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要

中国文化概要
中国文化概要

填空选择:

从秦汉到隋代,大体实行‘郡县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

从唐宋到xx,主要实行‘道路制’。

元、明、清三代基本实行‘行省制’。

辛亥革命以后,大体上实行省、专、县三级体制。

1865年5月在云南省发现的元谋猿人,距今170万年是在我国境内最在的人类。蓝田猿人生活年份约在八十万年以前。北京猿人,距今也在六十万年左右。

最能反映母系氏族公社文化的是广泛分布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父系氏族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是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

四大流域说:

一,黄河流域文化区二,长江流域文化区三,珠江流域文化区四,北方和东北文化区,代表性文化是红山文化。

商代,共传30王,国家五胜五衰,六次迁都,自公元前1384年盘庚迁都于殷,故上朝又称殷商。商朝灭亡后,殷都遭到很大破坏,故称为殷墟。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王朝的各种礼仪,规定鲜卑族使用汉姓,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明末抗清将领郑成功于1662年收复了台湾,直到康熙皇帝时郑氏后裔宣布归降,台湾重又与大陆统一。

周代,晋、鲁不能通婚,因为都姓姬;但秦晋两国却可通婚,因为秦国姓嬴,成语有秦晋之好。

姓氏的

一,以姓为氏二,以国邑为氏三,以官职位姓四,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五,以排行此地为氏

名与字的关系:

一,名与字意义相同二,名与字意义相关三,名与字意义相反四,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五,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

名词解释:

三纲五常:

出自论语·为政。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甲骨文:

所谓甲骨文就是可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之一。清光绪二十五年有清朝金石学家王懿荣等首先发现。P63

xx:

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创始人为孔子和孟子。他们所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

同为儒家文化的大师,都推崇“仁”的思想,都讲求“仁者爱人”,但是二者却有着较大的区别。

孔子偏向敦厚,而孟子则偏向愤世疾俗。P71

科举制度:

因其做法是设立科目,以考试举士,故称科举,唐代的考试方式主要分作两类:

常科和制科。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制度之一,他与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官吏制度构成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P154-157

资治通鉴:

宋代司马光依照春秋的做法,与范祖禹,刘恕等人,编写成资质通鉴一书,目的在于善可为法,恶可为戒,借鉴史实作为治理当今的明鉴。该书为编年体。P170四书五经:

儒家经典。五经,始于汉代,汉代的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仪,春秋,后用礼记代替礼仪,把左传并入春秋。南宋朱熹自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大学,中庸,再加上孟子,作为初学儒学的入门读物,称为四书。四书五经合在一起,成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必读教材和安身立命的的根基。P168

xx:

司马迁的史记是这一类书的开端,此后历代相沿,成为我国记载正史的主要体裁。

纪传体以人为纲,穿插史实,并用专章记载典章制度,纪传体以横记史。P171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四分法始于隋朝,经部包括儒家经典及研究、解释这些经典的著作;史部包括史书及研究、评论这些经典的著作;子部包括儒家经典之外的兵法农医天文算术等各家的著作;集部包括历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如诗词赋曲散文等。P187

颜肥柳痩:

颜真卿把隶传笔法用于楷行草书,又把楷书的横划写的细瘦,又把点竖撇捺写的肥壮,世称颜体。柳公权与颜真卿并称颜柳,他有意避开颜体竖划得肥壮,把横竖划都写得均匀硬瘦,把点划写的如刀切一般,独创柳体。世称颜肥柳痩。P291

岁寒三友:

即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故称岁寒三友。梅、竹、石是取梅寒丽秀,竹瘦而寿,石丑而文,是三益友之意。P363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形成主因是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起点是福建泉州。P391

论述题:

儒学在xx的发展?P74

1、xx和早期儒学: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要待人宽容,“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克已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和“至圣”。

2、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儒家的两位代表人物。孟子主张“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张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荀子提出“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经过孟子、荀子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xx时期:

①秦始皇施行焚书坑儒的政策,是对儒家思想的一次沉重打击。

4、西汉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简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大一统”思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5、北宋理学: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南宋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万物材料,是第二性的。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6、xx学:

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他的学说被称为“心学”。明朝中期以后,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这一学派也称为“陆王心学”。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7、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科举考试的功过?P162

科举考试同其他事物一样,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包含了正负面作用。

1科举制的弊端早在唐朝就显露出来了。主要表现在1使一般读书人养成一种侥幸进取的心理,以为只要一登龙门,便可身价百倍,因而寻章摘句,死记硬背,并不在实际本领上下功夫;2全国举子甚多,而录取的名额十分有限,考中实在不易,于是举子们不得不找靠山,行贿赂,通关节,走后门,费尽心机,不择手段,比较正直一点的人往往屡失不中。

但我们不能因此完全否定科举制。由于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制度的限制,给更多中小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参与治国和施展才能的机会,使国家和民族在缓慢的历史进程中使用了较为广泛的人才;通过科举考试走上国家管理高层的正直有才之士,也确实为国家发展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唐代以后至五四运动以前的历史名人,大多是进士出身,有的还是头名状元。

科举制为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了众多人才。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P112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当然毒害了人们的思想,消耗了社会的财富,从而阻碍了社会进步语历史发展,起了消极的作用。这是为历史所证明了的事实。但是也必须看到,佛教的流传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他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形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有别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国佛教文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1佛教与xx哲学史

中国哲学从她产生开始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神论和无神论相互斗争的历史。但从佛教传入中国后,这两种认识论和思想体制的斗争就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局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客观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而佛儒道三家相互排斥又相互影响,相互斗争有相互吸收,在唯心主义的体系中结为一体。宋代以来的唯心主义思想几乎都从佛教哲学中吸取营养。而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也是在批判佛教哲学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我们说唐以后的中国哲学史,根本就离不开佛教思想史,而且成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佛教与xx文学

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全唐诗五万首诗词中,与佛教相关的占十分之一。以艺术风格而论,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出世,至禅宗而宣扬心中有佛,使文学界产生一种清淡悠远的艺术流派。以诗歌理论而言,唐宋以后主张以禅论诗讲究诗歌创作要物象超然,意境空蒙,认为说禅作诗本无差别。

3佛教与艺术

尤其是绘画和雕塑更能显示佛教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印度以及西域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我们知道印度的佛教艺术主要是石窟壁画和雕塑。新疆境内的石窟艺术不但开凿年代早于中原,其艺术风格也更接近键陀罗。中原的石窟雕塑,则吸收和融合了中国艺术的特点,如十八罗汉等。至于壁画,自佛教传入后,以佛教为内容的宗教壁画大大发展,出现了吴道子等宗教画家。

4佛教与xx语言

佛教的流传,使佛语佛典佛偈大量渗入社会生活,并失去了佛教含义而具有了社会含义,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如一尘不染,五体投地,当头棒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无事不登三宝殿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