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十九章婚姻与家庭心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十九章婚姻与家庭心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社会心理学[第十九章婚姻与家庭心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九章婚姻与家庭心理

一、爱情及其类型

(一)爱情及其特征

1.爱情的定义

爱情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人对异性产生的兼具浪漫色彩和性色彩的高级情感。

2.爱情的特性

(1)爱的自然性。爱是男女生理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自然萌动的心理活动。

(2)爱的易变性。情侣谈恋爱时总认为对方十全十美,但日久相处之后却发现对方越来越多的缺点,因而爱情有改变的可能。

(3)爱的狂乱性。恋爱中的人容易失去理性,一是因为生理本能的冲动,二是因为人们有害怕失去爱情的“失落恐惧感”。

(4)爱的社会性。爱情是得到社会上他人的认同和赞许的社会现象。

(二)爱情的成分

1.鲁宾(1974)的观点

爱情包括三种心理成分:亲和依赖需求、帮助对方的倾向、排他性和独占性。

2.Steck等人(1982)的观点

爱情包括三个部分:照顾、需求和信赖。

3.斯腾伯格(R.J.Sternherg)的爱的三角理论

斯腾伯格认为,爱可以用三角形来解释,三个顶点分别代表爱的亲密、激情和承诺/决定三种成分。根据爱情三元论,有七种不同形式的爱,每个都含有不同程

度的亲密、激情和承诺(如图19-1)。

(1)亲密属于情感

成分,是在爱情关系中

亲密、联结、结合的感

觉。情感中包括了对伴

侣的好感和高度评价,

相处时的愉快,与对方

间的心灵相近,与对方

亲密沟通,与伴侣共同

活动,愿意让所爱的人

幸福,给予情感支持也接受情感支持。

(2)激情属于动机成分,是与伴侣紧密结合、日夜厮守的强烈渴望。动机中包括性的驱力、肉体的吸引和浪漫感情的体验,也包括自尊、援助、友好、优越感、支配彼此及自我实现等需要。

(3)承诺属于认知成分,是决定去爱一个人、并愿意和他维持长久关系的决心和定向,包括短期和长期两个部分。短期部分是当事人“决定”去爱一个人;长期部分是对两人之间亲密关系作的持久性承诺,决心以身相许,彼此忠诚,患难与共。承诺是维持关系长久的动力。

以上三种成分的稳定性不同。承诺的稳定性最高,激情的稳定性较低但短期效果强,亲密也有较长期的效果。随着相处的时间增加及互动方式的改变,三种成分也会有所改变。三种成分都伴随相应的行动。

(三)爱情的类型

1.诺克斯和斯波拉科夫斯基(D.Knox&.M.J.Sporakowski,1968)把爱情分成浪漫之爱和成熟之爱两种类型。

2.马斯洛(A.Maslow,1970)把爱分为以需求及依赖为基础的爱和以自主及给予为基础的爱。

3.伯斯切德与沃尔斯特(E.Berscheid&E.Walster,1978)把爱情分成友谊之爱与激情之爱。

4.凯利(H.H.Kelley,1983)把爱情分成激情爱、现实爱及利他爱。

5.在斯腾伯格的三角理论中,亲密、激情和承诺三个成分不同组合,形成了以下爱情关系类型:

(1)圆熟爱。亲密、激情与承诺都很高,三者交互作用,表现出爱的本质。这种境界很难达到,只有在新婚蜜月期才可能有较多表现。

(2)友伴爱。亲近和承诺高,激情很低。这种爱比较平淡,较多地发生在青梅竹马的两性之间,到了适婚年龄就结婚。

(3)愚爱。激情和承诺很高,亲近感很低。两人刚认识就产生激情,许下结婚的承诺。但因为彼此不十分了解,激情会随时间慢慢淡化,变得感觉陌生而不和谐。

(4)浪漫爱。亲密与激情很高,承诺较低。两个人都较少考虑结婚和终身相守,结婚之后也喜新厌旧、寻找婚外情人。

(5)喜欢。亲近感很高,激情和承诺都很低。两人彼此熟悉、欣赏与契合,出于友情或认同感而建立起婚恋关系。

(6)欲爱。激情成分很高,亲密感很低,承诺只发生在一见钟情的时候。两个人一见钟情,激情过后爱情也就枯萎。

(7)虚爱。承诺很高,亲密和激情偏低,结婚多年但缺乏亲密和激情。

(8)无爱。两人之间三个成分都很低,只是普通朋友或视为路人。

6.最著名也被广泛接受的分类是由约翰·阿伦·李(J.A.Lee,1973,1976)提出的。他把爱情分为三种主要的类型和三种次要的类型。

(1)三种主要类型

①激情之爱。是一种包含性爱渴望的激情性情绪感受,恋爱者追寻理想中的情人形象,注重外貌吸引力,力求讨好对方,带有浓重的罗曼蒂克色彩。

②游戏之爱。是一种放荡和玩乐主义的爱,较少长期性承诺,更多游戏色彩,不会较多地投入真实情感。

③友谊之爱,是一种爱恋与情谊间的联结,带着深厚的感情,享受对方的陪伴,从事相同且共享的活动。两人之间的关系显得轻松、自然。

(2)三种次要类型

①狂热(占有/依赖)之爱。这种爱情近似于着魔,对对方的意念占满全心,经常对彼此的关系感到焦躁不安,再三要求对方保证其爱情的真实性,并充满嫉妒等强烈情绪。

②理性(购物单式)之爱。这种爱情是现实性的,注重对方的客观条件,核算自己在爱情关系中的收益和成本,选择一个与自己匹配的伴侣。

③利他之爱,是一种只关注对方幸福,不求回报的爱。其表达方式是温和且低调的。

每一种次要类型都由两种主要类型组成,但在合成后并不同于原来的主要类型。狂热之爱是由激情之爱和游戏之爱合成的,理性之爱是由游戏之爱和友谊之爱合成的,无私之爱是由激情之爱和友谊之爱合成的。

(四)中国人的爱情类型

1.庄慧秋等人(1990)的研究发现,在中国社会中,Lee的六种爱情类型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其间的差异特别表现在游戏之爱和友谊之爱两个方面。

(1)Lee所说的游戏之爱是在爱情关系中保持个人自由,享受爱情却抗拒承诺。中国人的游戏之爱则是不愿过早地和较多地暴露自己的心思,避免被对方套牢限制,以便在爱情关系里赢得较高的权力。

(2)Lee所说的友谊之爱是在不知不觉中滋生的,从好朋友逐渐发展成恋人。中国人的友谊之爱则是指刻意寻求一种可以长时间了解、认识的方式,主动经营一份安全可靠的爱情,然后再建立婚姻。

2.庄慧秋等人认为,中国社会中年轻人进行的是一套极为独特的恋爱过程,即“一种为结婚而谈恋爱,结合了稳定及浪漫的需求,依据传统择偶条件来选定恋爱对象,再渗入一些西方爱情罗曼蒂克的情调,并且加上个人生涯追求的眼光。”

3.王庆福(1995)整理出中国大学生常见的五种爱情类型。

(1)浪漫憧憬。把爱情与异性理想化,对异性缺乏充分的、实际的交往经验,一旦开始恋爱就陷入不由自主的强烈情绪中而心神不宁。

(2)追逐游戏。追求爱情追逐过程的乐趣,却不愿对感情做出承诺。

(3)友伴照顾。相信爱情是在长期相处的友谊中发展的,彼此间必须分享对方的内心感受,互相扶持鼓励,才有真正情感的发展。

(4)现实条件。以安全稳固的未来蓝图为核心,一方面依据传统择偶条件选择恋爱对象,另一方面以长期了解相处来考察对方是否符合自己的条件,只有在此基础上才决定是否与对方谈恋爱、论婚嫁。

(5)牺牲付出。把爱情看作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情操,愿意为了伴侣忍耐很多事,将对方的快乐摆在第一位,并相信只要两人真心相爱,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二、爱情的基础与产生

(一)关于爱情的生理观点

1.英国学者的一项实验表明,人类爱情决非纯粹的心理现象,而是具有相应的生理基础。

2.洛厄尔·盖兹等人研究了田鼠的性爱生活与其大脑构造之间的关系,发现正是某些荷尔蒙及其感受体的存在和数量决定了田鼠与异性之间的关系,并决

定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还是容易“变心”的。

3.托马斯·伊塞勒研究了后叶加压素的感受体,发现它们在田鼠和山鼠中分别分布在不同部位,从而决定了情绪模式的不同。荷尔蒙感受体的数量和部位决定着鼠类交配后仍然在一起还是分离。

4.在对人类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交合中男女的荷尔蒙水平也会升高。脑下垂体后叶荷尔蒙水平越高,双方的感觉就越兴奋。另一些研究发现,激发男女爱情的是大脑中的苯乙胺、多巴胺、催产素和慈母素四种化学物质,当相爱时间超过1年半到3年时,双方的爱情激发物质就会被人体中的抗体抵消。男人没有催产素和慈母素,所以比女人更为喜新厌旧。

(二)关于爱情的习性观点

动物和人的“爱情”和择偶行为,表现出增加生存机会的倾向。

1.人类男女会在无意之中做出较正确的选择,从而有利于生殖及抚育后代。人类的受精卵是在母体内生长的,女性对后代的负担远大于男性,女性在择偶时就比男性更谨慎,更重视男性的忠诚和责任心,也更重视对方获得生活资源的能力。

2.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青年期及成年前期的关键问题是同性与异性间的情感交流,能够解决问题会产生亲密感,否则产生孤立感。这种随生理发育而在特定阶段出现的求爱心理和行为倾向,也带有习性学的特征,即“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3.美貌是异性相互吸引的一个永恒的标准。因为女性的年轻、性感,男性的强健等具有吸引力的特征意味着能够给下一代提供优质的遗传素质。

人类的爱情和婚姻是长期环境适应的产物,也是“性择”的产物。那些能够建立爱情和幸福婚姻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后代,而这些后代更加重视爱情生活,更“懂得”如何经营婚姻。

(三)关于爱情的情绪—认知观点

1.沙赫特(S.Schachter,1964)的情绪二因素理论认为,作为特定情绪,爱情是生理唤起与认知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2.达顿和阿伦(1974)的一个实验证明了上述推断。

(1)实验过程:将男大学生分为两组,都与一个富于魅力的女采访者一起过桥。第一组为摇晃的吊桥,第二组为稳实的木桥。过桥途中,女采访者对男大学生进行采访。然后,让他们根据TAT图片编故事。最后,女采访者给他们留下电话号码邀请他们致电。

(2)实验结果:事后,第一组男大学生中有一半人给女采访者打了电话,第二组中只有12.5%的人打电话。如果换上男采访者,打电话的人就更少。

(3)实验结果分析:当走过摇晃的吊桥时,任何人都会产生生理唤起,比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如果这时候有一位迷人的女性同自己交谈,并且提到打电话,被试者就会倾向于认为这种生理唤起是由爱情引起的。如果同行的是一位男采访者,被试者会认为生理唤起是因为吊桥引起的。由此,他们会把这时的情绪定名为恐惧。

3.生理唤起是泛化的或者未分化的,它几乎可以由任何一种刺激引起。生理唤起只要与合适的认知线索结合,都可能被当作爱情。

(四)关于爱情的社会依赖观点

无论是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还是爱情对象之间的关系,都是出于相互依赖而产生的。哈泽(Hazan&Shaver,1987)和巴塞洛缪(Bartholomew&Horowitz,1991)等认为,个人在婴儿时期与他人建立的依附关系会影响其成年后的爱情和爱情的型态。据此,研究者提出了三类型依附风格理论和四类型依附风格理论。

1.三类型依附风格理论

(1)三类型依附风格理论把爱情关系视作男女双方的一种情感联结,当两个人在一起时有愉快情绪产生,而在分离时则会体验到思念和痛苦,彼此在行为上互相依赖,情感上互相牵动。这种关系很像婴幼儿和父母亲所建立的依附关系。

(2)婴幼儿与主要照顾者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逃避型和矛盾焦虑型。当长大后与异性建立爱情关系的时候,这些儿童时期形成的不同类型依附关系就会表现出来,不仅决定爱情关系的建立,而且也影响爱情关系结束时所采取的态度和处理方法。

①安全型依附关系者倾向于积极地看待爱情关系,容易与别人亲近;可以依赖别人,也不排斥别人的依赖;不担心被别人遗弃,也不担心有人过于亲近自己。

②逃避型依附关系者倾向于对别人的亲近感到不舒服,难以信赖别人;当伴侣有正常的亲密行为时也感到不自在,对爱情关系显得冷淡。

③焦虑矛盾依附关系者往往过度涉入爱情关系,非常渴望亲近他人,甚至强迫对方爱自己,但同时也非常担心对方不肯付出真实感情,因而害怕和伴侣亲近反而会把对方吓跑。他们常在希望和害怕失去两端摇摆,常有极端的情绪出现。在爱情关系中,这种类型的人情绪起伏大,忌妒情感强,对爱情关系的满意度低,冲突、猜忌和矛盾较多。

2.四类型依附风格理论

以“正向或负向的自我意象”和“正向或负向的他人意象”两个不同的维度分析关系形态,得出四种类型的爱情依附风格。

(1)安全依附:正向自我意象与正向他人意象结合而成。对自己和别人都有正面看法,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可爱的,别人会接纳自己,并给予积极回应。

(2)焦虑依附:负向自我意象与正向他人意象结合而成。认为自己少有价值、并不可爱,对于别人则做出正向评价,寻求他人的接纳和肯定。

(3)排除依附:正向自我意象与负向他人意象结合而成。认为自己有价值、可爱,而别人不可信赖,会拒绝自己,从而逃避和别人亲近以保护自己的独立,避免受伤害。

(4)逃避依附:负向自我意象与负向他人意象结合而成。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不可爱,也认为别人同样不可信赖,会拒绝自己,从而逃避与别人的亲近。

(五)关于爱情的社会交换观点

社会交换观点把求爱的人视为理性主义者,总是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多幸福的人为伴侣,而所有导致吸引和排斥的因素都可以归于利益和价值的范畴。

1.拉斯伯特(C.E.Rusbult,1980,1983)的投资模式认为男女之间的爱情关系表现为彼此的承诺,决定承诺的因素是满意度、替代性和投资量。当个体对双方关系的满意度较高、知觉到的替代性品质较差、投资的资源较多或较重要时,便会对其间的爱情关系作出较强的承诺。用方程式表示即:承诺=满意度-替代性+投资量。

(1)满意度是个体对在爱情关系中所得报酬及所付成本的综合衡量。

(2)替代性是对放弃此爱情关系的“可能结果”的损益判断。

(3)投资量是个体在爱情关系中所投入资源的数量。

(4)承诺是个体设法维持一份爱情关系、力求依附在这一关系之中的倾向,包括行为意向与情感依附两个层面。当个体对爱情关系做出承诺时,他不仅想维持这份关系,依附于此关系下,也会做出种种有助于维持此关系的行为。

2.在社会交换的视角下,男女问的相互吸引和爱情发展一般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取样与估计

素昧平生的男女在可能交往的一群人中,选择愿意持续交往的对象,选择的标准主要是收益与成本,以及收益与成本相抵后的净余。

(2)交易

在这一阶段,双方都尽可能地交换收益,既为对方提供收益,也从对方获得收益,同时力求降低成本。在平等的交换中,给予对方的收益多,自己得到的收益也多,因此两个人的亲密感螺旋上升。

(3)囿限

双方都感到从对方得到的收益大于从其他异性那里取得的,因此停止对其他对象的取样与交易,彼此的关系相对固定起来,开始一对一地频繁来往。

(4)制度化

由于亲密感逐渐增强,双方都觉得离不开对方,也担心对方离自己而去,从而希望通过契约形式将关系制度化,比如订婚,结婚等;契约也包括双方权利与义务的确认。双方关系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

3.研究者们曾经对爱情关系提出过四个“定律”,即频因率、熟悉率、相似率和互补率。这些被视为定律性的现象均符合社会交换原则。

(1)频因率是指人们倾向于同住在附近的人恋爱,并且邻近的人容易建立起满意的爱情关系。

(2)熟悉率是指如果其他条件相同,人们倾向于同原本熟悉的人建立爱情关系。

(3)相似率是指在年龄、肤色、宗教、民族、社会经济地位、智力、人格特征等方面相近的异性,容易相互吸引,建立爱情关系。

(4)互补率是指一方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正好能满足对方的需要,男女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产生吸引力。需求互补能够使爱情双方的报酬最大化。

4.人们在择偶时多追求相貌美,也体现出社会交换原则。相貌美的人具有美学价值,与他(她)在一起令人赏心悦目、增强自己的价值、受到好的评价。

三、夫妻婚后幸福与婚姻稳定

(一)幸福与不幸福的夫妻

1.身体条件

夫妻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是获得婚姻生活幸福感的必要条件。身体不只关系到自己的感受和行动,也影响到配偶的感受和行动,态度和对待行为。

2.能力条件

(1)认知方面。智力、知识和技能对于解决婚后生活中的问题是必需的,同时,正确认识和把握对方也需要较高水平的认知能力。

(2)情绪和情感方面。伯吉斯和沃林(E.W.Burgess&P.Wallin,1953)指出,夫妻之间在情绪上的依赖关系,即相互共鸣的理解以及相互鼓励、心心相印是必要的。稳定的情绪和婚姻幸福感成正比。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正确应对对方的情绪,是夫妻生活的必要前提。

(3)决策和意志方面。现实中,结婚不适应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主见,容易受亲朋好友的影响。决策能力强、具有果断素质的夫妻,容易获得美满生活。

3.期望条件

(1)一方的行为与配偶对前者期望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后者的幸福感。实际表现与角色期望的差距越大,婚姻满意度越低。

(2)每个人的行为都出于自我期望。如果其行为吻合于配偶期望,那么这是因为夫妻的自我期望与对他期望之问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或者彼此认同对于婚后幸福至关重要。

(3)自我期望和对对方期望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同样社会环境下成长的夫妻,容易在期望方面达成一致。但是,每个人所受到的具体环境影响是不同的,这方面的差异越大,夫妻进入和谐状态的可能性越小。

(4)性格特征与配偶对该性格的认同也是重要的。对配偶的性格有正面评价的人婚姻满意度较高。

4.经济条件

收入较高的夫妻婚姻满意度也相对较高,即经济条件的提高有助于婚姻质量的提升。经济条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收入的绝对量,二是与这一决定量相关的主观判断,三是经济支出的安排方式。

(1)伯吉斯·沃林和洛克的研究都指出,婚后的收入储蓄额越高,结婚生活的幸福程度也越高。然而,影响幸福感的直接因素是对收入的主观判断。对自己的收入评价较高的夫妻,倾向于有较美满的家庭生活。

(2)伍德豪斯的研究认为,经济开支和安排与幸福度有很大关系。牛岛等人发现,收入全部交给妻子的,夫妻幸福度较高,而且妻子的幸福感特别强。

(3)伯吉斯和沃林(E.W.Burgess&P.Wallin,1953)发现,丈夫婚后就业稳定和具有连续性是夫妻幸福的必要条件。

5.社会条件

(1)从事领导性强、变动小的职业的人,比较容易获得幸福生活。社会地位越高,满意程度越高。

(2)当夫妻学历相同,或者丈夫的学历比妻子略高一些时,婚姻容易达到美满。

(3)如果丈夫或者妻子在结婚后依然过度依恋母亲,那么在生活中就容易出现冲突。但是,如果夫妻两人都对父母相当依恋,却有利于对婚后生活的适应。

(4)在对父母的态度方面,伯吉斯和沃林认为,婚前对父母的态度都非常好的夫妻婚后生活的幸福感比较高。

(5)在对朋友的关系方面,洛克以及伯吉斯和科特莱尔都发现,夫妻在婚前或者婚后都有一些同性和异性以及共同的朋友,会有助于婚后生活的适应。

(二)关系稳定与不稳定的夫妻

津留宏和泉宇佐(1986)分析了夫妻关系的类型,并且认为这些类型与婚姻的稳定与幸福程度密切相关。

1.爱情型与功利型

这是以婚姻结合动机划分的类型。

(1)爱情型

爱情型又可以分为肉体派爱情型和人格派爱情型。

①肉体派爱情型的夫妻是因肉体和性魅力而结合的。这种结合若缺乏其他婚姻基础,或者不能逐渐过渡到以人格为基础爱情,那么婚姻迟早会发生危机。

②人格派夫妻是以人格或者某些个性特点为基础结合的。由于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这种结合能够成为婚姻稳定与幸福的基础。然而,人格派爱情也存在潜在危险:a.年轻人的人格尚未成熟,婚前婚后易发生变化;b.婚前所喜欢的人格特点,有些是对方故意表现出来的,结婚后可能趋于淡化,以前所隐藏的不好的人格特点却可能凸显。

(2)功利型

功利型的夫妻是以爱情之外的出身、财产、学历等条件为基础而结合的,属于“理性的经济人”。当双方的收益与成本都基本平衡时,这种婚姻能够维持下去。

这种婚姻潜在的危险是:

①如果一方的收益减少或者成本增加,就会出现不满;

②容易因为小的问题而摩擦,难以和解;

③为了获取更多功利,往往会寻找婚外情。

2.平等合作型、分工型和一方依赖型

这是根据夫妻生活方式划分的类型,由两个人的生活条件和性格所决定。

(1)平等合作型

平等合作型的夫妻以平等为准则来分担家务。其间的基本原则是利益交换,双方共同谋求更大利益。这种合作能否培育起真正的夫妻感情,要视双方的合作态度而定。

(2)分工型

分工型是丈夫和妻子各依自己的特点分工从事家务。所体现的原则是角色与期望的一致。当夫妻双方对担负所分工的工作感到满意时,夫妻生活就是和谐的。

(3)一方依赖型

一方依赖型是夫妻中的一方承担全部或者大部分家务,多是出于自愿的,而另一方则在家务上不承担或少承担责任。这种夫妻多能够和睦相处。

3.建设型、惰性型、失望型和一体型

这是以夫妻生活继续的方式划分的类型。

(1)建设型

建设型是在共同目标指引下勤恳合作的夫妻类型。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并且围绕这些目标密切合作。在这种共同努力中,他们感受到生活的意义,使婚姻得以维持和发展。这类夫妻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当达到目标之后,一方可能变得满足和懒散,导致关系出现裂痕。

(2)惰性型

惰性型是很快就对婚姻失去热情的夫妻类型。这种夫妻对生活发生变化的期待较高,结果感受到的厌倦也较强烈。厌倦经过循环形成一种适应,就导致了惰性的生活。他们没有紧张、冲突,也没有乐趣。

(3)失望型

失望型的夫妻在新婚时百般努力建设和谐的生活,对生活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是往往在婚后发现,生活中有种种的不满意,因此感到失望和幻灭。有人感到双方很难合得来,就走向离婚;有人麻木地把生活维持下去。在后一种情况下,夫妻关系变得冷淡,不和睦,婚姻生活变成一种无奈和折磨。

(4)一体型

一体型夫妻善于相互体贴、合作和努力,在性格、爱好、习惯方面都达到了彼此适应,完全成为一个整体。这一整体是两个特殊个性间的结合,完全随两个人的

结合而存在,不可能有第二次,也不可能被他人代替。双方都把对方看作“我”的一部分,相敬如宾,心心相印。这种夫妻关系类型是最美满的,也是最稳定的。它的不足之处是具有封闭性。当一方离去时,对方就寂寞难耐。

四、夫妻心理冲突与离婚

夫妻心理冲突是彼此心理的不协调、背离或对立,离婚则是依照法定手续解除婚姻关系。心理冲突是离婚的原因和前奏,离婚是心理冲突激化的结果。

(一)夫妻的心理冲突

夫妻的心理冲突多由以下因素引起。

1.需求不满

婚姻是为了相互满足需求而缔结的,婚姻的稳定性取决于需求的满足程度。如果一方或双方某些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和增强不良情绪,导致持续的冲突。

2.价值观念不一致

夫妻双方的异质性程度与婚姻质量呈负相关,而异质性包括了价值观念的不一致。夫妻的价值观念不可能完全一致,由其指导的行为难免互相冲突。只要一方不放弃自己的价值观和相应行为,冲突就会持续存在。

3.“我”的远离

“我”在这里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期望、自我理想、自我利益、自我中心、个我取向等。夫妻结合实质是“我”的结合。夫妻冲突则是“我”的分裂。

“我”的远离表现为“自我”边界的通透性、开放性差,富于扩张性和抗拒改变性,因而容易与同样富于扩张性的另一个自我发生冲突。

4.权责的争执

家庭也是个权、责系统。如果双方均主张自己的权力,而排斥对方的权力,或者扩张自己的权力,压抑对方的权力,就会出现冲突。

5.夫妻性差异

夫妻的性欲望和性满足是不同的,这一差异成为夫妻冲突的深层心理根源。

(二)离婚

1.离婚的原因

(1)引起离婚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外遇”。

(2)离婚的其他原因可以分为三类:

①心理因素,包括粗暴、不尊重和性格不合;

②性的因素,主要指性欲不满或者没有生育;

③社会与行为因素,包括亲属关系的影响、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犯罪。

2.离婚的抉择

离婚是由离婚决定开始的。离婚决定不仅受现实关系状况和感情状况的影响,也涉及到其他心理因素。其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离婚的理想化

离婚的理想化是指把离婚前景设想得过于宽敞、明快、乐观。其实,事情往往不会像所设想的那样美好。理想化者在离婚后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挫折。

(2)离婚的惰性化

离婚的惰性化是指非到万不得已,不提出离婚,或者不同意配偶提出的离婚要求。这些人也感受到彼此冲突和感情破裂的痛苦,意识到这样的结合是一种折磨,但却觉得除目前状态之外,没有一种更好的方式可以替代,因此宁可停留在现在。

(3)离婚的罪恶化

离婚的罪恶化是指一想到离婚就感到是一种罪恶,心存恐惧。即使受到配偶的虐待,实在难以忍受,在提出离婚之前也犹豫不决,婚姻的痛苦和离婚的恐惧交织

在一起。他们的社会化程度较高,离婚的心理负担较重,不是万不得已,不会做出离婚抉择。

(4)离婚的情绪化

离婚的情绪化是指以情绪化、冲动性的行为对待离婚,而不是理智地通过离婚谋求最好的结局。这样做的结局往往是,自己没有获得任何实质性的收益,却接连不断地失去更多。

3.离婚后的感受

(1)解脱感

相关调查表明,离婚之后,超过一半的人具有轻松感和解脱感。多数离婚者对自己的选择是肯定的,并且将此作为一种解脱。

(2)孤独与心理震荡

大多数离婚者在离婚后由于缺乏夫妻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感到孤独,同时,离婚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感情震荡。

(3)处世的尴尬

离婚者还往往感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在李银河等的调查中,76.1%的人认为自己处于猜疑、议论和讥讽之中。同时,由于离婚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也使离婚者感到难以忍受。

(4)对前配偶的态度

尽管离婚之时抱有厌恶和仇恨,但是在离婚之后,一些人会回忆起原来配偶好的地方,产生怀念和思念之情,或者抱有好感,有一些人甚至想到与前配偶复婚。

社会心理学试题教程文件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2013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 课程代码:0204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立可以从1924出版的《社会心理学》著作算起,该书的观点是:社会行为受许多不同因素的影响,包括他人在场和他人行为。这本书的作者是 A.麦独孤 B.奥尔波特 C.莫雷诺 D.勒温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____提出了社会测量法,用以测量群体内人际吸引和排斥的问题。A.莫雷诺 B.瑟斯顿 C.麦独孤 D.奥尔波特 3.在社会心理学诸理论中,精神分析理论强调____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期,家庭动力对个体社会化有重要影响。 A.早期经验 B.成年 C.中年 D.老年 4.“群体动力学”,“群体中的心理气氛”等术语的创始人是 A.维纳 B.莫雷纳 精品文档

C.麦独孤 D.勒温 5.“在战斗中的我军战士真勇敢”,这表现出的是 A.价值观 B.态度 C.行为 D.理性 6.把沟通者观点不仅当作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把它评定得比实际上更接近自己的态度,这种效应叫 A.同化效应 B.对比效应 C.接受幅度 D.拒绝幅度 7.在进行态度测量时,琼斯和西格尔(1971)为解决个体自我报告法被试不说真话的问题,应用了 A.假路线技术法 B.生理记录法 C.行为观察法 D.量表法 8.研究发现,由低可信性沟通者说服而产生的态度改变随时间推移而增加。这种一则沟通的说服力随时间而增长的现象是 A.睡眠者效应 B.对比效应 C.新近效应 D.折扣效应 9.美国心理学家对芝加哥市场消费行为的调查发现,以提供优惠券或消费券为特征的广告或推销活动,实际上是____了顾客对那种商品的依赖。 A.稳定提高 B.提高 C.没有提高 D.减弱 10.在生活中,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往往最后一次留下的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更强烈,这是 A.优先效应 B.新进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11.行动者制造了一个做出实际成绩必然遇到的非常真实的障碍,如果失败,人们不会把失败归因于行动者的能力,而是归因为外在的因素。这种现象是自我归因中的 A.自我障碍 B.习得的无望 C.观察者效应 D.安慰剂效应 12.常常与社会风气和人们的素质连在一起的助人行为决策阶段是 A.对紧急事件的注意 B.正确地解释情境 精品文档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财大版)上课讲义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中个体与他人、群体和社会的相互作用,及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在社会的文化、 历史脉络下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群体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2. 实验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者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情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 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实验研究能够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包括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和模拟实验。 优点:能更好的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还比观察法经济。 3、现场实验 是指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实验在现实的环境中和现实的人打交道,避免在实验室很不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被试获取研究结果。因此,现场实验要把猜测降到最低限度,这样被试的反应会更加自然,而更少受到猜测引起的各种倾向性的影响。 4、实验室实验 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实验,实验室实验较好地控制了变量,但却脱离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人们对其结果一般持谨慎态度。 5、社会化 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 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它是人和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 6、角色期望 一个人占据了社会关系系统中的一个位置,他人、群体和社会就对占有这个位置的人抱有期望。角色期望首先是要他人提出符合自己身份的希望,同时本人对这种希望心领神会。如罗森塔尔实验 7、角色冲突 个人在生活中扮演同一角色由角色的不同要求而引起的角色内的冲突,或者同时扮演多个角色而引起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现象。是角色行为相互矛盾时的产物。 简答: 1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过程 奥尔特曼和泰勒(D.A.Taylor,1973)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 入深的角度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一)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面的心理活动。在熙熙攘攘的人的世界里,我们并不是同任何一个人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对象有着高 度的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具有某种会激起我们兴趣的特征的人,才会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在一个团体中,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会将这些人放在注意的中心。

2018年4月自考00266社会心理学一试题和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心理学(一) 试卷 (课程代码00266)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社会行为的主体是 A.人 B.社会 C.行动 D.物质 2.《被奴役的儿童》使用的方法是 A.生活史分析 B.文献法 C.跨文化研究法 D.观察法 3.同辈群体又称 A.同龄群体 B.大众群体 C.学校群体 D.邻里群体 4.一般社会化的核心是 A.政治社会化 B.经济社会化 C.道德社会化 D.性别角色社会化 5.埃里克森认为学龄期始于 A.4岁 B.5岁 C.6岁 D.7岁 6.个人倾向于把有关认知客体的各方面特征材料加以规则化,形成完整的印象指的是认 知的 A.客观性 B.主观性 C.自我控制性 D.完形性 7.人们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这个现象是 A.假定作用 B.类化原则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8.总加量表法的发明人是 A.古德 B.李克特 C.苏西 D.塔南 9.规模小且互动性强的群体是 A.次属群体 B.首属群体 c.正式群体 D.参照群体 10.将社会与戏剧舞台进行比较的学者是 A.米德 B.库利 C.戈夫曼 D.班杜拉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0小题,每小题l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多涂或少涂均无分。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1)

2016秋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和英国心理学家()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 3.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4.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5.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二是()。 6.角色冲突的类型可分为两大类:()冲突和()冲突。 7.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8.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9.个体对自我的认识,即自我概念可分为()自我、()自我和()自我。

10.根据希金斯(,1987)的自我差距理论,个体有两种内在的标准:()与()。 11.琼斯与戴维斯(,1965)提出的对应推论理论认为,人们常假设他人的内在()与他们的外在()相对应。 12.言语之外的一些行为,如()表情、()表情、()表情等却很难被人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从而能更真实地揭露人们内心的想法、情绪、性格等。 13.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个人的();二是()。 14.伍德(,1989)把社会比较的方式分为()、()与()三种。 15.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把行为的原因分为三种,即()、()和()。 16.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和()。 17.社会认知是个体通过(),根据认知对象的(),推测与判断其()的过程。 18.凯尔曼指出,态度的改变要经历()、()和()三个阶段。 19.人际关系具有个体性、()和()三个特点。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答案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2012.6.10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 试题类型包括: 1.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2.单项选择题(5道题,每题2分) 3.名词解释题(5道题,每题5分) 4.简答题(3道题,每题10分) 5.应用分析题或论述题(1道题,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电大在线课程端发布的形考作业题、期末复习指导(视频)、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三、各章要点及重点习题 第一章绪论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2.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与()。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 ()。 2.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见教材)P9-10答: 第二章社会化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道德)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先

社会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2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 A.对抗理论 B.去个体化理论 C.个性理论 D.群体压力理论 3群体内聚力与群体绩效间的关系受到()的影响。 A.社会关系 B.群体任务

C.群体规模 D.群体规范 4领导的应变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菲德勒 B.坎贝尔 C.亚当斯 D.斯托纳 5()把失去控制的概念应用于拥挤。 A.奥尔特曼 B.罗廷 C.谢罗德 D.格林伯格 6.从沟通的方式,可以把沟通分为()。 A.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B.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C.当面沟通与非当面沟通 D.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7.个体偏离群体的程度将受到()的影响。 A.个体本身的特点 B.群体本身特点 C.社会因素 D.信息因素 8.贝克威茨在1965年提出了()理论。 A.侵犯激起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侵犯诱因理论 D.挫折—侵犯理论 9.()是归因治疗的一个基础。 A.凯利的归因模型 B.自我障碍模型

C.习得无望模型 D.自我服务模型 10.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 A.社会性 B.普遍性与特殊性 C.社会学观点 D.行为性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是()。 A.开始运用实验 B.依靠生活经验 C.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D.不再依赖神秘的观念

社会心理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助人行为 2.竞争心理优势 3.从众 4.社会助长(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 5.人际关系 二、单选 1下列哪类帮助者提供帮助时会让受助者感到沮丧() A.不喜欢的人 B.不相似的陌生人 C.朋友D.没有重要技巧的人 2.下列哪种方法不能用来预防和控制侵犯行为() A.社会公平的建立 B.移情能力培养 C.成熟个性的培养 D.将愤怒压在心底 3.成熟个性特征不包括下列哪项() A.自我认识客观 B.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C.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D.有道德责任意识 4.下列哪种观点不属于有关助人的原因的理论() A.社会学习理论 B.社会生物学解释 C.社会交换论观点 D.社会规范论观点 5.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提出者是() A.德克海姆 B.玛格丽特.米德 C.塔尔德 D.拉特纳 6.合作与竞争的直接动因是() A.遗传 B.现实利益 C.现实利益的一致和冲突 D.性别 7.卡车运输游戏实验是谁进行的() A.依奇和克劳斯 B.依奇和哈定 C.克劳斯和哈定 D.华生和弗洛伊德 8.下列哪一个属于第三方的介入() A.交流 B.接触 C.调停 D.谈判 9.“一大群人去吃饭时,当规定是大家平摊付账时,人们会倾向于点贵的菜来大饱口福”这属于社会心理学的什么效应() A.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B.搭便车效应 C.潘朵拉效应 D.登门槛效应 10.从众的类型不包括(0 A真从众B权宜从众C假从众D不从众 11.不属于依从行为发生的心理规律的是() A命令者的权威B潜在损失危机C互惠心里D喜爱和熟悉 12.从众的动机不包括() A行为参照B喜爱和熟悉C偏离恐惧D人际适应 13.最为典型的逆反心理不包括() A超限逆反B自我价值保护逆反C禁果逆反D消极逆反 14. 以下列举出的需要中,不属于隶属需要的是() A安全需要 B 地位需要 C 自尊需要 D 审美需要 15. 以下不是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 A互动与共同目的 B 隶属需要 C 依从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学生用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学生用)-

————————————————————————————————作者:————————————————————————————————日期: ?

《社会心理学》(行政管理专业)期末复习指导 2012.12 一、考试情况介绍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半开卷、笔试考试的方式,允许考生携带一张A4纸(上面可用于记录知识要点)入场。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卷结构与试题类型: 试题分为较难、适中、较易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20%、40%、40%。试题类型包括: 1.单项选择题(8题,每题1分,共8分)2.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3.名词解释题(5题,每题5分,共25分) 4.简答题(4题,每题8分,共32分) 5.应用分析题(2题,每题10分,20分) 二、复习范围 以教材《社会学心理学教程》(乐国安主编,中央电大出版社2010年版)为依据,以本次期末辅导(文本)为范围进行复习。 答题注意事项 各位同学:以下给出的部分复习题的答案请大家不要死记硬背,而要争取理解。 大家要注意:我们考试的题不可能和辅导的完全一样,而是会有一些变化,包括题干和选项的变化等等,请大家认真看好题干和选项,再做回答。应用分析题要联系学过的理论知识展开分析,答出要点。 第一章绪论 填空题: 1.1908 年,美国社会学家()和英国心理学家()各出版了一本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 2. 由于研究使用的场合的不同,实验法分为()实验法和()实验法两种形式。 3. 实验法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对所研究的情境给予一定程度的控制,突出()和()之间的关系。 4.观察法有多种形式,可分为() 与( )。 5.调查法分为两种,一种是( ) ,另一种是()。 简答题: 1.简述调查法的种类及其优缺点。P9-10 第二章社会化 填空题: 1.以内容为划分依据,社会化主要包括()社会化、()社会化和()社会化。P27-30 2.根据角色扮演者获得角色的方式不同,可以把角色分为()角色和()角色。 3.根据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规范的制约程度的不同,可将角色分为( )角色和() 角色。 4.再社会化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形式:一是(),二是()。 单选题: 1.下列角色中属于规定性角色的是()。 A.父亲 B.朋友C.外交官 D.妻子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其规范标准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 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包 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 ()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过 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纶, 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是 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社会心理学(二)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沈德灿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1895年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N.Triplett教授就做了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实验回答了“由他人在场时个人的作业绩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一问题。 3.社会心理学真正的建立是在1908年,麦独孤(McDougall)撰写的《社会心理学绪论》和罗斯(E.A.Ross)撰写的《社会心理学》。 4.社会心理学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1924年,这一年奥尔波特(F.Allport)出版了是谁心理学上的第三本教科书《社会心理学》标志着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1.两种取向: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来自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注重用定性的方法探究社会心理学问题,而来自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则强调在定量基础上的定性分析。除了方法上的不同,在研究的取向上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也各有特色:前者往往从宏观的角度探讨社会对人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中,个体是被动的;而后者则是从个体的角度出发,研究在环境影响下个体如何 主动的做出反应,强调个体如何去适应环境。区别见表: 2.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方法含义及优缺点 (1)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是指被动地观察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优点在于有一些问题,如水在等一些无法控制实验条件,只能采取相关的方法加以研究。同时这种方法可以收集到比实验法更多的数据资料。最大的不足是他不能说明因果关系,主要是一过关系的方向无法确定,并且有的时候,两个变量之间有中介因素的存在。 (2)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是人为安排两种或多种在某一维度上的不同情境,并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这些情境中,然后测量其行为,并探寻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优点:对变量有严格的控制,避免了因果关系的混淆。从实验研究能够清楚的看清实验研究必须满足的两个要求:即自变量可以操纵以及被试的随机分配。在实验研究中,可把实验分为实验室研究和现场研究。前者最大的优点是对实验的控制程度较高,因而内部效度高,并且经济方便,以此为基础的实验心理学是当今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主流。但实验室研究也有缺点:实验室情境不等于现实生活,因而结果很难推论到现实生活中去。现场研究是为了克服实验室外部效度低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在真是的条件下进行,因而结果更能推广的生活中去,外部效度高。另外,现场可与处理实验室中无法操纵的变量,比如高温与侵犯行为的研究。 3.收集研究数据的几种方法: (1).观察法 如果研究目的只是描述社会行为,观察法是一种好方法,然而这种方法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某些特定种类的行为很难观察,以为他们很少发生或只会私下发生。其次,观察法往往局限在一个特定的团体,情境或某种特定类型的活动上。 人种质:是指研究者在没有任何预先假设的前提下,通过内部观察来理解一个团体或一种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电大社会心理学试题(三次形考作业)

1 “9·11”事件后,美国人面临着进一步恐怖威胁时,由来已久的种族对抗在一段时间内得到了缓和。是因为(D.共同外部威胁)会促使群体合作的产生。 2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表明:认知者的(D.情感状态)会影响社会认知。 3 “望梅止渴”的成语说的是一种( A.直接暗示)。 4 “行之于心,应之于手”属于态度改变的( C.内化)阶段。 5 ( A 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而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尤其是在个体进入青春期后,他的影响日趋重要。 6 ( B.调查法)法的优点在于直截了当,针对性强,比较省时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较大。 7 ( B.服从)是指由于外界压力而使个体发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为。 8 ( B.社会交换理论)理论认为,人际关系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建立在自我利益的基础之上,即人们要选择最能使自己获利的他人,同时,为了得到收益又必须给予他人。: 9 ( B.社会交换理论)理论认为,人际关系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建立在自我利益的基础之上,即人们要选择最能使自己获利的他人,同时,为了得到收益又必须给予他人。 10 ( B.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11 ( B.信念)是指对人、对事、对物及对某种思想观念是非真假的认识,通常是以对某事某物的相信和怀疑的方式表现于外而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之中。 12 ( C.公平理论)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13 ( C.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 14 ( D.费斯汀格)的“社会比较过程理论”认为,当个体为了准确地对自己进行认知评价或失去判断的客观标准时,往往同社会上与自己地位、职业、年龄等相类似的人进行对比。 15 ( D.移情—利他假说)认为,人们的确存在纯粹出于善心的利他行为,其产生条件是人们把自己放在需要帮助的人的位置、以他们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 16 (A.竞争)是指每个人都在努力,以求达到自己获得最高报酬而不给其他人任何好处的互动方式。 17 (A.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18 (A.态度)是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19 (B.利他行为)是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20 (B.人际沟通)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 21 (B.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22 (B.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它反映了个体对自己是否满意。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期末考试题型说明: 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 二、名词解释:6题*3分=18分 三、简答:4题*8分=32分 四、论述题:1题*20分=20分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导论 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 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 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 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9、群体心理 10、大众心理 11、民族心理

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 第二章研究方法 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 ⑴开放式的; 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 ⑶个案的深度访谈; 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 4、随机抽样 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 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㈢期待效应; 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8、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⑴理解性原则; ⑵准确性原则;

考“社会心理学”填空题及参考答案(1)

考“社会心理学”填空题及参考答案(1)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和()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心理学与()一起构成心理学两大基础与支柱。分别从()与()来阐明人的心理所依据的基础与基本原理。 3、在年龄和学习能力的研究上,()是自变量,()是因变量。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 5、社会心理学中常见的调查方法有()和()两种。 6、现代心理学始建于()年,以德国教授()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为重要里程碑。 7、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环境有两大类是()和()。 8、()是个体产生一切社会心理现象的前提。 9、个体社会化还有()和重建的问题。 10、自我及自我意识总是与别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特别是表现在一个人的()与()上。 11、自我表现依赖于某种参照点的实验研究是由名叫()的人在()年做的。 12、自我表现往往依赖于某种参照点,在对人关系中,则对方的()与()常常成为你的自我表现的参照点。 13、心理的自我是自我发展的第三阶段,从()开始,个体确立起自我意识。 14、按照动机与活动本身的关系,可把动机分为()与()动机。 15、在需要和需求两个概念中,()是主观的。

16、()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 17、对侵犯行为重要的是学会()和(),发挥自我意识的积极能动作用。 18、知觉的()和()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 19、社会认知指对他人表情、()、人与人关心及对()原因的认识。 20、一致性信息、()信息、()信息是三度理论认为人们在归因时使用的三种信息。 21、1958年()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学》一书中从朴素心理学角度提出归因理论。 22、()和()是影响社会认知的客观因素。 23、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24、态度的一般特征,包括态度的()、态度的()和态度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25、态度的内在特征,包括()和()。 26、针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态度形成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依从、()和内化。 27、()成分是态度的核心。 28、霍夫兰德提出态度的学习论中,态度学习的主要机制有:()、强化、()。 29、人际冲突的两种主要形式为()和()。 30、在测量人际关系方面,除了社会测量法,前苏联的心理学家还提出了()和()。 31、社会测量结果的分析主要有三种形式:()、()和指数分析。

00266社会心理学(一)2018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社会心理学(一)》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通俗心理学的关键是( )。 A.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B.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C.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D.确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倾向的能力 2.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 )。 A.对抗理论 B.去个体化理论 C.个性理论 D.群体压力理论 3.群体内聚力与群体绩效间的关系受到( )的影响。 A.社会关系 B.群体任务 C.群体规模 D.群体规范 4.领导的应变理论是由( )提出来的。 A.菲德勒 B.坎贝尔 C.亚当斯 D.斯托纳 5.( )把失去控制的概念应用于拥挤。 A.奥尔特曼 B.罗廷 C.谢罗德 D.格林伯格 6.从沟通的方式,可以把沟通分为( )。 A.直接沟通和间接沟通 B.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C.当面沟通与非当面沟通 D.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7.个体偏离群体的程度将受到( )的影响。 A.个体本身的特点 B.群体本身特点 C.社会因素 D.信息因素 8.贝克威茨在1965年提出了( )理论。 A.侵犯激起理论 B.社会学习理论 C.侵犯诱因理论 D.挫折—侵犯理论 9.( )是归因治疗的一个基础。 A.凯利的归因模型 B.自我障碍模型 C.习得无望模型 D.自我服务模型 10.社会规范与角色的区别在于( )。 A.社会性 B.普遍性与特殊性 C.社会学观点 D.行为性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实验科学的标志是( )。 A.开始运用实验 B.依靠生活经验 C.从描述现象转向揭示和利用规律 D.不再依赖神秘的观念 E.用数量分析补充对现象的质量分析 2.态度形成的条件是( )。 A.社会性 B.需要 C.外界环境 D.社会实践 E.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行为的内隐过程+外显过程 研究人在社会与文化环境中的行为。 *什么是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包括:社会、文化、互动、人格 社会行为: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 人是社会行为的主体,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具有完整的人格结构社会刺激:一类为社会情境,与某个个体或群体直接发生联系的其他个体或群体;一类为社会文化环境 反应:指广义的社会行为,是一个连续统,包括内隐的和外显的。 2、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G.W.Allport,1954)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2)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艾尔乌德(C.A.Ellwood,1925),他指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他所关心的是“人类群体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3、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吴江霖) ·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独立的边缘学科 边缘性:社会学和心理学这两门学科在解决社会问题时相互渗透的结果 独立性:独特的分析视角 独立边缘学科 (1)社会学(见“林”)

社会学使用社会水平的分析,试图理解社会行为的一般模式。 (2)人格心理学(见“树”) 根据个人独特生活历史和心理特征来解释行为。强调儿童期经历、能力和动机以及人格或心理调适的个人差异。 (3)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家采用“人际分析”水平进行研究。社会心理学家通常关注个人当前的社会情境,包括环境中的其他人,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他们与个体的关系。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A.个体层面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1)研究人的社会化(2)研究自我意识 (3)研究社会态度(4)研究社会认知 B.人际层面:社会交往和互动 (1)人际关系(2)人际沟通 (3)社会影响(4)侵犯和利他 C.群体心理(去个性化-巴金、费孝通;国民性;民族心理等研究) D.应用社会心理学(消费心理与广告效应;管理心理;宣传效应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和理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1971年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霍兰德(E.P.Hollander) 《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将社会心理学发展阶段划分为: 1) 社会哲学阶段 2) 社会经验论阶段 3) 社会分析学阶段 孕育时期——形成时期——确立阶段 二、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两条基本线索: S-P-K-R(苏格拉底—柏拉图—卢梭): 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是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 A-M-H(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霍布斯):

《社会心理学》试题和答案

()1.个体的社会化有_________素质的基础 A性别B生物遗传C个性D能力 ()2.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______的过程 A截然相反B互不相关C辩证统一D互为矛盾 ()3.下面哪一项属于从横向的角度划分社会化 A性别角色社会化B发展社会化C反向社会化D再社会化 ()4.下面哪一项属于预期社会化 A.语言学习 B.罪犯改造 C.成人教育 D.岗前培训 ()5.个体对________的知觉和认知被称作自我意识 A自己存在状态B自己健康状态C他人对自己评价D自己社会化状态 ()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第二个“吾”可以看作是 A自我B主我C超我D客我 ()7.社会化的特点包括___________ A.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程 B.个体的社会化必须在学校进行 C.个体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 D.社会化是个终生的过程 ()8.自我意识包括______ A本我B主我C超我D客我 ()9.自我控制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 A.发动作用 B.创造作用 C.发展作用 D.制止作用 ()10.有关自我意识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 A.婴儿一诞生就开始有自我意识 B.从小在狼群中成长的狼孩有样有自我意识 C.自我意识是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D.自我意识对个人的自我修养有影响 ()11.一个有经验的警察,可以一看就发现混在人群中的小偷,这是因为__________ A.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起认知结果 B.认知者过去的经验不同,其认知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C.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会影响其他认知结果 D.认知者的情绪会影响个体的认知结果 ()12.印象是认知者以()为基础,对认知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判断后对其总体特征做出的主观理解。 A自己过去经验B自己心理特征C自我感觉D自我标准 ()13.印象形成过程中,认知者要对认知对象三方面的信息进行选择,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所需要的 信息 A自然特性B心理特性C社会特性D行为特性 ()14.社会特征信息一般是指认知对象的____________和所属群体 A性别B人际关系C社会角色D智力特征 ()15.下面哪一项属于海德的朴素心理学所认为的行为发生原因 A情景归因B防御性归因C内在原因D外在原因 ()16.凯利的归因理论认为如果认知者与认知对象存在着亲密的利害相关关系,则认知者对他人行 为失败的原因往往倾向于做 A情境归因B内在归因C个人倾向原因D外在归因 ()17.个体根据外在的信息和线索来对自己或他人的内在状态或______进行解释与推测的过程,被

尔雅社会心理学2018期末考试满分复习资料解析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20) 成绩:100.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模仿有()个条件(1.0分)1.0 分 A、 一个 B、 两个 C、 三个 D、 四个 我的答案:C 2把社会心理学研究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伦理解释当中的一个副标题的是美国人()(1.0分)1.0 分 A、 莫尔 B、 舍弗勒 C、 鲍德温 D、 文森特 我的答案:C 3R.Weiss在()提出人际关系能给个体六种报酬(1.0分)1.0 分 A、 1978.0 B、 1974.0 C、 1825.0 D、 1991.0 我的答案:B 4人际吸引的最强烈形式是()(1.0分)1.0 分 A、 爱 B、 喜欢 C、 崇拜 D、 仰慕

我的答案:A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1.0分)1.0 分 A、 态度的构成成分 B、 心理状态 C、 态度改变的过程 D、 怎么样让人去改变态度 我的答案:B 6低限交往情况下的群体影响包括社会助长、社会懈怠和()(1.0分)1.0 分A、 社会阻碍 B、 社会平衡 C、 社会交互 D、 去个性化 我的答案:D 7重要的有罪证据首先呈现是利用证据的()效应(1.0分)1.0 分 A、 弱势强化 B、 首因 C、 记忆加强 D、 近因 我的答案:B 8《论表演哲学》是谁的作品(1.0分)1.0 分 A、 莎士比亚 B、 齐美尔 C、 米德 D、 卢梭 我的答案:B 9根据关系所包含的需求性质不同人际关系可分为()情感性关系(1.0分)1.0 分A、 感恩性

促进性 C、 工具性 D、 希望性 我的答案:C 10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度三个方面(1.0分)1.0 分 A、 个体及群体的关系 B、 群体的社会化 C、 个体的成长 D、 个体的社会化 我的答案:D 11信号检测理论认为一个人他能够准确的认识事物,能够辨别事物,除了要他的辨别力好之外,他要有很好的能力知识水准,还应该考虑到他的()(1.0分)1.0 分 A、 价值观念 B、 行为方式 C、 个性特点 D、 反应倾向 我的答案:D 121924年奥尔波特出版了一本具有标志性著作的书是()(1.0分)1.0 分 A、 社会学 B、 心理学 C、 社会心理学 D、 心理物理学 我的答案:C 13社会自我分为()个层次(1.0分)1.0 分 A、 三 B、 两

社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您生理上就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 社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与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会态 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瞧,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就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就是对人的心理与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 包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她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 与()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就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 过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就是个体成人之 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就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她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她满腹经纶, 这就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就是社 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与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她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与()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就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A、态度的构成成分 ?B、心理状态

社会心理学试题 2

社会心理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时蓉华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心理 B.社会行为 C.个体心理 D.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2.位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第三层次是() A.哲学世界观 B.专门方法论 C.具体技术和手段 D.各种理论 3.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 A.定性研究 B.定量研究 C.群体研究 D.理论研究 4.我国早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有() A.高觉敷 B.严复 C.梁启超 D.潘菽 5.从四五十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领域最突出是() A.学科分化 B.整合趋势 C.产生危机 D.学科繁荣 6.文化人类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侧重于() A.群体心理 B.国民性 C.人格 D.文化 7.如果一个人的人格和他扮演的角色不一致,这属于()上的问题 A.角色期待 B.角色冲突 C.角色认知 D.角色矛盾 8.激发动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需要 B.行为 C.目标 D.刺激 9.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需要”是指() A.随心所欲 B.事业心强 C.成名成家 D.做力所能及的事 10.如果你和一个人有数次交往,并以第一次的印象对该人作出判断,这在社会认知中属于() A.刻板印象 B.首因效应 C.光环效应 D.近因效应 11.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或信息,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一致叫() A.同化 B.内化 C.服从 D.从众 1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加达斯创立了()

A.总加量表法 B.社会距离尺度法 C.投射法 D.生理反应法 13.判断“谢谢啦”这句话的准确意思主要依赖于() A.场合 B.声调 C.热情程度 D.表情 14.如果双方在冲突中作出让步,这种调适方式叫() A.和解 B.妥协 C.容忍 D.调解 15.最早研究暗示现象的人是() A.中国学者孙本文 B.俄国学者别赫捷列夫 C.德国学者施密根斯 D.法国学者塔尔德 16.大众传播的心理效力是有限的观点是由()提出的 A.强效力论 B.适度效力论 C.子弹论 D.有限效力论 17.一个平时遵纪守法的人,在动乱时混在人群中焚烧车辆,这种行为可以从()中得到较好的解释 A.匿名理论 B.还原理论 C.价值累加理论 D.紧急规范理论 18.将领导行为分为民主、专制、放任三种类型的学者是() A.勒温 B.伯德 C.斯德克迪尔 D.若拉列夫 19.俄国学者()欲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研究社会心理学 A.列宁 B.巴甫洛夫 C.斯大林 D.普列汉诺夫 20.个体因团体压力影响,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出同团体内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叫() A.同化 B.服从 C.从众 D.内化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1.社会心理的内过程包括() A.社会舆论 B.社会认知 C.社会动机 D.聚集行为 E.社会态度 22.奥尔波特认为夸张可以分为() A.内化 B.磨尖 C.同化 D.削平 E.弥补 23.符号互动论者布卢默将群体分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