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容(陆红生版)

(根据上课笔记做的)

一.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概念:土地是指地球陆地和水面的总称,是有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和人类社会历史综合体。

相似概念:1.土地与土壤:土地-生产力,土壤-肥力

2.土地与国土:国土-是一国的版图,包括资源与环境

3.土地与景观:景观-自然因素,土地-经济和社会因素

特性:1.土地是自然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质量差异的普遍性;5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6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7利用向变更的困难性

功能:1负载功能,2养育功能,3仓储功能,4提供景观的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

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1.土地类型多样

2.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

4.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资源地区匹配失衡)

5.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二.土地管理及其发展

管理:1.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有效的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一定的式和手段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综合性活动。

2.管理是管理者的一种主动、积极的、有计划的活动,其运作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社会制度、人口状况、经济体制与政策、文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法制状况等。

3.管理是人类社会基本活动之一

土地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的职能: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等。

土地管理的本质: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我国土地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建国后的土地管理: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1950年《中华全国土地改革法》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a.初步建立新中国的土地使用制度

b.初步建立新的地权制度相适应的地籍管理体系

c.建立了新的土地税、租体系

d.开始重视城市土地规划和利用的管理

e.建立了土地由多部门管理的机构体系

第二阶段:1979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土地管理

a.土地使用权管理改革

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给农户,使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城市:国有土地无偿使用制改为有偿使用,

b.建立全国统一的土地管理机构

1986年,土地局成立

1998年,与矿产资源部合并为国地资源部

c.制定、实施新的土地法规

1986年《中华人民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年修订《土地管理法》

d.建立了较为合理的土地税费制度

e.地籍管理由以地权登记为主转向多目标的地籍管理体系

f.地价管理体系已经建立

第三阶段(1998-今)

1998年组建国土资源部,初步实现了从陆地到海洋,从土地到矿产的统一管理。地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领导干部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地主管,上一级国土部门协助管理。

2004年以后,实行省级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强化土地执法检察职能。

土地管理的特点:

(1)统一性

实行全国土地统一管理是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的;实行全国土地、城乡地政统一管理是我国建国50多年来的土地管理实践的必然选择;实行全国土地统一管理,是我国法律规定的,体现了意志。

(2)全面性

土地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四个环节的全部过程:既有生产过程中的土地管理,也有流通过程的土地管理;既包括静态的规划等容,也包括动态的监测。

(3)科学性

土地管理的核心容是用先进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以及科学技术手段实施土地利用管理,从而不断提高土地管理绩效,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由于土地管理归根到底是为了组织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要充分认识各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并在土地管理工作中主动加以运用。遵循经济规律,科学利用土地。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法和手段实施土地管理活动。

(4)法制性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三大基本国策之一。

(5)服务性

土地管理服务于社会生产,追求土地利用的最佳综合效益,最终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

土地管理的作用:

(1)土地管理是协调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

(2)土地管理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3)土地管理是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

土地管理学学科性质:土地管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

古老:几乎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

年轻:土地的永恒性及持续利用性,赋予它永远年轻的生命,社会经济越发展、土地管理学的生命力就越旺盛。

土地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1)以地权管理为中心逐渐向地用管理向发展社会制度更替和土地管理体系建立初期,以权属管理为主。

(2)地籍管理的基础地位日趋加强,并向两个向发展.

(3)土地整理或土地重划已成为主要土地管理事业的新容.

土地管理的法:

(一)行政法

1.特点:依靠权利,具有权威性、强制性、直接性、单一性和无偿性特点

2.具体表现:a行政法能使管理系统达到高度的集中统一,充分依靠行政机关和领导者的权威,通过行政层次和行政手段,对下属管理机构和土地利用等面进行组织、指挥、协调、控制;b科学的行政法要以科学决策为依据,作出的指令,既有利于整体目标的实现,又要协调好各部分的关系。

3.局限性

a管理效果受领导水平的限制;

b信息传递迟缓,有时重失真;

c行政层次多,手续复杂,影响工作效率。

(二)经济法

1.地租地价杠杆

●实行土地有偿使用,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利用地租、地价调整土地供需矛盾;

●指导土地的合理分配和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鼓励对土地的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2.财政杠杆:通过财政拨款来体现对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如对土地整理、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建设等的投资。

3.金融杠杆:金融机构通过银行信贷向用地单位提供贷款,刺激用地单位对土地的投资。用地单位也可以通过金融市场,发行土地股票、债卷,筹集土地资金。

4.税收杠杆:通过不同的税种(耕地占用税等)、税率,指导土地开发利用。例如,为了稳定耕地面积,通过征收耕地占用税这一经济杠杆来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或用作开发土地、改造低产田等,作为对耕地被占用的补偿。

(三)、法律法

1.涵义:法律法是管理者通过贯彻、执行有关土地的法规,调整人们在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整治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土地关系,规定人们行动必须遵守的准则来进行管理的法。

2.特点:主要运用立法和司法手段,来巩固和调整各面的土地关系;比行政法具有更大的强制性、肃性和权威性。

(四)、技术法

运用科技手段(如3S技术、系统工程、土地规划等),来执行管理职能的法

三.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

市场失灵

原因:①公有土地资源和公共产品的存在;②土地利用的外部性;③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④不确定性;⑤土地投机行为。

政府失灵

1.表现:a短缺或过剩b信息不足c官僚主义d缺乏市场激励e政策频繁变化

2.政府失灵的原因:①公共决策失误②政府庞大行政机构运行的低效率和“部效应”③寻租活动

土地管理中政府失灵

1.表现-以农用地为例:a政府无法控制土地市场,土地供给失控b政府无法保护农民在土地征用中的利益

2.原因:a 政府作为土地产权代表和社会管理者的角色错位b政府和农民之间缺乏势力平衡机制c政府干预缺乏公众参与和监督

2.政府失灵的对策:①强化政府对土地的公共管理职能②加强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③建

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行为模式是什么?简述政府对土地实施宏观管理的必要性

行为模式:①保障土地市场的正常运行,纠正市场失灵②对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③消除土地利用的外部性④协调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利益,保障土地配置的公平和效率。

必要性:①土地是稀缺资源(特性)②公有制的存在③土地利用外部性的存在④土地市场存在失灵现象

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手段

土地规划,地租地价,土地供给量,土地收益分配

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

(1)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针,努力实现土地,特别是耕地供求的动态平衡;(2)控制“土地供给闸门”,参与宏观经济调控;(3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4)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5)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新体制,新机制;(6)健全法制,依法行政,实现土地管理秩序的根本好转。(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及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开发、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土地权属管理

土地权利的概念:指权利人按照法律规定直接支配土地的权利

土地权利的四项基本权能:

1.占有:指对土地进行实际支配和控制的权利

2.使用:指土地使用者依法对土地进行实际利用和取得收益的权利

3.收益:依据法律和契约取得土地所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权利(土地所有权标志)

4.处分:土地所有人依法处置土地的权利(土地所有权的核心)

A事实上处分:对土地进行实质性的变形如平整B法律上处分:如使用权转让,抵押等

土地所有权所有

集体所有

土地产权体系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

集体土地使用权

土地他项权利土地抵押权...土地租赁权

土地产权的基本特征(1)具有排他性;(2)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3)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4)土地产权的相对性。

土地权属管理的容a依法确认土地权属——土地申报、调查、审批、登记b 依法管理土地权属变更——土地所有权变更(征用集体土地);土地使用权变更(划拨、出让、转让、赠与、继承等)c 依法调查、处理土地权属纠纷d 依法查处土地权属面的违法行为

土地所有权

1.概念: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核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是指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受法律保护和限制的排他性的专有权利

2.容:A土地占有权B土地使用权C土地收益权D土地处分权

3.特征:A土地所有权是一项专有权B排他性C具有追及力

土地他项权

1.抵押权

2.租赁权

3.相邻权

土地使用权

1. 概念:土地使用权是指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在法律所允的围对依法交由其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以及依法部分处分的权利

2.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客体是依法提供给单位和个人使用的国有土地,容是国有土地使用权主体在依法行使土地使用权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3. 农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客体是使用权主体依法取得的承包地、自留地、自留山、宅基地和农村建设用地,容是集体土地使用权主体在行使土地使用权过程中依法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4. 土地使用权的法律特征:①主体广泛②稳定性③土地使用权不涉及矿产,文物,埋藏物

确定土地权属

1.概念:狭义的指依法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他项权利的归属

广义的不仅包括主体还包括客体和容

2.意义:①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②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④促进土

地合理利用⑤维护社会稳定

3.容:依法确认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他项权利

4.土地确权和土地登记的关系:

5.在确定所有权上存在的两个问题:①确定土地属于所有还是集体所有②集体所有需要确

定是哪一个农民集体所有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确认

1.取得式

a有偿取得式:土地使用者通过向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以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

有偿式还包括: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土地使用权出租等。

b无偿取得式:土地使用者在没有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国有土地使用费的情况下,由通过行政划拨的式而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

c依法承包经营取得——单位或个人可以依法承包经营国有土地,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

d.依照法律、政策规定取得

2.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①为公共利益需要使用土地的②为实施城市规划进行旧城区改建,需要调整使用土地的③土地出让等有偿使用合同约定的使用期限届满,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期或者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④因单位撤销、迁移等原因,停止使用原划拨的国有土地的⑤公路、铁路、机场、矿场等经核准报废的。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管理

1.概念: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指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转让

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2.特征:a广泛性b有偿性c计划性

3.出让的基本原则:a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原则b平等、自愿、有偿、诚信原则 c.

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原则d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原则

4.土地使用权出让期限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式

概念:国有土地的产权代表采用一定的形式和程序将国有土地的使用权确认给土地使用者。出让式:

(1)协议式出让:指土地使用权的有意受让人直接向作为出让的土地所有者提出有偿使用土地的愿望,由出让与有意受让人在没有第三人参与的条件下通过谈判、协商达成出让土地使用权一致意见的式。

(2)招标式出让:是指在规定的期限以,由符合招标条件的单位或个人,以书面投标形式,竞投某宗地块的土地使用权,由招标人择优确定土地使用者的出让式(3)拍卖式出让:按指定时间、地点,在公开场所出让用叫价的法将土地使用权拍卖给出价最高者(竞买人)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管理

1.概念: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以出让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在民事主体之间再转移的

行为,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

2.基本形式:出售,交换和赠与

3.转让条件:(1)以出让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转让,需按照出让合同约定已经支付全部土

地使用权出让金,并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

(2)以划拨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转让,需取得《国有土地使用证》,经批准补办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缴纳完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4.转让容:(1)权利、义务的转移: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合同中载明的权利、义务随之

转移给新的受让人。(2)地上建筑物、附着物的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其地上的建筑物、其他附属物随之转让。(3)使用期限:合同规定的年限-原使用者已使用的年限(4)转让价格:若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低于市场价格的,市县人民政府有优先购买权;若市场价格不合理上涨,市县人民政府可采取必要措施,平稳价格;土地使用权与地上建筑物、其他附属物一同转让的,其价格应分别评估,一同支付。

5.转让时若需要改变土地用途,必须经土地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审批,并调整出让金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租管理

1.概念:合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民事主体将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全

部或部分提供给他人使用,承租人为此支付租金的行为

2.租赁形式:协议,指标,拍卖

3.

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抵押管理

1.概念:土地使用权人以土地使用权作为履行债务的担保,当土地使用权人不能按期履行

债务时,债权人享有从变卖土地使用权的价款中优先受偿权的债务担保形式。(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是抵押的前提)

2.期限:

3.作用:促进资金融通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确认与流转管理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确认

1.所有权实质:农民集体对属其所有土地的共同共有关系

2.使用权确认: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建设用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

3.确认流程:审批-审核-登记-核发证书-确权

4. 所有权收回: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

①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转为国有土地

②因组织移民、自然灾害等,农民成建制集体迁移后不再使用,转为国有

③依法征收农民集体土地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

(1)含义:农村集体农用地使用权流转,指属农民集体所有的农、林、牧、渔用地使用权在不同使用者之间的流动和转移

(2)背景:①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②城镇化水平提高③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需要④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经营需要

(3)意义:①提高农业生产效益②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③促进农民收入增长④增加农业资金投入⑤发展土地经营规模

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

应具备的条件(1)前提条件:当地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转移

(2)必备条件:土地产权明晰3)法律保证:完善的法律法规(4)技术支持:农村土地分等定级、价格评估

措施:①开展农村集体土地产权调查②开展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登记并颁发土地产权证③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④正确引导和调控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流向⑤建立合理的农

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收益分配制度⑥建立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支持、保障体系

土地征收

1.概念:指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2.土地征用与土地征收:共同点:①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②经过法定程序③依法给予

补偿区别:土地征收——所有权改变

土地征用——使用权改变

3.土地征收的特点:a 公益性b强制性c有偿性d程序合法性

4.被征地农民安置途径:

5.征收程序:预报预审--申请用地--组织现场勘察--下达测量通知书--拟定案--批前公告和确

认--上级审批-批复--实施--颁发建设用地批准书

6.征地补偿

(一)征地补偿费由下几项构成: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

社会保障费用、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拆迁补偿费

(二)征地补偿费的标准:制定征地补偿费标准的原则是使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不因

征地而降低,使被征地农民的长远生计有保障。

⒈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6至10倍。年产值按

被征收前3年的平均年产量和规定的价格计算。

⒉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偿费,按照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计算。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数,

按照被征收的耕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收单位平均每人占有耕地数量计算。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至6倍,但是,每公顷被征收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被征收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15倍。

⒊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地

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规定

7.征收土地与农用地转用审批

土地征收国务院批准权限

(1)基本农田

(2)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的

(3)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

农用地专用国务院批准权限

(1)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占用农用地的

(2)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城区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其他城市及国务院指定的其他城市扩用地

8.征地出现的问题

A 征地面积过大B征收补偿费用标准过下C征地过程中行政权乱用D地政府挪

用,截留,拖欠征地费,侵占农民权利E安置不落实,被征地农民长远生计没有保障9.征地制度改革

A格鉴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围B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合理确定征地补偿标准C拓宽安置渠道,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社会保障问题

五.城市土地市场管理

加强城市管理原因

1.土地资源流失浪费,重盲目开发区热

土地管理学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 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 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 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各个分目标要与县土地管理目标相结合,各个目标尽可能数量化,便于考核。土地管理目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现的可能性。 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应是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的满足人们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2、结合我国实际,比较不同模式土地管理组织结构的利弊。 答:按管理目标和职能范围,世界土地管理组织模式可划分为三种模式:集权、分权,混合模式。 1、集权模式 含义:指国家依法设立的土地管理行政机构,统一管理全国的土地和城乡地政。特征:1、统一全国土地管理一切业务; 2、程序较多,办事效率可能低下:各用地部门报批---土地管理机构审查---供地---监督执法; 3、权利高度集中,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对区域土地宏观调控,但有可能缺乏对各部门用地的准确了解,导致整体效益受损,或出现权力寻租现象。 4、适合人多地少,土地供应压力大的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 2、分权模式 含义:根据各行业用地需要,由各职能部门分别建立土地管理机构,分别管理本系统、本部门所使用的土地。 特征:1、土地管理权力分散到各部门,容易形成圈地运动; 2、土地管理权力分散到各地方政府; 3、程序简单,有可能提高部门土地办事效率; 4、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大背景下,此种模式日益衰微,仅有些特殊部门采用; 5、欧洲发达国家通行。 3、混合模式 含义:指国家依法统一管理和部门依法分别管理相结合模式。即国家设置统一管理全国土地的职能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用地关系,系统研究、制定和实施国家统一的土地政策、法规、规章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计划,统一管理城乡地政等,并在这个前提下,明确各用地主管部门分工负责管理土地的职责和职权。

土地管理学总论

第一节人本管理原理 1.人本管理的概念 土地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预定目标,对土地利用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地的关系施加影响的过程。整个管理过程包括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管理环境三个要素。 人本原理,就是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 2.行为原理 管理学所指的行为,是指人们由意识所支配的、具有内在动机的、有意义的行动。行为是人们思想、感情、动机、思维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是受人的动机支配的,人的动机又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这就是人的行为规律。 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来进行管理,这就是管理的行为原理。 需要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渴求和欲望,它包括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和各种高层次的人生需要。马斯洛5种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通常,需要分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三种。 世界观是调节人们需要的重要因素,通过世界观的调节,就构成人们的思想,思想则支配人们的行为。 动机是指人自觉追求一定目的的自觉愿望或意图,是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推动和维持人的定向活动的主观心理倾向和心理要求。 行为的动机常常是多个,从而形成动机结构,其中,决定人的行为最强有力的动机称为优势动机。优势动机不是固定不变的。 3.动力原理

管理需要动力,有了动力才能推动管理,这就是所谓的管理动力原理。 动力通常分为物质动力、精神动力和竞争动力三种。 物质动力: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因此物质动力是根本的动力。 精神动力:精神动力是产生于追求精神上、心理上、事业上得到满足的内在动力。精神动力是比物质动力更高层次的动力。 竞争动力:竞争动力产生于竞争各方表现出来的差距,当竞争一方发现差距后,就会产生一种驱动力,促使人们奋发图强,急起直追,改变落后状态。竞争动力产生于公平的竞争环境。 期望理论:一种行为的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期望对行为者的吸引力。公式:激励力=预期价值×期望概率。要注重差别化奖励的激励效果。 第二节系统管理原理 1.系统管理的概念 任何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 系统是由许多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部分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如何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优化,称系统分析。系统分析应用的科学技术是系统工程,系统分析的指导思想是系统理论。 在现代管理中,管理的对象总是处在各个不同层次的系统中,它们既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又与其他系统发生联系,同时还处在一个更大的系统范围之内。为了实现最优化管理,必须进行系统分析,这就是管理的系统原理。 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

(完整版)土地管理学试卷5

土地管理学试卷5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或多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 1.5分,共15分) 1.地价是地租的资本化,是的购买价格。 A.土地 B.土地所有权 C. 土地权利和收益 D.土地使用权 2.权重是指。 A.权利的重要性 B.评价因素对评价目标的重要程度 C. 小于1的数字 D.大于1的数字 E.等于1的数字 3.土地肥力从形成看可分为 A. 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B. 经济肥力和人工肥力 C. 自然肥力和经济肥力 D. 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 4.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土地的稀缺性和经营权的垄断 B.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C.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D.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5.根据《土地管理法》,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建设的,由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 A.县级人民政府 B.各级人民政府 C.县级土地管理部门 D.以上都不对 6.土地管理的核心是。 A.地籍管理 B.土地权属管理 C.土地利用管理 D.土地市场管理 7.土地登记的主要内容中的“分摊面积”是指土地使用者在面积中应分摊的面积。 A.共有使用权 B.土地使用 C.土地所有 D.建筑总 8.征用基本农田以外的非耕地35hm2的,其审批部门是。 A.国务院 B.省级人民政府 C.市人民政府 D.所在地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 9.外商投资企业用地方式取得。 A.必须通过出让 B.可通过划拨 C.必须通过划拨 D.以上答案都不对 10.在城市人口(指市区和郊区的非农业人口,下同)为100万以上的城市,每征用1公顷菜地,缴纳: A.105000~150000元;B.75000~105000元; C.45000~75000元;D.50000~80000元。 二、多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答案,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答案选错或未选全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0分) 1.城市土地市场组织结构包括: A.土地市场主体组织B.土地市场行政组织C.土地市场中介组织D.土地市场调控组织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

土地管理学复习 名词解释 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2.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核心,最重要的问题。 3.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4.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为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4.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或应缴的报酬,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5.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容的综合措施。 6.地籍档案管理是将经过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 7.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 8.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9.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和制度化体系。 10. 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 11. 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2.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具有垄断性。 13.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14.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试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15. 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 16.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土地利用的原则:生态平衡原则,最大经济效果原则。 17.土地利用管理:国际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18..耕地:指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特点:利用周期短,对自然条件要求严格,集约利用程度高,具有永续利用性能。 19.土地:土地是自然历史综合体,土壤、气候、地貌、水文、岩石、植被都是土地的组成 部分,它们附着于地壳,构成土地整体。 20.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利益的那部分土地。 21.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土地的自然供给:土地的自然供给即自然所实际供给的各类土地数量,就某一区域或全世界来说,是固定不变的,是毫无弹性的。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 分,共15 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 分,共20 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 、、、、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 分,共10 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 B 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C. 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ft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 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 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 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 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 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 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土地管理学 复习资料.

《土地管理学》习题 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 一. 填空题 1. 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指作为财产,具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权)意义。 2. 功能和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等几个方面。 3. 为生产三要素,尤以土地与劳动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 4.土地与其他生产资料一样具有两重性,它一方面是 产资料,另一方面还是土地关系的客体。 5. 6.土地管理的主体是 地与地之间的关系。 (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土地利用。) 7. 理。

8.土地管理目标按管理层次的不同, 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 (土地管理目标按实现时间的幅度,又可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年度目标。) 9.土地管理的原则: 经济、社会三效益的统一原则;3. 坚持依法、统一、科学地管理土地的原则 10 11.1998年,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由地矿部、土地局、海洋局、测绘局4个单位组建成国土资源部,建立相对集中的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并对它们的职能作了相应的调整。 12.土地管理的方法有 二. 名词解释 1.土地: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面,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人类活动的成果。 2.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 3.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4.▲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 1、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 答: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化。所以,早管理系统中,要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运用动态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将三者统一起来就需要通过管理,是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有规律的,要使管理具有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 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各个分目标要与县土地管理目标相结合,各个目标尽可能数量化,便于考核。土地管理目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应是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的满足人们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3、结合土地管理实际工作,描述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并提出建议。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陆红生版) (根据上课笔记做的) 一.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概念:土地是指地球陆地和水面的总称,是有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和人类社会历史综合体。 相似概念:1.土地与土壤:土地-生产力,土壤-肥力 2.土地与国土:国土-是一国的版图,包括资源与环境 3.土地与景观:景观-自然因素,土地-经济和社会因素 特性:1.土地是自然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质量差异的普遍性; 5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6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7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功能:1负载功能,2养育功能,3仓储功能,4提供景观的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 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1.土地类型多样 2.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 4.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资源地区匹配失衡) 5.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二.土地管理及其发展 管理:1.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有效的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综合性活动。 2.管理是管理者的一种主动、积极的、有计划的活动,其运作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社会制度、人口状况、经济体制与政策、文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法制状况等。 3.管理是人类社会基本活动之一 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的职能: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等。 土地管理的本质: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我国土地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建国后的土地管理: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1950年《中华全国土地改革法》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a.初步建立新中国的土地使用制度 b.初步建立新的地权制度相适应的地籍管理体系

土地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土地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土地:土地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 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3、土地的功能:负载的功能、养育的功能、仓储的功能、提 供景观的功能、储值和增值的功能。 4、土地两重性:社会物质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土地关 系的客体。 5、土地的基本性质: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利用的 永久性。 6、土地的经济供给是以土地的自然供给为基础的,在土地资 源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7、人口猛增和耕地锐减是造成粮食和环境两个问题的直接原 因。 8、土地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 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 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 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 性活动。 9、土地管理学的基本任务是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来研究和阐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的规律,以达到平衡土地供需矛盾,取得更 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10、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 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四大部分。 11、一般认为,通过市场机制,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 在市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有效运行,甚至不起作用,即 市场失灵。原因:公有土地资源和公共产品的存在、土地 利用的外部性、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性、土 地投机行为。 12、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及土 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利益,保护、开发、合理利用土 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土地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 的关系的原则,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统一的原则,坚持依法、统一、科学的管理土地的原则。 14、地籍是指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 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15、地籍的作用: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为维护土地产权 权益提供基础资料、为改革与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提供基础 资料、为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等提供基础资料。 16、地籍的分类:根据作用: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

土地管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土地管理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土地用途管制 2、基本农田 3、土地征收 4、土地统计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6、地籍调查 7、土地利用管理 8、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 9、土地 10、城市土地储备制度 1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2、宗地 13、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14、土地登记 15、土地管理 16、土地权属管理 17、地籍 18、土地征收 19、地籍档案管理 20、土地使用权抵押 二、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即 和。 2、国家实行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 “”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 3、地籍是指记载土地的位置、、数量、、和

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含图)。 4、地籍调查的基本单元是。 5、“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耕地保有量必须保持亩。 6、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收前年平均年产值的倍。 7、《土地管理法》对闲置、荒芜耕地的规定中,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连续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 8、我国商业用地使用权出让期限是年 9、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方式有、、和挂牌。 10、《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十二条规定:“采取双方协议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出让金不得于按国家规定所确定的最低价。 11、《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条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年。 12、《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第二章第九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的基本农田应当占本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面积的以上。 13、“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耕地保有量必须保持亩。 14、从整理的对象来判别,土地整理包括 和。 15、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公顷的由国务院批准。 16、2010年,第二十个全国土地日主题:。 17、《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明显于市场价格的,市、县人民政府有优先购买权。 18、每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年平均年产值的 倍。 19、土地权属管理的首要任务 是。 20、土地管理的方法有:、、、。 21、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方式有:、、

土地管理学 第五章课后思考题

第五章课后思考题作业 1、简述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及土地使用权的涵义。 答: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表明土地这一生产资料的分配问题,谁应当享有土地所有权及其责、权、利。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制基本上属于两大类型:土地私有制和土地公有制。土地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土地所有权,即土地所有者对其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我国现阶段的土地所有制度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分为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 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是指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对依法交由其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以及依法部分处分的权利。土地使用权是我国土地使用制度在法律上的具体表现。 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核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律形式表现,是土地所有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使用和处分其土地的权利。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者拥有的、收到国家法律保护和限制的排他性的专有权利。土地所有权包括土地占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收益权和土地处分权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2、简述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的区别和管理。 答:一、城镇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权分两种:一是根据国家建设需要,将城市规划区内的国有土地,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有偿让与用地单位使用。 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方式有:以协议方式出让、以招标方式出让、以拍卖方式出让。 二、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在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民事法律关系。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基本形式有出售、交换与赠与。 土地使用权的特征:1)土地使用权转让是发生在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人之间进行的民事活动。2)土地使用权转让只是转让一定年限的国有土地使用权,所有权仍属于国家。3)土地使用权转让时,原受让人同时转让了该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新的受让人成为出让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新的承受者。4)土地使用权与其地上建筑物。附着物在转让时不可分离。 三、土地使用权出租是指合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民事主体将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其它附着物全部或部分提供给他人使用,承租人为此而支付租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出租的特征:1)土地使用权出租与土地使用权转让一样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2)土地使用权出租是出租人在保留土地使用权的前提下,把部分土地使用权能租赁给他人使用,并收取租金,不发生作为物权的整个的转移。3)出租地块必须是合法取得且法律允许出租的地块。4)土地使用权出租后,出租人仍需要继续履行出让合同规定的任务。5)土地使用权出租主体是通过出让

土地管理学复习

20土地管理学复习 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2.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核心,最重要的问题。 3.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土地产权基本特性:(1)具有排他性;(2)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3)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4)土地产权的相对性。 4.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为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 5.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或应缴的报酬,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6.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容的综合措施。 7.地籍档案管理是将经过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 8.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 9.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10.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和制度化体系。 13. 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 14. 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5.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具有垄断性。 16.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17.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试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出让工作程序程序:1市县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土地出让计划会同有关部门拟定的地块的征地、拆迁安置方案、土地使用条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查2按照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权限,经由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审查后,报人民政府批准 3经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土地管理部门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正式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依法办理使用权登记手续,核发土地使用证 19.土地征收补偿与安置标准:构成: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社会保障费用,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拆迁补偿费。 20.土地与人口、环境是什么关系? 人地关系也是土地供需平衡关系的重要体现。因土地数量有限、而人口的数量在一定阶段都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变数。土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亦称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它取决于自然条件,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等。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生产力越低,土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越小,反之则越大。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巳日渐成为世界性的突出矛盾之一.土地与环境、生态的关系,

土地管理学复习思考题解答(定)

《土地管理学》复习提要解答 第一章绪论 第一部分土地 1.什么是土地? (1)土地的一般概念:从对土地利用和管理角度,可以把土地的定义概括为,土地是地球表层的陆地部分,包括内陆水域和滩涂。 (2)土地的自然科学概念,从土地的自然科学研究出发,认为土地是指陆地及其空间的全部环境因素,即指地球表面的一个特定区域,其特性包括与这一区域上下垂直的生物圈的相对稳定或可以预见的,周期循环的所有的属性,以及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结果。 (3)土地的经济学概念,经济学上的土地定义是自然赐于人类的资源、资产,既包括自然资源,又包括人类劳动而形成的资产,其范围为陆地(包话水)的以上和以下的三维空间范围内的全部资源。 2.土地与土壤、国土、土地资源有什么区别? 土地和土壤不是一个概念,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地的含义要比土攘广泛得多。土壤只是土地表层的附属物,人力可以搬动土壤,却无法搬动土地。 严格地说,土地与国土也不是一个概念.国土是指一国主权管辖内的版图,就其广义而言,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大陆架以及它的下层和上空。 土地和土地资源也是有区别的,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为人类所利用,用以创造财富——产生经济价值的这部分土地。 目前人们还很难断定,哪部分土地是绝对不能利用,不能为人类创造财富,绝对无经济价值的,所以,土地和土地资源在习惯上是通用的。 3.土地与人口、环境是什么关系? 人地关系也是土地供需平衡关系的重要体现。因土地数量有限、而人口的数量在一定阶段都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变数。土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亦称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它取决于自然条件,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等。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生产力越低,土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越小,反之则越大。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巳日渐成为世界性的突出矛盾之一. 土地与环境、生态的关系,是指土地生产力的保护和破坏对共它环境条件,甚至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 4.什么叫土地的两重性?它对强化土地管理有何理论指导意义? 土地具有两重性,既它不仅是生产资料,而且是构成社会土地关系的客体.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在被人类利用的过程中,总要反映出一定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某种生产关系,包括:占有、使用、支配和收益关系。土地的占有.使用关系任何时候都是构成社会土地关系的基础,进而反映了社会经济的性质。 指导意义: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既反映了进行土地分配和再分配的客观必要性,也是进行地权管理,调整土地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土地关系的调整,体现了土地管理的阶级性质。 5.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只有哪些不同于其他生产资料的特性?它对土地管理有何指导意义? (1)土地是自然本身的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3)土地的永久性,(4)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土地管理学总论》试题及答案

(9105)《土地管理学基础》网上作业题 及答案 1:[单选题]4.栅格格式表达空间数据的缺点: (). A:数据存储量大 B:难以描述边界复杂、模糊的面状地物 C:数据结构复杂 D:多种地图叠合分析较困难 参考答案:A 2:[单选题]3.以下哪项是城镇国有土地流转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共同的形式:(). A:出让 B:转让 C:入股 D:“四荒”拍卖 参考答案:B 3:[单选题]2.下列关于土地分等定级采用的"等"和"级”两个层次划分体系说法正确的是( ). A:城镇土地等反映全国城镇之间的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 B:城镇土地级的顺序不在城镇内部统一排列,不同城镇的土地级别具有可比性。 C:农用地等别在全省范围内不具有可比性。 D:农用地级别在市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 参考答案:A 4:[单选题]1.在土地管理系统中()是核心。 A:地籍管理

B:土地权属管理 C:土地市场管理 D:土地利用管理 参考答案:D 5:[填空题]4.地价指数按不同的基期可以分为和。 参考答案:4.定基地价指数、环比地价指数 6:[填空题]3.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行政区域划分为、、、 和五个层次。 参考答案:3.全国、省(区)、地(市)、县(市)、乡(镇) 7:[填空题]2.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和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参考答案:2.开发、利用、整治、保护 8:[填空题]1.土地管理的职能包括、、。 参考答案:1.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 9:[论述题]2.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的关系。 参考答案:2.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在征收的过程中,就是将待征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转变为国有土地所有权的过程。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土地征收后会发生土地所有权的转变,而土地征用只是土地使用权的改变。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都要经过法定程序;都要依法给予补偿。10:[论述题] 1、城镇土地定级的技术路线。 参考答案: 1. 准备工作 ↓ 资料收集 ↓ 定级因素选择与权重测定 ↓ 因素作用分的计算 ↓ 单元划分与单元总分值的计算 ↓ 土地级别初步划分↓ 级差收益测算

土地管理学 复习笔记

《土地管理学》要点 一、土地的概念、土地的特征和功能 1.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人文要素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 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土地资产是指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价值。 3.土地的功能:土地具有承载性功能、养育性功能、仓储性功能、提供景观的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等基本功能。 二、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 土地类型多样;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 三、土地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及主要内容 1、什么是土地管理 土地管理又称地政管理。它是指一个国家运用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对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实施的各种管理措施的总称。 2.土地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1)目标----宏观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 中观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既要与国家目标相衔接,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 微观目标: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可分解为部门目标。 (2)任务----加强耕地保护,实现耕地动态平衡;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加强土地市场管理;健全法制,依法行政。 四、地籍与地籍管理 1.地籍的概念:是区域内反映土地的位置、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也称土地广籍。 2.土地调查(1)含义:地籍调查是国家科学方法,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以图、簿示之,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 (2)目的:——核实宗地的权属和确认宗地界址的实地位置,并掌握土地利用状况; ——通过地籍测量获得宗地界地点的平面位置,宗地形状及其面积的准确数据,为土地登记、核发土地权属证书奠定基础。 3.城镇土地分等定级,农用土地分等定级。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是对城镇土地适宜性的评定,也是对城镇土地资产价值进行科学评估,其等级是提示城镇不同经济条件下,土地价值的差异规律的表现形式。 农用土地分等定级则是对农用土地质量或者对其生产力大少的评定,也是通过对农业生产条件的综合分析,对农用土地生产潜力及其差异程度的评估工作。 4.级差地租:由于土地肥力的不同,所产生的土地质量和差异,从而影响土地生产率。 这种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异和土地位置不同,是产生级差地租的自然条件,所以说级差地租是产生土地等级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级差地租1:等量劳动投放在不同等级的等量土地上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2:在同块土地上连续投入等量资本所产生的生产率的差

《土地管理学总论》试题及标准答案

《土地管理学总论》试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9105)《土地管理学基础》网上作业题 及答案 1:[单选题]4.栅格格式表达空间数据的缺点: (). A:数据存储量大 B:难以描述边界复杂、模糊的面状地物 C:数据结构复杂 D:多种地图叠合分析较困难 参考答案:A 2:[单选题]3.以下哪项是城镇国有土地流转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共同的形式:(). A:出让 B:转让 C:入股 D:“四荒”拍卖 参考答案:B 3:[单选题]2.下列关于土地分等定级采用的"等"和"级”两个层次划分体系说法正确的是(). A:城镇土地等反映全国城镇之间的土地质量的地域差异 B:城镇土地级的顺序不在城镇内部统一排列,不同城镇的土地级别具有可比性。 C:农用地等别在全省范围内不具有可比性。 D:农用地级别在市级行政区内具有可比性。 参考答案:A

4:[单选题]1.在土地管理系统中()是核心。 A:地籍管理 B:土地权属管理 C:土地市场管理 D:土地利用管理 参考答案:D 5:[填空题]4.地价指数按不同的基期可以分为和。 参考答案:4.定基地价指数、环比地价指数 6:[填空题]3.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行政区域划分为、、、 和五个层次。 参考答案:3.全国、省(区)、地(市)、县(市)、乡(镇) 7:[填空题]2.土地利用管理是国家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和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参考答案:2.开发、利用、整治、保护 8:[填空题]1.土地管理的职能包括、、。 参考答案:1.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 9:[论述题]2.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的关系。 参考答案:2.土地征收是指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土地征用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批准权限批准,并依法给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补偿后,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收归国有的行政行为。在征收的过程中,就是将待征土地的集体所有权转变为国有土地所有权的过程。二者的区别表现在:土地征收后会发生土地所有权的转变,而土地征用只是土地使用权的改变。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都要经过法定程序;都要依法给予补偿。10:[论述题] 1、城镇土地定级的技术路线。 参考答案: 1. 准备工作 ↓ 资料收集 ↓ 定级因素选择与权重测定 ↓ 因素作用分的计算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