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移动通信各章知识点

最新移动通信各章知识点
最新移动通信各章知识点

第一章

!!!!!1.大区制?小区制?

大区制:大区制系统在一个较大的无线电覆盖区内仅设置一个基站,基站天线比较高。(发射功率比较大,使得小区边缘的移动终端可以接收到规定强度的信号)。

小区制:把整个服务区域划分成若干个较小的区域,称为小区或蜂窝。(各个小区均用小功率的发射机进行覆盖,小区像蜂窝一样能布满任意形状的服务地区)。

★★2.移动通信的特点?(10分)

(1)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无线电波传播环境中进行的信息传输。(信号衰落和时延、多普勒频移,因此必须根据移动信道的特性采取必要传输技术和合理设计)(2)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进行的。(领道干扰、互调、共道、多址)(3)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无线频谱资源有限。(开辟和启用新频段,研究各种新技术和新措施)

(4)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多样化,网络管理和控制必须有效。(移动通信网络必须具备很强的管理和控制功能以满足各种需求)(5)移动台必须适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如手机,要求体积小、质量轻、省电)

!!!!!3.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G的典型系统是美国的AMPS系统和英国的TACS系统。采用模拟无线通信技术,工作频段

为900MHz,频道带宽为30kHz和25kHz。接入方式:FDMA,FDD。

2G的典型系统是欧洲推出的GSM系统,美国的D-AMPS系统和日本的JDC系统。2G系统采用数字无线通信技术,工作频率为900MHz和1800MHz,频道带宽为200kHz和30kHz。接入方式:TDMA,FDD。

3G的代表是:IMT-2000 CDMA-DS,即WCDMA

IMT-2000 CDMA-MC,即CDMA2000;

IMT-2000 CDMA TDD,包括中国提出的TD-SCDMA和UTRA TDD。!!!!!4.多址方式的类型?

常见多址:静态:FDMA,TDMA,CDMA;动态:ALOH,CSMA/CA,CSMA/CD。

另类多址:固定多址,随机多址。

!!!!!5.呼叫接续过程?移动性管理?

网络要为用户呼叫配置所需的控制信道和业务信道,指定和控制发射机的功率,进行设备和用户的识别和鉴权,完成无线链路和地面线路的连接和交换,最终在主被叫用户间建立通信

链路,提供通信服务的过程,即呼叫接续过程。

移动用户漫游时,网络中的相关位置寄存器要对移动台位置信息进行登记、修改或删除,通信过程中越区,要不影响通信的实现新基站、新信道、新线路,这就是移动性管理。

!!!!!6.无线频谱资源管理?

特殊的资源,属于人类共享的资源无线电频谱资源有限(<=3000G Hz)目前只划分了(9k~400G Hz)蜂窝移动通信业务都工作在3G Hz以下

第二章

★!!!!!7.各种抗衰落技术?

分集、扩频/跳频、均衡、交织和纠错编码。

!!!!!8.主要的电波传播方式?

地面波传播,天波传播,直射波传播,地面反射波传播。

★★9.陆地移动电波的传播特性?(10分)

移动信道是一种时变信道,衰减损害可归纳为3类。若用公式表示,接收信号功率可表示为:P(d)=|d|-n*S(d )*R(d ) |d |表示移动台与基站的距离。

(1)自由空间传播损耗与弥散,用|d|-n表示,其中n为3~4.主要靠增大发射功率来解决(2)阴影衰落,用S(d)表示。通常借助“宏分集”来解决。

(3)多径衰落,用R(d)表示。主要用“微分集”来解决上述3种效应表现在不同距离范围

内: (1)在数十波长的范围内,接收吸纳后场强的瞬间值呈现快速变化的特征。(2)在数百波长的区间内,信号的短区间中值也出现缓慢变化的特征。(3)长区间中值随距基站的距离而变,其衰减特征一般服从d-n律。它表示的是在以公里计的较大范围内接收信

号的变化特性。

!!!!!!10.近端区域?远端区域?

移动台周围的区域称为近端区域。该区域内的物体造成的反射是造成多径效应的主要原

因。

离移动台较远的区域称为远端区域。在远端区域,只有高层建筑,较高的山峰等的反射才能

对移动台构成多径影响。

★!!!!!11.多普勒效应?多普勒频移?

当移动台在运动中通信时,接收信号频率会发生变化,称为多普勒效应。由此引起的附加频移称为多普勒频移,可用下式表示fD=vλcosa=fmcosa α是入射电波与移动台运动方向的

夹角,v是运动速度,λ是波长。

!!!!!12.相关带宽?(最大时延的Tm的倒数,即:Bc=1/Tm)

相关带宽表征的是信号中两个频率分量基本相关的频率间隔。也就是说,衰落信号中的两个频率分量,当其频率间隔小于相关带宽时,它们是相关的,其衰落具有一致性,当频率间隔

大于相关带宽时,它们就不相关了,其衰落具有不一致性。

第三章

★13.语音编码的方式?发展方向?波形编码、参量编码、混合编码。

波形编码是将时间域信号直接变换为数字代码,其目的是尽可能精确的再现原始语音波形。

(PCM脉冲编码调制、△M增量调制、它们的改进)

参量编码是将信源信号在频率域或其他正交变换域提取特征参量,并将其变换为数字代码进行传输。(LPC线性预测编码、它们的改进)

发展方向:降低语言编码速率,提高语言质量。GSM采用参量编码方式。

第四章

★14.数字调制解调技术的发展?

a) 调频技术为基础的MSK,TFM,GMSK等;b) 调相技术为基础的QPSK,OQPSK,8PSK等;

c) 调相技术和调幅技术结合为基础的16QAM,32QAM,64QAM等。调制技术的分类及优缺点:

(1)线性调制技术:以PSK为基础发展起来调制技术,缺点是已调信号的包络不恒定,因

而要求设备线性功率放大;优点是可以获得较高的频带利用率。

(2)恒定包络调制技术:以FSK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调制技术,特点是已调信号的包络恒定,

因而不要求线性功放,成本较低;缺点是频带利用率较低。

第五章

★15.扩展频谱的理论?扩频方式?

率可表示为:P(d)=|d|-n*S(d )*R(d ) |d|表示移动台与基站的距离。

(1)自由空间传播损耗与弥散,用|d|-n表示,其中n为3~4.主要靠增大发射功率来解决(2)阴影衰落,用S(d)表示。通常借助“宏分集”来解决。

(3)多径衰落,用R(d)表示。主要用“微分集”来解决上述3种效应表现在不同距离范围内: (1)在数十波长的范围内,接收吸纳后场强的瞬间值呈现快速变化的特征。(2)在数百波长的区间内,信号的短区间中值也出现缓慢变化的特征。(3)长区间中值随距基站的距离而变,其衰减特征一般服从d-n律。它表示的是在以公里计的较大范围内接收信

号的变化特性。

10.近端区域?远端区域?

移动台周围的区域称为近端区域。该区域内的物体造成的反射是造成多径效应的主要原

因。

离移动台较远的区域称为远端区域。在远端区域,只有高层建筑,较高的山峰等的反射才能对移动台构成多径影响。

★11.多普勒效应?多普勒频移?

当移动台在运动中通信时,接收信号频率会发生变化,称为多普勒效应。由此引起的附加频移称为多普勒频移,可用下式表示fD=vλcosa=fmcosa α是入射电波与移动台运动方向的

夹角,v是运动速度,λ是波长。

12.相关带宽?(最大时延的Tm的倒数,即:Bc=1/Tm)

相关带宽表征的是信号中两个频率分量基本相关的频率间隔。也就是说,衰落信号中的两个频率分量,当其频率间隔小于相关带宽时,它们是相关的,其衰落具有一致性,当频率间隔

大于相关带宽时,它们就不相关了,其衰落具有不一致性。

★15.扩展频谱的理论?扩频方式?

扩展频谱技术的理论基础是香农定理:C=Wlog2(1+SN) C是信道容量,N是噪声功率,W是带宽,S是信号功率。扩频方式:直接序列(DS),跳频(FH),跳时(TH)及其混合。第六章

★16.交织技术基本原理?交织器作用?

将源信息分散到不同的时间段中,这样当出现深衰落或突发干扰时,源信息中的某一块数据,不会被同时扰乱。

交织器:最常用的结构是分组结构。数据位被按列写入,而在发送时是按行读出的,这样就

产生了对原始数据位以m个比特为周期进行分隔的效果。

第七章

17.邻道干扰?同道干扰?

邻道干扰:是一种来之相邻或相近的频道的干扰。即干扰台信号功率落入相邻或相近接收机

接收频带内造成的干扰。

同道干扰:是指所有落在接收机通带内的与有用信号频率相同的无用信号的干扰。恶劣的天

气、过度拥挤的频谱或不合理频率规划等都可能导致同道干扰。

★18.码分多址?多址干扰?远近效应?

码分多址:是以扩频通信为基础,利用不同码型实现不同用户信息的区分。多址干扰:接收机利用相关器可以在多个CDMA信号中解调出使用预定码型的信号,其他使用不同码型的信

号因为与接收机本地产生的码型不同而不能被调解,它们的存在类似于在信道中引入了噪声

或干扰。

远近效应:近地强信号压制弱信号的情况,可用功率控制解决。

★★19.在CDMA中,反向功率控制的目的?方法?原则?(10分)

目的:实时调整各移动台的发射功率,使处于小区中任一位置的移动台,其信号在到达基站的接收机时,具有相同的电平,而且恰好达到信干比门限要求。方法:移动台接收并检测基站发来的导频信号,根据此导频信号的强弱估计正向传输的损耗,并根据估计值调节移动台的反向发射功率。接收信号增强就降低移动台发射功率,接收信号减弱就增加其发射功率。

原则:当信道的传播条件突然改善时,功率控制应做出快速反应,以防止信号突然增强而对其他用户产生附加干扰;反之,当传播条件突然恶化时,功率调整的速度可以相对慢一些。

★★20.在CDMA中,正向功率控制的目的?方法?原则?(10分)

目的:调整基站向移动台发射的功率,使处于小区中任一位置的移动台,其接收到的基站信号电平都恰好达到信干比门限要求。

方法:正向功率控制可以由移动台检测其接收信号的强度,并不断比较信号电平和干扰电平。如果信干比小于预设门限值,移动台就向基站发出增强功率的请求;如果信干比超过了预设门限,移动台就向基站发出减小功率的请求。

★★21越区切换的概念?内容?(10分)

越区切换指当前正在进行的移动台与基站之间的通信链路从当前基站转移到另一基站的过

程。内容:一、越区切换的准则: 1.相对信号强度准则; 2.具有门限规定的相对信号强度准则;3.具有滞后余量的相对信号强度准则; 4.具有滞后余量和门限规定的相对信号强度准则。二、越区切换的控制: 1.移动台控制的月却切换; 2.网络控制的越区切换; 3.移动台辅助的越区切换。三、越区切换的信道分配:每个小区预留部分信道用于越区切换。

第八章

★★22.GSM系统结构(功能、名称)(10分)

MS;BTS、BSC、BSS;EIR、MSC、AUC、HLR、VLR、OMC、MSC;PDN、PSTN、ISDN

(1)移动台(Mobile Station MS),由用户设备构成,用户使用这些设备可接入蜂窝网

中,得到所需要的通信服务。

(2)基站系统(BSS),控制功能和无线传输功能。包括基站控制器(BSC),对基站收发信台进行控制;基站收发信台(BTS),接收和发送无线信号。

(3)移动交换中心(MSC),呼叫接续与控制,无线资源管理和移动性管理功能。

(4)归属位置寄存器(HLR),是用于移动用户管理的数据库。

(5)访问位置寄存器(VLR),是存储用户位置信息的动态数据库。

(6)设备标志寄存器(Equipment Identity Register EIR),是存储有关移动台设备参数的数据库,EIR实现对移动设备的识别、监视、闭锁等功能。

(7)认证中心(AUC),认证移动用户的身份以及产生相应认证参数的功能实体。

(8)操作维护中心(OMC),是网络操作者对全网进行监控和操作的功能实体。Base Station System(BSS); Mobile Service Switching Center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