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语言空间地理数据分析案例1

R语言空间地理数据分析案例1
R语言空间地理数据分析案例1

地铁商铺选址逻辑:用数据规避风险

概要

做过O2O (Online To Offline,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的小伙伴知道,GIS 数据需要具体到精准的位置(即经纬度);对于连锁门店,使用GIS 和其它的数据密集型服务遵循一个简单的逻辑:数据有助于企业节省开支,同时也防止企业因为在不适宜的地点开设门店而导致的错误决策浪费金钱。

地铁不仅是交通轨道,更是一座城市的血脉,

是记录和观察城市经济生活最重要的切入 大数据应用

地铁商铺选址逻辑 用数据规避风险

点之一,地铁口的特征是,上下地铁,这类人群都是快消人群。针对快消品牌的用户定位,拓端数据通过对新加坡地铁站周边区域的手机客户端位置数据的采集,结合数据决策模型帮助客户规避风险。

数据采集

采集到的数据分成两个部分:1、地铁站点经纬度信息。2、用户客户端地理位置信息

地铁站点经纬度信息

用户客户端地理位置数据

然后我们统计出每个地铁站点附近200m之内的用户数目,进行数据描述分析和GIS 可视化。

数据概要

每个地铁站的位置图

统计出每个地铁站200m内的用户比例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地图的运用》教学案例分析 【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重要工具。这节课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学会使用地图,因此,我们把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学习制作地图、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通过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地图的运用"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学用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图的上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图例和注记,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础,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载体以及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应用广泛,而且也是培养空间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非常重要,要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有用性,并且掌握读图和用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图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表达形式;记住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图例;能在地图上量算两地间的图上距离,并换算成实际距离;初步具备在生活中读图、用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2、过程和方法: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INTERNET、读图、讨论、交流、师生归纳、课堂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了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地图的学习和初步运用,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为今后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埋下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 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和正确运用(辨方向、识图例、量算比例尺)。 【学习方法】 谈话法阅读比较讨论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地图应用情境 设问:假设你当小导游带大家去台湾旅游,那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做什么准备工作,你会怎么做?(设计旅游线路和各景区的有关介绍,涉及全岛交通图、全岛景点图、景区导游图等,上网查询等)。师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搜出这些地图等。(二)、设问引导读图—讨论答题—启发学习 读图1.22,设问: 1、比较台湾地图和卫星影像图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缩小了)(选择性地呈现地形、河流、城市、交通线) 2、大家对这张图上的方向应如何辨别呢?台北位于高雄的什么位置,你怎么辨别的?台湾岛位于福建的什么方向? (根据学生反应调整教学方案,可就着教室周围地理事物一起辨别方向)

高三地理 区域地理全面总结复习教案

四川省米易中学高三地理复习教案:区域地理全面总结 1.“3S”技的“应用地理”领域(详见下表) 2.高考常考的中国地理知识有哪些? ⑴我国的地理位置优越(纬度大部分为温带、海陆兼备);⑵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数量大,人口增长过快;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老龄化进程迅速);⑶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形成(前者为地壳隆起抬升,后者为风力沉积作用);⑷台湾和滇藏地区地震多(前者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后者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⑸四川盆地冬季气温比同纬度高和青藏高原夏季气温比同纬度低(前者为四川盆地北边秦岭阻挡冬季风,后者为青藏高原地势最高);⑹塔里木盆地气温年较差大和海南气温年较差小(前者地处内陆盆地、地表结构单一,后者纬度低、太阳高度全年变化小、四面临海,受海洋影响大); ⑺南京、武汉和重庆成为我国夏季的“三大火炉”(地处长江谷地、夏季受副高控制、城市热岛效应); ⑻青藏高原边缘等温线最密集(海拔高差大、温差大);⑼台湾岛和海南岛降水东多西少(东部为迎风坡,西部为背风坡、东南季风和台风的影响);⑽长江上游水能资源最丰富(上游落差大,水量大)。 3.华北地区什么时候盐碱化的程度最高?为什么?(大纲版专用) 春秋季。水盐运动规律是春秋季返盐,冬季稳定,夏季淋盐。春秋季节,气温高,蒸发旺盛,使得土壤深层的盐份带到土壤表层,加剧了盐碱化。此外,过量开采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下降,沿海海水倒灌,地下水矿化度高,也是盐碱化的原因之一,农业生产中,大水漫灌是另一个原因。同时需要注意,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沿线地区也会造成盐碱化问题。 4.世界上三大黑土分布区在哪里? 黑土肥力高为什么还要培肥?(大纲版专用) 我国东北黑土地、乌克兰大平原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黑土以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土质疏松、最适合农耕而闻名于世。黑土肥力高,但无限制的用地会导致肥力的耗竭,此外,加上雨水冲刷严重,肥力流失,因此要注意培肥。 5.紫色土与红壤相同吗?(大纲版专用) 紫色土和红壤都分布在我国南方,都是在高温多雨气候条件下,铁、铝等矿物质经过氧化发育成的土壤。但是紫色土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暖热多雨,周围山地的细沙和泥土被流水冲到盆地底部,其中所含的铁、铝等矿物质经过氧化,变成紫红色,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是一种肥沃的土壤,适合种植油菜、水稻。而红壤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地区,含铁、铝成分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一种低产土壤,适合茶树、杉木、马尾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3)、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

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 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 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 入新课。

102402人文地理学基础教学大纲-管理专业

“人文地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执笔人:刘志刚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地理与旅游学院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基础 课程编号:102402 英文名称:Basis of Human Geography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54理论学时:54 实验学时: 学分:3 开设专业:旅游管理、土地资源管理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基础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本项编写要求:写明该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旅游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是在强调人文地理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围绕“空间”和“地方”这两个地理学的核心论题介绍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近年来人文地理学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空间、全球化、城市化、人口、经济、文化、聚落、地缘政治和人地关系等内容,主要内容按四条主线展开①社会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特征与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②人地关系。③不同空间尺度(包括世界、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演化特征与趋势。④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阶级等因素相联的社会文化特征及其对空间发展的影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能够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人文地理要素的基本概念、特性、类型和分布,建立人文地理学的知识体系。并能够对人类各种文化现象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正确分析,树立科学的人地观。能够运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 (本项编写要求:写明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应达到的目标要求)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及其发展过程; 2.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3.掌握主要人文地理要素的特征及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 4.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能够运用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和旅游规划类课程奠定理论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本项编写要求:以基本内容为主线,对各知识点分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提出要求,并说明教学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绪论 教学基本内容: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征 2.国外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掌握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人文地理学起源、形成的时间和标志;不同时期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点、学术流派及主要地理学家;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2.理解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及学科特性。 3.了解我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著作及其学者。 4.了解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 2.人文地理学的学术流派及其代表学者,当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难点: 1.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2.我国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前沿及其近代取得的主要成绩。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基本内容: 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2.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3.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与要求:

高中地理大题案例分析

大题分角度,多写 eg. 回答特点时,不仅那三个写上去,区位优势也写 大题回答要完整 eg. 举两个方面说明科技对农业生产影响:1,杂交水稻+增大产量,2,塑料大棚改变种植季节写到影响时,二利一弊端 武汉钢铁厂 衰落原因:生产成本提升(eg.劳动力成本) 产品技术含量低(相对应,宝钢技术含量高) 钢铁产量过剩 环境污染 改造:调整产业结构 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 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环渤海地区和长江三角洲承担高端制造原因 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完善 人才聚集,技术水平高 经济发达,研发资金雄厚 (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政策支持) 高铁——经济为首要要素 1,加强经济联系, 2,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3,将强文化交流 (若为少数民族自治州:加强民族团结) (若在边疆:稳定国防安全) (原有基础上新建一条,使交通布局更密:合理布局交通线) (原有基础上旁边新建一条,与已有的平行:缓解原有铁路客运压力eg.京沪铁路) 中巴铁路(从霍尔木兹海峡旁瓜达尔港(深水港)直达新疆喀什) (1) 沿中巴铁路模拟路线修输油管道有哪些不利条件? (2) 分析瓜达尔港的优势条件。 (3) 列举中国公司接管瓜达尔港对中巴两国主要影响。 解析:1,地势起伏大,管道铺设难;气候条件恶劣,不利于施工; 多发地震,影响管道安全;国外施工后勤保障不足 2,(港口,从水域陆域两方面,可瞎BB) 水域深水港,利于大型船舶停靠 纬度低,终年不冻 靠近主要产油国,能源丰富

靠近运航道霍尔木兹海峡,来往船舶多 陆域附近机场,公路,利于物资补给 经济腹地广 3,石油运输路程缩短,节省运输成本 能源供应渠道多元化 加强中巴合作,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南方商品粮地位下降: 1,工业化、城市化大量占用耕地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eg.改种花,因为市场广阔) 南水北调 利:缓解水资源危机,缓解地面沉降,促进经济发展 弊:导致次生盐渍化(写到盐渍化原因,一定:干旱,蒸发量大)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 对西部: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 对东部:缓解能源危机,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从中亚,南亚运油、气:能源渠道多元化,加强合作,经济文化交流) 产业转移 转出区利-产业升级,环境保护,促进城市化 弊-失业率增加 转入区:利-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弊-环境污染(国际转移过来的一般都是市场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号,原料导向型) (国内转移的一般是劳动力导向性,原料导向型) 流域综合治理(上游-发电、旅游,下游-航运、养殖、灌溉) 可进行梯级开发1,气候变湿,温差变小;2,提升上游航运能力 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退耕还湖 发展旅游业 国务院选择首先在上海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从经济因素和区位优势看主要原因,上海是经济中心,金融中心,也是综合性工业基地,而且长江航运和京沪铁路使得上海拥有宽广的经济腹地

(精选)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大全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汇总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第七章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世界的聚落》 一、案例背景 课程选自湘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世界的聚落”。 从地理知识角度看,影响聚落(居住场所)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两大方面。自然因素又分成地形、气候、水源等,社会因素包括交通、科技、政治等方面。本节课渗透着深刻的教育应当承担起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教育应当明确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服务的方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是价值观的培养,这种价值观的核心是尊重。尊重他人;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地球。这也是我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本节课就是在常态教学中,通过一个全员参与的课堂活动,使学生的思维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元素,教师恰当修正学生的思维轨迹,完善、落实学习内容。 二、主题 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全新的教学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以学生最为喜欢的活动-----每一个学生创作一幅画,以表现他们对聚落与环境关系的认识,贯穿以学生讲述、教师点评、归纳提升等方法,修正认知中的误区、填补思维中的盲区,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三、操作过程 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白纸,“今天我们要进行一项有趣的活动。” 学生:出现明显的骚动,他们好奇地窃窃私语,开始关注、期待下面的活动。 教师:“给你8分钟,请你在白纸上画一幅画:表现你对所向往的居住环境的设计。” 学生:表情格外灿烂,所有的学生立即行动(包括所谓的差生),拿出笔开始作画。 8分钟后教师收齐所有学生的作品。学生们又一次好奇并期待。 教师:打开实物投影,把学生的画一一投影出来。 学生:凝神观看,并参杂一些笑声或议论。 教师:我要从你们的作品中随意播放几幅画,请作者起来讲解一下他的画。 学生1:“这是我画的,我的居住地是在低缓的山坡下,门前有一条小河流过,房前屋后还要有树、有花园。” 有学生说:“跟我画的差不多!” 教师:“为什么选择在平缓的地方建立家园,为什么要有小河,还要有树和

中原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地理环境分析

中原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地理环境分析 22101030 缪海洋 摘要:中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原地区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河南省居中的地理位置、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和黄河的影响,使中原文化表现出创造性与根源性、历史延续性、开放性与兼容性、地域差异性等特点。 关键词:中原文化;地理环境;文化特点 一、中原文化及其特点 中原文化是河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原文化泛指以河南为中心,包括其周边地区在内的地域文化;狭义的中原文化仅指河南省域内的文化。本文中的中原文化是就狭义而言的。中原文化是几千年来人们改造该地区的环境所形成的,它具有自己的时空特点和文化特质,概括起来具有以下特点。 (一)根源性就是说中原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发端和母体的地位。无论是人类记载的史前文明,还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文明肇造,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从“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三皇五帝”、“河图洛书”等神话传说,到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考古学文化,都发生在河南。夏、商、周三代,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根源,同样发端于河南。作

为东方文明轴心时代标志的儒道墨法等诸子思想,也正是在研究总结三代文明的基础上而生成于河南的。 (二)创造性就是说中原文化对构建整个中华文明体系发挥了筚路蓝缕的开创作用。无论是经典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建构,还是汉文字和商业文明的肇造,乃至重大科技的发明与中医药的重大发现,都烙下了中原文化的胎记。《易经》、《道德经》对宇宙、社会、人生的独特发现,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心理。李斯提出的郡县制,确立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基本制度模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张衡的浑天仪,都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兼容性就是说中原文化具有兼容众善、合而成体的特点。中原文化通过经济、战争、宗教、人口迁徙等众多渠道,吸纳了周边多种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实现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全面融合与不断升华。考古人员发现,20万年前南北文化就交汇在中原一带。进入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更为频繁,文化融合更为深化。新石器时代中原文化与周边地域文化具有许多共同点。胡服、胡乐、胡舞、胡人食品在汉唐间传入中原,都融入中原文化之中。世界其他地区的宗教基本都具有排他性,但是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传入中原,却被本土的儒道文化所接纳,成为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开放性就是说中原文化有着很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集中表现在:一是辐射各地。如岭南文化、闽台文化以及客家文化,其核心思想都来源于中原的河洛文化。二是化民成俗。中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礼仪规范常常被统治者编成统一的范本,推广到社会及家庭教育的逐个环节,

初中区域地理思维导图复习

初中区域地理思维导图 复习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本文针对初中区域地理复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了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的策略:以思维导图引导教材案例复习;以思维导图搭建区域地理思维框架;以思维导图指导区域地理考查应用。对思维导图在区域地理复习课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力求为区域地理复习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1.区域地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地理新课程理念要求在学习某一具体区域时,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这一区域的具体知识,而是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并在以后独立认识一个新的区域时,知道从哪些方面去了解、认识和解释一个地区的区域特性,从哪里和怎样获得需要的区域地理知识。而我们的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学习个案时似乎都明白,但遇到新的区域却不会知识迁移。这种现象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学到的区域地理知识比较零散,知识间逻辑关系不清晰,没有良好的认知结构;二是思维能力较差,在面对新的区域问题时,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认识、分析和解决相关区域问题。 2.区域地理复习课的特点及教学难点 初中地理是以区域地理知识为基本教学内容。不论是世界区域地理,抑或中国区域地理,都具有以下特征:知识内容上,几乎都囊括了区域地理的诸多要素,如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人口、经济、工业、农业等;知识能力上,区域地理均是从位置和范围出发,建立区域地理包括自然和人文的地理景

观、地理分布的感性认识,以及形成地理特征、地理联系的理性认识;教学重点上,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强调区域特征及其差异性,如中国西北地区的“干旱”、青藏地区的“高寒”等。因此,对区域地理的复习,要实现《课程标准》的“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的课程目标,就不能只是机械地重复一遍地理课本,而是应重视对案例区域的加工、整理、重组和联系,从案例区域的资料中抽取具有共同意义的、便于迁移的区域知识、技能、方法等,建立知识框架与体系,促使知识系统化,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在新意义上的建构,做到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也是区域地理复习的难点所在。 二、基于思维导图区域地理复习模式 1.以思维导图引导教材案例的复习 虽然《课程标准》“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这一区域的具体的知识,而是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但课本中的案例是区域地理的学习载体,不论是世界区域还是中国区域,都需要选择不同区域划分的案例,以此作为区域学习的平台,学生在对具体案例的学习的基础上掌握学习该类型区域的方法,进而学会将知识方法迁移,能够自主地学习其他类似区域。 如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作为一个大洲学习的案例,通过对该洲的学习,不仅教会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点,同时也为地区和国家地理区域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本章教材共分两节,思维导图归纳教学知识点如下。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地球的运动 观音镇中杨相敏 初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中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能够反映地球运动的自然现象有很多,例如:昼夜现象、季节变化、极昼、极夜现象等等。我选择了地球的公转知识加以介绍。该部分知识的难度较大,同学们难以理解,但同学们很感兴趣。 虽然学生们对地球的运动会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现象司空见惯,但未必能真正掌握其变化规律。如: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什么时间在什么位置,会有什么现象。这一系列问题在新教材中有部分知识没有文字说明。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运动(地球公转运动)所产生的现象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两个教学方法: 第一,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小学的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用这种方法给他们有个初步的概念。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不够齐全。经过整理,我利用地球仪、电筒、在黑板上画图相结合及演示一年中地球运动的变化和直射点的位置、时间、产生的现象。 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的运动在地球表面所产生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稍留意就会发现,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直射点的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现象也不同。当我在演示时需要同学来当助手,他们都积极要求当助手,在演示时他们配合得相当好。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详实,是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目的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学与会考复习中都应该避免照本宣科,让学生学会运用地理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以下提供两个案例,供参考。 案例一: 江浙平原地区的农村住宅,选择宅基地的最佳条件是:房屋面向东南,前后视野开阔,房前或房后有河流流经。 提出问题:江浙平原这样选择宅基地的原因? 相关知识:“气候资源与建筑”(必修本上册P56)等。 学习方式:讨论式学习 讨论分析: 1、房屋为什么要面向东南,而不是坐北朝南? 2、房屋前后为什么要视野开阔? 3、房屋前后为什么要有河流流经? 结论: 1、房屋面向东南,能充分利用阳光,上午半天,房前日照,下午半天,房后日照。如果房屋面向正南方,则南面日照时间长,光热充足,而北面日照条件差,冬季阴冷。 2、房屋前后视野开阔(空旷),又面向东南,有利于东南方向的风穿房而过,夏季更凉爽。 3、房屋前后有河流流经,不仅生活用水方便,而且空气湿度曾大,调节气候。 案例二: 程庄路交通状况分析:丰台区实验学校门前的程庄路,位于北京西四环路以西,京石高速路以南,北连卢沟桥路,南连丰台西路。长期以来,这条道路拥堵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期,车辆停滞可长达十几分钟至几十分钟,给沿线学校、居民、工厂、机关的人们造成极大的不便。 提出问题:程庄路交通的现状及未来 相关知识:“城市交通运输”(必修本下册P80)等。 学习方式:网络式学习 讨论分析: 1、程庄路交通堵塞的原因? 2、北京城市道路网与程庄路交通的关系?

3、改善北京城市交通环境与程庄路交通状况改变的关系? 结论: 1、城市交通运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与乡村比较,它具有以下主要特点:⑴、交通运输点、线、面紧密结合;⑵、行人和车辆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城市交通运输的重点是客运,早晚上下班时间是城市客运高峰;⑶、行人与车辆,车辆与车辆交叉,形成典型的混合交通。 ⑷、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多,占用大量的城市面积和空间,是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城市交通运输特点⑵、特点⑶在程庄路都有明显的体现,这正是造成程庄路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目前北京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设施还不够合理和完善,也是造成程庄路交通拥堵的原因之一。 2、北京目前已经形成方格—环行—放射状的城市道路网,大大的改善了城市交通。但是,由于环线与放射线交叉处的道路设计存在着不合理和不完善,造成了位于城市干线边缘的程庄路的交通堵塞。 3、交通线路拥堵是城市交通的主要问题之一,其解决的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完善道路交通设施,提高道路管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改变人们的交通道德意识和观念。 案例点评: 以上两个案例源于实际,是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它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实践意义,其中隐含着一定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学生在学习中通过思考、讨论、分析整理信息,得出相关的地理结论,并且,这些结论可用于指导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变得鲜活、有用。 案例分析的过程,采用了相应的学习技能和学习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使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在两个案例的教学中,融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体现了地理教学的育人功能。 由此可见,在地理教学中,应给予案例教学充分的重视。

高三地理复习练习专题区域地理(中国地理)含解析精选

高三地理复习练习专题区域地理(中国地理)含解析 陈笑工作室 一、综合题(本大题共58小题,共580.0分) 1.读下列两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甲中L河段水电站分布密集的主要原因. (2)说出河西走廊有色金属工业密集,但酸雨少的原因. (3)近40年来,祁连山冰雪融水迅速减少,局部地区的雪线正以年均2~6.5米的速度升高.分析说明祁连山冰雪融水迅速减少对河西走廊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4)图乙中的河平原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是内蒙古自治区粮、油、糖生产基地.指出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并说明进行改造的方式及可能引发的问题. 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藏西部和西北地区是西藏最重要的食盐产地,这里的食盐广泛的分布于湖边,根本就无须晒盐.古代,西藏的壮民以十几户牧民为一个团队组织上百头牦牛和上千头绵羊,在冰雪消融的季节到西藏西部和西北地区运输食盐,在每年的秋季(青裸收获的季节)赶到藏东南的拉萨等地用食盐去交换粮食.有的运输食盐的团队甚至走得更远.这条古代食盐的商贸通道被称为“食盐之路”. (1)指出西藏西部和西北部盛产食盐的原因.

(2)简析西藏牧民在夏半年运输食盐的优点. (3)简述西藏牧民在食盐运输路线上遇到的主要困难. 3. 材料一:海南文昌是我国继酒泉、太原、西昌之后,第四个卫星发射中心. 材料二:南非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因其重要的海运交通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而闻名. (1)试分析文昌作为卫星发射中心的区位优势. (2)Q区域(阴影部分)是世界海雾的多发区之一,试分析该海区多雾的原因. (3)试分析图中M附近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以及M海域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 4. 读我国局部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西安所在地形区是___________,该区域周边地区生态保护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 (2)此时武汉的风向____________,未来几天,武汉的天气特征将是____________;图示季节武汉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 (3)图中A资源调配过程郑州到上海沿线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____________地带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 (4)图中C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库区移民大部分就地“后靠”安置,其余外迁安置到上海、浙江等11省市,影响外迁移民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地图的运用》教学案例分析 【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重要工具。这节课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学会使用地图,因此,我们把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学习制作地图、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通过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地图的运用"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学用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图的上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图例和注记,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础,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载体以及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应用广泛,而且也是培养空间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非常重要,要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有用性,并且掌握读图和用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地图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表达形式;记住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图例;能在地图上量算两地间的图上距离,并换算成实际距离;初步具备在生活中读图、用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2、过程和方法: 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INTERNET、读图、讨论、交流、师生归纳、课堂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了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地图的学习和初步运用,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为今后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埋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难点: 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和正确运用(辨方向、识图例、量算比例尺)。 【学习方法】 谈话法阅读比较讨论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地图应用情境 设问:假设你当小导游带大家去台湾旅游,那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做什么准备工作,你会怎么做?(设计旅游线路和各景区的有关介绍,涉及全岛交通图、全岛景点图、景区导游图等,上网查询等)。师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搜出这些地图等。(二)、设问引导读图—讨论答题—启发学习 读图1.22,设问:

基于文化空间解读的城市水上旅游组织策划模式研究——苏州环城河水上旅游案例分析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图4基于文化空间的苏州环城河水上旅游组织结构 3.3分区组织与主题策划 功能分区需要把滨水区及其周边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根据点轴理论,形成“以线设点、以点连绒、以线带面”的历史河段水上旅游开发基本空间结构组织模式。 环城河是沟通古城内外水上旅游体系的中枢,连接了古城内外的广阔水系及主要景区。综合考虑环城河上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强调非物质旅游开发的特I'生’以市场为导向,环城河沿线策划形成了‘可孔雅苏州”、“活力苏州”、“古典苏卅h“传奇苏州”四大旅游主题和六大特色旅游功能区,确立了“12366”的宏观旅游空间格局,即一大中心吸引物、两条环状特色旅游观光带、三大旅游接待服务中心、六大特色主题旅游区、六条延伸景观带(图4)。 此主题策划和空间组织方案旨在通过对四大主题的串联,建立“绿水滋生文化,文化创造经典,经典带来活九活力创造传奇”的文化发展逻辑结构,全方位地展现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的东方水城的城市形象。延伸景观河段设立四大水上观光通道确立“苏州水街”、“寒山晚钟”、“水乡 40规划师产LannE己5田园”和“吴韵唐风”四个主题,全面树 立东方水城的形象。 3.4旅游项目与活动策划 在四大旅游主题、六大旅游区框架结 构下,环城河沿线策划深入挖掘特色文化 资源,并根据1865份市场调查问卷结果 开展旅游项目和活动策划:面向游客(观 光与休闲相结合)和苏'Jt、I市民(休闲为主) 两个市场,打造以休闲为导向、以观光为 基础的“休闲+观光”复合型产品,同时 注重培育水上休闲品牌;重视日游与夜游 相结合,重点发展水上夜游产品。例如, 在“风雅苏'it、I”主题中设置东园亲水平台、 平江驿等修建项目,以及耦园秀水婚典常 态活动项目等;在“活力苏州”主题中设 置水上划艇比赛等活动项目;在“古典苏 州”主题中设置盘门水门迎宾^城仪式等。 整个环城纽带项目活动丰富、特色鲜明、 时空组织优化合理,确保了环城河水上旅 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4结语 水上旅游是城市滨水区开发的一种高 级形式,也是我国城市水系发展的重要方 向。本文提出了基于文化空间解读的城市 水上旅游组织策划模式,并结合苏州环城 河案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该模 式可以站在文化高度对水上旅游系统进行 组织策划,是水上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 该模式也可为其他文化旅游开发提供有益 借鉴。另外,本研究也从文化、生态的角 度影射了我国城市水上旅游的问题根源, 强调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体现了政府、 企业、居民、游客等多方参与的“城市管 制”理念。圈 [参考文献] [1]吴必虎,贾佳.城市滨水区旅游?游憩功能 开发研究∞].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2): 99—102. [2]周小娟,彭峰.论城市滨水区景观的塑造 ——兼对上海外滩景观设计的分析[J].规划 师,2002,(3):37-41. [3]焦胜,等.城市滨水区复合开发模式研究[J]. 经济地理,2003,(3). [4]胡绍学,陈曦,等.我国近代滨水区旅游开 发中的城市设计总体构思[J].建筑学抿2004, 21-25. [5]梁王月琳,张捷,等.城市滨水区休闲旅游 产品开发研究—一以苏州市沿江地区为例[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43—6. [6]陈曦.历史滨水区更新中的旅游开发与城市 设计[J].新建筑,2005,(2). [7]吕志鹏,王建国.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 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1,(7). [8]徐勇建,阎小培.北美城市滨水区开发的经验 及启示[J].城市研究,2000,(3). [9]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一与市长们 交流[H].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5-95. [10]LawrenceA.BaschaK。RobertD.Brown. AnEcologica]FrameworkfortheP]annlng. DeslgnandManagementofUrbanRjver GreerlWays[J].LandscaDemdUrbanPlaming. 1995.33:211-225. [11]RossE.Freeman.Robert0.Ray.Landscape EcologyPracticeby9mal1ScaleRiverConser- vatlonGroups[J].LandscapeandUrbanPlato- 1ng.2001。56:171-184. [12]刘滨谊.现代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三元论∞]. 规划师,2001,(6):64—65,85. [作者简介] 黄泰,博士生研究生,讲师,加拿大滑铁卢大学 访问学者。 保继刚,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教授。 GeoffreyWa”,加拿大滑铁声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08—03—07; [修回日期]2008—06—02 万方数据

区域地理影响因素分析(典型案例分析)

GQ 2016届影响因素分析汇总 1.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①太阳高度角(纬度决定)②大气状况(天气晴朗与否、气候多雨少雨)③海拔高低(大气密度—削弱作用) 2.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强度) ②地形地势(海拔?闭塞?背风坡?迎风坡?对气流阻隔?) ③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等) ④海陆位置及海陆分布(海洋性?大陆性?) ⑤洋流(寒、暖流) ⑥下垫面热容量,反射率等(植被状况、冰雪) 3.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 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大气活动中心) ②地形(迎风坡?背风坡?阻隔气流?) ③海陆位置(离海远近?离岸风、向岸风?) ④洋流(寒、暖流) 4.影响气压大小的因素: ①地势(海拔)→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垂直方向);②气温→同一高度气温高气压低(水平方向) 5.影响气候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 ②大气环境(降水) ③下垫面(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地表状况等) ④人类活动(影响小气候和全球变暖) 6地表形态的影响因素: ①内力作用:地震,火山,海啸,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7.影响海水、河水温度的因素: ①太阳辐射(热量收支)←纬度②洋流③陆地气候(气温) 8.海水盐度大小的影响因素: ①降水量、蒸发量(气候、纬度)②洋流;③结冰融冰④河流径流注入⑤与外界海水交换状况(海域是否闭塞) 9.影响潮汐大小的因素: ①地形条件(是否呈口大内小喇叭状开口) ②气象条件(风向) ③天文条件(日、月、地位置) 10.影响水资源多少的因素:①降水量、蒸发量(河川径流量大小)②水循环活跃程度 11.影响渔场形成因素:☆☆☆☆☆ ①大陆架:海水深浅及获得阳光多少 ②径流:营养物质多少 ③纬度:温带水域 ④洋流:寒暖流交汇或上升补偿流 12.影响降水形成的因素: ①有充足水汽、有凝结核、有上升气流(降温过程);②大气环流;③地形;④洋流 13.影响暴雨形成的因素: ①源源不断水汽供应②强烈上升气流(强度)③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14.影响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 ①地震本身的震级和震源深度②地表状况(震中距大小)③地质构造情况(断层发育)④地面建筑物抗震程度 ⑤地震的损失还要考虑到受灾客体(人、财产)密度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教学案例 一、设计理念: 当今的新课程改革,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为主的学习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学会运用地理图表资料说明和解决地理问题,从而实现学习方式的改变,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达到灵活运用掌握的目的。 ②能力目标: 本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生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到了解海陆的分布,到探索和发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区别,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过程。主要采用组织学生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1.认识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及大洲轮廓—落实在地球仪和地图上 难点:熟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