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

纸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
纸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

纸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

紙質文物的修復與保護

第一章紙質文物的演變過程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造紙的國家,她為人類社會的文明和發展作出了顯著貢獻。紙是

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極其光輝的一頁。紙是紙質文物主要構成材料,紙

質文物是由紙、書寫的墨跡、印刷的油墨、繪畫的顏料以及粘合劑等材料所構成。

目前發現的早期紙質文物,如漢時期的古紙、魏晉之間的紙中文書、敦煌手卷等,其中

《戰國策》殘片(約當西元265-270年)為存世最古之古書抄本,《太上玄元道德經》為存

世最古之經紙,為麻類製成,偶有間雜動物毛及棉纖維者。西晉時張華《博物志》成,武帝

賜側理紙萬番,則為抄紙使用滑液之始,張華亦用桑枝皮造紙。相傳葛洪因煉丹所需製作黃

麻紙。王羲之書「蘭亭集序」用蠶繭紙鼠鬚筆,「快雪時晴帖」現藏故宮博物院,為麻製紙,

右軍傳云:「窮萬穀之皮斂無半分之骨」,此知右軍已用楮皮製紙。而敦煌藏手卷等紙寫文件

約一萬件,亦多用麻或楮製。唐代開元時期的藏書共125,960卷,皆為益州麻紙。後漢摺本

印刷佛經為存世最古之摺本印刷物,中國書籍約於此時,改卷子為摺子本,而至北宋始用單

面印刷摺背線裝書。蘇東坡嘗謂:「今人以竹為紙,亦古所無」,至元明時代更有採稻草製紙

者。

兩岸博物院所典藏中國歷代書畫作品,不但為一藝術欣賞的對象,更為一寶貴的史料,

時代包涵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長達千餘年之久,其主要材質不外絹、紙、墨

及繪畫顏料,初期多繪於絹上,畫絹於畫史上記載:「唐人五代絹素粗厚,宋絹輕細」,後因

造紙技術的改良普及,至宋以後,畫家漸多用紙。為了便於收藏展示,往往選擇搭配畫心(書

畫作品主體之絹紙心)且質佳的宣、棉紙加以托裱,除加固畫心外,多裝裱成卷、軸、冊或

框式,以利張掛展示或收藏保護。

唐太宗用麻紙寫敕,黃紙寫詔;高宗以白紙多蛀,頒下「詔制敕並用黃麻紙」;後曾因

圖書損壞嚴重,召藝工及天下畫工入京修內府圖書。南宋孝宗時,《左傳》《國語》等書多蛀

傷,奉敕用棗木椒紙各造十部,至清約六百年,無一遭受蟲蛀,可見歷代對紙質文物的保存

維護工作深為重視。

紙質文物的演變過程,則與主要構成材料紙的發明及造紙術的改良製作的進程有著直接

關係,試略加分述之。

第一節紙的發明

紙發明於何時?是誰發明的?長期以來在學術界爭論不休,一般都認為,紙是東漢時的

宦官蔡倫發明的,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發展,出土的紙文物為我們回答紙的起源問題,提供

了有價值的實物標本。1933年考古學家黃文弼先生在新疆羅布卓爾漢代烽燧亭遺址中發現麻製紙張。1957年5月8日,在陝西西安灞橋附近又出土了西漢時期的麻紙(亦有一些造紙及學術界人士認為,是否為麻絮而非紙),1978年在陜西扶風則發現漢宣帝時麻紙。以及

在甘肅武威、內蒙等地出土的古紙殘片。這些實物的發現,證明早在蔡倫以前,我國人民已

發明用植物纖維造紙了。

到了東漢(公元105年),蔡倫在前人實踐的基礎上總結了民間造紙的經驗,採用官府提供的設備加以改良、提高和推廣,使造紙術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從此,我國造紙業得到進

一步的發展。

第二節中國造紙術的進程

一、中國造紙術的起始及發展階段

蔡倫之後,左伯在總結蔡倫造紙術的基礎上,在造紙原料、工藝上又作了進一步改正。

如果說,西漢是中國造紙術的起始階段,那麼魏晉南北朝則進入發展階段。這時期的造紙術

與漢代相比,不僅在產量、質量等方面有所提高,而且造紙原料擴大,設備更新,出現了新

的工藝技術,並且用黃孽汁浸染紙張,以防蟲蛀等措施,是我國人民染潢技術的首創。

二、中國造紙術的興盛時期

隋唐五代是中國造紙術的興盛時期,其造紙原料比魏晉南北朝又進一步擴大,成本降低,

紙製品在日常生活中廣泛應用。同時,在改善紙漿性能,改革造紙設備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

進步和提高。隨著對外文化交流,造紙術從東、西、南三個方向傳播到日本、阿拉伯和印度、

尼泊爾等東南亞、東亞和西亞各國。

三、中國造紙術的成熟階段

宋元時期稱為中國古代造紙術的成熟階段,造紙原料從原來的樹皮、麻、破布和舊魚網,

又增加了竹子、稻草、麥桿等。由於造紙原料的擴大,造紙技術革新,造紙設備改進,這一

時期造出來的紙,比前代數量更多、質量更高的各種紙,如竹紙和麥、稻桿紙,這標誌著造

紙史上的新紀元。紙在繪畫、印刷、貨幣等方面廣為應用,同時紙製品還運用於製作衣服、

帳、被和枕頭等,成為縑帛、紡織品的部分代替物。四、中國造紙術的集大成時期

明清時期的造紙術可以說是集大成的階段,不但造紙的原料、技術、設備和加工方面大

為改進,就是紙的產量、質量、用途、產地均比前代更為增長。甚至還出現了專門記載造紙

和加工技術的著作,為前代所少見。

五、中國近代工業造紙的發軔

隨著紙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原來傳統,手工造紙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和日常生活的要求。

在工業革命浪潮影響下,清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於香港設大成造紙廠,李鴻章於1891

年引進了西歐造紙機器和技術,在上海創辦了機器造紙廠--「倫章造紙廠」,從此,使我國造紙業開始步入到機器造紙階段,後續於上海浦東設「華章造紙廠」,上海龍華路設「龍章

造紙廠」,1911年張之洞於漢口設「度支部官紙廠」。至1978年臺灣計有造紙廠170餘家,

紙及紙板產量,居世界第22位。

在紙尚未發明或普遍使用之前,文字刻在龜甲、獸骨、玉石器、金屬上,有的書寫在竹

簡、木牘、縑帛上,由於這些載體笨重,而保存、閱讀、攜帶極不方便,因此,難以普及、

推廣,阻礙了文化傳播與交流。隨著紙的發明、生產和使用,使紙成為書寫、繪畫、印刷的

載體和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它對思想、學術的廣泛傳播起了巨大的作用,對於推動

人類社會的進步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歷代遺留的手稿、圖書、繪畫、經卷、報紙、文獻等,都是歷史真實的記錄,是研究歷

史、政冶、科技、文化、藝術的原始材料,不僅數量多,而且內容相當豐富,是中華民族寶

貴的文化資產,對於研究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隨著歲月的流逝,由於內在因素(酸化和材質的變化)以及外在因素:溫度、濕度的劇變、光的照射、有害氣體的侵蝕、昆蟲的蛀蝕、微生物的滋生,機械的磨損、撕破、鼠咬、火災、

水災等都會造成紙張的變質和損壞,甚至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因此,研究紙張損壞的原因

及其維護方法,延長其使用壽命,便成為紙質文物保護的一項迫切任務。

第二章紙質文物的構成材料

紙質文物是由紙、書寫的墨跡、印刷的油墨、繪畫的顏料以及粘合劑等材料所構成。這

些材料質量的好壞,直接關係著紙質文物能否長期保存的內在因素。

第一節造紙的主要材料

紙是紙質文物主要構成材料,紙的種類可分為手工紙和機械紙。手工紙有麻紙、皮紙、

藤紙、竹紙、棉紙,還有宣紙、毛邊紙、連史紙等。19世紀末,機器紙逐漸代替了手工紙,常用的有新聞紙、印刷紙、打字紙、有光紙、圖畫紙、牛皮紙等。

造紙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纖維,而植物纖維的種類很多,基本上可分為:韌皮纖維、莖纖維和種毛纖維。

一、韌皮纖維:

是古代造紙主要原料,由於含纖維素多,一般多在 60% ~ 83% 之間。加上纖維長達120~180毫米,纖維長度比寬度約大於950至1230倍。由於韌皮纖維很長,造出紙來很堅

韌。

二、莖纖維:

如竹、稻草。其纖維素含量在24?~ 60% 之間,長度比寬度約大於 100至 200倍。紙

張在不同時期,選用什麼材料和工藝製作,其紙張的成份、性能是不同的。三、種毛纖維:

如棉花,棉花纖維素含量最純、最多,一般可達 90% 以上。纖維長度比寬度大約有

1250倍。由於纖維特別細長,交結力好,質地強韌、組織細致柔膩,造出來的紙較耐磨、

耐久。

第二節修護紙質的種類

破損紙質文物(書籍、繪畫)的修補或裝裱中經常遇到的是,如何選配顏色、質料、性

能、厚薄相當的紙張,是關係著紙質文物維修質量好壞的重要因素。故就書籍、繪畫維護中,

經常遇到的各種紙質,依其時代、質地、性質和特點,加以簡述之:

一、麻紙

麻紙就是以麻類纖維(萱麻和大麻)製的紙張。常見的有白麻紙、黃麻紙、麻沙紙、旱

灘坡紙等。

二、藤紙

藤紙早在晉代已有製作,到了唐代已在浙江、江西兩省大量生產,其紙是用藤樹皮的纖

維所造。當時有白藤紙、青藤紙、黃藤紙之分。

三、宣紙

宣紙是用檀樹皮、稻草為原料製成的手工紙,出產於安徽宣州而得名。此紙質地柔軔、

潔白平滑、細緻勻整、色澤經久不變,被譽為「滑如春冰密如蠶」的美稱。宣紙屬皮棉紙類,

因品種規格繁多,不一一詳述,常見的有:羅紋紙、棉連紙、玉版宣、單宣、十刀頭、夾連

紙等,為我國唐、宋以來的古代書畫所採用的紙。

四、棉紙

棉紙又稱皮紙,是以楮樹皮為原料製作而成,質地細柔、富有軔性。從紙的縱面撕去,

其斷裂處呈現絲棉狀,因而得名。棉紙的品種因地而異,常見的有河南棉紙、貴州棉紙、上

海棉紙、遷安棉紙、蠶繭紙、藏經紙、高麗紙、冊子紙、美濃紙、開化紙、太史連紙等20

餘種。

五、竹紙

竹紙是用石灰處理的嫩竹為原料製作而成,因顏色略呈黃色,又稱「黃紙」,主要有:

毛邊紙、毛太紙、川連紙、元書紙、梗棒紙、連史紙等十餘種。

六、其它紙

除了上面介紹的幾種紙以外常見的還有牛皮紙、磁青紙、虎皮宣、蠟箋紙、發箋紙、金

紙等。

第三節書寫材料

在紙上書寫、印刷、繪畫所用的材料為墨、顏料、墨水、圓珠筆油、鉛筆及膠料等,茲

分別略述如下:

一、墨和墨汁

墨在我國已有4700年左右的歷史,相傳西周刑夷始製墨,秦以前多用天然石墨,秦以

後出現人工造墨。漢墨重點產地在陜西漢陽,古稱「隃縻」。到了唐代,塊墨不僅聞名於中

國,而且當時的徽墨已經聞名於世界。歷代製墨名家輩出,如魏之韋誕、南唐之李廷珪、北

宋潘谷、明代程君房、方于魯、清代曹素功、胡開文等,尤其製墨名家李廷珪的墨,頗為時

人喜用珍藏,更有「黃金易得、李墨難求」的美名。

(一)製墨的主要原料為炭墨煙、動物膠、防腐添加劑。 1.炭墨煙:

為有機之碳氫化合物於不完全燃燒下,集煙而成,由於燃燒的原料不同,可概分為松煙、

油煙、漆煙和工業炭黑等四種。松煙乃以松枝燃燒而成,取煙方式原採「立窯」,後改採「臥

窯」,以清煙為上,一般松煙墨之墨色深重,較缺乏光澤。油煙製墨始於南唐,至宋才流行

於世,古人曾採菜油、豆油、豬油、皂青油、麻油、桐油煙造墨,其中以桐油煉煙為墨,寫

成的墨色黑潤而光亮,經久不褪。漆煙則於宋代有以古松蘸漆渣煉煙者,明代程君房的漆煙

墨質地最佳,是燃燒桐油和一定數量的漆而成的,其字跡特別有光澤,頗得人們喜用。工業

炭黑為礦物油或工業煙經燃燒提煉而成,品質較差。 2.動物膠:

動物膠為一種蛋白質,由骨膠原經水解而成,種類以骨膠、皮膠為多,大底加工方式為

經取料、水洗、石灰浸、去除非膠蛋白質、酸洗、水煮、過濾而成。歷代曾用鹿角膠、魚鰾

膠、牛皮膠等,其作用使炭墨的微粒粘固在一起,便於製成塊狀,使書寫的字跡牢固。

3.防腐添加劑:

其作用為防止動物膠生霉、改善氣味、色澤或黏度,歷代名家所用防腐添加劑亦多有差

異,種類統計近千餘種,常用於防腐及改善氣味的有龍腦、麝香、丁香、檀香、甘松、藿香、

零陵香等,改善色澤以增光助色的有朱砂、雌黃、珍珠粉、金箔、銀箔、硫酸銅、銀硃、秦

皮、地榆、紫草、茜草、黃蘆、黑豆、五倍子、胡桃、牡丹皮、薰草豆、石榴皮等,改善黏

度使墨堅而不裂則有於不同製成分別添加梣皮、蛋白、生漆、紫礦、木賊草、當歸、皂角水、

巴豆汁等,甚或有另添加各式藥物如熊膽、犀角粉、藤黃、丹參、黃蓮、烏頭、大梅片之類。

(二)傳統製墨程序

可依序細分為1.浸油2.煙碗3.燒煙4.篩煙5.和膠6.用藥7.搜煙8.蒸劑9.杵擣10.秤劑11.

鎚鍊12.丸扞13.樣製14.入灰15.出灰16.印脫17.修墨18.陰乾19.描字著彩20.包裝等。煙以

細而輕者為佳,而且愈陳愈好,且需經漂洗及篩選。和膠及杵搗則為製墨的重要工序,膠的

比例往往視工法、添加物及環境氣候的不同有所差異,膠以勿過重或過輕為宜,膠多則利於

成型及發彩,膠過重又會滯筆,古有所謂「輕膠十萬杵」的說法,用膠偏輕時,杵搗的工夫

則更為繁複。

(三)墨汁的主要原料

墨汁的主要原料為炭煙、膠料、添加劑和溶液等,一般經由機械的加工而成。炭煙的種

類繁多,包括各種礦植物及動物原料經燃燒或熱分解而成。膠則除動物膠外,多採植物膠(阿

拉伯膠)或各種合成膠如壓克力膠、聚醇樹脂等。添加劑則有各式穩定劑、滲透劑、濕潤劑、

防腐劑、芳香劑等等。

比較之下墨汁的使用便利性較墨錠為佳,但因大量使用各式各樣合成材料,以防止其變

質沉澱及腐敗,其是否會對人類及紙質文物造成不利的影響,將是有待進一步加以評估及探

討的問題。反觀中國墨錠的特質在於色黑有光澤,墨質穩定,且墨色耐久不變,在遺存的千

年古文書及繪畫中仍可見神采如新,遠非其他文明古國如埃及、希臘、羅馬的墨所可比擬。

中國墨的品質特殊,曾為其他國家爭相仿製而不可得,十七世紀時法國傳教士拉康特(Louis

Le Comte)曾說:「中國墨品質極佳,法人一再仿造而不得。」杜哈德(duHalde)於西元1735

年亦稱歐洲人企圖倣製中國墨而未能成功。故中國的墨為歷代重要的發明,不但用來書寫作畫、印刷拓碑、飾染宮殿、婦女畫眉,又可作治血症與目疾的藥物,它的主要特點是不變

色、不褪色,不論六朝唐人寫經,或五代初印本,經過千年或是一千五六百年,還是漆黑發

光。其主要因素為碳的化學性質在常溫下很穩定,加以傳統合膠加工的程序已累積出許多方

法,所以經書寫而成的字跡,能耐熱、耐水、耐光、不易褪色,適於長期保存。

二、墨水

墨水是隨著書寫工具的改正,如鋼筆的使用而出現,從其原料的化學性能,可分為藍黑

墨水和顏色墨水。

(一)藍黑墨水

又稱鞣酸鐵墨水,是由變黑持久不褪成份、色素成份、穩定劑、抗蝕劑、潤濕劑和防腐

劑等組成。

1.變黑持久不褪成份:

主要是鞣酸(C4H10O9)、沒食子酸(C7H6O5•H2O)和硫酸亞鐵(FeSO4)等

成分彼此化合,生成鞣酸亞鐵和沒食子酸亞鐵,氧化後都變成不溶性的高價鐵,即鞣酸鐵和

沒食子酸鐵,前者增強耐水性,後者增強變黑性,這樣使墨水耐水、變黑,色持久不褪。

2.色素成份:

目前常用的是酸性墨水藍和直接湖藍染料,黑水藍是墨水的主色,水溶液遇酸不變質,

但遇鹼則變為棕色。直接湖藍在墨水中起助色作用,由於其中含雜質較多,不宜多用,在潮

濕環境易長霉。

3.穩定劑:

在墨水中加穩定劑的目的,主要是消除墨水的沉澱,以免書寫時發生斷水現象。常用的

穩定劑有硫酸(HSO4)、草酸(COOH)2、甲醛(HCHO)溶液。這些穩定劑都具有一定酸性,給紙張酸化埋下了潛在的危害,不宜多用。 4.抗蝕劑:因墨水中加入的穩定劑具有較強酸性,為防止腐蝕,常加抗蝕劑,使它和鐵質結成薄膜,

降低硫酸的腐蝕作用 90?。使墨水中的含鐵量不會因腐蝕筆尖而增加,從而增加了墨水的

穩定性。

5.潤濕劑:

為防止墨水中的水份蒸發,造成書寫不便,在墨水中加入不易揮發,且有吸水性的丙三

醇〔C3H5(OH)3〕,使筆尖保持濕潤,以利書寫。 6.防腐劑:

墨水原料中所含有機物等物質,在潮濕環境下容易腐爛、長霉,為防止腐爛常加苯酚或

五氯酚鈉等藥劑為防腐劑。

(二)純藍墨水和紅墨水

純藍墨水和紅墨水是屬於有機染料墨水,雖色澤鮮豔,但字跡的堅牢性不如藍黑墨水,

其字跡容易褪色。而紅色墨水遇水很快就褪掉滲化,應特別加以注意。

三、顏料染料

中國繪畫常用的國畫顏料,可分為天然礦物顏料的石青、石綠、褚石、朱砂、明礬等,

植物顏料有花青、藤黃,動物性顏料有胭脂、洋紅、辱粉,金屬性顏料有泥金、泥銀、鉛粉、

鋅鈦白等多種。

四、膠礬

國畫顏料的調製、礬絹、礬紙作畫、全色都需要用礬、膠,膠分動物膠與植物膠,動物

膠有牛皮膠、鹿膠、驢皮膠、骨膠、黃魚膠等,植物膠有樹膠、白芨膠、石花菜膠等,以牛

皮膠、骨膠較為常用。

礬,又稱「明礬」或「白礬」,用礬礦石燒成。繪畫裝裱為了保護紙絹、增強抗水力、

減少伸縮性,調成膠礬水刷在紙絹上。鑲料染色顏色水當中加適量膠礬水,促使色度均勻。

膠礬水的調製,通常是一克膠加60ml的30?熱水,把膠浸一天後如未化,則用文火隔水燉,

溶化成膠水,每一克礬於冬季加10?溫水浸化成礬水,用二克膠一克礬的比例,俟膠水、

礬水冷卻後,將兩者混合,用木棒不斷調勻,即成為比例適當的膠礬水。

膠礬水雖能增強紙絹的抗水力,但明礬在潮濕環境中吸收水份,促使明礬分解產生硫酸,

會加速紙張的酸化,是值得注意和重視的。

第三章紙質文物損壞原因及機理

第一節內在原因

一、造紙原料

造紙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纖維,植物纖維的主要化學成分是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三

大成分。另外還含有少量單寧、果膠、樹脂、脂肪、蠟、色素及灰分等次要成分。(一)纖維素

纖維素是α纖維素的簡稱,是碳(C)、氫(H)、氧(0)的化合物,它是由許多個D-葡萄糖基聯結而成。葡萄糖基之間,相互以β-葡萄糖鍵聯接而成長鏈狀的纖維素大分子。其分

子式為(C6H10O5)n,式中n為葡萄糖基數目,稱為聚合度。 n的數值為幾百至幾千甚至一萬以上。聚合度的大小,跟纖維的強度有直接影響,聚合度越大,分子量越大,即分子鏈越

長,纖維的機械性能越強。纖維素呈白色,比重為1.5~5.6,具有光學雙折現象。

由於纖維素分子含有羥基,所以在空氣中能吸收水分。但不溶於水,這是由於分子排列

的規則性和大量氫鍵存在緣故。纖維素在酸的介質中能水解成葡萄糖,硝酸可以使纖維素水

解和氧化,使它生成硝酸纖維素。

纖維素在常溫下是很穩定的,隨著溫度的升高,其抗張強度也相應的降低。在高溫、光

照和氧存在時,會發生氧化反應,使纖維素生成氧化纖維素。

纖維素端點的葡萄糖為半縮醛形式,它與氧化劑反應使纖維素發生反應,纖維素還能

發生酯化和醚化反應,使纖維素生成甲基纖維素、羥甲基纖維素等。

纖維素的化學性質與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相比還是比較穩定的,紙張中所含纖維素的成

分越高,分子量越大,紙張中的強度和耐久性就越好。我國古代的手工紙,由於纖維素純

,纖維長,所以保存的時間就長。

(二)半纖維素

半纖維素是由植物細胞組成,在水解時能分離出木糖和半乳糖。它屬於多聚糖分子的混

合物。包括多聚戊糖、多聚乙糖、多聚葡萄糖,以及β和α纖維素。其分子含有200~500

個半纖維素糖基,在纖維素和木質素之間起聯結作用。它與纖維素的區別在於,纖維素為線

性高聚物,而半纖維素含有短側鏈的多聚糖。纖維素為單一多聚糖,半纖維素由兩種以上糖

基來組成它們同屬多聚糖,在外界條件光、熱、酸、鹼的作用下,皆可脂化、醚化、氧化、

降解和水解。

紙張中含有適量的半纖維素,不僅能縮短打漿時間,而且能增加紙的強度。如半纖維素

含量太多反而影響紙張的壽命。

(三)木質素

木質素是植物纖維中主要成分之一,它具有芳香族的特性,是一種含有碳、氫、氧的化

合物。根據化學分析木質素中含有以下官能團,甲氧基(-OCH3),羥基(0H),羰基(O =C ),

醛基(-CHO),醚鍵(-0-)等。

木質素呈白色或近白色,不溶於溶劑,質地脆弱,在高溫下能溶解,其溶液呈乳白色或

深褐色。由於木質素中含有各種官能團,其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如發生磺化反應,使木質素

變成可溶性木質素磺酸鹽,氧化作用變成可溶性氯化木質素。木質素最容易氧化,尤其在光

照、高溫和鹼存在下,氧化更為迅速。現代紙張中含有較多的木質素,所以新聞紙極易變黃

發脆,不易長期保存。

由此可見,由於造紙原料中含有植物纖維,尤其含有木質素和果膠、脂肪、色素等成份,

給紙張的危害埋下了潛在的因子。

二、造紙工藝過程與紙張耐久性的關係

紙張的耐久性,不僅與造紙原料有關,而且與生產工藝也有很大的關係。紙的生產方法

有手工造紙法、機器造紙法兩種。

(一)手工造紙法

我國是發明紙張最早國家。在十九世紀以前生產的紙,通稱手工紙。手工紙又分竹紙和

皮紙。歷代許多珍貴的古籍、文獻、書畫都是採用皮紙做成的。這些紙張保存了幾百年,甚

至上千年仍然很好,是什麼原因呢?這與手工紙的生產過程有著密切的關係。造紙術隨著時

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不斷得以發展、改正、提高。

潘吉星先生經過實地調查研究、分析,在紙坊工人師傅的大力支持下,採取模擬實驗,

從漢紙製造最原始的八步流程:

浸濕?切碎?洗滌?舂搗?打槽?抄紙?晒紙?揭紙。過渡到現今陜西鳳翔造紙的十六步複雜過程:浸濕麻料?切碎?碾料?洗滌?化灰水?灰碾?灰沃?蒸煮?洗滌?細碾?洗滌?打槽?

剪紙?壓榨?曬紙?揭紙。

但歸納起來,手工紙生產過程大致可分蒸煮、漂白、打漿、抄紙四個階段進行討論。

1.蒸煮: 造紙原料經機械預處理(浸濕、切碎、洗滌),在製漿過程中,用石灰乳〔Ca

(OH)2〕,草木灰水作蒸煮劑浸透,目的在於脫去原料中的色素,除去污質、蠟質、松解

原料中殘留的膠質及其它填充物,使製成的紙張不殘留有害的化學物質,而含有鈣(Ca2+)、

鎂(Mg2+)等物質,使紙呈中性或偏鹼性,阻止游離酸的形成,防止紙張進一步的變質,使

紙延年起了很好的作用。

2.漂白: 古代造紙的漂白工藝採用「日光漂白」,其方法據清人莫興三《造紙說》: 「曝

已復漬,漬已復曝,如是者三,則黃者轉為白矣。其漬也必以桐子灰,黃荊木灰,非是則不

白」。紙漿先經過陽光照射,利用空氣中的臭氧產生氧化作用,使值物纖維中所含的天然色

素或著色物質變成其他基因,然後利用桐子灰、黃荊木灰和草木灰的水溶液,溶出被氧化的

物質,起到漂白作用。經過這種漂白處理的紙漿所造的紙,久不變色,不易老化變脆。

3.打漿: 胡韞玉在《紙說》中寫道:「鑄之於臼,千錘萬杵擣愈多,而質愈融,楮骨竹筋

盡為液流」。說明打漿要充分,只有通過充分的錘擣才能造出纖維交織均勻的紙來。

4.抄紙: 植物纖維經上述處理製成紙漿,為使纖維在水中離散浮游,除了充份攪拌,通

常加一些如黃蜀葵、楊桃藤、野葡萄、梧桐等懸浮劑,以便使纖維分布均勻,增加強度。

從上述簡單過程可以看出: 手工法造紙加工緩慢,生產過程細緻,殘留在紙中的有害化

學物質很少,纖維不易受到損害,因此紙就堅固、耐磨。目前我們見到的晉、宋代的書畫和

古書籍,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有的紙張仍然是潔白如玉,完整無恙,這些紙都是用傳

統手工方法生產出來的。

(二)機器造紙法

機器造紙大致經過以下幾個過程,首先準備原料,然後再製成紙漿。由於製造紙漿時所

用的方法不同,又有機械與化學法之分。

文物保护与修复1

文物保护与修复 保护:以延长器物得寿命、防止自然老化或意外破坏为目标得一切操作行为。 修复:除去外部增生、替换损坏或缺失得材料,直到器物得原初状态。 文物保护,预防自然老化、人为损坏;停止、延缓败坏发生;稳定现有状态。目标:持久保护文物;文物修复,目标:恢复文物原貌。清洗污渍;修补残缺;复原、修饰缺失部分等。 修复得职责:安排决策;诊断检查;起草保护计划与处理建议;预防性保护;保护修复处理;对观察到得与干预性得处理进行记录。预防性保护:通过创造文物保存得最佳环境来延缓或者预防损伤得间接行为,要尽可能与其社会用途相符。包括正确得取放、运输、使用、存放、展示方法。也涉及出于保存目得而复制得相关问题。 要遵循得道德准则:1、检查与诊断(基础):分析文物得物质现状;评估文物得文化价值。2、修复材料得稳定性:所用保护修复材料得稳定性,材料要尽可能长久保持其特性;提供适宜得保存环境,确保文物材质与修复材料得稳定性。3、修复材料得相溶性:直接与文物接触得修复材料(粘结剂、加固剂、保护涂层、填补材料等),必须与器物得原材质相溶(涉及材料在机械、化学、物理、美观度等方面特性),但并不意味要选择与原器物一样得材料与技术。4、操作与材料可逆性:即对文物实施得所有干预性操作均能被安全解除,不会对文物造成任何影响与变动。加载到文物上得修复材料也能用无害得方式去除,将文物恢复到修复前状态。5、修复后得可读性:一就是文物得可读性,恢复原貌,便于理解与观赏;二就是修复操作得可读性,可区分重建部分与原来部分。不能遮盖文物得现实情况与历史痕迹,修复要有附属记录。6、文物修复得文档记录:登记检查、诊断分析、保护/修复计划得制定、保护/修复计划得实施、储存与养护(文字、绘图、照片等形式)。修复报告还应附带工作期间相关资料。7、文物修复最小干预:强调文物修复操作得慎重性。首先,要明确干预操作得必要性,确定修复得目标;其次,慎重选用材料与方法,评估其对文物材质可能造成得即时与长期得影响。8、修复得预防性保护:通过提供理想得存放、陈列、使用、取放与运输条件来延缓或者避免文物遗产败坏得行为。预防性保护优先于干预性保护,即先让环境适应文物,而不就是文物适应环境。 什么就是古陶瓷修复?包含陶瓷器文物得检查、清洗、拼接、加固、配补、上色等一系列保护与复原得操作。 古陶瓷修复就是以研究与欣赏为目得得,利用合适得材料与技术恢复器物得完整造型与外观得视觉效果。 考古修复:又称研究修复,指对于拼缝、补缺部分,保留修复得痕迹,可却分修复部分。这种方法完全忠实于原物。 美术修复:也称商品修复,指对于器物得修复部分进行上色,以淡化修复痕迹。这种方法得合法性有争议。 陈列修复:修复效果介于前两者之间。修复痕迹远距离还以区分,近处可以辨别;或者在朝向观众一面瞧不出,而背部有痕迹 修复室内布局:平坦得修复桌,桌面铺毡布或橡胶垫,桌子有边栏;修复桌有隔层——放置修复材料、工具,配备水斗、操作台(耐腐蚀)、储物柜、通风橱、垃圾桶;地面要防滑。(修复室应尽可能做到干湿分开,功能分开。如清洗、拆分等使用液体试剂得工作可以在修复室内得其她区域完成,而修复桌及周边应该保持干

纸质文物的保护基础知识

—、纸质品基本知识 1.纸的定义 以植物为原料,经过人工、机械、化学作用制成纯度较大的分散纤维,与水配成浆液,经漏水模具滤水,使纤维在模具上交织成湿膜,再经干燥脱水后形成的有一定强度的纤维薄片,即称为纸。 2.纸质品制作工艺的发展演变 西汉,我国发明用麻类植物纤维造纸。其制作工艺如下:将切碎的原料大麻、苎麻等用水浸沤,再加碱性草木灰浸沤,然后在石臼中反复舂捣,接着用清水反复洗涤,再配以适量清水,形成悬浮的纸浆,最后用纸膜抄纸,经干燥脱水,揭下即成纸张。 纸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开始于蔡伦对造纸术的革新,其方法的关键在于对造纸原料和技术工艺的创新。原料上使用“麻头及敝布、渔网”和树皮,既扩大原料来源又降低成本。石灰水的应用既加快了麻纤维的离解速度,又使麻纤维分解的更细更散,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和纸张质量。其纸史称“蔡侯纸”,标志纸张开始取代竹帛成为主要的书写载体。 晋代,纸已取代简帛成为主要书写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纸为人们所普遍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原料也更加多样,纸的名目繁多。 隋唐时期,麻纸仍是最主要的用纸,但开始利用野生麻类植物造纸,也出现了竹纸造纸技术,最重要的是著名的宣纸诞生。在这一时期,造纸中加矶、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工艺也有所提高。同时也发明了动物胶做施胶处理的技术工艺。 宋辽金元时期,造纸技术突出之处在于竹纸制造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同时出现竹子与其它原料如麻、楮皮等混合造的纸。造纸原料开始使用麦秸、稻草和废纸,同时麻纸、皮纸等的制造技术,以及经染色、加蜡、添粉、泥金等加工的高级纸工艺,也有所提高。 明清时期,造纸业再次兴旺和创新。各种笺纸再次盛行起来,在质地上推崇白纸地和淡雅的色纸地,色以鲜明静穆为主,如康熙、乾隆时期的粉蜡纸,印花图绘染色花纸等。 近现代时期工业的造纸过程如下:分为制浆和造纸两个基本过程。制浆就是用机械的方法、化学的方法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把植物纤维原料离解变成本色纸浆或漂白纸浆;造纸则是把悬浮在水中的纸浆纤维,经过各种加工结合成合乎各种要求的纸页。

浅析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现状及解决对策

浅析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现状及解决对策 丰富的文化遗存无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在我们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它还是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历史见证。因此,保护好文物,使其代代相传,让人们在领略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这是文物保护的根本目的所在。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文物保护工作也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作为一名基层文物工作者,我就如何做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做一初步探索。 标签:文物保护;现状;对策 一、基层文物工作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不顺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八条规定:“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主管全国文物保护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承担文物保护工作的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实施监督管理”。这就已十分明确地赋予了国家文物局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市县人民政府应有的职权。我国文物行政管理体制一直采取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但各地的情况不尽相同。目前我区有90%以上的地州相继成立了县级或副县级的文物局,一些县亦成立了科级或副科级的文物局,而巴州目前州、县(市)级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仍是事业性质的文管所。 (二)队伍建设滞后 目前,文物工作突出的问题就是文物行政执法不力,而文物行政执法不力的关键,是缺乏一支有效的文物行政执法队伍。新的《文物保护法》赋予了文物行政部门更多的行政执法权。然而,我区却没有设立一支文物行政执法专业队伍。就拿巴州来说,都只是文物保护管理所的同志兼职,文物执法力度不够,保护管理工作跟不上。 (三)经费严重匮乏 《文物保护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保护事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国家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然而,基层文物保护经费却很难落实。 楼兰片区文物遗址众多,分布于神秘的罗布泊洼地,这里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沙漠,气候极端干燥,降水量极少,而且每年的2月至6月平均三至五天就有一场大风,整个夏季,罗布泊的白天热得像火炉,最高气温达40℃—50℃,地面温度有时高达70℃以上,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使本来已衰弱的文物古迹很容易

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现状谈文化遗产的保护

敦煌莫高窟的现状谈对莫高窟的保护 【摘要】对古迹而言,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两架马车。虽然敦煌莫高窟现在越来越受到世人的重视,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石窟依然受到威胁,本文将从存在问题和相应的对策展开阐述。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保护 一、莫高窟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1、半数壁画存在病害洞窟石壁局部分离,它是莫高窟壁画最危险、损害最大的疾患。经历 了1000多年的岁月,目前敦煌壁画中约1/3至1/2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病害。莫高窟约有106个洞窟、1246平方米的壁画有白粉层起甲病害。一半以上患有被称之壁画“癌症” 的酥碱病。而颜料层龟裂、霉变、脱落、空鼓等问题也使壁画保护面临巨大挑战。“起甲”是指壁画白粉层及其上的颜料层发生龟裂,进而成鳞片状卷翘,甚至脱落。起甲后的壁画给人的感觉是得了牛皮癣。酥碱从窟脚向上侵蚀,卜面的壁画也就无所依托而脱落。连窟体带壁画的变酥,让人根本无法对其施加外力。 2、游客过多不堪重负。敦煌莫高窟正式对外开放始于1979年。20多年来,先后有80多个 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万人次游客来此参观。近年来,莫高窟旅游人数明显呈上升趋势,每年接待量已超过30万人次,预计未来5一10年内,到敦煌莫高窟旅游的人数还会迅速增加。由于游客身上携带一定的水汽和温度,过多地进入洞窟参观,极易引起洞窟内温度、相对湿度、墙体表面温湿度及窟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这样不但会使壁画产生酥碱,也可能会引起壁画颜料变色。除此之外,参观者的文物保护意识不强,也是敦煌保护任务艰巨的一个原因。2004年“五一”期间,敦煌研究院对游客参观藏经洞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监测,发现了在18212人的总参观人数中,共有708人触摸了壁画,占参观总人数的3.9%。 3、莫高窟环境的脆弱性。石质性的文物从外表上看它们很结实,但是在环境面前,它们脆 弱,对环境的要求也非常敏感,尤其是酸雨对它们的影响。当有酸雨降临时,如果不对石刻加以保护,酸雨落到石刻上,石刻就会风化,形成粉末。而它们在人文环境面前所表现出来的脆弱性更是显而易见的。怎么样深刻认识文物环境的脆弱性,并对它加倍保护,就是文物保护的核心问题。 二、莫高窟现状问题的相关对策 1、采用数字技术挽救洞窟 樊锦诗最先提出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敦煌壁画、彩塑艺术永久保存的构想。传统的实地临摹在速度和质量上己经不能适应壁画保护和记录的需求,而简单的摄影和录像又难免发生失真等问题,新的数字技术正好弥补这些缺陷。它的真实录入、易于传播和无损复制等特点,将是永久性完整保存珍贵文物信息的最佳手段。从匕世纪90年代起,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开始了“数字敦煌”的探索和研究,目前他们在文物图像采集与保存、文物历史复原、洞窟虚拟模拟、壁画图案创作等方面已经取得并掌握了一套成熟的技术和经验。1998年,敦煌研究院与美国梅隆基金会合作,正式开始了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拍摄。这种采用最先进数字技术拍摄的图像,不但逼真、清晰、质量高,而且抓住了石窟艺术中的许多精妙细节,包括在自然光中看不清楚的部分以及被背屏和中心柱等阻碍视线的建筑所遮挡的壁画。在研究人l54员的努力F,目前己经完成莫高窟22个洞窟的测量、拍摄和编目工作。数字技术无疑是永久性、无损害保护敦煌遗产的最佳手段。 洞窟的计算机虚拟漫游试验。正在打造的莫高窟虚拟漫游系统中,石窟外景采用了系列照片,支持外景环视和贯穿式漫游,弥补了传统跳跃式漫游的不足;洞窟漫游模型采用混合三维和二维建模技术,图像更逼真,自由度、真实感大大提高;石窟建筑结构采用三维建模

纸质文物的保护

纸质文物的保护 内容摘要 本文全面总结了纸质文物在清洗、脱酸和加固等方面的几种常用保护技术,指出了纸质文物保护的难点,提出了研制集清洗,脱酸和加固为一体的多功能保护液的设想。 关键词:纸质文物脱酸加固 ABSTRACT This artical summarizes several commonly ,useful ,protectional technology in paper relics acid removal, cleaning and reinforcement and so on. Meanwhile, it points out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protection of paper relics. In addiction,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al idea of the multifunctional protection liquid in cleaning, acid removal and reinforcement . Keyword: paper relics deacidification reinforcement 纸质文物的保护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造纸国家,因此留下的纸质文物浩如烟海。据不完全调查,全国3200多个单位共收藏纸质文物为350万余件,数量非常庞大。以江苏为例,江苏收藏纸质文物的文化机构很多,主要有南京博物院、南京图书馆、南京市博物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因此,纸质文物藏量十分丰富,在全国占有重要份额。此外,南京博物院、南京图书馆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单位馆藏民国时期纸质文献(大多是机械纸印刷品)百万件以上,文献涵盖面广,涉及到各个方面,具有较高的文献研究和文物鉴赏价值。仅南京博物院,院藏纸质文物就多达8万余件(套),从北魏的敦煌经书、明清书画、皇家殿本书(原中央博物院西迁文物)到各种类型的纸质文物,不仅数量众多,种类也十分丰富,碑帖、拓片、纸币、奏折、诰命、案卷、单据、契约、剪纸、信札、执照、宣言、传单、票据、邮票、证书、烟标等不一而足,就连被誉为目前世界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的云南纳西族的东巴文都有收藏。

纸质文物的修复与保护

明清古籍善本的修复与保护方案 一、前言 2015年4月1号在整理校博物馆文物藏品时,发现了这本明清时期的古籍善本。然而由于博物馆条件设施太差,未妥善保管,现在善本的保存情况很差,腐蚀严重,需要立即进行修复与保护工作。 二、保存现状的调查与评估 经仔细检查,发现纸质文物整体发黄,局部出现了霉斑,边缘褶皱有残缺,脆化和粘连情况严重,保存状况极差,整体评估已达到重度至濒危级病害。因此对该善本做了以下分析检测:pH值测定 采用美国的Thermo pH值测定仪对纸张进行pH值测定,精度高。 白度测定 常规的纸张白度是用光电白度计测量一定面积(至少8平方厘米)纸的相对反射光率,测定是无损的。如文物不够白度仪所需面积,或纸面有墨迹,或不便接受光源照射时,建议使用“对比法”测定白度,即用一系列已知白度的纸样与文物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文物用纸的近似白度。纸的白度间接反映纸张纤维的提纯程度和老化程度。同一种类的纸,其白度越高,则纤维素含量越高,老化程度越低。 2.红外光谱分析 红外光谱法是鉴定化合物和测定分子结构的有效方法之一。根据仪器技术和应用不同,习惯上又将红外光谱分为三个区:近红外光区(0.75 ~ 2.5μm),中红外光区(2.5 ~25μm),远红外光区(25 ~1000μm)。红外光谱技术在文化遗产分析和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纸张鉴定和分析领域均已得到初步的研究与应用。 3.拉曼光谱分析 拉曼光谱是一种散射光谱分析法。在拉曼散射这一过程中,入射的光子与物质相互作用后,不仅方向改变,而且有能量交换。每种物质都有其特定的组成和结构,若与光存在相互作用,在拉曼光谱上就可以观察到特定的光谱曲线。拉曼光谱的峰带通常较狭窄,具有准确的特征标志,因而对物质的鉴别有重要的作用。常用的拉曼光谱技术主要有显微共焦拉曼光谱技术、傅里叶变换拉曼光谱技术、共振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目前,相关报道主要集中在利用显微拉曼光谱技术分析文物样品。显微共焦拉曼光谱技术是将拉曼光谱分析技术与显微分析技术结合起来的一种应用技术,较传统拉曼光谱信号更强、灵敏度更高,样品需求量很小,可分析文物的颜料、染料、纸张、纤维等。 4.核磁共振 纸质文物的载体为多孔材料,纸张的内部结构、透水性以及与水的相互作用等对评价文物保存状态、制定合适的保护修复方案以及保护处理的效果和耐久性非常重要。通过核磁共振研究纸张木素和碳水化合物结构,可以判断纸张的质量。 5.环境检测 对纸质文物的保管环境做温湿度和光照度分析,以及有害气体的分析检测。 保护修复工作目标 本次要修复保护的是明清古籍善本,数量为一本。要求修复后的纸质文物pH值呈中性或弱碱性,白度有所提高的同时不违背“修旧如旧”原则,纸张强度和柔软度增加,整体平整无皱缩等,利于文物的长久保存和研究工作的开展。整个修复过程具有可逆性,不妨碍以后的修复保护工作。 四、保护修复的技术路线及操作步骤

文物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文物保护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在省、市文物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县把加强文物保护工作作为建设文化强县的重要举措,深入贯彻《文物保护法》和《山东文物保护条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优化文物工作环境、加强法制建设、加大保护力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力推动了全县文物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现就我县文物保护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文物资源基本情况 曹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夏朝前属东夷之地,境内有许多大汶口、龙山、岳石文化遗迹,为尧舜禹活动之地,公元前1700年,商王成汤在此建都,成为商朝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历史学家称为“华夏第一都”。现存的古遗址有10多处约20万平方米,自然形成星罗棋布的地下历史博物馆。县域内现有文物保护单位32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处。曹县文管所馆藏各类文物412件,其中一级3件,二级3件,三级110件。 二、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情况 曹县文物管理所前身为图书馆文物组,1989年3月份经县编制委员会批复,成立曹县文物事业管理所,为全额事业单位,编制20人。2007年经曹县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曹县商都博物馆,是一处集收藏、陈列、研究、社会教育于一体的综合类博物馆,由曹县文物管

理所代行职责。 三、主要工作及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认真落实文物保护“五纳入”。坚持把文物保护工作摆在党政工作的重要日程,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任组长,文化、公安、规划、住建、国土、财政等部门为成员的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文物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实行县、乡(镇)、村三级文物管理责任体系,层层签订《文物保护工作目标责任书》,形成了“党政领导、文化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齐抓共管格局。在土地开发、城市建设中,遇到有文物的情况,都进行反复论证,制定好保护措施,坚持做到有文物的土地不开发,做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关系。专门编制文物事业发展计划,提出文物保护的具体目标和工作措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编制和调整城乡建设规划时,充分考虑了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 (二)扎实开展“三普”,准确掌握文物现状。自2007年以来,我县按照全国和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曹县文体局领导下全面开展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取得了重大收获和突出成绩。在实地调查阶段,普查组的足迹踏遍了我县1966平方公里土地,对全县24处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的1174个行政村,2929个自然村进行了普查,实地调查了316处普查点,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213处,其中复查22处,新发现178处,消失13处。在实在调查阶段,共绘制文物图纸396份(其中文物平面图99份,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图 22

文物保护与修复1

文物保护与修复 保护:以延长器物的寿命、防止自然老化或意外破坏为目标的一切操作行为。修复:除去外部增生、替换损坏或缺失的材料,直到器物的原初状态。 文物保护,预防自然老化、人为损坏;停止、延缓败坏发生;稳定现有状态。目标:持久保护文物;文物修复,目标:恢复文物原貌。清洗污渍;修补残缺;复原、修饰缺失部分等。 修复的职责:安排决策;诊断检查;起草保护计划和处理建议;预防性保护;保护-修复处理;对观察到的和干预性的处理进行记录。预防性保护:通过创造文物保存的最佳环境来延缓或者预防损伤的间接行为,要尽可能与其社会用途相符。包括正确的取放、运输、使用、存放、展示方法。也涉及出于保存目的而复制的相关问题。 要遵循的道德准则:1.检查与诊断(基础):分析文物的物质现状;评估文物的文化价值。2.修复材料的稳定性:所用保护修复材料的稳定性,材料要尽可能长久保持其特性;提供适宜的保存环境,确保文物材质和修复材料的稳定性。3.修复材料的相溶性:直接与文物接触的修复材料(粘结剂、加固剂、保护涂层、填补材料等),必须与器物的原材质相溶(涉及材料在机械、化学、物理、美观度等方面特性),但并不意味要选择与原器物一样的材料和技术。4.操作与材料可逆性:即对文物实施的所有干预性操作均能被安全解除,不会对文物造成任何影响和变动。加载到文物上的修复材料也能用无害的方式去除,将文物恢复到修复前状态。5.修复后的可读性:一是文物的可读性,恢复原貌,便于理解与观赏;二是修复操作的可读性,可区分重建部分与原来部分。不能遮盖文物的现实情况和历史痕迹,修复要有附属记录。6.文物修复的文档记录:登记检查、诊断分析、保护/修复计划的制定、保护/修复计划的实施、储存与养护(文字、绘图、照片等形式)。修复报告还应附带工作期间相关资料。7.文物修复最小干预:强调文物修复操作的慎重性。首先,要明确干预操作的必要性,确定修复的目标;其次,慎重选用材料与方法,评估其对文物材质可能造成的即时和长期的影响。8.修复的预防性保护:通过提供理想的存放、陈列、使用、取放和运输条件来延缓或者避免文物遗产败坏的行为。预防性保护优先于干预性保护,即先让环境适应文物,而不是文物适应环境。 什么是古陶瓷修复?包含陶瓷器文物的检查、清洗、拼接、加固、配补、上色等一系列保护与复原的操作。 古陶瓷修复是以研究与欣赏为目的的,利用合适的材料和技术恢复器物的完整造型和外观的视觉效果。 考古修复:又称研究修复,指对于拼缝、补缺部分,保留修复的痕迹,可却分修复部分。这种方法完全忠实于原物。 美术修复:也称商品修复,指对于器物的修复部分进行上色,以淡化修复痕迹。这种方法的合法性有争议。 陈列修复:修复效果介于前两者之间。修复痕迹远距离还以区分,近处可以辨别;或者在朝向观众一面看不出,而背部有痕迹 修复室内布局:平坦的修复桌,桌面铺毡布或橡胶垫,桌子有边栏;修复桌有隔层——放置修复材料、工具,配备水斗、操作台(耐腐蚀)、储物柜、通风橱、垃圾桶;地面要防滑。(修复室应尽可能做到干湿分开,功能分开。如清洗、拆分等使用液体试剂的工作可以在修复室内的其他区域完成,而修复桌及周边应该

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调研报告 文物资源是先人留下的无价之宝,是 ___见证,是 ___再现。有效地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显示一个区域、一个城市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品位,也是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在各级各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物管理部门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良好环境中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使我县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步入了有序的发展轨道。 一、我县文物保护工作现状 经过三次历史文化遗产普查,我县至今有省级文保单位3处,县级文保单位31处,已公布的重要文物保护点70处,及200多处登记在册的地面文物。这些被各级人民政府公布或未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唐宋窑址、明清古民宅、古桥梁、古墓葬、摩崖石刻、名人故居和革命纪念地等等,类型齐全,历史延续性强,是我县六千年文明史的纪实写真。尤其是构筑在海岸线上的40余处明代抗倭遗址,更是我县人民抗击外敌侵扰的历史见证。近年来,我县库藏文物的收藏量也显着增加,器物类从原有的数十件增加到目前的XX多件,字画从百余件增至千余件,另有古籍6000余册,宗谱80余种,还有大量的碑刻、墓志铭、工艺品与革命文物等等,为我

县建立博物馆、展示地方史和民俗文化,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打下了良好基础。 对地下文物的保护,文物管理部门一贯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在目前经费紧缺又无博物馆和专用库房的情况下,对已知的古墓葬、古遗址、古窑址等地下文物,尽力做好原地保护工作,待时机成熟再报批发掘,进行科学研究。对在基建中暴露的各类地下遗址,只要一得到信息就积极组织人员进行抢救性调查发掘,从不遗漏。近几年,先后抢救性调查发掘了万家山墓葬群、黄土岭墓葬、何婆岭墓葬、象山三中古墓葬区、大溪蒋村宋代古墓、黄狗山宋代瓷窑残址、花岙岛古代遗存等,尽职尽力做好了塔山路东首延伸段的塔山遗址的保护工作,使一批面临厄运的地下文物得到抢救性保护。 多年来,我县通过财政拨款、上级文物部门补助和群众自发集资捐赠等多种途径,筹集了数百万元资金,视各文保单位不同情况,已全面或部分整修了石浦城隍庙、大徐殷夫故居、丹城石屋、丹城姜毛庙、东门岛灯塔、东门岛天后宫、王家谟烈士墓、陈汉章先生墓、爵溪街心戏亭等十余处省、县级文保单位和重要文物点。在维护和整修各级文保单位的同时,注重使用单位和专(兼)职管理人员的落实工作,加强定期检查,即时提出保护意见及整改措施,使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得到较为妥然的保护。对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不仅落实专人值班和法人代表负责制,做到24小时不断人,还加强“双铁”安全保护

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概述

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概述 古代青铜器在我国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精美的青铜文物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下逐渐锈蚀损坏,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本文将目前利用化学方法去除青铜器表面腐蚀产物以及保护的方法进行综合梳理,以期为深入研究古代青铜器的保护修复提供借鉴作用。 标签:青铜保护修复化学 我国几千年的青铜冶铸史,在冶铸技术上有着辉煌和独特的成就。青铜器主要是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器物不管是传世品还是新发掘出土的,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破坏,形成各种类型的腐蚀产物。因此,保护好它们,对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古人的创造智慧,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促进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1]。 由于青铜器成分、耐腐蚀性不同,腐蚀环境不同,所以它们的腐蚀情况和腐蚀程度也各不相同:有的仅在器物表面形成一层各种颜色的腐蚀膜;有的铜质已完全矿化;有的腐蚀在其表面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锈斑、锈块。有的锈蚀已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有的腐蚀活动则十分活跃,正继续不断的发展。所以,文物的损坏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控制内因或外因其中之一,都可以实现文物保护的目的。 本文主要讨论控制内因对文物进行保护,并以出土青铜器为例,简述用化学方法去除青铜器表面腐蚀产物以及进行保护的方法。 一、腐蚀产物检测 首先应采用仪器分析对锈蚀产物进行分析。目前应用的方法主要有X射线荧光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等,通过仪器的分析,可以得知青铜器表面的锈蚀有多种成分:黑色的氧化铜(CuO)、红色的氧化亚铜(Cu2O)、靛蓝色的硫化铜(CuS)、暗绿色的碱式碳酸铜(CuCO3·Cu(OH)2)、灰白色的氯化亚铜(CuCl)、氯化铜(CuCl2)、绿色的碱式氯化铜(CuCl2·3Cu(OH)2)等等。这些腐蚀矿化物,质地较为紧密,在青铜表面起到隔绝空气的作用,称其为“无害锈”;而氯化亚铜(CuCl)、碱式氯化铜(CuCl2·3Cu(OH)2)等锈蚀先产生于小孔或缝隙中,由局部逐渐蔓延,严重时可深入到铜体内部,器物体积膨胀,使铜体酥解,甚至造成器形严重改变和断裂。称其为“有害锈”或“粉状锈”[2]。 在青铜器的保护过程中,粉状锈的危害性在于其腐蚀会在青铜器体内反复进行,氯离子对青铜器的危害甚大,所以在处理文物之前对氯离子的定性检测是必不可少的。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硝酸银检测法

纸质文物的保护基础知识

一、纸质品基本知识 1. 纸的定义 以植物为原料,经过人工、机械、化学作用制成纯度较大的分散纤维,与水配成浆液,经漏水模具滤水,使纤维在模具上交织成湿膜,再经干燥脱水后形成的有一定强度的纤维薄片,即称为纸。 2. 纸质品制作工艺的发展演变 西汉,我国发明用麻类植物纤维造纸。其制作工艺如下:将切碎的原料大麻、苎麻等用水浸沤,再加碱性草木灰浸沤,然后在石臼中反复舂捣,接着用清水反复洗涤,再配以适量清水,形成悬浮的纸浆,最后用纸膜抄纸,经干燥脱水,揭下即成纸张。 纸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开始于蔡伦对造纸术的革新,其方法的关键在于对造纸原料和技术工艺的创新。原料上使用“麻头及敝布、渔网”和树皮,既扩大原料来源又降低成本。石灰水的应用既加快了麻纤维的离解速度,又使麻纤维分解的更细更散,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和纸张质量。其纸史称“蔡侯纸”,标志纸张开始取代竹帛成为主要的书写载体。 晋代,纸已取代简帛成为主要书写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纸为人们所普遍使用,造纸技术进一步提高,原料也更加多样,纸的名目繁多。 隋唐时期,麻纸仍是最主要的用纸,但开始利用野生麻类植物造纸,也出现了竹纸造纸技术,最重要的是著名的宣纸诞生。在这一时期,造纸中加矾、加胶、涂粉、洒金、染色等加工工艺也有所提高。同时也发明了动物胶做施胶处理的技术工艺。 宋辽金元时期,造纸技术突出之处在于竹纸制造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同时出现竹子与其它原料如麻、楮皮等混合造的纸。造纸原料开始使用麦秸、稻草和废纸,同时麻纸、皮纸等的制造技术,以及经染色、加蜡、添粉、泥金等加工的高级纸工艺,也有所提高。 明清时期,造纸业再次兴旺和创新。各种笺纸再次盛行起来,在质地上推崇白纸地和淡雅的色纸地,色以鲜明静穆为主,如康熙、乾隆时期的粉蜡纸,印花图绘染色花纸等。 近现代时期工业的造纸过程如下:分为制浆和造纸两个基本过程。制浆就是用机械的方法、化学的方法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把植物纤维原料离解变成本色纸浆或漂白纸浆;造纸则是把悬浮在水中的纸浆纤维,经过各种加工结合成合乎各种要求的纸页。

陶瓷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陶瓷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陶器文物的修复首先应该收集器物出土时的背景资料。从田野古墓葬、古遗址发掘出上的文物是包罗万象的,各种质地的遗物,在不同的埋藏环境中,保存完整程度的差异很大,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日后保护修复工作。由于器物在地下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封闭状态,发掘时突然从地下转入大气,环境骤变会引起器物的急剧变化,造成出土时的劣化变质。地下水的酸碱度、地下环境的温湿度、墓室气体组成等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着地下器物的保存。因此获得器物出土环境的原始数据及出土背景资料非常重要。通过查询考古发,掘报告,考古工地现场取样等方法,对其背景资料进行收集记录。包括考古发掘遗址位置、遗址编号、隶属关系、地质土壤与生物环境、现场经历的应急性保护处理、提取运输等记录。 其次应该科学调查器物保存现状。利用仪器分析方法全面系统调查这批陶质彩绘文物的病害种类、病害分布、病害机理。这是器物最基本的信息,包括肉眼可见的器物质地、形态、色泽、残破情况等,并辅以必要的绘图、拓片、照片资料,并用精密仪器对文物样品的微观分析报告、定量检测分析,无损探伤及测量数据、量化参数,实验条件、实验现象观察记录等直接资料‘通过这些检测分析,可以了解文物的物质成分、制作工艺、历史年代、腐蚀产物等信息,为准确掌握器物信息提供科学的依据。 最后建立文物修复档案。确定待修复陶质彩绘文物的数量、种类,并建立起文物修复档案。主要包括器物的基本信息,如器物的历史资料、文物价值、照片、保存状态描述,手绘线图标识病变情况等。修复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清理。目的是清除器物表面的土垢及附着杂物、钙盐、霉斑,使文物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体现出来。清理方法:采用机械清理),法。针对器物的具体部位,选用不同的清理方法。具体做法是先清理出试验块,经评估比较后,确定标准面,确定上述方法对文物没有造成新的伤害,再进行全面清理。 2.加固。利用鱼鳔胶加固脆弱陶器文物,浓度为3%,在配好的鱼鳔胶内加入霉敌,目的是防止鱼鳔胶霉变。在喷鱼鳔胶加固剂前,先在器物表面喷一遍酒精,以增加加固剂的渗透深度,提高加固剂的加固效果。 3.黏结。黏结前首先要去除黏结面上的尘土及污垢,尽可能将浮土和污垢清除干净,以保证黏结效果。我们使用环氧树脂黏结剂进行黏结,在黏结过程中,要使胶黏剂均匀地涂抹在界面上,使胶料完全溶入断面,胶黏剂必须呈液态,这样可使缝隙处完全黏合,达到理想的强度。 4.补配、作旧。对于残缺并影响器物稳定性的部位进行补配,为了与文物整体色彩协调一致,对新补配处进行作旧处理,采用附着力、遮盖效果好、不易褪色变色的颜料作旧。对于残缺比较严重、承受力小的一些空缺处,则使用环氧树脂加填料制成补块后进行黏补。作旧方面,除了需对文物本体的颜色细心观察及调色准确外,更重要的是用心寻求对文物质感的体现,竭力模仿真锈那种自内而外生成的自然感觉,这一点很关键,它能直接反映文物的整体效果及历史风貌。 瓷器比陶器质地致密、坚硬、光滑、不吸水,盐类很难浸入内部,但早期的商周原始瓷器由于胎质差,釉质不匀,或某些瓷器釉质内所合成分之一种或几种发生了结晶作用或沉积作用,硅土沉积到一定程度,釉会变成乳白色,或者会以一种不透明薄膜的形式掩盖了陶体上的色彩与饰纹;遇到这种情况,可用1%的氢氟酸作局部的施徐,每次涂几分钟,涂后蒸馏水冲洗掉酸痕,再用细金相砂纸细磨,尽可能恢复它的透明性,显露出釉下纹饰。釉面硬结石灰物质可用5%盐酸或硝酸清除。

XX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oc

XX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 策 XX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XX市文化局局长XXX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是一个民族和地区最可珍惜的宝贵财富。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持我们的文化基础,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近年来,XX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部门积极配合,广大文化文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予以解决。 一、XX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现状 XX地处金沙江、岷江汇合处,是长江正源的起点,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美誉。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筠连县巡司镇拱猪洞发现了距今4万年的古人类臼齿化石,翠屏区、XX县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石器,部分带有云贵高原史前文明特征,证明这里曾是古代文明交汇和融合的地方。西汉高后六年(公元前182年),XX筑僰道城,迄今已有2180余年的历史。同时,XX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有古语言文字、口述文学、传统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6大类,90多个项目,其中屏山县的“金江号子”、江安县的“竹簧工艺”、翠屏区的“面塑”和XX县的“小彩龙”等均有较高的知名度。由于XX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6年5月,市境内共保存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0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僰人悬棺、真武山古建筑群、夕佳山民居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旧州塔、大观楼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4处(云南会馆、武庙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5处(北岩寺、叙府会馆等)。另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处(翠屏区李庄镇),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处(江安县),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屏山县龙华镇),历史文化古街区1处(冠英街)。文博单位共收藏有石器、铜器、陶器、字画等各类

试析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与技术

试析我国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与技术 保护文物建筑、修复珍贵文物是持久的进程,修复及保护现存的文物也要采纳系统技术。文物保护及修复依循了建筑学及历史学、文物学的根本原理,现存技术仍在改进。经过实践的累积,我国现存建筑保护、针对文物的修复已经获得了进步,但仍存在缺陷。对于此,解析了文物建筑修复及保护必备的技术;经过不断探析摸索,从根本上提升了文物保护真实的水准。 标签:文物建筑保护修复方法修复技术 文物建筑不可再生,我国现存的文物建筑很多被归入遗产予以保护且日渐受到注重。修复古代文物、保护现有的一切文物,要随时观察细微的建筑缺陷而后及时修复。文物建筑承载了悠久的进步历程,然而伴随日渐剧烈的商业化趋向,很多文物建筑没能获取更优的综合实效因而埋没本身应有的价值[1]。文物建筑拥有深厚内涵,城市建造之中即便保留了部分建筑,也很难维持文物的完整。为此,应当探析更合适的修复技术,完善现存的修复方法及体系。 一、保护及修复文物的必要性 社会日渐在进步,人们更注重了积淀的传统文明。保护珍稀文物、修复文物建筑也日渐受到重视。修复文物建筑、保护各区域的历史文物都是必要的,因为文物建筑承载了珍贵的历史且延续着文明。我国针对于文物建筑配备了必要的保护步骤,也设定了修复的方法。然而,修复文物建筑依循的新式理念仍缺失了推广,至今也并没设定精确的内涵。例如:在修复文物之前并没能经过先期探究,很难归结得出珍贵的成果。与此同时,也缺失了后期修复必要的参照。 修复文物建筑应当选取最合适的技术,但现存修复的各类方法仍缺失了完整性,相对来看并非先进。最近几年,我国接纳了国外传递进来的新颖技术用作修复文物,但仍缺失定量评判且选取的技术并不吻合真实的文物价值。缺失规范操作,运用修复技术也趋向于盲目。由此可见,保护及修复各类的文物建筑要依循设定的操作规程,杜绝盲目修复且采纳新式的修复技术[2]。 二、修复技术及方式 1.修复文物的总原则 保护文物不可挪动现存的文物,应能原地修复。这样做是为保持起初的文物特性及艺术表征。修复保护文物,在现存技术之上还应更为慎重,不要毁损现存的文物。有序予以修复文物先要明确各类的文物特性,现存法规都明晰了文物修复必备的流程及途径。 首先,保护修复都应注重文物本真的特性,保持原本的文物外观。真实性应被设定为中心,维持建筑原本应有的形态。保存原先的信息,选取必备的施工工

文物保护与修复试验室管理条例

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管理条例 (一)管理人员守则 一、关于实验室的综合管理 1.实验室专职管理人员需做好对全部仪器设备的档案健全工作,仪器购置后,需要有归档和记录。重要仪器平时需要做一定的使用记录和维修记录 2.实验室专职人员要对关键仪器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有非常清楚的了解,以便于维护和使用。 3.实验室专职人员对文物的实验要遵守人身安全第一,对文物负责第二,还要使教学科研合理开展等原则。 二、关于实验室的维护 1.管理人员应按照文保实验室相关规章保证实验仪器、设备和文物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正常使用。 2.实验室的有关文物都需要合理安放。使用时做好记录,空闲时做好储存工作。 3.实验室非工作时间,所有活动资源关闭:水闸、电闸、煤气(暂无)关闭。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该在实验室非工作时段,离开之前仔细检查所有的水电煤设备,如果没有非工作时段的工作必要,应当全部关闭。以避免一切非静止因素引起实验室内危机。4.非上班时间,若实验室尚有仪器需要非间歇运行,必须将仪器或相关工作装置安置于人员流动可及处,保证有任何异常发生时,可以及时调整或做出安全措施。 5.实验室卫生。文物保护综合实验室、文物分析实验室、纸张保护室、古陶瓷修复室务必要按时打扫、清理,保证卫生状况。要求做到实验室室内环境整洁、干净,仪器、设备、文物、药品、资料等物放置整齐有条理。 6.对文物、仪器、设备有熟悉了解,经常关心实验室的整体运作,发现异常及时检查调整。 三、关于在实验室开展实验: 1.实验室的文物分析、文物测试、文物保护以及文物修复工作都要在一起设备都正常的情况下开展。实验前检查仪器设备文物,实验后还原仪器设备到实验前状况。 2.开展任何实验之前,都要掌握实验对象性质、实验方法和遵守实验室规定,才能顺利开展实验。 (二)仪器设备使用规则 一、教学使用仪器设备 1.本科文物保护类课程的教学以及硕士研究生文物保护基础实验均可使用本实验室的各

青铜器的修复与保护方法解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24636583.html, 青铜器的修复与保护方法解析 作者:马云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11期 摘要:近现代以来,青铜器在出土过程中时常面临不同程度的损坏,如磨损、锈蚀、破 裂及变形等,对其修复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修复技术和修复工艺,恢复青铜器原始状态,并由博物馆进行收藏、展览和研究。而在完成青铜器的修复后,需对修复成果进行全方位的保护,避免青铜器二次破损现象的发生。文章围绕青铜器修复工作和保护工作展开深入讨论,总结了青铜器修复及保护工作的性质、原则以及步骤,并在掌握青铜器病害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集中有效的青铜器修复及保护方法。 关键词:青铜器;修复;保护 1 青铜器修复与保护的工作性质、原则及步骤 1.1 工作性质 人生病后需紧急就医,青铜器被破损同样需“医治”。目前,人们在博物馆所参观到的各式各样的青铜器,其中有一部分均来自文物修复工作者之手,遵照中国传统的整形、作旧、补配等工艺,让青铜器重新焕发生机和艺术光彩。文物修复工作是一项集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和技术等于一体的科学研究工作,技术性、专业性以及实践性相对较强,所覆盖范围除了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之外,还涉及金石、美术鉴赏以及金属工艺等相关学科。从实用技能方面看,与色彩、冶金、雕刻、腐蚀、镀金、翻模、粘合、焊接、油漆等多项内容息息相关。但上述学科和技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并非两种独立事物,是一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因果关系。面对多学科与多技能的交叉应用,青铜器修复者不但要对相关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系统把握,还应以相关修复理念和修复原则作为基础条件,并将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青铜器修复过程中,形成对其的有效保护。 1.2 工作原则

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精编WORD版

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精 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文物作为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物化成果,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近年来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出来,这对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严竣的考验。文中分析了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对做好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的具体对策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基层;文物保护;问题;对策 近年来国家对文物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这也使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在当前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在城镇化快速建设过程中一些新情况及新问题不断出现,在对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较全新课题。因此需要各基层文物保护单位加强文物保护力度,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来更好对文物进行保护。 一、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物保护意识淡薄。当前在基层文物保护工作中,无论是基层干部还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对文物保护缺乏深入的认识,对于出土文物存在着非法占有、对文物周边环境随意破坏等现象十分普遍。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将文物保护视为经济发展的包袱。在文物保护工作上,部分基层干部不仅缺乏法律法规意识,而且往往觉得这是文物部门自己的事情,因此在具体工作中,往往无法与文物保护部门形成合力,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从而导致文物保护效果较差。 (二)文物保护经费缺乏。文物保护工作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其开展保护工作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但由于当前政府财政较为紧张,这就导致文物保护财政预算较少,而且各项经费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基层文物保护单位由于经费缺乏,往往只能利用仅有的预算来对濒临损毁的文物进行抢救性维修。大量的需要维护和维修的文物由于经

意大利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介绍

意大利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介绍 意大利十分注重本国的文物保护,对于故意毁坏文物的行为处以重金罚款。 前不久被这样的一个新闻标题而吸引。俄游客古罗马竞技场刻字留念被判4年罚金15万元。一名俄罗斯游客在意大利古罗马竞技场“题字”留念,被判处4年有期徒刑,缓期执行,同时处以罚金2 万欧元(约合15.2万元人民币)。 报道称,这名42岁的俄罗斯男子21日用尖锐的石头,在这座世界遗产内部一面墙上刻下自己姓名的首字母“K”,长达25厘米, 一个门卫发现后举报。法院以快速审理方式次日就对其判处监禁和 罚款。罗马竞技场管理办公室的巴贝拉表示,俄罗斯男子的行为 “引起了重大的损失”并且“毁坏了罗马竞技场的被刻部分”。报 道指出,意大利将增加摄像监控并且对于破坏文物的行为进行视频 和音频警告。 可见意大利对文物的重视,从而也催生了意大利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意大利综合性大学共有5所文物学院, 其中3所为公立,2所为私立。意大利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世界排 名第一,联合国世界遗产数量西班牙排第一,意大利排第二,中国 排第三。意大利具有的众多世界级遗产成为其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激励意大利更好地做好这些人类共同文化财产的保护工作。 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拥有中世纪众多宝贵的文物古迹、文物修复专业正是在意大利这种历史背景下得到了最高水平的发展。例如:比萨斜塔、米兰大教堂、叹息桥、圣母百花大教堂、古罗马 广场、马纳罗拉、比萨大教堂、圣十字教堂、黄金宫、罗马歌剧院、皮蒂宫、圣约翰教堂、罗马人民广场、道奇宫,雷雅托桥、奇迹广场、锡耶纳大教堂、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圣洛伦佐教堂,鲍格才别墅、罗 马黄金宫殿、维奇奥桥、罗马国立绘画馆、君士坦丁巴西利卡、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