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完整版)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完整版)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形态的认识和理解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20世纪以来的科学技术成就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三种形态分别是: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是在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特别是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形成的。系统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既存在着又演化着,既有确定性又有随机性,既是简单的、线性的又是复杂的非线性的。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人工自然观是在工程技术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工自然观主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它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自然观是人们面向生态环境问题,依靠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形成的。生态自然观主张自然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非线性的生态系统。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人类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类和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生态自然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三种形态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它们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三种形态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的,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它们又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6个案例告诉你怎样理解四种形态

6个案例告诉你:关于"四种形态",这样理解就偏了 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工作报告要求,全面从严治党,要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让咬耳朵、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大多数,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是少数,而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极少数。 运用“四种形态”,是不是意味着反腐败要抓小放大、减缓收兵?是不是纪委的责任减轻了、工作更好干了?是不是对违纪干部要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其实,这些都是对“四种形态”的误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实践好“四种形态”着眼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四个方面有机统一,相互关联,实践中必须全面把握,才能够达到良好效果。 1实践“四种形态”,意味着抓小放大、反腐收兵? 【案例故事】 2015年2月,广东某市纪委收到群众举报市监察局副局长李荣(化名)公款吃喝、收受礼品等顶风违纪问题。在市纪委函询核实问题时,李与相关人员均予以否认。该事件被网络曝光后,李与相关人员再次串供,应对组织审查。同年8月,广东省纪委查实李荣违规接受公务宴请、收受礼金礼品问题,并在组织函询期间未如实向组织报告,串供隐瞒事实真相,情节严重。最终,省纪委决定对李荣予以立案审查,对其采取撤销党内职务、行政撤职等处分。

有人说,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纪法分开,实践“四种形态”,意味着反腐败就要减缓收兵。绝对不是!“四种形态”对应的是全面从严治党,就是要运用批评教育、诫勉谈话、组织调整、党纪处分等各种手段,使纪律严起来、管住大多数。要把握运用“四种形态”,严格分类处置问题线索,把纪律挺在前面,抓早抓小,使红脸出汗成为常态,组织处理、党纪处分要经常运用,坚决把存量减下来、把增量遏制住。 2“四种形态”只是针对少数党员领导干部? 【案例故事】 “小安,你下班不忙的话,跟我在公园转一下,有点事聊一下,好不好?一会儿见……”这通听起来像邀约朋友般的电话,其实是湖北孝感市云梦县纪委副书记徐奇满准备和单位机关干部安某进行谈心提醒。据反映,安某近期要为其子筹办10岁生日宴,邀请了不少同事参加。公园散心时,徐奇满提醒安某,生日宴邀请对象要慎重,谨防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让安某及时打消了邀请同事参加生日宴的念头。去年至今,孝感市纪委对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600多名党员领导干部进行了谈话提醒,防止苗头变恶果,防止小事铸大错。问卷调查显示,92%的人认为从中受到了警示,并对这样的提醒表示感谢。 “四种形态”的提出,重申了一个重要问题,全面从严治党不只是惩处极少数腐败分子,而是要用严明的纪律、严格的监督管全党、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自然辩证法概论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摘要: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凸显使我们在哲学层面上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认为在哲学自然观和生态科学发展的过程中, 产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历史的必然。并从唯物论、辩证法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特征, 对其自然观进行了多维度的 阐释。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维度 1、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受客观条件制约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承认自然界的先在性的基础上,关注现实意义上的自然界,进而把社会及其发展过程看成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强调了社会实践意义上的自然界的重要性。“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1]马克思、恩格斯从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出发,认为有主观意识和目的的人所参加的社会历史活动并没有遮盖住社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社会及其发展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样就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变革。 2、科学的辨证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基础上论证了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形成是在劳动中完成的,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与人对社会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人们在生产中不仅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生产。”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对立和统一与人和人的关系密切。在阶级社会,自然异化的深刻原因要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去寻找。马克思说“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的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式决定的,反过来也是一样。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决定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决定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这正是因为自然界几乎还没有被历史的进程所改变。” [3]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号召人们要真正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改革。” 3、人文关怀的可持续发展的视野。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资产阶级社会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庞大惊人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人们纷纷为工业文明的成就而赞叹。生态环境问题被暂时地掩盖起来。马克思、恩格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现实出发预见到未来发展的趋势,充分显示了前瞻性的意识和远程的眼光。

四种形态总结

四种形态总结 一、掌握“四种形态”内容“四种形态”是指,①党内关系要正常化,批评和自我批评要经常开展,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②党纪轻处分和组织处理要成为大多数;③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当是少数;④而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只能是极少数。“四种形态”的新提法既接续了十八大以来监督执纪“抓早抓小”的方法论,又符合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是新形势下对全面从严治党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落实“两个责任”的具体化,全面从严治党要靠纪律管全党,把纪律挺在前面要靠坚强的党性和责任担当。 二、准确把握“四种形态”的内涵“四种形态”彰显了从严治党的政治智慧。第一种形态解决了党员干部思想出轨的问题。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能有效解决各级领导班子“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提高班子内部监督的自觉,防止问题发生。党委、纪委经常咬耳朵、扯袖子,甚至大喊一声,把监督提醒做扎实,做细致,能够让一些思想意识上有不良打算的同志及时得到提醒教育,防止党员干部的思想“出轨“。第二种形态发挥轻处分的惩戒功能。一些党员干部的行为虽然触犯了纪律红线,但情节轻微,问题不严重,尚未造成不良影响,这时该处分该处理就绝不能心慈手软。运用轻处分和组织处理的手段,让违纪的同志感受到纪律的惩戒作用,增强对党纪的敬畏感,达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效果,防止“好同志”变成“阶下囚”。第三种形态体现对党员干部的最后挽救。让违纪情节严重的干部停职反思、悬崖勒马,防止其贻误终生。第四种形态描绘出监督执纪的理想型”。如果前三种形态都能得到

贯彻落实,那么第四种形态一定能够实现极极少数。 三、“四种形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四种形态”充分体现了组织关心爱护干部的意愿。“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党一贯方针,“四种形态”的提出,凸显了组织关心爱护党员干部的意愿。仔细分析前三种形态,其实是在给党员干部违法犯罪设置三重“带电的高压线”,只有冲破了这三条高压线,党员干部才会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把握运用好“四种形态”,可以有效阻断违纪进程,并以常态化严管干部的方式,做到“防患于未然”。全面从严治党绝不仅仅是事后式的重典治腐,不能仅仅停留于对贪污腐败问题的“终端处理”。强调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就是要把监督执纪的关口前移,在惩防并举的同时更加注重预防,用最多的办法、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和挽救,使踏上不归路的党员干部成为极极少数,从而在预防腐败上构建立体防治体系。 四、“四种形态”并非放缓反腐节奏 (一)“四种形态”是对腐败更注重从高压严惩到常态严管。在“不能”和“不想”上多下功夫,将腐败现象的“病根“彻底铲除,推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尽快扭转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 (二)激发“四种形态”动力,找准我校党总之工作重心。“四种形态”正是“两责”在纪律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既是问题清单,也是责任清单,既需党委在净化党内关系等方面主动担当,也需纪委在纪律审查等方面积极作为。各级党委在履行主体责任中要把“四种形态”落到教育提醒、监督管理等日常工作中去,发现苗头马上去管,触犯纪律及时处理,增强履责主动性,增加工作提前量。 (三)以准确把握“四种形态”为载体,增强纪律审查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答案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A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理论追随者们几代人共同来完成的理论形态。B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的看法”(自然观),是随着历史不断的发展(包括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步完善的。 C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古人从自然界本身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中认识自然界,它具有直观性、辩证性、思辨性的特点,是古人对自然界及本身的一种不成熟的局限性的认识。D第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是16-17世纪的自然哲学家们吸收当时的自然科学成果尤其是牛顿经典力学理论,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总的观点。它具有实证性和局限性的特点。 E它们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去除糟粕,取其精华,并对自然界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后,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标志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及其与人类关系的总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在前人的成果之上批判继承和发展的结果,从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到16-17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再到19世纪的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 2.如何理解和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生态自然观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系统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的存在及其演化的观点,是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对自然界系统的存在方式和演化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环境保护.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环境保护【摘要】现如今, 绿“色生活”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各种环保技术也在高速发展。然而与此相对的却是现实中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08 年的雪灾,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 台湾88 风灾,西南干旱,舟曲泥石流, 俄罗斯大火持续肆虐、巴基斯坦持续强降雨、中欧多国暴雨成灾、阿根廷寒流冰冻,, 在这些自然灾害的背后多多少少都有着人类行为的影子,让我们在用低碳平息地球的不满的同时,也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论述人与自然相处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践 一、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的历史沿革 目前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论著和论文所占的比例并不大, 但这些论著和论文在讨论认识论、实践论、生产关系等问题时都毫无例外地会从各个角度和层面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国外论著中, 对中国学界影响较大的有早期的普列汉诺夫、斯大林、布哈林,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海德格尔、施密特、岩佐茂和贝拉米·福斯特等;我国学者肖前、李秀林、陈先达、陶德麟、黄楠森、吴晓明、俞吾金、张一兵等从本体论认识论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理论的评价和发展;许多学者从社会历史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地理环境理论, 焦凤贵等对地理环境是否属于社会存在进行了讨论, 陶富源、郁越祖等就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社会制度、人的身体健康以及历史发展进程起何种作用有什么影响作了探讨, 王荫庭、安延明等着重分析了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理论的特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学说的贡献等问题。在世纪之交,由于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受社会广泛的关注, 反映在研究领域是马克思的自然理论、环境理论重新受到学界的重视, 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生态主义、女性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等思潮结合, 不仅在生产力和生产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甘一雯财务管理1班2014110188 自然概念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自然界是指整个宇宙,大至宏观星系,小至微观粒子。包括生命世界和非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又包括非人类生物界和人类生物界两个子系统。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不过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和延续。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是狭义的自然,即与人发生关系的自然,人类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前人的哲学观点,又创造性地提出了实践的观点,突破了唯物主义的传统理论视域,从根本上与前康德的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开启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全新哲学境遇。马克思深谙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精髓,经过整合、创新,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费尔巴哈明确指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之对象,不外就是他的成为对象的本质”,“没有了对象,人就成了无”,“主体必然与其发生本质关系的对象,不外是这个主体固有而又客观的本质”。事实上,这就是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实体即主体”之思辨原则的感性表达。其理论运用于人与自然,便得出人与自然是对象性存在的关系。可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有一个缺陷,那便是他无法提供“自然界”与“他人”何以构成“人”与“自我”之本质的依据。此时,黑格尔哲学便弥补了之一缺陷。黑格尔认为,人的劳动创造了人的自然。马克思结合这两种理论,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则上升到感性活动,即实践,初步开启了实践唯物主义的全新理论境遇。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所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从不纠结于自然的先在性,因为这是毫无意义的。人和自然的实在性,经过实践活动,已经转变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连接点。 海德格尔一向致力于打破主客体的二元对立。在海德格尔看来,我们一直把人类当做主体,把自然当做客体,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内在关联,这也是导致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同时,海德格尔认为马克思应当为如今的环境问题负责,因为马克思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强调通过实践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让自然为人类所用。其实,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一种误解,马克思提出的“实践”只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枢纽,并不是改造自然的手段。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中也有所体现。在马克思看来,当今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劳动和资本的矛盾。这里的劳动是异化劳动,即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分离。工人付出劳动,但生产资料却归资本家所有。资本家通过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获取利润,而工人却不得不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要解决这一矛盾,便要实现共产主义,要实现公产主义,便要消灭私有财产,要消灭私有财产,便要消灭异化劳动,要消灭异化劳动,便要消灭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简而言之,共产主义就是实现了的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 共产主义与平均主义截然不同,若只是简单地将财富平分,并没有实际解决资本的问题,因为它并没有消除私有财产,反而激发了人类对于财产的占有欲望。新中国成立初期便是犯了这样一个错误,混淆了共产主义与平均主义,导致中国错失了发展的机会,经济一度陷入崩溃的边缘。那时,中国奉行平均主义,所有

四种形态运用总结

四种形态运用总结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既是丰富实践经验的总结归纳,又是新时期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理论创新和方法指引。作为监督执纪实践者,我们要深刻领会“四种形态”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将充分运用“四种形态”贯穿到强化监督执纪、落实主体责任、推进体制改革的全过程,努力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局面。 要把充分运用“四种形态”贯穿到强化监督执纪的全过程 “四种形态”涵盖了监督执纪的手段和方法,既要在开展党内监督工作过程中有效运用,又要在开展执纪审查工作过程中坚决落实,切实贯穿到监督执纪的每一个环节。 要在信访举报环节区分形态处理。信访举报是监督执纪的第一道关口。面对大量的群众来信来访,要按问题线索性质、可查性、成案几率等予以科学分类处置,经分析问题性质较轻、可查性不大的,尽量以函询约谈的方式予以处置,适度提高函询约谈在问题线索分类处置中的比例。同时,要抽查监督函询约谈所了解掌握情况的真实性,跟踪监督函询约谈后续整改落实的情况。近期梅州市建立了函询保证书和函询抽查制度,要求函询对象在上报函询材料时出具保证书,承诺对函询事项说明属实。每隔一段时间抽查一批函询材料,对隐瞒欺骗组织的行为从严从重查处。通过方法创新,既让信访举报得到有效“消化”,实现“零暂存”,又促使需提醒注意的党员干部加强自查自纠,得到教育警醒。 要在作风监督环节区分形态处理。作风问题具有普遍性、反复性、传染性等特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区分性质和情节,按不同形态处理,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对于一般性的作风问题,如上下班迟到早退、上班玩电脑手机、外出未请示报告等,可以先采取咬耳扯袖、红脸出汗式的批评教育予以处理。对于需要“大喝一声,猛击一掌”的作风问题,如公款吃喝、公车私用等行为构成了违纪,但情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机械学院内燃机六班 2014201045 汤琛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的永恒主题。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成为全球的焦点。严峻的生态环境要求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人类的生存方式,马克思的自然观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和一些新发展,并论述了其对于解决中国生态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问题 一、自然、自然观的含义 自然概念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自然界是指整个宇宙,大至宏观星系,小至微观粒子。包括生命世界和非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又包括非人类生物界和人类生物界两个子系统。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不过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和延续。“马克思主义更重视狭义的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人类物质生产中的要素。”糙种狭义的自然界范围小于广义的自然界。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深入,其范围会由小变大,程度会由深变浅。只有作为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关、被人打上人的印记的自然界,才在这种讨论中具有意义。同样,可持续发展、保持生态平衡,首先就是要恢复被人直接和间接破坏了的生态平衡,并且力争不再造成新的危害。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将这种狭义理解的自然观称为人化自然,而可持续发展涉及的自然也正是这种人化自然。 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其中主要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的构成,自然界的生成与演变等等,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是贯穿于自然观中的一根主线。不同的人会根据各自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不同的自然观。一个完整的自然观应该涵盖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对自然界的存在状态,内部构造和演化规律进行科学语意上的描述。二是对自然观发展演进规律进行哲学语意上的描述,即如何从自然界的角度去理解人和从人的角度去理解自然界。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观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具有革命性、科学性、开发性和与时俱进等特点的辩证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的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及其人类的总观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一切旧自然观的局限性,从实践的角度去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实践是人与自然相分离、相对立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外部自然界为实践所中介’的含义是人通过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实践活动, 使外部自然界与人统一在一起。”’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人类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实践的中介作用在于:它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历史、个体与类发生联系的现实途径。正是通过实践(生产和交换)才使人超越自身,达到与社会、历史以及日益走向整体化的人类之间的联系,从而使人不是离群索居,而是生存于现实的社会历史关系之中。 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以实践为媒介,人与自然紧密联系。一方面,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是实践。自然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它的存在是人的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从而也是人得以存在和发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环境保护

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看环境保护 【摘要】现如今,“绿色生活”的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各种环保技术也在高速发展。然而与此相对的却是现实中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08 年的雪灾,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台湾 88 风灾,西南干旱,舟曲泥石流,俄罗斯大火持续肆虐、巴基斯坦持续强降雨、中欧多国暴雨成灾、阿根廷寒流冰冻……在这些自然灾害的背后多多少少都有着人类行为的影子,让我们在用低碳平息地球的不满的同时,也需要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论述人与自然相处的问题。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实践一、马克思自然观研究的历史沿革 目前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论著和论文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这些论著和论文在讨论认识论、实践论、生产关系等问题时都毫无例外地会从各个角度和层面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研究的国外论著中,对中国学界影响较大的有早期的普列汉诺夫、斯大林、布哈林,后来的法兰克福学派、海德格尔、施密特、岩佐茂和贝拉米·福斯特等;我国学者肖前、李秀林、陈先达、陶德麟、黄楠森、吴晓明、俞吾金、张一兵等从本体论认识论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理论的评价和发展;许多学者从社会历史角度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地理环境理论,焦凤贵等对地理环境是否属于社会存在进行了讨论,陶富源、郁越祖等就地理环境对生产力、社会制度、人的身体健康以及历史发展进程起何种作用有什么影响作了探讨,王荫庭、安延明等着重分析了普列汉诺夫地理环境理论的特点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地理环境学说的贡献等问题。在世纪之交,由于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问题受社会广泛的关注,反映在研究领域是马克思的自然理论、环境理论重新受到学界的重视,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生态主义、女性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等思潮结合,不仅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和人化自然等传统论域中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而且还开辟了

深化运用“四种形态”的思考和实践

深化运用“四种形态”的思考和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持续反“四风”、正党风、反腐败、倡清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不敢腐”的氛围已总体形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正在深化。在此背景下,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华文中宋严治党就成为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重大历史使命。三门峡运通路桥有限公司在思想认识、责任担当和方法措施上紧跟中央要求,积极探索运用“四种形态”,着力实现他律与自律互补、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结合,推动全公司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深入。 “四种形态”,既是丰富实践经验的总结归纳,又是新时期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理论创新和方法指引。作为公路工程建设者,我们要深刻领会“四种形态”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将充分运用“四种形态”贯穿到强化监督执纪、落实主体责任、推进体制改革的全过程,努力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局面。 一、准确把握“四种形态”基本内涵 把握“四种形态”的实践根基。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对长期以来管党治党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新形势下对全面从严治党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四种形态”抓住了党员干部违纪违规行为的共性规律,刻画出从破纪到破法、从小病到重病、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轨

迹,阐明了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的基本路径,明确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着力点,为推动执纪审查工作转型提供了方向指引。 把握“四种形态”的政治要求。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既是党内监督的手段和方法,更是政治性的安排和考量。政治目标上,根本是为了维护党的肌体健康,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政治方针上,既不纵容小节,也不放过大错,体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贯方针;政治要求上,重点是落实好第一种形态,关键在各级党委要真正担负起主体责任,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实硬。 把握“四种形态”的工作原则。“四种形态”就是四道防线,各形态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严密的监督执纪体系。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既是工作原则,也是应当掌握的政策和具体操作的方法,它对党员干部的违纪违规行为,无论是苗头性问题还是轻微违纪乃至重大违纪违法,都提出相应处理纪律要求。“四种形态”是把纪律挺在前面的具体化,纪律审查要从以往的法律思维转到纪律思维上,避免出现以纪代法的情况,更不能做选择、搞变通,存私心、谋私利。 二、注重提升“四种形态”运用实效 围绕落实主体责任实践第一种形态。正确运用第一种形态,以民主生活会、谈话函询了结、提醒谈话、诫勉谈话、警示教育、批评教育等为载体,推进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让红脸出汗、咬耳扯袖成为

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试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摘要:随着生产的发展、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环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难题日益凸显,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困境。因而在当今社会,培养成熟的生态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生态文明思想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自然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并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辩证统一、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背景 全球变暖,沙尘暴频发,越来越多的雾霾天气等现象让我们不得不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由于过去人类过度追求表面的、眼前的繁荣与扩张,从而导致孕育和支撑其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遭到严峻破环。人类与环境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过渡的索取终于遭到了环境的报复,敲响了人类社会“增长极限”的警钟,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人类意识到我们与环境“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后,生态文明成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化建设成为了全球人类的共同呼声。生态文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选择,走生态文明之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唯一正确的选择,生态文化建设成为创建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历程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萌芽 马克思对自然的浓厚兴趣最早产生于中学时代。马克思在中学时期的自然思想成为了之后他在自然观上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的理论上铺垫。他曾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到:“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运动,不试图超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它范围存在。”“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一一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摘要: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环境是哺育人类的摇篮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内在的依存、保护、改造和利用的关系。因此,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是人类同自然界关系的内在要求。目前,由于人类不顾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任意损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其后果必然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无疑为今天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和启示。 关键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地球上高级生物的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的摇篮,是人类的“母亲”。然而,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人类不顾自然界自身的发展规律,对其进行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最终,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这不仅阻碍人类的发展,更危及人类的生存。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实现更好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指导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并在其指导下将这一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 一、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含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指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正式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用独立的篇幅全面深刻地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地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 1、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现实基础 从资源上讲,一方面:我国资源总量有限,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资源占有量愈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开发利用方式不合理,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现象。与此同时,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土地沙化、草场退化、河流的水功能严重失调,特大洪涝灾害频发;土壤污染、废气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污染物持续增加。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资源浪费和短缺、环境破坏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因此,加快调整产业结构,改变“高消耗、高污染、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模式变得尤为必要和必须。 2、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 自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危害,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成为不争的事实,全世界联合起来共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日益成为共识。生态文明、生态保护、低碳生活成为全球性话语。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摘要:现实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改善,充分显示了人类的智慧和能力。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它的不当使用和负面效应也使人类因此陷人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困境,产生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马克思自然观是以实践视角和辩证思维方式体现人们构建科学的生态文明理论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他的人与自然理论强调人们应该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为了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调整人类的行为方式,重申马克思自然观无疑对人们走上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自然观、人与自然、辩证、可持续发展 纵观人类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人类文明的全部观念几乎都是在人对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人类的文明程度变化彰显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因此文明的发展也就理应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状况的参照,即文明程度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尺度。“文明产生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并且文明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实践过程”1。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明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部类:科学文明与人文文明。就现阶段而言,文明的发展明显是一种裂变了的文明,即重物质文明而轻精神文明。生态危机表现为文明危机,其实质就是指文明发展的危机,即人文的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解决生态危机的路径无疑也就是建设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一种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文明。 一、生态文明的定义 所谓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 1萧扬.文化学导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59.

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几点思考

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几点思考 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提出:要全面加强纪律建设,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在加强日常管理监督上下功夫。由此可见,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当前纪律检查机关开展监督执纪问责的基本遵循,是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目标和原则,是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 准确把握“四种形态”基本内涵 把握“四种形态”的实践根基。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对长期以来管党治党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新形势下对全面从严治党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四种形态”抓住了党员干部违纪违规行为的共性规律,刻画出从破纪到破法、从小病到重病、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轨迹,阐明了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的基本路径,明确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着力点,为推动执纪审查工作转型提供了方向指引。 把握“四种形态”的政治要求。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既是党内监督的手段和方法,更是政治性的安排和考量。政治目标上,根本是为了维护党的肌体健康,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政治方针上,既不纵容小节,也不放过大错,体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一贯方针;政治要求上,重点是落实好第一种形态,关键在各级党委要真正担负起主体责任,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实硬。

把握“四种形态”的工作原则。“四种形态”就是四道防线,各形态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严密的监督执纪体系。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既是工作原则,也是应当掌握的政策和具体操作的方法,它对党员干部的违纪违规行为,无论是苗头性问题还是轻微违纪乃至重大违纪违法,都提出相应处理纪律要求。“四种形态”是把纪律挺在前面的具体化,纪律审查要从以往的法律思维转到纪律思维上,避免出现以纪代法的情况,更不能做选择、搞变通,存私心、谋私利。 注重提升“四种形态”运用实效 围绕落实主体责任实践第一种形态。正确运用第一种形态,以民主生活会、谈话函询了结、提醒谈话、诫勉谈话、警示教育、批评教育等为载体,推进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让红脸出汗、咬耳扯袖成为常态。纪检监察部门应了解掌握所在系统的政治生态,既要对监督对象个体情况有所掌握,也要对该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情况有总体判断;既要盯住“树木”,也要关注整个“森林”,对发现的苗头性和普遍性问题,要及时反馈给党委(党组),协助其履行严肃党内关系、净化政治生态的主体责任。 一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善于掌握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有力武器,严格规范民主生活会,切实提高质量,不能流于形式,通过健康的互相批评,红红脸、出出汗,达到相互提醒、相互监督的目的,使这个武器越用越灵、越用越有效果。 二是加强纪律建设。深入开展纪律教育,不断改进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网站、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把教育融入平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之中,做到喜闻乐见、

四种形态的理解及运用

四种形态的理解及运用 篇一: 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在福建调研时强调,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以严明的纪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四种形态”与“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管党治党经验的深刻总结。纪委作为管党治党的重要力量,必须围绕全面从严治党这条主线,依据党章履行监督执纪问责的神圣职责,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首先,要转变执纪观念。执纪观念转变的前提是执纪必须依纪、依规、依法,不能想当然、不能惯性思维,在法律和纪律的范围内来执纪监督问责。转变观念,要继续深化“三转”工作,规范权力运行,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严格遵守组织原则、纪律要求、办案程序等制度规定,客观公正地处理违纪违规问题。特别是要围绕把握运用好“四种形态”的新要求,改变思维定势和工作定势,转变执纪理念,转变执纪方式,注重把工作目标从“盯违法”向“盯违纪”转变,把工作手段从“抓大放小”到“抓早抓小”转变,把处理方式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把工作重点从“惩处极少数”向“管住大多数”转变,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协助党委抓纪律、管纪律、维护纪律、执行纪律上来。

其次,“四种形态”必须铭记于心。王岐山书记在福建调研的讲话,是我们今后开展工作的重要遵循,要在思想认识、责任担当、方法措施上跟上中央的要求。把“四种形态”铭记于心,工作就有了指引和方向,在纪律审查的过程中才能把握得住分寸,把握应用“四种形态”,以严明的纪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挺纪在前,释放越往后执纪越严、处理越重的强烈信号,坚持问题导向,对于那些无视纪律要求,继续不收敛、不收手、顶风违纪的,一律动辄则咎、严查重处、通报曝光。紧盯重点问题,对违规公款吃喝、公款国内旅游、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违规发放津补贴和违规收受节礼等问题坚决查处,特别是对各类披着“隐形衣”反弹回潮的“四风”新动向加以重点解决;紧盯重点人群,严查不收敛、不收手行为,对十八大以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后的顶风违纪行为予以严肃查处、通报;紧盯重要节点,节假日怎么过是对党员干部作风的重要检验。中秋、国庆已经过去,接下来要紧紧盯住元旦、春节这些重要节点,加强监督检查,坚决查处各种“四风”问题。从“四种形态”来看,移送司法机关不是我们的目的,教育挽救才是我们的目的,所以说我们只有铭记这“四种形态”,才能改变党内党员同志要么就是“好同志”,要么就是“阶下囚”的状况,真正体现我们党对党员的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 第三,严管就是厚爱的理念必须牢固树立。“四种形态”贯穿着抓早抓小、严管就是厚爱的理念,彰显了我们党对党员干部的

(完整版)自然辨证法-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生态自然观:(1).它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 2).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正确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在实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 5.如何认识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研究和贯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有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切实开拓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型文明道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当今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同时,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解决当今环境问题,构建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方法和途径。 二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实践价值。首先,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要求我们,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质量。其次,马克思在处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关系问题时的基本结论,是我们克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行动指南。众所周知,随着全球化运动的蓬勃发展,生态被破坏,环境被严重污染,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甚至是生存危机。因此,马克思提倡的尊重自然、关注自然的存在价值,摆正人类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的思想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了宝贵的行动指南。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如何理解18、19世纪科学技术发展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关系? 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2.怎样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3.在科学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有哪些不同观点? 1. 马克思主义关于技术本质特征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第一,劳动资料延长了人的自然的肢体。 第二,工艺学在本质上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第三,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2.非马克思主义对技术本质特征的研究 欧美技术哲学存在工程学的和人文主义的两种技术研究路向;日本的技术论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观点。这些观点各有特色,但大都表现出对技术理解的单一性。 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进行分析评价。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方法和手段;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能技巧、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和客体性、跃迁性和累积性的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与科学研究中的具体方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立场、观点为基础,吸取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基本方法,并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的方法论。 科学技术研究,离不开辩证思维。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体现和贯彻在科学家、工程师的具体科学技术研究中。自觉地认识和提升这些辩证思维的形式,对于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2.如何理解辨证思维渗透在科学研究的全部过程中?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核心就是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就是把辩证法贯彻到科学技术研究中,以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想渗透到具体的科学技术研究中,把握具体科学技术研究的过程。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现代科学研究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相统一的时代特征,使辩证思维与科学研究的相互依赖性更加密切。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首先,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广泛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以致离开辩证思维方法,科学研究就寸步难行;其次,辩证思维方法不仅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工具,而且已成为沟通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桥梁;再次,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动力,推动科研工作者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去解决科学认识活动中的新问题,不断开拓创新。另一方面,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从各个方面充实了辩证思维中的世界图景;现代科学思维以其特有的方式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观点,并进一步促使辩证思维方法具体化、精确化。当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相互结合日益重要。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把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加自觉地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指导科学研究。 3.如何把握创造性思维特性? 创造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创造性思维不是在所有辩证思维和科学研究方法之外的独立的一种思维形式或方法,是能够提出创见的思维,与一般性思维相比,是在思维特征方面不刻板,组合各种思维、灵活调用思维的特性。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等。 创造性思维特别注重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 4.数学方法的运用对于科学研究是否有创造性的作用? 恩格斯指出,数学: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形式。数学方法是一种关注事物的形式和抽象结构的思维和科学方法,它抽象地表达事物的空间关系与数量关系。 数学方法注重抽象、模型化,是我们可以把自然研究对象高度抽象、转化为人工模型,抽象其中因果关系的基本方法。 (一)数学方程方法让人们理解了在一定条件下,特定生态系统的运行。(二)数学建模方法是科学家考察和介入自然事物的中介与桥梁;数学在建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数学模型比实物模型更能够反映事物内在属性的抽象关系。 (三)数学统计方法是人类对事物总体数量、类型及其关系的认识方法。数学统计方法对于认识事物总体状况、分布状态及其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 (四)数学实验方法是把计算机技术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在计算机上以数学方法设计实现的理想实验。数学实验方法丰富了实验的概念,扩展了实验的内容。是一种理想化的数学实践。 5.注意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有何方法论意义? 移植和学科交叉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当代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变得越来越复杂,进行移植与交叉,通过多学科或跨学科的研究,常常能够获得单一学科研究无法获得的创新成果。多学科融合或通过跨学科研究问题也是当代科学和技术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体现了广泛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法。 当代各门科学之间的交叉型越来越大,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往往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带来创新。学科交叉成为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方法。 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考本学科的问题和对象,融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新认识。 所谓跨学科方法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跨学科也是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