移,以满足社会与教育事业发展对师资提出的更高要求。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以高等教育为主的教师教育体系。 二是中国的教师来源多样化。虽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仍以大学为本的教师教育模式为主,但是,现在国家鼓励综合性大学和其他有条件的大学培养中小学教师。因此,大学与中小学结合共同培养教师的模式已经充分呈现出巨大的优越性,它已成为教师教育模式的一个发展趋势。这意味着过去计划经济下,师范类院校定向式培养中学教师、为国家支

撑庞大的基础教育体系的局面已经面临被多元化的竞争格局所取代,这给我们的师范院校生存空间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三是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这对师范类院校来讲既存在挑战又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挑战在于,大学对于教师进行职前培养将不再是终结性培养,我们的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培养模式应如何改革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机遇在于在新形势下,原有教育机构已经满足不了教师职后培养培训的要求,今后教师职后培养师范类院校大有作为。 四是教师培养目标的学者化。从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历史看,培养目标经历了由经验型教师到技术型教师再到研究型教师的转型,而培养目标的变化反映出社会发展对教师教育培养人才总体素质不断提高的需求。传统的教师教育强调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以及教育教学经验,目前世界教师教育除了要求教师的知识和经验外,在培养规格定位上更加突出了教师的教育改革能力、对教育教学的反思能 力和研究能力的要求。 五是教师任用实现证书化。许多发达国家为保证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普遍实行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行,互不替代。今后在我国谋求教师职业也需要具备两类证书,首先要有符合要求的学历学位证书,其次要有符合要求资格认证证书,具备了这两种条件才有执教资格。

浅谈教师教学协作方法

浅谈教师教学协作方法 当今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在任何领域要想取得重大成就都必须借助团队的合力,教师要想实现专业的深入发展,同学科甚至不同学科的教师都必须紧密合作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下面,笔者就教学经历浅谈教师教学协作方法,以供同行商榷: 一、强化教研组集体备课力度,发挥集体备课优势 集体备课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上的协作与配合,体现着教师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它充分利用每一位教师在教学、科研上的专长,实现优势互补。每个教学周安排集体备课活动,对上周教学工作进行总结,确定下周活动主题,每位教师分别寻找资料、设计方法、提出观点,准备好下周的课堂教学设计。同时,每位教师对本周的教学内容进行说课,全组教师针对其观点进行讨论,最终形成共同方案。这样,可以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大大节约每一位教师备课的时间,使大家有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学的深层次研究。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功能,可以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发挥每个教师的长处和力量,实现创新教育。 二、不断提高进行“联科教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之间的合作不仅仅是学科教师内部的合作,同时也是多学科教师的合作,教师要逐步提升自身进行“联科教学”的意识和能力。一旦教师具备了“联科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就会时时注意拓展教学内容和有效实施教学活动。学科之间的教学性质和教学目的存在明显的不同,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决定了不同学科教师需要合作。一旦不同学科教师能够真正结合起来,就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协作研究 网络对于传统教学而言极大地扩充了课程资源和集结了众人的智慧,拓宽了传统教学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当教师在一所学校里很难找到支持自己或真心帮助自己的同行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通网络信息资源,在全国各地寻找志同道合的教师开展校际间合作,进行教学资料(或教育教学论文、学科教案、多媒体教学课件)的交流和研讨。每个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特点及现实情况,自主选择网上合作伙伴,分享教学资源。 四、转变观念,做与时俱进的科研型教师 新时期,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的执行者,还是不断改进工作的研究者、与时俱进的学习者。教师不能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而是要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生追求的事业去做,对教育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努力使自己成为与时俱进的科研型教师。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准备阶段 1.为确立课题做好准备 由于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所以,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一旦停止学习,势必会落后。鉴于我们身处这样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教育管理部门大力宣传终身学习理念,大力提倡建设学习型社会。学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应该责无旁贷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型人才。然而,要培养这种学习型人才,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一方面要使自己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积极学习处于时代前沿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务必提高学习能力,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能。面对更新迅速的知识和飞速发展的教育技术,教师如果仍然将学习方式局限于个人学习,其专业发展速度势必跟不上社会发展速度。这时,学会通过与他人共同学习、共享经验、取长补短来提高学习效果就显得格外重要。 历经多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人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教师至关重要,改革最终发生在教室中”。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日常的课程与教学活动正成为课改的重点,于是如何通过日常教研改进教师职业行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正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与此同时,如何提高全体教师教研能力的课题日益突兀,共同体建设的策略研究成为我们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2.明确课题方向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1)教研组织没有共同的愿景 如果提问某一个教研组织的成员,你们组织的共同的愿景(指共同意愿的景象)是什么?可能十有八九答不出,或者根本没有思考过。 学校的教研组织是整个学校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教研组、备课组集体研究制度也是存在的。要求教研组、备课组积极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究活动,搭建起同伴互助的平台。确定研究主题,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教学研究、案例分析、问题会诊、专题研讨、教研沙龙、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等形式,加强教师间的教学切磋,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汲取营养,共同分享教学经验与成果,彼此支持,共同发展。这都在日常的教研组织中发挥一些作用,但这些作用是在教育行政管理下完成的,说白了就是由领导布置教师完成或应付的过程,而不是共同愿景下的行动。这对于一个团队共同的愿景建设还是很不够。 (2)个人超越与组织学习的问题 现实中个人和教研组织会有不同矛盾,有时会很尖锐。我们一方面承认有的教师学习能力强,业务上精益求精。虽然个人学习并不保证整个组织也在学习,但是没有个人学习,组织学习无从开始。但是我们想进一步提出的是,如果我们的教研织组能够共同学习,对于教师的整体提高才是至关重要的。 3.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逐渐进入信息化社会,其所带来的新思潮和新实践对于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知识、学习和社会关系都产生了全新的视角与启示。在教育领域也

我国STEAM教育发展的现实困难与对策 教育

我国STEAM教育发展的现实困难与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阶段,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并提出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培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等一系列具体举措。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基于STEAM的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培养未来综合性人才的教育模式,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教学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 我国STEAM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难 1.缺乏完备的STEAM课程教学资源 STEAM教育在实践推行中最大的难度在于STEAM教育给了教师宏观的教育战略视角,却没有提供具体的实施方法与手段。对于广大一线教师而言,STEAM教育理念的最终实现必然要以课程的形式呈现出来,而在没有自上而下的政策指导与相关支持的前提下,STEAM 课程的实施首先需要解决课程教材建设与教学资源开发的现实问题。目前国内STEAM课程的教材主要是由中小学教师根据学校办学特点自主编写的校本教材。这些教材大多是基于信息技术或通用技术的课程教学需求,以Scratch软件应用教学为主线,在案例设计上并没有考虑与数学、科学类和艺术类核心课程对接融合。同时,由于缺乏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视频、素材资源、硬件设备等资源,这些校本课程难以复制与推广。 2.缺乏实验室建设标准与实施方案 STEAM课程的开展必须以高质量的硬件设备作为支持和保障,并针对不同的教学需求提供完善的整体解决方案。由麻省理工学院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管理的微观装配实验室项目FABLAB,是专门为非正式的、点对点技术培训设计的,国外许多创新教育工作者已经利

协同学习共成长

协同学习,共成长 ——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透析及对策研究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交流。(俄国契诃夫) 【内容摘要】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越来越多被人们所接受,故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探究是一个值得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针对目前课堂合作学习中存在的弊端,从小组合作学习的定位、分组、评价等几个方面入手,提出改进合作学习方式的策略,以真正达到有效合作学习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低效现象对策研究 ㈠合作学习低效现象透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都在发生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能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每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了发挥的空间,个性也可能得到张扬,从某种意义上有可能帮助课堂教学实现高效率。但是,在老师们的实际教学中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合作学习中思考不充分,犹如空中楼阁;合作学习的要求缺乏精心设计,缺乏有效性;合作学习中教师只是设计者,不是参与者、指导者,如同在作秀;合作学习中学生缺乏合作意识与技能,不善于倾听;合作学习中评价过于单一,小组之间的交流被忽视等等。合作学习低效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考不充分 [课堂呈现]在一节《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的公开课上,教师先请四人小组合作,每个组挑课前做好的1—2个圆锥来研究,研究时可以看、摸、剪……教师接着口述要求: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什么图形?这个图形中的一些量与圆锥的半径、母线等有何关系?当自己觉得有结果时再在组内进行交流。课堂上教师观察到学生独立思考时大约用了 2分钟,然后开始组内交流,又不知不觉10分钟过去了,这时教师发现本来安排 6分钟的合作时间,现在时间已超过了,合作却没有结束。此时教师为了完成后面的教学任务,强行停止小组交流环节。 …… [思考]应该说这个教学内容是具有合作学习价值的,但是,学生的合作学习如果没有一定足够的自主思考时间保证,就成为空中楼阁。这个教学环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的口语表达力,是拓宽学生思维想象空间的极佳机会。但由于时间不足,学生的思维还未充分打开就往往被别人的观点同化,造成人云亦云的现象,使得合作成为学生之间的依赖过程。而且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对问题的探究总是浅尝辄止,容易挫伤参与的积极性,浇灭创造性学习的热情,滋生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分工不到位 [课堂呈现]教学《统计表》时,教师让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统计自己所在小组中学生的铅笔、橡皮、尺子各有多少。老师一宣布,前后的学生立刻组成了小组开始“合作”了。教室里马上热闹了起来,倒文具盒、拿铅笔、找橡皮……4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动手,但仔细一看,小组中也就一两人在有模有样地进行统计,更多的学生则乘机玩文具、开小差、说闲话,显得无所

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15042650.html, 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 作者:王伟 来源:《教育·综合视线》2020年第01期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对于教师个体和团体的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重庆第十一中学校长期重视青年教师培养,通过“青蓝工程”“AB角”“献课、赛课”等培养方式,引导新教师逐渐成长为骨干教师和名师。 教师学习共同体概述 纵观国内外相关文献,许多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是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学习型组织,终身学习是成员必备品格;第二,学习共同体的存在形式是合作,成员在自愿平等基础上践行着共同愿景,营造出彼此信任理解的合作氛围;第三,学习共同体的内在源泉是认同感和归属感,要使成员真正融入共同体中,履行责任与义务,树立集体荣誉观念;第四,学习共同体目标是实现个体发展和群体发展,这也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初衷所在。可以看出,学习共同体是成员在共同目标的引领下,在其他成员支持和知识共享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合作、分享协商、反思总结等实践活动以达到有意义的学习目的。重庆第十一中学校长期以教师共同体构建为依托,立足青年教师现状,结合青年教师发展需求,搭建平台,探索多种培养方式。通过“青蓝工程”“AB角”“献课、赛课”相结合的方式,提高青年教师业务水平。 青年教师培养方案 青蓝工程学校制定“青蓝工程”方案,培养目标为“一年合格、三年骨干、五年成才”,使学校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比例达到25%以上。培养对象为年龄35岁以下,教龄在5年(含5年)以下教师,职称为初级或中级。安排有经验的特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青年教师的指导教师,双方将遵守“拜师结对”协议,学校颁发聘书。 “AB角” 学校统一部署,确定指导教师(A角)和被指导教师(B角),签订“AB角”师徒培养协议,在机制上确保青年教师的培养落到实处。师徒“AB角”结对已成为重庆第十一中学校的一种学术文化氛围。这样的形式,既有激励和引导作用,又有约束和评价效力,在促使学校B角新教师快速成长的同时,也对A角的优秀师傅们提出了终身学习的高要求。 献课、赛课青年教师应主动争取,积极参赛,要常去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吸取有益经验。学校青年教师献课、赛课有以下活动:备课组、教研组内同课异构;校青年骨干教师学历案示范课;校青年教师优质课大;区优质课大赛;区新秀杯、风华杯青年教师赛事培训;青芒学校联盟献课;重庆市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国家一师一优课。

最新教师个人现实表现材料

个人现实表现材料 一、思想方面 该同志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着眼于思想上的提高和政治上的进步,作为一名中共党员的他用党章党纪严格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与鉴别能力,立足本职工作,以政治修养统领全局,增强大局观念,务实创新,团结同事,把握当前,认真完成组织或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工作能力方面 该同志在教学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做到怎样才能教好。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积极采取相应的对应措施。教学中,积极探讨科学的学习方法,诸如兴趣教学法、交互探求法、情感交流法等。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提高了学

生学习的效率。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该同志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抓好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做好了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听课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好方法,新老师只有多听课才能够逐渐积累经验。三、出勤方面 该同志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毫不松懈地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维护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处理好学校工作与私人之间的关系,对学校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该同志一定会更加加倍努力,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开拓进取、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加强业务学习,切实转变教育教学思想,他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对自己的素质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培育智慧型教师的实践研究 2008年教学管理与教研管理教学论文二等奖 【摘要】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水平,努力探索智慧型教师成长的机制与途径,是时代的呼唤,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改革课堂教学的需要。我们围绕“构筑智慧课堂、追求有效教研”的学习共同体建设思路,以校本教研为抓手,通过行动研究对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途径,构建类型及运作方式开展深入实践,创建了一批内容各异、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学习共同体。在实践过程中,一批“智慧型教师”在迅速成长,学生中涌现出了“智慧学习、轻负高质”的喜人气象。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智慧型教师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正在进入攻坚阶段。这一阶段所呈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教学活动自身的特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都对教师洞悉复杂局势、把握复杂局面、应对复杂挑战的智慧品质和智慧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智慧水平,努力探索智慧型教师成长的机制与途径,进而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让智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是时代的呼唤,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改革课堂教学的需要。 在这一背景下,我校围绕“构筑智慧课堂、追求有效教研”的学习共同体建设思路,以校本教研为抓手,力求通过有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有针对性地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际问题,促进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教研文化,稳步推进素质教育。 一、激发内需,奠定学习共同体的内在基础

(一)倡行科研强师,人人参加课题研究 要使学习共同体成为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觉行为,我们必须激发教师内在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课题研究,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是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的源头活水。实践中,我们发现学校的课题研究的推行过程中,需要改变课题研究的价值取向,其过程应该充满人文关怀,研究应该关注经验、理论结合实际、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正是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指引教师往质的研究,或质与量的研究相结合的方向上发展。 行动研究和叙事研究是我校在课题研究中两个立足点和突破口,把课题研究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教学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的研究,科研一体逐渐成为教师的常规工作方式。现在除了学校层面有行动研究课题外,我们各教研组,一部分教师个人都有自己的行动研究课题,各课题研究的切入口小,立足于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 (二)举办教学论坛,精心锤炼教育智慧 为便于教师展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充分调动教师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引领教师在共享、交流、反思中快速成长,我校加强了教师话语平台的建设,举办一系列的教学论坛,引领教师不断展现自我、开拓视野、促进自身的成长和专业发展。 “教情学情监控平台”是我们在激发教师教学热情的一大举措,它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地内在学习需求,促进了学习共同体的有效开展。教师定期递交“教情学情卡”是活动的第一步,我们要求教师对自身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并提出初步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方案。这种做法会有效地促进教师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学科教研组定期召开本学科“教情学情分析会”是活动的第二步,各学科教研组根据教师递交的“教情学情卡”,一个学期召开2-3次“教情学情分析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甄别,突出重点、举一反三、点面结合,形成阶段性的学科“教情学情报告”。学校定期发布本校“教情学情简报”是活动的第三步,在各学科组递交的阶段性学科“教情学情报告”的基础上,我校由教科室牵头,联合校内外专家对学科报告进行进一步分析和会审,提出学校阶段性的“教情学情简报”。简报对学校一个时期在各学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作进一步归类和甄别,并对这些问题可能的原因和可以采取的相关措

日本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

近二十年来,日本的儿童数量不断减少,师范毕业生能找到教师工作的比例在过去的十年里也随之不断减少,到1999年仅为32%。为了适应现实,从1998年开始,教师教育机构在三年的时间里,从15000减少到10000所,其4J,大部分机构改变了目的(不再是为了教师资格认证)。2001年所有学教育的师范生中大约有40%的学生所学的课程与教师资格无关。小的教师教育机构正在不断合并,他们希望通过合并来丰富自己的专业项目,以扩展课程,提供各种类型的培训。 国立大学私有化:国立大学在2004年全部实现私有化。私有化以后,大学更自由了,但是也必须自负盈亏。政府的支持不断减少,迫使包括教师教育机构在内的所有机构不断减少招生和员工,严重影响了这些机构的发展。 (二)教师教育课程和资格认证 认识到日本传统教育在各个方面的不足以后,教育大臣强调指出.有必要鼓励“生育热 情”,并在与中央教育委员会协商后,从1996年起把这一点作为了教育政策的核心概念。其首要任务就是将新、老教师培养成能够适应新课程教学的教师。 在教师培训和认证方面最近的进展是, 1 997年引进了一项《爱心体验特别法》(即eciall*aw on Caring Experienccs)。根据该法,1998年后入学的大学生.想要取得教师资格必须在社会福利机构帮助残疾人和老人,有至少7天的爱心体验。其目的是使小学和初中 的教师认识到社会意识和人类尊严的重要性。 1 998年日本修订了教师认证方式,包括为了应付日本教育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如爆炸 事件、校园暴力、拒绝入学等,提高专业科目的重要吐。教师是教育的核心要素,为了适应教育观念的变化,教师教育课程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包括训练教师独立、积极地处理工作问题和学生烦恼的能力。在教师认证体系中,教学科目从40个学分减少到20个学分,相反专业科目的学分从19个增加到31个。同时,在内容上强调教学职业的重要性,一系列与环境保护、人类种族、老龄化社会、促进和平有关的课程变成了必修课。此外.计算机的使用和新信息技术的掌握也变成了必修科目。 另外,允许校外人士参均教学活动和学校管理的可能性扩大了。特殊认证体系的文施使引进校外专家成为可能。这项改革的目的是彻宽课程的J “度,满足更广泛的核:会需求,提供至丰富的课程内容,特别是在高个,改变了学校的“封闭环境”。但是,特殊认if 体系并不是万能的,它只能在有限的几年内发挥作用。 为了使这种LA让更有效,必须去除它的阶段性c巴前,人们把级普通证书看作足获得 教师资格的标准,但是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期望以高级普通证书为标准,因为为了应对口本学校教育当前面临的问题,教师必须拥有研究生学历。因此,有必要为研究生毕业的教师提供更多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课程,使他们有机刽效离教学进行短期的学习,提高个人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专业学校(研究生水平)有望在2006/f开办。 将增加初中教师初小学教师之间的弹性认证‘,这样初中教师就可以转为小学教师,有利J ;小学一终科目(如科学)的教学。因为小学教师多为女性,对这些稠圈并不足很擅长。

教师学习共同体及专业发展

教师学习共同体及专业发展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持续大力推进,教师成为课改的主力军。正如列宁所言:“学校的真正的性质和方向,并不是由地方组织的良好愿望决定,不由学生委员会的决议决定,也不由教学大纲等决定,而是由教学人员决定的。”教育方针再明确,课程标准再理想,教学材料再优良,如果教师的水平达不到,或者缺乏改革的意愿,教学质量仍然难以保证。如果缺乏一个关乎教师自身需要、利益和希望的提供话语权的变革,并且在决策和实践中忽视了这种独立性的话,那么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程度和水平将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抑制。目前,主流的教师专业发展取向主要集中在以教师个体孤立发展的研究和实践中,极大程度上忽视了教师发展的条件和内在需求。由此,本文尝试探求一种更有效,更加契合教师个体内在需要的、开放的、合作沟通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以此克服个人主义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局限,回应教师自身改进和变革的需求及其为之所做的努力。 一、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局限 现行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集中在以焦点或问题为导向的案例分析,以老带新的导师制模式,以及自我研修式的反思实践模式。任何一种选择或取向都反映着决策者和实践者自身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侧重点的理解和判断,受制于一定时期或者一定区域教师专业发展解读和认识,这些发展模式或途径容易支配研究者的注意力,导致一些不成熟或者主观意志强烈的判断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案例分析模式指的是借助文本、影像等手段,通过对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或故事的描述,继而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解读和剖析诊断,解释课堂现实中的经验,促进教师专业认知、行为技能以及专业情意的发展。教育中的案例教学现实多样,比较多的是采用公开课或课堂录像,也有书面文本现实的教学形式。这些形式提供了一种教学情境,包含着专家教育教学的特殊的事实样式。案例教学传授的是在特定情境下识别和运用相关知识所需的技能,通过对特定的具体的问题典型的感知实现学习的,优秀教师或专家的教育教学示范为教师提供了某种外在刺激时他们重新发掘和重组自己的教学经验。但是,现实中优秀教师提供的教学场景很难刺激观课教师的深入审视、批判和自我反思,更多的停留在技术层面上仅仅将其作为模型去模仿,而缺乏对复杂教育教学背景的思考和批判性的分析。 二、学习共同体的内涵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知识,掌握有关工具。”知识不仅仅是在学习者与实际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建构意义的,社会文化的互动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知识的建构过程往往需要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和支持来实现。有研究者对“学习共同体(或称为学习的社会群体)”给出的界定是这样表述的---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建立了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人际关系,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和文化。”在这种学习共同体中教师或者专家作为促学者或者助学者,学习者与促学者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地经常性地交流分享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学习任务。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以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合作文化的建立基于促进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开放、互信和支持,这种生态取向的学习者发展处于一种相对于“个人建构主义”更为宏观的视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这种合作文化,为学习者及促学者提供了意义、支持和身份认同。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以教师自愿为前提,以分享资源、经验、技术等等以及合作为核心精神,共同构

教师个人现实表现材料(完整版)

教师个人现实表现材料 教师个人现实表现材料 xxx,男,1xxx年x月生,x族,xxxx人,201X年xx月于xxx大学毕业,同年7月参加工作,201X年9月通过公务员招考进入xxxx公安局工作,201X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xxxx公安局刑侦支队民警。 现实表现 (一)思想素质过硬,政治立场坚定。 该同志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学习党的政治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他政治立场坚定,思想上与党组织保持一致,工作讲党性、讲正气,讲原则,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二)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协调能力。 该同志在工作中能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能卓有成效的开展工作,工作中他做到尊重领导、团结同事、创设和谐的工作氛围,努力为领导分忧,能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工作善于总结、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方法灵活多样。 (三)作风严谨,责任心强,遵纪守法。 该同志坚持按时上班,不迟到、早退,带头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他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喊口号,不唱高调,作风朴实严谨,注重细节,责任心强,踏踏实实的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

三、主要缺点和不足 该同志主要的缺点和不足是: 性格稍显急躁,工作想一蹴而就、立竿见影但有的工作必须要有过程才成出成效;性格直爽,委婉不够。 2016年三月二十九日 第四篇: 个人现实表现材料 xxx,女,汉族,非党, 201X年xx月出生,系xxx人。 1979年7月毕业于xxx,同年xx月工作; 于201X年至201X年期间,先后在xxx大学进修深造; 1998年7月任xxx专业技术职务; 201X年xx月由xxx调入xx担任副院长并主持工作,1996年12月任院长至今; 历任山西省第xx届人大代表、xxx市第xx届人大代表和xx县第xx届人大代表; 于xxx年xx月当选xxx第xx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年xx月当选xx第xx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根据分工,协助主任工作并分管文卫工作。四年来,认真履职尽责,政治立场坚定,党性原则强,宗旨意识牢固,坚持做到了勤勉尽责、依法行政、廉洁履职。现将任现职以来的政治思想、学习工作、廉洁情况介绍如下: 一、政治立场坚定。xxx同志任职以来,自觉实践 xxxx 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能自觉地同党组织保

依托教师发展学校创设贯通式实践课程提升-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依托“教师发展学校” 创设贯通式实践课程 提升全日制教育硕士从教素养 首都师范学大学自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教育硕士,面对学士起点的职前教师培养,我们重新思考如何迎接新的任务和挑战。教师的专业是实践的,实践的自身目的性,要求教师不能在教的实践行动之同时去做离开了教育自身目的的另一件事情,参与实践的行动是全日制教育硕士成长的必由之路。2009年招收全日制教育硕士伊始,我校就成立了“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与中小学合作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突破了以往师范教育的相对封闭守旧,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使全日制教育硕士获得了学、教、研的协调发展,提升了从教素养;突破中小学一线教师单纯依循经验的成长途径,为大学教师提供理论研究的实践源泉,实现了全日制教育硕士、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师的共同发展。 中小学作为教师教育共同体“教师发展学校”,与传统教育实习基地不同,它既搭建了全日制教育硕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为有效提升职前教师的从教素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又增强了中小学校培养教师的职能,形成了我校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化培养的模式,实现了全日制教育硕士和指导教师、大学和中小学的共同发展,理论和实践的“双向激活”,走出了一条“理论基础坚实、实践效果显著”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创新之路。 一、核心理念 我校已经先后与北京市30所示范高中、优质学校签订协议,构建教师教育共同体,建设“教师发展学校”,创建教师教育协同发展机制,构建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新模式。6年多的探索,逐渐形成了“聚焦教师从教素养”、“反哺超越,双向激活”等核心理念。 (一)聚焦从教素养 提升从教素养是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的核心任务。教师的从教素养是教师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教师从教中最关键、最必要的共通素养;从教素养并非简单的知识或技能,而是以学

教师共同体建设的几点认识

郭沛培训作为春雨,滋润沉默,让我再次深入了解专家的智慧和知识,努力工作和辛勤工作,专家带领我们指明方向,从教师的经验到研究教师的变化。这些年,经常一个人独自一个人,检查信息,写笔记,阅读,教育和教学问题一个一个,每天通过一些锁的东西迂回,类,课程准备,更正工作,错误改变,一次又一次改变天重复同样的故事,真正值得补鞋匠的名字,总是觉得个人成长增长缓慢,时间长,经常停留在表面,不能进行深入思考,总是应付眼前的工作,无长期目标。教师团体可以发挥团队力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共同愿景,往往在学习过程中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完成某些学习任务,成员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里谈谈教师建设的社区意识: 首先,建立共同的愿景。除了崇高的道德,教师也有深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建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并在研究中继续发展。,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教师社区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社区的建设必须建立共同的愿景,有长远的发展目标,使每个成员真诚的追求和奋斗的目标,是共同体行动背后的驱动力。有了共同的愿景,社会成员可能会很激动,保持自己的成长和超越。建立共同愿景应基于尊重共同体成员的个人愿景,追求所有成员的共同价值观。 二,社区的组织。为了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的步伐,学校设立了一个研究组,教学研究组,蓝色工程,教师工作室等,大大调动了教师的学习热情,成员可以互相帮助,团结,交流思想,共同共享资源。但容易流动的形式,更多的停留在实践层面,缺乏理论支撑,着名指点。 三,社区文化建设。教师社区是实现教师发展成为被动,改变行政推动需要促进,改变领导为内部自我控制,改变激励激励的结果的过程实现这些,社区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包括建立共同愿景,制定明确的行政方案和组织纪律,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主动探索和实践,并在激发热情的过程中,使团队建立信任,尊重,平等,合作气氛,形成强烈的凝聚力,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性发展。 总之,教师社区是一个活跃的学习系统,每个教师都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学习和发展,也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双赢局面。

协作式教研促进教师群体发展

协作式教研促进教师群体发展 布莱德曼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在本质上是同事间不断经过意见交换、感受分享、观念刺激、沟通讨论等方式来完成的,同事间关系的品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只要能设法寻找时间、共同分享和互相观摩,就是专业发展历程的开始。实践证明,我校打造的协作式教研文化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激发了教师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形成了教育合力,共同推动了学校内涵发展。 一、集体教研,变“自我防卫”为积极对话 集体备课是教科研的主要活动之一,是为摆脱独立备课中教师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必要方法。我们从倾听教师抱怨、破解集体备课形式化的尴尬出发,进行问卷调查,征求合理化建议,寻求改进措施,确定了“创新集体备课形式,丰富集体备课内容,规范集体备课流程,加强集体备课督导评价”的工作思路,确保集体教研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努力构建协作式教研文化。为此,我们实施了“双线四式”集体备课教研模式,即备课组、教研组集体备课线和“解析、评说、前瞻、反思”四种集体备课模式。 1.备课组、教研组集体备课线 级部备课组长根据教学需要,随时随地组织集体备课,做到三个统一:统一进度、统一导学案、统一达标题。

教研组集体备课线:学科教研组长负责确定教研内容并组织活动,每周进行集体备课(时间为半天,由课程部统一调整课程表,每学科每周有半天时间无课),陆续开展“解析、评说、前瞻、反思”四种形式的集体备课活动,也可以针对阶段性检测进行质量分析,针对小课题研究进行总结交流,针对金点子成功案例进行学习,还可以针对课时(单元)知识树进行构建和展示……要求同学科教师和包学科领导全员到位,人人有事干,人人能发言,人人有贡献。 2.四种集体备课模式 学期初或教学某一单元、章节之前开展“解析式”集体备课。要求教师在把握课标、熟悉全书内容的前提下,分别担任各单元(章节)或某一课时的主备人,结合学情和教情,从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练习、达标测试等方面进行介绍,提出困惑,共同研究举措。其他人可针对主备人的发言提出合理化建议,组长做好总结性发言。 月初开展“评说式”集体备课。教师互相审核学案,全体教师从目标定位是否准确,内容是否适量适度,环节是否科学合理,格式是否清晰美观,能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兴趣等方面对每份学案进行评论。完毕后,设计人再对学案进行修改完善。 听课活动之前开展“前瞻式”集体备课。教师在听课之前,围绕活动主题和听课内容交流研讨,各抒己见,探索最佳教学策略与方法,进一步明确听课任务,把听评课过程作为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有利时机,同课异构,努力实现听有所得、学有所获的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