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S社交网站流行所引发的思考

SNS社交网站流行所引发的思考
SNS社交网站流行所引发的思考

《科技传播》

2009?9(下)3科技传播

SNS社交网站流行所引发的思考

廖福生

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59

摘要 SNS 网站的快速发展不仅给使用者带来了信息分享方式与交流方式的变化,同时对人际关系和人们的心理

产生影响。每一种新的互联网应用的产生与发展,其实质都是迎合了现代人的各种需求。通过分析网民的社会心理需求和年龄层的分布,可以看出SNS 流行的驱动力。关键词 社交网络服务;社会心理;用户需求

中图分类号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09)05-0003-03

Thought provoked by the phenomenon of SNS

LIAO Fusheng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

Abstract SNS Web site has brought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user is not only the way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exchange of changes in the way, whil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people's psychological impact. Each new generation of Internet applications and development, and its essence is to meet the modern need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age distribution, we can see that the driving force of popular of SNS.

Keywords SNS ;Psychosocial ;User needs

SNS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是社交网络服务的简称。社交网络服务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Stanley Milgram)最先提出了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 separation):“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SNS 网站就搭建起了一条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桥梁。通过在网上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子”可以认识更多朋友的朋友,在玩游戏、做问卷、写日记的过程中互动交流。2004年2月4日,美国著名SNS 网站代表Facebook 正式上线。经过几年的发展,2009年该网站注册用户人数已经突破2亿。中国基于SNS 应用的网站也一夜之间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开心网、校内网等一批国内SNS 网站开始聚集了大量的网民用户,新浪、搜狐、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腾讯、淘宝、阿里巴巴等也开始涉足SNS。转眼间,发展SNS 已经成为互联网站的大势所趋,SNS 也成了目前Web2.0时代互联网的宠儿。

由于SNS 网站病毒式的扩展方式和丰富有趣的游戏插件使得用户快速的增长。有统计显示,目前中国3亿网民中SNS 用户已达8000万左右。许多大学生和年轻白领用户花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用于“抢车位”、“偷菜”、“买卖奴隶”这些SNS 网站中的游戏。过度的沉迷虚拟游戏已经导致有些人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国内SNS 网站开心网的创始人程炳浩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曾经说,互联网行业在经历过门户时代、搜索时代之后进入了社交网络时代。

1 SNS 流行的现象及其研究的意义

SNS 在互联网领域有三层含义:服务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软件(Social Networking Software),网站(Social Networking Site)。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中文直译为社会性网络服务或社会化网络服务,意译为社交网络服务。中文的网络含义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及网站应用,加上四字构成的词组更符合中国人的构词习惯。因此,人们习惯上用社交网络来代指SNS (包括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的三层含义),用社交软件代指Social Networking Software,用社交网站代指Social Networking Site。SNS 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有学者将国内目前SNS 划分为以下几类:门户型(新浪、搜狐)、综合型(开心网、山寨开心网)、垂直型(海内、占座)、电子商务型(淘宝江湖)、电信运营商型(中国移动、中国联动)以及国际巨头型(facebook、聚友)。对于SNS 的划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本文暂不做讨论。

SNS 社交网正在以势不可挡之势席卷整个网络,在学生和白领一族中流行起来。为什么SNS 社交得以在中国乃至世界流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利用网络传递信息的方式已经从单向的选择接收变成了更加注重互动的方式。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接受信息,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已具备传播自己的信息的能力。回顾人类传播的发展趋势,从印刷术的诞生到广播电视、电子媒体的出现再到如今的互联网

2009?9(下)《科技传播》4

科技传播

的发展,媒介传播的信息量和信息的传播速度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所有的变化都围绕共同一个主题,那就是: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需求为最终目的。SNS 产生和SNS 网站的流行就是在迎合这种需求的结果。

首先,SNS 满足人的社会交往的需求。

传统的门户网站主动为用户提供信息,即便是搜索引擎类网站也是以信息的收集为主要内容。SNS 网站以人为中心,以人传人、人泡人、人玩人的人脉网络聚集用户,使得互联网用户交流有完全虚拟回归到现实交流。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并不是完全的匿名,而是基于现实社会角色的心理基础上在赛博空间的对话。真实与虚拟之间界线的模糊与融合弥补了现实社会中人的社会交往的不足。网络世界和现实工作生活在SNS 中得到更紧密的融合。人们传播的信息更加准确,指向性更强。不同的社交圈提供了用户娱乐、学习、工作的交流平台。互联网允许孤立的人与那些和他们拥有共同观点的人进行互动,借以强化并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观点。用户能够在发展最初的自我身份时取得进步,或者能够将自身重新社会化,形成一种新的身份。

其次,SNS 是人际交流个性化的需要。

SNS 通过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子:好友圈、同事圈、同学圈等满足人际交流个性化的需求。SNS 网站大多有日记、签名档的功能,可以使自己的好友随时了解自己的状态。用户在回答好友的问题和小调查的同时也表达出个人的观点。从网站收集信息的架构方式来看,SNS 与传统网站相比算是彻底的颠覆,建立起了一个从个人——交际圈——网站的信息流动的渠道。

2 SNS 流行的社会心理基础

2.1 整合了个体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

SNS 网站流行的驱动力是网民用户对SNS 网站的追捧和喜爱。SNS 用户不仅从社交网上得到社交圈子的信息,满足了其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需要,同时在和好友、同事、同学等互动交流中满足了其情感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获取个人从周围环境(包括从互联网)中与自身生存有关的信息,从而满足安全需求归结为较低层次的安全需求。通过写日记、玩游戏以及形成共同兴趣爱好的网络圈子,来满足个体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而这不是SNS 能笼络大量用户的杀手锏,因为搜集信息的功能,其它的门户网站和通讯工具同样也可以完成,但是SNS 网站将这么多的功能整合到一起形成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带给用户更加新鲜刺激的网络体验和更加丰富全面的情感表达方式。

2.2 虚拟世界的自我效能感

SNS 为什么能够流行?除了互联网的普及与人们交流方式多样化外,这其中还包括人们对各种传播方式产生的体验效果,这其中就包括了人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自我效能感影响我们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以及参与活动时的情绪。①

目前,SNS 网站在白领中非常流行,而且他们都非常沉溺于社区网站游戏。据了解,开心网、校内网等网络社区开发出种菜、赛车、养狗、奴隶买卖等虚拟游戏,让不少白领沉迷其中,甚至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据媒体报道,多数人刚开始玩SNS 游戏时就是消遣,慢慢地就将玩游戏变成了一项任

务。有的白领甚至算出同事蔬菜成熟的时间,并上好闹钟,定时去偷。“我常常半夜两三点爬起来,偷完菜再睡。”沈先生介绍,那种偷菜收菜的成就感很快就转化成他的压力。有些人甚至将所有好友菜地成熟的时间用excel 做好记录,然后到时间就去偷,还研究一些最新的游戏攻略,让自己种菜、偷菜收益最大化。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日常生活中,人们时时处处都不得不做出决定,怎样行动以及持续多长时间。一个人对自我效能的判断,部分地决定其对活动和社会环境的选择。人们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其能力所及的任务和情境,而承担并执行那些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干成功的事。SNS 网站的许多游戏应用,如种菜、偷菜、赚钱、买豪华车等给用户带来许多的心理上的满足与成就。在现实社会中,肩负巨大生活压力的个人在和好友的互动游戏中获得的成功,使个人的压力获得释放成就感得到满足。

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是影响自我效能感最有力的来源。在某件工作、某个行为行为或某项技能上的成功会增强一个人在该工作、行为或技能方面的自我效能感;而失败,尤其是连续多次的失败,则会降低其在相应方面的自我效能感。用户在SNS 社区的行为能够得到认同与奖赏,促进和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在SNS 社区中,你的博客日记会被自动推送到好友面前,不需要别人订阅或者主动访问,而且通过分享功能,你和好友之外的用户也有机会看到,文章被关注的几率大大增加,得到反馈的几率也相应增加。相比较传统的博客,SNS 的博客会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而传统博客日记由于缺少信息接收者,导致访问量较低。使得博主的话语得不到他人的回应导致缺少互动,最终使得大多数的传统博客更新速度慢或者被称为没有更新的“僵尸用户”。SNS 因为人际圈子较为固定,受众也相对固定,个人信息的传达的目标也更明确,取得的反馈效果也更明显。有了信息反馈,社交互动就开始了。在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逐渐衰减的时代,SNS 提供了新的社交互动平台。

2.3 SNS 用户的年龄段分析

目前,流行的SNS 网站其主要用户群体是学生及年轻的白领人士。德国著名学者E.Spranger 说:“在人的一生中,再没有像青年时期那样强烈的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陷入强烈的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近与理解,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呼唤。”年轻群体更需要平等、多元、互动的交流方式。首先,这一群体的人正处于人生的转型期,每个人都在面对角色的转变和生活环境的变化,有许多问题不知道如何去解决。其次,在这个期间的年轻人人生阅历还比较浅薄、心理素质不太稳定、社会经济基础还没有完全建立,一切还处于起跑阶段。这就造成他们对外界信息非常敏感,特别是对和自己相关的人的信息会非常关注。第三,社会角色的转换伴随着社会关系的扩张和变化。这个年龄阶段的年轻人正处于求学和事业打拼的阶段,他们与外界交流会更加频繁,交流方式也会更加个性化。根据大度博策发布的《SNS 用户行为分析报告》(2008年)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21~25岁年龄段用户占总用户的42.7%,16~25岁年龄段占30.6%,26~30岁年龄段占18.6%(见图表1)。这些年龄段中的用户群体主要的社会身份是学生和刚步入社会工作的年轻人,这些用户人数占到了全部人数的90%以上。

图表 1,资料来源:《SNS 用户行为分析报告》,大度博策(北京)咨询有限公司

《科技传播》

2009?9(下)5科技传播

精神分析理论家和发展心理学家E.Erikeson 从生命周期的视角将自我的发展总结为具有典型心理社会冲突内容的8个相互联系、渐成发展的阶段。在每个阶段中,个体都面临着心理冲突,而当个体克服了这些冲突,就获得了这一阶段的自我统一感,这种统一感被称为自我的同一性。

埃里克森将人的心理社会性发展分为八阶段,依据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渐成模型”,我们可以分析出,个体在成年早期面临的心理冲突主要是人际关系的亲密和孤独,处于这个阶段的个体要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建立一种承诺、亲密的人际关系,无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体将导致孤独。②SNS 网站的信息架构平台和交流方式相比其它传播方式有以下优势:

首先,SNS 传播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传播,这种传播的模式更容易平等、快速、便捷的传播个人信息。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被打破,没有严肃的信息“把关人”,这种低姿态的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容易被现代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年轻人所接受。有学者认为,网络是一个有助于减少社交焦虑的场所,从而可以帮助人们发展人际关系。交往中的面对面、即时的言语答复等都被认为是引起社交焦虑的因素,而这些在网络中都可以避免。③SNS 基于真实人际关系与网络交流方式的融合,集合了两方面的优势,更加吸引人的参与。

其次,SNS 网站交流提供了更加多元的社会认知方式。相比较IM 和博客单纯的文字、图片和视频交流,SNS 的应用组件对个人信息在所建立的人际关系网中的传播更加的主动,同时也更加的保护隐私。用户更新的信息自动的推给想要传达的好友。例如:开心网的“测试”组件,这个组件通过好友之间回答问题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社会心理学家戈夫曼的“拟剧论”分析,人们在SNS 网络中试图向他人展示自我,对他们的观众传达他们是谁,他们应得到怎样的对待和他们正从事什么。这种利用符号之间的互动,也是人们策略化的操纵行为。人们利用SNS 网络社交传递的信息,修正自己现实中的自我形象,或是作为现实中自我形象的“补充”或者是“强化”。为了让自我的个性更鲜明,用户在使用时也带有某种故意重构自己形象的行为动机。

3 结论

首先长尾理论里说:“单个看,消费者并没有变,他们的兴趣一直是不尽相同的,变化的他们使用媒体的习惯。”④

SNS 的迅猛发展与其说是互联网产业的趋势,不如说是媒介

迎合了人的社会需求与心理需求。

其次,网络交际的低成本和网络交流带来的较高满足感使得SNS 网站蔓延整个网络。对于SNS 的网络用户来说,社交网络提供了与真实身份相结合的期望,因为人们在环境中获得他人对自己身份的确认和支持时,这个人将得到满足感。当身份没有获得他人的确认和支持时,这个人将体验到消极的情感,并且将努力减少他人对自我所持有的身份定义和自我身份定义之间的差距。SNS 网络社交提供了全方位的工具与插件。人们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的行为,来观察他人是否做出确认反映。

可见,尽管在许多人看来SNS 只是给一群不知如何打发空余时间的人的娱乐平台。SNS 社交网更多的是现实社会人际关系在互联网上的投射,同时SNS 满足了很多人潜藏在内心深处无法实现的白日梦,比如拥有自己的“豪车”和讨好自己的“奴隶”。但是网络并不能获得比现实更深入的沟通。目前,SNS 网站上的游戏、娱乐、消息、视频带给使用者的只

是交流方式的肤浅化和娱乐化,人如果过于依赖和沉迷这种交流,只能获得更多的垃圾信息和人际关系的孤独。

注释

① 杨宜音.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央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85.

② 杨宜音,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央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85.

③ 周晓虹.社会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47.

④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5.

参考文献

[1] 杨宜音.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央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2] 詹姆斯.E.凯茨.罗纳德.E.莱斯.郝芳,刘长江译.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 乔纳森?特纳,简?斯黛兹.孙俊才,文军译.情感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 周晓虹.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 格拉德维尔.引爆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