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闻发言人现状

我国新闻发言人现状
我国新闻发言人现状

新闻发言人

2003年非典:政府和媒体沉默、失语——真实权威的声音迷失——谣言滋生——激起社会的恐慌——抢购药品和白醋风波——民众和国际关系组织的不满——主管部门组织首次的新闻发布会,建立每天的新闻发布机制;

2011年723动车事故:新闻发布会上,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的一些言语如‘这只能说是生命的奇迹’还有‘至于你信不信(由你),我反正信了’,引发了外界的争论。

(表现欠妥,语态太强势,语调过于高亢,神态也不合适;首场新闻发布会最好由铁道部部长召开,不应由新闻发言人独自担当。)

当了8年多的铁道部新闻发言人,但当晚的状况,跟王勇平以往的经历差异甚大。

以前,王勇平多次在春运或京沪高铁开通这样的铁路重要措施出台时出现。

那样的发布会,王勇平答问时总是面带微笑,游刃有余。当提问结束后,如还有记者强烈要求提问,他也会跟领导商量,争取让其回答问题。

即便被媒体围追堵截,他也总是面带微笑。一个问题,说了好几遍,不知情的记者再问起时,他也会再回答。

他把发言人与记者的关系视为“富有挑战性的朋友关系”,而不是“敌人的关系”;把他与铁道部、媒体的关系比作“一仆二主”。

但在记者看来,王勇平熟稔宣传要领,以虚避实。一名长期联系铁道部的记者称,从王勇平那里,很难问到实质性的新闻,尤其是涉及到铁路负面时。受体制所限,他往往需得到授权后再统一发布。

2003年,王勇平在北京参加了为期5天的首期中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一起学习的有来自66个部委和地方机构的100多位新闻发言人。这群被称为“黄埔一期”的官员当时年龄大多在30-45岁。

2004年底,国新办第一次向社会公布了75位新闻发言人联系电话,当时被看作推动政务公开之举。2010年底,当各部委新闻发言人名单第7次公布时,人已经被换得差不多了。与王勇平同批次的优秀新闻发言人,如上海市政府原新闻发言人焦杨,南京市政府原新闻发言人徐宁,包括王旭明在内,都离开了这个风险极大的岗位。

王勇平是其中极少数坚持下来的新闻官员。其间,铁道部变故甚多,王勇平身在其位,必受其过。

在发言人岗位上坚持8年之久,王勇平离去。发言人因言受过,对错争议又将激起巨浪。

定义:

新闻发言人作为一种“制度”,其内容涉及政府的重大事项、重要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海内外关注的问题、重大突发事件、公共政策、公共服务、政府决策等所有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针对这些内容提供的一种接受公众公开咨询、质询和问责的制度安排。新闻发言人是指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中央11部门新闻发言人集体亮相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发布人员。其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主要是以政府为传播主体,以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为传播客体,通过发布、传播与公众利益相关的政务信息和重要新闻来实现政府与社会的沟通,它是一种相对稳定和规范的公共信息传播机制。

历史:

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出现是在1982年,第一位新闻发言人是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同志。

2003年SARS疫情爆发后,从2003年4月初到6月24日,卫生部连续举办了67次新闻发布会,是举办新闻发布会最密集的时期,也是全国全面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标志。

作用:

关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际效能,我国学者和专家普遍认为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满足公众知情权,实现公众的民主权利。

知情权指的是民众享有了解政府工作情况的权利。而新闻媒介对政府行为的报道就成了公众享有和行使知情权的重要途径。公民通过新闻媒体获得和传播国内外信息,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的重大事务、国家工作人员实行监督,尊重和保护新闻记者采访、报道和反映真实情况;通过新闻媒体获取知识,参加娱乐,满足文化生活的需要。由此可见,公众的知情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权利,是实现民主权利的基础。人们先要知情,才谈得上去行使其权利。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是政府部门的责任和义务。从理论上说,政府的一切行为,除涉及国家安全、保密的信息外,都要公开。满足公众知情权的方式有很多,部门公告、公众主动询问、领导发表讲话等,但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最便捷、及时、有效的方式。它可以以较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向最广大的公众传达政府的信息。(二)引导舆论,协调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之间的矛盾。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借助媒介平台与公众沟通,为公众提供信息,在公众中塑造良好形象,获取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成为现代高效政府施政的重要方式。新闻发言人可以协调政府机构想要在相对保密的环境下工作的要求和新闻记者及公众要求充分披露政府信息之间的冲突。从西方国家的实践来看,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是一种有限的信息源,作为一种润滑剂,协调政府、媒体和公众关系,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导舆论。从传播学角度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通过议程设置对舆论进行控制。麦库姆斯在其议程设置理论中认为,大众注意某些问题,忽略另一些问题的做法本身可以影响舆论,人们将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体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介为各种问题所确定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主体就是通过定期发布一些权威的、经过审定的信息来引导公众关注哪些事情,忽略哪些事情,从而引导舆论,协调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之间的矛盾。

(三)促进政府形象的建设,提高政府在公众中的美誉度和公信力。

政府形象是公众进行评价的,政府在公众中的美誉度是根据公众的赞赏度来衡量的。美誉度和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信任度的综合体现;是对政府共同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正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种实践,它本身就体现了政府的开放形象。政府的开放程度影响到公众对于政府的廉洁、勤政、效能等程度的具体评价。由此看来,新闻发言人制度

的建立,本身就是塑造政府形象的一种途径。政府信息公开体现了政府对于民众的信任,新闻发言人主要是代表政府的形象,由于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具有权威性,政府对某一事件发表的看法、言论是通过新闻发言人发布的,所以在公众的心目中,新闻发言人的形象往往就是政府的形象。

不足:

概括目前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偏颇和不足,首先我们会发现目前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有限:形式上公开多,实质上公开少;结果公开多,过程公开少;原则方面公开多,具体内容公开少;公众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参与的少;公开政府“正面”信息多,公开政府“负面”的信息少。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甚至认为,公开那些涉及政府决策失误、吏治腐败、官场歪风等负面信息,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社会安定,总是想方设法掩盖起来。其次,缺乏系统战略,信息搜集工作相对薄弱,新闻发布只看到新闻宣传这一外在表现形式。一些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迫于行政命令的压力而建立的,没有将信息公开看作系统化的、需要整个部门通力合作、相互配合的工作,而只着眼于如何应付记者、回答问题上。同时由于长期的部门分工,在信息搜集过程中没有完整的信息系统可以利用,新闻发言人能获得的信息也存在局限性,容易造成发布的内容笼统模糊,难有全面、清晰、明确的信息和中肯的分析。再次,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更多注重了发言而忽略了反馈。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政府部门在与公众双向互动沟通的环节上相对薄弱,更多关注了向媒体发布信息,忽略媒体反馈的公众意见,不知道公众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对政府的政策法规支持与否,下情上达的作用没有很好的体现。

意义:

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成为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必要和有效方式,在政府与公众沟通中体现了它的实际价值和效能。如,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国际局势、国内外事务等方面,政府新闻发言人基本能够迅速及时地作出反应,为媒体提供权威性的信息,保持与公众的信息通畅,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稳定。各级政府积极探索立足于实事求是,按新闻规律办事,推进政府资讯公开、透明,促进我国政治民主建设。在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对公众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公共信息可以影响公众的思想和行动,

也为公众保护自身利益提供了依据。实质上,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动力源于公众知情权的需求。公众知情权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是监督公共权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新闻发言人制度赖以存在的法理基础。

发言人、主持人、时评人,这是当下三种特殊的群体。无论是正面和负面的社会意见,无论宏大或细微的新闻事件,无论甜酸苦辣的生活话题,都会听到他们的声音。发言人、主持人、时评人不仅是新闻事件的旁观者、点评者,更是参与者,他们的学识、素养、口才乃至说话的方式,会成为一段时间的新闻事件。从小处说,他们代表着公众判断、民心民意;从大处说,他们代表着政府的文化立场、国家的文化形象。

——编者

这些天故宫博物院的新闻发言人冯乃恩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手机更是从早到晚响个不停,都是要求采访的电话和短信,网络上的各种评论也让他寝食难安。

不管你信不信,最近一个时期在公众中流行的两句口头禅“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这是一个奇迹”居然都来自于中国最早培训的号称“黄埔一期”的资深发言人、铁道部的新闻发言人王勇平。

“应该说在当时的舆论氛围下,一个新闻发言人能够不回避,能够坦然面对记者前所未有的逼问,没有怒发冲冠离席而去,已经相当不错了。然而由于缺乏媒体的从业经验和传播素养,也犯了一个资深发言人不该犯的低级错误,没有体现发言人在媒体和公众之间的桥梁作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史安斌,算得上王勇平的老师,作为2003年国务院新闻办主办的“全国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的主讲教授,对于新闻发言人在中国的困境,他心知肚明,王勇平绝不是个例,正是目前中国发言人现状的集中体现。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了,去年我国仅中央和省级政府新闻会就达到1700多场,这在世界上也属罕见。与过去相比,我们的新闻发言人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从中国的媒体变局来看,要走的路显然还很长。

1.新闻发言人为什么总引发争议?

他们的一言一行经常成为报纸的头条,但他们也时常会卷入舆论的漩涡,遭来广泛的质疑;他们是信息的传播者,却也是信息的过滤器。他们有时是消防员救火队,有时却是适得其反

火上浇油。职业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然而他们却总犯一些低级错误。这就是中国的新闻发言人。

有好事者将中国的发言人进行了简单的归类。

无可奉告型:虽然是部门或企业的发言人,但往往一问三不知。对政策对状况都不清楚。本来新闻发言人突破了以往官员“训诫”式的角色定位,通过与记者进行平等对话,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但事与愿违,很多新闻发言人面对记者的提问都是三缄其口,口头禅都是“无可奉告”。2010年4月,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主任表示,如果新闻发言人说“无可奉告”,将追究责任。

大包大揽型:在中国的体制下,新闻发言人知道的东西有限,并非事事清楚,有的发言人错误地认为,出了什么事情自己的任务就是去堵枪眼,去转移视线,去替人受过,大包大揽,什么责任都自己扛,有着“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但事实上,“牺牲小我”并不能“成就大我”,而往往是一损俱损。有辨识力和媒介素养的公众,可以区分发言人个人的失误与其所代表的团体的“口径”。

照本宣科型:事先准备好台词,不分场合不分对象照本宣科。比如前不久央视连线抗洪前线,面对主持人关于决口有多大、群众转移情况的询问,江西防总办副主任平其俊充耳不闻,先后介绍了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江西省防总副总指挥的重要指示。其间主持人两次打断、再三询问,平其俊依旧对着事先准备好的稿件大念特念,可谓以不变应万变。

自我辩护型:譬如前段时间闹得轰轰烈烈的霸王洗发水的“二恶烷”事件,发言人一直强调二恶烷是整个行业都存在的现象,并非“霸王”独有。而实际上公众所关心的只是对消费者构成何种危害,他们并不关心行业里的种种“潜规则”。“霸王”的这种表态,忽视了对消费者权益的考虑,只是一味地撇清干系,难怪会一波不平一波又起。

报喜不报忧型:这是大多数单位的习惯做法。碰到自己需要宣传的好事就大书特书,而记者一问起负面新闻就面露难色,推三阻四,冷若冰霜,甚至视媒体为大敌,抱怨记者嗅觉敏锐,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恼羞成怒型:当一名记者问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某省政协主席怎么看待官员财产公示制度

时,这位委员先是说:“很遗憾,我对这个问题没有研究。”在记者的追问下,他竟反问记者:“为什么不公布老百姓的财产?那些企业老板的利润为什么不向工人公布?”类似这样的恼羞成怒如“你是哪个单位的”、“你在替谁说话”,我们也经常听到。

感情错位型:有的新闻发言人本末倒置,不以人为本,在重大伤亡现场不首先发布人员的伤亡,而是夸夸其谈救援人员的英勇行为。还有的发言人面对火灾、矿难等重大事故时,喜形于色,大谈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利,局面已得到基本控制,没有表现出起码的悲天悯人。总之,越来越多的新闻发言人在发布新闻时也成为新闻的制造者,他们的雷人雷语也被广泛传播。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童兵认为,在中国从事新闻发言人是需要勇气与智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2008年5月1日实行,许多地方都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与实践,新闻发言人大多如履薄冰。很多地方新闻发布也只是形象工程,发言人名单和电话是公布了,但并无后续,甚至新闻发言人成为了某些政府官员拒绝媒体采访的盾牌。

2.今天的新闻发言人比过去更难当吗?

有专家认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新闻发言人知道的永远不会比网民更多。面对持有广角镜、放大镜和显微镜的网民,一些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反而成了“信息弱势群体”、“知情有限公司”。

史安斌并不这样认为,“在欧美国家的政治体制中,政府新闻发言人往往被允许列席最高级别的决策会议,对相关信息和决策过程有着清晰和准确的把握。他们一般都具有丰富的媒体从业经验,了解如何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有效沟通。但在我国,新闻发言人往往被定为某个特定的官阶或职位,他不一定能够了解全面的信息。如果新闻发言人成为‘信息弱势群体’,看起来‘不比网民了解的多’,主要是体制的束缚”。

童兵说,“虽然网民有各种渠道搜集信息,但网民掌握的信息与新闻发言人掌握的第一手的信息还是有区别的,政府本身就是最权威的信息来源,新闻发言人掌握的是内情,网络的信息还需要辨别真假,而新闻发言人的信息应该是权威的。从信息的质量上看,他们不是弱势群体。”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君超认为,网络确实使新闻发言人面临极大挑战,而且微博用户通过互相“关注”、“转发”、“目标推送”,可以实现“所有人面向所有人”传播模式下的“协作传播”,从而挖掘或逼近事实真相。在这种情况下,发言人如果不告知真相就会漏洞百出。

也有专家认为,发言人代表某一国家、集团、部门、企业的利益,他们的“脑袋并不完全长在自己的肩上”。王君超认为,这并不是说,发言人完全没有自我发挥的空间。恰恰相反,发言人如果在每一场发布会前,都能明确这样一个观点,即召开发布会的目的不仅是“救火”,更重要的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那么,在确立“口径”、发布信息时就会实事求是,使发布会取得较为理想的传播效果,受到公众的欢迎,这其实也是最大程度地维护了其所代表的部门利益。

在正常的情况下,新闻发言人的工作是按部就班的,而且有的发言人也做得不错,但一旦遇到危机和突发事件,一切仿佛就打回了原样。史安斌认为好的新闻发言人应该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忠实说,迅速说,首先说”。另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寻求部门利益和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点,制造社会共识,而不是引发官民对立。

有的发言人认为说什么不说什么并不由自己决定。但新闻发言人虽然改变不了事实,却可以做到“不知道的不说,不清楚的慎说,没有把握的不乱说,必须说的好好说”,作为沟通政府与公众的桥梁,新闻发言人在避免对立、减少摩擦、消除误解、传递诚意方面是大有作为的。

童兵认为,能否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检验一个新闻发言人是否真诚的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标杆。有时善意的谎言也是谎言。同时作为一个新闻发言人首先要搞明白自己发布的对象是谁,表面上看是记者,其实记者是代表民众来发问的,对于发言人而言,记者的提问没有刁钻和不刁钻的,只有好回答和不好回答的,新闻也没有负面的正面的,都是客观发生的。一些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居然公布什么记者的黑名单,完全是不明智的举动。不要低估受众的理解力,不要回避明显的焦点和问题,如果一般民众可以看出来的问题,发言人应该更熟悉更明白。

3.新闻发言人依然是稀缺资源

人民网成立了一个新闻发言人俱乐部。负责人杜登斌告诉记者,相对于政府的新闻发言人来讲,企业更需要自己的发言人,因为对于政府的一些报道还容易统一,但对于处于危机中的企业来说,一着不慎就是满盘皆输。今年3月以来,双汇集团因为瘦肉精的问题遭遇到了极大的危机,此时人们才发现,这么庞大的公司长期以来竟然没有一个正式的新闻发言人。据美国全国政府传播者协会估计,美国各级政府大约有4万名新闻发言人,同时稍有规模的企业都会设立专职的新闻发言人,即使是十来个人的小企业也会有兼职的新闻发言人。据杜登斌他们调查,380多家跨国公司中基本上已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达到了80%,而在国内,100多家央企真正建立企业发言人制度的不到一半。而对于民营企业,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不足1/5。这样一旦出现了危机事件,临时抱佛脚,显然就只能疲于应付了。环球时报的一篇社评认为,在涉及大型国企的公共批评事件中,所涉机构的表现都不及格。

目前我国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大体上有三种来源:一是主管领导,如有的地方要求出任新闻发言人的必须是该部门的“二把手”;二是秘书长和办公厅主任的“总管式”人物;三是宣传部门的负责人。其中第二类人选是各级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最主要的来源。选择以上三类人员从总体上说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也基本能够满足现阶段对新闻发言人的要求。但从长远看,其缺陷是显而易见的。这三类人员大都是官员出身,鲜有媒体的实际工作经验,往往刚刚培训出来,干了没两年,就提拔了,转岗了,这样又要从零开始。

这些年新闻发言人的培训非常多,经常是培训到哪里,哪里的新闻发布制度就可以建立起来。可是在中国他们依然是稀缺资源。值得忧虑的是,有许多的书籍、有许多的讲座传播的都是新闻发言人的应对之策、推诿之术,王君超认为如果说发布会有军规的话,那么最大的一条就是:真相第一,技巧第二。发布会的社会效果,永远只服从于一个原则,那就是:尊重事实,告知真相。一场虚假的言不由衷的发布会,无论包装得如何堂皇,无论取得如何立竿见影的瞬间效果,都只能是浮云。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公安部的新闻发言人武和平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自己的职业。的确,作为新闻发言人,应该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感到骄傲,这是一个能够让信息更加透明,让公众了解到更多真相的工作。

8月3日,中央印发了《关于深化政务公开加强政务服务的意见》,强调了及时回应社会关

切问题。如果说2003年非典危机是中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建设的起点,那么2011年应成为中国政府新闻制度建设的重要拐点。

和讯博客纪文波 新闻评论学是新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研究新闻评论的运用和写作规律的科学。 评论:指出客观事实发表意见、提出看法、抒发感情、交流思想的一种文体。新闻评论:它是一种政论性的文体。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 按体裁可分为:社评、述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杂文等。 按媒介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 按对象分:时政、经济、法制等 1、新闻评论学的内容:它是一门政治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研究范围包括新闻评论的特性、功能、运用,新闻评论的现状和发展,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以及各种评论体裁的不同特点等。 2、新闻评论的政论性:它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从而团结人民,引导舆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3、评论相对于事实报导的优势: A、更为深刻。信息的层次深、说道理有智慧,反映的是隐藏在事实背后的规律、原则。 B、更为明确。评论的意见直接明了,直抒胸臆,态度明朗 C、独特。追求个性化,包含个人的感情、见解、看法,有个人特点,不求同,但求异,提供个人独特的视角。 D、概括性强。作为一种意见信息,评论以讲道理为主,观点比较抽象,具宏观性。 4、评论与报导的关系(二者是新闻宣传的两种基本手段。报道是主体、基础,评论是旗帜、灵魂。) 区别: 报导 内容:客观事实的真相,强调受众对事实的理解、认知 方式:通过记叙讲清事实,用细节表达情感、意见 目的:传播信息、满足未知 情感:中立、客观,将意见和观点隐藏于报导之中 思想:平和、稳定、含蓄的 深度:表层事实 评论 内容:基于事实的分析、评价、议论,强调对事实背后的原理、规律的发掘 方式:摆事实、讲道理,采用概念、判断等逻辑方式,形成意见 目的:使新闻的内在思想得以引申、升华、引导YU论,弄清本质 情感:干脆、直接、酣畅淋漓 思想:立意高、视角奇、观点新 深度:触及思想、制度本质 联系:A、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共同强调、深化普及 B、作为新闻体裁,二者都要求客观、公允、有的放夭 C、二者都是新闻媒体宣传报导的主要形式 D、都必须讲求新闻性、真实性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第一章 一什么是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当代各种新闻媒介普遍运用的、面向广大受众的政论性新闻体裁。 二新闻评论新闻性的内涵是什么? 新闻评论的新闻性是强烈的时效性、评论对象的特定性和直接的针对性三者的统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体现新闻评论的新闻性特征的实质,体现新闻评论从当前的实际出发、为当前实际服务的方向;它们虽然各有侧重,却都是新闻性不可或缺的内涵。 三新闻评论为什么要强调时效性这一原则? 时效性有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侧面:一为时间,讲究尽可能缩短新闻作品与所反映的新闻事实之间的时间差,以最快的速度反应客观实际的发展变化;一为时机,即强调因时应势,增强对宏观实际的影响,而不单纯争一时之快慢。时效性的这两个侧面,一则注重绝对时间,一则讲究相对时间,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新闻评论特别是那些因特定新闻事件而发的评论,赢得时间往往意味着赢得主动权。忽视时间这一因素,则可能是评论成为“马后炮“,削弱以至于完全丧失存在的价值。 四新闻评论的针对性与一般论说文、政论文有什么不同? 1、它肩负着引导社会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使命,以随时分析社会普遍关注的事物、提供切合实际的见解为己任。 2、它的注意重点总是集中在当前的社会现实,尤其是那些关系全局、亟待解决或急需唤起人们注意的问题上。 3、它无论采取哪种论述方式,都以便于受众理解和接受、有利于促进事物向预期的目标转化或发展为目的,力求收到“举一反三”的社会效果。 所以,作为新闻评论新闻性内涵之一的直接针对性,主要强调的是“直接”,直接针对宏观实际、针对社会关注焦点、针对受众的疑难,而不像一般论说文、政论文的针对性那么宽泛。 五新闻评论政论性的作用? 新闻评论的政论性,就是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阐明对于所论述事物的看法。起作用在于: 首先,如果说新闻性是新闻评论选择、处理内容的主要依据,那么,政论性则影响甚至决定着它的内容表达,包括一篇评论的整体布局以至于表达方式和方法。 其次,如果说新闻性是新闻评论区别于一般政论文的分水岭,那么,政论性就是它不同于其他新闻体裁的基本界限了。 六新闻评论政论性的特点? (一)明确阐述对于事物——评论对象的看法 (二)以说理为主要手段 (三)着重从思想、政治或伦理的角度分析论述有关问题(政论性的核心) 七简述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区别? 新闻评论:⑴阐述对于事物的看法,本质上属于主观认识 ⑵主要诉诸说理,要求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合乎逻辑 ⑶强调说服力,要求正确、中肯地分析事物,揭示事物本质 ⑷注重通过由表及里、由浅而深的分析,引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规律性认识,启发 人们作“举一反三”的思考和联想。 新闻报道:⑴尊重事物本来的面目,本质上属于客观的反映 ⑵主要运用叙述、描写手段,要求诸“要素”完备、明白、确切

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分析 学生:人文学院网络传播07级 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成为新闻界少有的热闹景象,关注人民生计 , 关心市民生活的电视民生新闻风行全国 " 从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到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 , 从河南电视台的《民生大参考》、杭州电视台的《阿六头说新闻》到吉林电视台的《守望都市》、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等 , 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民生新闻放弃了传统说教新闻的生硬、呆板,以鲜明的地方性和生动的趣味性吸引着当今受众的眼球。民生新闻坚持平民观点,关注民生民情,为百姓排忧解难,将话语权更多的交给平民百姓,符合了传媒的平民化趋势。但是,民生新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之下,为了迎合受众,过多报道生活中既无积极意义又无新闻价值的一些琐事,甚至还有一些低俗的、不健康的内容充斥到此类新闻中。因此,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 民生新闻传播误区发展趋势 目录 绪论 (1) 一、民生新闻的定义 (1)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形成背景 (2) 三、民生新闻的优势 (4) 四、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5) 五、消费文化视野中的电视民生新闻 (6) 小结 (7) 参考文献 (8) 致谢 (9) 一、民生新闻的定义: 民生新闻从广义上来说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却是以民生的视野、民生的态度、民生的情感来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从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的《民生大参考》到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的《民生直通车》、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民生类新闻节目可谓是“遍地开花”,在电视新闻界掀起了一股热潮,被学者称为“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何谓“民生新闻”,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综合业界和学界对民生新闻的几种观点,可以将“民生新闻”理解为: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电视新闻。

新闻评论范文最新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第一文档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新闻评论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新闻评论范文2018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一大早,位于三全路与丰庆路交叉口西南角的“羊肉哥全羊老店”里,本报持续关注的“羊肉哥”孙合理,已经和妻子刘晓爱及周口太康老家赶来的表弟开始忙碌起来,他们一年一度的派发爱心羊肉活动又要开始了。 “从2010年,我骑着三轮做生意向环卫工、残疾人、贫困家庭赠送烧饼夹羊肉串至今,派发爱心羊肉这个活动已经坚持了8年,每年元旦和母亲节两个固定时间,派送羊肉累计超过2000斤,加上捐赠的现金,总价值将近10万元。”孙合理向前来采访的媒体介绍自己的公益历程。 上午9点整,孙合理夫妇将铁架子和长桌子搬到店外,并将一扇扇羊肉挂在铁钩上,然后进行分割。 一旁的小音箱播放着歌曲《爱的奉献》,在寒风中让人感到温暖。 今年和往年一样,派发110份新鲜羊肉,寓意一心一意。“这些羊肉都是山羊肉,专门从我太康老家采购的,吃的都是无添加的天然饲料,鲜美筋道而没有膻味,为的就是让大家吃上放心的羊肉。”孙合理对自己家的羊肉很有信心。

上午10点,集中派发的时间到了,不少环卫工、残疾人和低收入居民已经在现场聚齐。孙合理和表弟将羊肉分割并称重,刘晓爱负责装袋和分发,每份为一斤。 据一知情人称,其实孙合理去年从之前的小店搬到这里后,并没有赚到多少钱,现在还有外债没还清。 那么,孙合理为什么还要坚持做公益呢? 孙合理的母亲双目失明、双腿残疾且精神失常,父亲患肺癌病逝,无奈之下,他小小年纪就来到郑州打拼,最先是在一家饭店当学徒,学得一手烧烤羊肉的绝活。8年前,孙合理开始在陈寨花卉市场附近摆摊卖烧烤,其间,看到残疾人乞讨,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残疾的母亲,非常感慨,便将个人经历写到牌子上,挂到烧烤车上,遇到残疾人都会拿出烧饼和羊肉串让他们充饥。后来又扩大到关爱环卫工和其他困难群体。 当日,前来领取免费羊肉的残疾人等群体,还领到了爱心企业提供的每人一瓶补酒。 有人说他是做秀,孙合理:这个“秀”一定会做下去 “我到‘羊肉哥’的店里领羊肉已经是第四年了,这家的羊肉确实好吃,回去包饺子或者炖羊肉,也有迎接新年的心情。谢谢孙老板的爱心,我们一定把工作干得更好,对得起这份关心。”环卫工苗师傅说。 为了这次派发活动,孙合理一共采购了6只羊,除现场凭

我国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论文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现状趋势 论文摘要:当今电视新闻的发展越来越追求平民化、故事化和娱乐化,平民化手法更是各大电视媒体争相采用的一种方法。取材平民生活,再现平民生活,应该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风格形式的主要途径之一。“人情味”,贴近百姓、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是电视民生新闻报道风格的基本特点。本文就电视民生新闻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电视民生新闻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民生新闻是在多重标准下划分的新闻类型。它注重实用价值、情感价值,又带有娱乐性,是随着人文关怀和人本思想的广泛普及,电视媒体的话语语境中慢慢展现出一种大众情怀的产物。 民生新闻,是关心市民生活,关注人民生计的新闻,他首先是一种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关注的是老百姓的生存空间与生存状态。 民生新闻在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通过信件、互联网、电话、手机短信等平台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增加观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在指导思想上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来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活、生计、生存、生命;在新闻选材上以民生、民情、民意为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在叙述手法上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通过向观众提供实用的关心自身利益的新闻资讯从而不断提升观众的媒体素养,担负起了社会赋予的舆论导向责任。 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简介: 民生新闻的雏形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晚报、都市报上的都市社会新闻、市井新闻已经逐渐开始风靡,但是在新兴媒体——电视上,新闻却一直以政治新闻为主,关注的都是大事件。 1、我国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建设历程: 在电视荧屏上,1995年北京电视台的《点点工作室》(1998年改名为《元元说话》,1999年至今改名为《第七日》),基本带有了民生新闻的品质。1997年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特快》与1999年成都电视台推出的《今晚800》等,也都呈现出了典型的民生新闻特质。时至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了《南京零距离》,被认为是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先河。之后,南京地区陆续开播了《直播南京》、《绝对现场》、《法治现场》、《标点》、《服务到家》、《1860新闻眼》等民生新闻栏目。由此引发了本地区以大时段直播或“准直播”为外在特征、以关注本土化市民生活形态为主体内容的城市新闻“大战”。2001年,沈阳电视台推出的《直播生活》,就带有明显的民生新闻特质。2004年10月,辽宁电视台开办的《新北方》,第一次在辽沈地区公开打出“民生新闻”的旗号。2004年以来,河北卫视频道以大量人力物力全力打造了卫视龙头栏目—以新闻的速度、民生的视角,讲述、报道新近发生的硬性新闻以外的生活新闻、生活故事的《直播生活》。2004

1,新闻事实:那些对接受主体而言有价值的事件,或者指能受到大众重视或者 为大众喜闻乐见,并能在实践中产生较大影响和作用的事件。 2.新闻评论:属于言论的范畴,是现代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普遍运用的、面向受 众传播的对有关现实生活中典型的新闻事实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所表达的意见性信息。是言论的重要形式。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传播,追求意见表达与传播效率。 3.社论:社论是代表报社、刊物或通讯社编辑部就当前国内外时事或重大事件发表的权威而慎重的言论。社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是新闻评论中最重要的言论形式。 4.评论员文章:是介于社论和短评之间的一种评论形式,是中型的评论文章。这类文章一般在1000字左右,往往就某一问题或选择一个重要的侧面发表意见,作更深一层的分析。 5.特约评论员文章:是评论员文章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强调文章作者的身份。这类评论对象大多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专题性更突出。 6.短评:是一种短小精悍、运用灵活的评论形式,篇幅一般在 600字左右,最长不超过1000字,在报纸上较为常见。特点是内容单 一、论题集中,分析扼要,开门见山、一事一议。 7.编者按:是对媒体所发表的新闻报道、文章进行简要的提示、评议、阐述或作补充说明 的文字,正式表明编辑部的态度,一般采用于 较为郑重的场合。 8,专栏评论:是在报纸相对固定的版面上特定的专门栏目中发表的评论。12.:述评:是新闻与新闻评论的结合体,是以夹叙夹议方式传播新闻信息和思想观点的新闻体裁。 13.选题:即选择新闻评论所要评述的事物或要论述的问题,它规定着评论的对 象与范围。 14.立意:是作者对所选的论题做出的判断,包括一篇评论的中心思想和基调。 15.结构:是谋篇布局见诸于文字的外在形式,指的是文章各个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 之间的关系的安排,它包括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照应等。 16.论点:是评论者要告知受众的见解,观点论断或主张。

新闻评论知识要点 一、新闻评论 1.新闻评论的概念 新闻评论,是新闻机构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一实一虚,如同鸟之双翼,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它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以与新闻结缘为前提,举凡各类具有新闻价值的论说文,不拘长短,不论署名与否,均可称为新闻评论。 2.新闻评论的特点 (1)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3.新闻评论的种类 目前,我国对新闻评论的分类,有这样几种情况: (1)按评论对象的内容分类,有政治评论、军事评论、经济评论、社会评论、文教评论、国际评论。(2)按评论的性质功用分类,有解说型评论、鼓舞型评论、批评型评论、论战型评论等。 (3)按评论写作论述的角度分类,有立论性评论、驳论性评论、阐述性评论、解释性评论、提示性评论。(4)按评论的形式分类,有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编者按、思想评论、专栏评论、新闻述评、论文、漫谈、专论、杂感等。 4.新闻评论的写作 第一,要注重针对性。 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人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 第二,论点要新鲜。 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纸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 第三,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 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新闻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新闻事实,至关重要。 第四,说理要有深度。 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 此外,评论写作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读者爱看。 二、如何根据所给材料以某种角度写新闻评论? 一段先简要概括新闻主要内容; 二段分析这种现象或事件出现的原因,即为什么; 三段主要提出自己的看法,主要是分析事件的内在层次和背后反映的社会意义,即是什么样; 最后提出解决建议和意见,提出畅想,即怎么样。 (写简单的新闻评论的格式,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新闻事件;第二部分:说明事态发展情况;第三部分:具体说明社会反映。) 三、新闻评论的特点 (1)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第一,要注重针对性。 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人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

关于新闻评论现状与发展的思考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信息网络系统化的今天,传统“新闻”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新闻已经不是以前说的仅仅是对事实的“报道”,而是对正在、新近发生或发现有价值事实及意义的“信息传播”。它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和新兴媒体,运用对事实过程的描述和对该事实性质判断、价值意义的评论让大众更深切地感受和领悟该事实。也就是说,新闻的本意中就包括了具有描述性质的报道和具有解读性质的评论。 目前媒体的实践表明,人们对评论的需求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它能提高受众的信息接受效率,从而增强新闻的影响力。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两种信息,一是传播事实信息,一是传播观点作息,两者合一才是新闻真正完整的含义。人们接受信息,不仅需要及时了解该事实的发生过程,同时也想知道该事实发生的性质和意义。随着信息传播的广泛和及时,一般来说,在短时间里掌握某一事实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要完整、准确、有效地把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如何评判这一事实,这一事实的性质、意义如何,却如同天底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必定是因人而异、千姿百态、千差万别的。而且,人们通过对这些“不一样的树叶”的识别,不仅可提高自己的观念意识和主动参与、表达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帮助人们更深切地感知和认识该事实。同时,一家媒体评论水平的高低,也是人们鉴别或偏爱某一媒体的重要尺度。媒体的评论水准如何,已成为人们选择或购买某一媒介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当下,不少的媒体都在重视和加强新闻评论,推出了大量的评论专栏(栏目)、专版和专刊,不仅吸引了大批精英人 赵振宇 摘 要:当下,不少的媒体都在重视和加强新闻评论,推出了大量的评论专栏(栏目)、专版和专刊,不仅吸引了大批精英人士加盟,而且,大众评论、公民评论的趋势日渐高涨。媒体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思想的竞争。谁想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精心打造评论,扩大评论队伍,提高评论素质,扩充评论版面或时间,改革评论生产方式等等,已经成为媒体新一轮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必须研究和发展新闻评论的实践和教育。 关键词:新闻评论功能 新闻评论实践 新闻评论教育

第二节: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理论文章以及深度报道的比较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的联系和区别 反映内容:新闻报道:“知”“用事实说话”新闻评论:“感”“悟”对事实的观点看法 写作目的:新闻报道:传播信息,形成舆论。新闻评论:释疑解惑“说长道短”“一吐为快” 表达方式:新闻报道:记叙为主,讲清事实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什么等)新闻评论:议论为主,论点准确,论据充分,论证有逻辑性。 写作要求:新闻报道:以“真实性”为原则,以讲清“五个W”为基本条件 新闻评论:以“公正性”为原则,做到以理服人 地位:新闻报道:主角新闻评论:灵魂和旗帜 总之,新闻报道以摆事实为主,新闻评论以讲道理为主,这一?报?一?导?,各司其职,构成新闻工作?摆事实、讲道理?的全过程。有?理?没?事?难以接受;有?事?没?理?看不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新闻评论与理论文章的比较 理论文章指发表在学术版或理论版上研究当前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问题的社会科学论文。 与新闻评论相比,它主要对理论问题进行探讨,或从理论上对现实问题进行探讨,理论阐述比较多,内容比较全面系统,篇幅较长。 联系: 都属于议论文范畴,都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区别:新闻评论 1、具有更强烈的时效性; 2、具有更鲜明的针对性; 3、具有更直接的现实性。 新闻评论比理论文章有更强的现实针对性 新闻评论: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特别是那些人们普遍关心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就新闻现象提出问题,说明道理。它通过评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阐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或者通过评论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指导实际工作。理论文章: 主要对理论问题进行探讨,或从理论上对现实问题进行探讨,理论阐述比较多,内容比较全面系统,篇幅较长。 新闻评论与深度报道的比较 什么是深度报道 《新闻学大词典》的解释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深度报道不满足于提供简单的新闻事实,而是使新闻要素进一步深化,要求一方面剖析新闻事实的内部,另一方面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从总体联系上把握其真实性。 深度报道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模式,要对新闻事实进行跨时空的、由里到外的综合反映。 时间:采访应包括过去、现在、未来; 地点:不仅包括现场,还包括‘现场’延伸或涉及到的地方; 人物:不仅要采访当事人,而且要采访其他有关人员; 事件:一方面对事实本身的情形,细节要尽可能做详细采访,对相关联的事实也应进行采访;深度报道: 把主要精力放在和上WHY和HOW上,说明来龙去脉,阐明本质意义,估计事件影响,揭示发展趋势。

新闻评论写作格式要求及范文 《新闻与写作》的编辑约我写一篇关于评论写作的文章,我想利用这次机会,超越课堂教学的结构限制,把新闻评论写作的一些要点,更为透彻地说出来。这里主要涉及初学者或写作经验不多的人经常遇到的问题。 如果我们暂时放弃那些精确的定义,那么,我想说,新闻评论无非是针对新闻,表明观点。这是两层含义,其中就包含两个方面的规律及其相应要求:即,第一,要符合用文字来表达观点的一般规律和要求;第二,要符合新闻传播和接受规律。下面分别来说。 一、表达观点的规律和要求? ? 1.观点的集中与思考的集中 集中的反面是分散。初学者一般出现最多的问题,正是观点的分散。观点和与观点相关的材料呈分散状态,一篇评论读后给人的印象就不深,似乎什么都谈到了,却哪一个都没有说清楚。更有甚者,往往使人不知所云或不得要领。 一篇评论,或数百字,或上千字,从头到尾,持续地、坚定不移地表达一个观点,而不是不相关联、不相统属的多个观点,这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它是写作训练养成的能力,既是一种思考能力,也是一种表达能力。 观察的分散,正是思维的分散造成的分散。写作中的人,思想是活动着的,写作行为本身,也在不断触发、展开着思想。一个新闻事物,可以触发多个层面、多个角度的思考,也会自动地连结作者记忆中不同层面、不同方向上的思想材料,比如相关的事件与观点。这是初学者写作时容易“散”的一般性心理基础。 而写作训练养成的经验,这时就要求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做出选择和判断:选择“涌上心头”的其中一个观点和与之紧密相关的思想材料。这里相关性判断就是一个严格的把关程序,不相关的或相关度不高的,就要坚决“忍痛割爱”。如果所有的材料,都围绕、支持和论证那个观点,就自然实现了观点的“集中”。当然,除了那个主要的观点,文章在不同的层次上也可能出现其他一些观点。但这些观点和那个主要的观点之间,一定应该是有上下统属、支撑关系的,而不是平列的,不相统属的。 观点的集中,其实表现为作者在某一个方向、某一点上的持续、连贯的思考能力。一些初学者的评论文章给人的感觉是在多个平列的点之间跳跃,正是因为缺少这种持续、连贯的思考意识和思考能力。深刻的,有价值的认识,也只有在集中思考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否则,思维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层。 思维的集中,一方面体现为思维的连贯,另一方面体现为表达的连贯——即句子、段落关系的连贯。对于自己写下来的文字,不妨做一下审视:哪句挨着哪句为什么这一句接那一句上一段与下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或者是推论的关系;或者是引申的关系;或者是解释的关系;或者是并列关系——相互支撑,共同说明一个问题。总之要有确定的关系,有可以理解的,并使读者容易理解的关系。阅读别人的作品,也可以这样揣摩。有了这样对句子、段落关系的审视意识,写评论时的思维和表达也就会自觉地集中,不会东说一句、西说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人们往往说到的“线索”就在这种句子、段落的关系中。有了某种确定的、可以理解的关系,一篇文章就是线索清晰的;没有这样的关系,人们实际上就找不到线索。而线索,正是把文章中的所有材料和读者一起引向作者论点的引导标志。 2.如何实现观点明确 观点的明确,要在结构和语言两个层面上实现。

怎样写好新闻和新闻评论 怎么写好新闻和新闻评论呢,这一直都是新闻学习者入门时的难题。而有些人,想象着写新闻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找准新闻五要素就行了,但是事实却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一、 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评论呢?这个问题也困扰过我很长时间,因为作为非科班出身的人进入这个领域确实很难。那么在写评论之前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学习,学习别人的评论,分析别人评论的文章。这方面可以多看报纸,报纸的评论一般比较深邃,而网络上的评论一般比较简单,观点比较鲜明,这都要学。 看报纸主要是看他们评论的结构,也就是学习他们的评论的手法,各段的衔接;而看网络评论则是努力学习他们看问题的切入点,这是培养自

己对新闻的敏感性的。在报纸方面我推荐《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在网络方面我推荐网易、新浪和腾讯。 以上这些针对某个单独的评论来说的,要是想把握这个评论的趋势,建议去看看五大门户每天的新闻排行榜,以及跟贴,看新闻排行榜可以知道最近的热点是什么,看跟贴是可以获得一些新的观点。 具体到评论的操作上,一般简单的就是三段式,第一段引用已经报道过的新闻,第二段是对这个新闻的评论,第三段是总结出结论。这样的段落对初学者最合适,因为结构清晰,观点明确,只要观点有说服力就可以成功。而另一种方式就是加叙加议,这是比较难的,是一边截取原新闻,一边进行分析的方式,这样的方式对事件阐述清晰,结合紧密,但不容易把握结构,最好达到一定程度以后再使用。 评论是原则是不要偏激,每个评论人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你要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写评论,假如你只是为了写而写,那么即打动不了别人,也只能是篇垃圾文章。记住写评论的人需要同情心、需要宽容心、需要爱心! 说到小技巧就是写评论的时候要自己先在脑子里过一遍自己的观点,要看这个观点是不是有足够的论据,是不是有与大众常说的观点不一样。我记得我写的一篇评论是评一个农民的钱不小心被粉碎成纸屑,后来银行破例给他兑换的事件的。当时很多人都认为银行正确,认为这是银行的人性化的做法。我当时的观点则是这样于法不容,站在法律的高度,

试论民生新闻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 发表时间:2009-04-02T11:56:45.670Z 来源:《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年第1期供稿作者:王芸[导读] 民生新闻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摘要:民生新闻的出现为中国电视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甚至有人提出民生新闻的出现是中国电视发展的第三次革命。但是在这繁荣的背后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民生新闻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关键词:民生新闻现状发展 一、民生新闻概述 从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到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从吉林电视台《守望都市》的扩版到海南电视台《直播海南》的筹办,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有则改之、无则效仿”,推出全新的直播类新闻栏目,几乎形成了一股热潮。作为开山鼻祖的《南京零距离》更是率先提出了“民生新闻”的理念,并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栏目的价值取向,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 在报道内容方面,“民生新闻”注重报道贴近受众的动态新闻,在题材内容上为普通民众着想,体现了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从传播模式来看,民生新闻颠覆了传统的“传者——受者”传播模式,确立了从以传者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的全新理念,更加注重将话语权交给广大的观众,给了公众发表真实言论的勇气与机会,彰显民生新闻的亲民倾向;从传播方式来看,民生新闻借助现代电子科技的手段,不断增强丰富性、开放性、参与性和互动性;从报道语言上看,新闻节目主持人尽显个性风采,在节目中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新闻内容本身所含的新奇、欣喜、伤痛、愤慨都可以在他们身上得到体现。但是,在民生新闻繁荣的背后,我们还应该清醒的看到,民生新闻目前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民生新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题材狭窄,信息负面。许多新闻只是停留于孤立地报道单个事件,不对题材进行筛选,对新闻发生的社会背景也缺乏深入的挖掘和理性的评判,更缺乏对现象规律性的把握和核心化的剖析,让人觉得所谓民生新闻不仅琐碎而且肤浅,不能带给人们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此外,许多民生新闻节目为了提升收视率,故意增加负面新闻的数量,但却无意中忽视了媒体对受众舆论引导的职责。我国60%的受众文化层次较低,他们对信息的判断能力是有限的,容易受表面现象的误导。如果新闻媒体不在舆论上进行客观引导,较多的负面信息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一些学者曾经对此境况十分担忧,即如果把观众的简单注意力和由此带来的短期经济利益作为民生新闻惟一的价值追求,那么民生新闻则会走上和“民生”的精神品质相悖的道路。(二)形式雷同,竞争同质。有人将民生新闻比做一块又香又大的蛋糕,大家都来抢,结果蛋糕迅速被摊薄,陷入了无序竞争的状态中。从报道效果看,同样一个现场,同样一条新闻,由于记者角度不同,有时就会出现不同的解读、不同的声音,结果报道的效果有可能会是南辕北辙,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有一家省级单位将员工缴纳的一万元善款,捐给一所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当时有两家民生新闻栏目的记者对此事进行了采访,结果是一方说单位员工很有善心;一方却说单位搞硬性摊派。经过这样一番效果截然相反的报道,媒体的公信度可想而知。 (三)方言包装,自我认同。为了在国内外强势媒体的夹击下获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迎合本地观众的收视心理,在摸索新闻本土化的过程中,一些地方电视台已经大胆地直接使用本地方言土语进行新闻报道。然而,新闻“本土化”决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本地话”,我们也不能将方言新闻单纯视作是对本地信息的深度挖掘。有专家认为,方言新闻的走红,其实反映的不是观众对新闻本身的认同,而是当地人对自我的一种认同,一种对本地文化与方言的呼应。三、民生新闻未来的发展 (一)拓宽民生新闻的内容。事实上,民生一词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民生”一词涉及到的方面同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个阶段有着本质的契合。它说明,百姓对信息的需求是具有层次性,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也决定了民生新闻的内容也应该是有层次的,不断发展的,而不是只停留于浅层次的报道。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拓宽思路,挖掘同民生关系紧密的各种政策法规、时政新闻等等,从而扩大民生新闻的容量,增加民生一词的厚度。 (二)提升民生新闻的品格。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的新闻,但它又不同于日常衣食住行的简单报道。这就要看选题是否具有深层意义的信息,是否有话语空间。车祸、火灾、家庭矛盾、水管爆裂、公物受损和打黑揭丑等这类选题每天充斥民生新闻并形成一种模式,尽管吸引眼球,但对提高市民的知识修养和能力素质并无多大帮助。提升民生新闻的品格,并不是一概排斥社会新闻,而是要对社会新闻进行有选择的报道。这就要求在追求新闻可看性、贴近性、服务性的同时,更注重新闻的价值。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优化民生新闻报道结构,应力求在前瞻性、贴近性、服务性上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的资讯解读和更多、更广、更深的资讯视野,只有这样的新闻才能真正满足市民对信息的需求和对知情权、话语权的渴求。(三)建立民生新闻的品牌。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要想发展壮大,应该加快品牌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惟有如此,电视民生新闻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步入理性的发展轨道。要使民生新闻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经常给观众以新鲜感,就必须按照科学的发展观来审视定位,走差异化竞争的道路。不断在节目内涵和表现手法上有新的突破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进而打造属于自己的栏目品牌。参考文献: [1]吴文虎.传播学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周纪宣.追寻新闻美学价值[M].新华出版社,2002.

《新闻评论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新闻评论写作适用层次、专业:本科、新闻学 学时:64学分:4 课程类型: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课 先修课程《新闻写作学》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新闻评论的一般原理,掌握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程序和常见新闻评论的常用技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新闻评论的涵义、历史与现实,掌握新闻评论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明确新闻评论员应具备的素质,全面了解目前中国报刊评论、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网络评论的发展现状,学生通过这些方面的学习,将较好地掌握现代新闻评论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课程讲授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新闻评论概论(总学时:4;理论学时:4;实验学时:0) 1.具体内容:新闻评论的定义、新闻评论的种类、新闻评论的根本特征。新闻评论是传播的旗帜和灵魂,把“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2.基本要求:(1)了解新闻评论的基本概念与本质。 (2)理解新闻评论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功能与作用。

(3)了解新闻评论的样式演变。 (4)理解新闻评论的实践。 (5)了解新闻评论的不同分类。 3.重点、难点: 重点:熟悉新闻评论的基本概念,理解新闻评论的本质。 难点:提高自身撰写新闻评论的素养。 4.说明:注重教材中的应用部分,避免和新闻写作课程中的内容过多重复。 (二)新闻评论的要素(总学时:8;理论学时:6;实验学时:2) 1.具体内容:(1)新闻评论的结构:组织安排文章内容的具体方式; (2)新闻评论的选题:新闻评论的选题,就是选择新闻评论所要评论的事物或所要论述的问题,他规定着评论的对象与范围。要努力学会从现实生活中选题。好的论题,应触及现实、富有新意,面向局、准而有当,大中取小,以小见大。 (3)新闻评论的论点、论据、论证:论证,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以证明评论的论点是正确的。成功的论证,应当是解说得使人信服,论述有条不紊,议论严格周密,思想过渡首尾一致。论证的方式,分立论、驳论两大类。所谓立论,就是从正面解释客观事物的本质含义,以证明作者的看法、主张正确。所谓驳论,就是以反驳他人的错误关点为主,在反驳过程中传播真理。逻辑论证的手段是逻辑推理。在新闻评论写作中,常用的逻辑推理形式有直接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理四种。

A卷 一、名词解释 1、选题:对新闻评论来说,选题就是选择所要评价的事物或 者所要论述的问题,确定所要评论的对象和论述的范围,选题就是选择和确定论题。 2、文风:文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时代面貌和社会风气在文 章中的反映。对作者来说,文风也是一个人的立场、观点、写作态度和思想作风的反映。 3、批评性新闻:指的是批评和揭露具有代表性而又有普遍教 育意义的违法乱纪、玩忽职守、侵害公众利益、扰乱社会治安、道德败坏等歪风邪气为内容的各种事件。 4、短评: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单一、分析扼要、使用灵便 的编辑部评论,是新闻评论的“轻骑兵”。 二、简答 1、新闻评论的选题有哪些根据? 答:一是当前的客观形式、舆论动向和宣传任务,以及最近中央发布的重要决定、工作部署和最新的政策精神。 二是实际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变革、新矛盾、新风险,以及来自广大群众和社会基层的呼声和要求。 三是重要的新闻事实、新闻事件和新闻典型。 2、新闻标题和评论标题有哪些区别? 答:①标题的任务不同。②拟题的手法不同。③标题的结构

不同。④写作的要求不同。 3、说理论述原则和要求有哪些》? 答:1、论据与论点统一 2、虚与实统一 3、破与立统一4 、严肃与生动统一 4、社论有哪些类型? 答:阐述型、启迪型、评介型、论辩型、礼仪和纪念型。二、评述 邹韬奋的言论活动及其重要贡献? 答:邹韬奋(1895——1944),我国现代报刊史上杰出的报刊评论家,作为党的进步政治家,邹韬奋的报刊言论起来重要的作用。邹韬奋先后主编过七个报刊,撰写过千余编报刊评论,尤以“小言论”和“答读者”最受读者欢迎。他的小言论善于抓住全国人民最关心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矛盾,经过认真思考,用最生动、最经济的笔法给予分析说理,文笔畅快,一气呵成。综观他的报刊评论,一贯注重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他认为报刊言论要做“人民的喉舌”,“言人之欲言,言人之所不敢言”。由此他的言论在当时社会上,特别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 四、根据消息写文前案语(200字)第十章 五、根据下面新闻事件写新闻评论?不少于600字 B卷 一、名词

2015 年 4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新闻评论写作 (课程代码 00658) 本试卷共6 页,满分l00 分。考试时间l50 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 铅笔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O.5 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 小题,每小题l 分。共1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 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作为政论性的新闻体裁,新闻评论的首要特征是() A .政论性 B .新闻性 C .真实性 D .客观性 2.一篇评论的主要论断或结论,我们将此称之为() A .驳论 B .立论 C .辩论 D .选题 3.标题一般表现在下列的新闻评论体裁中() A .文前按语 B .文中按语 C .广播电视中的主持人评论 D .社论 4.《莫把“衙门”抬下乡》这则标题的修辞手法为() A .比喻 B .比拟 C .双关 D .对照 5.把作者本人所见所闻的新闻性事实材料融入新闻评论之中,并以此为由头和论据,从中引发议论,进而印证和说明论点,这种据事议理的方法属() A .依托式配合法 B .输入式融合法 C .夹叙夹议式糅合法 D .虚实结合法 6.按论述方式和方法分类,新华社社论《“友谊”,还是侵略》属() A .阐述型 B .启迪型 C .评介型 D .论辩型7.编者以按语的形式把仅靠报道和版面语言无法表达的事实、想法和呼吁直接告诉读者,其功能体现为() A .提示说明 B .评价表态 C .提醒建议 D .补充强调8.最早出现于报端而且影响最为广泛的小言论专栏是() A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 B .《人民日报·今日谈》 C .《人民日报·市场随笔》 D .《人民日报·国际论坛》 9.在新闻宣传的领域中,介乎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之间,兼有两者优势的新闻评论是()A .社论B .短评C .述评D .杂文10.不论论述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还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也不论是用什么表现形式和名义,都代表自己媒体基本立场、观点和宗旨的新闻评论是() A .报刊评论 B .广播评论 C .电视评论 D .网络评论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 分,共10分)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新闻评论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闻评论范文 2018年1月1日,新年第一天。一大早,位于三全路与丰庆路交叉口西南角的“羊肉哥全羊老店”里,本报持续关注的“羊肉哥”孙合理,已经和妻子刘晓爱及周口太康老家赶来的表弟开始忙碌起来,他们一年一度的派发爱心羊肉活动又要开始了。 “从2010年,我骑着三轮做生意向环卫工、残疾人、贫困家庭赠送烧饼夹羊肉串至今,派发爱心羊肉这个活动已经坚持了8年,每年元旦和母亲节两个固定时间,派送羊肉累计超过2000斤,加上捐赠的现金,总价值将近10万元。”孙合理向前来采访的媒体介绍自己的公益历程。 上午9点整,孙合理夫妇将铁架子和长桌子搬到店外,并将一扇扇羊肉挂在铁钩上,然后进行分割。 一旁的小音箱播放着歌曲《爱的奉献》,在寒风中让人感到温暖。 今年和往年一样,派发110份新鲜羊肉,寓意一心一意。“这些羊肉都是山羊肉,专门从我太康老家采购的,吃的都是无添加的天然饲料,鲜美筋道而没有膻味,为的就是让大家吃上放心的羊肉。”孙合理对自己家的羊肉很有信心。 上午10点,集中派发的时间到了,不少环卫工、残疾人和低收入居民已经在现场聚齐。孙合理和表弟将羊肉分割并称重,刘晓爱负责装袋和分发,每份为一斤。 据一知情人称,其实孙合理去年从之前的小店搬到这里后,并没有赚到多少钱,现在还有外债没还清。 那么,孙合理为什么还要坚持做公益呢? 孙合理的母亲双目失明、双腿残疾且精神失常,父亲患肺癌病逝,无奈之下,他小小年纪就来到郑州打拼,最先是在一家饭店当学徒,学得一手烧烤羊肉的绝活。8年前,孙合理开始在陈寨花卉市场附近摆摊卖烧烤,其间,看到残疾人乞讨,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残疾的母亲,非常感慨,便将个人经历写到牌子上,挂到烧烤车上,遇到残疾人都会拿出烧饼和羊肉串让他们充饥。后来又扩大到关爱环卫工和其他困难群体。 当日,前来领取免费羊肉的残疾人等群体,还领到了爱心企业提供的每人一瓶补酒。 有人说他是做秀,孙合理:这个“秀”一定会做下去 “我到‘羊肉哥’的店里领羊肉已经是第四年了,这家的羊肉确实好吃,回去包饺子或者

第二章中国新闻评论的现状与特征 2.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中国新闻评论的特征 1.新闻评论的分量更突出 新闻评论一直受到媒体的重视,特别是报纸更把它誉为“灵魂”和“旗帜”。虽然在报纸的改版中一度出现过有的报纸取消或减少新闻评论,但是,对于大多数报纸而言,都以不同方式加强了对评论的重视。 2.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更强 新闻评论区别于其他文字评论的最大特征在于新闻评论是依赖于新近发生的事件、现象和问题,时效性十分重要。一般而言,新闻评论都应讲究及时性,但同时,新闻评论还需要

讲究时宜性,即把握新闻评论发表时间上的度,写作者和组织者都要因时因地因问题而宜。 3.新闻评论的论题更广泛 (1)新闻评论依新闻事实而生存而发挥,新闻事实千奇百怪、绚烂多彩,新闻评论也应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2)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的新闻评论大都围绕“中心工作”展开。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人们关注和评论的话题越来越丰富,新闻评论的内容也比以前丰富得多,并且与民众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4.新闻评论的指向多元化 (1)新闻评论指向的多元化,既包括赞美歌颂的,也包括批评谴责的;既包括阐释说明的,也包括建议研究的,还包括探讨、争鸣、商榷的。总之,人们思想的活跃,观念的多样,是我们社会开放的表现。但不同的媒体由于自身宣传宗旨的不同,在评论的指向上也有不同。 (2)新闻评论指向的多元化,不仅包括指向不同的对象和内容,还包括对同一事件同一现象同一问题有不同的评论。 5.新闻评论监督的异地化 (1)在目前舆论监督还不可能完全本地化的情况下,新闻评论出现了监督的异地化倾向,即本地发生的事情,本地的媒体不便于评说,于是将此评论发到外地的媒体发表,再通过本地媒体或文摘类报刊转载使本地受众知晓。 (2)评论监督的异地化一般表现为两种情况。 ①本地出现的问题在外地或境外的传媒上发表评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