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奥运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之一 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青岛奥运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之一 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青岛奥运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之一 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青岛奥运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之一: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2004年3月为实现“绿色奥运”主题,加快生态市建设步伐,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青岛奥运行动规划》,制定本规划。

1、指导思想

突出“绿色奥运”理念,展现“绿色奥运”内涵,认真落实申办过程中关于城市环境质量和“绿色奥运”的承诺,突出现代化海滨城市特色,加快推进生态市的规划和建设,逐步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创造最佳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和全民生态文明素养,实现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2008年奥运会比赛提供一个清洁优美的环境。

2、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到2008年,全市生态状况明显改善,近海海域、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质量等稳定达到功能区划标准,城市大气污染物指标和饮用水水质指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的要求,比赛海域水质达到相应标准,全面满足举办奥运会的要求。

各项主要指标:

海洋环境:近岸海域水质明显改善,富营养化得到有效控制,前海一线近岸海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近岸海域的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恢复和改善,生物多样性指数有所提高。

大气环境:全市大气污染物主要指标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值的要求。市区集中供热率达到95%,气化率达到100%,机动车尾气达标率达到90%。

水环境:城市主要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按照原评价标准),全市主要河流、水库及市内河道水质按功能区达标。市区城市污水处理率(二级)达到85%,回用率力争达到40%。

固体废物: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垃圾资源化率达到30%,分类收集率达到5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危险废物处置率达到100%。

生态保护与建设:全市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73%。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农业面源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农药使用量下降25%,化肥使用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比例达10%。

工业污染: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合格执行率达到100%;工业废水、废气全面稳定达标;工业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计比例达到50%;重点污染企业按规定实行关、停、并、转、迁。

污染物排放总量: 削减全市各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到2008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

量排放量分别降低到10.79万吨和4.95万吨以下;总氮、总磷及氮氧化物得到有效控制。

声环境:城市建成区环境噪声按功能区达标

青岛奥运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之二:环境污染防治

1、近岸海域污染防治

全面实施碧海行动计划,加强近岸海域有机污染防治,大力削减氮、磷等营养盐的入海量;加强近岸海域赤潮的研究和防治;在实现工业废水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解决好生活排污对海域的影响,有效控制农业面源、养殖面源和海上移动源的污染。

赤潮防治:整合有关海洋科研力量,开展青岛市近岸海域赤潮成因和防治研究。针对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按照“标本兼治”的原则,制定陆域及海域污染控制和环境恢复方案,降低赤潮诱发因素。同时,建立青岛近岸海域赤潮监测预警体系,制定实施赤潮应急消除方案,确保奥帆赛不受赤潮影响。

实行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在陆源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基础上,实现主要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大幅度削减COD、石油类的入海总量,提高海水水质。

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建设一批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尽快启动娄山河污水处理厂建设和麦岛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海泊河污水处理厂进行工艺改造,使其具备脱氮、除磷能力;做好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作,海泊河、团岛以及麦岛污水处理厂要在2005年前按照规划的规模建成中水回用工程;配套完善城市污水管网,实行雨污分流,杜绝向比赛区域、海水浴场、沿海风景旅游区排放污水;禁止销售和使用含磷洗涤剂,削减生活污水中磷的排放量。减少农业面源对海域的污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和流失量,加强禽畜粪便的处置和综合利用,搞好水土流失治理。

加强水产养殖、船舶污染防治:规范海上养殖活动,促使其向生态养殖发展,到2008年,全市海域生态养殖面积达60%;加强船舶污染的监控与管理,有效控制机动渔船的油污染;完善海上溢油应急防护、处理和预报体系,建立海上赤潮预测预报体系;避免或减少赤潮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搞好沿海岸线的环境整治:搞好前海“三湾一线”,即浮山湾、太平湾、汇泉湾及团岛至石老人沿海岸线的环境综合整治,防治景观污染和“白色污染”,治理中小饭店废水、废气和生活垃圾污染,清理海上飘浮物,严禁在“三湾一线”海域进行水产养殖。

2、大气污染防治

以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污染为重点,在加大工业企业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污染治理、扬尘污染防治、机动车尾气治理力度的同时,依靠能源结构调整解决好结构性污染问题。

合理调整供热布局:落实供热规划,优化现有热源配置,遵循“集中供热与清洁能源分散供热相结合”的原则,在大力发展集中供热的同时,积极鼓励使用天然气等清洁燃料的分散供热。利用供热主管网的联网运行,实现“区外供热,区内经营”、“热源集中,经营分散”,替代原有热源锅炉,尤其是前海一线四个供热站(观象山、双星、海天、开源)的锅炉,消除燃煤污染和烟囱的视觉污染。

优化能源结构:通过政策引导,积极引进和使用电力、天然气,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改善我市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例。到2008年,引进天然气8亿m3/a。

煤烟型污染防治:严格控制燃煤低空、面源污染,大力推广使用优质低硫煤;市区范围内不得新上单机容量20t/h以下的燃煤锅炉,集中供热管网覆盖地区不得新建供热锅炉;根据不同行业、用途和使用年限,逐步淘汰现有燃煤锅炉;加快市区燃煤锅炉安装高效脱硫除尘装置及在线监测仪的步伐;分片建设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机动车污染防治: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严格控制新车污染,采用简易工况法进行机动车排气定期检测,建立并完善在用机动车检查维护(I/M)制度;保证车用油品质量,推广使用燃油清净剂,以公交、出租为重点,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等清洁燃料汽车,有效控制汽车尾气污染。

扬尘污染防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青岛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青岛市防治城市扬尘污染管理规定》等法规严格控制建筑工地的施工扬尘;加强道路扬尘防治,凡在市区运送易散落、飞扬物品的车辆必须实行密闭运输;提高道路保洁的质量与覆盖率;对城市建成区内的裸露地面实行绿化、硬化;加强对企业、铁路沿线、码头货场等场所堆放物扬尘污染的监管;禁止露天焚烧垃圾和农作物秸秆。

3、水污染防治

结合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水资源的涵养和合理开发利用,重点搞好饮用水源地保护、污水综合整治和水资源化建设。

饮用水源地保护:全市生活饮用水源区划分为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严格按照有关环保规定对保护区内各种开发建设和生产项目进行管理。重点加强大沽河、崂山水库、产芝水库、尹府水库汇水区的水体保护;加快相关区域的退耕还林、荒山绿化工作,治理水土流失,减少农村生活排污和农业生产对水质的影响。

水污染综合整治:提高污水集中处理能力与深度,加强排污管网的配套建设,位于市政管网覆盖区域之外的居民区或公共设施建设地埋式或其他污水处理装置;对李村河、张村河、墨水河、楼山河等进行截污、清淤、绿化等综合整治。

水的资源化建设:保护地表和地下水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降水和再生水源;合理制订地下水开采计划,逐步恢复潜水水位,做好汛期雨洪的拦蓄及回灌工作;搞好生态绿化建设,补充、涵养地下水源;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扩大节水灌溉面积;新、改、扩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采用独立污水处理设施的大型居民小区、公共设施及其它具备条件的区域应配套建设中水回用设施,提高中水回用率;搞好中水、海水等替代水的利用。

4、工业污染防治

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市区工业“退二进三”,大力发展都市工业;结合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实施,积极发展低物耗、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企业和产业,工业企业逐步向园区集中;加大市区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力度,加快技术进步,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

污染治理:实施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和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工程,逐步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使工业企业实现全面稳定达标排放。加快电厂脱硫进程,治理“白泥”、铬渣、钡渣、钢渣及工业粉尘污染,大幅度削减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量。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有效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立较完善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清洁生产;对化工、石化、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开展清洁生产审计。鼓励相关企业参加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鼓励并优先选用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奥运场馆建设单位、为奥运比赛提供服务的宾馆、酒店等。

5、固体废物利用与管理

加强固体废物管理,推行源头削减、再生、回收利用政策,努力实现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在流通领域开展绿色商业活动,倡导绿色消费,减排生活垃圾,推广垃圾分类收集;在企业推行清洁生产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减排工业固体废物。新建和启用一批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理设施。

实行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制度和转移联单制度,搞好危险废物的申报、登记、处置和管理。建设危险废物综合处置网络和信息网络,建成区域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推行废物资源化,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6、噪声污染防治

加强对居民区中饮食娱乐、建筑施工、加工维修等噪声污染的控制。搞好市区交通调流,严格机动车行驶管理和车辆禁鸣,改善路面和车辆状况,降低交通噪声污染。

青岛奥运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之三: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建设生态市,逐步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1、生态功能区的划定及保护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地方有关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的规定,对大沽河、白沙河流域以及崂山水库、棘洪滩水库、产芝水库、尹府水库等重要水源保护区和涵养区,按流域实施统一监管。对水、土地、森林、矿产、生物物种和旅游等重点资源开发区实施强制性保护。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区特别是易引起海水倒灌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地区划定禁采区、禁垦区和禁伐区。建设不同特色的自

然保护区,强化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监管。加快青岛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以及五市和三区(崂山、黄岛、城阳区)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

2、绿色生态屏障建设

加强全市绿化建设。修订完善绿化规划,确定绿化框架,进一步完善“绿线”管制制度,确保绿化建设用地。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环境至上的原则,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科学种植,注重实效,加快绿色通道、绿色海岸、绿色河岸、生态山林、环城防护林带和城镇森林公园的建设步伐,努力实施广场绿化、公园建设与整治、老城区拆墙透绿、居住区绿化等建设工程。

以城市主干路、旅游线路、高速路、铁路、国道、省道、县乡道以及河道等为框架,建设绿色通道,营造色彩丰富,季节变化的复层混交林系统;以前海一线为重点,全面实施对海滨岸线的绿化美化,努力营造与水上奥运相适应的景色宜人、文化内涵丰富的绿色海岸景观;实施生态山林工程,以大规模植树造林为主,加快全市自然山体的生态绿化建设,建设植被繁茂的城市生态山林,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森林景观;结合实施生态山林工程,加快山丘区退耕还林及宜林荒地造林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农田林网建设工程步伐;实施环城林带建设工程,在城市外围建设500-2000米宽度不等的城市防护林带,营造城市绿色屏障,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设计理念,提升园林规划设计品位和艺术水准,丰富园林景观文化内涵,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城市广场、园林等绿化工程,努力营造绿地布局合理,植物多样、色彩丰富的城区园林景观。

3、生态农业建设

强化农业生产在保护水、大气、土壤等方面的作用,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创汇农业、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业。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一批农业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有机食品基地,控制郊区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业污染,市内四区畜禽养殖业全部迁出或关闭。调整种植结构,25度以上坡地全部退耕还林。

4、生物多样性保护

保护生物多样性,依法禁止捕杀野生濒危动物和采集濒危野生植物的活动。严厉打击濒危野生动植物的非法贸易。严格限制捕杀、采集和销售益虫、益鸟和益兽。鼓励驯养、繁育野生动植物。切实搞好重要鱼类的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和其他重要水生生物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引进国外物种必须进行风险评估,搞好进口检疫,防止有害物种进入境内。抓好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建设,保护和恢复珍稀动植物栖息地。在城市绿地建设中,注重植物多样性配置,建设大面积、物种多样的人工绿地生态系统。

5、加强海岸工程的环境管理

调整近岸海域功能区划,加大对近岸海域开发活动和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填海造地,保证近岸海域水域面积和水体交换能力。

6、奥运场馆建设环境保护

场馆及辅助项目的建设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科学规划、科学选址,使建成后的场馆与周围自然环境及人文景观相协调。场馆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使用清洁能源和节水节能

技术;为场馆及辅助项目的建设提供技术和产品的企业应采用先进环保的生产工艺,对于获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要优先考虑使用,建筑材料和装修装饰材料都要使用绿色环保产品;施工中,各项活动须采用降尘、降噪、合理运输等措施,不影响市容和居民生活。

青岛奥运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之四:保障措施

1、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凡是可能对环境产生较大影响的战略规划、资源与区域开发、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决策,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促进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完善地方环保法规,依法保护环境

制定《青岛市防治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环保规章。坚持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果,把环境保护与建设进一步纳入法制化轨道。

3、加强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在全社会广泛开展环境普法教育和环境警示教育,宣传环保政策、法律和有关知识,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广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系列创建活动和群众参与性强、丰富多彩的社会宣传活动,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注重加强对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的环保教育,强化环保意识,自觉做好环保工作。建立健全法律监督、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加大环保监督力度。加强与国内外民间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性的民间环保组织,发展环保志愿者队伍,促进环保工作全面、深入和健康的发展。

4、加强环保能力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搞好环保队伍建设,提高环境监督执法装备水平,增强快速反应能力、现场执法能力和应对突发性污染事件能力,不断强化对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建立环境信息网络,提高自动化水平。加强环保科研和调研,为环保决策提供超前、准确、科学的依据。

5、拓宽投融资渠道,努力增加环保投入

加快环境建设市场化进程,扩大市场准入范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污染治理、环境建设方面,逐步建立起财政资金、外资、内资和民间资金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环保投融资渠道。推进环保基础设施的有偿使用,在法定范围内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对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企业,采取企业兼并、资产置换、收买收购等形式进行改制与重组,增加环保投入。完善环保设施的利益补偿机制,更多地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环保设施建设.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精品文档,放心下载,放心阅读 家详解新版城市规划: 城市性质: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规划区范围:陆海总计6143平方公里(含陆域4360平方公里,海域1783平方公里)。 人口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610万人。 用地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6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8平方米。精品文档,超值下载 城市开发边界:控制范围为810平方公里,东至崂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二级保护区边界,北至墨水河、胶济铁路、桃源河生态控制区边界,西至五龙河生态控制区边界和小珠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边界,南至滨海岸线;胶州湾内区域以胶州湾保护控制线为界。 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的地位类似于“城市宪法”,是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发展的总纲。城市规划专家表示,新版总规立足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照国家战略对城市的发展要求,在认真梳理全域资源禀赋基础上,对城市未来发展空间进行了规划设计,随着新版《总体规划》批复和实施,青岛的发展目标与规模、市域空间布局结构、产业发展方向、综合交通体系等方面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优化,对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坚持传承创新理念 青岛有着深厚的城市规划传统,自1891年建置以来,在城市规划的引领下,从最初的小渔村、军事要塞,逐渐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潘丽珍认为,新版总规坚持传承、创新的规划理念,坚持主城空间结构及发展方向的历史连续性,落实“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表现了充实、完善、丰富的发展过程。

市北区青岛邮轮母港客运中心一期工程钢结构施工项目物体打击事故调查报

市北区“1211”青岛邮轮母港客运中心一期工程钢结构施工项目物体打击事故调查报青岛市安全生产监察支队根据12350的群众举报,并经过初步调查,于2015年3月11日向市北区安监局移交了2014年12月11日16点50分左右发生的市北区邮轮母港物体打击事故。按照《生产安全事 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493号令)相关规定,市北区人民政府依法成立了由区安监局、区总工会、区监察局、青岛港公安分局、青岛市建管局安监站组成的事故调查组,并邀请了市安全生产 监察支队、市北区人民检察院参加事故调查工作。调查组通过现场 勘查、调查询问、查阅资料和综合分析,查明了事故发生的经过和 原因,认定了事故性质和责任,提出了对有关责任人员、责任单位 的处理建议和防范措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事故现场、事故相关单位情况 (一)事故相关单位情况 1、项目建设单位: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住所:青岛市市北区 港青路6号,法定代表人:郑明辉,注册资本:拾捌亿陆千万元整,

成立日期:1988年8月12日。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于2014年8月19日把青岛邮轮母港客运中心项目一期(联检大厅)项目发包给 了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经查,该项目许可、安全报监手续齐全。事发时土建施工结束,工 程进展至钢结构安装工序。 2、项目施工总承包单位:天元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元 集团公司”),住所:临沂市银雀山路63号,法定代表人:张桂玉,注册资本:叁亿壹仟万元整,经营范围:土木工程建筑、安装、装饰、幕墙、智能化、钢构工程总承包业务等,于1989年7月2日成立,营业期限至2054年7月1日,具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 级资质。 3、钢结构工程专业分包单位:山东天元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 称“天元安装公司”),是天元集团公司的公司是天元集团公司的下属单位。住所:临沂市银雀山路63号,法定代表人:左沛华,注册 资本:伍仟贰佰柒拾陆万元整,经营范围:钢构工程设计、制作与 施工等等,于1998年4月15日成立,营业期限至2048年4月14日,具有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天元安装公司与天元集团公司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重点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一、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概述 1.如何理解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内涵?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特点,对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因子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及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的和谐。 与传统规划思维的不同点: (1)以人为本; (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基础; (3)规划标准从量到序; (4)规划目标从优到适。 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环境规划有什么异同? 环境规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同于环境规划,环境规划侧重于环境,特别是自然资源的检测、评价、控制、治理、管理等,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则强调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的和谐与生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仅关注区域或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与消耗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影响,也关注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等的变化和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同时,还考虑社会经济因子的作用。 3.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国土规划有什么异同? 国土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 国土规划主要是进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合理发展的战略布局,是经济建设综合开发方案性的规划,给国民经济带来长远计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供可靠依据。 1 / 15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国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环境综合整治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 4.简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及其在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的:依据生态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原理,调节系统内部各种不合理的生态关系,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在有限的外部投入条件下,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的、行为的诱导手段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国家生态建设中的地位: (1)保障生态环境建设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体现了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以预防为主方针的落实; (3)是各级政府和生态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 (4)为国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市总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5.什么是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它包括哪些内容?如何报批? 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建议书是对准备建设项目的设想和建议,是项目主管部门或项目法人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结合水土资源,经全面调查研究,掌握基本资料,分析项目建设的技术、经济等条件后,以项目建议书的形式,向国家推荐建设项目的报告。 内容: (1)项目名称、承办单位、项目负责人; (2)项目提出的依据、必要性、目标和任务; (3)项目区概况; (4)建设规模及防治措施布局; (5)技术支持; (6)项目实施; (7)项目组织管理; (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2 / 15

周浦镇十二五规划纲要

浦东新区周浦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浦东新区发挥示范带动和核心功能作用、实现浦东开发开放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周浦镇加快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示范城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南汇并入浦东之后周浦镇第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指导“十二五”时期周浦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周浦镇未来发展意义重大。 本规划纲要的编制依据主要包括:市委、市政府和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关于组织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精神,《周浦中心镇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2004年)》、《周浦镇2004-2020年总体规划》、《2009年周浦镇“新浦东、新精神、新征程”主题活动调研成果》、《2009年周浦镇重点工作项目调研成果》、《周浦镇“十二五”规划编制基础调研材料(2010年8月)》,以及周浦镇发展现状等。 一、周浦镇“十二五”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阶段性特征 (一)“十一五”周浦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进步 “十一五”期间,在原南汇区委、区政府和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三个

周浦” 1建设的大局,沿着“调整、发力、快进、登高”2的目标路径,着力打造以“小上海”为重点的文化品牌,着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建设现代商贸服务业,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镇综合功能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1、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镇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40.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15倍,年均增长16.5%;财政总收入达12.5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73倍,年均增长22.2%;地方财政收入达4.60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74倍,年均增长22.3%。与“十五”时期相比,经济实力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末,全镇一产、二产、三产比重排列为2:56:42(10年10月数据)与“十五”期末相比一产、二产分别下降2个和23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26个百分点(10年9月数据),二、三产共同推动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到2010年底,三次产业财政贡献率分别为0.02%、34.17%、65.81%(10年11月数据),与“十五”期末比二产下降了13.37个百分点、三产上升了13.3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其中房地产业发展迅速,2009年销售额、税收分别为54.4亿元和4.4亿元。商贸服务业快速发展,周浦万达广场开业,大大提1具体内容是:繁荣周浦、文化周浦、和谐周浦。 2具体内容是:2007年调整、2008年发力、2009年快进、2010年登高。

云南省生物医药十二五规划及附表

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 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1-2

目录 前言 (1) 一、“十一五”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 (一)取得的成绩 (2) 1、各项经济指标显著增长 (2) 2、工业企业规模和实力明显提升 (2) 3、知名品种、品牌培育取得进展 (3) 4、产业结构有所改善 (4) 5、产业创新能力体系基本完善 (4) 6、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 (5) 7、药品流通业快速发展 (6) 8、行业协会作用凸显 (6)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7) 1、行业管理不健全,政策体系不完善 (7) 2、创新能力弱,科技投入严重不足 (7) 3、市场开拓乏力,品牌影响力弱 (8) 4、产业结构不合理,多数企业规模偏小 (8) 5、原料基地保障能力差,资源保护乏力 (8) 二、云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9) (一)中国医药市场快速增长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来空间 (9) (二)国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来机遇. 9

(三)实施新医改和推出创业板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带来契机 (10) (四)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加强药品监管深刻改变医药产业竞争格局11 (五)国际化进程加快带来更加激烈的全球化竞争 (11)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12) (一)发展思路 (12) (二)发展目标 (13) 四、主要任务 (14) (一)立足省情,努力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14) (二)积极拓展新领域,打造大生物医药产业体系 (15) (三)强化自主创新,掌握产业发展主动权 (15) (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拓展市场空间 (15) (五)优化资源配臵,推动企业整合 (15) (六)加快开放合作,提高产业发展水平 (16) 五、产业布局 (16) (一)原料种植基地布局 (16) (二)产业布局 (17) (三)园区布局 (17) (四)研发平台布局 (17) 六、重大工程 (18) (一)产业集群培育工程 (18) 1、中药、民族药、天然药物产业集群 (19) 2、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产业集群 (19)

山东十二五规划全文(完整版)

山东省 “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完整版)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2015年)根据中共中央和 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主要阐明政 府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 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目录 第一篇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发展成就 第二章发展环境 第三章发展目标 第二篇区域统筹和发展布局 第四章经济布局 第五章城乡布局 第六章空间布局 第三篇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第七章农业提升 第八章工业优化 第九章服务业跨越 第十章海洋经济 第四篇基础设施和支撑保障 第十一章能源建设 第十二章交通建设

第十三章水利建设 第十四章市政建设 第五篇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第十五章科技创新 第十六章教育优先 第十七章人才发展 第六篇文化繁荣和创新发展第十八章文化建设 第十九章文明山东 第七篇和谐社会和公共服务第二十章民生保障 第二十一章卫生体育 第二十二章社会管理第八篇生态文明和资源环境第二十三章生态建设 第二十四章环境保护 第二十五章资源节约 第二十六章循环经济第九篇体制创新和扩大开放第二十七章改革深化 第二十八章开放提升第十篇政策保障和规划实施第二十九章扩大消费 第三十章优化投资 第三十一章营造环境

第三十二章区域协调 第三十三章实施机制 第一篇发展背景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第一章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作为、科学务实、重点突破、攻坚破难,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主要任务目标顺利完成。面向未来,我省的发展站上了更新更高的平台。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16.2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49.3亿元,年均增长2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8.1万亿元,年均增长22.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5.3万亿元,年均增长18.9%。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连续8年增产,粮食总产达到4335.7万吨。制造业强省建设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万亿元以上。服务业规模和质量逐步提升,增加值达到14429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9.1∶54.3∶36.6。 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保有量超过1亿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64万亩,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累计分别下降22.1%、20%和18%,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以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得到有效遏制。 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新突破。拥有中科院3个研究所、2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29个国家质检中心,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国家深海基地等重大科学工程落户山东。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居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年均增长超过30%。

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 (试行) 青岛市规划局 2010年5月

青岛市规划局 关于发布施行《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 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我局编制的《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于2010年5月10日施行。凡青岛市市区范围内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编制,以及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应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试行)》 二〇一〇年四月三十日

编制说明 青岛市规划局曾于2007年编制了《青岛市新建改建居住区、居住小区及组团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表(试行)》,并作为控规及相关规划编制、管理的参考资料,对强化新区、特别是新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控制和配套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规划建设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理念更加突出,节约型城市建设不断推进,民生问题获得广泛关注;另一方面,近年来,国家、省、市又不断出台了一些涉及公共服务设施的规范、标准、规定等。为了使全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更加合理、系统、均衡,更加符合青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市规划局对现行相关标准、规划进行了综合研究,编制完成《青岛市市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规划导则》(以下简称“本标准”)。 本标准以国家、省、市和部门的相关规范及标准为基本依据,结合本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情况及城市发展要求,并参考国内相关城市做法研究制定。本标准由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执笔起草。在起草和修改完善过程中,市规划局多次邀请相关专家参与研讨、论证,多次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和建议,并认真研究汲纳这些意见和建议,使本标准在合法的基础上,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实用。 本标准自2010年5月10日起施行。在本标准施行过程中,如有修改意见、建议或疑问,请及时向青岛市规划局反映。市规划局将适时组织对本标准实施情况的评价,不断加强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进一步优化完善本标准。 本标准包括条文及条文说明两部分,均由青岛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

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 课题指南 课题指南说明:2011年度课题指南依据《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讨论稿)》和2011年云南省教育科研工作要点,围绕当前云南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试点工作,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研究当前云南教育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破解当前云南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关注前沿问题,重视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注重学科体系、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创新,强调实证数据,着力提高课题研究质量和使用效益。 重点招标课题采用公开招标方式,此类课题重点解决我省教育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长远性问题,鼓励跨学科和跨部门的协同攻关。 一、重点招标课题 1. 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的构建研究 2. 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研究 3. 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机制的研究 4. 加快云南学前教育发展的策略研究 5. 加快普通高中发展的研究 6. 边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体制创新研究

7.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研究 8. 加快教育优先发展,实现云南教育现代化的路径研究 9. 云南民族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10. 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研究 二、一般课题 (一)教育理论和教育史研究 现代教育思潮和流派研究;教育核心价值研究;人才健康成长规律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研究;学习型社会特征和条件研究;教育学科建设研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研究;师德师风建设研究;现代教育评价体系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等。 云南教育史研究;地方教育史研究;民族教育史研究;留学教育史研究;教育历史人物研究;教育家办学研究;教育历史事件研究;教育历史名著研究;教育专题史研究;学科教育史研究;教育活动史研究;教育交流史研究等。 (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教育现代化的内涵、方法与途径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创新教育发展模式研究;教育办学体制与管理体制创新研究;省级政府教育统筹发展战略研究;跨行政区教育协作发展战略研究;地方教育发展规划研究;学校发展战略研究;民办教育投融资体制研究;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民办教育发展的公共财政支持机制研究;学校现代管理策略研究;区域特色教育研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试验工作实证研究等。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 原则和战略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六次全会为指导,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北京市生态环境规划为依据,以科技为先导,以法律法规为保障,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防护相结合,紧紧围绕水土流失、风沙危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重点问题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分区推进,促进我区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构筑首都第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做出贡献。(二)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原则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节约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2、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北京与房山以及不同建设部门间的关系,优先安排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水资源保护、天然林保护和防风固沙等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3、坚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系统原则。在系统论的指导下,从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整治的大局出发,以生态环境建设区划为基础,以重点工程为骨干,通过实施重点整治工程,建立山区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平原治沙与生态农业和城市绿化美化相协调的生态环境体系,实现全区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4、突出科技创新的原则。从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原则出发,瞄准国内外生态环境建设的先进水平,充分利用首都的人才优势,加强房山区的国内国际交流,借鉴国内外生态环境整治的先进经验,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建设生态环境整治的精品示范工程。5、景观生态多样性原则。针对房山区自然环境优美、旅游景点众多的特点,生态环境建设应遵循景观生态多样性的原则,不仅要体现生态功能,而且要构建合理的景观空间格局。6、治理、建设、保护并重的原则。以保护水资源、森林资源和农田环境为目标,以造林绿化、建设绿色屏障为核心,生物、工程、农业措施相结合,治理、建设、保护并重,在重点治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基础上,全面整治房山区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全区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 7、坚持生态环境整治与加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房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力求将房山区建成环境优美、城镇居民、农民富足和社会稳定的新郊区。(三)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目标房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总目标是: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的统筹安排,围绕建设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环境建设的总任务,积极组织全区人民,运用政策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形成完善的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内容概要 (征求意见稿)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突出改善民生,注重社会公平,让全体市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全面发展。 2、坚持统筹城乡。优化人口、城镇、产业布局,充分发挥郊区城镇在人口、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集聚作用,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 3、坚持生态优先。统筹考虑生产、生活需求与资源承载和生态环境保护,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相适应,实现可持续发展。 4、坚持集约发展。合理引导城市功能布局,优化城市各类资源要素配臵,调整、提升老城区功能,有序推进新城区建设,努力构建“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 5、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立足于山东半岛、沿黄流域乃至黄海西岸与东北亚等更广阔区域,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加强区域合作,增强集聚辐射效应,实现共赢发展。 二、城市性质 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港口城市、滨海旅游度假城市。 三、城市职能 中国东部沿海的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国家海洋科研及海洋产业开发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家重要的区域性航空港,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四、城市发展目标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将青岛建设成为富强、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经济发展目标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把青岛建设成为开放度高、信息通畅、服务便捷、辐射力强、城市功能完善的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主要经济指标和城市综合实力进入全国主要城市前列,成为全国最有活力、最有吸引力、最有竞争力的城市之一。 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以富民和谐为主线,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文化强市”战略,优化公共资源配臵,加快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居住和生活质量,建设滨海宜居城市。 以培育城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为重点,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积极推进文化产业的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特色化,加快建设滨海现代文化名城。 切实加强基础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不断增强城市创新活力。加强基础与应用研究,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视并加强行业关键性核心技术科技攻关,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面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 建立完善城市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现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提高基本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民群众就医条件。 积极构筑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开展,调整完善竞技体育项目布局,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将城镇从业人员全部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建立事业单位全员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加快社会福利和救助事业发展。 构筑多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居民住房保障水平。

云南省临沧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云南省临沧市 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 文本 图集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云南省临沧市人民政府 2011年6月

项目名称:云南省临沧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委托单位:临沧市人民政府 编制单位: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证书编号:[建]城规编第(081153)甲级 协编单位:临沧市建设局 院长:张京祥教授、注册规划师 总规划师:朱喜钢教授、注册规划师 顾问:崔功豪教授、注册规划师 项目负责人:曹荣林教授、注册规划师 曹建丰注册规划师 项目组成员:戚红年注册规划师 戴军注册规划师 吴未副教授 姚广峰工程师 马斯伟规划师 范宁规划师 程寅助理规划师 吴鹏助理规划师 孙文军助理规划师 郭伟助理规划师

文本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2) 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 第一节市域城镇化发展战略 (8) 第二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8) 第三节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11) 第四节市域基础设施规划 (12) 第五节市域社会设施规划 (14) 第六节市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空间管制规划 (15) 第七节市域综合防灾规划 (19) 第八节市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20) 第四章城市规划区城乡统筹规划 (22) 第五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24) 第六章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布局 (25) 第七章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27) 第一节居住用地规划 (27) 第二节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28) 第三节工业与仓储物流用地规划 (30) 第四节其他用地规划 (31) 第八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31) 第九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与水系规划 (34) 第十章中心城区景观风貌规划 (37) 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市政工程规划 (38)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38)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39) 第三节供电工程规划 (40) 第四节电信、广电与邮政规划 (40) 第五节燃气规划 (41) 第六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41) 第十二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42) 第十三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43) 第十四章土地使用控制规划 (47) 第一节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导则 (47) 第二节城市“五线”规划控制 (48) 第十五章中心城区旧城更新改造规划 (50) 第十六章城市分期发展指引 (51) 第一节近中期建设规划 (51) 第二节远景规划构想 (52) 第十七章规划实施的措施与建议 (52) 第十八章附则 (53)

广东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二篇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广东 第三篇优化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 第四篇内外并举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第五篇强农惠农建设美好新农村 第六篇统筹城乡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第七篇联动融合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八篇绿色发展保护秀美山川 第九篇强化支撑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第十篇普惠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十一篇内涵提升提高文化软实力 第十二篇改革先行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第十三篇互利共赢深化粤港澳合作 第十四篇开放合作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第十五篇规划实施保障 第二节提升教育信息化和开放合作水平(教育信息化)第三节逐步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电子政务)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青岛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附件2: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文本主要内容摘选 总则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全面实施“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职能的拓展提升,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建设海洋经济示范区;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按照全域统筹、海陆统筹、城乡一体、集约紧凑发展的要求,实现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 1.市域:青岛市行政区范围,包括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胶州市、即墨市、莱西市和平度市,陆域面积1128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2240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指市区的环胶州湾沿岸地区,包括胶州湾东岸的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和崂山区,胶州湾北岸的城阳区和红岛经济区,

胶州湾西岸的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城区面积为1408平方公里,其中胶州湾东岸面积为581平方公里,胶州湾北岸面积为553平方公里,胶州湾西岸面积为27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总面积为6143平方公里,包括陆域面积4360平方公里,近岸海域面积1783平方公里。陆域包括: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面积为3230平方公里;鳌山卫街道办事处、温泉街道办事处、田横镇、金口镇,面积为510平方公里;胶州市毗邻胶州湾的九龙街道办事处相应区域,面积为50平方公里;胶东街道办事处、李哥庄镇(青岛新机场及临空经济区),面积为150平方公里;大沽河地下水源地保护区,面积为420平方公里。近岸海域包括:胶州湾,面积365平方公里;自海岸线向海15米水深线所围合的区域,面积1418平方公里。 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 城市发展目标 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围绕实施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发展战略

关于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

关于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关于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重新编辑了一下发到XX。 关于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划一、增强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近年来,由于耕地质量退化、农业环境污染、生态功能递减等不利因素影响,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生态系统退化与农产品供给要求提升的双重压力。农业投入品过量使用成为农业生态系统破坏的主要原因,农业源与工业源污染迭加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大隐患,农业生态资源利用率低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供销社是为“三农”服务的合作经济组织,扎根农村,与“三农”息息相关,必须抓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增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

和使命感。二、重点工作任务(一)加强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养殖企业发展生态化畜禽养殖产业,加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与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严格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促进源头减量。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改进设施养殖工艺,完善技术装备条件。(二)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拓宽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途径,以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等主要利用方式,宣传引导农民和多部门协作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培育发展秸秆收储运等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建立较为完善的秸秆还田、收集、储存、运输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可持续运行的综合利用格局。(三)推行化肥减量使用。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推广高产、高效、环保施肥技术,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化肥机械深施、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推进施肥

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家详解新版城市规划: 城市性质: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城市规划区范围:陆海总计6143平方公里(含陆域4360平方公里,海域1783平方公里)。 人口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610万人。 用地规模:规划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6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面积108平方米。 城市开发边界:控制范围为810平方公里,东至崂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二级保护区边界,北至墨水河、胶济铁路、桃源河生态控制区边界,西至五龙河生态控制区边界和小珠山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边界,南至滨海岸线;胶州湾内区域以胶州湾保护控制线为界。 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了《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的地位类似于“城市宪法”,是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发展的总纲。城市规划专家表示,新版总规立足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照国家战略对城市的发展要求,在认真梳理全域资源禀赋基础上,对城市未来发展空间进行了规划设计,随着新版《总体规划》批复和实施,青岛的发展目标与规模、市域空间布局结构、产业发展方向、综合交通体系等方面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优化,对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坚持传承创新理念 青岛有着深厚的城市规划传统,自1891年建置以来,在城市规划的引领下,从最初的小渔村、军事要塞,逐渐演变成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潘丽珍认为,新版总规坚持传承、创新的规划理念,坚持主城空间结构及发展方向的历史连续性,落实“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表现了充实、完善、丰富的发展过程。

中国邮轮母港综合评价及发展建议

中国邮轮母港综合评价及发展建议 颜晨广1,朱彬姣2, (1.上海港码头管理中心,上海,200120;2. 上海海事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上海,201306) 课题项目: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课题“构建与完善上海邮轮船供体系的研究”(2013-Z-J05-A)研究成果之一。 摘要:随着国际邮轮市场的东移,我国沿海城市争相打造邮轮母港,导致邮轮母港建设过盛,远远超过邮轮公司的航线需求。运用SWOT分析法筛选出实证对象城市,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量化比较各城市的邮轮母港竞争力,对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发展建议,避免同质化竞争。 关键词:邮轮母港;SWOT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发展建议 前言 近年来,邮轮产业以其强劲的消费拉动和对对旅游相关产业的巨大带动,成为21世纪公认最具潜力的“黄金产业”和“朝阳产业”之一。邮轮码头通常分为母港、干线挂靠港和补给停靠港,随着国际邮轮市场逐步向亚洲地区转移,邮轮母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挂靠港的10-14倍,使得我国沿海城市竞相打造邮轮母港。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港口都适合建设国际邮轮母港,要成为邮轮母港需要考虑诸多因素。虽然近年来中国邮轮旅游迎来了爆发式的发展,然而目前国内兴建邮轮码头的速度远远快于我国的邮轮市场的建设以及吸引国外邮轮公司增设航线的脚步。若未合理考虑地区统筹、腹地客源、城市定位、投资效益等问题,就会形成盲目发展和不当竞争,影响我国邮轮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1 国内邮轮码头竞争现状 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6座港口城市有过国际邮轮的接待经验。上海、厦门、天津、三亚四个国际邮轮母港已投入使用,香港、大连、青岛、舟山、烟台等地正在大力建设邮轮码头,珠海、海口等沿海城市也正在规划建设邮轮码头。虽然各沿海城市纷纷争建邮轮母港,但有实质性母港地位的目前只有上海、厦门、天津、三亚。 所谓邮轮母港是指一年里的适航季节超过半年,始发航线或经靠航线达到一定的密次,其发展需要具备三个自然条件:一是港口的建设规模需要满足邮轮的

红河州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红河州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2015) 为进一步加快我州生物产业发展步伐,做大做强生物产业,根据国家和省关于生物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以及《中共红河州委红河州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业产业建设“8311”行动计划的意见》,编制红河州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我州发展生物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生物产业是当今世界经济中最富有活力和先导性、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伴随着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产业正在展现出不可限量的前景,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环保和生物服务等新型产业形态初步形成,生物技术产品已悄然进入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日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国家、省制定的有利于生物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必将为生物产业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审时度势,立足我州生物资源基础,发挥优势,推动生物产业快速发展,这是加快红河新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州委、州政府提出了建设绿色经济强州的战略目标,把生物产业作为我州的七大重点支柱产业来培植,符合我州发展实际,是对红河州情的不断深化认识而作出的战略决策。发展生物产业,可以充分发挥我州多气候带、多物种资源的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有利于我州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改变我州目前主要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增加消费需求,扩大出口创汇。有利于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效益,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降低生活成本,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扩大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加快生物技术、科学管理方式在农业中的应用,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经营管理等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二、我州生物产业发展的潜力 (一)资源潜力 我州地处低纬度的高原地区,由于受红河、南盘江、李仙江的纵横切割,海拔高差悬殊大,加之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印度洋西南季风、南下寒潮的共同影响,降雨充沛,光照充足,形成了自然环境的多样性,适合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多种动植物的生长,尤其是红河以西的哀牢山系南段及南延支脉山区,是云南省热量最丰富、雨量最充沛的高温多湿区,发育着较完整的热带山地植被类型垂直系列,从最低海拔至高海拔的山顶分布有热带雨林一山地雨林一季风常绿阔叶林一山地苔藓常绿阔叶林一山地苔藓矮林,具有全国少有的“立体森林”特点。迄今初步整理出种子植物有229科1530属5667种,是云南及中国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中乔灌木植物占全国总数的1/4,是我国重要的生物物种资源基因库。全州已知的珍稀保护树种有116种,主要有桫椤(树蕨)、金花茶、小叶船板木(擎天树)、水松、秃杉、毛坡垒、鹅掌楸、董棕等。此外,还生长有灯盏花、大黄藤、黄连、青叶胆、板蓝根、草果、砂仁、杜仲、肉桂、薯蓣、露水草、重楼等名贵药材,鸡枞、干巴菌、松茸、美味牛肝菌等多种名贵野生食用菌,翡翠芽、香椿、树头菜、羽状金合欢(臭菜)等大量山野菜。品种优异的石榴、葡萄、脐橙、雪梨、大杨梅等温带水果和香蕉、菠萝、荔枝等热带水果以及橡胶、八角、核桃、油菜等多种经济作物。经过近几年的开发,我州自然环境和资源比较优势充分显现出来,不仅适应多种植物的生长,而且同一种植物的内含成分优于其他地区。这为红河州继续发展生物产业提供了雄厚的资源基础。 (二)政策优势 进入“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生物产业。国务院颁布了《国家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出台了《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省政府下发了《云南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第一章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概述 1.如何理解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内涵。(P3)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应用生态学原理,从整体上研究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安排人类各项建设活动,从而使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者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最佳状态的过程。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是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对规划区域内的自然生态因子,和人工生态因子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特征予以相应的重视,研究区域内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等生态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提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以促进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共生,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和生态的和谐。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传统的规划思维相比,具有一下几方面的不同。 ①以人为本。 ②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 ③规划标准从量到序。 ④规划目标从优到适。 2.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与环境规划的异同。(P5) 环境规划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或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应用各种科学技术信息,在预测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环境质量变化的基础上,为达到预期的环境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做出的带有指令性的最佳方案。其目的是在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同于环境规划,环境规划侧重于环境,特别是自然资源的监测,评价,控制,治理,管理等,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强调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和谐与生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不仅关注区域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与消耗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影响,也关注系统结构,过程,功能等的变化和发展对生态的影响。同时,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还考虑社会经济因子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