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求知”主题班会材料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求知”主题班会材料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求知”主题班会材料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求知”主题班会材料

崇信三中高二(1)班

一、学会做人

人来一世,无外乎两件事:一件是做人,一件是做事。如何做人?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弄明白。平时我们经常听到“做人难,难做人”的感慨,也经常能感受“先做人,后做事”的领悟。可见,做人不是个小问题,而是大问题,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做人固然没有一定的法则和标准,但它存在一定的通则,一定有它的技巧与规律。

(一)、做个有志向的人毛泽东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拿破仑也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些名言就是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有信仰,应该有信心。信仰是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航灯,自信是达到人生顶峰的动力。美好的前途来自于自强、自立、自信,打跨自己的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不要把一次的失败看成是人生的终审。成功的道路得靠自己闯,不要总是踩踏别人来抬高自己。做人有困惑,做事有困境,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只有坚强不倒的信心与毅力。成功时,不要醉倒,失败时,不要灰心丧气,不要怨天忧人,面对困难,唯有用信心和勇气去克服。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甘于干大事,揽难事,立个志向,树个目标,人生才有行走的方向。有了志向,才有做人的本事、气魄和胆略。所以,做人需要问问你的志向在那里,要问问你有没有信心。

(二)、做个善良的人“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人性光辉中最温暖、最美丽、最让人感动的一缕。人生不一定人人都很成功,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英雄豪杰,但一定要善良仁慈。善良是和谐、美好之道。没有善良,就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爱是基本的善良情感,遇到乞讨者,我们就施舍他点钱,遇到老弱病残、孕妇,我们就主动让座,遇到迷路的小孩,我们就把他送回家,为他指点方向。一个微笑,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发自内心的问候,这对我们并不难做到,却可能因此帮助别人走出困境。一切人,一切事物都是相连的,在施予他人的时候,你实际上是在利益自己。当伤害别人时,你实际上也是在伤害自己的心灵。一个靠伤害别人而获得自身心理平衡或者利益的人注定是一个可悲的人、一个总是处于内心痛苦挣扎的人、一个心理不健全的人。所谓善良,无非就是拥有一颗爱心、同情心,不害人、不吭人、不骗人。有了善良的品性,就有真心爱父母、爱他人、爱自然的基础和可能,也才能获得别人的真诚和爱心。

沈阳有一位老人叫王儒臣,节衣缩食13年,出资数万元资助了40多名贫困大学生完成了学业。但其中有十名大学生,既不给老人写信,也从来没有看过老人。老人的儿媳悲伤地说:“老人不图别的,就是想看看他们,想得到他们的一点音信,哪怕写来几个字也好啊。”然而,这些大学生始终没有露面。

一个善良的人,就象一盏明灯,既照亮了他人,也温暖了自己,善良无须灌输和强迫,只会相互感染和传播。所以,做人不一定要顶天立地,轰轰烈烈,但一定要善良真诚。

(三)、做个有教养的人中国是一个非常讲究修身养性、崇尚道德的民族。五千年来,无论世事如何变化,勤俭、忠义、谦让、孝顺都是恒古不衰的美德。小事业的成功靠机遇,中事业的成功靠能力,大事业的成功就完全靠品格、

看操守。大凡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德行高尚的人。所谓教养,就是应该知深浅、明尊卑、懂高低,识轻重,应该是讲规矩、守道义。有教养的人,往往不以术而以德,往往不以谋而以道,往往不以权而以礼。有教养的人在自己独处时,超脱自然,会管好自己的心,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则为他人着想,与人为善,淡然从容,管好自己的嘴。方圆做人,圆通做事,宁静致远,自我反思,则事事放心、顺心。所以,做人得要问问自己有没有教养。

(四)、做个乐观的人人到世间,不是为苦恼而来,所以不能天天板着面孔,整日忧愁、悲伤、苦恼、失意,这样的人生没有乐趣,世上没有绝对幸福的人,只有不肯快乐的心,这世界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你心平气和,它就还你一个心平气和;你气势汹汹,它也还你一个横眉冷对。喜欢听赞美,不喜欢他人的批评,不能正确对待名利,甚至利欲熏心,这种心态只会像锁链一样囚住自己。只有超越它们,才可体验自在与快乐。拥有一颗快乐之心,见到的就是一个值得欢欣的世界,心中满是忧伤,见到的则只是一个充满悲哀的世界,与其对不能得到的耿耿于怀,倒不如对你已经拥有的满足感恩。快乐不在心外寻求,只能在心内寻得,心中能够拥有快乐,哪怕身在牢狱茅厕,一样可以悠然自在。存好心,做好人,欢喜充心,愉悦映脸,乐观向上,这样就能站成一座丰碑,走出一道亮丽的风景。人生苦短,与其事事张弓拔弩,不如学着“幽它一默”。所以,做人得要问问自己乐观了没有。

(五)、做个宽容的人海纳百川,靠的是宽容的心。做人做事,心胸不可太狭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赏识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不足,靠的是有爱人之心,有容人之量。为你的仇敌而怒火中烧,烧伤的只能是你自己。忍不下一口气,就恶言刀枪相向,忍受不了他人的春分得意,就嫉妒诬陷,这样的人生只能昏暗无光,路会越走越窄。人间的是非善恶喜乐,世道的好坏、冷热、荣宠,要放宽肚皮,坦然接受,路才会越走越宽。宽容不是懦弱、不是退缩,而是一种大智大勇,是心灵的成熟,是懂得化解和融通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各种矛盾的能力和智慧。为他人着想,是为自己铺路,宽容不是纵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考虑的是别人的自尊和承受度。善待别人,等于就是善待自己,无论生活受到怎样的伤害,不必忿忿不平、耿耿于怀、怀恨在心,学会忘记,忘记是对自己的最好保护,学会感恩,感谢生活给你磨砺自己的机会,心灵充满阳光,生活自然充满灿烂。所以,做人要问问自己宽容大度了没有。

(六)、做个实在的人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办事,把双手插在口袋里的人,永远爬不上成功的梯子。多一些努力,便多一些成功的机会,天道酬勤,不要光耍嘴皮子,不要好逸恶劳。勤字当头,苍天不负有心人,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才能成就大事业。从不获胜的人很少失败,从不攀登的人很少跌交,要想知道成功的滋味,就得敢闯敢干,少言多行,决而不断,断而不行,必然贻误时机。小事不想做,必然大事做不了,对工作拈轻怕重,好高骛远,很难成就一番事业。先扫一屋,才能扫天下,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小节做起,从点滴细节做起。做老实人,讲老实话,干老实事,这才是长久和根本。所以,做人,一定要问问自己是否实在。

(七)、做个智慧的人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知识积存得再多,若没有智慧加以应用,知识就失掉了价值。知识是静态的,人有了知识,还应该明白如何正确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没有智慧,充其量不过是一本记载着知识的书。智慧是头脑的智能,是一种洞察力和判断力。有勇气能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能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而有智慧却能分辨出何时能改变,何

时不能改变,知道什么时候“为”,什么时候“不为”。知道你在做什么,知道喜欢做什么,知道能把什么事做成什么样,这就是智慧。只有方向,而没有智慧,方向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智慧有时就是一种权衡和折中,用中庸拒绝极端,用理智分析情景,用务实发挥影响,用冷静掌控抉择,用自觉端正态度,用学习积累经验,用勇气放弃包袱,这就是智慧显现。人的生存之道是智慧而不是蛮横和脾气。对弱者,光关心不够,要帮助;对下属,光公正不够,要善良;对别人的失误,光原谅不够,要忘记;对自己的未来,光梦想不够,要行动。每一个人都有值得尊重及学习的地方,从慈悲的人身上可以学习慈悲之道,从横蛮的人身上可以领悟忍辱之道。如果一个人缺少智慧,又不愿意流汗水,那么谈何成功。所以,做人要看你有没有智慧。

(八)、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人要正直、做事要正派,堂堂正正,公公正正,才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基。人正不怕影斜,脚正不怕鞋歪。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心底无私天地宽,表里如一襟怀广。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就会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敬。己不正,何以正人?正直的人不谋私,不贪利,不文过饰非,不偷奸耍滑,不阿谀奉承,不溜须拍马,不阳奉阴违,平等待人,公正处事。说话有根有据,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该说的就说,该做的就做,说的都是真话,做的都是正事。心术不正、故弄玄虚、口是心非,用心计,耍手腕,当面一套,被后一套,台上说君子言,台下行小人事,谈何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所以,做人一定要走得直,行得正,做得端,一定要问问自己是否正直、公道。

(九)、做一个谨慎的人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谨慎是“不糊涂”的基础。一个处事谨慎的人,必然是头脑清醒的人,必然在大是大非面前不糊涂。人生在世,有招来灾祸的言语,有招来耻辱的行为,要建功立业,当然要格外谨慎。低调做人,虚心做事,慎而思之,勤而行之。远虑在先,就能近处无忧。处顺境飘飘然,洋洋得意,遭挫折就怨天尤人,牢骚满腹,必定难成大气。“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看的是你的功力和定力,低下头的时候,也要学会抬头看看天。谨慎还是远离危险,确保安全的良方,靠谨慎比靠鲁莽更能制胜,只有谨慎,才能稳操胜券。

二、学会求知

关于这“四个学会”的顺序——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顺序。有的同志会认为我们都是成年人,应该把“学会做事”放在第二。但我认为,对于我们每个干部来说,要“知”、“行”结合。先学会了知识,再去做事,才会做得更好。所以,我把“学会求知”放在第二来讲。

(一)提高学习能力。

一要把学习力的提高作为一个组织、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一个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而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是学习力。因为不管你过去是博士、还是博士后,如果学习力不行,终究是要落后的。过去是人才,今天不一定是人才,将来更不是人才。学习力与我们个人的思维、智力、基础、知识积累有很大的关系,也与我们自身的培养锻炼有很大关系。比如:阅读理解能力、快速阅读能力、快速记忆能力、快速笔记能力,这些能力都可以通过培养锻炼能得到提高。要提高学习力,首先要战胜自我。懒惰是我们致命的弱点。大家都想休闲、都想安逸,不想动脑筋,不想下功夫。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不能战胜他人,不能改变组织,但可以改变自己,战胜自己,人类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不是别人。大家都在学习,都在进步,你不能要求别人停下来等你,只有自己努力去提高自己,完善

自己。二要舍得投入。要舍得投入精力、时间,舍得投入资金。学习提高的投入是最有效的。父母不惜一切代价送子女读书,组织也是不惜代价挤出资金送职工去培训,这种投入值得。实施学习培训教育就是给职工增加福利、发奖金、增加工资。三要有周密的计划。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提高学习兴趣,要坚持持之以恒。

(二)掌握读书方法。

古今中外,学习方法有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善诵精通。要在精通上下功夫,读了又读、研了又研。把薄书读厚,把厚书读薄。把几十页的书读出几百页来,是因为你理解深刻;一本厚书,你把它读薄了,那是你掌握、提炼的结果。要想有收获,就必须在“精”字上下功夫。

二是回忆法。读书过后,掩卷而思,通过在自己脑海里回忆来琢磨、来掌握。三是多读、多写、多想、多问。读书没有窍门,就这八个字。

四是追本溯源法。对书中的内容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否则就容易掌握一些过时的、伪假的知识。

(三)提高读书效果。

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读。有的同志仅凭兴趣读书,或者拿着什么就读什么,这就是选择性和计划性不够。要根据自身的目标、工作和缺陷,有选择性的、有计划性的读书。二要理解其意。包括作者的背景、写书的时代、该书的写作目的。三要泛读与精读结合。现代知识更新太快、书太多,信息量太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要读尽所有的书,囊括所有的信息,任何人都做不到。这里以《世界上最神奇的24堂课》为例,体会一下泛读的方法。

(四)向他人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向身边的每个人学习,向身边的老同志、领导、成功人士学习。我们是在向身边的人学习过程成长起来的,这是感恩于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重要理由,他教给了我们做事、做人以及一些技能和知识。

(五)向实践学习。

学习是为了实践,为了使用,为了推动工作,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不到实践中检验学到的知识,那不是我们自己的知识,也不是牢固的知识。那仅仅只是书本知识,脑海中的知识,不能达到知行合一。知识不能真正地用于行动,不能算是真正的知识。要向实践中学习,把知识运用于实践,反复学习,不断提高。

三、学会做事

(一)激情做事。

没有激情,谈不上做事,更谈不上做好事。学会做事,首先要拥有激情。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我们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必须拥有激情。如果没有激情,今天做的工作推到明天,明天推到后天,做到什么时候算什么时候,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没有追求卓越,没有追求精细,没有追求精益求精、好上加好,那就不能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二)掌握做事的方法。

一是管理好时间。管理好时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也是每个组织的事,是做好事的重要方法。没有时间就不能做事,每天只有24小时,除去睡觉、走路、吃饭、开小差等,只剩下极少的时间用于工作。据专家统计,一个人活80岁,终身努力工作,只有10年用在工作上,其余的时间都在吃饭、睡觉、开小差等不知不觉地荒废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是小学一年级就会念的话。就我来说,时间真是很宝贵,特别是参加工作以后,我感到一年的时间还没怎么过就完了。二是把握工作重点。分清重点和一般工作的先后顺序。三是注重

细节。细节决定成败。1%的失败影响99%的成功。四是立即行动。今天的事今天做。五是合作共赢。这五个方法相结合,才能将事情做得更好。

(三)提高做事的能力。

一是提高观察分析能力。这个能力每个人都有,只是能力大小的问题,有的人见了也是麻木不仁,或者只见枝叶,不见全面。要提高我们整体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要从很多方面来提高,包括见微知著,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观察现在不忘未来。二是提高管理能力。有人说,管理是领导的事,这一点有误解。现在管理工作涉及到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天,家政的管理、个人的管理、我们从事的工作等,都涉及到管理。一方面要重视管理,另一方面要理清管理。我们在拓展培训期间,反复实践,由于管理环节没有做好导致管理失误。要做好管理的每一环节,即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环节的管理。三是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国家、组织进步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工作就没有好的效果。四是提高执行能力。今年是我们达州地税系统提出的“执行提升年”。但执行提高还有一个很长的过程。不仅涉及到整体,还涉及每个个体,只有每个干部职工做好了,整体的执行力才会全面提高。

四、学会共处

信息时代使地球已经成了地球村。地球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信息社会的最大特点也是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今天我们在这里庆祝建党87周年,网上一挂,或打个电话,全世界马上就能知道。因此,学会共处,是我们现代每个人适应社会必备的一项技能。

(一)与人共处是每个人生存的必需。关系致胜已成为21世纪人类进步的法宝。工作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生活之必需。当今时代,没有谁敢说他不需要与外界接触,不和别人说话、不与人交流、不看到朋友,完全与人隔离,是人最难受的事。世界越来越普遍认为,关系是生产力,关系致胜。这个问题我们以前不敢谈,一谈到关系,就认为是不正常的关系,是送礼、送红包,是拉帮结派的关系,公关就是拿糖衣炮弹去攻关。现在的公关,是公共关系,其内涵不一样,每一个人都需要攻关。努力建设、维护公共关系,是我们每个组织、每个人致胜的法宝,是每个人能力之所必需。

(二)共处的基础是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和与人共处的关系,其基础在于尊重别人、理解别人。我们每个人要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局长,你该怎么办,我是局长,我也要换位思考,如果我是你们,我该怎么办。只要我们都换位思考,就能容易相处,容易对事物的看法形成共识。

(三)共处的核心是把握双赢原则,共同进步。国与国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人与人之间,都要提倡双赢,不要首先想到自己,要想到别人。你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要想一想对别人有没有利;如果光是对自己有利,而对别人没有利,那这样的事,你就不能做。对大家都有利的事你尽管放心地去做。

(四)共处的技巧。一是讲礼仪,树文明。讲礼仪是公共关系的一部分,我们每位干部职工要处处做到讲礼仪,处处做到讲文明。讲文明,就要处理好与他人、与组织、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虽然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但还是有很多同志还是不注重礼仪。比如:开会时,首先进入会场的同志应该进入到座位中间去,给后来的同志留下通道。否则后来的同志进入中间的位置会很不方便。文明不是坐高档车,说高雅的话,就是在点点滴滴!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