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八 田间一般病害诊断和鉴定

实验八 田间一般病害诊断和鉴定
实验八 田间一般病害诊断和鉴定

实验八田间一般病害诊断和鉴定

一、目的意义

为了了解病害种类,为农业病害及时、正确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要求掌握田间一般病害的诊断和鉴定方法,并能根据相应的病害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可能的防治措施。

二、材料用具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培养皿、解剖针、放大镜、刀片等实验常规用具以及酒精、盐酸等实验常用药剂。

三、内容说明

田间病害诊断是农业植物病理学重要部分,是病情预测、病害防治的重要基础工作。本次实验主要介绍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及线虫病害等的鉴定和诊断。并根据已学知识对某地区的田间地块发病情况做一般性的调查。

实验原理:

一、真菌病害的诊断和鉴定

真菌病害的鉴定主要是根据症状特征和病原真菌的形态特征。不同的真菌和其他病原物可引起相似的症状,因此应以病原真菌的鉴定为依据。

1、症状观察

观察症状时,先注意病害对全株的影响(如萎凋、萎缩、畸形和生长习性的改变等),然后检查病部。观察斑点病害,要注意斑点的形状、数目、大小、色泽、排列和有无轮纹等;观察腐烂病,要注意腐烂组织的色、味、结构(如软腐、干腐)以及有无虫伤等。放大镜和解剖镜在检查病症时很有用,注意有无病症,即真菌产生孢子和子实体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鉴定时常常会遇到许多非侵染性病害,它们的症状有的与病毒病、线虫病或有些真菌病害很相似,甚至在上面还能检查到真菌,当然,这些真菌一般是后来在上面生长的腐生性真菌。非侵染性病害,一般在田间是同时普遍发生的,与地形、土壤、栽培、品种和气候等条件有关,没有完整的田间记录有时是很难鉴定的,最好是就地观察、调查和分析,不能单纯依靠室内检查。

2、病原菌鉴定

症状对鉴定不是绝对可靠,不同的病原物可以产生相似的症状,而一种病害的症状可能因寄主和环境条件而变化,因此,标本的显微镜检查非常重要。真菌病害标本或培养的真菌,应因材料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检视。

2.1菌丝体和子实体的挑取检视

标本或培养基上的菌丝体或子实体,一般是直接用针挑取少许,放在加有一滴浮载剂的载玻片上,加盖玻片在显微镜下检视。

2.2叶面真菌的粘贴检视

叶面真菌的粘贴检视可用透明胶、醋酸纤维素、火棉胶或其他粘贴剂等。目的是为了检查叶片表面的真菌如白粉菌和其他霉菌等。

2.3组织整体透明检视

组织透明后的整体检查,不但可以看清表面有病菌,还可以观察组织内部的病菌,透明的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水合氯醛。水合氯醛透明:为了观察病叶表面和内部的病菌,可将小块叶片在等量的酒精(95%)和冰醋酸的混合液中固定24h,然后浸泡在饱和的水合氯醛水溶液中,待组织透明后取出用水洗净,经稀苯胺蓝的水溶液染色,用甘油浮载检视。

2.4真菌的玻片培养检视

琼胶培养基表面的真菌,直接挑取检视往往会破坏真菌的结构,故玻片培养是很好的检视方法。

2.5琼胶培养基中真菌的检视

琼胶培养基表面下的真菌机构,可以从平板上切取小块带菌的琼胶培养基、放在载玻片上,加盖玻片挤压后检视。

2.6真菌细胞核和染色体的观察

真菌细胞核和染色体的观察对了解真菌致病性和变异是非常重要的,有时需要对真菌染色体的变化或细胞核进行观察。细胞核染色方法很多,通常使用苏木精染色或4,6-Diamido-2-phenylindol(DAPI)荧光染料染色。

2.7组织浸离检视

组织浸离就是将根、茎、树皮等组织用药处理,除去中胶层,是细胞分离,以观察单个细胞的形态。

2.8徒手切片检视

徒手切片在教学和研究上都很有用,不需要特殊设备,操作方便,是日常用的最多的真菌检视方法。

二、细菌病害的诊断和鉴定

植物细菌病害的危害症状和发生发展规律,并不像病毒病害那样与真菌有很大的差别,所以鉴定和诊断方法大致和真菌病害的相似,由于细菌很小,可以作为分类根据的形态学性状比较少,因此细菌的鉴定方法与真菌又有所不同。

1、症状观察:

植物细菌病害表现各种类型的症状,不同属的细菌侵染植物后引起的症状有所不同,如棒形杆菌属细菌主要引起萎蔫,假单胞菌属细菌主要引起叶斑叶叶枯(少数枝枯、萎蔫和软腐),黄单胞菌属细菌主要引起叶斑和叶枯,土壤杆菌属细菌主要引起肿瘤,欧文氏菌属细菌主要引起软腐等,许多细菌性病害的病

斑还带有水渍状,有时可以作为诊断的特征,植物病部有时还有菌脓排出,也可以作为植物细菌病害一诊断特征。

2、病原菌鉴定:

2、1 显微镜观察

显微镜检查对诊断是非常重要的,细菌侵染引起的病害受害部位的维管束或薄壁细胞组织中一般都有大量的细菌,用显微镜观察组织有无细菌流出(喷菌现象)。

2、2 病原细菌分离鉴定

植物病原细菌一般都用稀释分离法。病原细菌在组织中的数量很大,稀释培养可以使病原细菌与杂菌分开,形成分散菌落,容易分离得到纯培养,对病原细菌的识别和鉴定有很大帮助。病原细菌的鉴定通常需要进行生理生化测定和致病性测定。

三、病毒病害的诊断和鉴定

植物的病毒病是作物的重要病害,几乎每种作物都发现有一种、几种甚至十几种病毒病害,对于病毒病害,首先要注意它的病理现象,有助于病毒病害的鉴别。

1、症状观察

植物病毒必须经过一定的伤口才能侵入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例如,叶片经磨擦接种病毒后,在接种点可形成局部斑点,有坏死褪绿、黄花等不同颜色,大小也可以不同。植物病毒从侵入点扩散,一般可以扩散到全株,表现各种外部症状,植物病毒病的外部症状一般可以归为五种类型:花叶、变色、环斑和环纹、坏死、矮缩、矮化和畸形。植物病毒病的内部症状包括组织与细胞的变化和内含体的变化两个方面。

2、病毒形态观察(不作要求)

四、线虫病害的诊断和鉴定

1、症状观察:

植物受到线虫为害后,可以表现各种症状,有的表现为瘿瘤、叶斑、坏死或整株枯死等,通常可以在病变部位找到病原线虫,但是多数线虫病表现为变色、褪绿、黄化、矮缩和萎蔫等症状,这多半是根部危害造成的。各属线虫为害不同,茎线虫主要危害植物地下茎,胞囊线虫多寄生在植物根部支根或须根侧面,根结线虫在新生的支根或侧根上寄生后引起根结,粒线虫和滑刃线虫主要危害植物的地上部分,可以传染植物病毒的长针线虫、剑线虫和毛刺线虫等,在根外寄生。

2、病原鉴定

直接观察分离

胞囊线虫、根结线虫和珍珠线虫等根部寄生的线虫,可在解剖镜下用挑针直接挑取虫体观察,对于一些虫体较大的线虫,如茎线虫和粒线虫等,可在解剖镜下用尖细的竹针或毛针将线虫从病组织中挑出,放在凹穴玻片上的水滴中,作进一步的观察和处理。

实验内容

选择发病较多的一块地,挑取其中一种或几种植物,以其中某一部位(茎杆、叶、根等)观察其病害特征,初步诊断病害类型,然后,对存在病原物的病害,根据以上所述方法进行病原鉴定,进一步确诊病害类型,要求真菌、细菌、病毒、线虫等病害各鉴定几种,本实验由于作物品种、地理条件、环境因素、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因素,病害的发生会有很大的差异。故在进行病害调查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3~5种作物,每种作物选择2~3个品种,根据已学知识对每种作物上的具有典型症状的病害进行一般调查和诊断,并填写表1。同时,选择几种难以仅通过症状观察来确定的病害,在实验室做进一步的病原鉴定。

实验作业

1.填写病害调查表

表1田间一般病害的诊断和鉴定(例)日期:年月日

地点(地块)寄主作物(品种)病害名称诊断依据(病害症状)备注

江苏盱眙铁山寺(第一田块)水稻(汕优63)稻瘟病叶片出现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

近圆形或不规则型病斑,叶片正反

两面都能产生大量的灰色霉层。经

病原菌显微观察无性态为灰梨孢,

有性态为[ 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 barr.] 。

由于稻瘟病急

性型症状很典

型,故初步判

断很快就能得

出结果,但仍

需病原鉴定。

…………病害2 …………2.鉴别真菌、细菌、病毒和线虫病害各2种,交由老师检查,作为平时成绩。

思考题

病毒病害分布广泛,其症状也与某些非侵染性病害相似,思考有何简易方法能有效区别病毒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植物保护学》学习指南

课程导学 一、预修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动物学。 二、学习对象: 植物生产类(农学、园艺、茶学、应用生物科学等专业)、生命科学类本科生。 三、授课内容与各知识点关系: 为了便于学生系统学习,现将植物保护学课程的知识点关系特作说明,具体见下图。 四、学习主要内容 植物保护学是围绕保护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之目标,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研究和探索经济有效治理技术和科学实施途径,提高植物生产的经济效益,维护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综合性应用科学。本课程重点需要通过学习掌握下列主要内容或知识点:植物保护学各分支学科如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和杂草学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技术,以及有害生物的治理策略与技术;另方面,重点学习掌握粮食作物、杂粮、蔬菜、果树和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特点、鉴别与诊断、发生发展规律及关键防治技术,以及农田常见杂草的识别与防治。

同时,通过对理论教学有关内容的学习,开展相对应的实验教学,以加强感性认识,学会基本实验技能如绘图技巧,以及鉴别昆虫、植物病原与杂草的技能。 五、学习方法 【课堂学习】课前根据教学日历安排对有关内容进行预习。课堂中认真听老师授课,并认真记录关键知识点的记笔。同时,在上课过程中遇到不明白或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提问或课后提问与交流。 【课后学习】根据上课内容、教师课件以及课程网站内容,及时整理笔记,使知识点与上课内容更系统。同时,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课程网站中有关训练题进行自我测试,既完成作业,也测试自我知识点掌握程度。 【查阅文献与课程论文写作】为了很好完成课外讨论,结合撰写课程论文,要学会和掌握如何利用学校图书馆等网络资源或文献数据库(如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收集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参考科技论文写作要求与规范撰写课程论文,并制作PPT,以便开展课程论文报告与交流。 【实验课堂教学】按照实验内容事先进行预习,在老师讲解和指导的基础上认真观察各种实验保存标本,训练有关实验操作如解剖昆虫、制作标本等。有问题及时提问,以得到解答。认真完成有关实验报告。学会标本绘图技能。 【野外考察】在教师指导下,去教学实验农场采集各种有害生物标本,并进行现场识别。对难以识别的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定、识别。 【课外科研训练】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的执行,自觉主动与老师联系,申请有关科研训练项目,学会如何写申请报告、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等。 六、考核办法 考试形式多样,包括:期末闭卷考试占50%,课堂讨论与课程论文占20%,平时作业占10%,实验操作10%。另外,课外野外调查或科研活动,以及参加学术报告等,占10%。 七、教材及参考资料 (一)教材 1)叶恭银主编. 植物保护学. 杭州: 江大学出版社, 2006 2)浙江大学《植物保护学》课程组编. 浙江大学《植物保护学实验指导书》(讲义)(第二版), 2007 (二)推荐参考书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客观题)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 选择题: 1下列临床常用标本中,不正确的是: A. 血常规实验中,最常用的抗凝剂为EDTA K2O B. 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的测定。 C. 对于尿液一般常规检查,可用随机尿标本。 D. 采集脑脊液标本时,常采用第一管作细胞计数。 2 ?下列关于临床检验标本描述中,错误的是: A. 血常规检查的标本一般用EDTA-Na抗凝的标本。 B. 尿液常规检查一般可留取随机尿标本。 C. PT、APTT试验需采用枸橼酸盐抗凝。 D. 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X的测定。 3 ?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以下检验结果哪一项是错误的: A. WBC总数升高 B. 外周血中出现晚幼粒细胞 C. 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 D. 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活性降低 4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 在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外周血中常易出现晚幼粒细胞。 B. 在病毒性感染中,常可见淋巴细胞分类增多。 C. 嗜酸性粒细胞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超敏反应。 D. 缺铁性贫血经铁剂治疗后,在红细胞分布直方图上可出现“双峰”改变。5?关于非选择性蛋白尿,下述描述中错误的是: A. 非选择性蛋白尿常出现于较严重肾小球病变中。 B. 中分子量白蛋白与小分子量B 2 —微球蛋白同时增多。 C. 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G、IgA甚至IgM也大量滤出。 D. 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反应常常十分有效,因此预示预后良好。 6 ?关于正常骨髓象的描述,下列中错误的是: A. 骨髓增生活跃 B. 粒红比值约为5—7: 1 C. 粒系中杆状核粒细胞高于分叶核粒细胞,在粒细胞系中所占的比例为最高 D. 可见到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非造血细胞 7.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依K因子)包括有: A. F n、W、/、X B. F n、%、/、X

实验诊断学考试试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成人女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为多少g/L A.100 ?140 B.140 ?170 C.120 ?160 D.110~150 E.170~200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增高的心脏病是 A. 高血压性心脏病 B.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C. 冠心病 D. 贫血性心脏病 E. 风湿性心脏病 3.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 A. 上消化道出血 B. 缺铁性贫血 C. 溶血性贫 血 D. 再生障碍性贫血 E. 白血病 4.下列正常值中错误的是 A. 网织红细胞0.005 ?0.015 B. 白细胞计数 (4.0~10.0)X109 C. 嗜酸性粒细胞0.5%~5% D. 嗜中性粒细胞 20%~40% E.血小板数(100?300) X 109 5.中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量为: A. > 90g/L B. 90g/L ?60g/L C.60g/L ?30g/L D. v 60g / L E. v 30g/L 6. 下列哪项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A. 缺铁性贫血 B. 溶血性贫血 C. 急性失血性贫血 D. 巨幼细胞性贫血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7. 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是: A. 急性溶血 B. 急性中毒 C. 急性感染 D. 大面积烧伤 E. 恶性肿瘤 8. 下列哪种疾病引起白细胞总数减少: A.尿毒症 B.急性中毒 C.化脓性感染 D.伤寒 E.急性 心肌梗死 9.有关白细胞计数,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10X 109/L 为白细胞增多 B.v 4X 109/L 为白细胞减少 C. 化脓性感染,白细胞增多 D. 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白细胞可减少 E. 白细胞增多和淋巴细胞增多常一致10.急性失血时血象最早的变化是: A.血小板减少 B.血红蛋白减少 C.白细胞升高 D.白细胞减少 E. 血小板减少增高 1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A. 急性出血 B. 急性感染 C. 过敏性疾病 D. 肺结核 E. 伤寒1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A.化脓性感染 B.寄生虫病 C.病毒性感染 D.皮肤病 E.过敏性疾病 13.下列除哪种情况外,都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 急性大失血 C. 放射病 D. 脾功能亢进 E.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4.出血时间延长见于: A. 上消化道出血 B. 肺出血 C. 脑出血 D. 血小板减少 E.红细胞减少 15.凝血埋单缩短见于: A.血友病 B.严重肝病 C.无纤维蛋白血症 D.DIC E.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亢进 16. 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最常见于: A. 巨幼细胞性贫血 B. 未治疗的缺铁性贫血 C. 溶血性贫血 D. 淋巴瘤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17. 通常作为判断贫血治疗效果和治疗性试验的指标是: A.RBC B.Hb C.Ret D.Hct E.ESR 18. MCH 是指: A.平均红细胞体积 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C.红细 胞压积 D.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E.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19. 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的指标为: A.MCV B.MPV C.RDW D.HCT E.ESR 20. 下列哪种成分增高可导致血沉增快: A.白细胞 B.白蛋白 C.球蛋白 D.网织红细胞 E.血小板 21. 某患者血液检查结果为:MCV76fl ,MCH24pg,MCHC290g儿应属于: A. 大细胞性贫血 B. 正常细胞性贫血 C.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E. 正常人 22. 镜下血尿是指尿中红细胞数: A. > 2 个/HP B. > 3 个/HP C. > 4 个/HP D. > 5 个/HP E. > 7 个/HP 23. 正常尿液中偶见: A.透明管型 B.脂肪管型 C.颗粒管型 D.白细胞管 型 E. 腊样管型 24. 正常人尿比重为 A.1.010 B.1.015 ? 1.025 C.1.020 D.1.015 E.1.025 ?1.035 25. 少尿是指24 小时尿量小于 A.100ml B.400ml C.600ml D.800ml E.1000ml 26.下列哪项是肾性少尿的原因: A.肾动脉血栓形成 B.休克 C.急性肾炎 D.重度失 水 E. 前列腺肥大 27. 多尿是指24小时尿量多于: A.1000ml B.1500ml C.2000ml D.2500ml E.3000ml 28. 酱油色尿易见于 A.血友病 B.膀胱炎 C.肾盂肾炎 D.蚕豆病 E.缺铁性贫血 29. 病人尿中出现哪种管型,首先考虑急性肾盂肾炎 A.白细胞管型 B.蜡样管型 C.脂肪管型 D.上皮细胞 管型 E. 红细胞管型 30.. 振荡尿液后,尿液泡沫呈黄色见于 A.药物影响 B.食用胡萝卜影响 C.尿中有血红 蛋白

实验诊断学---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 Ⅰ、血液一般检验----红细胞系统 一、红细胞生成起源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1、男:RBC>6.0 ×1012/L, Hb>170g/L 女:RBC>5.5 ×1012/L, Hb>160g/L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 ⑴、相对增多: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 ⑵、绝对增多 ①继发性:非造血系统疾病,主要环节是EPO增多 代偿性增加:血氧饱和度低,组织缺氧所致 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 病理性:慢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 非代偿性增加:无血氧饱和度低和组织缺氧 肿瘤和肾病所致: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②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贫血:男<120g/L, 女<110g/L 贫血程度:轻度:>90g/L 中度:90-60g/L 重度:60-30g/L 极重度:<30g/L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 ⑴、生理性减少: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老人(骨髓造血减少) ⑵、病理性减少 ①生成减少 骨髓造血障碍 造血干细胞异常:再障 骨髓浸润:急性白血病等 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慢性感染、肿瘤、肝病、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 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 DNA合成障碍:巨幼细胞贫血 血红蛋白合成障碍 血红素合成障碍:IDA 珠蛋白合成障碍:海洋性贫血 ②破坏过多 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遗球、红细胞酶缺陷的溶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PNH 红细胞外在缺陷(获得性):免疫性、机械性 ③失血 急性失血

慢性失血 四、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定义】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这些嗜碱性物质被凝聚沉淀并着色,在胞浆中呈现蓝色细颗粒状,颗粒间又有细丝状联缀而构成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正常值】 0.005~0.015(0.5%~1.5%) 【临床意义】 (一)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1. 网织红细胞增多:溶血性贫血;急性大量溶血 2. 网织红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 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给予铁剂或叶酸治疗有效,网织红细胞增高; 溶血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治疗有效,网织红细胞减低 五、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 【定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 【正常值】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 【临床意义】 (一)生理性增快:妇女月经期(与子宫内膜破损及出血有关);妊娠3月后至分娩后3周(与生理性贫血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有关);老年人(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有关) (二)病理性增快: 1. 炎症性疾病: ①急性细菌性炎症(与肝脏释放急性时相反应物质增多,包括α1抗胰蛋白酶,α2巨球蛋白,CRP,结合珠蛋白,转铁蛋白,纤维 蛋白原等有关); ②风湿热活动期(与γ及α2球蛋白增高有关); ③慢性炎症(如结核)活动期(与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加有关) 2.组织损伤及坏死:大范围组织损伤,手术创伤,心肌梗塞(心绞痛时正常,可作为鉴别),肺梗塞 3.恶性肿瘤:与α2巨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高,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贫血等有关。 4.高球蛋白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瘤、风湿性疾病(SLE、类风湿关节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肾炎、肝硬化 红细胞沉降率的临床意义 5. 贫血 HB低于90 g/L时,血沉增快,随贫血加重而增快明显 *血沉加快不与红细胞减少呈正比(严重贫血 , 红细胞过少不易形成缗钱状排列)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镰形细胞贫血、红细胞异型症:异型红细胞不易聚集成缗钱状 , 血沉加快不多 6.高胆固醇血症 六、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 【定义】又称血细胞压积(packed cell volume,PCV),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正常值】温氏法: 男0.40--—0.50l/L (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 0.37-0.48i/L (37-48容积%),平均0.40l/l

实验诊断学复习题必考题

实验诊断学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答:1.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线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抗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绝对性增多按发病元婴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者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包括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和红细胞生成素非偿性增加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症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2.简述红细胞染色反应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答: ①,低色素性: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苍白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②.高色素性:红细胞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③.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稍大,正常人外周血中占.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慢性贫血. 3.简述红细胞中常见的异常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答: ①.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聚集而成. ②.染色质小体:是核的残余物,此小体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③卡-波环:成熟红细胞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曾认为是核 膜的残余物. ④有核红细胞: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科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何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4.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答:1.急性感染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红细胞破坏.3.急性大出血.4.急性中毒.5.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5.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感染2.血液系统疾病.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5.自身免疫性疾病. 6.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过敏性疾病2.寄生虫病3.皮肤病4血液病5某些恶性肿瘤6 某些传染病 7.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过敏性疾病2.血液病3.恶性肿瘤4.其他如糖尿病, 8.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9.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血小板分布异常. 10MPV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增加多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时造血功能恢复的主要表现.减低多见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有半数白血病患者MPV减低,MPV随血小板数而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标志之一.

北方果树主要病虫害防治

苹果树病害 1、苹果树轮纹病防治方法:(1)果树发芽时,喷80%一世功800倍液保护。(2)80%果丽奇600倍液喷雾 保护。(3)10%美世2000-2500倍液在发病初期喷雾。(4)70%好白津600倍液发病初期喷雾。以上药剂注意交替使用。 2、苹果树炭疽病(红点、黑点病)又称苦腐病、晚腐病,潮湿条件下产生肉红色分生孢子团块,后期变黑 色小点。防治方法:(1)谢花后半月的幼果期(5月中旬),喷布80%一世功800倍液。(2)10%美世1500-2500倍液。(3)80%果丽奇600倍液。(4)洁斑600倍液。 以上药剂根据药剂残效期,每隔10-15天交替使用一次,每次降水后,均应喷药预防。 3、苹果白粉病防治方法:春季开花嫩芽破绽时,喷布。(1)10%美世2000倍液。(2)12.5%腈菌唑1500 -2500倍液。(3)30%洁斑2500-3500倍液。(4)25%龙金敌力5000-7000倍液。 以上药剂视病情一般每10-15天喷药一次,共喷2-3次,注意药剂交替使用。 4、苹果斑点落叶病防治方法:春梢生长期可使用:(1)80%一世功800倍液。(2)洁斑3000倍液。(3)10% 美世3000倍液,以上药剂主要起保护作用;发病初期可使用30%洁斑3000倍液治疗,7-10天1次,共喷3次。 5、苹果褐斑病防治方法:发病前7-10天喷(1)10%美世4000倍液。(2)12.5%腈菌唑3000倍液。(3) 30%洁斑4000倍液。(4)25%龙金敌力5000倍液。 6、苹果树腐烂病防治方法:(1)刮治:春季刚发芽时,用快刀将病变组织彻底刮除,然后使用70%好白 津1份加植物油3份调匀涂药,也可用好白津100倍液涂抹。 7、苹果花叶病防治方法:春季发病初期,可使用20%毒泰4000倍液,隔10-15天1次,连续2-3次。 一、梨病害及其防治 1、梨黑星病防治方法:喷药预防:(1)80%一世功800倍液。(2)80%果丽奇600倍液;发病初期喷: (1)10%美世4000-6000倍液。(2)12.5%腈菌唑3000倍液。(3)30%洁斑3000倍液。以上药剂在雨前或雨后均需喷1次。 2、梨树轮纹病喷药保护:(1)可使用80%一世功800倍液。(2)80%果丽奇600倍液。发病初期可 使用:(1)10%美世5000倍液喷雾。(2)70%好白津1000倍液喷雾。(3)30%洁斑4000倍液喷雾。 3、梨树炭疽病发病前可用:(1)10%美世2000倍液。(2)70%好白津1000倍液。(3)80%一世功 800倍液。(4)80%果丽奇600倍液。(5)洁斑1000倍液。(6)70%爽洁托800倍液。以上药剂每隔15天左右喷药一次,连续喷4-5次。注意药剂品种间交替使用。 4、梨树白粉病发病初期使用:(1)10%美世2000倍液(2)70%好白津1000倍液。(3)12.5%腈 菌唑3000倍液。(4)30%洁斑4000倍液。 二、葡萄病害 葡萄白腐病又名腐烂病,常引起大量果穗腐烂。防治方法:发病前可使用(1)70%爽洁托800倍液。(2)美世2000倍液。(3)好白津1000倍液。(4)洁斑800倍液。 以上药剂每隔7-15天喷一次,共需喷3-5次。 葡萄炭疽病发病前可用:(1)80%果丽奇800倍液(2)洁斑800倍液。(3)70%爽洁托600倍液。(4)10%美世1500倍液。 以上药剂每隔15天左右喷1次,连续喷3-5次。 葡萄黑豆病防治方法:用药关键时期是花前半月,落花70-80%及落花后半月共3次,药剂可选用:(1)10%美世2000-3000倍液。(2)洁斑600倍液或50%纯白多菌灵600倍液。(3)80%一世功1000倍液。 葡萄霜霉病防治方法:除了未发病前使用波尔多液保护外,还可使用:(1)50%霜品1000倍液。(2)64%阿米安500倍液。(3)58%霜必康600倍液。 以上药剂一般使用3-5次,间隔10-15天喷一次,能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 葡萄白粉病防治方法:发病前可用(1)70%好白津800倍液。(2)爽洁托800倍液。(3)12.5%腈菌唑3000倍液。(4)30%洁斑3000倍液。(5)10%美世5000倍液。 桃树病害 桃树缩叶病防治方法:在花瓣露红(未展开时),喷洒(1)80%一世功500倍液。(2)好白津1000倍液。 以上药剂注意喷药要周到细致。桃树发芽后,一般不需要再喷药。

实验诊断学

第四篇实验诊断 实验诊断引言 [目的要求] 1.了解本课程在临床医学中的位置和特点。 2.了解本课程的发展概况和当代特点。 3.建立运用医学检验的正确观点。 4.了解教学重点和要求。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授部分 1.实验诊断学的定义、地位和特点。 2.简述实验诊断学发展史及当代特征。 3.如何正确地运用医学检验。 4.指出学习重点和学习要求。 (二)实验操作部分 一、血液一般检查(一)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液一般检查的内容和临床应用。 2.掌握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的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血液一般检查的生理基础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授部分 1.血液一般检查的生理基础、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计数的方法、原理、参考值和临床意义。 2.病理性红细胞的形态、本质和临床意义。 3.简要介绍电子血红细胞计数仪的类型、原理和性能。 (二)实验教学部分 1.血红蛋白测定(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2.红细胞计数(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3.示教:病理性红细胞的镜下形态。 二、血液一般检查(二) [目的要求] 1.掌握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熟悉中性粒细胞核象移动的类型和临床意义。(六年制、七年制掌握) 3.熟悉病理性白细胞的形态、产生原因和临床意义。 4.了解中性粒细胞动力学改变对白细胞计数的影响。 [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授部分 1.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的方法、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2.中性粒细胞动力学简介。 3.中性粒细胞核象移动的类型和临床意义。 4.病理性白细胞的形态、产生原因和临床意义。 (二)实验教学部分 1.白细胞计数(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2.白细胞分类计数(每人一份作出报告)。 3.示教:病理性白细胞的镜下形态。

植物病害的特征及防治措施

植物病害的特征及防治措施 根据植物病害检测仪多年对植物病害种类的观察分析及统计,园艺植物病害可以被分为两大类,非传染性病害和传染性病害。这两种植物病害都是什么特征呢?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进行防治,下面详细进行介绍: 非传染性病害和传染性植物病害的特征: (1)非传染性病害的识别。此类病害在田间发生一般为较大面积的均匀发生,没有由点到面逐步扩展的过程。通常有病植株均表现为全株发病。此类病害不是由病原生物引起的,因此发病植物表现出的症状只有病状没有病征。这类病害的发生往往与土质、气象条件的特殊变化、栽培管理(施肥、排灌和喷洒化学农药是否适当)以及与某些工厂相邻而接触废水、废气、烟尘等有密切关系。因此诊断这类病害除观察田间发病情况和病害症状外,还必须对发病植物所在的环境条件等有关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才能最后确定致病原因。非传染性病害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更密切、发生面积更大、无明显的发病中心和中心病株,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恢复(环境条件改变)。 (2)传染性病害的识别。传染性病害分为真菌类、细菌类和病毒类。真菌类病害的识别。由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统称真菌病害。诊断这类病害主要根据症状观察和病原检查来进行。真菌病害的症状以坏死和腐烂居多,而且大多数真菌病害均具有明显的病征,环境条件适合时可在病部看到明显的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颗粒状物等特定结构。诊断真菌病害时,除仔细观察症状外还应对病原进行鉴定。做病原检查时根据不同的病征采取不同的鉴定方法。当病征为霉状物或粉状物时,可用解剖针或解剖刀直接从病组织上挑取子实体制片;当病征为颗粒状物或点状物时,采用徒手切片法制作临时切片;当病原物十分稀疏时,可采用粘贴制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根据子实体的形态、孢子的形态、大小、颜色及着生情况等与文献数据进行对比,对于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即可确定。细菌类病害的识别。由病原细菌引起的病害称为细菌性病害。细菌病害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害的症状和病原细菌的种类来进行。细菌性病害在潮湿条件下一般在病部可见一层黄色或乳白色的脓状物,干燥后形成发亮的薄膜即菌膜或颗粒状的菌胶粒。菌膜和菌胶粒都是细菌的溢脓,是细菌病害的病征。如果怀疑某种病害是细菌性病害。但在田间病征又不明显,可将该病株带回室内进行保湿培养,待病征充分表现后再进行鉴定。病毒类病害的识别。识别病毒病害主要依据症状特点、病害田间分布、病毒的传播方式、寄主范围以及病毒对环境影响的稳定性等来进行。病毒和类病毒引起的病害都没有病征,但它们的病状具有显着特点,如变色(黄化、花叶)、畸形(小叶、丛枝)等全株性病状。这些病状表现首先从分枝顶端开始,然后在其它部位陆续出现。除此之外还可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粒体的形态和用血清学方法等进行鉴定。

蔬菜病害的识别与鉴定

蔬菜病害的识别与鉴定 我国蔬菜作物种类很多,主要包括葫芦科蔬菜、茄科蔬菜、十字花科蔬菜、豆科蔬菜及其他蔬菜。 葫芦科蔬菜主要包括多种瓜类作物,其病害种类繁多,据统计达近百种,有些病害可以危害多种瓜类作物,给生产造成严重损失。其中以黄瓜霜霉病、枯萎病、细菌性角斑病、白粉病等发生较重,为害最重;黄瓜黑星病曾作为某些省区的检疫性病害,近年间在北方保护地严重发生,损失极大,现已蔓延至很多地区;黄瓜灰霉病、炭疽病、菌核病等历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其它瓜类病害如病毒病、枯萎病、根结线虫病、白粉病、西瓜和甜瓜炭疽病、西瓜疫病、甜瓜蔓枯病等,每年都有一定为害。 茄科蔬菜主要包括番茄、茄子和辣椒等。茄科蔬菜上的病害约有70多种。番茄上以各种病毒病为害最重,晚疫病和早疫病在各地发生也很普遍,流行年份损失很大;近年来保护地番茄灰霉病发生广、为害猖獗,上升为最重要的病害;其次叶霉病也普遍发生;番茄溃疡病是全国的检疫性病害,已对生产构成威胁。茄子上主要是黄萎病发生普遍,一直是多年来的顽症,在露地和保护地均较严重,褐纹病、绵疫病等发生也较为普遍,流行年份损失严重。辣椒上则以病毒病、炭疽病、疮痂病等为害严重;近年来辣椒疫病急剧上升,已给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此外,茄科蔬菜根结线虫病近年来发生严重,有蔓延趋势,局部地区已造成较大损失。 在十字花科蔬菜生产上,发生的病害近50种。其中病毒病、霜霉病和软腐病合称为白菜的三大病害,发生区域广泛,为害比较严重,对白菜生产威胁较大;十字花科蔬菜其它病害,如白斑病、黑斑病、黑腐病、炭疽病、白锈病等,历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也给蔬菜生产、贮藏等造成一定损失;根肿病在部分省区见有发生,发病重时为害也较重;菌核病多在南方十字花科蔬菜上或采种株上发生。 其他发生普遍、危害较大的蔬菜病害还有豆类锈病、炭疽病、枯萎病,芹菜斑枯病、早疫病、大葱锈病和紫斑病,韭菜灰霉病,莴苣霜霉病,姜腐烂病、芦笋茎枯病及各种蔬菜的根结线虫病等。 一葫芦科蔬菜病害的识别与鉴定 一.目的要求本实验以黄瓜病害为主,熟悉葫芦科蔬菜上为害较重的主要病害的症状和病原物的形态特点,次要病害以症状为主作一般观察,为病害的正确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田间调查以及指导生产及时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仪器用品载玻片、盖玻片、解剖刀、解剖针、移植针、清水滴瓶、刀片、酒精灯、镜头纸等,显微镜、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及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三.实习材料黄瓜主要病害(霜霉病、枯萎病、细菌性角斑病、黑星病、白粉病、炭疽病、菌核病、灰霉病、绵腐病、疫病、蔓枯病、褐斑病、细菌斑点病)的标本、新鲜材料、挂图、病原菌制备片,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含幻灯片、录象带、光盘等影象资料)。四.观察内容和方法 (一)黄瓜霜霉病(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 1.症状主要危害成株期叶片。病斑水浸状、多角形、黄褐色至红褐色,潮湿时病斑背面生出灰黑色霉层。取病叶标本,注意观察病斑形状、颜色等特点,病斑背面霉状物有何特点? 2.病原属鞭毛菌亚门假霜霉属真菌。孢子囊梗无色、无隔,呈单轴状、锐角分枝;孢子囊卵球形、无色,顶端具乳头状突起。刮取病叶标本上的灰色霉层制片镜检,注意病菌孢子囊梗的分枝、孢子囊的形态特征,孢子囊有无乳头状突起? (二)瓜类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cumerinum) 1.症状典型症状是植株萎蔫。多在成株期开花结果后表现症状。病株似缺水状萎蔫,

2007级临床医学八年制桥梁课总课表

2007级临床医学八年制桥梁课总课表 说明: 2011年8月29日至2012年1月14日,共20周,第19-20周为考试时间。 2.上午4学时,下午3学时,每学时45分钟。 3.计划学时:诊断学96+26学时;医学影像学64学时;外科手术学32+16学时;外科学总论42+6学时;中医学40学时;B超6学时;交流技能学16学时;麻醉学24学时(由我院麻醉科教研室承担);临床技能实验学48学时;第二外语40学时;卫生学48学时;流行病学32学时; 医学英语24学时;高级实验诊断学32学进;全科医学概论16学时。 4.临床技能实验学48学时,请按照学校《关于2011学年第一学期“临床技能实验学”课程教学安排的通知》要求排课,利用临床技能训练中心教学模具或床旁教学达到教学要求。其中诊断学26学时(模拟心肺听诊4学时;模拟腹部触诊2学时;血液一般检查4学时;尿常规与肾功能检查4学时;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4学时;脑脊液检查4学时;粪常规和肝功能检查4学时);外科学总论6学时(创伤急救包扎2学时; 麻醉气管插管2学时;心肺复苏2学时);外科手术学16学时(无菌术4学时;缝合技术外科打结技术4学时;肠管吻合术4学时;剖腹探查术4学时)。 5.各教研室严格按计划学时排课,理论课与见习课的比例为1:1.2,多余课时、节假日不排课。 6.2006级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共36人,分为4组见习,每组9人,上高级实验诊断学分2组,每组18人(上课、见习地点由检验系老师负责通知),详见见习安排表。 7.大课地点:三教室 见习课地点:临床技能实验学(部分)—临床技能训练中心物诊—物诊示教室实诊—实诊示教室外总—带教老师另行通知影像—学生电子阅览室中医—三教室外科手术学—手术学示教室 8.流行病学、医学英语、第二外语、卫生学、全科医学概论、高级实验诊断学的教学由其他学院承担。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务部2011年7月

果树常见病害及解决方案

果树常见病害及解决方案 *苹果褐斑病* 同心轮纹型

针芒型 混合型【危害特征】

病斑褐色,边缘绿色不整齐,故有绿缘褐斑病之称。病斑有三种类型: ①同心轮纹型。病斑圆形,四周黄色,中心暗褐色,有呈同心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点(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病斑周围有绿色晕。 ②针芒型。病斑似针芒状向外扩展,无一定边缘。病斑小而多。 ③混合型。病斑很大,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中心为灰白色,其上亦有小黑点,但无明显的同心轮纹。有时果实亦能受害。病斑褐色,圆形或不整形,凹陷,表面有黑色小粒点。病部果肉褐色,呈海绵状干腐。 【防治方法】 ①合理修剪,注意排水,改善园内通风透光条件。秋、冬季清扫果园内落叶及树上残留的病枝、病叶,深埋或烧毁。 ②每年的6-8月是防治的关键时期。预防常用药剂有:波尔多液、代森锰锌、戊唑醇等。注意在套袋前幼果期喷波尔多液易产生果锈。 *苹果斑点落叶病*

初期出现褐色圆点

逐渐扩大为红褐色,边缘紫褐色,病部中央常具一深色小点或同心轮纹 天气潮湿时,病部正反面均可长出墨绿色至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夏、秋高温高湿,病菌繁殖量大,发病周期缩短,秋梢部位叶片病斑迅速增多,一片病叶上常有病斑10-20个,多斑融合成不规则大斑,叶即穿孔或破碎,生长停滞,枯焦脱落。 果实染病:在幼果果面上产生黑色发亮的小斑点或锈斑。 病部有时呈灰褐色疮痂状斑块,病健交界处有龟裂,病斑不剥离,仅限于病果表皮,但有时皮下浅层果肉可呈干腐状木栓化。 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在受害叶、枝条或芽鳞中越冬,翌春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风雨传播. 从气孔侵入进行初侵染。以叶龄

实验诊断学考试名解简答论述汇总_给力版

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 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 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 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 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 象。(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 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病理性增快的临床意义: 答:病理性增快可见于:①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 细菌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 情好转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②组织损伤及坏死: 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 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③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④高 球蛋白血症。⑤贫血。⑥高胆固醇血症。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指标, 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3.试述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答: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等;2)严重的组织损伤,如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3)急性溶血;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等;5)急性中毒,如代谢性中毒或化学性药物中毒;6)恶性肿瘤和白血病。 4.何谓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诊断学实验课教学大纲

《诊断学》(Diagnostics) 第8版 实验课教学大纲

目录 课程简介 (3) 课程总览 (4) 课程各论··································5 实验一一般检查及头颈部检查……………………………………………………实验二正常人胸部及肺脏检查……………………………………………………实验三心和血管的检查……………………………………………………………实验四电子标准化病人心肺部听诊(CAI)……………………………………实习五腹部检查……………………………………………………………………实验六电子标准化病人腹部触诊检查(CAI)……………………………………实验七脊柱四肢、神经反射检查……………………………………………… 实验八全身系统体格检查…………………………………………………………实验九问诊及病历书写……………………………………………………………实验十正常心电图…………………………………………………………………实验十一异常心电图…………………………………………………………………实验十二全身体格检查考核 实验十三血液常规检查及其他检查…………………………………………………实验十四骨髓细胞学、止凝血障碍检查……………………………………………实验十五尿常规、粪常规、及其他检查……………………………………………

课程简介 诊断学(diagnostics)是研究如何运用诊断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诊断思维对患者提出诊断的一门学科,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是学习掌握临床各学科的基础,也是打开临床医疗工作大门的一把钥匙,是培养合格医学生的必修课。 随着医学科学和医疗技术的迅速发展,诊断学也随之发展,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原来使用的诊断学教材已经更新,因此需要重新编写诊断学教学大纲。按照教学要求和课时安排,参照“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诊断学》第8版内容,对原诊断学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重点编写症状学和问诊、体格检查、临床常用实验室检查、常用器械检查和病历书写等。 本教学大纲的特点是突出重点,倡导精讲多练,留有学生自学练习余地。教师使用本大纲时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方式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教学大纲供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等专业学生教学使用。问诊、体格检查、病历书写的方法是属于技能课,在老师示教下,学生必须反复练习,尤其是全面、系统、规范的体格检查方法,要求学生相互间在自己身上反复操练,手法熟练后,再去接触病人。实验诊断以大课讲授理论为主,实验诊断的操作课以老师示教为主。 诊断学教研室 2013年12月

实验诊断学综合测试卷

实验诊断学综合测试卷一及答案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08-2-28 浏览次数:1588 [大] [中] [小] 一、名词解释 1.红细胞比积:抗凝血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由此而测出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积。 2.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以mm/h表示。 3.红细胞渗渡脆性试验:将红细胞悬浮于不同浓度的低渗氯化钠溶液里借以观察,判断红细胞脆性强弱的试验。主要用于诊断先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4.红细胞直径曲线:用目镜测微计,分别测出染色薄血片上100个或200个红细胞直径后,把各红细胞的直径数据绘成红细胞大小分布的曲线,称为红细胞直径曲线曲线。 5.碱性点彩红细胞:在瑞氏染色条件下,红细胞胞浆中存在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嗜碱性黑蓝色颗粒,其胞浆每具有嗜多色性色调称为碱性点彩红细胞。 6.卡博环:位于嗜多色性碱性点彩红细胞胞浆中的一种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呈圆形或8字形,见于铅中毒,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恶?血。 二、填空题 1.血小板具有粘附于胶原纤维及带负电荷物质表面的特性,称为() 此种功能对初期止血有重要意义。 【答案】血小板粘附功能 2.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粘附称为() 【答案】聚集 3.血小板在各种诱聚剂作用下,将其颗粒内含物放出的反应,称为()或分泌反应。 【答案】释放反应

4.检查血小板分泌功能最常用的化验指标是()和()测定。 【答案】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因子 5.血小板具有使血块收缩的功能,主要由()来完成。 【答案】血栓收缩蛋白 6.凝血过程主要分为(),()和()形成三个阶段。 【答案】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纤维蛋白 7.凝血第一阶段因起动方式及激活X因子的途径不同分为()和()。 【答案】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 8.内源性凝血途径起动于(),这一过程有四个凝血因子参加,即()(),()和()后二者在血浆中以复合物形式存在。 【答案】接触活化,Ⅻ,Ⅺ,激肽释放酶原,高分子量激肽原 9.外源性凝血途径起动于组织损伤后所释放的()。 【答案】组织因子 10.()由于参与的凝血因子多,反应步骤复杂,故需3—8 min。()由于参与的因子少,步骤简单,故反应迅速,所需时间不到10s。 【答案】内原性凝系血途径,外原性凝系血途径 11.当凝血第一阶段的各凝血因子特别是(),(),()含量严重减低(各种血友病时),每导致凝血时间延长。 【答案】Ⅷ,Ⅸ,Ⅺ因子 12.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凝血途径一旦各自激活()后,就沿着一条()而进入其后的阶段。 【答案】X因子,共同作用 13.()是血浆中最重要的一种生理性抗凝物质,占血浆中总抗凝血酶活性的50%以上。 【答案】抗凝血酶-Ⅲ 14.血液凝固后,血块再被溶解的现象称为()。这一过程是由存在血浆中的()转变为()后面完成的。

常见果树病害篇

病害篇(仅供参考)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条件复杂,种植的果树及其病害种类繁多,具《中国果树病虫志》(1960)记载,我国30多种果树中有736种病害,危害严重的有60余种。山东省主要种植的果树主要有苹果、桃、梨、葡萄、山楂等。 苹果和梨主要有腐烂病、早期落叶病、黑星病、炭疽病、轮纹病、锈病、白粉病、锈果病等十多种病害。 山楂生产上,锈病、白粉病、叶斑病等为害较重。 葡萄病害有30余种,其中白腐病、黑痘病、炭疽病、霜霉病、褐斑病等为害较重,细菌性根癌病是辽宁省检疫性病害。 桃树病害不下50余种,其中缩叶病、细菌性穿孔病、褐腐病、流胶病、炭疽病等为害比较严重。 其它果树病害如李子红点病、杏疔病、枣疯病等历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给果树生产带来一定损失。 一、苹果(梨)腐烂病 苹果腐烂病,俗称烂皮病,臭皮病,是我国北方苹果树重要病害。主要为害6年生以上的结果树,造成树势衰弱、枝干枯死、死树,甚至毁园。华北、东北、西北地区发生普遍。苹果腐烂病菌是弱寄生菌,凡是能够导致树势变弱的因素都能诱发苹果腐烂病。此病1年有两个扩展高峰期。即3~4月和8~9月,春季重于秋季。当树势健壮、营养条件好时,发病轻微。当树势衰弱,缺肥干旱,结果过多,冻害及红蜘蛛大发生后,腐烂病大发生。 1、症状特点 腐烂病主要为害成年结果老树。枝干受害两种症状类型: (1)溃疡型:多发生在主干。病斑红褐色,水渍状→组织松软,常有黄褐色汁液流出→皮层湿腐,酒糟味。病皮上密生黑色小粒点,潮湿时,涌出桔黄色、胶质状孢子角。 (2)枝枯型:多发生小枝条,以剪口处最多。病斑不规则,红褐色,很快扩展环绕一周,造成全枝枯死→病部也出现黑色小粒点。 2、病原种类 真菌病害,有性为苹果黑腐皮壳(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属子囊菌亚门;无性为壳囊孢属(Cytospora sp.),属半知菌亚门。 3、侵染循环 越冬: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子囊壳和孢子角在病组织内或剪下的病残枝干上。病斑内病菌可存活4年左右。 传播:主要靠雨水飞溅,也可梨潜皮蛾和苹果透羽蛾等害虫传播。 侵入:病菌可经各种伤口(冻伤、剪锯口、环剥口、桥接口、虫伤等)侵入,也可经叶痕、果柄痕、果台和皮孔侵入。 潜伏侵染:弱寄生菌,病菌侵入后先在树皮死伤组织中定植而潜伏,当树体或局部组织衰弱、抗病力降低时,潜伏的病菌便扩展为害。 病害高峰期:显症高峰期在早春,初夏盛期结束。晚秋又出现一个小高峰。 4、发病条件 病害发生和流行,树势强弱是关键因素。 凡导致树势衰弱的因素: 地条件差,管理不善,施肥不足,干旱缺水; 红蜘蛛、落叶病和烂根病严重; 坐果大小年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