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夜书怀》优质课教案说课讲解

《旅夜书怀》优质课教案说课讲解
《旅夜书怀》优质课教案说课讲解

《旅夜书怀》优质课

教案

《旅夜书怀》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解读杜甫“旅夜抒怀”的景与情。

2、体会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一、导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广袤的天地间飞翔着。飞过了千山万水,只为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心中的梦。可是我们在飞翔的路途中,总会遇到狂风遇到暴雨,前方一片迷茫,我们不知该飞向何方。唐朝的那个夜晚,杜甫守着他那叶破旧的小船也找不到前方的路,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的《旅夜书怀》,去聆听那夜传来的生命物语。

板书旅夜书怀杜甫

我们都知道一直穷困潦倒的杜甫,好不容易在成都有了一处安身立命之地,好友严武病死,杜甫不得不离开成都,再次开始颠沛流离的漂泊之旅,而这一次的漂泊其实是一条不归路。《旅夜书怀》就作于离开成都的途中。那这个“旅”就不同于我们所说的旅游,而充满着人在羁旅的辛酸。

二、解读诗歌

(一)解读一二两联的景。

1、初读诗歌,首联和颔联中有哪些意象?

细草微风岸危樯孤舟星平野月大江

2、放飞你想象的翅膀,请用自己的语言呈现图画。

提问学生,教师总结并投影描述的语言。

潮湿的岸边没有来路也没有去路,只有瘦弱的草孤零零地在无边的风中摇摆不定,水边的草注定纤细单薄。那只破旧的小船还有那根高傲的桅杆静寂地躺在月色中,守候着漫漫长夜。远处是一望无际的原野,在天与地相接的地方,几颗星辰垂挂着,皎洁的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一江的波光粼粼铺向远方,江天一色。

3、其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历来被称世人称道。

在赏析重点诗句时,我们除了指出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还要抓住诗句中用得好的字(这些用得好的字往往是动词或形容词),这句话所描绘的画面我们刚刚说过了,那大家找找这句诗文中用得好的字是“垂”“涌”,好在哪里呢?

这个“垂”字让人觉得星辰好像垂挂在天地相接的地方,眼前的平野辽阔无边,这个“涌”字可见月光投影在大江中,江水在流动,月光也在流动,江面上波光粼粼,一直伸向远方,江天一色,天地相接,这样的画面呈现雄浑开阔的意境。

板书:意境雄浑开阔

(二)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诗人想抒发心中怎样的感情?

1、首联和颔联,借景抒情

从首联的“独夜舟”可以直接感受到今夜诗人内心的孤寂凄苦之情。

杜甫在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呈现出画面是雄浑开阔了,而这里的雄浑开阔正好反衬危樯孤舟的孤寂和渺小。而陪伴自己的恰是这只破旧的小船。杜甫心中充满孤寂凄苦之感

首联和颔联,借景抒情,抒发自己孤苦无依,茫然凄苦

2、结尾“天地一沙鸥”借沙鸥来自况,抒发自己心中那种渺小,孤寂,迷惘之情。

诗人为什么会觉得自己是“天地一沙鸥”呢?最直接的原因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我的名气哪里是文章写得好啊,而诗人恰恰因为文章写得好才出名的,可见这句话其实是反话,这在修辞角度上叫反语,那接下来的一句字面意思是做官倒是应该老了病了就退休。但是诗人这次辞官,离开成都并不是因为自己老了病了,而是被挤出严武幕府的,可以推测杜甫对这次被挤出幕府心又不甘,难道仅仅是不甘心?还有没有其他的情绪?愤激之情。

颈联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愤激之情,

孤寂迷惘,凄苦无助,愤激不平,渺小无奈,这样的感情给人一种悲凉深沉之感

板书:感情悲凉深沉

(三)那现在我们再来朗诵这首诗。

在我们读第一句“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时,语调很缓慢,哪怕重音放在“独”上,依然读起来只有淡淡的忧伤,当读到第二句的时候,“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时,眼前出现一望无际的平野还有波光粼粼的东流江水,语调低沉而雄浑,这时的杜甫已经感受到自己的孤寂无助,凄苦茫然的漂泊之伤痛,在紧接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中杜甫的愤激不平呼之欲出,可是杜甫最后只是无可奈何不无感伤说了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那份呼之欲出的愤激之言就这样硬生生的堵在喉颈。

《蜀相》群文阅读说课稿

《蜀相》群文阅读说课稿 一、说教材 《蜀相》选自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是一篇自主赏析篇目。 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的第一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字义、词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第一单元的重点篇目,也是杜甫的名篇,这首诗歌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鉴赏方法指导的很好素材。 二、说学情 高二学生此前已学习过不少古代诗歌名篇,初步具有了阅读并鉴赏诗歌的知识和能力,对于诗歌可以自主完成一些简单的赏析,但学生对杜甫诗的认识支离破碎,甚至很少静下心来去思考和理解杜甫。最主要的是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很薄弱,有待于提升。 三、说教学设计 本次课题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以《蜀相》为主的群文阅读”。这是旧教材向新教材过渡,也是基于核心素养下新课程模式的一种探索。群文阅读不仅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更能有效地让学生对某一主题的诗歌,或者对某一类型的诗歌有所了解和学习。它能在对比中非常高效地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个主题

很显然是让学生在提高诗词鉴赏能力的过程中体悟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即语文四大核心素养里面的“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所以本节课我重点选取杜甫后期的几首诗歌,让学生感知杜甫颠沛飘零时还不忘国民的伟大人格。 基于此,我们教学目标是按照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设计的。 1、组诗阅读,整体感知杜甫后期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主题思想。 2、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读懂诗歌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品读重点词句,把握诗歌景和情,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4、理解和传承杜甫位卑却不忘忧国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重点字词在诗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知人论世”,体会诗歌的感情和深层次意蕴。 四、说教学策略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1、精心品读法:2、情境教学法:3、合作探究法:4、炼字引导法。 五、说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会让学生:1、上课静心阅读、自己感悟诗歌情感;2、合作探究,讨论杜甫的人格魅力。 六、说教学过程

唐诗300首之五言律诗讲课教案

唐诗300首之五言律 诗

唐诗300首之五言律诗(80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唐代: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梓州李使君 唐代: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汉江临眺 唐代: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终南别业 唐代: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山 唐代: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酬张少府 唐代: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过香积寺 唐代: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代: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馀一作余)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归嵩山作 唐代: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次北固山下 唐代: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唐代: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旅夜书怀》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旅夜书怀》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 一) 一、提问导入:(展示1)请同学们回忆几首诗。 望岳------杜甫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师:这些是谁的诗句啊? (学生)杜甫 师:杜甫才华横溢,有着远大抱负,忧国忧民,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展示2—杜甫晚年的图象)这两幅图片就是他晚年郁郁不得志的写照。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杜甫,走进他的《旅

夜书怀》(展示3—诗题),来体会诗人宦游疲倦、漂泊孤苦之情。 二、(展示4—学习目标) 三、请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节奏(展示5),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鉴赏诗歌 师:(重点知识回顾)鉴赏诗歌时,我们常说(展示6)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即) --知人知世据意推志(展示)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抓住) --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展示7)“旅夜书怀”顾名思义指在旅途的夜晚写下抒发情感的诗。 (展示8—“旅”字)(展示9)1、通过“旅”字看背景(请你来看看———指一名学生读)(展示10—背景介绍)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

登高 说课稿省一等奖

《登高》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登高》。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作业布置六个环节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登高》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涵盖了盛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的4位诗人的7篇作品。 其中《登高》是盛唐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 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本节课就是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的手法是教学重点,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用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提问点拨法,指导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重难点。 同时也会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分为四部分) (一)导入。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孟子云:“诵其文,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我将从让学生回顾曾经学习过的杜甫诗歌入手,比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来说说他们心中的杜甫。 同时借助对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进一步走进杜甫其人,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 (二)研读课文 初读《登高》,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 再读《登高》,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 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 这个答案就是一个“悲”字,由此辐射出两个问题:诗人因何而“悲”?如何写“悲”? 三读《登高》,展开想象,感悟意境美。 诗的意境由多个意象构成。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的灵魂。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空间上一广阔,一辽远,远观近看,触目皆悲。 这一部分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首联、颔联共写了几种意象?(急风、天高、哀猿、飞鸟、落木、长江)分别用什么词描写?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诗中所弥漫的悲情,从而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初步突破了教学重点。)四读《登高》,品评词句,领悟悲情美。 诗中有景有情,在学生入境之后,引导学生抓住颈联、尾联的关键词如“悲”“客”“病”“苦恨”“酒杯”等来领悟诗人悲壮、愁苦的情怀,突破教学难点。 万里做客,百年多病,空间上,其一生从北到南都在路上,时间上,从青年到老年都在漂泊。

八年级语文《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诵读诗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和技巧;结合高考考纲,熟悉意境题、炼字题的答题步骤;理解诗中的抒情方式(直接、间接抒情),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读诗歌语言,诵读诗歌,走进诗歌意境,聆听诗人心声,感悟诗人情怀;学生展示预习问题,老师点评、补充;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学生在检测训练中再次体会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体味杜甫寄托于诗中的感慨身世家国之情与伟大抱负,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联系高考有关考点,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诗中反衬、反语和比喻辞格表现出的沉郁风格。 【教学方法】吟咏,赏读结合;讨论、讲析相互结合;问题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导入 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 二、请同学们谈谈鉴赏诗歌的方法。 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即)--知人知世据意推志(展示)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即抓住)--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三、走进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题目与诗句怎样对应? 2、通过“旅”字看背景:“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3、通过“夜”字察实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吟诵---意象---想象和联想----意境-----明情。 (1)诵读

登高(2)

《登高》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登高》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古诗如浩瀚之海,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1、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2、学生观决定教育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把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3、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 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是教学重点,汲取诗人的精神养料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1、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抓住朗诵,也就是抓住诗歌教学的“牛鼻子”。“以声达意”、“以声移情”、“以声传情”可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触摸到融于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怀。 2、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在鉴赏诗歌意象,体会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时,会运用自主探究法。学生将分组讨论,抓描写意象的关键词并体会其作用,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3、在体会诗歌的悲情美环节,我会恰当运用提问点拨法,指导学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 4、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影像资料、背景音乐,变抽象为直观,变无声为有声,丰富教学内容。 四、说教学程序 (一)用对联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学生借助对对联的赏析,回味杜甫穷年漂泊的一生,体会杜甫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读书人,忠君念阙,心系苍生的伟大情怀。 (这一设计理念源于孟子所云:“诵其文,读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二)研读课文 1、初读,朗读吟诵,感知韵律美。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懂句意,体会律诗的节奏、押韵的顺畅之美。 2、再读,披词入情,感受感情美。 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首诗的情感内容。(此教学设计是从新课标要求的文学作品应先整体感知,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出发进行的设计。)

公开课教案《旅夜书怀》

公开课教案《旅夜书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和技巧。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联系高考有关考点,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 对重要诗句的理解,鉴赏。 【教学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提问】诗题往往反映了诗歌的基本内容或基本结构,《旅夜书怀》正是如此。 请结合注释①说说“旅夜书怀”的字面意思。 【提问】这个标题应该包括两个基本内容,即写诗人旅途之夜所见的景物和当时的思想感情。那么,这两个基本内容相对应的是诗中的哪些诗句? 二、诵读诗歌2遍。 三、揣摩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一)、首联 1、【提问】首联描绘了“旅夜”什么景物?找一下其中的意象 2、欣赏比较画面,初步感知诗句的意境 【提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请对诗句加以分析。 3、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诗句。 4、从诗中找一个词来概括其意象特点。 (二)、颔联 1、【提问】颔联的意象有哪些? 2、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意象特点 归纳:首联写的是孤舟,写出了孤寂,可颔联却给我们展示了如此雄浑阔大的景象,那是人到底要写的是孤独还是阔大? (三)颈联

【提问】颈联议论的是得名和当官的问题,读注释④⑤说说诗人对这两个问题持什么态度? (四)尾联 【提问】尾联还是“书怀”部分,但并非直抒胸臆而是借景抒情,试分析诗人借什么景抒什么情?(结合画面理解) 四、拓展延伸:结合本诗归纳分析意境型诗歌答题模式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1、解读诗题,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2、揣摩诗歌的语言(注意形容词、动词和句式),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结合注释和诗人的有关经历突破难以理解的诗句。 六、布置作业:诗歌鉴赏题(略)

《旅夜书怀》优秀教案

《旅夜书怀》 主备人:豆旺峰 参备人员:朱宏刚惠亚刚孙维刚孙鹏苏王芳丽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能力目标: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思路和技巧。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联系高考有关考点,学会从意象、意境的分析和重要句子的理解等方面来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 对重要诗句的理解,鉴赏。 【教学方法】诵读感悟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提问】诗题往往反映了诗歌的基本内容或基本结构,《旅夜书怀》正是如此。请结合注释①说说“旅夜书怀”的字面意思。 【明确】“在旅途之夜书写自己的情怀或感情。” 【提问】这个标题应该包括两个基本内容,即写诗人旅途之夜所见的景物和当时的思想感情。那么,这两个基本内容相对应的是诗中的哪些诗句? 【明确】前四句写旅途之夜所见之景,后四句抒发诗人的感情。 二、诵读诗歌2遍 三、揣摩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一)、首联 1、【提问】首联描绘了“旅夜”什么景物?找一下其中的意象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舟 2、欣赏比较画面,初步感知诗句的意境 【提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请对诗句加以分析。 3、学生展开想象描述诗句。 【明确】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 4、从诗中找一个词来概括其意象特点。独 (二)、颔联 1、【提问】颔联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星、平野、月、江流 2、给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三两星盏衬托着无边荒凉的平野。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月似乎不堪滚滚东流的大江的压逼而一下子涌了出来。 3、用诗中一个字概括意象特点阔 归纳:首联写的是孤舟,写出了孤寂,可颔联却给我们展示了如此雄浑阔大的景象,那是人到底要写的是孤独还是阔大? 明确:孤独,用了对比,反衬手法,阔岸、平野,大奖中的孤舟是何等孤单、何等渺小,这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依的凄怆心情。 【过渡】后两联是“书怀”,那么到底怎样“书”,我们一起来探究。 【提问】后两联的抒情方法有什么不同? 【明确】颈联是通过议论直抒胸臆,尾联是借景抒情。

统编五年级语文上册-《草原》说课稿

1《草原》说课稿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毯、陈”等9个字,会写“草原、线条”等2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背诵第1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展开想象,感受草原之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播放关于草原的歌曲)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们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谁能谈一谈你心中的草原?(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自由交流) 当老舍先生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去看一看。(板书课题:草原)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风光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我将这篇文章的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扫除字词障碍,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通过多读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中华经典诗文背诵比赛活动方案及背诵内容说课讲解

中华经典诗文背诵比赛活动方案及背诵内 容

精品资料 高二中华经典诗文背诵比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我们的祖国是诗词的国度,我们的诗词是国语的筋骨。中华经典诗文,语言凝炼,意境深远,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古人智慧的结晶。为了弘扬民族文化,激励更多的学生乐背古诗词,善背古诗词,形成浓浓的校园学习氛围,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洗礼,享受阅读的快乐,让我们校园的读书声响亮起来! 二、活动主题: 弘扬民族文化,品味诗词精华,诵读千古美文,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三、参赛对象:全体同学 四、比赛形式:以班为单位,每场比赛两个班之间进行PK的形式 五、比赛时间: 六、比赛环节: 1.必答题(100分) 本环节主要是给上两句,答出下两句。 由主持人交叉抽学号,两个班轮流回答问题,每个班要回答10道题目,回答对一题得10分,回答不出来不得分,然后机会留给下一个班抽签背诵。 插入背诵表演,各班1一个节目 2.选答题(100分) 本环节按照要求把诗歌补充完整。 由主持人交叉抽学号,两个班轮流回答问题,每个班要回答5道题目,回答对一题得10分,每个同学只能回答一次。题目由答题者自己从20道题里面任意选择,已回答的题目,其他同学不得再选。假如同学有回答不出的,可以由他本人请本班任意另外一个人代替回答,回答正确得5分。答题时间为40秒,如果在40秒内找不到人代替回答,则不得分。(注意:代替回答者要走上台前回答,此人只能用一次) 插入背诵表演,各班1一个节目 3.挑战赛 把两个班的全部名单分别放到不同的纸盒里,由主持人先抽其中一个班的名单,被抽到的同学到讲台先在装低等的纸盒里抽自己要背的诗词,背出来加10分,继续挑战中等难度诗词,背出来加20分,继续挑战高等难度,背出来加30分,如果抽签第一个同学背不出低难度的诗词,机会留给对方。如果抽签第一个同学背不出中等难度的可以给多一次这个班抽签的机会,但背得出来也只能得10分;否则,机会就到另一个班的同学来挑战。两个班交叉抽签进行。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精选关于说课稿模板【汇总】

说课稿模板一高中语文《登高》说课稿 一、说教材 《登高》是高中语文必修二单元第五课《杜甫诗三首》的第三首。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而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体裁扩大,诗体完备,诗家辈岀,风格多样。寓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登髙》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首代表性律诗。古人评价它是“杜诗第一”、 “古今七言律第一”,可见其重要位置。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律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学好此诗,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诗歌鉴赏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健康髙尚的审美情趣,提髙文学修养”。古诗如浩瀚之海, 实现上述目标,让学生自己在诗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应是最理想的选择。 叶圣陶先生曾说“诗要反复地读,词要低回地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是本课的着力点。掌握方法,分析得更准,理解得更透,读得会更动情,感悟会更深刻,受益会更多。因此,我把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提奇诗歌鉴赏能力作为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观决宦教育观。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新课改的精神之所在。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此我耙教师主导下的多层对话作为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人。让学生从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那种爱国爱民情怀中汲取一点精神养料,是本节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的关注点。 综上所述,本节课就是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让学生去感受诗之美,领悟诗之情,学习诗之法。学习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是教学重点,汲取诗人的精神养料是教学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会多处灵活运用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抓住朗诵,也就是抓住诗歌教学的“牛鼻子”。"以声达意”、“以声移情”、"以声传情” 可带领学生较快地走近诗人,走进文本,感受诗情,触摸到融于诗歌中的诗人的情怀。 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我在鉴赏诗歌意象,体会情景交融艺术手法时, 会运用自主探究法。学生将分组讨论,抓描写意象的关键词并体会其作用,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一、背景分: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内容分: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以沙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去蜀》)语意相

阁夜

《阁夜》导学案 【要点突破】 一、整体把握 1.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的《登高》和《登岳阳楼》两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登高》 《登岳阳楼》 2.杜甫在《旅夜书怀》中描绘雄浑阔大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2)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诸葛武侯祠内有一联:“布衣吟啸足千秋,草庐频频,收起潜龙,蜀丞相尽瘁鞠躬,非得已也;竹帛勋名垂两代,汉祚将终,霄沉羽鹤,杜少陵沥心呕血,有由来哉。”里面暗含杜甫《蜀相》的两句诗,这两句是,。 答案: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二、细部探微 1.首联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结合“岁暮”“催”“天涯”“寒”等词语揣摩作者融入的思想感情。 答案:寒冷孤寂的图景。“天涯”既写积雪漫无涯际,凄神寒骨,又包含客居天涯的冷落孤寂;“催”既写光阴催促每天日升月落,又指光阴催人步入暮年,时光流逝来日无多;“寒”指天寒地冻,对于贫病交加的杜甫来说,心境更为凄寒。 2.颔联上句写悲惨之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之三峡夜景,放在一起,二者为什么能浑然融为一体?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案:悲壮的鼓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战争频频带来的灾难与痛苦不言而喻。 【感悟总结】 一、中心主旨 本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通过雪霁寒宵的冬夜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写作特色 1.诗中用事。 诗中用事共有三处:①“五更”句用祢衡事。②“三峡”句用汉武帝问星象事。③“卧龙”句用诸葛亮、公孙述事。诗人用事之妙在于事与诗中意境合为一体,而使人不觉得这是用事。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是中国诗歌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诗的前两联中的景物描写,所暗含的是诗人对时事的伤怀。诗人从景物写起,意在创造一个与诗人内心世界一致的情境,让读者凭借集体可感的形象,走入诗人的心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登高说课稿

登高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首诗选自语文必修三诗歌单元杜甫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这是 学生在中学时期的课堂上接触到的最后一首杜甫的诗歌。当然这 首诗也是杜工部的问鼎之作。从诗歌语言到诗歌情感都可以说是 杜诗的精品,也是深入了解杜甫其人其事的极佳入口。 二、说学情 我们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过杜甫的诗作。对他 有一定的认知,至少知道他是一位爱国诗人,情感内容侧重于忧 国忧民,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但对于杜甫的理解层次因年龄与 阅历的关系可能不够深入,对于杜诗的情感流变也难以准确把握。针对以上现状,我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其人其事,纵览杜甫生平,学会知人论世的 赏析角度 2. 分析意象探究意境氛围

3. 诵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内蕴 教学重难点: 1. 掌握诗歌透过意象来分析意境的基本方法 2. 学会全面把握作者深层次的情感内容 教学方法 1. 诵读会意法 2. 小组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味杜甫心系苍生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 三、说程序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 会当凌绝顶———————— 2. 朱门酒肉臭————————

3. 国破山河在———————— 4. 晓看红湿处———————— 5. 安得广厦千万间—————————— (回顾学过的杜甫诗作,唤醒学生知识积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此外这五首是选自杜甫不同的人生时期,借此可深入介绍杜甫的人生轨迹) 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35岁 前读书漫游自抒抱负,乐观自信落地谋仕,生活悲辛 35-44 长安十年批评时政,讽刺权贵 陷贼睹乱,为官遭贬 45-58 安史之乱记录见闻,成就史诗 避世入蜀,漂泊动荡 59岁后人生暮年平安喜乐,思乡忧国 (二)诵读感知,引入情境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杜甫旅夜书怀教案 【篇一:杜甫《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陈冬枝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 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 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 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 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 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这首诗是感叹身世 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 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 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 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 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 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 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 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登岳阳楼阅读教学鉴赏(1)

登岳阳楼阅读教学鉴赏 我在杜甫《登高》和《登岳阳楼》的阅读教学中实行了两个方面的尝试:一方面,我以钱钟书先生关于对中国典型文学意境“圆览旁通” 的理论为基础,把“登高望远”文学意境设为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个主题,以“茫茫登高意”将杜甫这两首“登临”诗联系起来,深化对杜 甫博大深沉的思想情怀的理解,从而领会诗人在“登高望远”文学意 境中寄托的生命体验。在中国古典文学意境中,“登高”与“临水” 往往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在《登岳阳楼》中,杜甫登高凭轩远眺的 是浩瀚无际的洞庭湖水,寄托的是烈士已暮年、天地一孤舟的身世飘 泊感。 为了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水平,我指导学生分成几个探究小组,以 “登高”与“临水”的联系为切入点,以“悠悠临水情”为主题,结 合所读过的古典诗词,各自选择一个角度,探究品味诗人在“临水” 情境中寄托的独特情怀。另一方面,我以余福智教授关于用粤语朗读 古典诗词的理论为基础,从“音韵效果的安排更能传达诗人的独特生 命体验”的角度领悟杜甫在飘泊江湖、俯仰登临时抒发的悲怆情怀。 我在课堂上引入了对诗歌的粤语朗读。在《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中,“落木萧萧”四个字用粤语读特别凄怆: 粤语的“萧”音比普通话读音少了a的音素,作为飘零落叶的拟声词,它就更能传达萧瑟的秋意;“落木”两字用粤语读为入声字,传达的 又是一种压抑感。“滚滚”作为长江流水的拟声词,粤语读音比普通 话读音更开阔嘹亮,更能传达江水汹涌澎湃的气势。在杜甫《登岳阳楼》中,“尤”韵本来就宜于抒发悠长的愁绪,第四句的“浮”字只 有用粤语诵读方有这种在广阔天地漂泊的意韵;而第三句安排了“坼”这个入声字,撕裂痛感犹在耳边,第七句末的入声字“北”,更好比 流水遇上了石头,不由不发出呜咽之声了。 我对《登高》和《登岳阳楼》的阅读教学是基于以下理论背景的:一 是钱钟书先生关于“登高望远”、“在水一方”文学母题的理论。钱 钟书先生认为,“登高望远”是中国文学典型意境,也是中国文学千

广东省“创新杯”语文类教师说课大赛一等奖作品:《诗歌意象鉴赏方法小结》微课说稿

诗歌意象鉴赏方法小结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歌的抒情是通过意象来实现的。艾青在其《诗论》中说:“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这个被诗人注入思想感情而凝结成的诗歌形象,就是“意象”。 可见,意象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的核心。所以,要想了解诗歌内容,体悟诗歌感情,就必须要抓住诗歌的意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鉴赏诗歌意象。 一、要鉴赏诗歌意象,首先要了解诗歌意象的分类。 诗歌中的意象可分为三类: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1、人物形象:指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例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中就刻画了一个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形象。 2、景物形象:指诗人借助山川草木等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思而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的一枝一叶,都能成为诗人笔下凝结情思的意象。 例如,柳宗元在《雨霖铃》中写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就借助“酒”“杨柳”“晓风”“残月”这四个景物,抒发了诗人与恋人分别后的离愁别绪。 3、事物形象:指诗人假托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例如,于谦在《石灰吟》中写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塑造了不惧粉身碎骨,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间的石灰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要与石灰一样,不怕艰难,不惜牺牲,坚守清白的磊落胸怀。 二、鉴赏诗歌意象,其次要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写作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只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探知诗歌意象内涵的寓意。 例如,杜甫的《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中描写了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容易使人误以为诗人要抒发豪迈壮阔的情怀。但是,联系诗人客旅漂泊、晚年孤苦无依的生平,我们才能对诗中的意象“细草”“独舟”“沙鸥”有更深入的理解。这里写景不是空泛的写景,而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与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州孤舟一样寂寞,最后以沙鸥自况,抒发了自己失去依托,漂泊无定的孤独感。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精选3篇) 《旅夜书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 2、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鉴赏诗句; 2、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会鉴赏诗句 教学方法: 师预设,生讨论,师生总结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设想: 在诗歌新授课中,我们不能做成高三的考点复习,因为学生没有对诗歌欣赏量的积累,就不可能达到做题时下笔如有神的质的飞跃。

所以,在本诗的教学中,我一是注重诗歌内容的理解,二是注意把高考考点渗透到讲课中来,注重方法的传授。 教学流程: 一、导学 1、导入 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 配以说明: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 2、解题 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 “旅”有“旅居”的意思。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注释① 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 与“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应。 ③“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 与“名岂着,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应。 3、整体感知 (生对照诗下的注释,说出诗歌的大义。如遇不懂的,提出,师生讨论解决。最后,老Ω?鍪?涞牟慰家胛摹#?nbsp; (多媒体展示)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

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名声难道应因为而显着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 二、质疑讨论 (多媒体展示) 1、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颈联如何理解? 3、赏析尾联。 三、反馈矫正 (对1、3两个问题,请生板演,对照多媒体展示的参考答案给生打分,集体讨论这一题型的答题方法。) 1、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 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先描摹画面,再给出意境) 2、颈联用了反问的语气,若改为陈述句就是:名声不应该因为而显着,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着,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委婉的写出了自

《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

《旅夜书怀》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 中国自古是诗歌的国度,唐诗更负盛名。唐朝盛产的诗人也有很多。唐代诗人中,有一个人好像一直是皱着眉头生活的,这个人名叫杜甫。他瘦而高,拄着一根拐杖,走路慢吞吞,活像人们形容的老朽。他的眼睛是向下的,有时还半闭着,看上去昏昏欲睡。这双眼睛却能看见普天下的倒霉事儿,好比观音菩萨能看见人间的疾苦。所不同的,是观音菩萨法力无边,她能含着动人的微笑救苦救难,而杜甫,只能眉头紧锁,把无边的苦难写进他浩如烟海的诗作中。今天,我们一起去鉴赏他的一篇这样的诗作——《旅夜书怀》。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1.杜甫,字子美,有“诗圣”之誉,与李白并称“李杜”。 2.杜甫的作品 《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绝句》《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3.杜甫人生的四个阶段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涉世不深)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忧国忧民)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4.本诗的写作背景 当时,杜甫已满53岁,他这一年多来一直寄居在朋友严武家,生活暂时安定。但不料这一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四川,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且他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

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生齐读诗歌 2.解析题目 “旅”:旅居、旅途。“夜”:点出时间。 “书”:写。“怀”:情怀,感想。 3.诗中哪些诗句与题目相对应? “旅夜”:“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4.诗歌体裁 律诗(五言、七言)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绝句(五言、七言) 四、精读诗歌,深入探究 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1.首联内容与诗题的关系? 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 2.“微风习习,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凄凉孤寂,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 3.从景物描写中你能说说诗人杜甫的形象吗? 从诗人对细草微风的感知中,看到他夜愁不寐的形象;从“危樯独夜舟”看到他飘泊中的孤寂:融情于景。

古诗词阅读及答案说课材料

古诗词阅读及答案

古诗词赏析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考查领悟诗词的主旨情感。 【题目形式】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或心情。 【提问变式】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内容?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答题技巧】 1、注意从诗词标题、注解小序、诗眼或关键词、题干提示中寻找答案。 2、关注作者和时代背景,尤其是名家名篇,更需要“知人论世”。 3、注意分析诗词中的意象。 4、从诗词内容和类别上去辨析。 【答题格式】:描写了(或刻画了)什么的景色(或人物形象等),抒发了什么的思想感情。 春思①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②,秦桑低绿枝③。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④? [注释] ①这是描写一位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的评理歌。②燕: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③秦:今陕西,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④罗帏:丝织的帘帐。 [思考与练习] 试分析“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表达情感的特点。 2.哪个诗句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是初春的景象?诗歌的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月夜①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释]①诗是抒写感受大自然物候变化的,清新而有情致。[思考与练习] (1)从视角看,诗的前二句是写,寥廓天宇,月色空明;后二句是写俯 视,,。 (2)“虫声新透绿窗纱”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 瑶瑟怨① (唐)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②, 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③, 十二楼中月自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