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语文必修三人教版检测:3 老人与海-课时(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语文必修三人教版检测:3 老人与海-课时(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语文必修三人教版检测:3 老人与海-课时(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中外小说

3老人与海

课时跟踪检测

一、基础训练

(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其中文人音乐的代表主要就是古琴艺术。但随着传统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古琴艺术逐渐______,甚至被社会遗忘。直到2003年,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过去对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才重新________了生机。(),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正因为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我国古代就有“琴者,心也”“琴者,禁也”的说法。“琴者,心也”即弹琴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交流,与三五“知音”互相欣赏;“琴者,禁也”即弹琴是为了________自己,也说明在古人心目中,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是________的工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边缘化获得制约放松身心

B.私人化获得制约修身养性

C.私人化焕发约束放松身心

D.边缘化焕发约束修身养性

解析:选D边缘化:指使靠近边缘;使处于不重要的地位。私人化:指事物向个人的方向发展变化,事物逐渐变得属于个人所有,而非大众共有。获得:指取得;得到(多用于抽象事物)。焕发:指光彩四射;振作。制约:指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约束: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放松身心:即在有压力、感到紧张的状态下对身心的调整,侧重于对身和心的“放松”。修身养性:指修养身心,涵养性情,侧重于对身和心的“修养”。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琴的缺点是音量小,这是很多人的看法

B.音量小作为古琴的一个缺点,被很多人所批评

C.音量小是古琴的一个缺点,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D.古琴音量小,很多人认为这是它的一个缺点

解析:选D结合语境可知,括号后的“这”指的是古琴“音量小”,故前一句即括号内的语句的主语也应是“音量小”,据此排除A、B两项。对比C、D两项,D项中的“很多人认为……”与括号后的“我认为……”句式更统一,故答案为D。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正因为古琴音量小,所以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B.正是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C.正是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D.正因为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解析:选C通读画线句可知,句子有两处语病。“因为”这个词有两种词性:一是作介词,其后面接名词或名词性成分;二是作连词,通常和“所以”联合使用,构成因果关系。画线句中的“因为”显然不是介词,作为连词的话,后面的分句应是“所以……”。而“使得”作为谓语动词,应该有主语。画线句中,“使得”缺少主语。另外,“使得它”和“是”搭配不当。“是”表明古琴作为“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既定的事实。而实际上,是因为“音量小”,所以人们认为古琴能“和你的心进行交流”。分析题中四个选项。A项,添加了“所以”构成因果关系,但“使得”缺少主语。B项,“使得它”和“是”不搭配。D项,“正因为……使得……”没有修改。C项,两处语病都得到了修改,故选C。

二、能力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4~6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早上,孩子朝门内张望,他正熟睡着。风刮得正猛,那些漂网渔船不会出海

了,所以孩子睡了个懒觉,跟每天早上一样,起身后就到老人的窝棚来。孩子看见老人在喘气,跟着看见老人的那双手,就哭起来了。他悄没声儿地走出来,去拿点咖啡,一路上边走边哭。

许多渔夫围着那条小船,看着绑在船旁的东西,有一名渔夫卷起了裤腿站在水里,用一根钓索在量那死鱼的残骸。

孩子并不走下岸去。他刚才去过了,其中有个渔夫正在替他看管这条小船。

“他怎么啦?”一名渔夫大声叫道。

“在睡觉,”孩子喊着说。他不在乎人家看见他在哭。“谁都别去打扰他。”

“它从鼻子到尾巴有十八英尺长。”那量鱼的渔夫叫道。

“我相信。”孩子说。

他走进露台饭店,去要一罐咖啡。

“要烫,多加些牛奶和糖在里头。”

“还要什么?”

“不要了。过后我再看他想吃些什么。”

“多大的鱼呀,”饭店老板说,“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鱼。你昨天捉到的那两条也蛮不错。”

“我的鱼,见鬼去。”孩子说,又哭起来了。

“你想喝点什么吗?”老板问。

“不要,”孩子说,“叫他们别去打扰桑地亚哥。我就回来。”

“跟他说我多么难过。”

“谢谢。”孩子说。

孩子拿着那罐热咖啡直走到老人的窝棚,在他身边坐下,等他醒来。有一回眼看他快醒过来了。可是他又沉睡过去,孩子就跨过大路去借些木柴来热咖啡。

老人终于醒了。

“别坐起来,”孩子说,“把这个喝了。”他倒了些咖啡在一只玻璃杯里。

老人把它接过去喝了。

“它们①把我打败了,马诺林,”老人说,“它们确实把我打败了。”

“它没有打败你。那条鱼可没有。”

“对。是后来才吃的败仗。”

“佩德里科在看守小船和打鱼的家什。你打算把那鱼头怎么着?”

“让佩德里科把它切碎了,放在捕鱼机里使用。”

“那张长嘴呢?”

“你要你就拿去。”

“我要,”孩子说,“现在我们得来商量一下别的事情。”

“他们来找过我吗?”

“当然啦。派出了海岸警卫队和飞机。”

“海洋非常大,小船很小,不容易看见。”老人说。他感到多么愉快,可以对一个人说话,不再只是对着海自言自语了。“我很想念你,”老人说,“你们捉到了什么?”

“头一天一条,第二天一条,第三天两条。”

“好极了。”

“现在我们又可以一起钓鱼了。”

“不。我运气不好。我再不会交好运了。”

“去它的好运,”孩子说,“我会带来好运的。”

“你家里人会怎么说呢?”

“我不在乎。我昨天逮住了两条。不过我们现在要一起钓鱼,因为我还有好多东西需要学。”

“我们得弄一支能扎死鱼的好长矛,经常放在船上。你可以用一辆旧福特牌汽车上的钢板做矛头。我们可以拿到瓜纳巴科亚去磨。应该把它磨得很锋利,不要回火锻造,免得它会断裂。我的刀子断了。”

“我去弄把刀子来,把钢板也磨磨快。这大风要刮多少天?”

“也许三天。也许还不止。”

“我要把什么都安排好,”孩子说,“你把你的手养好,老大爷。”

“我知道怎样保养它们的。夜里,我吐出了一些奇怪的东西,感到胸膛里有什么东西碎了。”

“把这个也养好,”孩子说,“躺下吧,老大爷,我去给你拿干净衬衫来,再带点吃的来。”

“我不在这儿的时候的报纸,你也随便带一份来。”老人说。

“你得赶快好起来,因为我还有好多东西要学,你可以把什么都教给我。你吃了多少苦?”

“可不少啊。”老人说。

“我去把吃的东西和报纸拿来,”孩子说,“好好休息吧,老大爷。我到药房去给你的手弄点药来。”

“别忘了跟佩德里科说那鱼头给他了。”

“不会。我记得。”

孩子出了门,顺着那磨损的珊瑚石路走去,他又在哭了。

那天下午,露台饭店来了一群旅游者,有个女人朝下面的海水望去,看见在一些空酒瓶和死梭子鱼之间,有一条又粗又长的白色脊骨,一端有条巨大的尾巴,当东风在港外不断地掀起大浪的时候,这尾巴随着潮水晃来晃去。

“那是什么?”她问一名侍者,指着那条大鱼的长长的脊骨,它如今仅仅是垃圾,只等潮水来把它带走了。

“Tiburon②,”侍者说,“Eshark③。”他打算解释这事情的经过④。

“我不知道鲨鱼有这样漂亮的尾巴,形状这样美观。”

“我也不知道。”她的男伴说。

在大路另一头老人的窝棚里,他又睡着了。他依旧脸朝下躺着,孩子坐在他身边,守着他。老人正梦见狮子。

(有删改) 【注】①这里的“它们”指抢食大马林鱼的鲨鱼。②西班牙语,鲨鱼。③这是侍者用英语讲“鲨鱼”(shark)时读别的发音,前面多了一个元音。④他想说这是被鲨鱼残杀的大马林鱼的残骸,但说到这里,对方就错以为这是鲨鱼的骨骼了。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一名渔夫用钓索量死鱼残骸的情节,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人们对老人行为的惊叹与赞美。

B.老人说要把鱼头给佩德里科,说明老人除了具有凶猛、强悍的品格,还有善良、敦厚之美。

C.全文多用对话的方式来叙说故事,语言简洁明快,显示出海明威小说电报体的独特风格。

D.小说结尾写老人梦见了狮子,这具有鲜明而深刻的寓意,能引发读者的无尽想象。

解析:选B“凶猛、强悍的品格”理解错误。

5.孩子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可以从表现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主题、创设小说氛围等角度考虑,答出侧面突出了老人刚毅、坚强的性格特征,推动情节发展,深化赞美不服输的硬汉的精神主旨,创设了友善和谐的环境氛围等,意思对即可。

答案:①侧面表现老人形象。孩子为受伤的老人哭泣等情节,突出了老人刚毅、坚强的性格特征。②推动情节发展(或起到线索作用)。孩子与他人的对话,交代了老人回到窝棚后的情况。③深化主旨。通过表达孩子对老人的崇敬、赞美,讴歌了老人不服输的硬汉精神。④创设了友善、和谐的环境氛围。孩子与周围人对老人的关心,表现出老人所处环境的和谐、美好。

6.作品结尾写旅游者与侍者的对话,有什么深刻含意?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解答该题,应围绕小说三要素考虑,分析这些对话内容对小说的情节安排、表现的人物形象及作品的主旨等方面的作用,分点作答,意思对即可。

答案:①进一步强化了老人最终一无所获的结局。②旅游者的误解既是对老人的赞美,也揭示了过程胜于结果的人生哲理。③与下文老人梦见狮子形成对比,突出老人勇敢、顽强的精神品质。

三、语言表达

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

水面下的世界或许绚烂多彩,但船上的人放眼望去,却是四方一色。这位随遇而安的老人,没有被这种孤独感压倒,他思考着天上飞的鸟,水中游的鱼,流动着的海洋。老人还会对着偶然见到的海鸟说话,不管它们听懂没。他喜欢自言自语,有人说他像疯子,但老人不在乎这些,他只做自己想做的事,即使这些事在他人眼中是荒谬的。

解析:通读文段可知,材料主要说的是老人没有被孤独感压倒,方法是借助想象,通过想象,让眼前之景不再单调乏味。作答时,对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老人借助丰富的想象排遣孤独感。

8.下面是《德州日报》征集到的报徽之一,请写出该图的构图要素,并说

明图形的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100字左右。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作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抓住图形的特点进行联想,然后紧扣行业特点,由表及里地来分析其内涵、寓意。该图形是报社征集到的报徽之一,分析其寓意时,围绕报纸的“关注民生、关注时政”“以人为本”等特点来进行阐述即可。

答案:以德州的首字母“D”“Z”为核心创作元素,将二者巧妙地融合、变形,从中心向外延伸、环绕,体现了“德由心生”的创作理念,更表达了《德州日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人为本,服务百姓”的追求;图形恰似眼睛,传递出《德州日报》“关注时政、关注民生”的理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