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教案
饱和溶液教案

课题1 溶解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理解其涵义,认识溶液的两种状态及结晶现象。

2、进一步熟练药品取用、加热液体及仪器的使用等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体会探究问题的全过程。

2、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学习科学探究及观察、记录、分析等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学习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2、树立化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的思想。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对性及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饱和溶液

一、概念

一定量溶剂、一定温度,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二、转化

增加溶质、升温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温

三、结晶

蒸发结晶

结晶

降温结晶

附:《饱和溶液》探究学案

探究问题一、一定量的水中能否无限制的溶解某物质呢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水

探究:

A组:(1)向烧杯中加入约20ml水,称取15克氯化钠均分三份,每次加入一份,然后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到全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氯化钠。若不再溶解,不再加入下一份氯化钠。

操作相同进行实验。

探究问题二、能否让实验(1)形成的溶液中剩余的固体再溶解呢?

猜想假设:

设计方案:

探究过程:

溶液状态是相对的:

补充探究:

A组:将实验(2)中的氯化钠溶液取少量滴到一铜片上,置于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蒸发。

B组:将实验(2)中的硝酸钾溶液取少量倒入试管中,置于盛有冷水的烧

探究问题三、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能否溶解其它物质呢?

探究:将试管中有晶体析出的饱和硝酸钾溶液转入另一支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的氯化钠固体,振荡。现象:。

溶液的饱和仅对某溶质而言

巩固与应用:

1、腌制食品的盐水底部的食盐晶体在放入食品一段时间后会消失。这时的食盐溶液是什么溶液,应如何判断?

2、如何使一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呢?

3、人类生活与生产中使用的大量氯化钠主要是从海水中提取出来的,其大

②海水在蒸发池中蒸发到一定程度再转入结晶池,蒸发到什么程度为好呢?

4、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吗?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邓小波 四季红镇中学 2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题是在课题1 《溶液的形成》的基础上,对溶液进行简单分类。教材首先用控制变量法探究了在温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一定量的水中是否能够无限量地溶解氯化钠,以及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硝酸钾,当其不再溶解时,改变温度对硝酸钾溶解能力的影响,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以及温度、溶剂的量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影响。总结出在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另外,结合冷却热饱和硝酸钾溶液和海水晒盐,了解降低温度和蒸发溶剂这两种获得晶体的常用方法。学习本课时的内容 可以为后面溶解度知识的学习提供知识铺垫,因此本课时是一节承上启下、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探究课。 学生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课题 1 的学习, 学生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明确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目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但还需要巩固和提高,特别是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一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会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了解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 2、初步了解物质结晶的两种基本方法:蒸发溶剂结晶和降温结晶。 3、能正确区分溶液的浓、稀与溶液饱和、不饱和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溶液是否饱和的两个前提条件的探究,以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是否饱和的区分,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和思考问题的态度和思想。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对比归纳、引导分析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夏敏智同去同学邓祝轩家做客,邓祝轩给他倒了一杯白糖水。夏敏智接过糖水,喝了一口之后,大声嚷嚷着说:“唉!怎么不是很甜呢?”此时邓祝轩又向杯中加了一匙白糖,用筷子搅拌使其完全溶解之后,又递给了夏敏智。夏敏智尝了之后说:“更甜了。” 这时,两个小伙伴产生了困惑:白糖(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那它们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吗? 提出问题:物质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授 ㈠ 板书课题,同时PPt 中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朗读一遍。 接下来,学生完成下面【自主学习】中的习题。 ㈡【自主学习】(时间控制在5分钟) 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⑴概念:在一定 下,向 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 时,所得到的溶液是饱和溶液;当溶质 时所得到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大多数情况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增加( )或升高( )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增加( )、蒸发( )或降低( ) 2、结晶 ⑴结晶的概念:已经溶解在溶液中的 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⑵结晶的方法:① (或降温结晶)。 ②通过减少溶剂的量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叫 结晶; ⑶应用:海水晒盐就是利用 结晶,其大致过程为:

初中化学《溶液的浓度》教案

《溶质质量分数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练习计算过程中,了解溶液与生产生活的广泛联系,了解学习化学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 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方法:问题情境导入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溶液?溶液、溶质、溶剂质量的关系是什么? 2.溶液粗略地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同学们有哪些办法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学生讨论) 学生1 可以尝,根据味道的重轻(无毒的溶液). 学生 2.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的深浅粗略地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追问:谁最可行? 学生3.化学药品一般不能尝,哪怕无毒,此方法不常用,学生2可以通过观察颜色来区分溶液浓和稀 二.新课探究 活动一: 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毫升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克、1克、2克无水硫酸铜。比较三种硫酸铜溶液颜色。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组成是否相同?判断溶液浓稀的根据是什么? 结论:有色溶液可根据颜色来粗略地区分,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越浓。 教师引课:有色溶液可通过颜色粗略区分溶液的浓稀,无色溶液显然不行,有没有更好的、较准确的方法来判断溶液是浓还是稀?数学上可用什么? 学生:有数字。 师:太好了,数字可较准确知道溶液地组成,这个数字叫百分比,化学上可用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学生看书42页,找概念 学生:(齐读)溶质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活动二:将实验9-5,9-6中计算填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比较溶液是浓还是稀,感受数字的好处,学生尝试练习,并很快顺利完成。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班级:初三一人数:45 任课教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教案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从日常生活经验和图例了解溶液的组成,溶质与溶剂的概念,并交流与讨论常见的溶液中溶质与溶剂 ②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溶液的质量关系,学习用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组成。 ③通过例题学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④与同学协作配置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探究,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溶液在使用过程中要了解溶液的组成才能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任务分析 1、起点能力: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有所了解 2、教学重点: ①溶液的组成,溶质、溶剂与溶液三者的关系。 ②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③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④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3、教学难点: ①溶质与溶剂的辨证关系。 ②涉及体积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③与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相结合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4、课型:探究、讨论、练习 5、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溶液的组成、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引入】高锰酸钾水溶液是高锰酸钾溶于水后形成的混合物,蔗糖水溶液是蔗糖溶于水后形成的混合物。所以的溶液都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像高锰酸钾、蔗糖这样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像水这样溶解溶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交流讨论】常见溶液的组成 【说明】 1、水是常用的溶剂,但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溶解在水里。 2、溶质可以是气体:O2、H2、CO、CH4、HCl 溶质也可以是液体,则产生问题:哪种物质是溶剂? 判断标准是两个“通常”、一个“习惯”: 通常把量多的是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剂是水; 习惯上不论水有多少,水是溶剂。如溶质和溶剂两名称都写,则前面是溶质。例如:水的酒精溶液,水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活动与探究】课本161页实验1、2 【思考】猜一猜,哪个更甜一些?为什么? 【阅读】课本162页例题 【教后小结】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 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结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硝酸钾、水、药匙、玻璃棒、50ml烧杯、水槽、酒精灯、火柴

五、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3分钟分小明的弟弟要喝糖水,小明在一杯水中 加了一勺糖,可是弟弟说不甜,小明让 弟弟自己加糖,弟弟一直加到糖不溶解 了,喝了一口水,很甜。弟弟还想让糖 水更甜点,于是又加了一勺糖,可是糖 水没有变得更甜,这是怎么回事?这个 过程说明了什么?怎么让没有溶解的 糖溶解呢? 学生聆听、思考,并且发表自 己的见解。 预习过的学生会回答:糖水饱 和了,不能继续溶解蔗糖了。 这个过程说明了物质不能无限 制在水中溶解。 继续向糖水中加水,能使没有 溶解的蔗糖溶解。 创设情境, 从中发现问 题,激发学 生学习欲 望,同时也 能检查学生 预习情况。 新课讲授25分钟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让学生利用 实验台上所给的器材,完成下面实验: 1.分别向3个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 入食盐、蔗糖、硝酸钾,直至有固体剩 余。 2.设计方案让未溶解的固体溶解。 3.固体溶解之后继续加入这种物质, 观察是否溶解,若溶解继续加入使溶液 再次达到饱和。 4.向得到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其它的固 体,观察是否溶解。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和学生交 流。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实验得 到的结论。 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 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交流。 实验结束后,总结出以下结论: 1.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制的溶 解。 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 同。 3.加水或者升高温度可以使未 溶解的物质溶解。 4.加水越多,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越高,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 同。 5.饱和溶液能溶解其他的溶 质。 让学生在实 验中体验到 探究的乐 趣,在实验 中发现饱和 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之间 的转化方 法,在交流 中共同提 高。 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强 调“一定温度”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和溶 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得出 如下关系。 学生聆听、理解饱和溶液的含 义,讨论交流饱和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通过加溶质、降温 可以转化成饱和溶液,饱和溶 液可以通过加水或者升高温度 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培养学生从 实验得出结 论,从而树 立严谨的科 学意识。培 养语言表达 能力。 实验5.将三个烧杯放入盛有冷水的水 槽中,观察现象。老师巡视、指导学生 观察实验现象,与学生交流。 讲解结晶的方法之一——冷却热饱和 溶液(降温结晶)。引导学生分析冷却 接近饱和的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中溶 液的状态。 实验后学生回答观察到有晶体 析出,而且蔗糖和硝酸钾析出 的晶体较多。 解释原因:饱和溶液温度降低 了,原来溶解的溶质不能再溶 解了,所以就会析出晶体。 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已经达 到饱和,说明冷却不饱和溶液 可以使溶液达到饱和。 在实验中发 现问题,并 通过交流能 解释这些现 象,从而完 善化学知 识。

课题2第1课时 饱和溶液教案

课题2溶解度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在上一课题中,已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质放到溶剂中时的一些情况,但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呢?在一定量水中是不是能大量溶解某一物质呢?本课题就要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通过讨论又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第1课时饱和溶液 知识与技能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过程与方法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逐步培养学生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

1.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分析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与溶液浓、稀的关系。 难点 利用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NaCl、KNO3、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一、新课导入 有人问过爱因斯坦:能否发明一种溶剂可以溶解任何物质?爱因斯坦回答说:朋友,那你把这种溶剂存放在什么地方呢?由此可见,并不存在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剂。一般的溶剂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师: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活动与探究 A.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 3.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在一定温度下,该溶液中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果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溶质与溶液共存,那么这种溶液就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否则就是不饱和溶液。 4.浓溶液和稀溶液 为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我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是一组概念。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就是不饱和溶液。 二、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是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1)溶解度表示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2)影响因素:溶解度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3)举例:盐易溶于水却不易溶于汽油,油脂易溶于汽油而不易溶于水.蔗糖和食盐都易溶于水,但在同温同量溶剂情况下,所能溶解的最大量不同。 注:1.目前我们所学的所有的固体物质(熟石灰即氢氧化钙除外)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所有的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比较溶解度时一定要在同温度下比较,否则不具可比性。 三.溶解度曲线及其意义 1、定义:用纵坐标表示物质的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用描点法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溶解度曲线。 2、意义:(1)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曲线上任何一点表示的都是某温度的溶解度。 (2)曲线上任何一点都恰好是饱和溶液,曲线以上的各点,表示的都是有未溶溶质的过饱和溶 液,曲线以下的各点表示的都是不饱和溶液。 四、溶解度等级 五、溶解度公式 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不饱和溶液 降低温度、蒸发溶剂、增加溶质

最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知识分享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学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是为学习溶液溶解度、溶液浓度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通过经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白糖”这个探究活动,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白糖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饱和溶液的概念并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换的方法。这既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也是为学习溶液的溶解度、浓度打下基础的一节课,所以上好这节课至关重要。 先通过实验制取三种蔗糖溶液,分析比较后得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将这三种蔗糖溶液作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如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转化、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与稀溶液之间的关系都是从分析这三种溶液中得出的,通过解决真实的实际问题进行概念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学会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相互讨论,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四、教学用品 药品:蔗糖、硝酸钾、食盐、水 仪器:大试管或者烧杯、试管夹、酒精灯、50mL烧杯、玻璃棒、10mL量筒、药匙、火柴五、教学案例

1. 教学过程(其中蔗糖可以用硝酸钾代替) [设问] 一杯水中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蔗糖呢? 学生一:可以; 学生二:不可以; 演示实验:1、用量筒量取10mL水,分别注入三只烧杯中; 2、向三只烧杯中依次加入8克(①)、16克(②)、24克(③)蔗糖,搅拌,观察 现象。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烧杯①中完全溶解,烧杯②中完全溶解,烧杯③中有部分蔗糖剩余。小结:一杯水中不可能无限地溶解蔗糖。 设问:溶液①能否继续溶解蔗糖?溶液③能否继续溶解蔗糖? 学生:溶液①能继续溶解蔗糖,而溶液③不能继续溶解蔗糖。 讲解:我们把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中的饱和溶液;把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在这种溶剂中的不饱和溶液,如溶液③即为蔗糖饱和溶液,溶液①即为蔗糖的不饱和溶液。 设计实验:如何使溶液③中的蔗糖继续溶解? 学生: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演示实验:加水至固体全部溶解、加热至固体全部溶解 小结: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升温(大多数物质)、增加溶剂。 实验设计:如何使溶液①变成蔗糖的饱和溶液? 学生:交流,讨论,确定实验方案, 演示实验:加入蔗糖至不再溶解、蒸发水至固体析出、降低温度至固体析出。 引导:冰水浴能起到降温的作用 小结: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降温(大多数物质)、增加溶质、减少溶剂。 设问:请设计实验证明溶液②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学生:交流、讨论、确定方案, 演示实验:向②中继续添加蔗糖,观察蔗糖是否继续溶解,如果蔗糖溶解了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如果加入的蔗糖不溶解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小结: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加入该溶液的溶质。 设问:现在溶液②已经是蔗糖的饱和溶液了,那么它还可以溶解别的物质吗? 学生一:不能,因为它是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外界条件 3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学习对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饱和溶液的概念 实验用品 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玻璃棒、蒸发皿、铁架台、氯化钠、硝酸钾、蒸馏水 教学过程 引入 播放一段青海湖美丽的风景,介绍咸水湖的知识,最后提出湖水日益咸化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向一杯水中加食盐,是不是可以无限制的溶解?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 活动一: 学生活动观察到的现象结论 甲:向盛有10毫升的试管加入1克硝酸钾,振荡乙:向盛有10毫 升水的烧杯中加 入1克氯化钠,搅 拌 甲: 乙: 继续向试管中加入4克硝酸钾,充分振荡继续向烧杯中加 入4克氯化钠,搅 拌 甲: 乙: 教师:要想使刚才的溶液中的剩余固体溶解,你们有什么好主意?活动二: 学生活动观察到的现象结论 甲:将试管加热 乙: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 的水,搅拌 教师: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应怎样完善?

学生:实验说明,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的量的情况下,原来的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里”,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一定温度下,一定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板书〕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20℃时,100克水溶解36克氯化钠达到饱和。也就是说,20℃,100克水最多溶解36克氯化钠。 活动三: 学生活动观察到的现象结论 甲:将试管冷却 乙:将烧杯中的溶液倒入 蒸发皿中加热 教师:同学们,请思考一下,有晶体析出后的溶液(母液)是什么状态的溶液? 〔板书〕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外界因素。 教师:如何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探究转化的方法,教师观察学生的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适当给予指导。 学生小组交流,展示汇报他们的方法。 显示投影卡片: 〔板书〕:饱和溶液通过升高温度,增加溶剂的量可以转化成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蒸发溶剂,增加溶质的量可以转化成饱和溶液。 教师: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确定溶液是否饱和?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结晶现象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课前预习 1.知识回顾 (1)溶液是指 溶剂是溶质是 (2)下列物质分别溶于水能使溶液温度升高的有 A NaCl B NH 4NO 3 C NaOH D CaO (3)将20gNaCl放50g水溶解后,剩余2gNaCl,则制得溶液克,其中溶质 g. 2.预习 (1) 叫做饱和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 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人们还常常把溶液分 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课内探究 1、提出假设: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合作探究 P33活动与探究1,小组讨论并确定方案 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①5gNaCl能溶解在20mL水中;②10gNaCl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结论: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进行探究实验: 观察现象,讨论并得出结论: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水增多时,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阅读 2、KNO 3 P33活动与探究2 (1)小组合作探究,并得出结论: KNO 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3 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2)当温度改变时,杯底没溶的KNO 3 加热搅拌,观察并交流:杯底未见KNO 固体。 3 ,能否再溶? 此温下再加5 g KNO 3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 固体,即全溶。 3 结论:温度升高时,饱和溶液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 液。

6.2-溶液组成的表示1-教案

6.2-溶液组成的表示1-教案

溶液组成的表示 一.溶液的组成 1.溶质、溶剂的判断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 如:NaCl 固体溶于水中后形成氯化钠溶液,溶质为NaCl,溶剂为H2O; 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后形成盐酸,溶质为HCl,溶剂为H2O; (2)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如:将90mL的汽油与10mL的植物油混合形成的溶液,汽油为溶剂,植物油为溶质 (3)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无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把水看成溶剂,其他物质为溶质; 如:将90mL的酒精与10mL的水相互混合而形成的溶液中,溶剂为水,溶质为酒精 (4)当物质溶解时发生化学反应时,一定要判断准确溶质

如:将CO2气体通入水中后得到的溶液,溶剂是水,溶质应该为碳酸。 (5)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都是水溶液(四氯化碳、汽油、酒精等也是常见的溶剂)例1.写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溶 液名称盐 酸 稀硫 酸 石灰水 白 磷 的 四 氯 化 碳 溶 液 硝酸 钾溶 液 医 用 酒 精 铁和 盐酸 反应 后的 溶液 碘 酒 溶质HC l H2S O4 Ca(OH )2 白 磷 KN O3 酒 精 FeCl 2 碘 溶剂H2 O H2O H2O 四 氯 化 H2O H2 O H2O 酒 精

碳 2.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m (溶液)=m (溶质)+m (溶剂),即溶液的质量就有加和性; V (溶液)≠V (溶质)+V (溶剂),即溶液 中体积不具有加和性 3.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1)粗略的表达:浓溶液和稀溶液 (2)较为精确的表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100?+=?=溶剂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注意:(1)质量分数一般是呈小数,为比值,没有单位;(2)分子分母中单位应该相同;(3)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也有体积分数。 二.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

九年级化学下册《溶液的浓度》教案

课题3 溶液的浓度 【教学目标】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并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和简单计算。 2.正解理解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1.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对质量分数的计算,引导学生查看标签,使学生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简单计算。 (2)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2、教学难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教学方法】 比较、归纳、练习、对比、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 仪器:试管、天平、量筒、药匙、烧杯、玻璃棒; 药品:硫酸铜、水、氯化钠。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情境]展示三种不同颜色的CuSO4溶液。 [介绍]以上试管中的液体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溶液。 [设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1.三种溶液颜色深浅不同。 2.它们可能是不同物质的水溶液。 3.它们可能是溶质含量不同的同种溶质的水溶液。

[活动探究](投影展示) 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10 mL(1 mL 水的质量大致为1 g)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 、1 g 、1.5 g 固体硫酸铜,振荡静置。 比较三种CuSO 4溶液的颜色。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溶液浓稀的根据 [学生活动] [交流活动结果] 1.填充上表结果(略)。 2.三种溶液颜色由浅到深,浓度由小到大。颜色越深,浓度越大。 3.三种溶液所含溶剂质量相同,溶质质量不同,所以组成各不相同。 [引导]浓与稀只能粗略地表明一定量的溶液里所含溶质的多少,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要准确知道一定量溶液里含有溶质的质量。因此需要准确知道溶液的组成。那如何表明溶液的组成呢? [介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初中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 [板书]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定义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100% [学生活动]学生领悟、记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及定义式。 [讨论]在上述活动探究中,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把计算结果填在上表的空栏中。 [学生活动] [汇报结果]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g g g 5.0105.0+×100%≈4.8%。 2.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g g g 1101+×100%≈9.1%。

溶液组成的表示教学设计(一)

溶液组成的表示 一.溶液的组成 1.溶质、溶剂的判断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 如:NaCl 固体溶于水中后形成氯化钠溶液,溶质为NaCl,溶剂为H2O; 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后形成盐酸,溶质为HCl,溶剂为H2O; (2)两种液体相互溶解时,通常把量多的一种叫做溶剂,量少的一种叫做溶质; 如:将90mL的汽油与10mL的植物油混合形成的溶液,汽油为溶剂,植物油为溶质(3)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无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把水看成溶剂,其他物质为溶质;如:将90mL的酒精与10mL的水相互混合而形成的溶液中,溶剂为水,溶质为酒精(4)当物质溶解时发生化学反应时,一定要判断准确溶质 如:将CO2气体通入水中后得到的溶液,溶剂是水,溶质应该为碳酸。 (5)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都是水溶液(四氯化碳、汽油、酒精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例1.写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溶剂 2.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m(溶液)=m(溶质)+m(溶剂),即溶液的质量就有加和性; V(溶液)≠V(溶质)+V(溶剂),即溶液中体积不具有加和性

3.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1)粗略的表达:浓溶液和稀溶液 (2)较为精确的表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00%100?+=?= 溶剂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注意:(1)质量分数一般是呈小数,为比值,没有单位;(2)分子分母中单位应该相同;(3)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也有体积分数。 二.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 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 g 溶液,蒸干后得到2.8 g 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ω(KCl )=%14%100208.2=?g g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 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 kg 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 kg ×16%=24 kg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 kg -24 kg =126 kg 答:配制150 kg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 kg 和水126 kg 。

九年级化学教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九年级化学教案《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

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

化学中考试题: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含答案)

2015年化学中考试题分类汇编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一.选择题 1.(2015?广东)下列曲线能正确表达对应的反应或过程的是()A . 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生石灰 B . 红磷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C . 向一定质量的烧碱溶液中滴入盐酸 D . 向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KMnO4固体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 题: 元素化合物知识型. 分析:A、根据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生石灰,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解答; B、根据红磷与氧气反应产物为五氧化二磷,氮气化学性质稳定解答; C、根据烧碱溶液呈碱性,pH>7解答; D、根据向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KMnO4固体,KMnO4固体会溶解解答.

解答:解: A、向一定量的水中加入生石灰,生石灰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溶质质量开始增大,后减小;当冷却至室温后,温度降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增加,反应停止后,质量不变,故错误; B、红磷与氧气反应产物为五氧化二磷,氧气被消耗,氮气化学性质稳定,质量不变,故正确; C、烧碱溶液呈碱性,pH>7,故错误; D、向饱和KNO3溶液中加入KMnO4固体,KMnO4固体会溶解,溶液质量增加,硝酸钾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变小,故错误. 答案:B 点评:该题为图象题,这样的题型往往每个选项考查不同的知识点,或化学反应或溶液组成等,多数考查物质(沉淀、气体)质量、质量分数的变化,在解题时对每个选项认真分析,找准考查的知识点,结合对应的知识迁移解答. 2.(2015?乐山)20℃时,在三个各盛有100g水的容器中分别加入甲、乙、丙三种纯净物(不含结晶水,不与水反应)各10g,充分溶解后,情况如下表所示,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甲乙丙 未溶解固体的质量/g 7 0 3 A . 所得溶液可能都是饱和溶液 B . 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乙>丙>甲 C . 升高温度,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会改变 D . 20℃时,甲的溶解度最小 考 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 专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案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溶液组成的表示,溶液的特点是什么?那些物质溶解后溶液温度会发生变化? 即溶液的组成和溶液浓度的表示。 那么溶液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溶质、溶剂 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二、知识讲解 考点1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如果溶质还能继续溶解,所得到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这两个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 考点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当温度、溶剂的量发生改变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饱和溶液 注意: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固体溶质;对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物质,如NaCl ,此方法影响

不大;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如Ca(OH)2,则转化情况与此正好相反。 考点3 浓溶液和稀溶液 溶液中溶质较多的溶液属于浓溶液,反之属于稀溶液,没有绝对标准,初中阶段用溶质质量分数定量表示浓稀程度。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考点4 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与联系 注意: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是按不同标准给溶液分类,不要混淆这两组概念。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题干】在一定温度下,使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加入溶质或蒸发溶剂B加入溶剂 C都采用升高温度的方法D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 【答案】B 【解析】大多数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加入溶剂、升高温度。 少数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它们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时不能采用升高温度的办法,如氢氧化钙。故本题的答案应选B选项。 【例题2】 【题干】把一杯不饱和的蔗糖溶液变成饱和的蔗糖溶液,简便可行的方法是( ) A加入水B加入蔗糖 C升高温度D加入饱和的蔗糖溶液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转化条件的选择,解题的关键要理解饱和溶液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1课时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设计)

课题2《溶解度》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实验,认识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转化, 2.通过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获得晶体,认识结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和交流的方式,认识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及析出晶体的方法,体验实验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结晶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蔗糖、氯化钠、硝酸钾、水、药匙、玻璃棒、50ml烧杯、水槽、酒精灯、火柴 五、教学过程

分水更甜点,于是又加了一勺糖,可是糖水没有变得更甜,这是怎么回事?这个 过程说明了什么?怎么让没有溶解的 糖溶解呢?这个过程说明了物质不能无限 制在水中溶解。 继续向糖水中加水,能使没有 溶解的蔗糖溶解。 望,同时也 能检查学生 预习情况。 新课讲授25分钟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让学生利用 实验台上所给的器材,完成下面实验: 1.分别向3个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 入食盐、蔗糖、硝酸钾,直至有固体剩 余。 2.设计方案让未溶解的固体溶解。 3.固体溶解之后继续加入这种物质, 观察是否溶解,若溶解继续加入使溶液 再次达到饱和。 4.向得到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其它的固 体,观察是否溶解。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视、指导和学生交 流。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实验得 到的结论。 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实 验,并在实验过程中交流。 实验结束后,总结出以下结论: 1.物质在水中不能无限制的溶 解。 2.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不 同。 3.加水或者升高温度可以使未 溶解的物质溶解。 4.加水越多,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越高,溶解的物质越多。 温度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 同。 5.饱和溶液能溶解其他的溶 质。 让学生在实 验中体验到 探究的乐 趣,在实验 中发现饱和 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之间 的转化方 法,在交流 中共同提 高。 讲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强 调“一定温度”和“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总结饱和溶 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得出 如下关系。 学生聆听、理解饱和溶液的含 义,讨论交流饱和溶液和不饱 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不饱和溶液通过加溶质、降温 可以转化成饱和溶液,饱和溶 液可以通过加水或者升高温度 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培养学生从 实验得出结 论,从而树 立严谨的科 学意识。培 养语言表达 能力。 实验5.将三个烧杯放入盛有冷水的水 槽中,观察现象。老师巡视、指导学生 观察实验现象,与学生交流。 讲解结晶的方法之一——冷却热饱和 溶液(降温结晶)。引导学生分析冷却 接近饱和的溶液,析出晶体的过程中溶 液的状态。 实验后学生回答观察到有晶体 析出,而且蔗糖和硝酸钾析出 的晶体较多。 解释原因:饱和溶液温度降低 了,原来溶解的溶质不能再溶 解了,所以就会析出晶体。 有晶体析出,说明溶液已经达 到饱和,说明冷却不饱和溶液 可以使溶液达到饱和。 在实验中发 现问题,并 通过交流能 解释这些现 象,从而完 善化学知 识。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思考还可以用 什么方法得到晶体。 讲解结晶方法之二——蒸发结晶。引导 学生分析海水晒盐过程中溶液的状态。 引导学生总结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 液相互转化的其他方法,并板书到黑板 上。 根据海水晒盐、被汗水浸湿的 衬衣晾干后,衣服上会有“云 彩”出现等生活常识,可以得 知蒸发溶剂可以得到晶体。 海水晒盐中,不饱和溶液变成 不饱和溶液,继续蒸发水分, 有晶体析出。 利用化学知 识解释生活 中的现象, 并完善知 识,体会到 化学就在我 们身边。 课堂 小结2分钟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强调“温度”和“一定量溶剂”。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