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列问题 教案

排列问题   教案
排列问题   教案

排列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113~114页,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问题,掌握解决排列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2.经历探究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能有序地思考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排列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事物的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1')

同学们,今天我们选三名同学去拍照,你准备让他们怎么站队过去呢?

预设: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设疑:哦?想法不一样啊,还有其他的答案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排列问题”(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屏幕(白板出示)(1分钟)

学习目标:

1.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问题,掌握解决排列问题的策略

和方法。

2.经历探究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能有序地思考问题。

目标明确的请举手!有信心达标吗?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三、自学指导(4分钟)

认真看课本113-114页三个红点的内容,并认真思考思考题:

思考题:

1.小冬、小华、小平3个同学排成一行照相,有多少种不

同的排法(小组交流)?

预设:可以有1种、3种、6种、、、、、、

2.怎样数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四.看一看

学生认真看书,教师巡视,督促人人都认真看书。

五.做一做:

(一)提问:思考题(指名回答)(2分钟)

思考题:

1.小冬、小华、小平3个同学排成一行照相,有多少种不同的

排法(小组交流)?

预设:2种、3种、4种、、、、、

谈话:那么谁回答的正确呢?我们一起来验证吧?

预设:(1)学生画图表示

(2)利用不同的图形

(3)数字表示

2.怎样数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

预设1:写一写,列一列

预设2:按照一定的顺序,

(1)小组讨论.

(2)出现的排列是ABC、BAC、CAB、ACB、BCA、CBA

小结:以上四图可以看出,先确定第一个人的位置,其他两人自由排列,数出有几种排列方法,依次类推,这样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地数出一共有多少种排法。

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所有的可能一一列举出来,最终找到所有答案的方法,在数学上叫作列举法

只要我们有序的思考,就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的找到所有答案。

(二)书面检测

刚才思考题回答的不错,下面比比谁能运用今天的知识做对检测题,下面请练检测题。(预设8分钟)

六、自测题(5分钟)

小结:

排列问题可以采用列举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式进行计算。

如 A1?=3x2x1

=6

七、堂堂清(5分钟)

小结:

应用列举法时,要清楚每一个物体出现的次数,另外,列举要有序,这样既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总结:

八、作业设计

课本11页2.3.4题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简单的排列和组合》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简单的排列和组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初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学生分析: 简单的排列组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都早有不同层次的接触,如用1、2两个数字卡片来排两位数,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而对1、2、3三个数字排列成几个两位数,也有不少学生通过平时的益智游戏都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排列。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理由,体会到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好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和组合》 火炬小学王彦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3.初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怎样有序的进行排列组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1角、2角、5角的人民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想带大家一起去数学王国玩,你们想去吗?同学看数学王国到了,可是门是锁着的,只有输入正确的密码门才可以打开,可是密码是多少呢?提示密码是由1和2这两个数字摆成的两位数。那么这个密码是多少呢? 师:试试看。(课件出示答案。) 二、探究新知 1、感知排列 师: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数学王国的大门打开了,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进入数学王国,怎么进不去,同学我们又遇到了障碍,数学王国的门上还上了一把超级数码锁哦,这把锁的密码是由1、2、3这三个数字其中的两个摆成的两位数,那么这个密码可能是多少呢,你们能猜出来吗?

《找规律》教学反思

苏教版数学五上活动单第5单元找规律设计者:郭丽梅 《周期规律》教学反思 “周期规律”是苏教版五上的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在四年级两册教材中分别学习了间隔排列的规律,以及简单的搭配或排列的规律,本课研究的是一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并要求学生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本课找规律不难,重点是发现规律之后用除法来解决问题。本课例题选择的是学生身边的熟悉事物,如“盆花、彩旗、彩灯”等,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不同物体排列规律的观察上,激发了学习的极大热情和兴趣。 下面简单说说我对本节课的环节设计和课的思考: 教材要求在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选择最合适自己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此在解决问题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思考,让他们在图上用“|”盆花、红旗、彩灯等分组,然后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接着活动二让学生自主选择多种策略(画图、列举、计算)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使学生在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的同时拓宽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这一个环节的教学中,我认为在研究算式所表示的具体含义时,学生的表达不够充分,相应要让学生在主要问题上充分表达,教师适时引导。 从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探索完这些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后,再来欣赏,就使欣赏有了更加深广的内涵,大家回忆着日出日落、月圆月缺的昼夜交替、寒来暑往、春夏秋冬的季节更迭,深切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验数学规律的价值。十二生肖的练习,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年龄和属相探索蕴含其中的规律,在有趣情境中,学生积极运用刚才建立的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加深对解题方法的理解,发展他们的应用意识。练习的设计也独具匠心,学生在独立设计规律的过程中,充分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挥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从中也更好得体现了各种不同数量的周期之间的共同规律。

排列组合教案

数学广角 《课题一排列组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9页的的内容---排列、组合。 教材分析: 课标中指出数学不仅是人们生活和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还能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和抽象能力。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节课我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探索和研究,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演示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有序排列的思想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经历找排列数与组合数的过程,体验排

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去广场吗?为什么? 走进新课 师:今天我们也要到一个有意思的地方,哪呢?课件(数学广角)对,那里没有好吃的,好玩的,但是那里有趣的数学问题等待我们开动我们聪明的小脑袋瓜儿解决他们,想去吗? 在去之前,我们先打扮一下自己,穿上漂亮的衣服,老师这有四件衣服(课件)你喜欢那套衣服,同学们有这么多的选择。那到底能搭配多少套呢?拿出手中的学具摆摆看。 学生分组讨论 汇报交流 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你喜欢那一套,我们就在心理穿上你喜欢的衣服去数学广角了。 展开活动 1、开启大门 数学广角的大门是由1和2 这两个数字摆成的两位数,这道 门的密码可能是那些数? 生;12、21。 师:这两个数字有什么不同?

间隔排列教案

《间隔排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看一看、数一数、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中找出相关的两种事物之间的规律,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推理等方法发现间隔排列现象中的简单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间隔排列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初步理解规律产生的原理。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实践操作法 教具和学具准备:课件、正方形和圆形纸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 出示宝盒: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宝盒,想不想知道里面有什么?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拉出正方形,这是正方形,拉出o,这是圆形,猜猜下一个是什么?你们怎么知道的?学生回答: 师:像这样,一个正方形一个圆形,一个隔一个排列的现象,我们数学上称之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一一间隔排列中的规律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过渡:刚才我们看到的是正方形和圆形一一间隔排列,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现象。 研究排列特点(一)、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到兔子乐园去看看吧!(课件出示场景图) 2、兔子乐园里的兔子正在跳舞呢,仔细看这幅图上有什么?(兔 子,磨菇,夹子,手帕,木桩,篱笆,大树,绳子) 在这里,你们能找出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吗?同学们看得真仔细,在花园里,我们发现了小兔和蘑菇一一间隔排列,夹子和手帕一一间隔排列,我们还发现了木桩和篱笆也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师:的确,这三组物体都是一一间隔排列的。(鼠标指着大图)如果没有学生说一一间隔排列,则省略此步 师: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两边相同

简单的排列问题 (教案)培训资料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记忆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找到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书写思想和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找到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体会书写思想和方法。教具准备数字卡片。 一、学前准备 1、十位上是“2“的两位数共有多少个? 2、个位上是“0“的两位数共有多少个? 3、拿出准备好的数字卡片7、3、9. 二、探究新知 1、用0、1、3、5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 (1)怎样摆能保证不重不漏? (2)你们一共摆出了几个两位数?是怎样摆的? (3)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摆就能保证不重不漏。

(2)按数位摆: 十位如果是1,可以摆出10、13、15; 十位如果是3,可以摆出30、31、35; 十位如果是5,可以摆出50、51、53。 (3)按照一定的顺序记录,就能保证不重不漏,清楚明了。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练习二十二第1题。 (1)小组活动:找四个人扮演四位师徒,一个人记录。 (2)怎样交换位置更清楚明了? (3)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2、教材练习二十二第2题。 独立排一排,并记录。注意排的顺序,体会方法。 3、教材练习二十二第3题。 四、思维训练 从写有1、2、3、4的四张卡片中任意选出2张,做一位数的乘法计算。共能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共有多少个不同的积?写出这些算式。

一一间隔排列教学反思(示范课)

“一一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维新镇第二小学王永 间隔排列问题,书上内容很少,学生也好理解,但可拓展的知识太多,如敲钟声的,爬楼梯问题,锯木头问题,这一类都是有两端物体相同,在教学时通过比较得出两端物体总比中间物体多一,根据这个,知道中间物体是多少,就能求出两端物体。如果两端不同,两种物体个数相等。这些知识还要靠学生自己多悟,多练习,得出总结的规律。还有就是在遇到这类问题时,要多动手,多画图去帮助我们理解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探索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简单规律。教学按“明晰概念——发现规律——完善规律——应用规律”的流程进行,为了上好这一课,我从网上下载了PPT课件,配合教学设计组织教学。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索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上的规律,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规律,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说法表述规律,如“夹子比手帕多1”、“手帕比夹子少1”、“夹子和手帕数量相差1”。在设计练习时,从比一比图形的数量,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教学中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用完整的、概括性的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有一定困难,是不是我的教学不到位,学生理解不深刻?其实在原来的设计中,我是想认识一一间隔排列后,就让学生自由创作几组一一间隔排列的图形,统计第一个是什么图形,最后一个是什么图形,每种图形各是多少个,两种图形的数量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学生在大量具体例子下,更容易发现规律,并且能将两种情况都呈现出来。 在学生对一一间隔排列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出示小兔乐园情境图,让学生寻找这里的间隔排列,并探索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首尾都是同一种物体,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就比排在中间的另外一种物体多一。可是,首尾相同只是间隔排列中的一种情况,于是我又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在验证这一规律正确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如果首尾不同的时候,两种物体数量是相同的,让学生对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能积极思考,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但是,这节课感觉还是老师引的痕迹比较明显,学生的思考还是跟多的停留在表面,缺乏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这里一一对应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总结本课不足,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是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思考,把课堂的发言权更多的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间隔排列教案和反思

找规律(一一间隔排列)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五册第78-7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两端的物体数量比中间的多1;当两端的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 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一、创设情境,认识一一间隔 师:小朋友排好队伍准备出去游玩,观察一下,你知道下一个是男生还是女生?再下一个呢?你是怎么想的? 这是一组苹果和西瓜,接下来会是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师:像这样一个隔着一个排列,我们就叫做“一一间隔排列”(板书) 那么第一组是谁和谁一一间隔排列?第二组呢?(学生说完整谁和谁一一间隔排列) 师:在一一间隔排列中,还蕴藏着更深的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找找一一间隔排列中的规律。(板书课题) 过渡:(出示主题图)接下来,我们去兔子乐园瞧一瞧! 二、观察主题图,自主探究

1、(出示主题图) 师:在图中,有没有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呢?谁和谁一一间隔排列的?(学生汇报) 引导:我们刚才一共找到3组,第一组:夹子和手帕第二组:兔子和蘑菇第三组:木桩和篱笆。那么除了一一间隔排列,每组物体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呢?小结:每组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并且两端物体相同。(板书) 引导: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观察每组这两种物体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数一数、填一填、完成练习纸上第一题 交流:第一组夹子?手帕?第二组兔子?蘑菇?第三组木桩?篱笆?师:你有什么发现?(每组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 三、通过学生操作来解释、验证规律 师:你有什么办法说明“为什么每组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 引导:那请小朋友们看图,把一只兔子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圈一圈(演示圈圈,学生观察)你会像老师这样圈一圈吗?在练习纸上试一试,看看最后剩下的是什么? 师:你们是这样圈的吗?最后剩下的是什么?(兔子) 所以这一组兔子比蘑菇多?个 其余两组同学们自己圈一圈,看最后剩下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第一组你是把什么和什么看成一组的?(夹子和手帕)最后剩下的是什么?这说明这一组是谁比谁多1个? 最后一组我们一起来说一下。同学们你们把什么和什么看成一组的?最后剩下什么?所以?(木桩比篱笆多1个) 指出:小朋友们,第一组我们把夹子和手帕看成一组,第二组把兔子和蘑菇看成一组,第三组把木桩和篱笆看成一组,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对应着一个地观察就叫做一一对应(板书:一一对应) 刚才我们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发现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当两端的物体相同时,余下的都是最后一个物体,所以排在两端的这种物体多1个。(板书:两端相同,排在两端的物体多1个) 小结:好的,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数一数、圈一圈等方法找到了两端物体相同时,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间的规律;还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

排列组合教案

排列组合教案 教材分析 间隔排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几乎每个学生都曾经接触过,但一般不会关注和研究它。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是最简单的间隔排列,其中的要素不多,规律比较明显,适合三年级学生探索。 教材中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有趣的现象,通过“看”“数”“比”“圈”等活动,由表及里逐步体验现象里的规律。首先观察现象,了解其中的物体是怎样排列的。然后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比较每组两种物体的个数,初步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再通过动手把同组的两种物体“一对一”地圈出来,体验“相差1个”是合理的。最后放大情境,增加物体数量,体会“相差1个”是稳定的。 然后创设摆学具的操作情境:如果把正方形与圆一个隔一个地排成一行,正方形有10个,圆最少有几个?最多有几个?这是一个开放的操作情境,其中正方形的个数是规定的,圆的个数是不确定的。通过摆学具、找规律、想原因,比较全面地探索了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这些规律以形象思维的方式保存在学生的经验里,既有比较充分的体验,又不需要刻意去记忆。 最后回顾探索规律的活动过程,交流体会、享受喜悦、保持兴趣、积累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事物数量之间的规律,建立“两个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时,在两端相同的情况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一个;在两端不同的情况下,两种物体一样多”这一规律模型,初步学会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 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归纳和抽象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现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苏教版三年级间隔排列公开课教学设计

间隔排列 一、学情分析 《间隔排列》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重在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学生在生活中对间隔排列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简单规律的经验,这些都为本课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规律的发现不是难点,难的是如何应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来解释规律。教学中通过学生圈一圈、画一画,运用以前的经验自主地感受对应,并用数学的方式表达、交流,反思收获,积累经验,享受成功。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2.使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悟一一对应的思想及其作用,能用其解释间隔排列物体的规律,发展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以及探索规律、发展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发展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能力,逐步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研究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和概括规律。 四、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一)、创设情境,认识规律 1.游戏初步认识一一间隔排列 师:同学们,想玩游戏吗? 师生玩游戏“考考你的记忆力” 第一轮:

第二轮: 第三轮: 师:为什么前两轮都失败了,第三轮却这么厉害呀? 让学生说说理由,引导得出象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的排列方式在数学上叫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两种物体间隔排列) 2.寻找生活中的一一间隔现象 师: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一一间隔排列呢?(学生举例)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举了这么多的例子,老师也带来了一些。 师:这些一一间隔排列感觉怎样? 是啊,一一间隔排列看起来非常有秩序,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设计意图:以游戏“考考你的记忆力”导入新课,让学生在感知规律的基础上揭示课题,既与本课的学习内容相联系,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欲望。寻找生活中的间隔现象,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中层层铺染、不断推进,让数学

简单的排列组合教案

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问题》教案 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排列和组合》,课本例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等实践活动,了解有关简单的排列组合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简单的排列知识。 2、能应用排列组合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简单的逻辑推理。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 (边出示课件2和3边讲解故事内容) 师:在这一天,灰太狼抓住了美羊羊,把她关在了狼堡里。灰太狼为了阻止喜羊羊去救美羊羊,他设计一扇“超级密码门”,装在自己的狼堡里。喜羊羊

为了进大门,非常着急。正在这时,喜羊羊发现了大门上有一排小字,我们把它放大看看吧!(点击电脑,出示图中云注标志)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排列(出示课件4) (1)师:大门的密码是由数字1和2组成的两位数中较大的数,请同学们利用自己手边的数字卡片1和2来摆一摆吧! 学生活动:用数字1和2摆出两位数。 师总结:原来把这两个数字的十位与个位交换也成了不同的两位数啊!(板书课题) 师:刚刚同学们说了可以摆成12和21两个两位数。所以密码是12、21中的较大的数。 生:密码是21。 2、合作探究排列(出示课件5) 师:虽然狼堡的大门开了,但还要进行闯关游戏。 (1)过关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请三个同学上台来演示。 游戏规则:先确定十位,再将个位变动。(板书:固定十位) 十位:1,个位就可以是2,3.(板书:12,13,对齐竖着写)组成的两位数分别是:12,13. 十位:2,个位就可以是1,3. (板书:21,23,对齐竖着写)组成的两位数分别是:21,23. 十位:3,个位就可以是1,2. (板书:31,32,对齐竖着写)组成的两位数分别是:31,32.

【北京市】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课时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买新书教学反思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除法》中第四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之后学习的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教材当中提供了《买新书》这样一个情境,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连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要理解连除、乘除混合试题的运算顺序。教材这样编排的目的是在实际需要中理解运算顺序,不是强加给学生。就是希望学生能体会到数学是从自己身边的生活实际中来,又回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问题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之后,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针对《买新书》这一内容既有混合运算,又有数量关系,我在教学时,把重点放在数量关系的理解上。我觉得本课教学内容我安排的有点难。所以在学生掌握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时不一定能达到并驾齐驱的水平。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还会有针对性的对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行练习。 2、数量关系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先是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然后借助课件直观演示和乘法、除法的意义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降低了难点。 3、我为了让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兴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我改变了以往应用题单一的教学方式。在练习中形式有计算、选

一选、说一说算式的意义,有多余信息解决问题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兴奋的状态下解决了一个一个数学问题。 三年级数学《讲故事》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包括发现规律学习两个整十数的乘法 的口算,没有进位的两位数的乘法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运算三个部分。两位数乘 两位数的乘法是整数乘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前面学习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 法的发展,又是以后学习多位数乘法的重要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发展自己的估算能力,能够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 单规律,通过发现规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计 算法则,能采用多种方法熟练地进行口算并准确地进行笔算。同时,通过让学生综合运 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数 学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我认为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注重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环境中学习。 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发挥教材中主题图的引导作用,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通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在具体的情景中提出问题,结合具体的情景展开学习,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 重视知识的迁移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因为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两者的意义和算 法基本相同,在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对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通过比较练习,让学生 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容关系,形成新的计算能力。 北师大版《找规律》教学反思 课上我通过六个环节引导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全过程在探索的全过程中突出了一个“找”字。全课我分五个环节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第一环节是通过生活中的动画导入,引出规律。通过让学生猜测是下一个男生还是女生而引出“规律”并激发学生“找”规律的欲望。

三年级上册间隔排列教案

教学设计 课题:间隔排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排列规律。 2、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3、让学生学会运用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间的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合作交流,养成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提高数学交流和数学表达能力。 5、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经历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准备若干正方形和圆片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排队的游戏,请大家先听清楚游戏规则:请4名男同学4名女同学上台排队,再请一位同学把这8名同学有规律地排成一排。 教师:像刚才男生和女生一个隔着一个地排列,叫作一一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观察,会发现间隔排列里还有更有价值的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间隔排列问题里有什么规律。(在“间隔排列”下板书:找规律) 二、学习新知 (一)、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到兔子乐园去看看吧!(课件出示场景图) 2、兔子乐园里的兔子正在跳舞呢,仔细看这幅图上有什么?(兔子,磨菇,夹子,手帕,木桩,篱笆,大树,绳子) 3、小朋友们看得真仔细,在兔子乐园中有一些物体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的间隔排列,你能找出来吗? 4、仔细观察每一组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和同桌交流一下。 (1)兔子和蘑菇是怎样排列的?(兔子和蘑菇一一间隔排列,两端都是兔子。) (2)这样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还有什么?(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 (3)刚才我们发现了夹子和手帕,蘑菇和兔子,篱笆和木桩这些现象中存在着一些规律,讲述:排在最前面和最后面的物体,我们把它叫做“两端物体”。板书:两端物体。还有哪些物体是两端物体?每一排的两端物体相同吗? (4)指名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填表。 教师提问每组间隔排列的物体两端物体分别是什么?这两种物 体的个数有怎样的关系?(相差1) 提问:为什么会相差1?教师引导学生在间隔排列的每组物体中

青岛版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设计

《排列问题》教学设计 无棣县水湾镇中心小学庞玉波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经验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能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3.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重点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难点:根据需要引导总结计算规律。 教、学具准备:教具:(1)小冬、小华、小平名字卡片各一;(2)甲、乙、丙、丁各一;(3)板书的方法各一;(4)探究过程各一;(5)红色彩笔。学具:(1)30个信封;(2)30记录单;(3)小冬、小华、小平名字卡片各30。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五一假期大家有没有出去游玩呢?小冬、小华、小平、小刚四位小朋友也去游玩了,他们还用照相的方式合影留念了。(课件变换)请大家猜测一下,如果他们四人排成一行照相,会有几种不同的排法呢? 生可能:4种、6种、12种…… (课件出示带名字的卡片,并投示问题。) 二、组织有效教学,探究数学本质 1、确定研究思路 师:相信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其实排列问题是一个很有趣的数学问题。既然是数学问题,就有其在的规律和方法等着我们去探究发现,大家有信心吗?(生:有)今天我们就借助照相问题来一起走进对“排列问题”的研究。(板书:排列问题) 师:既然是排列,就一定和人数的多少有关系。大家想一想,如果要探究其中的规律和方法,我们应该先选择多少人来进行研究比较合适呢? 生可能1:1人。 生可能2:2人。

人教版的高中的数学《排列组合的》教案设计

排列与组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传授目标:正确理解和掌握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 2、能力培养目标:能准确地应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思想教育目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重点:加法原理,乘法原理。解决方法:利用简单的举例得到一般的结论. 2.难点:加法原理,乘法原理的区分。解决方法:运用对比的方法比较它们的异同. 三、活动设计 1.活动:思考,讨论,对比,练习. 2.教具: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正 1.新课导入 随着社会发展,先进技术,使得各种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高标准严要求,使得商品生产工序复杂化,解决一件事常常有多种方法完成,或几个过程才能完成。排列组合这一章都是讨论简单的计数问题,而排列、组合的基础就是基本原理,用好基本原理是排列组合的关键.

2.新课 我们先看下面两个问题. (l)从甲地到乙地,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汽车,还可以乘轮船.一天中,火车有4班,汽车有 2班,轮船有 3班,问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板书:图 因为一天中乘火车有4种走法,乘汽车有2种走法,乘轮船有3种走法,每一种走法都可以从甲地到达乙地,因此,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共有 4十2十3=9种不同的走法.一般地,有如下原理: 加法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可以有n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m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m 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十m2十…十m n种不同的方法. (2) 我们再看下面的问题: 由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条,由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条.从A 村经B村去C村,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板书:图 这里,从A村到B村有3种不同的走法,按这3种走法中的每一

间隔排列教案

间隔排列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以及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逐步形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经历一一间隔现象中简单规律的探索过程。 2、难点:用恰当的方式描述这一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常规准备。 学习方法指导: 选择一些与生活体验有关的事实素材,让学生通过学习逐步培养起数学意识。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自己周围的事物。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师:今天这么多老师来我们班听课,同学们能不能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掌声) 我同样想用自己的掌声表达一下多的心情,但是我的掌声可能和你们不一样,请仔细听哟!(掌声加欢迎) 师:谁能说说我的掌声有什么特点?(学生:掌声加了欢迎) 师:你们能不能用这种方式再来欢迎大家一下?(掌声加欢迎) 师:其实在刚才这个过程中就包含了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数学问题“间隔排列”。 板书:间隔排列 当两种物体交替出现,也就是一个隔一个出现,在数学上称作一一间隔,这样的排列叫做一一间隔排列。 (生音齐读两遍课题) 过度:师:其实间隔排列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是有常见的,不信请你们到小兔王国去看一看吧! 二、引导学生“找”间隔排列 1、师:图中有哪些物品?他们是怎样排列的?(生找) 2、师:请你用()和是( ) 是间隔排列的句式说出它们的关系。(指名说) 强调:在说的时候,应该从开始的物品形如说起,不能从中间的物品说。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设计

《简单的排列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问题,在“3人排队”的问题情境中,掌握解决排列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通过组织学生经历摆一摆、写一写、说一说、想一想等活动,培养孩子们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使其学会有序、全面的思考问题。 3.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感受数学的价值,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重点:掌握解决排列问题的方法,学会有序思考问题。 难点:探究、总结事物排列的规律。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数学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师生交流,(同学们,知道咱们今天学习什么内容吗?)从而揭示课题,(板书:简单的排列问题)(师:你知道什么叫排列问题吗?举个例子向大家介绍一下。)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排列问题,让学生举例说明,(以2人为例,教师强调:还有其他的排列方法吗?这两种排法都是排列问题,那他们是不是一样的呢?什么不一样?)从而使学生了解排列的本质是:有序。 我们可以把两个人进行排列,那现在老师给大家两个数字,请大家组成一个两位数:(3、5,8、2,)教师强调每个数字都有机会排到第一位;0、6(让学生解释为什么只有一种排法的原因) 二、组织有效教学,探究排列规律 1、确定研究思路 师:通过思考我们发现,2人排列时有两种排列方法(课件演示),即小冬排第一位,小华排第二位有1种。小华排第一位,小冬排第二位又有1种,一共有几种排法?(2种)大家能不能把排列的结果用简单的数学算式表示出来呢? 生可能:1+1。 师:用乘法该怎样表示呢? 生:2×1。 (教师相机板书)

一一间隔排列教学反思示范课

一一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示范课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一一间隔排列”教学反思 维新镇第二小学王永 间隔排列问题,书上内容很少,学生也好理解,但可拓展的知识太多,如敲钟声的,爬楼梯问题,锯木头问题,这一类都是有两端物体相同,在教学时通过比较得出两端物体总比中间物体多一,根据这个,知道中间物体是多少,就能求出两端物体。如果两端不同,两种物体个数相等。这些知识还要靠学生自己多悟,多练习,得出总结的规律。还有就是在遇到这类问题时,要多动手,多画图去帮助我们理解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这部分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探索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蕴含的简单规律。教学按“明晰概念——发现规律——完善规律——应用规律”的流程进行,为了上好这一课,我从网上下载了PPT课件,配合教学设计组织教学。这节课的重点是探索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上的规律,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规律,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用多种说法表述规律,如“夹子比手帕多1”、“手帕比夹子少1”、“夹子和手帕数量相差1”。在设计练习时,从比一比图形的数量,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教学中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用完整的、概括性的语言表述发现的规律有一定困难,是不是我的教学不到位,学生理解不深刻?其实在原来的设计中,我是想认识一一间隔排列后,就让学生自由创作几组一一间隔排列的图形,统计第一个是什么图形,最后一个是什么图形,每种图形各是多少个,两种图形的数量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学生在大量具体例子下,更容易发现规律,并且能将两种情况都呈现出来。 在学生对一一间隔排列形成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出示小兔乐园情境图,让学生寻找这里的间隔排列,并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量关系。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首尾都是同一种物体,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就比排在中间的另外一种物体多一。可是,首尾相同只是间隔排列中的一种情况,于是我又通过摆一摆的活动让学生在验证这一规律正确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如果首尾不同的时候,两种物体数量是相同的,让学生对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数量关系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能积极思考,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一一排列的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但是,这节课感觉还是老师引的痕迹比较明显,学生的思考还是跟多的停留在表面,缺乏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这里一一对应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数学竞赛教案讲义排列组合与概率

第十三章 排列组合与概率 一、基础知识 1.加法原理:做一件事有n 类办法,在第1类办法中有m 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m 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 类办法中有m n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一共有N=m 1+m 2+…+m n 种不同的方法。2 乘法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n 个步骤,第1步有m 1种不同的方法,第2步有m 2种不同的方法,……,第n 步有m n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 1×m 2×…×m n 种不同的方法。3.排列与排列数: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 ≤n)个元素,按照一定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m ≤n)元素的所有排列个数,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排列数,用m n A 表示,m n A =n(n-1)…(n-m+1)= )! (! m n n -,其中m,n ∈N,m ≤n, 注:一般地0 n A =1,0!=1,n n A =n!。 4.N 个不同元素的圆周排列数为n A n n =(n-1)!。 5.组合与组合数:一般地,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m ≤n)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组合,即从n 个不同元素中不计顺序地取出m 个构成原集合的一个子集。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 ≤n)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组合数,用m n C 表示: .)! (!! !)1()1(m n m n m m n n n C m n -=+--= 6.组合数的基本性质:(1)m n n m n C C -=;(2)1 1--+=n n m n m n C C C ;(3) k n k n C C k n =--11;(4)n n k k n n n n n C C C C 20 10==+++∑= ;(5)111++++-=+++k m k k m k k k k k C C C C ;(6) k n m n m k k n C C C --=。 7.定理1:不定方程x 1+x 2+…+x n =r 的正整数解的个数为1 1--n r C 。

简单的排列问题 (教案)

初步感受简单事物得排列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找出简单事物得排列数,体会数学思想与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得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得意识。 3、培养学生对数学得兴趣记忆与人合作得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找到简单事物得排列数,体会书写思想与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找到简单事物得排列数,体会书写思想与方法。 教具准备数字卡片。 一、学前准备 1、十位上就是“2“得两位数共有多少个? 2、个位上就是“0“得两位数共有多少个? 3、拿出准备好得数字卡片7、3、9、 二、探究新知 1、用0、1、3、5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得两位数?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同时思考下面得问题。 (1)怎样摆能保证不重不漏? (2)您们一共摆出了几个两位数?就是怎样摆得? (3)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 (1)按照一定得顺序来摆就能保证不重不漏。 (2)按数位摆: 十位如果就是1,可以摆出10、13、15; 十位如果就是3,可以摆出30、31、35; 十位如果就是5,可以摆出50、51、53。 (3)按照一定得顺序记录,就能保证不重不漏,清楚明了。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教材练习二十二第1题。 (1)小组活动:找四个人扮演四位师徒,一个人记录。 (2)怎样交换位置更清楚明了? (3)可以有多少种不同得排法? 2、教材练习二十二第2题。 独立排一排,并记录。注意排得顺序,体会方法。 3、教材练习二十二第3题。 四、思维训练

从写有1、2、3、4得四张卡片中任意选出2张,做一位数得乘法计算。共能组成多少个不同得乘法算式?共有多少个不同得积?写出这些算式。 数学广角”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得一个单元,就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得新尝试。本课内容重在向学生渗透简单得排列组合得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得意识。排列组合得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就是高年级学习概率统计知识得基础,同时也就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得好素材。本课内容就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初次接触有关排列组合得知识,但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就是用排列组合来解决得,如:衣服得搭配、路线选择等等,作为二年级得学生,已经有了一定得生活经验,因此在学习中安排生动有趣得活动帮助学生感知排列组合得知识。“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得特点与学生得思维特点,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发现法、直观演示得教学方法。为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主动得建构知识。我采用合作交流法、动手操作法、自主探究得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一系列活动中感知排列组合。旨在凸显“三模小组化”得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重教师“教”轻学生“学”得做法,突出学生得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去自学、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了以下三种转变:创境引题——变“说出”为“引入”;先学后教——变“被动”为“主动”;展示反馈——变“学会”为“会学”。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境引题——变“说出”为“引入”“蓝猫”就是学生喜欢得形象,本课我设计了“蓝猫”带大家去数学广角游玩得情境并贯穿全课。谈话导入:“小朋友,今天蓝猫要带我们一起到“数学广角”参观,您们高兴吗?哎,快瞧,数学广角得大门就是有密码锁得,要进去必须得到密码才行。”这时有学生可能会发出疑问或者提出问题:“密码就是几位数啊?”“密码符合什么条件啊?”。蓝猫告诉大家:密码就是1与2组成得两位数,学生很快就找出了答案:12或21,但不能确定就是哪个,“同学们,密码就是10-20之间”,学生判断出就是12。我对判断出就是“12”得学生进行表扬与奖励,让她们一开始上课就获得了成功得体验。这样设计调动了学生得学习兴趣,营造了活跃得课堂气氛,又在破译密码得过程中,渗透了简单得排列知识,为新课得学习做了良好得铺垫。 (二)先学后教——变“被动”为“主动” 1、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用1、2、3能组成几个不同得两位数,感知排列知识。首先出示导学案简洁明了,为学生合作学习指明了方向,让学生结合导学案先学。这时学生小组合作拿出数字卡片,在小组内摆一摆、写一写、说一说,并记录下结果。给学生一个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