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新中国的胜利

为了新中国的胜利
为了新中国的胜利

为了新中国的胜利

最近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播出了系列记录片,为了《新中国的胜利》,我每天晚上都看,到不是我有怀旧的情节,而是我有一颗爱国的心灵。

纪录片以记事的手法,向人们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前那沾满侵略者鲜血的历史。每每看到当时内忧外患的中国,我即感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忧虑,又感到对侵略者的极度愤怒;诺大的中国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死伤的仁人志士,爱国将士们不计其数,战争时期的中国,人心惶惶、民不聊生,到处都是硝烟炮火,到处都是饱受饥饿与战争摧残的死人与活人。中国啊,你的出路在那里?中国的人民,你们的命运将如何?

就在我们的国家处于极度崩溃边缘的时候,有一支为了民族兴旺,为了国家完整、为了人民利益的队伍出现在了奄奄一息的中国大地上,她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以及由她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支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行动准则的部队,用最大无畏的民族气魄、最坚忍不拔的国家意志,最至高无上的理想信念掀开了新中国那黎明前的黑暗。

回首历史,进入1937年的7月7日,日本侵略者以日本人在中国被杀为由,发动了7--7“卢沟桥事变”,从而开始了大面积惨无人道的长达八年之久的侵华战争,在抗击日本侵略者这八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带领英勇善战的人民子弟兵,带领饱受侵略的劳苦大众们,带着中华民族的尊严无屈无畏的与丑恶的日本

帝国主义侵略者展开了保家卫国的殊死搏斗,就是凭着对民族尊严誓死捍卫的决心,小米加步枪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力抗击了侵略者一次又一次的强盗行径。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被鲜血染红了的中国大地敲锣打鼓,欢歌庆祝。此时的中国满目苍穹,一方面由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正积极带领苍天百姓开辟新的生产、生活局面;另一方面国民政府在与共产党联合抗日后,又密谋剿灭共产党自我为大的阴谋计划。在此之间,国民党一方面假意与我党展开和平共处,分割管治的谈判,另一方面在我根据地及发展区域大肆占据地盘、不断派出重兵对我党我军及其区域的人民进行围剿,再次将稍微安定的中华大地推向了战争的深渊。

1946年“国共”谈判失败,内战随即爆发,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同志带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再次代表人民的意愿拿起了反击反动派,捍卫人民政权的武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三年解放战争,期间我军以天为被、以地为铺;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喝雪水。尤其是在过雪山的时候,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由于我军将领当时大部分都是北方人,过草地时尽管在当地老乡那里得知,雪山海拔高、温差大,需要穿上厚厚的衣裤,最好带点白酒,可是,当时由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部队是由北而来,所有的将士都只穿一件薄薄的秋装,所以当时的炊事班长就给自己的兵说,我们多带一点柴火,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扔掉,以备战友在冷的时候,支锅烧水,让部队喝点热水,大

家知道,过雪山的时候,身体消耗极大,当时寄养也跟不上,每个人多带一件物品,都有可能危及生命,但我们敬爱的炊事班长在过雪山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带领自己的班,带着对革命胜利的期望奉献着他们的青春热血,到最后,这个炊事班全部牺牲在了过雪山的革命道路中。

1949年解放战争以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全面胜利而结束,八年的抗日、永久的愤怒;三年的内战,永远的胜利!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用鲜血染红的五星红旗永远迎风飘扬在神州大地,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中国—我们为你而骄傲,为你而自豪!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永远的士兵:叶建

配送中心:2010-7-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人民日报/2009年/9月/1日/第007版 理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中国史学会执笔张海鹏 壮丽史诗 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独立、主权降到不可能再低的程度,中国人受到了无比的欺凌和盘剥。 ●在失败和屈辱中,中国的先进分子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国家发展的方向。中国最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个选择经过了严酷的历史实践的检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空前统一,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确立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 今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庆祝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事件。这个伟大事件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近代中国:列强侵略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我们首先回顾一下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和世界。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仅封建社会就经历了两千多年。到公元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中国进入了近代。从1840年至1949年的109年,是中国社会变化空前剧烈的时期,是中国落后挨打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是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面前不断觉醒,为了国家独立、民主和现代化而奋起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统治的时期,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是旧中国走向新中国的关键时期。 1842年8月,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被套上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枷锁。那时候,西方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期,急于在世界各地寻找殖民地并开拓世界市场,促使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为此不惜发动战争,包括20世纪上半叶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国因为长期固守封建制度,特别是明末清初实行海禁政策,封闭了国人的眼界,郑和下西洋那样壮丽的情景不能再现。清初虽然出现过康乾盛世局面,但依然是在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发展,比起资本主义取得的生产力进步,中国在总体上是大大落后了。这就使中国在突然面对西方势力来侵的时候,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世界上所有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纷至沓来,都想从中国身上瓜分一块肥肉。尤其是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看见东方刚刚崛起的小国日本打败了中国,便认为中国这个东方巨人已经躺在“死亡之榻”上,瓜分这个巨人“遗产”的时机已经到来,便纷纷在中国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获得各种政治、经济利益。清朝朝廷名义上保持着独立的地位,但中国实际上濒临被瓜分的境地。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中国首都三次被外国武装势力占领:第一次是在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清朝朝廷“北狩”热河,被迫签订下《北京条约》;壮丽无比、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侵略者毁之一炬。第二次是在1900年8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清朝朝廷仓皇逃亡西安,后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八国军人分治中国京师,为了侮辱中国,他们在紫禁城举行分列式,武装通过皇宫。第三次是在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中国首都南京,实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酿成历史上极为少见的人间惨剧,中国被迫迁都重庆;此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遍了华北、华东、华中、华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试题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不定项选择题 1.抗战结束后,中共中央为争取和平建国明确提出了( )的口号。 A.和平B.进步 C.民主D.团结 2.中共参加重庆谈判的领导人有( )。. A.刘少奇B.毛泽东 C.周恩来D.王若飞 3.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签署的协定是( )。 A.《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B.国共谈判协定 C.《重庆谈判纪要》 D.国共重庆谈判协定 4.抗战胜利后,当时各民主党派中最有影响的政党是( )。 A.中国民主同盟 B.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 C.中国民主建国会 D.中国民主促进会 5.出席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的党派有( )。 A.中国国民党B.中国共产党 C.中国民主同盟D.中国青年党 6.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和平建国纲领》、( )等协议。 A.《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 B.《关于军事问题的协议》 C.《关于国民大会问题的协议》 D.《关于宪法草案问题的协议》 7.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以进攻( )为起点,挑起了全国性的内战。 A.东北解放区 B.苏皖解放区 C.中原解放区 D.山东解放区 8.1947年3月,国民党限期令中共驻( )等地代表及工作人员全部撤退,关闭和平谈判之门。 A.南京 B.上海 C.重庆 D.广州

9.为了打退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军事进攻,中共中央指出,在政治上( )。 A.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 B.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 C.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原则 10.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人民军队处于( )阶段。 A.战略进攻 B.战略相持 C.战略决战 D.战略防御 11.1947年3月至6月,国民党军被迫放弃全面进攻,改为对( )的重点进攻。 A.陕北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东北解放区 D.山东解放区 12.1947年6月底,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部署,( )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施中央突破,千里跃进大别山。 A.刘伯承 B.邓小平 C.陈毅 D.粟裕 13.1 947年6月底,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仍在内线作战的人民解放军主力包括( )等。 A.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 B.谭震林、许世友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 C.聂荣臻率领的晋察冀野战军 D.徐向前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 14.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 )的口号。 A.前方打老蒋 B.打倒蒋介石 C.解放全中国 D.后方挖蒋根 15.在国民党统治区,以( )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迅速发展,逐步形成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 A.工人运动 B.学生运动 C.农民运动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doc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 2、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 D、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 3、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 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 4、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根本目的是: A、打压蒋介石集团的生存空间 B、争取苏联的支持 C、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 D、联合世界上的贫穷国家 5、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 A、苏联一个 B、17个 C、25个 D、29个 6、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政策的基本方针包括: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7、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苏联 D、法国 8、1950年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最深远意义在于: A、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 B、巩固了中苏两国的团结 C、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9、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取得的巨大外交成就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 B、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10、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其根本目的是: A、和美国展开对抗 B、保障革命成果和恢复国内经济 C、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D、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1、2005是下列哪次会议召开50周年: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日内瓦会议 D、万隆会议 12、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刚提出时的具体内容是指:①互相尊重领土主权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惠⑤和平共处⑥求同存异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⑥ 13、下列事件发生在1955年的是: A、中国已同7个国家建交 B、亚非国际会议召开 C、日内瓦会议召开 D、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 14、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主要是为了:①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②挫败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③加强亚非各国的联系④消除与各

阿Q形象的现实意义论文

目录 摘要、关键词 一、阿Q精神中的人性本能---------心理防卫机制 (2) 二、阿Q精神中的人性本能------处世哲学 (4) 三、阿Q精神与当代人的价值观 (5) 四、阿Q精神与当代人的权利观 (6) 五、注释、参考文献 (7)

摘要: 八十多年来,关于阿Q形象的问题,争论的沸沸扬扬。由于文学批评本身的多样性,不同时期的人对同一个文学形象便有了不同的认识,这有助于我们多侧面去认识生活。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照照阿Q这面镜子,找找阿Q精神在当代的变种,有助于清除我们身上的精神垃圾,以更健康的姿态去面对生活。关键词:阿Q形象形象分析现实意义

论阿Q形象的现实意义 《阿Q正转》是鲁迅先生以文学佐证史学,以文学诠释“人学”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自诞生以来,就被当作国民性批判的典范。鲁迅说过,阿Q是他多年来欲刻画的“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①,故而在这部作品中,他穷形尽相的刻画了特定历史时代产生的典型人物阿Q的屈辱生活和病态心理,并在这一“典型”中包孕着对人性本能的渗透,永远闪烁着不可磨灭的智慧光芒。 小说中的阿Q,生活在以赵太爷,钱太爷和假洋鬼子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所统治的闭塞的未庄,被奴役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对压迫者的“深恶痛绝”和对革命自发的“神往”;他不断反抗又不断失败。当行动上不能真正实现反抗的目的时又不能从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于是以幻想的胜利来安慰自己,借此来减轻或掩盖失败的屈辱和痛苦。凡此种种可笑可怜可悲的言谈举止的心理根源就是以自轻自贱,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对敌健忘为精神特点的“阿Q精神”。它是在阿Q被封建统治者残酷压迫和精神毒害的结果,是物质关系上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人在精神上丧失自尊自信,安于并掩饰愚昧落后的一种掩耳盗铃的病态心理。 耐人寻味的是,阿Q这个病态的典型自一出世,人们就似乎可以发现这个乌有人物的形影,历来也不乏对号入座。作为《阿Q正传》典型意义的精神胜利法,它的本质究竟应该如何认定?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②阿Q这一文学形象有着鲜明的阶级特征,我们可以把这个人物形象归结为落后农民的典型。然而对于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则另当别论。其区别在于,典型形象是由人物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形成的,而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则是指这个典型人物思想性格中最为突出的部分。阿Q思想性格中最突出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而精神胜利法所概括的这种病态社会心理,在我国从古至今的各个历史阶段,各阶层人群的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所表现,而且不仅中国有,国外也有。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和印度作家纳吉都曾说过,《阿Q正传》的典型意义是“世界性”的。美国研究鲁迅的博士威廉·莱伊尔也说:“鲁迅塑造的阿Q这个典型人物,不仅中国有,其实美国也有,全世界各地都有。阿Q精神胜利法在不少人身上都有所反映。”由此可见,阿Q的典型意义不是它的阶级性,而是它的社会性。

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答案)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单项选择题 1.C2.A 3.B4.A 5.A 6.B 7.A 8.B 9.B 10.C 11.A 12.B 13.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BD 3.AC 4.ABD 5.ACD 6.ABC 7.AB 8.AC 9.ABC 10.AB 三、简要回答: 1、中共中央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事进攻的方针是什么? 在政治上,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在军事上,必须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 2、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什么?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解放战争时期中间路线的主张是什么? 在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 在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不容官僚买办资本横行。 实行的方法,则是走和平的改良的道路。 4、毛泽东建党学说中党的思想建设的内容是什么? 首先着重党的思想建设,要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解决思想上入党的问题;其次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作风;第三,党内斗争要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第四,要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是什么? 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四、论述题 1、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没有广大人民和各界人士的广泛参加和大力支持,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第二,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是由于有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辛亥革命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辛亥革命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一)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是民主共和制度,“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 孙中山公开声言在推翻清王朝后建立的将是民主共和制。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的准备工作实际上由孙中山主持进行的。12月25日孙中山到上海,26日在上海宝昌路公寓召开同盟会最高干部会议研究建国问题。27日就提出改用阳历记元,这是革命成功后的第一件大事。29日由17个省代表正式选举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以16票当选。这是中国第一次用民主选举的方式产生的最高领导人和建立的新政府。1956年时值孙中山诞辰90周年,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文中明确肯定它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是一项“丰功伟绩”。 1961年10月9日举行的纪念大会上董必武讲话,指出辛亥革命的意义是伟大的,“把皇帝从他的宝座上面踢下来,建立一个没有皇帝的共和国,对于身受专制制度统治的人民,曾经是多么令人兴高采烈的事件,”1981年10月9日,首都一万多人隆重集会,胡耀邦在纪念会上肯定了毛泽东关于辛亥革命是在比较更完全意义上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指出“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新中国成立时,毛泽东曾考虑过把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为“中华民国”以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辛亥革命成立的中华民国的继续,虽然这个考虑未能实现,但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对辛亥革命成立的中华民国的尊重。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了。 (二)辛亥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指出:“国家的基础,是建筑在人民思想之上。……只有改造人心,除去人民的旧思想,另外换成一种新思想,这便是国家的基础革新。”主张开展思想文化上的解放运动,并提倡在解放思想中要“集合中外精华,防止一切流弊。”事实上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从封建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是有一定功绩的。 1961年举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纪念辛亥革命活动,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各方面领导人都出席了会议。政协主席周恩来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词,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人们在精神上获得了空前的大解放,为以后革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是因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皇帝在人们心目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辛亥革命把皇帝这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一下子打倒了,这是一个极大的胜利。这场变革,为中国人走向独立和解放的道路扫除了一个巨大的障碍物。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也指出:“辛亥革命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1996年江泽民总书记出席孙中山诞辰13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肯定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是“孙中山先生的一个伟大历史功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庆祝大会上,他称赞孙中山先生给中华民族、中国人民

阿Q正传论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 阿Q的精神胜利法不仅是对当时国民人性的一种挖掘,更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种反映和批判,也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启示。 茅盾曾在《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二期上给读者谭国棠的信中说:?阿Q这人要在现实社会中实指出来,也是办不到的,但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法国的罗曼〃罗兰说:‘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也有类似阿Q的农民。’?其实各民族的人都有精神胜利法,只不过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在具体的人身上的程度也大不一样 阿Q作为一个辛亥革命时期落后的、不觉悟的流浪雇农形象,一生受尽剥削和凌辱,没有自己的家,没有妻子,没有固定的职业,甚至连自己姓赵的权利也没有,只能靠给别人打短工来换取牛马不如的生活,在人们的心里他只是一个劳动工具而已,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可以说他是一个被封建统治阶级剥夺的一无所有的赤贫,一个彻底的无产者。 阿Q的性格充满了矛盾,各种性格联系在一起其突出的特征就是两重人格:自我幻想中的阿Q和现实生活中的阿Q。这看似不相容的两种人格,却形成和铸造了他的精神胜利法。 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夸耀过去,幻想未来,盲目的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是对屈辱的健忘和向更弱者的泄恨。“精神胜利法”使得他不能正视自己的处境和地位,安于屈辱的奴隶生活和命运。所谓“优胜记略”,实际上是他奴隶生活屈辱历史的记录。同时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是一种具有社会普遍性的精神病态,一种存在于中国民族各阶层的国民性弱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真实和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阿Q在房无一间、地无一垄的生活条件下,在政治上,人格上倍受迫害、凌辱的情况下,依然能“快乐”的生活着,是因为其具有精神支柱——“精神胜利法”。而其“精神胜利法”产生的根源,除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长期的精神毒害以外,还与中国农民作为小私有者,其落后的生产方式,孤立、分散、闭塞的生活状况有关,它们都使阿Q不能较快地觉悟和正确的认识世界,真正走上反抗的道路。同时也成为那个时代国民普遍存在的社会通病。 “精神胜利法”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失败主义思潮的集中体现,是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产物,主要是没落阶级的思想意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为了掩盖他们在侵略者面前的腐败无能,不敢抵抗,便用“精神胜利法”来维护自己的尊严,维持自己的统治。在人民面前是暴君,在帝国主义面前是奴才。然而“精神胜利法”却不仅仅存在于封建统治阶级之中。由于几千年来,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体系对人们的毒害根深蒂固,早就使人们形成了一种麻木、愚昧,自欺欺人的思想,所以被压迫的劳动人民把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东西也当成了理所当然。阿Q也不例外,虽然不满现状但有安于现状。 同时,农民作为小生产者,他们本身的保守、落后、愚昧、目光短浅也造就了他们在遭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之后,无可奈何、找不到出路的结果。而阿Q除了他们身上的这些特点外,他还沾染了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赌博、打架,甚至连身上的虱子不如王胡多觉得“的失体统”,可见他愚昧、麻木到何种地步。阿Q这种思想意识与其阶级属性及其自身利益是相矛盾的,阿Q把它当成护身法宝,却恰恰体现了他消极、落后的本质。 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弱者在强者面前受到欺凌和压迫,不能得到实际的?物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事记

新中国成立以来十件大事 1、抗美援朝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公然出兵干涉,并将战火烧到了中国鸭绿江边。为援助朝鲜,保卫祖国的安全,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2、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16日,在人迹罕见的罗布泊,巨大的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在中国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两弹”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的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中国发射首枚人造卫星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的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卫星轨道的近地点高度是436KM,远地点高度为2384km。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的平面夹角为68.5°,绕地球一圈需要114min。卫星质量为173kg,用20.009MHz的频率播放“东方红”乐曲。

4、唐山大地震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矩震级7.5级)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续约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仅次于海原地震。 5、改革开放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92年南方谈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中国政府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7、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部长级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公安三中熊家国 一、教学目标 目标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 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二战”后国际关系 的突出特点;外交方 针的主要内容 结合近代历史 和国际环境,理 解我国外交政 策的制定以及 所取得的外交 成就 探究新中国独 立自主外交与 旧中国屈辱外 交的根本区别 情境再现 历史比较 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 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 外交的各个领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美国的外交孤立和中 苏建交;周恩来于 1953年底提出了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在处理国 际关系方面的 意义 问题探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 处理国与国之间,参与国际 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 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 问题的基本准则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954年日内瓦会议; 1955年亚非会议 周恩来总理在 万隆会议上提 出“求同存异” 的方针,起到了 什么作用? 阅读材料 问题探究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 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 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亚非 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 民者参加的国际会议。 二、重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对制定外交方针影响。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PPT材料,通过教材引言思考新中国建立后怎么开展外交活动,与传统的外交有什么区别? 一、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展示PPT地图直接使用两大阵营对立的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 1、背景: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面和激烈斗争成为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 2、内容、含义及意义 内容含义意义 “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 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 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特 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 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通过简单的说明让学生认识到它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改造成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的重大意义。在这里结合国际形势着重分析“新中国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方针?”,PPT展示。 联苏:苏联对中国民主革命长期支持;中苏政权性质和意识形态相似;站在苏联一边对中国更为有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人民日报9月1日报道今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纪念日。这是一个十分值得庆祝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事件。这个伟大事件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近代中国:列强侵略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我们首先回顾一下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和世界。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仅封建社会就经历了两千多年。到公元1840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中国进入了近代。从1840年至1949年的109年,是中国社会变化空前剧烈的时期,是中国落后挨打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期,是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面前不断觉醒,为了国家独立、民主和现代化而奋起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统治的时期,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期,是旧中国走向新中国的关键时期。 1842年8月,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被迫签订了不帄等的《南京条约》。从此,中国被套上不帄等条约体系的枷锁。那时候,西方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期,急于在世界各地寻找殖民地并开拓世界市场,促使自由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为此不惜发动战争,包括20世纪上半叶发动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国因为长期固守封建制度,特别是明末清初实行海禁政策,封闭了国人的眼界,郑和下西洋那样壮丽的情景不能再现。清初虽然出现过康乾盛世局面,但依然是在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上的发展,比起资本主义取得的生产力进步,中国在总体上是大大落后了。这就使中国在突然面对西方势力来侵的时候,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世界上所有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纷至沓来,都想从中国身上瓜分一块肥肉。尤其是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看见东方刚刚崛起的小国日本打败了中国,便认为中国这个东方巨人已经躺在“死亡之榻”上,瓜分这个巨人“遗产”的时机已经到来,便纷纷在中国抢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获得各种政治、经济利益。清朝朝廷名义上保持着独立的地位,但中国

超详细的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时期:1949—1953年 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建立。 2.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共同纲领》。 3.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在筹建新中国之时,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新中国成立前夕,成立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夕,空军成立;在建国的第一年里(1949.10—1950.10)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4.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司令员:彭德怀。 5.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 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6.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 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农村生产力大大解放,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7.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 1.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 关系的基本准则。 3.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公私合营,实行赎买政 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成为我国的基本制度 4.1954年4—7月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关于解决朝鲜问题和印 度支那问题的国际会议。 5.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 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6.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 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掀起高潮。 7.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标志着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1.1956年:中共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使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 面。 2.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分析我国形势新变化)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 端。 3.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开始组建战略导 弹部队” 4.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大跃 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这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5.1959年:大庆油田建成,石油自给。 6.1959—1961:中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7.20世纪60年代初:西藏地区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百万农奴翻身当家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稿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我将根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流程五个部分来进行。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五的第一课,主要内容是建国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及其外交成就,这些内容在中国当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本课的学习是本专题学习的基础。同时,有助于把握我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理解我国根据时代变化、采取不同外交策略的原因,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本课内容有三目:“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走向国际舞台,前两目分别是1953年之前的外交方针与1953年之后的外交原则,第三目是1950年代中期中国的外交成就。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周恩来等人的外交智慧等有较浓的兴趣,但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的得学习。 三、目标分析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过程,概述其在指导建国初期的外交实践中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叙述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及外交成就。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国际视野来全面地观察、分析新中国初期面临的外交困境,归纳三大外交方针的内容与意义;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论从史出地探究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意义;通过材料阅读,分析、评价“求同存异”的历史智慧与创新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认识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重大贡献;进一步认识互相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国与国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从而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感悟;感悟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四、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三大方针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教学难点是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五、学法教法本课是新授课,课时为1课时。相应的学法有材料分析法、问题讨论法、情境体验法等,教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情境创设法、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六、教学过程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的制定,重点难点的确定与学法教法的选择,本课的教学流程如下:(板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堂导入呈现三张有关旧中国外交的照片,分别反映《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二十一条》签订的情况,引导学生回顾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历史,通过设问“新中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那我们还

精神胜利法与现代人的心理状态

精神胜利法与现代人的心理状态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已经成为人们眼中经典的“阿衰”,他似乎是精神胜利法的开山鼻祖。但是,在中国,乃至在世界范围内,从古至今,从不缺少精神胜利法的典型。 精神胜利法,是指在失败和屈辱面前,不敢正视现实,而用虚假的胜利在精神上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可忘却的病态的精神状态。它通常表现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 在阿Q的身上,有人打了他就是儿子打老子,而在贬低自己说是虫豸的时候,他同样是“心满意足”,因为他认为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即便是在赌摊上赢的钱被人拿走了,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时候,他同样可以给自己两个耳光,认为打的是那个拿他钱的人。 阿Q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他没有维护自己的权利力量,即使是小D,他也无法维护自己的饭碗。他的身上,至今都还有着中国十几亿人的影子。 别的不说,先谈谈校园里的风气。现在的学校里,学生们似乎不以学习为荣,反以学习为耻。看看每次考试结束后,这边刚有一个学生说:“这次我创纪录了,错了XX个选择题。”那边就会有同学说:“这算什么,我错的比你多了XX个。”又或者,在课堂上,往往是很少有人会回答问题,老师们可能会觉得是同学们太腼腆,而实际上,他们是害怕有人说他们装有文化。当有同学回答时,他们出于心里不平衡,就会在心里说“有什么啊,这么简单的问题,我都不屑于回答。”而在他的内心里,他是在后悔失去这次机会。再或者,当老师教育学生时,老师在上面喋喋不休,学生则在下面昏昏欲睡,丝毫没有听进去,他们奉承的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的信条。在他们的心里,总有他们正确的理由,而且是冠冕堂皇的,甚至可以说成是为了全人类,而实际上,他们在做错事之前,他们有近于半分之百的可能没有那么想过,那么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就成了先验的了。 然后我们再看看其他的方面。当你遇到了某些倒霉事,你总会想象出更加坏的结果,那么现在的结果也就成为了最好的结果了。比如你遇到了小偷,丢了钱包,那么你就有可能回想幸亏只丢了钱包,若是手机也丢了,这样,你便心满意足,不在纠结了。又或者,丢了三部手机,你很伤心,但你转念一想,像自己这样短时间内丢了这么多手机的,也算奇葩了,也就不怎么心痛了。中国人向来习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教学目的:通过对解放战争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所做的努力。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制的形成、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四、教学时间:2学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 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开始出现了美苏主宰世界、东西方冷战对峙的新格局。美国崛起企图称霸世界全球,苏联在与之对抗的同时又有妥协。美国在二战后迅速向中国进行经济、军事渗透,意图扶植蒋介石政权,左右中国二战后的发展走向,成为对中国局势发展影响最大的国家。中国广大人民虽然热切希望实现和平、民主,努力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但是,受国际、国内环境影响通向新中国的道路仍然崎岖、曲折。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面对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希望通过和平的途径对中国进行政治社会的改革,逐步向新中国这个目标迈进。 2、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蒋介石对发动大规模内战还有所顾忌,原因如下: 第一,抗战胜利后,人民普遍要求和平; 第二,沦陷区的重要城市和交通要道都处于共产党领导人民武装手重,国民党军队大多退到西南地区,需要时日在共产党之前赶到华北和东北地区; 第三,苏美英三国出于不同考虑,不赞成中国发生内战; 第四,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今非昔比。 蒋介石集团为了给发动内战赢得准备时间,采取了假和平的策略,邀请中共方面到重庆和平谈判。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8月28日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下达停战令。同一天,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开幕,出席会议的有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38人。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与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密切合作,同国民党当局认真协商,推动政协会议达成五项协议。 3、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较量 虽然中国共产党决心严格履行政协协议。在党内提出整编军队、参加改组后政府、指导中心南移的具体指示。但国民党政权所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其统治的社会基础及其狭隘,这决定了它既不能容忍、也经受不住任何的民主改革,不断破坏政协协议。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尽管最终未能阻止全面内战的爆发,但是,它使得各界群众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懂得了谁催动战争爆发,阻碍中国历史进程的祸首,赢得人心,取得了政治上的重大胜利。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读后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读后感 摘要:张海鹏的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是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撰写的一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感想的文章。文章从近代史的七点出发,描写了在近现代史中,从新中国的成立的种种原因,表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历史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新中国;历史;发展;意义 经过了将近一个学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而我在课余时间着重阅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鹏先生的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下面,我将结合我所学,谈谈我自己的认识。 文章的开头着重回顾了近代中国的那一段屈辱史。近代中国的社会现状,是列强侵略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作为历史上的历史悠久文明古国,经历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而到了清代,封建体制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统治者闭关锁国,抑制文化上的交流,通过八股取士,更是对先进的文化进行打压。而这一切的结果,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科学,远远落后于同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但是统治者梦依然醉生梦死于那种只图享受的封建体制,没有一点想要虚心学习的念头。就这样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最终在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国门大开,从此中国步入了屈辱的近代史时期。在屈辱的近代史中,列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最终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切,是中华民族的巨大挫折。而后,孙中山先生领导并发动了辛亥革命,最终终结了清王朝腐朽的统治,同时也宣告了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终结。但是,这一切的努力,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状,革命的果实被窃取,从此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列强也加强了对中国的压榨。在这样的情况下,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给中国带来了希望。五四运动从各方面对旧思想进行批判,从而揭开了思想启蒙的序幕,同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宣告了中国将迎来全新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接过领导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任务,与孙中山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在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不屈不挠,毅然举起了反抗的大旗,取得了土地革命的胜利;毅然长征,北上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三年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最终

阿Q形象的重要典型意义

阿Q形象的重要典型意义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不仅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而且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民的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无房无地,从帮人打短工为生,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作品在广阔的背景上展开对农民生活命运的描写,未庄是旧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一方是赵太爷、钱太爷等极少数封建地主阶级,另一方面是阿Q、小D等贫苦农民。阿Q就生活在未庄这个封闭型的封建小王国中,受尽了赵太爷这些封建土皇帝的剥削。文中通过“恋爱悲剧”描写了这个土皇帝的威势和贪婪及封建王国的人际关系。比如,阿Q向吴妈求爱,使得阿Q不仅被赖去了工钱,榨去了破布衫,破棉被,破毡帽,而且“从此不准踏进赵府的门槛”。更使阿Q在未庄的生计也被断绝了。这些便造就了阿Q这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自大,自轻自贱,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种种妙法来自欺自慰,自我陶醉于虚幻之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文中从多方面作了出色的描绘。和别人口角时,他会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被赵太爷打了,会想:“现在的世界太不像话,儿子打老子”,但想起赵太爷这么威风,现在居然成了他的儿子了,就得意起来。被假洋鬼子打了,以调笑,欺侮小尼姑博得闲人们的喝彩而对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轻松得飘飘然似乎要飞去了,他忌讳别人说自己是癞头,忌讳到十分可笑的地步,有时又说别人还不配,仿佛他的癞头也是十分光荣的。等等都表现出精神胜利法是一种无法抗争的麻醉剂。 阿Q出现的时代,是一种从封建统治阶级面对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失败,封建势力变为革命党的过程。进而产生了既以自欺,亦以欺人的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所以阿Q这一典型,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一面镜子,具有深刻的针砭作用,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同时,阿Q的性格又是丰富的,除精神胜利法外,他主观,狭隘,保守。在那样的时代,封建统治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传统意识和社会舆论,人们以统治者的思想为思想,代替了独立自主意识。阿Q死得冤枉,死得糊涂,直到最后看见围观者狼一样的眼睛,才开始对自己的处境有较为清醒的认识。然而阿Q的被枪毙,未庄舆论认为是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坏的证据。《阿Q正传》这部作品从它出世以来,对于它的含意与意义的探讨,纷纭不一,过去我们多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进行品评,这自然是可以的。因为作品许多画面,写到了未庄社会,写到了辛亥革命,并且把阿Q这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虫豸”似的人物连结起来,自然是有道理的。 潜意识学说中的“自我防御”机制便是鲁迅在创作《阿Q正传》时,接受潜意识的最好依据,研究者认为这是人受到挫折后因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丧失以及失败感和罪恶感的增加而产生的焦虑,为了消除焦虑,使心理上这种紧张和不安情绪趋于平衡,便产生了自我防御的措施。阿Q的精神防御,实际上是他精神胜利法的内在表现。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诚然是在人失去正常的防御能力下的产生的变态心理,人的性格被异化的社会状态下,一种被扭曲的行为。这种变态心理,在更深层面上,隐含着社会的悲剧。这便是随着物质生产关系的颠倒,在人的灵魂中所造成的畸形和病象。阿Q正是在这种变态的反抗下,由无可奈何的愤怒到求得心理平衡。然而它又总是在负面的效应中得到的结果。正如路易斯·享利·摩尔根在《古代社会·引言》中所说:“人类出于同源,在同一发展阶段中人类有相类似的需要,并可看出在相似的社会状态中人类有人同的心理作用”。这样看来,阿Q的精神状态,在其他民族或学说中寻求共同的印痕,便成为可以理解的了。 鲁迅之所以要塑造阿Q这一典型,之所以要抨击“精神胜利法”,这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的。我们这个民族,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有过自己的黄金时代。但是,由于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