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教学设计和反思

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教学设计和反思
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教学设计和反思

《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教学设计

高一数学组孙洪杰课程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直线斜率和倾斜角基础上,对直线方程几种形式的探究。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是以后研究直线与圆、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基础,是今后学习整个解析几何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上下功夫。

教学重点:各种直线方程的推导,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直线方程的重中之重;

教学难点:理解各式直线方程形式的局限性,求直线方程的灵活性,理解直线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对应关系。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解析几何这一数学学科有了基本的了解,知道了解析几何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由于这一节学生基础不是很好,但学习积极性较高,思维活跃,所以教学中既要放手给学生,又要注意引导学生,让学生始终是课堂的主人。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课型为“新授课”,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遵循“探索---研究---运用”的三个层次,提出问题,采用多角度、不同形式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始终处于积极的问题探究和辨析思考的学习气氛中,让学生动脑思、动口议、动手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教师要启发的恰到好处。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效率。

学习目标: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和截距式方程,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方程。通过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的研究,体会数形结合思想,锻炼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新的历程。发扬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的精神以及合作意识;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题1:什么叫做直线的方程?方程的直线?

问题2、A(x1,y1)、B(x2,y2)是直线l上任意两点,其中x1 x2,则直线l 的斜率k=__________;垂直于x轴的直线,斜率k________,平行于x 轴或与x轴重合的直线,斜率k_______。

3、怎样确定一条直线?

(点评:复习旧知,强调直线的方程、方程的直线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发现直线方程是直线上任意一点坐标(x,y)的关系式,为推导直

线方程作铺垫)

二、概念形成

合作探究:

1.已知直线l过点P0(x0,y0),且斜率为k,直线l的方程是什么?

(点斜式方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基础,用探究点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结论,化难为易,突出重点。)

(实录:教师分析,由直线方程的定义可知,要求直线l的方程,就是求直线l上任意一点P(x,y)中x、y满足的关系式,那么怎样利用已知条件求(x,y)满足的关系式?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导出结论。教师大屏幕展示正确结论,学生对照订正,从而肯定自己的想法,修正不足,由此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出点斜式方程,并板书方程,强调方程特征。点出课题“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强调点斜式方程是本节课的重中之重,板书课题。)

思考:

1推导过程为什么要求点P(x,y)为直线l上不同于P0(x0,y0)的任意一点?

2在直线方程中,k取遍所有实数,可得无数条直线,这些直线都一定过哪一个点?方程表示经过该点的所有直线吗?由此,点斜式方程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3当斜率不存在时,直线的方程是什么?k=0时,直线方程是什么?

(对问题,学生都能回答,教师鼓励并适时点评。教师提出问题:该直线是否能表示过定点P0(x0,y0)的所有直线?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方程并不能表示直线,也就是斜率不存在时并不能用点斜式方程。根据以上,学生得出结论,教师小结,并在板书的方程上做好重点标记,学生顿悟并记忆方程。)

三、应用举例

例1求下列直线的方程:

(1)直线:过点(2,1),k=-1;

(2)直线:过点(-2,1)和点(3,-3)

(点评:(1)题直接套用公式,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公式;(2)题需要先求斜率,再任选一点套用公式。学生练习,教师巡视,给予个别指导。)

四、概念深化

合作探究:

引申:已知两点A(x1,y1)、B(x2,y2),其中,求直线AB的方程。

(点评:通过点斜式方程的学习,学生已具备独立推导的能力。而此探究点,仅是把点和斜率用字母表示,是点斜式方程的运用。因

此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此探究点的设计,既熟练了点斜式方程的运用,又得出了新的方程形式。通过自主探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学案上完成,教师点评并表扬学生,指出同学们已经得出了直线方程的另两种形式:斜截式和两点式。强调每种形式方程的特征,并让学生领悟记忆。引导学生小结1点斜式方程是基础;2斜截式和两点式方程的适用范围;3斜截式和两点式方程的特征,并板书方程。)

五、能力提高

提高性练习:

直线l在x轴上的截距为a,在y轴上的截距为b,且,求证直线l的方程是.

(点评:学生会有多种解题方式,让学生叙述做法,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方式。而在众多方法中,两点式是最为合适的方法。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应针对条件选择方程形式,而且通过探索得出一般结论,这对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捷性大有好处。学生在学案上完成,针对学生解答,教师作点评。得出截距式方程并板书,引导学生分析结构特征及方程的适用范围,学生顿悟并记忆。)

针对性练习:直线经过两点(3,0),(0,4),求直线方程.

(点评:此题考察直线方程的截距式形式,只要是认真听课的学生都能回答,因此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找一基础稍差学生回答,但回答得非常好,教师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

六、总结反思

1、知识方面:直线方程的四种形式及适用范围;

2、题型方法:题型是知道条件求直线方程;方法是针对不同的条件选用不同方程形式;

点评:学生通过回顾反思,对本节内容有一个系统认识。3分钟交流讨论,学生回顾并总结,教师做点评并完善,在黑板上用箭头标出四种方程形式的关系,突出点斜式的地位。总结内容用多媒体展示。

七、随堂检测

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

A、可以表示任何一条直线

B、不能表示过原点的直线

C、不能表示与x轴垂直的直线

D、不能表示与y轴垂直的直线

3、过两点(5,7)、(1,3)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__.

(点评:通过检测,巩固所学知识,查缺补漏,将课堂延伸,使学生

将课堂所学内容再认识和升华。5分钟定时检测,教师巡视,订正答案)

课后反思:本节课按照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设计,遵循“探索---研究---运用”三个层次。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成功完成了教学任务。点斜式方程是本节课的重点,为突出重点,采用问题探究式,一步步设计台阶,学生自主导出结论。各种直线方程的适用范围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体会直线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不同。整节课的设计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课堂效果很好。总之,教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学习,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充实自己,才能在教学之路上走得更远,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

直线方程的教学设计

直线方程的教学设计 高俊玲1.教材分析 1.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直线的方程是高二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几何学习能力的好的开端。 本章内容开始从代数的角度去研究平面的点线关系,是一个新的领域。对直线的 方程的理解,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培养起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影响着对后来学习 圆锥曲线的理解。所以,直线部分的学习起到良好的过渡作用。 1.2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是直线的五种方程的形式。教学难点按环节的推导过程。2.教学目标分析 2.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推导直线的方程。并掌握方程表示的基本量,以及 各种表达形式的优势和局限性。 2.2 过程与方法 体验方程的逐步推导过程,理解各形式之间的内在的实质的联系。体验数学研究与发展的规律。知其所以然。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鼓励学生大胆推导,引领学生体会发现的过程。增加对本知识的认识,以期达到提高浓厚学习兴趣,掌握知识的目的。 3 学情分析 3.1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在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基础上,来推导方程的基本形式。 3.2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画图能力,图形思维与代数思维可以结合起来。具有一定的推导能力,具备一定的数学的严谨性。3.3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心理直线的方程是高中几何学的开端,学生容易接受且充满好奇与兴趣。方程推导环环相扣,具有一定的整体性,极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求知欲和成就感,对培养数学思想有推动作用。 3.4 学法分析学生刚刚学习完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对此知识的深刻理解和严谨性的把握上还可能考虑不周全。用代数思想去研究几何问题这一新的思想方法的体系还没有完整的形成。但知识内部联系性非常大,在学习过程中难点很容易突破,采用自学加点拨的方式,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数学思维。 4.教学过程设计 4. 1提出问题串,创设学习情景

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

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 教师:前边,我们研究了直线方程的两点式、斜截式、点斜式和截距式,现在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投影显示问题1] 问题1 已知点P 的坐标为(2,m ),点Q 的坐标为(n ,3)。试求直线PQ 的方程。 学生1:此题有误,因为当m =3,且n =2时,点P 和点Q 重合,所求的直线不确定。 教师:很好,那么我们考虑点P 和点Q 不重合时直线AB 的方程。 学生2:应用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可知直线PQ 的方程为 2 23--=--n x m m y 。 学生3:(1)当m ≠3时,且n ≠2时,方程才是223--=--n x m m y ; ① (2)当m =3时,且n ≠2时,方程是y =3; ② (3)当n =2时,且m ≠3时,方程是x =2。 ③ 学生4:运用方程的两点式可知当n ≠2时,直线PQ 的方程为 )2(2 3---=-x n m m y ④ 教师:很好,我们将方程①和方程④作一比较,你会有何发现? 学生5:方程④优于方程①,因为④比①的作用范围广;方程④实际上包括了方程①和方程②。 教师:从考虑①和④的联系与区别出发,你有何想法? (留给学生少许思考时间后,个别学生已经有了想法,举手要求发言) 教师:我们能否将①、②、③予以综合,给出一个在点P 和点Q 不重合的条件下都成立的方程呢? (此时,举手的学生更多了。) 学生6:可以,将方程①变为下列方程即可 (n -2)(y -m )=(3-m )(x -2) ⑤ 教师:很好,在m =3和n =2不同时成立的条件下,表示直线的方程⑤属于哪种类型的方程呢?

(对于此问题学生有点茫然,不知从哪个角度给出方程的归属) 教师:大家可以从方程两边的代数式类型的角度出发。 学生7:是整式方程。 教师:几元几次? 学生7:二元一次或一元一次方程。 教师:为什么? 学生7:因为⑤等价于(m-3)x+(n-2)y-mn=0⑥ 而其中m、n为常数,当x-3、n-2都不为0时,⑥显然是关于x和y的二元一次方程;当x-3、n-2中仅有一个为0时,则⑥为关于x或y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师:很好,为了统一起见,当m-3、n-2中仅有一个为0时,我们将⑥也可以看作关于x和y的二元一次方程,这就表明,直线PQ的方程是关于x、y 的二元一次方程。那么,是否任意一条直线L的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呢? 学生众:应该是的。 教师:为什么呢?……对于直线L我们如何确定它的方程呢? 学生8:我们可在L的边上找出两个不同的点A和B。然后借助于A、B的坐标确定出该直线的方程,然后,考察这个方程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 教师:哪位同学能将学生8的想法落到实处? 学生9:若A、B两点的横坐标相同,高为a,则L的方程为x=a,显然可以看作二元一次方程;当A、B的纵坐标相同时,设为b,则AB的方程为y=b,这也可以看作二元一次方程;当A、B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均不相同时,设A、B 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则…… 教师:能否将A、B的坐标简化一下呢? (等学生沉默片刻后,教师将手指向投影中的问题1) 学生10:当A、B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均不相同时,必可在直线L上取点P(2,m),Q(n,3),则L的方程为⑥,显然是二元一次方程。 教师:还有没有其他的想法? 学生11:可以从点斜式去考虑,由于直线L一定存在斜率…… 学生齐喊:不一定!

解简易方程教案

“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9册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根据等式的性质,使学生初步掌握解方程及检验的方法,并理解解方程及 方程的解的概念。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方程的意义 师:同学们我们前一段时间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方程和等式有什么关系? 2、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 师:你能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 (1)a+24=73 (2)4x<36+17 (3)234÷a>12 (4)72=x+16 (5)x+85 (6)25÷y=0.6 生:(1)(4)(6)是方程。 师:你为什么说这三个是方程呢? 生:因为它含有未知数,而且是等式。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1、看图写方程 师:同学们真厉害把学过的知识全都记得,请同学观察这幅图(出示57 页天平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杯子重100克,水重X克,合起来是250克。 师:你能根据这幅图列出方程吗? 生:100+X=250.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师: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交流后汇报) 生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 =150. 生3:100+X =250=100+150,所以X =150. 生4: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 =150. 3、验证方程中的未知数,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用不同的方法算出X =150。 小结:当X =150时,100+ X=250这个方程的左边和右边相等,这时我们说x=150是方程100+X=250的解,刚才我们求X 的过程叫解方程。这两个概念具体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57页找出什么叫方程的解?什么叫解方程? 学生自学后汇报。(板书)齐读两个概念。 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师:方程的解是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它是一个数。 而解方程是求未知数的过程,是一个计算过程。它的目的是求出方程的解。同学们要注意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5、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师:完成课本P57页做一做:X =3是方程5X =15的解吗?X =2呢?(完成后汇报) (二)解简易方程 1.师:前两天我们学会了等式的性质,请根据等式的性质完成填空吗? 2、出示例1图,列出方程。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个皮球加起来共有9个) 根据这种关系怎么列方程? X+3=9 3、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解方程。 (1)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 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 式的基本性质求出方程的解呢? 学生独立思考。并汇报: 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x+3-3=9-3 (2)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是怎样的? 1头猪=( )只羊 1把蕉=( )个苹果

解比例教学设计及反思

解比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 ,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 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度、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 : 学生能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 , 并能轻松解出比例中未知项的解。 教学难点 : 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你能说说它的具体内容吗? 2.请你用比例的相关知识判断下列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并且说明理由。 5:7 和 8:13 1/2 :1/3 和 1/4 :1/6 3、想一想,括号里该填几: 14:() =35:5 (): 5=4:10 二、导入新知我们知道比例中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这节课我们就 一起来探究解比例的方法,大家对自己有信心吗? 三、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呈现情境图,解决实际问题。 ⑴呈现情景图。 呈现校园景色图片一张,长12厘米,宽8厘米;我打算在电脑上把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照片的长是 15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⑵理解题目的意思。 引导学生理解“按比例放大”的意思:每条边放大的倍数是一样的。 ⑶尝试解答。 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 ⑷学生交流,形成方法。 展示学生试做的作业,集体评价。 解:设放大后照片的宽是x厘米。 12: 8= 15: x 12x = 15X 8 12x =120 x = 10 答:放大后照片的宽是10厘米。 引导学生交流思考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依据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确定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写出相关的两个比,组成比例式;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项。 教师指出: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板书:解比例。 2、比较、小结。 (1)提问:解比例的方法和解方程的方法有哪些相同处和不同处? 方法小结:解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我们处处都有可能用到,要是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来解决呢?我们先来总结总结:(在这道题里,我们先根据问题设 X――再依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一一然后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为方程一一最后解方程)。其实,比例就是一种特殊的方程,不论在书写格式还是验算方法上他与解方程都是相同的。 3.教学“试一试” 过渡:我们知道比例还有另一种表示形式,当是15/25=6/X这样形式的时候,又该怎么解呢? (2)你会读这个比例吗?读一读,并且找出它的内项和外项。

直线的方程教案

教学过程 一、 复习预习 1.直线的倾斜角: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轴绕着交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和直线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记为,那么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和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直线的倾斜角为直线倾斜角的取值范 围是. 2.直线的斜率: 倾斜角不是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常用表示,即. 倾斜角是的直线没有斜率;倾斜角不是的直线都有斜率,其取值范围是 . 3.两条直线平行 对于两条不重合的直线,其斜率分别为,有∥. 4.两条直线垂直 如果两条直线都有斜率,且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之积等于;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之积等于,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 另外,要特别注意斜率不存在时的特殊情况. x x αα0?0180α??≤<α90?k tan (90)k αα? =≠90?90?(,)-∞+∞12,l l 12,k k 1l 212l k k ?=1-1-12121l l k k ⊥??=-

二、知识讲解 考点1直线的五种形式 点斜式:,不表示斜率不存在的直线 斜截式:,不表示斜率不存在的直线 两点式:,不表示斜率为0和斜率不存在的直线 截距式: ,不表示斜率为0,斜率不存在和过原点的直线 一般式:(其中不同时为0). )(00x x k y y -=-b kx y +=1 21 121x x x x y y y y --=--1=+b y a x 0=++C By Ax ,A B

考点2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将两条直线的方程联立,得方程组 若方程组有唯一解,则两条直线相交,此解即是交点的坐标;若方程组无解,则两条直线无公共点,此时两条直线平行. 111222 0, 0.A x B y C A x B y C ++=??++=?

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简易方程——解方程(二) 教学目标: 1、巩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知识,学会解ax ±b=c与a(x ±b)=c类型的方程。 2、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和写法。 3、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在解方程过程中,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 教学难点:理解解方程的方法。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习题:解下面方程:4x =8.6 48.34-x =4.5 学生自主解答练习,并说一说是怎么做的。并在订正的过程中,规范书写。 2.引出: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69页例4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意。再让学生根据图列一个方程。 学生列出方程3x +4=40后,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想的。(一盒铅笔盒有x 支铅笔,3盒铅笔盒就有3x 支铅笔。)在学生说自己的想法时,引导学生说出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4支铅笔看作一部分。 2.让学生试着求出方程的解。 学生在尝试解方程时,可能会遇到困难,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困惑。 学生可能会疑惑:方程的左边是个二级运算不知识如何解。也有学生可能会想到,把3个未知的铅笔盒看作一部分,先求出这部分有多少支,再求一盒多少支。(如果没有,教师可提示学生这样思考。) 提问:假如知道一盒铅笔盒有几支,要求一共有多少支铅笔,你会怎么算? 学生可能会说:先算出3个铅笔盒一共多少支,再加上外面的4支。 师小结:在这里,我们也是先把3个铅笔盒的支数看成了一个整体,先求这部分有多少支。解方程时,也就是先把谁看成一个整体?(3x ) 让学生尝试继续解答,订正。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解题过程:3x +4=40 解:3x =40-4 3x =36 (先把3x 看成一个整体) 3x ÷3=36÷3 x =12 让学生同桌之间再说一说解方程的过程。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和方程的解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使学生从简单的实际问题中建立一元一次方程的模型; 3、经历把具体问题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猜一猜老师的年龄。 我的年龄乘2减20得32。 请同学们讲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有用算术方法解的有用方程解的。这时提出方法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二、探究新知: (一)练一练: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并讲明理由。 (1)-2+5=3 (2)3X-1=7 (3)x+y=8 (4)2a+b 分析“我的年龄乘2减20得40. 设我的年龄为X岁。(设未知数) 年龄X2-20=40 (找出等量关系) 2x-20=40 (列出方程) (二)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 根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①、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使它的长是 宽的1.5倍,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解:(1)设宽为xcm,那么长为1.5xcm。 (2)等量关系:(长+宽)×2=24 (3)1.5x+x=24 ②国庆节商场进行打折活动的时候,晨晨同学看中一件 运动衣,按8折销售为80元,这件衣服的原价是多少元? 解:设这件衣服的原价为x元,则:

0.8x=80 ③因校园搞绿化,有一棵树刚移栽到我们学校时,树高 为2米,假设以后平均每年长0.3米,几年后树高为5米? 解:设x年后树高为5米,则: 2+0.3x=5 (三)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刚才你们列的三个方程,有什么样的特点? 1.5x+x=24 0.8x=80 2+0.3x=5 注意:方程两边都是整式;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未知数的指数是一次。 问题①:一元一次方程中元指的是什么?次指的是什么? ②判断下列成员是否是一元一次方程家庭成员,能否进入家庭聚会之门?若不行,请说明理由。 第一组: 1)、5x=0 2)、 1+3x 3)、y2=4+y 4)、 3m+2=1-n 第二组: 若2xb+1=5, (a-1)x2+x=3也想参加聚会,a,b应满足什么条件? ③估算2+0.3x=5中x的值。根据学生的回答,当x=8或者x=10时,怎样来验证?引导学生用左边等于右边进行检验: 把x=1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 右边=5 左边右边=5 左边=右边,所以x=10是方程2+0.3x=5的解 a、学生自己练习当x=8时,是不是方程的解 b、学生总结出方程的解的概念: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 c、什么叫解方程: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三、巩固练习: 1-1=4是方程吗? (1) x (2)列式表示a与3的差等于-2。 (3)上题列出的式子是方程吗?如果是,未知数是什么?方程的解是什么?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4)综合题:天平的两个盘A、B分别盛有51g,45g盐,设应该从盘A内拿出多少g盐到盘B内,才能使两者所盛盐的质量相等?

《直线方程》教学设计(含5个课时)

《直线方程》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掌握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 2.熟记两点的斜率公式; 3.会求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的概念; 2.能牢记过两点的斜率公式并掌握斜率公式的推导; 3.特殊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三、教学过程: 1. 直线的倾斜角 一条直线l 向上的方向与x 轴正向所成的最小的正角α叫做直线的倾斜角.注:①当直线l 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它的倾斜角α等于0; ②当直线l 与y 轴平行或重合时,显然它的倾斜角为2π. 显然,由直线的定义,易知直线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π). 2.直线的斜率: 当α2π ≠时,直线的倾斜角的正切值,称做直线l 的斜率,通常用k 表示. 即k=tan α(α2π ≠),当α=2 π 时,其正切值无意义,该直线没有斜率. 那么我们怎样求直线的斜率呢? (1) 已知直线的倾斜角,求该直线的斜率; (2) 已知直线上的两点,求该直线的斜率.

3.特殊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①当直线的倾斜角α=0时,该直线的斜率k=0; ②当直线的倾斜角α=2π时,该直线的斜率k 不存在. 4. 应用举例: 例1 已知直线l 的倾斜角是?120,求该直线的斜率. 例2 求经过点A (-2,0),B (-5,3)两点的直线的斜率k 和倾斜角α. 5.教师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学习这节后要求掌握以下几点: (1)对于直线的倾斜角要理解其定义必须明白三点:①直线向上的方向;②与x 轴的正方向;③最小的正角. (2)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k=tan α(α2π ≠). (3) 所有的直线都有倾斜角,但不是所有的直线都有斜率; (4)数形结合求特殊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6.课堂练习:略 7.布置作业:略

直线方程的几种建立方式及其适用范围

直线方程的几种建立方式及其适用范围 罗村高级中学 黄勉 确定在不同条件下的直线方程,是高考试题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因此,需要熟练掌握直线方程的各种形式,以及各自的适用范围,以便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地选用。 下面直线方程的几种建立方式及其适用范围列出,以供大家参考: 一、 点斜式 若直线l 过定点),(00y x P ,斜率为k ,则直线l 的方程为)(00x x k y y -=-; 它不适用平行于y 轴(包括y 轴)的直线,换句话说就是不适用于斜率不存在(即倾斜角为090)的直线。当斜率不存在时,直线l 的方程为:0x x =;特别地,当k =0时,其方程为0y y =。 例1、 已知直线l 过点A (1,2),B(3,m ),求直线l 的方程。 分析:因为直线l 经过点B(3,m ),且m 是一个参数,因此需要对m 进行分情况讨论。 解:当m =1时,直线l 的倾斜角为090,其斜率是不存在的,故此直线l 的方程为1=x 。 当m ≠1时,直线l 的斜率为11-= m k ,又因为直线l 通过点A (1,2),所以直线l 的方程为:)1(1 12--=-x m y 。 例2、 已知直线l 经过点P (—3,4),且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求直线l 的 方程。 分析:不难看出,直线l 在经过原点和斜率为—1的两种情况下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因此,需要对这两种情况分类讨论。 解:若直线l 经过原点,则直线l 的斜率为3 4-=k ,从而直线l 的方程为:x y 3 4-=,即034=+y x 。 若直线l 不经过原点,由于它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所以直线l 的斜率为1-=k ,从而直线l 的方程为:),3(4--=-x y 即01=-+y x 。 二、 斜截式 若直线l 的斜率为k 且在y 轴上的截距为b ,则直线l 的方程为:b kx y +=; 它不适用于平行于y 轴(包括y 轴斜率)的直线,即不适用于斜率不存在(倾斜

五年级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五年级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张玉琴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解简易方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目,让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二、新知学习。 1、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2)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50-100=1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1、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2、练习。(做一做) 齐读题目要求。 怎么判断X=3是不是方程的解?将x=5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写作格式是:方程左边=5x

直线方程教案

7.2直线的方程 教学目标 (1)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方程. (2)理解直线方程几种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在整体上把握直线的方程. (3)掌握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互化. (4)通过直线方程一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周密地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5)通过直线方程特殊式与一般式转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6)进一步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理解直线斜率的意义和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由直线方程的概念和直线斜率的概念导出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由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分别导出直线方程的斜截式和两点式;再由两点式导出截距式;最后都可以转化归结为直线的一般式;同时一般式也可以转化成特殊式.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的重点是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以及根据具体条件求出直线的方程. 解析几何有两项根本性的任务:一个是求曲线的方程;另一个就是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内容就是求直线的方程,因此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对以后学习用方程讨论直线起着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对曲线方程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平面解析几何中所求出的第一个方程,是后面几种特殊形式的源头.学生对点斜式学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继知识的学习.

②本节的难点是直线方程特殊形式的限制条件,直线方程的整体结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证明. 2.教法建议 (1)教材中求直线方程采取先特殊后一般的思路,特殊形式的方程几何特征明显,但局限性强;一般形式的方程无任何限制,但几何特征不明显.教学中各部分知识之间过渡要自然流畅,不生硬. (2)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反映了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统一性,教学中应充分揭示直线方程本质属性,建立二元一次方程与直线的对应关系,为继续学习“曲线方程”打下基础.直线一般式方程都是字母系数,在揭示这一概念深刻内涵时,还需要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论证.教学中应重点分析思路,还应抓住这一有利时使学生学会严谨科学的分类讨论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系统、辩证、周密地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在强调几种形式互化时要向学生充分揭示各种形式的特点,它们的几何特征,参数的意义等,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转化,并加深对各种形式的理解. (4)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两个独立条件确定一条直线,如两个点、一个点和一个方向或其他两个独立条件.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是学生很早就接触的几何公理,然而在解析几何,平面向量等理论中,直线或向量的方向是极其重要的要素,解析几何中刻画直线方向的量化形式就是斜率.因此,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点斜式在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已知两点可以求得斜率,所以点斜式又可推出两点式(斜截式和截距式仅是它们的特例),因此点斜式最重要.教学中应突出点斜式、两点式和一般式三个教学高潮. 求直线方程需要两个独立的条件,要依不同的几何条件选用不同形式的方程.根据两个条件运用待定系数法和方程思想求直线方程. (5)注意正确理解截距的概念,截距不是距离,截距是直线(也是曲线)与坐标轴交点的相应坐标,它是有向线段的数量,因而是一个实数;距离是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正实数(或非负实数). (6)本节中有不少与函数、不等式、三角函数有关的问题,是函数、不等式、三角与直线的重要知识交汇点之一,教学中要适当选择一些有关的问题指导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1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斜截式 一、选择题: 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00()y y k x x -=-( ) A .可以表示任何一条直线 B. 不能表示过原点的直线 C .不能表示与y 轴垂直的直线 D. 不能表示与x 轴垂直的直线 2.经过点(2,1)P -,且在y 轴上的截距等于它在x 轴上的截距的2倍的直线l 的方程为( ) A .22x y += B. 24x y += C. 23x y += D. 23x y +=或20x y += 3.直线cos sin 10,(0, )2x y πααα++=∈的倾斜角是( ) A .α B. 2π α- C. πα- D. 2π α+ 4.等腰AOB ?中,||||=, 点),3,1(),0,0(A O 点B 在x 轴的正半轴上,则此直线AB 的方程为( ) A .)3(31-=-x y B .)3(31--=-x y C .)1(33-=-x y D .)1(33--=-x y 5.若0,0,0A B C >><,则直线0Ax By C ++=必经过( ) A .一、二、三象限 B. 二、三、四象限 C .一、三、四象限 D. 一、二、四象限 6.直线20x y b -+=与两坐标轴所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不大于1,那么b 的取值范围是( ) A .[2,2]- B. (,2][2,)-∞-+∞ C .[2,0)(0,2]- D. [2,)+∞ 二、填空题: 7.在y 轴上的截距为-6,且与y 轴相交成45°角的直线方程是 . 8.若y 轴绕点(0,2)M -顺时针方向旋转30°,所得直线的方程是 . 9.直线过点(3,2)P -,分别交x 轴、y 轴于A 、B 两点,若AP :PB = 2,则此直线方程是 . 三、解答题: 10.已知两点A (4,3)、B (2,1),直线l 过AB 的中点,且倾斜角是直线430x y -+= 的倾斜角的2 倍,求直线l 的方程.

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解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三.教具:天平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张,粉笔盒一只。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 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共同做个游戏:用手指指尖顶住直尺,使直尺能保持平衡,感知平衡。 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平衡现象? 2、勤劳聪明的人类根据平衡原理制成了天平,今天我们要借助天平来学习新的知识《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看了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 二) 教学新课 1、方程的意义 (1) 认识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 操作天平: a 、一边放两个50克的砝码,另一边放10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请学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种关系。(板书:50+50=100 50×2=100) b 、一边放一个20克的砝码和一个粉笔盒,另一边放100克砝码,天平平衡。粉笔盒的重量不知道,可以怎么表示?你也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种关系吗? (板书:x+20=100) c、让学生操作天平,出现不平衡现象,也用式子表示。(20+x>50等) (3)出示小黑板 30+20=50 2x+50>100 80<2x 3x=180 100+20<100+50 100+2x=50×3 x-18=24 60÷20=3 x÷11=5 (4)组织学生观察以上式子。 请同学们观察以上式子,想想能不能将这些式子分分类,并说出你分类的标准。(小组讨论,写下来) 按符号的不同分成两大类:(生说师在小黑板作记号) 80<2x 2x+50>100 100+20<100+50 指出:这些用大于、小于号连成的式子左右两边不相等,就叫做不等式。 谁再来说几个等式?同桌互相说几个等式。 30+20=50 3x=180 100+2x=50×3 x-18=24 60÷20=3 指出:这些用等号连接成的表示两边相等的式子都叫等式。(板书:等式) (5)观察以上等式,你能不能再分分类,也说一说你分类的标准?(同桌讨论) 30+20=50 60÷20=3 3x=180 100+2x=50×3 x-18=24 x÷11=5 揭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板书:方程) ①说一说什么叫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②再举几个例子,写下来同桌交换检查。 游戏练习: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卡片出示)是用“√”手势表示,不是用“×”手势表示。 6+x=14 3+x 50÷2=25 6+x>23 51÷a=17 x+y=18 (6)方程和等式的关系 刚才我们是从等式中找出方程的。这说明方程和等式有很密切的关系,你能画图来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学生画,请他们黑板展示并同时说说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师可以将书上的图与学生的图做对比,指出:有时可以借助简单明了的图来帮助理解深奥的知识,这也是一种很重要性的学习方法。 2 、教学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

优质课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教案

§1.2.1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斜截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通过平行直线系,感受数学之美,激发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2.教学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推导过程中直线与方程对应关系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预习课本P65-67,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过定点P(x0,y0)的直线有多少条?倾斜角为定值的直线有多少条?确定一条直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问题2:若直线l经过点P0(x0,y0),斜率为k, 这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P(x,y)的坐标x与y之间满足什么关系呢?所得到方程与直线l有什么关系 呢?由此你能推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吗?

(二)自主检测: 1、(1)已知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y-2=x-1,那么直线的斜率为___,倾斜角为___. (2)已知直线方程是0 x,那么直线的斜率为____,倾斜角为______. +y 1= + 2、写出下列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1)经过点A(3,-1),斜率是2;(2)经过点B)2,2 (-,倾斜角为30°;(3)经过点C(0,3),倾斜角是0°;(4)经过点D(-4,-2),倾斜角是120°. (三)例题解析 例1、写出下列直线的方程,并画出图形: (1)经过点P(1,3),斜率是1; (2)经过点Q(-3,1),且与x轴平行; (3)经过点R(-2,1),且与x轴垂直; (4)经过两点)3 -B A. ,3( (- 0,5 ), 四、质疑再探: 1、根据例2思考讨论 (1)什么是直线的斜截式? (2)b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3)由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你能想到我们学过的哪类函数,它们之间又有什么 关系呢? (4)点斜式与斜截式有什么联系?在表示直线时又有什么区别呢? 例2、如果直线l的斜率为k,且与y 轴的交点为(0,b),:你能求出直线l的方程吗?变式:直线y=2x-3的斜率和在y轴上的截距分别为 2、根据例3思考讨论任何一条直线都能用点斜式或斜截式方程表示吗?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教案三篇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能准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水平。 2、使学生加深对方程及相关概念的理解,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和方法,能准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理解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够熟练并准确地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在复习了整数、小数的概念,计算和应用题的基础上,今天要复习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明白字母能够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加深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步骤、方法,能准确地解简易方程。 二、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1)求路程的数量关系。 (2)乘法交换律。 (3)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写出字母式子,同时指名一人板演。指名学生说说每个式 子表示的意思。提问:用字母表示数有什么作用?用字母表示乘法式 子时要怎样写?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做在课本上。指名口答结果,老师板书,结合提问怎样求 式子的值的。 3、做练习十四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选择两道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复习解简易方程 1、复习方程概念。 提问:什么是方程?你能举出方程的例子吗?(老师板书出方程 的例子)这里用字母表示等式里的什么?指出:字母还能够表示等式 里的未知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方程。(板书定义) 2、做“练一练”第2题。 小黑板出示,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提问:5x-4x=2里未知数 x等于几,x=2是这个方程的什么?7×0.3+x=2.5里未知数x等于几?x=0.4是这个方程的什么?那么,什么叫做“方程的解”?(板书定义)它与“解方程”有什么不同?(强调解方程是一步一步完成的过程) 你会解方程求出方程的解吗?根据什么解方程? 3、解简易方程。 (1)做“练一练”第3题第一组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解第一个方 程是怎样想的,检查解方程时每一步依据什么做的。第二个方程与第 一个有什么不同,解方程时有什么不同?指出:解方程时先看清题目,根据运算顺序,能先算的就先算出来.不能算的就看做一个未知数。

解方程1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理解等式的性质,会利用等式的性质1解形如X+a=b的方程” 4、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 两个概念的含义。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就是: 今天我对课时安排及教学设计均做了较大调整。 原计划是第三课时完成“方程的解”及“解方程”概念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方程检验的书写格式, 第四课时完成加、减、乘、除各类型方程解法的教学。 考虑到学生一节课内如要掌握加减乘除各种类型方程的解法、理解解方程的原理,规范书写格式,内容太多,会影响教学效果。 教材57页做一做中要求学生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但规范的检验格式却不在本页,而在58页。3、如果能将“解方程”与“方程的解”这两个概念结合规范的解方程书写过程和结果来向学生解释,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所以我把“方程的解”及“解方程”概念教学和解形如X±A=B的方程,掌握检验的格式放到一起。教学设计也做了相应处理,将57

页的内容适时穿插到了例1的学习过程之中。第四课时只完成乘除法方程的解法。 原来的解方程要求学生利用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现在是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把中小学衔接的任务下放到小学。但学生更喜欢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来解,对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感到抽象,陌生, 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得出第一个方程,再由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得出未知数的值,从而引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两个概念,并安排了一个练习,口算检验X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 进一步强化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由图片展示第二个问题,得出第二个方程,再由天平的平衡现象联想等式性质1。平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等式性质,在例题讲解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方程两边都加、减一个数的目的和依据。这样安排就减小了学生的认知坡度。从学生板演和书面练习的情况来看,学生基本掌握了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方法,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问题: 1、学生解方程的格式还不规范。 2、本节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学生接受起来比 较被动,还应在某些教学环节上再想得周密一些。

《直线地方程点斜式》优质课比赛教案设计

直线的方程——点斜式 1.教材分析 从研究直线方程开始,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学习进入了实质性阶段,“直线与方程”关系的研究,是“曲线与方程”的关系研究的前奏和基础,所以本节课教学的效果直接决定了整个“解析几何”教学的效果. 刚刚接触“解析几何”的学生,幼稚懵懂的心理致使他们还不能理解“解析几何”的实质,而本节课则以比较浅显的问题开启了“解析几何”学习的先河,他们可渐渐地逐步深刻地认识到直线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可理解“两个独立条件确定一条直线”这个本质规律,从而自然地构建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两种直线方程形式中的关键字“点、斜”与“斜、截”分别是“两个独立条件”的高度概括,是对直线方程特征的本质提炼.这些都是“解析几何”,乃至全部数学内容的精髓,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熟练掌握这些,对于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大有裨益. 贯穿“解析几何”始终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曲线求其方程和由方程研究曲线性质,而本节课则以简单问题为载体,揭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为进一步解决后继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析几何”中处处渗透了各种数学思想,特别是数形结合与等价转化思想,本节课则以生动的具体事例有效地促进学生树立、巩固和熟练应用这些数学思想. 教学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为重要目标,本节课则在优化数学思维的多种特征上有着独特的功能. 综上,本节课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极为关键的内容,创设和实施优质的教学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今后高中数学教学的成败.

2.教学目标 2.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由一个点和斜率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探索并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 (2)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方程,并能化为一般式. 2.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构建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直线的方程与方程的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渗透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归的思想,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精彩演示,增强图形美感,使学生享受数学美,增进数学学习的情趣.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教学难点:对直线的方程与方程的直线的对应关系的理解. 4.教学方法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为主线. (2)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转化、抽象来实现直线的点斜式教学,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 5.教学过程 5.1 问题情境(了解数学) 问题1 (1)若同学小李说,有一条铁路经过徐州市,你能知道这条铁路的具体位置

直线方程--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

课 题:直线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满足已知条件的直线方程王新敞 (2)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让学生经历直线方程的发现过程,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化归的数学能力,使学生初步了解用代数方程研究几何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王新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中充分揭示“数”与“形”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形的统一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截距式的推导及运用 教学难点:直线与方程对应关系的说明以及运用各种形式的直线方程时,应考虑使用范围并进行分类讨论王新敞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 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直线的方程 2、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 二、新授 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已知直线的斜率及直线经过一已知点,求直线的方程 问题一:已知直线l 经过点111(,)P x y ,且斜率为k 则直线方程:11()y y k x x -=- 解:设直线上任意一点(),P x y ,则k x x y y =--1 1要把它变成方程)(11x x k y y -=-.因为前者表示的直线上缺少一个点1P ,而后者才是整条直线的方程. 直线的斜率0=k 时,直线方程为1y y =;当直线的斜率k 不存在时,不能用点斜式求它的方程,这时的直线方程为1x x =. 注:斜率不存在,不能用点斜式方程。 2.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已知直线l 经过点P (0,b ),并且它的斜率为k ,求直线l 的方程:b kx y += 注:⑴斜截式与点斜式存在什么关系?斜截式是点斜式的特殊情况,某些情况下用斜截式比用点斜式更方便. ⑵斜截式b kx y +=在形式上与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一样,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别?只有当0≠k 时,斜截式方程才是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⑶斜截式b kx y +=中,k ,b 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3. 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已知直线上两点),(11y x A ,B (),22y x )(21x x ≠,求直线方程. )(11 2121x x x x y y y y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