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总复习,单元测试卷汇总,(附完整参考答案)

高中物理,总复习,单元测试卷汇总,(附完整参考答案)
高中物理,总复习,单元测试卷汇总,(附完整参考答案)

高中物理总复习单元测

试卷汇总

(附完整参考答案)

目录

一、测试卷一:《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二、测试卷二:《相互作用》

三、测试卷三:《牛顿运动定律》

四、测试卷四:《曲线运动万有引力与航天》

五、测试卷五:《机械能守恒定律》

六、测试卷六:《静电场》

七、测试卷七:《恒定电流》

八、测试卷八:《磁场》

九、测试卷九:《电磁感应》

十、测试卷十:《交变电流传感器》

十一、测试卷十一:《热学》

十二、测试卷十二:《机械振动机械波》

十三、测试卷十三:《光》

十四、测试卷十四:《电磁波相对论简介》

十五、测试卷十五:《动量守恒定律》

高中物理总复习单元综合测试一

《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测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

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4分,共40分.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2010年11月12日~27日在广州举行了亚运会,下列几项亚运会比赛项目中的研究对象可视为质点的是()

A.在撑竿跳高比赛中研究运动员手中的支撑竿在支撑地面过程中的转动情况时

B.帆船比赛中确定帆船在大海中的位置时

C.跆拳道比赛中研究运动员的动作时

D.铅球比赛中研究铅球被掷出后在空中的飞行时间时

解析:A、C项中的研究对象的大小和形状忽略后,所研究的问题将无法继续,故A、C错,而B、D项中的研究对象的大小和形状忽略后,所研究的问题不受影响,故B、D正确.

答案:BD

2.A、B两物体均做匀变速直线运动,A的加速度a1=1.0 m/s2,B的加速度a2=-2.0 m/s2,根据这些条件做出的以下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A.B的加速度大于A的加速度

B.A做的是匀加速运动,B做的是匀减速运动

C.任意时刻两个物体的速度都不可能为零

D.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一定相反

解析:加速度是矢量,负号不表示大小,A正确;两物体的初速度方向不确定,不能判断是否加速还是减速,B错;若两物体均做减速运动,某时刻速度均可以为零,C错;两个物体的运动方向可以相同,D错.

答案:A

3.如图1所示,水龙头开口处A的直径d1=2 cm,A离地面B的高度

h=80 cm,当水龙头打开时,从A处流出的水流速度v1=1 m/s,在空中形

成一完整的水流束.则该水流束在地面B处的截面直径d2约为(g取10

m/s2)()

A.2 cm

图1 B.0.98 cm

C.4 cm

D .应大于2 cm ,但无法计算

解析:水流由A 到B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v B 2-v 12=2gh 可得:v B =17 m/s ,由单位时间内通过任意横截面的水的体积均相等,可得:

v 1·Δt ·14πd 12=v B ·Δt ·1

4πd 22,

解得:d 2=0.98 cm ,故B 正确. 答案:B

4.在地质、地震、勘探、气象和地球物理等领域的研究中,需要精确的重力加速度g 值,g 值可由实验精确测定,近年来测g 值的一种方法叫“对称自由下落法”,具体做法是:将真空长直管沿竖直方向放置,自其中的O 点向上抛小球,从抛出小球至小球又落回抛出点的时间为T 2;小球在运动过程中经过比O 点高H 的P 点,小球离开P 点至又回到P 点所用的时间为T 1.由T 1、T 2和H 的值可求得g 等于( )

A.8H

T 22-T 12 B.4H T 22-T 12 C.

8H T 2-T 1

2

D.H 4

T 2-T 1

2

解析:设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由题意知:h =12g (T 22)2,h -H =12g (T 1

2)2,解得:g

=8H

T 22-T 12

.故选A. 答案:A

5.一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一段位移Δx 所用的时间为t 1,紧接着通过下一段位移Δx 所用的时间为t 2.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 )

A.2Δx t 1-t 2

t 1t 2t 1+t 2 B.Δx t 1-t 2t 1t 2t 1+t 2

C.2Δx t 1+t 2

t 1t 2t 1-t 2

D.Δx t 1+t 2t 1t 2t 1-t 2

解析: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利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全过程的平均速度,得v t 12=Δx t 1,v t 22=Δx t 2,又v t 22=v t 12+a t 1+t 2

2,得a =2Δx t 1-t 2t 1t 2t 1+t 2,所以A 正确,B 、C 、D 错误.

答案:A

6.一煤块由静止放到水平向右匀速运动的白色传送带上,煤块在传送带上划出一段黑色的痕迹,若以传送带为参考系,则煤块在传送带上划痕的过程可描述为( )

A .向右做匀加速运动

B .向右做匀减速运动

C .向左做匀减速运动

D .向左做匀加速运动

解析:以地面为参考系,煤块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向右匀加速,但相对传送带是向左运动且速度变小,故选项C 正确.

答案:C

7.如图2所示是物体在某段运动过程中的v -t 图象,在t 1和t 2时刻的瞬时速度分别为v

1和v 2,则时间由t 1到t 2的过程中( )

A .加速度增大

B .加速度不断减小

C .平均速度v =v 1+v 2

2

D .平均速度v >v 1+v 2

2 图2

解析:根据图线的斜率可知加速度不断减小,假设从t 1到t 2的过程中做匀减速运动,则平均速度为v 1+v 2

2,而该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速度始终小于做匀减速运动时的速度,因而

平均速度也将小于v 1+v 2

2

,综上选B.

答案:B

8.汽车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随着车辆的增多,交通事故也相应增加,重视交通安全问题,关系到千百万人的生命安全与家庭幸福,为了安全,在行驶途中,车与车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从驾驶员看见某一情况到采取制动动作的时间里,汽车仍然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思考距离),而从采取制动动作到车完全静止的时间里,汽车又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制动距离),下表给出了驾驶员驾驶的汽车在不同速度下的思考距离和制动距离等部分数据,某同学分析这些数据,算出了表格中未给出的数据X 、Y ,该同学计算正确的是( )

A.X =40,Y =C .X =60,Y =22

D .X =50,Y =22

解析:从表中可以看出,速度之比为v 1∶v 2∶v 3∶v 4=2∶3∶4∶5时,思考距离之比为x 1∶x 2∶x 3∶x 4=2∶3∶4∶5,制动距离之比为x 1′∶x 2′∶x 3′∶x 4′=22∶32∶42∶52,故22∶32=20∶X ,X =45;3∶4=18∶Y ,Y =24.

答案:B

9.已知心电图记录仪的出纸速度(纸带移动的速度)

是2.5 cm/s ,如图3所示是仪器记录下来的某人的心电图,图中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为0.5 cm ,由此可知( )

图3

A .此人的心率约为75次/分

B .此人的心率约为125次/分

C .此人心脏每跳动一次所需时间约为0.75 s

D .此人心脏每跳动一次所需时间约为0.60 s

解析:由题图可知,心脏每跳动一次,纸带向前移动大约是4个小方格的距离,约2.0 cm ,则心脏每跳动一次所需时间约T =x

v =0.80 s ;此人心脏一分钟跳动的次数为n =60 s

0.80 s/次

=75次,故本题只有选项A 正确.

答案:A

10.甲、乙两物体相距100米,沿同一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乙在前,甲在后,请你判断哪种情况甲可以追上乙( )

A .甲的初速度为20 m/s ,加速度为1 m/s 2,乙的初速度为10 m/s ,加速度为2 m/s 2

B .甲的初速度为10 m/s ,加速度为2 m/s 2,乙的初速度为30 m/s ,加速度为1 m/s 2

C .甲的初速度为30 m/s ,加速度为1 m/s 2,乙的初速度为10 m/s ,加速度为2 m/s 2

D .甲的初速度为10 m/s ,加速度为2 m/s 2,乙的初速度为20 m/s ,加速度为1 m/s 2 解析:只要甲的加速度大于乙的加速度,甲就一定能追上乙,故B 、D 正确;用速度相等时求出时间,即v 甲+a 甲t =v 乙+a 乙t 求出时间t ,再代入Δx =v 甲t +a 甲t 22 -(v 乙t +a 乙t 22),

如果Δx <100 m 则能追上,如果Δx >100 m 则追不上,故A 错C 对.

答案:BC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填空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8分,共16分)

11.张强同学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时打出纸带如图4所示,舍去前面较密集的点,取O 为起始位置,每隔五个间隔为一个计数点,则在A 、B 、C 三个计数点处的瞬时速度分别为v A =______,v B =______,v C =______(图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mm),整个运动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图4

解析:读取数据时应注意计数点位置之差即为0.1 s 内的位移,读数时要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若Δx 为恒量,则研究对象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可由a =x n +3-x n 3T 2

和v n =x n +1+x n

2T 求得加速度和瞬时速度.

从纸带读出数值如下表所示:

Δx =1.20 cm(恒定)

a = 4.80- 1.20

10

-2

3×0.01 m/s 2=1.20 (m/s 2).

v A = 2.40+ 1.20

10-2

2×0.1 m/s =0.18(m/s), v B = 3.60+ 2.40

10-2

2×0.1 m/s =0.30(m/s) v C = 4.80+ 3.60

10

-2

2×0.1

m/s =0.42(m/s)

v =

v A +v B +v C 3=0.18+0.30+0.42

3

m/s =0.30(m/s). 答案:0.18m/s 0.3m/s 0.42m/s 0.3m/s

图5

12.一个小球沿斜面向下运动,用每隔(1/10)s 曝光一次的频闪相机拍摄不同时刻小球位置的照片,如图5所示.

即照片上出现的相邻两个小球的像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10)s ,测得小球在几个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数据见下表:

图5 (1)小球在相邻的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小球运动

的性质属________直线运动.

(2)甲、乙两同学计算小球加速度的方法如下: 甲同学:a 1=(x 2-x 1)/T 2, a 2=(x 3-x 2)/T 2, a 3=(x 4-x 3)/T 2, a =(a 1+a 2+a 3)/3. 乙同学:a 1=(x 3-x 1)/(2T 2), a 2=(x 4-x 2)/(2T 2), a =(a 1+a 2)/2.

你认为甲、乙两位同学中计算方法更准确的是________,加速度值为________. 答案:(1)相等 匀加速 (2)乙 1.10 m/s 2

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13、14题各10分,15、16题各12分,共44分,计算时必须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

13.有些国家的交通管理部门为了交通安全,特别制定了死亡加速度为500g (g =10 m/s 2),以醒世人,意思是如果行车加速度超过此值,将有生命危险,这么大的加速度,一般情况下车辆是达不到的,但如果发生交通事故时,将会达到这一数值.试问:

(1)一辆以72 km/h 的速度行驶的货车与一辆以54 km/h 行驶的摩托车相向而行发生碰撞,碰撞时间为2.1×10-

3 s ,摩托车驾驶员是否有生命危险?

(2)为了防止碰撞,两车的驾驶员同时紧急刹车,货车、摩托车急刹车后到完全静止所需时间分别为4 s 、3 s ,货车的加速度与摩托车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多少?

(3)为避免碰撞,开始刹车时,两车距离至少为多少?

解析:摩托车与货车相撞瞬间,货车的速度几乎不变,摩托车的速度反向,大小与货车速度相同,因此,摩托车速度的变化Δv =72 km/h -(-54 km/h)=126 km/h =35 m/s ,所以摩托车的加速度大小a =Δv Δt =352.1×10

-3 m/s 2=16667 m/s 2

=1666.7g >500g ,因此摩托车驾驶员有生命危险.

(2)设货车、摩托车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1、a 2,根据加速度定义得:a 1=Δv 1Δt 1,a 2=Δv 2

Δt 2

所以a 1:a 2=

Δv 1Δt 1:Δv 2Δt 2=204:15

3

=1:1. (3)x =x 1+x 2=v 12t 1+v 2

2

t 2=62.5 m.

答案:(1)有生命危险 (2)1:1 (3)62.5 m

14.为了安全,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之间应保持必要的距离.已知某段高速公路的最高限速v =108 km/h ,假设前方车辆突然停止,后面车辆司机从发现这一情况起,经操纵刹车到汽车开始减速经历的时间(即反应时间)t =0.50 s ,刹车时汽车受到阻力的大小为汽车重力的0.50倍.该段高速公路上以最高限速行驶的汽车,至少应保持的距离为多大?取g =10 m/s 2.

解析:在反应时间内,汽车做匀速运动,行驶的距离为:

x1=vt=108×103

3600×0.5 m=15 m

汽车刹车的过程,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有:kmg=ma

得:a=5 m/s2

刹车过程中汽车运动的距离为:

x2=v2

2a=

302

2×5

m=90 m

所求距离为:x=x1+x2=15 m+90 m=105 m.

答案:105m

15.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 m/s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设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x0=13.5 m处作了标记,并以v=9 m/s 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L=20 m.求:

(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

(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

解析:设甲从离接力区13.5 m处到赶上乙所用时间为t,乙从开始起跑到被甲追上,跑的路程为x,甲、乙二人所用时间相等.

对甲:13.5+x

v=t

对乙:x=1

2at

2,且v=at=9 m/s

由以上各式可解得:a=3 m/s2,t=3 s,x=13.5 m

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为

L-x=20 m-13.5 m=6.5 m.

答案:(1)3 m/s2(2)6.5 m

16.“10米折返跑”的成绩反映了人体的灵敏素质.如图6所示,测定时,在平直跑道上,受试者以站立式起跑姿势站在起点终点线前,当听到“跑”的口令后,全力跑向正前方10米处的折返线,测试员同时开始计时.受试者到达折返线处时,用手触摸折返线处的物体(如木箱),再转身跑向起点终点线,当胸部到达起点终点线时,测试员停表,所用时间即为“10米折返跑”的成绩.设受试者起跑的加速度为4 m/s2,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为4 m/s,快到达折返线处时需减速到零,减速的加速度为8 m/s2,返回时达到最大速度后不需减速,保持最大速度冲线.求受试者“10米折返跑”的成绩为多少秒?

图6

解析:对受试者,由起点终点线向折返线运动的过程中加速阶段:t1=v m

a1=1 s.

x1=1

2v m t1=2 m

减速阶段:t3=v m

a2=0.5 s,x3=

1

2v m t3=1 m

匀速阶段:t2=l-x1+x3

v m=1.75 s

由折返线向起点终点线运动的过程中

加速阶段:t4=v m

a1=1 s,x4=

1

2v m t4=2 m

匀速阶段:t5=l-x4

v m=2 s

受试者“10米折返跑”的成绩为:t=t1+t2+…+t5=6.25 s.

答案:6.25 s

高中物理总复习单元综合测试二

《相互作用》测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为100分.

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4分,共40分.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面关于重力、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风筝升空后,越升越高,其重心也升高

B.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C.舞蹈演员在做各种优美动作时,其重心位置不变化

D.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地面

解析:实际上,一个物体的各个部分都受到重力,重心的说法是从宏观上研究重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时而引入的一个概念,重心是指一个点(重力的作用点).由此可知,重心的具体位置应该由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情况决定,也就是说只要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情况不变,重心与物体的空间位置关系就保持不变.重心可能在物体外,也可能在物体内,对具有规则几何形状、质量均匀分布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上.物体位置升高,其重心也跟着升高,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判断选项A是正确的,选项B、C是错误的.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要注意“竖直向下”与“垂直于地面”并不完全相同,所以选项D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A

图1

2.如图1,加装“保护器”的飞机在空中发生事故失去动力时,上方的降落伞就会自动弹出.已知一根伞绳能承重2940 N,伞展开后伞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30°,飞机的质量约为30吨.忽略其他因素,仅考虑当飞机处于平衡时,降落伞的伞绳至少所需的根数最接近于(图中只画出了2根伞绳)()

A.120B.90

C.60 D.30

解析:由力的平衡可知,2940×cos30°·n=30×104, n=118,则降落伞的伞绳至少所需的根数最接近120根,A正确.

答案:A

3.假期里,一位同学在厨房里协助妈妈做菜,对菜刀产生了兴趣.他发现菜刀的刀刃前

图2

部和后部的厚薄不一样,刀刃前部的顶角小,后部的顶角大(如图2所示),他先后做出过几个猜想,其中合理的是()

A.刀刃前部和后部厚薄不一样,仅是为了打造方便,外形美观,跟使用功能无关B.在刀背上加上同样的力时,分开其他物体的力跟刀刃厚薄无关

C.在刀背上加上同样的压力时,顶角越大,分开其他物体的力越大

D.在刀背上加上同样的压力时,顶角越小,分开其他物体的力越大

解析:把刀刃部分抽象后,可简化成一个等腰三角劈,设顶角为2θ,背宽为d,侧面长为L,如图a所示.

图3

当在劈背施加压力F后,产生垂直侧面的两个分力F1、F2,使用中依靠着这两个分力分开被加工的其他物体.由对称性知,这两个分力大小相等(F1=F2),由此画出力分解的平行四边形,实为菱形,如图b所示.在这个力的平行四边形中,取其四分之一考虑(图中阴

影部分),根据它跟半个劈的直角三角形的相似关系,有关系式F1

F/2=

L

d/2=

1

sinθ

,得F1=F2

=F

2sinθ

.由此可见,刀背上加上一定的压力F时,侧面分开其他物体的力跟顶角的大小有关,顶角越小,sinθ的值越小,F1和F2越大.但是,刀刃的顶角越小时,刀刃的强度会减小,碰到较硬的物体刀刃会卷口甚至碎裂,实际制造过程中为了适应加工不同物体的需要,所以做成前部较薄,后部较厚.

答案:D

4.如图4所示,用两根细线把A、B两小球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同一

点O,并用第三根细线连接A、B两小球,然后用某个力F作用在小球

A上,使三根细线均处于直线状态,且OB细线恰好沿竖直方向,两小

球均处于静止状态.则该力可能为图中的()

图4

A.F1B.F2

C.F3D.F4

解析:由于小球B处于静止状态,且细线OB沿竖直方向,因此细线AB无弹力,对小球A受力分析,由于它受力平衡,并根据小球A受到的细线的拉力和重力的方向可知,施加给小球A的力F应沿F2或F3的方向,故选B、C.

答案:BC

5.如图5所示,晾晒衣服的绳子轻且光滑,悬挂衣服的衣架的挂钩也是光滑的,轻绳两端分别固定在两根竖直杆上的A、B两点,衣服处于静止状态.如

果保持绳子A端位置不变,将B端分别移动到不同的位置时,下列判

断正确的是()

A.B端移到B1位置时,绳子张力不变

B.B端移到B2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小图5

C.B端在杆上位置不动,将杆移动到虚线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大

D.B端在杆上位置不动,将杆移动到虚线位置时,绳子张力变小

解析:以悬挂点为研究对象,画出其受力图,则两侧绳子的拉力相等,设绳子长为L,左、右两侧绳子长为L1、L2,两杆之间的宽度为d,两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L1sinθ+L2sinθ=d,所以sinθ=d/L,可见θ只由d、L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根据G=2F cosθ,F的大小与绳子在B、B1、B2的位置无关,所以A正确.将杆移动到虚线位置时,d变小,

θ变小,根据F=G

2cosθ

,绳子张力变小,可见D正确.

答案:AD

6.如图6所示,水平地面上的物体A,在斜面上的拉力F的作用下,向右做匀速运动,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6

A.物体A可能只受到三个力的作用

B.物体A一定受到四个力的作用

C.物体A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F cosθ

D.物体A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的大小一定为F sinθ

解析:

图7

分析物体A受力如图7所示,由平衡条件可知,F cosθ=F f,F N+F sinθ=mg,因F f≠0,

F N一定不为零,故物体A一定受四个力作用,A错误,B、C正确;F N=mg-F sinθ,故D错误.

答案:BC

7.如图8所示,轻质光滑滑轮两侧用细绳连着两个物体A与B,物体B放在水平地面上,A、B均静止.已知A和B的质量分别为m A、m B,绳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则() A.物体B受到的摩擦力可能为0

B.物体B受到的摩擦力为m A g cosθ

C.物体B对地面的压力可能为0

D.物体B对地面的压力为m B g-m A g sinθ

解析:图8

图9

对B受力分析如图9所示,则水平方向上:F f=F T cosθ,由于F T=m A g,所以F f=m A g cosθ,故A错B对;竖直方向上:F NB+F T sinθ=m B g.所以F NB=m B g-F T sinθ=m B g -m A g sinθ,故C错D对.

答案:BD

8.如图10所示,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A处于静止状态,所挂的砝码和托盘的总质量为0.6 kg,弹簧测力计读数为2 N,滑轮摩擦不计,若轻轻取走盘中的部分砝码,使总质量减小到0.3 kg,将会出现的情况是(取g=10 m/s2)()

图10

A.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将变小

B.A仍静止不动

C.A对桌面的摩擦力不变

D.A所受的合力将要变大

解析:初态时,对A:

图11

得到F f=F1-F2=4 N,说明最大静摩擦力F f max≥4 N,当将总质量减小到0.3 kg时,F f′=1 N<4 N,所以物体仍静止,故只有B正确.

答案:B

9.如图12所示,A、B两物块叠放在一起,在粗糙的水平面上保持相对静止地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运动过程中B受到的摩擦力()

图12

A.方向向左,大小不变B.方向向左,逐渐减小

C.方向向右,大小不变D.方向向右,逐渐减小

解析:B向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向左,故所受摩擦力的方向向左,大小不变,即A正确,B、C、D均错误.

答案:A

10.一质量为m的物块恰好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现对物块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恒力F,如图13所示.则物块()

图13

A.仍处于静止状态B.沿斜面加速下滑

C.受到的摩擦力不变D.受到的合外力增大

解析:物块恰好静止在斜面上,沿斜面方向有:mg sinθ=μmg cosθ,得μ=tanθ,摩擦力f=mg sinθ,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恒力F后,沿斜面向下的力(mg+F)sinθ与沿斜面向上的力μ(mg+F)cosθ仍然相等,所以物块仍处于静止状态,合外力不变,仍为零,故A正确,B、D错误.受到的摩擦力f′=(mg+F)sinθ,变大,故C错误.答案: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填空题(本题共2小题,每题8分,共16分)

11.“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

(1)部分实验步骤如下,请完成有关内容:

A.将一根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贴有白纸的竖直平整木板上,另一端绑上两根细线.B.在其中一根细线上挂上5个质量相等的钩码,使橡皮筋拉伸,如图甲所示,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14

C.将步骤B中的钩码取下,分别在两根细线上挂上4个和3个质量相等的钩码,用两光滑硬棒B、C使两细线互成角度,如图乙所示,小心调整B、C的位置,使________,记

录________.

(2)如果“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得到验证,那么图乙中cos α

cos β

=________.

解析:(1)B.记录钩码个数(或细线拉力),橡皮筋与细线结点的位置O ,细线的方向(说明:能反映细线方向的其他记录也可以)

C .应使橡皮筋与细线结点的位置与步骤B 中结点位置重合,并记录钩码个数和对应的细线方向.

(2)对结点进行受力分析,设每个钩码的质量均为m ,由平衡条件可知,水平方向满足:4mg cos α=3mg cos β,所以cos αcos β=34

.

答案:(1)见解析 (2)3

4

12.通过“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之间的关系”实验,我们知道: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 与形变量x 成正比,并且不同弹簧,其劲度系数也不同.某中学的探究学习小组从资料中查到: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弹簧的材料和形状有关.该学习小组想研究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弹簧原长的关系,现有A ,B ,C ,D 四根材料和粗细完全相同仅长度不同的弹簧.

(1)学习小组的同学们经过思考和理论推导,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甲同学认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可能与弹簧长度成正比,乙同学认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可能与弹簧原长成反比,甲、乙有一名同学的看法是正确的.你认为正确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就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________(填序号).

A .分析与论证

B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C .猜想与假设

D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2)为验证甲、乙谁的看法正确,可通过实验完成,实验器材除上述弹簧和已知质量的几个钩码外,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是________.

(3)探究学习小组进行实验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数据记录(g =10 m/s 2)

解析:(1)弹簧的劲度系数由弹簧的本身决定,而与悬挂的重物无关,所以乙正确. 由于实验还没有被证实,所以属于猜想与假设环节.

(2)实验中需要悬挂弹簧测力计,所以需要铁架台,还需要测量弹簧形变量,所以需要刻度尺.

(3)根据数据计算可知道:在实验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弹簧原长成反比.

答案:(1)乙 C (2)铁架台、刻度尺

(3)4.00 cm50 N/m

结论为:在实验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弹簧原长成反比.

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13、14题各10分,15、16题各12分,共44分,计算时必须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

13.如图15所示,光滑斜面倾角为θ=30°,一个重20 N的物体在斜面上静止不动.轻质弹簧原长为10 cm,现在的长度为6 cm.

(1)求弹簧的劲度系数;

(2)若斜面粗糙,将这个物体沿斜面上移6 cm,弹簧与物体相连,下端固定,物体仍静止于斜面上,求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图15

解析:(1)对物体受力分析,则有:mg sinθ=F

此时F=kx1

联立以上两式,代入数据,得:k=250 N/m.

(2)物体上移,则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

有:F f=mg sinθ+F′

此时F′=kx2=5 N

代入上式得F f=15 N.

答案:(1)250 N/m(2)15 N沿斜面向上

14.如图16所示,板A的质量为m,滑块B的质量为2m,板A用绳拴住,绳与斜面平行,滑块B沿倾角为α的斜面在A板的中间一段匀速下滑,若A、B之间以及B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求动摩擦因数μ

图16

解析:

图17

取B 为研究对象,受力分析如图17所示.由平衡条件得2mg sin α=μF N 1+μF N 2① 对于A ,由平衡条件得 F ′N 2=F N2=mg cos α② 对于A 、B 整体,由平衡条件得 F ′N1=F N1=3mg cos α③ 由①②③得μ=1

2tan α

答案:1

2

tan α

15.在倾角为α的斜面上,一条质量不计的皮带一端固定在斜面上端,另一端绕过一中间有一圈凹槽的圆柱体,并用与斜面夹角为β的力拉住,使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如图18所示.不计一切摩擦,圆柱体质量为m ,求拉力F 的大小和斜面对圆柱体的弹力F N 的大小.

某同学分析过程如下:

将拉力F 沿斜面和垂直于斜面方向进行分解. 沿斜面方向:F cos β=mg sin α①

沿垂直于斜面方向:F sin β+F N =mg cos α② 图18

问:你同意上述分析过程吗?若同意,按照这种分析方法求出F 及F N 的大小;若不同意,指明错误之处并求出你认为正确的结果.

解析:不同意.平行于斜面的皮带对圆柱体也有力的作用,其受力如图19所示.

图19

①式应改为:F cos β+F =mg sin α③ 由③得F =mg sin α

1+cos β④

将④代入②,解得

F N =mg cos α-F sin β=mg cos α-mg sin β

sin α

1+cos β.

答案:不同意,错误之处及正确结果见解析

16.如图20所示,ABCD 为一倾角θ=30°的粗糙斜面,其中AD 边与BC 边平行,斜面上有一重G =10 N 的物体,当对物体施加一个与AD 边平行的拉力F 时,物体恰能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6

3

,求力F 的大小以及物体运动方向与力F 方向间的夹角α.

图20

解析:垂直于斜面方向上,物体对斜面的压力N =G cos θ;在斜面所在平面上,滑块受力为拉力F ,摩擦力f 和重力的分力G sin θ,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有:μN =F 2+

G sin θ

2

解得F =5 N ,tan α=G sin θ

F =1,故α=45°.

答案:5 N 45°

高中物理总复习单元综合测试三

《牛顿运动定律》测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4分,共40分.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如图1所示,木块放在表面光滑的小车上并随小车一起沿桌面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小车遇障碍物而突然停止运动时,车上的木块将()

A.立即停下来

B.立即向前倒下

C.立即向后倒下

D.仍继续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图1

解析: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左运动,当小车突然停止时,木块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木块将继续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正确选项为D.

答案:D

2.一个铅球和一个皮球相互挤压的时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铅球对皮球的压力大于皮球对铅球的压力

B.铅球的形变小于皮球的形变

C.皮球对铅球的压力和铅球对皮球的压力一定同时产生

D.铅球对皮球的压力与皮球对铅球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解析: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要掌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区别.

答案:BC

3.某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2(a)所示,据此判断图2(b)(F表示物体所受合力,t 表示物体运动的时间)四个选项中正确的是()

图2

解析:由题图2(a)可知前两秒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前两秒受力恒定,2 s~4 s沿正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所以受力为负,且恒定,4 s~6 s沿负方向做匀加速

直线运动,所以受力为负,恒定,6 s ~8 s 沿负方向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所以受力为正,恒定,综上分析,B 正确. 答案:B

4.用恒力作用于质量为m1的物体,使物体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a1,该力作用于质量为m2的物体时,物体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a2;若将该恒力作用于(m1+m2)质量的物体时,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 )

A .a1+a2

B .a1-a2 C.a1a2

D.a1a2a1+a2

解析: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对m1,F =m1a1① 对m2,F =m2a2②

对m1+m2,F =(m1+m2)a ③ 解得a =a1a2

a1+a2

,D 对.

答案:D

5.一箱苹果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匀速下滑,已知箱子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在下滑过程中处于箱子中间的质量为m 的苹果受到其他苹果对它的作用力大小和方向为 ( )

A .mgsinθ 沿斜面向下

B .mgcosθ 垂直斜面向上

C .mg 竖直向上

D.1+μ2mg 沿斜面向上

解析:苹果处于平衡状态,由平衡条件,有FN =mg ,方向竖直向上,C 正确. 答案:C

6.如图3所示,有两个相同材料物体组成的连接体在斜面上运动,当作用力F 一定时,m2所受绳的拉力( )

图3

A .与θ有关

B .与斜面动摩擦因数有关

C .与系统运动状态有关

D .FT =m2F

m1+m2

,仅与两物体质量有关

解析:只要m1、m2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对整体和隔离m2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求得FT =

m2

m1+m2

F ,答案D.

答案:D

7.如图4,一个盛水的容器底部有一小孔.静止时用手指堵住小孔不让它漏水,假设容器在下述几种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平动,且忽略空气阻力,则( )

高一物理必修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高一物理周考试卷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C ) A.四川汶川县发生级强烈地震是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指的是时刻B.转动的物体其上各点的运动情况不同,故转动的物体一定不能当做质点 C.停泊在港湾中随风摇摆的小船不能被视为质点 D.当物体沿直线朝一个方向运动时,位移就是路程 2、发射到地球上空的人造地球通讯卫星,定点后总是在地球赤道上某一位置的上空,关于人造地球通讯卫星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B ) A.以地面卫星接收站为参考系,卫星是静止的 B.以太阳为参考系,卫星是运动的 C.以地面卫星接收站为参考系,卫星是运动的 D.以太阳为参考系,卫星是静止的 3、关于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 ) A.在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为零,该物体不一定是静止的 B.在某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该物体不一定是静止的 C.指挥部通过卫星搜索小分队深入敌方阵地的具体位置涉及的是位移 D.高速公路路牌标示“上海80 km” 涉及的是位移 4、下列事例中有关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汽车速度计上显示80km/h,指的是平均速度 B.某高速公路上限速为110km/h,指的是瞬时速度 C.火车从济南到北京的速度约为220km/h,指的是瞬时速度 D.子弹以900km/h的速度从枪口射出,指的是瞬时速度 5、下列关于加速度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 A.物体速度很大,加速度可能为零 B.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且减小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C.物体有加速度,速度就增加 D.速度变化越来越快,加速度越来越小 6.一架超音速战斗机以马赫的速度(音速的倍)沿直线从空中掠过,下边的人们都看呆了,一会儿众说纷纭,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bc) A.这架飞机的加速度真大 B.这架飞机飞得真快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精品文档,百度专属】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高 中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

高中物理易错点整理

高中物理易错点整理 高中物理易错点整理(一) 1.大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小的物体不一定能看成质点。 2.平动的物体不一定能看成质点,转动的物体不一定不能看成质点。 3.参考系不一定是不动的,只是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4.选择不同的参考系物体运动情况可能不同,但也可能相同。 5.在时间轴上n秒时指的是n秒末。第n秒指的是一段时间,是第n个1秒。第n秒末和第n+1秒初是同一时刻。 6.忽视位移的矢量性,只强调大小而忽视方向。 7.物体做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不一定等于路程。 8.位移也具有相对性,必须选一个参考系,选不同的参考系时,物体的位移可能不同。 9.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应打出轻重合适的小圆点,如遇到打出的是短横线,应调整一下振针距复写纸的高度,使之增大一点。 10.使用计时器打点时,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释放纸带。

11.释放物体前,应使物体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 12.使用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时,应注意把两条白纸带正页1 第 确穿好,墨粉纸盘夹在两纸带间;使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时,应让纸带通过限位孔,压在复写纸下面。 13.“速度”一词是比较含糊的统称,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不同,一般指瞬时速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率四个概念中的一个,要学会根据上、下文辨明“速度”的含义。平常所说的“速度”多指瞬时速度,列式计算时常用的是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14.着重理解速度的矢量性。有的同学受初中所理解的速度概念的影响,很难接受速度的方向,其实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而初中所学的“速度”就是现在所学的平均速率。 高中物理易错点整理(二) 15.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 16.平均速率不是平均速度的大小。 17.物体的速度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18.物体的速度为零时,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 19.物体的速度变化大,其加速度不一定大。 20.加速度的正、负仅表示方向,不表示大小。 21.物体的加速度为负值,物体不一定做减速运动。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单元测试题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10×4=4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在答题卷的对应处)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书对桌面的压力,施力物体是桌面,受力物体是书 B、桌面对书的支持力是由于桌面形变产生的 C、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D、桌面对书的支持力与书对桌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2、关于四种基本相互作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万有引力只发生在天体与天体之间,质量小的物体(如人与人)之间无万有引力 B、电磁相互作用是不需要相互接触就能起作用的 C、强相互作用只发生在宇宙天体等宏观物体之间 D、弱相互作用就是非常小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3、下面关于重力、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就是物体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 B、重心就是物体的几何中心 C、直铁丝变弯后,重心便不在中点,但一定还在铁丝上 D、重心是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4、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世界第二大斜拉索桥——上海南浦大桥,桥面高46m,主桥(桥面是水平的)长846m,引桥全长7500m,下面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引桥长是为了减小汽车上桥时的阻力,增强下桥时的控制能力,但确增强了汽车对引桥面的压力 B、主桥面上每个索点都是一个支承点,斜拉索将桥的重力都转移到了支承塔上 C、索拉的结构减小了汽车对主桥面的压力 D、增加了汽车在引桥上时重力平行于桥面向下的分力 5、下列说法正确的 A、相互接触并有相对运动的两物体间必有摩擦力 B、两物体间有摩擦力,则其间必有弹力 C、两物体间有弹力,则其间必有摩擦力 D、两物体间无弹力,则其间必无摩擦力 6、如右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一木块,用从零开始逐渐增大的水平 拉力F拉木块直到沿桌面运动,在此过程中,木块受到的摩擦力 f F的 大小随拉力F的大小变化的图象,在下图中正确的是 7、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为 1 F、 2 F,它们的合力大小为F,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不可能出现F<F1同时F<F2的情况 B、不可能出现F>F1同时F>F2的情况 C、不可能出现F<F1+F2的情况 D、不可能出现F>F1+F2的情况 8、一根细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是G,现把一重为G的物体系在绳的中点,分别握住绳的两端,先并拢,然后缓慢地左右对称地分开,若要求绳子不断,则两绳间的夹角不能超过 A、450 B、600 C、1200 D、1350 9、如图斜面上一小球用竖直档板挡位静止,若将档板缓慢 由竖直放置转为水平放置的过程中,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 及档板对小球的弹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先减少后增大 B、档板对小球的弹力先减小后增大,最后等于小球重力 大小 C、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与档板对小球的弹力都不变。 D、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与档板对小球的弹力的合力始终不变 10、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的固定光滑斜面上,质量为m的物体受外力F1和F2的作用,F1方向水平向右,F2方向竖直向上,若物体静止在斜面上,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mg F mg F F≤ = + 2 2 1 , sin cos sinθ θ θ F F F F A B C

高中物理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史上最全)

完整的知识网络构建,让复习备考变得轻松简单!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物 理 重 要 知 识 点 总 结 (史上最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注意:全篇带★需要牢记!)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因为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能够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因为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 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 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相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有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能够相同也能够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 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能够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实行计算,其中F 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

高中物理易错点归纳总结

高中物理易错点归纳总结 一、力物体的平衡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2、重力(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 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 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2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 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 变的趋势而产生的、(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 变、(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 情况下,垂直于面;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 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

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4、摩擦力(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③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 N 进行计算,其中FN 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 max 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单元测试

高中物理:《相互作用》单元测试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1.下面几个力,哪些属于万有引力() A.马拉车的力 B.月球对宇宙飞船的吸引力 C.磁铁对铁块的吸引力 D.地球对人造卫星的吸引力 2.一个物体受到3N和4N的两个力作用,为了使物体能平衡,需要对物体再加一个作 用力,那么这个力的大小() A.不可能小于1N B.不可能等于3N C.不可能等于4N D.不可能小于7N 3.一木块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恰能沿水平面匀速前进,若拉力逐渐减小直到零,在 此过程中木块仍沿原方向前进,则木块所受外力的合力的变化情况是() A.逐渐增大,方向与木块前进方向相同 B.逐渐增大,方向与木块前进方向相 反 C.逐渐减小,方向与木块前进方向相同 D.逐渐减小,方向与木块前进方向相 反 4.如图所示,物体在斜向上的恒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面作匀速 直线运动,关于物体的受力情况,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可能受二个力作用 B.一定受三个力作用 C.一定受四个力作用 D.可能受三个力或四个力作用 5.如图所示,一小球用两条细绳牵挂,绳L1与竖直方向成θ角,绳L2 水平.现保持L2水平,使θ角增大,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A.L1、L2拉力都不变 B.L1、L2拉力都增大 C.L1拉力不变,L2拉力增大 D.L2拉力不变,L1拉力增大 6.大磅秤上站着一个重为500N的人,同时放着一个30N重的物体,当此人用20N的 竖直向上的力提物体时,则() A.磅秤的读数减少20N B.磅秤的读数不变 C.物体受到的合力为10N D.人对磅秤的压力不变

7.跳伞运动员和伞的总质量为m,沿着与竖直方向成300角匀速下降,则降落伞(包 括运动员)受到空气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 A.大小3mg,方向与竖直方向成300角斜向上 B.大小3mg,方向竖直向上 C.大小mg,方向与竖直方向成300角斜向上 D.大小mg,方向竖 直向上 8.如图所示,轻质支杆BC用铰链固定于B,C端为一光滑的滑轮,系于 重物G的绳子一端经过滑轮固定于墙上A点。若杆与滑轮及绳子的质 量、摩擦均不计,将A处绳端沿墙竖直向下移再使之平衡,则有() A.绳拉力、BC杆受的压力都增大 B.绳拉力减小,BC杆受的压力增大 C.绳拉力不变,BC杆受的压力增大 D.绳拉力、BC杆受的压力都不变 二、填空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9.三个共点力构成如图所示的示意图,已知F1=3N、F2=4N、F3=5N, 则这三个力的合力大小为___________N. 10.重50N的物体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物体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是0.2,当物体受到 6N的水平拉力作用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________N,当物体受到20N的水平拉力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________N。 11.把一个12N的力分解成为两个分力,其中一个分力的大小是9N,则另一个分力的 最大值是_______N,最小值是_______N. 12.在同一水平面上的四个共点力F1、F2、F3和F4作用在同物体上处于平衡状态,其 中F1=10N,方向向东。若保持F1大小不变,方向由东向北偏转600角,此时 这四个力的合力大小是______N,合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如图所示,一个弹簧秤在拉力F1、F2作用下,竖直倒置且静止,外壳重0.2N, 不能忽略,弹簧及挂钩质量不计,其中F1=2N,则弹簧秤的示数为 _________N,F2=_______N, 14.质量为10kg的物体放在粗糙木板上,当木板与水平方向成37°角时,物体恰好可以

关于高二物理知识点汇总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二物理知识点汇总2017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高二物理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是物理学中的最基本的知识,学好高二物 理的相关知识点尤其重要,下面是学而思的2017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上学期物理知识点 一、三种产生电荷的方式: 1、摩擦起电:(1)正点荷: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3)实质:电子从一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 2、接触起电:(1)实质:电荷从一物体移到另一物体;(2)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电荷平分;(3)、电荷的中和:等量的异种电荷相互接触,电荷相合抵消而对外不显电性,这种现象叫电荷的中和; 3、感应起电: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导体,可以使导体带电;(1)电荷的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实质:使导体的电荷从一部分移到另一部分;(3)感应起电时,导体离电荷近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端带同种电荷; 4、电荷的基本性质:能吸引轻小物体; 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生,亦不能被消失,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三、元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叫元电荷,用e表示。1、e=1.610-19c;2、一个质子所带电荷亦等于元电荷;3、任何带电物体所带电荷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四、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跟它们所带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电荷间的这种力叫库仑力,1、计算公式:F=kQ1Q2/r2(k=9.0109N.m2/kg2)2、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点电荷(电荷的体积可以忽略不计)3、库仑力不是万有引力; 五、电场:电场是使点电荷之间产生静电力的一种物质。1、只要有电荷存在,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电场;2、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静止、运动)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叫电场力;3、电场、磁场、重力场都是一种物质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考总复习知识网络一览表物理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F=(F12+F22+2F1F2cosα)1/2(余弦定理)F1⊥F2时:F=(F12+F22)1/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Fx=Fcosβ,F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y/Fx) 注: (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 (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 (4)F1与F2的值一定时,F1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 (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简为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2.牛顿第二运动定律:F合=ma或a=F合/m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牛顿第三运动定律:F=-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平衡力与作用力反作用力区别,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推广{正交分解法、三力汇交原理} 5.超重:FN>G,失重:FNr}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A=max,共振的防止和应用〔见第一册P175〕 5.机械波、横波、纵波〔见第二册P2〕 6.波速v=s/t=λf=λ/T{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波速大小由介质本身所决定} 7.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0℃:332m/s;20℃:344m/s;30℃:349m/s;(声波是纵波) 8.波发生明显衍射(波绕过障碍物或孔继续传播)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9.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10.多普勒效应:由于波源与观测者间的相互运动,导致波源发射频率与接收频率不同{相互接近,接收频率增大,反之,减小〔见第二册P21〕} 注: (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取决于振动系统本身;

最全面届高三人教版高中物理一轮复习基本知识点总结(精华版)

高中物理基本知识点总结 一.教学内容: 1.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或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0 注意:若到最高点速度从零开始增加,杆对球的作用力先减小后变大。 = 相同,,轮上边缘各点v 相同,v A =v B C 3.传动装置中,特点是:同轴上各点 A 4.同步地球卫星特点是:①,② ①卫星的运行周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角速度也相同; ②卫星轨道平面必定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卫星定点在赤道上空36000km 处,运行速度 3.1km/s 。 m1 m2 2 r F = G ,卡文迪许扭秤实验。 5.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常量首先由什么实验测出: g' =GM/r 2 6.重力加速度随高度变化关系: 7.地球表面物体受重力加速度随纬度变化关系:在赤道上重力加速度较小,在两极,重力加速度较大。

2 GM r GMm mv r GM 2 g' = 2 r r 、 v = 、 、 8.人造地球卫星环绕运动的环绕速度、周期、向心加速度 2 GMm mv 2 r = m ω 2 2 r R = m ( 2π /T ) R GM r gR gR 2 v 变小;当 r =R ,为第一宇宙速度 v 1= =GM 当 r 增大, = 应用:地球同步通讯卫星、知道宇宙速度的概念 9.平抛运动特点: ①水平方向 ②竖直方向 ③合运动 ④应用:闪光照 ⑤建立空间关系即两个矢量三角形的分解:速度分解、位移分解 ⑥在任何两个时刻的速度变化量为△ v = g △ t ,△ p = mgt x x 轴上的 2 处,在电场中也有应用 ⑦ v 的反向延长线交于 v 0 平抛的小球,落到了斜面上的 B 点,求: S AB 10.从倾角为 α的斜面上 A 点以速度 1 2 2 gt s = v 0 t ,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几何关系。 在图上标出从 A 到 B 小球落下的高度 h = 和水平射程 v 0 抛出的小球,落到倾角为 α的斜面上的 B 点,此时速度与斜面成 90°角,求: 11.从 A 点以水平速度 S AB 在图上把小球在 B 点时的速度 v 分解为水平分速度 v 0 和竖直分速度 v y = g t ,可得到几何关系: gt v 0 tg α,求出时间 t ,即可得到解。 12.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 2 R v 2 13.匀速圆周周期公式: T = 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 ω = 2π n 转速( n : r/s ) 14 水平弹簧振子为模型:对称性——在空间上以平衡位置为中心。掌握回复力、位移、速度、加

最详细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经典版)

第一章、力 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作用力与 反作用力是同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 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 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G=mg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F=k×Δx 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1-F2|≤F合≤F1+F2 F合2=F12+F22+ 2F1F2cosQ 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坐标 系,将不在坐标系上的力分解。如受力在三个以 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 x合力=0 F y合力=0 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分力的 方向确定,另一个分力与这个分力垂直是最小 值。 转动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合力矩=FL合力矩=0 或M正力矩= M负力矩 第二章、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易错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物理易错知识点归纳总结 1.受力分析,往往漏“力”百出 对物体受力分析,是物理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识,分析方法有“整体法”与“隔离法”两种。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可以说贯穿着整个高中物理始终。 如力学中的重力、弹力(推、拉、提、压)与摩擦力(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电场中的电场力(库仑力)、磁场中的洛伦兹力(安培力)等。 在受力分析中,最难的是受力方向的判别,最容易错的是受力分析往往漏掉某一个力。 特别是在“力、电、磁”综合问题中,第一步就是受力分析,虽然解题思路正确,但考生往往就是因为分析漏掉一个力(甚至重力),就少了一个力做功,从而得出的答案与正确结果大相径庭,痛失整题分数。 在分析某个力发生变化时,运用的方法是数学计算法、动态矢量三角形法(注意只有满足一个力大小方向都不变、第二个力的大小可变而方向不变、第三个力大小方向都改变的情形)和极限法(注意要满足力的单调变化情形)。 2.对摩擦力认识模糊 摩擦力包括静摩擦力,因为它具有“隐敝性”、“不定性”特点和“相对运动或相对趋势”知识的介入而成为所有力中最难认识、最难把握的一个力,任何一个题目一旦有了摩擦力,其难度与复杂程度将会随之加大。 最典型的就是“传送带问题”,这问题可以将摩擦力各种可能情况全部包括进去。 建议同学们从下面四个方面好好认识摩擦力: (1)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永远与其相对运动方向相反。这里难就难在相对

运动的认识;说明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略小于最大静摩擦力,但往往在计算时又等于最大静摩擦力。还有,计算滑动摩擦力时,那个正压力不一定等于重力。 (2)物体所受的静摩擦力永远与物体的相对运动趋势相反。显然,最难认识的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的判断。可以利用假设法判断: 即:假如没有摩擦,那么物体将向哪运动,这个假设下的运动方向就是相对运动趋势方向;还得说明一下,静摩擦力大小是可变的,可以通过物体平衡条件来求解。 (3)摩擦力总是成对出现的。但它们做功却不一定成对出现。其中一个最大的误区是,摩擦力就是阻力,摩擦力做功总是负的。无论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都可能是动力。 (4)关于一对同时出现的摩擦力在做功问题上要特别注意以下情况: 可能两个都不做功。(静摩擦力情形) 可能两个都做负功。(如子弹打击迎面过来的木块) 可能一个做正功一个做负功但其做功的数值不一定相等,两功之和可能等于零(静摩擦可不做功)、可能小于零(滑动摩擦)也可能大于零(静摩擦成为动力)。 可能一个做负功一个不做功。(如子弹打固定的木块) 可能一个做正功一个不做功。(如传送带带动物体情形) 3.对弹簧中的弹力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弹簧或弹性绳,由于会发生形变,就会出现其弹力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但要注意的是,这种形变不能发生突变(细绳或支持面的作用力可以突变)。 在利用牛顿定律求解物体瞬间加速度时要特别注意。还有,在弹性势能与

高中物理总复习各章知识点的总结

高中物理复习题纲(南通市第三中学江宁) 第一章、力 一、力F: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位:牛(N)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但它们不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 性质的力,有同时性。 二、力的分类: 1、按按性质分:重力G、弹力N、摩擦力f 按效果分: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向心力、回复力。 按研究对象分:外力、内力。 2、重力G:由于受地球吸引而产生,竖直向下。G=mg 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质量分布与形状有关。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 重心在几何中心上,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由于接触形变而产生,与形变方向相反或垂直接触面。F=k×Δx 摩擦力f: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f=μN(N不是G,μ表示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只与材料有关,与重力、压力 无关。) 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滑动摩擦。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计算。 用一水平力推一静止的物体并使它匀速直线运动,推力F与摩擦力f的关系如图所示。 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以分力F1、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用 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表示。 |F1-F2|≤F合≤F1+F2 F合2=F12+F22+ 2F1F2cosQ 平动平衡:共点力使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根据题意建立坐标系,将不在坐标系 上的力分解。如受力在三个以内,可用力的合成。 利用平衡力来解题。 F x合力=0 F y合力=0 注:已知一个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当一个分力的方向确定,另一个 分力与这个分力垂直时是最小值。 转动平衡: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 解题方法:先受力分析,然后作出对应力的力臂(最长力臂是指转轴到力的作用点的直线距离)。分析正、负力矩。 利用力矩来解题:M合力矩=FL合力矩=0 或M正力矩= M负力矩 第二章、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单元测试题

高中物理单元测试题 高中物理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1.在夏季,鲜花开遍城市的大街小巷,人们在街上散步时能闻到花香,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它说明了。2.水不易被压缩,说明水分子间存在着力;若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盆清水中,后来整盆水都变红了,这是现象;将3 cm3水和3 cm3酒精注入一个量杯,摇晃后发现,水和酒精的总体积小于6 cm3,这说明分子间有。3.把两块表面很平且干净的铅压紧,两块铅就结合在一起,甚至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拉开,这一现象说明。4.用热水袋使身体变暖,是利用的方法使人身体的内能增加;给自行车打气时,打气筒会发热,这是通过的方法使打气筒的内能增加。5.下面四句话里“热”字表示什么物理量(选填“温度”“内能”或“热量”)①天气真热②摩擦生热③物体放热④电炉很热6.比热容反映了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的特性。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则在一标准大气压下,10kg20℃的水温度升到沸点时,需要吸收的热量是J。7.有甲、乙两物体,质量之比m甲∶m乙=5∶3,比热容之比

c甲∶c乙=2∶1,如果它们放出相同的热量,则它们降低的温度之比Δt甲∶Δt乙=。8.完全燃烧kg酒精能产生 1.5×107J的热量。(酒精的热值是3.0×107J/kg) 9.焦炭的热值为3.0×107J/kg,它的物理意义是。完全燃烧kg的焦炭放出的热量能把200kg的水温度升高50℃。 10.热机是把能转化为能的机器。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水很难压缩,其原因是()A.分子间存在斥力B.分子间存在引力C.分子的质量很小D.分子间不存在相互作用力2.关于分子的下述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虽小,但可以用肉眼看见B.扩散现象证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气体容易被压缩,说明分子力很大D.分子力即分子引力3.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的冰内能为零B.两个物体温度相同,它们之间就不能发生热传递C.物体温度越高,所含热量越多D.50 ℃水的内能一定比10℃水的内能多4.物体温度升高时,它的内能将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5.下列实例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A.钻木取火B.两手相互摩擦使手变热C.反复弯折铁丝,弯折处变热D.将食物放入冰箱内冷却6.沿海地区的气温不如内陆地区的气温变化显著,主要是因为水比砂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一物理知识点归纳大全 从初中进入高中以后,就会慢慢觉得物理公式比以前更难学习了,其实学透物理公式并不是难的事情,以下是我整理的物理公式内容,希望可以给大家提供作为参考借鉴。 基本符号 Δ代表'变化的 t代表'时间等,依情况定,你应该知道' T代表'时间' a代表'加速度' v。代表'初速度' v代表'末速度' x代表'位移' k代表'进度系数' 注意,写在字母前面的数字代表几倍的量,写在字母后面的数字代表几次方. 运动学公式 v=v。+at无需x时 v2=2ax+v。2无需t时 x=v。+0.5at2无需v时 x=((v。+v)/2)t无需a时 x=vt-0.5at2无需v。时 一段时间的中间时刻速度(匀加速)=(v。+v)/2

一段时间的中间位移速度(匀加速)=根号下((v。2+v2)/2) 重力加速度的相关公式,只要把v。当成0就可以了.g一般取10 相互作用力公式 F=kx 两个弹簧串联,进度系数为两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倒数相加的倒数 两个弹簧并联,进度系数连个弹簧进度系数的和 运动学: 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v=v(初速度)+at ②x=v(初速度)t+?at平方=v+v(初速度)/2×t ③v的平方-v(初速度)的平方=2ax ④x(末位置)-x(初位置)=a×t的平方 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0)套前面的公式,初速度为0 重力:G=mg(重力加速度)弹力:F=kx摩擦力:F=μF(正压力)引申:物体的滑动摩擦力小于等于物体的最大静摩擦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

人教版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 o)/2 4.末速度Vt=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x=Vo 2.竖直方向速度:Vy=gt 3.水平方向位移:x=Vot 4.竖直方向位移:y=gt2/2 5.运动时间t=(2y/g)1/2(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t=(Vx2+Vy2)1/2=[Vo2+(g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gβ=Vy/Vx=gt/V0 7.合位移:s=(x2+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tgα=y/x=gt/2Vo 8.水平方向加速度:ax=0;竖直方向加速度:ay=g 注: (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 体运动的合成; (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 (3)θ与β的关系为tgβ=2tgα;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汇总

高中物理总复习基础知识要点 第一部分力学 一、力和物体的平衡: 1.力 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①成对出现,力不能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②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和引起形变;③力是矢量,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⑵力的分类:①按力的性质分类。②按力的效果分类(可以几个力的合力)。 ⑶力的图示:①由作用点开始画,②沿力的方向画直线。③选定标度,并按大小结合标度分段。④在末端画箭头并标出力的符号。 2.重力 ⑴产生:①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但不等于万有引力)。②方向竖直向下。③作用点在重心。 ⑵大小:①G=mg,在地球上不同地点g不同。②重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出。 ⑶重心:①质量分布均匀的有规则形状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②质量分布不均匀或不规则形状物体的重心,除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外,还与质量的分布有关。③重心可用悬挂法测定。④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3.弹力 ⑴产生:①物体直接接触且产生弹性形变时产生。②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③绳的拉力方向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有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弹力,弹力是否存在可用假设法判断,即假设弹力存在,通过分析物体的合力和运动状态判断。 ⑵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F=KX,X-是弹簧的伸长量或缩短量。 4.摩擦力 ⑴静摩擦力:①物接触、相互挤压(即存在弹力)、有相对运动趋势且相对静止时产生。 ②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③除最大静摩擦力外,静摩擦力没有一定的计算式,只能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按力的平衡或F=ma方法求。 判断它的方向可采用“假设法”,即如无静摩擦力时物体发生怎样的相对运动。 ⑵滑动摩擦力:①物接触、相互挤压且在粗糙面上有相对运动时产生。②方向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不一定与物的运动方向相反)②大小f=μF N。(F N不一定等于重力)。 滑动摩擦力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 摩擦力既可能起动力作用,也可能起阻力作用。 5.力的合成与分解 ⑴合成与分解:①合力与分力的效果相同,可以根据需要互相替代。①力的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对任何矢量的合成都适用,力的合成与分解也可用正交分解法。③两固定力只能合成一个合力,一个力可分解成无数对分力,但力的分解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⑵合力与分力关系:①两分力与合力F1+F2≥F≥F1-F2,但合力不一定大于某一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