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考试要点说明

科学发展观考试要点

(一)科学发展观的涵

1、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根本目的

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 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 ,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 ,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2、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容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全面发展是核心,协调发展是关键,可持续发展是重要支撑,以人为本是根本目的。

(二)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有什么重要意义?

这个新发展观,既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符合当代中国国情;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包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还体现了中国共产 dang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对地球、对人类的负责态度。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

如果将这一发展观付诸实践,将对中国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将对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首先,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更新发展的观念,丰富发展的容,加深对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好地体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要用新的观念,新的机制,新的办法,促进发展。

要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作为发展的起点,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归宿,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全面建设达到全部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仅要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实现经济增长翻两番的目标,而且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解决现实矛盾问题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经济增长的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还不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的代价很大。解决这些矛盾,迫切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三)怎样贯彻科学的发展观——“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最好注解。

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推进改革和发展。

(四)相关:实施可持续发展,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

1、资源包括气象资源、宇宙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草场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和能源等。人类社会的发展以资源消耗为代价,当前已经出现了包括我国在的世界性不合理利用和浪费资源的现象,造成资源的退还与枯竭、环境的恶化与危机,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严重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资源问题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大力节约资源,坚定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重要矿产资源国保障程度低,资源供给不足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制约因素。针对这种情况,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 2 0 0 4 年至 2 0 0 6 年在全国围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并组织制定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是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2、所谓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成“ 资源—产品—消费—再生产”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它的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消耗、

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有助于化解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矛盾。

3、所谓绿色 GDP,就是要把自然资源和环境价格化纳入市场机制进行经济核算。它要求政府必须具备绿色控制能力,从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到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绿色 GDP 可以理解为“真实GDP”,不但反映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反映了质量,能更科学地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步。这是从政策导向上鼓励全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学科解读

△关于科学发展观

(一)经济常识:

1、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利于共同富裕,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同时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要实现共同富裕需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因此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这主要体现了兼顾公平。

2、市场经济和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但市场调节也有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这就要求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创新体制机制,统筹考虑,全面把握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这四大宏观调控目标,据实际情况,稳根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和经济增长质量。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占据着主导地位。科学发展观则明确指出,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经济发展道路,根本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在这个过程中关键要依靠科技。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出的发展循环经济、绿色GDP 等,都是强调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降低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提高经济效益,协调经济与社会、生态的发展。

4、我国的三大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城乡差距已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高度重视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把三农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由我国国情和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决定的。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农民收入,而提高农民收入,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农业生产,发展“两高一优”

农业,另一方面要在“农”字外找出路,通过“三化”———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促进“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

我国地区差距的扩大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中央明确提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统筹区域发展”就体现了挑战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5、国民收入的分配。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支出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国家在财政收支上有所倾斜,加大对农村及经济落后地区财政支持力度,给予税收等方面的优惠。另外,财政应加大对科教文卫事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高人民社会水平,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落实和体现,从而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6、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国将在更大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统筹国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是简单得同国际规则接轨,而要在不脱离世界背景的前提下争取更多的自主发展。因此,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立足于国,充分利用国际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推进贸易方式多元化,并注意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二)哲学常识:

1、自然界的客观性。人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体现了上述观点。

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 2 0 多年来的经验,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实践决定认识的观点。

3、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体现了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深化、扩展和推移的观点。

4、坚持科学发展观,将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的重大指导作用,科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5、坚持联系的观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此我国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发展问题。整体统帅部分,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从全局着眼,树立整体观念。“五个统筹”就是立足全局,着眼整体,正确反映了经济、社会、自然发展中的在联系和系统性。

6、坚持发展的观点。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的

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7、体现矛盾的观点。

( 1)任何矛盾都包含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这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防止片面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辨证统一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考虑经济增长,也要看到社会发展,要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五个统筹”也体现了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道理。

( 2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做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我国的发展道路上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也要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 3)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我们要坚持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统筹国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思想体现了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8、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因此我们要注意优化结构。当前我国经济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和生态环境恶化这四大突出矛盾。这些结构性矛盾造成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不高、效益低下。为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主要容是: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三大产业的水平和效益;全面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城镇化战略,努力实现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这些容归纳起来就是“五个统筹”,坚持科学发展观。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我国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就体现了优化结构,促进质变的道理。

9、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互关系的原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盲目蛮干,然受到规律的惩罚。以我们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正确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0、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我们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党坚持群众观点的进一步体现。

(三)政治常识:

1、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容体现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体现了国家的经济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和对外交往职能。

2、国家机构的性质及其组织活动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及其容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坚持对人民负

责原则。

3、党的性质、党的领导、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 dang 是我国的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党的先进性和党的“ 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党对国家实行政治领导的体现,也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

4、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5、国际竞争的实质。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快地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6、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党审时度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顺应了时代潮流,符号当今时代的主题。

7、对外政策中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国策。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统筹国发展与对外开放,有利于吸收国外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问题

1.我国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

( 1)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 2)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

( 3)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 4)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

2.解决我国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方略(贯彻科学发展观要处理好“七个关系”)

( 1)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2)要处理好城乡发展、地区发展的关系;

( 3)要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

( 4)要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

( 5)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 6)要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 7)要处理好国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1)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的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

( 2)对策: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4.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要抓好四个环节:

( 1)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 2)农业和农村自身要加快发展,推进城镇化。

①继续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加快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素质和效益;

②深化农村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③加快农村社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④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 3)城市发展要和农村发展相协调,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 4)统筹推进城乡改革,消除体制性障碍。

5.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1)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 2)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 3)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 4)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

( 5)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资源开发与节约,依法严格保护环境与生态;

(6)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机制上促进可持续发展;

( 7)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少环境污染;

(8)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