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公务员联考《申论》模拟试题答案

2020年公务员联考《申论》模拟试题答案
2020年公务员联考《申论》模拟试题答案

2020年公务员联考《申论》模拟试题答案

一、作答要求

(一)根据给定资料1~2,分析资料反映的本质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10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有条理,不超过150字。

(二)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概括资料3~6中争论的焦点问题,并谈谈理由。(15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三)如何理解资料中所提到的“塔西佗陷阱”。(20分)

要求:分析透彻,条理清晰,不超过250字。

(四)根据给定资料,谈谈如何破解“中国式过马路”的中国式困境。(15分)

要求:有针对性、对策可行,不超过300字。

(五)党的十七届五中全提出:“要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根据给定资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见解深刻,立意鲜明。

(2)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1000~1200字。

(一)根据给定资料1~2,分析资料反映的本质问题,并分析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10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有条理,不超过150字。

二、给定资料

1.社会心态,是指国家和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

心理倾向。改革开放前,因为我国经济成分的单一性以及就业方式、

利益分配格局的相对稳定,社会心态也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来,随

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利益日趋多元,社会心态也开始多元化:一部分朝着积极、开放、自信的方向良性发展,也有一部分朝着不良

的方向发展,具体表现有自我弱势定位、冷漠、浮躁、仇富恨官等,

不一而足。

社会心态问题早已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早在2006年10月,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以前

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当前,中国社会心态出现了失衡的现象。在这种形势下,培育

健康的社会心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

2020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叶金生这样说道。

全国政协委员叶建农道出其中一点,他认为现在社会不同阶层之

间沟通不够,利益诉求渠道表达不畅,造成很多误解和偏见,加剧社

会矛盾,有时甚至引发恶性事件。而全国人大代表陈云贤则认为,西

方文化的冲击和以手机、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消极负

面的社会心态在人群中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2020年5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了社会心

态蓝皮书——《2020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这是该所主编的相

关社会心态研究的第一本年度报告。

蓝皮书指出,中国社会正处在剧烈的转型期,而社会变迁带来的

影响巨大。调查显示,在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分别有49.8%、40.5%和47.7%的受访者表示当前的生活压力比较大或压力很大。值得

注意的是,在遇到“住房条件差、建/买不起房”问题的被访者中,感

到“很大压力”的比例在各项问题里是的,达到71.7%。李女士说:“20年前我得工资是50块钱,20年后的今天我的工资是3000块钱,

不过房价上涨的速度远比我工资的上涨的速度要快的多,这叫我如何

是好。”

近年来,中央十分重视民生问题,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得到了显著

改善。但随着社会快速发展,问题也层出不穷,政府不可能在短期内

解决所有的问题。2020年7月9日是李荣桂60岁的生日,前一天,在南昌一所高校负责绿化工作的他收到了单位终止聘用关系的通知书。

他无法像普通工人一样办理退休手续,因为他的身份是“临时工”,

单位从未为他办理过社保。

“从1980年的45元/月的工资到现在940元/月的工资,我在单

位做了30多年了,现在的心愿就是能办理退休。”去年年底,李荣桂

向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了仲裁申请,要求单位补缴社保和

支付加班工资获得支持,但学校指责其不懂感恩,并称其“工作年限

存有造假”,遂向法院起诉。今年5月20日,南昌市东湖区人民法院

一审判决,学校无须支付加班工资,驳回学校其他诉讼请求。

3.2020年重庆市高考报名人数虽有增加,不容忽视的是,应届高

中毕业生中,有上万名学生没有报名高考。据介绍,与三年前的高中

入学数量相比,高考报名人数比当初减少2万人左右。而据调查,应

届高三学生中,有上万考生没有报名参加高考。

而当地部分区县招生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高三学生

最后放弃高考的原因很复杂,这些考生多是农村考生,其中部分考生

迫于无奈拿个毕业证外出打工,“此外,严峻的就业形势,上完大学

找不到好工作,使读书‘无用论’思想在农村蔓延,如果孩子成绩平

平只能上专科,还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挣钱,早点减轻点生活压力。”

4.当今社会,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特别是在经济寒流

肆虐的今天,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用人单位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设

置了更高的、甚至是歧视性的就业门槛,如有的用人单位就明确规定:

本科以下学历者免谈。这无疑是在向社会传递一个信息:书读得越多、掌握的知识越全面、学历越高者,越受到用人单位的亲睐;只要有知识

有文化有文凭,不但很容易就业,而且能够找到既能人尽其才、又能

获取较高薪水的工作。也就是说,读书是有用的,人掌握知识的多少,是与人的生活质量成正比的。

就拿那些放弃高考的农村考生来说吧,为什么他们宁可选择外出

打工,也不愿意回乡务农,成为一名新农村的新农民呢?因为,他们也

认为自己是读书人,是有知识的人,是不屑于从事“修理地球”这个

简单又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哪怕是书读得不够,知识浅薄,也要出去闯荡,就算找到一份劳动强度大、薪水又低的工作,也比在农村种田强。原来,他们也信奉读书是走出农村的出路。原来,“读书无用论”,

仅仅他们为自己消极读书、知识浅薄、缺乏竞争力、不思进取、逃避

现实而寻找的一个借口罢了。

5.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确实不容乐观。有北大高材生

去卖猪肉;有大学生趋之若鹜地竟聘搓澡工,有的当上搬运工、保安;有

的回家卖糖葫芦,还有大学毕业生去技校回炉等等.这些新闻一经爆料,立即成为社会热点.这也似乎在潜移默化地使民众越来越认同这样一种

观点,即好大学不好考,大学毕业工作不好找,找到工作待遇又不好,还不如早点就业,积累社会经验。

大学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主体,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力量,更是引领一个社会的精神象征。没有一个国家敢废除大学教育。不过,让人悲哀的是,中国的大学教育越来越功利化。一些所谓热门的专业,如财经类,工科类这类赚钱多的专业,报考的学生几乎年年爆满,而

历史、哲学这类的所谓冷门专业,却门可罗雀。更悲哀的是,热门专

业招揽走秀的学生,却没有培养出一个中国的凯恩斯、爱因斯坦,中

国的大学教育还很落后,不过读书无用论却到处泛滥,实在令人费解。大学不是技校,大学永远也不可能像技校一样,主要培养那些技术实

用型的人才。

6.正读大学三年级的网友坚持认为,“对于绝大部分人憧憬大学

并为之努力的人来说,大学是条值得付出的康庄大道”。没有上大学

的人即使现在已经身家千万,但却错过了能够与你结伴为梦想拼搏的

朋友,错过了很多体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最重要的是错过了大

学这个汲取知识的殿堂。除此之外,大学更让很多人在接触更多精英,学到更多知识,得到更多锻炼机会的过程中,摸索到自己真正的人生

目标和未来的道路。每个愿为梦想打拼的年轻人在抱怨现今高等教育

制度的同时,更应先问一下自己有没为未来尽的努力。“用学历来衡

量一个人的成功固然是偏颇的,但以收入低来批评高等教育的作用、

鼓吹读书无用论更是不当的。”

此外,网友“心的方向”也认为,在大学里自我感觉就是学习怎

样做人,为人处世其实真的很重要的,并不是你多么有才能别人就能

用你,也要看你的为人处世的。步入社会,我们第一个面对的就是这

样的情况的。在大学里,和同学之间的相处,能够看出一个人在为人

处世这方面的情况。真的很重要的!

有人在主流媒体撰文称,如今的高考已不再是独木桥,当下70%的录取率与刚恢复高考时3.4%的录取率不可同日而语,“一考定终身”

的定律已然不灵。同时,据媒体报道,伴随着社会对待高考的平和心态,在部分家长心中,“读书无用论”在抬头。某相声演员的儿子辍

学学相声,很多舆论予以支持,并以比尔·盖茨、韩寒为例,认为成

才的道路并非只有上大学一条路。

7.时下,少数党员干部和党政机关似乎陷入了“塔西佗陷阱”,

不管你怎么说、怎么做,都被老百姓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这种

“怀疑情绪”的蔓延,不但使干部和党政机关公信力受损,更使行政

效率下降。沉下心来看看生活,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人都有质疑别人

的习惯:陌生人过来问路,我们会觉得有企图;看见同事拿着一个新款

的包,我们也会质疑是假货;超市搞促销,我们会质疑这是商品出现了

质量问题;甚至是看见一些官员、明星做公益活动,我们也会觉得这就

是在作秀。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10709人实行的调查显示,71.8%的受

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有习惯性质疑者,41.1%的人坦言自己就有习惯性

质疑的毛病。为什么人们会习惯性质疑?调查中65.6%的人认为“社会

上炒作太多,不敢轻易相信”,63.8%认为“社会出现信任危机,不再

相信高尚和纯真”。

8.据中国网2020年9月3日报道,北京市朝阳区原副区长刘希泉

在任时以其特殊身份,协助儿子刘伟疏通“关系”,骗取拆迁款477

万元,并多次利用特权为亲戚朋友谋取私利。

官员****通常都是因为权力没有受到有效限制,造成官商勾结和

权钱交易现象频发,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现实社

会中,可能很多领导干部的一句话也足以决定一个人的财运和官运,

在公权监督缺位的官场中,自然也就存有很多手握重权的官员趋之若鹜,难免引来群众一系列的习惯性质疑。2020年,鲁若晴这个名字在

媒体报道中频繁出现。这个23岁的青岛女孩年初被确诊患有白血病后,在微博中记录抗癌故事。不过,一些网友怀疑她是网络炒作者虚构的

人物。一些媒体和网友甚至宣称,最初向大家介绍鲁若晴抗癌故事的

人在炒作中获利。最后经媒体实地探访证实,鲁若晴确有其人,相关

质疑完全无中生有。

要想真正遏制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的现象,重拾公众的信任,公

权监督就得走“亲民”路线,让普通人也能参与进来,一双眼睛不好使,就多几双眼睛,总能够将某些官员的把戏看穿。在公众充分享有

的知情权面前,大到热点问题,小到日常工作,将信息开诚布公向老

百姓解惑释疑才是最关键。尤其在现今舆论监督特别是网络监督的强

势围观下,经受“质疑”并且善待“质疑”已然成为职能部门的一堂

必修课,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引导作用即时向公众解惑释疑更是一种

执政水平,切莫在“躲躲藏藏”中让自己陷入“塔西佗陷阱”。

9.2020年上半年网上颇为流行一个“中国式过马路”的段子,

“凑够一撮人就能够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在调侃的同时又生发出对交通、国民素质和安全意识问题的讨论。循

着这样的思路,一些行人纵身一跃横跨公路隔栏,可称为“中国式跨栏”;公交车站乘客们蜂拥而上挤进车,可称为“中国式上车”;正在

行驶的车辆突然一个急转,强行插入另一条车道,可称为“中国式并线”。

这种变化之中,一则存有群体效应,大家都这么做,法不责众,

形成了一种社会氛围;一则发生了规则的异化,原来的红灯停绿灯行、

排队依序、驾驶规则等都被放到一边,扎堆前行、拼抢上车、强行并

线成了众人奉行的“潜规则”。有规不行,违规成风,由此看来,

“中国式过马路”等现象,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规则困境。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乱闯红灯是不文明的行为,但是生活中还是有

好多人对此事明知不当为而为之。除了因为人们总是认为交通事故这

样概率极小的事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是人们的从众心理外加群体效应的影响,想一想,红灯车少时如果身

边的人都过马路了,只有自己站在一边等绿灯,人们心里总会有一种

自己看起来很傻的感觉。更何况如果“凑够了一撮人”,情况就变成“车怕人”了,出交通事故的几率自然也就近乎为零,那么绝大部分

人在这时候都是会选择混在一群人里大摇大摆地横跨马路,这样的心

理导致了更多的闯红灯现象。

交通管理与设置方面也是有缺陷的,很多时候红绿灯给车通过的

时间有两三分钟,而给人过街的时间只有十二三秒,时间经常来不及,况且,过街横道线要三四百米远才能有,天桥或地道还有长长的上下

梯步。

10.现在有地方对“中国式过马路”动起“真格”了,从2020年3月1号起,浙江省公安厅对“中国式过马路”实施“零容忍”管理,

20天以来,浙江已处罚“中国式过马路”近万起,其中闯红灯八千二

百多起,不走人行横道一千六百多起。

20来天处理近万起行人违章,从数量来看并很多,但据浙江警方说,因为警力有限,加之违法行为数量大,这些被处罚的行人多数都

是违章过马路的带头人。言外之意很明白,违章的人太多,根本管不

过来。

对于“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社会各界议论颇多,谴责者有之,理解者有之,庖丁解牛般分析者也有之。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声音就是“治乱象,用重典”,也就是重罚每一个不守规矩的行人,而浙江也

正是这样做的。

破解“中国式过马路”,不但仅一道公民素质题,还是一道社会

管理题。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制定体现以人为本、公

平正义等理念的社会规则,提升规则的科学性?如何在规则实施中一视

同仁,对违规者依法实行惩处,提升规则的公信力?这不但考验着管理

者的智慧与水平,也需要民意的参与和监督。人人行动起来,人人负

起责来,共同遵守和捍卫良性规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运作。

11.当前,从总体上看,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心态表现为积极健康向

上的态势,多数社会公众投身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应对社会变化的心

理承受水平显著增强。但是,改革开放带来社会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

和社会各阶层的分化组合,由此也引起了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

社会心态出现一定水准的分化和多样化,社会心态始终处于持续调整、适合、分化、易变的动态过程之中。因为一些不健康、不正常的心态

发生、演化和累积,一些社会公众表现出极端化、情绪化、畸形化的

思维方式和心态模式,对于社会整体的良性发展和社会个体的身心健

康也造成了不利影响。

社会心态具有自发性、随意性,也有传播性、感染性,当社会价

值标准不明确时,特别是当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发生剧烈改变,人

们的不稳定、不确定感增加时,个体会通过与他人分享社会标准形成

的过程,创造和保持对意义或现实的体验,增加稳定感。因为社会个

体的多样化存有,以及伦理价值规范的可选择性增强,个体与他人分

享社会标准形成的过程,就是不同社会群体按照价值观标准持续分化

组合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价值观点分化和多样化的过程。

相关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人表示,金钱并不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但现实生活中,经济收入还是成为衡量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甚

至是最重要的指标。绝大部分人表示,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抱有很大

信心”,而对自己的未来则表现出明显的犹豫和不自信态度。绝大部

分大学毕业生表示,择业最看重“是否有利于个人发展”,而用人单

位发现,“待遇好,工作舒适”通常是最有吸引力的条件。社会心理

的矛盾性和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心理振荡和情绪漩涡,会使社会成员的

心理行为表现出明显的群体极端化倾向,或者趋于极端僵化保守,或

者趋于极端冒险冲动,一些借机泄愤、聚众滋事等事件之所以频频发生,与此有直接的关系。

作为一种状态,社会心态反映着人们的精神气质、心理情绪和价

值取向;作为一个过程,社会心态为社会成员所建构,包括生成、改变、沉积等;作为一种动力,社会心态持续为个体提供心理场域和舆论背景,潜在地引导、诱发、推动、限制着个体的行为活动。在这种状态下,

我们更要要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三、参考答案

(一)根据给定资料1~2,分析资料反映的本质问题,并分析造成

这个现象的原因。(10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有条理,不超过150字。

【答案】本质问题是社会心态失衡,原因包括:首先,社会高速

发展造成社会利益日趋多元,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社会转型期导致部

分社会成员心理压力增大;其次,阶层之间沟通不够,利益诉求渠道表

达不畅,引发群体性事件;第三,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新媒体发展中

存有不规范现象;第四,群众的社会保障等相关权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计空格149字)

(二)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概括资料3~6中争论的焦点问题,

并谈谈理由。(15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条理清楚。不超过200字。

【答案】争论焦点是高考是否有用,是否能够通过高考来改变自

己的命运。

支持的理由有:一是在大学里能够学习怎样做人,锻炼自己,学

习知识,结实朋友;二是读书无用仅仅不读书之人找的不思进取的借口。三是学历是就业的门槛,与生活质量成正比;

反对的理由有:一是难以就业,早工作早挣钱,减轻生活压力,

二是教育落后,大学不像技校,培养不出专业人才;三是事例证明不必

接受专业教育也能成功,“一考定终身”定律失灵。(计空格191字)

(三)如何理解资料中所提到的“塔西佗陷阱”。(20分)

要求:分析透彻,条理清晰,不超过250字。

【答案】塔西佗陷阱指的是当一个政府或部门公信力遭质疑时,

不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实质就是信任危机。

当前因为现在社会上炒作太多,群众已经不敢轻易相信了,出现

了信任危机;同时政府利用公权力以权谋私现象屡禁不止更降低了群众

的信任度;再者媒体和舆论误导群众事件也时有发生。

要想摆脱塔西佗陷阱既要让公权监督走“亲民”路线,让群众能

参与监督;同时还要走“诚信信息”道路,将信息公开;要并且充分发

挥媒体的引导作用。(计空格227字)

(四)根据给定资料,谈谈如何破解“中国式过马路”的中国式困境。(15分)

要求:有针对性、对策可行,不超过300字。

【答案】中国式过马路折射的是有规不行,违规成风的中国式困境。要想规避中国式困境就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增强宣传,提升公民的规则意识,形成遵守交通规则的良好习惯,例如张贴遵守交通规则的海报,提升群众的安全意识。

二、让公众参与并监督规则制定,集纳民众的意见及智慧,增加规则制定的透明度,捍卫规则,让规则真正被群众所接受,提升规则的科学性。

三、调整地面交通设施,让其更好地为行人服务,例如适当增加红绿灯的间隔时间,以及过街天桥的设置尽量合理,并满足群众的须有。

四、增大处罚力度,明确交通法规对车辆和行人的同等约束,对与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要增大违反规则的代价,以罚代管。(计空格292字)

(五)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请结合对这句话的理解,根据给定资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见解深刻,立意鲜明。

(2)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1000~1200字。

【参考例文】

培育良好社会心态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良好社会心态对于一个社会的有序运行、规范运转至关重要,是形成良好社会舆论和社会思潮的基础,也是社会文明素质和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培育和形成良好社会心态,有利于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而良好的社会心态的形成就要求我们

要建立和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氛围。社会心态的分化和多样化构成了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必须面对的基本状况,为此,要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要弘扬主流社会价值观点。主流社会价值观点是社会思想道德观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参照系统,有了这个参照系统,社会成员都能够在对照中觉察和体悟自身思想行为的正当性与道义性,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共识和心理认同。弘扬主流社会价值观点,是提升社会总体思想道德水平、引领社会思想行为发展方向的主要途径。社会主流价值观点理应既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又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在当代中国,凡属真善美的事物,都理应得到弘扬;凡属假恶丑的事物,都理应实行贬斥。

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要引导形成合理社会期待。对当下和未来抱有美好希望,是一个社会形成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心理状态的重要基础。但是,因为社会现实的局限,所有的社会群体和个人不可能都抱有同样的希望,这些希望也不可能同等地得以实现。所以,引导形成合理的社会期待至关重要。当前,人们在追求物质需要的同时,文化需要也日益高涨;在勤奋努力地创造富足生活的同时,也在积极热情地追求幸福生活。要引导人们从现实可能性出发,形成合理的对于自己、对于他人、对于社会、对于国家的期待。

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更要鼓励公民实行社会参与。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参与,是消除公民在人际关系上的疏离感、隔膜感和拒斥感,促动公民形成较强社会责任感、社会认同感和社会成就感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公民的可利用时间、可支配财力和可采取方式日渐丰富多样,社会参与意愿也明显增强。要顺应这个重大社会变迁,健全完善各种措施机制,鼓励广大公民在工作之余把剩余时间精力投入到社会救助、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公共生活之中,为他们实行社会参与创造必要条件、便利条件。

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并不排斥社会心态的分化和多样化这个态势,而是以此为基础,致力于增进社会心态的有序化、合理化和融合化,

形成多样共生、有机统一的社会心理局面。同时,形成良好社会心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并持续持续地激发和维持广大公民参与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为其提供源源持续的社会动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