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第一章绪论

1.分子生物学的含义与研究内容: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①广义的

②狭义的(P1)

狭义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DNA、RNA、非编码序

列)

②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基因概念的变迁

③基因的表达调控

④基因功能实现的过程:代谢途径的复杂性分子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①遗传学起始:孟德尔,奥地利人, 1865年发表《植物杂交试验》,1884

年逝世,1900年再发现。

摩尔根,果蝇(白眼)(1960―1915年找到85种突变型):

启示:实验材料

与此同时:⑴染色体成对出现

⑵染色体一个来自父本,一个来自母本

⑶随机分配可解释经典定律

②1871年第一次提取到DNA

③1944年Avery提出DNA是遗传物质:(90%乙醇沉淀DNA)

光滑型致病(S)死

粗糙型(R)活

1952年 T2噬菌体研究外壳蛋白内装DNA Hershey(赫尔希)与学生

④1949年 Chargaff等发现A、G、C、T,A=T、G=C

同时:X射线技术证明DNA有螺旋结构,三螺旋?

⑤1953年 Watsm、Crick提出DNA右手双螺旋结构模型

Sanger纸电泳层析技术:揭示胰岛素一级结构,X射线衍射技术证明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的三维结构。

⑥Jacob 、Monod 乳糖操纵子假说,1961年、仅负调控

预言mRNA存在,导致其发现,促使密码子开始被研究

⑦1961年第一个遗传密码子破译 Nirenbery与Ochoa等

精彩的实验设计 UUU→苯丙氨酸

⑧1972年伯格第一次实现DNA分子的体外重组

⑨哺乳动物克隆技术

3.面临的问题

①克隆人的伦理问题:我们是不是上帝,到底有什么是神灵不可侵犯的? a:对传统家庭成员间关系冲击

b:对传统家庭构成的冲击,成长环境

c:克隆人的权利与器官移植

d :生殖中基因退化问题(同基因人相遇)

②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人类隐私权:种族主义

③基因工程是否安全:

无论如何分子生物学已成为带头学科:表现在诺贝尔奖上

1962年化学:测定肌红蛋白、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三维)

1958年化学:Sanger 牛胰岛素一级结构

1989年化学:核酸测序

1993年化学:PCR 技术

第二章 生命的物质基础

1.生物进化的关键步骤

①有机物产生 ②生命产生

1953年Miller :原始大气成分 2H O 、2H 、4CH 、3NH 80℃烧瓶放电一周,

出现简单的氨基酸以及一些有机酸如:甲酸、乙酸、丙酸、乳酸

2.生命的传统定义

四个特点:①新陈代谢 ②应激性 ③生长发育 ④遗传和变异

热力学观点:生命是一个远离平衡状态的稳态,是一个开放体系。

3.组成生命的元素

生命中元素含量与地壳不同:地壳中最多的是O 、Si 、Al 、Fe

生命中为 C 、H 、N 、0 96%

C 、H 、O 、N 的特点;

①它们易借共用一个或两个电子对以形成共价键,H 元素1个、O 元素2个、N 元素4个,同时C 、N 、O 均能形成双键

②它们是能形成这些共价键的最小元素

③C 原子可彼此接受,即可供出4个电子,又可接受4个电子,形成骨架

4.生物大分子

①生物大分子的特点:a.是由简单单体聚合而成的高分子有机物。 b.单体具有多效性

c.功能的发挥取决于其空间结构:酶的锁与钥匙学说

d.蛋白质分子一级结构携带了决定其空间构型的一切

信息,一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生物大分子种类并无本

质区别,但其数量、比例却有很大区别

②生物大分子的构象与构型

手性、镜象关系、双键平面

5.生命中的化学键

①共价键

②离子键

③范德华力:产生基本原因、特征

④氢键:较大的原子与H 形成共价键后,H 带部分正电

水: ⑴高比热;⑵高气化热;⑶高分子内聚力;⑷很好的流动性;

⑸特殊密度性质;⑹电解为H+、OH-

夹角05.

10-S

104、每分子与其他分子形成4个氢键、半衰期11

⑤配位键:P20

6.过程的自发性:

过程按降低自由能的方向自发进行。

自由能:在常温下、常压下可用于做功的能。

第三章细胞

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无内膜系统(核膜、细胞器)、细胞体积小、表面积大、DNA为环

状、无染色体结构

2.E.coli

杆状菌,大小0.5?2μm,革兰氏阴性,DNA双链环状,DNA含1400以上基因,

基因组总为4.6?6

10bp,总长1100-1400μm。

质粒:存在于细胞中的一类独立于染色体的自主复制、表达的遗传成分,绝大多数为环状双链DNA分子,可稳定处于主DNA外,但在一定条件下会

可逆地整合在寄主的主DNA上,随主DNA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胞分

裂传给子代。

第四章 DNA的结构

DNA结构与基因表达有密切关系:DNA结构决定基因与蛋白质的结合功能

1.多核苷酸链

值得注意的是:P上带有负电荷,影响稳定,在细胞中由碱性组蛋白与离子等结合

DNA与RNA的区别:2’位O有无,影响RNA稳定性

①RNA分子自发水解:特别在强碱下,原磷酸键与 2’-OH形成 2’, 3’-磷

酸二脂而后进一步水解成2’-单核苷酸,3’-单核苷酸。

pH11.5时以上过程迅速发生

②2位点存在的OH是RNA酶的作用位点。RNA酶180℃十小时失活,无需二价

阳离子做辅酶或辅基

③多为单链,易遭攻击。

2.DNA构象家族

右手家族:A-DNA、B-DNA、C-DNA,局部左手螺旋:Z-DNA

Watson与Crick :B-DNA 钠盐在一定湿度下结构

当B-DNA脱水时,B-DNA C-DNA逐渐拧紧变为A-DNA(分子遗传P13)

由于多核苷酸骨架中磷酸二酯键的两个O-P与多核苷酸的N-苷键可转动,构象是一系列的家族

Z-DNA:发现时使用的是d(CpGpCpGpCpG)

目前发现生理状态下的DNA有Z型,其存在条件表明,构象间随条件不同而相互转化,可能是基因调控的方式

3.超螺旋DNA(质粒DNA)

开始在环形DNA中发现(SV40),其后发现在几乎一切DNA中(环型、线型DNA中)均存在

双螺旋DNA放松可得负超螺旋,拧紧可得正超螺旋。

超螺旋使DNA上储备了能量,约占总DNA 5%

单链泡状结构

效应:使DNA拧得更紧,电泳率加大

拓扑异构酶:使DNA骨架上形成暂时性断裂,DNA多核苷酸链得以穿越,改变螺旋状态,不改变序列

真核生物的负超螺旋存在于核小体的缠绕上

4.DNA分子的变性与复性

①什么是DNA的变性:

增色效应变性特点 Tm值(P4)

热变性,pH11.3以上时碱变性,盐浓度低于0.01mol/L

②什么是复性

成核作用与拉拉链作用

a.变性不完全时

b.变性完全时:碰撞下组合与长度、浓度、复杂程度有关,

非原配分子

cot曲线:变性越快,cot越陡

③分子杂交:DNA-DNA、DNA-RNA、RNA-RNA,标记,分子杂交实验

④DNA分子的呼吸作用分子遗传P9

5.遗传物质的存在状态

①大肠杆菌DNA:(亦有人称染色体)其它与基因表达有关的蛋白质

在其对数生长期,有细胞有2-4个同样的DNA分子:

类核: DNA结合蛋白位于核心,将双链环状DNA结合成脚手架结构,约100个小区

②真核生物染色体

a.DNA的蛋白质

真核生物的DNA蛋白质:非组蛋白质:复制、重组、转录有关

蛋白质:DNA 2:1(质量比)

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与DNA组成核小体,组蛋白分为5种:H1、

H2A、H2B、H3及H4(现代分子生物学P19)组蛋白有如下特征:⑴进化极端保守性:特别是H3与H4

⑵无组织特异性

⑶AA分布不均匀

⑷修饰作用

非组蛋白:多种多样(与基因调控有关,也可能与染色体稳定有关)

b.染色体组织方式

染色体平时以染色质的形态出现,电子显微镜观察是由核小组成的念珠

状结构,可以看到一条细丝连接着的一串直径为10nm的球状体。核小

体间的DNA 称为接头DNA ,从无特异性的DHaseI 切割可得n 200的单位,表明其它部分受保护;10nm 每圈6个形成直径30nm 中空管。

研究表明:核小体是由,,,,4322H H B H A H 各两个分子生成的八聚体和大

约200bpDNA 组成。H 1在核小体外面

c .一些DNA 序列的不寻常结构

DNA 的不寻常结构并非一个专有名词,揭示现有的DNA 结构:如Z-DNA 、

十字形结构、单链泡状结构

要指出的是:所有不寻常结构均是按生物大分子的形成规则去形成的,

只是由于其组成成分特殊而形成不寻常的结构。(书P94)

第四章 DNA 的复制

一.DNA 复制

1.DNA 复制的半保留与半不连续

先导链与后随链、岗崎片断、1968年岗崎:H 3-脱氧胸苷标记

N15→N14 第一代中间,第二代轻链与中间各一半 。

2.DNA 复制的方向与速度

①复制起始原点

复制子:原核一个,真核多个

大肠杆菌:a. A-T 56%

b .部份序列保守,部份数目恒定

c .无大于20密码子ORF

②方向与速度:多为双向同速

a .Q 复制(西塔):证明E.coli 双向等速复制(插入或缺失)

b .D 复制:线粒体(动物):一条合成60%以上

c .Σ复制(西格马)\滚环复制:双链切断,5’可结合蛋白,

3’甩出,某些噬菌体DNA ¢X174

3.原核生物DNA 聚合酶特性 《现代分子生物学》(第二版)P47

Ⅰ Ⅱ Ⅲ

5’-3’聚合 √ √ √ 5’-3’外切

√ × × 3’-5’外切 √ √ √ 5’-3’内切 √ × ×

为什么只从5’-3’?

a .三磷酸不易正确配对

b .修复时该结点仅一个磷酸

4.参与原核生物DNA 复制的蛋白质

①DNA 螺旋酶:促进DNA 分子解链,与SSB 协同作用,作用于DNA ,具有

ATP 水解酶活性

②拓扑异构酶:与负超一起协同解链

③SSB蛋白:原核生物有协同作用,牛、鼠、人中无,保持单链稳定

④引发酶:RNA聚合酶

5.E.coli复制起始(许多与起始有关的蛋白并不参与复制)

①起始蛋白DnaA识别并与oril结合→可促进DNA解链或使DNA发生扭曲

使DNA解螺旋酶能进入,帮助与复制叉组装和功能有关的其它因子加入

②可能DnaB进入(螺旋酶):识别潜在单链结构与拓扑酶结合解链,SSB

稳定,DnaB与6个DnaC形成DnaB/DnaC复合体,与oril结合形成预引

发体

③预引发体引入其它蛋白并引入引发酶形成引发体,在后随链上前进,生

成短的RNA引物

④先导链RNA的形成很可能是RNA聚合酶的转录而成(转录激活):

RNA聚合酶对利福霉素敏感,引发酶不敏感。

二.岗崎片断还是尿嘧啶片断:

dUTP:dTTP=1:300 如在体外进行无dUTP

H3-胸腺嘧啶→片断数目是预期2倍左右,1000-2000b

尿嘧啶糖是酶,AP内切酶

三.DNA复制中的5末端缺失(环形分子无)(《分子遗传学》)张玉静P133)

1.少数噬菌体环化

2.T4连环分子末端冗余

3.某些生物以蛋白质为引物

腺病毒

四.端粒与端粒酶:

1.端粒:30-40年代Muller、Moclintock:端粒不融合,保证染色体间不融合、末端不受酶切(以P.保护)

1978年 Blackburn等人,单细胞四膜虫,短的(TTGGGG),不同个体重复的数量不同,总长度约:370n520bp

2.端粒酶:1984年,Blackburn将合成的端粒与四膜虫提取液混合在一起,发现端粒得到延伸〈在低等真核生物中〉

是一种含RNA的蛋白复合体,所含RNA长约150核苷酸,并约含1-5拷贝的CyAx序列,可能是合成端粒的模板,其蛋白质有逆转录酶活性

①端粒酶在单细胞生物体中应存在,但在体细胞中因找不到

②1989年,Morin首次在人的癌细胞系中发现了端粒酶,但并非所有肿瘤

均有端粒酶

五.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1926年菲比格(丹麦):寄生虫致癌学说(J.Fibiger)

1966年劳斯(美国):对致癌病毒的研究(F.P.Rous)

1975年杜尔贝科(R.Dulbecco)、巴尔的摩(D.Baltimore)、特明(H.M.Temin)美: 发现病毒在体内的致癌机理

1988年埃利昂(女)(G.Elion) 、希钦斯(G.Hithings)美: 抗癌药物及机理1989年毕晓普(M.Biahop)、瓦慕斯(H.Varmus)美: 正常细胞中存在原癌基因

1.病毒癌基因:

1910年美国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的Rons发现提取自鸡肉瘤的无细胞滤液中有一种病毒→放弃,几十年后,1966年获诺贝尔奖

①病毒中的癌基因

某些RNA病毒可通过逆转录合成DNA,具有使细胞癌变的能力→肿瘤病

急性转化病毒:真正携带可诱发癌症的遗传信息

慢性转化病毒:并不携带癌基因,可能因其基因插入宿主细胞某些基因

附近而引起癌变

分离到的癌基因有几十种,其中很大一部分有癌基因产物

2、细胞癌基因

能与病毒癌基因杂交→有一部分是病毒癌中没有的,近百种

①病毒癌基因与细胞癌基因相比较,通常失去了两端的某些序列

②病毒癌基因缺乏内含子,而细胞癌基因中有,其外显子序列与细胞癌同

源性强(mRNA=cDNA)

③病毒癌基因与细胞癌基因的外显子有细微的差别(所以其具有转化能力)

原癌基因产物:维持细胞增长、分化

⑴生长因子有其类似物。⑵信号传递蛋白→引起细胞递增。⑶蛋白激酶。

⑷细胞生长核因子(DNA结合蛋白)

激活癌基因的因素:

⑴原癌基因突变⑵获强启动子⑶甲基化程度下降⑷拷贝数增加⑸基

因易位或重排

3.抑癌基因:功能不太明晰

①参与细胞黏合

②细胞周期负调控因子:终止细胞生长,促进细胞衰老、死亡

将单一抑癌因子导入癌细胞中未必能终止癌变

4.增变基因:

负责维持染色体组完整性和信息传递的保真度,该类基因的突变导致DNA错误率上升。

第五章转录

一.编码链与模板链、反义链

上游,下游转录起始位点:+1

二.RNA聚合酶

1.E.coli的RNA聚合酶:

大部分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的结构十分类似

E.coli中一个细胞中大约有7000个RNA聚合酶分子,其中一般有2500-5000个在参与RNA合成,速度在37℃下约为40b/s(有多种说法)

①核心酶:α2ββ,, +δ称为全酶

a.各亚基的作用:

⑴β亚基:可能具有与底物(NTP)及新生成的RNA链结合的能力

利福霉素可阻断新生成的RNA链转移至RNA酶的结合位点,阻断新生

RNA链的第3或4个核苷酸增加

链霉溶菌素可抑制延伸反应,二者均是与β结合的

⑵β亚基:可能与模板结合

肝素可与β亚基结合而抑制转录,并且可以与β亚基竞争DNA的结合

位点

⑶α亚基:可能参与全酶组装与全酶识别启动子,还可能与一些转录因

子结合

大肠杆菌T5和T7噬菌体RNA聚合酶仅一条多肽链,表明一条链即可完成合成,E .coli的多条链可能与功能复杂性有关(识别1000个以上转录单位的启动子)→真核生物的更复杂。

b.核心酶与DNA结合

松驰型结合,结合常数 2/mol半衰期60min,属DNA磷酸基因与蛋白质碱性基因间非特异吸附

③δ因子:α2ββ+δ=全酶

a.作用:负责模块链的选择和转录的起录,是酶的别构效应物,使酶专一性识别模板上的启动子→加入δ因子后使RNA聚合酶与DNA上非

特异结合下降了几百-几千倍,使结合半衰期小于1s,使酶与启动子

区结合常数提高几百倍,半衰期达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

例:核心酶在T7噬菌体DNA上有约1300个结合位点,平均结合常数

2 X 1011,加入δ后,两大类,大部分在108-109间,仅8个在1012-1014 b.δ因子的替换

E.coli中,δ因子与转录因子协同可识别不同启动子

通常情况下,E.coli中用δ70(rpoD编码),rpoH编码δ32热休克

蛋白,rpoN编码δ54缺氮使用。

分子伴侣:概念及其特征

在枯草杆菌中有约10种δ分子,δ因子的更替意味着生活史的更替,

δ55主要出现在营养细胞中,δ29主要出现于孢子形成阶段

噬菌体SPO1感染:早期基因 4-5min后中期,8-12min后晚期基因

早期基因有与寄主相同启动子,由宿主α2ββδ43转录,中期基因

转录28编码δ因子(gp28)以修饰宿主RNA聚合酶,中期基因33、

34(gp33、gp34)代替gp28

2.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

定位转录产物相对活性

对鹅膏蕈(xun)碱敏感

RNA polⅠ核仁tRNA 50%-70% 不敏感RNA polⅡ核质核RNA 20%-40% 敏感

RNA polⅢ核质tRNA 10% 不同种类的敏感性不同

分子量均很大为500KD以上,由8-14亚基组成(不能正确选择启动子)线粒体与叶绿体中还存特殊的RNA聚合酶

三.启动子

指DNA分子上被RNA聚合酶识别并结合形成起始转录复合物的区域,它还包括一些调节蛋白因子的结合区

1.确定启动子区域的方法

①足迹法:内切酶切割末端标记的DNA分子

②修饰法:结合部位不被修饰

2.原核生物的启动子

①转录起始位点〉90%以下的为嘌呤,绝大多数为A

②-10区(Pribnow框):TATAAT, RNA聚合酶的牢固结合位点,解链区

③-35区 TTGACA(Sextama框):δ因子识别位置,初始结合位置

④-10—-35区距离:17b

3.真核生物启动子:

①RNA聚合酶Ⅰ的启动子:只转录rRNA,核心启动子(-45--+20),上游调

控元件(UCE -180—-107)

②RNA聚合酶Ⅱ的启动子:最复杂

a.帽子位点,转录起始位点,大多为A(非模块链)

b.TATA框(Hogness框):-30处 TATAA(T)AA(T)

c.CAAT框 -75bp GGC(T)CAATCT 影响最大

d.GCbox:-90B左右 GGGCGG 每启动子可有多个拷贝

③DNA聚合酶Ⅲ的启动子:(5SrRNA、tRNA、SnRNA)

5SrRNA、tRNA:内部启动子

4.转录起始

①原核生物,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后,与DNA形成封闭型启动子复合物,

然后-10区左右的DNA发生熔解,形成12-17b的单链区,形成开放型启动子复合物,二者均为二元复合物。这时RNA聚合酶大约与75bp的DNA(-55-+20)相互接触,在开放型启动子起始复合物中,RNA聚合酶上的起始位点和延伸位点被相应的NTP占据,在β亚基的催化下形成第一个磷酸二酯键,从而形成三元复合物,δ因子解离下来,形成复合物,此时核心酶约与55bp(-35-+20)的DNA相互接触

②真核生物RNA酶需其他辅助因子作用才能起始转录

对Ⅱ:通用启动子指RNA聚合酶Ⅱ可起始转录的最短的启动子序列,可在任何细胞内表达而无组织特异性,能使这类启动子起始转录所需的辅助因子称为基础转录因子

四.转录的终止(原核生物)

1.不依赖ρ因子的终止

终止位点上游存在一个富含GC碱基的二重对称区,由其产生的RNA很易形成发夹结构。随后有-4—8个A,转录为U,A-U不稳定,终止效率取快于发卡与U的长度

2.依赖ρ因子的终止

ρ:5

2 六聚体蛋白,有依赖于RNA的ATPase活性,RNA长度要大于50nt。

10

3.抗终止作用

①破坏茎—环结构②蛋白质抗终止→基因表达调控的一种方式

五.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mRNA特征比较

1.原核生物mRNA特点(原核生物rRNA、tRNA要进行转录后加工,而mRNA则不)

①半衰期短:一般认为转录开始1min后,降解就开始了

②以多顺反子形式存在:第一蛋白合成后,核糖体分解(但往往第一对第二有调控作用,打开mRNA二级结构)

③无5’帽子、3’尾,有SD序列与16SrRNA3’端反向互补

16SrRNA该与SD配对区自身可形成二级结构(解释)

2、核生物mRNA的特点

①5’加帽,反应快速,5’终端是一个在mRNA转录后加上去的甲基化鸟嘌呤。加“G”是由腺苷酸转移酶完成的,GTP与原mRNA上5’三磷酸腺苷缩合,第一个甲基出现在所有真核细胞mRNA中,由尿苷酸7’-甲基转移酶催化为“0”号,第二个是在第二个核苷酸2-OH上由2-δ-甲基是转移酶加一个甲基。“1”

号,真核生物以之为主,第二位为腺嘌嘧时,6

N甲基化。在1号基础上,第三位2’-OH上甲基化称“2”帽。

作用:a.为核糖体识别mRNA提供信号

b.增加mRNA稳定性

c.某些RNA病毒的正链RNA合成有关

②.3’加尾:多数真核生物(酵母外)mRNA3’有poly(A)尾巴:组蛋白无

poly(A)

poly(A)并非加于3’末端上,首先由一360KD内切酶与其他蛋白识别切割位点上游13-20碱基的AAUAAA与下游的GUGUGUG(少数例外),切除一段序列后,由RNA末端腺苷酸转移酶催化,以ATP为前体,在3’端加上poly(A)AAUAAA 保守性很强,过程很复杂。

Poly(A)是mRNA由细胞核进入细胞质中的必需形式,大大提高了mRNA在细胞质中稳定性。

③.内含子的剪接、编辑与化学修饰

RNA的编辑是指某些RNA特别是mRNA的一种加工方式,它导致了DNA所编码的遗传信息的改变,因为经过编辑的mRNA序列发生了不同于模板DNA的变化。

a.核基因mRNA的剪接。

⑴5’(左剪接点)GT-AG(右剪接点3’)内含子3端约302上b处有一

高度保守A

供体位点受体位点分支位点(高等生物无A时取靠近A的类似序列)。

⑵snRNA与剪接体

snRNA:核内小核糖核蛋白

真核生物细胞的细胞核与细胞浆中,存在着很多小分子RNA,长度在100-300个b,在酵母中可达到1000个b,细胞核中的小分子称为snRNA,位于胞质中的

称为scRNA,它们均以核蛋白形式存在,分别称为snRNP和scRNP,一个snRNP 一般含有一个RNA分子和10个左右蛋白质分子

参与剪接的成分形成一个剪接体系,称为剪接体(snRNA参与)

snRNp

⑶剪接机制:在剪接体参与下

转酯反应:UACUAAC的A向5’点发动攻击,开成酯键,游离的外显子3’端攻击受体切割位点换出一个套索结构

b.第一类内元的剪接,自剪切:中部核心结构

内部可形成明显二级结构,以之提供自剪活性位点

四膜虫rRNA内含子:体外进行无需能量,需要一价离子,二价离子,鸟苷酸辅助因子(GTP、GDP、GMP)只要求3’-OH,第一次G3-OH攻击5产生G3’-内含子与外显子3’-OH,外显子3’-OH,外显子3-OH攻击别一外显子并与之连接,入出线性内含子(可环化)

c.第二类内元的剪切:自剪切

最早发现于线粒体:剪切机制与真核mRNA相似,但无需外来因素协助

d.酵母tRNA剪接

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由核酸内切酶切断磷酸二酯键,该反应属非典型核酸酶反应不需ATP。第二步由RNA连接酶将断裂端连接形成tRNA分子,需ATP参与。由于切开的两个tRNA半分子每个5’为-OH,3’为2’-3’环形磷酸基因,需加入ATP使2’-3’磷酸变为’2-磷酸基团与3’-OH,5’-OH需磷酸化为磷酸基团,连接后还需去除2’磷酸,剪切才能完成

六.hnRNA

真核生物细胞核中有一类核RNA,十分不稳定,平均长度比mRNA要长,序列的复杂程度非常高,称为hnRNA。hnRNA以与蛋白质结合的状态存在,形成hnRNA,体外研究表明hnRNA的形状为一个球体和一个与之相连的纤维状结构。应该是mRNA的前体

①在真核生物细胞核中存在,代谢十分活跃,平均大小7

2?,大小十分不

10均一,细胞质中mRNA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仅为6

5.1?

10

②hnRNA很不稳定,半衰期仅5-15min,真核mRNA寿命较长

③以放射性同位素作脉冲标记表明,75%被标记的RNA是hnRNA,大部分位于

核内,只有1%进入细胞质

④hnRNA占细胞全部RNA的3%,表明其无法累积

⑤hnRNA也有poly(A),以标记表明,45-95%poly(A)RNA在核内,150min

后20%poly(A)RNA被运到细胞质中

遗传密码子:1。密码子的简并性,简并密码子的特征→第三位

AUG 、GUG 、UAA 、UAG 、UGA

2.密码的偏奇性

3.摆动学说:在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配对中,前两对严格遵守碱

基配对原则,第三对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摆动”,因而使某些tRNA 可以识别1个以上的密码子

tRNA 受体臂上3’末端未配对,最后三个永远是:3ACC 最后一个碱基的3’或2’自由羟基(-OH )可以被氨酰化

tRNA 的稀有碱基有70余种,每个tRNA 到少含有2个稀有碱基,最多可有19个,多数位于非配对区,特别是反密码子3’端邻近位置出现频率最高,对于维持反密码子环稳定及密码子与反密码子配对是很重要的

核糖体必须包括至少5个活性中心:mRNA 结合部位,结合或接受AA-tRNA 部位(A 位),结合或接受肽基tRNA 的部位,肽基转移部位(P 位),形成肽键的部位(转肽酶中心)

小亚基:负责对序列特异的识别过程,如起始部分的识别,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相互作用等,mRNA 结合位点即在此亚基上

大亚基:负责氨基酸及tRNA 携带的功能,如肽键的形成、AA-tRNA 、肽基-tRNA 的结合等,所以A 位、P 位、转肽酶中心等主要在大亚基上

第六章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

一.乳糖操纵元

1961年Jacob 、Monod 提出

分解代谢的基本思路:外界有要分解的东西就开,无就关

1.基本结构 lacI :阻遏蛋白,可与O 区结合,O 区以前称操纵基因,现称操纵子

lacZ :β-半乳糖苷酶,将乳糖水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还可水解其它β-半乳糖苷

lacY :透过酶,运输乳糖进入细胞

lacA :乙酰基转移酶,将乙酰基转移到β-半乳糖苷上,形成乙酰半乳糖,在乳糖的利用中非必要成分,Z 基因的分解产物往往不能被进一步代谢,易积累产生毒害

2.负调控

①基本过程

②安慰性诱导物:乳糖↓,含硫乳糖类似物,异丙基巯基半乳糖苷(IPTG )和 lacI P O LacE lacy lacA

多肽 1040 82 3510 780 825

3.8* 1.25* 3.0* 3.0* 四聚体 四聚体 膜蛋白 二聚体

阻碍子

巯甲基半乳糖苷(TMG),在酶活性分析中常用生色底物O-硝基半乳糖苷(ONPG)。

③本底水平表达: a.第一个如何进入

b.真正诱导物是异构乳糖,如何生成?(ONPG)

非诱导状态下少量lacmRNA合成,每代大约1-5个mRNA分子

④Z:Y:A=1:0.5:0.2

与实际应用相区配:a.核糖体脱离

b.A此Z易于降解

⑤P区与O区 P→I基因结束到mRNA转录起始位点,共长82bp(-82)

O→-7—+28

P- O重叠从而形成竞争,整个调节区划15bp,约为DNA螺旋12圈

⑥I、O、Z的突变(局部二倍体)

I+O-Z+/I+OcZ+ I-、Z-、Oc 永久表达、永久失活、诱导表达3.正调控

①葡萄糖抑制表达的可能机理:a.阴止了诱导物所引起的阻谒物失活

b.除去负调控外,还有其它基因共同调控lac

表达

②cAMP与CAP

cAMP:是在腺苷酸环化酶的作用下产生的(ATP),可受葡萄糖分解中一些产物调节

CAP:分解代谢物激活蛋白 /CRP:环腺苷酸受体蛋白

E.coli由Crp基因编码

③正调控机理:葡萄糖↑、cAMP↓、葡萄糖↓、cAMP↑

4.其它问题

①P区、O区与蛋白质的结合:O区-7-+28有对称性、对称中点位于+11

P区-67n-52有一对称区:可能是cAMP-CAP复合物结合位点

②影响乳糖操纵子的因素

a.I-、O-、Z-在局部二倍体中的排列

b.真正的诱导物是异构乳糖,如细胞中有能清除它的物质

https://www.360docs.net/doc/e213174867.html,cI的表达是弱启动子永久合成的,如其获得强启动子

https://www.360docs.net/doc/e213174867.html,c系统酶很稳定,停止诱导mRNA后,其酶活性需通过分裂次数上升而稀

e.当几个降解物敏感型启动子同时出现问题时,很可能是cAMP或CAP的合成

基因出现问题

f.阻遏物与RNA聚合酶谁先占据位点,则谁发挥作用

g.相对于Z来说,I的合成速度要慢得多,所以将I+Z+导入I-Z-中去时,Z

会先表达

二.色氨酸操纵子

合成代谢型操纵子的一般策略:外界有则关闭,外界无则打开

1、基本结构

P与O区也有很大重叠,O区20bp中的18bp形成反向重叠的对称结构。

2、阻遏系统

辅阻遏蛋白+trp+操纵区→不表达

辅阻遏蛋白+操纵区→不结合、表达

3、弱化系统:+123—+150缺失造成效率上升,如存在时,很多只转录出140bRNA 片断

前导区有AUG与UGA→14个aa多肽→前导肽(未提取到)10、11上连继两个trp

组氨酸:7个,苯丙氨酸7个

trpL转录后1、2、3、4区,弱化子有终止子结构,正常1-2、3-4、3-4配对形成终止子(茎环+poly(U))

多trp时,tRNA上带trp多,快速通过两个trp,转录出4时,到达2,2-3无法形成

少trp时,tRNA上带trp少,回忆录出4时,在1,2-3配对,3-4无法形成4.弱化与阻遏的关系

①可能是粗调与微调的关系,另可能阻遏物的空间结构转变慢

②当外界有大量trP时,防止140b前导RNA合成,防止浪费

三.原核生物的SOS修复系统

1.SOS机制的RecA、LexA

①SOS修复机制的特点:放松DNA聚合过程中的校正活性,并启动一些修复机

制表达

②RecA与LexA

RecA:在正常重组中起重要作用

a.重组活性

b.单链DNA结合活性

c.蛋白酶活性(需单链DNA)

RecA以依赖单链DNA的蛋白酶活性,作用于极少数蛋白,其中有LexA

有人认为是LexA具有潜在的蛋白酶活性,在RecA的诱导下激活,自体催化裂解

a. 当DNA受重伤时,RecA↑、LexA也拼命合成

(1200分子/C,上升50倍)

b. DNA完好时LexA↑关闭

③噬菌体的阻遏蛋白

噬菌体的适应性反应

四.魔斑核苷酸水平的调控

大肠杆菌营养缺陷(trp-his-)在缺少任何一种必须氨基酸的培养基上,不仅蛋白质合成速度立即下降,RNA合成速度也下降,称为严密控制(基因型rel+)而另一种突变型则RNA合成速度不变,称成松散控制(rel-),rel+可合成鸟苷四磷酸(PPGPP),鸟苷五磷酸(PPPGPP)rel-则不能合成,因为这两种化合物是在层析谱上检出的斑点,称为魔斑。(GTP+ATP→PPPGPP+AMP→PPGPP)rel+的初始信号是空载tRNA比例的上升,由于将AA-tRNA转运到正在延伸的多肽链上需GTP,也许是大量GTP的积累启动了魔斑合成。PPGPP是多效的,但它是主要作用可能是影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的专一性,从而成为严密控制的关键。

SD序列的微小变化,可使表达效率上百倍甚至上千倍改变

SD与AUG之间相距一般以4-10个b为佳,9个b最佳。

第七章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及其基因表达调控

一.真核生物基因的重复序列

1.轻度重复序列

2-10个拷贝,中度重复序列10-几百个,高度重复序列(卫星DAN)

2.卫星DNA的等级结构及起源进化

小鼠卫星DNA234→117(有22个不同)→58bp(4个58bp的差异达40%)→(α亚单位)30bp(β亚单位)→三种9个相似重复单位

3 (原本相同)→27→58→116

9

不均等交换: XababababY

XabababXababY

XababababY

XababXabababY

二.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

1.顺式作用元件

①启动子

②增强子:

首先发现在SV40病毒中,在真核细胞中可能是通过启动子来增强转录的一种远端调控元件,在真核细胞中一般跨度为100-200bp,其核心常由8-12bp,可以有完整或部分的回文结构,常有数个8-12序列

特征:a.作用于同一条链DNA上

b. 无基因特异

c.许多有细胞或组织特异性

d.可在基因外或基因内

e. 无方向性

f. 可远离转录起始位点,常在1-4kb,多达30kb处

作用机制: a.影响模板附近DNA双螺旋结构

b.帮助RNA聚合酶寻找启动子

c. 增强子区可作为反式作用因子或RNA聚合酶Ⅱ进入染色质结构

的入口。

③沉默子

④绝缘子

效应无件:位于一组基因前端使该组基因应答同一转录调控因子的DNA序列。热效应元件(HSE)、血清效应元件(SRE)、糖皮质激素效应元件(GRE)

2.反式作用因子

①类固醇受体:与特定类固醇结合而得到激活

②锌指结构: Cys2/His2 Cys2/Cys2

锌指本身约23个aa 经常是锌指连锌指

③螺旋-转角-螺旋:(H-T-H)

这一类蛋白质中至少有2个α螺旋,中间由短侧链aa形成“转折”

④螺旋-环-螺旋:

每种两螺旋一侧有疏水残基表面,另一侧有带电基团形成的亲水表面:二聚体的任何一个无碱性区均缺乏与DNA结合的能力

⑤亮氨酸拉链:每隔6个aa后出现一个亮aa二聚体

⑥同源域蛋白:同源域指编码60个保守aa序列的DNA片断,可能与有机体

的生长、发育和分化密切有关。

3.金属硫蛋白基因的多重调控(P284)

BLE(基础水平元件,组成型表达)

TRE(组成型表达及应答,佛波酯试剂信号)

MRE(负责应答金属):重金属中毒时表达,与金属结合再排出体外

GRE(应答类固醇信号):糖皮质激素

第八章实验技术简介

(详见多媒体课件)

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子遗传P151)

1.限制-修饰现象:

K B C

K 1 4

10-

10-4

B 4

10-

10- 1 4

C 1 1 1

2.限制修饰系统:

①Ⅰ:EcoK与EcoB为代表

限制R,修饰 M,识别 S,三个基因编码

S亚基起独立作用,R-M+只修饰,R+M-表现为R-M-→万一保守机制

Ⅰ类酶与识别位点结合之后,其必须M亚基与S-腺苷甲基硫氨酸(SAM)结合使酶变构处于始化状态,以便识别位点结合,半甲基化时以酶-SAM甲基化,非甲基化时限制

切割位点在1000bp以上,特异性差

②Ⅲ:K.亚基与MS亚基,R-则R-M-,MS中如负责识别的突变则R-M-,如发生

在M上,由R+M-,其修饰位点往往在A上,由于其识别序列常仅有一

条链有A,所以子代中一个完全无甲基化,可能限制,也可能修饰。③Ⅱ

二.核酸的分离与纯化

1.母液的配制

①减少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

②方便使用,省时省力

注意:易分解物质不可用

2.酚-氯仿抽提核酸

3.质粒DNA提取

4.大分子量DNA提取

5.RNA提取

三.核酸电泳

1.Acr

2.琼脂糖凝胶电泳

①1oading buffer 、制胶与上样

②核酸显色

③回收DNA

四.DNA与cDNA文库

1.DNA与cDNA文库的基本制作方法

2.c DNA合成

3.DNA与cDNA文库区别

五.分子杂交

1.Southern, Northern, western,斑点:狭缝

2. Southan杂交

六、PCR

七、DNA体外操作

1、绪论

1.1 分子生物学发展历史掌握

1.2 分子生物学与各学科的关系了解

1.3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掌握

2、染色体与DNA

2.1 DNA的空间结构掌握

2.2 DNA的超螺旋结构掌握

2.3 DNA的变性与复性掌握

2.4 染色体的组成掌握

3、DNA复制

3.1 DNA聚合酶掌握

3.2 DNA复制的起始、延伸、终止掌握

3.3 DNA复制的末端处理掌握

3.4 端粒与端粒酶掌握

3.5 序列测定掌握

4、转录

4.1 RNA聚合酶掌握

4.2 转录的起始、延伸与终止掌握

4.3 真核生物转录后加工掌握

4.4 启动子掌握

5]、翻译(选讲)

5.1 密码子

5.2 tRNA、核糖体、AA-tRNA合成酶

5.3 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延伸与终止

5.4 蛋白质的翻译后加工、转运

6、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

6.1 乳糖操纵元掌握

6.2 色氨酸操纵元掌握

6.3 阿拉伯糖操纵元了解

6.4 半乳糖操纵元了解

6.5 魔斑水平的调控掌握

7、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

7.1 顺式作用元件掌握

7.2 反式作用因子掌握

7.3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可变剪接掌握

7.4 金属硫蛋白的调控掌握

8、DNA分子的突变与修复(选讲)

8.1 染色体变异

8.2 基因突变

8.3 修复机制

8.4 限制与修饰9、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选讲)10、现代分子生物学前沿(选

医学分子生物学讲义复习重点

分子生物学 1.ORF 答:ORF是open reading frame的缩写,即开放阅读框架。在DNA链上,由蛋白质合成的起始密码开始,到终止密码为止的一个连续编码列,叫做一个开放阅读框架。 2.结构基因 答:结构基因(structural genes)可被转录形成mRNA,并翻译成多肽链,构成各种结构蛋白质或催化各种生化反应的酶和激素等。 3.断裂基因 答:基因是核酸分子中贮存遗传信息的遗传单位,一个基因不仅仅包括编码蛋白质或 RNA 的核酸序列,还包括保证转录所必需的调控序列、位于编码区 5 ' 端与 3 ' 端的非编码序列和内含子。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互相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去除非编码区再连接后,可翻译出由连续氨基酸组成的完整蛋白质,这些基因称为断裂基因(split gene)。 4.选择性剪接 答:选择性剪接(也叫可变剪接)是指从一个mRNA前体中通过不同的剪接方式(选择不同的剪接位点组合)产生不同的mRNA剪接异构体的过程,而最终的蛋白产物会表现出不同或者是相互拮抗的功能和结构特性,或者,在相同的细胞中由于表达水平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表型。 5.C值 答:基因组的大小通常以其DNA的含量来表示,我们把一种生物体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成为C值(C value)。 6.生物大分子 答:生物大分子指的是作为生物体内主要活性成分的各种分子量达到上万或更多的有机分子。常见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核酸、脂类、糖类。 7.酚抽提法 答:酚抽提法最初于1976年由Stafford及其同事提出,通过改良,以含EDTA、SDS及无DNA酶的RNA酶裂解缓冲液破碎细胞,经蛋白酶K处理后,用pH8.0的Tris饱和酚抽提DNA,重复抽提至一定纯度后,根据不同需要进行透析或沉淀处理获得所需的DNA样品。 8.凝胶过滤层析 答:凝胶过滤层析也称分子排阻层析或分子筛层析,利用凝胶分子筛对大小、形状不同的分子进行层析分离,是根据分子大小分离蛋白质混合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9.多重PCR 答:多重PCR技术是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加入多对引物,同时扩增出多个核酸片段,由于每对引物扩增的片段长度不同,可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或毛细管电泳等技术加以鉴别。 10.荧光域值 答:荧光阈值是在荧光扩增曲线上人为设定的一个值,它可以设定在荧光信号指数扩增阶段任意位置上,一般荧光阈值的设置是基线荧光信号的标准偏差的10倍。 11.退火 答:温度突然降至37-58℃时,变性的DNA单链在碱基互补的基础上重新形成氢

现代分子生物学_复习笔记完整版.doc

现代分子生物学 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含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的基本含义 ?广义的分子生物学:以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和细胞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为研究 对象,从分子水平阐明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规律。 ?狭义的分子生物学:偏重于核酸(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基因或DNA的复制、转录、表达和调控 等过程,也涉及与这些过程相关的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1.1 分子生物学的三大原则 1) 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单体是相同的 2) 生物遗传信息表达的中心法则相同 3) 生物大分子单体的排列(核苷酸、氨基酸)的不同 1.3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DNA重组技术(基因工程) ●基因的表达调控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结构分子生物学) ●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第二节分子生物学发展简史 1 准备和酝酿阶段 ?时间: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50年代初。 ?确定了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是DNA。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明实验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明实验二: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实验 RNA也是重要的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繁殖过程 2 建立和发展阶段 ?1953年Watson和Crick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作为现代分子生物学诞生的里程碑。 ?主要进展包括: ?遗传信息传递中心法则的建立 3 发展阶段 ?基因工程技术作为新的里程碑,标志着人类深入认识生命本质并能动改造生命的新时期开始。 ? 第三节分子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思考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有哪些?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列举5~10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简要说明其贡献。

分子生物学

分子标志物:指可以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核酸、蛋白质(多肽)、代谢产物等生物分子。 DNA结构: DNA的二级结构是双螺旋结构:DNA分子由两条相互平行但走向相反的脱氧多核苷酸链组成,两链以-脱氧核糖-磷酸-为骨架,以右手螺旋方式绕同一公共轴盘。螺旋直径为2nm,形成大沟(major groove) 及小沟(minor groove)相间。碱基垂直螺旋轴居双螺旋内側,与对側碱基形成氢键配对(互补配对形式:A=T;G=C)。相邻碱基平面距离0.34nm,螺旋一圈螺距3.4nm,一圈10对碱基。 DNA的三级结构是超螺旋结构:DNA双螺旋链再盘绕即形成超螺旋结构。正超螺旋(positive super coil)盘绕方向与DNA双螺旋方同相同负超螺旋(negative super coil)盘绕方向与DNA双螺旋方向相反。 原核生物DNA的是环状超螺旋结构 核小体(nucleosome) 是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组蛋白:H1、H2A、H2B、H3、H4 RNA结构: 一级结构:核苷酸连接方式同DNA。RNA的一级结构即指核苷酸的连接方式、数量和排列 方式。 主要结构特征:①含有稀有碱基(修饰碱基);②不遵守Char gaff原则;③多数为单链分子,形成链内双链二级结构(发夹结构);④碱基配对:A-U,G-C。 t RNA二级结构:DHU环反密码环额外环 TΨC环氨基酸臂 t RNA的三级结构是倒L型 t RNA的功能:活化、搬运氨基酸到核糖体,参与蛋白质的翻译。 m RNA的结构与功能: 1)基本特点:含量低(约占总RNA的1%~5%);种类多(上万种);分子大小差异大(几百~约2万个核苷酸);半衰期短。 2)结构特点:编码区——决定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包括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外显子。非编码区——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调控有关,包括5′非编码区(帽结构、核蛋白体识别结合位点等)、3′非编码区(多聚腺苷酸尾)、间隔序列(内含子)。大多数真核m RNA 的5′末端均在转录后加上一个7-甲基鸟苷,同时第一个核苷酸的C′2甲基化,形成帽子结构m7GpppN-。大多数真核m RNA的3′末端有一个多聚腺苷酸(poly A)结构,称为多聚A尾3)功能:作为蛋白质合成的模板。 帽子结构和多聚A尾的功能:m RNA核内向胞质的转位、m RNA的稳定性维系、翻译起始的调控 增色效应:核酸分子在变性过程中,其溶液的A260会增大,此现象称为增色效应。 融解温度(Tm):DNA分子热变性程度达到50%时所对应的温度,称为融解温度或解链温度。 Tm的影响因素: ①DNA分子的碱基组成Tm与DNA分子碱基组成的关系 AT富集区先解链,GC富集区后解链。 ②溶液的离子强度一般情况下,在低离子强度溶液中,DNA的Tm较低, 且解链温度范围较宽;在高离子强度溶液中,Tm较高,解链温度范围较窄。 ③ pH 一般情况下,核酸溶液的pH在5~9范围内,DNA的Tm变化不明显;当溶液的pH<4或>11时,DNA的Tm会降低。

(完整版)分子生物学试题及答案(整理版)

分子生物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cDNA与cccDNA:cDNA是由mRNA通过反转录酶合成的双链DNA;cccDNA是游离于染色体之外的质粒双链闭合环形DNA。 2.标准折叠单位:蛋白质二级结构单元α-螺旋与β-折叠通过各种连接多肽可以组成特殊几何排列的结构块,此种确定的折叠类型通常称为超二级结构。几乎所有的三级结构都可以用这些折叠类型,乃至他们的组合型来予以描述,因此又将其称为标准折叠单位。 3.CAP:环腺苷酸(cAMP)受体蛋白CRP(cAMP receptor protein ),cAMP与CRP结合后所形成的复合物称激活蛋白CAP(cAMP activated protein ) 4.回文序列:DNA片段上的一段所具有的反向互补序列,常是限制性酶切位点。 5.micRNA:互补干扰RNA或称反义RNA,与mRNA序列互补,可抑制mRNA的翻译。 6.核酶:具有催化活性的RNA,在RNA的剪接加工过程中起到自我催化的作用。 7.模体: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中存在着某些立体形状和拓扑结构颇为类似的局部区域 8.信号肽: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N端有15~36个氨基酸残基的肽段,引导蛋白质的跨膜。 9.弱化子:在操纵区与结构基因之间的一段可以终止转录作用的核苷酸序列。 10.魔斑:当细菌生长过程中,遇到氨基酸全面缺乏时,细菌将会产生一个应急反应,停止全部基因的表达。产生这一应急反应的信号是鸟苷四磷酸(ppGpp)和鸟苷五磷酸(pppGpp)。PpGpp与pppGpp的作用不只是一个或几个操纵子,而是影响一大批,所以称他们是超级调控子或称为魔斑。 11.上游启动子元件:是指对启动子的活性起到一种调节作用的DNA序列,-10区的TATA、-35区的TGACA 及增强子,弱化子等。 12.DNA探针:是带有标记的一段已知序列DNA,用以检测未知序列、筛选目的基因等方面广泛应用。13.SD序列:是核糖体与mRNA结合序列,对翻译起到调控作用。 14.单克隆抗体:只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起作用的抗体。 15.考斯质粒:是经过人工构建的一种外源DNA载体,保留噬菌体两端的COS区,与质粒连接构成。16.蓝-白斑筛选:含LacZ基因(编码β半乳糖苷酶)该酶能分解生色底物X-gal(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产生蓝色,从而使菌株变蓝。当外源DNA插入后,LacZ基因不能表达,菌株呈白色,以此来筛选重组细菌。称之为蓝-白斑筛选。 17.顺式作用元件:在DNA中一段特殊的碱基序列,对基因的表达起到调控作用的基因元件。18.Klenow酶:DNA聚合酶I大片段,只是从DNA聚合酶I全酶中去除了5’→3’外切酶活性 19.锚定PCR:用于扩增已知一端序列的目的DNA。在未知序列一端加上一段多聚dG的尾巴,然后分别用多聚dC和已知的序列作为引物进行PCR扩增。 20.融合蛋白:真核蛋白的基因与外源基因连接,同时表达翻译出的原基因蛋白与外源蛋白结合在一起所组成的蛋白质。 二、填空 1. DNA的物理图谱是DNA分子的(限制性内切酶酶解)片段的排列顺序。 2. RNA酶的剪切分为(自体催化)、(异体催化)两种类型。 3.原核生物中有三种起始因子分别是(IF-1)、(IF-2)和(IF-3)。 4.蛋白质的跨膜需要(信号肽)的引导,蛋白伴侣的作用是(辅助肽链折叠成天然构象的蛋白质)。5.启动子中的元件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核心启动子元件)和(上游启动子元件)。 6.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结构分子生物学)、(基因表达与调控)、(DNA重组技术)三部分。7.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两个关键性实验是(肺炎球菌感染小鼠)、( 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这两个实验中主要的论点证据是:(生物体吸收的外源DNA改变了其遗传潜能)。 8.hnRNA与mRNA之间的差别主要有两点:(hnRNA在转变为mRNA的过程中经过剪接,)、 (mRNA的5′末端被加上一个m7pGppp帽子,在mRNA3′末端多了一个多聚腺苷酸(polyA)尾巴)。 9.蛋白质多亚基形式的优点是(亚基对DNA的利用来说是一种经济的方法)、(可以减少蛋白质合成过程中随机的错误对蛋白质活性的影响)、(活性能够非常有效和迅速地被打开和被关闭)。 10.蛋白质折叠机制首先成核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成核)、(结构充实)、(最后重排)。 11.半乳糖对细菌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可以作为碳源供细胞生长);另一方面(它又是细胞壁的成分)。所以需要一个不依赖于cAMP—CRP的启动子S2进行本底水平的永久型合成;同时需要一个依赖于cAMP—CRP的启动子S1对高水平合成进行调节。有G时转录从( S2)开始,无G时转录从( S1)开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全)

1. 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DNA复制时,以亲代DNA的每一股做模板,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双链子代DNA,每个子代DNA中都含有一股亲代DNA链,这种现象称为半保留复制。 2.复制子replicon:由一个复制起始点构成的DNA复制单位。 57. 复制起始点(Ori C)DNA在复制时,需在特定的位点起始,这是一些具有特定核苷酸序列顺序的片段,即复制起始点。 24.(35)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是DNA复制时在DNA链上通过解旋、解链和SSB蛋白的结合等过程形成的Y字型结构称为复制叉。 3. Klenow 片段klenow fragment:DNApol I(DNA聚合酶I)被酶蛋白切开得到的大片段。 4. 外显子exon、extron:真核细胞基因DNA中的编码序列,这部分可转录为RNA,并翻译成蛋白质,也称表达序列。 5.(56)核心启动子core promoter:指保证RNA聚合酶Ⅱ转录正常起始所必需的、最少的DNA序列,包括转录起始位点及转录起始位点上游TATA区。(Hogness区) 6. 转录(transcription):是在DNA的指导下的RNA聚合酶的催化下,按照硷基配对的原则,以四种核苷酸为原料合成一条与模板DNA互补的RNA 的过程。 7. 核酶(ribozyme):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是生物催化剂,可降解特异的mRNA序列。 8.(59)信号肽signal peptide:常指新合成多肽链中用于指导蛋白质的跨膜转移(定位)的N-末端的氨基酸序列(有时不一定在N端)。 9.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真核生物DNA中与转录调控有关的核苷酸序列,包括增强子、沉默子等。 10.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MMR):在含有错配碱基的DNA分子中,使正常核苷酸序列恢复的修复方式;主要用来纠正DNA双螺旋上错配的碱基对,还能修复一些因复制打滑而产生的小于4nt的核苷酸插入或缺失。修复的过程是:识别出正确的链,切除掉不正确的部分,然后通过DNA聚合酶III和DNA连接酶的作用,合成正确配对的双链DNA。 直接修复direct repair:是将被损伤碱基恢复到正常状态的修复。有三种修复方式:1光复活修复2、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修复3单链断裂修复。

(完整版)分子生物学总结完整版

分子生物学 第一章绪论 分子生物学研究内容有哪些方面? 1、结构分子生物学; 2、基因表达的调节与控制; 3、DNA重组技术及其应用; 4、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 第二章DNA and Chromosome 1、DNA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 2、DNA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分开的两条单链分子按照碱基互补原则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的现象。 3、Tm(熔链温度):DNA加热变性时,紫外吸收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的温度,即DNA分子内50%的双链结构被解开成单链分子时的温度) 4、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称为退火 5、假基因:基因组中存在的一段与正常基因非常相似但不能表达的DNA序列。以Ψ来表示。 6、C值矛盾或C值悖论:C值的大小与生物的复杂度和进化的地位并不一致,称为C值矛盾或C值悖论(C-Value Paradox)。 7、转座:可移动因子介导的遗传物质的重排现象。 8、转座子: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上可以转移位置的遗传成分 9、DNA二级结构的特点:1)DNA分子是由两条相互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而成;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外侧;3)DNA分子表面有大沟和小沟;4)两条链间存在碱基互补,通过氢键连系,且A=T、G ≡ C(碱基互补原则);5)螺旋的螺距为3.4nm,直径为2nm,相邻两个碱基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4nm,每圈螺旋包含10个碱基对;6)碱基平面与螺旋纵轴接近垂直,糖环平面接近平行 10、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编码蛋白质或RNA的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包括编码区两侧的调控序列和编码序列间的间隔序列。 特点:1)真核基因组结构庞大哺乳类生物大于2X109bp;2)单顺反子(单顺反子:一个基因单独转录,一个基因一条mRNA,翻译成一条多肽链;)3)基因不连续性断裂基因(interrupted gene)、内含子(intron)、外显子(exon);4)非编码区较多,多于编码序列(9:1) 5)含有大量重复序列 11、Histon(组蛋白)特点:极端保守性、无组织特异性、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可修饰作用、富含Lys的H5 12、核小体组成:由组蛋白和200bp DNA组成 13、转座的机制:转座时发生的插入作用有一个普遍的特征,那就是受体分子中有一段很短的被称为靶序列的DNA会被复制,使插入的转座子位于两个重复的靶序列之间。 复制型转座:整个转座子被复制,所移动和转位的仅为原转座子的拷贝。 非复制型转座:原始转座子作为一个可移动的实体直接被移位。 第三章DNA Replication and repair 1、半保留复制:DNA生物合成时,母链DNA解开为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template)按碱

分子生物学基础知识要点

Northern blot:是DNA/RNA的杂交,它是一项用于检测特异性RNA的技术,RNA混合物首先按照它们的大小和相对分子量通过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加以分离,凝胶分离后的RNA 通过southern印迹转移到尼龙膜或硝酸纤维素膜上,再与标记的探针进行杂交反应,通过杂交结果分析可以对转录表达进行定量或定性。它是研究基因表达的有效手段。与Southern blot 相比,它的条件更严格些,特别是RNA容易降解,前期制备和转膜要防止Rnase的污染。实验步骤:1.用具的准备2.用RNAZaP去除用具表面的RNase酶污染3.制胶4. RNA样品的制备5.电泳6.转膜7.探针的制备8.探针的纯化及比活性测定9.预杂交10.探针变性11.杂交12.洗膜13.曝光14.去除膜上的探针15.杂交结果 半定量PCR要求比普通PCR更严格一些,另外往往通过转膜后的同位素杂交检测或凝胶成像后的灰度测定比较样品间的差异。 半定量RT-PCR一般是在没有条件做实时PCR 的情况下使用,用于测定体内目的基因的表达增加减少与否,即通过目的基因跑出来的电泳带与管家基因(如β-actin)的电泳带的相对含量比较,观测目的基因表达增减,另外还要做一个β-actin的内参照对照。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指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最后通过标准曲线对未知模板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 1.实时荧光定量PCR无需内标 2.内标对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影响 Sybr green(荧光染料掺入法)和Taqman probe(探针法) 检测两种蛋白质相互作用方法 1共纯化、共沉淀,在不同基质上进行色谱层析 2蛋白质亲和色谱基本原理是将一种蛋白质固定于某种基质上(如Sepharose),当细胞抽提液经过改基质时,可与改固定蛋白相互作用的配体蛋白被吸附,而没有吸附的非目标蛋白则随洗脱液流出。被吸附的蛋白可以通过改变洗脱液或者洗脱条件而回收下来。 3免疫共沉淀免疫共沉淀是以抗体和抗原之间的专一性作用为基础的用于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经典方法。改法的优点是蛋白处于天然状态,蛋白的相互作用可以在天然状态下进行,可以避免认为影响;可以分离得到天然状态下相互作用的蛋白复合体。缺点:免疫共沉淀同样不能保证沉淀的蛋白复合物时候为直接相互作用的两种蛋白。另外灵敏度不如亲和色谱高4 Far-Western 又叫做亲和印记。将PAGE胶上分离好的凡百样品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然后检测哪种蛋白能与标记了同位素的诱饵蛋白发生作用,最后显影。缺点是转膜前需要将蛋白复性。 1.酵母双杂交 2.GSTpull-down实验 3.免疫共沉淀 4.蛋白质细胞内定位 RACE是基于PCR技术基础上由已知的一段cDNA片段,通过往两端延伸扩增从而获得完整的3'端和5'端的方法 1.此方法是通过PCR技术实现的,无须建立cDNA文库,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有 利用价值的信息 2.节约了实验所花费的经费和时间。 3.只要引物设计正确,在初级产物的基础上可以获得大量的感兴趣基因的全长 基因特异性引物(GSPs)应该是: 23-28nt 50-70%GC Tm值≥65度,Tm值≥70度可以获得好的结果 注意事项 1.cDNA的合成起始于polyA+RNA。如果使用其它的基因组DNA或总RNA,背景会很高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复习资料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 绪论 1、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含义 从狭义上讲,分子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生物体主要遗传物质-基因或DNA的结构及其复制、转录、表达和调节控制等过程的科学。 基因工程是一项将生物的某个基因通过载体运送到另一种生物的活体细胞中,并使之无性繁殖和行使正常功能,从而创造生物新品种或新物种的遗传学技术。 2、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发展简史,特别是里程碑事件,要求掌握其必要的理由 上个世纪50年代,Watson和Crick提出了的DNA双螺旋模型; 60年代,法国科学家Jacob和Monod提出了的乳糖操纵子模型; 70年代,Berg首先发现了DNA连接酶,并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重组DNA分子; 80年代,Mullis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 90年代,开展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和模式生物的基因组测序,分子生物学进入“基因组时代” 3、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专业地位与作用。 核酸概述 1、核酸的化学组成 2、核酸的种类与特点:DNA和RNA的区别 (1)DNA含的糖分子是脱氧核糖,RNA含的是核糖;

(2)DNA含有的碱基是腺嘌呤(A)、胞嘧啶(C)、鸟嘌呤(G)和胸腺嘧啶(T),RNA含有的碱基前3个与DNA完全相同,只有最后一个胸腺嘧啶被尿嘧啶(U)所代替; (3)DNA通常是双链,而RNA主要为单链; (4)DNA的分子链一般较长,而RNA分子链较短。 3、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直接和间接证据; 间接: (1)一种生物不同组织的细胞,不论年龄大小,功能如何,它的DNA含量是恒定的,而生殖细胞精子的DNA含量则刚好是体细胞的一半。多倍体生物细胞的DNA含量是按其染色体倍数性的增加而递增的,但细胞核里的蛋白质并没有相似的分布规律。 (2)DNA在代谢上较稳定。 (3)DNA是所有生物的染色体所共有的,而某些生物的染色体上则没有蛋白质。(4)DNA通常只存在于细胞核染色体上,但某些能自体复制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有其自己的DNA。 (5)在各类生物中能引起DNA结构改变的化学物质都可引起基因突变。 直接:肺炎链球菌试验、噬菌体侵染实验 4、DNA的变性与复性:两者的含义与特点及应用 变性:它是指当双螺旋DNA加热至生理温度以上(接近100oC)时,它就失去生理活性。这时DNA双股链间的氢键断裂,最后双股链完全分开并成为无规则线团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DNA从双链变成单链的过程。

分子生物学总结完整版

分子生物学总结完整版 1、结构分子生物学; 2、基因表达的调节与控制; 3、DNA重组技术及其应用; 4、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 第二章DNA and Chromosome 1、DNA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 2、 DNA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分开的两条单链分子按照碱基互补原则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的现象。 3、 Tm(熔链温度): DNA加热变性时,紫外吸收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的温度,即DNA分子内50%的双链结构被解开成单链分子时的温度) 4、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称为退火 5、假基因:基因组中存在的一段与正常基因非常相似但不能表达的DNA序列。以Ψ来表示。 6、 C值矛盾或C值悖论:C值的大小与生物的复杂度和进化的地位并不一致,称为C值矛盾或C值悖论(C-Value Paradox)。 7、转座:可移动因子介导的遗传物质的重排现象。 8、转座子: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上可以转移位置的遗传成分

9、 DNA二级结构的特点:1)DNA分子是由两条相互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而成;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外侧;3)DNA分子表面有大沟和小沟;4)两条链间存在碱基互补,通过氢键连系,且A=T、G ≡ C(碱基互补原则);5)螺旋的螺距为 3、4nm,直径为2nm,相邻两个碱基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4nm,每圈螺旋包含10个碱基对;6)碱基平面与螺旋纵轴接近垂直,糖环平面接近平行 10、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编码蛋白质或RNA的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包括编码区两侧的调控序列和编码序列间的间隔序列。特点:1)真核基因组结构庞大哺乳类生物大于2X109bp;2)单顺反子(单顺反子:一个基因单独转录,一个基因一条mRNA,翻译成一条多肽链;)3)基因不连续性断裂基因(interrupted gene)、内含子(intron)、外显子(exon);4)非编码区较多,多于编码序列(9:1) 5)含有大量重复序列1 1、Histon(组蛋白)特点:极端保守性、无组织特异性、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可修饰作用、富含Lys的H5 12、核小体组成: 由组蛋白和200bp DNA组成 13、转座的机制:转座时发生的插入作用有一个普遍的特征,那就是受体分子中有一段很短的被称为靶序列的DNA会被复

分子生物学期末考试重点

1.定义重组DNA技术 将不同的DNA片段按照人们的设计定向连接起来,然后在特定的受体细胞中与载体同时复制并得到表达,产生影响受体细胞的新的遗传性状。 2.说出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DNA重组技术 2.基因表达研究调控 3.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研究 4.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究 3.简述DNA的一、二、三级结构 一级:4种核苷酸的连接及排列顺序,表示了该DNA分子的化学成分 二级:2条多核苷酸连反向平行盘绕所形成的双螺旋结构 三级:DNA双螺旋进一步扭曲盘绕所形成的特定的空间结构 4.原核生物DNA具有哪些不同于真核生物DNA的特征? ①DNA双螺旋是由2条互相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而成,多核苷酸的方向由核苷酸间的磷酸二酯键的走向决定,一条是5---3,另一条是3---5②DNA双螺旋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相结合,形成碱基对 5.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由谁提出的?沃森和克里克 6.DNA以何种方式进行复制,如何保证DNA复制的准确性? 线性DNA的双链复制:将线性复制子转变为环状或者多聚分子,在DNA末端形成发卡式结构,使分子没有游离末端,在某种蛋白质的介入下在真正的末端上启动复制。环状DNA 复制:θ型、滚环型、D型 ①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进行半保留复制,复制时严格按照碱基配对原则 ②DNA聚合酶I 非主要聚合酶,可确保DNA合成的准确性

③DNA修复系统:错配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DNA直接修复、SOS系统 7.简述原核生物DNA复制特点 只有一个复制起点,复制起始点上可以连续开始新的DNA复制,变现为虽只有一个复制单元,但可以有多个复制叉 8.真核生物DNA的复制在哪些水平上受到调控? 细胞生活周期水平调控;染色体水平调控;复制子水平调控 9.细胞通过哪几种修复系统对DNA损伤进行修复? 错配修复,恢复错配;切除修复,切除突变的碱基和核苷酸片段;重组修复,复制后的修复;DNA直接修复,修复嘧啶二聚体;SOS系统,DNA的修复,导致变异 10.什么是转座子?分为哪些种类? 是存在于染色体DNA上可自主复制和移动的基本单位。可分为插入序列和复合型转座子11.什么是编码链?什么是模板链? 与mRNA序列相同的那条DNA链称为编码链,另一条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指导mRNA 合成DNA链称为模板链 12.简述RNA的种类及其生物学作用 mRNA:编码了一个或多个多肽链序列。 tRNA:把mRNA上的遗传信息变为多肽中的氨基酸信息。 rRNA:是核糖体中的主要成分。 hnRNA:由DNA转录生成的原始转录产物。 snRNA:核小RNA,在前体mRNA加工中,参与去除内含子。 snoRNA:核仁小RNA,主要参与rRNA及其它RNA的修饰、加工、成熟等过程。scRNA:细胞质小R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起作用。

分子生物学复习题(有详细答案)

绪论 思考题:(P9) 1.从广义和狭义上写出分子生物学的定义? 广义上讲的分子生物学包括对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以及从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的现象和生物学规律。 狭义的概念,即将分子生物学的范畴偏重于核酸(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基因或DNA结构与功能、复制、转录、表达和调节控制等过程。其中也涉及与这些过程相关的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2、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几个方面?什么是反向生物学?什么是 后基因组时代? 研究内容: 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DNA重组技术和结构分子生物学。 反向生物学: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和离体定向诱变的方法研究已知结构的基因相应的功能,在体外使基因突变,再导入体内,检测突变的遗传效应,即以表型来探索基因结构。 后基因组时代:研究细胞全部基因的表达图式和全部蛋白质图式,人类基因组研究由结构向功能转移。 3、写出三个分子生物写学展的主要大事件(年代、发明者、简要内容) 1953年Watson和Click发表了?脱氧核糖核苷酸的结构?的著名论文,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 1972~1973年,重组DNA时代的到来。H.Boyer和P.Berg等发展了重组DNA 技术,并完成了第一个细菌基因的克隆,开创了基因工程新纪元。 1990~2003年美、日、英、法、俄、中六国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解读人类遗传密码。 4、21世纪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随着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人类已经掌握了模式生物的所有遗传密码。又迎来了后基因组时代,人类基因组的研究重点由结构向功能转移。相关学说理论相应诞生,如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生命科学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第四章 思考题:(P130) 1、基因的概念如何?基因的研究分为几个发展阶段? 概念:基因是原核、真核生物以及病毒的DNA和RNA分子中具有遗传效应的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和突变单位以及控制形状的功能单位。 发展阶段:○1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从细胞的染色体水平上进行研究,属于基因的染色体遗传学阶段。 ○220世纪50年代以后,主要从DNA大分子水平上进行研究,属于分

分子生物学知识点归纳

分子生物学 1.DNA的一级结构:指DNA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2.DNA的二级结构:指两条DNA单链形成的双螺旋结构、三股螺旋结构以及四股螺旋结构。3.DNA的三级结构:双链DNA进一步扭曲盘旋形成的超螺旋结构。 4.DNA的甲基化:DNA的一级结构中,有一些碱基可以通过加上一个甲基而被修饰,称为DNA的甲基化。甲基化修饰在原核生物DNA中多为对一些酶切位点的修饰,其作用是对自身DNA产生保护作用。真核生物中的DNA甲基化则在基因表达调控中有重要作用。真核生物DNA中,几乎所有的甲基化都发生于二核苷酸序列5’-CG-3’的C上,即5’-mCG-3’. 5.CG岛:基因组DNA中大部分CG二核苷酸是高度甲基化的,但有些成簇的、稳定的非甲基化的CG小片段,称为CG岛,存在于整个基因组中。“CG”岛特点是G+C含量高以及大部分CG二核苷酸缺乏甲基化。 6.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1)DNA是反向平行的互补双链结构。 (2)DNA双链是右手螺旋结构。螺旋每旋转一周包含了10对碱基,螺距为3.4nm. DNA 双链说形成的螺旋直径为2 nm。每个碱基旋转角度为36度。DNA双螺旋分子表面 存在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目前认为这些沟状结构与蛋白质和DNA间的识别有关。(3)疏水力和氢键维系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DNA双链结构的稳定横向依靠两条链互补碱基间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维持。 7.核小体的组成: 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被称为核小体,由DNA和5种组蛋白H1,H2A,H2B,H3和H4共同构成。各两分子的H2A,H2B,H3和H4共同构成八聚体的核心组蛋白,DNA双螺旋缠绕在这一核心上形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核小体的核心颗粒之间再由DNA和组蛋白H1构成的连接区连接起来形成串珠样结构。 8.顺反子(Cistron):由结构基因转录生成的RNA序列亦称为顺反子。 9.单顺反子(monocistron):真核生物的一个结构基因与相应的调控区组成一个完整的基因,即一个表达单位,转录物为一个单顺反子。从一条mRNA只能翻译出一条多肽链。10.多顺反子(polycistron): 原核生物具有操纵子结构,几个结构基因转录在一条mRNA 链上,因而转录物为多顺反子。每个顺反子分别翻译出各自的蛋白质。 11.原核生物mRNA结构的特点: (1) 原核生物mRNA往往是多顺反子的,即每分子mRNA带有几种蛋白质的遗传信息。 (2)mRNA 5‘端无帽子结构,3‘端无多聚A尾。 (3)mRNA一般没有修饰碱基。 12.真核生物mRNA结构的特点: (1)5‘端有帽子结构。即7-甲基鸟嘌呤-三磷酸鸟苷m7GpppN。 (2)3‘端大多数带有多聚腺苷酸尾巴。 (3)分子中可能有修饰碱基,主要有甲基化。 (4)分子中有编码区和非编码区。 14.tRNA的结构特点 (1)tRNA是单链小分子。 (2)tRNA含有很多稀有碱基。 (3)tRNA的5‘端总是磷酸化,5’末端核苷酸往往是pG. (4)tRNA的3‘端是CCA-OH序列。是氨基酸的结合部位。 (5)tRNA的二级结构形状类似于三叶草,含二氢尿嘧啶环(D环)、T环和反密码子环。

分子生物学终极复习资料汇总

《分子生物学》复习题 1、染色体:是指在细胞分裂期出现的一种能被碱性染料强烈染色,并具有一定 形态、结构特征的物体。携带很多基因的分离单位。只有在细胞分裂中才可见的形态单位。 2、染色质:是指细胞周期间期细胞核内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 组成的复合结构,因其易被碱性染料染色而得名。 3、核小体:染色质的基本结构亚基,由约200 bp的DNA和组蛋白八聚体所组 成 4、C值谬误:一个有机体的C值与它的编码能力缺乏相关性称为C值矛盾 5、半保留复制:由亲代DNA生成子代DNA时,每个新形成的子代DNA中, 一条链来自6、亲代DNA,而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这种复制方式称半保留复制 6、DNA重组技术又称基因工程,目的是将不同的DNA片段(如某个基因或基 因的一部分)按照人们的设计定向连接起来,在特定的受体细胞中与载体同时复制并得到表达,产生影响受体细胞的新的遗传性状。 7、半不连续复制:DNA复制时其中一条子链的合成是连续的,而另一条子链的 合成是不连续的,故称半不连续复制。 8、引发酶:此酶以DNA为模板合成一段RNA,这段RNA作为合成DNA的引 物(Primer)。实质是以DNA为模板的RNA聚合酶。 9、转坐子:存在与染色体DNA上可自主复制和位移的基本单位。 10、多顺反子:一种能作为两种或多种多肽链翻译模板的信使RNA,由DNA 链上的邻近顺反子所界定。 11、基因: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必需的全部核甘酸序列。 12、启动子:指能被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并启动基因转录的一段DNA序列。 13、增强子:能强化转录起始的序列 14、全酶:含有表达其基础酶活力所必需的5个亚基的酶蛋白复合物,拥有σ因子。 (即核心酶+σ因子) 15、核心酶:仅含有表达其基础酶活力所必需亚基的酶蛋白复合物,没有σ因子。 16、核酶:是一类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 17、三元复合物:开放复合物与最初的两个NTP相结合,并在这两个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后,转变成包括RNA聚合酶,DNA和新生的RNA的三元复合物。 18、SD序列:mRNA中用于结合原核生物核糖体的序列。30S亚基通过其

分子生物学习题与答案

第0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分子生物学 2.单克隆抗体 二、填空 1.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三部分。 三、是非题 1、20世纪60年代,Nirenberg建立了大肠杆菌无细胞蛋白合成体系。研究结果发现poly(U)指导了多聚苯丙氨酸的合成,poly(G)指导甘氨酸的合成。(×) 四、简答题 1. 分子生物学的概念是什么? 2. 你对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含义和包括的研究范围是怎么理解的? 3. 分子生物学研究内容有哪些方面? 4. 分子生物学发展前景如何? 5.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的社会意义和科学意义是什么? 6.简述分子生物学发展史中的三大理论发现和三大技术发明。 7. 简述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历程。 8. 二十一世纪生物学的新热点及领域是什么? 9.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20世纪后叶分子生物学的突破性成就,使生命科学在自然科学中的位置起了革命性的变化。试阐述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三大基本原则,三大支撑学科和研究的三大主要领域?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就是研究生物大分子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的一门学科,而生物大分子主要是指基因和蛋白质两大类;分子生物学以遗传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为基础,从分子水平上对生物体的多种生命现象进行研究。

2.单克隆抗体:只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起作用的抗体。 二、填空 1.结构分子生物学,基因表达与调控,DNA重组技术 三、是非题 四、简答题 1. 分子生物学的概念是什么? 答案: 有人把它定义得很广:从分子的形式来研究生物现象的学科。但是这个定义使分子生物学难以和生物化学区分开来。另一个定义要严格一些,因此更加有用:从分子水平来研究基因结构和功能。从分子角度来解释基因的结构和活性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2. 你对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含义和包括的研究范围是怎么理解的?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以核酸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和细胞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并正在与其它学科广泛交叉与渗透的重要前沿领域。狭义:偏重于核酸的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基因或DNA的复制、转录、表达和调节控制等过程,其中也涉及与这些过程有关的蛋白质和酶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生命现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也为人类利用和改造生物创造了极为广阔的前景。所谓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的本质主要是指对遗传、生殖、生长和发育等生命基本特征的分子机理的阐明,从而为利用和改造生物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新的手段。这里的分子水平指的是那些携带遗传信息的核酸和在遗传信息传递及细胞内、细胞间通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这些生物大分子均具有较大的分子量,由简单的小分子核苷酸或氨基酸排列组合以蕴藏各种信息,并且具有复杂的空间结构以形成精确的相互作用系统,由此构成生物的多样化和生物个体精确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调节控制系统。阐明这些复杂的结构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分子生物学的主要任务。 3. 分子生物学主要包含以下三部分研究内容:A.核酸的分子生物学,核酸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核酸的结构及其功能。由于核酸的主要作用是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因此分子遗传学(moleculargenetics)是其主要组成部分。由于50年代以来

基础分子生物学(生物科学专业用)

基础分子生物学 三、选择题 1、RNA 合成的底物是------ ---------。 A dATP, dTTP , dGTP , d CTP BATP, TTP , GTP , CTP C ATP ,GTP, CTP,UTP D 、GTP, CTP,UTP,TTP 2.模板DNA的碱基序列是3′—TGCAGT—5′,其转录出RNA碱基序列是:A.5′—AGGUCA—3′ B.5′—ACGUCA—3′ C.5′—UCGUCU—3′ D.5′—ACGTCA—3′ E.5′—ACGUGT—3′ 3、转录终止必需。 A、终止子 B、ρ因子 C、DNA和RNA的弱相互作用 D上述三种 4、在转录的终止过程中,有时依赖于蛋白辅因子才能实现终止作用,这种蛋白辅因子称为---- -----。 A σ因子 B ρ因子 C θ因子 D IF因子 5.识别RNA转转录终止的因子是: A.α因子 B.β因子 C.σ因子 D.ρ因子 E.γ因子 6.DNA复制和转录过程有许多异同点,下列DNA复制和转录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在体内以一条DNA链为模板转录,而以两条DNA链为模板复制 B.在这两个过程中合成方向都为5′→3′ C.复制的产物通常情况下大于转录的产物 D.两过程均需RNA引物 E.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都需要Mg2+ 7、核基因mRNA 的内元拼接点序列为。 A、AG……GU B、GA……UG C、GU……AG D、UG……GA 8、真核生物mRNA分子转录后必须经过加工,切除---------,将分隔开的编码序列连接在一起,使其成为蛋白质翻译的模板,这个过程叫做RNA的拼接。 A 外显子 B 启动子 C 起始因子 D 内含子 9、在真核生物RNA polⅡ的羧基端含有一段7个氨基酸的序列,这个7肽序列为Tyr-Ser-Pro-Thr-Ser-Pro-Ser ,被称作。 A C末端结构域 B 帽子结构 C Poly(A)尾巴 D 终止子 10.真核生物RNA的拼接需要多种snRNP的协助,其中能识别左端(5’)拼接点共有序列的snRNP 是: A.U1 snRNP B.U2 snRNP C.U5 snRNP E.U2 snRNP+ U5 snRNP 四、是非题 1、所有的启动子都位于转录起始位点的上游。( X ) 2、RNA分子也能像蛋白酶一样,以其分子的空间构型产生链的断裂和和合成所必须的微环境。(对) 3、真核生物的mRNA中的poly A 尾巴是由DNA编码,经过转录形成的。( X ) 4、在大肠杆菌RNA聚合酶中,β亚基的主要功能是识别启动子。( X ) 5、所有起催化作用的酶都是蛋白质。( X ) 五、问答题

分子生物学试验基础知识

分子生物学实验基础知识 分子生物学是在生物化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研究核酸和蛋白质结构、功能等生命本质的学科,在核酸、蛋白质分子水平研究发病、诊断、治疗和预后的机制。其中基因工程(基因技术,基因重组)是目前分子生物学研究热点,这些技术可以改造或扩增基因和基因产物,使微量的研究对象达到分析水平,是研究基因调控和表达的方法,也是分子水平研究疾病发生机制、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方法。转化(trans formation)、转染、转导、转位等是自然界基因重组存在的方式,也是人工基因重组常采用的手段。基因重组的目的之一是基因克隆(gene clone),基因克隆可理解为以一分子基因为模板扩增得到的与模板分子结构完全相同的基因。使需要分析研究的微量、混杂的目的基因易于纯化,得以增量,便于分析。 外来基因引起细胞生物性状改变的过程叫转化(transformation),以噬菌体把外源基因导入细菌的过程叫转染(transfection)。利用载体(噬菌体或病毒)把遗传物质从一种宿主传给另一种宿主的过程叫转导(transduction)。一个或一组基因从一处转移到基因组另一处的过程叫转位(transposition),这些游动的基因叫转位子。 一、基因工程的常用工具 (一)载体 载体(Vector)是把外源DNA(目的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使之传代、扩增、表达的工具。载体有质粒(plasmid)、噬菌体、单链丝状噬菌体和粘性末端质粒(粘粒)、病毒等。载体具有能自我复制;有可选择的,便于筛选、鉴定的遗传标记;有供外源DNA插入的位点;本身体积小等特征。 质粒存在于多种细菌,是染色体(核)以外的独立遗传因子,由双链环状DNA组成,几乎完全裸露,很少有蛋白质结合。质粒有严紧型和松弛型之分。严紧型由DNA多聚酶Ⅲ复制,一个细胞可复制1-5个质粒。而松弛型由DNA多聚酶Ⅰ复制,一个细胞可复制30-50个质粒,如果用氯霉素可阻止蛋白质合成,使质粒有效利用原料,复制更多的质粒。质粒经过改造品种繁多,常用的有pBR322、pUC系列等。这些质粒都含有多个基本基因,如复制起动区(复制原点Ori),便于复制扩增;抗抗生素标记(抗氨芐青霉素Ap r、抗四环素Tc r等)或大肠埃希菌部分乳糖操纵子(E.coli LacZ)等,便于基因重组体的筛选;基因发动子(乳糖操纵子Lac、色氨酸操纵子Trp等)和转录终止序列,便于插入的外源基因转录、翻译表达。质粒上还有许多限制性内切酶的切点,即基因插入位点,又叫基因重组位点,基因克隆位点。 常用噬菌体载体有单链噬菌体M13系统;双链噬菌体系统。噬菌体应和相应的宿主细胞配合使用。以上载体各有特点,便于选择,灵活应用。 (二)工具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