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

现代性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
现代性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

现代性与二十世纪

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

杨春时

内容提要 由于中国现代性的外发性和后发性,中国文学思潮从西方引进,二者之间存在着时间差;中国文学受到多种世界文学思潮的影响,具有复合性。在接受过程中,中国文学出现了对外来文学思潮的误读,主要是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误读。由于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冲突,导致文学思潮演变的倒序和反复,如 五四 启蒙主义被新古典主义取代以及新时期启蒙主义的复兴;也导致中国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薄弱、滞后,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始终没有成为主潮。

关键词 现代性 现代民族国家 20世纪文学思潮

现代性造成了传统社会的剧烈变革,文学也必然回应这种变革,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学思潮。这就意味着每个民族的文学思潮的特性是由它的现代性特征决定的。因此,考察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必须考察中国现代性的特征。

中国现代性的特征首先是它的外发性。所谓外发性是指中国的现代性不是来自本土文化,而是来自西方。现代性的核心是启蒙理性,包括工具理性(科学精神)和价值理性(人文精神)。这种理性精神有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渊源,而发生于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的历史过程中。中国本土文化,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或者佛家(本土化了的禅宗),都没能产生现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都没有成为现代性的土壤。这就注定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变革必须从外部引进现代性。鸦片战争之后,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 五四 运动,中国经历了从抵制和被迫地接受到自觉地接受、学习和引进现代性的运动。这种现代性的外发性,必然与中国文化传统冲突,从而造成中国现代性的脆弱性和艰难性。

中国现代性的另一个特性是它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冲突。欧洲的历史表明,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是一致的,现代性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动力,而现代民族国家是现代性的政治载体。但是,对于中国而言,情况有所不同。中国是受西方列强压迫的半殖民地社会,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帝国主义,这意味着批判西方现代文明;而现代性又必须从西方引进,这意味着以西方

50

文章编号:0257-5876(2005)12-0050-08

现代文明为楷模、向西方学习。这样,中国的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就发生了冲突,二者不能同步进行,必须取舍其一。由于民族危亡的紧迫性,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任务压倒了建设现代性的任务。于是, 五四 以后,以牺牲现代性为代价,甚至以反现代性的方式,走上了争取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为基本任务的革命道路。这就造成了中国反现代性思潮的巨大影响以及现代性的滞后。

20世纪是中国现代性发生以及与现代民族国家冲突的历史,也是现代性失落与回归的历史。20世纪的中国历史大致上可以划分为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至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 五四 运动,是现代性被引进和发生的时期。第二阶段, 五四 以后至建国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压倒实现现代性任务,启蒙转化为革命的时期;而新中国建立至 文革 是初步完成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任务,但反现代性的思潮仍然占主导的时期。第三阶段,新时期以来则是现代性回归和建设的时期。

在交织着现代性启蒙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双重主题的20世纪,文学思潮也出现了复杂的情况。由于中国现代性的外发性,作为现代性的反应的文学思潮也具有了外发性。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外发性体现为它不是本土文学内在发展的产物,不是自发地生成的,而是受外来思潮影响,从国外引进的。由于传统社会一直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没有产生现代性,因此,中国文学只是与前现代性发生关联,没有发生现代文学思潮的历史条件。中国古代文学虽然有不同的风格、流派,但一直没有摆脱古典文学的传统,基本上没有超出传统理性的制约。因此,中国虽然有两千多年的文学史,但是并没有发生现代意义的文学思潮。只是在现代性进入中国之后,特别是在 五四 运动发生之后,中国的现代文学思潮才真正地产生了。在 五四 启蒙运动中,从西方引进了科学、民主。现代性引发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剧烈变革,面对着这种变革,文学必须有所回应,于是就有现代文学思潮的发生。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外发性,使中国文学思潮与世界文学思潮相沟通,并具有了基本内涵的一致性,从此中国文学进入了世界文学的行列。 五四 文学革命的思想家们意识到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必要性,茅盾说: 民族文艺的新生,常常是靠一种外来的文艺思潮的提倡,由纷乱如丝的局面暂时地趋向于一条路,然后再各自发展。 他们意识到中国文学现代化之路是引进西方文学思潮。胡适主张 全盘西化 ,他说: 西洋的文学方法,比我们的文学,实在完备得多、高明得多,不可不取例。 傅斯年主张: 我们希望将来的文学,是 人化 的文学,须得先使它成欧化的文学。就现在的情形而论, 人化 即欧化,欧化即 人化 。 这意味着中国文学思潮必然大体上遵循世界文学思潮的发展路线,包括它的内涵和命名都与世界文学思潮基本上保持一致。这就触及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要遵循西方文学思潮的路线,并且要冠以西方文学思潮的名称(如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而不能有其他的路线和命名呢?根本原因是,文学思潮是对现代性的回应,而现代性是人类共同的选择。从欧洲文学史上看,新古典主义是对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的肯定性回应;启蒙主义是对启蒙现代性的肯定性回应;浪漫主义是对现代城市文明和工具理性的否定性回应;现实主义是对现代性带来的社会灾难的否定性回应;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带来的生存危机的否定性回应。

我们应该充分注意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特性,这种特性来源于中国现代性的特殊性。中国现代性的外发性包含着后发性,即它是

51

文艺研究 2005年第12期

在西方已经实现了现代性之后才开始引进现代性的。中国 五四 文学时期,西方文学思潮已经是现代主义(当时称新浪漫主义),而中国文学面对的是欧洲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全部文学思潮,诸如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都作为思想资源而被引入。中国文学对这种多元的文学思潮必须有所选择,选择的根据就是中国现代性发展的历史需要。20世纪的西方已经进入了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而中国还处在前现代社会,因此,文学对现代性的反应也必然不同,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学思潮与世界文学思潮之间的时间差。

五四 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受到诸多的外部文学思潮的影响,包括17世纪新古典主义、18世纪启蒙主义、19世纪前半叶的浪漫主义、19世纪后半叶的现实主义、20世纪前半叶的现代主义和后半叶的后现代主义等,这些思想资源都可能被中国接受,从而形成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在20世纪,中国从诸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外部文学思潮中,选择了特定的思想资源,从而形成了不同时期的文学思潮。

五四 时期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代性没有确立,当时的历史任务就是引进和争取现代性。 五四 新文化运动高扬科学、民主的旗帜,呼吁和争取现代性。 五四 文学也呼吁和争取现代性,而这正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历史任务。因此, 五四 文学思潮的主流就是启蒙主义,它批判的对象不是资本主义现代性而是封建主义的前现代性。 五四 文学的基本主张是启蒙主义的,陈独秀提出的文学革命的 三大主义 表明了这一点: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这其中强调了新文学的写实性(描写现实)、社会性(启蒙功能)和平民性(平民主义),这都是启蒙主义文学的特性。文学研究会倡导 为人生的艺术 ,主张 表现人生,指导人生 ,蕴涵着鲜明的启蒙理性;这不是现实主义的主张,而是启蒙主义的主张。创造社虽然主张 为艺术而艺术 ,但实际上并没有放弃启蒙的使命。创造社的理论家成仿吾提出文学的三种使命: (一)对于时代的使命,(二)对于国语的使命,(三)文学本身的使命。 这种社会使命就是启蒙的使命。这种主张不是浪漫主义的,而是启蒙主义的。 五四 时期的西方已经进入现代社会,而且现代性已经确立并且显露出负面性,因此,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开展了对现代性的历史批判。这样, 五四 文学的启蒙主义与世界文学的现代主义之间就存在着一个时间差。由于 五四 时期中国文学的历史任务只能是争取现代性,而不是反思和批判现代性,因此, 五四 文学只能对世界文学中的现代主义采取置而不论的态度。 五四 启蒙思想家的想法是,按照进化的顺序,先引进和发展写实主义,再引进和发展现代主义(当时称新浪漫主义)。例如陈独秀说: 我国文艺犹在古典主义、理想主义时代,今后当趋向写实主义。 他们已经意识到了世界文学已经走出现实主义而进入现代主义,但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仍然认为要引进写实主义(实际为启蒙主义)。文学研究会指出:写实主义在世界文坛已经有衰竭之象,但国内还有介绍之必要, 而同时非写实的文学亦应充其量输入,已为进一层之预备 。 五四 以后开始的革命运动是为了完成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任务。而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这个 想象的共同体 ,需要文学的支持,相应的文学思潮就是新古典主义,它的政治理性原则以及诸如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等形式规范是新古典主义的理性原则和形式规范的变体。因此, 五四 以后

52

现代性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

的革命文学时期以及解放后的社会主义文学时期(包括 文革 文学)的主导思潮就是新古典主义 革命现实主义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以及它的极端形式: 两结合 。此时,西方世界现代性已经高度发展,其弊端充分显露,文学开始了对现代性的全面批判和反抗,世界文学已经处于现代主义的发展高潮期。革命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时期也没有选择现代主义,这是由于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必须引进和发展新古典主义。这就意味着强调文学的政治理性主义和形式规范,而不能接受非理性和破除形式规范的现代主义,更何况现代主义被视为资本主义的腐朽文化。如果说 五四 时期的文学搁置了现代主义的话,那么 五四 以后的主流文学思想几乎无一例外地抵制、批判现代主义。如茅盾在 革命文学 论争时期提出: 譬如未来派意象派表现派等等 这些新派根本上只是传统社会将衰落时所发生的一种病象,不配视作健全的结晶,因而亦不能作为无产阶级艺术上的遗产 。对现代主义的抵制和批判一直延续到 文革 。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重新引进和争取现代性,其文学思潮的主流是恢复 五四 启蒙主义传统。新时期,文学主潮反思和批判反现代性的极左思潮,争取人的价值,是启蒙主义文学的历史任务。从 伤痕文学 到 反思文学 到 改革文学 、 寻根文学 ,都发挥着文学的启蒙功能,启蒙理性特别是人道主义成为新时期文学的指导思想。新时期后期开始出现批判现代性的文学倾向,非理性主义抬头,各种先锋派出现,但没有形成现代主义思潮。同时,新时期文学基本不关注西方后现代主义,更没有加意引进。90年代以来,进入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时期,现代性才开始确立。此时西方世界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世界文学思潮也已经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与世界文学思潮之间的非同步性,也造成对外来文学思潮的选择、接受的 误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显著也是最为影响深远的 误读 是 五四 文学以及革命文学对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 误读 。

五四 文学是启蒙主义文学,它接受的主要影响是欧洲启蒙主义文学思潮,但欧洲的其他文学思潮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也成为 五四 文学的思想资源。在接受这些思想资源的同时,误读发生了。 五四 以前,文学界对西方文学思潮了解不多,仅仅知道有 写实 与 理想 之分。人们认为 写实 派除了运用写实手法以外,还用文学干预现实,它的内涵不仅包括了现实主义,而且也包括了启蒙主义,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包括了新古典主义。这种观念还认为, 理想 派超脱现实,有审美主义倾向,它的内涵实际上包括了浪漫主义以及唯美主义等现代主义(因此现代主义被称为新浪漫主义)。这就意味着 五四 以前,人们并没有把握这些文学思潮的实质,不能准确地区分各种文学思潮,从而为 五四 文学对外来思潮的误读埋下了伏笔。 五四 文学认为自己是以写实干预现实,因此沿用了写实主义的名称,这个名称范围不仅仅限于现实主义,还涵盖了启蒙主义等,但现实主义较之启蒙主义在时间上更靠近 五四 ,影响更大一些。后来受苏俄文学理论的影响,写实主义很自然地改称为现实主义,启蒙主义的内涵被完全排除了。 五四 文学把现实主义当作启蒙主义的思想资源接受,吸收了它的写实手法和批判精神,但却进行了实质性改造,即把现实主义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转换为对封建主义(前现代性)的批判。 五四 时期的茅盾提倡 自然主义 (当时对现实主义的称呼),但他强调不是 人生观的自然主义,而是文学的自然主义 , 是自然派技术上的长

53

文艺研究 2005年第12期

处 ,这里明显地把现实主义当作一种写实的技巧接受,而舍弃了其批判现代性的精神实质。此外, 五四 接受的外来现实主义思潮,有的就是对启蒙主义的误读,这里主要指的是对俄国启蒙主义的误读。俄国19世纪文学交织着启蒙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思潮,当时俄国面临着批判封建主义与批判资本主义的双重任务。而 五四 文学把19世纪俄国文学包括普希金、果戈理、契诃夫等启蒙主义一股脑地当作现实主义接受了。郑伯奇指出: 文学研究会的写实主义始终接近着俄国的人生派而没有发展到自然主义。 这就造成了以现实主义之名,行启蒙主义之实的状况。新时期文学延续了对现实主义的误读,它恢复了 五四 启蒙主义,如 伤痕文学 、 反思文学 等对封建主义和极左思潮的批判,就是启蒙主义对现代性的回应。但新时期文学却自以为恢复了 五四 现实主义,把启蒙主义对封建主义和极左思潮的批判当成了现实主义的任务。新时期文学的强烈的启蒙理性使它区别于现实主义,从而成为现实主义旗号下的启蒙主义。

五四 以后,中国文学接受了苏联传来的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革命现实主义),它实际上是一种新古典主义,是为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服务的,而不是为批判现代性的现实主义。但是,它却被当作现实主义的发展,这里面仍然有误读的成分。由于把现实主义当作一种写实的手法或超历史的 创作方法 ,因此就可以不顾其历史性和前现代性的本质,赋予其完全不同的思想倾向,即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与写实手法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所谓新的、更高形态的 现实主义 。

对浪漫主义的接受也是一场误读。由于浪漫主义在 五四 以前就被当作理想主义,因此虽然 五四 时期创造社作为启蒙主义中的一个流派并没有自称为浪漫主义,但在上世纪30年代,在苏联文学理论的影响下就进行了浪漫主义的命名。也由于同样的原因,人们认为 革命现实主义 包含着浪漫主义。到了50年代后期,更提出了 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 ,即所谓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结合。实际上,现实主义不等于写实性,浪漫主义也不等于理想性,它们都是特定历史时期发生的文学思潮,是对现代性特殊方面的批判。因此,它们之间不可能互相包容,也不可能互相结合。

与欧洲文学思潮演进的有序性相比,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演进具有某种非有序性。欧洲文学思潮与现代性的发展相适应,它与现代民族国家之间具有同一性。因此,欧洲文学思潮就按照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顺序发展。而在中国,存在着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现代性发展受挫,文学思潮的发展顺序被打乱。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的演进顺序是: 五四 文学的启蒙主义, 五四 以后的新古典主义、新时期的启蒙主义和90年代的多元发展并向现代主义过渡。这个历史进程有颠倒,如欧洲新古典主义之后是启蒙主义,而中国则是启蒙主义之后是新古典主义。这是因为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冲突,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任务压倒了实现现代性任务,走上了以反现代性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道路。同样原因,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演进也有反复,如 五四 启蒙主义夭折之后,时经半个多世纪,在新时期又继承了 五四 传统,开始了启蒙主义。而且,在 五四 以后发生的非主流文学思潮如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在抗战和1949年以后中断了,而在90年代得到恢复、发展,从而表现为一种历史性的重复。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非有序性还表现为多种文学思潮同时出现,打乱了文学思潮的先后顺序。欧洲虽然也有两种文学思潮同时存在的局面,但那是在思潮更替时期的短暂

54

现代性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

现象,如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交替时期。但中国多种文学思潮的同时存在并不是由于思潮的交替,而是由于中国现代性发展的滞后性以及外来文学思潮的同时性等影响。由于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前现代性与现代性并存,建立现代民族国家与实现现代性并存,因此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建构、对现代性的呼吁以及对现代性的超越批判都同时发生,加之历史上发生过的多种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形成了新古典主义、启蒙主义、现实主义以及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同时并存的局面。20世纪30年代启蒙主义的余波仍然存在,而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已经产生,现代主义开始露头,而革命文学的新古典主义成为主潮。由于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是现代性发生的初期,也出现了多种文学思潮杂陈的情况,如鼓吹人道主义、自由民主思想的启蒙主义虽然开始退潮,但仍然存在;以新写实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崛起;同时,各种先锋派组成的现代主义开始高涨。这种状况造成文学思潮混杂不清的局面,如果不加以准确的区分,很容易出现认知上的混乱。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由于受到多种外来文学思潮的影响,在形成过程中必然多元化吸收,往往呈现出多种思潮的复合性特征。 五四 浪漫主义吸收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甚至现代主义的某些因素,从而使自己具有了某些非启蒙主义的特性,如鲁迅与文学研究会的创作带有某些现实主义的特点,其写实性、批判性超越了欧洲启蒙主义;鲁迅的 野草 等作品还具有某些现代主义的特点,超越了欧洲启蒙主义。即使新古典主义 革命现实主义,也受到了现实主义的影响,特别是1949年之前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其批判性也超越了欧洲新古典主义。新时期文学也有这种情况,如启蒙主义文学已经具有了现实主义的特征,有的甚至渗透了一些现代主义的因素,如王蒙的小说对 意识流 手法的尝试。新写实主义本身具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性质,但是也吸收了某些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因素,因此其批判性不像现实主义那么鲜明。

中国现代性发展的滞后与受阻,使反现代性文学思潮,始终没有成为主流文学思潮,而启蒙主义(时间较短)与新古典主义(时间较长)交替成为主导思潮。 五四 以后,在新古典主义的主潮之外,也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灾难的现实主义思潮,但中国现实主义思潮很薄弱,远没有可能与新古典主义(革命现实主义)抗衡而成为主流。中国浪漫主义也发生了,但更薄弱,更不可能成为主潮。由于现代城市文明的出现,传统农村文明的衰落,也产生了讴歌农村文明、批判城市文明的浪漫主义。如沈从文对农村乡土人情的美化和留恋,对现代城市文明的拒绝和批判。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的全面拒绝和反抗。在中国,这种思潮也超前地出现了,如李金发等的现代诗歌、刘呐鸥等的新感觉派小说、张爱玲等的都市小说等。但其主流只是昙花一现,就在抗战催发的强大的新古典主义潮流中消失。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除了呼吁现代性的启蒙主义主潮之外,也存在着诸如反抗市场经济下的现代生活的浪漫主义(张承志,张炜);揭露、批判庸俗市民生活的现实主义(新写实)和拒绝现代性、抒写现代人生体验的现代主义流派,但它们仍然没有成为主流。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学思潮都不大成熟,特别是现代主义不够成熟,以至于难以确切定位,甚至有人说它们是 伪现代派 。中国反现代性文学思潮的薄弱与不成熟有中国现代性薄弱与不成熟的原因,也有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理性主义的强大影响的原因。在实用理性和 乐感文化 传统的强大影响下,中国文学很难接受现实主义的客观主义与批判精神。即使 五四 时期提倡写实主义的茅盾,也对现实主义有所保留。

55

文艺研究 2005年第12期

他说:现实主义 (一)是在太重客观的描写, (二)是在太重批评而不加主观的见解。 但是徒事批评而不出主观的见解,使读者感着沉闷烦扰的痛苦,终至失望。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主义倾向与欧洲希伯莱文化的非理性传统截然不同,因此中国现代文学难以接受浪漫主义以及现代主义的怪诞、神秘、颓废的风格,从而限制了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也缺少欧洲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非理性因素,如沈从文小说的写实、理智、宁静的风格就与主观、非理性、神秘主义和颓废精神的欧洲浪漫主义有很大的不同。再如30年代以及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产生的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虽然具有某种非理性主义因素,但远没有达到西方现代主义的程度。

茅盾: 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 ,载 小说月报 第13卷第7号(1922年7月)。 胡适: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载 新青年 第4卷第4号(1918年4月15日)。

傅斯年: 怎样做白话文 ,载 新潮 第1卷第2号(1919年2月1日)。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载 新青年 第2卷第6号(1917年2月1日)。

成仿吾: 新文学之使命 ,载 创造周报 第2号(1923年5月12日)。

陈独秀: 答张永言 ,载 新青年 第1卷第4号(1915年1月15日)。

小说月报改革宣言 ,载 小说月报 第12卷第1号(1921年1月10日)。

茅盾: 论无产阶级艺术 ,载 文学周报 (1925年5月)。

见 小说月报 第13卷第6号 通信 。

中国新文学大系 小说三集 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年8月版。

文学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 ,载 学生杂志 第7卷第9期(1920年8月)。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中文系 361005)

责任编辑 宋 蒙

中国建筑艺术论坛暨 2004中国建筑艺术年鉴 首发式 在京举行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和 中国建筑艺术年鉴 编委会主办的 中国建筑艺术论坛暨 2004中国建筑艺术年鉴 首发式 ,2005年11月16日在京举行。

在本届中国建筑艺术论坛上,与会学者就 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发展方向 、 当代建筑与城市记忆 、 规划设计的全球化与本土化 、 历史文化古城的保护和发展 、 当代中国的建筑环境艺术 等论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2004中国建筑艺术年鉴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艺术研究所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本年度 年鉴 记录了我国2004年建筑艺术创作和研究的状况,集中刊登了我国公共建筑、住宅、室内设计、园林、城市雕塑、城市环境艺术、优秀建筑设计作品。它既收录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论文和建筑作品,又精选发表了建筑及艺术界青年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设计作品,使其兼具学术性、权威性和前沿性。

此次论坛颁发了2003 2004年度 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奖 。

56

现代性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的特性

文艺研究 2005年第12期Considerat i on on M odern ity ofM odern Ch i nese L iteratu re

W ang X iaochu(41) T he disc i p li ne o f M odern Ch i nese L iterature i s bu ilt on its i nternal confli cts and tensi on and t herefore is questioned fro m different ang les.The author o f this paper beli eves tha t i n order to rebu ild the d i sc i pli nary leg iti m acy o fM ode rn Ch i nese L iterature,we must discard the abso l ute essen tia lis m and the m ode o f binary oppositi on so as to understand the m odernity of modern Chinese li tera t ure.In t he h istor ica l context of Ch i na,the m odernity o f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s i ntenti ona ll y and d irectiona lly m ultiple w ith s uch e l ements as the literary constructi on of the m ode rn na ti on state,t he litera ry narra tive of En li ghten m ent,the autonomous pursu it of literature and the e m ergence of m ode rn urban popular lite rature.A ll t hese make up a process o f beco m i ng and construc ti on w ith the co ex istence,reci proc it y and i n ter w eav i ng o fm ulti p l e heterogeneous ele m ents,a process of ceaseless re w r iting and reconstruc ti on.

M odernity and the Character ist i cs of20th Cen tury Ch i n ese L iterature

Yang Chunshi(50) T he curren ts o f literary thoughts are responses to m odern it y.Ow i ng t o the out w ardness and lagg i ng beh i nd o f China sm ode rn i ty,a gap ex ists be t w een the w estern trends of lite rary thoughts and t he ir i ntroduction i nto China.Infl uenced by m any curren ts o f w or l d literary thoughts,Chi nese literature is no l ong er si m p le but qu ite co m pli cated.In the process o f accepti ng f o re i gn t houghts,a m isreadi ng occurred,especiall y the m isread i ng o f ro m anti c is m and reali s m. T he confli c t bet w een Ch i na s modern ity and m ode rn nation state has led to the reverse and repetiti on o f literary thoughts such as neo c l assi c is m tha t takes the place o f En li ghten m ent of M ay the F ou rt h and the rise of the new era En li ghten m ent,thus resu lti ng i n the fra ilty and fa lli ng beh i nd o f Ch i na s an ti modern ity lite rary t houghts.R o m anti cis m,rea lis m and modern is m hav e never beco m e t he m a i n currents in Ch i na.

The Awareness of E d itions in New L iterary S tud i e s

J inH ongyu(57) T he m ultiple ed iti ons of new litera ry w orks ca ll fo r an awareness of literary ed itions,wh i ch w ill lead us to the recogn i ti on of t he na t ure o f litera ry editi ons,to the expansi on of v i s i ons and t he d iscovery o f ne w perspecti ves,and fi nall y t o the establi sh m ent o f pr i nciples o f ed iti on research i n the new literary st udies.

The Tenden cy of Popu l arizati on of N ew L iterature i n th e1930 s

Q in Yanhua(63) Sa m e R esult,D ifferen t Rou tes:In terview w ith M r.Xu Z hongyu

Wu Xuan(68) Dra ma Fostering Sp irit:

The N orth ern V i ew of D ra m a O n D uan s Doctri n e of

Dra m a Foster i ng Sp ir it i n Jishan,Shanxi i n Ji n D ynasty

Yan Baoquan(77) O f a ll the historicalm a terials on t he dra m a of Song and Ji n dynasties,apa rt fro m tho se tha t study the aspects o f reper to i re and pe rf o r m ance of dra m a,t hose tha t take dra m a as dra m a f o r a study,espec iall y t hose t hat record the popular v ie w po i nts o f drama are few,though feuda l lite rati of the ti m e gave sorts o f account of dram a as a new genre o f popular literature.T he discovery o f t he brick i nsc ri ption o f D ra m a F ostering Sp irit i n Shanx i is o f grea t va l ue.A s a v i ew po i nt o f dra m a,this i nscripti on re flects t he great i m pact of dra m a on f o l k i deo logy and its popu l a rity a m ong the gene ra l m asses.It a l so show s the oppositi on and confli ct bet w een the popular and o rt hodoxy v i ews o f dra m a,and it is therefore ve ry helpf u l for us t o furt her i nvestigate t he i nterna l constit u tion o f drama in these dynasti es.

The Sou thern M igration of Ji n R egi m e and the M atu rity of Nor thern Dra ma

Zhang Dax in(86) T h i s pape r be lieves that northern dra m a was g radua lly m ature a fter the J i n R eg i m e m i grated to B i anliang,t he southe rn cap i tal of Ji n dynasty(w ha t i s now K a ifeng)wh ich was the rea l capita l o f Ch i nese dra m a.T he key to the m aturati on o f northern dra m a i s the establish m ent o f syste m that set poetic drama to music,the f o re fat her o f wh ich is Zhu G ong T une i n N orth Song D ynasty.The sh ift fro m poe try to m usi c i s co m pleted i n t he h i stor i ca l process of the me rg i ng o f

167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4261319 英文课程名: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总学时:37学时 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对外汉语 先修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将系统地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各种体裁与文本特点,并结合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著作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赏析技巧,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经典文学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了解。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共分四章 第一章:中国经典诗词欣赏 10课时 第一节:诗词的产生及体式特征 2课时 1、诗的产生及各类体式 2、词的兴起、特征及分类 第二节:先秦诗的顶峰——《诗经》、《楚辞》 2课时 1、《诗经》——《关雎》、《蒹葭》赏析 2、《楚辞》——《离骚》、《湘夫人》赏析 第三节:繁花似锦唐代诗——李白、杜甫、李商隐 2课时 1、李白——《将进酒》、《蜀道难》赏析 2、杜甫——《春望》、《登高》赏析 3、李商隐——《夜雨寄北》、《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赏析 第四节:宋词三大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2课时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2、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声声慢·寻寻觅觅》赏析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赏析 第五节:中国现代新诗三大家——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 2课时

20世纪文化思潮

文化思潮出现的根本原因: 归根结底是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所致,是现代化变迁的结果。是在新的历史背景——现代化和全球化双重变奏下发生了语境的转变。如“全球化”与“本土化”、“民族化”与“全球性”、“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等等 20世纪中国文化的五大基本走向1、从封闭走向开放;2、从保守走向创新;3、从精英(“小众”)走向大众;4、从一元走向多元;5、从斗争走向共生 (一)从封闭走向开放 在文化的空间维度上从封闭走向开放是20世纪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其他变革的原因所在。经历了从被动开放到被动封闭再到主动开放的过程。 第一阶段的文化开放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被动反应,有很强的实用主义色彩。在文化心理层面,对西方文化的崇拜和拒斥,对自身文化的自卑和依恋,构成复杂的矛盾体,或者在两者之间摇摆,或者在同一时期和同一个体身上表现为对西方文化的欲迎还拒,对自身文化的欲罢不能 在第二阶段,中国文化经历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时期。 1、在文化建设的内容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流地位,而马克思主义文化恰恰来源于西方,是文化开放的成果。 2、在文化建设的方式上,虽然也提出了“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方法,但并没有真正落实到文化建设中去,越来越走向相对封闭。 在第三阶段,中国文化走上了正确的开放之路,取得丰硕的文化成果。 全面的文化开放包括:1、时间上对历史和未来开放,2、空间上对现实和世界开放,3、内容开放与形式开放的统一。 (二)从保守走向创新在文化的时间维度上,20世纪中国文化从过去的保守走向面向未来的创新。自明代至20世纪初的中国文化的基本取向是保守的。主要特征为: 1、以超稳定的等级结构和秩序来维持文化的稳定。 2、以面向过去为取向,保守旧事物抗拒新事物,“天不变道亦不变”,变是手段和权宜之计,不变是宗旨和目的。 在第一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化创新的起点。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第一篇文章《敬告青年》中提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总纲领,提出六方面要求,希望青年自觉奋斗:(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隐退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长老型文化→青春型文化长老型文化以金字塔型等级秩序,以老人为中心。青春型文化则以创新、求变,以青年为中心。 第二阶段,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主流地位得以确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确立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立自主地位,但同时,由于激进、简单和粗暴的文化变革方式,导致对传统文化和社会秩序的毁灭性破坏,旧文化破得太过分,新文化没有真正立起来,出现了文化的“断层”。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与文化变革互相促进,文化创新的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成果不断丰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 (三)从精英走向大众在文化主体上,20世纪中国文化从精英(小众)走向大众。 “精英”(也即“小众”)是指掌握文化控制权和话语权的少数特殊阶层,他们或是革命者,或是意识形态机构,或是体制内知识分子,或是学院派知识分子,大众只是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和实践者。 要理解这一走向,必须认识中国文化在空间层面的三大形态: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一)主流文化:是政府主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概括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主流文化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功能,致力于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主要是人文知识分子)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知识分子在西方被称为

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大纲

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分上下两编 上编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反思 下编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视野 先发给你上编的内容如下,请转给同学,并张贴到我豆瓣小组上:“20世纪中国文学史论”课程大纲 (2013年2月-6月) 上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反思 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起源 核心文本: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参考文本: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 二、“新中国”与“新文学”:从王瑶到唐弢 核心文本: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论鲁迅》 参考文本:周扬《新文学运动史讲义提纲》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 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重写文学史” 核心文本:黄子平等《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钱理群《矛盾与困惑中的写作》

参考文本:王晓明《从万寿寺到镜泊湖》 汪晖《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 四、“当代文学”的概念与“新时期文学”的起源 核心文本:洪子诚《“当代文学”的概念》 蔡翔《社会主义危机以及克服危机的努力》 参考文本:《沉沦的圣殿》、《持灯的使者》、《七十年代》 五、重绘百年中国文学地图:“晚清”、“鸳蝴”与“左翼”及其他 核心文本: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 唐小兵《蝶魂花影惜分飞》 陈建华《“乳房”的都市与革命乌托邦想像》 六、鲁迅形象的当代建构:作家研究与社会思想的变迁 核心文本:汪晖《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参考文本:竹内好《鲁迅》、《何谓近代——以日本与中国为例》 下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视野 七、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 李陀《开心果女郎》 王晓明、蔡翔《美和诗意如何产生——有关一个栏目的设想和对话》罗岗、倪文尖《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 八、文学与公共空间:以《申报自由谈》为例 李欧梵《批评“空间”的开创》 陈建华《〈申报?自由谈话会〉:民初政治与文学批评功能》 九、文学与影像:从“幻灯片事件”说起 安敏成《现实主义的限制》

2016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二

2016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二 一、单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 文学改良运动的终点是() A. 白话文运动 B. 诗界革命 C. 文学革命 D. 小说界革命 2. 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了旨在“研究新旧戏曲,翼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的() A. 春柳社 B. 春阳社 C. 春草社 D. 春风社 3. 到1903年,梁启超又把()运用到小说界革命中,从而形成了文学进化观。 A. 生物进化论 B. 文艺复兴思想 C. 民主思想 D. 科学思想 4. “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 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一著名论断是在()一文中提出来的。 A. 《新民主主义论》 B. 《五四运动》 C.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D.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5. 诗界革命的滥觞起于() A. 黄遵宪 B. 梁启超

D. 谭嗣同 6. 先锋小说家都重视小说的语言实验,但在语言实验上走得最极端的是: A. 格非 B. 孙甘露 C. 莫言 D. 马原 7. 上海春阳社等以话剧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称为()。 A. 现代戏 B. 新戏 C. 文明戏 D. 艺术戏 8. 《许三观卖血记》的作者是: A. 莫言 B. 洪峰 C. 马原 D. 余华 9. 运用“ 戏拟”这种方式最受注目的作家是: A. 马原 B. 莫言 C. 格非 D. 余华 10. 李冷是下列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 《死去的太阳》 B. 《爱情的三部曲》 C. 《新生》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裘廷梁详细列举了白话的益处有()。 A. “省力” B. “免枉读” C. “便幼学” D. “炼心力” 2. 关于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批评家陈晓明曾概括为: A. 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 B. 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 C. 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 D. 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的,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 3. 《激流三部曲》包括() A. 《家》 B. 《春》 C. 《火》 D. 《秋》 4. 在巴金最初的文学尝试中,()三首诗歌带有明显政治思想倾向和炽热抒情色彩。 A. 《报复》 B. 《悼橘宗一》 C. 《伟大的殉道者》 D. 《可爱的人》 5. 为了消解意义,先锋小说家主要进行的反传统的操作有: A. 通过纯粹的语言游戏进行反叙事的实验 B. 故意在小说中设置“空缺” C. “戏拟” D. 虚构的真实性

论中国现代性_杨春时

2009年第2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22009 (总第192期)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rts&Social Sciences) General Serial No.192 论中国现代性 杨春时 (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现代性有感性、理性和反思—超越三个层面。中国现代性存在着感性现代性不足、理性现代性片面和反思现代性薄弱的结构性缺陷。同时,中国现代性与现代民族国家意识之间存在 着冲突,致使现代性发展受阻。中国现代性具有未完成性,因此当前还要坚持启蒙主义,不能认同 后殖民主义理论。 关键词:现代性;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启蒙主义;后殖民主义 中图分类号:B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9)02-0005-07 现代性在中国的实践以及由此产生的理论问题,一直是颇多争议的问题。特别是当前,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启蒙主义与“新左派”有根本的对立,其理论根源就在于对中国现代性的阐释不同。本文就中国现代性做出论证,以反驳“新左派”的现代性理论。 一、中国现代性的结构性缺陷 现代性作为现代的本质,一般认为区分为社会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我认为,更准确的是,其中社会现代性又分为感性现代性和理性现代性。这样,现代性就具有三个层面:感性层面、理性层面和反思—超越层面,也就是说存在着感性现代性、理性现代性和反思现代性。人类精神的分化是现代性的历史过程。欧洲传统社会(中世纪)是由神学统治世俗的时代,人的感性和理性都受到神学的压制,处于隐匿不彰的状态。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宗教统治瓦解,神圣与世俗分离,感性和理性也冲破宗教蒙昧而独立,同时也产生了对感性和理性的反思和超越(哲学、艺术等)。这就是韦伯所说的“祛魅”和“诸神不和”,现代性由此发生。 在现代性的感性层面上,存在着被释放出来的人类生存欲望,它获得合法性,成为现代化的深层动力。人的欲望的解放必然体现到理性层面上来,被理性所肯定和规范,现代性也就体现为一种理性精神,形成理性现代性。理性包括科学精神(工具理性)和人文精神(价值理性)。对社会现代性的反思、批判又形成反思现代性。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具有神性,它在追求现代性的同时,也 收稿日期:2009-01-30 作者简介:杨春时,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厦门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百年中国文学史经典流派1917至2004

音の推荐:百年中国文学史-经典流脉(1917-2004) - 各流派思潮代表作: 引用:第一个十年(1917-1927) 目录 《狂人日记》鲁迅 启蒙小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1918年5月) 《两个家庭》冰心 问题小说短篇,冰心的第一篇小说。(1919.9) 《超人》冰心 短篇,“问题小说”以及冰心早期的代表作。(1921) 《沉沦》郁达夫 自叙传小说这是开创五四时期“自叙传小说”文风的代表作品,在小说后附录作家简介及作品分析。(1921) 《或人的悲哀》庐隐 二十年代心理问题小说的代表作。(1921) 《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 张扬女性个性主义的中篇小说代表作,其中的表达令今天的人也为之惊讶。 《潘先生在难中》叶圣陶 作者的代表作,描写军阀战乱之中知识分子的窘状。1924,11. 引用: 《二十年代诗歌选》 胡适冯乃超李金发梁宗岱刘延陵穆木天沈尹默汪静之王独清刘半农刘大白俞平伯 第二个十年(1928~1937) 《热情之骨》刘呐鸥 “新感觉派”(心理分析小说,海派)代表短篇作之一,1928年12. 《为奴隶的母亲》柔石 中篇小说,一部曾使罗曼.罗兰深深感动的杰作。(1930.1)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 “新感觉派”另一部短篇代表作,1932年。 《猫城记》老舍 一部几乎获得诺贝尔奖的社会幻想长篇小说,历史上毁誉参半。(1932) 《送报夫》杨逵 反应日据时期人民苦难的代表作,1932年。

《没有祖国的孩子》舒群 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之一,描写祖国被侵占后人民的痛苦。1933年. 《生与死》白朗 东北作家群的另一部代表作,塑造了一个人性化的老妈妈形象。 《家》巴金 展现封建家族的优秀之作,觉新的形象尤其出色。1933年。 《雷雨》曹禺 标志中国话剧走向成熟的经典的作品,1933年。 《离婚》老舍 市民题材的中篇小说。(1933) 《山峡中》艾芜 写于1933年冬,是艾芜早期以西南边地为题材的小说集《南行记》中的代表作。 《边城》沈从文 中篇小说,作者构划“湘西世界”的代表作,1934。 《樊家铺》吴组缃 三十年代社会剖析小说,以一个亲女杀母的故事展现破产农民的悲剧。(1934) 《春桃》许地山 作者成熟阶段的代表作,三十年代最杰出的短篇之一,塑造了一个极具个性的女子。(1934)《樱花》萧军 短篇小说,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1935年1月。 《月牙儿》老舍 短篇小说代表作,以女性视角讲述了一个凄苦的故事,语言风格清丽忧伤,不同其它。(1935.4) 《牛车上》萧红 这个短篇与当时东北作家群的整体创作是一致的,但却多了一分女性的细致与敏感。1936年. 《三十年代诗歌选》 阿垅陈梦家冯雪峰光未然金克木林庚施蛰存田间徐迟殷夫臧克家朱湘 引用: 第三个十年(1937-1949) 《差半车麦秸》姚雪垠 也许在作家的创作生涯中,这部作品更成功一些。1938年4月 《骆驼祥子》老舍 中国市民小说的代表作,1939年。 《在其香居茶馆里》沙汀 短篇讽刺小说,1940年 《华威先生》张天翼 讽刺小说除小说外,还特别增加了关于作品背景及作家的介绍。

福师1203批次《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作业答案

福师1203批次《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作业答案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得分:40 1. ()是姚斯文学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A. “现在接受” B. “期待视野” C. “先在理解” D. “先在知识” 满分:2 分得分:2 正确答案:B 2. 《塔铺》的作者是: A. 方方 B. 池莉 C. 刘震云 D. 刘恒 满分:2 分得分:2 正确答案:C 3. 李叔同、曾孝谷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了旨在“研究新旧戏曲,翼为吾国艺界改良之先导”的() A. 春柳社 B. 春阳社 C. 春草社 D. 春风社 满分:2 分得分:2 正确答案:A 4. 运用“戏拟”这种方式最受注目的作家是: A. 马原 B. 莫言 C. 格非 D. 余华 满分:2 分得分:2 正确答案:D 5. 以弘扬儒家“道统”、“文统”为宗旨的各文学派别声势大振。在文论上,桐城派主张() A. “义法”说 B. “肌理”说 C. “清空雅正”说 D. “道统”、“文统” 满分:2 分得分:2 正确答案:A 6. 先锋小说家都重视小说的语言实验,但在语言实验上走得最极端的是: A. 格非 B. 孙甘露 C. 莫言 D. 马原 满分:2 分得分:2

7. 巴金的作品中反映轿夫一家的不幸,同时也表达了对普通劳动者的崇敬与同情的是: A. 《可爱的人》 B. 《路上所见》 C. 《报复》 D. 《悼橘宗一》 满分:2 分得分:2 正确答案:A 8. 《许三观卖血记》的作者是: A. 莫言 B. 洪峰 C. 马原 D. 余华 满分:2 分得分:2 正确答案:D 9. 诗界革命的滥觞起于() A. 黄遵宪 B. 梁启超 C. 康有为 D. 谭嗣同 满分:2 分得分:2 正确答案:A 10. “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一著名论断是在()一文中提出来的。 A. 《新民主主义论》 B. 《五四运动》 C.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D.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满分:2 分得分:2 正确答案:C 11.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作家的统一组织。 A. 创造社 B. 左联 C. 太阳社 D. 研究会 满分:2 分得分:2 正确答案:B 12. 在故意设“空缺”方面,格非的小说()就是典型的代表。 A. 《迷舟》 B. 《信使之函》 C. 《访问梦境》 D. 《请女人猜谜》 满分:2 分得分:2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判断

福师《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在线作业一 试卷总分:100 测试时间:-- 单选题 多选题 判断题 三、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变革观念都是由梁启超提出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王国维在批评中格外强调文学“重文学自己的价值”。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寒夜》《第四病室》这些作品仍然保持着鲜明的政治批判色彩,简单地张扬政治的反抗与破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寒夜》虽然仍采用作者常用的全知全觉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但叙述者通过不定内聚焦与非聚焦手段的交替运用,尽量让不同的故事人物表露自身心灵的合理化,从而为他们寻找出令人同情之处。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新写实小说的叙事方式与传统现实主义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叙述者或隐含作者的视点产生了巨大的移位。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钱玄同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中提出改革韵文、散文和使用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从《新生》发表正式步入文坛到抗战爆发前夕是巴金创作的丰收期。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诗界革命运动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明确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是黄遵宪,他在一八八九年的《夏威夷游记》中写道“故今日不作诗则已,若作诗,必为诗界之哥伦布玛赛郎然后可。犹欧洲之地方已尽,生产过度,不能不求新地于阿米利加及太平洋沿岸也。……支那非有诗界革命,则诗运殆将绝。虽然,诗运无绝之时也。今日者革命之机渐熟,而哥伦布玛赛郎之出世必不远矣。”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梁启超等人创办了我国最早的戏剧专门杂志。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新写实小说之“新”,在于更新了传统的“写实”观念,悖离了传统现实主义的真实观,改变了小说创作中对于“现实”的认识及反映方式。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左联在和“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中,对文艺与政治、文艺的阶级性的认识和阐释上存在着严重的简单化的倾向。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谴责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包括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刘鹗的《老残游记》、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以及曾朴的《孽海花》等。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目标在于“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只“革其精神,非革其形式”的“诗界革命”,实际上是一场以新思想与旧形式的揉合杂拌为奋进目标的改革。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白话文运动发起者最早的指向并不是文学,而只是开启民智,救亡图存。()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窗体底端

中国现代性问题 政治

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现代性问题及建构途径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王丹泽 20134603008 【摘要】当代社会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全球性的问题,例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文化矛盾,种族冲突,贫富差距等。这些问题给21世纪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困境,蒙上了沉重的阴影。这些困境反映了人类发展理念和道路的危机,其本质就是现代性的危机。同时,中国现代化实践的深入发展,不断地暴露出许多深层次矛盾,既有资源环境方面的,也有社会公正、社会稳定方面的。以上问题的出现在不断的拷问着学者:中国应该构建什么样的现代性?中国应该如何走好现代化道路?这些问题都迫切的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做出探索和论证。现代性问题是当代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更是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紧迫问题,同时也理所当然成为了当今学术焦点问题。本文就中国的现代性问题及其建构途径进行了论述。文章首先阐述了现代性的基本概念,其次对中国现代性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我对中国如何建构合理的现代性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现代性,中国现代性,问题,建构 一、现代性的含义 从社会理论的常识看,现代性是伴随着现代化社会运动而产生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从中就概括出现代性就是现代化运动的一种属性。在后现代理论中,现代性是以文化哲学、社会批判、文艺审美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有的学者就提出,现代性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民主自由、在经济上的表现就是资本主义、在文化上的表现就理性和主体性。但是不管如何看待现代性,它总是需要一定的理论背景支持。作为从哲学角度来认识的现代性,就需要从哲学的内在逻辑发展来看现代性。 综上所述,现代性是指支配现代社会各个领域变迁的规范和理想,它的核心是人的解放和自由、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由主体所支配世界的发展。 二、中国现代性的实质-----利害并存的“双刃剑” 每个事物都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并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才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中国现代性也是如此。现代性的历史功绩是难以否认的,它促进了人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化进程和现代民主法治,实现了人类社会进步。然而,现代性也是利弊并存的“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进步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理性专制、人性淡化、生态灾难等,对于现代性我们要进行重新的审视和反思。 中国在世界上一直所处的优越地位,这使得中国人在借鉴西方的现代性经验时有一种急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双百”方针:1956年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的在文化科学问题上要贯彻两个口号,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就是双百方针。毛泽东将其定为党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提倡学术民主、学术自由。双百方针的提出,活跃了当时的文艺创作,开创了文艺理论批评与研究的新局面。(名词解释) 当代17年(1949-1966)诗歌的特点: 第一:抒情主体的国家定位。诗人的定位不是个体和诗歌要求的定位,而是面向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定位。 第二:个人话语空间的紧缩。当代诗歌的意识形态化和“工农兵”化的双重演进,导致消失了个人意识。对外部生活的关注,代替了个人感受的抒写,每当个人与外在发生对立、矛盾时,往往通过对个人的谴责和自我批评来解决。 第三:诗歌情境的抽象化。在当代诗歌语境中,许多符号都失去了它的自然与本真,语言的能指特征迅速萎缩,一些意象都有了固定的所指。 政治抒情诗:政治抒情诗诞生于五十年代,1959年才成为“诗歌中的一个崭新的形式”,并有了理论上的阐述。形式上看,政治抒情诗是现代自由诗在当代意识形态场域中的变形。历史地看,政治抒情诗是另一种意识形态对《女神》式融合抒情与批判表现方式的改造,它的前辈三十年代前后的“普罗诗歌”。除内容必须表现政治外,它还具有颂歌的文体风格。代表诗人是贺敬之和郭小川。(名词解释) 散文新三家:杨朔、刘白羽、秦牧。 《茶馆》的艺术成就:王立发,常四爷,秦仲义 从主题上来看,《茶馆》是献给三个旧时代的葬歌;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看,《茶馆》中绝大部分台词兼有交代事件、体现性格和复杂心理活动的多重功能甚至有用说一个字来写活一个人物的神来之笔,具有高度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从人物形象来看,《茶馆》中不管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刻画得非常具有代表性,让读者可以在人物只出场一次的时候就印象深刻地记住他,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在结构即艺术特点来看,《茶馆》用一个小茶馆反映一个大社会,主要人物自始至终,次要人物“子承父业”,更次要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以人物带动故事。三个时代三部戏同一个茶馆,采用冰糖葫芦式结构,用茶馆串起三个时代,真实再现了普通中国人在现代转型过程中的人生百态。 李隼《李双双小传》:李双双,孙喜旺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水利局副局长老田 周立波的【反映农业合作化】农村题材作品《山乡巨变》:盛佑亭,陈先晋,李月辉,邓秀梅 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赵树理《三里湾》:王金生,范登高 柳青《创业史》的主要人物:梁生宝、梁三老汉、郭振山、郭世富、姚世杰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的主要人物:徐义德

一部百年经典的当代解读_方卫平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2日/第013版 域外 一部百年经典的当代解读 ——近年来西方儿童文学界对《绿山墙的安妮》的研究 方卫平赵霞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1908年,当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格玛利出版她的小说《绿山墙的安妮》时,她或许没有想到,这部最初并非有意以儿童为读者对象创作的小说,会在几十年后成为一部享有国际声誉的儿童文学经典作品。马克?吐温认为,小说中的安妮是继卡洛尔笔下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最受人喜爱的儿童形象”。这部被誉为“世界上最甜蜜的少女成长故事”的小说被译成近40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总印数已超过五千万册,并先后十余次被改编成不同的戏剧、音乐剧、电影和电视剧在国内外上映。 问世百年后的研究热潮 2008年,时值《绿山墙的安妮》诞辰一百周年,西方儿童文学界乘势推出了一批以蒙格玛利和这部作品为对象的新的研究论著。除了重新编写、出版蒙格玛利的传记外,由加拿大学者吉恩,密歇利主编的第七届蒙格玛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风暴与异音:L.M.蒙格玛利与矛盾的冲突》于该年年初出版;同年秋季,《加拿大儿童文学》杂志刊发了“《绿山墙的安妮》百年纪念专栏”。 此后,研究热潮并未消退。2009年,随着美国研究者霍莉?布莱克福德主编的《百年安妮:<绿山墙的安妮>百年纪念研究》与加拿大作家、学者伊丽莎白,沃特斯通所著的《魔法岛屿:L.M.蒙格玛利的小说研究》这两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著作的出版,关于《绿山墙的安妮》的单篇研究论文继续出现在各种儿童文学研究杂志上。而2010年《狮子与独角兽》第2期推出的“《绿山墙的安妮》研究专栏”,则将对这一经典作品的当代解读再次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多学科视角创新儿童文学批评 21世纪初,关于蒙格玛利的“安妮系列”的研究几乎已经涉及所有可用的文学批评理论资源,因此,仅仅挪用既有的批评理论及其模式已不能满足研究需求,于是,面对一个“说不尽”的经典作品,“如何说”的批评创新成为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2010年《狮子与独角兽》第2期上的“《绿山墙的安妮》研究专栏”共刊发了7篇研究论文。有心的读者很容易看出,这7篇论文并非随意组合,它们分别展示了针对这部著名儿童小说的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视角,其中还包括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审美批评与文化批评等不同的批评角度。可以说,这7篇论文以不同侧面展示了当代西方儿童文学文本的理论和批评研究所取得的进展。 特别是当我们把它们与此前“百年纪念”时发表的大量研究论文,尤其是2008年的《风暴与异音:L.M.蒙格玛利与矛盾的冲突》、2009年的《百年安妮:<绿山墙的安妮>百年纪念研究》中所收录的34篇研究论文放在一起考察时,会发现集中于这样一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研究,充分反映了西方当代儿童文学批评理论界对于经典解读的深入与丰饶。这些研究既涉及从作家生平到作品写作背景、从小说创作过程到其翻译影响研究、从作品内容到作品形式分析、从作品所来自的文学传统到其文化传统的研究以及从文学文本到文化文本研究等方面的内容,也涉及传统诗学、叙事学、符号学、精神分析、原型批评、接受美学、社会文化批评、性别批评、生态批评、后殖民批评等多种批评理论在儿童文学文本分析中的运用。 新视角切入女性主义批评 从2010年《狮子与独角兽》第2期专栏收入的论文来看,一些文章的立论显示出研究者的

福师1108考试批次《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108考试批次《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 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福师1108考试批次《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 复习题一及参考答案 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论述:下列四题任选两题作答。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足,条理清晰。 (每题50分) 一、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述评。 考核知识点:近代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①诗界革命;②文界革命; ③小说界革命;④文明新戏;⑤白话文运动。 参见教材:P35-53 二、先锋小说的叙事特征。 考核知识点:叙事的变革:(1)意义的消解:元虚构。(2)反传统的操作:①“戏拟”;②设置“空缺”;③通过纯粹的语言游戏进行反叙事的实验。 参见教材:P174-183 三、论巴金创作的风格演变。 考核知识点:巴金创作的风格变化:①直面惨淡的人生;②追随时代的“革命的罗曼蒂克”倾向;③清醒冷静的批判现实主义特色;④契合新生意识形态的热情歌手;⑤沉郁苍凉的随想与反思。 参见教材:P194-211 四、共和国文艺是建立在怎样的历史基石上的?

考核知识点:共和国文艺历史的基石:①五四时期的萌芽;②初期革命文学的倡导;③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论争;④左翼文艺运动;⑤延安文艺运动。 参见教材:P90-100 福师1108考试批次《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 复习题二及参考答案 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论述:下列四题任选两题作答。要求观点鲜明,论据充足,条理清晰。 (每题50分) 一、为什么说文化机制的渐变为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换提供了必要条件? 考核知识点:文化机制的渐变为文学变革提供了必要条件:①洋务运动; ②现代传播媒介;③职业作家;④受众队伍。 参见教材:P17-21 二、三次文艺批判运动在共和国的文艺范式建立中的作用。 考核知识点:共和国的文艺范式的确立:①历史的修辞与经典的阐释; ②现实的再现与作家的立场;③艺术缺席的文艺运动与批评。 参见教材:P138-155 三、新写实小说的基本叙事特征。 考核知识点:新写实文本的基本叙事特征:①视点下沉;②零度叙事; ③随机性和偶然性;④平面化和零碎化。 参见教材:P190-192 四、巴金与二十世纪中国读者是如何同构巴金文本意义的? 考核知识点:文本外的互动与巴金意义的同构:①把读者当作交流对象; ②明确的读者在场意识;③读者在“本文结构”前入侵文本。 参见教材:P274-284 福师1108考试批次《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

中国现代性的特征(下)(一)

中国现代性的特征(下)(一) 黄遵宪的《今别离》全篇集中突出了一个“快”字。转、驰、载、动、速、快等动词的接连运用,渲染出现代交通工具的一种显著优势:超乎寻常的快速度。在现代快速度下,人的生活必然会呈现出相应的快节奏。我们知道,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换言之,速度等于空间距离除以时间长度。显然,现代快速度必然会意味着新的时空体验。人的“别肠”在孟郊时代随着那马车车轮“一日一万周”,但在现代火车时代又会怎样呢?黄遵宪开篇就告诉说:“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这直接道出了现代离别体验的新内涵:由于现代火车的车轮行驶速度远远快于古代马车车轮的旋转速度,所以,人的“别肠”也就会运转得更加快捷。这表明,随着交通工具的现代化,现代人的时空制度改变了,时空高度压缩,而人的离愁别绪也就随之发生改变,变得比古人更为新鲜、丰富而复杂。“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快速变换,人内心的忧愁在滋长。诗人不禁生起一种怀旧情绪:“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古代的车舟诚然同样“载离别”,但毕竟速度有限,从而时空转换也有限,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因为人的以往经验赋予其应对古代车舟速度的能力。但愈是缅怀古时的时空自由体验,就愈会在现代境遇下体会到“不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别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快速度,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钟声”显然是现代的,是现代时间的象征物。“须

臾”、“及时”用“顷刻”三个时间词语的高密度重复出现,正突出了现代时间的迅捷变换特性。而时间的迅捷变换当然会催生出空间上的变化体验。“今日舟与车,并丈生离愁”两句,凝练地表达了全诗的基本题旨:现代交通工具的快速度产生出一种神奇的“力”,它导致时空高度压缩,加倍地增生人的离别体验。可以说,这首诗的焦点在于揭示现代交通制度转型在时空制度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及其对离别体验的深刻影响,透露出诗人对现代交通工具的权力的深切优虑。地球上不同位置间必然产生或大或小的时差,这在今天自然是平常事,但在黄遵宪时代,却是巨大的时空裂变。如果说上面这首诗讲述时空压缩如何导致离别体验的变化,那么,《今别离》之四则突出了由地球空间的阻隔而造成的相思错位:“汝魂将何之?欲与君追随,飘然渡沧海,不畏风波危。昨夕人君室,举手搴君帷,披帷不见人,想君就枕迟。君魂倘寻我,会面亦难期。恐君魂来日,是妾不寐时,妾睡君或醒,君睡妾岂知,彼此不相闻,安怪常参差。举头见明月,明月方人扉,此时想君身,侵晓刚披衣。君在海之角,妾在天之涯,相去三万里,昼夜相背驰,眠起不同时,魂梦难相依。地长不能缩,翼短不能飞,只有恋君心,海枯终不移。海水深复深,难以量相思。”诗从东西半球间的现代时差,联想到现代人彼此相思时可能出现的空间错位状况。这种在全球性境遇中激发的相思错位联想,在古时自然是不可能有的。黄遵宪想象道,妻子思念远在西半球、三万里之外的丈夫,禁不住要追随他不畏险阻地跨越沧海。但想象中寻到他的卧室时,却发现他不在:“披帷不见人,

_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_序_郑伯农

2005年11月 第29卷第6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A n h u i 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N o v e m b e r 2005V o l .29N o .6 《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① 序 郑伯农 (中国作家协会,北京 100029) 摘 要:《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文坛上存在的一股颓废主义 思潮进行了深入而详尽的分析。这部著作不为流行的社会风气所左右,敢于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敢于 恢复文艺理论批评的批判精神。虽然存在不足之处,却已经显示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穿透力。 关键词:当代文学;颓废主义思潮;文艺理论;文艺批评 中图分类号:I 2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19(2005)06-0098-02近几年来,方家们撰写了许多梳理新时期文艺思潮的书。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如今,我国文艺思潮变化之迅速、剧烈,是历史上少有的。有人说,西方一百多年来各种文艺流派的更迭,各种文艺思潮的变幻,我们在20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把它们演习了一遍,迅速引进、迅速应用、迅速超越。得风气之先者喊着创新的口号,穿起西方各种主义的服装,像走马灯一样在文艺舞台上穿梭而过。对此,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了。文艺思潮的变化,和国外思想潮流的影响有关系,和国内外经济、政治生活的变动也有密切的联系。 张器友等同志的这部专著并不是全面分析新时期文艺思潮的书。作者选择了其中一个重要现象“颓废主义”思潮,进行了深入而详尽的分析。在作者的笔下,颓废主义既不是一个贬义词,也不是一个褒义词。它指的是欧洲19世纪后半叶出现,后来风靡全世界的一股文艺潮流;也指的是打倒“四人帮”后在我国兴起,此后一直势头强劲的一股文艺潮流。它既不是全盘肯定的对象,也不是全盘否定的对象。作者从摆事实开始,勾勒出这股思潮的大致发展脉络,列举出它在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家作品。书中主要梳理了诗歌和小说两大门类的发展情况,进而把创作成果和创作主张、创作宣言结合起来考查,归纳出它的基本特征,指出它的社会意义及它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产生这股思潮的思想渊源、艺术渊源和社会根源。可以看出,作者在收集资料上下了大功夫。读了这本书,不论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都会感到有所收获,因为其中有大量在其他书籍中难以见到的资料。并且,作者走的不是那条学院派研究者容易涉足的路子:从理论到理论,从观念到观念,而是紧紧抓住创作实践,从分析创作成果入手,把研究作家作品和研究创作主张、创作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作为一名长期和文艺思潮打交道的理论批评工作者,我深深被这部书所吸引。 “左”的错误带来的严重恶果之一是把文艺批评简单地当成阶级斗争的工具。“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在多次政治运动中,文艺批评起到了“大批判开路”的作用,产生了令人痛心的后果。纠正这种错误是完全必要的,我们今后仍要防止文艺批评的简单粗暴。但是不能不看到,在纠正“左”的错误中,确实出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即取消文艺批评的批判功能,只说好话,不说缺陷,只“栽花”,不“栽98 ①《20世纪末中国文学颓废主义思潮》是安徽大学中文系张器友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文学中的颓废主义思潮研究”的结项成果,即将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 收稿日期:2005-10-11 作者简介:郑伯农(1937~),男,福建长乐人,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长.

国际大奖小说书目及百年百部

国际大奖小说书目 《爱的故事》 《桥下一家人》 《狗来了》 《夏日历险》 《神秘的公寓》 《呐喊红宝石》 《爱德华的奇妙之旅》 《外公是棵樱桃树》 《一百条裙子》 《蒂莉阿姨的魔法箱》 《时代广场的蟋蟀》 《喜乐与我》 《最后一块拼图》 《幸福来临时》 《威斯汀游戏》 《钢琴小精灵》 《菲斯的秘密》 《乌鸦人阿凡思》 《海蒂的天空》 《偷莎士比亚的贼》 《企鹅的故事》 《马提与祖父》 《动物大逃亡》 《帅狗杜明尼克》 《傻狗温迪克》 《魔术师的小象》 《小巫婆求仙记》 《塔克的郊外》 《苦涩的巧克力》 《女水手日记》 《浪漫鼠德佩罗》 《苹果树上的外婆》 《橡树上的逃亡(第一部、第二部)》《风之王》 《小河男孩》 《电话里的童话》 《蓝色的海豚岛》 《农场疑案》 《人间有晴天》 《扑克游戏》 《山居岁月》 《贝丝丫头》 《黑珍珠》 《黑黛拉街的鲜事》 《屋顶上的小孩》 《罗伯特的三次报复行动》 《追踪真相》 《兔子坡》 《魔镜》 《金龟虫在黄昏飞起》 《爱丽莎的眼睛》 《绿拇指男孩》 《梦幻飞翔岛》 《宠物猫咪鲁·杰克逊》 《洋葱头历险记》 《天使雕像》 《魔法灰姑娘》 《五毛钱的愿望》 《波普先生的企鹅》 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 叶圣陶《稻草人》 冰心《寄小读者》 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 严文井《“下次开船”港》 金近《狐狸打猎人的故事》 黄庆云《奇异的红星》 管桦《小英雄雨来》 金江《乌鸦兄弟》 子敏《小太阳》 洪汛涛《神笔马良》 柯岩《帽子的秘密》 邱勋《微山湖上》 金波《推开窗子看见你》 林焕彰《妹妹的红雨鞋》 张之路《第三军团》 董宏猷《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 高洪波《我喜欢你,狐狸》 沈石溪《狼王梦》 周锐《拿苍蝇拍的红桃王子》 曹文轩《草房子》 秦文君《男生贾里》 黄蓓佳《我要做好孩子》 冰波《窗下的树皮小屋》 常新港《独船》 彭学军《你是我的妹》 陈伯吹《一只想飞的猫》 郭风《孙悟空在我们村里》 任溶溶《给巨人的书》 任大星《三个铜板豆腐》 郑文光《飞向人马座》 任大霖《蟋蟀》 葛翠琳《野葡萄》 孙幼军《小布头奇遇记》 刘厚明《黑箭》 韩辉光《校园喜剧》 樊发稼《春雨的悄悄话》 刘先平《大熊猫传奇》 张秋生《小巴掌童话》 吴然《天使的花房》 金曾豪《苍狼》

山大考研资料 二十世纪文学史要点

山大考研笔记之20世纪中国文学史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辅导用书:《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孔范今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题型及分值 1.名词解释(3个,每个5分,共15分) 2.简答题(2个,每个10分,共20分) 3.讨论题(1个,15分) <一>教材 总括:导论,上篇中概说,第一章的第三节,第二章的第五节,第三章的第四节,第四章的第三节,第五章的第二节,第六章,第十二章,中篇二,下篇二,可以不看,考试较 少涉及。 (1)维新文学运动P174第一段 (2)黄遵宪 P185第二段:著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提倡"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不拘守旧律,诗作语言通俗,形式 多变以新词汇入诗,带有鲜明的启蒙意向和史诗意味。 (3)康有为 P186-P187:原名祖怡,字广厦,号长素; 创办万国公报; 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4)梁启超 P187-P189 第一段: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 创办《时务报》、《清议报》; 他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提倡者。 (5)新小说 P198第一段1-5行+P200第二段中,吴、李、曾、刘的代表作 (6)新小说缺点 P202第二段起-P203三条要点 (7)李宝嘉的《官》P209第三段+其一、其二、其三P212 第二行到艺术特色(8)吴沃尧《二十年》P216 第二段开头到倒数第三行头一个字 (9)怪现状P217-P218三小条 (10)刘鹗P220最后一行-P221第一段,P223第二段的前三句(11)《老》P224第三段加其一,P226其二,P227其三。最后一段-P228第一句(12)曾朴P232第二段,P234最后一段前两句话,P235第二段三条要点 (13)章炳麟P244-P246 秋瑾P246-P248 邹容之上,大体了解作品风格(14)南社P252 第四行"1907年"开始到本段尾加上下一段第一句,其次,再次:1907年光复会武装起义失败,秋瑾等人遇难,以纪念这位女诗人为契机,南社三位发起人陈去病、高旭、柳亚子首先组织了神交社,几经周折,1909年11月13日于苏州虎丘召开南社城立大会。在到会的17人中,有14人是同盟会会员,就此而论,南社有"同盟会宣传部 "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 倾全力于革命宣传,正是南社一大特色; 其次,南社文学家以其前所未有的革命精神,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开辟了道路; 再次,南社以"一代激扬文字"的气氛,成就了浪漫的文学新风气。 (15)鸳鸯蝴蝶派P268第一段~第二段: 二十世纪初,在新小说崛起的同时,通俗小说的创作也悄然而起并日趋繁荣,形成了说部 雅俗对峙互补的格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