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教案

音韵学教案
音韵学教案

音韵学教案

任课教师:宋洪民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

一、本课程的性质、目的

汉语音韵学,是传统国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天学习、研究汉语史的必备知识,更是我们深入探求汉语发展规律的直接实现与重要依托。小学作为经学附庸的时代已经过去,相应地,音韵学作为小学附庸的时代也已过去。在其已成长为一门世界性学科的今天,音韵学早已揭去了“绝学”“天书”的神秘面纱,它已不满足于以往那种仅仅服务于训诂实践的工具科性质与作用,而是把学科的研究重心转移到了研究、探求汉语的古今发展演变规律上;从而使得我们这些已处于信息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人,能够更好地认识、运用自己的母语,继而更好地服务社会。与此性质相适应,本课程除了讲述音韵学的基本知识外,还尽量拓宽教学领域,力争将学生引到学术前沿,激发起学生对探求汉语发展规律的极大热情。当然,这也是与研究生的教学要求相符合的。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1)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2)汉语音韵学简史;

(3)《切韵》(《广韵》)音系及中古音;

(4)以《诗经》音系为代表的上古音及清代古音学史,今天的上古音研究及研究方法、研究材料的争论(梅、郭之争);

(5)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的北音(近代音)学与戏曲音韵学;

(6)近代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对应关系及普通话发展史(兼及满语对汉语的影响,语言接触研究);

(7)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材料:注音材料、反切、韵文、对音材料(梵汉对音、夏汉对音、八思巴文对音、日汉对音等)、汉藏系诸语言材料。

三、本课程的授课方式及考核方式

首先,教师做到教学、科研相结合,尽量将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实践中,把研究生引到学术研究的前沿;其次,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进行讲练结合,使学生在实际练习中巩固学过的知识。考试一般为闭卷知识考试,写有期末研究性小论文的适当加分。

四、主要阅读书目:

中国历代韵书、音义书、韵图、字书及有关研究论著

音韵学丛书渭南严氏刻本

谢启昆小学考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影印本1997

陈澧切韵考中国书店影印本1984

章炳麟国故论衡

黄侃黄侃论学杂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

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清代古音学中华书局1992

魏建功古音系研究中华书局1997

陆志韦古音说略中华书局1985

董同龢上古音韵表稿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史语所集刊18册)1994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0

陈新雄古音研究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

蒲立本上古汉语的辅音系统(潘悟云等译)中华书局1999

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第一分册)科学出版社1958

鲁国尧鲁国尧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

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

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商务印书馆缩印第1版1994

第二部分授课详细教案

§0导语

该死“十三元”

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山合三疑母元韵,与“元”字同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臻合一晓母魂韵)。”

§1音韵学常识

§1、1音韵学定义

音韵学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与汉语的语音系统及其历史变化的一门科学。

音韵学与语音学的旨趣不尽相同。后者是对人类的发音进行客观的描写,着重分析人类语音的生理现象和物理现象,讲述发音器官的作用,分析各种语音的构成。

音韵学则不同,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而且主要是研究中国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汉字读音与语音系统的变化,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

§1、2音韵学的内部组成

音韵学又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北音学。

今音学是以《切韵》系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的,所以又叫《广韵》学;

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研究的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用韵为主要的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今天随着历史比较语言学发展的逐步深入,汉藏系诸语言的比较研究为汉语上古音的研究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

等韵学是传统的汉语语音学——音韵学中的一个分科。在古代汉语语音的研究中,用“等”的概念来区分汉语的声类和韵类,就叫等韵。研究等韵的学科就称为等韵学。用等韵的学理来分析古汉语语音而制成的图表,就叫做等韵图(简称韵图)。等韵图是研究汉语语音的一种特殊手段,它用特定的格式将汉语的语音系统表现出来。至于等韵学,就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最初是分析韵书中反切(见李新魁《汉语等韵学》)。如现存最早的等韵图《韵镜》、《七音略》,基本上就是分析《切韵》系韵书的反切所反映的语音系统的。后来音韵学家又用它来分析、研究、描写近代的语音系统。到了清代,古音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音学,或者说是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唐作藩《音韵学教程》)。俞敏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等韵”条目下注曰:“它是以音节表为主要方式对汉语字音进行分析的一门学科,是汉语音韵学的一个分支。”

北音学是以元代的《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为研究对象,并分析表现近代语音的等韵图的一门学科。亦可称“近代语音学”。

音韵学的这四个分支中,应该以“今音学”为基础。因为这可以上推古音,下联今音。

§1、3反切

§1、3、1汉语音节结构特点

唐钺:起舒纵收

刘复:头颈腹尾神

今说:声母介音韵腹韵尾声调

§1、3、2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古代直行书写,故称)切上字、切下字、被切字。

反切的产生(汉末)、反切的改进。

双声叠韵:反切双声叠韵要求严,平常所说的双声叠韵字则比较宽。比方说反切下字和被切字叠韵,不光要求它们韵相同、调相同,而且要求韵母的每个成分都要相同。而一般的双声叠韵词则只要求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介音可以不考虑。

§1、4声纽

§1、4、1概说

在传统的音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纽”就是枢纽的意思,古人认为声母在一个字音里头是关键,是中心,其实有的字音就没有声母。在汉语字音里,真正必不可少的成分还是韵腹和声调。不过这个名称倒也说明了古人为什么把声母叫做“声纽”的道理,就是取其声音之枢纽的意思。

表示声母名称的还有“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如三十六字母。此外,还有个“声类”。“声类”则一般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它与声母的含义不完全一致。

§1、4、2三十字母与三十六字母

直到唐代末年,才有人参照印度梵文的体文给汉语创制了表示声母的字母。二十世纪初在敦煌发现的这类材料有两份:一是《归三十字母例》(今藏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院);一是守温论音书的残卷,即《守温韵学残卷》(今藏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中的三十字母,二者内容基本相同。二十年代,北京大学教授刘复先生到法国将后者抄录回来,收在《敦煌掇琐》里。守温是唐代末年的一个和尚,他的“三十字母”是:

唇音不芳並明

舌音端透定泥是舌头音

知徹澄日是舌上音

牙音见溪群来疑等字是也

齿音精清从是齿头音

审穿禅照是正齿音

喉音心邪晓是喉中音,清

匣喻影亦是喉中音,浊

已经按五音编排。但他的字母归类也有不够科学的地方,比如把舌尖前音的心邪二母和舌根音晓母都归入喉音,这就不伦不类了。其次,它把日母归入舌上音,而把来母又列在牙音里,也与后来的归类不一致,也许有他一定的道理。

到了宋代,不知什么人又在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补为三十六个,这就是传统的三十六字母。

宋人三十六字母

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清浊

五音

牙音见溪群疑

舌头端透定泥

舌音?

舌上知徹澄娘

重唇帮滂並明

唇音?

轻唇非敷奉微

齿头精清从心邪齿音?

正齿照穿牀审禅喉音影喻晓匣

半舌音来

半齿音日

这三十六字母和三十字母比较起来,舌音里多一个“娘”母,唇音增加了“非敷奉微”四个,齿音(正齿)里又添了一个“牀”母,正好比三十字母多出六个。其中最突出的是轻唇音从重唇中分化出来。三十六字母大致反映了唐宋之间汉语的声母系统。

§1、4、3五音的语音学阐释

牙音:就是舌根音,也就是舌面后音,如现在普通话的 、 、 一类音;

舌音:指口内的闭塞音,因为这一类音发音时舌尖必须翘起来,比较容易察觉,以为只是舌尖起作用。三十六字母里的舌头音实际上是舌尖中音的塞音、鼻音和边音即端t、透t 、定d、泥n、来l;舌上音实际上就是舌面前音的塞音和鼻音即知 、徹 、澄 、娘 。

齿音:实际上就是舌尖前和舌面前的塞擦音擦音,即精 、清 、从 、心 、邪 和照 、穿 、牀 、审 、禅 。发这两类音时,舌头也是翘起来的,蛋它并不接触上腭,所以古人以为舌头不起作用,因此古人把这类音叫齿音。

唇音:同今天语音学的解释;

喉音:同今天语音学的解释;

半舌音、半齿音:来、日。

§1、4、、4清浊

在发音方法上,音韵学上特别注意对“清”和“浊”的分辩。从语音学上来看,清与浊涉及以下

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声带颤动不颤动。发音时声带颤动就是重,即浊音;声带不颤动就是轻,即清音。

二是送气不送气。音韵学上所谓“初发声”是指不送气,“送气声”是指送气。

此外,它还涉及阴和阳,这是指声调的阴阳。阴调为清,阳调为浊。

清浊的问题由于涉及以上三个方面,古人往往混为一谈,因而总是讲不清楚。

清、浊都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清指全清、次清,浊指全浊、次浊;狭义的清只指全清、浊只指全浊;关于次浊,音韵学上又叫清浊,或叫半清半浊、或叫不清不浊。

§1、5韵母

1、音韵学:音韵学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与汉语的语音系统及其历史变化的一门科学。

2、音韵学的组成:音韵学又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

今音学是以《切韵》系韵书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的,所以又叫《广韵》学;古音学是对今音学来说的,它研究的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而以《诗经》用韵为主要的根据,并且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等韵学是传统的汉语语音学——音韵学中的一个分科。在古代汉语语音的研究中,用“等”的概念来区分汉语的声类和韵类,就叫等韵。研究等韵的学科就称为等韵学。

音韵学的这四个分支中,应该以“今音学”为基础。

3、汉语的音节最多可由五部分组成:声母、介音、韵腹、韵尾、声调。

4、反切:“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古代直行书写,故称切上字、切下字、被切字)如“当孤切都”“古红切公”。

5、双声叠韵:在双音节词中声母相同的叫双声,韵母相同的叫叠韵。反切双声叠韵要求严,平常所说的双声叠韵字则比较宽。比方说反切下字和被切字叠韵,不光要求它们韵相同、调相同,而且要求韵母的每个成分都要相同。而一般的双声叠韵词则只要求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介音可以不考虑。

6、三十六字母:“字母”就是声母的代表字。唐代末年,有人参照印度梵文的体文给汉语创制了表示声母的字母。起初是三十字母,到了宋代,不知什么人又在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补为三十六个,这就是传统的三十六字母。

7、清浊:在发音方法上,清与浊主要是指声带颤动不颤动。发音时声带颤动就是重,即浊音;声带不颤动就是轻,即清音。此外,它还涉及阴和阳,这是指声调的阴阳。阴调为清,阳调为浊。

8、五音:唐宋的字母按照发音部位可分为:牙音、舌音、齿音、唇音、喉音,这谓之“五音”,如果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就是七音,再细分还可以分为九音。

9、分尖团:北京话中中古见组([ ]、[ ]、[ ])与精组([ ]、[ ]、[ ])的各一部分合并为[ ]、[ ]、[ ]等声母。如:精、清与经、轻同音。但有的方言中二者并没有合并,精组仍读[ ]、[ ]、[ ],此为尖音,见组读为[ ]、[ ]、[ ](或仍读[ ]、[ ]、[ ])此为团音,总之二者没合并的就可以称之为分尖团。

10、下面这首诗是否押韵,试说明理由:

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答:押韵。这是用的“平水韵”的“十三元”韵,“原”、“昏”相押。不但现代汉语中二字押韵不

和谐,中古时期就与北方的实际语音不合,文人作诗押韵难以把握,所以叫它该死“十三元”。

11、写出下面几个词语的韵尾:三元巷、三斤粮、南山上、谈天忙(都是[- ]、[- ]、[- ])。

12、任意写出十个入声字(如:雀啄一粒粟,客食谷万斛。塞北的雪,目的,出入,甲乙)

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的主要变化

一、声母的主要变化

(一)全浊声母的清化

中古汉语的全浊声母如“並”、“定”等到了元代全部变成了清音声母。全浊音变为清音时因受到声调的影响而发生了分化:其中塞音和塞擦音受平声的影响一般变成了送气音,受仄声的影响一般变成了不送气音。例如:

平[ ]:陪瓢脾旁贫

並[ ]

仄[ ]:抱(上)病(去)白(入)

(二)[ ]的产生

[ ]的前身是《切韵》时代的帮、滂、並三母,到了北宋初年的三十六字母时期,逢合口三等韵的帮、滂、並分别变成了非、敷、奉三母。此后帮、滂、並只与开口一二三四等韵及合口一二四等韵拼合;非、敷、奉三母则与合口三等韵拼合。

(三)[ ]、[ ]、[ ]的产生

[ ]、[ ]、[ ]这三个声母大致产生于清初稍后的时期,此三母各有两个来源,即中古[ ]、[ ]、[ ]与[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 ]、[ ]、[ ]的产生

[ ]、[ ]、[ ]三母是由中古的知组、庄组、章组声母合流而成,将这个演变过程图示如下:知[ ]

庄[ ] [ ]

章[ ]

(五)零声母的增加

隋唐时零声母只有一个“影”母,到了现代北京话中,中古的微、疑、影、云、以五母都成了零声母。

二、韵尾的主要变化

(一)[- ]尾韵变为[- ]尾韵,如“三”本为[- ]尾变为[- ]尾,“针”本为[- ]尾变为[- ]尾,与本不同音的“真”变成了同音字。

(二)入声韵的消失

中古的入声韵有[- ]、[- ]、[- ]三种清塞音韵尾,到了元代,这三种韵尾全部发生了脱落。韵尾脱落后,入声韵即转变成了阴声韵,遂与原阴声韵发生了合并,这种合并是造成中古韵母减少的主要原因。

三、声调方面的变化

一、平分阴阳

中古的平声到现代北京话中变成了阴平和阳平两个调类,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其规律是:

(1)清音变阴平 (2)浊音变阳平

二、浊上变去

中古上声字中的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北京话中多数都读成了去声,如“舅”、“皓”等字,本为上声字,今天在北京话中已读为去声。再如:父、坐、弟、跪、巨、象、抱、柱。

三、入派三声

中古入声韵到元代消变为阴声韵后,其调值受声母清浊的影响也发生了分化,其变化规律是: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清音变上声。再到现代北京话,其变化规律是,全浊变阳平,次浊变去声,清音变四声。这种新的变化可以称作“入派四声”。

《诗经》韵分十七部表

第一部之部

《邶风·终风(30)》三章:《邶风·绿衣(27)》二章:

终风且霾?,绿兮丝兮,

惠然肯来。女所治兮;

莫往莫来,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悠悠我思。

《卫风·氓(58)》一章:《小雅·采薇(167)》三章:

氓之蚩蚩,忧心孔疚?,

抱布贸丝。我行不来。

匪来贸丝,

来即我谋?。《小雅·巷伯(200)》七章:

送子涉淇,杨园之道,猗于亩丘?。

至于顿丘?。寺人孟子,作为此诗。

匪我愆期,凡百君子,敬而听之。

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小雅·黍苗(227)》二章:

我任我辇,我车我牛?。

我行既集,盖云归哉!

第二部宵部

《邶风·凯风(32)》一章:

棘心夭夭,

母氏劬劳。

第三部幽部

平声:

《邶风·泉水(39)》四章:

思须与漕?,

我心悠悠。

驾言出游,

以写我忧。

《鄘风·载驰(54)》一章:

(载驰载驱,

归唁卫侯。)

驱马悠悠,

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该例在古音学史上曾有过激烈的争论,顾炎武由于鱼侯合一(第三部)、宵幽合一(第五部),所以前两句与后四句分韵;江永尽管将“十虞”一分为二,从而将鱼侯分立,但却又错误地并侯于幽(按,江永已将效摄诸韵离析,幽宵分立),这样,上例就为一个韵段了;到了段玉裁的《六书音均表》,则因段氏别幽、侯为三、四部,所以上例自然为两个韵段,从而形成了对顾炎武的否定之否定,最终达到了正确的认识。王力先生《诗经韵读》因段氏)

《王风·采葛(72)》二章:《唐风·蟋蟀(114)》三章:

彼采萧?兮,蟋蟀在堂(与“康”“荒”协),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役车其休。

今我不乐,日月其慆?。

《郑风·风雨(90)》二章:无已太康,

风雨潇潇?,职思其忧。

鸡鸣膠膠?。好乐无荒,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良士休休。

《唐风·椒聊(117)》一章:《大雅·江汉(262)》一章:

椒聊?且,江汉浮浮,

远条?且。武夫滔滔?。

匪安匪游,

淮夷来求。

上声:

《召南·野有死麕(23)》一章:《邶风·日月(29)》二章:

野有死麕,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白茅包?之;乃如之人兮,逝不相好?。

有女怀春,胡能有定?宁不我报??

吉士诱之。

《邶风·击鼓(31)》四章: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邶风·匏有苦叶(34)》二章:

济盈不濡轨?,

雉鸣求其牡?。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四)以“轨”为“軓”字之误,自注云:“从《考工记注》、《礼记正义》、‘唐石经’作‘軓’。改为‘轨’以韵‘牡’者,非也。”段氏在《表》(三)“古合韵说”中又批判前人“或改字以就韵,如《毛诗·匏有苦叶》改‘軓’为‘轨’以韵牡”。但他在《答江晋三论韵》中对此作了修正,他说:“最误者《匏有苦叶》本‘轨’字而从《正义》作‘軓’,谓之合韵,有《考证》一篇,疵颣不少。”(《王力文集》第十二卷页374)

《王风·兔爰(70)》二章:《郑风·叔于田(77)》二章:有兔爰爰,雉离于罦?。叔于狩,

我生之初,尚无造?;巷无饮酒。

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岂无饮酒?

尚寐无觉?。(江开二入觉见)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小雅·常棣(164)》四章: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

每有良朋,烝也无戎O。(幽侵合韵)

按,段氏在《表》(三)“古合韵说”中批评说:“刘原甫欲改‘烝也无戎’之‘戎’为‘戍’以韵‘务’”,此“不知有合韵则”“或改字以就韵”之一例。

《大雅·生民(245)》五章:《秦风·权舆(135)》二章: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于我乎,每食四簋?;

茀厥丰草?,今也,每食不饱?。

种之黄茂?。

实方实苞?,

实种实褎,

实发实秀,

实坚实好?,(下换韵)

第四部侯部

平声

《周南·汉广(9)》三章: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六书音均表四》“蒌”字下注曰:娄声,在此部;《诗·汉广》一见,今兼入虞)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邶风·静女(42)》一章:《鄘风·载驰(54)》一章:

静女其姝?,载驰载驱?,

俟我于城隅?。归唁卫侯。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小雅·皇皇者华(163)》二章:

我马维驹?,

六辔如濡?。

载驰载驱?,

周爰咨诹?。(段玉裁“古本音”项“诹”字下注曰:取声,在此部;《诗·皇皇者华》一见,今入虞。按,《广韵》“诹”精母虞韵)

上声

《小雅·常棣(164)》六章:

傧尔笾豆,

饮酒之饫O。(段玉裁加注合韵O。王力《诗经韵读》注:饫,《韩诗》作“饣区”,应属侯部。)

兄弟既具?,

和乐切孺?。

《大雅·绵(237)》九章:

予曰有疏附?,

予曰有先後,

予曰有奔奏,

予曰有御侮?。

《大雅·皇矣(241)》八章:

是类是祃O,(段玉裁认为“祃”字合韵,王力《诗经韵读》认为“祃”字不入韵)

是致是附?,

四方以无侮?。

王念孙在《与江晋三论韵》中说:段氏以质为真之入非也;而分质术为二则是。足下谓质非真之入是也;而合质于术以承脂,则似有未安。《诗》中以质术同用者,唯《载驰》三章之“济閟”、《皇矣》八章之“类致”(“是类”与“是致”为韵,“是祃”与“是附”为韵,“类致”、“祃附”皆通韵也)、《抑》首章之“疾戾”,不得因此而谓其全部皆通也。(见《王力文集》第十二卷页545)王力先生认为“类致”是“质术合韵”(《王力文集》第十二卷页547),但《诗经韵读》中此处无韵。

《大雅·瞻卬(264)》七章:

不自我先,不自我後,

藐藐昊天,无不克鞏O。

无忝皇祖,式救尔後。(侯东合韵)

第五部鱼部

平声

《周南·卷耳(3)》四章:

陟彼砠矣,

我马瘏矣,

我仆痡矣。

云何吁矣!

《周南·桃夭(6)》一章: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慈湖詩傳》二十卷宋楊簡撰卷一:“補音云其華芳無切郭璞云江東謂華為敷陸徳明亦云古讀華如敷易曰枯楊生敷老婦得其士夫記曰不當華而華楚大夫屈原九歌瑶華與離居叶漢齋房樂章華與都叶揚子反騷重華與蒼梧叶光武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隂麗華急就章芫華與藜蘆叶易林云桃夭少華季女宜家君子樂湑長利止居家公胡切左氏傳伯姬之占曰姪其從姑六年其逋逃歸其國而棄其家虞人之箴曰武不可重用不恢於夏家獸臣司原敢告僕夫屈原楚辭厥家與封狐叶戰國?歌曰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又曰長鋏歸來乎無以為家揚子雲酒箴家與乎協龜?傳漁者幾何家誰名為豫且或曰家本音姑為阿家家即姑也未詳按華有胡 切家有居牙切宜從有兩讀例而詩八用華韻七用家韻無叶此二音者今定從一讀且子余切。”

《召南·何彼襛矣(24)》一章:

何彼襛矣!唐棣之華?,

曷不肃雍,王姫之车。

《尔雅》释草第十三(周祖谟《尔雅校笺》页127):“華,荂也。”郭璞注:“今江东呼華为荂,音敷。”

《经典释文》卷第五《召南·何彼襛矣(24)》“车”下注曰:“协韻,尺奢反,又音居。或云古读華为敷,与居为韵。后仿此。”

《韻補》卷一宋呉棫撰華芳無切榮也郭璞曰江東謂華為敷陸徳明曰古讀華如敷不獨江東也漢光武曰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必得隂麗華二

《毛詩古音攷》卷一明陳第撰華音敷郭璞曰江東讀華為敷陸德明曰古讀華如敷不特江東也至魏晉轉為和音嵇康贈秀才入軍詩雖有好音誰與清歌雖有姝顔誰與發華陸機呉趨行亦以華與波羅為韻豈敷轉為和和轉為今音邪本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有女同車顔如舜華將翺將翔佩玉瓊琚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昔我徃矣黍稷方華今我來思雨雪載塗旁證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折疏麻兮瑤華將以遺兮離居老冉冉兮既極不寖近兮愈疏 氣之精囘復此都蔓蔓日茂芝成靈華故鉛外黒内懐金華被褐懐玉外為狂夫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隂麗華家本證見上隰有萇楚猗儺其華夭之沃沃樂子之無家予口卒瘏曰予未有室家宜爾室家樂爾妻帑是究是圖亶其然乎昏姻之故言就爾居爾不我畜復我邦家謂爾遷于王都桃夭有女同車山有扶蘇出車易大過九五九歌大司命漢齊房歌參同契漢光武語音姑漢曹大家讀作姑後轉而音歌雉朝飛操我獨何命兮未有家時將莫兮可奈何魏程曉嘲熱客詩亦以家與過何為韻陸機前緩聲歌以家與歌波為韻今乃音加聲之遞變也桃夭萇楚鴟鴞常棣我行其野雨無正曰予未有室家乃召司徒俾立室家旁證姪其從姑六年其逋逃歸其國而棄其家武不可重用不恢於夏家獸臣司原敢告僕夫羿淫遊以佚田兮又好射夫封狐國亂流其鮮終兮浞又貪夫厥家解衣毛羽飛入大都晨門戒守鄭忽失家出入兩宫經營公家繇是言之酒何過乎入軍討敵頂定天都佩雀雙印百里為家(緜左傳晉伯姬之占又引虞箴離騷易林師之損揚雄酒箴十八侯銘)

《唐韻正》卷四崑山顧炎武撰華戶花呼瓜二切古音敷易大過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无咎无譽詩桃夭首章桃之夭

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宐其室家何彼禯矣見上有女同車見上山有扶蘇首章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著首章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萇楚二章隰有萇楚猗儺其華夭之沃沃樂子之無家采薇見上出車四章昔我徃矣黍稷方華今我來思雨雪載塗王事多難不遑啟居豈不懐歸畏此簡書楚辭九歌大司命折疏麻兮瑤華將以遺兮離居老冉冉兮既極不寖近兮愈疏漢書禮樂志郊祀歌齋房篇 氣之精回復此都蔓蔓曰茂芝成靈華司馬相如大人賦見下易林蒙之兑冬生不華老女無家霜冷蓬室競為枯株大有白虎張牙征伐東華朱鳥前驅觀之恒春早榮華長女宐夫困之觀桃夭少華?悦宐家君子樂胥長利止居急就篇烏喙附子椒芫華揚雄反離騷横江湘以南 兮云 乎彼蒼梧馳江潭之汎溢兮將折衷乎重華春秋佐助期不當華而華易大夫不當實而實易相室參同契見下後漢書皇后紀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隂麗華黄庭經見下爾雅華荂也註今江東呼華為荂荂音敷陸德明曰古讀華如敷不獨江東也今十虞部有荂字説文 从 亏聲今十虞部别出 字玉篇亦以 華分二部陳第曰蕐本音敷至魏晋轉為和音稽康贈秀才入軍詩雖有好音誰與清歌雖有姝顔誰與發華陸機呉趨行潘岳河陽作亦以華與阿波為韻豈敷轉為和和轉為今音邪毛先舒曰華之入歌不始嵇康後漢酈炎見志詩絳灌臨衡宰謂誼崇浮華賢才抑不用遠投荆南沙蔡邕祖德頌析薪之業畏不克荷矧貪靈貺以為已華已先之矣按華之入歌不始酈炎蔡邕漢司馬相如上林賦外發芙蓉菱華内隱鉅石白沙東方朔誡子詩是故才盡者身危好名者得華有羣者累生孤貴者失和遺餘者不匱自盡者無多班固荅賓戲雖馳辯如濤波摛藻如春華傅毅舞賦貌嫽妙以妖蠱兮紅顔 其揚華睂連娟以増繞兮目流睇而横波張衡西京賦方今聖上同天號于帝皇掩四海而為家富有之業莫我大也徒恨不能以靡麗為國華獨儉嗇以齷齪忘蟋蟀之謂何又先之矣易説卦傳震為旉王肅音孚干寶云花之通名鋪為花朶謂之旉然則華之與旉音同而義亦同也按花字下註曰俗今通用考花字自南北朝以上不見於書隋書禮儀志梁武帝引孔安國傳尚書山龍華蟲曰華者花也今傳無此語而朱子固已疑此傳為非漢人之作矣晋以下書中間用花字或是後人改易惟後魏書李諧傳載其述身賦曰樹先春而動色艸迎嵗而發花又曰肆雕章之腴旨咀文藝之英華花字與華並用而五經楚辭諸子先秦两漢之書皆古本相傳凡華字未有改為花者又考太武帝始光二年三月初造新字千餘頒之遠近以為楷式如花字之比得非造於魏晋以下之新字乎玉篇花今華荂字碑表之文見於世者惟北齊武平四年青州龍興寺碑文含靈賦命盡値優花覺花常吐愍葉恒春始以花作華字張弨曰嘗見嘉靖間先達手書其詩尚有作華艸者凡具識見之人亟當審辨未可靡然隨俗

《郑风·有女同车(83)》一章:《郑风·山有扶苏(84)》一章:有女同车?,山有扶苏,

颜如舜华?。隰有荷华?;

将翱将翔,不见子都,

佩玉琼琚。乃见狂且?!

彼美孟姜,

洵美且都。

《郑风·出其东门(93)》二章:

出其闉闍?,(段玉裁“古本音”项“闍”字下注曰:者声,在此部。《诗·出其东门》一见,今兼入麻。)

有女如荼?。(段玉裁“古本音”项“荼”字下注曰:余声,在此部。《诗》《出其东门》、《鸱鸮》三见,今兼入麻。俗书减一画。)

虽则如荼?,

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

聊可与娱。

《小雅·皇皇者华(163)》一章:《小雅·常棣(164)》八章:皇皇者华?,宜尔室家?,

于彼原隰;乐尔妻帑。

駪駪征夫,是究是图,

亶其然乎!

上声

《邶风·燕燕(28)》一章:《郑风·叔于田(77)》三章:

燕燕于飞,叔适野?,

差池其羽;巷无服马?。

之子于归,岂无服马??

远送于野?。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第六部蒸部

《周南·螽斯(5)》二章:《郑风·大叔于田(78)》三章:

螽斯羽,薨薨兮,抑释掤忌,

宜尔子孙,绳绳兮。抑鬯弓?忌。(段氏注曰:弓声在此部,……今入东。)

《郑风·女曰鸡鸣(82)》三章:

知子之来O之,

杂佩以赠之。(段玉裁《表》以合韵目之,王力《诗经韵读》注曰:之蒸通韵)

《秦风·小戎(128)》三章:

虎韔镂膺,

交韔二弓?,

竹闭绲縢。

言念君子,载寝载兴。

厌厌良人,秩秩德音O。(王力《诗经韵读》注曰:蒸侵合韵)

《小雅·小旻(195)》五章:

战战兢兢,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大雅·绵(237)》六章:

捄之陾陾O,(段玉裁《表》以为“陾”字“本音在第一部,……此古合韵。王力《诗经韵读》注为“蒸部”)

度之薨薨,

筑之登登,

削屢冯冯?。(段氏“古本音”项“冯”字下注曰:仌声,在此部。《诗·绵》一见。今兼入东。)

百堵皆兴,

鼛鼓弗胜。

第七部侵部

《周南·兔罝(7)》三章:《召南·摽有梅(20)》二章:

肃肃兔罝,摽有梅,其实三?兮。

施于中林;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赳赳武夫,

公侯腹心。

《邶风·绿衣(27)》四章:

绿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邶风·燕燕(28)》三章:

燕燕于飞,

上下其音;

之子于归,

远送于南?。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卫风·氓(58)》三章: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段玉裁以为七、八部合韵,王力《诗经韵读》定为侵部。)

《小雅·何人斯(199)》四章:

彼何人斯?其为飘风?。

胡不自北?胡不自南??

胡逝我梁?祗搅我心。

《大雅·大明(237)》七章:

殷商之旅,

其会如林。

矢于牧野,

维予侯兴O。

上帝临女,

无贰尔心。(侵蒸合韵)

第八部覃部

《陈风·泽陂(145)》三章:

彼泽之陂,有蒲菡萏;

有美一人,硕大且俨。

寤寐无为,辗转伏枕。(段玉裁《表》“枕”在八部,为古本音;王力《诗经韵读》“枕”在七部,此为谈侵合韵。)《小雅·节南山(191)》一章:

节彼南山,维石巌巌。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段氏“古本音”项“瞻”字下注曰:詹声,在此部。《诗·节南山》一见。今入盐。说详十二、十四部真、先、元的纠葛及段氏如此标注之然与所以然;另可参拙作《也谈“古本音”》,《古汉语研究》待刊)忧心如惔,

不敢戏谈。

国既卒斩,

何用不监?

《小雅·采绿(226)》二章:

终朝采蓝,

不盈一襜?。(说同《节南山》“瞻”字)

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第九部东部

冬部(每与蒸侵合)

《召南·草虫(14)》一章:

喓喓草虫,

趯趯阜螽。

未见君子,

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

亦既觏止,

我心则降。(实为冬部,王力《诗经韵读》二十九部,冬侵合一,故注为侵部)

《豳风·七月(154)》八章:

二之日凿冰冲冲,

三之日纳于凌阴O。(王力《诗经韵读》二十九部,冬侵合一,故注为侵部)

《大雅·公刘(250)》四章:《大雅·荡(255)》一章:

食之饮O之,天生烝民,其命匪谌O;

君之宗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大雅·云汉(258)》二章:

旱既大甚,(段玉裁“甚”字不入韵,王力《诗经韵读》入韵,侵部自协)

蕴隆虫虫。

不殄禋祀,自郊徂宫。

上下奠瘗,靡神不宗。

后稷不克,上帝不临O。

耗斁下土,宁丁我躬。

《大雅·召旻(265)》六章:

泉之竭矣,

不云自中。

溥斯害矣,

职兄斯弘O,(蒸部字,冬蒸合韵)

不烖我躬。

东部(东多与阳通)

《齐风·南山(101)》二章:《郑风·丰(88)》一章:

葛屦五两,子之丰兮,

冠緌双止。俟我乎巷兮。

鲁道有荡,悔予不送兮。

齐子庸止。

既曰庸止,

曷又从止?

《大雅·崧高(259)》二章:《鲁颂·閟宫(300)》六章:

登是南邦,奄有龟蒙,

世执其功。遂荒大东,

至于海邦。

《大雅·崧高(259)》三章:淮夷来同,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莫不率从,

因是谢人,以作尔庸。鲁侯之功。

《周颂·烈文(269)》:

烈文辟公,

锡兹祉福,惠我无疆。

子孙保之。无封靡于尔邦,

维王其崇之。念兹戎功。

继序其皇O之。

(段玉裁以“烈文辟公,锡兹祉福,惠我无疆。子孙保之。”为一部分,“福保”合韵。按,福在《广韵》中隶屋部,但《诗经》韵之部,故尽管入声韵屋沃烛觉皆隶第三幽部,但“福”字古本音在第一部,从而“福保”为合韵,而不能视为幽部自叶。段玉裁《表四》第一部“古本音”项“福”下注曰:畐声,在此部。《诗》《天保》等十四见……今入屋;下边段氏则以“邦崇功皇”为韵,因其东冬不分,故尚无碍于东阳合韵。王力《诗经韵读》以“公疆邦功皇”东阳合韵,因其东、冬分立,故从自己体系出发,认为“崇”字不入韵。)

《小雅·车攻(179)》五章:

决拾既佽,(与“柴”协)

弓矢既调O,(段玉裁注合韵,王力《诗经韵读》径注东部;另加注段氏之语)

射夫既同,

助我举柴。

江永《古韵标准》平声第一部“同”字下注曰:此以首句与第四句韵,中二句非韵,犹之“民之未戾,职盗为寇,涼曰不可,覆背善詈。”“戾”、“詈”韵而“寇”、“可”非韵也。吴氏棫以“调同”为韵,读“调”如“同”,引《离骚》为证。愚谓“调”字本音在第六部,与此部不可强通。《离骚》云:“勉升降以上下兮,求榘矱之所同。汤禹俨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盖屈子亦误以此诗为韵,故效之。古人读书不必其无误也。东方朔《七谏》“不量凿而正枘兮,恐矩矱之不同,不论世而高举兮,恐操行之不调。”则又误效《离骚》者耳。

段玉裁在《六书音均表》(三)“古合韵说”中指出“不知有合韵则”“或以为学古之误,江氏于《离骚》之‘同、调’是也。”在《表四》第九部“古合韵”“调”字下注曰:本音在三部,读如“稠”,《车攻》以韵“同”字,屈原《离骚》以韵“同”字,东方朔《七谏》以韵“同”字,皆读如“重”,此古合韵也。潘岳《藉田赋》以“茅”韵“农”、束皙《劝农赋》以“曹”韵“农”、《韩诗》“横由其畮”《毛诗》作“横纵”、《毛诗》狃声之狃《汉书》作“嶩”、《史记·卫青传》“大当户铜离”徐广曰“一作椆离”、汝南鮦阳之鮦见腫韵亦见有韵,皆第三部第九部关通之义。江氏谓《车攻》“调同”非韵、《离骚》、《七谏》为古人相效之误,其说似是而非。

第十部阳部

《周南·卷耳(3)》一章: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周南·卷耳(3)》三章:《周南·汉广(9)》一章:

陟彼高冈,汉之广矣,

我马玄黄。不可泳?思;(今入映)

我姑酌彼兕觥?,江之永?矣,(今入梗)

维以不永伤。不可方思。

《邶风·击鼓(31)》一章:《邶风·二子乘舟(44)》一章:击鼓其镗,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踊跃用兵?。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鄘风·鹑之奔奔(49)》一章:《鄘风·定之方中(50)》二章:

鹑之奔奔,鹊之彊彊;望楚与堂,

人之无良,景山与京?,

我以为兄?。(今入庚)降观于桑。

卜云其吉,终然允臧。

《郑风·将仲子(76)》二章:《郑风·清人(79)》一章: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清人在彭?,

无折我树桑。驷介旁旁。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二矛重英?,

河上乎翱翔。

《齐风·鸡鸣(96)》二章:《豳风·七月(154)》二章:

东方明?矣,春日载阳,

朝既昌矣。有鸣仓庚?。

匪东方则明?,女执懿筐,

月出之光。遵彼微行?,

爰求柔桑。

《小雅·采芑(178)》二章: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

于此中乡。

方叔莅止,其车三千,

旂旐央央。

方叔率止,约軧错衡?。

八鸾玱玱。

服其命服,朱芾斯皇。

有玱葱珩?。

《小雅·楚茨(209)》二章:

济济跄跄,

絜尔牛羊。

以往烝嘗。

或剥或亨?,(段氏“古本音”项“亨”字下注曰:亯声,在此部。《诗》《楚茨》、《瓠叶》二见,古亨通、烹熟、享献同字,皆在此部,今兼入庚。)

或肆或将。

祝祭于祊?,

祀事孔明?。

先祖是皇,

神保是飨,

孝孙有庆?。

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小雅·楚茨(209)》六章:《小雅·信南山(210)》六章:尔殽既将,是烝是享?。

莫怨具庆?。苾苾芬芬,祀事孔明?。

先祖是皇。

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大雅·荡(255)》六章: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段玉裁以为各章诸“商”字自叶。王力《诗经韵读》此处“商”字入韵,与段不同。)如蜩如螗,

如沸如羹?,

小大近丧,

人尚乎由行?。

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

《大雅·桑柔(257)》三章:

国步蔑资,天不我将。

靡所止疑,云徂何往?

君子实维,

秉心无竞?。

谁生厉阶?

至今为梗?!

第十一部耕部

《小雅·节南山(191)》六章:《周南·麟之趾(11)》二章:不吊旻天,乱靡有定。麟之定,

式月斯生,振振公姓。

俾民不宁。

忧心如酲。

谁秉国成?

不自为政。

卒劳百姓。

第十二部真部

《邶风·燕燕(28)》四章:《鄘风·柏舟(45)》一章:仲氏任只,其心塞渊。(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

《鄘风·定之方中(50)》三章:《王风·黍离(65)》一章:灵雨既零?,悠悠苍天,

命彼官人。此何人哉?

星言夙驾,说于桑田。

匪直也人,

秉心塞渊,

騋牝三千。

《郑风·叔于田(77)》一章:《唐风·采苓(125)》一章:叔于田,采苓?!

巷无居人。采苓?!

岂无居人?首阳之颠。

不如叔也,洵美且仁。人之为言,苟亦无信。

《秦风·黄鸟(131)》一章:《曹风·鳲鸠(152)》四章:彼苍者天,鳲鸠在桑,其子在榛;

歼我良人!淑人君子,正是国人。

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正是国人,

胡不万年?

《小雅·采芑(178)》二章: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

于此中乡。

方叔莅止,其车三千,

旂旐央央。

《小雅·巷伯(200)》三章:

缉缉翩翩?,(段氏“古本音”项“翩”字下注曰:扁声,在此部。《诗》《巷伯》、《桑柔》二见,……今入仙。)谋欲谮人。

慎尔言也,谓尔不信。

《小雅·无将大车(200)》一章:

无将大车,祗自尘兮;

无思百忧,祗自疧O兮。(真支合韵)(段玉裁《表》中批评《毛诗》《无将大车》改“疧”为疒下民以韵“尘”之误。见《王力文集》第十二卷页373。)

《小雅·菀柳(224)》三章:

有鸟高飞,亦傅于天;

彼人之心,于何其臻?

曷予靖之?居以凶矜?!(段氏“古本音”项“矜”字下注曰:矜字在此部。《诗》《菀柳》、《何草不黄》、《桑柔》三见;汉韦玄成《戒子孙诗》韵心,则入侵韵,晋张华《女史箴》韵兴,潘岳《哀永逝文》韵兴、承、升,始入烝韵。洪民按,矜字《广韵》居陵切,曾开三平蒸见。)

《大雅·文王(235)》七章: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O。《大雅·行苇(246)》五章:

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敦弓既坚,

四鍭既钧,

《大雅·生民(245)》一章:舍矢既均。

厥初生民,序宾以贤。

时维姜嫄O。(真元合韵)

《大雅·既醉(247)》六章:

其类维何?室家之壼?。(段氏注:……今兼入混。)

(完整word版)音韵学复习提纲

音韵学复习提纲 1.什么是音韵学?音韵学的分支? 音韵学(historical phonology),又叫声韵学,或者历史语音学。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的学科。是一门传统的学科,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古代是“小学”的一个门类,是“经学”的附庸。 音韵学可以分为四个门类: 今音学:以《切韵》系韵书爲对象,研究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这里的“今”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古音) 古音学:是相对“今音学”来说的,以《诗经》的用韵和谐声字爲主要材料,研究先秦两汉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上古音) 等韵学:得名于等韵图。用字母、等、呼等概念分析反切原理和发音方法,并以韵图的形式分析汉语的音节结构。 北音学:对象是近代反映北方语音的韵书、韵图。(近代音) 2.关于声母的概念 (1)声母 聲母(initial consonant)是指音節開頭的輔音。在音節開頭没有輔音的情况下,也可以認爲存在一個“零聲母”。而實際上普通話中真正的零聲母是非常少的。實際發音中往往帶有一个喉塞音或同部位的半元音。 聲母由輔音構成,但是輔音並不一定是聲母。輔音還可以充當韻尾。(-m, -n, -?, -p, -t, -k, -l, -?)。有些輔音(一般是響輔音)還可以自成音節:呣m(北京),五?、唔m(廣州)。甚至跟聲母相拚成一个音節:湯th?,鋼k?,郎n?,桑s?(廈門)。 (2)声类 反切上字的分类,由反切上字系联、归纳而来。《广韵》中452个反切上字,最多可以分析为52声类。 (3)字母 在音韵学上,古代学者称呼声母的别名,指字音的开头部分。字母的產生與佛教的傳播有關。在翻譯佛經的過程中,人們接觸到一種跟漢語、漢字完全不同的語言和文字,即梵語文。梵文是一種拚音文字,以輔音字母爲中心,元音用附加符号表示。受梵文的啟發,中國的音韻學家創立了字母。 最早創制字母的人一般認爲是唐末的和尚守温。他的字母有三十個,見於敦煌發現的《守温韻學殘卷》。现在音韵学上流传的三十六字母是经后人曾补过的,它大致代表了唐、宋间汉语语音系统的三十六个声母。 (4)五音 音韵学家根据声母发音部位的不同,把三十六字母分为喉音、牙音、舌音、齿音、唇音五类,即所谓“五音”。《玉篇》卷末所附的《五音声论》以及《广韵》卷末附的《辩字五

音韵学基础知识word精品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广韵》61 平声韵: 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 二、《广韵》34 入声韵: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 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三、《广韵》35 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 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 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 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 r 1 ^*7* 齿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 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 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 半舌:来 、[/ r 1— 半齿 :日 六、王力上古29 韵部:七、王力上古32 声母: 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 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 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 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 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 幽觉唇音:帮滂并明 微物文 脂质真 歌 月寒缉侵叶谈 八、《中原音韵》19 韵部表: 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尤侯侵寻监咸廉纤 九、《中原音韵》25 声母表: 崩烹蒙风亡东通农龙工空仰烘邕宗从嵩钟充双儿 章昌商戎 庚青

十、十三辙韵目表 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 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 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 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 2、只有一二四等的: 3、只有一四等的: 4、只有二三等的: 5、只有三四等的: 6、只有三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 知彻澄娘照穿床审喻(三等云,四等余)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 7、只有四等的: 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 1、一等:冬模泰灰哈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 2、一三等:东戈(2) 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 4、二三等:麻庚(2) 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 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 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 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 止遇果宕曾流支脂之微 鱼虞模歌 戈阳唐 蒸登 蟹:齐佳皆灰哈祭泰夬废 臻:真谆臻文欣魂痕 山:元寒桓删山先仙 效:萧宵肴豪 假:麻 尤侯幽 深:侵梗:庚耕清青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标准答案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
练习一
一、用国际音标注出下列各组字的普通话读音,并分析出它们的声母、韵母(韵头、韵腹、
韵尾)和声调:
1、学好汉语声韵调系统
汉字
注音
声母
韵母
韵头
韵腹
韵尾
声调

xue2
x[ ]
ü[y]
ê[ ]
2/35

hao3
h[x]
a[ ]
o[u]
3/214

han4
h[x]
a[a]
n[n]
4/51

yu3
0[0]
ü[y]
3/214

sheng1
sh[ ]
e[ ]
ng[ ]
1/55

yun4
0[0]
ü[y]
n[n]
4/51

diao4
d[t]
i[i]
a[ ]
o[u]
4/51

xi4
x[ ]
i[i]
4/51

tong3
t[t ]
o[u]
ng[ ]
3/214
2、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汉字
注音
声母

hai3
h[x]

kuo4
k[k ]
韵母 韵头
u[u]
韵腹 a[a] o[o]
韵尾 i[i]
声调 3/214 4/51

ping2
p[p ]
i[i]
ng[ ]
2/35

yu2
0[0]
ü[y]
2/35

yue4
0[0]
ü[y]
ê[ ]
4/51

tian1
i[i]
a[ ]
n[n]
1/55
t[t ]

gao1
g[k]
a[ ]
o[u]
1/55

ren4
r[ ]
e[ ]
n[n]
4/51

niao3
n[n]
i[i]
a[ ]
o[u]
3/214

fei1
f[f]
e[e]
i[i]
1/55
附:现代汉语声、韵、调及常用国际音标表。
一、现代汉语声母表
发音方法
塞音
发音 部位
清音 不送气 送气
塞擦音
清音
不送气
送气
擦音
鼻音 边音
清音 浊音 浊音 浊音
1 / 16

音韵学基础知识

音韵学基础知识 一、《广韵》61平声韵: 东冬钟江支脂之微鱼虞模齐佳皆灰咍真谆臻文欣元魂痕寒桓删山先仙萧宵 肴豪歌戈麻阳唐庚耕清青蒸登尤侯幽侵覃谈盐添咸衔严凡祭泰夬废 二、《广韵》34入声韵: 屋沃烛觉质术栉物迄月没曷末辖黠屑薛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 三、《广韵》35声母:四、宋人三十六:五、十六摄: 喉音:影余晓匣牙音:见溪群疑通江止遇 牙音:见溪群疑舌音:端透定泥蟹臻山效 舌音:端透定泥来知彻澄娘果假宕梗 知彻澄唇音:帮滂并明曾流深咸 齿音:精清从心邪非敷奉微 庄初崇山齿音:精清从心邪 章昌船书禅日照穿床审禅 唇音:帮滂并明喉音:晓匣影喻 半舌:来 半齿:日 六、王力上古29韵部:七、王力上古32声母: 之职蒸喉音:见溪群疑晓匣影 支锡耕舌头音:端透余定泥来 鱼铎阳舌上音:章昌船书禅日 侯屋东齿头音:精清从心邪 宵药正齿音:庄初崇山 幽觉唇音:帮滂并明 微物文 脂质真 歌月寒 缉侵 叶谈 八、《中原音韵》19韵部表: 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 九、《中原音韵》25声母表: 崩烹蒙风亡 东通农龙 工空仰烘邕 宗从嵩 钟充双儿 章昌商戎

十、十三辙韵目表 中东江阳一七灰堆油求坡梭人辰言前发花乜斜怀来姑苏遥条(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 十一、王力上古30韵部所含《广韵》韵部表 十二、等与中古声母关系 1、一二三四等俱全的:影晓见溪疑来帮滂并明 2、只有一二四等的:匣 3、只有一四等的:端透定泥精清从心 4、只有二三等的:知彻澄娘照穿床审 5、只有三四等的:喻(三等云,四等余) 6、只有三等的:群禅日非敷奉微(合口) 7、只有四等的:邪 十三、等与《广韵》韵部关系表 1、一等:冬模泰灰咍魂痕寒桓豪歌唐登侯覃谈(16) 2、一三等:东戈(2) 3、二等:江佳皆夬删山肴耕咸衔(10) 4、二三等:麻庚(2) 5、三等:钟支脂之微鱼虞祭废真谆臻文欣元仙宵阳清蒸尤侵盐严凡(25) 6、四等:齐先萧青幽添(6) 十四、内外转与中古韵部 内转通:东冬钟外转江:江 止:支脂之微蟹:齐佳皆灰咍祭泰夬废 遇:鱼虞模臻:真谆臻文欣魂痕 果:歌戈山:元寒桓删山先仙 宕:阳唐效:萧宵肴豪 曾:蒸登假:麻 流:尤侯幽梗:庚耕清青 深:侵咸:覃谈盐添咸衔严凡

音韵学教程

音韵学教程 第四章汉语音韵学简史 第一节韵书产生以前的古音研究 音韵学上所谓“古音”,指的是韵书产生以前的先秦两汉时代的语音,即上古音。 上古音的研究是徒韵部开始的,这是因为汉代以后,人们读《诗经》、《楚醉》等先秦韵文感到不押韵、不谐和,因而去进行探索研究,试图解释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例如《诗经》第一篇《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章和二章头四句的韵脚“鸠、洲、逑、流、求”,都是《广韵》尤韵字,徒《诗经》时代到现代汉语(包括普通话和各地方言),都是押韵的,自然没有问题。但二章后四句和第三章,从韵律上看,显然“服”和“侧”,“采”和“友”、“芼”和“乐”是韵脚之所在,但现在读起来却完全不押韵了,因为它们彼此之间,韵母都不同,不仅主要元音不同,有的甚至韵尾也不同。它们在《广韵》音系里,差别也很大,例如“服”属通摄屋韵,“侧”属曾摄职韵;“采”是蟹摄咍韵上声海韵字,“友”是流撮尤韶上声有韵字,而“芼”属效摄豪韵去声号韵,“乐”属宕摄入声铎韵,不仅不同韵,而且不同摄。那么《诗经》的作者为什磨要这样用韵呢?从六朝开始,就有人注意到这种现象,并不断提出各种看法和解释。例如梁末沈重的《毛诗音》(据《经典释文》所引)于《诗经·邶风·燕燕》三章“燕燕于飞,下上其音,之子于归,远送于南,瞻望弗及,实劳我心”中的“南”字下注云:“协句,宜乃林反”。意思是说:“远送于南”的“南”字,本读那含反[nam],但在这里为了与上下文的“音”、“心”押韵,应当改读为乃林反[ nim]。这种“协句”的主张实际上是强改字音以迁就今读,并非真正考明古代的本音。宋代朱熹著《诗集传》,又提出一种“叶音”说。他认为古今读音是差不多的,不过《诗经》作者用韵随便一点,有时用了一个本来不同韵的字,如《燕燕》三章中的“南”字,与“音”、“心”押韵,可以临时把“南”字改读为“尼心反”(同“乃林反”)就协韵了。又如《关雎》三章中的“采”和“友”,朱熹于“采”字下注“叶此履反”,“友”字下注“叶羽已反”,即分别改读为“此”音和“以”音,就押韵了。“叶”就是谐和的意思。这种“叶音”说和“协句”一样,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是错误的。 其实,《诗经》和其他先秦韵文,每个入韵的字都有固定的读音,不可能时而念甲音,时而念乙音。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个人是不能随便改变它的读音的。 明代古音学家陈第著《毛诗古音考》,提出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的正确观点。他认为《关雎》三章中的“采”和“友”,在先秦的读音本来就押韵,后代读音不同,是语音演变的结果。他还认为先秦的“采”本来就念“此”音,“友”本来就念“以”音。这种看法,现在看来不免简单化一点,但在三四百年前,陈第就具备了这种科学的历史主义观点,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清代古韵学家,自顾炎武开始,在陈第论著的启发下,进一步对《诗经》用韵和先秦其他韵文用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归纳。比如《诗经·关雎》三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采、友”相押,今韵母不同,主元音和韵尾都不一样,一是[-ai],一是[- ],但在《诗经》里,这两类韵母的字相押并非偶然,下面是一些例子:《周南·芣yǐ》一章:“采采芣yǐ,薄言采之,采采芣yǐ,薄言有之。”叶“采、有”。 《小雅·六月》六章:“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诸友,囗鳖脍鲤,侯谁在矣,张仲孝友。”叶“喜、祉、久、友、鲤、矣、友”。

音韵学概念

一、关于声母的概念 字母: 声母又称“字母”,古代汉语没有音标,古人往往用一个汉字代表声母,成为字母。 宋人“三十六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宋代在唐末守温和尚的“三十字母”的基础上增补而成的。与守温三十守母相比,舌音里多了一个“娘”,唇音里增加了“非敷非微”齿音(正齿)里多了一个“床”。三十六字母大体反映了唐宋之间汉语的声母系统。 “五音”和“七音说”: “五音”和“七音说”是关于发音部分和发音方法的术语。“五音”指“喉、牙、舌、齿、唇”。“七音”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加上“半舌”、“半齿”。此外,还有“九音说”,即再加上“轻重唇”、“舌头”、“舌上”、“齿头与正齿”。 二、有关韵母的概念 韵母:是构成汉语音节的独立语音要素,由韵头韵腹韵尾三个部分组成。韵:只包括韵腹韵尾而不管韵头,区别声调,声调不同的字即使是韵母相同也要分属不同的韵。 韵目:是古代韵书中的标目,是韵的代表字。比如《广韵》中的东董送屋。韵类:是传统音韵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是关于韵中最小的概念。 韵部:声调不同,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 韵摄:“摄“是关于韵的最大的概念,最先出现于宋元等韵图中。等韵学家把《广韵》二百零六韵中尾相同、韵腹相近的韵归为一类,成为韵摄。把二百零六韵归为”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曾流深咸“十六摄,“摄”大约是总摄韵尾之意。 呼 本义是“发音”或“念”,是个动词。传统音韵学家将它用作指称关于韵头有无的概念,根据韵头的不同,把韵尾分为“开口”和“合口”两大类,也就是开合二呼。 阴声韵:没有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韵 阳声韵:收鼻音韵尾的韵 入声韵:收塞音韵尾的韵 阴阳对转:指阴阳入三类韵母的相互转变现象。它的条件是要求韵母的主要元音相同。 旁转:是指阴声、阳声、入声各类韵母内部的语音转化。 开口呼合口呼 古人按韵头的不同对韵母的一种分类,凡是以[u]开头的韵母或以[u]为主要元音的为合口呼;而除此之外的韵母都为开口呼。 三、有关声调的概念 平仄:“平”指平声,“仄”指上声、去声、入声 舒促:“舒”指四声中的平声、上声、去声三种声调;“促”指“入声”。实际上就是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的区别。 四、《广韵》中的概念 “等”:

音韵学资料

音韵学资料 (一)概述一、音韵结构 二、声母 1、36字母 2、五音、七音、九音

传统音韵学有“五音、七音、九音”之名,是从声母发音部位来分类的旧名称。所谓“五音”,就是指“唇、舌、齿、牙、喉”五个发音部位,加上“半舌音、半齿音”,就是所谓“七音”,再将唇音分为重唇音、轻唇音,将舌音分为舌头音、舌上音,将齿音分为齿头音、 。 古人缺乏科学的语音学理论,声母发音部位很难得到准确的表述与解释,“五音、七音、九音”之说难免有含混不清和不合理的地方,甚至用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和音乐中的音阶“宫、商、角、徵、羽”来比附发音部位。 3、清浊 传统音韵学“清、浊”的概念也有指韵方面的,但主要是从声母的发音方法来作分辨的。清浊的区别主要在于声带的颤动与否,发音时声带颤动的就是浊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的就是清音。 传统音韵学上,声母“清、浊”的概念也不是单一的,一般说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韵镜》以“清”与“次清”相对,以“浊”与“清浊(次浊)”相对,则狭义的“清”是指“全清”,“浊”是指“全浊”。而广义的“清”是包括“全清、次清”的,广义的“浊”是包括“全浊、次浊”的。 三、韵母 1、“韵”及有关概念 韵母:韵母由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组成。 韵:韵腹、韵尾、声调 韵目:古代韵书中韵的标目,是韵的代表字,也就是韵的名称。 韵类:在传统音韵学中,“声类”是反切上类的分类,“韵类”就是反切下字的分类。反切下字代表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韵类”是关于韵的最小的概念。

韵部:声调不同,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即韵基相同)的,是同一个韵部。 韵摄:“摄”是有关韵的最大的概念。等韵学家把《广韵》206韵中韵尾相同、韵腹接近的韵归为一类,称为韵摄,把206韵归并为16摄。从音理上看,同韵摄的各韵主要元音应相近,音节结构有共同之处,尤其是有辅音韵尾时韵尾应相同。 2、两呼和四呼 一般认为,明代以前只有开、合两呼。 凡韵头是[u]或者以[u]作为主要元音的叫做“合口呼”,反之,凡韵头不是[u]或者以[u]作为主要元音的就叫做“开口呼”。 随着语音的演变,[iu]或[iw]这样的合口呼型复合介音逐渐演变成撮口呼[y]介音,就使得汉语的韵母有了[i-]、[u-]、[y-]三类介音,加上没有这三类韵头的就是四类介音,这就是现代的“开、齐、合、撮”四呼了。 齐齿呼和撮口呼因为有高元音[i]、[y]做韵头,发出的音尖细,所以又称为“细音”。开口呼和合口呼一般称为“洪音”。 3、阳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阴声韵:没有韵尾或以元音收尾的韵。 阳声韵:是收鼻音韵尾 [-m]、 [-n]、[-?]的韵。 入声韵:是收塞音韵尾[-p]、[-t]、[-k]的韵。 阴声韵加上阳声、入声韵尾就转为阳声韵或入声韵,阳声、入声韵脱落阳声、入声韵尾就转成阴声韵;阳声改换韵尾就转成入声韵尾,入声改换韵尾就转成阳声韵尾。 旁转,是指阴声、阳声、入声韵尾相同条件下的邻近元音的转化。 何九盈先生列举阴阳对转的类型及其语音条件如下:(1)对转:可分阴入对转、阴阳对转、阳入对转,条件是主要元音相同。(2)旁转:条件是元音相近,韵尾相同。(3)旁对转:条件是主要元音相近,韵尾不同,这种情况比较少见。(4)通转:条件是元音相同,韵尾发音部位不同。 四、声调 1、舒促 “舒声”,指平、上、去三声,其阴声韵和阳声韵所含的主要元音和韵尾读起来感觉要舒缓一些,故称“舒”。“促声”,就是入声,

音韵学名词解释整理

音韵学名词整理 第一章:绪论 1、音韵学: 分析研究汉字字音及其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它是专门研究汉语的语音系统的,属于历史语音学范畴。音韵之学细分为今音学、古音学、等韵学,后来又增加北音学,即近代语音学。 2、小学: 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这个名称起源很早,最初“小学”即最基础的学问,与今含义没有多大差别;到了汉代开始把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文字研究包括字音、字形、字义;而至晚到唐宋时,“小学”又细分为三个门类:文字之学、训诂之学、音韵之学;再经过元明清,我国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又有很大发展,清人编《小学考》,把“小学”分为四类,文字、声韵、训诂、音义。 3、古音学: 与“今音学”相对,研究对象是先秦两汉的诗歌韵文,以《诗经》用韵为主要根据,并结合形声字,研究上古时期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4、今音学: 又称“广韵学”,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代的语音系统的音韵学部门。 5、等韵学: 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最初分析韵书中反切,即韵书语音(声、韵、调)系统。唐宋金元时期只称“切韵之学”或“切韵法”,明初以后,才叫“等韵”(《七音略》、《韵镜》)。到清代,音韵学家又利用等韵去研究古韵,所以等韵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普通语言学/中国特有的传统的语音学 6、北音学: 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和分析近代语音的等韵图为对象,建立一门“近代语音学”(“北音学”)。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础知识 1、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反切的基本原理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调)。反切上字(如“当”)也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如“孤”)也简称为切下字,“都”则称为被切字。约在东汉的后期九创造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反切”早期不用“切”字,只叫“某某反”或“某某翻”,自唐代宗大历以后,因为唐朝统治者害怕老百姓起来造反,忌讳这个“反”字,才将“反”字改为“切”字。但“反”和“切”意义是相同的,都是“反覆切摩”的意思。 2、切上字、切下字: 由于古书是直排上下书写的,所以前一字被称为“切上字”,后一字被称作“切下字”。由于时代局限,古代反切上下字用字都很不规范。 第三节关于声纽的概念 3、声紐: 在传统的音韵学上,声母简称为“声”,又叫“纽”,或者合起来叫“声纽”。“纽”就是枢纽的意思,古人认为声母在一个字音里是关键,是中心,其实有的字音就没有声母。在汉语字音里,真正必不可少的成分还是韵腹和声调。不过这个名称倒也说明了古人为什么把声母叫做“声纽”的道理,就是取其声音之枢纽的意思。表示声母的名称还有“字母”(声母的代表字),“声类”(一般是指反切上字的分类)。

第三讲,音韵学基础知识

第二讲、音韵学基础知识 这一讲介绍以下内容: ①与声、韵、调有关的术语 ②与古代注音方法有关的术语 ③传统三十六字母 一、与声母有关的术语 ㈠、声、声纽、纽 这一组术语指声母。“纽”义为“枢纽”,古人认为声母在汉语音节中非常重要,是汉语音节的枢纽,所以称作“纽”或“声纽”。 ㈡、五音、七音、九音、舌齿音 这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发音部位给辅音分的类。 五音:古人将辅音的发音部位分为唇、舌、

齿、牙、喉五类,称为五音。 七音:古人从五音中的舌音分出半舌音、五音中的齿音分出半齿音,加上原来的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合称七音。 九音:古音在七音的基础上,将唇音分为重唇、轻唇两类,将舌音分为舌头、舌上两类,称为九音。 舌齿音:古人将半舌音和半齿音合为一个大类,称为舌齿音。 ㈢、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这一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对辅音作的分类。 辅音的发音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成除阻方式:塞、塞擦、擦、鼻、边 塞音:[p][ph][t][th][k][kh]

塞擦音:[ts][tsh][t?][t?h][t?][t?h] 擦音:[f][s][x][?] 鼻音:[m][n][?] 边音:[l] 第二,呼出气流强弱:不送气、送气 不送气:[p][t][k][ts] [t?][t?] 送气:[ph][th][kh] [tsh][t?h][t?h] 声带颤动与否:清音、浊音 清音:[p][t][k][ph][th][kh] 浊音:[m][n][l][?] ⑴清、浊 指清音、浊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不带音是清音。反之,发音时声带颤动、带音的是浊音。关于清浊,古人又结合其它发音方法,进一步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标准答案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练习 练习一 一、用国际音标注出下列各组字的普通话读音,并分析出它们的声母、韵母(韵头、韵腹、 韵尾)和声调: 1、学好汉语声韵调系统 汉字注音声母韵母 韵头韵腹韵尾声调 学xue2x[]ü[y]ê[]2/35 好hao3h[x]a[]o[u]3/214 汉han4h[x]a[a]n[n]4/51 语yu30[0]ü[y]3/214 声sheng1sh[]e[]ng[]1/55 韵yun40[0]ü[y]n[n]4/51 调diao4d[t]i[i]a[]o[u]4/51 系xi4x[]i[i]4/51 统tong3t[t]o[u]ng[]3/214 2、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汉字注音声母韵母 韵头韵腹韵尾声调 海hai3h[x]a[a]i[i]3/214 阔kuo4k[k]u[u]o[o]4/51 凭ping2p[p]i[i]ng[]2/35 鱼yu20[0]ü[y]2/35 跃yue40[0]ü[y]ê[]4/51 天tian1t[t]i[i]a[]n[n]1/55

高gao1g[k]a[]o[u]1/55任ren4r[]e[]n[n]4/51鸟niao3n[n]i[i]a[]o[u]3/214飞fei1f[f]e[e]i[i]1/55附:现代汉语声、韵、调及常用国际音标表。 一、现代汉语声母表 发音方法发音 部位 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边音 清音清音 清音浊音浊音浊音不送气送气不送气送气 双唇音b[p]p[p]m[m] 唇齿音f[f] 舌尖前音z[ts]c[ts]s[s] 舌尖中音d[t]t[t]n[n]l[l]舌尖后音zh[t]ch[t]sh[]r[] 舌面音j[t]q[t]x[] 舌根音g[k]k[k]h[x] 零声母0[0]

音韵学课件

音韵学基础 一、音韵学常识 掌握国际音标的基本知识,如与拼音字母写法的区别、读音、语音特征等。 二、音韵学基本概念 掌握、理解重要的概念。 三、中古音概说(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中古汉语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演变规律。 四、诗律(重点、难点) 掌握律诗平仄的有关内容 五、上古音概说(重点) 重点掌握上古汉语的韵部系统和声母研究成果 参考书目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1980 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中华书局1982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1982 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1981 殷焕先《反切释要》山东人民出版社 1979 殷焕先、董绍克《实用音韵学》齐鲁书社 1990 一、音韵学常识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 传统音韵学一般分为四个部门,即今音学、古音学、北音学和等韵学。 今音学是研究中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古音学是研究上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一门学问; 北音学是研究近古时期汉语声、韵、调系统的学问。 等韵学是用“等”的概念分析汉语韵母及声韵配合规律的一门学问,它通过韵图的形式展示某一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 等韵图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声、韵配合表 汉语语音发展史分期: 分期时间代表音系 上古音先秦两汉《诗经》音系 中古音六朝到唐宋《切韵》音系 近古音元明清《中原音韵》音系 现代音“五四”以后普通话音系

《国际音标》:见附表。 注意掌握: 1、国际音标与拼音字母写法上的区别。 2、读音 3、语音特征 舌面元音舌位图: 子夜歌 子夜久难明,喜报东方亮。此日笙歌颂太平,众口齐欢唱。 二、音韵学的基本概念 (一)声方面的术语 1、声纽: 即声母。又称音纽或纽。大概古人以为声母是一个字音的枢纽,所以将它称作声纽。 2、字母:声母的代表字。 相传是唐末一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当时汉语声母的实际创制的,共有三十个,每个字母代表的声母就是它自身的声母。 到了宋初,有人根据当时的语音实际,对这三十个字母的次序及取字进行了整理,增补了六个字母,即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这三十六字母大致体现了唐末宋初汉语的声母系统。

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音韵学的基 本知识 第一节汉语音韵结 构特点 学习音韵学,首先要分析汉字的字音, 要了解汉语音韵结构特点。 使用拼音文字的印欧语言,分析语音一 般以音素为分析单位。 汉字的语音分析以音节为单位。 什麽叫音节呢?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 一个音节写下来也就是一个字,所以汉字是文字单位,也是语音单位。 特殊:有时有的词有轻音或儿化. 传统音韵学分析字音的方法,一般是把 每个字音分成两个部分:前一部分叫做“声”,後一部分叫做“韵”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贯穿在整个字音上的,那就是音高,即字调。一个字音一般都可以分析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语音学上,韵头又叫介音,韵腹也称主 要元音,韵尾指收音。

1 / 36 汉字字音结构有八种情况。从这八种情 况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第一,每一个字音最多只能缺少三个成 分; 第二,韵腹(主要元音)和声调是每个 字音必备的成分,不可缺少; 第三,声母、韵头和韵尾,并不是每 个字音非有不可的成分。汉语音韵学上没有声母称作零声母。(语言学上看成一个音位) 这三点是现代汉语语音结构的基本原 则和特点。 第二节反切 “反切”是一种注音方法;它是用两个汉 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也是古代对汉字 字音结构的分析,已有科学的认识。 古代直行书写,反切的两个字一个在上, 一个在下。 反切的基本原理:上字取声,下字取韵, 调。 反切上字简称为切上字,反切下字简称为

切下字,“?”称为被切字。反切的原理 2 / 36 跟拼音基本相同。但是反切的拼音方法跟拼音文字(音素文字)的拼音方法不一样. 早期反切用字都是任意的,只要与被切字同声母的字都可以拿来作切上字,只要与被切字同韵母的都可以拿来作切下字。 反切注音在汉字的注音法上是一大进步。因为在汉魏以前,汉字注音一般都是采取打比方的方法,叫做“譬况”。 如《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 多旄犀。”东汉高诱注:‘旄读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 如《淮南子·原道训》:“蛟龙水居。” 高诱注:“蛟读人情性交易之交,缓气言乃得耳。” 这种打比方的注音方法不准确。 还有一种叫“读若”或“读如”;《说文 解字》用得比较多, 玉部:“珣,读若宣。” 山部:“宋,居也,…,读

第三讲,音韵学基础知识复习过程

第三讲,音韵学基础知 识

第二讲、音韵学基础知识 这一讲介绍以下内容: ①与声、韵、调有关的术语 ②与古代注音方法有关的术语 ③传统三十六字母 一、与声母有关的术语 ㈠、声、声纽、纽 这一组术语指声母。“纽”义为“枢纽”,古人认为声母在汉语音节中非常重要,是汉语音节的枢纽,所以称作“纽”或“声纽”。 ㈡、五音、七音、九音、舌齿音 这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发音部位给辅音分的类。

五音:古人将辅音的发音部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类,称为五音。 七音:古人从五音中的舌音分出半舌音、五音中的齿音分出半齿音,加上原来的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和喉音,合称七音。 九音:古音在七音的基础上,将唇音分为重唇、轻唇两类,将舌音分为舌头、舌上两类,称为九音。 舌齿音:古人将半舌音和半齿音合为一个大类,称为舌齿音。 ㈢、清、浊、全清、次清、全浊、次浊这一组术语是古人根据声母的发音方法对辅音作的分类。 辅音的发音方法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成除阻方式:塞、塞擦、擦、鼻、边 塞音:[p][ph][t][th][k][kh] 塞擦音:[ts][tsh][t?][t?h][t?][t?h] 擦音:[f][s][x][?] 鼻音:[m][n][?] 边音:[l] 第二,呼出气流强弱:不送气、送气 不送气:[p][t][k][ts] [t?][t?] 送气:[ph][th][kh] [tsh][t?h][t?h] 声带颤动与否:清音、浊音 清音:[p][t][k][ph][th][kh] 浊音:[m][n][l][?] ⑴清、浊

指清音、浊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不带音是清音。反之,发音时声带颤动、带音的是浊音。关于清浊,古人又结合其它发音方法,进一步分为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①全清:指发音时不带音、不送气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如:普通话中的声母:b、z、d、j、f、s、x和sh。这些声母按古人的分类标准都属于全清。 ②次清:指发音时不带音、送气的塞音、塞擦音。 如:普通话中的声母p、c、t、q、ch、k,按古人的分类标准属于次清。 ③全浊:指发音时声母颤动、带音的塞音、塞擦音和擦音。

音韵学

音韵学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它是研究汉语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和它们的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在普通语言学里叫历史语音学,它是研究汉语史上的语音情况和它的发展的学科。英文名为:Chinesehistoricalphonetics。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哪四个时期? 汉语语音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上古音指先秦两汉时期的语音,以《诗经》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古音学。 中古音指六朝至唐宋时期的语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状况的学科为今音学。 近古音指元明清时期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研究《中原音韵》所反映的北方话音系,是北音学。 现代音指现代的语音,以现代普通话音系为代表。 什么是等韵学? 音韵学家把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称为等韵学。他们以“等”的观念来分析汉语发音原理和方法,以韵图的形式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和韵书中的反切。研究内容包括韵图的编撰,等韵学的原理等。 音韵学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传统的古音学,今音学,等韵学和北音学,是音韵学研究的内容。 什么是声母? 又叫字母,声纽,纽,声,声类。 字母是声母的代表字,唐朝和尚守温制定了三十字母,宋代学者又增加了六个,补成了三十六个字母。 三十六字母是哪些? 什么是五音、七音? 音韵学上按照声母的发音部位把声母分唇,舌,齿,牙,喉五类,又加上半舌音,半齿音为七音。(如上图) 什么是反切? 反切是一种传统的标音方法,较之譬况,读若,直音是较为科学的标音法。

反切的产生,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篇》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孙炎,字叔然,名炎)陆德明《经典释文》也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事实上,孙炎以前已有人使用反切了,如东汉服虔注《汉书》“惴,音章瑞反”。孙炎对反切进行了整理,并编成了〖尔雅音义〗。 反切是两字配合起来切出一个汉字的读音,分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和被切字。黄侃在《音略》中云:“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 反切原称为反或翻,安史之乱后,因忌讳反,改称为切。 反切有什么不足? 反切的不足如下: 1、做不到一声一符,一韵一符。同一声母,可以用许多汉字作反切上字,同一韵母,也可以用许多汉字作反切下字。如表示T声母的反切上字,就有都丁多当德得冬等七个。《广韵》一书中反切上字就有四百多个,反切下字有一千多个。 2、由于语音的变化,方音的关系,给人们掌握反切带来了困难。 什么是清浊? 分析发音方法时所使用的术语。清音,反声带不振动的辅音,浊音,把声带振动的辅音,音韵学上共分为四种:全清,次清,全浊,次浊。 全清:不送气不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清:送气不带音的塞音和塞擦音。 全浊:带音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次浊:带音的鼻音、边音和半元音。(可参见三十六字母表) 什么是等呼? 根据开口度的大小,把韵分为四等。凡介音或主要元音的U的叫合口呼,反之叫开口呼。 什么是韵,韵部,韵目,韵类,韵摄? 韵: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是同韵。 韵部:同韵的字归纳在一起,就成了一个韵部。

十六摄等相关音韵学知识

十六摄等相关音韵学知识

十六 摄 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通一东独用一董独用一送独用一屋独用二冬锺同用二宋用同用二沃烛同用三锺二肿三用三烛 江四江独用三讲独用四绛独用四觉独用 止五支脂之同用四纸旨止同用五寘至志同用六脂五旨六至 七之六止七志 八微独用七尾独用八未独用 遇九鱼独用八语独用九御独用十虞模同用九麌姥同用十遇暮同用十一模十姥十一暮 蟹十二齐独用十一荠独用十二霁独用 十三祭 十四泰独用十三佳皆同 用 十二蟹骇同 用 十五卦怪夬 同用 十四皆十三骇十六怪 十七夬 十五灰咍同十四贿海同十八队代同

用用用 十六咍十五海十九代 二十废独用 真十七真谆臻 同用 十六轸准同 用 二十一震 稕同用 五质术栉同用十八谆十七准二十二稕六术 十九臻七栉 二十文独用十八吻独用二十三问 独用 八物独用二十一欣 独用 十九隐独用二十四焮 独用 九迄独用 山二十二元 魂痕同用二十阮混很 同用 二十五愿 慁恨同用 十月没同用 真二十三魂二十一混二十六慁十一没二十四痕二十二很二十七恨 山二十五寒 桓同用 二十三旱 同用 二十八翰 同用 十二曷同用二十六桓二十四缓二十九换十三末 二十七删 山同用 二十五潸 同用 三十谏同用十四黠同用二十八山二十六产三十一襉十五辖 一先仙同用二十七铣 同用 三十二霰 同用 十六屑同用二仙二十八狝三十三线十七薛

效三萧宵同用二十九筱 同用 三十四啸 同用 四宵三十小三十五笑五肴独用三十一巧 独用 三十六效 独用 六豪独用三十二晧 独用 三十七号 独用 果七歌戈同用三十三哿 同用 三十八个同 用 八戈三十四果三十九过 假九麻独用三十五马 独用 四十禡独用 宕十阳唐同用三十六养 同用 四十一漾 同用 十八药同用十一唐三十七荡四十二宕十九铎 梗十二庚耕清 同用 三十八梗 同用 四十三映 同用 二十陌同用十三耕三十九耿四十四诤二十一麦十四清四十静四十五劲二十二昔十五青独用四十一迥 独用 四十六径 独用 二十三锡 独用 曾十六蒸同用四十二拯 同用 四十七证 同用 二十四职 同用 十七登四十三等四十八嶝二十五德 流十八尤侯幽四十四有四十九宥

音韵学

第一章 一、音韵学的对象 二、音韵学的形成与发展 三、音韵学的学习方法 教材、汉语音韵讲义、广韵、韵镜、王力文集——汉语音韵学、汉语史稿 音韵学第一章绪论 一、音韵学的对象: 1.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分析研究汉字的字音和它的历史变化的一门学科。 2.汉字: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字:字形——字音——字义 斜(xie—xia)——邪、写、姐、爷、也、野 乌衣巷口夕阳斜、青山郭外斜、 不能改——语音是发展变化的,且是有规律的,同一批字的变化。 还与容光共憔悴、还看今朝、惆怅还依旧、拂了一身还满、 音韵学就是研究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汉字读音及其变化。 二、音韵学与语音学的区别: 1.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的生理(发音器官)和物理(声学特征)现象和特点,这些特点既有个别的(汉语语音学、英语语音学),也有共性的(普通语言学) 2.音位学(音系学):音的辨义作用,只有个别的音位学 音系学的发展——part &sport 3.总之,语音学是对语音的客观描写,音韵学是研究语音系统的科学,只能是特定语言的, 三、音韵学的形成和发展 1.小学: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学问。 ·周代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教之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 ·汉代,研究文字的学问叫“小学” ·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小学分为:训诂之属、字书之属、韵书之属 汉字——字义:训诂——《尔雅》、《方言》、《释名》 ——字形:文字——《说文解字》、《玉篇》 ——字音:音韵——《切韵》(隋代)、《广韵》、《集韵》 2.韵书:始于魏晋,最早记载的韵书——三国李登《声类》、西晋吕静《韵集》 现存最早《切韵》(隋代) 3.音韵学的分部: ·今音学:中古音,以《切韵》系韵书为对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语音体系。 ·古音学:上古音,以《诗经》用韵和谐声字为依据,研究先秦两汉语音。

音韵学介绍

音韵学介绍 一、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也称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像现代汉语语音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样。所谓声、韵、调系统,简单地说,就是指某个历史时期汉语声、韵、调的种类及声母、韵母的配合规律。以现代普通话为例,它有22个声母,38个韵母,4个调类。其声母和韵母的配合不是任意的,而有一定的规律,如j、q、x三个声母只能和齐齿呼与撮口呼的韵母相拼,而不能与开口呼与合口呼的韵母相拼。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在标音问题上,由于古代没有现代化的标音工具,古人表示汉字声、韵的工具还是汉字,所以传统音韵学研究古音时还得借助某些习用的汉字作为标音工具,只是对古音进行构拟时才使用国际音标或其他注音符号,但这已是清代以后的事。 与传统音韵学不同,语音学是十九世纪兴起的一门研究人类语言声音的科学,它主要研究语音的系统(声音的成分和结构)、变化及发展规律,并教会人们如何去分析研究语音的系统和变化,如何发现语音的变化规律,同时训练人们发音、听音、记音、审音的技术。语音学一般分为普通语音学、历史语音学、描写语音学和实验语音学等。普通语音学研究人类语音中各种声音的构成,音与音的结合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变化,以至声调、语调、轻重音等现象。历史语音学研究某一语言各个历史阶段的语音系统及其发展规律。描写语音学研究某种语言在一定时期的语音系统及其特殊现象。实验语音学则是通过实验仪器分析语音的物理现象和生理现象。在研究方法上,语音学主要是通过描写、实验、分析、归纳、历史比较等方法揭示语音的性质、系统及其发展规律,它所使用的标音工具主要是国际音标。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汉语音韵学是我国研究汉语历史语音的一门传统学问,而语音学是研究各种语言的语音及语音各个方面的一门现代科学。汉语音韵学相当于语音学中的一个部门,可以称为汉语历史语音学,二者在研究对象、分类、方法及标音工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绝不能将它们混为一

音韵学基础思考与练习题

《音韵学基础》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音韵学? 音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各个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音韵学也叫“声韵学”,是我国一门传统的学问,是汉语语言学的一部分。所以音韵学又可以称作历史语音学。 2、汉语语音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汉语的语音也和汉语的词汇、语法一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以渐变的形式在不断地进行着。根据语音变化的阶段性特点,我们大致可以把汉语语音发展的历史分为四个发展时期:上古音时期、中古音时期、近古音时期和现代音时期。上古音时期指先秦两汉时的语音,以《诗经》音为代表;中古音时期指六朝到唐宋时的语音,以《切韵》、《广韵》音系为代表;近古音指元明清时的语音,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现代音指“五四”以后的语音(也有人认为应指十七世纪以来的语音),以现在的北京音系为代表。 3、传统语音学主要包括哪几个门类? 传统音韵学这门学科一般认为包括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三个部门: 古音学是以《诗经》用韵和汉语形声字的谐声偏旁为材料,考证周秦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 今音学是相对于古音学而言的,是沿用明清时代语音学者的叫法。它是以《切韵》音系的韵书为重点研究对象,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汉语的语音系统。 等韵学是以宋元以来的等韵图为研究对象,是用“等”的概念区分汉语的声类和韵类,着重分析汉语语音的声、韵、调结构,阐述汉语反切的原理和方法。 后来在音韵学中又新兴了一个门类——北音学,北音学以元代《中原音韵》系统的韵书为主要对象,是研究近代语音(特别是《中原音韵》以来北方汉语语音)的学科。 4、学习汉语音韵学对于汉语学科来说,主要哪些功用? 音韵学是汉语史科学和汉语言学史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汉语科学的研究,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我们学习音韵学,就汉语学科的研究来说,其功用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汉语词汇学、汉语语法学、汉语方言学的研究。二是有助于研究古文字学,有助于整理古代文献。三是学习古典文学,特别是韵体文学,也少不了汉语音韵学的基本知识。 5、音素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音素是构成语音的最小单位。如“天”,是由“t”“ i”、“ā”和“n”四个音素构成的。 6、何谓音节?请举例说明: 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汉语的语音是以一个一个的音节为基本单位的。由于古代汉语是一种以单音节为主体的语言,表现在语音上的特点是:音节不仅是语音的最小片断,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它还代表着一个概念,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也就是说,在多数情况下,古汉语中一个音节往往就代表一个词。如“郑伯克段于鄢”就是由六个音节构成的。 7、传统音韵学把汉语的音节分析成哪几部分?举例说明: 传统音韵学一般都把汉语的字音分成三部分,即声母、韵母、字(声)调。如“天”(tiān)字这个音节的分析(略)。 8、简要说明古人对“声”的认识: 古人所谓的“声”,是一个非常含混的概念。有时是指“声母”而言,如说“声韵”、“声类”、“双声”等;有时是指“声调”,如说“四声”、“平声”、“入声”等;有时也指“音节”,如说某字是“某声”等。但是到了音韵学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后,一般来说,“声”就逐渐成了专指“声母”而言了。 9、什么是声母? “声母”是指一个汉字的字音音节开头的部分,或者说,声母是音节开头的第一个音素。如普通话“发展(fāzhǎn)”的“f”和“zh”,分别就是“发展”这两个音节的声母。 10、何谓辅音? 所谓辅音,指的是说话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有阻碍的音。发辅音时,气流从肺中呼出,经过声门、咽头、口腔或鼻腔时,受到各种器官不同程度的阻碍,不能自由流出。阻碍的方法和阻碍的部位不同,就形成了种种不同的辅音。 11、声母和辅音是否是同一概念? 声母和辅音不是同一概念。首先,声母是从音节构成的角度来说的,它相对于韵母而言;而辅音是从语音形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