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诗两首

爱情诗两首
爱情诗两首

返回教学设计

《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

授课人段玮婷

【教学目标】

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通过诵读和品味,

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2.通过把握诗中形象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诗的意境;

3.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怀,陶冶高尚的情操,树立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的文体特点,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2.把握诗歌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掌握诗歌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在学习两首诗的基础上,从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感情基调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 在比较中阅读,可引导学生从中体味到爱情的多种滋味;在阅读中比较,加

深学生对爱情的理性认识。

【教学方法】

以教师启发、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采用比较阅读、听说读写结合等手段,配以优美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在轻松、开心的学习中,高效率地达到教学

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用幻灯片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

一、朗读课文,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二、查询有关爱情的中外诗文、故事、音乐、歌曲。

三、查找作者舒婷及裴多菲的相关资料,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致橡树》的相关知识、作者及其作品等查询的结果进行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包括粗读、细读、重点品读,从而体会诗人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在品味诗歌语言基础上,把握诗歌形象,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一、课文导入

从小我们都听过很多美丽的传说,例如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牛郎与织女、七仙女与董永、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传说都与爱情有关。的确,世间最甜蜜也最令人烦恼的感情也许就是爱情了,难怪古人曾叹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那么,到底情为何物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女诗人舒婷心灵深处,倾听她的心灵独白。

二、作家作品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 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

《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中的代表作之一。

三、关于朦胧诗派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其特点是:1.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2.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一般认为,朦胧诗是自1978年北岛等主编的《今天》杂志开始的。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等等。

朦胧诗的历史功绩及艺术成就是无法忽视的,它最大的贡献是唤醒了一种新诗现代化的意识。即使现在读起来,不少朦胧诗人的诗作仍深具魅力,比如北岛的“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宣告》);“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回答》)。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舒婷的“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神女峰》)等等,当年称得上传诵一时,在当时思想解放、人性开放的启蒙思潮和时代背景下领风气之先,自然好评如潮。但也有些诗作,不乏概念化、简单化甚至口号化的痕迹。

四、品读课文

1.解题:一边听朗读,一边思考【问】题目中“致”是什么意思?其主语是什么?可见本诗主要意象是什么?其中橡树象征什么?木棉象征什么?

【明确】“致”的意思是向对方表示礼节或情意,有倾诉、表白之意。

2.内容鉴赏:

根据诗人的情感态度,我们可以把诗歌在“不,这些都还不够”这里分成两部分。下面让我们先学第一部分。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

的凌霄花

..

借.你的高枝炫耀..

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

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

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

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

都还不够! 【问】文学靠形象说话,诗歌里的形象又叫“意象”,在这一节里诗人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针对“橡树”而言分别具有怎样的特征?

凌霄花:攀援高枝,炫耀自己(借别人的“高枝”证明自身的价值)

鸟 儿:借树阴栖身蔽日(一厢情愿的频频取悦别人,遭遇冷遇仍痴心不改)

【补充】流沙河《草木篇·藤》:“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作柴烧了。他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依附他人的形象。

【问】这两种意象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

依附型

泉 源:送来清凉(无限忘我不求回报地奉献)

险 峰:增加、衬托(默默支撑和铺垫)

日 光:奉献光热

春 雨:提供水份

【问】“日光”“春雨”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请仿照前两句格式补写出其后的内容。

例:也不止像日光——无限奉上一生的光热

也不止像春雨——抚慰你的枝叶,滋养你的根系

“日光”无私普照大地,“春雨”无声滋润万物(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古语云:“恩深者,如雨露之恩。”久旱而降甘霖,不可谓施恩不重,在《红楼梦》中,林黛玉就是因为身为神缨侍者的贾宝玉对她有雨露之恩而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它们都是被人们广泛传诵的奉献者形象。但是,诗人在这里却是把它们作为反面形象来展现的。它们在爱中意乱情迷,只知无止境地付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泯灭了个性,失去了自我,而另一方只是心安理得、无动于衷的接受,没有爱的回应,这种爱必然是残缺的。

【问】这几种意象又象征什么样的爱情观呢?

奉献型

【问】诗人对这两种爱情观持什么样的态度?是否完全一样?“这些都还不够”中“这些”指哪些?结合具体词语进行分析。

持否定态度,但并不完全一样。对于依附型的爱情观,诗人是完全否定,两个“绝不”表达了诗人否定的坚决与批判的彻底。“这些”只指后面四者,对于奉献型的爱情观,诗人是部分否定,两个“不止”和“还不够”表示并不排除这样,但又不能仅仅这样,两个“甚至”承接上面的“也”,表示程度更进一步,既使是为人们广泛颂扬的“日光”“春雨”也不能作。

【小结】诗人一开篇,连用了六个比喻,层层深入,形象地给我们展现了两种传统的爱情观,并坚决的表白了自己对这两种爱情观的否定和摒弃,那么,诗人所提倡的爱情观又是什么呢?就让我们在第二部分来寻找答案。

第二部分

这里,诗人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形象“木棉”,“必须”与前面“绝不”相对,表达了诗人对木棉肯定的坚决与推崇的彻底。

【问】请结合下文分析诗人是怎样具体展现“木棉”这一形象的。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紧握”“相触”“互相致意”,这些词反复强调两者的对称平等,“根”“叶”句侧重在外形上的亲密和睦,有“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意味。“致意”句侧重在精神上的相互尊重,相敬如宾。据《后汉书·梁鸿传》记载:隐居不仕的梁鸿,每天劳动完毕,回到家里,他的妻子孟光,就把准备好的饭菜摆在托盘里,双手捧着,举得齐眉那样高,恭恭敬敬地送到梁鸿面前去。这个“举案齐眉”的故事后来常用来表示夫妻相敬如宾,但它是建立在地位不平等的基础上的相敬如宾,与这里的“致意”有着天壤之别。“言语”句侧重在两者的心心相映,默契相知,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之意,而这里更是“身有彩凤双飞翼”。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铜枝铁干”“刀”“剑”“戟”,具有男性的刚强、果敢、锐利,“红硕的花朵”“叹息”“火炬”则具有女性的热烈、柔韧、内敛。理想爱情的双方应在心智、能力方面相匹配,才能互为支撑,分担苦难,共享人生。否则,只能像藤那样软弱的依附,像鸟儿那样豪无尊严的取悦,像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那样付出而没有回应。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彼此独立但并不孤立,他们同甘共苦,休戚与共,困难时,他们不是一方蔽护一方,而是“分担”,成功了,也不是一方居高临下的赐予另一方,而是“共享”。“分离”既指物质上的独立性,更指个性上的独立性,不像“凌霄花”“鸟儿”那样死死纠缠、紧紧寄托,“相依”则指精神上的相互依存性。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这里,诗人以坚决的口吻总结全诗,【问】总观上文,相对于橡村而言,“木棉”这一意象与前面六种意象相比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上有什么不同?诗人借“木棉”表达了怎样一种爱情观?

从外部形态上看,前面六种意象相对于橡树都显得渺小而模糊,严重失衡;而“木棉”这一形象与橡树就十分匹配谐调。从内容特征上看,前面六种或“攀援”“借”,或“为”它们唱、“送”、“增加”、“衬托”,都是单方面的依靠和牺牲,传递出的是一种被异化、被驯化、被奴化的畸形爱情关系,而木棉则是“作为树的形象”独立地“站”,是“相互”“分担”“共享”,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爱情关系。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表达的是一种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平等型爱情观。

【问】我们如何评价诗人的这种爱情观?(可以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式的爱情模式进行比较。)

本诗爱情观的进步性:提倡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更具有人道主义精神。这种平等式的家庭才真正是心灵的栖息地,它代表着人类文化的前进方向。

诗人以独白的口吻,表现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反思,她不是以单纯的容貌和柔情取悦对方,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是并肩携手、互尊互重、互敬互爱、自由平等、心心相印,一起同甘共苦,在思想情感和形体上达到完满的结合,即

追求同一的生活信念、人生理想,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样的爱情才是真正崇高伟大的爱情,才会“终身相依”永不分离,诗人在冲破传统爱情观念的同时,洋溢着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流贯着新时代的特征,诗人所向往并为之讴歌的爱情,乃是人格独立,地位平等、互不依附,而又在祖国的土地上坚持各自的岗位,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共同战斗而凝结起来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才是崇高的、伟大的。

第二课时

本课时引导学生继续品读鉴赏诗歌《我愿意是急流》,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异国情趣,体会诗人对爱情的独特理解,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内容及形式特点。将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和舒婷的《致橡树》进行比较,这样可使学生对内容、情感及艺术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世界少有的至真至纯的珍宝,所以需要每个人用一生来追求和呵护,所以才让世人跨越时空、用不同的语言来歌唱。哪怕是千山万水,哪怕是遍体鳞伤,只要所爱常青,只愿所爱幸福。《致橡树》让我们体会了独立平等、心心相印的爱情,本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19世纪的匈牙利去品味英雄人物裴多菲所的追寻的爱,领略一下战斗诗人的柔情。

二、作家作品

裴多菲:19世纪匈牙利伟大的爱国诗人。

1.坎坷的一生:出身于一个贫困的屠户家庭,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

2.战斗的一生:他的一生与匈牙利人民反抗外国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联系在一起。领导1848年匈牙利革命,在为国牺牲时年仅26岁。

3.抒情的一生:他15岁开始写诗,共写了八百多首抒情诗和九首长篇叙事诗。最著名的抒情诗有《民族之歌》、《自由与爱情》、《我愿意是急流》等;最著名的叙事诗有《勇敢的约翰》。裴多菲用民歌的形式描写人民的斗争。他说:“在匈牙利人民中间,我的歌是为了争取自由而斗争的第一课”。(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1846年秋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以后,写了不少动

人诗篇给她,这首诗可以看作他献给尤丽亚的一首爱情诗。1847年裴多菲与森德莱尤丽亚结成伉俪。)被誉为匈牙利“抒情之王”。

三、整体感知

(一)品读节奏美:

1.指导:诗歌是感情的河流,得用心来吟诵。

(1)诗歌的结构——重章复沓

(2)强调式读法——情感:

重读——厚重而饱满

舒缓——平和而安详

加速——激越而奔放

轻柔——甜美而舒畅

学生有感情地将这首诗歌自由朗读一遍。

2.请大家听课文的配乐朗诵,注意其情感处理。(点击配乐朗诵页面――注意朗诵时页面自动播放跟读)

老师小结。

【参考】强烈情感、缠绵的倾诉、深情恋情、浓烈情感、由衷、一往情深、幸福无比、温情和热爱等等。

英雄的爱情诗也是满怀温柔的,但我们在他的款款深情中也捕捉到了战士的舍己为人的豪情。

(二)品读意象美

1.诗中有哪些意象?请给它们分类?(重难点突破过程:)

分类思考: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述“我”和“爱人”?

我爱人

急流————小鱼

荒林————小鸟

废墟————常春藤

草屋————火焰

云朵、破旗—夕阳

2.美在何处?(两组意象有何特点?借助什么修辞方法?你喜欢哪一个意

想?)

(1)比喻、对比的修辞营造的含蓄却又鲜明的意想美;组合式意想的情感丰富美。

“急流”和“小鱼”:历经崎岖与快乐嬉水形成对照。鱼儿游来游去是悠闲欢快的,急流在崎岖小路上的跋涉是艰辛痛楚的。小鱼是被呵护的对象。

“草屋”与“火焰”:草屋甘受风雨的打击,是要保护屋中的炉火:火焰在炉火中燃烧,反过来给屋内带来温暖。火焰也是奉献者。

“破旗”与“夕阳”:云朵、破旗是悲壮的追随者,而夕阳恒在。彼此无私的奉献形象深刻而具震撼的力量。最终是精神世界的升华。从小鱼的悠游到夕阳的辉煌,其实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

诗人运用“博喻”的手法,将“我”比作“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这是一组具有男性气质的刚劲而略带苍凉的事物。将“我的爱人”比作“小鱼、小鸟、常春藤、炉火、夕阳”,这是一组带有女性娇美温馨气息的形象,欢快而又明丽。这两组意象层层递进,使得诗人那男子汉的气魄和宽广的胸襟在这无私无悔的爱的倾吐中得以升华,产生了崇高悲壮的人格魅力。再者诗人通过两组反差强烈的意象对比表达了他以牺牲自己而由衷地奉献为核心的爱情观。

有人评价:此诗的妙处在于对每组意象的抒情主体与客体的精心选择

(2)变化、应和、流动的韵律感。

本诗表现形式上类似中国的一些民歌的特点,同一个意思反复咏唱,这样不但深刻地抒发了诗人的强烈情感,而且造成音乐的旋律美。再者,诗歌的意象有鲜明的色彩,构成有层次的充满活力的艺术画面,有身临其境之感。通过一系列鲜活意象的递进性排列,营造了一个情感流动的回旋天地,在重章叠唱中,情感的变化,随层次的递进而愈趋炽烈,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两组意象中,诗人的自喻,相对阔大高岸、荒茫粗犷,宣泄着悲壮美;爱人的意象,相对娇柔细腻、妩媚温情,表达着柔静美。

(3)层进式易于情感的渐深: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是爱人走向成熟的生命历程。成长过程中爱人需要保护,诗人挺身而出,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毁灭也绝不懊丧,当爱人的生命步入辉煌时,诗人则又退在一旁,甘作陪衬,一步步衬托出诗人高尚情操感人至深。这些意象组不是简单的重复,

每一节比喻有其独特的新意且意象群排列组合上具有独创性。

(三)品读境界美:把意象提升,给它一个立体的空间,让它有源头,有延展的广度和深度。

让爱人悠闲快乐——生命之源的给予

让爱人安逸幸福——生活之巢的呵护

让爱人生命长春——一生之靠的归宿

让爱人明亮辉煌——思想之火的暖照、理想之光的升华

纯洁高尚,坚贞不渝——情感之源

牺牲自己,由衷奉献——延展的广度

无私无悔,崇高悲壮——延展的深度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便是明证。

当然首先是一首爱情诗,它叠波涌浪地抒发了对爱人深挚恋情,歌颂了爱情的纯洁与高尚;其次,不妨看作一首政治抒情诗,它精忠赤诚地表现出为民族解放斗争献身的精神和理想。故诗中的“我”可指诗人自己,也可指解放斗争中的战士;“爱人”可是诗人的爱侣,也可是诗人矢志不渝的理想。一个能为祖国、为自由而英勇献身的战士在爱情的追求中也一定可以表现出同样的忠贞和执著。

【思考】诗人愿意为爱人做出一切牺牲中,他的情感体验是痛苦的吗?哪里看出?

【明确】我愿意。文学鉴赏,除形象感受外,还应注意结构的起承转合。

【思考】作者是用哪些词语将这两类意象联系在一起?有什么效果?

【明确】“我愿意,只要”把全文一系列鲜明的意象串成一有机整体。

诗人不管自己的命运多么坎坷,多么险恶,只要同爱人在一起就能化险为夷,幸福无比,从而歌颂了爱情的强大威力。

(中篇小说《人到中年》中写的是一位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女医生——路文婷,在一个上午连续做了3个手术后,突发心肌梗塞,生命垂危时,她的爱人傅家杰坐在她床前反复朗读这首诗,从死亡之中将她唤醒。)

名言“真正的爱情可以使一个人崇高”——列宁

“我宁愿为我们所爱的人幸福,千百次地牺牲自己的幸福。”——俄国戏剧

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导演的话〉〉:

托尔斯泰〈〈家庭的幸福〉〉:“生活中唯一可靠的幸福就是为别人而生活。”

四、比较阅读

1.比较阅读的方法

(1)写作背景──女子为寻求真爱的觉醒书──男子为爱情奉献的坦城誓言

(2)感情基调——理智冷静,柔中有刚(女性视角)

——热情阳刚,深挚苍凉(男性视角)

(3)艺术技巧:象征、对偶——对比、博喻

(4)思想主旨

明确:此问主要是引导学生联系相似题材的诗歌,加深对《我愿意是急流》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和领悟。《我愿意是急流》和《致橡树》同样是写爱情的诗歌,它们反映了一个相同的主题,即“怎样才是理想的爱情”。换句话说,在理想的爱情中恋爱的双方应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这两首诗中传达了两位诗人不尽相同的认识。前者有比较明显的男性视角,在两个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终把男人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人是小鱼、小鸟,是攀援的常青藤,她往往温柔地依附于男性,给征战辛劳、身心疲惫的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而《致橡树》则塑造了两个树的形象,强调爱情中的双方应是平等的,“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在艺术技巧方面,前者运用了多个意象,两两对比,反复吟咏,强化了诗歌的主题;后者只运用了两个主要意象,在此基础上生发出对爱情的全面理解。

2.交流讨论:为什么这两位诗人在他们所写的诗中会流露出这两种不同的爱情观?

(1)性别不同

几千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一个崇尚男权的社会,女性在社会中一直处于附属的地位,在社会生活中如此,在传统的婚姻爱情观念中更是如此。《致橡树》中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这些意象实际象征着女性以牺牲自身价值,降低自身人格,放弃自身追求为代价的传统爱情观。

举例:陈世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

而匈牙利的裴多菲身为男性,会不会有舒婷写诗的那种感受呢?(插一句:其实,裴诗中流露的太多的男权)

(2)社会不同

中国与外国观念差异,在感情的表达方式上的差异,造成了诗歌风格的不同。

(3)诗人主题

裴多菲的这首诗写在诗人与他的爱人尤丽亚的热恋时期,这是一首向自己所爱的人表白爱情的诗,它不同于舒婷式的比翼双飞,也不同于一般爱情诗的仰慕思念,只有一种对爱的无私奉献,更是一种炽热感情的表露,对爱人的一种誓言。用我们中国话来说,叫做“山盟海誓,海枯石烂”

思考:你更欣赏哪种爱情观,为什么?你怎样看待爱情?

结语:诚挚而悲壮的宣言+深情而温柔的誓言——让我们感动也让我们震撼。愿每一位同学都有一颗坚强而执著的心,用她来追寻真理和至爱;愿每一位同学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用它来追寻和呵护自由和爱情。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五、作业布置

1.背诵《爱情诗二首》,并完成课后练习题;

2.收集至少三首爱情诗歌(本课除外);

3.仿照《我愿是急流》以《我愿是……》写一首小诗。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研究 (何功杰: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爱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本文从中外爱情诗的发展历史入题,探讨了中西方对待爱情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的表达方式,并对中西爱情诗实例作出比较分析。文章指出,中西爱情诗的异同是相对的,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也正是因为它们有某种共同之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才会彼此欣赏异国爱情诗 关键词爱情诗比较象征传统背景 爱情,是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古今中外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与追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人民都能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的文艺作品的基础。 一篇题为《中国人不大喜欢爱情诗吗?》的文章(李贻荫,载《中国书商报》,1995年4月17日)提到,1965年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中国的《晚唐诗选》,译者A.C.Graham认为,中国古人很少写爱情诗;1982年,企鹅出版社又出版了另一位英国汉学家Dr.AnneBerrel英译的《玉台新咏》,使西方人感到愕然。西方人对这部英译爱情诗的出版感到惊奇并不奇怪,因为据《中国翻译》1991年第2期裘克安译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代表作品丛书》一文介绍,

中译英文艺作品被该组织秘书处收入丛书的28种中,没有一部爱情诗集,难怪给西方人留下了一个印象,仿佛中国人从来就不懂得爱情! 《玉台新咏》是一部爱情诗的总汇,为南朝徐陵编选,成书于梁代,共10卷。其实中国比这部诗集更早的还有2500年前的《诗经》,书中也收集了不少爱情诗,如卫风中的《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 ”一方以木瓜传情,另一方以琼琚回意,朴素地写出了 男女互敬的爱情。又如卫风中的《静女》(附余冠英的译文): 静女其姝,幽静的姑娘撩人爱, 俟我于城隅。约我城角楼上来。 爱而不见, 暗里躲着逗人找, 搔首踟蹰。害我抓耳又挠腮。 静女其娈, 幽静的姑娘长得俏, 贻我彤管。送我一把红管草。 彤管有炜, 我爱红草颜色鲜, 说(悦)怿女(汝)美。我爱红草颜色好。 自牧归荑, 牧场嫩苇为我采, 洵美且异。我爱草儿美得怪。 匪女(非汝)之为美, 不是草儿美得怪, 美人之贻。打从美人手里来。 这是一首以物传情,相互约会的爱情诗,语调轻松,感情真切。

爱情诗二首教案

致橡树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初步懂得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并体会其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长青的话题。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许多人们给我们留下了各种各样的爱情绝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诗经”时代的爱情经典,反映了那个时代以男性为中心的对女性的两大价值评判:“窈窕”即阿娜的外在美和“淑”即贞顺的德行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封建时代的文人们对爱情朴素天真的向往和憧憬。当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扔下她作妻子和母亲的“最神圣的责任”,对她的丈夫海尔茂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时,一个从西方宗教桎梏下的新女性复活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板书:《致橡树》舒婷)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欣赏《致橡树》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再请学生自荐诵读;师生评点并正音。文中有几个字词很容易念错,如: 凌霄(língxiāo)花炫(xuàn)耀慰藉(jia)雾霭(ǎi)流岚(lán)虹霓(ní)三、说一说,分析诗的内容 (一)初识诗歌 1、走进作者 舒婷:1952年出生。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7年后,她的诗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引起了诗坛广泛的关注。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作品1982年

比较中西诗歌史诗与爱情诗的异同

比较中西诗歌史诗与爱情诗的异同 诗歌,是文学体裁中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总是以倾吐心灵的婉曲、精神的归宿和赞颂壮美自然景观以及物质家园为亘古不变之主题。本文主要是从中西诗歌史诗创作和爱情诗歌方面来比较异同。 一、比较中西诗歌在史诗创作上的异同。 中国诗歌应说是从《诗经》开始的,它所收录的诗歌几乎全部是抒情诗,可以这样说,我国从古到今都是一个抒情诗歌的国度;而世界的另一条古老而深蕴的诗歌长河——“西方诗歌”则是从“史诗”开始的,它对西方诗歌历史发展的影响可谓深远,一直延伸到当今的西方诗歌。 西方诗歌中的史诗传统,尤其是英雄史诗,特具震撼人心的力量。古希腊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记》两部著名德史诗成为西方诗歌的先驱,也开创了西方诗歌的史诗传统。 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英国一直都很注重史诗和戏剧的发展,留下了很多不朽的叙事诗篇,其中最早的和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主要有《贝奥伍尔夫》。在十七世纪,弥尔顿三大篇著名的史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拜伦的《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和《唐璜》;雪莱德《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诗篇,都是史诗类的代表名篇或戏剧。在欧洲,尤其是西欧各民族的英雄史诗则更多(翻翻西方的文学史便可成串地枚举,在此不再详说)。而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学史的中国,遗存各类佳作如海,却为何没有类似的英雄史诗呢?难道说自古至今中国就没有一位值得称颂的英雄吗?

答案不言而喻,饱含战争之苦炎黄子孙,古往今来,涌现出不计其数可歌可泣并令华夏儿女永生追忆难忘的英雄人物,其中有许多至今仍被人们摆在神龛中以神的形式盛誉地供奉着。中国古今众多的文学作品对其都有颂扬、立传。只是中国文人极少用诗歌的形式来颂扬,而是多采用其它的文学样式留世后人的。具体地说,中国的英雄人物多是通过散文和小说等文学样式来描述和颂扬的。如司马迁的《史记》中就记载了大量的英雄人物得以保存流传至今;明清经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是专门写侠盗和英雄的事迹的。可是,中国强大的抒情诗的传统,却较大地影响了我国的历史和小说的创作,可以这样说,中国的有些历史是用文学的笔调写成的,就是说在写历史和小说的过程当中,也将抒情诗融入其中,使历史具备了一种极为独特而西方少有的文学色彩。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许多篇章,是用韵文写成的。《史记》虽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同样也是极为优秀的传记文学专著;《水浒》中会随时地插入一段抒情诗;《三国演义》则以一首《临江仙》开头,意境颇为潇洒和独特。 综合分析,中国古代文人之所以不用史诗的文体形式来歌颂英雄,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文人自古认为,诗的功能在于抒情,在于陶冶人的性情,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感情。这正如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依据朱熹的解释:“兴、观、群、怒”四字的意思分别是“感发志气”、“考见得失”、“和而不群”、“愿而不怒”。既然诗的目的在于抒发志气,和合群众,反映哀愁,表达爱

世界上最美的爱情诗 四首 四种境界

世界上最美的爱情诗四首四种境界. 第一个境界:《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泰戈尔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而是明知道真爱无敌却装作毫不在意;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枝无法相依,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而是纵然轨迹交汇,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而是尚未相遇,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鱼与飞鸟的距离,一个在天,一个却深潜海底;

亲爱的,如今,你就在我身边,我们却不能在阳光下相爱。 第二个境界:《致橡树》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来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爱情诗两首比较阅读

《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2.通过把握诗中形象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诗的意境; 3.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怀,陶冶高尚的情操,树立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把握诗歌的文体特点,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2.把握诗歌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掌握诗歌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在学习两首诗的基础上,从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感情基调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 在比较中阅读,可引导学生从中体味到爱情的多种滋味;在阅读中比较,加深学生对爱情的理性认识。 【教学方法】 以教师启发、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采用比较阅读、听说读写结合等手段,配以优美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在轻松、开心的学习中,高效率地达到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用幻灯片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 一、朗读课文,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二、查询有关爱情的中外诗文、故事、音乐、歌曲。 三、查找作者舒婷及裴多菲的相关资料,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一.导语 爱情是什么?在古人心中,爱情是“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的甜蜜,爱情是“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的执着,爱情是“优哉游哉,辗转反侧”的思念,爱情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断肠。上节课我们初步把握了两首诗歌的主要内容,了解了两位诗人很具个性的爱情主张,这节课我将对这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相信这样的鉴赏,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也能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 二、美读:这两首同样写爱情的诗歌,能用同样的感情去读吗? 1、请一个女同学朗读《致橡树》 诵读指导: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在这一部分,诗人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自己不愿意要的各种爱情。那么,能够突出这几种爱情特点的词句就是重点。 这几种意象(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需要重读,但是次重读,最需要重读的是炫耀、单调、常年、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这些词汇最容易表达感情。 在这一个大层次里,还有小层次。当说凌霄花和鸟儿的时候,多少带有点鄙视;泉源和险峰则完全是一种奉献的爱情,所以要读出那种“虽然可圈可点,但我并不期待”的感觉。 最后,“甚至日光,甚至春雨”,音调要扬上去。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爱情诗两首《致橡树》《我愿是急流》优秀教案设计

十七、《爱情诗二首》教案 《致橡树》《我愿意是急流》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涵,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涵。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意象所象征的传统爱情观。 2.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四、教学课时:4课时 五、授课方式:诵读法、讲授法、鉴赏法、比较法 六、教学过程 1、什么是爱情?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你认为的爱情是什么样的?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可说是家喻户晓。司马相如是西汉有名的辞赋家,音乐家。早年家贫,并不得志,父母双亡后寄住在好友县令王吉家里。卓文君,是汉代临邛(今之邛崃)大富豪卓王的掌上明珠。卓文君当时仅十七岁,书上形容文君的美貌:“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更兼她善琴,贯通棋、画,文采亦非凡。本来已许配给某一皇,不料那皇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辞世,所以当时文君算是在家守寡。卓王与王吉多有往来。时值年少孤贫的汉代大才子、辞赋家司马相如,从前来拜访时任临邛县令的同窗好友王吉。王县令在宴请相如时,亦请了卓王座陪。后来卓王为附庸风雅,巴结县令,请司马相如来家做客。席间,免不了要作赋奏乐。司马相如得知卓王之女文君美貌非凡,更兼文采,于是奏了一首《凤求凰》。卓文君也久慕司马相如之才,遂躲在帘后偷听,琴中之求偶之意如何听不出。两个人互相爱慕。但受到了卓王的强烈阻挠,没办法,两人只好私奔。后回到,生活窘迫,文君就把自已的头饰当了。开了一家酒铺,卓文君亲自当垆卖酒,消息传到其父耳中,卓王为顾忌情面,也只好将新婿、爱女接回临邛。但他们仍安于清贫,自谋生计,在街市上开了一个酒肆。】 【相传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喜良、孟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

中西爱情诗对比研究——《醉花阴》与《一朵红红的玫瑰》对比赏析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中西爱情诗对比研究——《醉花阴》与《一朵红红的玫瑰》对 比赏析 作者:郑岚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名: 译苑 英文刊名:Translators’Digest 年,卷(期):2010(2)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刘党桦.李金明『瑞脑消金兽』中『金兽』作何解?[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6(2) 2.李金昌人瘦,花瘦,一样瘦——"人比黄花瘦"释义辩证[期刊论文]-新语文学习(教师)2011(3) 3.侯水泉醉花阴·秋夜思[期刊论文]-中华诗词2011(8) 4.张坦浅谈中西爱情诗差异[期刊论文]-北方文学:下2011(11) 5.陈光亚.彭娜.CHEN Guang-ya.PENG Na艺术家的玫瑰画像[期刊论文]-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21(1) 6.李天欣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艾米莉·迪金森与席慕容诗歌对比赏析[期刊论文]-译苑2010(2) 7.王鹿鸣.刘怡春试论自译现象之于普通译者的借鉴作用——以穆旦诗歌自译为个案[期刊论文]-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8.冯欣莲花与玫瑰——浅谈东西方宗教花文化[会议论文]-2007 9.侯天宇.刘丹丹李清照《醉花阴》赏析[期刊论文]-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1(2) 10.肖剑言外之味,弦外之响——莎士比亚sonnct 18的美学阐释[期刊论文]-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9)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e22761224.html,/Periodical_yiy201002031.aspx

《爱情诗选》练习题及答案

《艾青诗选》习题精选: 一、填空题。 1.艾青(1910-1996),原名_______,中国现代诗人。成名作《__________________》,发表于1933 年,这首诗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的诗作《___________》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2.20世纪30年代艾青诗歌的主要意象是_______和______。他的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诗人也因此被称为“_______”和“________”的歌手。这些诗歌也是自由体诗的代表。 3.艾青于 1910 年阴历 2 月 17 日生于浙江金华的一个地主家庭。由于家里不喜欢这个“克父母”的婴儿,就托付给乳母——_________ 收养,然而这个妇女却十分疼爱他。 4.“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 无数的 / 我们的年 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 不知明天的车轮 /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而且 / 中国的路 / 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出自艾青《___________________》 5.艾青的《_______》歌颂了毛主席。 6. “但你是沉默的,连叹息也没有,鳞和鳍都完整, 却不能动弹;你绝对的静止,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天和水,听不见浪花的声音。”这段诗节选自艾青的________。 二、选择题。 1. 下列诗歌写于诗人“归来”后的是( ) A.《我爱这土地》 B.《太阳的话》 C.《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D.《光的赞歌》 2. 1978 年以后,艾青的诗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不属于他这一时期诗歌特点的一项是() A. 诗句由原先的长短错落,不求整齐划一变得比较整齐。 B. 诗情由原先的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变得比较深沉。 C. 写法由原先的尽情的呼告、肆意的排叙变得口语化、散文化。 D. 诗意由原先的凝重、深厚变得比较警策,充满哲思。 3.下面对《艾青诗选》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礁石》中“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的礁石,象征着坚韧不拔、高傲自负的人们。 B.从“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可以体会到诗人对革命的崇高热情、不懈努力,以及为革命奉献生命的伟大思想感情。 C.“在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赞叹、赞赏,以及奉献自己、贡献力量的伟大情怀。 D.“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在《盆景》中,塑造了盆景痛苦的形象,为的是塑造那个畸形年代所造成的痛苦形象,当然,这是艺术的再现。诗人是通过对盆景的间接描绘来实现的。( ) 2.《光的赞歌》是诗人对自己生活和创作的一次总结,同时也是一个新的中国。( ) 3.《梦》抒发了“钢丝床上有痛苦,稻草堆上有欢晤”的真情实感,表示作者对物质富有然而精神贫困的生活的依恋与追求。( ) 4.《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由中国人所熟悉的蟋蟀相斗揭开了这首诗的序幕。这一形象的选择,不仅立刻使人感到在大斗技场中奴隶们相斗的情景,而且这一形象所产生的感应笼罩着全篇,悲惨的严峻的气氛,都由这一形象所奠定的基调而产生了。( ) 四、综合性学习: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现代诗歌,九年级(1)班举办了“轻叩诗歌的大门”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1)为了开展好这次活动,班委会拟定了两个活动项目,请你再补充两个。 ①搜集喜欢的诗歌②整理搜集的诗歌 ③④。 五、阅读题。 (一)阅读《黎明的通知》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④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⑥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灼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⑧请他们来欢迎我—— 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用文中原话回答。 “黎明”的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的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③④两节的意境,填空。 “露水”“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东方”“海上”则具体说明了“黎明”到来的___________,“汹涌着波涛”则说明了“黎明”历经

《谈中西爱情诗》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谈中西爱情诗 朱光潜 各国诗都集中几种普通的题材,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伦。西方关于人伦的诗大半以恋爱为中心。中国诗言爱情的当然也很多,但是没有让爱情把其他人伦抹煞。朋友的交情和君臣恩谊在西方诗中几无位置,而在中国诗中则为最常见的母题。把屈原杜甫一批大诗人的忠君爱国忧民的部分剔开,他们的精华便已剥丧大半,他们便不成其为伟大。友朋交谊在中国诗中尤其重要,赠答酬唱之作在许多诗集中占其大半。李杜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他们的来往唱和的诗有很多的杰作。在西方诗人中像歌德和席勒,虽以交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朋友乐趣的诗却不常见。 这并非说,中国诗人不能深于情,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西方爱情诗大半作于婚媾之前,所以称赞美貌,申诉爱慕者特多;中国爱情诗大半作于婚媾之后,所以最好的往往是惜别、怀念和悼亡。西诗最善于慕,但丁的《新生》是慕的胜境。中国诗最善于怨,《迢迢牵牛星》是怨的胜境。中国诗亦有能慕者,陶渊明的《闲情赋》是著例;但是末流之弊,慕每流于荡,如《西厢》的惊艳和酬韵。西方诗亦有能怨者,罗塞蒂的短诗是著例;但是末流之弊,怨每流于怨,如拜伦的《当我们分手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是诗的一个很高的理想。 中西情诗词意往往有暗合处。赫芮克的《劝少女》绝似杜秋娘的《金缕曲》。但是通盘计算,中西诗风味大有悬殊。大体说来,西诗以直率胜,中诗以委婉胜;西诗以深刻胜,中诗以微妙胜;西诗以铺张胜,中诗以简隽胜。在西方情诗中,我们很难寻出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的境界;在中国情诗中,我们也很难寻出莎士比亚的《当我拿你比夏天》的境界。 通则都有特例。中诗虽较西诗委婉,但也有很直率的。大约国风、乐府中出自民间的情诗多自然流露。像愿为西北风,长逝入君怀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之类如在欧洲情诗中出现,便难免贻讥大方,而在中诗中却不失其为美妙。西方受耶稣教的影响,言情诗对于肉的方面有一种特怖,所以尽情吐露有一个分寸,过了那个分寸便落到低级趣味。 肉的特怖令西方诗人讳言男女燕婉之私,但是西方人的肉的情欲是极强旺的,压抑势所不能,于是设法遮盖掩饰,许多爱情都因为要避免宗教道德意识的裁制,借化装来表现。弗洛伊德派心理学家曾经举过许多实例。但在中国,情形适得其反。不但与宗教道德意识相冲突的爱情可以赤裸裸地陈露,而且有许多本与男女无关的事情反而要托男女爱情的化装而出现。《诗经》中许多情诗据说是隐射国事的,我们倒很希望弗洛伊德派心理学家对此种事例下一转语。(有删减) 1.下列对中国爱情诗的认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爱情诗两首》教学设计 授课人段玮婷 【教学目标】 1. 能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2 .通过把握诗中形象来理解作者的情感和诗的意境; 3.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怀,陶冶高尚的情操,树立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 把握诗歌的文体特点,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涵; 2. 把握诗歌所使用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 掌握诗歌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在学习两首诗的基础上,从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感情基调三方面进行比较阅读,在比较中阅读,可引导学生从中体味到爱情的多种滋味;在阅读中比较,力卩深学生对爱情的理性认识。 【教学方法】 以教师启发、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采用比较阅读、听说读写结合等手段,配以优美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在轻松、开心的学习中,高效率地达到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用幻灯片制作课件,并布置预习作业。) 一、朗读课文,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二、查询有关爱情的中外诗文、故事、音乐、歌曲。 三、查找作者舒婷及裴多菲的相关资料,如生平、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第一课时 本课时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致橡树》的相关知识、作者及其作品等查询的结果进行课堂交流。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包括粗读、细读、重点品读,从而体会诗人对爱情的独特理解;在品味诗歌语言基础上,把握诗歌形象,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一、课文导入从小我们都听过很多美丽的传说,例如许仙与白娘子的传说、牛郎与织女、七仙女与董永、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传说都与爱情有关。的确,世间最甜蜜也最令人烦恼的感情也许就是爱情了,难怪古人曾叹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那么,到底情为何物呢?让我们共同走进女诗人舒婷心灵深处,倾听她的心灵独白。 二、作家作品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 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中的代表作之一。 三、关于朦胧诗派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其特点是:1 ?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2.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 欢迎。下载

中西爱情诗比较探究及其文化渊源文献综述

《中西爱情诗比较探究及其文化渊源》文献综述 爱情,是诗歌的永恒主题,中西概莫能外。中外诗人们用饱蘸情感的笔墨,书写着他们对爱情的渴望;描摹着心目中爱人的完美形象;抒发着得到爱情的幸福、愉悦以及与所爱之人生离死别时的悲痛、哀伤。这是中西爱情诗的共同主题,但中西爱情诗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比如,西方爱情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在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诗尤其是古典诗歌以爱情为题材的数量不多,比例所占亦较小。同时,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中西爱情诗也体现出不同特点。这当然与中西不同的社会历史状况、民族文化语言、哲学美学思想有着密切关系。 在本课题中,笔者将致力于深入探究中西爱情诗的差异以及文化渊源,为了全面深入地探究这个课题,笔者有针对性地查找了一些权威文献。借用现代互连网这一信息平台,浏览、查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和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网站,通过输入关键词“中西爱情诗”“中西爱情”共搜到论文与相关文章30余篇,其中对笔者有直接参考价值的有10余篇。经过整理归纳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一)从诗歌内容、方式、风格、精神价值等方面进行比较 1.诗歌内容上:慕与怨 中西诗歌的表达内容上有不同的侧重点,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为主要内容。而中国爱情诗更加出彩和使人印象深刻的是那些表达恋人之间的相思别怨和悲欢离合的名篇。众多西方爱情诗大半写婚约之前对爱的渴慕,称赞容貌诉申爱慕者多,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雪莱和勃朗宁诸人的短诗。中国爱情诗写婚前热恋的少,大半写婚姻之后之情。其中绝大多数是抒发相思别恨之情,所以闺怨诗、送别诗、悼亡诗在中国古代爱情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中西方诗歌就其内容整体而言,西方爱情诗中充满的是轻松活泼的爱情气息,无论这种爱情存在与否;而中国爱情诗中怨的成分远远多于积极明快的成分。 2.表达方式上:直接简明和含蓄委婉 彭斯的《一朵红红的玫瑰》:“我的爱人像一朵红红的玫瑰……”诗中对爱人和爱情追求和赞美可谓是直白露骨。西方诗歌往往表意直观明了或激烈张扬,其情感奔涌如暴风骤雨,汹涌澎湃,常常是以主体感发而始,虽然也借物渲染烘托,但目的均在凸显主体,创造出一种显性的“有我之境”。而中国传统诗歌往往讲

中西爱情诗的比较

中西爱情诗比较分析 (一)中西爱情诗之两个共同点。 1、中西在早期都有大胆而热烈的情诗。 中国早期的情诗是大量存在的:《诗经》中有《关睢》、《蒹葭》、《静女》;“汉乐府民歌”中也有《上邪》,从敦煌出土的唐代无名氏有《菩萨蛮》,明代有《子夜歌》。即使是现代,也有汪静之《过伊家门外》,徐志摩《雪花的快乐》,郭小川的《白雪的赞歌》,舒婷的《致橡树》等。中国缺少的是像西方那样的有着丰富性爱内容的情诗。 西方早期的情诗也是大量存在的:如《圣经》中的《雅歌》、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相思》、古罗马卡图卢斯《歌集》、但丁的《新生》、彼德拉克的《十四行诗》、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白郎宁夫人的十四行诗;19世纪英国诗人彭斯、拜伦、雪莱,俄罗斯诗人普希金,法国诗人雨果等,都有大量的情诗。 我们认为,西方的情诗是一条明线,中国的情诗是一条暗线;西方不论是文人创作还是民间创作,都很明显,而中国的文人作品中真正的情诗则很少,民间作品中还是有所谓的真正的情诗。 2、都有一个曲折反复而冲突阻力的发展过程。 在中国,以儒家为主体的传统思想,主张“男女之大妨”、“男女授受不亲”以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因而情诗创作受到影响;但另一方面,历代的妓馆青楼却又是公开的。因此,文人作品中自然形态的情诗少,但民间的情况又不太一样。中国的情诗是一个两头小的S形。 在西方,由于受到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宗教统治,写情诗也是受到禁止的;自文艺复兴开始,西方人冲破禁欲主义的思想与体制,于是情诗也取得正常发展。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的“性”与“情”基本上是开放的;文艺复兴以后,也就更加开放。西方比中国的开放时间要长得多,因此,西方的情诗是一个两头大的S形。 (二)中西情诗的六点差异。 1、主题上的差异: 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如无名氏的《菩萨蛮》、李白的《长相思》、陆游的《钗头凤》、白居易的《长恨歌》;而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多,如萨福的《相思》、《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骑士抒情诗中的《破晓歌》、拜伦的《雅典的少女》等。

爱情诗两首

爱情诗两首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中丰富的意象内涵; 2.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领会 追求美好爱情的执着而纯洁的感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1.领会诗中丰富的意蕴,解读不同爱情观。 2.通过对比手法领会诗歌的情境美。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领会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以教师启发,师生互动方式组织教学,结合听说读写多种教学手 段,让学生轻松学习。 2.与学生讨论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致橡树》

一.导入(根据各班授课教师实际情况选择)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很多电视电影,肯定有很多爱情题材的对不对?(很多同学会说起某某电视谁谁谁,如“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射雕英雄传》李莫愁以及《西游记后传》中猪八戒多次转世,《红楼梦》中黛玉宝玉的爱情悲剧,最近《白发魔女传》女主角为爱一夜白头等等。) 那么,诗人们眼中最美好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 女性和男性的爱情观又有没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男性和女性之间关于爱情的对话。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38页,我们先来看看女诗人所向往与呼唤的爱情是什么样的。 二.研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烟》,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一九七九至一九八○年全国优秀诗歌奖,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她与同时代的北岛、顾城都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致橡树》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是诗人用一种内心独白方式表达新型爱情观的诗歌。 文体知识: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常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等。 (二)教师领读,学生跟读,读时要注意字词的发音 (三)正音正字(板书)

《诗经》与萨福爱情诗比较研究

《诗经》与萨福爱情诗比较研究 在中西异质文明中,中国文学“言志”传统与西方文学“模仿”传统孕育了不同的抒情诗文本。中国“言志”诗歌注重通过物对心的关注,而西方“模仿”文学则相对更注重对物的关注。正是因为中西文学的传统审美理想存在此种本质差异,才使得《诗经》与萨福爱情诗在最小文学手法(描写、叙述、直抒胸臆)的运用与结构布局上有诸多不同的特点。《诗经》是中国“言志”文学传统的经典源头;置身于西方“模仿”传统的古希腊女诗人萨福,她的歌诗虽然大多为残篇,但仍然是古希腊抒情诗的经典源头。我们将二者的爱情诗作为考察对象,来研究中西抒情诗之异同。本文尝试从《毛诗大序》、刘勰《文心雕龙》与亚里士多德《诗学》出发,根据诗学模子双线并进寻根法,考察《诗经》与萨福爱情诗在最小文学手法与结构布局上的异同。首先,在最小文学手法的运用上,我们以不可再分文学想象具象为单位,对《诗经》和萨福爱情诗进行切分,并统计两个研究客体在描写、叙述、直抒胸臆运用上的百分比。通过比较发现,在描写手法的运用上,《诗经》中的文本艺术图画相对含蓄,属于写意式;萨福爱情诗中的文本艺术图画则相对更加详尽细腻,属于工笔式。在叙述人称上,《诗经》爱情诗中有41%的歌诗属于以第一人称为主体、兼用第三人称进行抒情,这种手法更显含蓄,萨福爱情诗中则有45%的歌诗属于以第一人称为主体,兼用第二人称进行抒情,显然萨福爱情 《诗经》爱情诗中的直抒胸臆比萨福爱情诗多15%,诗更具有戏剧效果。 而后者比前者在叙述比例上多出21%。其次,在结构布局上,《诗经》

中的爱情诗是以“赋比兴”为手法进行结构布局,文本艺术图画具有不连续性;而萨福爱情诗是以对话、行动为基本结构布局,其文本艺术图画则明显相对具有连续性。通过互照互识可见,《诗经》与萨福爱情诗都遵循抒情诗文体的要求,通过描写、叙述达到抒发情感的最终目的,只是因为中西在思维方式、文化观念上的传统差异,使得二者在描写、叙述、抒情方式与技巧上有着各自的特色。

经典爱情诗精选100首

1.《当你老了》:当你老了,头白了,睡思昏沉,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者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2.《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3.《对月吟》:你又把静的雾辉,笼遍了林涧,我灵魂也再?回融解个完全;我遍向我的田园轻展着柔盼,像一个知己的眼亲切地相关。我的心常震荡着悲欢的余音。在苦与乐间踯躅当寂寥无人。流罢,可爱的小河!我永不再乐:密誓、偎抱与欢歌皆这样流过。我也曾一度占有这绝世异珍!徒使你满心烦忧永不能忘情!鸣罢,沿谷的小河,不息也不宁,鸣罢,请为我的歌低和着清音!任在严冽的冬宵你波涛怒涨,或在艳阳的春朝催嫩蕊争放。幸福呀,谁能无憎去避世深藏,怀抱着一个知心与他共安享。那人们所猜不中或想不到的??穿过胸中的迷宫徘徊在夜里。 4.《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5.《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 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6.《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7.《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8.《绮怀》: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2018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20准确把握文章结构(含解析)

难点 20 准确把握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是指作者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包括论证过程、说明顺序、层次关系、过渡照应、文章线索 等因素。解答准确把握文章结构类试题,考生要注重“三析三问” 。 “三析”指:1.分析标题和内容。通过分析文章的标题、内容等,明了文本的主要内容。比如文本说 明了什么事物或概念、表述了什么事件、介绍了什么人物、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描写了怎样的场景等。2.分 析行文思路。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大致归纳每一个层次的意思。把握文章的线索,分析围绕线索 表述的内容。3.分析语段的作用。结合语段所在的位置,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等。 “三问”指:1.写什么。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时,可以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问这样的问题:文章写了 什么?重点是什么?2.怎么写。要注重思考这样的问题:文章是如何介绍写作对象的(比如人物、事件、 概念、事物等)?使用了哪些技巧?采用了怎样的顺序或说明方法?在谋篇布局上有何特点?3.为什么写。 可以思考某些语句、段落为何这样安排,与文章的结构有何关系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熊佛西:戏剧家的戏剧人生 熊佛西是我国现代戏剧的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中国的易卜生” 。 熊佛西于 1900 年出生在江西省丰城市张巷乡瓘山村,从小喜欢戏剧, 考入燕京大学后,在课余从事戏剧活动。1924 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 熊佛西:戏剧教育家,剧 作家。原名福禧,谱名金润, 字化侬,笔名戏子,有时署名
院专修戏剧。此时,他结识了就读女子大学 Bryn Mawr College 研究院的朱 向君,江西省丰城市张巷镇瓘 君允。异国他乡,一见钟情,双双坠入情网。1925 年 6 月 1 日,他们在纽 约一教堂结为连理。 1926 年,夫妇俩在美国取得硕士文凭后双双返国,定居北平。熊佛西 山村人,是中国话剧的拓荒者 和奠基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 27 部多幕剧和 16 部独幕剧,
先后任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主任、 燕京大学教授、 北大艺术学院戏剧系主任。 有 7 种戏剧集出版, 撰写了 《写 他懂现代戏剧,与京剧名家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等也时相过从,对书画 剧原理》 、 《戏剧大众化的实
丹青也颇有造诣。 朱君允擅诗词, 一手端庄灵秀的小楷, 在文化圈颇负盛名。 验》等理论专著三种。对戏剧
1

东西方爱情诗研究比较

开花树下的雅典少女 【B10300608 傅承乾】 千百年来,在古今中外无数墨客的笔下,爱情一直是个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在诗歌方面,诗人们把对爱情的向往、歌颂和赞美,对恋人的思念、颂扬和惆怅更是表达得淋漓尽致。然而,不同时间、不同地域的爱情诗的感情基调和表现情景却有着不同的风貌。这里试着对中西爱情诗的经典——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与拜伦的《雅典的少女——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进行比较分析,主要探讨中西爱情诗的情趣风格及其成因。 席诗与拜诗都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和深深爱意。席诗“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仿佛让我们看见了一个女孩含羞痴痴期待恋人的场景。她的爱可以“历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不求其他,只为“此少年从桥上走过”。而当要和恋人离别时,只是发出了“朋友啊,那不是花瓣,那是我凋零的心。”刹那间,我们就感受到了女孩受伤后失落的心情。她五百年等来的不是失望,而是绝望。绝望的枝头仅余的几片花瓣也心碎了,它猝然地无声地如当初的等待那样悄然地归于尘土,这便是等待的生命的归宿。一切都是那么美丽,美在那淡淡其实却是很浓的情感里,真真切切的感觉,让人遐想和陶醉在那美好的时候。席诗这种寓情于物的表达方式含蓄而羞涩,婉转简约,遐想无限,文笔细腻而不张扬,主要是营造一种哀伤惆怅的情感气氛。 而拜诗“雅典的少女呵,在我们分别前,把我的心,把我的心交还!”“请听一句我别前的誓语,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少年对少女的爱已经超脱了单纯的爱或是性,达到了一种生命和心灵溶汇在一起的最高境界。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了羞涩的懵懂,可以直呼其想,从而发出了“虽然我向着伊斯坦堡驰奔,雅典却抓住我的心和灵魂:我能够不爱你吗?不会的!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男主人公几乎赤裸裸的喊出了自己心中最真挚的情感,毫无避讳,毫无保留,就这样发出了自己爱的心声、爱的誓言。拜诗直承胸臆的表达方式大胆而炙热,直抒胸襟几近呐喊,抒发爱情时热情奔放。 从上面的席诗与拜诗就可以看出,出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东方诗人多是含蓄、内敛、婉约的,而西方诗人则多是奔放、大胆、炙热的。这种差异主要是由爱情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地位、社会结构、表达方式以及表现模式中的差异所造成的。 中国人一向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自古便有指腹为婚,后经儒家政治文化伦理思想的影响,中国文化中爱情的功能单一化,仅仅是繁衍后代的需要,这导致爱情在中国社会文化中是地位很低。在西方,由于受宗教的影响,《圣经》的上帝造人、亚当夏娃的经典故事深入人心,使得人们对男欢女爱视为是正常而自然的现象,这就使人们放声大胆的颂扬爱情、炙热张扬的赞美恋人成为了自然而然不足为怪的事了。 在社会结构方面,中国以家庭为最小的社会单元,个人的利益总是要服从家族利益,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唯一的解决办法便是牺牲个人。而西方以个人为最小社会细胞,爱情冲破了桎梏可以自由发展。

白朗宁夫人爱情诗两首

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_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_, No. XIV If thou must love me, let it be for nought 如果你一心要爱我,那就别为了什么, Except for love's sake only. Do not say 只是为了爱才爱我。别这么讲: `I love her for her smile ... her look ... her way “我爱她,为了她的一笑,她的模样, Of speaking gently, ... for a trick of thought 她柔语的声气;为了她这感触 That falls in well with mine, and certes brought [certes: certainly] 正好合我的心意,那天里,的确 A sense of pleasant ease on such a day' -- 给我带来满怀的喜悦和舒畅。” For these things in themselves, Belov\`ed, may 亲爱的,这些好处都不能持常, Be changed, or change for thee, -- and love, so wrought [wrought: worked] 会因你而变,而这样唱出的爱曲 May be unwrought so. Neither love me for 也将这样哑寂。也别爱我因为你 Thine own dear pity's wiping my cheeks dry, -- 又怜又惜地给我揩干了泪腮, A creature might forget to weep, who bore 一个人会忘了哭泣,当她久受你 Thy comfort long, and lose thy love thereby! 温柔的慰安--却因此失了你的爱。 But love for love's sake, that evermore 爱我,请只是为了那爱的意念, Thou may'st love on, through love's eternity. 那你就能继续地爱,爱我如深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