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

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
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

对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_2007年_济南_ 发表时间:2009-12-30 发表者:严瑾(访问人次:870)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前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后者为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胃肠道各部位,以末段回肠及其邻近结肠为主,呈穿壁性炎症,多呈节段性、非对称性分布,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瘘管、肛门病变等。两者均可合并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2006年,全国IBD协作组成立以来,我们结合国外处理指南对诊治规范的建议进行了讨论,强调诊治规范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普及性。

根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寻循证资料,进行修改补充十分关键,但我国目前高质量的临床资料不多,加之对于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这些资料也很难达到以一概全的指导效果,因此在讨论中除引证部分资料外,更多参考国外新近诊治指南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对诊治规范作了进一步修改,形成共识意见讨论稿。

今年5月济南第七次全国消化疾病学术大会上报告后定稿,现公布如下,供国内同道参考。今后应加强循证资料的搜集,并在应用中定期修改,不断完善和更新规范的内容,使之深化细化,加强实用性和指导性。

第一部分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

溃疡性结肠炎

一、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2.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

①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充血、水肿、质脆、出血、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

②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性糜烂或溃疡;

③缓解期患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黏膜等。

3.钡剂灌肠检查:主要改变如下:

①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

②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

③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4.黏膜组织学检查:活动期和缓解期有不同表现。

活动期:

①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慢性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浸润;

②隐窝有急性炎性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脓肿可溃人固有膜;

③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

④可见黏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

缓解期:

①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性细胞减少;

②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

③腺上皮与黏膜肌层间隙增宽;

④潘氏细胞化生。

5.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肉跟及组织学上可见上述UC特点。

在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结肠CD、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疾病基础上,可按下列标准诊断。

①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为临床疑诊,安排进一步检查。

②同时具备上述第1、2、3项中之任何一项,可拟诊为本病。

③如再加上第4或第5项中病理检查的特征性表现,则可确诊。

④初发病例、临床表现和结肠镜改变均不典型者,暂不诊断UC,但须随访3~6个月,观察发作情况。

⑤结肠镜检查发现的轻度慢性直、乙状结肠炎不能与UC等同,应观察病情变化,认真寻找病因。

二、诊断内容

完整的诊断应包括疾病的临床类型、严重程度、病情分期、病变范围及并发症。

1.临床类型:

可分为慢性复发型、慢性持续型、暴发型和初发型。

1)初发型指无既往史、首次发作;

2)暴发型指症状严重,每日解血便1O次以上,伴全身中毒性症状,可伴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脓毒血症等并发症。除暴发型外,各型可相互转化。

2.临床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轻度:患者每日腹泻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脉搏加快或贫血,红细胞沉降率正常。

重度:腹泻每日6次以上,伴明显黏液血便,体温> 37.5℃ ,脉搏> 9O次/min,血红蛋白(Hb)< 100 g/L,红细胞沉降率>30 mm/1 h,详细Truelove分度见附件1。

中度:介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附件1 Truelove和Witts UC分度

3.病情分期:可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Southerland疾病活动指数(DAI,也称Mayo指数,较为简单实用,见表l。

慢性活动性或顽固性UC指诱导或维持缓解治疗失败,通常为糖皮质激素抵抗或依赖。前者指泼尼松龙足量应用4周不缓解,后者为泼尼松龙减量至10 mg/d即无法控制发作或停药后3个月内复发者。

4.病变范围:

分为直肠、直乙状结肠、左半结肠(脾曲以远)、广泛结肠(脾曲以近)、全结肠。

5.肠外表现及并发症:

肠外可有关节、皮肤、眼部、肝胆等系统受累;并发症可有大出血、穿孔、中毒性巨结肠及癌变等。

三、鉴别诊断

1.急性感染性结肠炎:

各种细菌感染,如痢疾杆菌、沙门菌、大肠杆菌、耶尔森菌、空肠弯曲菌等。急性发作时发热、腹痛较明显,外周血血小板不增加,粪便检查可分离出致病菌,抗生素治疗有良好效果,通常在4周内消散。

2.阿米巴肠炎:

病变主要侵犯右侧结肠,也可累及左侧结肠,结肠溃疡较深,边缘潜行,溃疡间黏膜多属正常。粪便或结肠镜取溃疡渗出物检查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血清抗阿米巴抗体阳性。抗阿米巴治疗有效。

3.血吸虫病:

有疫水接触史,常有肝脾肿大,粪便检查可发现血吸虫卵,孵化毛蚴阳性,直肠镜检查在急性期可见黏膜黄褐色颗粒,活检黏膜压片或组织病理检查发现血吸虫卵。免疫学检查亦有助鉴别。

4.克罗恩病:

鉴别要点详述见后文。

5.大肠癌:

多见于中年以后,直肠指检常可触及肿块,结肠镜与X线钡剂灌肠检查对鉴别诊断有价值,活检可确诊。须注意UC也可引起结肠癌变。

6.肠易激综合征:

粪便可有黏液但无脓血,显微镜检查正常,结肠镜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证据。

7.其他:

其他感染性肠炎(如肠结核、真菌性肠炎、出血坏死性肠炎、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肠炎、过敏性紫癜、胶原性结肠炎、白塞病、结肠息肉病、结肠憩室炎及H IV感染合并的结肠炎应与本病鉴别。此外应特别注意因下消化道症状行结肠镜检查发现的轻度直、乙状结肠炎不能与UC等同,需认真检查病因,观察病情变化。

四、诊断步骤

临床表现疑诊为UC时,推荐以下诊断步骤。

1.病史中注意病程:腹泻腹痛多在4~6周以上,应特别注意新近肠道感染史、抗生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等用药史、戒烟与应激因素等。

2.粪便常规与培养:不少于3次,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做相关检查除外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等。

3.结肠镜检查兼取活检:重症患者或暴发型患者可缓作或仅作直、乙状结肠镜检查。

4.钡剂灌肠检查:可酌情使用,重度患者不推荐。

5.常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浆蛋白、红细胞沉降率、c一反应蛋白、腹部平片、超声检查,有助于确定疾病的严重度和活动度。有条件的单位亦可作粪便钙卫蛋白、乳铁蛋白等检测,了解炎症活动性。

五、诊断举例

溃疡性结肠炎初发型、中度、活动期、直乙状结肠受累。

六、疗效标准

1.完全缓解:临床症状消失,结肠镜复查发现黏膜大致正常。

2.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肠镜复查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

3.无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内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均无改善。

一、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慢性起病、反复发作的右下腹或脐周腹痛、腹泻,可伴腹部肿块、梗阻、肠瘘、肛门病变和反复口腔溃疡,以及发热、贫血、体质量下降、发育迟缓等全身症状。阳性家族史有助于诊断。

2.影像学检查:

胃肠钡剂造影,必要时结合钡剂灌肠。可见多发性、跳跃性病变,呈节段性炎症伴僵硬、狭窄、裂隙状溃疡、瘘管、假息肉及鹅卵石样改变等。腹部超声、CT、MRI可显示肠壁增厚、腹腔或盆腔脓肿、包块等。

3.肠镜检查:

结肠镜应达末段回肠。可见节段性、非对称性的黏膜炎症、纵行或阿弗他溃疡、鹅卵石样改变,可有肠腔狭窄和肠壁僵硬等。

胶囊内镜对发现小肠病变,特别是早期损害意义重大。

双气囊小肠镜更可取活检助诊。

如有上消化道症状,应作胃镜检查。

超声内镜有助于确定范围和深度,发现腹腔内肿块或脓肿。

4.黏膜组织学检查:

内镜活检宜包括炎症与非炎症区域,以确定炎症是否节段性分布;每个病变部位至少取2块组织。

病变部位较典型的改变有:

①非干酪性肉芽肿;

②阿弗他溃疡;

③裂隙状溃疡;

④固有膜慢性炎细胞浸润、底部和黏膜下层淋巴细胞聚集;

⑤黏膜下层增宽;

⑥淋巴管扩张;

⑦神经节炎;

⑧隐窝结构大多正常,杯状细胞不减少。

5.局限性病变、节段性损害、鹅卵石样外观、肠腔狭窄、肠壁僵硬等特征,镜下除以上病变外,病变肠段更可见穿壁性炎症、肠壁水肿、纤维化以及系膜脂肪包绕等改变,局部淋巴结亦可有肉芽肿形成。在排除肠结核、阿米巴痢疾、耶尔森菌感染等慢性肠道感染、肠道淋巴瘤、憩室炎、缺血性肠炎、白塞病以及UC等基础上,可按下列标准诊断。

①具备上述临床表现者为临床疑诊,安排进一步检查。

②同时具备上述第1、2、3项特征者,临床可拟诊为本病。

③如再加上第4或第5项病理检查,发现非干酪性肉芽肿与其他一项典型表现或无肉芽肿而具备上述三项典型组织学改变者,可以确诊,即强调临床拟诊,病理确诊。

④在排除上述疾病后,亦可按世界卫生组织(WHO)结合临床、x线、内镜和病理表现推荐的6个诊断要点进行诊断,见附件2,但由于这些条件在临床上难以满足,使该诊断标准应用受限。

⑤初发病例、临床与影像或内镜及活检改变难以确诊时,应随访观察3~6个月。

如与肠结核混淆不清者应按肠结核作诊断性治疗4~8周,以观后效。

附件2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要点项目;

临床x线内镜活检标本

注:具有① 、② 、③ 者为疑诊;再加上④ 、⑤ 、⑥ 三者之一可确

诊;具备第④项者,只要加上① 、② 、③三者之二亦可确诊

二、诊断内容

CD诊断成立后,诊断内容应包括临床类型、严重程度(活动性、严重度)、病变范围、肠外表现和并发症,以利全面估计病情和预后,制订治疗方案。

1.临床类型:

可参考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分型。按2005年蒙特利尔世界胃肠病大会CD分类中的疾病行为分型,可分为狭窄型、穿通型和非狭窄非穿通型(炎性反应型)。各型可有交叉或互相转化,涉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2.严重程度:

炎症性肠病的护理

炎症性肠病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1、观察生命体征,有无并发症。 2、观察大便的颜色、性质、量,有便血时注意生命体征及血常规变化及大便常规。 3、注意进食后有无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 4、观察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有无腹膜刺激征及里急后重等。 5、注意有无并发症:如穿孔、肠梗阻及大出血。 二、护理措施 1、执行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休息:多数患者营养不良,缓解期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降低消耗。急性发期或病情严重应卧床休息。 3、饮食:急性发作期应进流质饮食,逐步过渡至质软、易消化、少纤维、富营养,有足够热量的食物。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忌乳制品。宜少食多餐,病情严重者应禁食。 4、用药护理: (1)腹痛者可遵医嘱用解痉药,注意药物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2)应用糖皮质激素者不可随意停药或改变剂量,防止反弹。 (3)柳氮磺胺吡啶应在餐后服用。若灌肠,药物要碾成粉末,防止堵管,肛管插入深度为 10-15 厘米,灌肠完毕,抬高臀部 10 厘米以上,保留时间不少于 1 小时。

5、若行肠镜检查,应做好术前、术后准备的护理。 6、心理护理:帮助患者识别压力源和减轻压力的方法,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其自尊、自立的思想,取得家庭及社会的支持。 三、健康指导要点 1、合理休息与活动,劳逸结合。戒烟酒,合理饮食,避免过硬和粗糙食物。 2、保持情绪稳定,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坚持治疗,不随意停药或更换药物,定期复查。 4、教会患者灌肠的方法。 四、注意事项 1、观察腹泻时有无发热,大便是否带血及粘液血便,注意肛周皮肤情况,勤用温水擦洗。 2、慢性腹泻时观察有无消瘦,贫血和营养缺乏,有无电解质紊乱。 3、便血严重时,要注意防止跌倒及坠床的发生。 4、因疾病的病程长,因此要做好心理护理及饮食指导。 5、告知患者识别药物不良反应,避免间断用药。如有不良反应发生及时就诊。

9+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炎症性肠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指病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 s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炎症指征的基本特征是肿胀、红斑、黏液样或脓性渗出、轻度或重度上皮破坏、纤细或粗大颗粒状黏膜变形、假息肉形成、回缩和狭窄。 病因和发病机制: (1)环境因素。 (2)遗传因素。 (3)感染因素。 (4)免疫因素。 一、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又称克隆病、局限性肠炎、肉芽肿性回肠炎等。是病因不明的胃肠道肉芽肿性炎症疾病,与溃疡性结肠炎同属炎症性肠病。病变特点为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的溃疡性病变,可发生于胃肠道的任何部位,而以回盲部最常见,大约40%病例有结肠受累,血性腹泻的比例也最高。 1、临床特点: (1)起病隐晦,呈慢性过程,活动期与缓解期交替,患者常以腹痛、腹泻就诊。 (2)腹痛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常为痉挛性阵痛伴腹鸣,进餐后加重,排便排气后可缓解。 (3)腹泻多呈糊状,脓血或黏液便少见。 (4)可在右下腹或脐周扪及较固定的肿块。 (5)部分患者可见肠瘘、肠梗阻、肛周瘘管等并发症。 2、内镜下特点: (1)病变主要位于右半结肠,以回盲部多见。早期溃疡呈阿弗他样或裂隙状,病变呈跳跃式,病变之间的黏膜基本正常; (2)病程发展出现纵行溃疡。溃疡不连续、形态不规则、大小不等,底深,多被厚苔或污苔,非对称样肠壁受累; (3)因为黏膜下层高度充血水肿而使黏膜隆起,呈鹅卵石样改变,卵石之间常为溃疡; (4)并发瘘管形成是进展期克罗恩病的一个特征性表现; (5)肠狭窄:典型者为末端回肠的管型狭窄,狭窄处肠壁弥漫性增厚,犹如消防水管; (6)急性期后多发炎性息肉和明显的瘢痕形成。 3、诊断要点: (1)克罗恩病的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内镜、影像学、组织活检所见进行综合分析,因本病

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模块四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任务八急性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复习提问】 1.肠梗阻病人的护理要点?禁食、胃肠减压 2.肠梗阻病人的典型临床表现?痛、吐、胀、闭 【案例】 张先生,18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2天,伴恶心呕吐入院。患者2天前上完体育课后开始出现腹部疼痛,以脐周为主,并出现恶心呕吐,未做特殊处理。后腹痛加,腹痛转移至右下腹,来医院就诊,给予收入院治疗。既往健康。查体:T39℃、P100次∕min 、R20次∕min、BP120 ∕80mmHg神清、急性痛苦面容,体型偏瘦,心、肺(-),腹肌紧张,未触及包块,右下腹压麦氏点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结肠充气试验(+)。血常规WBC18×109/L,腹部B超示阑尾肿大。 临床诊断:急性阑尾炎 思考: 1.张先生被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的依据是什么? 2.张先生入院后护士该如何护理呢?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职业能力 具备为急性阑尾炎术后病人在无菌原则下更换切口敷料的能力。 2.专业理论知识 掌握急性阑尾炎病人的主要症状、体征,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职业核心能力 具备对急性阑尾炎病人进行病情评估的能力;具备在护理过程中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具备为急性阑尾炎病人制定健康指导方案的能力。 【新课讲解】 一、阑尾(图片) 阑尾又称蚓突,是细长弯曲的盲管,在腹部的右下方,位于盲肠与回肠之间,它的根部连于盲肠的后内侧壁,远端游离并闭锁。 阑尾在腹腔内的位置决定于盲肠的位置,活动范围变化很大,受系膜等的影响,阑尾可伸向腹腔的任何方位。

阑尾根部位置较恒定,其体表投影约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中外1/3交界处,称为麦氏(McBurney)点,是阑尾手术切口的标记点。 动脉:回结肠A终末支,易栓塞坏死和穿孔。 静脉:回流至肠系膜上V→门V→门V炎和肝脓肿。 神经:传入脊髓节段在T10、11,故阑尾炎初期上腹或脐周牵涉痛。 淋巴:参与免疫功能。到成年人后,这种免疫功能已被全身淋巴结和脾脏所代替,因此成人切除阑尾,无损于机体的免疫功能。 二、病因 阑尾管腔阻塞是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粪石阻塞,异物、炎性狭窄、寄生虫、肿瘤等。 (图片) 三、临床表现 (一)症状 大多数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疼痛,腹痛多始于脐周或上腹部,数小时后疼痛转移并局限于右下腹部,发病早期有轻度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发生弥漫性腹膜炎后可出现麻痹性肠梗阻症状。炎症较重时可出现体温升高、脉率增快等全身中毒症状。 (二)体征 右下腹固定压痛是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部位常在麦氏点。阑尾化脓、坏疽时有反跳痛、腹肌紧张。如阑尾炎穿孔时,疼痛范围也随之扩大,但仍以阑尾部位压痛最为明显。右下腹触及边界不清和较为固定的压痛性包块时,提示阑尾周围脓肿形成。 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内肌试验、直肠指诊可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 1.结肠充气试验(Rovsing征):病人取仰卧位时,用右手压迫左下腹,再用左手挤压近侧结肠,结肠内气体可传至盲肠和阑尾,引起右下腹疼痛为阳性。 2.腰大肌试验(Psoas征):病人取左侧卧位,使右大腿后伸,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说明阑尾位于腰大肌前方,盲肠后位或腹膜后位。 3.闭孔内肌试验(obturator征):病人取仰卧位,使右髋和右大腿屈曲,然后被动向内旋转,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提示阑尾靠近闭孔内肌。 4.直肠指诊:直肠右前方触痛,可触及痛性肿块(盆腔脓肿)。

炎症性肠病病人的护理

炎症性肠病病人的护理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 CD)。 一、定义 1. 溃疡性结肠炎亦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部位主要在黏膜和黏膜下层,病程漫长,反复发作。 2. 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胃肠道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病变多见于回肠末端和邻近结肠,从口腔至肛门个消化道均可受累,呈节段性或跳跃式分布。 二、病因 1.环境因素 2.遗传因素 3.感染因素 4.免疫因素 三、临床表现 (一)溃疡性结肠炎 1、腹泻:为绝大多数患者主要症状,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大便次数及便血程度反应病情轻重,轻者每日2-4

次,便血轻或无;重者可每日10次以上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 2、腹痛:轻症患者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诉有轻度至中度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阵痛,亦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常有里急后重。若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或炎症波及腹膜,有持续性剧烈腹痛。 3、可有腹胀,严重病例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4、全身表现:一般中、重型患者活动期常有低热至中度发热,高热多提示有并发症或见于急性暴发性。重症或病情持续活动可出现衰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等表现。 5、本病可伴有多种肠外表现,包括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强直性脊柱炎,口腔溃疡等。 (二)克罗恩病: 1、腹痛:为最常见症状,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间歇性发作,常为痉挛性阵痛或 腹鸣。 2、腹泻:本病常见症状之一,病情早期间歇发作,病程后期可转为持续性。 3、腹部包块:约见于10%-20%患者,多位于右下腹与脐周。固定的腹块提示有粘连,多已有内瘘形成。 4、瘘管形成:是本病临床特征之一,可形成内瘘和外瘘。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及其临床意义_薛惠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Journa l of Shanghai Ji ao t ong Un i versi ty(M edical Sc i ence)V o.l 26N o .3M ar .2006 作者简介 薛惠平(1965-),男,上海人,副教授,硕士生 文章编号 0258-5898(2006)03-0312-03 临床研究 炎症性肠病的肠外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薛惠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医院消化内科 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上海 200001) 摘 要 目的分析并探讨炎症性肠病(IBD )患者肠外表现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整理并记录251例IBD 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溃疡性结肠炎(U C)和克罗恩病(CD )患者出现肠外表现的情况。结果251例患者中,共61例(24.3%)有肠外表现。174例U C 者中有肠外表现38例(21.8%),77例CD 患者中有肠外表现23例(29.9%)(P >0.05)。U C 患者左半结肠型肠外发生率与直肠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05);CD 患者回结肠型和回盲部小肠型分别与单纯结肠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依次为骨关节病变(8.0%、11.7%)、口腔溃疡(4.6%、9.1%)、肝胆(4.0%、6.5%)、皮肤(2.9%、2.6%)、眼部(2.2%、1.3%)、代谢性骨病(0.6%、0),但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U C 和CD 患者都是以骨关节病变、口腔溃疡、肝胆表现居多,但单纯依据肠外表现情况来区分U C 和CD 意义可能不大,肠外表现和IBD 的炎症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肠外表现 中图分类号 R 574 文献标识码 A Characteristi cs and Roles of Extra -Intesti nalM anifestati ons of Infl a mm atory Bo w el D isease XUE Hu-i ping (Depart m ent of Gastroenterology,Shanghai Institute of Gastro i n testinal D isease ,R enjiH os p ital ,School of M e d icine ,Shanghai J iao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01,China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exa m i n 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o les of extra -intestina l m anifestati o ns acco m panied w ith i n fla mm atory bo w e l disease (I BD ). M ethods To retrospecti v e l y co llec,t record and co m p il e clinical data of a total o f 251I BD patients ,and co m pare the m w it h 174patients w ith ulcerative co litis (UC )and 77pati e n ts w ith C rohn s d isease (CD )in the ex tra -i n testi n al m an ifestati o ns . Results S i x ty -one patien ts (24.3%)w it h I BD had extra -intestina lm an ifestati o ns ,38(21.8%)w ith UC and 23w it h CD (29.9%)had ex tra -i n testi n al m an ifestations ,and no statistical d 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 w een the m (P >0.05).Co m pared w it h rectum-restricted co liti s g r oup ,the lef-t si d e -predo m inan t colitis group in patients w it h UC w ere assoc iated w ith m ore ex tra -i n testi n al m an ifestations (P <0.05).And co m pared w ith the co lon -restr i c ted type ,the co lon -ileum type and ileocecum type i n pati e n ts w ith CD w ere associated w ith less ex tra -i n testi n alm anifestati o ns (P >0.05).Osteoarthropathy ranked top a m ong all the extra -intestina l m an ifestati o ns in both UC and CD pati e nts ,w it h the prevalence rate of 8.0%and 11.7%,respectively (P >0.05).Oral ulcer ranked second (4.6vs 9.1,P >0.05),and hepatob ili a ry disease th ird (4.0%vs 6.5%,P >0.05). Conclusi o n O steoarthr opathy ,oral ulcer and hepatob ili a ry disease are predo m -i nant bo t h i n UC and CD pati e n ts .It m ay have little sign ificance to d istinguish UC and CD only by ex tra -i n testi n al m an ifestations .The relati o nship bet w een ex tra -i n testi n alm an ifestati o ns and the scope of i n fla mm ati o n i n vo l v ed shou ld be further confir m ed through m uch larger sa m ples of patients . K ey words : infla mm ato r y bo w el disease ; u lcerative co litis ; C rohn s d isease ; ex tra -i n testi n alm anifestations 312

炎症性肠病的鉴别诊断_朱明明

表1UC与CD的鉴别要点[2] UC CD 临床特征 症状脓血便多见有腹泻,但脓血便少见 病变分布弥漫性、连续性分布,病变累及黏膜和黏膜下层局限性、节段性、跳跃性分布,为透壁性病变 直肠受累绝大多数受累少见 末端回肠受累罕见多见 肠腔狭窄少见、中心性多见、偏心性 瘘管、肛周病变、腹部包快罕见多见 内镜表现溃疡浅,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颗粒状,脆性增加纵行溃疡,黏膜呈鹅卵石样改变,病变间黏膜外观正 常(非弥漫性) 病理特征固有膜全层弥漫性炎症、隐窝脓肿、隐窝结构明显异 常、杯状细胞减少裂隙状溃疡、非干酪样肉芽肿、黏膜下层淋巴细胞聚集 ·临床实践· 炎症性肠病的鉴别诊断 朱明明冉志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200001) 摘要近年来我国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作为临床难点的鉴别诊断问题日益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本文对炎症性肠病与感染性结肠炎和非感染性结肠炎的鉴别诊断进行阐述,强调应对慢性腹泻、腹痛患者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最大程度地降低临床漏诊率和误诊率。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结肠炎,溃疡性;Crohn病;诊断,鉴别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ZHU Mingming,RAN Zhihua.Renji Hospital,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nghai Institute of Digestive Disease,Shanghai(200001) Correspondence to:RAN Zhihua,Email:z-ran@https://www.360docs.net/doc/e212466915.html, Abstract A series of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were increasing in recent years.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IBD as a difficult problem in clinic has been paid high attention by the physicians.In our article,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between IBD and infectious colitis or non-infectious colitis is outlined.Making accurat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timel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arrhea and abdominal pain should be emphasized,so as to maximally decrease the omission or misdiagnosis rate. Key word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Colitis,Ulcerative;Crohn Disease;Diagnosis,Differential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病因尚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随着近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IBD的发病率和患病率也在不断增加。但IBD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相当困难,有文献报道,UC和CD的漏诊率分别高达32.1%和60.9%[1]。因此,IBD 的鉴别诊断问题日益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一、UC与CD的鉴别诊断 在西方国家,IBD的鉴别难点主要为UC和CD 之间的鉴别。UC和CD在临床表现、X线检查、内镜和组织学检查等方面均有明显不同(见表1)。 某些患者病变局限在结肠且既具有UC又具有CD的某些特征,临床上将这类患者诊断为未定型结肠炎。CT、MRI检查对肠壁病变和肠外并发症诊断有帮助,尤其是CT肠道造影(CT enteroclysis)或CT肠动描记法(CT enterography)和磁共振肠道造影(MR enteroclysis)或磁共振肠动描记法(MR enterography)检查,能很好地观察肠壁厚度以及各种小肠黏膜病变,可用于UC和CD的早期诊断[3,4]。血清学标记物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抗体(pANCA)和酿酒酵母菌抗体(ASCA)检测也有助于两者的鉴 DOI:10.3969/j.issn.1008-7125.2011.01.001 *本文通讯作者,Email:z-ran@https://www.360docs.net/doc/e212466915.html,

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完整版) 本文刊于:中华儿科杂志, 2019,57(7):501-507 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营养学组 摘要 近年来,我国儿童炎症性肠病(IBD)发病率显著升高。国内及国际对儿童IBD诊治的研究进展很快,IBD的诊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和临床营养学组专家借鉴国外最新共识以及国内儿童IBD的临床研究和实践,在更新完善2010年儿童IBD诊断规范共识意见上增加治疗内容,形成新的诊治共识,为IBD 患儿的临床管理提供指导意见。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指原因不明的一组非特异性慢性胃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未定型IBD(IBD unclassified,IBDU)。IBDU是指一种结肠型IBD,根据其表现既不能确定为CD,又不能确定为UC。近年随着对儿童IBD 研究的深入,发现年龄小于6岁的IBD儿童有其独特的表型,这类

IBD被定义为极早发型IBD(very early onset IBD,VEO-IBD)[ 1] 。VEO-IBD中还包含新生儿IBD(小于28日龄)和婴幼儿IBD (小于2岁)。VEO-IBD中被报道最多的是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0及其受体基因突变。VEO-IBD因缺乏临床特异性表现、病例数相对少、缺乏诊断金标准而导致诊断困难。当遇到发病年龄早、病情重、影响生长发育、伴严重肛周疾病、常规治疗难控制、一级亲属有类似疾病史时,应高度怀疑VEO-IBD。 在北美及欧洲国家,儿童UC的发病率为(0.10~5.98)/100 000,儿童CD的发病率为(0.15~12.00)/100 000 [ 2,3,4] 。在我国,儿童IBD发病率在近年显著升高,从2001年的0.5/1 000 000上升至2010年的6.0/1 000 000 [ 5]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儿童IBD协作组曾于2010年发表了"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规范共识意见" [ 6] 。近年来,国内及国际对儿童IBD诊治的研究进展很快,IBD的诊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欧美国家、日本及我国成人消化学组均出台IBD的诊治指南或指导意见。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和临床营养学组专家借鉴国外最新共识以及国内儿童IBD的临床研究和实践,在更新完善原有诊断规范共识意见上增加治疗内容,经过3次会议开放式讨论和多次函审修改,形成"儿童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为IBD患儿的临床管理提供指导意见。 第一部分IBD的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