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系数法在滑坡治理削坡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传递系数法在滑坡治理削坡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传递系数法在滑坡治理削坡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第27卷增1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V ol.27 Supp.1 2008年6月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June,2008 传递系数法在滑坡治理削坡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夏艳华1,白世伟2

(1. 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安徽淮南 232001;2.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1)

摘要:削坡减载设计的关键在于何处削坡使得削坡方案最为经济而又达到预期稳定效果,在工程实践中,一般采用不平衡推力法计算滑坡条块的下滑力和剩余下滑力,依据剪出口剩余下滑力小于或等于0这一条件来搜索最优的削坡规模及位置,一般情况下计算工作量较大。针对此问题,利用传递系数法思想,引入剩余抗滑力概念,逆向计算各条块的剩余抗滑力,不需进行优化搜索即可根据剩余抗滑力得到最优条件下削坡规模及位置,概念简单,计算方便。计算过程概括如下:根据预期安全系数从最后一个条块出发,逆向计算各条块的剩余抗滑力,剩余抗滑力依次在条块间向上传递,当剩余抗滑力为负值时,下一轮计算取为0,直到算出所有条块的剩余抗滑力,剩余抗滑力为负值的条块即为应削坡的条块,条块剩余抗滑力的负值即为应消除的荷载。

关键词:土力学;削坡;传递系数法;逆向计算;剩余抗滑力

中图分类号:TU 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15(2008)增1–3281–05 APPLICATION OF TRANSFER COEFFICIENT METHOD TO SCHEME DESIGN OF LANDSLIDE TREATMENT WITH SLOPE CUTTING

XIA Yanhua1,BAI Shiwei2

(1.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Anhu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ainan,Anhui232001,China;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Institute of Rock and Soil 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Wuhan,Hubei430071,China)

Abstract:Slope cutting is a traditional method in landslide treatment. The key issue of slope cutting project is to make it most economical and can maintain stability. In practical engineering,unbalanced thrust force method is used to calculate driving force and residual driving force of slope-sliding blocks,then the optimal dimension and location of slope cutting are searched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quantity of the residual driving force of shear outlets of landslide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zero,but its computation is considerably tedious. In allusion to the problem,using the idea of transfer coefficient method,the concept of residual sliding resistance force is introduced and optimal dimension and location of slope cutting can be obtained only after residual sliding resistance force of slope-sliding blocks is calculated. This method doesn′t need to carry out searching calculation. It is simple and convenient in calculation. The calculation process is as follows:based on the anticipated factor of safety,residual sliding resistance force is calculated inversely starting from the last slide block. The residual sliding resistance force is transferred upwards one by one between the blocks. When the residual sliding resistance force of a block is negative,let it be zero in the next calculation until residual sliding resistance forces of all blocks are achieved. If the residual sliding resistance force of some block is negative,the block is the one that needs to be removed and the quantity of the negative force is the load of the block which needs to be eliminated.

Key words:soil mechanics;slope cutting;transfer coefficient method;inverse calculation;residual sliding-

收稿日期:2007–03–20;修回日期:2007–07–20

作者简介:夏艳华(1974–),男,博士,1998年毕业于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建筑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可视化及计算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

? 3282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年resistance force

1 引言

削坡减载是治理滑坡常用的方法之一[1~3],常用于治理处于“头重脚轻”状态而在前方又没有可靠抗滑地段的滑体。在工程实践中,一般采用不平衡推力法进行削坡减载设计,基本步骤[4]如下:(1) 确定潜在滑动面及滑体、滑面的物理力学参数,地下水位;(2) 确定安全系数;(3) 对滑体分条并用传递系数法计算每个条块的下滑力、剩余下滑力;(4) 根据步骤(3)的计算结果确定减重的部位和数量。

为了得到经济合理的削坡方案,在利用不平衡推力法进行削坡减载设计时,一般依据剪出口剩余下滑力小于或等于0这一条件来搜索最优的削坡规模及位置[5];或引入优化理论,将削坡方案的选择等价于一个有约束的优化问题,求解得到最优的削坡方案[6]。但这些方法计算量通常较大,而且优化理论存在很多问题,如理论复杂、难以掌握及在滑坡满足预期稳定系数而后缘滑块存在剩余下滑推力的情况下[7]约束条件不成立等。另一种处理方法是直接使每条滑块的剩余下滑力等于0,这样处理不需要进行优化搜索,计算简单,但过于保守[8]。

针对此问题,利用传递系数法思想,引入剩余抗滑力概念,根据预期安全系数从最后一个条块出发,逆向计算各条块的剩余抗滑力,剩余抗滑力依次在条块间向上传递,当剩余抗滑力为负值时,下一轮计算取为0,直到算出所有条块的剩余抗滑力,剩余抗滑力为负值的条块即为应削坡的条块,条块剩余抗滑力的负值即为应消除的荷载。该法不需进行优化搜索即可根据剩余抗滑力得到最优的削坡规模及位置,概念简单,计算方便。

2 传递系数法

2.1 传递系数法的假设

在滑坡治理中,传递系数法是计算折线滑面或组合滑面滑坡剩余下滑力和稳定性的常用方法,在相关规范中也明确规定将其作为折线形滑坡稳定性分析和滑坡推力计算的方法,传递系数法在我国水利、交通和铁道部门滑坡稳定分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9~12]。基于如下6点假设[13]:

(1) 将滑坡稳定性问题视为平面应变问题;

(2) 滑动力以平行于滑动面的剪应力和垂直于滑动面的正应力集中作用于滑动面上;

(3) 视滑坡体为理想刚塑性材料,认为整个加载过程中,滑坡体不会发生任何变形,一旦沿滑动面剪应力达到其剪切强度,则滑坡体开始沿滑动面产生剪切变形;

(4) 滑动面的破坏服从莫尔–库仑破坏准则;

(5) 剩余下滑力方向与滑动面倾角一致,剩余下滑力为负值时则传递的剩余下滑力为0;

(6) 沿整个滑动面满足静力的平衡条件,但不满足力矩平衡条件。

按稳定系数寻求方法及静力平衡条件的差异,可将目前广泛应用的传递系数法分为两类,即强度储备法和超载法[13~15]。

2.2 两种方法的传递系数法计算公式

(1) 强度储备法

强度储备法是在选定安全系数K后,将极限状态时的抗剪强度指标c,tan?除以K,即令强度指标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再计算各条块的剩余下滑力。如图1所示,第i条块的剩余下滑力计算公式如下:

11

i

i i i i

R

E T E

K

ψ

??

=?+(1) 其中,

cos tan

i i i i i i

R W c l

α?

=+

1

i

ψ

?

=

1

cos(

i

α

?

?

1

)sin()tan/

i i i i

K

ααα?

?

??

sin

i i i

T Wα

=

式中:

i

E为第i条块的剩余下滑力,

i

T为第i条块

的下滑力,

i

R为第i条块的抗滑力,

1

i

ψ

?

为传递系数,其他符号意义见图1。

图1 滑坡剩余下滑力计算图

Fig.1 Calculation sketch of the residual sliding driving force

第27卷 增1 夏艳华,等. 传递系数法在滑坡治理削坡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 3283 ?

当i E ≤0时,令0i E =,此时有

111/i i i E T R K +++=? (2)

(2) 超载法

超载法是在选定安全系数K 后,将下滑力乘以

K ,再减去抗滑力作为条块的剩余下滑力,第i 条块的剩余下滑力计算公式如下:

11i i i i i E KT R E ψ??=?+ (3)

其中,

111cos()sin()tan i i i i i i ψαααα????=???

同样,当i E ≤0时,令0i E =,此时有

111i i i E KT R +++=? (4)

显然,两种方法的传递系数等表达式存在一些异同。

3 削坡方案优化设计

3.1 剩余抗滑力逆向求解

借鉴传递系数法的思想,引入一个类似于剩余下滑力的概念——剩余抗滑力,剩余抗滑力即为逆向求解中各个条块的富余强度储备,其方向与滑动面倾角一致,剩余抗滑力为负值时则传递的剩余抗滑力为零。显然,在条块接触面上,剩余抗滑力方向与剩余下滑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其夹角大小为两相邻条块倾角之和的补角。

逆向求解的思路如下:条块的编号如图2所示,在给定安全系数K 的条件下,从最后一个条块n 开始,逆向计算各个条块剩余抗滑力,并将下一条块的剩余抗滑力向上一条块的滑动面逐块投影,剩余抗滑力为负值时则传递的剩余抗滑力为0,直到计

图2 滑坡剩余抗滑力计算图

Fig.2 Calculation sketch of the residual sliding resistance 算出所有条块的剩余抗滑力,剩余抗滑力为负值的条块即为需减载的条块,而剩余抗滑力的负值即为应减载的数量。

(1) 强度储备法计算第i 条块的剩余抗滑力i F :

11cos()sin i i i i i i i F S W F ααα++?+=+ (5) 11cos sin()i i i i i i N W F ααα++=+? (6) tan i i i i

i c l N S K

?+=

(7)

由式(5)~(7)可得

11cos tan sin i i i i i

i i i i i c l W F F W K

α?ψα+++=+? (8)

其中,

111sin()

cos()tan i i i i i i K

ααψαα?+++?=??

当1i F +≤0时,令10i F +=,此时

cos tan sin i i i i i

i i i c l W F W K

α?α+=

? (9)

(2) 超载法计算第i 条块的剩余抗滑力i F :

11cos tan sin i i i i i i i i i i F F c l W KW ψα?α++=++? (10) 其中,

111cos()sin()tan i i i i i i ψαααα?+++=???

当1i F +≤0时,令10i F +=,此时

cos tan sin i i i i i i i i F c l W KW α?α=+? (11) 相对不平衡推力法,该法不需进行优化搜索即可得到优化的削坡规模及位置。在不考虑条块间拉应力的条件下(不平衡推力法不考虑条块间的拉应力),第i 条块的超载部分必然传递给下面的条块,即超载部分需由下面的条块来抵抗。采用逆向思维,引入剩余抗滑力的概念进行逆向计算,就可得到下面条块所能提供的抗力,如果抗力大于或等于第i 条块的超载部分,则第i 条块处于稳定状态,否则需要减载。具体来说,如果第i 条块的剩余抗滑力小于0,说明第i ,1i +,2i +,",n 条块的整体抗滑能力不足;若第i 条块的剩余抗滑力小于零,

而1i +,2i +,",n 条块的剩余抗滑力均大于或等于0,说明这个不足正是由第i 条块的载荷所导致。因此在保证1i +,2i +,",n 条块的剩余抗

? 3284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年载荷消除,即可以保证i,1

i+,",n条块的稳

定。

3.2 削坡优化方案

根据上述逆向求解的思路,削坡减载设计步骤

如下:

(1) 确定潜在滑动面及滑体、滑面的物理力学

参数,地下水位等。

(2) 确定安全系数K。

(3) 对滑体分条并用式(8),(9)或式(10),(11)

从第n个条块起,逆向计算每个条块的剩余抗滑力。

(4) 根据步骤(3)的计算结果确定减重的部位和

数量:若某条块的剩余抗滑力为负值,这个条块即

为需要减重的条块,剩余抗滑力的负值即为应减重

的数量。

4 算例

以王权和何晓明[8]的研究中2#滑体6–6′勘探

方案为算例,计算参数见表1,预期安全系数

1.25

K=。由于刘忠玉等[6,8]均采用超载法求解,为

了进行对比,本文逆向求解也采用超载法求解,所

得结果对比见表2。

表1 计算参数一览表

Table 1 Computational parameters

计算条块编号滑块体积

V i/m3

滑块重力

W i/kN

滑面长度

L i/m

滑面倾角

αi/(°)

黏聚力

c i/kPa

内摩擦

角? i/(°)

1 3.728 78.735 6.70 37 15.507.40

2 51.640 1

073.357 19.20 40 15.507.40

3 7.470 148.802 2.40 40 33.0212.38

4 59.620 1

195.167 20.00 35 33.0212.38 5 2.441 49.634 1.80 25 33.0212.38

表2 滑体减载重量及比例计算结果表

Table 2 Results of computation on the cutting weight and proportion of sliding masses

王权和何晓明[8]刘忠玉和

王勇[6]

本文计算结果

算条块编号滑块原

重力

W i/kN

需减载

重力

W i/kN

减载

比例

/%

需减载

重力

W i/kN

减载

比例

需减载

重力

W i/kN

减载

比例

剩余抗

滑力

F i/kN

1 78.74 0.00 0.000 0.00 0.00 0.00 0.00 52.787

2 1 073.36 725.50 67.776 579.4

3 53.98 590.20 54.97-415.498

3 148.80 24.07 16.178 0.00 0.00 0.00 0.00 42.538

4 1 195.17 0.00 0.000 0.00 0.00 0.00 0.00 59.187

5 49.63 0.00 0.000 0.00 0.00 0.00 0.00 43.090

从表2中可知,逆向求解剩余抗滑力的优化设计方案与刘忠玉和王勇[6]中的优化设计方案结果是一致的,这从实例的角度证明此法是可行的。如前所述,在条块接触面上,剩余抗滑力方向与剩余下滑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因而计算所得的减载数量与不平衡推力法优化结果有所出入,由于两种方法对力的方向的假设基于同一类型的假设上,因此不能说明哪种方法更为精确。

5 结论

(1) 引入剩余抗滑力的概念,剩余抗滑力即为逆向求解中各个条块的富余强度储备,其方向与滑动面倾角一致,剩余抗滑力为负值时则传递的剩余抗滑力为0。在条块接触面上,剩余抗滑力方向与剩余下滑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其夹角大小为两相邻条块倾角之和的补角。

(2) 利用传递系数法思想,逆向计算各条块的剩余抗滑力,不需进行优化搜索即可根据剩余抗滑力得到最优条件下削坡规模及位置,概念简单,计算方便。

(3) 计算所得的减载数量与不平衡推力法优化结果有所出入,这是由在条块接触面上剩余抗滑力与剩余下滑力方向不一致所致,但是由于两种方法对力的方向的假设基于同一类型的假设上,因此不能说明哪种方法更为精确。

(4) 此法的思想仍为传递系数法,因此适用范围与不平衡推力法相同。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刘传正,李瑞敏,李铁锋,等. 三峡库区白衣庵滑坡防治工程

研究[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14(1):48–54.(LIU Chuanzheng,LI Ruimin,LI Tiefeng,et al. Study on Baiyi′an landslide control engineering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2003,14(1):48–54.(in Chinese))

[2] 杨明亮,袁从华,骆行文,等. 高速公路路堑边坡顺层滑坡分析与

治理[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23):4 383–4 389.(YANG Mingliang,YUAN Conghua,LUO Xingwen,et al. Analysis of bedding landslide of cutting slope in an expressway and its treatment[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第27卷增1 夏艳华,等. 传递系数法在滑坡治理削坡方案设计中的应用 ? 3285 ?

2005,24(23):4 383–4 389.(in Chinese))

[3] 魏作安,李世海,万玲,等. 潘洛铁矿滑坡特征分析及防治[J]. 重

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11):118–120.(WEI Zuo′an,LI Shihai,WAN Ling,et 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and control studying about Panluo iron ore mine landslide[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2005,28(11):118–120.(in Chinese))

[4] 赵明阶,何光春,王多垠. 边坡工程处治技术[M]. 北京:人民交

通出版社,2003:63–75.(ZHAO Mingjie,HE Guangchun,WANG Duoyin. Treatment technology of slope engineering[M]. Beijing:

China Communications Press,2003:63–75.(in Chinese))

[5] 杨林,佴磊,刘永平.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削坡减载在工程中的

应用[J]. 森林工程,2005,21(4):24–26.(YANG Lin,ER Lei,LIU Yongping. Landslide stability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cutting slope and unloading in engineering[J]. Forest Engineering,2005,21(4):

24–26.(in Chinese))

[6] 刘忠玉,王勇. 优化方法在削坡工程中的应用[J]. 河南科学,

2000,18(1):83–85.(LIU Zhongyu,WANG Yong. Application of optimality method on slope cutting project[J]. Henan Sciences,2000,18(1):83–85.(in Chinese))

[7] 易朋莹,唐红梅. 对用传递系数法求滑坡稳定系数的商榷―—以万

州太白岩中东段欠稳定斜坡为例[J].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

23(1):78–80,89.(YI Pengying,TANG Hongmei. Discussion about calculating the stabilization coefficient through transferring coefficient method―Wanzhou Taibaiyan middle east segment unstable slopes as the example[J]. 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2004,

23(1):78–80,89.(in Chinese))

[8] 王权,何晓明. 滑体剩余下滑力计算在滑坡治理削挡方案设计中

的应用[J].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1998,9(1):20–27,

46.(WANG Quan,HE Xiaoming. Application of calculation of residual

slip force of sliding mass to the design of cutting and retaining scheme for controlling landslide[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 and Control,1998,9(1):20–27,46.(in Chinese))

[9] 陶志平,周德培,岳志勤. 滑坡推力计算中传递系数法的改进

研究[J]. 路基工程,2006,(5):80–81.(TAO Zhiping,ZHOU Depei,YUE Zhiqin. Research for improving on transfer coefficient method applied to calculating landslde thrust value[J]. Subgrade Engineering,

2006,(5):80–81.(in Chinese))

[10] 郑颖人,时卫民,杨明成. 不平衡推力法与Sarma法的讨论[J]. 岩

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23(17):3 030–3 036.(ZHENG Yingren,SHI Weimin,YANG Mingcheng. Discussion on imbalance thrust force method and Sarma's method[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4,23(17):3 030–3 036.(in Chinese))

[11] 潘家铮. 建筑物的抗滑稳定和滑坡分析[M]. 北京:水利出版社,

1980:30–33.(PAN Jiazheng. Antisliding stability of 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landslides[M]. Beijing:China Water Conservancy Press,

1980:30–33.(in Chinese))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编写组. 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

规范[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The National Standards Compilation Group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B50021–2001 Code for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S]. 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Press,2002.(in Chinese))

[13] 苏爱军,冯明权. 滑坡稳定性传递系数计算法的改进[J]. 地质灾害

与环境保护,2002,13(3):51–55.(SU Aijun,FENG Mingquan.

Improving on transfer coefficient method applied to landslide stability analysis and landslide thrust value calculation[J]. Journal of Geological Hazards and Environment Preservation,2002,13(3):51–55.(in Chinese))

[14] 胡修文,唐辉明,刘佑荣. 传递系数法的模型试验验证[J]. 岩土力

学,2005,26(1):63–66.(HU Xiuwen,TANG Huiming,LIU Yourong.

Verification of transfer coefficient method applied to landslide stability analysis by physical model test[J]. Rock and Soil Mechanics,2005,

26(1):63–66.(in Chinese))

[15] 张友良,冯夏庭,范建海,等. 抗滑桩与滑坡体相互作用的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6):839–842.(ZHANG Youliang,FENG Xiating,FAN Jianhai,et al. Study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andslide and passive piles[J]. 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2002,21(6):839–842.(in Chinese))

滑坡稳定性计算书

第一部分参数选取 根据钻探揭露,滑带土为黄褐色粉质亚粘土夹少量砂板岩角砾,位于人工堆积层与下层基岩之间,深度在2-7m不等,厚约0.2-0.3m,断面光滑。 2、滑带土参数的取值 (1)参数反演 滑坡中的滑带土为基覆交界面的亚粘土层,由于野外取样时,所取滑带土样为已经扰动过的土样,因此在进行岩土试验参数统计及经验类比的取值时,滑带土的C、φ值采用滑坡在暴雨工况下,取稳定系数为1.03时反演取值,其反演计算模型,选定H1滑坡的2-2’剖面。反演计算剖面及内容见计算书。 采用反演公式和 经反演,滑坡滑带土在暴雨条件下C、φ值见下表。 (2)工程类比经验:借鉴蜀通公司对H2滑坡所做的勘查工作,天然条件下C 值为6.7KPa,φ为18.5°,暴雨条件下C值为3.3-4.6KPa,φ为12.3°。 (3)试验值: (4)综合取值: 根据滑带土的试验、剖面反演及工程类比的结果,滑带土而天然工况下的取值主要依据试验结果,在暴雨工况下参数取值主要采取加权平均,对试验值、反演值和工程类比值采取加权平均方法从而得出暴雨工况下的滑带土的c、φ值。目前各滑坡处于蠕动变形阶段,因此对试验值取较高的权重。三种取值的权重分别是0.5、0.3、0.2。据此得出暴雨工况下的滑带土的参数值。 滑带土参数取值为天然重度为19.0 kN/m3,饱和重度为20.5kN/m3,天然条件下C值为7.0KPa,φ为18.5°;饱和条件下c值为3.8KPa,φ为13.0°。 一、2-2’反演 滑坡剩余下滑力计算 计算项目: 2-2暴雨 ===================================================================== 原始条件: 滑动体重度= 19.000(kN/m3) 滑动体饱和重度= 20.500(kN/m3) 安全系数= 1.030 不考虑动水压力和浮托力 不考虑承压水的浮托力 不考虑坡面外的静水压力的作用 不考虑地震力 坡面线段数: 41, 起始点标高 0.000(m) 段号投影Dx(m) 投影Dy(m) 附加力数 1 0.144 0.351 0 2 0.386 1.579 0 3 0.279 0.673 0 4 0.541 0.977 0 5 0.232 0.793 0 6 0.601 0.846 0 7 0.475 0.781 0 8 0.266 0.496 0 9 0.353 0.812 0 10 0.518 0.658 0 11 0.110 0.265 0 12 0.102 0.204 0 13 0.197 0.490 0 14 0.234 0.464 0 15 0.197 0.147 0

滑坡稳定性分析计算

对最不利滑移横断面进行各种工况稳定性分析计算,计算过程如下: 一、天然工况 滑坡剩余下滑力计算 计算项目:滑坡推力计算 1 ===================================================================== 原始条件: 滑动体重度= 19.000(kN/m3) 滑动体饱和重度= 25.000(kN/m3) 安全系数= 1.250 不考虑动水压力和浮托力 不考虑承压水的浮托力 不考虑坡面外的静水压力的作用 不考虑地震力 坡面线段数: 6, 起始点标高 4.000(m) 段号投影Dx(m) 投影Dy(m) 附加力数 1 13.600 0.700 0 2 12.250 7.000 0 3 2.000 0.000 0 4 12.000 8.000 0 5 24.500 0.500 0 6 127.000 27.000 0 水面线段数: 1, 起始点标高 0.000(m) 段号投影Dx(m) 投影Dy(m) 1 0.000 0.000 滑动面线段数: 5, 起始点标高 0.000(m) 段号投影Dx(m) 投影Dy(m) 粘聚力(kPa) 摩擦角(度) 1 12.000 0.600 10.000 14.500 2 9.900 1.300 10.000 14.500 3 28.000 9.000 10.000 14.500 4 8.400 2.800 10.000 14.500 5 117.000 29.000 10.000 14.500 计算目标:按指定滑面计算推力 -------------------------------------------------------------- 第 1 块滑体

折线型滑坡稳定系数计算

折线型滑坡稳定系数计算 ===================================================================== 原始条件: () 滑动体重度= 19.800(kN/m3) 滑动体饱和重度= 21.600(kN/m3) 安全系数= 1.000 考虑动水压力和浮托力, 滑体土的孔隙度 = 0.000 考虑承压水的浮托力, 承压水水头高 = 0.000(m) 考虑坡面外的静水压力的作用 考虑地震力,地震烈度为7度 地震力计算综合系数 = 0.250 地震力计算重要性系数 = 1.000 坡面线段数: 9, 起始点标高 205.000(m) 段号投影Dx(m) 投影Dy(m) 附加力数 1 10.000 -4.000 0 2 50.000 -10.000 0 3 50.000 -20.000 0 4 30.000 0.000 0 5 0.001 -10.000 0 6 60.000 0.000 0 7 0.001 -5.000 0 8 30.000 0.000 0 9 10.000 -5.000 0 水面线段数: 1, 起始点标高 0.000(m) 段号投影Dx(m) 投影Dy(m) 1 0.000 0.000 滑动面线段数: 5, 起始点标高 205.000(m) 段号投影Dx(m) 投影Dy(m) 粘聚力(kPa) 摩擦角(度) 1 20.000 -15.000 40.000 19.000 2 40.000 -5.000 40.000 19.000

3 80.000 -30.000 40.000 19.000 4 60.000 -5.000 36.000 17.000 5 40.000 -3.000 36.000 17.000 计算目标:按指定滑面计算推力 -------------------------------------------------------------- 第 1 块滑体 上块传递推力 = 0.000(kN) 推力角度 = 0.000(度) 本块滑面粘聚力 = 36.000(kPa) 滑面摩擦角 = 17.000(度) 本块总面积 = 275.018(m2) 浸水部分面积 = 0.000(m2) 本块总重 = 5445.350(kN) 浸水部分重 = 0.000(kN) 本块总附加力 Px= 0.000(kN) Py = 0.000(kN) 本块动水压力 = 0.000(kN) 本块水浮托力 = 0.000(kN) 本块地震力 = 136.134(kN) 本块承压水浮托力 = 0.000(kN) 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40.112(m) 下滑力 = 271.123(kN) 滑床反力 R= 5430.099(kN) 滑面抗滑力 = 1660.148(kN) 粘聚力抗滑力 =1444.044(kN) -------------------------- 本块剩余下滑力 = -3375.315(kN) 本块下滑力角度 = -4.289(度) 第 2 块滑体 上块传递推力 = 0.000(kN) 推力角度 = -4.289(度) 本块滑面粘聚力 = 36.000(kPa) 滑面摩擦角 = 17.000(度) 本块总面积 = 510.005(m2) 浸水部分面积 = 0.000(m2) 本块总重 = 10098.104(kN) 浸水部分重 = 0.000(kN) 本块总附加力 Px= 0.000(kN) Py = 0.000(kN) 本块动水压力 = 0.000(kN) 本块水浮托力 = 0.000(kN) 本块地震力 = 252.453(kN) 本块承压水浮托力 = 0.000(kN) 有效的滑动面长度 = 60.208(m) 下滑力 = 586.150(kN) 滑床反力 R= 10063.223(kN) 滑面抗滑力 = 3076.636(kN) 粘聚力抗滑力 =2167.487(kN) -------------------------- 本块剩余下滑力 = -4657.973(kN) 本块下滑力角度 = -4.764(度) 第 3 块滑体 上块传递推力 = 0.000(kN) 推力角度 = -4.764(度) 本块滑面粘聚力 = 40.000(kPa) 滑面摩擦角 = 19.000(度) 本块总面积 = 580.000(m2) 浸水部分面积 = 0.000(m2) 本块总重 = 11484.000(kN) 浸水部分重 = 0.000(kN) 本块总附加力 Px= 0.000(kN) Py = 0.000(kN) 本块动水压力 = 0.000(kN) 本块水浮托力 = 0.000(kN) 本块地震力 = 287.100(kN)

滑坡稳定性定量分析法(最新)

打造最便宜 滑坡稳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目前,滑坡稳定性分析和工程治理主要是依据工程地质类比、自然历史分析、工程地质力学分析、极限平衡力学计算、弹塑性有限元计算等进行的,且在一定的程度上都有一定的实效性和可靠性。滑坡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动态系统,且大型滑坡规模大、机制复杂、破坏性强,不仅失稳影响范围广,而且防治难度高、治理措施复杂。采用工程地质类比、历史反演和地质力学分析,需弄清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地壳演化历史等问题。通过对滑坡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影响因素、变形破坏及形成机制等特征的综合性分析,滑坡堆积体在天然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 在连续降雨、暴雨影响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连续降雨、暴雨及地震等影响下处于欠稳定状态。 一、传统的稳定系数法。 稳定系数预测法是最早的滑坡空间预测方法,它是基于极限平衡法理论提出来的,是将有滑动趋势范围内的边坡土体沿某一滑动面切成若干竖条或斜条,在分析条块受力的基础上建立整个滑动土体的力 或力矩平衡方程,并以此为基础确定边坡的稳定安全系数。这些方法均假设土体沿着一个潜在的滑动面发生刚性滑动或转动。简化的极限平衡法有瑞典法,Bishop法、Spencer法,Janbu法, Sarma法等。通过计算滑坡体的安全系数Fs,来预测边坡的稳定性。 Fs=F抗滑力/F下滑力 当Fs<1.0,不稳定状态; 当Fs=1.0,临界状态; 当Fs>1.0,稳定状态。 二、数值分析方法。 ①有限单元法 有限元法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值分析方法。优点是部分地考虑了边坡岩体的非均质和不连续性,可以给出岩体的应力、应变大小与分布;避免了极限平衡分析法中将滑体视为刚体而过于简化的缺点;能近似地从应力应变去分析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分析最先、最容易发生屈服破坏的部位和需要首先进行加固的部位等。但是对于大的变形和位移不连续问题的求解还不理想。 ②离散单元法 离散单元法是处理结构控制型岩体工程问题较成熟方法。该程序不但允许有限位移和离散体的转动及脱离,而且在计算过程中可以自动判别块体之间可能出现新的接触关系,因此它可以方便地实现对复杂结构体变形破坏的模拟,可以将所研究的区域划分为一个个多边块体单元,单元之间通过接触关系,建立位移和力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迭代使得每一个块体都达到平衡状态。在稳定分析中,它的功能在于反映岩块之间接触的滑移、分离和倾翻等大位移的同时,又能计算岩块内部的变形与应力,该法的另一个优点是利用显式时间差分解求解动力平衡方程,可方便地求解非线性大位移和动力稳定。 ③统计分析方法。 这是目前国内外研究人员研究滑坡稳定性使用较多的一类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建立在对滑坡影响因子和滑坡分布关系的分析之上,因此,它能最大程度反映滑坡分布与致灾因子之间的关系,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更加趋近于客观现实。包括信息量法、多元统计方法、聚类分析方法等。 三、瑞典法的基本理论 瑞典圆弧滑动法是条分法中最古老而又最简单的方法。除了假定滑裂面是个圆柱面外, 在求条底反力时忽略了条间力的作用, 且在求安全系数时仅考虑对同一点的力矩平衡。其安全系数方程为:

滑坡剩余下滑力计算

滑坡剩余下滑力计算 计算项目:滑坡推力计算 3 ===================================================================== 原始条件: 滑动体重度= 19.000(kN/m3) 滑动体饱和重度= 25.000(kN/m3) 安全系数= 1.350 考虑动水压力和浮托力, 滑体土的孔隙度 = 0.100 考虑承压水的浮托力, 承压水水头高 = 0.000(m) 考虑坡面外的静水压力的作用 不考虑地震力 坡面线段数: 3, 起始点标高 6.000(m) 段号投影Dx(m) 投影Dy(m) 附加力数 1 35.380 10.100 0 2 29.850 20.400 0 3 12.000 0.000 0 水面线段数: 3, 起始点标高 0.000(m) 段号投影Dx(m) 投影Dy(m) 1 20.000 4.000 2 30.000 8.000 3 17.000 12.000 滑动面线段数: 3, 起始点标高 -3.000(m) 段号投影Dx(m) 投影Dy(m) 粘聚力(kPa) 摩擦角(度) 1 20.000 5.000 10.000 20.000 2 30.000 10.000 10.000 20.000 3 18.000 9.000 10.000 20.000 计算目标:按指定滑面计算推力 -------------------------------------------------------------- 第 1 块滑体 上块传递推力 = 0.000(kN) 推力角度 = 0.000(度) 剩余下滑力传递系数 = 1.057 本块滑面粘聚力 = 10.000(kPa) 滑面摩擦角 = 20.000(度) 本块总面积 = 280.740(m2) 浸水部分面积 = 33.000(m2) 本块总重 = 5532.054(kN) 浸水部分重 = 825.000(kN)

改进阻力系数法(水闸渗流)

C.2 改进阻力系数法 C.2.1土基上水闸的地基有效深度可按公式(C.2.1-1)或(C.2.1-2)计算: 当50 0≥S L 时, 05.0L T e = (C.2.1-1) 当50 0 S L 时, 26.15000+=S L L T e (C.2.1-2) 式中 T e ---土基上水闸的地基有效深度(m); L 0 ---地下轮廓的水平投影长度(m); S 0 ---地下轮廓的垂直投影长度(m). 当计算的T e 值大于地基实际深度时,T e 值应按地基实际深度采用. C.2.2 分段阻力系数可按公式(C.2.2-1)~(C.2.2-3)计算: 1 进,出口段(见图C.2.2-1): 441.05.12 30+??????=T S ξ (C.2.2-1) 式中 a 0 ---进,出口段的阻力系数; S---板桩或齿墙的入土深度(m); T---地基透水层深度(m). 2 内部垂直段(见图C.2.2-2): (C.2.2-2) 式中 a y ---内部垂直段的阻力系数. 图C.2.2-1 图C.2.2-2 图C.2.2-3 3 水平段(见图C.2.2-3):

()T S S L x x 217.0+-=ξ (C.2.2-3) 式中 a x ---水平段的阻力系数; L x ---水平段长度(m); S 1 ,S 2 ---进,出口段板桩或齿墙的入土深度(m). C.2.3 各分段水头损失值可按公式(C.2.3)计算: ∑=?=n i i i i H h 1ξ ξ (C.2.3) 式中 h χ ---各分段水头损失值(m); a i ---各分段的阻力系数; n---总分段数. 以直线连接各分段计算点的水头值,即得渗透压力的分布图形. C.2.4 进,出口段水头损失值和渗透压力分布图形可按下列方法进行局部修正: 1 进,出口段修正后的水头损失值可按公式(C.2.4-1)~(C.2.4-3)计算(见图C.2.4-1): 0''0h h β= (C.2.4-1) ∑==n i i h h 1 0 (C.2.4-2) ???? ??+????????+??????-=059.0212121.1'2''T S T T β (C.2.4-3) 图C.2.4-1 式中 h '0 ---进,出口段修正后的水头损失值(m); h 0 ---进,出口段水头损失值(m); β'---阻力修正系数,当计算的β′≥1.0时,采用β′=1.0; S ' ---底板埋深与板桩入土深度之和(m); T '---板桩另一侧地基透水层深度(m). 2 修正后水头损失的减小值,可按公式(C.2.4-4)计算: () 0'1h h β-=? (C.2.4-4) 式中 Δh---修正后水头损失的减小值(m). 3 水力坡降呈急变形式的长度可按公式(C.2.4-5)计算:

直线比例法与改进阻力系数法计算渗透压力的比较

直线比例法与改进阻力系数法计算渗透压力的比较 摘要:直线比例法是工程中对堰闸底板所受的扬压力作粗略计算的一种方法,改进阻力系数法是一种将流体力学在较简单的边界条件下得到的解析解应用到复杂边界条件下的一种近似计算方法。这两种算法各有其特点,本文从工程角度比较了其差异和应用方面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直线比例法;改进阻力系数法;渗透压力 [ Abstract ]The line ratio method is the method of making a rough calculation to the weir sluice base uplift pressure in the engineering, and the improving resistance coefficient method is an approximate calculation method which puts the fluid dynamics obtaining an analytical solution in a simple boundary conditions into the complex boundary conditions. The two algorithm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ir differences and application problems from the engineering. [ Key words ] line ratio method; improving resistance coefficient method; osmotic pressure 1.直线比例法 .直线比例法是工程中对堰闸底板所受的扬压力作粗略计算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计算快捷,适用于快速估算;但其结果的精度较低,而且不能据此计算其他渗流的水力要素。当下游排水设备较好时,作用水头通过从上游渗流到下游之后,就全部损失掉。直线比列法假定渗流中的水头损失,是沿经折算的地下轮廓线均匀分配的,亦即设地下轮廓线上某点渗流水头为:Hi=Si/L*H。 直线比例法又可分为勃莱系数法和莱因系数法。因计算精度较差,特别是对于进、出口部分,不宜采用。直线展开法和加权直线法适用于防渗布置简单、地基不复杂的中小型水闸。加权直线法与勃莱法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把地下轮廓上下游端的铅直渗径扩大一个倍数n,而其他部分仍保持不变。假定端板桩(或齿墙)的长度为S,地下轮廓水平投影长度为L,计算用透水层深度为T,则同时满足S/T<0.1和S/L<0.1的为短板桩,取n=4;如果不能同时满足或都不满足,则视为长板桩,取n=2。 2.改进阻力系数法 改进阻力系数法是一种将流体力学在较简单的边界条件下得到的解析解应用到复杂边界条件下的一种近似计算方法,但不能解决非均质地基渗流问题。

滑坡应用公式解读

3.2.3 稳定性计算 1、稳定性计算方法 稳定性分析采用二维极限平衡传递系数法进行计算,坡面地形线及可能滑面均简化成折线。计算时取滑坡体的单位宽度为1m 。在研究区工程地质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折线法计算滑坡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对该滑坡区进行稳定性评价。 根据传递系数法,在考虑重力、孔隙水压力(假定孔隙水压力按线性分布)的情况,计算公式如下: ∑--+??--++-?++=1 12121}]sin cos )[({]cos sin )[(i i i i i wi i i i i i i i i i i st i F tg a p p a W W l c a p a W W F F ψ? (1) 式中: 111tan )sin()cos(+++---=i i i i i j ?ααααψ (2) Ψi :推力传递系数; F i :第i 个条块末端的滑坡推力(kN/m ); F st :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依表不同荷载组合及工程等级选取; W i1:第i 个条块地下水位线以上土体天然重量(kN/m ); W i2:第i 个条块地下水位线以上土体饱和重量(kN/m ); p i :第i 个条块土体两侧静水压力的合力; p wi :第i 条块土体底部孔隙压力; φi :第i 个条块所在滑动面上的内摩擦角(°); αi :第i 个条块所在滑动面上的单位、黏聚力(kPa ); l i :第i 个条块所在滑动面的长度(m ); 孔隙水压力的计算说明如下,见图3。

h a W 1 L i P i-1 a W 2 U i P i 图3-1 孔隙水压力计算示意图 )(2 12 2a b i h h p γγ-= ? (3) i b a wi l h h p )(2 1 γγ+= (4) 2、计算工况 茂和11组滑坡标高在238~390m 之间,均高于三峡水库正常运行后的最高水位175m (黄海高程),故该滑坡不涉水。 工况5:自重+地表荷载+20年一遇暴雨(q 全) 3、判别标准

滑坡稳定性作业答案1

滑坡稳定性计算评价 一、岩村滑坡工程地质环境 1、滑坡形态 该滑坡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魏家楼乡天云煤矿对面。整体上形态呈“簸箕”形,滑坡后缘高程为1099.71m,前缘高程为1073.32m,高差约27.0m。路基三级边坡切削滑坡前缘,边坡坡度约为45°。滑坡前缘宽度约为76.0m,顺主滑方向长约50.0m,滑体最大厚度约为14.0m,体积约2.1*104m3,为一中型土质滑坡。 2、滑体岩土特征 该滑坡体的岩土沿深度范围可以分为三层。上层为黄土状土(原黄土),多呈浅黄色,厚度5.0~7.0m,滑体前缘最薄处约3.0m,中间约6.7m,后缘最厚处约8.0m,垂直裂隙发育,岩性呈可塑~硬塑状态,结构较松散,钻孔岩芯呈散块状,夹有少量植物根系及黑色斑点,粉粒含量较高;中层黄土状土(原古土壤),褐黄-棕红色,厚度约2m,硬塑状态,结构致密,钻孔岩芯呈柱状,夹有白色菌丝及少量钙质结核;下层又为浅黄色黄土状土(原黄土),厚度在1.0~3.0m之间,硬塑状态,结构致密,钻孔岩芯呈散块-短柱状,夹杂黑色斑点及白色菌丝,ZK2-2该层下部可见砾石及泥砂岩层,但ZK2-1揭示该层下部缺失砾石层,分析认为是由于滑坡造成此处砾石层被推出。滑体土物理力学性质统计见表1。 根据钻孔及探井所揭露的滑动面位置,可以推断出该滑坡的滑动面剖面形状为近似圆弧形,滑坡前缘大致与基岩面紧密接触。 3、滑坡变形破坏与成因分析 根据野外调查和勘探,该滑坡是在边坡重新刷坡完毕后,发生连续暴雨,雨水沿土体表面垂直裂隙及落水洞下渗而引发的。滑坡产生后,边坡中上部出现错台裂缝,错台高度达2-3m,严重威胁到了路基安全;坡体表层也出现了弧形的张拉裂缝,裂缝宽度0.5~3cm,深度1~6m,个别裂缝已深入至强风化基岩中。 从总体上来看,造成滑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坡体结构是形成滑坡的物质基础。上覆黄土,下伏伏泥岩-砂岩是易滑坡地层,本边坡上部黄土易渗水,下部泥岩相对隔水,从而形成滑动带,使其具备了滑坡的条件。 ②、连续暴雨是滑坡产生的直接诱因。 ③、高边坡开挖过程中,由于放炮及土方开挖等工程因素,造成土体结构松动,边坡前缘形成高陡临空面,边坡土体发生应力重分布,是形成滑坡的另一重要因素。 表1 滑体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 统计项目样本个数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 天然含水率(W) % 29 13.8 3.2 7.2 天然密度(ρ)g/cm3 16 1.99 1.41 1.66 干密度(ρd)g/cm3 16 1.63 1.34 1.47 比重(Gs) 29 2.71 2.68 2.69 孔隙比(e0) 18 1.12 0.66 0.88

渗流计算

4.2.3.2 闸基渗流计算 1、渗流计算的目的和计算方法 计算闸底板各点渗透压力,验算地基土在初步拟定的底下轮廓线下的渗透稳定性。计算方法有直线的比例法、流网法和改进阻力系数法,由于改进阻力系数法计算结果精确,因此采用此法进行渗流计算。 1)用改进阻力系数法计算闸基渗流 (1)地基有效深度的计算 根据 S L 与5比较得出,0L 为地下轮廓线水平投影的长度,为33m ;0S 为地下轮廓线垂直投影的长度,为7m 。则 571.47 3300<==S L ,所以地基有效深度m S L L T e 29.1726.150 =+= 。 (2)分段阻力系数的计算 为了计算的简便,特将地下轮廓线进行简化处理,通过底下轮廓线的各角点和尖端将渗流区域分成8个典型段,如图4.2.3.2-1所示。其中Ⅰ、Ⅷ段为进口段 和出口段,用公式441.0)(5.123 0+=T S ζ计算阻力系数,Ⅱ、Ⅳ、Ⅴ、Ⅶ段为内部 垂直段,用公式)1(4 ln 2 T S ctg y - =π π ζ计算阻力系数,Ⅲ、Ⅵ段为水平段,用公式T S S L x ) (7.021+-= ζ计算阻力系数。其中21,,S S S 为板桩的入土深度,各典型 段的水头损失按公式∑=?=n i i i i H h 1 ξ ξ计算,对于进出口段的阻力系数修正,按公式 0'' 0h h β=,式中)059.0(2)(12121.1' 2''+?? ????+- =T S T T β,0' )1(h h β-=?计算,其中' 0h 为进出口段修正后的水头损失值,0h 为进出口段损失值,'β为阻力修正系数, 当0.1'≥β时,取0.1'=β,'S 为底板埋深与板桩入图深度之和,' T 为板桩另一侧

分清传递系数法的抗滑力和下滑力

对于折线形滑面(其实圆弧形滑面更准确),交通部用于计算稳定系数的传递系数法为强度折减法(抗剪强度除以稳定系数或安全系数),把滑面反坡段的负下滑力与顺坡的正下滑力相加(都放在分母,抵消一部分);而其它各部的稳定性和推力计算公式及交通部的推力计算公式都是超载法(下滑力乘以稳定系数或安全系数),把滑面反坡段的负下滑力作为抗滑力,加在分子。但任何规范都没有解释这个问题。所以,后者不是前者的简化。由于后者又称为KT法,所以,滑坡规模较大时,安全系数应该取小一点,不必受规范最小安全系数的控制,否则推力太大,无法设计。而前者的推力也小不到哪儿去。 滑带参数如何选取? 查了一些资料,与大家分享:(用经验,这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 根据过去的经验发现,滑坡的出现具有一定规律,构成滑带的土往往是某些性质异常的软弱土,如风化的泥质岩层及含蒙脱石矿物的粘性土。滑动时滑带土的含水量也在一定范围内,或滑动面被水润湿。因此可以从过去滑坡治理所积累的资料中,根据滑动带土的组成、含水情况等和现今滑坡进行对比,参考选用指标。 1 我国铁路沿线的粘性土滑带,经多次直剪试验得出:残余强度与塑性指数、液性指数的经验关系式。可参见有关公式 2我国宝成线上大型堆积层滑坡,其黑灰色炭质页岩风化的粘性土滑带从c=20KPa,内摩擦角=7°~12°;紫红色泥岩风化的粘性土滑带c=10KPa,=5°~7°;黄土质粉质粘土滑带c=6~8KPa,内摩擦角=13°~16°。 3陕西南部裂隙粘土质滑带c=6~8KPa,内摩擦角=8°。 滑带土的强度特征 滑坡的种类很多,就一般最常见的块体滑坡而言,根据滑坡的实际受力变形过程,大体可分为牵引、主滑、抗滑三段及其相应的滑带。其发生的机理是:在一定地质条件下的坡体,由于外界因素的作用,主滑段不能保持平衡而产生蠕动变形,逐渐扩大,牵引段因前方失去支撑力而沿着拉张剪切面产生主动破坏,与主滑段共同作用,推挤抗滑段沿新生的挤压剪切面向临空面最薄弱处挤出,形成整体滑动;一旦抗滑地段形成新滑面并贯通时,滑坡即开始整体滑动。随着各种作用因素的变化,滑坡可由等速缓慢移动进入加速剧滑阶段,经较大距离滑移后,滑坡又渐趋稳定,滑带土开始固结,滑体沉积、压密。 在这一过程中,滑坡的主滑段、牵引段和抗滑段滑带的受力状态是不同的。由于主滑段一般为纯剪切破坏,牵引段为张扭性主动破坏,抗滑段则为压扭性被动破坏,故牵引段产生主动性破坏,抗滑段产生被动性破坏。由于各段的破坏条件及滑面物质不尽相同,滑面(带)的强度指标亦应不同。故用反算法求出的代表全断面滑面(带)的平均抗剪强度值,只能看作主滑面(带)土在极限平衡状态条件下强度的上限值。实际整体滑面在未贯通前,主滑段有较高的强度值,但当变形发生后,其坡面形状、岩土结构和水文地质条件等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滑带土的强度亦随之而变化。不同部位、不同阶段滑带土的强度特性。 对于古、老滑坡的复活,在滑动刚开始阶段,就可能达到了滑带土相应的残余强度。至于牵引段滑带土的强度变化,若是张开的、内无充填物的裂缝(如顺层岩体滑坡的后缘张裂缝),强度无变化;若系有充填者,应考虑充填物与前后裂缝壁的摩擦强度。本文滑坡属前者。 滑动面土的抗剪强度指标一般可通过土的剪切试验、反算法等方法获得。(未完待续

典型形变件局部阻力系数的试验研究

典型形变件局部阻力系数的试验研究 第一章、前言 一、电厂供水系统的特点 火核电厂需要大量循环冷却水以保障凝汽式机组的正常运行。该冷却水的供给系统既是电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厂用电的消耗大户。供水系统管道水力损失计算结果关系到循环冷却水泵、泵房、供水管道系统的设计、投资,也关系到电厂运行的安全与经济。随着汽轮发电机组容量的增长,水泵功率及供水管道尺寸相应增大,供水系统水力计算如果过于偏离实际,必定会造成投资浪费和影响电厂的安全经济运行。 电厂循环供水管路系统的特点是: (1)主管口径大,一般为1600~4000mm。 (2)通流量大。 (3)形变件种类、数量均多。 (4)弯管转弯半径较小。 (5)各形变件之间的安装相对距离短。 以上特点决定了供水管系的水力学特色: (1)水流雷诺数Re高,一般Re>13106,水流流态多属过渡区及阻力平方区。(2)局部阻力损失远大于沿程阻力损失,是管系损失的主体,约占70%。(3)形变件中以弯管数量最多,弯管局部阻力损失占系统局部阻力损失总量的40~60%。 (4)形变件之间的水流相互影响较大,引起较强的各局部阻力间的相邻影响。 基于上述特点,供水管道水力计算中,各形变件局部阻力系数选取恰当与否,成为管系安全、经济运行的关键。要求提出更符合实际的局部阻力系数。 二、电厂供水管系水力计算现状 迄今我国火核电厂供水管道系统水力设计中一直缺少以国内自己的科研成果为依托的水力计算参数及计算方法,而仍在沿用早期各种来源的技术参数,其中不少是沿袭前苏联五、六十年代的设计数据;大部分系数取值过大,更未形成统一的局阻系数手册(规范)。随着近年引进机组增多,带来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相应设计规范,无疑给本来就不健全的国内供水管系设计现状带来了巨大的

传递系数与简布法比较

一、传递系数法 二、简布法 计算项目:复杂土层土坡稳定计算 20 ------------------------------------------------------------------------ [计算简图]

[控制参数]: 采用规范: 通用方法 计算目标: 安全系数计算 滑裂面形状: 折线形滑面 不考虑地震 [坡面信息] 坡面线段数 3 坡面线号水平投影(m) 竖直投影(m) 超载数 1 20.550 21.740 0 2 12.170 4.540 0 3 17.240 0.730 0 [土层信息] 坡面节点数 4

编号 X(m) Y(m) 0 0.000 0.000 -1 20.550 21.740 -2 32.720 26.280 -3 49.960 27.010 附加节点数 6 编号 X(m) Y(m) 1 0.000 -0.750 2 0.000 -1.250 3 0.000 -7.750 4 64.000 -7.750 5 64.000 -1.250 6 64.000 -0.750 不同土性区域数 1 区号重度饱和重度粘聚力内摩擦角水下粘聚水下内摩十字板强度增十字板羲强度增长系全孔压节点编号 (kN/m3) (kN/m3) (kPa) (度) 力(kPa) 擦角(度) (kPa) 长系数下值(kPa) 数水下值系数 1 24.000 --- 25.000 19.000 --- --- --- --- --- --- --- ( 0,1,6,-3,-2,-1,) 不考虑水的作用 [计算条件] 稳定计算目标: 指定滑面的安全系数 稳定分析方法: 简化Janbu法 土条宽度(m): 1.000 非线性方程求解容许误差: 0.00001 方程求解允许的最大迭代次数: 50

《水工建筑物》课程测验作业

《水工建筑物》课程测验作业 及课程设计 一.平时作业 (一)绪论 1、我国的水资源丰富吗?开发程度如何?解决能源问题是否应优先开发水电?为什么? 2、什么是水利枢纽?什么是水工建筑物?与土木工程其他建筑物相比,水工建筑物有些什么特点? 3、水工建筑物有哪几类?各自功用是什么? 4、河川上建造水利枢纽后对环境影响如何?利弊如何?人们应如何对待? 5、水利枢纽、水工建筑物为何要分等分级?分等分级的依据是什么?(二)重力坝 1、重力坝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特点是什么? 2、重力坝剖面比较宽厚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重力坝的材料强度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3、作用在重力坝上的荷载有哪些?其计算方法如何?为什么要进行荷载组合?设计重力坝时需考虑哪几种荷载组合? 4、重力坝失稳破坏形式是什么?稳定验算有哪些公式?它们主要区别在哪里?提高重力坝稳定性的工程措施有哪些? 5、重力坝应力分析的目的是什么?目前应力分析的方法有哪几种?材料力学的基本假定是什么?如何应用材料力学法计算坝体的边缘应力和内部应力? 6、拟定重力坝剖面的主要原则是什么?何谓重力坝的基本剖面?如何从基本剖面修改成实用剖面? 7、重力坝为什么要分缝?缝有哪几种类型?横缝如何处理?止水如何布置?纵缝有哪几种布置方式?为什么斜纵缝可以不进行水泥灌浆? 8、重力坝各部位对混凝土性能有哪些要求?如何进行坝体混凝土标号分区? 9、重力坝的坝身和坝基排水的目的是什么?各如何布置? 10、坝内廊道的作用有哪些?不同用途的廊道设置部位和尺寸如何确定?廊道系统的布置原则是什么? 11、混凝土重力坝施工期产生裂缝的原因为何?防止裂缝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12、重力坝对地基有哪些要求?为什么有这些要求?帷幕灌浆和固结灌浆的作用是什么?断层破碎带处理方式有哪些?

滑坡稳定性系数计算

滑坡稳定性系数的计算 稳定性计算公式: Fs=∑ ∑ - = - = = - = + ∏ + ∏ 1 1 1 1-n 1 1 ) ( ) ( n i j n i j i i n i j Tn Ti Rn Ri ψ ψ 其中: Ri= (i=1,....,n) Ti= (i=1,....,n) ψi=cos(i- i+1)—sin(i- i+1)tan i+1 ψj=ψi×ψi + 1×ψi +2…………×ψn-1 R n=N i tanΦi +c i L i 第i块土体滑坡推力计算基本公式如下: P i=P i-1×ψi + F st×T i—R i 式中: Fs—稳定系数 W i-第i块段滑体所受的重力(kN/m); R i—作用于第i块段的抗滑力(kN/m); Rn—作用于第n块段(最模块段)的抗滑力(kN/m); T i—作用于第i块段的滑动面上的滑动分力(kN/m); Tn—作用于第n块段(最模块段)的滑动面上的滑动分力(kN/m); Q i----地震水平力,=W i*a D i----渗透力=γw*L i* H i *cosαi*sinβi,βi为水面倾角 ψi—第i块段的剩余下滑力传递至i+1块段的传递系数(j=i); ) cos( cos sin i i i i i i i D Q Wα β α α- + + αααα? 1 1 - = ∏ n j i i i i i i i i i i l c D Q W+ - - -? α β α αtan )] sin( sin cos [

i—第i块段滑动面倾角(o) N i—第i块段滑动面的法向分力(kN/m); i—第i块段土的内摩擦角(°); c i—第i块段土的粘聚力(kPa); L i—第i块段滑动面的长度(m); P i、P i-1—分别为第i块、第i-1块滑体的剩余下滑力(kN/m) F st—滑坡推力计算安全系数 天然状态下稳定性系数计算表见表1-1。 天然垂直滑面分力 天然传递系数 天然传递系数连乘 天然状态抗滑力 天然状态下滑力 天然c产生的抗滑力 天然稳定性系数3820.720.900.802305.491911.88260.14 9183.97 1.120.896151.873807.24336.74 ######## 1.000.809884.349184.79417.33######## ########0.950.80########9776.06387.036094.27 ######## 1.060.84########9879.55478.58######## ######## 1.040.797563.567292.52321.87 ######## 1.000.77################383.94 ########0.990.77################429.93 系数计算表 抗滑力总和 下滑力总和 ########α ?

水工建筑物改进阻力系数法

90.5 不透水层面 一、计算阻力系数。 1.有效深度的确定 由于L0=20.5m,S0=100.00?94.00=6.0m,则L0/S0=20.5/6.0= 3.42<5,闸基到相对不透水层厚度T=100.00-90.5=9.5m。 由式子6-8计算T0得: T0= 5L0 1.6L0 S0 +2 = 5×20.5 =13.72m>9.5m 因此按实际透水深度T=9.5m进行计算。 2.简化地下轮廓如下图 把1,2,3简化为进口段;4为铺盖水平段;5,6为板桩垂直段;7底板水平段;8齿墙垂直段;9齿墙水平段;10为出口段。 3.计算阻力系数 (1)进口段:将齿墙简化为短板桩,板桩入土深度0.6m,铺盖厚0.4m。求得S1=0.6+0.4=1m;T1=9.5m,又S2=0.6m。T2=9.1m,进口段的阻力系数ζ01为 ζ01= 1.5S1 T1 3 +0.441+ 2 π lncot π 4 1? S2 T2 =0.55

(2)铺盖水平段:S 1=0.6m ;又S 2=5.6m L 1=10.75m ,计算水平段的阻力系数ζx 1为 ζx 1=L 1?0.7(S 1+S 2)T =0.67 (3)板桩垂直段:左侧S 1=5.6m ;T 1=9.1m ,S 2=4.7m ;T 2=8.2m ,板桩垂直段阻力系数ζy 1为 ζy 1=2πlncot π4 1?S 1T 1 +2πlncot π4 1?S 2 T 2 =1.41 (4)底板水平段:S 1=4.7m ;又S 2=0.8m L 2=8.75m T =8.2m ,计算水平段的阻力系数ζx 2为 ζx 2=L 2?0.7(S 1+S 2)=0.60 (5)齿墙垂直段:左侧S =0.8m ;T =8.2m ,板桩垂直段阻力系数ζy 2为 ζy 1= 2lncot π 1?S =0.10 (6)齿墙水平段:S 1=S 2=0;L 3=1.0m T =7.4m ,计算水平段的阻力系数ζx 3为 ζx 3=L 3?0.7(S 1+S 2)T =0.14 (7)出口段:S =0.55m ,T =7.95m ,阻力系数ζ02为 ζ02 =1.5(S )3/2 +0.441=0.47 二、渗透压力的计算 1.各个分段渗透压水头损失值 由式(6-7)?i =ζi ΔH ζi n 1,其ΔH =4.75m , ζi 71=0.55+0.67+1.41+0.60+0.10+0.14+0.47=3.94。 (1)进口段:?1=0.55×4.75 3.94=0.66m (2)铺盖水平段:?2=0.67× 4.753.94=0.81m (3)板桩垂直段:?3=1.41× 4.753.94=1.70m (4)底板水平段:?4=0.60×4.753.94=0.72m (5)齿墙垂直段:?5=0.10×4.753.94=0.12m (6)齿墙水平段:?6=0.14×4.753.94=0.17m (7)出口段:?7=0.47×4.75 3.94=0.57m

传递系数法

(二)计算公式 采用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传递系数法进行计算,其公式如下: ψj=cos(αi-αi+1) - sin(αi-αi+1)tan φi+1 R i =N i tan φi +c i l i T i =W i sin αi +Pw i cos(θi -αi )+ U i cos φi N i = W i cos αi + Pw i sin(θi -αi )+U i sin φi W i =V i u γ+ V i d γsat+F i Pw i =γwW i V i d i=sin|αi || 滑坡推力计算公式: P i =P i-1×φi +F st ×T i -R i 式中:Fs —滑坡稳定性系数; Ψi —第i 条块的剩余下滑力传递至第i+1条块的系数; Ri —第i 计算条块滑体抗滑力(kN/m ); Ti —第i 计算条块滑体下滑力(kN/m ); Ni —第i 计算条块滑体在滑动面法线上的反力(kN/m ); ∑ ∏∑ ∏= -=-=-=-=++1 1 1 1 11 )()(n i n i j n j i n i n i j n j i T T R R Fs ψ ψ 1 2 1 1 -+-=+????????=∏n i n i j i i j ψ ψ ψ ψψ i i w H l Ui γ21 =

Wi—第i块段滑体自重力与地面荷载之和(kN/m)); φi—第i块段滑带土的内摩擦角(°); c i—第i块段滑带土的粘聚力(KPa); l i—第i块段滑动面长度(m); P iw—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的渗透压力; V i—土体水下体积(m3/m); αi—第i计算条块地下水流线平均倾角,一般情况下取浸润线倾角与滑面倾角平均值(°); θi—滑块底面倾角(°); i—地下水渗透坡降 γw—水的重度; V iu为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岩土体浸润线以上体积(m3/m); V id为第i计算条块单位宽度岩土体的浸润线以下体积(m3/m); γ—岩土体的天然容重(kN/m3); γsat—岩土体的饱和重(kN/m3); Fi—第i条块所受地面荷载(kN); Ui—第i条块单位宽度裂隙(缝)水压力(kN); Hi—裂隙(缝)水头高度。 (三)计算参数的选取 洪水沟滑坡稳定性计算所涉及的岩土体类型为粉质粘土夹碎块石,本次计算取值主要根据试验结果,同时考虑到c、φ值与滑坡体物质成份,潜在滑面形态与滑坡性质的关系,在工程地质力学分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