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报告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报告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报告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的调查报告

寿县迎河中学

《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调查》课题组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报告摘要:对寿县817名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小学教师做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对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校本课程特色和质量等问题有所思考,体现其开发校本课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大部分学校能够按照规范的程序开发校本课程并付诸实施,但也遇到了时间、精力、经费、资料不足,开发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术欠缺,专家指导不够等困难。要发挥校本课程对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及学校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正确认识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努力追求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中小学

一、调查目的

当前,我国有关的课程政策已经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内容,并且在制度上予以了保证,但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新生事物,以往“高度集中”的课程制度使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缺乏课程开发的经验,因此,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难免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校本课程实践的基本情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和“盲目跟风”,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保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切实推进。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我县中小学中进行随机抽取样本,参加调查的对象是已经开展了校本课程实践的中小学。共有我县20所中学和20所小学的400人,样本的抽取在保证代表性的前提下,也考虑了操作的可行性,故样本的选取在数量上寿县西片多于东片。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自编问卷,是根据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已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总结,从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如对校本课程的内涵、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校本课程的特色等方面的认识,以及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遇到的问题、困难和解决办法等方面来编制有关问题,在试测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正式问卷。问卷主要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为了广泛而深入地了解校本课程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经验和问题,在单项及多项选择题中设有开放式选项。

调查实施时,我们以参加我校校本课程培训的领导及教师为访谈对象,讲清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方法及注意事项,并委托他们将问卷发放给他们各自学校的教师填写且给予寄回,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问卷900份,收回有效问卷817份,回收率为90.78%。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及其意义的认识

1.校本课程的内涵

调查发现,教师对校本课程内涵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及不够全面,43.1%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或教师自己编写教材,有26.6%的教师将校本课程等同于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程,还有18.4%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是上级主管部门布置下来的一项工作。

2.校本课程的价值

82.1%的教师认为开发校本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程;79.6%的教师认为可以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课程观念; 75.8%的教师认为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是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38.7%的教师认为是能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3.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有93.9%的教师表示有必要开发校本课程,只有3.4%和3.7% 的人表示没有必要开发校本课程和不清楚。

4.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

调查结果表明,有43.9%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是由教研组或年级组开发,28.3%的教师认为是由教师自主开发,21.3%的教师认为是学校指定专门人员开发,也有6.5%的教师认为是专家学者开发。

以上问题反映出一线教师及教育管理者已经认识到开发校本课程对于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等的重要价值,因此对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性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是对校本课程的内涵及开发主体的认识还存在着差异。

(二)教师对校本课程特色及质量的认识

1.校本课程的特色

调查发现,有93.3%的教师认为适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就是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也有 4.3%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特色是与别的学校完全不同的校本课程,只有2.3%的教师认为不清楚。

2.形成校本课程特色的条件

有90.8%的教师认为学校办学理念明确,全校上下达成共识有助于校本课程特色的形成;74.1%的教师认为学校有良好的校风传统有助于校本课程特色的形成;42%的教师认为学校有悠久的历史有助于校本课程特色的形成;46.1%的教师认为学校有良好的声誉有助于校本课程特色的形成。

3.校本课程特色应如何体现

有81.4%的教师认为应体现在课程的内容上,77.4%的教师认为应体现在课程的实施方式上;76.1%的教师认为应体现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上;63.3%的教师认

为应体现在课程的目标上;19%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的特色应体现在课程的名称上。

4.成熟的校本课程应具备的特征

有 90%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要有明确的目标;86.4%的教师认为有完整的文本材料或其他材料;76.4%的教师认为有专门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67.3%的教师认为有固定的任课教师和教学时间;63.2%的教师认为有确定的名称。

5.好的校本课程应该具备的特征

有90.1%的教师认为受到学生的欢迎是好的校本课程;85.4%的教师认为教师愿意而且能够承担该课程的教学是好的校本课程; 68.4%的教师认为应该得到家长和社区人士的支持;45.8%的教师认为应该得到专家的认可;29.1%的教师认为应该得到学校领导满意。

以上问题表明,目前大多数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已经意识到校本课程特色和质量的重要性,重视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方式的整体建设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思考了衡量校本课程质量的标准,体现出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中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多数教师把适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看作是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重要指标,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而凸显校本课程特色的关键在于学校办学理念的明确。

(三)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情况

1.参与者

关于所在学校参与开发校本课程成员的调查表明,有93.9%的人回答有教师;

84.3%的人表示有学校领导;39.2%的人回答有专家学者;36.6%的人指出有家长和社区人士。

2.管理者

通常,学校主管校本课程开发的人主要有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和学科带头人。调查发现,选择校长或副校长为校本课程管理者的人占全部问卷人的48.3%,选教科室主任的占23.0%,选教导主任的占20.6%,选学科带头人的占8.1%。

3.对自身开发校本课程能力的估计

对自身开发校本课程能力的估计是教师对课程实施的把握度及自信的表现。调查表明,有66.0%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能力开发校本课程,有21.1%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开发校本课程,也有13.0%的教师对自身能力于开发校本课程不清楚。

4.开发校本课程所做的准备工作

调查表明,76.9%的人表示所在学校调查了本校的课程资源;66.2%的人表示本校开展了掌握学校的师资力量的工作;63.6%的人表示本校分析了学校在本社区的地位和作用;58.4%的人表示本校进行了了解学校发展历史的工作。

另外,83.1%的人表示本校开展了了解学生兴趣和需要的工作, 62.7%的人表示本校接受了专家学者的培训或辅导,55%的人表示本校征求了同行的意见;

44.7%的指出本校征求了家长的意见。

5.课程资源的利用

调查发现,72.8%的人指出所在学校利用了本地区的风景名胜、民俗风情;

66.8%的人指出本校利用了当地的文化设施;66.1%的人指出本校在利用课程资源时注重学校的历史传统;65.3%的人指出本校利用了学校的教学设施。

6.校本课程的实施安排

调查发现, 84.8%的人表示所在学校安排了教研组或课题组研究;62.3%的人表示本校为校本课程的实施安排了专门的教师、时间、地点等;57.6%的人表示本校要求教师按事先安排好的方案进行教学,53%的人表示本校安排了领导同行的听课。

在学校实施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上,有48.1%的教师选择每周安排1课时,26.7%的教师选择每周2课时,8.1%的教师选择每周3课时或3课时以上。

7.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要困难及原因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中遇到的困难,76.5%的教师认为缺乏足够的时间精力;

64.1%的教师认为缺乏相关的资料;62.8%的教师认为缺乏课程开发的知识和技术;50.1%的教师认为缺乏规范的评价。

分析困难和问题产生的原因, 83.4%的教师认为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是经费的缺乏;70.4%的教师认为缺乏专家的指导。40.1%的教师认为是教师能力有限;15.4%的教师认为是领导不重视;14.8%的教师认为是家长不支持;

8.开发校本课程面临问题的解决途径

76.3%的人回答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自主解决;75.6%的人认为教师相互研讨解决;69.5%的人回答向专家咨询解决;63.8%的人回答是借鉴其他学校的做法解决。

9.对开发校本课程过程的监控

调查表明,有72.5%的人表示所在学校为开发或完善校本课程组织过相关的教研活动,有49.6%的人指出本校通过现场课等方式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展示;49.3%的人表示本校有专门的校本课程的教材和其他学习资料;41.9%的人表示本校有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机构,37.9%人的表示本校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

另外,对校本课程实践情况的考查,有75.4%的人指出所在学校采取了检查教师的教案及相关资料的方式;73.6%的人表示本校采取了任课者说课、专家或同行评课的方式;52%的人指出本校征求了学生的意见;45.8%的人认为所在学校是聘请专家学者予以评估。

10.校本课程的评价

关于校本课程的评价,有36.8%的人表示本校组织专家、管理者及相关人员对已开发的课程进行了评价,42.5%的人表示学校还没有进行相关工作,20.7%的人表示对此事不清楚。

调查发现,开发校本课程的学校基本上以一线教师为开发主体。部分学校能够按照规范的程序开发校本课程,表现为有专门的校本课程开发机构和明确的负责人,组织过相关的教研活动,开展了课程资源调查、校情分析、学生兴趣调查、专家培训等相关准备工作,注意了课程资源的利用,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校本课程,并通过检查书面材料、征求学生的意见、请专家学者评估等形式,对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及其效果进行监控。同时,开发校本课程的学校都能够将校本课程付诸实施,一般保证每周1-2课时作为实施校本课程的专门时间,安排了专门的教师,并有教研室或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和听课评课活动。但是在校本课程实施中,不少学校也遇到了时间、精力、经费、资料不足,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术、专家指导不够等困难,其中部分教师对自己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估计不足,可能导致教师被动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课程开发与实施不能深入进行、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质量有限等问题。

四、讨论与建议

(一)正确认识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

当前,广大学校及教师已经认识到校本课程对学校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及教师专业成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在访谈中发现,真正尝到开发校本课程“甜头”的学校不多,还是有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任务,或者是为了“赶时髦”,“为科研而科研”,而不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开发校本课程。其原因既有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比重小、地位低的原因,也有国家课程、必考课程任务重、压力大的原因,致使校本课程实践在学校中处在一个“时冷时热”的“尴尬”境遇之中。为此,正确认识并真正理解开发校本课程的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学校的发展、学校文化的重建是当前学校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学校的发展不可能仅由考试分数、升学率、硬件设施等指标来体现,其灵魂和核心是学校的精神和文化品性。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在学校生活中长期积淀所形成的具有独特凝聚力的学校面貌、制度

规范和学校精神气氛等,其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办学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既是挖掘和展现已有学校文化的过程,亦是进一步改造并提升学校文化的过程。校本课程作为一种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并列的课程形态,其开发主体、开发模式等不同于国家或地方课程,需要一种新的制度予以支持,即民主的、自主的、合作的、协商的课程开发制度,这对于学校文化的重建无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话题,其中包括教师职后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一些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表现出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模糊、知识储备不足、课程开发能力欠缺等问题,制约着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此,有必要更新教师的课程观念,增强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转变教师在课程实践中的角色。鉴于学校工作头绪多、各项工作彼此分离会耗费更多时间和精力的实际情况,以开发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际上是将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当作教师培训的过程,通过具体的教育事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和途径,这样可以多方兼顾,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努力追求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本课程

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这是决定学校办学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一个重要“折射点”,是依照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传统开发出来的一种课程类型;而开发校本课程并致力于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也是不断思考、探索并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的过程。学校的办学特色,包括校本课程的特色,主要是由每一所学校学生的实际发展基础和需要、学校的办学思想、学校自身的课程资源等差异而决定的。

首先,明确学校独特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一所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核心”,通常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包括教师学生的现实需求、学校环境和教育资源的特殊性、学校举办人的教育理想和理念等而确定的学校发展的方向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它既有与国家规定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内在一致性,又有适合于本校实际且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差异性,是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必须以学校的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为“圭臬”,努力使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能够体现并实现学校办学宗旨。

其次,资源与优势评估。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考虑学校的资源条件,以决定开发什么和作何种程度的开发。资源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等。在资源评估的基础上,认清学校自身的优势所在。

再次,特色资源的开发。任何学校都处在一定区域内,学校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当地人的思想观念、地方传统、文化氛围等因素都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及

其课程建设。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社区环境,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挖掘其潜在的课程资源,开发出特色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从实际出发,选择个性化、多样化的课程开发模式。如重庆市某小学,因毗邻本地的一个气象站,多年来坚持开展名为“红领巾气象哨”的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和采集一些气象知识,进而了解气象科技,逐步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基于学校已有的资源优势和教育传统,该小学开发出独特的名为《气象与生活》的校本课程。

最后,保障机制的建立。要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和评价措施的完善来实现。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估制度来予以保障。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重视对校本课程方案的评价与监督工作,要有专人负责对开发校本课程进行经常性的指导与监督,明确校本课程方案评价的责权意识。如重庆市北碚区设立由教师进修学校、课程专家及学校教师代表组成的课程审议委员会,专门审议评估学校课程规划方案。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来规范和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品质,引导学校开发出有学校和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另一方面,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进行的,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实际与特点,所以很难采用统一的评价手段来评价校本课程的实施成效。要保证校本课程特色的形成,学校必须有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学校围绕开发校本课程开展一系列常规的自我评价工作,不断反思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

课程特色形成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有机衔接,重视对校本课程特色的追求与打造,可以从根本上实现开发校本课程的真正价值,从而有效实现以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及学校发展的目标。

(三)不断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

校本课程评价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评价制度的建立和评价体系的完善,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

课程多层次评价体系可分为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和校本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两个方面。校本课程本身的评价又可分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和校本课程开发成果的评价。但是,目前这种评价制度还不健全,不完善,操作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偏差。调查发现,还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开展了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学校,没有专门的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多数学校忽略了同伴教师、教师自我及学生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在评价对象上,多数学校重视对有形成果,即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产品──“文本化”校本课程的评价等,而忽略了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校本课程实施过程的考查等。

要克服以上不足,首先应该把校本课程开发看成是一个民主、开放的动态过程,体现参与、互动、对话、合作、民主、多样性的原则。这就需要在评价过程中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使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等共同参与评价。

其次,动态的课程开发过程需要过程性的评价,校本课程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而且要关注过程,要力求评价的动态化、连续化、日常化。一是关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活动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准备、编制和使用三个阶段。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评价,要进行准备阶段的背景性评价、编制阶段的实质性评价和使用阶段的诊断性评价等。例如,对开发校本课程过程的评价,可以了解教师的参与程度,了解教师的知识能力能否保证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了解教师在开发过程中所获得的专业发展,了解开发校本课程的程序步骤是否完整和规范等等。二是关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特别是学生的成长发展状况,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需要能否满足,了解学生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体验与收获等。

再次,校本课程评价的功能要突出激励功能、反馈功能、改进功能。校本课程开发立足于学校社区特色资源开发及本校师生的成长上,所以课程评价应该充分尊重学校师生以及学校和社区环境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对校本课程的评价要避免用唯一的标准对不同学校的校本课程作简单的“优劣”划分,而应该以“适宜性”为原则,把切合本校实际、体现本校办学思想和特色、教师愿意承担并能够胜任、学生欢迎并有实际收获等,作为衡量校本课程质量的标准。校本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步完善的工作,对校本课程的评价重在发现问题及时修正,以使校本课程不断完善,真正成为彰显学校特色的一个“亮点”。而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舞台”,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不断更新课程观念、充分课程知识、提升课程实践的能力,从而促进其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工作报告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工作报告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由原重庆市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自主申报,于xx年 12月经重庆市教育学会批准立项,并确定为市级重点课题。xx年4月课题正式开题。本 课题在市教育学会、区教科所的指导下,于20xx年6月以前,在由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以下简称城区教办)主持。20xx年6月涪陵区行政区划调整后,本课题研究改由涪陵区敦仁街道教育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敦仁教管中心)主持。涪陵城一校、城二校、城三校、 城五校、城六校、城八校参与了课题研究。 开题以来,历经四年的研究,基本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并已做好结题准备。现将本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新模式。除 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外,还应该根据学校实际,开发和选用校本课程。但是,到xx年, 涪陵城区小学基本没有自己规范的校本课程。这就使开发校本课程成为涪陵城区教办和城 区学校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紧迫任务。 回顾十余年来涪陵城区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的教育改革历程,我们在语文、数学等主 要学科上实施了一系列教法改革尝试,并且走过了一条从开设第二课堂活动,到建设校园 文化,再到创建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道路,受到了积极成效。 为提高新六艺教材的质量,总课题组组织了一系列集中指导,帮助各核心研究组对教 材进行反复修改。教管中心抽调学校干部和骨干教师,与教管中心教研员组成教材总编组,对教材进行修改和编排。为方便教师教学,还将新六艺课程全套教材制作成了电子课件。 (五)开展教育活动 研究期间,围绕新六艺校本课程,开展课题教学实践,并组织了大量教育主题活动。 各校或使用自编教学资料,或使用核心课题组编写的教材开展新六艺校本课程教学。 如城五校每周有3至4天下午在全校开设新乐教校本课程一节课;城三校全校各班每周开 设一节书法课;二校也利用中午或下午开设书法课和绘画课。除开展课堂教学尝试外,有 的学校还组织新六艺主题教育月活动,每月围绕一门课程开展活动。各校还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广场文艺演出等多种大型活动。 总课题组和核心研究组还集中组织了两届城区小学新六艺教育系列活动。 通过实施“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制度,引导、鼓励、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既能 学会判断自己的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又能积极反省自身的不足,主动寻求改进的方法 和途径,使之不断完善自我。

义务教育学校校本课程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义务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实施评价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霞光中心小学闫重信 霞光中心小学研究的《义务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实施评价研究》课题,是高台县地方课程研究的一个县级课题。下面由我向专家和全体教师,介绍有关课题的相关内容。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是学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具有着生命性,生活性,生成性三大本质特征。随着地方课程《小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的实施,学生的课余生活逐渐丰富。 1.学生自我评价不高。表现为学生心目中的校本课程不属于考试范畴,重视程度和学习积极性都略逊于国家课程。 2.学校评价机制不完善不强。由于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学校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成了国家课程的附庸和补充,缺乏相对的独立性。甚至有些教师对学校课程的理解很不到位,。鉴于此,不完善的评价机制阻碍了校本课程的推行和实施。 3.对学校课程的认识冷淡。多年的教学环境中,学校课程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认识深处,国家课程才是正统,地方课程存在没有多大的意义,觉得学校课程开发是各浪费时间的过程,学校课程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在课程的实施中,妨碍了校本课程的推进,教育忽视了本土的传统文化和学校的特色。针对这些课堂现状的考察与反思,给我们一种启示,校本课程评价研究是一种动

态的,注重目的性、实践性、探究性、操作性为一体的、生成的生本课程。 据此,我们提出了《义务教育学校学校课程评价研究》这一课题。通过研究,希望达到预期的效果是:校本课程的评价更加具有科学的体系,应该更多的依靠学校进行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反思课程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健康顺利运行。学校积极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是一所学校成功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校本课程评价是当前教育研究领域中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的重要课题。它凸显的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为培养地域性,创新性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选择的课程。因此,它在具有其他课程的一般特点的基础上,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意义。 首先,它是以学校的自我评价为主。其次,由于校本课程是多样化课程,其课程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选修课,也可以是必修课;可以是学科课程,也可以活动课程。第三,学校进行校本课程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进和提高,学校可以放下一切包袱,认真解剖分析,真正找出课程的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为下一轮的课程改革和完善提供依据。第四,由于校本课程是教师及其他人员充分参与的课程,因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施方案

学校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作者:————————————————————————————————日期: 2

天水市枣园巷小学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开发的一门课程,由学生自主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它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的灵活程度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将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发现和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5.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 二、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

1,建立领导机构。成立由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家长共同组成的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领导机构的职能是:(1)为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和领导保障,组织教师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开发;(2)负责对校本课程的审议;(3)负责确定学校课程开发内容,审议教师的课程纲要或活页材料;(4)负责协调学校课程开发工作,使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合理性、创新性。 2、培训师资 (1)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等基本原理,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2)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知识。 3、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程序 (1)前期论证 既对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进行前期论证。论证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将开发的目的、意义、项目报市课程开发项目领导小组,经领导小组讨论认定;二是将开发的课程拿到学生中去征求意见,看所开课程学生是否喜欢,是否需要。 (2)确定题目,搜集资料 校本课程的开发首先需要明确主题、范围与领域。主题的确立首先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学生的内在需要。检验任何一类课程是否成功的标志很多,但学生的需要必须放在首要

校本课程《变废为宝》工作总结

校本课程《变废为宝》工作总结 阳原县实验小学胡宝丽为了顺应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了满 足全体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我承担着学校开发 的《变废为宝》校本课程。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为了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现将本学期本课程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结合开发背景和课程目标,精心编制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水平。 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使得浪费十分 严重,到处可见的废电池、各种纸盒、废弃的纸杯、纸盘,各种废弃的塑料制品。这些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环境问题关系着人类健康、生存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在社会经济 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中的模式。重视环境保护,实现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们每一个地球人都必须做到的,而做好这些工作,不仅需要从小学生抓起,还要从我们自身做起。 开展《变废为宝》的校本课程,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理念,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动脑、动手等诸多能力的发展,当学生看到自己用废弃物品制作的精美作品时,能感受到了废弃物品

所能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同时既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培养了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在情感上,学生们也感受到了变废为宝的妙处,利用这些作品来美化家园的这一理念也深深地渗入了学生的心田。 开展“废物利用”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环保理念,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动脑、动手等诸多能力的发展。 为了有效促进校本课程有序运行,健康发展,在学期初依据新课程有关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相关理论,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一步完 善了校本课程实验教材的内容。 学习训练内容: 1、了解环保知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了解家用废弃物的分类:认清可回收资源和不可回收资源。 3、通过作品展示,了解《废物利用》校本课程的意义。 4、学习构思、设计、创作等方法。 5、结合收集到的废弃物进行设计与制作。 成果形式: 1、近期:用学生作品装饰美化校园环境,并进行家庭废弃物分类处理的宣传活动。

2020年小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2020年小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20xx年小学校本课程规划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1、学生兴趣和需求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地处城乡结合部,近几年来借读学生人数占到了学生总数的75%,生源大多是外地来秦打工人员的子女,他们的家长做小买卖的居多,其中有父母离异的,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家,还有的干脆就花钱寄养在别人家,一周才能见到一次父母。父母为了生计奔波,根本无暇顾及孩子,不能对孩子尽到应有的监护责任。他们租住的多是平房或下房,孩子没有太多的活动空间,每天上学的时候,与老师和同学在一起觉得很快乐,一到星期天或放假,他们就更可怜了,只能一个人呆在家里,还要自己煮饭吃。这群特殊的孩子处于无人管教的真空地带,家庭教育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我们在思索:我们的学生最需要什么教育?我们的学生家长最需要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我们的校本课程应补充什么,才能成为对学生真正有意义的课程。尽管我们的学生也有和城里孩子一样的需求,渴望快乐学习的指导,幸福成长的体验,创新思维的养成,但他们更需要的是安全健康的成长。 所以我们以安全、质量、发展为学校教育主线,把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自护自救、互救的技能,作为提高生命质量,谋求发展的基石。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确保

一方平安的安全教育目的,让学生在拥有知识的同时,拥有健康的体魄,拥有美好的生命,基于这种定位,学校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决定把孩子们最需要的《安全伴我行》作为校本课程的必修课,在一至六年级开设,由班主任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授课内容。在《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评估的通知》的指导下,我们深入学习了《走进新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等书籍,从而使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校要想办出自己的特色,必须有明确的育人目标;要使校本课程具有生命力,挖掘本土资源的优势是最好的开发途径;要想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学校应为学生提供一定程度的自主选择课程的权利,于是在校本课程中增设满足学生需要的选修课,成为我们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目标。 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意向调查,陈列了篮球、乒乓球、田径、象棋、围棋、英语、舞蹈、腰鼓、剪纸、声乐、绘画、科技、采访、导游、钢琴、二胡等二十多种不同的科目,交给孩子们去选择,然后,根据学生的人数和教师资源情况,确定了校本课程开设的兴趣科目。 2、学校现有课程资源 首先我们就校内的教师专业特长进行了全面分析。通过调查档案、看资料、个别交流等形式,了解到我校有一批艺术、体育、手工、学科业务专长的教师。为此,学校精选了部分校本开发的理论书籍和文章推荐给老师学习;邀请市区教研室专家到学校做课程改革和校本课程开发的专题报告;由本校领导做校本课程开发座谈会的主讲人。通过系列措施,使他们对校本课程开发有了明确的认识,强化了教师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 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一、什么是校本课程开发(含义)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校本课程开发”( SBCD )思想源于 20 世纪 60 - 70 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针对国家、州政府课程开发的弊端,要求政府应明确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的权利分配,把一部分权利下放给学校,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运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的民主化。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这一思想很快波及到世界上众多的国家,许多国家都出台了把课程的决策权利部分下放给学校的课程政策。从而也产生了多样的操作模式。这就是校本课程开发产生的背景。 (二)校本课程开发含义 校本课程开发——这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定义。从 1973 年,在 OECD 所辖机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举办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吕非马克( Furumark )首次提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他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意指学校教育工作的有关成员,如教师、行政人员、家长与学生,为改善学校的教育品质所计划、指导的各种活动。以后,很多学者又提出不同的认识(崔允获, 11 种)。 在这些定义中,有的侧重课程开发的过程,有的侧重课程开发的结果。有的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应该以学校教育人员为限,有的主张结合学校外部人士的参与;有的认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是权利结构的重新分配,有的侧重重视整体学校情景的变革。总之,各有侧重。 在这里,我们结合以往的定义提出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 校本课程开发——强调以学校为基础开发课程,即“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教学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这个界定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 、校本课程开发属于课程开发活动 ( 1 )课程开发涉及到的课程要素 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程计划或课程方案的实施、学习内容和结果的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计划方案

学校课程开发及实施方案 一、开发及实施背景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设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课程是国家课程标准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开发有利于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实现学生的主动、生动、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我校根据实际,把学校课程做为国家课程的一种校本化开发,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让每个学生学有所长(chang),学有所长(zhang)。 二、指导思想 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本着有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依靠本校教师和专家、家长共同开发的原则,开发具有博文特色的学校课程,以体现个体差异、全面育人的开发宗旨,为学生提供品德形成与人格发展、潜能开发与认知发展、身体与心理发展、艺术审美、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学习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发展。 三、开发原则 1.立足本地,因地制宜 黄岛是一方古老而又美丽的土地,它不仅有灵秀的山水,丰饶的物产,还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沧海桑田、历史变迁,许多名胜古迹令人瞩目、许多名产令人神往、许多风流人物流传史册。因此,我们立足本地,让孩子们从关注身边的名胜、名人、名产开始,通过系列调查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名胜、名人和名产,珍爱名人、关注名胜、保护和发展名产;关注家庭、社区、民族和人类的

实施校本课程的调研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实施校本课程的调研报告 正式版

实施校本课程的调研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我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工作始于XX年9月,迄今已整整三个年头了。三年中,我们经历了目标的确立、方案的制定、初步尝试、阶段总结、改进提高的过程,全体教师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我们更加坚定了实施校本课程的决心,锁定了校本课程--“少年中华唐诗行”。 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它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在现代文化潮流中,如何使

这些艺术瑰宝重新被青少年们解读,使它绽放出崭新的光彩呢?是我们驻操营小学全体教师着重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许多唐诗历经时间的考验,直到现在仍然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在这里,我要谈的是,用一个现代人的情感与方式去解读那个朝代的古人心境,去领略唐诗的境界,使学生取得一种全新而独特的审美效果,在品味中感悟出古今文化碰撞的火花,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 为了使小学生更好的走进唐诗,感受唐诗的光彩,避免“新版唐诗”(“春天不洗澡,处处蚊子咬。拿出敌敌畏,蚊子哪里跑”,“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来到

小学二年级校本课程工作总结汇报

小学二年级校本课程工 作总结汇报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小学二年级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这是一篇关于小学校本课程总结,小学校本教学工作总结,小学校本工作总结的文章。自我完善的能力。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提供丰富的数学源泉,特别强调数学的应用和提高一般程度的学生的数学知识与能力水平。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与校本课程是一种充分体现学生选择权利并努力培养学生选择意愿和能力的课程。结合我校整体建设与发展的目标,为了更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要,本年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设了以游戏为主,重在开发智力,培养兴趣的“趣味数学”校本课程。下面就对本年的工作做以简单的总结。 一、前期工作: 1、强化学习,打好基础。 认真学习有关校本课程的理论,及时更新观念,通过学习唤起了我们的资源意识,不断充电,促进了自身专业化发展。 2、利用现有资源,根据儿童的年龄(年级)状况以及探究性学习的发展确定“趣味数学”课程的具体内容。 二、总课程目标的确定: 1、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创造性地发展,提高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

2、帮助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提供丰富的数学源泉,特别强调数学的应用和提高一般程度的学生的数学知识与能力水平。 3、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学会应用数学思想去观察社会,解决日常生活问题,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必须的数学经验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三、具体工作: 1、围绕生活现象,培养小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习惯 2、利用生活场景,提高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针对现实问题,让小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4、探究现实世界,为小学生以数学服务社会、学会创造搭建舞台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总结一、课程界定: 校本课程具有服务学校、依靠学校、植根于学校的特性。校本课程不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适应学校 和学生的特别需要为主旨,以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依据,办出特色;它又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别需要为依据,满足本校学生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未能得到满足的种种合理需要。 校本课程不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复,而是对它们的有力补充;校本课程须依靠学校而生成,深深植根于学校。它 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是由师生对它的感情和智慧、本校的 优良传统、校园文化资源以及经过师生加工处理了的网络信 息资源有机构成的内容。 二、目标: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将带动学校的校本培训和校本研 究,促进教师观念的不断改进,不断深化学校和教师的课程 意识,提高学校教师、领导的规范课程开发技术,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和课程开发能力,使教师对课程改革有正确的意识,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须的知识、 能力和技术,能推进学校管理的改革。针对学生程度参差不 齐、兴趣爱好不一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可自主选择的校本课程,以改变其学习方式,引导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一种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生活,最终达到一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形成学校办学特色。为我校校本课 程的全面开发打下永久性的良好基础,起到一个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开设校本课的意图: 校本课程除了不同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外,首先是它的多样性。多样性具有满足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可能性,学生要想充分发展自已的个性,必然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自 主选择课程的权利,而校本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这一要求。 校本课程它能较充分地反映学生的种种特别需要,提供多种多样的课程门类,让学生自由选择。其次是它的实践性。有 的校本课程在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的充分发展的过 程中,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动手 能力、交往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与解决问题的 能力作为重点。所以,它强调学生应在活动中学,注重直接体验和经验积累,反对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 其三是它的综合性。各门校本课程的内容是围绕一个一个主 题收集组织的。这种综合性内容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因而有助于多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多种能力的均衡发展。其 四是以学生为主体。各门校本课程都把学生的发展置于中心 地位。首先,以学生的特别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学生情感的提升。其次,各门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学 习活动的安排都给学生的主动参与留下一些空间,创造了一

校本课程开设情况调研报告

校本课程开设情况调研报告 以“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结合我校实际,开发符合我校校情的系列校本课程,以弥补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不足,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个性,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实施目标 1、通过学科素养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感受中华经典的博大精深、数学思维的灵活创新、英语情境的生动有趣,陶冶情操、发展个性,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提高人文素养。 2、通过生活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劳动技术和礼仪规范,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热爱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3、通过艺体技能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发展特长,树立自信,丰富精神生活,实现全面和谐发展。 二、基本内容 以校本课及活动小组为载体,确立以下三类内容,每学期视环境、师资等具体情况添减部分内容。 1、学科素养类——经典诵读、英语口语、习作、数学思维 2、生活技能类——折纸、生活劳技 3、艺体技能类——舞蹈、器乐、剪纸、书法、绘画等 三、实施原则 1、现实性原则:充分考虑我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及学生发展状况,

兼顾学校其它方面因素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目标时。 2、基础性原则:以全面发展学生能力,促进学科知识的运用与综合为目的,为学生打好基础服务。 3、发展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眼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 四、保障机制 (一)成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 组长:岑龙,全面负责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负责教研管理。 副组长:勾鹏、杨志伟确定校本课程开发内容,具体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成员:杨国欣、闫玉平、高记丽、马晓平、周晶轩、董茂梅 五、实施过程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1)采取自学和辅导、分散和集中、讨论和测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识培训》《课程实施标准》等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并用大教育观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2)多方合力,共同协作。教导处负责制定整体方案,审议课程纲要、教材、学科评价体系,负责过程管理、分期工作计划、检查实施、培训指导等工作;总务处负责课程开展所需的物质保障,协调资料的征集和保养、场地的建设,场地活动的设施供应等;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纽带作用,取得家长的帮助与支持,挖掘家长资源、社区资源,

XX中学创新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方案

创新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课程专家们认为有以下特点。首先,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主张自主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实质上是一个开放 民主的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决策过程。其次,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策略,是教育制度内权力与资源重新配置的 过程。第三,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从这些特点看,校本课程的开发本身就包含创新的因素。而我们在这里之所以提出创新性校本课程的概念,是因为校本课程开发还包含以下两层意思:一是校本课程开发是我们学校所开展的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我们把校本课程开发定位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上。 我们学校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展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来,就一直在进行创新性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们已经在创新性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取得了不少成绩。 一、开发创新性校本课程的理论依据 创新性校本课程既然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必然要依据创新教育的有关 理论来进行开发研究。 参加全国中小幼创造教育典型经验专题研讨会的专家们提出:创新教育在本质上就是遵 循人的创造活动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的教育。创新教育的一个信念是每一位正常的儿童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都能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的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新性人才。创新教育具有正确的社会价值理想和导向,其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人才。从本质属性上说,创新教育属于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当今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新的教育思想体系和实践体系的 统一体。关于创新教育,国内已有许多专家作出了理论上的阐述。 “创造教育,就是把创造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造志向,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精神和创 造力的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教育目标的教育模式。它不仅注重知识的存量,更加注重知识的增量和流量,注重知识创新、传播及使用,形成知识(存量)——传播与使用(流量及增殖)——创新(增量)——传播与使用(流量及增殖)——创新(增量)的良性循环。即是说,创新教育是指在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教他们“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更应教他们“是怎样”和“是谁”的知识”。 “创造教育,是指在创造型学校管理和学校环境中,由创造型教师通过创造型教学方法培养出创造型学生的过程。”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结题报告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大多数的学生缺乏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和沟通,缺乏对生活的了解,他们有限的时间都被各学习和课外辅导班占满了,他们不能在游戏活动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享受生活的乐趣,只能在无尽的“题海”中接受训练、经受苦役。所有的学生在军训时5分钟就有晕倒的,有的学生五谷不分,六畜不辨,有的学生随便乱花零钱,不知父母挣钱的辛苦,更有甚者把小麦当韭菜,不清楚土豆结在树上还是长在地下的,水饺、馒头不知道怎样加工出来的……。 古人云:“不识稻与梁,不知世事艰。”现在的孩子自然知识的缺乏,社会阅历的浮浅,“人性”欠缺。少年儿童正处于生命本性的发展形成期,如果培养不起亲近自然、敬畏生命的真性情,那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灵性蒙垢,善爱缺失,美感丧失殆尽,更不用说亲情父母、感恩他人,回报社会了。 针对学生“体弱多病、五谷不分、六畜不辨、不知生活辛酸,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等现象,学校能不能不拘泥于书本,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束缚,走出课堂,做到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不能加大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在户外、校外、社区中、大自然中上课的机会,将原汁原味的大自然引入课堂? 学校能不能大胆的尝试把思品、生活、社会、科学、活动、健康等学科有机整合在一起上,加大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量,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接近自然? 我们能不能整合现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自然、人文、社会资源,开发研究真正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我们能不能开发利用好周边的社区教育资源,因地势宜的办学,拓宽活动空间、丰富活动内容,把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融合起来,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发展之路来抓呢?能不能以山东金宝集团现有六大产业为依托,把金宝乐园、南屯新村、金宝汽车城、金宝食品厂以及潍坊飞机场等有机的串联起来,并利用好毗邻学校的东南角的20亩农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结

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结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龙街二中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总结《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这就告诉我们校本课程资源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学生身边、就在社区。因此我校确定了“实践性、研究性学习”为校本课程开发主题。 课程开发要求教师具有课程问题意识、课程改革意识、课程开发意识以及关于课程建设的基础知识和经验,但长期以来我们推行国家课程,教师基本上没有学习过学校课程开发的理论和方法,更没有课程开发实践的训练。面临突然到来的课程开发权力与义务,他们不知所措,感到责任重大。为此,学校派员外出学习、请教研室老师来校指导。在学校开发小组的领导下,教师中很快形成了“互动”热潮,形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浓厚氛围。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校本课程开发,坚持“重视与参与并举”不动摇 1、领导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良好的组织保障。我校成立了以校长挂帅、教务处具体组织实施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负责对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领导与指导;各教研组以教研组长负责的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为了使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主题——实践性、研究性学习。使全体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感受到“三有一心”,即有领导、有主题、有评价,从而增强开发工作的自信心。 2、全员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学校各部门、各层面教师都参与到此过程中来。学校的教务、总务、党团、工会等部门通力合作,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做到计划完善,全力投入。 二.校本课程开发,坚持目标明确的思想 我校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即: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暨武汉市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重点课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学校课程”的概念,在2001年6月7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从此走入我们的视野,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推进校本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是一项课程革新任务,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具有以下五点意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创国家级山水园林城市”是武汉市政府向全体市民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我校与东湖风景区近邻。东湖风景区以其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楚文化的特色和现代科技文明风韵,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研究天地。因此以东湖风景区为依托研究开发与实施我校特色校本课程,对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武汉市政府工作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素质教育,规范教学内容,严格课程管理,将德、智、体、美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是《义务教育法》对中小学办学行为和育人方向总的规范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校本课程以学校教师资源为中心,以学生需求为重点的兴趣校本课程初具雏形。整合学校与地域教育资源,规范开发与实施行为,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摆在了我们面前。因此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规范办学行为,创建以东湖文化为载体的教育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培养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是新时期的教育目标,本课题的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需求,对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教育实践意义。 (四)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决定了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同时也决定了教学质量的高低。当前,教师课程整合、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能力等专业能力的提高,已迫在眉睫。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也

西南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报告

西南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的调查报告 摘要:对川、渝、云、贵四地817名参与校本课程开辟的中小学教师做咨询卷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教师对开辟校本课程的必要性,校本课程特色和质量等咨询题有所考虑,体现其开辟校本课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大部分学校可以按照规范的程序开辟校本课程并付诸实施,但也遇到了时刻、精力、经费、资料别脚,开辟校本课程的知识和技术欠缺,专家指导别够等困难。要发挥校本课程对学生进展、教师进展及学校进展的促进作用,需要正确认识开辟校本课程的价值,努力追求有特色、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别断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辟西南地区中小学 一、调查目的 当前,我国有关的课程政策差不多把校本课程开辟作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内容,同时在制度上予以了保证,但由于校本课程开辟是一具新生事物,以往“高度集中”的课程制度使得广阔教育工作者缺乏课程开辟的经验,所以,在课程开辟的实践中难免遇到一些困难和咨询题,本研究试图经过调查研究了解校本课程实践的基本事情,在实践中发觉咨询题、解决咨询题,幸免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和“盲目跟风”,为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保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切实推进。 二、调查对象与办法本次调查采纳的是自编咨询卷,是依照我们对校本课程开辟已有理论与实践成果的总结,从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如对校本课程的内涵、校本课程开辟的价值、校本课程的特色等方面的认识,以及在校本课程开辟中遇到的咨询题、困难和解决方法等方面来编制有关咨询题,在试测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正式咨询卷。咨询卷要紧分单项挑选题和多项挑选题。为了广泛而深入地了解校本课程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经验和咨询题,在单项及多项挑选题中设有开放式选项。 调查实施时,我们以参加我校校本课程培训的领导及教师为访谈对象,说清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办法及注意事项,并托付他们将咨询卷发放给他们各自学校的教师填写且赋予寄回,本次调查共发出调查咨询卷900份,收回有效咨询卷817份,回收率为90.78%。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对校本课程开辟及其意义的认识 1.校本课程的内涵 2.校本课程的价值 82.1%的教师认为开辟校本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程;79.6%的教师认为能够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课程观念;75.8%的教师认为开辟校本课程的价值是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38.7%的教师认为是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3.开辟校本课程的必要性 有93.9%的教师表示有必要开辟校本课程,惟独3.4%和3.7% 的人表示没有必要开辟校本课程和别清晰。 4.校本课程的开辟主体 调查结果表明,有43.9%的教师认为校本课程是由教研组或年级组开辟,28.3%的教师认为是由教师自主开辟,21.3%的教师认为是学校指定特意人员开辟,也有6.5%的教师认为是专家学者开辟。 以上咨询题反映出一线教师及教育治理者差不多认识到开辟校本课程关于学生进展、教师专业进展等的重要价值,所以对开辟校本课程的必要性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是对校本课程的内涵及开辟主体的认识还存在着差异。 (二)教师对校本课程特色及质量的认识 1.校本课程的特色 调查发觉,有93.3%的教师认为适合学校与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算是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也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一、什么是校本课程?(一)何谓“校本”? 可以理解为以校为本或学校为本。有三层含义:为了学校:为了改 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在学校中: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要在学校中有效实施。基于学校: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二)何谓课程? 广义: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包括制度的和非制度的) 狭义: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今天所说的课程是狭义的课程)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的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和。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靠课程去实现的。形象地讲,课程决定了我们的学生走什么路,去什么地方,用什么交通工具,一路上都有些什么风景,他会有些什么样的体验,因此,它也叫做“路程”,或者 叫“学程”。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和课程评价 与管理。

课程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如从形式包括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从层次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内容包括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校内经验课程和校外课程等。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又出现了如项目课程、课程、技能课程等。(三)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指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在具体实施国家与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由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类型: 1、显性校本课程与隐性校本课程 2、筛选已有的课程、改编已有的课程、开发全新的校本课程; 3、个别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部分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全体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 几个相关概念: 1、“校本课程”与“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泛指在学校里实施与开发的所有课程。而校本课程仅是指狭义的学校的课程,指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是学校课程里的一

校本课程总结(学校相关)

校本课程工作总结 紧张而愉快的一个学年就要结束了,回顾本学年的校本课程的学习和教学,是我和学生都受益匪浅,我们都从中学到了知识、经验。同时也学到了珍惜。感觉收获非常大,现总结如下: 一、循序渐进,注意校本课程与化学课程的相互衔接 搞好校本课程,老师要在学生学习校本课程前,给学生介绍校本课程的特点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同时介绍学习校本课程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转变学习策略,做好各方面的精神准备。 二、转变观念,钻研校本课程教材,更新教法 校本课程在内容的编排、教学要求、教材的趣味性、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知识,还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学会探讨、学会观察。我们教师也必须转变观念,更新教法。例如关于大气、水体、土壤的污染,学生能够闻得到、看得见,教起来也容易得多,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观察、探讨,就容易掌握。 三、校本课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通过校本教研,我深深地体会到,校本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教育是学生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教育

应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升华教育理念,保持与时俱进,为学生的发展而学,为学生的发展而教。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认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融进校本课程,重视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 2、教师意识到课改形势逼人,教师自身知识水平,业务能力的提高,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等迫在眉睫。所以教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教师们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如制作课件、集体备课等,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热情。 3、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掌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4、学校、教师们更注重了通过开展校内外、课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来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道德情感。 5、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作用。 四、开展校本课程的的目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