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学习感悟,课改在路上,让我们一起同行

课改学习感悟,课改在路上,让我们一起同行
课改学习感悟,课改在路上,让我们一起同行

课改学习感悟,课改在路上,让我们一起同行

课改在路上,让我们一起同行

——宁晋六中课改学习感悟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课改路上,你我同行。为打破原有的课堂教学,寻找课改的新路子,追求高效课堂。3月24日下午,我县30名教师在教师开展中心赵加魁、李达、申小乔、郑印良、孙正刚等专家团队的率领下,不远千里奔赴宁晋六中,开启为期一周的课改学习之旅。

一、接洽会上、校方汇报拨云雾

本次学习交流涉及的地域之广、人数之多,聚集了广东、广西、贵州、河北、江西五省近百名教师。为了让与会领导和教师深入了解宁晋六中的课改历程,给每位教师配备了一本《宁晋六中课改纪实》,并观看了宁晋六中开展历程的宣传片,让每位教师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六中、走进六中。接洽会上宁晋六中校长赵同报和副校长张文君分别与大家分享了《共谋教育改革之大计、共话教育开展之新篇》和《课改永远在路上》的精彩汇报,听完汇报后让人茅塞顿开真有一种“云开雾散终有时,守得清心待月明”的感觉。

二、课堂模式、理念引领站位高

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作为引领,只有这样才会在课改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宁晋六中的课改理念先进,“一三四课堂教学模式”科学合理,再加上辩证地使用金太阳的导学案,宁晋六

中的课改真是如虎添翼。“一三四课堂教学模式”即“一”是一个理念,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像考试一样专注、高效。“三”是三个时间调控。教师连续讲课不超过五分钟;累计讲课时间不超过20分钟;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练习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四”是四个环节即自学、展示、精讲、训练。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可以看到,“一三四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深深的植根在每位教师的心理,这种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引领课堂教学,让课堂变得更有意义,教师课上更轻松。课改要想成功,一定要牢记“引领”是关键,“开展”是核心,“研究”是内涵。

三、课前预习、课上展示求效率

预习所学,未雨绸缪。《礼记·中庸》:“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意思是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豫者预也,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行事前计划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懊悔的事。由此可见,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课前预习非常重要,预习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⑴将语数外自学环节前置,利用前一天的晚自习或当天的早自习进行预习。

⑵利用金太阳的导学案,让学生的预习有抓手。

⑶建立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

将语数外自学环节前置,学生就有了充足的时间进行课前预习,学生们的预习充分了,课上展示起来积极活泼,预习环节真正成了四个环节的龙头。使用金太阳导学案,让学生的预习有了抓手,七八年级初二的学生自学能力比较差,借助预习导学部分能顺利完成课前自学,然后再通过合作探究部分稳固提升,最后利用导学测评进行当堂达标检测。这样一步步去做,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断提高,到了九年级初三,大部分学生可以脱离预习导学部分,进行独立无支撑的预习了,这就是成效,这就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课前预习是课上展示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预习好才能展示好。为此我们的教师一定要在课下让学生多下功夫,让我们的课堂学习效率越来越高。

四、小组建设、加分机制促学习

纵观宁晋六中课堂,每个年级每个班都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学生答复问习题都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在以前的课改中,小组评价及加分机制一直困扰着我们,在课改前期加分机制非常管用,学生争先恐后的抢答。但在课改中期,小组评价加分机制就会出现问习题,不像开始那样有积极性了。到了后期小组加分机制,对于学生来说,作用仿佛就不太大了,学生感觉加不加分无所谓。通过反思,以前课改之所以有这种现象出现,主要是因为在组建小组时不够科学,小组成员分工不够明确,小组的管理与评价跟不上,班级文化建设存在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这样去做:

⑴科学分组:以6人为一组,根据成绩均匀分组。每组1号成绩

最好,6号最差,各组均匀成绩基本相同。如遇到小组成员全部或1个为男生或女生则进行微调,原则上同号调节。

⑵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性别比例、学业成绩、性格特点、兴趣倾向、交往能力、品行状况。

⑶教师分包小组。

⑷明确小组成员分工。

⑸对小组长定期进行培训。

⑹加强小组管理与评价。

⑺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班内小组运行的好,加分机制合理,一定会对学生起到促进作用。小组评价、加分机制运行正常,才能为课改保驾护航。

五、教师课堂、示范引领明方向

五天时间里,零距离感受到了,宁晋六中“一三四课堂教学模式”的无限魅力,每天上午8点至11:30。五天内,全体教师听课59节,全方位、多学科、多层次、多课型向全体教师展示了“一三四”独特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看到了新课改模式下,学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教师课堂目的定位精准,学生课下预习充分,课上展示精彩,教师精讲点拨到位,课堂时间分配合理,当堂训练及时,整个教学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在课上的角色彻底进行了转换,教师来了一个华美的转身。机智的让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在学生们能自己或小组合作解决问习题时知趣的隐身,当孩子们都解决不了

或解决不好时才及时的、恰到好处的现身。

这样,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发现问习题、解决问习题的主人,在主动学到知识的同时,关键是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升。表现欲增强了,由被动的要我学,变成主动的我要学、我敢说、我会讲。这样精彩的课堂是我们课改真正需要的,这样的课堂为我们的今后课改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六、课后交流、深入研讨取真经

不远千里赴六中,只为课改取真经。五天内课后交流、深入研讨多达22节。“课上是什么样的,大家都看到了,其实也什么都没看到,课上只是表象,我们教师只是按照领导的要求向大家呈现一节课罢了,其实真正的东西都在课下。”研讨会上,董雪鹏教师说。确实如此,为了探究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交流会上,与会教师提出了许多在课改实践中遇到的难习题。比如:学生的预习都在什么时间进行?教师是如何检查学生预习的?小组评价怎样做才会有实效?课上教学时间不够用怎么办?小组把自己的分数多加了怎么办?导学案和导学测评如何使用?学习目的在每节课前一定要出示吗?等等一系列问习题。宁晋六中的教师毫无保留地倾囊相赠、不惜赐教,都一一做了详细解答。

通过交流,我明白了,课改路上其实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荆棘和坎坷,要想课改出成效就必须坚持一种正确的理念,持之以恒,积极进行思考,永不停息,反复实践,静待花开。只有这样,才能收获成功的果实。

七、集体备课、攻坚克难齐受益

群策群力,众人拾柴火焰高。3月25日下午。宁晋六中向全体教师展示了七年级初一语文《老王》和《驿露梨花》的集体备课常规教研活动。教研活动上七年级初一组语文教师全员参与,对集体备课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严格按照“一三四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反复修改,直至意见达成一致,效果最佳为止。教师们全面深入的思考,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精神,使在场的每一位教师都深受鼓励和感动,集体备课体现了集体的智慧,推动了课改课堂的高效,让每一位教师都获益匪浅。

八、名师讲座、精彩纷呈受益多

名师引领、助力成长。五天内聆听教师讲座8节,结他们分别从《小组建设与导学案运用策略》《如何通过小组量化来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下的英语教学模式》《课改在路上,稳妥扎实求高效》《我们的教研活动》《植根传统文化土壤,创建文化特色学校》《打造以导学案为平台小组合作下的高效课堂之思考》《浅谈后进生的转化和优良班风的养成》八方面进行精彩的讲座。特别是聆听张志荣主任的《小组建设及导学案运用策略》和郭伟丽教师的《浅谈后进生的转化和优良班风的形成》的讲座更是收获颇丰,令人佩服。他们在小组建设、导学案的运用、后进生转化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她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是我们课改路上的指路明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知与她们还有很大的距离,以后自己一定要多研究、多思考、多实践拉近与他们的距离,向

她们学习,让自己在课改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九、文化建设、习惯养成是根基

课改成败与学校的文化建设和学生的习惯养成有直接关系,好的校园环境及班级文化建设可以塑造人,也可以改变人。好的习惯让人终生受益。苏联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的物质基础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这充分说明,一个与教育教学工作相协调的育人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美妙心灵,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步养成的,学生习惯的养成主要是通过管理办法的约束标准,各种活动的开展,楷模的示范作用,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是养成习惯的基础。因此,文化建设、习惯养成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根基。

十、课改路上、持之以恒结硕果

课改路上,有时我们会真的感觉很怠倦。但是,走得最难的时候往往也是离成功最近的时候。放弃了你就会错过最美的风景,坚持了你就会收获成功!所以不管多难我们都要咬牙坚持住。在课改的浪潮中我们必须经受住考验,课改路上,我们累着,但也收获着、成长着、快乐着。着名演员海清的一句话就是“你承担的越多,你的能力也就越强!”

总之,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钻研课改就要有一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最后套用汪国真的小诗来

作为结尾:我不去想,课改是否能够获得成功,既然选择了课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将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钟情于课改,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课改我们永远在路上,让我们一起同行!

不远千里六中行,

互相学习双共赢。

先进理念取舍用,

课改路上永不停。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

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感受

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感受 ——xxx 新课改经历了一段时间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我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下面我就简单谈一下我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感受。 首先,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改的前提和基础。 如果没有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自觉而有效的实践,一切先进的教育改革都是从先进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而先进的教育观念来自不断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切实贯彻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现五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2、由重教师向重学生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的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和创造者。 其次,教师要重视学生活跃的思维方式培养。 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直到如今,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仍是我们评价一堂课的重要标准。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学校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把活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并对教师的观点提出疑问和异议;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以一个平等的对话者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学习和探讨,课堂上民主的气氛已逐渐形成。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为了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我有了一些设想:课上先由学生阅读,课下自主搜集材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涉及课文内容的题材,制作资料册或小报,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初中思想政治课改的收获与感悟

初中思想政治课改的收获与感悟 聂堆中学:宋慧芬 一年来,在校领导的指导带领下,我积极投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有关工作回顾如下: 一、教师角色的变化 在调研听课的课程中,我们感受到:教师能够在教学中设计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实践活动,改变了单一传授知识、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实现了角色转换,开始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能够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时时、处处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从教师教学语言的变化中也透视着教师角色的转换。 1、由强制性的语言向商讨性的语言转变。如,“请你回答这个问题,好吗?”、“你愿意把答案读给大家听吗?” 2、由命令的语言向建议式的语言转变。如,“你的勇气可佳,你能试着说得更具体一点吗?”“如果你的声音能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来,试一试!” 3、由要求性的语言向希望性的语言转变。如,“你为什么这样想?能说说自己的理由吗?” 4、由单一的评价语言向富有指导性的评价语言转变。如,“你

们的问题很有价值,看来你读书时是用心思考的。” 二、教学设计的变化。 为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我校教师更加深入的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发挥教材优势。在实践中,广大教师加强了对教学设计的研究。首先,依据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能深入学习课程标准,把新课程理念贯穿在各个环节中;其次,依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再次,教师能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接受水平出发,灵活地处理教材,拿出符合学生知识和心理需求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能充分发挥导语的导学功能,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为了呵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富有个性的经验,教师能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以学定教。课堂上,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灵性的闪动,在注重预先设计的同时,更注重把握课上生成的知识,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抓住契机引导、拓展并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 三、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必定是自主的,是外力所不能代替的,而对未知的探究,对学生来说,相互的合作、启发必不可少。从调查中发现,我们的学生已经开始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有所增强,多数学生乐于与人合作,在合作中,体验互助的快乐与收获的喜悦。

新课程改革的感悟和收获

新课程改革的感悟和收获 衢州中专张雨荷 新课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新课改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作为教师的我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新课程改革理论,更新教学观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下面简单的谈谈我对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一些感悟和收获: 一、要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必须拥有教育的灵魂。新课程改革,归根结底是教育思想的变革。教育思想的变革是课程改革的先导和核心,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人之一,教育思想自然要成为教师的第一素养。伟大的教育思想形成教师的伟大,进而建构了教育的伟大,没有教育思想,教师就成了一台机器了。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是教育理念。理念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理想、一种追求,一种信仰。教师本身的教育思想和素养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决定了课程改革的成败。我们要确立新的教育观、发展观、学生观,进行优质教学,满足学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做一个适应社会和家长满意的人民教师。 二、加强自身修养 转变教育观念要不断地学习,以学习来改变自己,以学习来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增长专业技能,提高专业水平,加强自身修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进修,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师,仅靠自己在学校所学知识,远远无法满足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更不能满足时代飞速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终身学习。 三、注重自我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波斯纳也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所以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反思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反思,即及时、自动在行动过程中反思,使教学高质高效;教学后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可使教学理论化。如何站在理论知识角度反思实践,如何站在实践知识角度反思理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是我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做到不断地提高。 四、关注学生发展

课改心得体会2000字课改心得体会范文

课改心得体会2000字课改心得体会范文自xx年参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一路走得很辛苦。然而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在学习和具体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收获的更多。除了各级教师培训中接触最新观念和了解学科前沿,观摩其他老师研究成果外,学校组织的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也为我们的常规教学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指导着我们每一次的教学活动。我们也因此能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不断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此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想和收获,希望能够引起老师们共鸣。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开发自身潜力,发挥自己能力的机遇。每一位教师在这场改革中都需要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重新改进自己的教学。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老师们都付出了不少心血去探索、寻求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我是学英语的,担任地理教学,在知识水平以及地理的教学经验方面有很多不足,但通过每周的教研活动以及自已的不断学习,地理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很多,感觉已经能基本胜任地理教学了。 因材施教是一项古老的教育教学原则,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实施因材施教,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需要通过多种多样的课堂和课外活动,关心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才能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传统的教学,课堂

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基本忽略了学生的存在,是学生适应教师的过程。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重在学生怎么学而不是老师怎么教,活动过程要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是否让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的过程,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例如,在讲解地球公转时,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果教师只是凭空讲理论,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总是认为很难很难。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个简单的道具,就能让学生直观地分析出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用两根细铅丝绑成垂直状态,一根表示晨昏线,另一根用红线绕起来且可上下移动,表示直射光线。教师演示给学生看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晨昏线的相应移动。让所有学生随意拿两支笔就可做同样的演示。演示过程中学生就能看出:晨昏线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相应移动,而晨昏线的移动引起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同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如此轻而易举就能让学生领悟地球公转的意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动手动嘴动脑,全部精力集中于学习中,一次性就能带动学生掌握重点难点知识,在迎刃而解的基础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新课程改革中的感悟

新课程改革中的感悟 发表时间:2011-07-08T14:40:18.013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0年第24期供稿作者:余娟[导读] 实践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中,我真切的看到了自己和学生成长的轨迹,真切的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学生.贵州省贵阳21中余娟实践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中,我真切的看到了自己和学生成长的轨迹,真切的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学生.学校和教师带来的活力和变化.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让我们发现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课堂,充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共同参与和探究的课堂.让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让每一堂课都变得气氛活跃,全力让同学们在快乐中学习,利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符方而能力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一、平等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人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行为.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教学中教师的态度是否和蔼可亲,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成正比,对教学过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首先应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其次才是学生的学习的指导者,所以璎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问,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真正地俯下身子和学生心贴心倾听他们心中的疑惑,帮助他们解决未能解决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我们要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任何人都有闪亮的一面,所以我们要善于去发现每一个学生闪亮的一面.鼓励他们好的一面,让他们树立自信和兴趣。 二、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从课堂教学改革人手,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体精神得到发挥,人格得到不断的完善.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全面地参与,兴趣怏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境,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生动鲜明的图画.具体逼真的实物,引人人胜的提问,根据课题组织活跃有序的质疑探究.针对疑难组织人人参与的辩论等,都能比较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探究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精髓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合作中,逐步提高独立探究的意识,增强与人合作的需求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这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主方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认为应抓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探究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这就极其需要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教育教学中进行探究学习,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探究更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然后获取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和引导.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教学课堂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彰显更多的魅力。

教师心得感悟:课改与惰性

( 心得体会)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88953 教师心得感悟:课改与惰性Teachers' experience: curriculum reform and inertia

教师心得感悟:课改与惰性 课改与惰性 周玉静 所谓惰性是指因主观上的原因而无法按照既定目标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人懒惰的本性;不易改变的落后习性;不想改变老做法、老方式的倾向。当一个人有惰性心理时,做事就会迟迟不行动,一拖再拖。 我校进行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多年,也步入了新的改革阶段。在以往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不小的进步的同时也进入了一个改革的小的过渡期,在这个时候我们习惯了高效课堂的初步教学模式,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人的惰性就显现出来了。 我认为教师体现的惰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积极性没有以往那么高涨了。 2、主动性也低迷了。 3、教研热情提不上来了。 4、在教学上可以偷工减料了等等。 惰性的滋长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这里我认为被成绩冲昏头脑不想继续的的想法占据了思想,因此要想有所改观解放思想教育是首要的任务。其次加强课标

的理解、明确教学的目标增强教师积极主动的教学意识。第三就摆正自己的心态,做到淡泊名利,向仁人志士学习,以国忧为先,安贫乐道,安下心来,搞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第四教理清自己站在讲台的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会站在这里?教学上的偷工减料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对自己事业的不负责,要有奉献的精神才能搞好教学。 人的惰性其实就是人起了私心、思想没有了进步的表现。体现的方面有很多种。我只是从我自身上寻找着我的惰性所在,亦当做是对自身的警告和考量。 可以在这输入你的名字 You Can Enter Your Name Here.

课 改 后 教 师 感 言

课改后教师感言 1.新的思想促进新的行动,新的行动带来新的发展,新的发展结出新的硕果 2.课改,给老师指明了教育的方向;课改,给学生搭起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3.花朵因春雨而绽放,课堂因开放而精彩。挑战知识我进步,挑战课堂我自信。瞬间的展示,永恒的收获。 4.课堂因学生的参与而活跃,知识因生生的互动而巩固,能力因师生的互动而提升。 5.课堂改革不只是改变了课堂的形式,最重要的是改变了课堂的质量和成效。 6.人人都是老师,处处都是讲台。 7.探索方法与规律,交流观点与思想,展示智慧与胆量,收获自信与成功。 8.自学,自主学习我能行;交流,你说我讲共提高;展示,表演回答展才华. 9.新课堂扩展的是知识,提升的是能力,增强的是信心。

10.学生的参与成就了老师的成功,成功的老师在不断的提升学生的能力。 11.课堂上不是没有老师,而是人人都是老师;不是老师没有讲而是每个老师都在讲。 12.在课改的道路上我们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但是我们准备了大于阻力的动力。 13.给学生一个舞台,还教育一个奇迹。 14.新课改是对思想的激活,心灵的洗涤,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与活力。 15.在新课堂中,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在参与过程中吸取知识,探究真知的求知者。 16.课堂改革使学生的地位变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习效率提高了, 这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7.课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强,扑捉学生思维闪光点的时间更充分,教师由讲授到主持引导角色的转变更具以情动人,能把传统的师道尊严变为朋友式的倾

心。 18.课改具有无以言表的魔力,推动着学生不由自主的积极参与到学习生活中去,让学生更自信,更能感受知识的无穷魅力。 19.教师启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共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20.课改如春风,使学生的思维萌发;课改如春雨,使学生的知识润泽;课改如阳光,使学生茁壮成长。 21.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习因自主而发展。 22. 生活因展示而精彩,课堂因交流而快乐;自主是学习之本,快乐是课堂之魂。 23.知识的火花让交流点燃,美好的未来由展示创造

新课改感想

新课改感想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最终把他们培养成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实行数学理解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归根结底要达到学生数学自能发展的目的。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最终把他们培养成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实行数学理解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归根结底要达到学生数学自能发展的目的。作者认为,数学自能发展要想在准确的轨道上运行,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辨证关系。 一、接受与探究的协调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依赖性上,导致过度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贬低和冷落探究与发现,这样课堂中教与学的关系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给,你收,使得学生思维水平的培养以及发现学习处于弱势地位,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必然会窒息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探究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性、独立性和自主性之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理解活动得到凸现,提倡探究学习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长远意义。那么,我们是否就能把探究学习看成学生学习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方式呢? 有位老师开了一堂新授课《椭圆》,他从“神州五号”轨道谈起,试图让学生通过讨论、合作生成椭圆的第一定义。课堂气氛很热闹,分组活动去探究、去发现,学生也努力了,不过结果却不妙。显然这个话题太大,圆锥曲线第一课时是无法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得出圆满结论的。于是一堂原本能够很生动的新授课,在轰轰烈烈的热闹中夭折了。 评课时,这为老师说:“新课标不是主张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吗?我这堂课就是要注重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体现新课标理念。”他的话很有典型性,我们很多老师的观点确有转变,但是不管具体内容、具体情况,一味地照搬照抄,教条执行,那是非常有害的。老师新授“椭圆的第一定义”时,如果引导学生假借接受性学习方式来掌握定义似乎更自然、更有实效。今天强调“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探究性学习”在课程中应有的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理应看到,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所长:“探究性学习”在积累直接经验、

新课改中课堂教学的感受及反思

新课改中课堂教学的感受及反思 新课改中课堂教学的感受及反思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转变。同时,观念的转变还带动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往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激趣导入---感知课文---讨论探究---进入角色---小结质疑---拓展作业,也在逐步形成。我们看到,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总能走下讲台,走向学生、贴近学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使自己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使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发展”*拢。不少教师的课,“民主性”逐步取代了“权威性”,教学氛围更加愉悦、和谐了,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民主了。教师注意了把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学习了。同时,教学更加开放了,注意走出课堂和跳出书本,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前搜集,课中交流,课后拓展”等这些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形式已越来越多地被教师所重视。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反思更好地去落实新课标。 一、“个性张扬”得到重视,学习行为的规范养成却被忽视 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开放、自主、合作的“群言堂”

使得学生有了“动”感。学生想问就问,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甚至想摆出个什么姿势、做个动作也随心所欲。有些教师误以为对学生提出要求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于是便不对学生作任何的要求和约束,任学生尽情地张扬,没有了任何秩序和规范,这种“无规范状况”带来的只是表面上的课堂氛围的活跃,而导致的却是教学效率的低下。如何做到“活而有序”还需要我们下一番大功夫。 二、教师重视了课堂评价,但对课堂评价还应有更清楚的认识 评价是什么?评价应该是“欣赏”,是“激励”,更应是“导向”。教学改革使得教师确实放下了“架子”,改“呵斥”为“呵护”了,教学氛围也的确使学生身心感到愉悦了。但是,在课堂评价中以下几种情况应值得我们反思:一是有的教师还不会评价学生,把握不好评价的时机,不会从学生的表现和语言之中挖掘出评价因素,评价语言平泛,语调平直,缺乏情感。二是教师的评价语言往往缺少个性和价值。总是“你说得真好!”“你说得太好了!”“你真棒!”等这样的既空又泛的放之四海皆管用的一路赞歌式的评价,对甲同学是这样的评价,对乙同学也是这样的评价,对此问题是这样的评价,对彼问题也还是同样的评价。学生得到的只是精神上的慰籍,而缺少思维上的碰撞和认识上的飞跃。长时间的这种缺乏个性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也逐渐变得不以为然,连精神上的慰籍也没有了。三是评价方式单一,缺少多元的互动式的评价。课堂评价应该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这三个方面。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还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学生间的互评、学生对教师的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感受与看法

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感受与看法 新课程改革已经深深进入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步伐,同时我们也一点一点的开始适应。顺德区使用北师大新教材已经第六个年头,我们对教材的使用可以说是从陌生走到熟悉的区域。这六年以来我们感受到新教材带给我们的新鲜、变化、惊喜,最主要的还是通过新教材的使用,令到我们教师不断的与现代教育相接轨,这一点无疑是我们这六年最大的收获与进步。本人是一名前线教师,接触新教材已经第四个年头,下面来谈谈对新教材的一些体会与感受。 一、感受新教材的特点。 我也是从使用人教版数学课本过渡到使用北师大课本的一名前线教师,刚刚接触北师大的教材,最大的感受就是,新教材里面采用孩子们都比较容易接受的卡通人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很大篇幅上采用图片来表示各种情景,呈现形式上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在叙述上力求简明,清晰,富有启发性,同时也给学生有思考的空间。相比以往的书本以文字为主,这样比较令到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形象、直观,这一点最小学低年级阶段对学生的审题、理解题意尤为有特出的作用。同时在高年级阶段教材插入的图片与时代接轨,同时也增加联系生活、社会的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帮助。 北师大教材相比以往使用的教材有个很大的突破——让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以往的教材给学生的感受几乎都是“学了就是应付考试”。北师大教材采用的题材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教材每节的新课都尽量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事物或现象引入,如教材从生活中的购物、旅游、住房、坐车等等引入新课,引发学生的共鸣,也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同时由于这些数学知识都是贴近他们的生活,学生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这些生活的认知必会迁移到课堂中来,新课中教师可以根据生活中的情景逐步引导学生探究事物或者知识的本质规律。相比以往的教材,北师大新教材显得更适合学生的年龄阶段的智力发展规律,体现了“以人为本”“人性化”教育理念。 教材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采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同时混编的方式,即一册教材中同时安排四个领域的内容,而在整个小学阶段,这四部分是一年紧扣一年,一年比一年深入,呈现知识的阶梯式、跳跃式。适合小学生的年龄、智力发展特点。虽然北师大的教材的

感悟新课改(刘亚妮)

感悟新课改 刘亚妮 2005年9月我有幸踏上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列车,成了一名实验老师,当我拿到面目一新的苏教版教材时,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开放的空间,给我最大的感觉是看了多年的老面孔全变了,变得更实际,更有吸引力和生命力了。新教材不论在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定位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通过一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泪水,还有一些困惑,在这儿谈谈自己参与课改实验过程中的一点体会。 一、更新理念、树立课改意识。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新课标着眼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去设计课程目标。培养和优化学生综合性的素质,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知识属于主宰地位,重认识,轻育人,重结果,轻过程,致使课程与育人严重失衡。作为一名一线老师,必须了解新课程,研究新课程,驾驭新课程;必须加强新课改理论学习,尽快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尽快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尽快地进行角色转换,认真学习报刊和网上资源,用新课改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课程。 二、大胆实践、积极探索、转变教学方式、创新新型课堂。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并且“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自己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的反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改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课堂上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

廖源 课改感悟

学习课改感悟 城西初中廖源 课改的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校广大师生都以饱满的热情拥抱课改,新课程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同学们在课堂上大显风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学习热情高涨,使学习成为充满快乐的趣事。教师课堂上教学过程是互动,同学们学习过程中,要用自己的亲身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积极参与同学的学习过程,我们才能无拘无束地置身其中,尝试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焕发无限的生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 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质不只是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把课改理解为就是让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学生提问时,应当认真倾听,待学生的问题提完后,与学生一道对问题进行归类,找出核心问题,以此组织课堂教学,并相机解决其它问题。动不应当是表面的、外在的,而应当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积极思考问题,这种内在的、深层的动,更要落实,动静结合,收放适度,动得有序,动而不乱。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然而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有的教师又哄又奖,也只有少数学生动。可是学生真地动起来后,新的担心又产生了——有的课堂热热闹闹,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动要动得有序,不是杂乱无章,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首先要设计好问题,针对不同意见和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辩论,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问题,及时矫正。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时,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要放手让学生活动,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什么时候放,什么时候收。 当然,更多的反映是,现在的课堂比以前“乱”。深入课堂后才发现,正是这种“乱”让人看到了希望。虽然学生把手举得高高,而且还伴着“我说、我说“的声音,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但都始终是处在积极的思维之中,这样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课堂实质是变活了。

新课改后的教学感悟

新课改后的教学感悟 巴图营初中 郭敏 2011年3月

新课改后的教学感悟 最近两年学校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各科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有的学科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而有的学科收效微乎其微,而就语文这一学科来说,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努力教改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教改初期,仍然走了不少弯路。如: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至于在一段时间里课堂上活动虽然很多,形式也丰富多彩,热闹是热闹了,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甚微——各种各样的活动及其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分散了更多的注意力。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注入了大量的课外相关信息,让学生自己找出课文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动的内容,并阐述为何选择这些内容的原因,不管这些原因是否何成立,似乎都是课堂的“标准答案”,都应该得到老师的赞扬和认可。甚至有时,教师还会被学生的某些与课堂毫不不相关的观点牵着走,进入了盲目讨论的误区,而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字词标点、句子段落的具体分析,文学创作手法及规律的讲解在语文课堂上渐渐隐退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在作文中的错别字、病句数不胜数,他们甚至分不清什么叫表达方式,什么叫写作手法;不知道文章结构与顺序有什么区别,因此学生在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上收效甚微。因此,我对语文课改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非我们的教学目标,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在任何事务上都是绝对平起平坐,更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具有平等的知识水平。教师在尊重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又是高于学生的,他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因此,教师应在坚持学生平等地位的同时在某些方面又要高于学生。 三、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四、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调动的外表下内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相反,如果学生在热闹的形式下内部的思考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样的“动”也无益。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以上四点是我在语文教改中的点滴感悟,从中不难发现,实行课

关于公开课的收获与感悟

关于公开课的收获与感悟 区里听我的公开课,这两年学校进行的课改虽没铺开到九年级,但从XX年国培时就已经意识到课改势在必行,有机会听课就必留心,一直在关注考虑:如果是我,该如何设计课堂?这次讲课,要求我讲七八年级内容,我便选了《海燕》,找了八年级的学生来讲。 我想,改变传统课堂,就要使学生动起来,而且要都动起来,才算是有效课堂。为做到这一点,我觉得还是要在两个问题上做突破,一:如何设计课堂活动。二:课堂活动的评价。课堂活动以自评、互评、老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为了达到目标,我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解决问题。以前也见过分组活动的,但大多流于形式,回答问题的还是那几个同学,多数同学做了陪嫁。所以,我结合班主任,要求按成绩和能力平均分配,每个小组的综合能力相当,才能形成竞争。 对于回答问题,课堂上的板书、领读、解答、朗读……这些都由小组自己定人选,原则就是每个人都要回答问题,在课堂上也要适时强调这一点。对于其他小组的问题,有需要纠正和补充的,可以抢答。小组内的活动、检查,由小组长负责。最后,组长要统计本节课本小组共回答问题多少次,回答次数最多的同学是谁,展示在黑板上,形成本节评价。

收获: 1、我的想法基本得到了贯彻,回答问题、抢答问题、互相纠错、评价自成气氛。 2、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走神的时间,没人置身事外。 3、锻炼老师在课堂上的掌控能力,气氛热烈但有序。 4、一节成功的课,细节很重要。 不足: 1、学生的展示还不够很充分,问题设计的还是多了点,应该再减少两个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提问、解答会更深入,课前的预习也不需过于耗时。 2、平时的坏习惯,语言随意,还需更精练严谨一点。(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这次讲课,心得不少,从实战出发,才能真正成长。

关于新课改的几点感悟

关于新课改的几点感悟 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有力地推进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但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也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反思。笔者从教师思想观念,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多媒体应用方面存在的现象和问题进行了 思考。 关键词:新课改思想观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多媒体 新课改无疑是教育界的一次大革命,笔者通过自己不断地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反复的实践探索,对实施新课改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进行了思考,从中有以下几点感悟。 感悟一:新课改是教师思想观念的改革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的正确与否必将决定行为的效果与价值。经常听到一些从教多年的教师感叹:“课改,课改,越改越不知道这课究竟该怎么上了!”的确,课程改革从旧走向新,从破走向立,需要一个过程,课改带来不适应的“阵痛”是理所当然的。究其原因,我想是这些教师在学习新的教学方法的时候,首先不是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而是简单地模仿。我校自学习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以来,一部分同志并没有汲取洋思中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而是机械地,甚至于是刻意地复制,

片面追求课堂上教师讲几分钟,学生学几分钟,每个板块用了多少时间,并且将洋思中学每节课只讲四分钟奉为经典,并以此作为评判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这样做,我想只会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把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教条。殊不知,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单是机械地模仿几个步骤和技巧,不在思想观念上改革是不行的。还有一部分教师守旧思想严重,如今上课仍然是满堂灌,惟恐讲不细学生不明白,考试不及格。这些不是方法问题,是思想观念问题,说到底就是对学生信不过。思想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永远不会迈大步。 感悟二:新课改是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课堂教学要高效,教学改革要发展,还得回到对教学模式的理解与运用,因为教学模式就是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程序。只要解决了教学模式的问题,课堂教学的结构、次序等问题即迎刃而解,对新课程的教学也就不会不知道如何下手了。同时,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决不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这需要深入反思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劣,建立适合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并在运用过程中加以发展。 面对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从何处入手来考虑教学模式的结构呢?也就是从哪些角度建立教学设计模型。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着手,即知识与技能、过

新课改的学习感悟体会

新课改的学习感悟体会 为了使课改推向新的阶段,实现高效课堂的目的,我校组织我们赴课改之前沿阵地的太谷观摩学习,取经解惑。而今实地感受,确是印象深刻,触动颇深。那里的课堂改革搞得真是热火朝天,如火如荼。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下面就谈谈我的收获和领会。 一、促进了我的认识。 ⑴新教学观念。通过学习和新课改的不断施行,我逐步认识到教学的本质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教师单向的灌输和讲解,而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交流的过程,是探究的过程,是师生合作,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关注的是以学生形成积极进取乐观的人生态度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不仅要使学生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更要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⑵新课程观念。通过学习和听课,我逐步认识到课程是体验和感受,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的整合。教材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载体,课堂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场合,教师更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师要懂得只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⑶新学生观念。通过学习,我领悟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承认不同学生具有独特性,并为其创造成功的时机,教师要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相信学生,热爱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新的感受。

⑴发掘教材,精心编写导学案。 大家都知道,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体作用首先体现在导学案的编写上。课改以来,他们认真钻研,灵敏发掘教材,重组教材中的知识点,形成知识链,构成知识网。通过多种形式的问习题设计,把散乱的知识,语言,语法变为简单有序的知识系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学案,在设计导学案时,集体备课,集体研课,并装订成册,为上好不同类型的课打好基础,作好铺垫。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很值得我们学习。 ⑵充分展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改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则是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一个平台。一直以来,他们坚持使用学案课堂模式来进行英语教学,尽可能的将课堂交给每一位学生。主要方法如下:第一,大胆放手,耐心指导。在课程改革的教学中肯定会失败。面对失败,不要气馁,而是用平和的心态和学生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然后鼓励他们继续大胆的向前迈进。在展示环节中,要一改正去每节课都是优等生在发言的状况,手册每个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必须轮流上台展示,主讲或当小教师。放手让他们用各自喜欢的方式来尝试,来领会,然后耐心地指导他们用更全面的方法来改良,来创造。在展示过程中,有表现得非常到位的,也有表现得特别欠缺的。但即便再展示不好的学生,也要静静地等待他们展示完,绝不要中途打断他们。因为一旦被完全否决,他们的信心将倍受打击,其他的后进生也会因

化学课改心得感悟范文教案.doc

化学课改心得感悟范文 化学课改作为教育改革的项目,要求一线教师要积极适应课改要求,找到最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化学课改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参阅。 关于化学课改心得体会范文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努力转变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充分利用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教学会议等积极学习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每周课时数为3课时,感觉内容多容量大,课时紧张,并开展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 一、课堂教学,是新课改实验的重点,更是课改中的难点,以下是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1.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引导探究、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四项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尝试提出新课改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

教学目标为核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发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各种探究活动必须围绕学生展开,学生是课堂上最积极、最活跃的分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2.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探索适合化学教学的新模式。 我们把“知识为基础、训练为主线、思维能力为核心”作为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策略,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探索适合化学学科教学的课堂新模式。 3课堂教学必须做到让学生“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 课堂上着力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字上下功夫,将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主动,指导探究,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将“讲授”与“引导”相结合,“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多用“启发讲授式”、“启发引导式”教学,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的课改感悟

我的课改感悟 ——以词语教学为例 凤山镇昔阳冲小学童仕中 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已三十余载,亲历了好几轮教学改革,每一次的教学改革,我都是积极参与,并大胆探索,对语文教材的驾驭能力逐步增强,对“教”与“学”的辨证统一关系逐步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和理解,于是形成了自己对于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点感悟:千改万改,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怎么学好,教师就应该怎么教。 上世纪80年代,我初涉讲坛,没有教学经验,词语教学沿用我的小学老师教词语的方式方法,找来教学参考书(当时简称教参),把对词语的解释一字不落地写在黑板上,要求学生也同样抄在笔记本上,然后老师一遍又一遍地教,学生一遍又一遍地读,我教得口干舌渴,学生读得枯燥无味,学生想休息一下都不行,哪个学生不认真读就大声责备,放晚学时还得一个一个地过关,能背下来的就让回家,不能背的重读重背。背完了还不算,晚上回家还要抄写若干遍。可想而知,这种灌输式教学法,效果很不好,老师、学生都觉得苦不堪言。现在回想起来都有些后怕呢!之后,我深刻反思,慢慢觉得这种教学害死人,要不得!什么启发式、什么教学技巧、什么调动学

生积极性、什么开发学生智力、什么培养学生的能力,都无从谈起,还哪里谈得上学生的发展?简直是对学生身心的戕害!每想及此,我不由得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要改,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于是我慢慢探索,逐步改进,到90年代以后,我这样教学词语:先让学生课前预习,利用工具书查找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上课时让学生逐一说出词语的意思,不会的不熟的再由老师解释。改进了一点,学生变主动了,动手查找资料了,动手做笔记了,也知道动脑记词义了。此时已经向前迈进了一步,学生毕竟“动”了起来,比以前活跃了,尽管学生的回答是全照着资料上念的。这说明课堂上尊重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学,以学生为主体,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初尝教改的甜头,真是喜不自禁。高兴之余,我又不断鞭策自己,这还不够,改革步子还要迈大点,课堂还要更开放点,要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于是,我要求学生理解词语不能对着参考资料照本宣科,而要联系上下文理解。我采用的词语教学法为: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先自己想想是什么意思,再共同讨论交流词义。有的词语要结合语言环境去理解,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的“囫囵吞枣”,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及时点拨:其实,文中已点明了这个词的意思。于是学生纷纷回到课文中去找有关的句子,边读边想,终于弄明白,这篇课文中“囫囵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