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案设计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案设计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案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旗峰小学朱明伟

一、【教材分析】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二课。本节课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也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特别是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让学生对地震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着地形,学生可能不是很清楚,本课教学正是基于学生这样的认识基础进行的。

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火山和地震”;第二部分是“地球内部的运动”。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是通过现象寻找原因,从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教学方式主要是阅读、交流和讲解、模拟实验。学生所认识的地貌现象是本课教学的起点,仅仅依靠上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形地貌的种类、特征认识还是不够的,课前的资料搜集活动对本课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设定明确的要搜集的资料任务,使得学生有的放矢。建立在学生对地形地貌的认识基础上,寻求现象形成的原因,利用火山和地震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探究,进一步引出地球内部运动对地形变化的影响的探讨。最后利用模拟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地壳板块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会形成新的地形地貌。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2、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形地貌也是不断变化的;

2、了解地震避险自救常识,增强避震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四、【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形地貌。

五、【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板块平移学具等。

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表面的地形,下面我们一齐来欣赏一些地形的图片。(播放地形地貌的图片),那么,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大海永远是大海,陆地永远是陆地呢?那到底是什么引起了地形的变化呢?(板书:引起地形的变化)

(意图:通过复习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设计地形地貌会不会发生变化,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为下面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做了一个铺垫。)

2.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视频播放火山爆发视频)。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种自然现象是什么吗?(火山爆发)这是一种带有毁灭性的自然现象,你知道它带来的危害吗?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火山的爆发,你打算用哪个词?(猛烈),而且相当的?(迅速)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3.火山爆发改变地形是迅猛激烈的,那地震是不是也是如此呢?让我们再来看地震事例。课件出示所罗门地震和宁夏地震资料。地震使拉农加岛出现了什么地形?宁夏大地震使这个城市出现了一种什么新地形?湖泊。是的,我们发现地震和火山爆发一样,都会迅速而猛烈的改变地球的地形地貌。

二、分析火山爆发和地震会引起地形改变

1、提问:我们国家在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一次很大的自然灾害,同学们知道是什么吗?讲给大家听一听。(让学生说说汶川大地震的情况)

2、观察四川省北川县地震前后对比图,感受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播放视频)

3、学生阅读和观察文字资料及图片,了解火山喷发和地震的情景。

4.你们还知道哪些因为火山爆发或地震而形成的地形地貌吗?

(补充课件:富士山、西樵山、火山锥)

三、地球内部运动与地形变化关系

(一)地球内部结构

1、过渡: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火山和地震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板书“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2、师提问: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的变化,那究竟地球内部是怎样的结构呢?它由哪几部分构成呢?(课件演示)

3、生交流回答 : 地球内部分地壳、地幔、地核三层。(课件演示)

4、师谈话: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促使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课件模拟地球内部物质演示)

(意图:通过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来引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为解释下面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球表层的板块运动做了一个铺垫。)(二)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1、课件演示地表六大板块的构成。

师谈话: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它们是····(课件板块图片)(引读)

2、生跟读。

3、师提问:我们刚刚知道地球深部物质是不断运动的,那它会对板块造成什么影响呢?

4、生讨论,交流回答

5、师谈话:大家都认为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对板块造成一定的影响,那是不

是这样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个演示实验,用两张纸表示两大板块,把两张纸靠紧平放在水面上,再用一根吸管插入水底,向两纸中间吹气,使水运动起来,表示地球深部不断得运动。观看模拟实验录像。

6、师提问:观察两个板块由于内部运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7、生回答(分离)

师提问:板块分离会形成怎样的地形呢?生答:(板块分离会形成海洋)

8、师谈话:前面的实验说明板块分离会形成海洋。那如果板块碰撞呢?(出示实验要求并讲解),请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动手做做!并完成实验报告﹤一﹥。(讲解实验报告﹤一﹥)

9、学生交流试验现象,并展示实验报告。模拟大陆板块的撞击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大陆板块的撞击会形成什么地形?(预设:互相靠近后,连接处会隆起来,高高的,最高处会形成山或山脉。)

(意图:学生看完模拟实验对板块运动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地球内部运动引起板块碰撞而引发地球表面的变化,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10、师提问:说说板块碰撞会使地形有什么变化?拉伸呢?请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动手做做!并完成实验报告﹤二﹥)。(讲解实验报告﹤二﹥)

11、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展示实验报告。模拟大陆板块的平移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大陆板块的平移会形成什么地形?(中间先慢慢变薄,拉开后原本陆地上相连的河流、山脉都塌了……河流消失,平原也变了。)

12、师谈话:这个就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处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间,红色的箭头是板块运动的方向,(图片)师提问:现在我们知道喜马拉雅山脉是怎样形成的吗?生答:(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互相碰撞、挤压而成的)

师提问:这个是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中找到的海洋生物,(出示海洋中的化石,)你们想想原来喜马拉雅山是怎样的地形?生答:(喜马拉雅山以前是海洋)

13、师提问:这个是东非大裂谷(图片展示东非大裂谷),它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回答。(东非大裂谷是两个板块拉伸而成的)

(意图:在交流汇报的时候,结合喜马拉雅山与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原因,让学生

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为了能让其他小组的同学更形象的了解,教师播放喜马拉雅山与东非大裂谷的地形图,直观感受它们的形成,使全体同学都能参与教学活动中来。)

14、过渡: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造成地球表面的地形也在不断变化。那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是不是永远就不变了呢?学生思考回答。

15、谈话:(课件演示)介绍科学家的猜测喜马拉雅山脉、东非大裂谷将会发生怎样变化。(喜马拉雅山的隆起经历了大约6500万年的时间,喜马拉雅山每年以0.33厘米——1.27厘米的速度上升,它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每年仍以1.82厘米的速度上升,珠穆朗玛峰会越来越高。科学家预言:将来的某一天,东非大裂谷终会将它东面的陆地从大陆分离出去,从而产生新的海洋以及众多的岛屿。)(意图:这样一系列的设计,使课堂的气氛变的愉快,使学生充满着对知识求知的欲望,利用信息技术资源进行学习,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课堂充满着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同学回答)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请同学们做一做课堂小测,看看同学们对这一节课的内容掌握得怎样。(全班同学做课堂小测,然后展示评讲)

2.避震知识介绍。(播放课件:如何避震)

3.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地形地貌都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而形成的吗?有没有其他作用力也会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去搜集其他原因对地球表面影响作用的资料。

(意图:这样的设计,是对地形内部运动的知识进行整理加工,使整合的学习不仅在课上,更延伸到课下,不仅培养学生避震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形地貌

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地球内部的运动

(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清晰,使学生一目了然。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学生应该掌握火山与地震会使地形发生改变,而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这就总结了地球内部运动会使地形发生了变化,在板书中很好的体现了,并且突出了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内容时更直观形象。)

课堂小测:

姓名班别评价

一、选择题(把合适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

A、温度越高,压力越大

B、温度越高,压力越小

C、温度越低,压力越大

2、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内。

A、地核

B、地幔

C、地壳

3、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是()形成的。

A、一次的火山喷发

B、一次大地震

C、两个大陆板块碰撞挤压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地球的地壳部分主要由岩石组成。()

2、火山和地震是地球释放能量的一种形式。()

3、地球表面的变化都是很猛烈的。()

4、地震会产生湖泊。()

5、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不会带来好处。()

6、地球表面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的作用下也会产生变化。()

三、填空题。

1、地球内部可以分为、、。

2、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压力越。

3、地球表面在、、、等自然力的作用下,也会缓慢地发生变化。

活动一:模拟岩层碰撞的实验第()组

1.实验使用的材料是。

2.模拟实验中,碰撞使毛巾,从实验可知板块的碰撞

会形成。

活动二:模拟岩层分离的实验第()组

1.实验使用的材料是。

2.模拟实验中,双手从两端往外慢慢拉,橡皮泥中间慢

慢,最后断裂,从实验可知板块的分离会形成。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 科学概念:1、知道地形包括高原、山地、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2、知道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 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会看懂地形图。 教学难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 教学准备: 含有典型的地形地貌图片、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地形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喜欢科学课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探究一节科学课好吗? 2、认识地形地球仪:今天科学课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生:地球仪)这个地球仪就是人类生存的浓缩的地球。、 (板书地球)提出问题:地球表面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引导学生发现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要珍惜陆地资源。) 3、为了便于大家观察,我们一起来观察世界地形图。这张图片给我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生:这张图片是凹凸不平的。)地球表面是平整的吗?(不是,是凹凸不平的。) 4、提示课题:在我们地球的陆地表面这种凹凸不平的状态就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各种什么?(生:地形)(板书:地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 二、进行探究,认识地形

1、地球表面到底有哪些地形呢,我们先仔细观察一组图片,看看你发现地球表面的哪些地形? 2、学生观察发现(看ppt上的图片) 学生汇报,其他小组同学根据教师课件演示的图片进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及时归纳。(板书学生的内容) 3、这些是我们刚刚从图片中发现的地形,当然,地球表面的地形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了解一下地球表面常见的五种典型地形。(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图片) 4、认识五种地形。 通过看中国地形图,你认为中国有哪些地形? ①盆地盆地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来看几长图片。看清楚了盆地吗?盆地有什么特点? 中国大型的盆地有那么些?(课件演示: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你认为盆地是怎样的? 盆地的四周怎样? ②高原(回到中国地形图) 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图片。你认为高原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说高原地势较高?你都知道哪些高原?(课件演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③平原(回到中国地形图) 我们来看几张平原地图片。平原有什么特点?我国有那几大平原呢?(课件演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④山地(回到中国地形图) 山地延伸形脉状就是山脉,找一找我国的山脉。最有名的是什么山脉?(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有一座很有名的山峰它叫什么?(珠穆朗玛峰它的海拔是8844..43米)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山地的图片。山地是怎样的? ⑤丘陵(回到中国地形图) 还有什么地形?下面我们来看几张丘陵的图片。丘陵有什么特点?你找到了哪些丘陵?(课件演示:辽东丘陵、东南丘陵、山东丘陵) 除了这五种主要的地形外,还有很多地形。比如:峡谷、湖泊等。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中的第二课。《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主要指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常见 的地形及其变化和原因。本课继《地球表面的地形》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 地形及整体概况之后,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 本节课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也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一些相 关的知识。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着地形,学生可能不很清楚。本课教学正 是基于学生这样的认识基础进行的。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火山和 地震”,通过事例介绍了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和重塑地形地貌的。;第二部分是 “地球内部的运动”,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火山和地震的成因让学生认识 地球内部的运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有一定基础的,在前面的学习中他们已对地表物质水和空气、岩石和矿物有一定的了解,对地球内部构造和火山成因,对岩浆岩、沉积 岩、化石成因有一定的认识基础。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也 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因此学生此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 以及知识基础。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着地形,学生可能不很清楚。借助一 些火山、地震形成的典型地貌的照片、课件等多媒体的展示,学生是可以理解地 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 海沟等地形地貌。 4.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二)能力目标:1.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2.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 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 变化着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四、教学准备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龟度去认识地球。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

首先向同学们介绍每组桌前放置的地球仪和有支座的小红球。 地球仪底座上有一运动开关。地球仪的外面有一个黑白两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昼半球,是向着太阳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着太阳的。比地球仪要小得多的小红球代表太阳,当然实际中的太阳要比地球大得多。 观察讨论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使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学会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日复一日,日有昼夜更替,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年复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 现在我继续向同学们介绍你们桌前的仪器——地球公转轨道仪。它由地球仪、公转轨道、小红球代表的太阳三部分组成。刚才我们已经介绍过一些,请同学们再看地球仪的底座上和公转轨道仪上都分别对应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名称,地球仪上白色玻璃罩的中心有一个红点代表太阳直射点。 观察讨论二: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一样吗?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倾斜方向有无变化?地轴沿北极方向指向哪颗星学生演示、观察、讨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那么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我们一起看投影。 观察讨论三: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3.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案(含作业设计)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材简析】 《地球表面及其运动单元》,从内容编排上分为四大部分: 第1课,大致地让学生了解认识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体概况。 第2课,概略地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表形态变化。 第3~7课,探究风化、侵蚀和沉积等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变化。 第8课,综合运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地球上,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有两个原因,一是地球内部的力量,另一个是地球外部的力量。内力是指由地球的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外力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重力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地球上巨大的地貌形态及变化都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内力创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即海陆的分异和大的地形起伏;外力则进行雕塑加工。内力作用造成高山盆地,使地面崎岖不平;外力作用则破坏高山、填平低地,使地面趋于平夷。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的运动”两部分,旨在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本课在最后部分涉及到“外部力量”的因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特别近年来地震频发,让学生对地震有了一定的认识。然而对于火山和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学生则缺乏认识。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对于学生来说难以察觉,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原有认知和思维特点,采用模拟实验与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火山、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会引起地表地形迅速激烈的变化。 2.知道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会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从而引起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知道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通过观看多媒体视频和模拟实验,经历大胆推测、寻找证据、尝试解释的过程,了解地球内部具有力量,会影响地壳运动,进而影响地表地形的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敢于大胆推理、认真观察、收集证据、及时记录、开展交流研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地球内部运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积极和消极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引起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从而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PPT5-8的内容)、模拟板块运动的材料(水、纸、吸管、毛巾、泡沫塑料、橡皮泥等)。 演示材料: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动画。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1分钟) 1.导入: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千姿百态,有山脉、高原、裂谷、海沟……,地球上的这些地形地貌是永远不变的吗? 2.聚焦:[PPT2出示]观察四川省北川县地震前后对比图,地形发生变化了吗?

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科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教科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 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地形特征:(课件展示各地图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 2、初步探索地形特点:说说你喜欢的地方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3、进一步探究地形特点(1)学生探究讨论(综合小结)(2)课件出示相应地形图片,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地貌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4、了解家乡的地形。 (1)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2)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课件,学生分组讨论填表。 地名地形特点(3)汇报,小结,补充完成统计表 5、初步观察地形图。(1)引入刚才我们这几张图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图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 潘建鸟 教材分析: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二课。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变化的原因:一个是地球内部的力量,主要由地球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在其作用力下创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即海陆的分异和大的地形起伏;另一个是地球外部的力量,主要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外力作用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的运动”两部分,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特别是去年的汶川大地震让学生对地震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等知识则是学生所欠缺的。本课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直观地感受到地球内部运动会造成火山和地震以及地形地貌的变化。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火山地震等现象寻找原因,从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对于学生来说是难以察觉的,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本课主要通过是资料阅读、讨论交流和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特别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本课在设计时采用模拟实验与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2、过程与方法: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地理已经学习过地球的运动,学生对经纬线、最基本的地球运动一般特点(地球自转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公转方向、轨道、周期)已有一些了解,只是不完整,不能把各特点联系起来认识。学生已具有初步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但也存在不少学生不习惯用图来分析地理现象,认知地理规律。教师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结合生活现象,引导学生掌握读图方法,逐步克服学生方面的认知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及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 2.能够准确判断地球运动的方向。 3.能够运用地球运动速度的特征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学会绘制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教学难点】 1.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比较。 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对比分析法 【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 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 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 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思考,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一、自转 教师活动 【演示探究】先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地球自转的内容,让学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自转中心方向、周期)。(教师或学生纠正、补充) 学生活动 学生动手演示、主动探究、相互合作、大胆表达。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演示以及个人示范加深对自转特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 【新课教学】动画演示地球的自转。 学生活动 学生仔细观察地球自转的状况,总结地球自转的中心、方向、周期。 设计意图 通过动画演示,更直观、形象,学生更容易理解。 教师活动 【绘图能力提升】结合教材中的读图思考,让学生画出从侧面、南极、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选一组同学展示成果。提问:从侧面、南极、北极看自转的方向不同,那地球自转的方向是否会发生变化? 学生活动 准确绘图 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绘图能力,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教师活动 【地球仪演示】演示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分析其特点和规律。提问: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因纬度变化出现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分别是多少? 学生活动 简述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分布规律。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师活动 【探究活动一】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教学设计

《地球表面的地形》课时教学设计通用模板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谈话引入】 1.师:我们这节课学习地球表面的地形,同学们知道地形指的是什么? 2.生:地表的形状。 3.师:你们有去过一些地形特别的地方吗? 4.生:我去过青藏高原,我去过莲花山…… 【设计意图】 1.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地形的兴趣,并聚焦本节课要研究的核心问题。 【学习判断地形的方法】 1.出示四幅不同的地形图。 2.师:这里有四种地形,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我们是从哪些方面观察的? 3.小组讨论。 4.生:第一幅有雪山,说明很高,下面有湖,说明是大平地。第二幅两侧有山,中间有水,山很高。第三幅中间很平,周围有山。第四幅有突起,不高,顶部不尖。 5.生:从高低、外形、周围的地形观察。 【设计意图】 1. 对学生的前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掌握判断地形的方法、地形的特点。 【认识各种地形】 1.师: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典型地形的图片,看看你能否准确描述它们的地形特点。 2.播放图片,学生练习描述。 3.交流汇报,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地貌特点,找出相对应的简图。 4.山地:地势高而崎岖,坡度陡峻,峰峦高耸; 平原:低平而广阔;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

峡谷: 两侧夹峙,深度大于宽度; 盆地:周围山地、丘陵环绕,中间地势较低; 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5.师:除了上面的地形,地球表面还有湖泊、河流、海洋等地形。 【设计意图】 1.概括地形主要特点,通过对比简图,学生对不同的地形特点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了解深圳的地形】 1.出示深圳地形图。 2.师:这是我们深圳的地形图,从地形图里,同学们能看出什么吗? 3.生:深圳东边有山,其他地方是丘陵和平原…… 4.师:同学们看得很仔细,深圳的地形主要是平原和丘陵,深圳的地势是东南较高,西北较低。 【设计意图】 1.学习所在城市的地形图贴合学生实际,应用学到的知识,由浅入深。 【了解中国地形】 1.出示中国地形图。 2.师:这是我们中国的地形,从地形图里,同学们能看出什么吗? 3.生:有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高度。东部有平原,西部有高原和高山。有四个明显的盆地…… 4.师: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①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②中国的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③有四个明显的盆地…… 【设计意图】 1.学习中国地形图,了解中国的广阔国土和多样地形,培养爱国情怀。 【了解世界地形】 1.出示世界地形图。 2.师:这是我们地球的地形,从地形图里,同学们能看出什么吗? 3.生:海洋很大,陆地很小。有白色的大陆。每个陆地都有平原和高山…… 4.师: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①地球上海洋多陆地少,陆地被海洋包围。②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③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 【设计意图】 1.学习世界地形图,了解地球地形的复杂,开阔视野。 【习题巩固】 1.做选择题、判断题、连线题。 【设计意图】 1.习题巩固。 1.师:同学们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案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是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二课。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变化的原因:一个是地球内部的力量,主要由地球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在其作用力下创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即海陆的分异和大的地形起伏;另一个是地球外部的力量,主要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外力作用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的运动”两部分,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特别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让学生对地震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等知识则是学生所欠缺的。本课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直观地感受到地球内部运动会造成火山和地震以及地形地貌的变化。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火山地震等现象寻找原因,从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对于学生来说是难以察觉的,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本课主要通过是资料阅读、讨论交流和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特别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本课在设计时采用模拟实验与多媒体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最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1.3 地球的运动 1.3.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二、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学媒体教具】 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 教学过程 【设疑引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是否相等呢? 【学生回答】是 【总结讲解】我认为这种说法要辨证的去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科学,但对于我们这个地区而言却不是很科学,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并不完全相等。这些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过渡】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形式,下面我们逐一学习。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提问】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板书】 记忆方法: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 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 【提问】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学生回答】略。 【演示】 地球仪自转。 【提问】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略。 【过渡】 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一般以太阳和天空中的恒星为参照物,相应的周期我们分别称之为太阳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讲解】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课本第13页)投影片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 注意交代:恒星(除太阳外)距离地 很遥远,不论地球公转到何处,所 到的恒星方位几乎不变 【同时用吹塑片演示】 (1)在黑板上框按一图钉代表太阳S ,将一个吹塑片上的红绳固定,让该吹塑片如课本插图中的E 1状态,在吹塑片和绳的交点上作记号P ,在黑板上描出红绳和地球的位置; (2)让该吹塑片以P 为参考点自转并绕日公转到E 2位置,作图。在黑板上用虚线连接太阳和E 2,P 点未在此线上,说明以太阳为参考点时,地球还未自转一周。在黑板上做E 2到P 的延长线,此线的上方为遥远的宇宙中的一颗恒星H ,该线与SPE 1线平行,以该恒星为参考点,则说明地球自转了一周。 (3)要保证以太阳为参考点的自转一周,地球必须继续向前公转到E 3点,使S 、P 、E 3三点一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转出一个角度SE 3H 。 结论: 恒星日23h56 '4''(3600)——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24h(360059')——昼

第2课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案(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 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二课。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复杂多样的,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变化的原因:一个是地球内部的力量,主要由地球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在其作用力下创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即海陆的分异和大的地形起伏;另一个是地球外部的力量,主要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外力作用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 本课内容主要分为“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的运动”两部分,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特别是汶川大地震让学生对地震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等知识则是学生所欠缺的。本课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直观地感受到地球内部运动会造成火山和地震以及地形地貌的变化。教学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火山地震等现象寻找原因,从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由于地球内部运动对于学生来说是难以察觉的,在具体的教学方式上,本课主要通过是资料阅读、讨论交流和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特别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本课在设计时采用模拟实验与多媒体资料,101教学PPT3D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的内容是有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其二是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运动的特点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是引导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关键,对于认识和学习地理后续知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都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分析:但这节内容又涉及了很多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又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对于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当低,在学习时会感到很困难,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积极运用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观念、方向和周期;了解公转运动的特征、公转中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2、通过演示地球运动和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动手、读图分析能力;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地球运行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看课件,从图上可以看到地球在运动,他的运动方式是自转和公转。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一)、自传运动规律 1、概念 2、方向 3、周期 演示: 教师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地球内部运动教案

3§2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地球内部运动是引起火山和地震的主要力量。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的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的,有时是缓慢不易察觉的。过程与方法 ★看我们本地“5.12”图片和资料,了解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以及对我们造成的破坏。 ★做模拟板块运动的演示实验,想象地球内部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感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的。 ★让学生得到心理抚慰,知道地震是一种很普通的自然现象。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类比 ★培养学生正确的自然观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二、教学准备 1、本地“5.12”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太空看地球图片,地球内部结构图片,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 2、板块挤压运动实验材料。(课本、竹片) 3、地形地球仪 三、教学过程: 1、地球,美丽家园 A、播放地球的太空图片和地理风光图片。(配乐动慢效果)。 B、深情地讲解:地球是我们人类的美丽家园,有俊秀挺拔的高山、有富饶的平原,有茂密的森林、有肥美的草原……她是生命的摇篮,宽广美丽的大地就像慈祥的妈妈,她默默的奉献,哺育着生命……但再慈祥的母亲也有发怒的时候! 2008年5月12日,大地母亲就发怒了,在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大地震……它使山川异形、大地开裂,它摧毁我们的家园,使我们骨肉分离,肢残体伤;它摧毁我们的学校,使我们停学歇课……因此我们有一千个理由诅咒地震,但地震也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只有认识它,才能趋利避害,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地震的原因及其影响。 2、地球的内部运动 A、利用课件演示地球内部结构及其运动。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基本特征;(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或者通过播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的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从中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运动基本形式的一般特点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观察法、演示法、绘图法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二 1、黄赤交角:23°26′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本设计是一节新授课的说课设计,本课板书直观、简洁、鲜明,既提炼了要点,也突出了重点、难点,揭示了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掌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明确,在教学重点内容的处理上,采用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分层次讲授法,使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情景演示,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过程中用一个表格小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使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一目了然,方便学生记忆理解。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地球仪还有亲自制作的地理模型,演示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把抽象的知识点直观化,化难为易,并且采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球运动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清晰易懂。 通过设疑导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老师演示模型分析原理,学生亲身体验演示地球运动过程,观察多媒体课件,读图等活动,达到了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 问题一: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较差,如:几何数学和物理课里就对角速度和线速度有一定的描述,但较少同学能独立运用所学知识来推理这节课的知识,对于学过的知识,比较模糊,只停留在印象层度上,如解释开普勒定律时,要用到扇形公式,但是没有几个学生是可以回忆起扇形公式的,这些都会影响教学的进度,还有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地球表面的地形》网络课名师教案 教科版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案背景:本课是“地球表面”单元的起始课,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主要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通过网络教学,把科学课堂的大量知识延伸到网络的海量资料中去,增加科学课堂的容量,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课题: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第1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材分析:“地形”是贯穿整个单元的主题。什么是地形呢,这就是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的上专题网浏览资料和图片,来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地形地貌,并丰富对其含义的认识。从学生网络浏览,扩大到观察更大范围的地形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整个地球表面的形态。通过相关的网络图文资料收集信息,通过观察地形图上的颜色和符号标志,让学生了解到,整个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和比例,陆地分成的几大板块,以及陆地上的主要地形地貌。 教学方法: 1.高山、平原等一些典型地形地貌具有自己的特点。 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 3.按要求课前收集相关图片,并了解所收集的图片的地形特点,简单描述高山、平原、盆地等典型地形的特点。 4.会看简单的地形图,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盆地、山脉、河流、海洋等地形。 5.通过地形图了解中国及世界地形地貌的相关信息,对学习地球表面的地形的知识充满兴趣,能主动关注和了解所去过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地形。 6.通过网络教学,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网络环境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总结归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大致情况。 难点:指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探究学习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_教科版

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一、【教材分析】“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

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二课。本节课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也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特别是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让学生对地震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着地形,学生可能不是很清楚,本课教学正是基于学生这样的认识基础进行的。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

小学科学地球表面的地形

第一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设计:成大洲(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盘龙第一小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1、初步感知地形特征: (课件展示各地图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2、初步探索地形特点: 说说你喜欢的地方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3、进一步探究地形特点 (1)学生探究讨论(综合小结) (2)课件出示相应地形图片,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地貌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4、了解家乡的地形。 (1)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2)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课件,学生分组讨论填表。

(3)汇报,小结,补充完成统计表 5、初步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这几张图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图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示课件小结)中国地形高原、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都存在,并重点说明我国各种地形的位置所在;地球地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和比例,及陆地上各种地貌的组成说明。 6、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7、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