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资银行竞争力指标比较分析

中外资银行竞争力指标比较分析
中外资银行竞争力指标比较分析

货币银行FinancialIndustry

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中资银行就是双刃剑,有利有弊,好处是可以稳定国内银行体系,坏处是加剧了国内银行竞争压力。笔者主要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建立银行综合指标体系,利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评价,使模型具有通用性,更能清晰地反映出中外资银行竞争力的差距所在;并分析我国银行业如何应对新的环境,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具有其研究意义。

一、指标与样本的选取

银行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主要是根据反映银行经营成果的盈利性指标和反映银行防御和降低经营风险的安全性指标来衡量,本文另外选取了市场竞争力指标,主要通过银行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来反映,共同构成了银行竞争力综合指标体系。

(一)银行的资产实力,包括资产、机构个数、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等指标。

(二)银行的盈利性及资产经营能力。我们选取了以下指标:净利润的增长率、资产收益率与净资产收益率。

(三)银行资产的质量及抗风险能力。包括集团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三个指标。

鉴于数据的可得性,我们选取了七家中资银行和三家外资银行,针对以上十个指标进行数据因子分析,得出各个银行的综合竞争力指数。

二、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本文对选取的中外资银行指标进行查询,分析整合,得到原始数据如下表所示。

表一中外资银行竞争力指标数据总量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一)原始数据一致化

对2007年所选取的中外资银行的十个竞争力指标做出定量分析,由于各数据指标的量纲是不一致的,我们首先对样本数据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各评价指标的量纲效应,使模型具有通用性。首先,我们对样本集x*(i,j)进行一致化和无量纲化处理。

对越大越优型的指标处理公式为:(如论文中的资产,资产收益率等大部分指标)

x(i,j)=x*(i,j)/x p(j),x*(i,j)≤x p(j)

对越小越优型的指标处理公式为:(如论文中的不良贷款率)

x(i,j)=1-x*(i,j)/x p(j),x*(i,j)≤x p(j)

式中,x p(j)为指标样本集中第j个指标的最大值。x(i,j)可看成第i个银行第j个评价指标从属于竞争力指标最优的相对隶属度值,i=1~10,j= 1~10。由上述变换可得,x(i,j)值越大,说明银行的此竞争力指标就越高。利用以上公式进行编程分析,求出其无量纲化处理后的矩阵R。

(二)建立相关系数矩阵

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上述矩阵做出其指标间的两两相关系数矩阵。

R ij=∑(x ik-x i)(x jk-x j)/[∑(x ik-x i)2*∑(x jk-x j)2]1/2,

其中x i=(1/10)*∑x ik,x j=(1/10)*∑x jk,k=1~10

比如资产指标与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的相关性较大,分别为0.884,0.898,0.865,我们可以初步将其归为一类指标,而与不良贷款率指标相关系数不大,呈现-0.124的负相关关系,将其与此类分开。这样利用指标间的相关系数表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对指标进行初步分类,然后利用因子分析做出指标的具体类别。

(三)计算矩阵R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做因子分析我们得出关于竞争力指标矩阵的前三个特征值依次为5.261,2.081,0.796,这三个特征值的贡献率分别为52.61%,28.1%,7.96%,其累计贡献率达到88.66%,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指标值的特征。(见表二)

(四)建立因子载荷阵

对因子进行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使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结构简化,便于对公共因子进行解释,即化简成每一行只有一个明显大,每一列有一部分明显大,而另外一部分明显小。旋转后的因子载荷使公共因子间的方差变大,当总方差达到最大时,公共因子的分散程度最大,最利于对公共因子进行解释。

(五)计算因子得分

本文提取三个公共因子,我们分别设为F1,F2,F3,竞争力指标为X1, X2…X10,根据因子得分的系数矩阵,得到因子得分函数:

F1=0.17X1+0.241X2+0.221X3+0.189X4-0.25X5+0.128X6+

0.118X7+0.076X8-0.164X9-0.088X10

F2=0.13X1-0.014X2-0.007X3+0.016X4+0.105X5+0.029X6-

0.23X7+0.274X8+0.301X9+0.336X10

F3=-0.034X1-0.017X2+0.004X3-0.128X4+0.658X5+

0.255X6+0.5X7-0.466X8+0.236X9+0.02X10

从第一个因子中知,资产、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分支机构个数等指标有较大的载荷,拥有的权重较大,这四个方

面从银行实力方面反映了其在行业中的地位,我们称之为总

量因子。

在第二个因子中,不良贷款率、集团资本充足率及核心资本充足率等指标所占的权重较大,这三个方面体现了银行的抗御风险能力,作为抗风险能力因子。

在第三因子中,有较大载荷的净利润增长率、资产增长率及净资产增长率共同体现了银行的资产经营能力,即表示盈利因子。

表二因子的提取及累计贡献率

(六)计算银行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

利用三个因子正交旋转过后的贡献率作为权重系数,做出银行竞争

中外资银行竞争力指标比较分析

□马法勤黄国安

银行指标中国银

建设银

工商银

民生银

招商银

华夏银

浦发银

花旗银

汇丰银

渣打银

资产602023964060008597800944601121940052962084442013267042122836501966942

主营业务收入13751815878918237417977281731021818310103652660253063230

净利润418923426063307431299701632392426362515203021161

机构个数1060013629184212871690285370460095001460

净利润增长率0.41620.560.66720.70430.6780.290.5990.8020.720.6

资产收益率0.00460.00590.00720.00240.0040.0010.0020.0150.010.008

净资产收益率0.1450.19510.12150.09540.1580.1290.1430.2350.1630.2

不良贷款率0.04040.02950.0310.01230.0210.0270.0180.0020.0150.006

集团资本充足率0.13590.11340.14050.120.0860.1020.0850.1210.130.137

核心资本充足率0.11440.09430.12230.090.0760.0860.0650.0960.10.076

以上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或各大银行网站,截至2008年3月30日

经营管理

34

浙江金融ZHEJIANG FINANCE/2008.12/

货币银行FinancialIndustry

(接第32页)资金分配、补偿、重点项目摆布等方面给予正向激励政策和实质措施。作为中小金融机构来讲,要在严格执行贷款责任追究制度的基础上,用信贷规模、资产质量、贷款效益等方面与信贷工作人员切实挂钩,改变过去一遇到调控就产生“惜贷”、“惧贷”心理,积极调整结构,主动出击寻找商机,通过有序进退、敢进敢退和深入调查论证选择有效信贷投向和储备信贷客户,以“良性互动”、“双活双赢”为目标形成良好银企关系。中小金融机构选择区域性支持培育对象与自身选择发展思路一样,要有“恐龙虽大,但很早就灭绝了,蟑螂虽小,却一直活到今天”的辩证认识。

4.积极参与、合理选择担保体系,加快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建设。中小金融机构在担保方式的选择和体系的建立上,可以考虑从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中小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应积极与国土管理、工商等政府部门沟通和合作,逐步开展股权、土地、仓单、有价证券、无形资产、出口退税单、商业汇票、应收帐款、在建工程、项目等质抵押,还可借助纳税查询系统、人民银行借贷查询系统、在建的企业和个人诚信系统等公共系统合理确定担保质抵率,降低成本扩大范围;二是与担保公司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合理分担担保风险。三是中小金融机构应积极建议政府部门在积极推进商业性担保机构的同时,要大力发挥政策性担保机构的作用。

5.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加强贷前辅导,努力建设诚信环境。中小金融机构应特别注意加强与上述部门的联系沟通,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平台,通过企业资信评级系统和贷款分类等各种方式促进企业内部加强信用管理,实行动态监测。同时,由政府部门、人民银行等部门牵头,联合经管强势部门及各银行,认真研究失信行为、信息披露方式和途径、失信的惩戒形式和制裁程度,动真格加强对守信者的保护和对失信者的严厉制裁。还要通过各种舆论工具,树立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宣传教育,将信用环境纳入地方政绩考核体系,与、财政资金分配、税负、管理费、贷款额度等挂起钩来。并且还是要将重点放在指导中小企业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上,作为中小金融机构能够通过自身力量所能做到的就是加强对信贷企业和储备企业的贷前辅导。

6.积极探索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低风险融资品种,提高收益率。在目前银行信贷资金不足,部分企业经营情况难测,风险难控的情况下,中小金融机构应积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为中小企业提供新的融资品种加以补充。如针对票据业务发展迅速,许多企业手中握有大量票据的情况,中小金融机构应及时与企业联系,通过签订利率优惠、手续简便、服务上门等内容和条款的协议,通过成立票据贴现中心,制订专项奖励办法,大力拓展票据贴现业务市场。根据自身资金裕紧情况,合理按排转贴现和再贴现,做大做强低风险贴现业务。同时,中小金融机构还可以针对中小企业实力和信誉状况,开展保函等表外业务,在服务中小企业的同时提高了自身收益率。

7.建设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队伍,培育良好的信贷文化,提高竞争力。一是要建立重视人力资源规划工作,提供能充分展示才能的岗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达到吸引人;二是要健全专业人才管理机制,通过全方面、多角度、综合化的知识培训和优胜劣汰的机制留住人;三是加强从业人员的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从源头上控制风险,通过健康、理性的教育使员工树立良好的工作心态和政绩观,从而达到提高人的目的;四是针对中小金融机构一般“客户多、平均贷款金额小”的特点,特别是客户经理一定要做到“脚勤”、“口勤”和“手脚”,以及充分发挥“钉子精神”。

对中小金融机构来说,在宏观调控和积极打造金融生态环境的背景下,构建优良的信贷文化十分必要,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理念、品种、品牌等。所以,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者和经营者要认真学习先进的信贷管理理念,规范的信贷操作流程和正确的信贷工作价值取向。

中小金融机构的每一位经营和管理者,不论何时、何种环境下都要牢固树立“中小金融机构在发展中,控制风险与发展速度一样重要”的思想观念,但同时在目前背景下又要避免采取完全回避风险的做法,这样只会带来市场份额缩小,为以后发展埋下更大的风险。积极应对,有效选择和科学发展是首选。[作者:嘉兴市商业银行桐乡支行]

力的线性综合评价指标函数如下:

M=0.375F1+0.318F2+0.194F3

利用因子得分的系数矩阵和标准化后的矩阵R,我们可以用Excel 工作表进行编程分析,方便地求出各家银行的总量因子,抗风险能力因子及盈利因子的具体值。并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得出中外资各银行的综合评价指标值和排名如下表。

表三银行竞争力综合评价和排名

三、模型的结论及分析

(一)通过对表中各因子指标均值进行比较,发现中资银行在盈利因子上都普遍有所提高,接近外资银行的均值(0.894679),逐渐与世界金融界接轨。事实也显示,2008年度“亚洲银行家300强”排名于近日在新加坡揭晓,越来越多的日本银行让位于银行业务快速增长的中国内地银行。

(二)从中外资银行竞争力综合评价情况可知,花旗银行,汇丰银行依次排在前两位,而渣打银行排名在第五位,主要因其总量因子的指标值(-0.11681)过小。中国的各家银行排名则靠后,依次为工行、建行、中行、招行、民生、浦发、华夏。中资银行(0.292087)与外资银行(0.512952)在竞争力综合评价的均值上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外资银行产权明晰,董事会机构健全,注重人才培养,如上表中的花旗和汇丰都在总量因子和盈利因子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中资银行中,工行做出了表率,在各方面都逐渐赶上了国际性大银行,特别在包含不良贷款率、集团资本充足率及核心资本充足率等指标的抗风险能力因子方面位居第二,已经超越汇丰银行;而像建行、中行都在总量因子和抗风险能力因子上存在欠缺与不足,其他的国内银行在各方面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劣势,致使竞争力低下。

四、银行竞争力提升有关建议

(一)加快金融创新,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总量因子在银行竞争力上占有权重最大,是决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中资银行(-0.07801)与外资银行(0.233393)在此方面相比存在严重欠缺。中资银行应通过金融创新,提高中间业务收入,进而增加主营业务收入,稳步提高总量因子指标值。

(二)积极推广股权激励机制,实行职工持股计划。中资银行在竞争力上的差距源于公司管理结构,中资银行应该加快完善产权制度,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革,推广股权激励机制,实行职工持股计划,使职工的利益和银行的利益愈加紧密联系,激励机制也可以充分发挥作用,进而提升银行获取利润的能力,增加盈利因子指标值。

(三)建立信贷资产评价制度。在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的今天,中资银行应建立信贷资产评价制度,进而减少不良贷款率,同时增加集团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加强风险控制,防患于未然。

(四)加大人力资源建设,实行绩效考核。经营效率的提升、风险能力的控制、金融制度的创新在根本上需要人才的支持,人力资源是银行竞争力提升的源泉。绩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员工全面综合的评估,改善其工作表现,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和积极性,以更好地达到银行的经营目标。[作者:上海理工大学]

经营管理

责任编辑:张莹刘蕾

35

/2008.12/ZHEJIANG FINANCE浙江金融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七:《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目标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19日】【来源:工业与信息化部规划司】 规划目标是引导和促进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是推动规划落实努力的重要方向。为明确“制造强国”的任务和重点,《中国制造2025》综合考虑未来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工业发展的现实基础条件,根据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制造强国”的若干发展目标,加快实现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 一、指标选取的总体考虑 《中国制造2025》指标体系的设立,综合考虑了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能够体现制造强国的主要特征。指标的选取,既要能够反应雄厚的产业规模、优化的产业结构、良好的质量效益、持续的发展能力等制造强国的主要特征,又要借鉴参考国外的评价指标,形成与国际之间具有可比性的指标体系。 第二,能够体现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指标的选取,要充分体现创新驱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效益、两化深度融合的根本要求。 第三,指标数据具有可获得和可比较性。指标的设立考虑了历史数据的可获得和可量化性,如制造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R&D投入、专利、能耗等指标,能够实现与历史数据的对比及与国外发展情况的比较。 第四,体现系统性和全面性相结合。指标的设立要能够满足系统评价制造强国的需要,同时还要体现制造业当前发展情况、国际竞争力、发展潜力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体现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良好结合。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经研究,《中国制造2025》采用了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4大类共12项指标。

中外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摘要 商业银行竞争力是银行综合能力的体现,其本身是一个难以完全量化的复杂系统。它由显在的市场指标表征,但由潜在的银行内部因素决定。根据WTO协议,我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开放后外资银行的涌入将对我国金融体系形成强大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竞争力是否能够应对该冲击?本文结合实证分析,运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并对中外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进行了相应的比较,用以寻找中国商业银行面对金融业全面开放的战略思路。 关键词:商业银行竞争力因子分析 一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理论基础 银行业竞争力是指,银行在兼顾社会责任和公众服务的同时,以“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准则,利用自身资源,提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银行业发展规律的存贷款、支付结算、信息咨询等产品和服务,使之在市场竞争中,相对于竞争对手所表现出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是银行综合能力的体现。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IMD)提出的竞争力方程,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 是银行竞争力现实的表现,也可以说是我们所讲的银行绩效的比较。通过竞争力方程,我们可以看出,银行竞争力包括现实竞争力(竞争力的现实存在是什么样子)和潜在竞争力(这一存在竞争力的进程是怎样实现的)。 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和服务的特殊企业,也同样面临着优化资源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同样有一个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问题。由于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和金融市场非垄断性、金融产品非专利性,其核心竞争力不能简单归结为哪一方面,或哪一项产品,更多地体现为“品牌”竞争、管理竞争,体现于金融对手难以轻易获得的综合素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国际上通过研究企业的竞争力的方法来分析商业银行竞争力。哈默以及普拉哈拉德(1990)[1]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积累随同企业核心产品和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这个观点是从银行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观的角度来研究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代表观点。Alhadeff(1954)[2]通过相关数据分析了1938年至1950年间加利福尼亚州的成本和产出,结果发现,银行业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发展存在着产出和成本反向变动的效应,且在成本和产出方面大型银行都比小银行有优势,Beston(1965,1972)对Alhadeff(1954)[2]的研究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的最突出表现之一,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能力。“中国制造”成为最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之一,它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国内经济状况和国际经济地位,而且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经济以至世界各国消费者的生活。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巨大发展和世界性影响,基于其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同时,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正在和将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是对中国工业发展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本章作者从1995年起,组织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一个研究组对中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持续的研究。本章是最近完成的若干研究项目所获得的一些分析结论和讨论意见。 一、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地位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出口额和出口增长率所反映的中国工业的国际地位持续提高,特别是中国制造业在国际贸易中表现突出,出口额从1990年的443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7129亿美元,年均增长20%。2006年中国商品出口更是高达9690、8亿美元数值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的《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一文。,其中制造业出口值估计为9067亿美元(见图14-1)。数据是作者根据历史数据推测而来的。

从产出结构的国际比较看,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明显偏高。1995~2005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例为34%左右,而日本和韩国均低于25%。美国的这一比例自1995年以来也呈递减趋势,从1995年的18、92%降为2001年的15、16%。与其他下中等收入国家相比,中国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高。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2004年,第一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中国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同时远高于巴西、哈萨克斯坦和埃及三国,在所有列举的国家中是最高的,这与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有关。第三产业比重,中国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明显偏低(见表14-1)。而且,近两年,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还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40%,2006年为39、5%。 中国制造业的持续高速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加之新闻媒体的传播和一些国家出于政治目的或集团利益的夸大性宣传,在全世界已形成了中国“工业大国”或“制造业大国”的形象。其实,客观地分析,从中国拥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1%,以及中国在历史上曾经占有世界1/4~1/3的产出规模的角度看,中国目前仍然是一个发展水平很低和收入水平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发达程度也不高。一方面,中国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然很低;另一方

附件2: 国际竞争力分析指标参考公式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MS) 市场占有率是指一国某类产品出口额占全世界该类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某类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则表明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在竞争力比较中被广泛的采用。用公式表示为: MSij = Xij/Xwj 式中:MSij——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Xij——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 Xwj——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 二、贸易专业化指数(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 ,TSC) 贸易专业化指数,是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差额与该国该类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之比,表明该国是某类产品的净出口国,还是净进口国,以及净进口或净出口的相对规模,用以衡量一国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国家之间同种产品的竞争力。 贸易专业化指数的基本公式:出口(X)-进口(M)/出口(X)+进口(M)。其中,进口和出口分别表示某一年度的进口额和出口额。当TSC=1时,表示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完

全出口专业化,即净出口;TSC=-1时,表示只有进口,没有出口,完全进口专业化,即净进口。 当用来衡量一国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时,其公式变为:(一国某产品对世界出口额-一国某产品从世界进口额)/(一国某产品对世界出口额+一国某产品从世界进口额)。当结果趋于1时,表明该产品国际竞争力强,当结果趋于-1时,表明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弱。 三、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是一个国家某种产品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种产品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率,用来表现一国某种产品的比较优势程度。计算公式为: RCAij=(Xij/Xit)/(Xwj/Xwt) 式中:RCAij——i国j产品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Xij——表示i国j类产品的出口额 Xit——表示i国全部产品的出口额 Xwj——表示世界上第j种产品的出口总额 Xwt——表示世界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 如果RCAij>1,则表示i国j产品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其数值越大,显示比较优势越明显;RCAij<1,则表示i国j产品不具有显示比较优势,其数值越小,比较劣势越明显。

2004年度中国某银行竞争力研究分析报告 中国某银行竞争力研究中心 ■立足现实,着眼以后,客观评价和分析当下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态势,分析具体竞争力的强弱,引导中国银行业抓住机遇,保证平稳过渡,并争取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关于我们制定竞争策略、维护金融业健康进展至关重要,也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具有全局性意义。 ■从综合竞争力看,招商、民生、浦发为第一档次;建行、中行、兴业、华夏、交通、中信为第二档次;工行、光大、深进展、农行为第三档次。 中国某银行竞争力研究的理论依据 目前,竞争力研究差不多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成为世界性的学术热点研究问题之一。其中关于竞争力最权威诠释是日内瓦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y forum,WEF)和瑞士洛桑国际治理开发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的竞争力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研究(要紧从事国不间的国际竞争力研究),提出了竞争力方程,涉及8个领域(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程度、政府治理、金融环境、基础设施、治理程度、科学技术、人口素养)的近300个指标;其公布的年度国家竞争力报告,越来越得到经济学界和各国政府的认可,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 WEF将企业竞争力的定义为"比其竞争对手制造更多财宝的能力".不难看出,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最终要通过盈利来体现。某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专门企业,制造价值能力也应成为其竞争力表现的核心。 故此,我们将某银行竞争力定义为:某银行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下,受供求关系、公共政策阻碍,进行设计、营销各项金融产品,并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的财宝的能力;是某一银行成功地将现有资产转换为提供更优质服务的能力。 依照WEF和IMD的竞争力方程: 竞争力=竞争力资产(存在)×竞争力过程

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和核心竞争力 钟伟(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IT系统对银行业的重要性,大致可以用指南针之于航海的重要性来相比.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在国际上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以电子化的会计和结算系统;二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电子化交易处理系统,当时开始把存贷款、结算和中间业务做入核心业务系统;三是金融IT技术的创新,使得目前流行着以实现全行“一本帐”,包含风险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资本配臵等内容的全新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处于急剧变迁进程中的中国银行业,其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开发引进也是方兴未艾,目前除了四大国有银行均建成银行核心业务系统之外,主要股份制银行甚至保险公司也在尝试引入该系统。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构成可以用下属框图简单示意。 时至近日,对于什么是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国内银行业也有一个缓慢变迁的过程,这大体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核心业务系统=“自动的”会计系统 银行核心业务系统被视作电子化或者信息化的会计系统,以为该系统只是从手工记帐到

更为便捷的会计体系的变动,可以使得每天交易终了的批处理更快捷可靠。目前,如果一家银行已经完成了数据集中,但却未在其之上运用商业智能技术进行应用组群的开发,那么这种核心业务系统实际发挥的效能,不会好于会计系统的信息化,这是十分狭义和被动的“一本帐”概念。 第二阶段:核心业务系统=“自动的”交易系统 银行核心业务系统被视为交易处理系统,认为该系统不过是自动生成的、强制留痕的数据系统,可以便于银行进行交易过程的监控。这种对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认识仍未能覆盖交易前、中、后三个环节的流程设计,而仅仅关注了交易过程这一个环节。 第三阶段:核心业务系统=“一本帐”+“一个中心” 所谓一本帐,是从银行战略管理视角,借助核心业务系统从财务、风险、产品和服务等对本银行有全方位的把握;所谓一个中心,是从金融服务视角,进行市场细分、产品设计和营销创新。银行核心业务系统被视为客户为中心的,集成了交易处理、产品创新、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和资本配臵等多种应用组群的系统,被视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第三种对核心业务系统的理解,更能发挥金融技术对银行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如果探究近年来金融业大变革背后的动力是什么?答案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和推广。据统计,近五年来95%的金融创新实现都是来自于信息技术,使得以大致胜的法则正在被改写为以快致胜,以新致胜。为了简洁地勾勒出银行核心业务系统的作用,我们列出以下一些形象化的等式。 1、核心业务系统建设=信息分层理论+打造核心竞争力 银行核心业务建设可以分为自行开发、局部或整体引进以及外包等多种选择,商业银行需要通过自身的现实需求,找出最佳性价比方案。J.P.摩根根据对美国银行业的分析表明,银行核心业务系统可分为M1-M2-M3三层构架,M1层是指计算机系统的系统软硬件以及银行专用机具;M2层主要由应用软件和人机接口组成;M3层主要包括业务流程重组、策略规划、应用系统集成和系统维护。其中,银行在核心业务系统方面的投入主要是对M1和M2层的投资,能够快速提升银行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则集中在M3层次,在前两个层次的投入收获一般仅仅表现为全行的技术培训。因此,除了大型银行之外,中小型银行也许可以考虑M1、M2层外包,集中精力建设M3层,才能获得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最佳性价比,并使得本银行的核心业务系统构建在未来更具有充分的可塑空间。 2、核心竞争力=核心业务系统+人力资源+组织体系 核心竞争力被定义为企业不可替代的能力,由于金融信息技术在现代商业银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与人力资源和组织体系一起被称为核心竞争力的金三角。理论上狭义的IT部门仅仅负责金融基础设施,广义的IT部门并不独立存在,但遍布于中台和前台,有效的金融信息技术必然意味着商业银行人力资源战略和组织架构的改变,尤其是总分行之间关系的转变(核心是分行成为成本控制和营销中心,总行成为决策和利润中心);以及人力资源构成的转变(更多地引入金融技术人才和法律人才等。) 3、产品服务创新=借助核心业务系统,实现从以帐户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 在传统的商业银行竞争活动中,信息化一直作为后台支持存在,几乎没有直接接触客户和市场的机会,因此在部分业务部门人员眼中,核心业务系统的投入是花钱而不是赚钱。数据集中后的银行还面临着数据中心与总、分行,科技部门与业务部门、应用软件开发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试图满足所有客户所有需求的银行是不存在的。只有依赖数据集中,计算产品、客户的利润贡献度,以及对机构、渠道、客户经理的利润贡献或成本进行财务分析,才能确定应该提供和放弃的金融服务,应该争取和放弃的细分市场,以及应该采取的服务姿

银行的竞争力分析 竞争力是对象在竞争中显示的能力。因此它是一种随着竞争变化着的通过竞争而体现的能力。竞争力包含在对象的现在,但它是对象未来可以展示的能力。要测定竞争力需要确定一个测定目标时间。下面是银行的竞争力分析,请参考! 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一同构成我国金融系统,中外银行间的竞争将更加直接、激烈。而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指标与欧美银行间相差悬殊,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国有商业银行规模经济悖论。制度选择瓶颈、产权归属缺陷、激励机制扭曲是抑制其市场竞争能力提升的根本原因。 一、规模经济悖论 徐传谌、郑贵廷和齐树天(xx)运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分析了1994—2000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几乎都存在着规模不经济,而其他新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规模经济,但其幅度越来越小;于良春、高波(xx)利用生存竞争法和超越对数成本函数 * 银行业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规模经济在中国银行业中的确存在,但国有商业银行呈现一种规模不经济状态。张健华(xx)利用DEA方法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效率,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并不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现象,四大国有银行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减区间。因此,从国内学者 * 金融业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国有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与其集中度是不相匹配的,即中国金融市场银行业的集中度、市场份额与绩效联系不紧密(甚至可以被认为是负相关)或者说事实上存在着规模不经济。而根据

Smirlock(1985)、Evanoff和Fortier(1988)等人的研究,美国银行业市场份额与赢利性之间一般均存在正相关关系;欧洲银行业研究也显示市场集中度对银行赢利具有正效应。但是国内学者对于中国金融业分析所得结论,则不尽相同:一是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讲,集中率很高,但利润指标却很低;二是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来讲,则是集中度较高,利润率也较高。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历史渊源和体制所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民银行,成立时已经拥有相当大的规模和近乎100%的市场份额。国有商业银行按照所服务的行业进行专业分工、业务条块分割,几乎不存在竞争,很容易扩散规模。长期以来资金是我国最为短缺的生产要素,国有商业银行有责任尽可能多地吸收储蓄资金投入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中,以促进经济增长。加之中央银行制定的利率和信贷政策也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了银行规模的扩张,使得国有商业银行走上了一条重数量扩张、轻经济效益的发展道路。因此,我国银行业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并不是市场自发作用的结果,而是具有很强的历史背景和政策因素;国有商业银行的巨大规模也并非由规模收益长期积累转化而来,这样大的银行规模也就不意味着更高的利润指标回报。更为严峻的是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扶持亏损企业、维持社会安定等许多一经放贷就会成为呆账、坏账的政策性贷款,再加银行90%放贷给国有企业的贷款也因国企效益低下,大量银行贷款变为不良贷款,致使国有银行盈利能力不强,经营业绩指标有违背产业组织理论中因果关系的假设倾向。另一方面也恰恰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

规划目标是引导和促进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是推动规划落实努力的重要方向。为明确“制造强国”的任务和重点,《中国制造2025》综合考虑未来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工业发展的现实基础条件,根据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制造强国”的若干发展目标,加快实现我国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 一、指标选取的总体考虑 《中国制造2025》指标体系的设立,综合考虑了以下几方面因素: 第一,能够体现制造强国的主要特征。指标的选取,既要能够反应雄厚的产业规模、优化的产业结构、良好的质量效益、持续的发展能力等制造强国的主要特征,又要借鉴参考国外的评价指标,形成与国际之间具有可比性的指标体系。 第二,能够体现新型工业化的根本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指标的选取,要充分体现创新驱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效益、两化深度融合的根本要求。 第三,指标数据具有可获得和可比较性。指标的设立考虑了历史数据的可获得和可量化性,如制造业增加值、劳动生产率、R&D投入、专利、能耗等指标,能够实现与历史数据的对比及与国外发展情况的比较。 第四,体现系统性和全面性相结合。指标的设立要能够满足系统评价制造强国的需要,同时还要体现制造业当前发展情况、国际竞争力、发展潜力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体现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良好结合。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经研究,《中国制造2025》采用了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4大类共12项指标。 二、主要规划目标 (一)体现创新能力的指标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由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核心,是实现我国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加快推动增长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举措。《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0年掌握一批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从定量指标看,确定了两个目标任务:

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 --- 一、我行储蓄业务发展的总体概括 1、截止18年10月31日,平湖市分公司时点余额34.41亿,年增-1.67亿,同 比净增-3.67亿,其中活期时点余额7.24亿,净增-1.18亿.,同比净增 0.49亿,定期时点余额27.0亿,净增-0.3亿,同比净增-4.1亿。本年 有6个网点余额保持正增长,其中4个城区网点,2个农村网点。 2、近年来市占率发展状况: 15年市占率6.96%、16年市占率8.36%、17年市占率8.92%、2018年10月储蓄余额市场占有率8.31%,本年-0.61%,同比-0.4%,环比0.2%; 3、近年来全市银行个金总存款发展情况: 15年全市个金存款360亿,年增14.5亿,其中邮政3.4亿,本年新增市占率23.34%,工行-2亿,农行6亿,中行2亿,农商行3.7亿; 16年全市个金存款388亿,年增26.08亿,其中邮政7.5亿,本年新增市占率28.87%,工行1.94亿,农行5.3亿,中行1.3亿,农商行7.3亿; 17年全市个金存款403亿,年增14.8亿,其中邮政3.4亿,本年新增市占率22.73%,工行1亿,农行2亿,中行-0.3亿,农商行4.5亿; 18年10月全市个金存款4.14亿,年增10.9亿,其中邮政-1.56亿、工行4.93亿、农行0.38亿、中行-0.3亿、建行-0.7亿、农商行-0.95,其他小商业银行8.83亿元占了今年新增存款的80%,其中中信银行2.72亿、浦发银行0.68亿、兴业银行0.6亿、平安银行0.76亿、绍兴银行0.65亿、泰隆银行0.49亿。 二、其他商业银行的优势分析

时下,很多金融机构都提出要打造和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以及如何培育核心竞争力等,一些商业银行并不十分清楚,甚至在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管理上还前后矛盾和混乱。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早于1990年由著名的战略思想家和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来。他们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累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怎样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的学识”,突出强调价值链上特定技术和生产方面的专有知识,主要针对的是生产企业。而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要广泛得多,表现形式也丰富多彩。 先进的技术和产品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竞争最终表现为业务的竞争,而业务的竞争又以产品为依托,产品是银行核心竞争力形式化、外在化的表现。一家银行如果开发了成本更低、风险更小、质量更优、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就必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对此,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也曾形象地比喻过:如果企业是一棵树,那么核心竞争力应该是树根,核心产品是树干,而最终产品是树叶和花。但银行产品的研发离不开现代金融科技的支撑,尤其是现代商业银行更多地应用到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使银行业迈入了全新的时代。因此,商业银行要培育自己的业务发展核心竞争力,就要从产品、技术开始,依托先进的技术开发出独到的金融产品,占领市场至高点。 良好的服务是赢得客户持久信任的核心竞争力。银行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是银行的基本要求。但很多商业银行对服务的认识,并没有随着业务的发展、金融的改革和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而发生大的改进。 实际上,随着金融业务向多样化、电子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客户对银行的服务需求更多了、要求更高了。客户面对多样化的金融产品,需要银行帮助审慎鉴别,以挑选适合需求、符合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而不能把产品一推了事;针对产品的电子化和网络化,银行需要为客户提供更安全的服务保障。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内聚人心、外树形象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界有这么一种说法:一年企业靠产品,十年企业靠品牌,百年企业靠文化,以及“小型企业做事,中型企业做人,大型企业做文化”。一个企业独特而先进的文化,能内聚人心,牵引企业不断向前发展;外树形象,获得客户和社会的认可和好感,培养出客户的忠诚度。 优良的发展环境是吸引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由人来实现,人是决定核心竞争力的最终因素,并影响和作用于整个竞争力。所以,商业银行要把人才的引进、培育、发展和提拔使用放在第一位。 全面的风险管理是有效管理风险、提升效益的核心竞争力。市场经济和金融体制的深入改革,既使商业银行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无处

质量竞争力指数解读 一、什么是质量竞争力指数,如何测算? 质量竞争力指数是按照特定的数学方法生成的、用于反映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整体水平的经济技术指标。它包括2个二级指标(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6个三级指标(标准与技术水平、质量管理水平、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和12个统计指标(产品质量等级品率、微电子控制设备比重、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率、质量损失率、产品监督抽查合格率、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技术改造经费比重、每百万元产值拥有专利数、新产品销售比重、平均产品销售收入和国际市场销售率)。 二级指标质量水平反映的是“质量发展的当前状况”,是对“现状”的测量。质量水平指标是由标准与技术水平、质量管理

水平、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3个三级指标来衡量的。其中,标准与技术水平代表的是研制过程中依据的技术标准水平和制造过程中的装备与设施水平。质量管理水平代表的是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质量监督与检验水平代表的是产品的实物质量与产品标示标准的符合程度。 二级指标发展能力主要评价企业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能力是由研发与技术改造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市场适应能力3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其中,研发(研究与试验发展,R&D)与技术改造能力测量的是企业科技活动的投入力度,是确保质量上水平、产品上档次、技术上台阶的重要因素。核心技术能力测量的是企业科技活动的效果,是影响质量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市场适应能力测量的是企业产品质量对顾客或消费者的适应性和质量再投资能力。 每个三级指标又进一步由两个易于测量、具有明确经济意义且相互独立的统计指标构成。各统计指标的具体涵义如下:

一、比较分析体系构建 目前,对商业银行竞争力内涵的定义还没有达成共识,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有“能力整合论[1]”、“组合论[2]”和“构成要素论[3]”。我们认为,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内涵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商业银行竞争力是在市场竞争中,与其他商业银行在竞争中比较而产生的结果,它可以从银行的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安全性、流动性、人力资源素质、内部控制能力等方面来考察。第二,商业银行竞争力不仅反映商业银行已经表现出来的整体实力,还应该体现商业银行潜在发展的动态趋势,这与仅仅从财务指标和绩效评估方面对商业银行进行评价是不同的。第三,商业银行竞争力是个复杂的体系,其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将商业银行竞争力内涵定义为:商业银行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遵循“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原则,在向市场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相对于其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根据商业银行竞争力内涵的定义,对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分析不仅要考察当前的竞争力状况,即现实竞争力,作为一个要持续发展的金融企业,还要研究其竞争力的可持续性,即潜在竞争力。但潜在竞争力大多涉及战略、管理、文化、品牌、公司治理、科技等,往往难以量化。为避免“都认为自家孩子好”现象,本报告仅分析直接能够比较的现实竞争力。 我们认为,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是指在现在的报告期时点上能够清晰展现出来的显性竞争实力,主要反应报告时点实际创造财富的能力,由一系列清晰的可以直接量化的显性指标组成。根据这些指标对商业银行影响方面的不同,报告将其划分为价值创造能力、市场拓展能力、风险防范能力、经营效率、业务转型能力五大类。 价值最大化已成为国际先进银行普遍认同的经营最终目标,价值创造是银行实现价值最大化这一最终目标的必由之路。银行要实现价值最大化,就必须实现经营过程中的价值创造。从国内外对银行竞争力的研究来看,反映价值创造能力的财务指标都是银行竞争力评价的主要内容。报告选取净利润复合增速、资产利润率(ROA)和资本利润率(ROE)来衡量银行的价值创造能力。其中资产利润率是利润总额和资产总额的比率,用来衡量商业银行单位资产获取收益的能力;资本利润率是利润总额与资本总额的比率,用来衡量商业银行单位资本获取收益的能力,这两项指标越大,说明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能力越强。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风险防范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报告选取了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以及贷存比来衡量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其中,资本充足率是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核心资本充足率是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两者衡量商业银行的防范风险的清偿能力;不良贷款率是不良资产与全部贷款余额的比率,拨备覆盖率是计提的准备金与不良资产的比率,两者衡量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防范能力;贷存比是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之比,衡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防范能力。 商业银行是充分的规模经济行业,其市场拓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其在市场上现实的竞争力。报告选取资产占比、核心负债占比和网点数量衡量银行的市场拓展能力。资产占比是某银行国内资产与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比率,核心负债占比是某银行存款与中国存款总额的比率。 经营效率反映了一家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而经营管理能力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报告选取了成本收入比、人均效能、网均效能衡量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成本收入比是经营成本与收入的比率;人均效能是税后利润与员工总数之比;网均效能是税后利润与网点总数之比。 图1商业银行现实竞争力指标体系 价值创造能力 风险防范能力

第23卷第1期Vol .23 No .1 统计与信息论坛 Statistics &Information Fo rum 2008年1月Jan .,2008 收稿日期:2007-12-30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社科规划重大项目《竞争力评价理论方法体系化研究》(2006ZD80)作者简介:肖红叶(1949-),男,河北定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国民经济统计分析; 郑华章(1963-),女,四川万源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竞争力理论与应用研究。 【统计理论与方法】 IM D -WEF 国际竞争力评价比较研究 ———以中国为例 肖红叶,郑华章 (天津财经大学中国经济统计研究中心,天津 300222) 摘要:从IM D 和WEF 对中国国际竞争力评价存在很大差异的事实出发,基于两机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评价结果数据的比较研究,得到了以下基本结论:I M D 和W EF 对竞争力概念的不同认识,是产生差异的理论背景;其相应的竞争力模型、指标体系、综合信息处理方法设计,是评价结果产生差异的决定因素;就中国而言,决定差异的因素集中体现在与GDP 相关的指标、对外收入指标及就业人口规模等指标数据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评价差异;IM D ;WEF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116(2008)01-0005-06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u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简称IMD )和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 rum ,简称WEF )是目前 国际上从事竞争力评价研究的最著名的两家机构。近两年,两家机构对中国大陆竞争力的排名出现分化,特别是2006年,IM D 评价中国大陆竞争力有明显提升,在61个经济体中位居第19位,而WEF 的排名显示中国大陆竞争力在继续下降,在125个经济体中仅排在第54位。由此引发了国内各界对两种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有效性的质疑,并对中国竞争力究竟是一个什么水平而感到困惑。本文通过对IMD 和WEF 国际竞争力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比较研究,分析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为正确理解国外对中国竞争力水平的评价信息,以及如何开展中国竞争力评价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的支持。 一、评价差异的统计描述 图1、图2展示了近六年IM D 和WEF 对中国 大陆竞争力排名情况,其中图1是当年公布的排名,图2则是为保持可比性,将同年份,同时参加两家机构评价的经济体重新编序的排名。由于2003年 WEF 竞争力核算方法有较大变动,更早时期的排名不具 可比性。2002 年WEF 的排名是WEF 按照2003年方法修订的结果。 图1 中国大陆竞争力图 图2 可比参评体下的中国大陆竞争力图显然,IMD 对中国大陆竞争力的评价始终高于WEF ,即便剔除了经济体不可比因素,也是如此。在2002~2005年期间,两家机构对中国的评价差异

用创新打造银行核心竞争 力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用创新打造银行核心竞争力 与其他相比,银行作为企业其核心竞争力有独特之处。首先,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银行无法依靠市场的分割或垄断为基础来建立核心竞争力。其次,金融商品无法申请专利,金融产品可以模仿,金融产品创造价值的多少,不但取决于产品的设计,还取决于服务的构成及附加服务的质量,模仿者能够依靠更优质的服务来战胜创新者。因此产品的创新要有服务的创新作保障。第三,金融监管部门要求银行所提供的金融产品的相关信息要公开和透明,便于监管者和客户掌握和评判该产品的风险状况,这同时也为竞争对手模仿带来便利条件。所以,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于对手所难以模仿和获得的素质,如独特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市场开拓能力、服务体系、科技实力等,唯有在这些方面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增强竞争实力。 一、制度创新是根本 我国金融业目前较为落后的是制度上的创新,制度上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最为迫切和关键的一步。首先要通过组织制度创新,改革国有商业银行,使其成为国家控股下的规模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造,解决金融资本和金融资产配置的优化问题。通过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的银行制度,完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的相对分离和互相制约,保证各级管理者能以及时和负责任的方式维护

所有者的利益,所有经营活动都能体现资本的意志。其次要建立竞争制度,打破金融机构垄断地位,允许各金融机构在产品质量和价格等方面进行公平竞争。第三要创新监管制度。金融业开放以后,我国监管机构要加快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在国际金融业务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水平上都应进行创新,建立适应金融国际化要求的金融监管制度、金融监管的组织体系和金融监管的工具体系,完善风险评估系统和提高对风险进行及时反应的管理水平,将金融监管的重点从资本充足率转向以风险管理为主,并授予审慎监管者足够的资源和法律权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是关键 现代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制度的竞争。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在人才市场上的买方独家垄断的地位已经受到挑战并逐步被打破。大量国外的银行进入后,基于成本和文化融合的考虑,必然要实行人才本地化战略。股份制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利用其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市场化的经营、用人机制,也在争夺国内本已稀缺的人力资源。因此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问题,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用科学的人力资源观来适应新的竞争形势,来构造具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从而达到吸纳、维系和激励优秀人才的战略目标。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构建的核心思想,应该是在组织内部营造能力导向、绩效导向、价值创造导向和约束硬化的企业文化,转

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9-19 8:31:31 点击:7 一、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优势 1. 国内环境。2014 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企业打造自主品牌和国际营销网络,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 《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提出了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提升服务贸易的质量和效益的任务和要求。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2. 国外环境。近年来世界经济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逐渐转好,经济正在复苏,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世界各国的交流进一步增强,各国间的贸易往来逐渐发展,为了振兴本国经济,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各国采取各种方式对外开放。由于我国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在国际市场上能够更快速地做出反应,这对我国服务贸易进军国际市场是一个良好的契机。 3. 自身结构的优化调整。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开始进行调整,并初见成效,部分新兴服务行业已经从逆差转为顺差,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为进一步调整服务贸易内部行业结构奠定了基础。同时我国大力发展新兴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参与到国际贸易活动中,努力缩小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服务业结构不合理 在我国服务行业的优势部门一直都是属于传统服务部门的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部门。而旅游业因为我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中具有最大优势的部门,在旅游业的带动下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部门自然成为了我国服务行业的优势部门。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代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等的新兴服务贸易的相关部门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新兴服务行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份额很少,在与其他国家比较时明显能显示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二)开放程度低 20 世纪90 年代我国加入WTO 时就对服务贸易的开放行业做出了承诺,承诺包括专业服务、保险、广告、商业零售、计算机服务等14 个国内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但是直到近年来我国依然对银行、保险、电信、民航、铁路、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即使其中有些部门允许对外开放其程度依旧很低,这使我们很难学到先进国家的经营管理方式,严重影响了服务发展的进程和脚步。 (三)缺乏人才激励机制 我国幅员辽阔,服务贸易所涉及的地区相对广泛,由于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不同地区的人才在薪资待遇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心里不平衡等多方面的情绪因素直接导致了人才流失等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守旧的部分单位依然奉行传统的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这严重影响了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现代服务部门方面,没有创新就意味着没有发展,这必然会导致我国的服务贸易结构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和升级,在面向国际市场时就会严重缺乏竞争力,严重制约了我国知识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型服务贸易行业的发展。 三、提升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

银行业竞争力的波特“五力”分析 商业银行业波特理论竞争战略长期以来.我国金融服务业一直以国有独资银行为主体.垄断程度相当高,而来自外部的竞争受到政策的严格限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政府承诺,在五年时间内,金融服务业将逐步全面开放。这无疑将给国内商业银行业的经营发展带来冲击.使国内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国内商业银行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主动.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从容应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对本行业有一个清晰的把握。知己知彼方可游刃有余。本文将运用迈克尔·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结合中国银行业的竞争环境对当前中国商业银行业内的竞争态势分析,希望能对银行业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波特模型简介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波特指出,一般而言,一种产业的结构,可以用下图来表示:由上图可以看出,一个产业的结构是由五种竞争作用力共同决定的。这五种竞争作用力分别是:进入威胁、替代威胁、客户价格谈判能力、供应商价格谈判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 这个图示就是著名的五力模型”。从这个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之间的竞争不能仅仅看作是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较量,而是由五种力量共同作用的一个系统。除现有竞争对手外.企业的客户供应商、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生产商都影响着竞争态势。波特认为在任何产业中都有五种竞争力量决定着产业的竞争强度和竞争规则,它们从整体上决定着产业的赢利性。由于产业中存在着上述五种竞争力量.为了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管理者必须对企业自身及竞争对手进行综合分析,尽可能地将自身的经营与竞争力量隔绝开来.努力从自身利益需要出发影响行业竞争规则先占领有利的市场地位再发起进攻性竞争行动等手段来对付这五种竞争力量,以增强自己的市场地位与竞争实力。

物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及应用 1.物流与物流业核心竞争力 1.1物流与物流业 物流概念最早正式出现于20世纪初的美国。1912年美国学者阿奇·萧(ArchShaw)在《市场流通中的 若干问题》一书中,最早将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到需求者之间的物理性运动界定为“PhysicalDistribution”(简称PD),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是“物流”概念的起源。此后物流内涵不断扩展,从分销逐渐延伸到生产、 到采购供应、信息管理、增值服务。1985年,美周物流管理协会(CLM)将物流明确为:物流是以满足客户 需求为目的,对原材料、在制品、产成品以及相关信息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 而进行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过程。1998年,CLM又对物流定义进行了修订,认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 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 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国内学术界一般认为,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 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 功能实现有机结合。 由物流的内涵不难看出,物流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型产业,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 代业和信息业等的新型服务业,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技术。物流业既是国民经济 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着地区经济的运行质量。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目前工 业企业生产中,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不到10%,而物流费用却高达40%。我国全社会物流费用 支出约占GDP的20%,美国则不足10%。国际上普遍认为,降低物流成本已经成为继减少物质消耗、提 高劳动生产率以后的“第三利润源”。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部门,物流业已经成为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经 济结构、增强竞争能力的基础性支撑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先导性产业,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 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及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1.2物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又称核心能力、核心竞争优势,最早由美国企业战略管理专家普拉哈拉 德fC.K.Praha—lad)和英国的企业战略管理专家哈默尔(C.Hame1)于1990年在其合著的《企业的核心 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其原意是指企业组织内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 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并据此获得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能力。物流业核心竞争力 属产业竞争力范畴,指的是物流产业竞争力当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物流产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 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物流产业在长期培育营造中形成的、独特的、动态的能力资源,是 物流产业整合各种资源优势和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支持着物流业在现在及未来的市场中可持续竞争 优势的发展,具有独立性、整体性、积累性和战略性四大特点。 2.物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物流业是一个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复合型产业,对其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毫无疑问应采用多指标 综合评价方法。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5,7,8J,遵循全面性、主导性、科学性、可比性等原则, 考虑到基础数据的可获取性,本文从城市经济 实力、科技创新竞争力、物流企业竞争力等3个方面、共选取22个指标组成山东半岛城市群物流业 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文章中相关计算及直接采用的原始数据主要引自2005年的《山东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来自《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半岛城市群各地市统计年鉴。 表1山东半岛城市群物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