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人画产生的历史意义

浅谈文人画产生的历史意义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发展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发展 摘要:文人画,也称文人士大夫画,这样明确指出作者定位是士大夫阶层,文人士大夫古代指官僚阶层。这一阶层的绘画表现手法以水墨为之。文人画是政界中高级知识分子中的精英者的智慧结晶和思想产物,以书、画、文、思想构架起来的一种形式美。后来由文人士大夫阶层推向了社会,由业余走向了专业,在原先的框架上增加了诗词、印章等诸多因素,形成了一直延续壮大至今的形式美本体。 关键字:文人画、变化、发展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当中一个特殊的类别。此一分类并不是根据绘画的内容,而是以画家的身分而定名,画家的身分多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文人士大夫,另还有较特别的──禅僧。 中国文人画始自唐朝的自然派诗人画家王维。其多才多艺,既能书擅画,又妙解音律,以画的造诣而论,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被称为“南宗画之祖”,文人画的开宗人物,受禅宗影响很大。诗作擅以描写山野田园自然风景,如身入诗中景色,他的画更具有这种气质。这种文字与绘画的结合始自王维,所以董其昌称王维的画为“文人画”。自此之后,中国的绘画与诗、词、书法等结了不解之缘,至于在一幅画上落款、题诗、题跋甚至于加盖图章,以及画家以书法笔意作画等的演变,似乎都可说是因“文人画”而产生。 表意境以书入画 “文人画”在创作上强调个人思想、意趣,结合书法、文学、绘画、人品诸种因素。大多数文人画家均以深远闲淡、穆和严静作为绘画创作最终追求的意境,因此他们以最简单的笔、墨、纸、砚为工具,以最概括的黑、白、灰为色彩语言,传达出画家内心最深切的感受。北宋苏轼,米芾、米友仁父子被视作文人画山水最早的典型。米芾不只是画家,亦是著名书法家,其作画力求“平淡天真”,以书法笔意,或露锋缓行或挑笔出锋,佐以下笔的轻重缓急、顿挑、使转纵横,使书法的意韵表露无遗。 中国文人画,从唐朝的自然派诗人画家王维建立以来﹐到了十三世纪元朝﹐开始受到艺术家和文人普遍的重视与喜爱﹐直至清初。此一文人画形式的画风发

谈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谈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中国文人画产生于晋元,兴于宋元,宋元以后文人画作品大量涌现,至明清大盛,并在理论上逐渐完备美学思想体系。文人画的特点是注重神似和笔墨意趣,本文就“以形写神”一词来着重讨论文人画中神似的重要性。 标签:以形写神;神似 中国的文人画有以下三个主要特征:一、“以形写神”而注重“神似”;二、讲求“笔墨”及其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三、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综合艺术性。本文以第一点特征为主要研究点进行探讨。 一般认为文人画始于宋元而盛于明清。因为宋元之后文人画论蔚然成风,作品也大量涌现;而且元代以前的画“多不用款,款或隐之石隙”,诗书画印的结合尚不明显。文人画的确只是到了宋元以后才真正形成了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形式风格,并且在理论上逐渐完备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但本文还是将文人画的起始上溯至晋唐时代的观点。因为作为文人画的主要的本质特征“以形写神”而注重“神似”的理论,是早在晋唐时期就已经确立并予以阐发的。晋时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想”的论点,奠定了中国文人画注重“神似”并逐渐发展为崇尚“写意”的思想。至唐张彦远在《六法论》中,提出了“以形似之外求其画”的论点,他认为“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明显地强调了“气韵”的重要性,“气韵”二字后来变成了文人画千百年来的第一要义。 文人画的涵义,应该是指那些以“以形写神”而注重“神似”的美学思想为创作原则,强调表现作者主观精神及文学意味,并且以文人士大夫画家为主要创作者的中国画。 在文人画的传统中,“以形写神”而注重“神似”的理论,是最主要、最根本、最可贵的。中国传统绘画对于形的认识,不是纯客观的、直接的形体感觉,而是移入了画家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并且经过审美认识和艺术改造的形体感觉,以及尽可能地注入了文学意味。文人画虽然也有写意和工笔之分,但那基本上是在绘画技法和形式意义上的分类,而就对物象的认识和表现来说,其实只可以说都是“以形写神”而注重“神似”的。基于对这种形神的认识态度,文人画可以大大提高笔和墨的表现能力,可以“以书法入画”,可使与描绘物象本身原无瓜葛的题诗、款识和印章成为整个画面的合理组合部分……这样就为画家开拓了描绘主客观世界的广阔天地,特别是给画家提供了抒发胸意、表现自我的极大的可能性和灵活性。 随着文人画的发展,在形与神的相互关系上,总的趋向是愈加强调“神似”。唐张彦远在强调“气韵”的同时,还认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而元倪瓒则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清代郑燮有两句诗说:“画到神情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可见其强调“神似”的程度。

中国画的历史发展简述

中国画的历史发展简述 国画,也叫中国画,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美术界自成一家,特色鲜明,是中华民族的传世之宝。 早在周代,我国就有了人物画像,春秋时期出现了大型壁画。秦汉时期的绘画作品题材多样,种类不一,造型生动,笔法简括,善于以动态传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继往开来的变革时代。佛教艺术的传入,从内容到形式给我国绘画注入了新的血液。佛教壁画空前兴盛,其中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数量最多,也最精彩。专业画家在这时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带来了新的绘画艺术,这标志着中国绘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隋唐画坛更是名家辈出,人物、山水、花鸟画都趋于成熟,为后世所仰慕。阎立本是当时画界的领军人物,他的《步辇图》等作品一直为后人所推崇。中唐是中国绘画史上空前繁荣的时期,人物画达到了一个新高潮,注重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代表人物有吴道子、张萱等。牛马题材开始盛行,以韩滉的《五牛图》为代表,给绘画注入了清新的田园气息。晚唐的绘画又有了新的发展,以周昉为代表的人物画达到完美的境界,疏淡简洁的花鸟画也开始形成。中国画在唐代呈现出五彩纷呈、绚丽多姿的局面。 五代两宋时期的绘画达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顶峰。文人画家的大量出现,使绘画从诗歌中汲取营养,以诗入画的风气更加明显,同时注意写生和技法的探索。文人画在这时大量涌现,主要有苏轼、黄庭坚、米芾等。

(接昨日上文,感谢您的持续关注) 到了元代,崇尚以书入画,强调笔墨情趣的形式感,出现了赵孟頫、黄公望这样的一代宗师。明清两代山水花鸟画成为大宗,宗教、人物画衰落。明代出现了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和流派,如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派,以董其昌、赵左为代表的松江派等。清代形成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对近现代的花鸟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与民间工匠美术家关系更为密切的壁画、版画与年画的发展呈现出了不同的状况。壁画由盛转衰,版画、年画则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壁画的功用大多已为卷轴画所替代,所以壁画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自唐代就已经出现的木刻版画,作为插图在宋元时期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经、史及讲解技术生产的书籍。到了明代,由于市民文化和民俗文学的兴盛,版画在戏曲小说插图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吸引了一些著名画家参与绘稿,佳作叠出。五代北宋时期的年画多以手绘的形式出现,在明中期以前,也开始有刻制的形式问世,但数量较少。随着版画的兴起,木板年画也勃兴起来,至清代已巍为大观。作为最为普及的美术形式,年画在民间曾经起到了传播知识的作用,在西方印刷术冲击中国之前,曾出现了万紫千红的繁盛局面。

2014宁夏教师招聘考试:浅谈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发展

2014宁夏教师招聘考试:浅谈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发展 2014-07-30 09:57:41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 文人画通常被简单的认为古代文人画的画就被称为文人画。但这个概念过于模糊或者不够专业。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泛指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作品,作品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他们用笔气韵不凡,有墨趣之感,多显示雅致,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能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一)宋代以前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名。作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认为“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被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他的绘画作品也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蔚然成风,代代相传。宋代以前,中国绘画已经得到显著的发展,出现了“三家山水”和“徐黄体异”的花鸟画。“三家山水”指的是关仝、李成、范宽,被史家称颂为“三家鼎立、百代标程”、“三家,犹如诸子之正经矣。”“徐黄体异”指的是五代西蜀宫廷画家黄筌擅作工细富贵花鸟,南唐士大夫徐熙则擅长疏淡野逸花鸟画,宋人所云:“黄家富贵,徐熙野逸”,这两人对后世工笔花鸟和写意花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画史称之为“徐黄体异”。 (二)宋代

宋代建立了皇家画院。宋徽宗亲自主持画院,讲求“形似”和“法度”,宋徽宗以写实、形似为主导思想,发展精工细刻的作风。总的说来,两宋宫廷绘画都追求高度的“写实”,有的美术史家把两宋宫廷绘画称为“东方写实艺术的巅峰”。写实艺术发展到极点就容易走向反面。宋代一些具有广博文化修养的画家就发现了这一弊端,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另辟蹊径,首次提出了文人画的理论。 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的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他提出了“士人画”这一概念,“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后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东坡题跋?跋宋汉杰画》)。其次,他抬高了画家王维的历史地位,表现出将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分开来的愿望。再次,他倡导诗情画意的文人画风格,反对完全追求形似的画工风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从绘画实践上看,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可以看到他的美学实践,另外文同的墨竹图与苏轼共同开创了“枯木竹石”的文人画题材。人物画方面,具有很高文学、书法、古物鉴赏能力的李公麟把唐代的“白画”创造性的发展为白描,这种脱离色彩的线条更加强调书法功力和抽象的审美情趣,更加符合文人的审美标准。南宋米芾、米有仁父子独创的“米氏云山”,标志着山水画以简代密地转变,经元初的高克恭继承发展,对元明清的文人画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元代 如果说苏轼是文人画的积极提倡者,那么赵孟頫就是开元代文人画风气的领袖。作为美术理论家,赵孟頫在《松雪斋集》中提出“以云山为师”,“作画贵有古意”和“书画本来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画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文人画的艺术特点 文人画,亦称“士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化修养深厚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区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文人画发轫于唐,于北宋形成体系,至元勃兴臻于大成,经明清继续发展,主要代表画家有苏轼、赵孟頫、徐渭、郑燮等。其特点是,画家多有出世态度,寄情于山水、花鸟、竹木,重视文学修养,强调诗、书、画,印等艺术形式的结合,不求形似只求生韵,追求笔情墨趣,是文人借以抒情、言志的手段。 文人画,兼诗、书、画、印为一体,重表现、尚内美。“文人画”重自然,通常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也有人物画。文人画有四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因此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成为文人画最大的艺术特点,也是文人画文人画的原因,使文人的心灵情感有所寄托。 GAGGAGAGGAFFFFAFAF

诗作为文人画的魂之所在,有浓重的表情达意的抒情性 特征。王维的绘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更是最早确立了诗化的文人画美学原则,为后世的文人画家所追随。 文人画书法中的点、线和笔画间组合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运笔的疾徐轻重,点线的疏密粗细所形成的特有的节奏和韵律,体现文人画家创作过程中特有的心态、气质和个性,并将这些与所表现的事物的形神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心手相应,气力相合,迹虽断而气连,笔不周而意周,画的表现性、抒情性、写意性更加强烈。 文人画多为水墨画,以墨为主要的绘画材料,墨色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干墨、湿墨、焦墨等。文人画重墨趣,运用墨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唯取真淳,返朴归真、大巧若拙。 文人画的线条神采飞扬、删繁就简,以书入画。文人画巩固了对线条美的追求,强化了中国画意象造型的传统,并促成了人们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转向笔墨形式。 文人画不求形似只求生韵,亦既是‘写意’,它以画家 的主观意向为创作源泉,不专注于形似,其用笔时,自然流 GAGGAGAGGAFFFFAFAF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史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史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史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美术鉴赏课,学习了陶瓷绘画等方面的知识,我自小对绘画就小有兴趣,这门课满足了我对绘画艺术鉴赏方面的需求。下面就来谈谈我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方面的一些知识,我国的绘画历史悠久,它的发源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距今至少有七千余年历史。在漫长的艰苦岁月中,我们古代的人民通过辛勤的劳动,在发展生产、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才能,从而创造了绘画这一门艺术。 最初的中国绘画,是画在陶器、地面和岩壁上的,渐而发展到画在墙壁、绢和纸上。使用的基本工具是毛笔和墨,以及天然矿物质颜料。在无数知名和不知名的画家不断探索、创新的努力之下,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并有着自己独立的绘画美学体系,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存世量之大,也是世界上少有的,是我们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艺术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艺术的奇葩。 商、周时期的绘画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绘画应用的范围主要是帛画,壁画、章服以及青铜器、玉器、牙骨雕刻、漆木器等的纹饰。早期基本上是装饰性图案,到西周以后,开始有以表现人物活动为主的纪事性绘画作品,绘画的作者是百工。从风格上看,商代庄严神秘而缛丽,西周趋于典雅,春秋以后绘画内容逐渐更多地反映社会生活,形象活泼生动,技巧上有着巨大的飞跃。 秦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早期建立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国势强盛,疆域广阔,这时期的绘画重视绘画的政治功能和伦理教化作用。具有雄厚博大、昂然向上的总的统一的时代风格,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第一个发展高潮。汉代习俗事死如生,以厚葬为德,薄殓为鄙,这就是使得装饰坟墓,为死者表彰功德的绘画活动规模和数量都达到了空前高涨的程度。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除了绘画的技术技巧渐趋成熟外,著名的画家成批涌现,开始对绘画整体认识作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品评。随着佛教的传播,宗教绘画也乘势兴起,这些都是其发展的标志。这个时代在绘画的创作理论总结、作品的评论上,较之前代再不是只言片语了,而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有了专门的著述。这是一种开创,石窟寺的开凿,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在中国兴盛起来的。石窟中除了石雕或泥塑造像以外,还有大量的壁画。

文人画的发展与传承

文人画的发展与传承 摘要:中国文人画一直备受画坛关注,文人画以区别院体画而出现,争议颇多,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多种因素促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并有很长的发展过程。本文就文人画的发展历程简单做一个梳理。 一、文人画的开端时期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的自然产物.它的出现是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文人画的萌芽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中,姚最的“不学为人.自娱为己”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宗炳也提出山水明志:“澄怀观适,卧以游之”。隋朝开科取士之后,绘画艺术逐渐开始出现了文人身份的画家。在唐代,此种风格形成一个相对的高峰期。晚唐时期兴起了水墨山水画.以文人的高逸之情在笔简形具的水墨画中得到了落实。到了北宋中期,院体画风格极尽细密从精确、华丽、逼真之能事,艺术风格达到顶点,而在此时以洗炼、俭朴、写意为特征的文人画也出现了端倪,兴起一股意在抒发情怀的墨戏之风。北宋苏轼提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画虽小道,第一要有人品,第二要有学问,第三要有才,第四要情才,说到艺术上的工夫”。所谓“人品不高,用墨无法”。在创作的方法论上,反对就画论画,追求象外之意,讲究“胸有成竹”,文人画逐渐开始文学化、书法化。在风格论和修养论上,反对工匠的“俗气”,标榜“逸品”。一种“清心寡欲”、“宁静恬适”的艺术情趣在部分文人士大夫中得到肯定.把文人士大夫绘画从民间、宫廷、宗教的绘画中分立出来,并且推上至尊地位。特别是山水画,可以说达到了绘画的巅峰状态。五代入宋有荆关、董巨,北宋的范宽、李成、郭熙,南宋的刘松年、李唐、马远等,大师辈出。 二、文人画的鼎盛时期 元代是文人画的昌盛时期.也是中国美术史的一个转折时期.因为它是文人画发展的高峰期,从元代开始,文人画成为传统绘画的主要角色。此时很多儒生投身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寄情于笔墨山水。赵孟频有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他在《松雪斋集》中“以云山为师”,“作画贵有古意”以及“书画同源”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浅谈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山水画历程 摘要:山水画的艺术发展历程人们自古以来就有着亲近自然、追逐山水的欲望。“高山流水,小桥人家”是古代人们所追逐的,便出现的山水诗;古人描绘山水,便出现了山水画;古人创造山水,便出现了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密切联系,两者的创作一脉相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 一.起源(石器时代、殷、周、秦汉) 山水画是中国画中的特有的画种之一,说到中国山水画起源得先从中国绘画说起。早在旧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出现使得绘画在陶器的装饰上得以表现;在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装饰图案代表新石器时代绘画的最高水平;原始岩画是中国绘画最早的遗存,原始岩画包含着人类的智慧和本性,反映了原始先民的朴素理想、信仰和生活;而到了秦汉,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宫殿壁画的大量涌现,促进了绘画的发展。这时虽未出现山水画,但出现了表现山水的图画,如东汉时期的山系平陆早园汉墓壁画《山水图》。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面的主要建筑物是“台”。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型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在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囿台主要是满足上层社会阶级,他们用囿台狩猎、游玩、观察天象和气候以及祭祀。而在秦汉园林则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离宫别馆与山水环境结合,范围大到方圆数百里。其中最为有名的是“阿房宫”,它首先在苑囿中建立朝宫,实现了皇家园林里的游赏、居住、朝政等活动的兼容,促使了具有宫苑式的“园”的形成。中国园林从汉起称“苑”。其中以上林苑最为著名,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同时在汉文帝时期还出现了私家园林,《西京杂记》就记述了这个时期茂陵富人袁广汉所筑私园情况:“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内。构石为山,高十余丈,连绵数里。”以山水为建筑要素亦在私家园林中建设。

浅谈文人画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名称浅谈文人画的审美品格 学生姓名邱鹏学号 20094152059 学院美术学院 专业年级美术教育 2009级 指导教师田爱华职称副教授 完成时间 2013年3月28日 吉首大学教务处制

目录 提要 (3) 关键词 (3) 一、文人画的概述及发展 (4) (一)文人画的形成背景 (4) (二)文人画的历史发展背景 (5) (三)文人画的代表人物及艺术主张 (6) 二、文人画的基本特征 (7) (一)修养深厚 (7) (二)言之有物 (8) (三)格调高雅 (9) 三、文人画的基本审美品格 (10) (一)书卷与艺术的融合——文 (10) (二)艺成而下道成而上——真 (11) (三) 画风之品格——清 (12) (四)诗书画印的结合——化 (13) 四、总结 (14)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浅谈文人画的审美品格 【内容提要】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大的一个画派。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由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王维为其创始者,并且为南宗之祖。“文人画”的作者,一般回避社会现实,多取材于山水、花鸟、竹木,以发抒“性灵”或者个人精神,其间有对民族压迫或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文人画家标举“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重视文学修养,这些都是文人画的独特审美品格的体现。所以本文从文人画的形成、发展和文人画的基本特征出发来加以说明文人画的基本审美品格。 【关键词】文人画;审美品格;人品

一、文人画的概述及发展 (一)、文人画的形成背景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中独具特色的风格体系。从表义层面来看,它的作者多属具备较全面、有较深厚文化修养的文人,它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的自然产物,它的出现是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其概念是由北宋·苏轼提到的“士夫画”,到明末画家·董其昌更进一步提出“文人之画”的概念。在近代学者陈师曾对“文人画”有这样一番解释: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流入文人思想的绘画。”同时也讲到“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多种因素促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有一个相当长的演进过程,“文人”即“士人”,指的是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他们是社会中的精英阶层,他们集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于一身,在社会历史的进程当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起,就有关于文人参与绘画的记载,文人自觉参与绘画的人数也大量增加,其作品也被后人复制并保存下来,有关文人画的理论也被记载下来了。 如唐代的张彦远说:“自古善画者,莫匪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说的是:“自古以来善画画的人不是那些高官贵族,而是一些逸士高人,能够表达得精妙并且流传广远,不是那些职业画工可以比拟的”。张彦远对画家和画工作了界定,而界定的标准是画人的身份地位。这为后来文人画的确立产生了影响。虽然唐代文人画家从自身的审美角度发展了水墨山水画,但没有从理论上提出有关于“文人画”的概念,直到北宋·苏轼的“士人画”的提出,就明确了它的范畴。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正说明了文人画的一个重要特色,即诗画结合。并明确提出了文人画与画工的区别,并在他的倡导下,一批文人士大夫直接参与绘画,形成了一股可与宋朝画院抗衡的艺术流派。由此“文人画”也开始明确的出现在绘画史上,所以文人画在北宋正式形成,后成熟于元代,极盛于明清。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24301887.html,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特征 作者:赵田田 来源:《报刊荟萃(下)》2017年第07期 摘要:文人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自然产物,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特殊绘画形 式。文人画是一种综合性艺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中国绘画;文人画 一、文人画的起源与发展 文人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过程中的自然产物,是中国绘画史上的特殊绘画形式。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在春秋战国和秦国时代,尚处于原始风格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养士的现象,其范围逐渐扩大,并开始参与绘画活动,其中有著名的蔡邑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精神史上“及自由,及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与热情的一个时代”。在强大的“士”的发展队伍中出现了顾恺之、曹不兴等杰出画家,其绘画风格向细密、精确、华丽、逼真的方向发展。并驱向“文学化”,唐代此种风格形成一个相对的高峰期。 在北宋中期院体画极尽细密,精确、华丽、逼真的风格发展到顶点时,以苏轼、文同为代表的画家积极实践并倡导洗炼、写意。在南北宋时期,出现了许多文人画家,其代表人物还有黄庭坚、米芾等,他们在文人画的基础之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水墨技巧,劝椿的“画者,文人极也”成为传统的文人画理论,将文人画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同时苏轼也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为文人画走向成熟奠定基础。朴素的绘画风格,成为文人画的发端。这也说明艺术发展规律,当某种表现形式、风格手法或特点,发展到一定巅峰时便无法进一步发展,于是与此相反的风格便应运而生。强调创作者的文化品味,把绘画看作是一场游戏,一种自我消遣,多为乘兴抒发文人士大夫的内心世界。 元代是文人画发展的高峰期,但是,元朝建立后,汉人地位低下,文人更是下层中的下层,主要原因是那个时期重武轻文,文人其社会地位是中国历史上至今为止最为低下,排在妓女与乞丐之后,人格尊严的受损与羞辱不敢想象,同时废除科举更让文人对社会失去光明,于是文人归隐山林、吟诗作画,成为文人消磨时光,忘记痛苦的最佳方式。以赵孟叛、元镇等为代表的画家主张以诗入画,提倡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艺术理念,以书法入画,在画面题诗、诗文与书法的内容与形式要求与画面本身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尤其将诗意入画面意境,将诗文和书法引入构图,使文人画技法更丰富,意境更开阔,文人画的艺术风格和特点由此确定。元代的文人画发展史为中国画发展史上谱写了辉煌灿烂的一页。 明代是文人画继承与发展时期,出现了“吴门画派”,即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明四家”既继承元代文人画的画法,同时又追求院体画风格,完善了文人画的艺术形式,在选材

浅析元代文人画的发展

【题目】:浅析元代文人画的发展 【摘要】:中国画史有三个高峰,一个是宋代的院体画,一个是清代的大写意画,另一个就是元代的文人画。本文首先对传统文人画的概念作一个陈述,然后从元代的社会背景与具体原因两大方面对促进元代文人画成熟的因素作详细分析,并在文章最后进一步说明文人画成为元代美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并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元代;文人画;成熟;影响 【前言】:什么是文人画?文人画也叫士夫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近代画家陈师曾解释文人画是一种画中带有文人意趣和性质,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的功夫,而在画外体现文人思想的绘画形态。也就是说,文人画是一种不不拘泥形似,用以表达心里感受的直抒胸臆的艺术。相对于宋代院体画的写实性来说,文人画是一种写意的画。 近代文人画家冯骥才在《文人画宣言》这本书中阐明了文人画与院体画的区别,他说院体画是一群技术型的专职画师为了俸禄进了画院,画一些供皇帝,大臣玩赏的画。它具有绘画的客观真实性和玩赏性,而没有画家个性和心灵的表现。而文人画具有绘画者本人独立的,个性的精神内容。 文人画在元代的成熟与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这样说,不了解元代的社会背景,也就无法深入的了解元代文人画的内涵。它的成熟除了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密切相关外,还有着各方面的具体原因。正是这两大方面的因素促成了元代文人画的成熟。这一时期产生了一批优秀的文人画家,他们创作出大量优秀的绘画作品,其中有许多成为传世的代表作。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元代的文人画把民族审美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元代美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并对整个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正文】 一.元代文人画兴起的社会背景与文人心理 元代是中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央政府的封建王朝,,那么作为汉族这样一个历史上几乎一直处于绝对强势的民族,却完全沦落于一个少数民族铁蹄之下,这是作为精英阶级的文人们心理上很难接受的,面对元朝科举制度从一开始就废立无常的境遇,加上本来就有的民族间的抵触情绪,就进一步降低了文人的从政热情,从而滋生了他们的厌世和逃世心理。那些通过各种渠道得以跻身仕官的少数文人,也由于受到猜忌、排挤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精神也时时处于痛苦之中,这便使元代的文人们开始面对自己的内心,将绘画作为个人进行精神上自我调节的手段。 二.元代文人画发展,成熟的具体原因 1. 政治环境因素。 元朝初期,画院解体,元朝统治者放松了对绘画的控制。与宋代统治者时常干预绘画相比,元代画家有相对的自主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题材,探索自己的艺术语言,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大量院体画师走向社会,走向民间。他们不再有官府撑腰。那么到了社会上,他们的画虽有高超的技术,但没有新意。一些院体画高手便涉入文人画。

浅谈“文人画”的审美特征

浅谈“文人画”的审美特征 “文人画”,顾名思义就是文人画的画。《辞海》中对文人画的解释是:“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文人画”的特点不是追求“再现”客观对象,而是追求“表现”客观对象。在表现形式上奉行的是一种“意象化”原则。所谓“意象”,指的是介于“物象”与“心象”之间,以“物象”充实“心象”,以“心象”升华“物象”,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中国绘画是大文化的产物,是与哲学、文学、书法、历史以及画家人品、修养等因素紧密相关的艺术。 我国文人画的萌芽始于唐宋,发展于元,兴盛于明清。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不仅开启了水墨画的先河,还以诗入画,后世尊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宋朝时期,苏轼、米芾等在王维水墨画的基础上以书法入画,实践并发展了其水墨画技巧,苏轼提出的“士人画”概念使文人画进一步成熟。元朝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大量文人通过绘画遣兴与自我发泄胸臆,在艺术上提倡“高雅”、“平淡”、“天真”。这一时期诗文印信也逐步进入画面,不但形成画面结构上的布局组成部分,而且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心声。诗书画相连,诗中有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情贯注于画作之中,相辅相成,这标志着文人画的成熟和完善。明代大家董其昌在苏轼的“士人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区分南北宗和文人画的理论。清代是文人画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大家,有“四僧”,其中最出名的是石涛和“八大山人”,他们是明末遗民,在画面上营造出了一种萧瑟惨淡的艺术意境,以此来寄托自己悲愤的感情,抒发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慨,寄寓国破家亡之痛。 中国传统哲学对文人画的影响很大。传统哲学是一种教人修炼心性、提升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哲学,因而对古代文人的思想、人格、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文人画理论崇尚道德人格的完善与超越尘俗的精神追求,注重绘画的人文精神与主体精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画家的道德人格修养是文人画的理论基石,是儒家思想影响文人画主体的反映。陈师曾在谈到文入画之要素时,将人品列在第一。书法中也有“字如其人”之说。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这种把作家的人格包容在对作品的审美过程之中,把作家的道德人格作为作品的基础,也是一切文人艺术的审美标准。 注重画家的道德和人格修养,表现在文人画的实践中,是比兴手法的运用,是儒家思想对文人画的本体的影响。比兴既以物喻人,缘物寄情,借物来表达作者主体的人格与精神。因此,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石、高山、渔隐之类,文人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他们眼中的自然景物是君子的化身,如文人画家喜欢画的荷花和梅、兰、竹、菊。无非言志抒怀,把它们视为自身思想与人格的化身。荷花出污泥而不染主廉洁,梅花象征坚贞主清高,兰花恬静幽香主纯洁,竹子刚劲不屈主气节,菊花示高傲脱俗显性格。通过人格化手法的运用,使其思想内涵与审美价值远远超过了自然形象本身,蕴涵着高尚的人文精神。 崇尚精神自由与超越尘俗的境界是文人画的内在特征,是释道思想对文人画

文人画的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历程 摘要中国文人画一直备受画坛关注,文人画以区别院体画而出现,争议颇多,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多种因素促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并有很长的发展过程。本文就文人画的发展历程简单做一个梳理。 关键词文人画士大夫笔墨情趣诗书画印 中国文人画的特殊性历来受到世人的关注,什么是“文人画”?不应仅简单的理解为文人士大夫所做的画,而应将其看做为一种画体,则更为准确。这种画体强调笔墨情趣,注重胸中意气的表达,与院体画相比,文人画更讲究神似,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传达,倡导诗书画印一体。 文人画的本质特征是以形写神,这种思想在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论点,奠定了文人画重神韵轻轮廓的特点。唐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提出了“以形似之外求其画”的论点,他认为“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在这里他强调了“气韵”在作画中的重要性,“气韵”二字便成为文人画最为重要的美学思想。 唐代王维被认为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他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王维把画与诗相互融会贯通,其诗意境悠远,其画富有神韵,他笔下的山水景物常常是用墨略施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在他的画作里,形象与笔墨相得益彰,抒发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感受。王维开启了唐代的水墨山水,对文人画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

作用。 北宋后期至南宋时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大转折时期,苏轼不仅提出了文人画的理论,并且通过自身的实践使文人画理论不断扩展,他提出绘画不仅要表现景色,更要传达意境,是后世文人画重格调、重意境的开端。苏轼在诗词方面的深厚造诣造就了他对文人画的独特见解。他曾品评王维的诗画,说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映了他主张诗要有画意而画要有诗情的文人画主张。宋代的文人画理论为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方向,对绘画的发展和画风的演变带来了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 诗词书画艺术的共同繁荣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宽松自由的环境,北宋期间以文同、黄庭坚、李公麟和米芾等人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以书法入画,他们更加注重发展水墨技巧。米芾与其子米友仁开创的“米氏云山”,巧妙的运用宣纸的特征,将王维的水墨渲染加以利用并发展,充分发挥水墨多变的特征,形成“五彩墨色”的特殊效果,表现了烟云变换、雨霁朦胧的江南水乡风貌。“米氏云山”的墨戏趣味充分展示了不求形似,聊写胸中之气的文人画思想,寄托了文人高贵的气节和高尚的情操,为后世的文人画家所推崇。 到了元代,文人画进入了兴盛时期。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重武轻文,致使更多的文人将经历、情感寄情于山水,从事绘画创作。元代山水更加强调笔墨情趣,元初赵孟頫提出“古意说”,他提倡书画结合,将“意气”作为绘画的最高追求。以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为代表的文人画家将文人画推向了高峰。黄公望的画简远逸迈,笔势雄伟,

中国绘画发展史

概述 从我国各地原始岩画及1986年发现于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地画来看,我国绘画历史已不下5000年。明清前绘画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手法。之后外来绘画艺术不断传入,丰富了中国绘画的体裁。油画、水彩画、漫画、宣传画等相继发展起来。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 编辑本段概况 明张宏《华子冈图》局部 史前绘画 绘画的萌芽 中国绘画艺术推前至旧石器时代内蒙古阴山岩画。它是一条东西长达300公里的画廊。人们因为宗教和巫术创作了这些图像。

新石器时代的绘画以岩画和彩陶为主,绘画了日常生活和狩猎、舞蹈、祭祀和战争 人面鱼纹盆 鹳鸟石斧图 先秦绘画 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先秦绘画遗迹及其之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被推测为大部分的绘画都绘制在了易于腐烂的木质或者布帛上面。在商代的多处墓葬中发现了残存的彩绘布帛,木质

品上的漆画残留。其上多用红黑两色。 秦汉绘画 秦汉时期,绘画变成了褒奖功臣的有效方式,我们可以从壁画墓、画像石及画像砖墓中见到当时绘画的遗迹。 秦都咸阳宫壁画遗迹

东汉壁画 汉代帛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艺术方面的变化更多的是体现在书法艺术方面,楷书真正出现了。曹不兴创立了佛画,南方出现了顾恺之、戴逵、陆探微、张僧繇等著名的画家,北方也出现了杨子华、曹仲达、田僧亮诸多大家,。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隋唐时期的绘画 隋代的绘画风格,承前启后,有“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特点。山水画表现出“远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空间效果,山水画开始独立出来。 唐代的绘画在隋的基础上有了全面的发展,人物鞍马画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先后成熟,花鸟与走兽也作为一个独立画科引起人们注意,可谓异彩纷呈。破墨山水也开始出现。花鸟画的发展虽不象人物画和山水画那样成熟,但在牛马画方面却名家辈出,曹霸、韩干、陈闳、韩滉与韦偃等都是个中好手。此外,著名的画家王维、卢稜伽、梁令瓒等也名重于时,时至今日还能看到他们的传世作品或者后世的摹本。 周昉仕女图

浅谈宋代文人画的艺术特色

浅谈宋代文人画的艺术特色 引言 日本美术史家大村西崖和中国画家陈师曾对文人画的艺术特色、画家身份及历史渊源做了较深入的研究。陈师曾的关于文人画特质的论述,即“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空善”的理论,在理论界产生深远的影响。另外陈中浙先生在其所著的《苏轼书画艺术与佛教》中深入阐释了文人画与禅宗的关系,对我们了解宋代文人画的画论观念及其作品的艺术特色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宋代是一个极其重要和关键的时代,尤其是北宋的文人画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代绘画艺术及其绘画美学都很繁荣,画派之间的斗争也极其频繁,文人士大夫画家作为一个新兴的绘画群体,他们的绘画美学思想不仅冲击了宋代院体画画家们的审美思想,成为时代的主流,而且对后世的文人画与文人画理论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宋代文人画艺术对文人画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具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人画的概念及其发展情况 文人画是一个范围较广的概念,若从作者是文人士大夫论,则不但许多山水画,人物画应当列入文人画,如顾恺之也被某些论著列入文人画范畴。从艺术手法来说,也包含了工笔重彩,密体,疏体之类,可以说,它好似和民间画工的所谓匠画及院体画家的院画相区分的一个概念。若从艺术手法论,如董其昌则主要从笔墨技术着眼,把他们认为有笔有墨的画家如王维、张璪、董源、巨然等画家列入文人画,所以文人画本身也是一个并不确定的概念。 但从中国绘画美学的角度看,和禅宗的注重主观内省的观念想联系,注重审美主体的人品和文化修养的一些文人名士,寄情翰墨,以描绘梅兰竹石以比喻文人德行的一类画,才是典型的文人画。他们重意不重象,重神不重形,重视书法和绘画的联系,重视绘画的文学性内涵,所谓诗画一律,以及在艺术手段上主要以水墨渲染的简约的笔墨技法为主要艺术手段,在审美趣味上追求出世、雅逸、脱俗的审美境界等,是其基本的艺术特色, 具此理解,则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五代两宋时期,由于当时源于唐代的禅宗哲学依然很兴盛,他们便适应了由于各种原因失意的知识分子的心理需要,并且在北宋中后期以后形成巨大的艺术潮流。当时对绘画的收藏、品评和延纳画家作画已在上层文人士大夫中蔚然成风。更有不少文人亲身参加绘画实践,像诗词一样用以寄兴抒怀,在题材选择、形象处理及审美情趣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要求。他们在画幅上题字咏诗渐次增多,开辟了书画题跋的新天地,并能自觉地将书法艺术的表现形式引入绘画中,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段。两宋时期文人士大夫中涌现了仲仁、扬无咎的墨

文人画的形成发展

文人画,西方人称之为Literati painting ,是中国绘画中独具特色的风格体系。从表义层面来看,它的作者多属具备较全面、较深厚文化修养的文人。它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北宋苏轼明确提出了“士人画”的概念。元初赵孟頫等人使用了“士夫画”的概念,晚明董其昌更进一步提出了“文人之画”的概念,现代画家兼理论家陈师曾指出:“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的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次之所谓文人画。”“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多种因素促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有一个相当长的演进过程。早在两晋时期,文人就表现出“学不为人,自娱而已”的创作态度;唐代在理论和技术上都为文人画的出现做了许多准备,张彦远提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王维的画体现了诗人兼画家的审美情趣;中晚唐破墨山水画法为文人画提供了形式的可能性;五代的董源、巨然在山水画上追求平淡天真的笔墨情韵,则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直接的艺术规范。文人画正式产生于北宋,成熟于元代,极盛于明清。 随着文人画的发展,其特征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两宋(960-1279)文人画出现在北宋,除了绘画风格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外,还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唐代社会上形成了一个以个人文化修养为标志的文人阶层,到了北宋,完备的教育制度和有史以来最为宽松合理的科举制度使通过教育进入上层社会的仕宦人数渐多,其地位和影响都逐渐提高,于是他们找到绘画来作为体现他们趣味的、可以托物言志的文艺形式。

文人画的鉴赏要求论文

《浅谈文人画的鉴赏要求》学院: 姓名: 班级: 学号: 班号: 姓名序号:

目录 摘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关键词:文人画、鉴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绪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鉴赏要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1文人画历史渊源的追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2.2文人画家人格精神的探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3文人画作者对艺术的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4文人画注重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参考文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浅谈文人画的鉴赏要求 摘要 收藏,是文化的鉴赏,是一种精神活动。鉴赏有“鉴”、“赏’,二义。鉴者,鉴其真伪赏者。品其高下,二者相联系而有区别。高明的收藏家,不仅有鉴定真伪的眼力,还要有品其高下的目光。如果说鉴定真伪是收藏的基础或者前提,品其高下则是收藏行为的提高和升华。只有从鉴识进人品味的层次,收藏方可以称为精神生活。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风格流派,具有独特的审美趋向,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印等的完美结合。其重主观、重表现、重写意的美学思想,崇尚笔墨韵味,强调空灵简淡的审美境界,深受禅宗美学影响,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文人画、鉴赏。 1.绪论 了解文人画的鉴赏技法,掌握最基本的文人画鉴赏手法,通过对文人画的鉴赏,了解作者的作画技法,蕴含感情,推及当时的历史阶段,鉴赏当时人文艺术,了解历史背景。 2.鉴赏要求 2.1文人画历史渊源的追溯 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多种因素促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有一个相当长的演变过程。早在西晋时代,一些画家就在创作中表现出某种文人画的 1

文人画的发展史及其代表人物

文人画(Southern School )亦称“士夫画”,中国画的一种。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夫画”,明代董其昌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目为南宗之祖(参见“南北宗”)。但旧时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阶层的绘画艺术,鄙视民间画工及院体画家。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曾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非闾阎之所能为也。”此说影响甚久。近代陈衡恪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抱负,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对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崇尚品藻,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姚茫父的《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评:“唐王右丞(维)援诗入画,然后趣由笔生,法随意转,言不必宫商而邱山皆韵,义不必比兴而草木成吟。” 历代文人画对中国画的美学思想以及对水墨、写意画等技法的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 文人画的特点 文人画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涌现出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 历史发展 宋代以前 文人画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衡、蔡邕皆有画名。画品虽不传世但是典籍皆有所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心论调。使历代文人将其尊为绘画的宗旨。宗炳以山水明志“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充分体现了文人自娱的心态。唐代诗歌盛行,大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他的绘画作品成为后世文人画家的范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蔚然成风,代代相传。宋代以前,中国绘画已经得到显著的发展,出现了“三家山水”和“徐黄体异”的花鸟画。 宋代宋代建立了皇家画院。据《画继》作者邓椿记述,宋徽宗亲自主持画院,讲求“形似”和“法度”,法度是要学习传统,形似是要真切细致地再现客观事物。宋徽宗以写实、形似为主导思想,发展精工细刻的作风。宣和画院的上述画风在南宋绍兴画院继续得到发展,画家追求形象的逼真,构图的提炼。总的说来,两宋宫廷绘画都追求高度的“写实”,有的美术史家把两宋宫廷绘画称为“东方写实艺术的巅峰”。写实艺术发展到极点就容易走向反面。宋代一些具有广博文化修养的画家就发现了这一弊端,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另辟蹊径,首次提出了文人画的理论。 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的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他提出了“士人画”这一概念,“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后发,看数尺许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东坡题跋?跋宋汉杰画》),其次,他抬高了画家王维的历史地位,表现出将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画工)分开来的愿望:“吴生 虽绝妙,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鬲谢龙樊。”(凤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再次,他倡导诗情画意的文人画风格,反对完全追求形似的画工风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