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产大国的品牌困局

海产大国的品牌困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海产养殖生产国,同时也是全球海产品消费量最多的国家,总体经济规模超过万亿,拥有从业企业12万余家。但这个海产大国却未成为品牌强国,除了獐子岛、好当家、壹桥苗业、国联水产、东方海洋等几大品牌外,当前没有几个被消费者熟知的品牌—既没有挪威独霸全球的冰鲜三文鱼和冰岛、丹麦、加拿大无污染的熟制甜虾,也没有澳大利亚的奥龙、美国的红龙、加拿大的深海鲽鱼。品牌效应不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缺乏,是中国海产业面临的困局。品牌意识薄弱规模扩张困难

近一个多月,笔者在胶东半岛走访发现,很多海参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虽然是中高档的产品,包装设计却粗糙低劣,营销乏力。南方的两广、海南等企业,品牌意识也非常淡薄。虽然,中国已成为海产生产大国,但是离世界海产贸易强国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出口的主要海产品只是在数量上体现优势,在产品成本、产量、市场、内涵上却没有优势可言。因此,中国出口的大宗海产品的商品附加值非常低,绝大部分产品只能在到达出口国的口岸后,产品被进口商重新包装,印上外国品牌商标并被国际知识产权所保护。中国出口海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呈隐形下降趋势。

经营方式简单品牌含金量低

随着我国出口海产品数量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跨行业、跨部门企业从事海产品业务。这些企业的品种较为单一,主要有海参、贝类、对虾、低价值冻鱼等,低价竞销严重。这些企业往往在国际市场上知名度不高,出口的产品也缺少品牌产品,很难和强大的国外企业竞争。

具备绿色、保健、无公害等特点的高质量海产品,以及某些知名原产地的品牌产品,其外观特征并不明显,一般消费者,只能凭直觉推断产品的质量。一旦类似商品打入市场后,其他海产品也盲目模仿,鱼目混珠、以次充好,甚至在产品形态、产品包装上都与别人相同。这就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不利于消费者选购产品,也阻碍了海产品品牌化建设的进程。

营销渠道不畅市场认知不足

由于海产行业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是通过流通渠道来完成产品销售,并未在品牌营销及销售渠道上下功夫,因此海产品企业的品牌建设很难展开。当市场日趋饱和的时候,许多企业便不知道从何下手突破市场。在国内,山东好当家、辽宁獐子岛、广东国联水产等领军企业,实行了南下、北上、西进的战略转移,除将产品销往商场超市和高档星级酒店外,更加重视与渠道资源整合型机构合作,通过其庞大而广泛的基地网络,进行精准的客户及区域开发,让产品被更多的消费者所熟知,在更大的范围内树立并持续巩固品牌形象。

海产品总产量约占全球35%

全球海产品最大的金融服务提供商——格里特利尔银行5日在上海举行“来自海洋的机遇”大会,并发布最新的中国海产品行业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海产品生产国,产量约占全球海产品总产量的35%。此外,中国海产品出口也名列全球首位,其中近一半出口至日本。报告还预测,中国对海产品消费需求正逐日增加,到2020年人均海产品消费量将再增加40%,达到35.9公斤。

报告还表示,中国的海产品,尤其是贝类在亚洲一直颇受欢迎,而未来中国市场对高质量海产品的需求还将继续增加。报告称,亚洲的海产品消费总量位居全球首位,而中国的人均消费从1990年的11.5公斤增加到2006年的25.6公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