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看人才管理

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看人才管理
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看人才管理

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看人才管理

得人才者得天下!一切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选人用人,关乎事业的成败。如何根据德才勤绩慧眼识人,如何量才而用,因材施用,如何用感情、待遇、制度、文化选用留人,如何选对人、用好人,我们可以结合《三国演义》、《水浒》两个著名古典名著,全新揭示选人用人大智慧。

三国演义将许多的典故与管理有效结合,管的要么是人,要么是物,“管理”的目的是优化和理顺,其中,对人的分析非常重要,如果问《三国演义》里的哪个人物厉害,有些说吕布,因为三英战吕布,吕布一个人单挑刘关张三人,实乃英雄,但吕布这个人,好色薄情,先是认贼作父,后又弑父夺色,不是英雄,实乃小人;有人说刘备,宽厚仁慈,厚德载物,但刘备这个人,小事优柔,大事武断,平时遇事只知放声大哭,关羽被杀后,不听劝阻,一意孤行,最终为蜀国的灭亡埋下伏笔;有人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忠心为国,但诸葛亮的忠,只是愚忠,明知道阿斗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却仍然要扶,在其百年之后,蜀国的灭亡也就不可避免,可悲可叹。那么,谁重要呢?对于《三国演义》里的任何一位人物,由于历史局限性,都是有缺点的,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人的分析需要的是结合情景与环境,结合心理与现状,在当今的环境下,管理需要的是既做人,又做事,需要的是既有低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战略与细节同行。总结下来,有五点用人要则。

一、用人之首---“三顾茅庐”

用人之首在于选人。“三顾茅庐”可谓选人上的典范。古人云:“若非先主垂三顾,谁识茅庐一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不仅成就了诸葛亮旷世之才,也使得自己“三分天下”,成为了千古佳话。《三国演义》选贤大致有三种渠道:一是凭公认选贤。刘备选用“卧龙”和“雏凤”这样的人才,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口碑。像诚邀“卧龙”,主要是由于徐庶和司马徽的推荐;选拔“雏凤”则是出于鲁肃的举荐。二是凭实绩选贤。魏延作为降将,而且诸葛亮认为其“有反骨”,但刘备还是用其镇守汉中,就是出于魏延在战争中的赫赫战功。三是广泛选贤。曹操在选人上率先提出“唯才是举”,所以,曹操手下人才最多,谋士如云,战将如雨;孙权选人视野广阔,不论贵贱,“拔吕蒙于戎行,识潘璋于系虏”,所以手下出身“寒门”的大将很多。

二、用人之要----“吴下阿蒙”

用人之要在于育人。蜀国拥有“五虎将”这样的“将才”和诸葛亮这样的“帅才”为什么在刘备死后会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在育人少了“传帮带”,造成无人可用。而东吴自周瑜之后有鲁肃和吕蒙,吕蒙之后还有小将陆逊,就是因为孙权有“吴下阿蒙”的培养机制。《吕蒙传》评曰:“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吕蒙所以能有此丰功妙计,是与孙权的精心培植分不开的。吕蒙原来“少不修书传”,孙权督导吕蒙说:“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在孙权的指导下,吕蒙“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以致鲁肃发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慨。

三、用人之智---“将功赎罪”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用人还需要学会容人,只有学会了容人,才能拴住人才。《三国演义》刘备的“权记过,容将功赎罪”是用人中容人的智举。在蜀国,关羽华容道放走了魏主曹操,算是犯了天大的错误了,可刘备还是原谅了他,“权

记过,容将功赎罪”,以致关羽为蜀国出生入死,对刘备至死不渝。在东吴,周瑜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也没有把周瑜怎样;鲁肃对刘备、诸葛亮心慈面软,外交连连失败,荆州始终要不回来,而且还始终在周瑜与诸葛亮之间和稀泥,孙权、周瑜也没有把鲁肃怎样,周瑜临终时还大力推荐鲁肃继任大都督。所以,尽管东吴单个人才并没有什么优势,但形成的人才结构却稳定而高效。

四、用人之权---“将主阃外”

充分信任、充分授权是人开展工作、成就事业的基本条件。一个人如果处处被掣肘,那是无法放手放胆地开展工作,也无法打开工作新局面的。三国中,孙权一句“阃以外,将军制之”把用人中的授权发挥到了极致。孙权一方面信任人。在蜀兵压境时,东吴诸葛谨利用与诸葛亮的关系去为孙权“说和”。张昭向孙权进言,说诸葛谨会借机“背吴入蜀”,孙权则充分相信诸葛谨说,“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孤不负子瑜,子瑜亦不负孤”。另一方面能够大胆放权。孙权在授予陆逊大都督之职时,也把相应甚至更大的权力交给了他,他告诉陆逊“阃之内,孤主之;阃以外,将军制之”。正是有了这种爱才的好机制,才有了黄盖拼着老命为孙权诈降,阚泽脑袋拴在裤腰为孙权下书,才有了韩当、甘宁拼死为孙权保驾。

五、用人之责---“自贬三等”

人选人总会有选错用错的时候,重要的是要勇于承担责任,善于弥补过失。诸葛亮因为重用马谡镇守街亭,结果造成了街亭失守。对此,诸葛亮勇敢地承担了用人之失,他挥泪斩了马谡,并上书刘后主“咎皆在臣,授任无方”,主动要求“自贬三等,以督厥咎”。诸葛亮能够从“领导”角度痛悔自责,并动“真格”,是值得后人称道的。

梁山108好汉,各个不同,那么宋江是怎么治理的井然有序的呢?

首先在管理上,宋江有一套办法。

梁山有两对英俊人物,一对是毛头星孔明、独火星孔亮;一对是小温侯吕方、赛仁贵郭胜。四人不但年轻英俊,而且都在中军大营共事,都深得宋江赏识。孔家兄弟是宋江亲传弟子,和宋江有师徒情义;郭、吕二人是宋江亲兵营统领,每天不离宋江左右。双方相互不服,日积月累,终因孔家兄弟到吕方、郭胜把守的地方打猎不听劝阻,双方打了起来,致使孔亮受伤。宋江知道后,把中军大营一分为二,分成两支队伍,一支由吕方、郭胜统领,跟着自己。一支由孔明、孔亮统领,跟着梁山二号人物卢俊义。用这种分槽喂马的方法处理矛盾,不但化解了矛盾,避免了冲突,而且给双方都提了职。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李逵行事鲁莽,使起性子来,没人禁得住,是梁山上的一头蛮牛。宋江对付李逵的办法一是“避牛”,不与他正面交锋,留些时间让其冷静下来;同时收集信息,搞清事情来龙去脉,做到胸有成竹,再行处理。所以,当李逵砍倒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得粉碎时,宋江叫卢俊义出面处理此事,自己避而不出。第二招是“圈牛”,为防止事态扩大,在事发第一时间内,把李逵控制起来,使他不能肆无忌惮地继续捣乱。三是“观牛”,在前面两招的基础上,把李逵拉出来当着众人的面对质。此时,情况已明,舆论有利于宋江,人心已定,威信已立,李逵蛮劲已消,言来语去,就把李逵问得哑口无言,伏地认错。第四招是“牵牛”,对付李逵这头蛮牛的目的不是为了杀牛,而是为了促进矛盾转化,同时也教育大家。所以,在取得决定性优势之后,宋江就转变工作方式,把雷霆暴雨式的打击变为和风细雨式的疏导,抓住最佳时机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第五招是“拴牛”,在真相大白之后,让李逵当众认错,自己做检讨,根据其表现决定其

处罚轻重。罚在明处,让众人心服口服。如果确有立功悔过的表现,可以从轻发落。但要讲清来由,告知大家下不为例。还要当众立规,今后谁有类似行为,决不留情。宋江几个回合,就把李逵这头蛮牛,治得服服帖帖。

其次在排座次上,宋江采取了用而不崇,重而不尊,尊而不重,用而不尊,既用又重且尊的办法。

如裴宣,从资历名望上看,属小字辈,但从能力上看,梁山找不出第二人可以代替他主管赏罚这一权力的了。所以裴宣在108位好汉中排47,算是靠后的了。宋江对裴宣就是用而不崇。再一个是时迁,他的技艺可算一绝,但这个技艺是偷,沾了偷字,位置肯定不能往前排,无论他资历如何,贡献多大,因为座次是山寨的门面,所以,职位上也就不能安排重要的角色给他,因此时迁的座次就排在107位。宋江对这样的人物则是待遇优厚,爱护有加。对公孙胜则是有丞相之职,无丞相之权。位置放在那里,但凡事都有军师吴用主持。他居于军师之后,很少参与决策,这是典型的“重而不用”。朱武则是有丞相之权,无丞相之尊,凡事都能参与,甚至也能主持,但位置很特别,只是参赞。没有正式名分,这叫做“用而不尊”。关胜则属于有丞相之尊,无丞相之职,只是位置在那里,却没有相关的职权,这叫做“尊而不重”。只有吴用是既用又重且尊。根据不同类型的人给予待遇,安排职务,赋予权力,这就是宋江用人之策的独特之术。

然后,挖人用人,为我所用。

宋江在挖人用人方面堪称一绝,比如秦明、关胜、呼延灼等原先都是朝廷军队的高级将领,后来都归顺和投靠了宋江。

他还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替天行道”、“仁义”、“兄弟情”、“忠孝”等,这在当时看来最受推崇的道德行为准则,被宋江发挥的淋漓尽致,对团结大家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在用人方面如何向宋先生学习呢?

人才永远是公司最宝贵的资产,而招聘正确的人是公司获得优秀人才的第一步。要记住,我不是为某个职位而招聘人,而是为整个公司在招聘人才。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领导者的责任主要有两条: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用干部指的就是人才选用使用问题。在国外还有一种说法,领导者的工作,十分之七的时间是在考虑选人用人。可见选人用人对于领导者是多么重要。在市场中做为优秀经理管理的对象是人,所有的工作任务也都要靠人来完成,所以,管理成败的关键,也就在于选人用人上。

企业竞争的要素许多,但究其根本,可以从两个指标加以评鉴:一是人才的量,二是拥有人才之后的整合力量。成功的企业为什么成功,失败的企业为什么失败,不同之处就在于以上两要件是否拥有优势。所谓企业成也在人,败也在人,不过如此。什么人不跳槽?什么人潜力大?什么人能力强?什么人最可靠?教会火鸡爬树,不如找来松鼠!会用人不如会挑人,用好人不如挑对人!一分钟识人选人,为企业迎进精兵良将!

总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主要环节是求才、用才、育才、留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只有牢牢抓住这几个环节,把握好这几个环节,才能管好、用好人才这笔最大最宝贵的资本,才能发挥出人才最佳个体效能,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国演义和水浒的简介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视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国演义》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 《水浒传》的作者简介 《水浒传》的原著者,旧时有说是施耐庵著的,有说是罗贯中著的,有说是施耐庵、罗 贯中合著的。 其实水浒英雄故事起源于宋代的民间传说。施耐庵名子安,耐庵为字,原籍江苏兴化,元末明初人。《水浒传》的编创完成,大约费去了他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 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江南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末明初小 说家,著有《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江湖豪客传》。根据宋金元时期宋江起义的故事加工编成话本,200多年后,施耐庵根据话本、民间故事、戏曲写出中国第一部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在我国白话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水浒传》对封建社会的一切,几乎都有涉及,医卜星相、勾栏瓦舍、吹拉弹唱等等,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北宋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风俗画卷。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塑造了一批聚集江湖、仗义行侠的绿林好汉的独特性格和各人被逼上梁山的成长道路。108个英雄好汉,每人有每人的语言,通过这些语言,人物的迥异性格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李逵的心粗胆大、率直忠诚,鲁达的粗中有细、仗义刚正,武松的勇武利落、心思精细,林冲的忍让,宋江的谦恭,吴用的足智多谋,通过他们的语言,无不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全书大故事套小故事,长篇中孕含短篇,至今仍然影响着众多文艺作品。小说语言生动活泼,高潮迭起,可读性极强,是中国长篇侠义小说的鼻祖,明清侠义小说,以及当代武侠小说,都可以看到《水浒传》的影响。除了对文学的影响,《水浒传》的故事和人物涉入了许多艺术领域,500年来,各门类艺术家都对《水浒传》进行着一次次再创造,相关的曲艺、戏剧、电影、电视、绘画、雕塑已成为我们文化生活中巨大的内容。

在三国演义看管理学

在《三国演义》中,孔明有被美化的嫌疑,变得不大真实,“多智而近妖”(鲁迅语)。但是,小说中还是极力从一个理想的管理人员的角度来描述他。那么,我们不妨抛开历史的真伪,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待小说中的孔明,书中对孔明成功之处的着墨实在太多,所以在这里决定只从孔明的一次著名的失败——失街亭中来看孔明的不足之处,毕竟美玉微瑕,人无完人。 失街亭是孔明最惨痛的失败,但让可怜的马谡在此事件中负上全部责任确实冤枉。其实,当一次大规模的集体行动失败时,策划者和执行者都应各负一半的责任。有人会为孔明辩论说:是马谡没有按照孔明的策划行动才导致失败的。这是人们的普遍认识,但是,马谡按照孔明的策划而行的结果就一定是胜利么?历史无法重复,自然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对守街亭的整个过程加以分析,从而推断出结果。 能否指派马谡担任守街亭的领导? 我们先来考察马谡的能力结构。在专业能力方面,马谡主攻谋略学,是一个难得的参谋人员,但在独立带兵出战方面没有实际经验,只做过幕后策划的协助工作;在人事管理能力方面本来还算是不错的,不过因为缺乏独立带兵的作战经历,决定了他在军中并没有能够让大兵绝对服从以至崇拜的基础,说明在危急的时候马谡无法以个人魅力稳定军心;他不听王平的再三劝告,说明他不是一个能虚心接纳他人意见的好领导;他自动请缨守街亭,并且流露出对司马懿的轻视,证明他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实在不能说是一个有独当一面才能的管理人员。所以,作为守街亭这样关键的任务,马谡是无法胜任的,一个人的才能有限,本来也怪不得他,但可惜的是他得到领导的错爱。真正的错爱!虽然书中再三强调了孔明的不放心,又派了王平作副将。但是难道孔明不懂“疑人勿用,用人勿疑”的道理么?!如果反过来让王平做全权领导,马谡为随军参谋这样的组合可能更适合本次任务,就这点上,孔明犯了最大的错误:用人不当!与知人善任的要求相差甚远。 领导班子的结构组合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代的曹操,就有一次著名的人事组织策划:公元215年,曹操攻张鲁,命令张辽、李典、乐进守合肥,对于这三位著名将领,曹操是这样组合的:“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后孙权率十万大军到,合肥曹军只有七千余人,形势很危急,张辽、李典遵照曹操分工,乘吴军立足未稳,选八百勇士突袭吴军,大挫吴军士气,而同时激励了己方的士气,吴军在锐气大挫后围城十多天,终无法攻下合肥,只好撤退。后来孙盛评论道:“至于合肥之守,悬弱无援,责任勇者,则好战生患;责任怯者,则惧心难保,且彼众我寡,众者必怀贪惰;我以致命之师,去贪惰之卒。其势必胜”。张、李、乐三人性格各异,但曹操看到他们互补之处,所以组合了这样一个成功的领导班子。正应了西方的一句名言:“一头狮子领导的一群绵羊,能战胜一头绵头领导的一群狮子”。决策者在应急时的人事安排是最能看出决策人员的综合能力的,因为首先必须全面了解事件,分析事件的轻重缓急,然后挑出适合的执行人进行组合。在街亭之战中,孔明对街亭的重要性说得很清楚,而且也知道“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不过,偏偏就在最重要的人事安排上犯了大错。他派出的这个马谡,最会用人的刘备以前已经给他下过评语的了。这是在三国演义中所能看到的孔明所犯最大的错误。 街亭能不能守? 二万五千兵能不能在一个“无城廓,又无险阻”的地方抵御二十万的大军?而且在缺乏一个张飞式的猛将的情况下?我想,可能只有让孔明提前将空城计摆在街亭,才有希望使司马大军望而却步。是的,我认为就是马谡听孔明的安排将队伍挡在要道,一比十的力量对比又要叫马谡如何面对一次又一次无情的冲锋。只怕三次猛烈的冲击之后蜀军就得崩溃。所以,马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想法也不乏可取之处,只不过忘了准备一些食用水和防火措施而已。反正以马谡的能力来说,街亭是无法守的,最大的要求只有尽力拖住司马而已。 在这一点上,孔明明显是下了错误的决策。所谓决策,是在可以互相代替的两个以上的方案中进行选择,对于司马取街亭的反应,孔明并没有考虑其他可能性,只有一个方案——守。其实,还有一个方案就是——退。因为孟达事败,所有原来的计划都可能应该重新考虑了。如果孔明能够先考虑到无法守街亭的情况,也许就不用冒着心脏病发作的危险设下空城计。大概是因为孟达事败这个消息对孔明造成极大的刺激,才使得孔明的应变能力大大下降吧。下面我们用最简单的决策树的方式来比较一下守与退这两个可能性(如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推荐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推荐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一 东汉末年,朝败,各地黄巾军蜂起。以镇压了黄巾军起家曹经过多年征战,逐渐统一了北方。曹还不满足,他又挥师南下,准备借机把全国统一。赤壁一战,曹被孙权、刘备联军打得“全军覆没”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从此拉开帷幕。不久以后,孙权杀了刘备义弟关羽,夺了荆州。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率领大军伐吴,大败而归。刘备回来没多久就病死了,丞相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诸葛亮征服了南方蛮族,又采用联吴抗魏治国方针,前后六次出兵祁山伐魏,不过还是没能成功,诸葛亮最后病死军中。还是不久以后,司马氏掌握魏国兵权,先后灭掉了蜀、吴两国,建立了西晋,统一了全国。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二 东汉末年,宦官当权,民不聊生。灵帝中平元年,张角发动了黄巾起义,很快黄巾军发展到了四五十万人,声势浩大,官军闻风丧胆。 张角率领大军直犯幽州,太守刘焉为了抵挡黄巾军,出榜招募义兵,这一下就引来了三位英雄好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虽然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于是就在张飞家

后院桃园结为兄弟,三人焚香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刘备为长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刘关张三人从军后显示出非凡才能,多次大胜黄巾军,却并不被赏识,直至参加了平定渔阳之战,刘备因立功才被任为平原令。 汉灵帝死,太子刘辩继位,为外戚大将军何进所制。十常侍诱杀何进,袁绍等领兵诛杀宦官,西凉刺史董卓趁机进兵京师、驱逐袁绍、灭丁原收吕布、废少帝立献帝,专权朝野,并毒死刘辩。满朝文武,对董卓无可奈何。骑校尉曹于是借献宝刀为名,入董府前去行刺,未成,逃走,至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感其义行,义释曹,与他一道逃到成皋,投宿曹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家中。吕伯奢家人磨刀准备杀猪款待,曹怀疑他们要杀自己,竟将吕伯奢全家杀害,并声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因不齿曹所为而离开。 曹只身前往陈留,拉起一支队伍,推袁绍为盟主,联合十七镇诸侯讨伐董卓。刘关张也参与了这次讨伐。曹、袁术等八路诸侯与吕布对峙于汜水关,吕布大败,逃至虎牢关上。 董卓见吕布战败,盟军势大,烧洛阳,逼献帝迁都长安。盟军入洛阳,各起异心。孙坚在宫井中得到传国玉玺,率军返回江东。曹与袁绍发生摩擦,去了扬州。盟军瓦解,接着军阀又开始火并。袁绍攻公孙瓒,瓒被赵云所救。孙坚攻荆州,被刘表军士用乱箭射死。 此时,长安城里,司徒王允使用美人计,利用貂蝉离间董卓与吕布关系,借吕布之手除掉了董卓。

《三国演义》《水浒传》一类人物情节对照表

《三国演义》一类人物情节对照表

《水浒传》一类人物情节对照表 人物1:花和尚鲁智深 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大闹桃花村——火烧瓦罐寺——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单打二龙山——浙江坐化 人物2:豹子头林冲 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棒打洪教头——风雪山神庙——雪夜上梁山——梁山泊落草——水寨大并火 人物3:智多星吴用 说三阮撞筹——智取生辰纲——梁山泊举戴宗——双掌连环计——使时迁盗甲——赚金铃倒挂——智赚玉麒麟——智取大名府——布四斗五方旗——智取文安县 人物4:及时雨宋江 私放晁天王——怒杀阎婆惜——夜看小鳌山——揭阳岭逢李俊——会神行太保——浔阳楼吟反诗——智取无为军——遇九天玄女——三打祝家庄——大破连环马——闹西岳华山——兵打北京城——雪天擒索超——赏马步三军——夜打曾头市——义释双枪将——弃粮擒壮士——排九宫八卦阵——两赢童贯——三败高太尉——全伙受诏安——奉诏破大辽——兵打蓟州城——夜渡益津关——大战独鹿山——大战幽州——梦受玄女法——破阵成功——智取润州城——大战毗陵郡——苏州大会垓——宁海军吊孝——智取宁海军——大战乌龙岭——智取清溪洞——衣锦还乡——神聚蓼儿洼 人物5:行者武松 景阳冈打虎——供人头设祭——十字坡遇张青——威振安平寨——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夜走蜈蚣岭——醉打孔亮 人物6:黑旋风李逵 斗浪里白条——沂岭杀四虎——打死殷天锡——斧劈罗真人——探穴救柴进——元夜闹东京——巧捉鬼——双献头——寿张乔坐衙——扯诏骂钦差 人物7:玉麒麟卢俊义 活捉史文恭——大战玉田县——兵陷青石峪——分兵宣州道——分兵歙州道——大战昱岭关 人物8:浪子燕青 放冷箭救主——双献头——智扑擎天柱——月夜遇道君——秋林渡射雁 人物9:小旋风柴进 门招天下客——横海郡留宾——失陷高唐州——簪花入禁院

诸葛亮与其领导力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发明家、音乐家,也是三国时期最成功的职业经理人的代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千百年来,诸葛亮作为智慧与道德的双重象征活在人们心中,成为彪炳史册的千古名臣。在《三国演义》中,他更是被塑造成“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明阴阳、晓八卦、懂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样一个介于人神之间近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成为智慧的化身。然而,他个性人格上的一些缺陷以及在管理决策中的一些失误,最终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不仅带给我们无尽的遗憾,也引发了许多学者的争议与批评。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诸葛亮高起点起步,刚参加工作就步入金领阶层,职业发展平步青云,让许多人望尘莫及。这是因为诸葛亮具备了一位高级职业经理人所必备的优秀品质,是位十分难得的复合型人才。首先他未出茅庐,先知三分天下,具有极高的战略眼光;其次他出使东吴、舌战群儒,不仅胆识过人,也具有很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第三,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工作责任心强,有很好的职业操守;第四,他信念坚定,坚持“匡扶汉室”的目标毫不动摇;第五,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第六,办事谨慎,风险意识强;第七,以身作则,严于律已;第八,清正廉洁,处事公平公正;第九,勤于思考,日理万机还亲自参与科技创新,拥有连弩、木牛流马、八陈图等多项发明专利。第十,最关键的是,他始终明白老板的需要是什么,而且能想办法帮他办好,这是极为不简单的。 当然诸葛亮的业绩也是十分优秀的。在他出山前,刘备一直都是打败仗,居无定所,寄人篱下。诸葛亮上任后,协助刘备东和孙吴,北拒曹魏,赚荆州,取成都,夺汉中,治理川蜀内政,发展农业经济,六出祁山(史料记载是四出祁山),七擒孟获,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才有了蜀汉基业和三分天下之势,诸葛亮自然是功不可没的。但有人认为诸葛亮穷兵黩武、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导致蜀国后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把蜀国衰亡的责任全部算到诸葛亮头上,我觉得这是不妥的。首先,蜀汉在三国之中本身实力最弱,经济发展和人才数量远不及中原和江东;其次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蜀汉在魏吴的中间,被夹成“三明治”,在地利上处于劣势;第三,诸葛亮执政期间,蜀国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而其灭亡是在诸葛亮病逝30年以后的事;第四、关羽失荆州和刘备彝陵之战失败后,蜀国精英尽失、元气大伤、国力空虚,加上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内部矛盾重重,亡国是早晚的事情,至于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只是以攻为守、苟延残喘罢了。 因此,笔者认为,总体而言诸葛亮可以算得上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他在管理上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本文特总结归纳为以下六点: 一、深谋远虑。诸葛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胸怀全局,在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市场竞争情况基础上,为刘备制定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先据有荆、益二州,最后夺取中原的战略规划。他的这个隆中对策为整个蜀汉集团的发展提供了方向。诸葛亮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还能够矢志不渝的一步一步地去实现这个战略规划,否则白手起家的刘备是不可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即使是“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的孙权,如果不是诸葛亮亲诣东吴、详析形势、尽陈利害,说动他与刘备联合抗曹,否则让曹操的几十万大军尽渡长江,恐怕江东早已改姓曹了。 二、凝聚团队。诸葛亮一直把团队建设作为管理的中心,以共同的价值观(匡扶汉室)把创业元老关羽、张飞、赵云、糜竺、简雍和刘璋、张鲁旧部等人凝聚在一起,有效提升了整个团队的进取心和执行力。要知道,关张二人不仅与刘备义结金兰,在年龄和资格上也比诸葛亮要老得多,而具均有万夫不当之勇,这两人刚开始并不把诸葛亮这个“空降兵”放在眼里,但没过多久便对他心悦诚服。还有在关羽想入川和马超比武时(刘备取西川后,封马超为平西将军、都亭侯),诸葛亮三言两语便令他笑逐颜开。这些都反映了诸葛亮高超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凝聚团队的技巧。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概括100字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概括100字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概括100字第一篇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最著名的四大长篇巨著之一,是一部历史小说:反映时期为东汉末年,从184年黄巾起义到280年司马氏统一中国。本书并不是简单的复述三国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实,而是一部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加工的文学作品,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封建社会的历史。不但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起义的残酷镇压,而且揭露了他们之间各种政治、军事和外交的激烈斗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及他们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愿望。取材于历史,又不为历史事实所限,是三国演义创作的一个特点。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概括100字第二篇 《三国演义》提供了不少战争经验和各种军事科学知识,对战争的描写,是很出色的。如官渡之战,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等,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战略战术经验和教训。后来,农民起义的将领们把《三

国演义》当作军事教科书来学习、运用。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概括100字第三篇 故事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之间的官渡之战,魏、蜀、吴之间的赤壁之战,吴蜀的陵彝之战,每次战役各有特色。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艺术成就是出色的。在情节方面,"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过五关斩六将"以及"空城计"、"单刀会"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至于三国的人物方面,忠勇双全的关公、神机妙算的孔明、以及乱世奸雄曹操是《三国演义》之中描写的最成功的人物,还塑造了刘备、张飞、赵云、周瑜、司马懿、孙权等等一大批的个性人物。 三国演义主要内容概括三国演义主要内容

沈伯俊:国士情怀与好汉气概——《三国》《水浒》比较研究之一

标:“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正如罗贯中评价的:“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第38回)6 此后,诸葛亮一直为兴复汉室的目标而竭忠尽智,顺利实现跨有荆益、三分鼎立的第一步战略目标。白帝托孤之际,刘备相信他“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他则毅然表示:“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第85回) 此后,他殚精竭虑,辅佐后主,治理蜀汉,平定南中(第87-91回)。北伐之前,上《出师表》,誓言:“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弩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第91回) 直至五丈原病重,他还叹息道:“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死。”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精心布置自己死后的军事调度,向奉后主之命赶来问安的尚书仆射李福交代后事,最后一次巡视军营,在病榻上亲自书写遗表上达后主,又对杨仪授予保证蜀军安全撤退的计策;弥留之际,还推荐蒋琬、费祎为继任的执政大臣(第104回)。 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他真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为一代贤相,国士楷模。 刘备的第二号谋士庞统,尚未出场,便已享有“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的盛名(司马徽语,见第35回),不仅让刘备心向往之,也让读者充满期待。 他在赤壁之战中首次露面,便以其盛名赢得曹操“亲自出帐迎入”的礼遇;又凭借精通兵法,“高谈雄辩,应答如流”的才干,使得“操深敬服,殷勤相待”;从而不露痕迹地“巧授连环计”,使曹操心甘情愿地“即时传令,唤军中铁匠,连夜打造连环大钉,锁住船只”,为火烧赤壁的成功准备了重要条件(第47回)。 周瑜逝世后,他归顺刘备,任军师中郎将,“与孔明共赞方略”(第57回)。在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刘备入蜀之际,他力劝刘备抓住机遇,趁势夺取益州(第60回)。 随后辅佐刘备入蜀,并进献上中下三策,指挥刘备军袭取白水,进据涪城,攻打雒城;可惜天不佑才,在“落凤坡”中埋伏被乱箭射死(第62-63回)。 需要指出的是,庞统在“落凤坡”中伏而死乃是《三国演义》的虚构;而据《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历史上的庞统是在指挥攻打雒城时中流矢而死的,属于意外,此后不久,刘备就攻破雒城,进围成都,迫使刘璋出降。 《演义》这样虚构,是有意将庞统之死提前,让诸葛亮提前入蜀,以突出诸葛亮的形象。实际上,刘备夺得益州,实现跨有荆益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庞统才是头号功臣。他也不愧为胸怀天下,精通韬略的一流国士。 刘备的另一重要谋士法正,原为刘璋部属,因见刘璋闇弱,乃归心刘备,积极辅助刘备夺取益州。他目光远大,足智多谋,深得刘备倚重。 刘备夺取益州后,自领益州牧,以他为蜀郡太守7,其地位仅次于诸葛亮(第65回)。 在张飞击败张郃、黄忠击败夏侯德之后,他建议刘备抓住有利时机,亲征汉中,“既定汉中,然后练兵积粟,观衅伺隙,进可讨贼,退可自守。”刘备欣然采纳,亲自率军出征(第70回)。 汉中之役,他辅助黄忠,击斩曹操大将夏侯渊,取得了关键性的战果(第71回)。刘备夺得汉中后,不仅有力地巩固了益州(汉中本系益州之一郡),而且使刘蜀势力直逼长安和整个关中地区,成为刘蜀北伐的前进基地。刘备因此而进位汉中王,以法正为尚书令,负责处理日常政务(第73回)8,其在刘蜀集团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 刘备称帝仅仅三个月后,便不听群臣劝阻,亲率大军讨伐东吴,此时法正已卒,诸葛亮遗憾地说:“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也。”(第81回)由此可见法正在刘备心目中的分量,他当然堪称一流国士了。 那么,梁山的主要谋士如何呢?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最新版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的主要资料(一): 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有成就的历史小说,始于黄巾起义,最后西晋统一,()展现了公元 184年到280年间的历史风云画卷。作者透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另外,演义沿袭了平话拥刘反曹的传统,体现了封建时代人民拥明君、反暴君的共同愿望。 三国演义的主要资料(二):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述了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构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三国演义主要资料。 曹操死后,曹匹称帝。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 三国演义的主要资料(三):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述战争为主,反映了蜀、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四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三国演义的主要资料(四):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述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上,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在政治、军事谋略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个性鲜明,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出色的文学成就,使它的影响事实上已深入到中国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三国演义》全书出现以前,中国各类小说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几十个字。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中国小说如何由短篇发展至长篇,这点我们要注意。原先宋代讲故事的风气盛行,说书成为一种职业,说书人喜欢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为题材来敷演,而陈寿《三国志》里面的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正是敷演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国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先在民间也已流传,加上说书人长期取材,资料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最后由许多独立的故事逐渐组合而成长篇巨着。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会上经过漫长时间口耳相传,最后得到辗转加工,集合成书,成为中国第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种了不起的群众创造。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专题训练试题

三国演义专题训练试题和答案 一、填空。 1. 作者是________,名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小说家。《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成就最高的_________小说。 2. 小说的思想倾向是_________。表现出封建的正统观念,对_________有所诋毁,把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作小说的中心人物来描写。 3. 刘备,字_____,人称_______,_______是他主要的性格特点,最能突出他这 一特点的情节是__________。此外他还具有________、_________等性格特点。 4. 关羽,字_____、______,被曹操封为__________,使一把__________,骑 ______马,_ ______、_______是他的主要特点,________、________等情节表现其勇,_____________表现其“义”。 5. 张飞,字______,使用的兵器是______,被吕布称为__________。 6. 周瑜,字_________,东吴_________(官名),有勇有谋,有儒将风度,但与诸葛亮较量却屡屡失败,故死时长叹“________,_________。”  7. 曹操,字_________,小字_________,自封汉相,是_________形象,为人 _______,惯用________,他信奉的人生格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称赞的是_______,他的字是 ________,主要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奠定三国鼎立格局的基础的那次战役是___________。

浅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义”

浅析《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的“义” 谢美20080340705 (云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 “义”,在我国古代向来被视为英雄人物的美德之一,它常和“忠”、“仁”等传统美德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臧否人物、评价是非的道德标准。《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小说尽管题材各异,但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却有着相同与相近之处,如章回体的结构,大致相同的成书过程等。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两部小说都歌颂了“义”,使“义”成了它们共有的思想内容之一,在社会当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所歌颂的“义”的作用、“义”和“忠”的关系、“义”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以期进一步正确、深入地理解《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文化精髓。 1 “义”的作用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这两部小说皆以描写战争为主体,以集体行为为特征,“义”在集团、政团之间所发挥的作用有许多共同点。 《三国演义》中的刘蜀集团,最初由刘、关、张桃园结义起家,此后虽未曾在本集团中再施行具体的结义行为,但“义”笼罩着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整个刘蜀集团。 征讨黄巾军时,刘备28岁,为“贩展织席为业”的无名人氏,后结义关张,因灭黄巾有功而任安喜县尉,从此开始其政治生涯。此后几十年里,他辗转南北,四处奔走,赤壁大战后,占荆州,取益州,夺汉中,三分天下,建安24年进位汉中王,建安26年拥戴为蜀王。刘备从赤手空拳到成就三分天下的事业,其靠的是什么?简单的说,主要是因为“义”。 以义揽才,以义待才,是刘备集团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刘备与关张素不相识,但因三人皆“专好结交天下豪杰”,义气相投,结成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兄弟。之后刘备辗转南北,虽无立足之地,但却“北海救孔融”、“三让徐州”、“携民渡江”、“不夺刘表”等,仁德有加,义名远播,致使天下人才渐渐向他汇聚,赵云、徐庶、诸葛亮、庞士元、张松、法正、魏延、黄忠、严颜、马超等许多为蜀汉政权立下汗马功劳的重要人物,他们最终走向刘备集团,无不因为一“义”字。 刘备的政治理想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如果说“上报国家”体现其忠义,那么“下安黎庶”则体现其“民本”思想。刘备深深懂得这一道理,“天下非一人之天,乃天下人之天下”,“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故其处处以此为行动的指南,大获民心,为刘备集团成就三分天下的事业奠定了人民基础。 作为政治家的刘备深谙“义”这一伦理道德的重要性,其事业前期一直打着“伸大义于天下”的旗号,处处宣扬“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政治理想,广揽人才,大获民心,并以此为武器攻城略地,从人才、政治、军事等多方面为本集团发展壮大准备了有利的条件。这一时期,义的“大义”性质充分发挥,居于主导地位。 《水浒传》中的宋江原是郓城小吏,之所以受到天下英雄的敬仰,其主要原因不在疏财,而是他以义揽才,以义待才,尊重不同的人才,从而打动了天下英

学习三国演义中的领导智慧

学习三国演义中的领导智慧
学习 三国演义 中的领导智慧 作为一名领导者,就要有领导的风范,领导者的修养。宽大为怀才配得起上级, 与下属一样,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以牙还牙,就不是领导的风度,就是缺少领导者 的胸怀。一个领导者要有博大的胸怀、雍容的气度,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包括逆 耳之言,容得下各种各样的人,搞“五湖四海”。b5E2RGbCAP 任何一位成功的领导者都必定是一位成功的用人者。一位领导可以在所有的地方 都不如其部下,除了一种本领:用人。任何一位领导者都惟有善于用人,才能服人之 心,得人之力,尽人之才。作为领导者,你要经常思考,他们为什么愿意跟随你?这 也是史玉柱经常思考的问题,经常成功的原因。p1EanqFDPw 笔者认为:领导者要加强个人的修炼,学会宽容,学会超脱。宽容是一种仁爱的 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即是对自已善待。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生活的艺术,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但似乎只有卓 越领导者才具备这样的智慧。DXDiTa9E3d 不宽容,不影响同物打交道。一个科学家,性格怪癖,但他的工作只是一个人在 实验室里同仪器打交道,那么,不宽容无伤大雅。一个车间里的员工,只是同机器打 交道,那么,即使他同所有人都合不来,也不妨碍他施展技艺制造出精美的产品。
RTCrpUDGiT
但是,任何管理者,都必须同人打交道。有人把管理定义为“通过别人做好工作 的技能”。一旦同人打交道,宽容的重要性立即就会显示出来。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
1/6

存在的,所谓宽容,本质就是容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同性格、不同特长、不同偏 好的人能否凝聚在组织目标和愿景的旗帜下,靠的就是管理者的宽容。5PCzVD7HxA 《三国演义》 中曹操击败袁绍以后,原谅营中和袁绍暗通款曲之人:“当绍之强, 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这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展现的豁达与胸襟。曹操是一代奸 雄,他很清楚的指导,如果要清算和袁绍有来往的人,恐怕自己的手下有一半都保不 住。何况当时敌强我弱,有些人不一定是勾结袁绍,可能只是给自己留条后路罢了。
jLBHrnAILg
相反的例子,周瑜虽然很能干,但心胸狭窄,诸葛亮三次用计,便把他气死了。 当然周瑜可能是小说家编出来的,但是也从反面说明了胸襟的重要性。企业领导人也 必须具备豁达的胸襟,宽容的心态,一定要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努力具 有更加广阔的世界眼光、强烈的国际意识和为大局服务的全局意识。xHAQX74J0X 从 《三国演义》 故事中一些领导者的言谈行为中,我们感知领导的精髓,体悟领导 的灵魂,结合现代管理,领导提出愿景,坦诚沟通,承担责任,寻找共识,相互信 任,怀抱核心价值观解决纷争与问题,展现人文关怀,创造故事,提出理念,传递信 息,鼓舞士气和信心,迈向未来与希望。不断突破,推动革新,培养决策力与执行 力,追求领导品质,建立领导人格典范。LDAYtRyKfE 领导就是希望的化身,领导是一种英雄之旅,领导者就是攀上阳台,极目四眺, 看到远方的愿景,鼓舞追随者落实愿景。学习《三国演义》故事中历史人物的领导管 理、处世之道,从中寻找与总结领导与管理的规律和教训,体悟进退应对之道,在困 境中运用智慧、勇气、决心找出生存之道,“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做到领导力与历史观的完美结合。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一个企业领导,容 人——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在之前的讲座中,我谈到过大局意识的问题,一
2/6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由明代罗贯中著的我国最早的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共120回,75万字。小说是作者据民间传说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补充的。它是以东汉末黄巾起义到西晋统一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为背景,叙述了魏、蜀、吴三国兴亡的故事。全书再现了军阀混战、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人民生活颠沛流离的现实,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作者善于把历史上重大事件巧妙地通过艺术形象表达出来。书中400多个人物。主要人物各具个性,成了不朽的典型。 它在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描写上独具匠心,表现了宏伟的构思,展示出了战争各方人物的智勇和风貌。书中尊刘仰曹的正统倾向十分明显,却又富有艺术感染力,反应了人民保国安民、平息叛乱、统一天下的强烈愿望,语言和体裁的创新给后世文学创作很大影响。 后汉皇帝刘禅亡于晋泰始七年,魏主曹奂亡于太安元年,吴主孙皓亡于太康四年,皆善终。后人有古风一篇,以叙其事曰: 高祖提剑入咸阳,炎炎红日升扶桑;光武龙兴成大统,金乌飞上天中央;哀哉献帝绍海宇,红轮西坠咸池傍!何进无谋中贵乱,凉州董卓居朝堂;王允定计诛逆党,李傕郭汜兴刀枪;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孙坚孙策起江左,袁绍袁术兴河梁;刘焉父子据巴蜀,刘表军旅屯荆襄;张燕张鲁霸南郑,马腾韩遂守西凉;陶谦张绣公孙瓒,各逞雄才占一方。曹操专权居相府,牢笼英俊用文武;威挟天子令诸侯,总领貌貅镇中土。楼桑玄德本皇孙,义结关张愿扶主;东西奔走恨无家,将寡兵微作羁旅;南阳三顾情何深,卧龙一见分寰宇;先取荆州后取川,霸业图王在天府;呜呼三载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丕睿芳髦才及奂,司马又将天下交;受禅台前云雾起,石头城下无波涛;陈留归命与安乐,王侯公爵从根苗。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

古代文学史习题 人文科学系 09级对外汉语 余静容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多角度比较 一、从成书上 1.从成书时间上看,《三国演义》为元末清初,而《水浒传》创作时间待考证, 一般认为作于元末明初,而至晚于明朝中晚期成书。 2.从成书过程上,《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成书过程有着相同点,都是来 自积累而成,都有来自民间传说和话本小说的材料。而《三国演义》更多地依据历史记载,主要来自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罗贯中据史而演义,基本依据史书记述的历史事实加以文学性的演义。 二、从主题上 1.他们都是英雄传奇小说,但《三国演义》是贵族式英雄,而《水浒传》是平 民式英雄。 2.《三国演义》和《水浒传》都是写了忠与奸的斗争相同点。表现形式不同, 《三国演义》是两个政治的斗争的,焦点在于百姓的态度,而《水浒传》则是朝廷和江湖之间的斗争,焦点是对君王的态度。 三、从结构上 1.《三国演义》有一个网状的结构,严密、紧凑、宏大、和谐的。经线是三 国的鼎立,纬线就是由兴到盛、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网状结构。或为霸之政,仁者之政,庸者之证的过程。 2.《水浒传》的结构主要是单线发展,环环相扣,互相贯连,形成珠串式线形结 构。但是《水浒传》的结构并不是单一化的直线式结构,不同人物的传奇故事之间的连接除了勾联式之外,还有纵横交叉、包孕式等。而在人物传记的结构安排和布局上,实现了纵横曲直的情节结构。如,如王进受高俅的迫害,被迫逃出东京,远走华阴,引出了史进;而史进被逼,不得不出逃渭州寻师, 引出了鲁达;鲁达被逼,流落东京,又引出了林冲;林冲受高俅的陷害,被逼上梁山,为纳投名状,又引出了杨志。 四、从忠义上 1.在封建社会里,儒家“仁义礼智信”思想统治着人们的,而“忠义”则作为了评 判人的是非的道德规范。在《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中“忠义”观得到了大力的宣扬,发挥的淋淋尽致。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都颂扬忠义,且贯穿着全书,构成了小说的支柱力量。在这纷扰的斗争中,忠是他们的导航,义是他们的斗力。也是这一个个重情重义的英雄,为我们演义了两个不朽的长篇巨著。 2.而在忠义的作法上二者皆有不同的表现。

《三国演义》《水浒传》英雄观比较论

《三国演义》《水浒传》英雄观比较论 1 我国古代一脉相承的英雄观 说起英雄,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器宇轩昂,顶天立地且有勇有谋的人,比如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抗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的霍去病等。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英雄崇拜的传统。之所以崇拜英雄,源于原始社会古人对天灾人祸的难以预见、对大自然神力的畏惧敬仰以及意识到自身力量的薄弱所引起的,他们急需有具备超人智慧、天生神力的神或半神来带领他们生存下去,因此在潜意识中产生了最原始的英雄崇拜思想,意图通过塑造一个完美的英雄人物,来动员和激励集体学习和崇拜这一人物,以达到生存和发展的目的。比如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伏羲造八卦等,它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价值判断,是时代发展特定的产物和时代精神的人格体现,符合这一时期社会群体的利益需求。我认为古人的英雄崇拜是英雄一词产生和发展的雏形。 随着历史长河的不断发展,英雄的队伍得以不断壮大,但英雄的概念一直模糊不清,直到西汉末年班彪《王命论》和方望《辞谢隗嚣书》才开始出现了“英雄”概念。但从史料看来,这时期的英雄仅在能力方面高人一等,其他与常人并无不同,社会地位也无高下之分,甚至连“英雄”二字的使用都极少出现,仅在班固《汉书·刑法志》中出现“总揽英雄,以诛秦项”之语。英雄观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汉末三国时期,王粲(177—217)编著《英雄记》,刘劭(180—245)《人物志》专节讲述英雄,首次明确地给英雄下了定义。《英雄记》客观记录了曹操、袁绍、董卓等人的生平和事迹,对人物的善恶好坏同时记载在册。刘劭《人物志·英雄》中认为英雄须具备“聪、明、胆、力”四要素,即“聪能谋始,明能见机,胆能决之,力能过人。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他认为英和雄是有区别的,有谋略且能决断的人为英;有胆略且武艺过人的为之雄。只有聪明胆力兼备之人,才可称之为英雄。并举了刘邦和项羽为例,首次给中国的英雄观念下了明确的定义。而通过三国时代人物的对话和故事,我们也能了解英雄概念的发展确实与三国时代的人物有密切联系,比如曹操和刘备的“煮酒论英雄”就当时各方诸侯是否为天下英雄展开讨论;诸葛亮《隆中对》称刘备“总揽英雄,思贤如渴”)等,可见英雄观念成形于三国时代并无大的争议。贺昌群先生在《英雄与名士》中指出:“英雄之名,起于灵帝时黄巾农民战争,郡太守与刺史制度已为宦官及其爪牙所败坏,地方政治紊乱不可收拾,军政大权落于州牧之手,凡能匡扶汉室,安定天下,文能经邦,武能拨乱的人,便可以称为英雄”。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到,在乱世三国,立志匡扶汉室的刘备、文

从三国演义看领导力

《三国演义》中必学的六大领导艺术(转) 现代企业的领导人常叹言没有好的管理书目可读,其实殊不知中国的古典著作中蕴藏了多少宝藏。拿《三国演义》来说,虽然是一部文学著作,但却蕴含了太多的管理哲学与领导艺术,其中最值得企业领导人借鉴的六大领导艺术如下: 一、感情投资,长线收益 《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说道:长坂坡一役,刘备被曹操打得丢盔卸甲、仓惶逃命,连爱子阿斗也陷落敌阵。当赵子龙冒死救出阿斗来到刘备面前,把阿斗交给他时,刘备却将其丢在一旁:“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这个刘备摔子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无独有偶。曹操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不像刘备摔子般为人熟知。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说道:张绣降而复反,曹操幸亏典韦死拒寨门,才得以保全性命,其长子曹昂、爱侄曹安民也死于乱军之中。脱险后,曹操设祭祭奠典韦,“哭而奠之”,并对诸军将士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结果,“众皆感叹主公之爱士,过于亲子”。 刘备的这一做法,令赵云马上“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并且让赵云感到在刘备的心目中,他的位置比阿斗更重要,从而令赵云一生对刘备忠心耿耿,包打天下。 曹操的这一做法,令他的众手下“皆感叹主公之爱士,过于亲子”。 在这样的企业领导人手下做事,谁能不卖命呢?我们今天的领导人一定学习刘备曹操式的感情投资,这会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长线收益。 二、团队纪律,高于一切 当诸葛亮与司马懿对站街亭时,马谡自告奋勇要出兵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有担心,但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并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须立刻回报,有事要与王平商量,马谡一一答应。可是军队到了街亭,马谡执意扎兵在山上,完全不听王平的建议,而且没有遵守约定将安营的阵图送回本部。等到司马懿派兵进攻街亭,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水的供应,使得马谡兵败如山倒,重要据点街亭失守。事后诸葛亮为维持军纪而挥泪斩马谡,并自请处分降职三等。 团队纪律高于一切,当别的事情与团队纪律发生抵触时,一定要以团队纪律为矛盾的主要出发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作的非常好,今天的企业领导人必须学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 导读:《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一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各地的黄巾军蜂起。以镇压了黄巾军起家的曹操经过多年的征战,逐渐的统一了北方。曹操还不满足,他又挥师南下,准备借机把全国统一。赤壁一战,曹操被孙权、刘备联军打得“全军覆没”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从此拉开帷幕。不久以后,孙权 杀了刘备的义弟关羽,夺了荆州。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率领大军伐吴,大败而归。刘备回来没多久就病死了,丞相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诸葛亮征服了南方蛮族,又采用联吴抗魏的治国方针,前后六次出兵 祁山伐魏,不过还是没能成功,诸葛亮最后病死军中。还是不久以后, 司马氏掌握魏国兵权,先后灭掉了蜀、吴两国,建立了西晋,统一了全国。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二 东汉末年,宦官当权,民不聊生。灵帝中平元年,张角发动了黄巾起义,很快黄巾军发展到了四五十万人,声势浩大,官军闻风丧胆。 张角率领大军直犯幽州,太守刘焉为了抵挡黄巾军,出榜招募义兵,这一下就引来了三位英雄好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虽然萍水相逢,但都有为国出力之心,所以一见如故,于是就在张飞家后

院的桃园结为兄弟,三人焚香发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刘备为长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刘关张三人从军后显示出非凡的.才能,多次大胜黄巾军,却并不被赏识,直至参加了平定渔阳之战,刘备因立功才被任为平原令。 汉灵帝死,太子刘辩继位,为外戚大将军何进所制。十常侍诱杀何进,袁绍等领兵诛杀宦官,西凉刺史董卓趁机进兵京师、驱逐袁绍、灭丁原收吕布、废少帝立献帝,专权朝野,并毒死刘辩。满朝文武,对董卓无可奈何。骑校尉曹操于是借献宝刀为名,入董府前去行刺,未成,逃走,至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感其义行,义释曹操,与他一道逃到成皋,投宿曹操的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家中。吕伯奢家人磨刀准备杀猪款待,曹操怀疑他们要杀自己,竟将吕伯奢全家杀害,并声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因不齿曹所为而离开。 曹操只身前往陈留,拉起一支队伍,推袁绍为盟主,联合十七镇诸侯讨伐董卓。刘关张也参与了这次讨伐。曹操、袁术等八路诸侯与吕布对峙于汜水关,吕布大败,逃至虎牢关上。 董卓见吕布战败,盟军势大,烧洛阳,逼献帝迁都长安。盟军入洛阳,各起异心。孙坚在宫井中得到传国玉玺,率军返回江东。曹操与袁绍发生摩擦,去了扬州。盟军瓦解,接着军阀又开始火并。袁绍攻公孙瓒,瓒被赵云所救。孙坚攻荆州,被刘表军士用乱箭射死。 此时,长安城里,司徒王允使用美人计,利用貂蝉离间董卓与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