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型的民族关系

发展新型的民族关系
发展新型的民族关系

发展新型的和谐的民族关系

(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核心,建设民族的和谐文化,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包括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是通过潜移默化在处理民族问题和关系中的物质力量。新时期,各民族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我们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来凝聚各族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和教育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增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正确处理好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关系。造就和培养一些少数民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想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和民族文化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性,又抵制各种影响民族关系和社会发展的错误和腐朽思想。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民族经济,为民族关系和谐注入动力

少数民族分布相对集中的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较东部发达地区还存在着差距,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人们还处于绝对的贫困状态。如果经济长期得不到不断发展,群众的生活得不到改善,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事实证明,民族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根本。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缩小区域差别,更好的推动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符合民族区域特点的经济发展格局,实现民族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进一步营造平等竞争、共谋发展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为经济发展和民族共赢提供强大动力。

(三)落实人才战略,全面贯彻“四尊重”方针,充分激发创造活力

“对人才的投入,是收益最大的投入。人才资源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3]重视少数民族的教育文化事业,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实现以科教推动民族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汇集了并在工作中联系着为数众多的知识分子和专家学者,他们来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不同领域,不但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而且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背景,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民

族区域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创造和营建宽松和谐、鼓励创新、信任理解的良好环境,提倡生动、活泼、民主、团结的学术氛围。少数民族的干部是我们党的干部队伍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许多方面有着汉族干部不能或者难以替代的作用和影响。党和政府应继续注重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弘扬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精神,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四)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民族关系和谐提供制度保障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坚持国家完整统一与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

部事务的有机统一,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具有强大的政治生命力,是历史性和现实性、政治性和经济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的统一,是解决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尊重和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利。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适应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发展的实际,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开创性地开展工作。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

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精神,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加强民族法制建设,积极推进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民族法规的修订和完善。要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制

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努力为各民族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提供法律保障,促进民族工作依法进行。

(五)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以信仰自由引领民族关系和谐

宗教问题和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民族矛盾有很大部分是出于宗教问题。由于社会的剧烈变化,人们在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中遇到困难和空虚等情况,困难、疾病、动荡等带来的社会不安和困难,以及在生命和宇宙中还存在很多尚未作出科学解释的现象,这些促使人们到宗教中寻找精神寄托,产生大量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矛盾联系一起的宗教问题。加之国际敌对势力的干预和支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等特点,做好新时期的宗教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之间的关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解决宗教问题上,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使宗教管理走上法制化,妥善处理和有效预防

宗教问题产生的矛盾,使得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六)坚持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提高党构建和谐民族关系能力

民族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民族工作显示出强大的政治功效。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表明,做好中国民族工作,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工作中党的领导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同时我们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社会事业。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完善信访制度,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的方法,及时合理有效处理民族群众反映的问题,化解民族矛盾解决民族问题。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民族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和解决利益矛盾。建立健全民族问题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映灵敏、运转有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我们在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过程中,还要树立民族问题的长期性、重要性和复杂性的思想,注重民族感情,大力发展民族文化。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各民族之间的多样性和系统性的统一、包容性和竞争性的统一,达到“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民族关系的和谐。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流程一:导入新课 据雀巢公司2003年统计,每一秒钟,有3900杯雀巢咖啡被世界各地的人们享用。我们身边有哪些国外产品?(学生回答:肯得基、麦当劳、可口可乐、富士胶卷、铃木摩托、 宝马、奔驰轿车等等。)这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由此导入新课。 流程二:讲授新课 目标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及其实质 操作要求:1、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2、各小组组长汇总知识要点;3、各小组代表阐述答案。4、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原因: ①新科技革命的推动(根本原因);②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技术手段) ③跨国公司的推动;(推动者)④市场经济的普遍推行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条件。(重要途径)⑤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2)实质: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设计意图:1、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通过对实质的认识,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目标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相关的区域集团及国际性经济组织; 操作要求:1、自主学习,完成知识表格;2、各小组组员之间互相核对结果;3、各小组组员之间互相检测区域集团及国际性经济组织的记忆效果;4、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经济 (1)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发展阶段,是经济全球化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产物。(2)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发展。 【题组一】巩固检测 1.(2008·江苏高考) 1946年,美国前总统发表声明:“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明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 1.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 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5.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二、单项选择题 1.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C)的关系。 A.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 C.民族群体之间 D.民族个体之间 2.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D)的关系。 A.不同民族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 C.各民族与各自治机关之间 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 3.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B)决定的。 A.结构 B.性质 C.社会基础 D.发展规律 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 A.平等 B.团结 C.互助 D.和谐 5.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D)。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 C.互助与互利 D.和平与发展 三、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ABCE)。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D.习俗交流交融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ABCE)。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D.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BCE)。 A.民族团结的实现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D.民族经济的进步 E.民族发展的促进 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ABC)。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D.经济因素 E.政治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ABCD)。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E.民族间经济交流情况 四、辨析题 1.我们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一概纳入民族关系之中。(对) 2.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不同民族的单个人之间的关系。(错,民族群体间的关系) 3.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对) 4.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民族间的不平等现象。(错,民族平等有不完全性)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只会给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促进因素。(错,也会给民族关系带来一些消极因素的作用) 五、论述题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里,我国各民族平等和谐、团结奋斗、繁荣发展,是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1)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多,杂散居现象更为普遍,民族关系更加密切。 (2)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增多,差别性越来越小,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 (3)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兴旺发达。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最基本的是两个:区域化和全球化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 1.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⑴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指国家之间通过设立一套机构,在经济方面打破国界,实行不同程度的合作和调节,使各国在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向着结成一体的方向发展。 ⑵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动力。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经济关系跨越自身疆界的显著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 ⑶ 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①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带来了资本的国际化。②对外贸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促进了市场的国际化。③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服务贸易,成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促成了金融的国际化。④战后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并在全球经营,带来了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⑤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 ⑷ 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①世界经济全球化是战后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大发展的产物,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②世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既有利也有弊。世界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增长;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加速自己的工业化进程,使自己产业结构不断改善;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能够引进更多资金和技术,促进本国经济繁荣。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还意味着挑战和风险。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要受到主要是按西方国家意志制定的国际经济规则的约束和制约,为此要付出一些代价;国民经济对外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将使发展中国家易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迅速开放国内市场,使外国货物大批涌入会强烈冲击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涌入,也大大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风险;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有被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组织控制的危险等。③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参加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孤立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之外是没有出路的。④但发展中国家在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时,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巨大风险和安全问题有充分的认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趋利避害。尤其要加强和扩大南南合作,争取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向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调整。⑤解决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公正、不平等,只对少数国家有利,对多数国家不利的问题的基本出路,在于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⑸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并行不悖的。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是经济全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导学案 岳麓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导学案岳麓版【学习目标】 1、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大统一;元朝对全国的统治;元朝的社会经济;元朝民族关系的表现。 2、理解元朝大统一后采取的主要措施及对后世的影响。 3、分析民族大融合的原因及其表现。 【学习重点】 元朝的大统一;对全国的统治措施;民族关系的发展 【学习难点】 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学法指导】 1、学习注意前后联系。 2、独立学习,交流合作,探讨提升。 【使用说明】 1、认真阅读课本第55—59页,用蓝色或黑色笔独立完成自学内容,并用笔在书中划出相关知识要点。不懂的地方,教师讲解后在学案上填写完整,力求全部掌握。 2、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题。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学: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年,蒙古各部推举为大汗,尊称他为,建立以为都城的蒙古汗国,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2、年,改国号为大元,定都,就是元世祖。 年,元军占领,南宋灭亡。年,统一全国。南宋军民在抗元斗争中,涌现出等著名将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他出崇高的民族气节。 3、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制度,并在中央设管辖吐蕃,使正式成为了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设负责管辖和琉球(琉球就是今天的)。 4、元世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严禁把改为牧场,兴修水利等;棉纺织业成为重要家庭副业,松江的就是有名的棉纺织业的专家,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的中心。元朝商业和城市繁荣,就是闻名世界的国际性大都会,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5、元朝时,许多汉人来到边疆,蒙古等族大量迁入内地,进入流域,经过长期共同生活,互通婚姻,逐渐融合;迁入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在元朝广大的疆域内,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盛况。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综合测试二 一、填充题 1.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现象,也是一种()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的内容。 3.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当今世界,()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5.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6 .民族问题是随着()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7.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8.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9.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铲除民族压迫的()根源,实现民族平等。 10.只有进行()建设,才能不断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的繁荣发展。 11.民族自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民族之间的矛盾又通过民族的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即民族的政治、()、文化等方面反映出来。 12.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的程度,因而也决定着民族之间( )的状况,即民族问题。 13.民族间()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文化发展的需求。 14.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问题。 15.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 16.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 17.我国陆地边境线的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公里。 18.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中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宗法制度、()制度、()制度、封建王公制度、血缘家长制度以及()制度等。

元朝的统一 优秀教案

元朝的统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蒙古的兴起、元朝的建立和统一的历史过程,理解行省制度设置的重要意义及民族关系的变化。正确认识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及对文天祥抗元斗争做出正确评价,以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蒙古统一及元朝完成国家统一的原因,通过阅读归纳元朝统一的过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文天祥抗元与元朝统一之间的不矛盾原因。结合当今的行政体制,帮助学生认识行省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2)元朝的统一和行省制度的施行,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民族融合; (3)了解文天祥抗元斗争的事迹,学习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开创了元、明、清三朝长达600多年的统一王朝的局面,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疆域的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文天祥的抗元体现了南宋军民反抗侵略的正义性。此外,元朝设立的行省制度以及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本课的重点。 2.难点 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如何认识元朝统一的进步性和南宋文天祥的正义性,又涉及到元朝民族分化政策的落后性和元朝对外开拓政策的开放性,面对一系列矛盾体,面对涉世不深的初中生,是比较难以讲清的。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的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然后引导学生观看《蒙古兴起示意图》,说明蒙古族是继辽、金之后北方又一兴起和发展的少数民族,最终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重新统一了中国,从而导入新课。

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经济力量及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一种结构。 2.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 3.跨国公司: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控制有工厂、矿山、销售机构和其它资产,在一个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性生产和经营活动的企业。它是世界经济中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4.世界经济的“不平衡”:既是指世界各国发展速度上的差距,又指各国发展水平、经济实力的差距。二、思考题:1、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是怎样演变的?战后世界经济的“极格局”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时期,三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时期。(1)美国称霸世界经济领域时期:从战后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的时期。(2)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已明显地显现出来。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美、欧、苏、日彼此抗衡的状态。(3)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当今状况及其发展态势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同时又出现了新的变化。2、怎样认识世界进入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竞争的时期?在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和运用;不仅在经济领域加速了信息化,而且在其他领域也加速了信息化,人类社会真正进入到信息化时代。新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水平,改变了经济的发展方式和经济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它的影响无处不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引发了世界范围的一场新军事变革,也使得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科技进步的重大发展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尤为突出,将人类社会带入经济信息化时代。3、为什么说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动的各种比例正在不断削减这样一种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国际化为基础的,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经济的国际化发展经历了商品的国际化、资本的国际化和生产的国际化几个阶段。经济全球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分配不公,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4、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怎样的世界经济环境?我们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由于商品、资本、劳务、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的不断削减,促进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济融合,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等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和生产的发展,从整体上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因此,中国应该要积极地参与全球化的浪潮,应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效果来为发展中国的经济。但同时,经济全球化还带来一系列其他的后果。它在带来民族国家权力的全球化的同时,又消蚀着民族国家的主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发展中国家大量引进外资和技术,其主要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面貌有可能被跨国公司与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发达国家在进行产业结构梯度转移的同时,一些污染严重的产业和部门也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享受着丰裕生活的同时,也正牺牲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而发达国家内部由于出现强资本弱劳工的态势,在劳工抗衡资本的能力削弱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受到全球化所带来的移民和发展中国家成本低廉的劳动力的冲击,使一些国家的极右势力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等等。对于这些,我们需要谨慎面对,趋利避害,修订“游戏规则”,克服其负面影响;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来

人教版(部编2019年)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四)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

课题:中国古代史(四)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 教学目标: 1、识记:①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②金与南宋的对峙;③宋代经济的发展; ④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⑤宋元时期的都市。 2、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到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战争是短暂的,和平交融是历史主流。。 教学重难点: 北宋的中央集权政治和元朝的行省制度;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导入提问“什么是“贞观之治”?该皇帝的统治措施有哪些?”待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小结导入课题。 2、指导学生阅读湘版《中考历史》P.9考纲,明确学习目标,转入本课教学。 二、教学新课: 1、夯实基础:请学生速读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第6-11课的内容,然后思考完成湘版《中考历史》P.9—11的考点扫描填空题。 (1)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大金。 (2)澶州之战后,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之后,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北宋西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3)金灭辽后,对北宋发动了战争,北宋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北宋灭亡后,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4)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之后,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宋代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领先于世界地位,南宋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宋朝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杭州;还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由于蒙古帝国的兴起,陆上贸易发生了一场大变革。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一个政权横跨欧亚大陆,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从西伯利亚到波斯湾。”开创蒙古帝国基业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成吉思汗 D.忽必烈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依据相关史实再认重要历史人物的能力。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展开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建立起横跨亚欧的蒙古大汗国。故选C。 2.(2015·邵阳学业考)有英国学者指出,在当今亚洲的男人中,有8亿多名男人其实只是11个父亲的血裔,在这11名“国父”中有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成吉思汗所属民族为( ) A.鲜卑族 B.蒙古族 C.满族 D.藏族 【解析】选B。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蒙古的建立者,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成吉思汗属于蒙古族,他统一了蒙古,由此判断B正确。 3.(2015·怀化学业考)“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天堂》这首歌曲深情表达了蒙古族歌手腾格尔对家乡的赞美。历史上蒙古族曾经建立了疆域空前辽阔的大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努尔哈赤 D.阿保机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四个备选项,A中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是统一蒙古高原;忽必烈于1271年改“大蒙古”国号为元,故B说法正确;C中努尔哈赤的功绩是建立后金;D中阿保机建立了辽朝。 4.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 ①南宋灭亡②忽必烈建立元朝 ③蒙古军队灭金④统一蒙古 A.④③②① 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 D.①④②③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所学可知南宋灭亡于1276年;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相继灭亡西夏和金。所以正确的排序是④③②①。 5.以下图表是中国历史朝代更迭表中的一部分,表中“?”是( ) A.西晋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元朝先后灭掉西夏、金和南宋,随后,实现了全国统一。 6.(2015·铜仁学业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以下哪位诗人的诗句( ) A.辛弃疾 B.李白 C.文天祥 D.苏轼

试论明代云南民族关系的特点(1)

第23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V o l.23 2003年2月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 niversity fo r N ati onalities(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Feb.2003 α 试论明代云南民族关系的特点 黄彩文 (云南民族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摘 要:明代大量汉族移民进入云南并定居下来,从而使云南人口的民族构成及分布发生了改变,同时在广大的地域范围内汉族移民与当地土著民族共同生产、生活,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民族关系。 关键词:明代;云南;民族关系;特点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39(2003)20093203 明代是云南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时期,大量汉族移民进入云南并定居下来,从而使云南人口的民族构成及分布发生了改变,汉族成为云南人口最多的民族。同时,在广大的地域范围内汉族移民与当地土著民族共同生产、生活,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民族关系,确立了云南与祖国内地一体化同步发展的趋势。 一、影响明代云南民族关系的因素 11屯垦。明朝在云南主要采取军屯制。明初平定云南后,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二月建立了云南都指挥使司和云南布政使司,管理云南军政事务。但由于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其民族构成、社会现状、经济发展程度都与内地存在着巨大差异,若直接向当地少数民族征派赋税徭役,很可能引起当地民族的反抗,从而使得明朝在云南的统治难于推行。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地位,朱元璋在云南各地大量设立卫所,广为驻军,开发生产,凡“新附州城,悉署衙府,广戍兵,增屯田,以为万世不拔之计”。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之下,先后有来自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南京、陕西等都司的官兵大约27万人携家带口地来到云南以卫所的形式定居屯垦。[1]至万历年间,云南已有云南左卫、右卫、前卫、后卫、广南卫、宜良守御所、安宁守御所、易门守御所、杨林守御所、武定守御所、木密守御所、凤梧守御所、曲靖卫、平夷卫、越州卫、陆凉卫、马隆守御所、定雄守御所、十八寨守御所、临安卫、通海守御所、新安守御所、景东卫、楚雄卫、定远守御所、姚安守御所、中屯守御所、澜沧卫、鹤庆守御所、大理卫、洱海卫、大罗卫、蒙化卫、永昌卫、永平守御所、猛林寨、姚关、右甸守御所和腾冲卫等40处卫所。 除了积极发展军屯外,明政府还从内地大量移民到云南开展民屯生产,作为军屯的补充。据有关史料记载,仅洪武二 十五年,沐英就从南京迁移30余万入云南。[2]谢彬在《云南游记》中也有“中原人民之移植于云南者,又不下数十万人”的记载。[3] 其次,明政府还在云南实行商屯。《明史?食货志》说:“明初,募盐商于各边开中,谓之商屯”。云南的商屯一般设在卫所附近,这些商人大多为来自内地的客商,他们从内地招募流民和贫苦农民,到云南边疆垦荒种粮,并将收获的粮食跟官府换盐贩卖,从中获取高额利润。[4] 大规模的屯田使得进入云南的汉族移民有了共同的居住区域,规模化的农业开发奠定了汉族移民坚实的经济基础,使得他们有了共同的经济生活,这就保证了汉族移民能够保持自己的民族性而不被融合于其他民族。而相对于封建领主制经济、奴隶制经济而言,更能提高劳动者积极性的地主制经济以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手段,则又对各少数民族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和吸引力,这又使得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21土司制度及改土归流。自汉代以来,中央王朝“对滇王、夜郎侯、仍赐王印,使复长其民”,确立了“以夷制夷”的统治政策。明代,羁縻政策发展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土司制度,“分别司、郡、州、县,额以赋役,听我驱调,而法始备矣。然其道在于羁縻。彼大姓相擅,世积威约,而必假我爵禄,宠之名号,乃易为统摄,故奔走唯命。”[4]土司制度从形式上把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权直接纳入了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保证了封建中央集权统治,但是由于土司制度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割据性,“以古老部落基础为范围的土官统治区域内的人们,长期以来,结成了一个强烈排斥外来力量的地方集体”,[5]“随着土司统治的强化,各级土司为了保持其半割据的政治地位,往往有意抵制汉文化的影响,提倡保留落后习俗,”[6] 39 α收稿日期:2002-10-05 作者简介:黄彩文(1970-),男,云南省永胜县人,云南民族学院助理研究员,云南大学2000级专门史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及民族史研究。

专题二 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

专题二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 1.西汉时西域包括今新疆地区: (1)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解与交往。 (2)西汉于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加强对新疆地区管辖,新疆正式隶属中央管辖。2.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先后设置了管辖西域的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3.清朝时: (1)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乾隆帝)(2)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地区。(3)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管辖。 4.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疆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四、西藏历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容分裂 1.唐朝时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加强交往,双方“和同为一家”。 2.元朝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3.清朝:(1确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2)1727年设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4.新中国成立后: (1)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实现大团结。 (2)“一五”期间,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 (3)1959年,西藏进行了以土地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民主改革,20世纪60年代初,完成民主改革后,废除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当家作主人,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党和政府在西藏等地实行的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四、台湾问题 1.台湾历来就是中国领土(注意台湾名称的变化); (1)三国时吴国派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台湾和内地联系。(2)隋唐时台湾称流求。(3)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流球(今台湾)。(4)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5)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 (6)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2.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及原则: (1)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八字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两岸均应坚持的原则:一个中国原则。 (3)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海峡两岸的关系发展 (1)1987年,台湾调整“三不”政策。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应对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及其应对 为何构建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呼声日益高涨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不平衡(审时度势) 赵晋平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了深度调整期,经济格局演变、全球化动力转换和规则重构是其中的三 大突出表现。总体来看,在世界经济缓慢复苏背景下,原有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并没有明显改善,国别分化 反而进一步加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尤为突出,对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 深刻。 “南北失衡”的突出表现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2013年世界经济总量达到75.5万亿美元,其中发达国家为46.1万亿美元,发展中国家为29.4万亿美元。照此计算,二者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分别为61.1%和38.9%。从过去20多年 的演变来看,由于长期保持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重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发达国家和发 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之比已由1990年的3.9倍下降到目前的1.6倍。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 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超过发达国家。 但是,经济总量差距缩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南北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2013年,发达国家人均GDP 达到40186美元,相当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8.2倍,远高于总量差距。近年来,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 增长的重要引擎,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印尼和马来西亚(以下简称“新兴7国”)1990—2013年人均GDP由627美元提高到4555美元。尽管如此,新兴7国人均GDP目前尚不及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以下简称“发达7国”)平均水平的1/10。从国别来看,经济发展 的不平衡更为显著。2010年美国的人均GDP相当于印度的34.1倍,2013年进一步上升到35.4倍。总体看, “南北失衡”是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保障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和发展环境仍然是 一项长期任务,发达国家应为此作出更多努力。 日渐分化的贸易投资增长前景 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30年是经济全球化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世界贸易组织(WTO)主导下的全球贸易自 由化为通过对外开放寻求经济起飞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制度保障,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外向型经济发展。以新兴7国为例,1990年平均出口依存度仅为9.8%,2000年提高到21.7%,2010年进一步上升到22.6%; 同期,外资净流入占全球的比重也由4.1%提高到5.9%和27.8%。 但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了新变化,世界贸易组织主导的贸易自由化进程严重受阻,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以及日欧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JEPA)等发达国家主导的跨区域大型经济一体化谈判加快推进。由于其实行高度自由化标准,绝大多数发展

试论宗教与民族的关系

试论宗教与民族的关系 何光沪 宗教与民族的关系,不论在中国还是全世界,在历史文化还是现实生活中,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重大问题。本文旨在从理论上澄清二者的基本关系。文章先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提出了研究二者关系的必要性,再从宗教与民族关系的根源、宗教对民族形成的作用、宗教与民族特性的区别、宗教与民族发展的相互作用、宗教对民族之间关系的正负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兼顾问题两面的理论澄清,指出在宗教与民族二者之中,任一方的道德或理性成分的发展都会有利于另一方的道德或理性成分的发展,任一方的狂热或反理性倾向都会加剧另一方的狂热或反理性倾向;最后从世界各国宗教与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着眼,概括了宗教与民族各自面对的问题,并从中尽力总结出七条经验教训,以期有利于我国在宗教 与民族关系上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 一 宗教与民族的关系,既涉及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又涉及现实政治和民生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对宗教与民族之关系的研究,既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又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在从十九世纪至今日益完备起来的各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研究日益揭示了宗教在各民族社会文化的起源中所起的精神性和原创性作用,在各民族以至全人类社会文化发展中所起的推动性和干预性作用,同时

也揭示了各民族文化特性、各民族社会发展以及各民族相互关系所受到的来自宗教的作用和所产生的对于宗教的反作用。这些认识和理论的发展,突出了宗教学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地位,也提出了把这两门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研究宗教与民族关系这一重大任务。 在从十六世纪至今的国际政治发展和从元代以来的中国政治生活中,各个国家或民族的政治关系和社会生活受到宗教的巨大影响并反过来影响宗教的传播和发展,以及一个国家或民族内部的社会政治生活受到宗教巨大影响又反作用于宗教的情况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在某些国家,在某些地区,在某些时代,宗教与民族之间关系、民族内部生活以及国际政治的相互影响极度表面化和扩大化,以至于成为“热点”,形成危机,造成爆炸性局势,而成为或引发战争或缔造和平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决定着国际或国内政治的稳定与否,民生的和谐与否。这些历史的教训和活生生的现实,突出了宗教学和民族学同社会政治问题的关联,也提出了把宗教与民族关系的研究同社会政治状况结合起来这一重大任务。 上述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迫切要求,使得研究宗教与民族的关系成为必须,也构成了本文写作的宗旨。 二 1、宗教与民族之所以有着密切的关联,是因为二者与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就宗教而言,一方面它作为人类超越精神的一种表现内在于社会文化,作为一种原创精神以无形的方式塑造着社会文化,但是另一方面,既然它的信仰或无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各国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紧密联系,向一体化方向发展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它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其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成因涉及到国家经济体制、企业趋利动机与技术进步等三个因素。(1)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体制障碍。(2)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推动了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发展。(3)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远距离控制的成本,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货币和跨国公司等领域的发展上,其表现主要有:第一,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一环。第二,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到了80年代末,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额超过3万亿美元,其中3/4是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第三,金融国际化。国际金融活动规模空前,大大超过了全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第四,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跨国公司是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它把世界经济全球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第五,全球贸易规则日趋统一和完善,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在其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世界生产力迅速提高。(2)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不断加强。(3)国际贸易迅速增长,商品结构、贸易地区均发生重大变化,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全球化使商品、服务、资本、人才、资源等各种要素流动的技术性和政策性障碍大幅减少,加快了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4)国际金融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体化程度最高的领域,被看作世界经济运行的核心,促进了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5)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全球工业化的重心正由西半球移向东半球。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比重的下降,其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迅速上升。 但是,经济全球化在加强各国相互依存,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1)加剧了世界经济的不稳定。(2)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3)全球范围内的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主要的负面影响在于:加剧了各国间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收益大都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教案

[教案]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国际竞争的实质,认识中国的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例如,当代发展的趋势、世界多极化与单极化的斗争;培养自主学习,关注国际政治发展,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分析资料和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注祖国在世界舞台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信念;树立全球观念,尊重世界多样性,关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的观念。 教学重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与作用 教学难点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教学方法谈话、讨论合作与讲授法相结合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世界地图的展示及相关的文字说明,呈现了当代已经形成的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的情况,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原有的知识,感悟、体验、探究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新特点,通过探究共享的问题,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从美苏争霸的结束和图片说明,引导学生当今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为什么会出现多极化趋势呢?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1、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原因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旧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组合;大国关系经历重大而深刻的调整。 世界多极化趋势有什么表现呢?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以欧盟、美国、俄罗斯、中国、日本等为代表。 通过探究活动“欧盟用一个声音说话”,具体剖析欧盟作为当今世界重要一极的概况,让学生加深对“多极”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通过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什么问题?欧盟成员国的增加为它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说明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俄罗斯、日本在当今世界舞台上的扮演什么角色?加深对“多极”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虽然出现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但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因为单极与多极,争霸与反争霸将长期存在。 世界多极化能带来什么好处呢? 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作用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主要表现为: 由于世界多极化是建立在各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它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 面对世界多极化趋势,中国要谋求成为世界多极化中的一极,应如何应对挑战呢? 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如何应对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综合国力 2、国际竞争的实质: 当今综合国力主要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竞争

【金榜学案】2020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612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精练精析 岳麓版

612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中所说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指的是( ) A.铁木真 B.忽必烈 C.阿保机 D.阿骨打 2.成吉思汗被美国《华盛顿邮报》评选为“千年风云第一人”,下列内容与成吉思汗有关的是( ) ①统一蒙古各部②建立蒙古政权 ③灭亡南宋④定国号为元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3.(2020·泰安模拟)“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 这首《天堂》充分表达了蒙古歌手腾格尔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在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曾建立了一个疆域空 前辽阔的元王朝,其建立者是 ( )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完颜阿骨打 D.耶律阿保机 4.若想欣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诗的全文,需要查阅下列哪位人物的诗作( ) A.李白 B.文天祥 C.岳飞 D.辛弃疾 5.(2020·济宁中考)黄岩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据史料记载,1279年,我国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受中 央政府委派,在对国家领土测绘过程中,黄岩岛就是其中的一个测绘点。1279年我国处在( )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6.(2020·安阳模拟)某中学历史老师确定了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开创的第一个全国 性统一政权”,你认为下列地图中能为这一课题所用的材料是( ) 7.有一次,李肇星(我国前外交部长)和美国一位领导人会谈,对方说,我对中国“侵略”西藏感到非常不 满。李肇星立刻问他,你了解西藏的历史吗?对方摇摇头。李肇星说:“我可以向您解释,但您理解起来 可能会有点困难,因为西藏被划入中国版图的时候,还没有美国这个国家。”说到这里,台下响起了长久 的热烈掌声。“西藏被划入中国版图”始于( ) A.元朝 B.明朝 C.秦朝 D.中华人民共和国 8.元朝时,你如果到松江学习棉纺织业技术,你首选拜访的老师应是( ) A.王昭君 B.黄道婆 C.文成公主 D.金城公主 9.歌曲《爱我中华》中有一句歌词“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哪一个民族是在 元朝时融合形成的( ) A.蒙古族 B.回族 C.满族 D.藏族 10.老师布置七年级一班同学搜集元朝民族关系方面的资料,同学们搜集到了不少相关资料。请你帮助他 们整理出能够反映元朝民族融合发展的资料,它们是 ( ) ①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杂居相处 ②契丹、女真等族同汉族融合 ③元朝有很多定居中国的外国人 ④回族开始形成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2015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2015 一、填充题 1.民族关系既是一种( 社会)现象,也是一种( 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 民族性)的内容。 3.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 平等)、团结、互助、( 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当今世界,( 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5.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 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二、单项选择题 1.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C)的关系。 A.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 C.民族群体之间 D.民族个体之间 2.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 D )的关系。 A.不同民族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 C.各民族与各自治机关 之间 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 3.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B)决定的。 A.结构 B.性质 C.社会基础 D.发展规律 4.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 D )。 A.平等 B.团结 C.互助 D.和谐 5.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 D )。 A.求同存异 B.和平共处 C.互助与互利 D.和平与发展 三、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 ABCE )。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D.习俗 交流交融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 ABCE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