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害的诊断与防治

植物病害的诊断与防治
植物病害的诊断与防治

植物病害的诊断与防治

植物病害的诊断与防治

一、知天、知地、知作物:做到三知方可入门。二、知根、知茎、知叶、知果:做到四知方能知大局。

三、看尖、看叶、看花、看果、看茎、看根:做好六看方诊断。

四、扒根、抓叶、灼病而闻:可断定是病非病。

注:用防风打烧机烤“病害”部分,马上闻气味:

酸味者是真菌病害,臭味者为细菌性病害,又酸又臭者是真、细菌混合性病害,烧焦羽毛味者病毒性病害,有青叶味是日灼、除草剂、缺水、冻害、高温等引起的不是病害。

概述:植物受病原生物或不良环境因素的侵扰后,内部的生理活动和外观和生长发育所显示的某种异常状态即生病,寄主植物本身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病状。病原物在病部的特征性表现称为病症。

(一)病状: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

1、变色

植物生病后局部或全株失去正常的颜色称为变色。原因:由于叶绿素或叶绿体受到抑制或破坏,色素比例失调造成

的。变色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A褪绿和黄化:整个植株、整个叶片或其一部分均匀地变色,褪绿是由于叶绿素的减少造成的,变色规律:嫩绿、浅绿色、浅黄、黄、白、灰、红、褐、紫、黑、干枯死亡。成因如下:缺肥(N、P、K、Mg、Ca、S)、旱、涝、冻、日灼、缺多微素、氯危害、除草剂、药害、肥害、病害…..

B非均匀变色:主要表现在叶片(反、正二面)、果面(阴、阳二面),由深绿、浅绿、黄绿、黄色、无色、白、红等色组成。表现为:

a)部位相间而形成不规则的杂色,不同颜色部位的轮廓是清楚的。

b)变色部位的轮廓不很清楚,就称作斑驳。成因如下:缺多微素、病毒病、根腐病、冻、日灼、

镁危害、除草剂、药害、肥害、病害…..

2、坏死

指植物细胞和组织的死亡。原因:通常是由于病原物杀死或毒害植物,或是寄主植物的保护性局部自杀造成的。

表现: 坏死在叶片上常表现为坏死斑和叶枯。坏死斑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因病害而不同,但轮廓都比较清楚。有的坏死斑周围有一团变色环,称为晕环。大部分病斑发生在叶片上,早期是褪绿或变色,后期逐渐变为坏死。

病斑的坏死组织有时可以脱落而形成穿孔症状,有的坏死斑上有轮状纹,这种病斑称作轮斑或环斑。环斑是由几层同心圆组成的,各层颜色不同。类似环斑的症状,有叶片上形成的单线或双线的环纹或线纹,形成的线纹,表皮组织坏死的则表现为蚀纹。

叶枯是指叶片上较大面积的枯死,枯死的轮廓有的不像叶斑那样明显。叶尖和叶缘的大块枯死,一般称作叶烧。植物叶片、果实和枝条上还有一种称作疮痂的症状,病部较浅而且是很局限的,斑点的表面粗糙,有的还形成木栓化组织而稍为突起。

植物根茎可以发生各种形状的坏死斑。幼苗茎基部组织的坏死,引起所谓猝倒(幼苗在坏死处倒伏)和立枯(幼苗枯死但不倒伏)。木本植物茎的坏死还有一种梢枯症状,枝条从顶端向下枯死,一直扩展到主茎或主干。

果树和树木的枝干上有一种溃疡症状,坏死的主要是木质部。病部稍微凹陷,周围的寄主细胞有时增生和木栓化,限制病斑进一步的扩展。成因如下:N、P过量,缺多微素、病毒病、冻、日灼、砷危害、除草剂、病害…..

3、腐烂

指植物组织较大面积的分解和破坏。原因:由于病原物产生的水解酶分解、破坏植物组织造成的。

表现:

腐烂与坏死的区别:腐烂是整个组织和细胞受到破坏和消解,而坏死则多少还保持原有组织和细胞的轮廓。

干腐:组织腐烂时,随着细胞的消解而流出水分和其他物质。如细胞的消解较慢,腐烂组织中的水分能及时蒸发而消失则形成干腐。

湿腐:指细胞的消解很快,腐烂组织不能及时失水则形成湿腐。

软腐:主要先是中胶层受到破坏,腐烂组织的细胞离析,以后再发生细胞的消解。

根据腐烂的部位,分别称为根腐、基腐、茎腐、果腐、花腐等名称。

溃疡、流胶的性质与腐烂相似,是从受害部位流出的细胞和组织分解的产物。N、P过量,缺多微素、冻、涝、日灼、病害、土壤有机质过低…..

4、萎蔫

指植物的整株或局部因脱水而枝叶下垂、卷叶的现象。原因:由于植物根部受害,水分吸收和运输困难或病原毒素的毒害、诱导的导管堵塞物造成。

表现: 萎蔫期间失水迅速、植株仍保持绿色的称为青枯。不能保持绿色的又分为枯萎和黄萎。成因:病害、线虫,缺多微素、病毒、旱、日灼…..

5、畸形

指植物受害部位的细胞分裂和生长发生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病变,致使植物整抹或局部的形态异常。原因:主要是由于病原物分泌激素物质或干扰寄主激素代谢造成的。

表现: 矮化:植株各个器官的生长成比例地受到抑制,病株比使株矮小得多。矮缩:植抹不成比例地变小,节间的缩短。成因:激素危害、病毒、病害、缺多微素、日灼…..

6,特殊类型:

丛枝:枝条不正常地增多,形成成簇枝条的称作丛枝。

卷叶:叶片的畸形也很多,如叶片变小和叶缺的深裂等,有叶面高低不平的皱缩,叶片沿主脉平行方向向上或向下卷的卷叶。

缩叶:卷向与主脉大致垂直的缩叶。

癌肿:植物的根、茎、叶上可以形成癌肿。

根结线虫侵染造成的根结等。

耳突:茎和叶脉可形成突起的增生组织,如耳状的耳突。

花变叶:有些病害表现花变叶症状,花瓣等变为绿色的叶片状。

病害类型:各类病原物引起的病害大多能产生畸形症状,但多数表现畸形症状的病害是由植物病毒或植原体的侵染所引起的。

一、病害:

(一)黄瓜病害:霜霉病在苗期及黄瓜成株期均有发生,建议菜农朋友们加以注意。褐斑病、靶斑病在寿光弥河以西的黄瓜产区发生较重,可用咪鲜胺、溴菌腈、代森锌、苯醚甲环唑中的2至3种进行混配加以防治。

(二)西红柿病害:西红柿近期内要防治晚疫病、叶霉病、灰霉病。晚疫病可可用可杀得叁千加霜脲氰或烯酰吗啉或吡唑醚菌酯之类的药剂任选2种进行防治。灰霉病可用嘧霉胺或烟酰胺或异菌脲加含有硼钙的叶面肥进行喷洒,同时在点花药中可加入上述药剂预防病害。

(三)茄子病害:

目前,茄子斑点病(早疫病、轮纹病、炭疽病、黑枯病、褐色圆星病等)、灰霉病、茄子烂杆(软腐病、

绵疫病、菌核病)发生严重。斑点可用溴菌腈、甲基硫菌灵、代森锌、中生菌素等药剂进行防治。烂杆可用可杀得叁千、烯酰吗啉等进行涂抹和喷洒防治。灰霉病可用烟酰胺加异菌脲进行防治。

(四)辣(菜)椒:

辣(菜)椒易出现的病害有黑杆(绵疫病、软腐病、灰霉病、菌核病等)、白粉病,建议可用烯酰吗啉、可杀得叁千、嘧霉胺、苯醚甲环唑等药剂中的2至3种涂抹茎杆或喷洒茎杆进行防治。

(五)豆类:豆类易出现红根(炭疽病、根腐病、地温低、沤根、烧根等),建议用恶霉灵或甲基托布津加生根剂防治。

(六)瓜类苗期:瓜类(黄瓜、丝瓜、甜瓜、西瓜)蔬菜正处于苗期,以烂子叶(炭疽病、蔓枯病)为主,严重时苗子烂杆,可用溴菌腈加霜霉威等喷洒茎杆。二、生理障碍

(一)以药保果:由于近期内的低温和光照不足,要注意果实的发育期,由于低温,很多蔬菜花芽发育不正常,影响坐果率及果实的商品性,如10月中下旬定植的西红柿当前空心果较为严重,同时伴随着1至2穗的果实表皮起棱或露籽现象。建议多喷洒含有硼钙等营养元素的叶面肥保花保果,同时多喷洒含有钾的叶面肥促进果实膨大,冲施肥料时以腐植酸类肥料加高钾的肥料。

(二)养叶子:由于营养不良,导致蔬菜叶片生长差,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如黄瓜叶片黄化老化、辣(菜)椒叶片背面密布黑褪色针尖大的小点,正面黄化、茄子叶片黄化失绿等。

建议:喷洒含有镁、铁等营养元素的叶面肥养叶子。

注意要小水勤浇,肥料要少量多次施用,喷洒药剂时要注意以预防为主,避开高温,不要因药害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预防黄瓜拟茎点霉根腐病重抓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黄瓜开花后到第一茬瓜采收前后。此段时期,温度适宜、底肥充足,黄瓜植株容易出现地上部生长旺盛,地下部分(根系)生长相对缓慢的不平衡现象,根系下扎能力差,尚未形成强大的根系,抗病能力弱。潜伏于土壤中的病原菌经过一段时间的繁殖,数量倍增,乘机侵染危害根系,造成植株萎蔫。此期的预防措施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嫁接前选择抗病的南瓜砧木进行嫁接。穴施生物菌肥,利用以菌抑菌的原理,增加有益菌数量,优化根系的生长环境,促进根系强大的同时减少病菌危害。提倡苗期蹲苗、炼苗,通过温度、水分等条件的控制,协调地上部和地下部分的生长平衡,促进根系深扎,提高根系抗病能力的同时,也为中后期根系吸收足够的营养打好基础。定植后,可以采用药剂灌根和嫁接口涂抹相结合的方法,可用600倍的恶霉灵+1500倍的世高+1000倍的生根壮苗剂进行灌根;在清除黄瓜不定根后,可用200倍的甲基托

布津或200倍的达克宁可湿性粉剂及时对伤口和嫁接口进行药剂涂抹。

第二个时期一般是在春节前出现,这段时期是黄瓜产量高峰期,黄瓜植株负担重,植株对水分、养分等需求迫切,植株各部分的抗病能力弱。加上这段时期正值深冬季节,连续的阴天、低温寡照天气,容易出现植株光合产物不足,根系生长缓慢甚至停滞,部分毛细根坏死等生长不良的现象。不利的环境条件,衰弱的植株长势,给了病菌可乘之机,所以这段时期也是黄瓜拟茎点霉根腐病大发生的重要时期。此期的管理和预防重点是:合理分配植株产量,及时采摘商品瓜,减轻植株负担,以利于其长势的恢复和抗病能力的增强。养根与施肥并重,此段时期养根成为管理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应适当选择具有生根养根作用的肥料或随浇水浇灌时添加生根剂类物质(如芳润根佳、根密密等)。

第三个时期是在来年的三月上中旬,此期气温、地温回升,根系开始缓慢恢复生长。随着温度的回升,病菌和地下害虫(黑头地蛆、线虫)繁殖危害也进入活跃时期。所以此期是黄瓜拟茎点霉根腐病发病的另一个重要时期。并且地下害虫的危害,更加重了根系的受损程度,往往会出现发病速度快,单方面繁殖效果差的情况。所以此期的防治重点要做到杀虫护根相结合。适当冲施生物菌类养根肥料,养根促根的同时,可每亩随水冲施1.8%阿维菌素乳油1.5公斤对地下害虫进行杀灭。再者,注意勿过早冲施复合肥,要等到地温恢复正常,根系恢复强大,具

备较强的吸收能力和抗逆能力时,才可适当增加肥料施用量和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肥料。

年后黄瓜歇秧得在年前预防真菌性病害防治鞭毛菌亚门属于病害:A瓜类、黄瓜------猝倒病、霜霉病、疫病B 西红柿-------------猝倒病、晚疫、绵疫病C茄子---------------猝倒病、绵疫病D椒类----------------猝倒病、疫病、霜霉病E叶菜类-------------猝倒病、霜霉病预防:百菌清、代森锰锌、治疗:乙磷铝、甲霜灵、恶霉灵、霜霉威、霜脲腈、烯酰吗啉、银法力半知菌亚门属于病害:A瓜类------------立枯病、枯萎病、炭疽病、灰霉病B西红柿---------茎基腐、枯萎、斑枯病、早疫病、灰霉病、叶霉病C茄子------黄萎病、早疫病、斑点落叶、褐纹病、轮纹病、灰霉病D椒类---------------根腐病、灰霉病E叶菜类------------叶斑病灰霉用药:异菌脲、甲托、乙霉威、嘧霉胺、菌核净斑点、褐斑病、褐纹病、叶斑病、炭疽病、早疫:甲托、异菌脲、唑类、多抗霉素、咪鲜胺、福美双立枯病、枯萎病、黄萎病、茎基腐、根腐病:甲托、多菌灵、恶霉灵、铜制剂、适乐时、甲霜灵子囊菌亚门属于病害:A黄瓜、瓜类------------------黑星病、白粉病、蔓枯病、菌核病B豆类---------------------------白粉病、菌核病C西红柿-------------------------白粉

病D椒类-------------------------------白粉病E茄子-------------------------------白粉病、叶霉

病叶霉病、白粉病:唑类、多抗霉素接合菌亚门属于病害:A瓜果类、茄果类幼果期的花腐病其用

药与鞭毛菌用药相同担子菌亚门属于病害:小麦、玉米-------黑粉病细菌性病害防治A黄瓜、瓜类-------角斑病、圆斑病、叶枯病、缘枯病B椒类----------------疮痂病、溃疡病C西红柿-------------青枯病、溃疡病、芝麻斑病D豆类----------------细菌性疫病E茄子----------------细菌性褐斑病F十字花科、萝卜类------软腐

病细菌用药:有机铜、无机铜、溴菌腈、链霉素、中生菌素病毒病防治病毒用药:盐酸吗磷胍·乙酸铜、抗生素类个别作物禁用农药A豆类--------------------------------恶霉灵B瓜类苗期--------------------------咪鲜胺、唑类C甜椒

--------------------------------无机铜(果上有小黑点)D茄子、豆类、苦瓜--------------施加乐E茄子、无刺黄瓜-----------------巴

蔬菜病害总的来分应分成四大类:真菌类、细菌类、病毒类、生理性病

害。

真菌类病害有两个特症:

1、有病斑,不同形状的病斑。

2、病斑上有霉病物,或粉状物质;不同颜色,无臭味。

细菌类病害有四个特症:

1、叶片上病斑无霉状物或粉状物。病斑处易适明,而且很薄易破裂或串孔。

2、根茎叶易腐烂、有臭味。

3、果实上有疮痂,在果实表面有小突起。

4、根部尖端维管束易变褐色。

病毒病病害类:种类少、危害大,易得难治。病症主要表现在嫩叶上。

1、花叶病毒,叶片皱缩,黄绿相间,金黄易凹,深绿易凸,无病叶平展,叶眉扇形。

2、厥叶型,叶片细长,叶脉上冲,呈线状。

3、卷叶型,叶片扭曲,向水弯曲。

4、条斑型,在西红柿要成熟果实上,出现青白色,渐变铁锈色,不易着色,果实皮里肉外有褐色条纹。辣椒果尖端向上变黄色,在变黄部位出现短的褐色条纹。

生理性病达:属非生物病害,不具传染性。一般上午低于20℃,开花结果作物不能正常开花授粉,易出空洞果、畸形果,及落花落果。下午3时至半夜温度低于16℃,养份不易转化积累在叶生上和花芽上,造成叶片黑厚而小浓绿、易化瓜落果,形成花打顶、瓜打顶、自封顶。下半夜温度低于10℃,易低温受阻,叶易老化、干枯。

茄果蔬菜缺素症:作物龙头弯曲,自封顶很容易是缺硼。开花不结实也是缺硼。龙头下新出来的新叶干尖,干边是缺钙。龙头下新叶是黄叶为缺硫。龙头下新叶是白叶缺铁。

下部叶片叶全变黄这是缺镁。下部叶脉绿,叶下垂、叶肉有黄斑蝗岂锰。下部叶肉变黄,叶脉是绿色这是缺锌。下部叶全绿,黄边是缺钾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概述

植物病害是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之一。化学防治是控制植物病害的有效方法,具有见效快、杀菌谱广、成本低、使用简便等优点[1],但化学杀菌剂的长期大量使用会造成土壤、大气等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随着近年来人们对食品安全及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一些化学杀菌剂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已被严格限制使用[2]。人们开始寻找一种对人类和环境无害并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新的植物病害防治策略。生物防治高效且无毒、无害、无污染、不产生抗药性,不仅符合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而且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因此,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1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概念及作用机理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微生物或微生物代谢产物对植物病害进行有效防治的技 术与方法[3], 其实质就是利用微生物种间或种内的抗生、竞争、重寄生、溶菌作用,或者通过微生物代谢产物诱导植物抗病性等,来抑制某些病原物的存活和活动。我国植物病理学家陈延熙根据多年实践和国际上生物防治的方向,提出了比较符合自然情况的生防概念[4]。他指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调节寄主植物的微生物环境,使其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或者使其对寄主与病原物的相互作用发生有利于寄主而不利于病原物的影响,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用于植物病害防治的微生物种类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这些生防微生物控制植物病害的机制主要有:(1)通过占领病原菌在植物上的侵染位点,与病原物竞争水分、营养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2)通过产生代谢产物抑制病原物的生长和代谢;(3)通过寄生在病原菌上,利用病原菌获得营养,从而抑制病原菌的生长;(4)诱导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概述 李 凯,袁鹤 (山西舜天农业微生物科学技术研究院,山西阳泉045000) 摘 要:使用化学杀菌剂是控制植物病害的有效方法,但化学杀菌剂存在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药物残 留等问题,因此,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越来越受到重视。简要介绍了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的概念、作用机制,概述了生防细菌、生防真菌、生防放线菌的种类以及开发利用情况,并且介绍了植物内生菌在生物防治上的开发应用;探讨了利用生防微生物进行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细菌;真菌;放线菌;植物内生菌中图分类号:S4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481(2012)07-0807-04 Review on Biological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LI Kai ,YUAN He (Shanxi Shunt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M icrobiology ,Yangquan 045000,China ) Abstract :Though chemical bactericide/fungicid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ontrol plant disease,in chemical bacterial and fungicidal agent application there exist problems of environment pollution,ecological balance deseruction and chemical residues,and biology control attract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In the paper,it introduced principles of plant disease biological control,func-tion mechanism,varieties of biocontrol bacterial,fungus,and actinomyces,and biocontrol application of plant endophytes.Besides,existing problems of biocontrol microbe in plant disease control were discussed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 proposed. Key words :plant disease;biological control;bacteria;fungus;actinomyces;endophyte 收稿日期:2012-03-16作者简介:李 凯(1983-),男,内蒙古包头人,硕士,主要从事微生物资源利用研究工作。袁鹤为通讯作者。 doi:10.3969/j.issn.1002-2481.2012.07.30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7):807-810Journal of Shanxi Agricultural Sciences 807 ··植物病毒检测仪https://www.360docs.net/doc/e22221226.html,/product/954.html

浅谈观赏植物的病虫害防治

浅谈观赏植物的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常常导致植物生长衰弱和死亡,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其观赏价值,甚至引起整株死亡,使绿化树种、风景林等林木大片衰败或死亡,从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植保工作必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方针。积极开展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合理使用化学防治,将各种防治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安全有效地控制植物病虫害,保证观赏植物的观赏品质,保障人们的生活质量。 标签:植物;病虫害;特点;防治 1、植物病虫害的特性及防治现状 1.1频繁性与长期性 品种多,结构复杂的植物景观在设计和配置方面千差万别,各种植物物种数量丰富,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源和主要存在的病虫害。近年来,大多数城市都倾向于从外地引入边缘树种,导致观赏植物的抗逆、抗病、抗虫功能下降。此外,由于透气性差,生长环境缺水、少肥,空气质量差和光线不足的原因,导致滋生出频繁和长期损害园林植物的病虫害。 1.2复杂性和特殊性 观赏植物的类别逐渐多样化和观赏植物本身生长环境的特殊性,确定了植物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改革开放后,异国园林风格开始逐渐引入中国,观赏植物种植方法和植物的配置形式灵活多变,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传统格局。园林中植物的数量和种类迅速增加,转换了原有主要病虫害的种别和危害。目前,螟虫、5小昆虫(蚜虫、介壳虫、螨类、粉虱、蓟马)为城市景观的疾病和主要害虫的生态进化分支。从全国33个城市近几年的调查来看,蚧虫就有1024种。 2、病虫害防治的原则 2.1安全、经济、简易原则 这是在确定综合治理方案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安全问题,包括对植物、天敌、人畜等,不致发生药害和中毒事故。不管采用什么措施,都要考虑既节省资金,而又简便易行,并且要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2生态原则 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应该从总体的园林生态出发,以病虫及生态环境间的关系出发,全面分析各生态因子间的关系,综合考虑生态平衡及防治效果的关系,进

第一章植物病害识别与诊断(完全)

第一章植物病害识别与诊断 知识目标: ?描述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及特点,知道植物病害的危害性。 ?列举生物性与非生物性病原的种类,比较形态特征及所致病害特点。?分析植物病害发生原 因,设计诊断植物病害的方法。 - ?指出病原物分离培养与人工接种在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治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区别植物病害的病状与病征,判断植物病害的病原类型。 ?初步鉴定植物病害的病原物,识别常见园艺植物病害。 ?根据病原物类型正确选择、制作培养基,按技术规范灭菌。 养基 ?熟练运用病原物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诊断植物病害。 植物健康生长并正常发育,才能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各种农产品。植物因受到不良条件或有害微生物的影响超过其忍耐限度时,都可能导致植物的生长与发育出现异常状态一一病害,给人类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带来灾害性 后果。虽然根据植物表现的异常状态可以对病害进行初步诊断,但必须进一步分析发病原因或鉴定有害微生物,才能作出正确诊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宜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 (建议:先入为主一一引岀“植物病害”的概念,既可承前启后,而51页的“概念”也不显突然和滞后) 第一节植物病害症状识别 植物发生病害后,在其体内外出现的可以观察到的异常现象称为植物病害的症状。人类对植物病害的认识,主要是从症状观察开始,许多病害的名称与其典型症状特点、受害部位

或危害性相联系,因此而言症状是描述、命名和识别病害的主要依据。 植物病害的症状由两类不同性质的特征----- 病状和病征组成。根据病状和病 征的特征,可以比较准确地识别植物病害,达到初步诊断病害的目的。 一、病状识别 病状是发病植物在病变过程中的不正常表现,其特征比较稳定且具有特异性。常见病状可归纳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表 1.1.1)。 表1.1.1 植物病害常见病状类型

细菌对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_许彦君

■ No.5.2011 摘要:细菌作为重要的生防因子在植物病害防治上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介绍了生防细菌研究进展,包括细菌作为生防因子的优势、细菌对植物病害的作用机制、生防细菌定殖、生防细菌鉴定、影响生防细菌效果的环境因素、重要的生防细菌假单胞菌和芽孢杆菌应用研究及生防细菌菌剂开发,并对未来生防细菌的遗传改造等生物工程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细菌;生物防治;假单胞菌;芽孢杆菌;鉴定Abstract:Bacteria plays a important action as biological control factor on plant diseases.Advance in the bacteria biological con ?trol for plant diseases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with particu ?lar reference to the advantage to control plant diseases,mecha ?nism,colonization,identification,environment factors,applica ?tion of Pseudomonas spp.and Bacillus spp.and development of bacterial agent,with expectation in the future studies on the gene engineering of bacteria.Key words:Bacterial;Biological control;Pseudomonas spp.; Bacillus spp.;Identification 利用生防细菌来防治植物病害成为国内外在生物防治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近年来,利用生防细菌或其代谢产物调控寄主植物根际周围益害微生物的平衡从而达到控病保产的目的,这也是防治土传病害的重要途径(郭荣君等,1998)。大量的研究表明,生防细菌不仅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多种拮抗性或竞争性的代谢产物,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达到阻碍或杀死病原菌的效果,而且 细菌大多对植物具有较好的亲合性,易于定殖(R.Grosch,1999)。 1细菌作为生防因子的优势 生防细菌主要优势有:(1)生防细菌的种类和数量众多,在植物根际和地上部大量存在;(2)生防细菌对病原菌的作用方式较广,可以通过竞争、拮抗和寄生、诱导植物产生抗性等方式对病原菌产生影响;(3)具有惊人的繁殖速度;(4)多数生防细菌可从植物根际和叶部分离得到,接种后易于在植物上定植,生防效果持久稳定;(5)细菌大多可以人工培养,便于控制,在实践中易于操作(程亮等,2003);(6)其遗传和生化分析简单,容易产生大量的次生代谢物;(7)有些细菌不仅能防治病害而且可以增加作物产量。2生防细菌作用机制 目前认为生防细菌主要是通过对营养和位点的竞争以及产生抗生素的拮抗作用来达到生防效果。主要的作用模式包括:抗生物质的产生;通过产生噬铁素对铁原子的竞争(L.Cindy 等,2002);对位点和营养的竞争(O.G.G.Knox 等,2000);诱导植物抗性机制的表达(L.C.Van Loon 等,1998;杨海莲等,2000);降解病原菌产生的致病物质,如毒素等;分泌细胞壁降解酶,如几丁质酶和?-1,3葡聚糖酶等(J.M.Whipps,2001)。有的拮抗菌株以一种机制为主,有的同时依赖多种机制,但是对不同的病害又可能表现出不同的 收稿日期:2011-10-08*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GA06B101-1-5);黑龙江省“十一五”重点项目(GB06B105) **通讯作者:许艳丽,女,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植物线虫病害、作物病虫害生物生态控制。E-mail:xyll@https://www.360docs.net/doc/e22221226.html, 细菌对植物病害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许彦君1,刘海龙2,刘新晶3,许艳丽4** (1.黑龙江省双城市朝阳乡农业服务中心,黑龙江双城150134;2.黑龙江倍丰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150020; 3.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哈尔滨 150025;4.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哈尔滨150081) 中图分类号:S47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47(2011)05-0018-06 病虫防治 18

园林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治

园林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治 一节、园林植物病害的概念 园林植物由于病原物侵染或不适宜环境因素的影响,生长发育受到抑制,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干扰,组织和器官遭到破坏,导致叶、花、果等器官变色、畸形和腐烂,甚至全株死亡,这种现象称为园林植物病害。 病原:植物感病的原因 植物病害的发生必须经过一定的病理程序。 即生理功能失调组织结构和外部形态不正常变化,生长发育受阻 根据这一特点,风折、雪压、动物咬伤及其它人为的器械损伤等,因无病理程序,所以不称为病害,而称为伤害。 二节、常见园林植物病害 侵染性病害与非侵染性病害的识别 园林植物病害根据病原的不同分: 非侵染性病害: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 侵染性病害:生物性病原引起的 非侵染性病害的识别 又叫生理性病害 环境中一些不利于植物生长的非生物环境(如营养元素,光,温,水等生态因子的影响),超出了植物适应范围而引发的病害。 1)植物缺素症的识别 大量元素:含量> 0.1% 营养元素:微量元素:0.01-0.1%

稀土元素:<0.01% 非侵染性病害特点 无传染性无发病中心可恢复性 二)侵染性病害的识别 也叫病理性病害 真菌、细菌、病毒、类菌质体、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引起的病害。 侵染性病害识别要点 1、病程 2、病害发生的条件 植物病害发生的三个基本要素: 病原物 感病植物 环境条件 3、病害的识别要点 病原物的数量及致病性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环境条件: 气侯——温度、湿度、日照等 土壤——质地、理化性质、肥力水分等 栽培管理——地点、时间、水肥、密度、 修剪等

真菌病害的命名:颜色+形状 或颜色、形状、质地、大小、有无轮纹 如粉状物——白粉病、黑粉病 霉状物——青霉病、灰霉病 锈状物——条锈病 丝状物——红丝病 伞状物——草坪仙环病 绢状物——白绢病 斑点——褐斑病、黑斑病 有无轮纹——炭疽病 2)细菌: 细菌大多数喜欢通气的环境,在潮湿条件下易发病,最适的温度为26℃-30℃; 主要发生于叶柄基部或茎上,有溢脓、软腐并伴有异(臭)味。 4)植原体 植原体(Phytoplasma)是植物菌原体的简称,是引起园林植物病害的一类重要病原。已知由植原体引起的植物病害有300多种,国内有报道的有70多种。 植原体可寄生在植物和传毒昆虫体内。在植物体内只存在于韧皮部筛管和伴胞细胞内,通过筛孔在筛管中流动而感染整个植株,为系统侵染病害。 植原体主要通过叶蝉类昆虫吸食活动传播,也有繁殖过程中苗木间的传播。常引起黄化、丛枝、萎缩、花器变形等症状类型.

二十一种生物防治植物病虫害

二十一种生物防治植物病虫害 二十一种生物防治植物病虫害 二十一种生物防治植物病虫害 一、蓖麻叶。将干蓖麻叶碾成细粉,按一定比例拌入土杂肥撒施到地里,可防治蛴螬、蝼蛄和地老虎等地下害虫的危害。按1公斤蓖麻叶粉加水16-20公斤浸泡,用水壶灌注,可防治葱、韭菜、大蒜、萝卜、白菜的地蛆、菜青虫、食叶甲等。还可将蓖麻叶干粉制成浸出液,撒到厕所、粪坑等处,对于死蚊子幼虫及蝇蛆均有明显效果。 二、桃叶液。取桃叶5公斤,石灰100克,放入3倍清水中浸泡5小时后,把桃叶榨干去渣,即为原液,每公斤原液加清水10公斤,进行喷雾,可防治棉蚜、玉米螟、稻苞虫。也可用桃叶加水煮后过滤,取原液喷洒,能防治稻叶蝉、稻飞虱 三、桑叶合剂。鲜桑叶1公斤,加水5公斤煮沸1小时,过滤即成。加4倍量水喷雾,可防治红蜘蛛。 四、马尾松液。用5公斤马尾松针加开水5公斤,密闭浸泡2小时过滤喷洒,可防治稻叶蝉、稻飞虱。 五、松针加30倍水浸液,可抑制马铃薯发芽。 六、臭椿叶浸出液。臭椿鲜叶1公斤,加水3公斤,浸

泡2天后的浸出液,可直接喷雾防治蔬菜蚜虫、菜青虫等害虫;或将此液加5倍的水,喷雾防治小麦锈病。 七、烟草粉。将烟草磨成细粉,每千克加入3-6公斤草木灰或高陵土混合均匀,在清晨露水未干前喷散,可防治品蚜虫、叶、蟑、潜叶蛾、茶毛虫。 八、艾蒿鲜草液。将其切碎加10倍水煮半小时,冷却后喷洒,可防治棉蚜、红蜘蛛、菜青虫等害虫。 九、茶枯液。每亩用2.5-3公斤茶籽饼加水5-7.5公斤浸泡24-36小时,取过滤液加水50-70公斤,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 十、蔬菜液。用辣椒丝(或辣椒面)35克,加水1公斤,煮沸,用冷却滤清液喷雾,防治蚜虫等害虫的效果极佳。将洋葱头捣烂取汁,加一半水稀释喷2-3次,可防治蚜虫。把韭菜捣烂,加6倍水搅拌均匀,用滤液每天喷洒一次,亦可防治蚜虫。 十一、枫杨液。枫杨叶0.5公斤捣烂,加水50公斤,取滤液,防治蚜虫,叶蝉、飞虱、地下害虫等。或采集80-100公斤枫杨鲜叶,捣烂后给菜地或苗圃深施,能防治地老虎、蝼蛄等地下害虫。 十二、可用柏树、臭椿树叶防治高粱蚜、麦蚜、菜青虫。可取0.5公斤柏树叶或臭椿树叶,加水1.5公斤,浸泡一天,然后加热煮沸30~40分钟,过滤弃渣得原液。原液存放3

简析观赏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治措施

简析观赏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治措施 摘要 观赏植物作为许多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必备要素,其健康生长往往能形成极为优美的景致进而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提高环境质量。但植物经常会受各种病害威胁,比如白粉病、锈病、 观赏植物作为许多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必备要素,其健康生长往往能形成极为优美的景致进而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提高环境质量。但植物经常会受各种病害威胁,比如白粉病、锈病、霜霉病、灰霉病等,因此,对其进行妥善防治意义重大。 1 观赏植物病害类型 观赏植物在长期生长过程中,往往会面临各种病害威胁,进而出现长势不良甚至枯萎死亡的问题。综合来看,观赏植物的病害包括侵染性及非侵染性病害、真菌类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和线虫病害等。 2 观赏植物病害症状特征 2.1 白粉病白粉病是观赏植物生长过程中极易出现的病害类型,主要出现在春、秋季节,尤以秋季最为严重。白粉病易对植物叶片造成伤害,尤其是脆弱的嫩叶,嫩梢和花蕾也极易被侵袭。一旦叶片出现病症,往往会在前期出现白色小粉斑,随之扩大为圆形块状病斑,最终使得白粉层侵占全片。 2.2 锈病锈病的出现,同样以植物的叶片为高危地带,在初春时期,病芽上可能会逐渐出现一些黄色的粉末状物质,其叶片背面则会出现凸起的小斑点,这些小斑点逐步成熟并爆破开来,散发出橘红色粉末[1]。 2.3 霜霉病霜霉病菌往往会附着在欣赏植物表面,并且在其落脚的位形成一层霜状的霉层。叶片的边沿位置会出现许多形状不规则的复杂病斑,这些病斑逐步成熟出现中部逐渐枯死、边缘缓慢褪色的特征。在禾本科植物外部,霜霉病菌的分布还会随着植物分生组织生长而蔓延到其组织各部,进而导致整体畸形问题。 2.4 灰霉病叶、茎、花均可发病,叶上病斑初为水渍状小斑,后扩大为近圆形、不规则形的褐色斑。潮湿时,斑上长出灰色霉状物,各病部均可产生灰色霉状物[2]。有时可见小菌核,幼株最易感病。

常见植物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课件资料

常见植物病虫害及防治 根据病虫害的性质和种类,将植物病害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病害及生理性病害等。植物虫害包括地下害虫、叶部害虫、枝干害虫和吸汁害虫。 一、真菌性病害 此类病害的病原是真菌,在植物病害中发生较为普遍。常见的种类有: (一)炭疽病类 1.症状 炭疽病是植物上最常见的一类病害。主要为害寄主的叶片和新梢,可以在花、果、茎、叶柄上发生。该病有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的典型症状是初期呈暗绿色,似水烫伤状,后期呈褐色至黑褪色,然后病部腐烂。慢性型的典型症状是病斑呈灰白色,其上生有呈轮纹状排列的黑小颗粒。 2.发病规律病原在寄主病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通过透光性差、植株长势弱、排水不良、偏施氮肥等条件有利其发生。不同的品种,其抗(耐)病性有差异。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的优良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健壮的植株,提高抗病能力。不偏施氮肥。注意搞好排灌系统。 (3)结合修剪,及时剪除病叶和病枝,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性。 (4)发病初期施药防治。常用药剂有: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炭疽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 (二)叶斑病类 1.症状 叶斑病是植物病害虫最庞杂的类群,凡是叶部产生斑点的病害均可称为叶斑病。其主要症状是在植物的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形状多样、颜色多样的斑点或斑块。有些在病斑上还会出现黑色小点。如鱼尾葵叶斑病,杜鹃叶斑病、美人蕉叶斑病、君子兰叶斑病、苏铁白斑病、月季黑斑病等。 2.发病规律该病的病原在病残体或土中越冬。随风雨传播。多数在高温条件下发病重。雨水多、雾多、露水重、连作、过度密植、通风透光不良、植株生长势弱均有利于发病。 3.防治措施 (1)及时清除病叶、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病原。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进行轮作(温室内可换土),改进浇水方法,有条件者可采用滴灌,尽量避免对植株直接喷灌。保持通风透光。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

园艺植物病理学 简答题 (1)

园艺植物病理学 第二章园艺植物病害的概念 第二节植物病害的症状 一、病状的主要类型有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答:1.植物病害的病状主要分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 2.特点:变色:发病植物的色泽发生改变,本质是叶绿素受到破坏,细胞并未死亡。包括 花叶(叶绿素减少,不均匀变色),褪色(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变浅),黄化(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变黄),斑驳(变色部分的轮廓不清),条纹、条斑、条点(单子叶植物的花叶),白化苗(不形成叶绿素,遗传病害)等。 坏死:发病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坏死。细胞已死亡。包括叶斑(轮斑、环斑、角斑、圆斑、穿孔等,形状大小不同,但轮廓清楚,类似岛屿),叶枯(叶片较大面积坏死,边缘不清),叶烧(叶尖或叶缘枯死),猝倒、立枯(幼苗近地表茎部坏死,前者倒伏,后者死而不倒)、溃疡(植物皮层坏死、腐烂,使木质部外露,多见于木本植物的枝干),疮痂(在病斑上有增生的木栓层,表面粗糙,或病斑枯死后,因生长不平衡,发生龟裂)、炭疽(是由一类炭疽病菌引起的,一般病斑凹陷、变褐色,斑中有轮状排列的小黑点,黑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等。 腐烂:植物幼嫩多汁组织大面积坏死,组织或细胞破坏消解。包括干腐(死亡慢,水分快速及时失去),湿腐(死亡快,水分未能及时散失)、软腐(中胶层破坏,细胞离析)等,根据腐烂的部位有根腐、基腐、茎腐、果腐、花腐等。 萎蔫:植物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缺水凋萎现象,而根茎的皮层组织完好。分为枯萎、黄萎、青枯。 畸形:植物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现象。增生型(病组织的薄壁细胞分裂加快,数量迅速增多,局部组织出现肿瘤或癌肿、丛枝、发根等),增大型(病组织的局部细胞体积增大,但细胞数量并不增多。如根结、徒长恶苗等),减生型(病部细胞分裂受到抑制,发育不良,造成植株矮缩、矮化、小叶、小果、卷叶等),变态(植株的花器变态成叶片状、叶变花、叶片扭曲、蕨叶、花器变菌瘿等)。 二、病症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答:1.病原物在病部形成的病症主要有粉状物、霉状物、粒状物、菌核、脓状物五类。 2.特点: 第三章园艺植物病害的病原 第一节植物病原菌物 一、无性繁殖孢子的类型有哪些? 答:真菌无性繁殖孢子类型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三类。 二、有性繁殖孢子的类型有哪些? 答:真菌有性孢子类型有休眠孢子囊、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五类。 三、引起植物病害的菌物分属哪几个门?各有什么特点? 答:分属卵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及半知菌类 特点:卵菌门:营养体为无隔膜的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游动孢子,有性生殖多产生卵孢子。接合菌门:营养体为典型的无隔膜的菌丝体,无性繁殖产生孢囊孢子,有性生殖产生接合孢

第一章--植物病害识别与诊断(完全)

第一章 植物病害识别与诊断 植物健康生长并正常发育,才能为人类提供更多更好的各种农产品。植物因受到不良条件或有害微生物的影响超过其忍耐限度时,都可能导致植物的生长与发育出现异常状态——病害,给人类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甚至带来灾害性后果。虽然根据植物表现的异常状态可以对病害进行初步诊断,但必须进一步分析发病原因或鉴定有害微生物,才能作出正确诊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宜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 (建议:先入为主——引出“植物病害”的概念,既可承前启后,而51页的“概念”也不显突然和滞后) 第一节 植物病害症状识别 植物发生病害后,在其体内外出现的可以观察到的异常现象称为植物病害的 知识目标: ●描述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及特点,知道植物病害的危害性。 ●列举生物性与非生物性病原的种类,比较形态特征及所致病害特点。 ●分析植物病害发生原因,设计诊断植物病害的方法。 ●指出病原物分离培养与人工接种在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治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区别植物病害的病状与病征,判断植物病害的病原类型。 ●初步鉴定植物病害的病原物,识别常见园艺植物病害。 ●根据病原物类型正确选择、制作培养基,按技术规范灭菌。 ●熟练运用病原物分离、培养与接种技术,诊断植物病害。

症状。人类对植物病害的认识,主要是从症状观察开始,许多病害的名称与其典型症状特点、受害部位或危害性相联系,因此而言症状是描述、命名和识别病害的主要依据。 植物病害的症状由两类不同性质的特征——病状和病征组成。根据病状和病征的特征,可以比较准确地识别植物病害,达到初步诊断病害的目的。 一、病状识别 病状是发病植物在病变过程中的不正常表现,其特征比较稳定且具有特异性。常见病状可归纳为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五大类型(表1.1.1)。 表1.1.1 植物病害常见病状类型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课程教学大纲教程文件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025 英文名称:Biological Control of Plant Diseases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专业课程 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植物保护专业必修 3.课程目的 (1)了解并掌握农业有害生物天敌的主要类群及其应用的基本原理、途径和方法 (2)在生产中开展生物防治,从而实现对环境安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3)了解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趋势,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1.5.学时为32 5. 建议先修课程 微生物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学.吴云锋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 (2)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吴云锋主编. 校内胶印. 005年 参考书目: (1)Biological and Biotechnological Control of Insect Pests. Rechcigl J E & Rechcigl N A. Lewis Publishers 2000. (2)Biological Control: Measures of Success. Gurr G & Wratten 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0. (3)害虫生物防治(第三版).赵修复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 (4)中国生物防治.包建中,古德祥主编.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5)昆虫病理学.蒲蛰龙主编.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6)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与发展.卢良恕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 (7)害虫防治:策略与方法.张宗炳, 曹骥主编.科学出版社.1990年 (8)害虫生物防治的原理与方法(第二版).蒲蛰龙主编.科学出版社.1984年 (9)植物病害生物防治.单卫星主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1)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与实验课并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采用多媒体教学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占30%,形式有:实验报告 (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考试

植物病害习题

植物病害诊断部分习题: 1.植物病害诊断意义? 2.怎样才能快速、准确地诊断植物病害? 3.植物病害诊断的步骤? 4.简答导致植物受病的原因。 5.如何区分伤害与病害? 6.植物病害常规诊断的注意事项。 7.植物病害的诊断技术? 8.植物病害的理化技术主要适用的范围是什么? 9.血清学技术的适用范围既注意事项? 10.抗原、抗体? 11.血清学技术的原理? 12.如何根据琼脂双扩散中的沉淀线的形状判断抗原和抗体的相互关系? 13.酶链免疫吸附法的原理? 14.常用的ELISA包括几种类型? 14.柯赫氏法则及其应用范围。 15.非侵染性病害的发生特点? 16.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要点? 17.植物缺氮、磷、钾后的表现? 18.植物缺少铁、锌、镁后的表现症状? 19.植物病害防治原理有那些? 20.如何判断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21.侵染性病害: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植原体病害、线虫病害、寄生性植物造成的诊断。 22.不同亚门真菌造成病害的特征? 23.举例说明常用于致病性鉴定的敏感植物。 24.如何鉴定软腐细菌和癌肿土壤杆菌? 25.论述检测鉴定细菌性病害的方法与技术。 26.常用线虫的分离方法? 27.植物病毒病害室内诊断的方法与技术? 28.植物病毒的生理生化特性? 29.稀释限点、钝化温度? 30.如何在田间诊断树木的病害? 31.熟悉大田病害的发病特征,对主要的常见病还能够识别。 32.观察标本园中蔬菜、花卉病害,并对之作出诊断。 21.植物检疫有何特点和基本措施? 22.当前在农作物抗病品种选育和使用方面存在哪些主要问题? 23.怎样合理使用杀菌剂防治植物病害? 植物病虫害基础综合练习题

植物病害的特征及防治措施

植物病害的特征及防治措施 根据植物病害检测仪多年对植物病害种类的观察分析及统计,园艺植物病害可以被分为两大类,非传染性病害和传染性病害。这两种植物病害都是什么特征呢?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进行防治,下面详细进行介绍: 非传染性病害和传染性植物病害的特征: (1)非传染性病害的识别。此类病害在田间发生一般为较大面积的均匀发生,没有由点到面逐步扩展的过程。通常有病植株均表现为全株发病。此类病害不是由病原生物引起的,因此发病植物表现出的症状只有病状没有病征。这类病害的发生往往与土质、气象条件的特殊变化、栽培管理(施肥、排灌和喷洒化学农药是否适当)以及与某些工厂相邻而接触废水、废气、烟尘等有密切关系。因此诊断这类病害除观察田间发病情况和病害症状外,还必须对发病植物所在的环境条件等有关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才能最后确定致病原因。非传染性病害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更密切、发生面积更大、无明显的发病中心和中心病株,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恢复(环境条件改变)。 (2)传染性病害的识别。传染性病害分为真菌类、细菌类和病毒类。真菌类病害的识别。由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统称真菌病害。诊断这类病害主要根据症状观察和病原检查来进行。真菌病害的症状以坏死和腐烂居多,而且大多数真菌病害均具有明显的病征,环境条件适合时可在病部看到明显的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颗粒状物等特定结构。诊断真菌病害时,除仔细观察症状外还应对病原进行鉴定。做病原检查时根据不同的病征采取不同的鉴定方法。当病征为霉状物或粉状物时,可用解剖针或解剖刀直接从病组织上挑取子实体制片;当病征为颗粒状物或点状物时,采用徒手切片法制作临时切片;当病原物十分稀疏时,可采用粘贴制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根据子实体的形态、孢子的形态、大小、颜色及着生情况等与文献数据进行对比,对于常见病、多发病一般即可确定。细菌类病害的识别。由病原细菌引起的病害称为细菌性病害。细菌病害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害的症状和病原细菌的种类来进行。细菌性病害在潮湿条件下一般在病部可见一层黄色或乳白色的脓状物,干燥后形成发亮的薄膜即菌膜或颗粒状的菌胶粒。菌膜和菌胶粒都是细菌的溢脓,是细菌病害的病征。如果怀疑某种病害是细菌性病害。但在田间病征又不明显,可将该病株带回室内进行保湿培养,待病征充分表现后再进行鉴定。病毒类病害的识别。识别病毒病害主要依据症状特点、病害田间分布、病毒的传播方式、寄主范围以及病毒对环境影响的稳定性等来进行。病毒和类病毒引起的病害都没有病征,但它们的病状具有显着特点,如变色(黄化、花叶)、畸形(小叶、丛枝)等全株性病状。这些病状表现首先从分枝顶端开始,然后在其它部位陆续出现。除此之外还可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粒体的形态和用血清学方法等进行鉴定。

(完整版)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方法

常见植物病虫害及防治

常见植物病虫害及防治 根据病虫害的性质和种类,将植物病害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病害及生理性病害等。植物虫害包括地下害虫、叶部害虫、枝干害虫和吸汁害虫。 一、真菌性病害 此类病害的病原是真菌,在植物病害中发生较为普遍。常见的种类有: (一)炭疽病类 1.症状 炭疽病是植物上最常见的一类病害。主要为害寄主的叶片和新梢,可以在花、果、茎、叶柄上发生。该病有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的典型症状是初期呈暗绿色,似水烫伤状,后期呈褐色至黑褪色,然后病部腐烂。慢性型的典型症状是病斑呈灰白色,其上生有呈轮纹状排列的黑小颗粒。 2.发病规律病原在寄主病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通过风雨和昆虫传播。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病重。通过透光性差、植株长势弱、排水不良、偏施氮肥等条件有利其发生。不同的品种,其抗(耐)病性有差异。 3.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的优良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健壮的植株,提高抗病能力。不偏施氮肥。注意搞好排灌系统。 (3)结合修剪,及时剪除病叶和病枝,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性。 (4)发病初期施药防治。常用药剂有: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60%炭疽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 (二)叶斑病类 1.症状 叶斑病是植物病害虫最庞杂的类群,凡是叶部产生斑点的病害均可称为叶斑病。其主要症状是在植物的叶片上产生大小不等、形状多样、颜色多样的斑点或斑块。有些在病斑上还会出现黑色小点。如鱼尾葵叶斑病,杜鹃叶斑病、美人蕉叶斑病、君子兰叶斑病、苏铁白斑病、月季黑斑病等。 2.发病规律该病的病原在病残体或土中越冬。随风雨传播。多数在高温条件下发病重。雨水多、雾多、露水重、连作、过度密植、通风透光不良、植株生长势弱均有利于发病。 3.防治措施 (1)及时清除病叶、病残体,集中烧毁,减少病原。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进行轮作(温室内可换土),改进浇水方法,有条件者可采用滴灌,尽量避免对植株直接喷灌。保持通风透光。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及时用药。药剂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

植物病害防治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植物病害防治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摘要分析植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植物病虫害防治对策,以为植物种植的良好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植物病虫害;问题;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3)20-0142-01 自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之后,植物的种植面积日益扩大,而新型病虫害也在逐渐增加。由于部分杀虫杀菌剂的长期使用,且未进行更换,使得部分病虫害对于该杀虫杀菌剂的抵抗性越来越强,致使一旦发生病虫害,则极易引起严重的损失[1]。在植物病虫害中所应用的防治方法有多种,例如化学防治、物理防治、耕作防治以及生物防治等。现对其防治要点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1 植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1.1 农民对农药的科学使用缺乏认识 由于农民未能充分了解所应用农药的特点与性质,导致农民在面对植物病虫害时采取见药就用的错误做法。农民未能针对病虫害情况采取相应的农药,因此大幅度降低了病虫害的防治力度。个别农民在见识到某种农药的杀虫效果后,便习惯于对植物应用同一种农药,在发现药物效果渐渐下降后,则加大了农药的使用量,使得病虫害对该农药产生了抗体,减低了农药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一些农民由于未能对农药有充分的认识,具有“农药毒性越高,防治效果越佳”的错误想法,在使用期间不遵循用药标准,乱用高毒性农药,导致植物死

亡。少数农民在植物防治上,将多种农药联合应用,导致农药原本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受到了影响,例如乐果与石硫合剂联合应用,由于两者的酸碱值差异,使得2种农药的效用被分解,达不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 1.2 对病虫害认识不足 现阶段,植物病虫害具有多种类型,特别是保护地植物,高温、高湿环境等均利于植物病虫害的发展,而农民由于对病虫害认识不足,在病虫害发生时,无法正确区分病虫害的类型,更谈不上正确用药。 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应用生物防治方法,不仅可保护环境,还可减少农药残留。但是不少农民过于依赖化学防治,且用药缺乏合理性,既达不到防治效果,还污染了环境。 2 植物病虫害防治对策 2.1 构建病虫害预测预报监测站点 相关部门应及早构建病虫害预报站点,加强对病虫害的全面调查,发布正确的防治情报,给予广大农民及时的指导。此外,应加强研究病虫害的预测技术、防治技术等,总结各类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2.2 组织技术培训 农民对于农药、病虫害等的认识不足是影响病虫害防治效果的主观因素,因此相关部门(如农技部门、植保部门等)应结合当地的病虫害类型,组织农民接受技术培训,使农民对于当地的病虫害情况以

园林植物真菌病害诊断要点

园林植物真菌病害诊断 要点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园林植物真菌病害诊断要点 发布日期:2010-09-29 作者:admin 浏览次数:24088 知识导读:暂无 2010-09-29日信息: 植物病害防治成立在对病害的正确诊断和对病原物的正确剖断基本上,明晰了对病害所致病原真菌的种类,所属分类地位,其生物学特征,发展发育纪律(糊口史),从而明晰病害的发生成长纪律(病害轮回),才能更有用地节制病害。 植物真菌病害诊断要点搜罗:在把握各类真菌致病特点的基本上,经由过程对病原真菌的分手培育、形态不雅察看与剖断等轨范。 (一)鞭毛菌所致植物病害的首要特点首要病状是:①组织增生;②幼苗猝倒;③植物各部门的腐臭;④叶片局部枯斑或枯焦;⑤花序、花梗畸形。首要病征为棉絮状物、霜霉状物、白锈状物等。 鞭毛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常见的有六年夜类:根肿病、猝倒病、疫病、霜霉病、白锈病和腐臭性病害。腐臭性病害往往按被害部位分袂称为根腐病、茎腐病、基腐病和瓜果腐臭(绵腐)病等。 低等鞭毛菌如根肿菌常引起组织增生,使根茎部膨年夜或形成肿瘤,病部外表往往看不到病征,只能从病组织的切片中发现病原菌的菌体。引起植物病害的鞭毛菌绝年夜年夜都集中于霜霉目内。寄素性水平较低的类群,习居于土壤中,引起幼苗猝倒、根部与茎基部腐臭和瓜果腐臭等症状,其所造成的腐臭,年夜年夜都是软腐性的,伸展十分迅速,可以很快使被害部位完全腐臭;寄素性水平中等的类群,可侵染植物各个部位,使

植物叶片迅速坏死,根部或茎基部腐臭衰亡,发生所谓“疫病(blight)”,它们引起的叶斑,年夜年夜都是水渍状斑或褪色斑,边缘无较着鸿沟;寄素性水平高的类群,已成长为专性寄生菌,常使植物叶片呈现褪色斑块或条纹,茎部和花序发生膨肿、徒长,叶变和畸形等症状,引起诸如“霜霉病”(downy mildew)和“白锈病”(white rust)等病害。(二)接合菌所致植物病害的首要特点引起植物病害的接合菌种类不多,只有根霉、笄霉等少数几个属,引起植物花器及果实、块根、块茎等贮藏器官的腐臭。首要病状为:①幼苗烂根;②花器及贮藏器官腐臭等。首要病征是初期为白色、后期灰黑色的霉状物,霉层上可见黑色小点。造成的病害常称为软腐病、褐腐病、根霉病和黑霉病等。 接合菌的寄素性较弱,凡是为害受伤或抵当力衰的植物器官。传染幼苗,多在温渡过低或过高和幼苗伤根的情形下发生的。侵染果实时,笄霉首要为害田间幼瓜,根霉首要为害熟果及块根、块茎,多发生于贮藏期及运输过程中,但二者都造成腐臭,伸展迅速。 (三)子囊菌与半知菌所致植物病害的首要特点虽然半知菌不全都是子囊菌的无性阶段,但子囊菌的无性阶段全都是半知菌,所以,子囊菌病害与半知菌病害的症状基秘闻似。它们年夜年夜都引起局部坏死性病害,少数引起系统传染的维管制病害——萎蔫病(枯萎和黄萎)。 这两类真菌所致病害的首要病状:①叶斑;②炭疽;③枝枯;④溃疡;⑤腐臭;⑥肿胀;⑦萎蔫;⑧发霉等。首要病征是白粉、烟霉、各类光华的点状物(以黑色为主)与霉状物、颗粒状的菌核、根状菌索等。有时还可发生黑色刺毛状物、白色棉絮状的菌丝体。

观赏植物病害与防治

青岛农业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观赏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治田间调查报告学生专业班级种子科学与工程 学生姓名(学号) 电话号码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0年11月10日

课程论文任务书 学生姓名曹** 指导教师 *** 论文题目观赏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治田间调查报告 论文内容(需明确列出研究的问题):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提出由来已久,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我国“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做出了新的部署, 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我国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加快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使政府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保证。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二、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对策。 资料、数据、技术水平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书籍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广泛搜集资料,充分利用现有文献来借鉴他人的学术成果,同时到现实当中获取调查数据等第一手资料,做到资料翔实,数据准确,引用规范,论证充分。要围绕研究主题和内容进行社会调查,详尽地把握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取证,数据要真实可靠,论点要鲜明正确,论据要充分,言之成理,言之有物,注意论文的逻辑性,语言通顺,选题及论述要具有现实意义,对现实生活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发出任务书日期任课教师统一时间 完成论文日期 2010年11月10日 注:此表装订在课程论文之前。

观赏植物病害与防治田间调差报告 采集时间:2010年9月11日 采集地点:青岛农业大学校内 鉴定人:曹琼琼 合作人: 闫强王龙 正文: 缤纷的花,葱郁的树,无不让人惊奇让人欢喜,种类繁多的病害使之失去自然的光彩。了解植物,知道病症、病状,采取措施去防治,方能保持自然盐有的魅力。下面仅介绍几种观赏植物的病害与防治措施。 一、常见植物的病害与虫害 1、当植物受到真菌、细菌、病毒等生物性侵染时,生理机能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植物组织形态的改变,致使叶、花、果等器官的变色、畸形、腐烂,甚至全株死亡的这种细胞、组织、器官受感染后表现出来的不同症状,即为植物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可分为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等。 2、由害虫引起的,园林花木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的危害,严重的虫害可影响到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吸收,使植物的生理状态失调,导致生长发育不良,严重时也会造成植物局部或全株死亡。 二、常见植物的病状、病症、防治措施 (一)月季白粉病 侵害嫩叶,两面出现白色粉状物,早期病状不明显,白粉层出现3--5天后,叶片呈水渍状,渐失绿变黄,严重伤在时则造成叶片脱落。 病症:有小白点,出现白色粉层 病状:叶片坏死脱落 防治措施: 1.结合修剪,剪除病枝、病芽和病叶,减少侵染源; 2.休眠期喷施2—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消灭越冬菌体; 3.适当密植,通风透光,多施磷、钾肥等,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4.发病期喷施多菌灵、三唑酮即可,但以国光英纳效果最佳; 5.用生物农药BO—10、抗霉菌素120等防治。 (二)紫薇白粉病 嫩叶、嫩梢布满白粉层,有的后期出现小黑点,嫩叶受害后扭曲畸形,叶形变小,嫩梢畸形,生长不良。 病症:白色粉层,后期出现小黑点 病状:叶片畸形,叶片坏死,生长不良 防治措施: 1.一旦发现紫薇白粉病的危害,即要对感病区域做认真的清理,将感病枝修剪掉,并转移他处销毁2. 紫薇花后种熟之季,及时修剪,通风透光,另喷施1至3度石硫合剂,控制越冬菌源,做好紫薇花前预防; 3.适当密植,通风透光,多施磷、钾肥等,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4.发病期喷施多菌灵、三唑酮即可,但以国光英纳效果最佳; 5.用生物农药BO—10、抗霉菌素120等防治,休眠期喷施2—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消灭越冬菌体 6.在紫薇萌动和抽梢期内就须加强防治,喷洒20%三唑酮(粉锈宁)15%可湿性粉剂,1袋100g,2亩用1袋。但当紫薇进入花芽分化期后使用三唑酮效果不明显,采用50%超微可湿性粉剂退菌特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