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料煅烧液相量与温度

熟料煅烧液相量与温度
熟料煅烧液相量与温度

熟料煅烧液相量与温度熟料的烧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液相含量及其物理化学性质。因此,控制液相出现的温度、液相量、液相粘度、液相表面张力和氧化钙、硅酸二钙溶于液相的速率,并努力改善它们的性质至关重要。1.最低共熔温度

系统最低共熔温

度(℃)

系统

最低共熔温

度(℃)

C3S-C2S-C3A 1455 C3S-C2S-C3A –C4AF 1338

C3S-C2S-C3A -Na2O 1430 C3S-C2S-C3A -Na2O -Fe2O31315

C3S-C2S-C3A -MgO 1375 C3S-C2S-C3A -Fe2O3 -MgO 1300

C3S-C2S-C3A-Na2O-MgO 1365 C3S-C2S-C3A-Na2O-MgO -Fe2O31280

表1 一些系统的量低共熔温度

液相出现的温度决定于物料在加热过程中的最低共熔温度。而最低共熔温度决定于系统组分的性质与数目。表1列出了一些系统的最低共熔温度。

由表1可知,系统组分数目越多,其最低共熔温度越低,即液相初始出现的温度越低。硅酸盐水泥熟料由于含有氧化镁、氧化钠、氧化钾、硫矸、氧化钛、氧化磷等次要氧化物,因此,其最低共熔温度约为1280℃左右,适量的矿化剂与其他微量元素等降低最低共熔温度,使熟料烧结时的液相提前出现。如参加矿化剂后最低共熔温度约1250℃,即1250℃开始出现液相。

2.液相量

如前所述,熟料的烧结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液相。液相是硅酸三钙形成的必要条件,适宜的液相量有利于C3S形成,并保证熟料的质量。液相量太少,不利于C3S形成,反之,过多的液相易使熟料

结大块,给煅烧操作带来困难。

液相量与组分的性质、含量及熟料烧结温度等有关。因此,不同的生料成分与煅烧温度等对液相量有很大影响。一般水泥熟料烧成阶段的液相量大约为20%~30%。

(1)液相量与煅烧温度、组分含量有关,根据硅酸盐物理化学原理,不同温度下形成的液相量可按下式计算:

①煅烧温度为1338℃时:

IM(P)>1.38 L=6.1F(6.1)

IM(P)<1.38 L=8.2A-5.22F(6.2)

②煅烧温度为1400℃和1450℃时:

1400℃L=2.95A+2.5F+M+R(6.3)

1500℃L=3.0A+2.2F+M+R(6.4)

式中L——液相量(%);

F——熟料中Fe2O3的含量(%);

A——熟料中Al2O3的含量(%);

M、R——MgO及(Na2O+K2O)的含量(%)。

(2)液相量随熟料中铝率而变化,一般硅酸盐水泥在煅烧阶段的液相量随铝率和温度的变化情况见表2所示。

生产中,应合理设计熟料化学成分与率值,控制煅烧温度在一个适当的范围内。这个范围大体上是出现烧结所必需的最少的液相量时的温度到出现结大块时的温度之间,即通常所说的烧结范围。就硅酸盐水泥而言,烧结范围约150℃左右。当系统液相量随温度升高而缓

慢增加,其烧结范围就较宽;反之,其烧结范围就窄。例如,硅酸盐水泥中含铁量较低,该系统的烧结范围就较宽;若含铁量较高,其烧结范围就较窄。过窄的烧结范围对煅烧操作的控制是不利的。

表2 熟料中液相量随铝率和温度的变化情况

温度(℃)

IM(P)=Al2O3/Fe2O3

2.0 1.25 0.64

1338 18.3 21.1 0

1400 24.3 23.6 22.4

1450 24.8 24.0 22.9

3.液相粘度

液相粘度对硅酸三钙的形成影响较大。粘度小,液相中质点的扩散速度增加,有利于硅酸三钙的形成。而液相的粘度又随温度与组成(包括少量氧化物)而变化。提高温度,液相内部质点动能增加,削弱了相互间作用力,因而降低了液相粘度。

改变液相组成时,随着液相中离子状态和相互作用的变化液相粘度相应发生改变。由于Al3+离子半径为0.057μm,Fe3+离子半径为0.067μm,因而Al3+趋向于构成紧密堆积的四面体并与4个O2+离子配位,价键较强,粘滞流动中不易断裂,从而粘度高。Fe3+趋向于构成疏松的八面体以六配位存在,其价键较弱,粘滞流动中易于断裂,因而粘度较低。故提高铝率时,液相粘度增大,而降低铝率则液相粘度减少。MgO、SO3的存在可使液相粘度降低。而碱的作用与其形态、性质有关,Na2O、K2O使液相粘度增大,而Na2SO4或K2SO4则使液相粘度降低。此外,引入适量的微量组分如氟化物,特别是石膏、萤石这类复合组分可降低液相粘度,但微量组分间的含量配合不

当或加入量过多反而使液相变稠,不利于熟料烧结。

4.液相的表面张力

液相的表面张力愈小,愈易润湿固相物质或熟料颗粒,有利于固液反应,促进C3S的形成。液相的表面张力与液相温度、组成和结构有关。液相表面张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液相中有镁、碱、硫等物质存在时,可降低液相的表面张力,从而促进熟料烧结。

5.氧化钙和硅酸二钙溶于液相的速率

C3S的形成过程也可以视为CaO和C2S在液相中的溶解过程。CaO和C2S的溶解速率大,C3S的成核与发育越快。因此,要加速C3S的形成实际上就是提高CaO与C2S的溶解速率,而这个速率大小受CaO颗粒大小和液相粘度所控制。表3为实验室条件下,不同粒径CaO在不同温度下完全溶于液相所需的时间。

表3 CaO溶于液相所需的时间(min )

温度(℃)

粒径(mm)

0.1 0.05 0.025 0.001

1340 11.5 59 25 12 1375 28 14 6 4 1400 15 5.5 3 1.5 1450 5 2.3 1 0.5 1500 1.8 1.7

含量均匀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含量均匀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 1 简述 1.1 本法适用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X E含量均匀度检查。 1.2 在生产过程中,某些小剂量的剂型由于工艺或设备的原因,可引起含量的均匀度的差异。本检查法的目的在于控制每片(个)含量的均一性,以保证用药剂量的准确。 1.3 含量均匀度系指小剂量或单剂量的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和非均相液体制剂的每片(个)含量符合标示量的程度。 1.4 除另有规定外,片剂、胶囊剂或注射用无菌粉末,每片(个)标示量不大于10mg或主药含量小于每片(个)重量5%者;其他制剂,每个标示量不大于2mg或主药含量小于每个重量2%者;以及透皮贴剂,均应检查含量均匀度。对于药物的有效度与毒副反应浓度比较接近的品种或混匀工艺较困难的品种,每片(个)标示量不大于25mg 者,也应检查含量均匀度。复方制剂仅检查符合上述条件的组分。 1.5 凡检查含量均匀度的制剂,不再检查重(装)量差异。 1.6 含量均匀度的限度应符合各品种项下的规定。 2 仪器与用具 按正文中该品种项下的规定。 3 试药与试液 按正文中该品种项下的规定。 4 操作方法

4.1 供试品初试10片(个),复试20片(个)。 4.2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照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每片(个)的响应值(如吸光度或峰面积等)或含量。 5 注意事项 5.1 供试品的主药必须溶解完全,必要时可用乳钵研磨或超声处理,促使溶解,并定量转移至量瓶中。 5.2 测定时溶液必须澄清,如过滤不清,可离心后,取澄清液测定。 5.3 用紫外-可见分光关度法测定含量均匀度时,所用溶剂需一下配够,当用量较大时,即使是同批号的溶剂,也应混合均匀后使用。 6 记录与计算 6.1 应记录所用检查方法,所用仪器型号(或编号),以及每片(个)测得的响应值等数据。 6.2 根据测得的响应值,分别计算出每片(个)以标示量为100的相对含量X,求其均值和标准差S(S= )以及标示量与均值之差的绝对值A(A=|100- |)。 6.3 当含量测定方法与含量均匀度检查所用方法不同时,而且含量均匀度未能从响应值求出每片(个)含量的情况下,用系数校正罚求得每片(个)以标示量为100的相对含量X。 6.3.1 可取供试品10片(个0,照该品种含量均匀度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得仪器测定法的响应值Y(可为吸光度或峰面积等),求其均值。 6.3.2 另由含量测定法测得以标示量为100的含量X A,由X A除以响应

初中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表格计算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张老师2011 1.石灰石是某省的主要矿产之一。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测定当地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来了一些矿石样品,并取稀盐酸200g,平均分成4份,进行实验,结果如下: (1)哪几次中实验中矿石有剩余?。 (2)上表中m的数值是。 (3)试计算这样石灰石矿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某同学为了测定黄铜屑的(由锌和铜形成的和金)样品的组成。分四次取样品与稀硫酸反应,只发生一个反应:Zn+H2SO4===ZnSO4+H2↑,其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求黄铜中锌的质量分数。 3.某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测定铜铁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现取铜铁合金样品20.0g,将80.0g稀硫酸平均分成4份,分4次逐渐加入到样品中,每次充分反应(只发生反应:Fe+H2SO4===FeSO4+H2↑ 试求:(1)20.0g铜铁合金中,铜的质量为。 (2)铜铁合金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某同学取回矿石样品,他对样品中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了检测,方法是:取矿石样品8g,将40g盐酸溶液分四次加入,所得数据如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请计算: (1)上表中m的数值。 (2)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要制取4.4g二氧化碳,需要含碳酸钙质量分数为80%的石灰石多少克?

5.黄铜是由铜和锌所组成的合金,用途广泛。某兴趣小组为探究黄铜合金的组成,取20.00 g粉末状黄铜合金样品,把60.00 g稀硫酸平均分成三等份,分三次加入样品中,均有气体产生,充分反应后,过滤出固体,将其洗涤、干燥、称量,得实验数据如下: 请计算:(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1)该黄铜合金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 (2)第二次实验中放出气体的质量。 6.某课外小组用实验检验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大理石中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甲乙丙同学分别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烧杯质量为25.0g) 若甲乙丙三同学中有一名同学所取大理石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所取的盐酸与大理石恰好完全反应。 (2)计算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九年级化学方程式计算专题-图表题

九年级化学方程式计算专题-图表类1、课题小组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CaCO 3的含量,取l0g石灰石样品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注入一定量某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使之与样品充分反应(杂 质不参与反应)。随反应进行,注入稀盐酸的质量与反应得到气体的质量呈 右图所示关系。请完成下列计算内容: (1)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有一瓶因保存不当而部分变为碳酸钠的氢氧化钠固体,为测定其 组成,称取10g样品(杂质不与盐酸反应)配成溶液,向其中滴加溶 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只放出二氧化碳气体且质量与加入稀 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试求: (1)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是多少g? (2)样品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后生成氯化钠的质量是多少g? (3)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某学校的学习小组对当地的石灰石矿区进行调查,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采用的方法如下:取该石灰石样品16g,把8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下表(已知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等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请计算: (1)上表中n的数值为。 (2)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写出计算过程) (3)反应前盐酸的质量分数?

4、某校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的同学们为了测定某氢氧化钙试样中Ca(OH)2的含量(含有的杂质为CaCO3),共做了3次实验,使一定质量的该试样分别与同一种稀盐酸反应,所得相关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1)在第次实验中,反应容器内有白色固体剩余。 (2)原试样中Ca(OH)2的质量分数为。(计算结果精确至0.1%) (3)经测知,第2次实验反应完全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只有一种,通过计算求出实验所取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计算结果精确至0.1%)

药物分析常用计算公式

色谱外标法含量计算 计算公式 含量 样 平均重 样 样 对照品比值 对 对 对 —————————————————————————————————————————————— 色谱外标法均匀度计算 计算公式 含量 样 样 对照品比值 对 对 对 —————————————————————————————————————————————— 色谱外标法溶出度计算 计算公式 溶出度 样 样 对 对 对 —————————————————————————————————————————————— 色谱内标法含量计算 计算公式: 校正因子( ) 内 对 内 对 内 对 含量 样 内 样 平均重 内 内 样 —————————————————————————————————————————————— 色谱内标法均匀度计算 计算公式 含量 样 内 样 内 内 系数A= |100-含量平均值|; 系数S=含量标准差;判断值为A+1.80S —————————————————————————————————————————————— A 样:供试品溶液主峰的峰面积 V 样:供试品稀释体积 Spec.:供试品标示量 AVG :对照品比值平均值 A 对:对照品溶液主峰的峰面积 V 对:对照品稀释体积 W 对:对照品取样量×含量 A 样:供试品溶液主峰的峰面积 W 平均重:供试品平均重 V 样:供试品稀释体积 W 样:供试品取样量 Spec.:供试品标示量 AVG :对照品比值平均值 A 对:对照品溶液主峰的峰面积 V 对:对照品稀释体积 W 对:对照品取样量×含量 系数A= |100-含量平均值| 系数S=含量标准差 判断值为A+1.80S A 样:供试品溶液主峰的峰面积 V 样:供试品稀释体积 W 对:对照品取样量×含量 A 样:供试品溶液主峰的峰面积 V 样:供试品稀释体积 W 平均重:供试品平均重 A 内':供试溶液内标峰面积 V 内':供试溶液内标稀释体积 W 样:供试品取样量 Spec.:供试品标示量 A 内:对照溶液内标峰面积 W 对:对照品取样量×含量 V 内:对照溶液内标稀释体积 A 对:对照溶液主峰的峰面积 W 内:内标物质取样量×含量 V 对:对照品稀释体积 Spec.:供试品标示量 A 对:对照品溶液主峰的峰面积 V 对:对照品稀释体积 A 样:供试品溶液主峰的峰面积 V 样:供试品稀释体积 A 内':供试溶液内标峰面积 V 内':供试溶液内标稀释体积 Spec.:供试品标示量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专题——表格题

九年级化学中考计算专题复习――表格类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化学方程式有关量的意义。 2、让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养成正确的审题习惯、规范完整的书写习惯,提高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习题训练,提高学生对图表的分析、数据的选择能力,体会出质量守恒定律是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依据。 4、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不畏困难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一、河北理综36题(5分宝典--3要2关2注意) 3个要领:步骤完整,格式规范,得数准确。 2个关键: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2个注意事项:计算时单位要统一,代入量要纯且完全反应。 二、近9年河北计算题考情

归纳总结: 文字叙述类-3次;实物流程图类-2次;表格类-3次; 坐标曲线类-1次;标签类-0次。 对于表格类的计算题,存在表格数据分析不清,导致代入量找不准,本节课重点突破表格类的计算题。 三、例题精练 例1:将生理盐水与足量硝酸银溶液混合,计算生理盐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各找2名学生前板书写并讲解分析解题过程,教师点评) 例2:计算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归纳总结: 1、学生总结表格题的突破口 表格体现出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找差量(质量守恒定律) 表格为分次加入反应物的,找到一组恰好完全反应的量。 2、老师总结 此类试题重在考察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归纳能力。因此解题的关键是通过比较图表数据所表达的物质质量的变化规律,从中选取关键的数据(一般是恰好完全反应的数据或完全反应的物质),再利用其质量来进行解答。(注意:解设!!!) 练习巩固: 10g Cu-Zn合金于烧杯中,取60g稀硫酸分6次加入,充分反应。 1、计算黄铜中锌的质量分数; 2、所用稀硫酸质量分数。 (找1名学生分析表格) 课后作业:将其改编为实物流程图类。(为下节课做铺垫) 四、表格类计算题小结 分析表格: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找差量(质量守恒定律);分次加入反应物的,找到恰好完全反应的一组量(注意:解设!!)

15版药典含量均匀度检查法

0941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
含量均匀度系指小剂量的固体、 半固体和非均相液体单剂量制剂的每一个单剂含量符合 标示量的程度。 一、适用范围 除另有规定外,片剂或硬胶囊剂,每一个单剂标示量小于 25mg 或主药含量小于每一个 单剂重量 25%者;包衣片剂(薄膜包衣除外) 、内充非均一溶液的软胶囊、单剂量包装的复 方固体制剂(冻干制剂除外)均应检查含量均匀度。片剂和硬胶囊剂的复方制剂仅检查符合 上述条件的组分。 表1 剂型 大类 非包衣片 片剂 包衣片 硬胶囊 胶囊剂 软胶囊 单组分制剂* 多组分制剂** 冻干制剂*** 其他 非均一溶液 溶液 薄膜衣 其他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的适用范围 小类 标示量或主成分比例 ≥25mg 且≥25% 重量差异 重量差异 含量均匀度 装量差异 含量均匀度 装量差异 重(装)量差异 重(装)量差异 含量均匀度 装量(差异) 含量均匀度
指只含一种成分并且不含任何辅料的制剂 指复方制剂或含有辅料的单方制剂 指溶液在最终容器中进行冻干的制剂
<25mg 或 25% 含量均匀度 含量均匀度 含量均匀度 含量均匀度 含量均匀度 装量差异 重(装)量差异 重(装)量差异 含量均匀度 装量(差异) 含量均匀度
其他单剂量包装 固体制剂 单剂量包装溶液 型制剂 其他
*
**
***
凡检查含量均匀度的制剂,包括复方制剂在内,一般不再检查重(装)量差异。除另有 规定外,不检查多种维生素或微量元素的含量均匀度。 二、检查方法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 10 片(个) ,照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每一个单剂
? 以标示量为 100 的相对含量 Xi,求其均值 X 和标准差 S ? S = ? ?
∑ ( x ? x) n ?1
2
? ? 以及标示量与 ? ?
均值之差的绝对值 A(A= 100 ? X ):如 A+2.20S≤L,则供试品的含量均匀度符合规定;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典型例题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典型例题 例1:(南通市中考)密闭容器内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A B C D O.4反应前质量/g 31.6 19.7 8.7 3.6 0反应后质量/g 17.4待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C一定是化合物,物质D可能是单质 B.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g C.反应过程中,物质B与物质D变化的质量比为87∶36 D.若物质A与物质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97∶158,则反应中A与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l∶2 解读由题中所给的数据可知:C反应后质量没有了,说明是反应物,而B、D反应后质量都增加了,说明是生成物,C反应掉 31.6g,B、D共生成的质量只有11.9g,说明A也生成物,且生成的质量为19.7g,则该反应为分解反应,C一定是化合物,A、B、D可能是化合物,也可能是单质;然后由质量比、相对分子质量比求化学计量数比。 答案:AD 例2:(北京市中考)甲醇(CHOH)是一种有毒、有酒的气味的可燃性液体。甲醇在3氧气中不完全燃烧可发生如下反应:8CHOH + nOmCO+ 2CO + 16HO。若反应生成2232 水,请计算:3.6g m值是(1)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是多少克?(写出规范计算步骤)2()此题要求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去确定化学计量数。质量守恒定律不仅体现在宏观上解读总质量相等、元素的质量相等,还体现在微观上原子个数相等。根据碳原子数反应前后相,然后根据化学方程2+2+16 ,n=11 ×;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为,等,8=m+2 m=6 8+2n=6 3.6g式,由生成水,求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1(答案:)61 / 6 (2)8+2n=6×2+2+16 n=11 设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X 6CO+ 2CO + 16H8CHOH + 11OO 2322 11×32 16×18 x 3.6g 11?32x?16?183.6g x=4.4g 答:参加反应的氧气为4.4g。 例3:(江西省中考)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钢铁厂生铁样品中铁的质量分数,在实验室将5.8g 生铁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5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反应后称得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55.6g。求: (1)产生氢气的质量是多少?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法格式和步骤(精)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法、格式和步骤 二. 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方法、格式和步骤。 难点:不纯物的计算。 三. 教学过程 1.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和反应后生成什么物质,而且还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进行的。因此,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算出生成物的质量;已知生成物的质量可以算出反应物的质量;已知一种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可以算出另一种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以算出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化学计算题是从“量”的方面来反映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化学计算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其中化学知识是数学计算的基础,数学又是化学计算的工具。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必须对有关的化学知识有清晰的理解,熟练掌握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式写错了,或者没有配平,化学计算必然会得出错误结果。 2.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1)根据题意设未知量 (2)根据题意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和以及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化学方程式的相对应的化学式的下面。 (4)列比例式,求解。 (5)简明的答题。 3.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1)解题格式必须规范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是以纯净物的质量进行计算,对于不纯的反应物或不纯的生成物必须折算成纯净物的质量,再进行计算。 (3)必须正确使用单位。 4.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常见的错误: (1)不认真审题,答非所问。 (2)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写错。 (3)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 (4)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错误 (5)单位使用错误 (6)把不纯物质当成纯净物进行计算 【典型例题】 例1. 要制取4克氢气,需要多少克锌? 解:设需要锌的质量为x。 Zn + H2SO4 ==== ZnSO4+ H2↑

单剂量药物制剂含量均匀度测定法操作标准(EP)

剂量单位均匀度测定法操作标准(EP)

目录 1.目的 (3) 2.适用范围 (3) 3.参考文件 (3) 4.责任 (3) 5.程序或内容 (3) 6.变更历史记录 (6) 7.再审核记录 (6)

1. 目的:规范单剂量药物制剂含量均匀度(EP)检验操作,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无误。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单剂量药物制剂含量均匀度(EP)的检测。 3. 参考文件:EP现行版。 4. 责任:检验员、检验室负责人、质量控制部负责人、质量保证部负责人对本标准执行负责。 5. 程序或内容 5.1 为保证所有制剂剂量单位的均匀性,一批药物中的每个剂量单位的药物含量应在标示量的窄小范围内。剂量单位是指每单位剂型中含单剂量药物或一个剂量的一部分药物的制剂。除另有规定,剂量单位均匀度检查法不适用于单剂量包装的外用、皮肤用混悬剂、乳剂、凝胶剂。多种维生素或微量元素一般不需要检查含量均匀度。 5.2 术语“剂量均匀度”是指各剂量单位中药物含量的均匀性程度。因此,当剂量单位含有单一组分或多组分药物时,除本药典中另有说明,本章节规定适用于包含在剂量单位中的每个药物成分。 5.3 剂量单位均匀度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表示:含量均匀度或重量差异(见表1)。 5.3.1 规定剂型的含量均匀度检查是基于测定制剂中单个药物成分的含量,来判定该药物成分的含量是否在设定的限度以内。含量均匀度检查适用于剂量均匀度检查的所有制剂。下述剂型可进行重量差异检查。 5.3.1.1 灌封于单剂量容器和软胶囊中的溶液剂。 5.3.1.2 包装在单剂量容器中并不含活性或非活性添加物的固体制剂(包括粉末、颗粒和无菌固体制剂)。 5.3.1.3 包装在单剂量容器中并含或不含活性或非活性添加物,由真溶液直接冻干制得的固体制剂(包括无菌固体制剂),该制剂应在标签上标注制法。 5.3.1.4 固体(包括无菌分针)包装在单次剂量的容器内,由溶液并且经过冷冻干燥而制得,包装于最终的容器中,并贴有标签标示这种剂型的制备方式。 5.3.1.5 含药物成分25mg或25mg以上的硬胶囊、未包衣片或薄膜衣片,或药物成分占剂量单位总重量25%或25%以上时的的硬胶囊、未包衣片或薄膜衣片,硬胶囊按内容物重量计;其他重量比例低于25%的药物成分的均匀性检查符合含量均匀度规定的除外。 5.3.2 不满足上述重量差异检查条件的所有其他制剂都需要进行含量均匀度检查。对于不满足25mg和25%限度规定的产品,当最终剂量单位中的药物成分含量的相对标准差(RSD)不超过2%时,可用重量差异检查代替含量均匀度检查。这种RSD测定需基于工艺验证和工艺开发数据,或有规定支持这一变更。这个含量RSD是指每个剂量单位浓度(m/m或者m/V)的RSD,此处每个剂量单位浓度系每个剂量单位的含量测定结果除以单个剂量单位重量而得。(见表2的RSD相关公式)。 表1含量均匀度(CU)检查和重量差异(MV)检查在制剂中的应用

GMP认证全套文件资料56-含量均匀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目的:建立含量均匀度检查法标准操作规程。 适用范围:含量均匀度检查。 责任:质检员实施本操作规程,检验室主任负责监督本规程正确执行。 程序: 1.简述 1.1本法适用于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X E含量均匀度检查。 1.2含量均匀度系指小剂量片剂、膜剂、胶囊剂或注射用无菌粉末等制剂中的每片(个)含量偏离标示量的程度。 1.3除另有规定外,片剂、胶囊剂或注射用无菌粉末,每片(个)标示量小于10mg或主药含量小于每片(个)重量5%者;其他制剂,每个标示量小于2mg或主药含量小于每个重量2%者,均应检查含量均匀度。复方制剂仅检查符合上述条件的组分。 1.4凡检查含量均匀度的制剂,不再作重(装)量差异的检查。 1.5本法以统计学理论为指导,综合标准差与偏离度而拟定的计量型方法。方法中,采用2次抽样法(复试的倍量法),以减少工作量和错判率。含量均匀度的限度一般为±15%。 2.仪器与用具 按正文中该品种项下的规定。 3.试药与试液 按正文中该品种项下的规定。 4.操作方法 4.1供试品初试10片(个),复试20片(个)。 4.2取供试品,按照各该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每片(个)主药的含量或响应值。

5.注意事项 5.1供试品的主药必须溶解完全,必要时可用乳钵研磨或超声波处理,促使溶解,并定量转移至容量瓶中。 5.2测定时溶液必须澄清,如过滤不清,可离心后,取澄清液测定。 5.3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含量均匀度时,所用溶剂需一次配够,当用量较大时,即使是同批号的溶剂,也应混合均匀后使用。 6.记录与计算 6.1应记录检测方法,所用仪器型号,以及每片(个)测得的结果等。 6.2当含量测定方法与含量均匀度检查所用方法不同时,而且含量均匀度未能从响应值(如吸收度)求出每片(个)含量情况下,用系数校正法求得每片(个)以标示含量为100的相对含量X 。 6.2.1取供试品10片(个),照该药品含量均匀度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得每片(个)的响应值Y (可为吸收度或峰面积等),并求其均值Y 。 6.2.2另由含量测定法测得以标示量为100的平均含量X A ,由X A 除以响应值的均值Y ,得比例系数K (K =X A /Y )。 6.2.3将上述诸响应值Y 与K 相乘,求得每片(个)以标示量为100的相对含量X (X =KY )。 6.3根据测得结果,分别计算出每片(个)以标示量为100的相对含量X ,并求其均值X 和 标准差S ,以及标示量与均值之差的绝对值A (A =|100-X|)。 7.结果与判定 7.1如A +1.80S ≤15.0,即判为符合规定。 7.2如A +S >15.0,即判为不符合规定 7.3如A +1.80S >15.0,且A +S ≤15.0,则应另取20片(个)复试。根据初、复试结果计算30片(个)的X 、S 和A ;若A +1.45S ≤15.0,即判为符合规定;若A +1.45S >15.0,则判为不符合规定。 ) 1)((2 --=∑n X X S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

0 9 4 1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 本法用于检查单剂量的固体、半固体和非均相液体制剂含量符合标示量的程度。 在生产过程中,某些小剂量的剂型由于工艺或设备的原因,可引起含量均匀度的差异。本检查法的目的在于控制每片(个)含量的均一性,以保证用药剂量的准确。 除另有规定外,片剂、硬胶囊剂、颗粒剂或散剂等,每一个单剂标示量小于25mg或主药含量小于每一个单剂重量25%者;药物间或药物与辅料间采用混粉工艺制成的注射用无菌粉末;内充非均相溶液的软胶囊;单剂量包装的口服混悬液、透皮贴剂和栓剂等品种项下规定含量均匀度应符合要求的制剂,均应检查含量均匀度。复方制剂仅检査符合上述条件的组分,多种维生素或微量元素一般不检查含量均匀度。 凡检査含量均匀度的制剂,一般不再检査重(装)量差异;当全部主成分均进行含量均匀度检查时,复方制剂一般亦不再检查重(装)量差异。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10个,照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每一个单剂以标示量为100的相对含量X,求其均值和标准差S以及标示量与均值之差的绝对值A (A = | 100-| ) 。 若A + 2.2 S≤L,则供试品的含量均匀度符合规定; 若A + S > L,则不符合规定;

若A +2.2 S > L,且A + S < L ,则应另取供试品20个复试。 根据初、复试结果,计算30个单剂的均值、标准差S和标示量与均值之差的绝对值A 。再按下述公式计算并判定。 当A≤0.25 L时,若A2+ S2≤0.25L2,则供试品的含量均匀度符合规定;若A2+ S2> 0.25L2则不符合规定。 当A > 0.25L时,若A + l.7S ≤L,则供试品的含量均匀度符合规定;若A + 1.7S > L,则不符合规定。 上述公式中L 为规定值。除另有规定外,L =15.0 ;单剂量包装的口服混悬液、内充非均相溶液的软胶囊、胶囊型或泡囊型粉雾剂、单剂量包装的眼用、耳用、鼻用混悬剂、固体或半固体制剂L = 20.0 ;透皮贴剂、栓剂L = 25.0。 如该品种项下规定含量均匀度的限度为±2 0%或其他数值时,L = 20.0或其他相应的数值。 当各品种正文项下含量限度规定的上下限的平均值(T)大于 100.0(% )时,若< 100.0, 则A = 100-; 若100. 0≤≤T , 则 A = 0; 若> T , 则A = -T。同上法计算,判定结果,即得。当T< 100.0(% )时,应在各品种正文中规定A的计算方法。 当含量测定与含量均匀度检査所用检测方法不同时,而且含量均匀度未能从响应值求出每一个单剂含量情况下,可取供试品10个,照该品种含量均匀度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得仪器测得的响应 值Y i (可为吸光度、峰面积等),求其均值。另由含量测定法测得以标示量为100的含量X A, 由X A除以响应值的均值,得比例系数

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之图表图像型(教师)

化学议程式的计算之图表图像型 姓名:班级: 一、图表型计算: 1、某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用一定量的二价金属R和稀硫酸反应来制取氢气,所做5次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所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并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金属一定过量的组的编号是____________,稀硫酸一定过量的组编号是__________。 (2)若在当时的实验条件下,氢气的密度为0.085 g/L,则反应所用金属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__。 (3)若所使用的稀硫酸密度为1.12 g/cm3,则反应所用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 2、(08四川眉山)(6分)某化工厂生产的纯碱产品中常含有少量氯化钠,工厂的化验员对每批产品进行检测, 标出各种成份后才能投放市场。某厂化验员取取样品44g于烧杯中加水将其溶解,然后分几次逐滴加入溶质质 量分数为20%的稀盐酸,并不断搅拌,称量,将得到的有关数据记录如下(注:加盐酸时首先发生反应是:Na2CO3 + HCl = NaHCO3 + NaCl ,然后是NaHCO3 + HCl = NaCl + CO2↑+ H2O) (1)加入 g稀盐酸开始产生二氧化碳,最多产生二氧化碳 g。 (2)计算出44g样品中各成份的质量。 3、某标示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已放置了一段时间,为了检验溶液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 是否仍为5%),取该溶液20 g使其在MnO2作用下发生反应。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试通过计算判断该溶液的质量是否已发生变化。 4、(08黑龙江)长时间使用的热水壶底部有一层水垢,主要成分是CaC03和Mg(OH)2。学校化学研究性学习小 组同学通过实验想测定水垢中CaC03的含量为多少。他们取200g水垢,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同时测量5分钟 (min)内生成CO2质量,测量数据如下表: ①4 min后,水垢中的CaC03是否反应完全? ②该水垢中CaC0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二、图像型计算题 1、(济南)在一烧杯中盛有100gB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 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混合 溶液的质量与所滴入Na2CO3溶液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 示: 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 (1)在实验过程中,有气体放出,还可以看到的明显实 验现象是。 (2)在实验过程中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为 g。 (3)当滴入Na2CO3溶液至图中B点时,通过计算求此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精 确到0.1%) 2、(08湖北恩施)(5分)已知 Na2CO3的水溶液呈碱性,在一烧杯中盛有20.4g Na2CO3和NaCI 组成的固体混合物。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分数为10%的稀盐酸。 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 问题: (1)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烧杯中溶液的 pH 7(填>、=、<=。 (2)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烧杯中为不饱和溶液 (常温),通过计算求出其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 保留一位小数) 3、.(08河北)(5分)过氧化氢溶液长期保存会自然分解,使得溶质质量分数减小。小军从家中拿来一瓶久置的 医用过氧化氢溶液,和同学们一起测定溶质质量分数。他们取出该溶液51g,加入适量二氧化锰,生成气的质 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初中化学中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典型例题

初中化学中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典型例题 1、某课外活动小组为测定当地石灰石中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来了一些矿石,并取稀盐 酸200g,平均分成4份,进行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序号1234 加入样品的质量/g5101520 生成CO2的质量/g1.543.084.4m (1)哪几次反应中盐酸有剩余?; (2)上表中m的数值是; (3)试计算这种石灰石矿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实验室中一瓶久置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实验测得相关 数据如下图所示: 至质量不再减轻 剩余的混合物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 + 67.4g68.0g1.0g (1)剩余的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g,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g。 (2)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3)实验表明硫酸铜溶液在该反应中也能起到二氧化锰的作用。若用5.6g无水硫酸铜代替二氧化锰进行本实验,计算剩余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硫酸铜全部溶于水,计算时保留到0.1%)

3、实验室有一瓶未知浓度的BaCl2溶液,某同学取出150g该溶液于烧杯中,向其中逐滴加 入溶质质量分数为26.5%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所用Na2CO3 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甲所示。已知:BaCl2+Na2CO3=BaCO3↓+2NaCl请计算: (1)配制26.5%的Na2CO3溶液80g,需要Na2CO3固体g。 (2)BaCl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0.1%) 5、小明同学将13.9g含杂质的的纯碱样品(碳酸钠与氯化钠的混合物)与90.5g稀盐酸相混合,充分反应,测得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反应时间t/st0t1t2t3t4t5t6 气体质量m/g00.881.762.643.524.44.4 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碳酸钠完全反应后,生成CO2的质量为g (2)请在下面的坐标图中,画出反应是生成气体的质量(m)随时间(t)变化的曲线。(3)求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Na2CO3+2HCl=2NaCl+CO2↑+H2O)。

10.1 化学计算题 表格型计算(学生)

中考特训10 化学反应的计算 10.1 表格型计算 重难点集训目录 一、表格型计算与解答 1、已知反应前与反应后几个物理量,求待测量、反应性质与组成元素等 2、固体样品与某溶液反应(金属或大理石样品等)与酸的反应 3、求反应中某段的溶质种类与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 实验小组在实验室找到一瓶含有铜和铁的均匀混合物。为测定该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分别取一定质量的混合物与稀硫酸进行反应,实验分四组,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该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表中的W=________(填数值)。 (3)第1组实验中所得滤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 重难点习题集训

(4)计算第4组实验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在一定量的氢氧化钠稀溶液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 0.73%的稀盐酸,反应过程中不断搅拌并及时测量不同时刻溶液的温度与 pH 值,记录数据如下表: (1)观察上表发现,当反应时间在________s 时,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中和。 (2)分析上表数据发现,在逐渐滴加稀盐酸的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先升高后降低,请分析原因 _____ 。 (3)结合上表中滴入稀盐酸体积与 pH 值的变化数据,试计算氢氧化钠稀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稀盐酸的 密度取 1.0 g/mL ;化学方程式为 NaOH +HCl=NaCl +H 2O )

、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天安门前的华表、人民大会堂的不少柱子都是用大理 石做的。某大理石厂为了测定一批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5g大理石样品,把25g稀盐酸分5次(每次5g)加入到样品中(样品中的杂质与盐酸不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滤、洗涤、干燥等操作(无物质损失),最后称量,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⑴第________次实验中稀盐酸肯定过量。 ⑵该大理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 ⑶计算 5g 该大理石样品中的碳酸钙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化学表格型计算题(DOC)

表格型计算题 1(09朝阳区)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一批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8g 石灰石样品,把40g稀盐酸分为4次加入样品中(杂质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实验数据如下: (1)从以上数据可知,这四次实验中,第_______次实验后石灰石样品中的碳酸钙已完全反应。 (2)求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上表中m和n的数值应均为多少? (4)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2.为了测定某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某同学利用该合金与稀硫酸反应,进行了三次实验,所得相关得实验数据记录如下(实验中的误差忽略不计) (1)试计算该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 (2)从上表数据分析,当所取合金与所用稀硫酸的质量比为时,表明合金中的锌与稀硫酸中的硫酸完全反应。

3.(6分)某课外兴趣小组对实验室中的一瓶稀硫酸样品进行分析。他们分别用100g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次实验,锌粒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2)计算稀硫酸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4.Cu与Zn的合金称为黄铜,有优良的导热性和耐腐蚀性,可用作各种仪器零件。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某黄铜的组成,取20g该黄铜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分5次加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使之充分反应。每次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及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于 (1)上述表格中m的值为; (2)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3)所用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 (2009广东茂名)甲、乙、丙三位同学对氯化镁样品(仅含氯化钠杂质)进行如下检测:各取5.0 g样品溶于一定量的水中得到25. Og溶液,再分别加入不同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中,__________同学所用的氢氧化钠溶液一定过量。 (2)求样品中氯化镁的含量(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下同)。 (3)计算乙同学实验后所得溶液中的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答案:(1)丙 (3分) (2)解:设生成2.9克Mg(OH)2消耗MgCl2的质量为x,生成NaCl的质量为y,则 MgCl2 +2NaOH==Mg(OH)2↓+ 2NaCI (1分) 95 58 117 x 2.9 g y 95:58 =x:2.9 g x=4.75g (1分) 117:58 =y:2.9 g y=5.85g (1分) 混合物中MgCl2的质量分数为:4.75g 5.0g ×100%=95.0% (2分) (3)乙同学实验后溶液中NaCl的质量:5.0 g-4.75 g +5.85 g =6.1 g (1分) 乙同学实验后溶液的质量:25.0 g +40.0 g-2.9 g =62.1 g (1分) 乙同学实验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6.1g 62.4g ×100%=9.8% (2分) 答:略。 3.(2009青岛市)实验室现有氯化镁和硫酸钠的固体混合物样品,小明同学想测定样品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先称取该混合物样品20g,完全溶于水中,然后取用了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100g平均分四次加入其中,充分振荡,实验所得数据见下表,请你分析并进行有关计算: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第1页共4页 第二版 批准李忠华初审吴雅凝起草李鑫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 1 简述 1.1 本法适用于含量均匀度检查。 1.2 在生产过程中,某些小剂量的剂型由于工艺或设备的原因,可引起含量均匀度的差异。本检查法的目的在于控制每片(个)含量的均一性,以保证用药剂量的准确。 1.3 含量均匀度系指单剂量的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和非均相液体制剂含量符合标示量的程度。 1.4 除另有规定外,片剂、硬胶囊剂、颗粒剂或散剂等,每一个单剂标示量小于25mg或主药含量小于每一个单剂重量25%者;药物间或药物与辅料间采用混粉工艺制成的注射用无菌粉末;内充非均相溶液的软胶囊;单剂量包装的口服混悬液、透皮贴剂和栓剂等品种项下规定含量均匀度应符合要求的制剂,均应检查含量均匀度。复方制剂仅检查符合上述条件的组分,多种维生素或微量元素一般不检查含量均匀度。 1.5 凡检查含量均匀度的制剂,不再检查重(装)量差异;当全部主成分均进行含量均匀度检查时,复方制剂一般亦不再检查重(装)量差异。 1.6 含量均匀度的限度应符合各品种项下的规定。 2 仪器与用具 按正文中该品种项下的规定。 3 试药与试液 按正文中该品种项下的规定。 4 操作方法 4.1 供试品初试10片(个),复试20片(个)。 4.2 除另有规定外,取供试品,照各品种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每片(个)的响应值(如吸光度或峰面积等)或含量。 5 注意事项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 第2页 共4页 第二版 批准 李忠华 初审 吴雅凝 起草 李鑫 5.1 供试品的主药必须溶解完全,必要时可用乳钵研磨或超声处理,促使溶解, 并定量转移至量瓶中。 5.2 测定时溶液必须澄清,如过滤不清,可离心后,取澄清液测定。 5.3 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均匀度时,所用溶剂需一次配够,当用量较大时,即使是同批号的溶剂,也应混合均匀后使用。 6 记录与计算 6.1 应记录所用检测方法,所用仪器型号(或编号),以及每片(个)测得的响应值等数据。 6.2 根据测得的响应值,分别计算出每片(个)以标示量为100的相对含量X , 求其均值X 和标准差)1 )((1 2 --= ∑=n X x S S n i i 以及标示量与均值之差的绝对值 )100(X A A -=。 6.3 当含量测定方法与含量均匀度检查所用方法不同时,而且含量均匀度末能从响应值求出每片(个)含量的情况下,用系数校正法求得每片(个)以标示含量为100的相对含量X (X=KY )。 6.3.1 可取供试品10片(个),照该品种含量均匀度项下规定的方法,分别测定,得仪器测得的响应值Y (可为吸光度或峰面积等),求其均值Y 。 6.3.2 另由含量测定法测得以标示量为100的含量X A ,由X A 除以响应值的均值Y ,得比例系数)(Y X K K A =。 6.3.3 将上述诸响应值Y 与K 相乘,求得每片(个)以标示量为100的相对含(%))(KY X X =。同上法求X 和S 以及A ,计算,判定结果,即得。如需复试,应另取供试品20片(个),按上述方法测定,计算30片(个)单剂的均值Y 、比例系数K 、相对含量(%)X 、标准差S 和标示量与均值之差的绝对值A ,再按下述公式计算并判定。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 理论依据:所有化学反应均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理论依据是质量 守恒定律。 2. 基本依据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本依据是化学方程式中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为定值。而在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在数值上等于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其化学计量数 的乘积之比。例如:镁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22MgO,其中各物质的质量之比为,m(Mg):m (O2):n(MgO)=48:32:80=3:2:5。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 含杂质的计算,在实际生产和实验中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因此解题时把不纯的 反应物换算成纯净物后才能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而计算出的纯净物也要换算成实际生产和实验中的不纯物。这些辅助性计算可根据有关公式进行即可。 2. 代入化学方程式中进行计算的相关量(通常指质量;必须需纯净的(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质 量)。若是气体体积需换算成质量,若为不纯物质或者溶液,应先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或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1)气体密度(g/L)= (2)纯度=×100%=×100%=1-杂质的质量 分数 (3)纯净物的质量=混合物的质量×纯度 综合计算: 1. 综合计算题的常见类型 (1)将溶液的相关计算与化学方程式的相关计算结合在一起的综合计算。 (2)将图像、图表、表格、实验探究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综合计算 2. 综合计算题的解题过程一般如下:

综合型计算题是初中化学计算题中的重点、难点。这种题类型复杂,知识点多,阅读信息量大,思维过程复杂,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分析应用能力和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它考查的不仅是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知识,也是考察基本概念、原理及元素化合物的有关知识。综合计算相对对准度较大,但只要较好地掌握基本类型的计算,再加以认真审题,理清头绪,把握关系,步步相扣,就能将问题顺利解决。 3.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综合计算 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综合计算题,问题情景比较复杂。解题时,应首先明确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溶质的质量可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得出,其次应明确所求溶液的质量如何计算,最后运用公式汁算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成溶液质量的计算方法:生成溶液的质量=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一难溶性杂质(反应的混有的且不参加反应的)的质量一生成物中非溶液(生成的沉淀或气体)的质量。 (1)固体与液体反应后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于固体与液体发生反应,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首先要明确生成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其次再通过化学反应计算溶质质量是多少(有时溶质质量由几个部分组成),最后分析各量间的关系,求出溶液总质量,再运用公式计算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对于反应所得溶液的质量有两种求法: ①溶液组成法:溶液质节=溶质质量+溶剂质量,其中溶质一定是溶解的,溶剂水根据不同的题目通常有两种情况:原溶液中的水;化学反应生成的水。 ②质量守恒法:溶液质量=进入液体的固体质量(包括由于反应进入和直接溶入的)+液体质量-生成不溶物的质量-生成气体的质量。 (2)对于液体与液体的反应,一般是酸碱、盐之间发生复分解反应,求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此类计算与固体和液体反应后的计算类似,自先应明确生成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其次再通过化学应应计算溶质质量是多少(往往溶质质量由几个部分组成),最后分析各量间的关系、求出溶液总质量再运用公式计算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此类反应发生后,溶液质量也有两种求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