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言小说的叙述特征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论莫言小说的叙述特征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论莫言小说的叙述特征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内容摘要:莫言是当代文坛上的重量级作家,其作品在言说的气质上具有异质性:以民间立场消解官方话语,凸显自由意志以颠覆压抑人性的文化传统,以土匪形象解构典型英雄。为了达到言说的目的,莫言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并在感觉与语言、人称与视角、声音与色彩、文体与结构等的综合使用上具有探索性与实验性,尤其以站在民间立场的写作引人关注。如此手段的运用,虽然给莫言作品增色不少,但也产生局限性的瑕疵。本文试从叙述的异质性、多种手段的运用及二元对立的局限等方面浅析莫言小说的叙述特征与得失。

关键词:莫言;小说;叙述;特征;人性

Abstract:Mo Yan is a heavyweight writer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ld, his works reflects on the temperament of the heterogeneity: the official discourse digests civil position, highlight the repression of free will in order to subvert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 deconstruct the image of a typical hero with regard to the image of bandits .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his works, Mo Yan uses of a variety of artistic means , and in perception and language, person and perspectives, sound and color, style and structure , Mo Yan is doing a revolutionary and experimental, especially the writing of folks position draws people’s attention. The use of such means, although the adds much color to the works of Mo Yan, also produc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drawbacks. I will try this article from the accounts the heterogeneity,the integrated use of various means as well as the limitations of binary oppositions to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Mo Yan's narration and gains and losses of his works.

Key words : Mo Yan ; novel ; narration ; features

莫言是当代文坛的重要作家,同时也是最受争议的作家之一,从主题到语言、结构、视角,莫言的创作一直引人关注。究其原因,大概在于莫言创作的不拘一格,天马行空的自我构建,其作品深深地打上莫言个性化的烙印,尤其体现在莫言小说的叙述上的变革性,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

一、言说的气质——异质性:解构、反讽、颠覆

莫言小说的与众不同在于它的反叛性:从主题思想到写作手法与经典文学作品背道而驰,在寻求创新的同时还对文学经典进行颠覆、解构、嘲讽,践行了莫言的“作为老百姓”的写作主张。

(一)民间立场与官方话语

“所谓的民间立场就是自觉抛弃知识分子的居高临下的启蒙姿态,切实地立于大地,去感受发掘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同时追求一种贴近民间美学风格的艺术形式”。①在《文学创作的民间资源》中莫言区分了两种创作心态:一为“为老百姓的写作”与“作为老百姓的年写作”。②莫言认为:“为老百姓的写作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自以为是人民的代言人和时代的良知,实际上是一种狂妄自大;作为老百姓的写作是把自己放在与老百姓平等的位置上,永远不会想充当人民的艺术家,只有在这样心态下的写作才能写出伟大的作品,后者才是真正站在民间立场上的写作。”③

但是文学并非独立的存在,与社会历史文化政治的关系密切。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精神性的生产活动,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尤其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集中地体现为官方话语——一种与政治权力密切相关的话语。在高度意识形态化的社会中,文学的本质带有浓厚的政治权力特征,文学作品必须塑造能代表时代方向那鼓舞激励人们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的英雄典型,文学背后隐藏着历史理性,正是在历史理性的监控之下酝酿着文学典型的,历史理性是操控人物命运的“幕

①李雪:《民间立场与现代意识的融合与摩擦》,《社科纵横》,2007年第7期。

②孔范今、施战军:《莫言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③同上。

后黑手”,如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中反动阶级必然灭亡的命运是由二元对立的阶级斗争的最终趋势决定。

莫言的创作即作为老百姓的写作,以民间立场来消解官方话语权,他以笔下民间的土匪代替典型的英雄,而不是以塑造典型英雄来教育鼓舞人们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这种民间立场与官方话语的消解,首先表现在新历史主义对历史理性的解构,《红高粱》作为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作之一,试图突破传统历史小说的叙述模式,反感理性化处理历史人物命运的方式,注重描写个人历史的丰富多彩,将历史生活化,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结构策略就是讲述被历史理性所忽略的民族个体的感性生存状态和民族文化等隐秘部分内容,如对土匪余占鳌的刻画中,表现的是余占鳌生活的庸常性——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与戴凤莲的调情与野合等,都是一个土匪的生活流叙述,与高大全式的英雄相去甚远——“高大全式英雄的本质在于其超人性”①:以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克服自己的感官欲望,以完成任务为目标。这样的英雄是崇高的,亦是痛苦的,因为他失去了凡俗人的人性——真实性,英雄活在理性世界的枷锁中,缺乏情与欲的表达,而这种真实的人性在余占鳌的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其形象更加生动,贴近生活,他骨子里那种超脱放大及拒绝受他人领导的无拘无束、超越是非观念的土匪精神是他最鲜明的性格特征。

民间立场其次表现在自救的行为上。关汉卿名剧《救风尘》里通过赵盼儿以机智聪明救出宋引章的故事表明剧作的主题:“英豪就在自己人中间”②,底层人可以通过自救而摆脱被奴役被欺凌被孙皓侮辱的命运。土匪与农民的命运联系密切,做土匪是农民对特殊环境做出的一种自救行为,是他们在社会中的危机与紧张状态的象征,莫言也认为:“多数的土匪是真正的贫农,吃不上饭,要饿死了,没有办法只有当土匪去”。③余占鳌两次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作了土匪,当土匪成为他自救反抗压迫的方式,不曾投靠过任何政治势力,脑子里没

①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6页。

②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5页。

③莫言、王尧:《莫言王尧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7页。

有国家阶级党派的观念这一切真正昭示着他的民间性——来自大地,来自民间的独立自主的精神以及自由自在的美学风格。

(二) 自由意志与人性压抑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礼,强调为政以德,在中国最主要的关系是伦理关系,最高的评价是道德上的褒奖。究其根本,中国文明是伦理道德本位的文化,以道德来统帅个人家庭社会,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轻视个人的欲求,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精神文明是功利性的,中国人强调道德注重人的品质无非是以道德约束人性,维护社会的等级秩序,而且其道德是双重乃至多重标准,它允许统治者荒淫残暴却压榨老百姓正常应有的生存空间,从《周礼》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可见这种道德的等级差异性,其功用在于培养顺民以供奴役,故而长久观之,中国的伦理道德文化是压抑人性的文化,是对人性的羁绊,鲁迅说:“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什么新东西,都变成漆黑”。①由此可见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腐蚀性致使生命力的枯萎,如“石头下压着的草”。

莫言有感于种的退化的趋势,通过他的艺术世界体现出肯定生命张扬自由意志的最终意图,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表现原始生命力的场面:我爷爷与我奶奶在高粱地里大胆野合,充满原始生命力的冲动,更是对传统礼教束缚的挑战;二奶奶恋儿临死前一段奇异的经历呼天抢地的野性,让我们看到高粱地里普通女子所拥有的胆气;我奶奶在高粱地里庄重而安详地死去,死前的独白不啻于一份生命赞歌。

生命自由意志不仅有善的一面,反抗压迫以追求幸福自由;也有恶的一面过于放纵而导致丑陋,比如余占鳌对单氏父子的杀害就是以恶的方式来追求善,还有余占鳌对女性的亵玩重生理上的快感而无情感上的契合、戴凤莲对余占鳌花心的报复等,都体现了人性之恶。然而正是人性之恶使人物形象立体化,在善与恶的交织中表现完整的人性,因此相对于传统文化对人性的压抑,莫言小说无疑地表达了对人

①鲁迅:《两地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性与生命的肯定,诚如尼采所言:“用生命力的蓬勃兴旺战胜人生的悲剧性质,这本身就是人生意义之所在”。①莫言以高扬生命力的姿态反抗压抑人性的传统文化,弘扬人的生机活力,透过人的生命力去战胜苦难是莫言小说的一大宗旨。《红高粱》中的高粱意象更是生命力的象征,不仅高粱作为一种活物本身生命力顽强,生长得茂盛,而且高粱作为粮食与酿酒的材料滋养了高密东北乡的人民,使他们英勇豪迈,血性强悍顽强阻击侵略军的进犯,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抗战之歌。

(三)反叛与典型

莫言是想象力丰富且不拘一格的作家,他笔下的人物往往具有叛逆性,是对文学典型的一次变革创造,在与典型形象的参照之下,叛逆形象显得生机盎然,是另一番风景。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出现大量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这些小说的英雄具有钢铁般的意志超强的忍耐力,他们如毛泽东评价刘胡兰般的“生得伟大,死得光荣”,如《红岩》中的许云峰、江姐,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弘扬的是革命英雄主义,英雄人物有强烈的政治理想追求,与之相比,莫言笔下的英雄如余占鳌、司马库、孙丙等的反抗出于本能,他们远离政治意识形态,没有阶级党派观念,他们来自民间底层,他们反抗的基本立场是自救,体现出一种生命力的意志,既然生命具有自由意志,就有多向发展的可能:他们既有反抗的勇气,同时又有凡人的缺点如好吃偷懒,窃玉偷香,坏事干尽;既有生的本能——忍耐,抗争;又有死的本能——搞破坏杀人不眨眼。这是怎样的二元对立?正如莫言所言:最英雄好汉也最王八蛋,最圣洁也最龌龊。革命英雄的本质在于“牺牲的伟大性”②,莫言式英雄的魅力在于真实性,他允许英雄儿女情长好汉落泪,保留了更为完整的人性,因此莫言式英雄向凡俗靠近,更符合人的属性,更具有真切感。

莫言笔下的女性形象更为大胆、叛逆,以戴凤莲、孙媚娘、上官鲁氏为代表,其叛逆性主要体现在对爱情与情欲的追求中。

①尼采著,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②刘再复:《性格组合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6页。

《红高粱》里的戴凤莲刚满十六岁就出落得丰满美丽而富有生命力。她渴望在一个伟岸的男子怀里消除了今生的寂寞,但她的丈夫是个缺乏生育能力的麻风病人,她诅咒父母的狠心,最终余占鳌的出现激发了她的情欲,在高粱地里野合,更为精彩的是她临死时的反问天地,使她的叛逆性与对生命的热爱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丰乳肥臀》里的上官鲁氏是充满情欲、魅力十足的女性,但她的丈夫身材矮小,没有生育能力,她的八女一儿的出生是她主动寻找男性的结果,寻找那些在她看来能够使她生儿子的身体强壮并且充满欲望的男人,生得男丁,为她在家族中赢得地位,她以如此大胆之举宣告她对女性作为生育工具的反抗,也是对传统礼教的蔑视。

《檀香刑》里的孙眉娘虽然十分貌美,但由于生着两只大脚而没有追求者,无奈之下她只得委屈地嫁给傻子赵小甲,她不满丈夫的无知与无能当她看到仪表堂堂、谈吐不俗的县太爷时便心驰神往,害上相思病。想方设法最终遂了愿望,由于眉娘与钱丁年龄相差甚大他们的爱情更有传奇的味道,解构了才子佳人的恋爱模式。

总起来看,三位女性的狂野追求都只为满足情欲,情欲的本能本应该得到满足,因此她们的追求值得肯定,她们的举动是对传统中国妇女的超越,对于当下妇女解放问题有警示作用,启示我们应该破除男尊女卑的观念,提高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给女性更多的关怀。

二、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感觉与语言、人称与视角、声音与色彩、寓言写作

莫言的小说之所以可读性强趣味性浓,是因为他能够娴熟地驾驭各种手法,增加文本的内容深度,使得文本结构富于变化性、新鲜感。(一)感觉与语言

莫言的小说注重感觉与语言,特别擅长感觉描写与语言创新。在艺术上,莫言的创作具有感性写作的特征,他把感觉描写放到最突出的位置,在想象力的带动之下,通过感觉把读者带进各种场景中,再

现现实中存在的但不容易感知的别一天地,如“高粱的茎叶在雾中滋滋乱叫,雾中缓慢流淌着在这块低洼平原上穿行的墨水河明亮的喧哗”

①;过感觉赋予静态事物动感,把无声物带入有声的境界,去想象感知生命的活力,实现了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等的通感交互使用,再如“从路两旁的高粱地里飘来的幽淡的薄荷气息和成熟高粱苦涩微甘的气味”②,运用味觉感知高粱的生命气息。传统小说总是让读者通过环境、情节和人物去认识生活,莫言则让读者直接进入现实场景,从一草一木去感知生活,他力图用精致的感觉直觉描写拼成一幅生动活泼的乡村生活画卷,莫言小说里的感觉大多来自少年时代的回忆,是作家以童心看世界的结果,具有朦胧而变形的色彩,恰如印象派的画作。

莫言具有良好的语言感觉,他的感觉借助于语言而得到更加贴切的表现。有评论家用“汁液横流”来形容莫言在语言上的冲击力,莫言式的语言直接与他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挂钩,其语言随着他的想象力而自由辗转。词汇的丰富与语句的富于变化是莫言的一大特色。他的创作语言以现代白话书面语为主,也大量使用了口语、方言俚语、歇后语、文言词汇、城市流行语及某些社会行业的专业术语,如阉割猪牛的动作用“劁”字,“猪油涂了心——糊涂”,“伏惟尚飨”等。有时利用语境的整合作用变通地使用某些词汇,如“麻木不仁”:原意指精神人格上的麻木,不知羞耻;这里指肉体上的麻木,不知疼痛。有时改造成语如“雨点大如铜钱,疏可跑马”;有时使用文言句式、欧化句式、短句与长句杂糅在一起,使得句子错落有致、摇曳多姿。最后,他还使用自言自语式的内视角心灵独白,通过人的自言自语、梦呓之语使得作品人物的心思自然地流露,本真意图通过自我言说的方式得以透露,使读者省略了猜测推理的环节,直奔小说主题。

(二)人称与视角

视角也即是叙事的角度,即是谁站在怎样的立场讲故事,从而组

①莫言:《莫言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第83页。

②莫言:《红高粱家族》,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28页。

织小说的全文,莫言在视角的运用上是很具有创造性。

“我爷爷”、“我奶奶”这一独特视角的发明,莫言认为“打通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障碍,开启了一扇通往过去的方便之门”。①在《红高粱》中,小说的主叙事层主要是我爷爷、我奶奶、我父亲的故事,“我”是提供故事的超叙述层叙述者,是一种限制性的人称视角以身处现代的我讲述过去祖辈的故事,但在实际上小说的人称视角实现了跨越,叙述者实现了由超叙述层向主叙事层的跨层叙事:“我”转变成“我父亲”,这是因为选用了我这一人称,由于我的回忆自然地会说起父亲的角色与位置,由父亲的记忆讲述了他自己的故事,其间还有父亲有关于我爷爷我奶奶的遥想式倒叙,很方便地进入了历史,增进了故事的真实感。“我”还用现代人的眼光对以往历史作出评价,以祖辈先人的生命力强盛来凸显现代人生命力的衰退,形成现代与过去两个时空的对话。

多视角的转换是《檀香刑》艺术手法的上的突出成就,体现了莫言在文本结构上的创新。小说分为三部分:凤头部、猪肚部、豹尾部。凤头部由“眉娘浪语”、“赵甲狂言”、“小甲傻话”、“钱丁恨声”组成分别由孙眉娘、赵甲、赵小甲、钱丁以第一人称视角陈述故事,其中互相指涉的内容颇多,一件同样的事件在不同叙述者之间指涉的意义不同,比如对檀香刑,赵甲以为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维护了国家法律的尊严,发挥了刽子手的震慑功能;媚娘则认为这是权力残暴的表现,极力营救她的父亲;傻子小甲只觉得这是刑罚游戏,好玩,引人注目,有吃有喝。同样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还有豹尾部,由“赵甲道白”、“眉娘诉说”、“孙丙说戏”、“小甲放歌”、“知县绝唱”组成,对檀香刑受用的主角孙丙之死的悲壮意义作出了不同的阐述。多种视角的转换使得相互指涉的内容形成复调,深化了主题的表达效果。中间的猪肚部则以全知视角交代小说故事的来龙去脉,串联全篇,第三人称的外视角也更加客观,使读者对故事文本的前因后果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

①莫言、王尧:《从<红高粱>到<檀香刑>》,《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1期。

轮回视角更是莫言对创作视角的一大创新,在《生死疲劳》中,小说由三个人的视角进行叙事:蓝千岁、蓝解放、作家莫言。前两个人是限制视角,莫言则是全知视角,故事主要由蓝千岁经历和视角进行叙述,他是土改时冤死的地主西门闹的第六次转世,前五世是驴、牛、猪、狗、猴,对应的章节是“驴折腾”、“牛犟劲”、“猪撒欢”、“狗精神”、“广场猴戏”,通过西门闹的六世轮回来表现人间的苦难和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轮回视角的运用充分调动读者的视线与情感,而且把人与动物的视角综合起来使用,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三)声音与色彩

莫言一直很注重对声音的描写,从早期《透明的红萝卜》中黑孩以超乎常人的听觉听到异乎寻常的声音,《红高粱》中高粱涌动的海涛的声音,到《天堂蒜薹之歌》里张扣悲愤凄婉的唱腔,再到《檀香刑》里的猫腔悲歌孙丙绝响,声音一直是莫言小说的叙述技巧,给读者心灵带来震撼。

莫言的声音是残酷的,带有野性具有生命力,有民间色彩的庞杂的语言的混合体。莫言的小说是充满声音的世界,声音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界的声音及实在的事物发出的声音如花鸟虫鱼的声音、火车的声音,这种声音在早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如黑孩挨打:“听到一个很脆的响,像在地上摔死一只青蛙”①;手抓热铁:“先是听到手里滋滋啦啦地响,像握着知了”。②还有高粱地里奶奶的哭咽与唢呐的幽鸣的混合成一曲幽咽的悲歌,控诉旧社会封建包办婚姻的罪恶,奏出了对奶奶悲剧命运的同情;高粱在炮弹之下“呻吟着,扭曲着,呼号着,缠绕着”则表现对生命殒落的惋惜,也控诉造成死亡的战争;“天国的音乐”是奶奶弥留之际的幻觉表现奶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奶奶传奇人生的赞扬。

另一种声音是具有民间色彩的猫腔、地方土语、民间小曲、方言俗语、山东民歌等,这些具有民族传统色彩的民间曲艺是与作品人物

①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莫言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②同上,第58页。

的言说结合在一起,如孙丙的猫腔张扣与山东快板、鼓手与鼓具,这种声音在《红高粱家族》中已经以民歌民谣的方式出现,如葬礼用的哭腔表达对死的哀伤对生的渴望;“妹妹你大胆往前走”之类的民间腔调,在丰富了作品内容的同时,也增添了作品的审美效果,还起着烘托作品主人公的形象。

莫言小说中由声音带来民间狂欢,则是猫腔给《檀香刑》的增色,也是声音运用效果最佳的一次。

首先,猫腔的运用使作品真正走进民间,也就是莫言自己说的“一次有意思的大踏步的撤退”①,撤退就是向民间回归。《檀香刑》里始终贯穿着悲怆凄厉的猫腔小调,作为民间话语的一种形式,为小说增添了地方性、通俗性和传奇色彩,使得小说更加融入百姓生活,小说不再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其次,猫腔的运用加重了小说的悲剧氛围,升华了主题。在作品最后孙丙受刑的部分,众多猫腔艺人的演唱成就了孙丙的死亡表演,展示了他不惜以死的勇气来体现他对暴政的反抗,他的受刑在悲戚绝望的猫腔声中,民众的斗志得以激发,使他们不惧怕死亡的威胁,尊严意识得以涌起,抗争意识更加强烈,并且走向狂欢,英雄孙丙也死得其所。最后猫腔的由弱而强,预示着民众的觉醒,在血腥镇压中闪耀着未来胜利的希望。

莫言在小说的建构中,运用色彩民俗文化,努力挖掘读者的感性,尤其是表现在以红色为主色调的运用上,带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力。

“红色象征旺盛而顽强的生命力”。②小说《红高粱家族》这红色几乎充斥小说的全篇“红高粱红成洸洋的血海”、“鲜红的血液到处都是”。莫言以红色作为符号,表达着一种生命的张扬与追求,在中国民俗学中红色象征着喜庆热烈、奔放,充满着激情与活力,尤其是战乱之时,红色象征着革命与胜利,及其战胜敌人的顽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红色还代表着狂野的性欲望”。③《红高粱》里,漫如血海的红色高粱地里性欲像脱缰野马在无边无际的原野里狂奔,在这片红色的天

①莫言:《檀香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414页。

②王自合:《莫言小说色彩民俗的意象功能》,《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 期。

③同上。

地里红色激活了他们对原欲的诉求,刺激人们本能欲望的扩张,正是在高粱地里,余占鳌与戴凤莲发生了野合追随着本能而走到一起;又比如在《红蝗》中民间粗陋的原始欲望在以血红色为背景的天地里展开;在《金发婴儿》中红色的大公鸡唤起了军嫂对性的渴望。总之,红色象征着蓬勃的情欲,集中反映了人的生命欲求。

(四)寓言写作

莫言的小说里寓言处处可见,通过寓言写作表达莫言对人类的深切关注和对生存困境的警醒,体现莫言对人生诸多问题的形而上的思考与话语建构。

《拇指拷》中一个贫寒家庭的男孩莫名其妙地被人用拇指拷锁住,过往的人给他的不是同情、解救,而是嘲弄、怀疑、恶意挑逗,人们没有理会他的呼救,不相信他的言辞,反而认为他是干坏事受刑罚的家伙,而且这个拇指拷越挣扎越紧。这个故事显然具有荒诞意味,像《等待戈多》里两个傻小子的等待,拇指拷象征着人的生存困境,而且伴随终生难以解脱,具有神秘色彩,言说的是命运的不可捉摸,是人类永恒的谜,如加缪的《西西弗斯的神话》。《长安大道上的骑驴媒人》以追逐的美人最终消失象征着欲望的虚无,希望人类理性克制欲望;在《酒国》中以吃婴儿事件为主线暴露中国官僚制度的腐败。

《丰乳肥臀》里的上官鲁氏与上官金童的寓意更为深刻。上官鲁氏受着苦难,经历风雨,几乎见证了二十世纪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比如抗战、内战、文革,在生生死死的考验中存活下来。她首先是母亲的象征,是伟大母性精神的化身以母亲的身份养活了八女一儿,意味着生命与爱、付出与牺牲,是温暖生命力的源泉;其次,她是大地的象征,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她忍辱负重,纵然伤痕累累依然是子女们的归宿,具有强大的抗压与自新能力,总是带着希望以热忱的态度拥抱生活;再次,她是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着民族的历史、民族的过去,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与民族精神及中国本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与复苏的可能。上官金童是中西两种血统与文化共同孕育出的“杂种”,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化身,是西学东渐后中西文化

冲突与杂合的产物,他的恋乳癖表明中国知识分子面对世纪风云的回归自我、回归传统、缺乏开拓进取的勇气,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列强欺凌下自尊心受挫的表现,标志着他们在异质文化冲击下的无所适从,也预示着更多的反省与争取自强独立的努力。

三、叙述的局限:二元对立的矛盾

诚然多种手段的运用使莫言小说斑斓多姿,是莫言写作技巧成熟的标志,但也存在写作技巧处理不当之处,这些二元对立的冲突也许是创作过程中必然的存在。

(一)民间立场与现代知识理性的冲突

莫言作为一个现代作家,自然会以现代意识去思考问题,而且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固然会有启蒙主义的色彩,他的创作意图也会启蒙性质,比如他对原始生命力的极力赞扬,表达了他对生命力的热爱,对种的退化的忧虑,号召人们警醒过多的理性知识对感性生命的制约与束缚,与西方的反智主义思潮异曲同工。然而莫言的创作主张是“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这种写作的民间立场是与知识分子的知识理性相冲突。民间立场的写作,顾名思义是粗糙的琐屑的写作,是接近自然主义的再现摹写,其作品背后并无深刻的发人深省的主题,民间叙事必然与知识分子的精英写作存在不一致性,因此我们看到作家借叙事人之口表达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完全超越了叙述主角的身份和认知水平,比如关于缠脚问题——“打倒封建主义,人脚自由万岁”,纯然是以现代知识理性去思考过去的历史问题,具有超越性,这也是作为现代作家写作应该解决掉的问题。

(二)母性的崇拜与亵渎

莫言有着浓厚的恋母情结,歌颂母亲是莫言小说的一大主题,但也存在对母亲的不敬之处。以《丰乳肥臀》为例,,上官鲁氏一生历经坎坷,经历了贫困、战火及二十世纪中国政治变故带来的深重灾难,但她以顽强的毅力抚养大九个子女,承受各种不幸始终充满希望,尤其是在生与死的考验之前求生的意志使她最终战胜困苦与厄运,这里

的母亲是生命之源、幸福之源、爱之源,母性是一种博大而顽强的精神,是求生希望之源。然而《丰乳肥臀》最令人不堪入目的是母亲一生淫乱荒唐的性史,无疑这段描写是对母性的伤害。上官鲁氏凭借紊乱的性关系二生下八女一男,如果单纯只是借种生子为上官家族繁衍后代的话,似乎她的行为无可厚非,毕竟她的丈夫没有生育能力,但文中充斥的是上官鲁氏对性的渴望,与众多男人的婚外情使我们惊讶于她的性开放程度。按照常理,上官鲁氏作为一名传统中国妇女,她的观念里仍以生育为重,在男权社会里她仍摆脱不了作为生育工具的宿命,莫言却过多地关注上官鲁氏作为女人的情欲,是对母性描写的一大败笔,有损于母亲形象的伟大性。实际上这里的母性不再是母性,而是妻姓,即是两性关系上女性的要求,而上官鲁氏战胜苦难的勇气与意志显然渗透着男性阳刚的意识,或者说上官鲁氏的伟大具有全人类性,已经超越了性别。

(三)种的退化与进化论

莫言小说充满了“种的退化的哲学”①,表达了对人的生命力衰退的担忧,与之相对的是他对祖辈先人的崇拜,尤其是狂野生命力的崇拜。他要把自己的心切碎,以一个不肖子孙的身份去祭奠高粱地里的英魂。但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生命力真的不如祖辈,人类只会一代不如一代吗?显然种的退化与进化论是相悖的。进化论作为十九世纪的三大发现之一,是关于人种的生存与繁衍的最科学的学说,其核心思想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代人作为人类的后代,是新事物,能够在现代社会系统中生存就足以表明我们适应了时代;能够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生存更需要我们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尤其是表现在我们的学习能力。我们会通过学习知识与技能去参与社会竞争,通过不断地学习更新了的知识以赶上时代步伐而不至于落伍,以智力提升个人品味,智能化的方式简化了生活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在这种进化过程中我们的体能不如前人,那是由生产方式的转变而造成的,现代社会中体力劳动所占比重比较小且有递减的趋

①刘清虎:《莫言的生存哲学》,《柳州师专学报》,2004年第3期。

势。我们在这场进化的过程中也会造成一些损害,比如读书人的视力下降得厉害,眼睛不再明亮清澈,但这是我们将知识内化参与现代竞争的代价,反过来让那些充满野性的祖辈先人生活在当今社会,他们难有立足之地。其实根本无所谓种的退化,只要是与时俱进的人种与人性就不是退化,而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在所属的时代中奋斗进取,提高竞争力,实现人生价值与人生理想。莫言的种的退化只涉及人的感性生理本能,忽略了人作为万物精灵的聪明才智与学习适应能力,忽略了人的智能随着时代进步的意义与作用:智能在现代知识经济时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人对于社会的适应力。

参考文献:

【1】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邓晓芒:《文学与文化三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3】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王爱菊:《论莫言小说叙事视角的美学意蕴》,《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5】张开艳:《沸腾的声音世界——莫言小说形式特征分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 期。

【6】胡和平:《论莫言小说中叛逆女性形象》,《文史博览》,2009年第4期。

【7】张灵:《莫言小说中的现代寓言营构》,《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8】高志,赵静:《莫言<红高粱家族>叙事艺术研究》,《电影评介》,2010年第6期。

【9】陈天竺:《声音唱出的民间狂欢》,《社科纵横》,2006年第1期。

【10】孔范今主编:《莫言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11】颜水生、唐红卫:《莫言小说的英雄主义》,《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 期。

【12】胡和平:《论莫言小说中叛逆女性形象》,《文史博览》,2009 年第4 期。

【13】杨荷泉:《生命历程与文化象征的现代叙事:<丰乳肥臀>》《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

【14】程悦:《对<红高粱>创作的历史文化境遇及策略的思考》,《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指导老师:涂成林 学生姓名:范志丽 学号:44741412220025 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写作批次:2015年秋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_ 范志丽 日期: 2015年 12 月 12日

摘要...........................................................................................................................I Abstract (Ⅱ) 一、语言的修辞手法灵活多样………………………………………………………………………………… 二、语言风格幽默诙谐………………………………………………………………………………………… 三、语言色彩丰富,抒情自然………………………………………………………………………………… 四、语言色彩丰富,抒情自然………………………………………………………………………………… 五、狂欢化、变异化的语言结构……………………………………………………………………………… 六、乡土气息浓厚……………………………………………………………………………………………注释………………………………………………………………………………………………………………参考文献…………………………………………………………………………………………………………致谢词……………………………………………………………………………………………………………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全文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全文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据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

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莫言作品赏析

莫言作品赏析 莫言简介: 莫言男,原名管谟业,1955年二月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参军,任战士、政治教员、宣传干事。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1981年开始发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著有《莫言文集》五卷,长篇小说《红高梁家族》、《天堂蒜薹之歌》、《丰乳肥臀》、《酒国》、《红树林》、《檀香刑》,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牛》,短篇《拇指铐》等。1997年转业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日报》报社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他是中国新一辈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自八十年代以一系列乡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崛起。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派”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著称,小说中总是充满进攻型的语言。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但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其实正是演义着一段现代革命的历史。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描绘成一个把历史、传统、城乡纵横交错的辽阔炫丽空间。 在经历《红高粱》的写作高峰后,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金发婴儿》、《爆炸》、《欢乐》、《红蝗》、《筑路》、《雨中的河》、《流水》、《弃婴》、《猫事荟萃》、《玫瑰玫瑰香气扑鼻》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不少小说集如《红耳朵》及《传奇莫言》亦先后在台湾推出。由于童年大部份时间在农村度过,自谓一直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影响,故乡高密的一景一物就正是他创作的灵感泉源。小时在乡下流传的鬼怪故事,也成为他许多荒诞小说的材料。《十三步》中出现了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写实,描写一个人的“变身”,以华丽的语言带出一浪接一浪的神秘。《酒国》则以充满浪漫色彩的描写,绘划出一个盛产名酒地方的故事。《红树林》实现了小说题材的时空转换和创作方法的探索更新,是对自己的一大超越。 千言万语,何若莫言!莫言自谓“莫”言,笔下却是千言万语。不论题材为何,他那滔滔不绝、丰富辗转的词锋,总是他的注册商标。这大约是小说家自嘲或自许的游戏了。 《檀香刑》

浅析余华小说中的暴力情结

浅析余华小说中的暴力情结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余华的小说常常呈现出一种与现实的紧张关系。对鲜血、暴力和死亡的叙述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重要特色。这种倾向与他的童年记忆、阅读经验以及80年代的先锋文学潮流有关。对暴力的残酷书写决非余华内心的真正向往,实是作者采取极端和隐喻的方式对人文关怀的重新提倡和对人生苦难的痛切关注。 关键词:余华;鲜血;暴力;死亡;人文关怀 在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文学创作中,余华通过冷漠残酷的叙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斥着血腥、暴力与死亡的世界。90年代创作转型后,余华小说的潜在主题依然与暴力有关。这种极端而强硬的叙述方式其实隐喻了作者对人和世界本身的独特理解。令许多读者关注的是,余华为什么这样迷恋于血腥和暴力的书写?或许,只有解开了这个谜底,余华精神世界的最后一道大门才会向我们真正敞开。 <一> 余华对鲜血的钟情由来已久。在中国以往的文学作品里,血莫不与道义、气节联系在一起,而余华笔下的血已无关宏旨。“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在《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成名作里,余华不动声色地将自己鲜红的血液稀释成了“眼泪”,第一次向读者显示了他冷酷的一面。而在那篇以《鲜血梅花》(1989年《人民文学》第一期)命名的小说里,他就兴趣盎然地玩味道:“一旦梅花剑沾满鲜血,只须轻轻一挥,鲜血便如梅花般飘离剑身。只留一滴永远盘踞剑上,状若一朵袖珍梅花。”到了《死亡叙述》,余华则是这样描述鲜血的:“动脉里的血“哗”地一片涌了出来,像是倒出去的洗脚水似的。”而“我”却以欣赏的眼光看着自己的鲜血在地面留下的印痕,毫无痛惜之感。余华曾经坦言:“暴力因为其形式而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①[P162]对暴力的迷恋,使余华在描写鲜血时,禁不住会以一种超然于物外的欣赏的眼光来打量,甚至以华丽的语言来不厌其烦地精描细写。如在《一九八六》里,余华这样写道:“破碎的头颅在半空中如瓦片一样纷纷落下来,鲜血如阳光般四射……溢出的鲜血如一把刷子似的,刷出了一道道鲜红的宽阔线条。”在这里,鲜血四溢的视觉冲击,给人的不再是惊心动魄的畏惧,而是豪奢的感官盛宴。与此同时,余华内心的暴力倾向、死亡情结也愈来愈清晰地展现给了读者。 “暴力”也是贯穿和理解余华小说的一个关键性词语。早期如《一九八六》、《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等作品,写的多是一种纯粹的肉体暴力,并希望用肉体暴力这个寓言转寓“精神暴力”和“思想暴力”。后期如《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表面看起来似乎没有了血腥和暴力的场景,但它们的潜在主题其实依然与暴力有关。 以中篇小说《现实一种》为例,尤其能够说明余华那冷酷的暴力美学。这篇小说不仅有最为阴郁、冷酷的血腥场面,更重要的是,余华让我们看到了,人是如何被暴力挟持着往前走,最终又成为暴力的制造者和牺牲者的。暴力起源于一个叫皮皮的孩子,他虐待和摔死了自己的堂弟。虽然他只是一个孩子,可是已经开始学会使用暴力来获取快乐—— “这哭声使他感到莫名的喜悦。他朝堂弟惊喜地看了一会儿,随后对准堂弟的脸打去了一个耳光。他看到父亲经常这样揍母亲。挨了一记耳光后堂弟突然窒息了起来,嘴巴无声地张了好一会儿,接着一种像是暴风将玻璃打开似的声音冲击而出。这声音嘹亮悦耳,使孩子异常激动。然而不久之后这哭声便跌落下来,因此他又给了他一个耳光。” 接着,皮皮抱着堂弟到屋外去看太阳,似乎是出于本能,当他觉得手上的孩子越来越重时,就松开了手,那一刻,他“感到轻松自在”。就这样,暴力的旋涡在孩子一次无意识的罪恶行动中形成了。山岗和山峰两兄弟及其妻子,都被不由自主地卷入到暴力的旋涡中。成人世界的暴力一旦展开,可绝不像孩童世界那样是非理性的,它是有计划、有安排、有目标的,它要求每一个人

论莫言小说叙事视角选择的美学意蕴

论莫言小说叙事视角选择的美学意蕴 彭 祖 鸿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罗定527200) 摘 要:独特的叙事视角使莫言的小说具有与众不同的美学风格。儿童叙事视角带领读者进入到明净绚丽的自然状态;成人视角使读者领受了多角度思维的快感和想象的愉悦;亲缘叙事视角则让人们得到穿梭于时空的美感以及对种族退化的忧虑。莫言是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现代写作技巧的感性传承人。 关键词:莫言小说;儿童视角;成人视角;亲缘叙述视角;美学意蕴中图分类号:I 207.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693(2004)03-0022-04 On the Aesthetic Implication of Selecting the Narrative Perspectives in Moyan s Fictions PENG Zu hong (Luoding V ocational &T echnological College,L uoding 527200,Guangdong,China) Abstract:Moyan s fictions are of distinctive aesthetic sty le because of his unique narrative perspectives.T he child s perspective leads the readers to the state of nature,w hich is liquid and florid,and the adult s perspective makes the readers feel the delight of thinking in many w ays such as the joy of imagination,w hile the kinship s perspective makes people have the aesthetic feelings of shuttling back and forth in time and space and the anxiety of degeneration of race.Moyan is the perceptual inheritor of not only Chinese tra ditional Aesthetics but also w estern modern w riting skills. Key words:Moyan s fictions;the child s perspective;the adult s perspective;the kinship s narrative per spective;aesthetic im plication 回顾上世纪后期的中国文坛, 小说家莫言的创作生命似乎特别坚韧:无论是作为!新潮 小说卓尔不群的开路先锋,还是作为!新潮 还俗后名利赫然的文坛大腕,莫言都以丰硕而独特的小说创作显示了自己不可或缺的存在价值和样板意义?[1]确实,作为一个小说家,他对于当代中国的文坛来说不可或缺,他的一系列作品:#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等,都以其风格独特而震撼文坛。他的小说有着独特的叙述方式(包括叙事视角的选择)、诡异的灵动感觉、令人回 味无穷的语言运用,使得他在中国文坛上夺人耳目。 莫言小说多采用的是在叙事学上称为内聚焦 的叙述模式,但本文不打算严格按照叙事学上对视角的划分,而是依据各自具有的不同的美学特点来进行划分,将它们分为儿童视角、成人视角和亲缘叙述视角。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一 有论者谓: 我觉得莫言的意义在于他为当代 收稿日期:2003-11-04 作者简介:彭祖鸿(1980-),男,广东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第8卷第3期2004年9月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Yangzhou Poly technic College V ol.8 No.3Sep.2004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主要作品集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主要作品 莫言 通过融合幻想与现实、历史视角与社会视角,莫言创造了一个复杂性堪比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世界,同时从中国古代文学和口述传统中找到一个起点。——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 1,《生死疲劳》——201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最新长篇小说,一部划时代的史诗性作品,是中国文学终于跳出图解概念沼泽最辉煌的标志性著作。 内容简介:小说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小说的主人公之一集中阐释着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而另一个主人公即小说的叙述者,则在六道轮回中,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从不同的视角讲述他所看到的故事。小说透过生死轮回的艺术图像,展示了建国以来中国农民饱经患难的生活和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生命。故事情节极端、怪异、变形、荒诞,但是与寄寓其中的哲理浑然天成。全书从内涵到外延充满了作家的探索精神,充满了艺术灵气。究其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而言,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史诗性作品,是中国文学终于跳出图解概念沼泽最辉煌的标志性著作。 2,《红高粱》——收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成名作 内容简介:198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红高梁》,为莫言的成名之作。书中创造了莫言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故事。这部《红高梁》同时收入题材或主题相近的其他中短篇,旨在加强读者对作家莫言的主要的中篇小说,或某一方面的创作思想的了解。莫言1985年发表《透明的红萝卜》,自此引起文坛关注。小说描写了一个无名无姓的黑孩子,他坚忍地活在苦痛的现实中,以一种自虐的方式表示自己的强大。作品成功写出了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外部世界。 198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红高梁》,为莫言的成名之作。书中创造了莫言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故事。《红高梁》曾荣获第4届全国中篇小说奖,被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据此改编的电影《红高梁》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3,《檀香刑》 内容简介:本书既是一部汪洋恣肆、激情迸射的新历史主义典范之作,又是一部借刑场为舞台、以施刑为高潮的现代寓言体戏剧。它以极度民间化的传奇故事为底色,借助那似非常传统的文本结构,充分展示了作者内心深处非凡的艺术想象力和高超的叙事独创性,张扬了作者长期所崇尚的那种生命内在的强悍美、悲壮美。同时,在这种强悍和悲壮的背后,莫言又以其故事自身的隐喻特质,将小说的审美内涵延伸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并直指极权话语的深层结构,使古老文明掩饰下的国家权力体系和伦理道德体系再一次受到尖锐的审视。 4,《丰乳肥臀》 内容简介:《丰乳肥臀》是莫言早期创作中的一座高峰,也是篇幅最为饱满的一部长篇力作。小说从抗日战争一直写到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以汪洋恣肆的笔触对波澜壮阔的历史进行了描绘。书中的母亲艰难孕育了上官金童和他的八个姐姐,众多儿女组成的庞大家族不可抗拒地被裹挟卷入了20世纪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进程。小说通过描写家庭来反映中国社会的变迁,表现了莫言对于女性的同情和赞颂。同时

【莫言小说鉴赏】从齐文化的角度看莫言创作

摘 要:齐文化是一种广收博采、融会贯通、自由奔放、积极进取的文化,自古以来,深刻地 影响着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莫言作为古齐国属地上的现代子民,身上流淌着齐文化血 脉,创作中自然烙有鲜明的齐文化印记。 关键词:齐文化;广收博采;融会贯通;自由奔放;积极进取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288(2011)05-0020-04 从齐文化的角度看莫言创作 王恒升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261061) 任何一个作家的创作莫不烙有作家文化人格的鲜明印记,而文化人格的形成又离不开长期耳 濡目染的文化环境。作为古齐国属地的现代子民,莫言的身上自然流淌着齐文化的血脉,张扬着齐文化秉赋的性格。“齐文化以广收博采、融会贯通、自由奔放、积极进取为特征”,是一种“尊贤上功”、 崇利善变的“实用主义的文化”。 [1] 这种文化基因,不仅深刻地影响了莫言,而且在他30多年的文学实践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 一、广收博采与融会贯通 新时期文学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路走来,历经数十个文学潮流,终发展成如今浩荡无疆的多元阶段。然而,无论文学如何翻腾裂变,绝大多数的作家终能被各个潮流瓜分殆尽,成为它们的形象代言人。如提到伤痕文学,必谈刘心武;提到反思文学,必谈王蒙;提到改革文学,必谈蒋子龙;提到中国式的现代派小说,必谈刘索拉;提到先锋文学,必谈马原;提到寻根小说,必谈韩少功;提到女性文学,必谈王安忆;提到新写实,必谈池莉;提到现实主义回归,必谈河北“三驾马车”;提到新生代,必谈韩寒……当然,在每一个文学思潮中,并不仅仅只有上述几人,每一个潮流都会促生大批作家登上文学舞台。笔者的意思是说,不论文学如何变化,活跃其中的作家绝大多数都只能各领风骚数几年,而风头一过,文学的宫墙上就会变幻出新的大王旗,拥有长久的且旺盛的文学创作 生命力的作家是不多见的。但莫言恰恰是一个拥有旺盛的创造力的作家。熟悉莫言创作的人一般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要想把莫言像其他作家那 样归类,实在是太难了!因为他的身影从他出道那天起就始终活跃在新时期文坛上,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甩出一篇或几篇作品,震撼并冲击着人们或紧张或松弛的阅读神经,让人们知道莫言依旧是一个文学弄潮儿。莫言何以有如此强大的创造力,与他的广收博采和融会贯通是分不开的。 莫言的广收博采是从模仿开始的,这一点如同众多的文坛新军。贾平凹模仿杨朔,迟子健模仿萧红,而莫言模仿的是孙犁。在莫言早期的《春夜雨霏霏》、《民间音乐》等作品中,流露着鲜明的“荷花淀”风格,这也是他当时颇受孙犁看重的原因之一。孙犁曾评价《民间音乐》“有点艺术至上的味道”。[2]对于模仿, 莫言并不讳言,而且公开断言:“几乎没有人是一下子就会写出很成熟的作品,大多数作家刚开始时都是模仿,包括我们伟大的鲁 迅,他的好几部作品都可以找到模仿的原本。”[3] 甚至公开承认《售棉大路》就是模仿阿根廷作家胡里奥·科塔萨尔的《南方高速公路》写出来的。在《独特的声音》这篇文章里,他说:“胡里奥·科塔萨尔的《南方高速公路》与我的早期小说《售棉大路》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阅读它时,我的心情激动不已,第一次感觉到叙述的激情和语言的惯性,接下来我就模仿着它的腔调写了《售棉大路》。这 收稿日期:2011-03-20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联重点科研课题“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影响力研究———以莫言的小说创作为例”(09-ZZ-WH-17);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莫言小说创作与高密地方文化关系研究”(2009141)作者简介:王恒升(1964—),男,山东潍坊人,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20· ·

莫言获“诺奖”原因探析

学年论文 题目:莫言获“诺奖”原因探析 姓名:田迁红 学号:P 100711058 学院: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2010级2班 指导老师:张向东 2013 年10 月30 日

莫言获“诺奖”原因探析 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田迁红指导老师:张向东 摘要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为: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从这个评语来看,莫言获“诺奖”,单从作品主体来看有三个主要原因:文学创作的民间性、历史与当代的巧妙结合、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本文将结合莫言代表作《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等作品对这三个原因做具体阐述。 关键词民间性,历史与当代,魔幻现实主义 莫言为什么会获诺贝尔文学奖?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莫言媚外,专写些中国的“黑暗”去投合西方人“仇社”的心理;也有人认为,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综合国力的上升,让中国的作家莫言获“诺奖”,是西方人向中国示好的表现。本文排除这些外因的干扰,单从文本的角度分析莫言获“诺奖”的原因,本文通过对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等作品进行分析,认为莫言获诺奖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文学创作的民间性、历史与当代的巧妙结合、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 一.文学创作的民间性 2001年,莫言在苏州大学“小说家讲坛”上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他“作为老百姓写作”的文学主张:

我认为真正的民间写作就是“作为老百姓”的写作......他在写作的时候没有想要用小说来揭露什么、来鞭挞什么、来提倡什么、来教化什么,就可以用一种平等的心态来对待小说中的人物,他不但不认为自己比读者高明,他也不认为自己比作品中的人物高明。[1]莫言“作为老百姓的写作”,当然不是像变戏法一样把自己彻底变成一个普通老百姓,每天只关注自家的柴米油盐,而是自觉的认同普通老百姓的所思所想,把自己当成一个和“民间工匠”一样性质的“说书人”,努力说出老百姓喜闻乐听的小说。纵观莫言的作品不难看出,莫言对“作为老百姓写作”的创作立场的反映。 第一,他的小说说的是民间的语言。莫言把自己的文学创作深深地扎根于高密东北乡的民族土壤里,充分吸收民间文化的生命元气,使得自己的作品的语言充分接着地气。例如《檀香刑》,整个故事都是采用他的家乡的一种民间戏曲——猫腔来说的,极具民间色彩。此外,莫言小说中的人物语言都非常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蛙》中“奶奶”留“姑姑”吃饭:“才不在一个锅里摸勺子几年”; [2]黄秋雅骂“姑姑”:“你算什么东西,竟敢指派我?老娘在医学院学习时,你还穿开裆裤吧!”[3]莫言觉得“民间很多土语听起来特别土,土的掉渣的语言写到书面上以后发现他其实很典雅”。[4] 第二,他的小说说的是民间的故事。莫言小说中的故事很多来源于小时候他外祖母、爷爷以及其他村子里上了岁数的人所讲的故事。莫言把这些故事稍加整理,再加上一点自己非凡的想象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小说,比如《红高粱家族》中“我爷爷”和“我奶奶”在高

莫言小说对人性的研究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莫言小说对人性的解读 ——及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学校:廊坊师范学院 指导老师:贺莹 姓名:李彬 专业班级:11级汉语言文学1班 学号:11010141012

目录第一章摘要 第二章写莫言作品的原因 第三章莫言的生平与创作 第四章莫言作品研究现状 第五章正文 第六章 1.对人性当中个性自由之我见 2.对人性之中软弱性之我见 3.对人性当中性问题之我见 4.对人性当中暴力 第五章附录

一、摘要与关键词 这篇论文主要通过对莫言的某些作品及作品中人物性格的分析来理解莫言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内质,通过这些人性内质来更好的了解人性,了解人,了解我们自己。并且指出我们的社会在这写人性内质影响下的社会问题,旨在希望通过这篇论文我们能够更好的完善自己,完善我们的社会。 关键词:莫言莫言作品中的人物自由软弱性暴力 二、写关于莫言的论文的原因 2012年,莫言因为其本人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样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莫言的名字红遍了大江南北,甚至都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同时莫言的作品也达到了销售的高潮。作为一名文学院的学生,之前对莫言的了解是肤浅的,甚至是仅仅局限在当代文学的教材当中,对莫言的事迹也是不是很清楚地知道的,对莫言的作品更是处于“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状态之中。 莫言获得“诺奖”之后,亦是读了莫言的一些书的。先是《生死疲劳》,再是《檀香刑》,又是《丰乳肥臀》、《红高粱》、《红蝗》等书。还记得,在首先读《生死疲劳》是的情形,当时就被莫言在这部书中奇妙的形式构思,精彩的内容以及围绕农村土地所展开的主题震惊折服了。《生死疲劳》这个词最早出现是在佛经当中的一句话:“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这句话得当的指出了在世间繁繁碌碌的人们受尽生死疲劳之苦的根源,那就是贪和欲。

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精选版

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指导老师:涂成林 学生姓名:范志丽 学号:25 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写作批次:2015年秋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_ 范志丽 日期: 2015年 12 月 12日

摘要……………………………………………………………………………………………………………I Abstract (Ⅱ) 一、语言的修辞手法灵活多样………………………………………………………………………………… 二、语言风格幽默诙谐………………………………………………………………………………………… 三、语言色彩丰富,抒情自然………………………………………………………………………………… 四、语言色彩丰富,抒情自然………………………………………………………………………………… 五、狂欢化、变异化的语言结构……………………………………………………………………………… 六、乡土气息浓厚……………………………………………………………………………………………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词……………………………………………………………………………………………………………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讲稿(中文)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据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每当我劳动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演讲全文:讲故事的人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演讲全文:《讲故事的 人》 莫言:讲故事的人 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 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

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

莫言小说鉴赏:历史观念重构_罪感意识表达与语言形式翻新_评莫言长篇小说_蛙_

几 年前,莫言的《生死疲劳》曾经遭到过一些批评家的诟病。在对《生死疲劳》、《第九个寡妇》(严 歌苓)等作品进行了一番深入剖析之后,批评 家邵燕君认为:“像王葡萄这样的‘一根筋’形象在近来的长篇创作中也并不鲜见。莫言《生死疲劳》中的蓝脸,余华《兄弟》中的宋凡平也都是一条道走到黑的‘牛脾气’,他们能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坚持一种非常的生活方式,完全靠‘本能’支撑。‘本能’是固定的,生物性的,它似乎不受社会观念所左右,但实际上,这样僵硬的傀儡式人物恰是从理念里催生出来的,其纯之又纯的形象和一往直前的姿态其实很像当年芭蕾舞台上的白毛女、洪常青。接受这样的人物不仅需要理解、认同,甚至需要信仰。这提醒人们,意识形态果然是没有终结的。像当年的‘革命历史小说’中那样鲜明的‘规定性’,可以以任何一种新理念的形式在‘重述’中重现,形成对历史新 的遮蔽。”① 结合我自己对于莫言《生死疲劳》的阅读感 受,就应该承认,邵燕君的上述说法并非空穴来风,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切中了莫言此作的要害所在。实际上,也正是因为受到了一种单一鲜明的意识形态立场影响遮蔽的缘故,所以莫言在《生死疲劳》中对于历史意识进行的深入思考,自然也就被迫打了不小的折扣。 然而,令人感到特别欣慰的是,到了《蛙》这部长篇小说中,所具体呈现出来的却已经是一种带有鲜明自我超越性的历史观。这一点,既突出地体现在作家关于前三十年的描写中,也清晰地体现在他关于后三十年的描写中。其中,最能见出莫言历史观的,是他笔下那些不无血腥气息的关于计划生育场景的描写。一方面,从中国人口的发展历史来看,如果不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就借助于官方的强制性力量,强有力地执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的话,那么,拥有祖先崇拜心理以及传宗接代观念的中国人口的急剧膨胀,就实在是无法想象的一件事情。地球就这么大,地球上可资利用的资源越来越枯竭,这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已经坚持差不多半个世纪 之久的计划生育政策,就不仅是对中国的发展,而且更是对于世界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由于姑姑身为妇科医生,高密东北乡一带具体落实计划生育工作的重任,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她的肩上。因为计划生育便意味着要不断地结扎、流产、引产,所以,姑姑也就由一个使用新法接生的救生的菩萨,而摇身一变为戕害新生生命的刽子手。正是因为有了姑姑对于计划生育政策不折不扣的坚决执行,所以,一幕幕戕害生命的悲剧自然也就逐一出现在了读者面前。虽然制定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确有其历史的合理性的一面,但在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转换一种视角,从人道主义的思想立场上来看,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所带来的产妇以及新生儿生命的死亡,则又无论如何都必须受到强烈的批判与谴责。晚年的姑姑之所以会产生一种特别强烈的罪感情结,实际上所体现传达出的,正是作家莫言一种突出的人道主义悲悯情怀的具备。 就这样,围绕着计划生育这一特定时代产物的描写,莫言一种呈现历史复杂性的历史观,也就十分清晰地体现在《蛙》这一小说文本之中。但是,莫言的值得肯定之处,却并不仅仅在于对于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历史以及横贯于两个三十年之间的计划生育这个特定事物进行了足称深入的辩证性批判反思,也在于对所谓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后三十年历史,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批判性反思。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小说中关于“我”的老同学袁腮所一手创办的牛蛙养殖公司的描写上。这一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一位被侮辱被损害者,就是“我”的同学陈鼻的女儿陈眉。天生丽质且具有出污泥而不染品性的陈眉,在小说中曾经先后遭受过两次沉重的打击。第一次是在广东。一场突然降临的大火,对其心理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打击。第二次打击,则是因为她返回故乡之后在袁腮牛蛙养殖公司的代人受孕行为。在这次打击中,陈眉成为了一位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被剥夺者。必须注意到,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其负面因素已经出现了某种愈演愈烈的可怕状况。一方面是不合理 历史观念重构、罪感意识表达与语言形式翻新 ———评莫言长篇小说《蛙》 王春林

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211449786.html, 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 来源:《初中生·作文》2013年第01期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时,从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机构瑞典文学院传来消息,2012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山东高密人,1955年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檀香刑》、《生死 疲劳》、《蛙》等。即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向中国作家协会发去贺信。贺信中称:“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 素材点拨:中国当代文学,你行的。 “奥赛”获奖生将不再保送大学 2012年10月27日,第三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在杭州召开。在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史宁中透露,截止至明年(即从2014年高考起),“奥赛”获奖生参加高考,将不再具有保送资格。 “我是管‘奥数’的,我欢迎这样的决定。现在的‘奥数’教法不对,孩子真不应该学。”史宁 中说,“学‘奥数’,不如多看些书。我小时候就喜欢看凡尔纳的科幻书,比如《海底两万里》等。看这些书对我的影响非常大。” 其实,早在2001年,教育部就规定“奥赛”成绩不得与招生挂钩。叫停口号喊了多年,这趟“高速列车”却从未停下。为此,2010年11月,教育部等5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除进入国际“奥赛”国家队集训的学生外,其余“奥赛”获奖者都不再有保送资格。此规定从2014年高考开始适用。 素材点拨:学习,应多些兴趣,少些功利。

论莫言小说的叙述特征

内容摘要:莫言是当代文坛上的重量级作家,其作品在言说的气质上具有异质性:以民间立场消解官方话语,凸显自由意志以颠覆压抑人性的文化传统,以土匪形象解构典型英雄。为了达到言说的目的,莫言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并在感觉与语言、人称与视角、声音与色彩、文体与结构等的综合使用上具有探索性与实验性,尤其以站在民间立场的写作引人关注。如此手段的运用,虽然给莫言作品增色不少,但也产生局限性的瑕疵。本文试从叙述的异质性、多种手段的运用及二元对立的局限等方面浅析莫言小说的叙述特征与得失。 关键词:莫言;小说;叙述;特征 Abstract:Mo Yan is a heavyweight writer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world, his works reflects on the temperament of the heterogeneity: the official discourse digests civil position, highlight the repression of free will in order to subvert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humanity, deconstruct the image of a typical hero with regard to the image of bandits .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his works, Mo Yan uses of a variety of artistic means , and in perception and language, person and perspectives, sound and color, style and structure , Mo Yan is doing a revolutionary and experimental, especially the writing of folks position draws people’s attention. The use of such means, although the adds much color to the works of Mo Yan, also produc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drawbacks . I will try this article from the accounts the heterogeneity 、the integrated use of various means as well as the limitations of binary oppositions to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Mo Yan's narration and gains and losses of his works. Key words : Mo Yan ; novel ; narration ; features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及莫言获奖致辞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及莫言获奖致辞(全文) 北京时间12月11日0时16分许,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隆重举行。瑞典文学院成员作家、瓦斯特伯格为莫言领奖致辞。 颁奖词 瑞典文学院诺奖委员会主席瓦斯特伯格: 尊敬的国王和皇后陛下,尊敬的诺贝尔奖得主们,女士们先生们, 莫言是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出出来。他用嘲笑和讽刺的笔触,攻击历史和谬误以及贫乏和政治虚伪。他有技巧的揭露了人类最阴暗的一面,在不经意间给象征赋予了形象。 高密东北乡体现了中国的民间故事和历史。在这些民间故事中,驴与猪的吵闹淹没了人的声音,爱与邪恶被赋予了超自然的能量。 莫言有着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他很好的描绘了自然;他基本知晓所有与饥饿相关的事情;中国20世纪的疾苦从来都没有被如此直白的描写:英雄、情侣、虐待者、匪徒--特别是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母亲们。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没有真理、常识或者同情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人鲁莽、无助且可笑。 中国历史上重复出现的同类相残的行为证明了这些苦难。对莫言来说,这代表着消费、无节制、废物、肉体上的享受以及无法描述的欲望,只有他才能超越禁忌试图描述。 莫言的故事有着神秘和寓意,让所有的价值观得到体现。莫言的人物充满活力,他们甚至用不道德的办法和手段实现他们生活目标,打破命运和政治的牢笼。 《丰乳肥臀》是莫言最著名的小说,以女性视角描述了1960年的大跃进和大饥荒。他讥讽了革命伪科学,就是用兔子给羊受精,同时不理睬所有的怀疑者,将他们当成右翼。小说的结尾描述了九十年代的新资本主义,会忽悠的人靠卖化妆品富了起来,并想通过混种受精培育凤凰。 莫言生动的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被人遗忘的农民世界,虽然无情但又充满了愉悦的无私。每一个瞬间都那么精彩。作者知晓手工艺、冶炼技术、建筑、挖沟开渠、放牧和游击队的技巧并且知道如何描述。他似乎用笔尖描述了整个人生。 他比拉伯雷、斯威夫特和马尔克斯之后的多数作家都要滑稽和犀利。他的语言辛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