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还是就业职场成功人士教你抉择(1)

考研还是就业职场成功人士教你抉择(1)
考研还是就业职场成功人士教你抉择(1)

考研还是就业职场成功人士教你抉择(1)

“不知不觉,我已经是大三的学生了。不久的将来我即将面临毕业,但我却不知道今后的道路该怎样走。

这两年经济状况不好,大学生就业难成了家长和我们最担心的事情。前两天我去看了一场省里的双选会,人山人海,到处都是拿着简历求职的毕业生。‘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想到辛苦读书四年还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我真的有点害怕。

父母希望我继续深造,他们觉得读研能提高学历,光宗耀祖;可是我又担心三年后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也不乐观。我很矛盾,也很犹豫。

考研还是就业,我该如何选择呢?

这是论坛中以为坛友的留言,颇能代表大学生面临就业和考研选择时的矛盾心态。

大三,是目前许多大学生做出职业选择的重要转折时期。因为临近毕业,并且耳闻目睹师兄师姐们在就业或者考研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和努力,大三学生往往会对自己的前途和职业理想产生关注。一方面,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前途充满期待,准备摩拳擦掌大展宏图;但另一方面,他们又由于涉世未深,也会为前进途中含有的太多不确定因素而感到迷茫,甚至是恐慌。

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通常有四条路:就业、考研、出国和创业,而就业和考研几乎是绝大部分同学都会列入考虑范畴的两类出路。尽管就业和考研最终都是为了在事业和职业发展中有所收获,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但在特定的时间要对两条道路进行取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这个选择本身就可能对人生及发展起决定作用。于是,很多人站在这个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不断地问自己:未来的路,我该怎么走?是向左走,直接投身六百万的大学生就业大军,在社会实践中证明自己的价值?还是向右走,在提升自身能力和拓宽发展平台等方面积蓄力量?

我们曾经用“为什么选择就业”或者“为什么选择考研”这样的问题问过一些同学,不少同学的回答让人担忧。选择就业的同学,有的说,毕业生越来越多,工作越来越难找,还是早点找个工作占着个坑算了;有的说,他对现在学的这个专业不感兴趣,不想继续读了;还有的说,他目前学的专业就很难找工作,我可不想再读三年后同样要面对失业。而选择考研的同学,有的说,父母希望我的学历越高越好,周围的同学都考研,所以我也决定考;有的说,现在工作不好找,干脆就考研吧,读个硕士可以提高学历,还可以回避经济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还有的说,我学的是基础性理科专业,最好的出路就是出国或者到科研院所及高校工作,可这些对学历的要求都很高,虽然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但是就像进了死胡同,只能一头走到底了。

很显然,上述同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在面临就业或者考研的选择时既无奈又有些盲目。这可能与他们没能把握好自己的真正需求,对个人及社会形势估计不足有关,因此容易在就业压力和家人期望面前迷失自我。在职场中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人们在职场发展中撞到了南墙,并对自身的职业发展产生了疑问,才回过头来质疑最初的抉择,重新反思自己的职业目标以及发展规划。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在进行考研或者就业的选择之前就做好职业规划?只有尽早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对自我职业方向做好准确的定位,我们才能充分认识自身价值并使其不断增值,从而增强竞争力。

或许一些打算就业或者正在为找工作发愁的同学会很无奈:现在不是我想选择工作,而是工作选择我,一毕业能顺利地找到工作就不错了,哪里还敢谈什么理想和规划?还是先解决温饱问题重要啊。又或许一些打算考研或者正在为考研而努力的同学们会感到有些不耐烦:我现在想的就是考研,以及如何考上心仪的学校和专业,哪有那么多时间来考虑职业规划的问题?还是把职业规划留到临毕业的时候再说吧。其实这是我们很多人对职业规划的误解。人生好比一次旅行,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奔跑,可很少有人停下来真正认真想一想:我要去什么地方?为了这个地方我需要做些什么?我现在千辛万苦想去的地方是我真正喜欢的吗?

那么,如何才能在“就业还是考研”的选择前把握自我?曹老师建议大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树立职业规划的意识

曾经有一部以大学生活为主题的好莱坞电影讲述了一个美国年轻人连读7年大学的故事。在影片中,男主人公不愿毕业,故意不修满学分,在大学里非常滋润地过起了“超级学长”的生活。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的事情居然有现实真人版!真人版“超级学长”名叫强尼。莱切纳,今年29岁。从1994年在威斯康星-白水大学注册至今,莱切纳在这所学校的求学生涯已超过12个年头。在校期间,莱切纳主修了3门专业,又修了戏剧、通信、教育、女性研究等课程,到目前为止,他已修满242学分,远远超于学校规定毕业学分。

面对批评,莱切纳似乎并不在意,“这个世界上有几百万人不知道自己此生要做什么,我是其中之一。我不想长大,只想追随自己的想法。”

莱切纳似乎是那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类型的人,缺乏人生规划的意识和行动。他可以过着拮据的生活,可以追随自己的想法而不随波逐流——其实就是永远待着校园里,放弃就业。表面上他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态度是随遇而安,但实质上他对自己缺乏目标、对社会缺乏责任感。虽说莱切纳是一个特例,他的经历也很特殊,但却代表了这样一类群体的存在。这类群体将对人生的规划和目标看作为束缚,轻视社会责任,缺乏不断挑战自我、完善自我的勇气,最终浪费的是自己的时光和生命。

成功人士与非成功人士的区别往往就在于成功人士始终有强烈的规划意识,自觉自主地进行职业规划。哈佛大学的爱德华。班菲德(Edwant.Barfield)博士对美国社会进步动力的研究发现,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有长期时间观念的人。他们在做每天、每周、每月活动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