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文库佛学系列:山西繁峙岩山寺壁画

国学知识文库佛学系列:山西繁峙岩山寺壁画
国学知识文库佛学系列:山西繁峙岩山寺壁画

国学知识文库佛学系列——

山西繁峙岩山寺壁画华夏文明是人类最伟大的文明,没有之一!

佛学自汉传入,在国学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佛学知识点

“山西繁峙岩山寺壁画”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山西繁峙岩山寺壁画

佛教绘画。

位于山西繁峙县岩山寺文殊殿,系金代所绘,作者为王逵等。

以西壁保存最为完好。

该壁画描绘释迦牟尼一生事迹,其内容虽为宣传佛家教义,但所描写的富廷城阙和各色人物的穿戴衣冠服饰,生动地反映了金、宋时代的社会生活和当时的典章制度。

尤其是所绘释迦牟尼为太子时,所见民间生、老、病、死的各种场面,正是当时社会人民苦难生活的缩影。

西壁左上方所画市井生活,亦是世俗的写照,如酒家的酒帘上写着“野花攒地出,村酒透瓶香”;楼上坐满了饮酒之徒,杂以卖唱说艺者;楼外商贾、行人云集往来,宛如张择端之《清明上河图》。

东壁为佛本生故事,写须阇提太子割肉孝养父母等故事,虽宣传佛教的因果报应,但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动人场面。

东壁的界画,则施加沥粉堆金的装饰,较为富丽堂皇。

北壁绘五百商人航海遇难遭罗刹女营救事。

南壁绘殿台楼阁和供养人,十分精细。

壁画的构图严谨,笔力刚劲,人物神态逼真,建筑瑰丽堂皇,设色浑厚典雅,既发扬了唐宋以来中原壁画富丽铺张的传统,又吸取了宋代院体画精致的艺风,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该壁画是研究我国宋金时期佛教文化的宝贵资料。

中国佛教美术

中国佛教美术 中国佛教美术源于古印度而在中国发扬光大的佛教绘画、雕塑等的总称。最初随佛教从印度传入,后来逐渐发展而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特色。晋袁宏《后汉纪》称:“初,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其形长大,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而问其道术,遂于中国而图其形像焉。“《后汉书·西域传》的记载与此略同。《佛祖统纪》等也记其事。传蔡于明帝永平初遣使赴大月氏,至永平十一年(公元68,一说永平九年),偕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时以白马驮经及白毡裹释迦立像,因在洛阳城西雍关外,建立白马寺并在寺中壁上作千佛万骑三匝绕塔图。《释书·释老志》说:”自帝令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这是中国最初自作的佛画。 渊源和发展中国佛教造像、画佛、造塔,最初都从印度传来。从印度现存佛教遗迹看,第一期的菩提伽耶,第二期的巴鲁特、桑奇都无佛像,只有佛座和佛的足迹,以表示佛的所在。第三期的阿摩拉瓦提已有雕刻的佛像与佛足迹,两者同时存在。到第四期的阿旃陀、犍陀罗只有佛像而无佛足迹,并刻有佛传。 无论造像绘画与雕塑等,都是在中国土地上发育成长的,具有中国的民族风格。初期虽曾受有印度的影响,但同一题材、内容和表现的方法都已不同。印度的佛教壁画在阿旃陀石窟中,表现不少娱乐场面,饮酒宴谈,神通游戏,菩萨人物装饰华艳,婉娈多姿,色彩鲜明,即使降魔变这样的题材,也布置得如同演剧的场景一样,使人并无畏怖之感。反之在敦煌北魏壁画中,常常阴森可怖,画出了苦行的故事,如舍身饲虎,强盗挖自等。线条与色彩,也是粗犷而强烈,看不出柔和与可亲的感情。 壁画隋唐时代的壁画,今存于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敦煌所存唐代壁画,尤为富美,色彩艳丽,人物造型,往往以当时的贵官贵嫔为范,端庄华贵,男女形貌,都甚肤丽。佛前演奏,弦管杂陈,较之阿旃陀壁画,尤或过之。敦煌莫高窟有唐代壁画与彩塑的洞窟,共207个,可分初、盛、中、晚四期。其重要的洞窟,如初唐的220窟,造于贞观十六年(642),盛唐的第335窟,造于垂拱二年(686),第130窟和第172窟,造于开元、天宝年间。中唐的112窟,晚唐的第156窟(此窟为张议潮建,窟外北壁上有写于咸通六年的《莫高窟记》等,都存有辉煌灿烂的作品,可为唐代佛教美术的代表。这些洞窟壁画,虽出于无名画家之手,但是研究它的作风,应该说是与吴道子、阎立本诸大家的作品是一致的。例如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在座前的听众,有诸王贵官,与现存的阎立本的帝王图相似。相此可以推知这些图像的画法,应有共同的渊源为当时的规范。莫高窟壁画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由于莫高窟的发展时间很长,横跨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所以记录了佛教艺术的风格演变。 唐代这些壁画,表现的题材是佛经经变故事、净土变相以及佛菩萨像等。其内容较之过去更丰富,色彩也比较绚丽,表现的境界也更扩大。当时最流行的是佛教净土信仰,因此净土变相在壁画中也表现得最多,约占228壁。其他如乐师净土变相,报恩经变相等,也往往采取净土变相作为主要的部分。 在净土变相中,以富丽的物质现象,描绘观想的境界。如彩缓七宝楼台、香

我国南传佛教壁画的现状分析

我国南传佛教壁画的现状分析 壁画是宗教活动中的重要赕品,是信众虔诚敬佛心理和宗教情感的产物,下面是搜集的一篇探究南传佛寺壁画现状的,欢迎阅读查看。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边疆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宗教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以“赕佛”为中心 的南传佛教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佛寺的翻修或新建上。时至今日,西双版纳、德宏一带的佛寺几乎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翻修或新建。这一过程无疑对佛寺壁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在对诸多南传佛教壁画的考察中,均能看到这样的情况:许多原有的壁画被涂盖或重画,一些年代较远、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被新的壁画所替代;新的壁画在表现形式、技法 和工艺材料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传统的矿物色颜料逐渐被广告色、油画色、丙烯颜 料所代替。虽然画面新了,色彩鲜亮了,但从艺术品质来看,许多壁画偏于媚俗、水平不高,失去了传统壁画中质朴、稚拙、自然、率真的特色。虽然就装饰美化佛寺、增加宗教场所气氛而言,这样的壁画一样能得到群众的接受和认可,但从文化和民族绘画特质的角度看,失去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使人感到可惜。 如同画家高金龙所说:“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傣族佛寺壁画的继续发展逐渐停止。并且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消亡,甚至你都来不及为它扼腕叹息。” 一、佛寺壁画保护与发展的尴尬 在面对佛寺壁画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上,文化部门大多是从历史和遗产的视角,希望能多保存一些古旧寺庙和壁画,即便修缮也应注重修旧如旧,尽量保存原有的风貌。但是,作为佛寺使用的主体的僧人和广大信徒,却较少会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来考虑问题,他们更希望将佛寺修缮一新,或建造更大、更漂亮的佛寺。 事实上,随着边疆地区经济的繁荣和生活的富裕,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地居民改善生活居住环境的愿望十分强烈。如景洪市的曼景兰,改革开放初期还是美丽的傣寨,竹楼映衬在大榕树、棕榈树、黑心树、香蕉树及稻田鱼水池中,在外人眼里别有洞天。但城市化进程使其过去的木构杆栏式民居建筑变成了砖混建筑。又如勐海县城周边及勐遮镇、大勐龙镇的诸多村寨中的民居也大都如此,原来灰黑色平板瓦构成的屋顶,皆被红、橙、赭、蓝等色彩鲜艳的筒瓦所替代。过去院子的围墙是篱笆或仙人掌等构成的生态植物墙,现在变成了与内地并无差异的砖砌院墙。橄榄坝傣族村寨,因为被作为西双版纳的重点旅游区,为了供游人参观体验,才保留一些傣族的竹楼。

佛教美术——简析阿旃陀壁画艺术

班上学号:11 姓名:陈乐怡专业:外文英语师范 阿旃陀壁画艺术 谈及壁画艺术,阿旃陀壁画艺术可谓技艺精湛,乃壁画史上之瑰宝。阿旃陀石窟以其壁画艺术著称于世,甚至被认为是印度古代壁画的重要代表。它不仅是印度人民的文化宝库,同时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广受学者的关注,特别是画家以及佛学研究者,阿旃陀壁画艺术很好地反映了印度佛教发展的历程以及世俗生活场景,由此学者可以更好地还原当时的生活状态及佛教变迁,从而对该壁画艺术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及传承。事实上,印度绘画从古时便已发展起来,但由于高温多湿的气候,流传至今的寥寥无几,而阿旃陀的壁画是例外,它不仅保留完整度高,其壁画内容也相当丰富。佛教东渐之后,阿旃陀的壁画艺术随之传入对东方佛教所曾传播的国家,并对当地绘画产生了不少影响,如中国敦煌石窟里不少的壁画真品就是阿旃陀风格的再现,它们在形式和内容上极为相近。如今,更多的学者将阿旃陀壁画艺术与其相似风格的壁画作比较,进一步总结与归纳出阿旃陀壁画的主要特征。 阿旃陀壁画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湿壁画,而是堪培拉蛋彩画,故颜色丰富多彩。但可惜的是这些壁画有些褪色遗失了,所以学者在研究此等作品时就参照了印度《爱经》注释里提到过的绘画的要求:形的区别、量、情、优美、似和色彩区别等六知,并与其它壁画特征串联起来,尽可能地还原这些珍品,为考古、宗教等研究作贡献。 对于阿旃陀壁画艺术的鉴赏,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但事实上是大同小异。如有学者认为“它是印度佛教历史变迁的缩影”,壁画艺术的繁荣是与印度佛教盛行相挂钩的,曾经佛教衰落,这些就逐渐被人忘却,直到19世纪初才被重新发现,再次引起世人瞩目。在很大程度上,我认同阿旃陀壁画确实反映了印度佛教历史的变迁,不过我认为它不仅仅表现在这种时间的联系上,而且表现在壁画所描绘的宗教内容与佛教变迁密切相关。有学者认为“阿旃陀壁画是将宗教情感寄托于世俗艳情的生活格调中,过多地塑造女性形象”;也有人认为“画面中出现大量的现实生活场景,说明为宗教服务的绘画艺术已出现世俗化倾向,虽取材于佛的生平事迹,而人物塑造只是当时印度古代宫廷生活和社会风貌的写照”甚至有人认为“阿旃陀壁画简直可以把人带回到过去的梦幻世界之中。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赞赏世俗化的观点,这些壁画中对人体性感描绘恰恰是宫廷生活的写照,夸张化的人物和场景更是使壁画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世俗化的作品更容易为世人理解,因为与之生活息息相关,同样也有利于对当时生活状态的研究探索。从中学开始,我已经初步认识过阿旃陀壁画艺术,最开始接触是在中学美术课上老师的课外介绍,通过老师对这些壁画的展示,我深深地被它们对人物精致的勾勒以及对佛祖故事的传递所吸引,而且它和中国部分壁画艺术相似,我觉得这反映了中印艺术互相影响,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一直以来贯穿在各种精神文明的发展中。而阿旃陀壁画在我看来,对于宗教的诠释以及变迁表现得淋漓尽致,果真是世界古时壁画之精华,这也是我选择阿旃陀壁画艺术来浅析的主要原因。

敦煌艺术美学——敦煌壁画之佛教本生故事画

敦煌艺术美学——敦煌壁画之佛教本生故事画敦煌艺术美学——敦煌壁画之佛教本生故事画摘要: 关键词: 敦煌——世界艺术的宝库,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之地,从西汉初年佛教由张骞从西域带入中原开始,敦煌就成为了东方艺术的明珠,莫高窟是那里的珍宝,所珍藏的艺术珍品是中外交流的瑰宝,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有"人类文明的曙光"之称,是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敦煌壁画作为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非常丰富,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是一座博大精美的民族壁画艺术宫殿,多以佛教题材为题材,和其他宗教艺术一样,都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其中的故事画就是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的简洁的、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笃信朝拜,让群众在看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敦煌石窟与石窟的壁画 敦煌艺术主要表现在石窟艺术,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石窟寺之一,它虽然是佛教的产物,但窟内丰富精致的壁画和彩塑,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的文化产物,莫高窟艺术还反应了我国古代艺术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接受佛教的艺术而获得的发展和提高。敦煌石窟艺术的发展,展现了我国民族绘画传统艺术的不朽成果,它是我国古代艺术匠师们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民族艺术遗产的宝库。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莫高窟展现存壁画45000多平方米,其内容非常丰富,是一座巨大而精美的民族壁画艺术的大殿堂。敦煌壁画题材内容可以分为十类:?佛、菩萨、弟子等佛教偶像画,?天龙八部、外道等佛教护法神怪

《天上人间——宗教壁画》教学设计

《天上人间——宗教壁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为代表的石窟寺佛教壁画遗存、题材内容、艺术价值。2.佛教壁画重要题材举例;佛传故事的“夜半逾城”佛本生故事中的九色鹿王本生;经变题材中的“西方净土变”。这些异域的宗教题材内容,在中国古代壁画创作中是如何被理解和表现的其艺术成就。3.元代永乐宫道教壁画继承了唐宋以来壁画创作经验,成功地创作了三清殿气象恢宏的朝元图和连环画形式的道教神仙吕洞宾与王重阳的画传。 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古代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中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典型作品的介绍,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壁画的丰富内容和艺术成就。 通过鉴赏典型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达 到开阔眼界、拓展思维、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讲清楚佛教石窟寺壁画各种题材,如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故事、藻井图案等在石窟寺内的布局、相互关系,

体现的宗教意义。宗教美术中,佛教美术居于主导地位,道教美术作品比较少,在表现形式上也受佛教美术影响,而道教儒教思想和一些美术表现手法也对佛教美术产生影响,在后期发展中出现“三教合一”的造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候 二、导入: 今天我们共同鉴赏第十一课《天上人间--宗教壁画》。 在讲课前我们大家先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宗教有哪几种大家一起说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这些教派的产生都是受当时社会影响,战乱连连,民不聊生,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摆脱苦难人们信仰各自尊崇的宗教来寻找一种精神寄托。 佛教道教基督教 壁画:是绘在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的图画。 那么表现记录宗教题材的绘画作品除了纸、绢等形式之外还有壁画。今天我们欣赏的《天上人间--宗教壁画》只是冰山上的一角,希望通过今天的欣赏,同学们能对宗教壁画有所思考 三、授新课: 戈壁滩上的艺术画廊--敦煌莫高窟壁画 它是保存了从十六国到元代近千年的佛教题材的壁画。

中国佛教叙事性壁画的构图形式及其内蕴理念

103 ART&DESIGN 2005年陆月?总第 146期 图形式主要受到过三种壁画构图形式的影响,体现为三种文化形态相互错综的现象,从而蕴藏了丰富多元的理念内容。 关键词:壁画 构图形式 内蕴理念 壁画的构图形式显示出创作主体之创作意念的美学品格。此意念绝非一系列与题材相应之具体物象在画面上的空间排布,而是蕴藏着主体对世界之真实存在的深层理解及灵魂诉求。肯定这一观点,将有助于我们在接受壁画时,拓展思维境域,领略更为深厚而成熟的美学意蕴。本文试图通过考查实例,探索中国佛教叙事性壁画构图形式之模式,及其内蕴于诸形式中的理念内容。 印度原始佛教叙事性壁画的构图形式及其内蕴理念在中土产生了深远影响。以《鲁鲁鹿本生》为例,该图以九色鹿本生为题材,是著名的巴尔胡特围栏立柱上的圆形浮雕图像,刻画了九色鹿本生的三个故事情节:在画面底部,鹿驮起溺水者,游向岸边;在画面右侧上部,溺水者指点鹿的处所,国王搭箭射鹿;在画面左侧,鹿跪立在国王面前诉说,国王合掌礼鹿。 该图之构图形式饱含深厚的原始佛学理念。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画面的构图形式呈现为一圆形。此圆以画面底部为起点,逆时针旋转,通过终点与起点的重合,最终构成一个闭合的圆。这起码说明两点:第一,构图形式的均匀分布恰是因果缘起的写照。构图形式采用了均匀分布原则,每一场景的占有空间在画面中的比例一致。一图三景,三景将一图的面积平分。这种平分几乎是一种严格限定,每一场景所占空间并无“逾越”。故事中每一情节存在的意义,对于故事得以形成而言,比重是均衡的。换句话说,画面所呈现出的是一种前后关联的因果链。因果是原始佛学立基之本。因果的存在、性质以及向度一定是具连贯性和相互映衬的,佛陀所做的一切正是在证悟这因果的缘起空性,启发众生拔离于因果,以求解脱。因果缘起这一原则在该图的构图形式中得以体现。第二,构图形式的循环性乃践履佛法的表征。此圆形是闭合的,首尾衔接;起点亦即终点,终点亦即起点,无始无终,亦始亦终。连续性情节的 断循环的圆。原始佛学尚法,佛陀涅

浅谈中国古代寺观壁画发展历史(一)

浅谈中国古代寺观壁画发展历史(一) 【论文关键词】中国古代壁画佛儒道 【论文摘要】整体而言,中国寺观壁画的大势所趋和根本形态,自始至终,或是属于佛系的,或是归于道脉的,或是表现为佛道合流的。若就中国寺观壁画的演变和发展,秦以前是萌芽期,汉以后至唐以前是发育期和成长期,有唐一代则是辉煌期,宋元时代属于烂熟期,明代进入衰退期,清代便逐渐归入终结期了。 在佛、道两教产生并兴起之前,中国曾有原始宗教.也有与之相应的文化风俗和艺术表达。至于比较简单的墙壁涂鸦,以及稍微讲究的祭祀美术,都曾是颇为常见的。据史料推测,上古所谓“宫墙文画”,其中即有“准宗教壁画”抑或“类宗教壁画”之雏形与样式。 一般认为,夏代是神州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此时已有鬼神思想生成。《尚书》中记载已有“筑倾宫、饰瑞台”之事。据此推想,其建筑壁画似乎已经初具规模了。 夏王朝的壁画,无有留存,寡于研究,所以难以言明。但出土了大量殷商青铜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各种装饰纹样非常丰富,精妙绝伦,叹为观止。具此推测,当时的壁画内容也应该有丰富的图案纹样,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君权的确立尤其需要政治上的稳固,而礼教的作用则甚为大焉。壁画本身不仅源于装饰,猜测当时的壁画也可能已经被赋予了某些警戒社会、规范民心的教化功能。《左传》中对此有所记载:昔峡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在秦王朝之前,至少已有长达3000余年的传说时代(半信史时代和信史时代),但遗憾的是,作为真正的实物,却完全没有任何前代壁画幸运地遗存下来。 秦帝国的崛起和鼎盛,颇有传奇性。当极尽豪奢的阿房宫,被楚霸王项羽下令放火烧了三个月之后,那些被记载在历史文献上的大量宫殿壁画,其中也包括一部分祭祀壁画,便都随之灰飞烟灭了。秦以及秦以前的祭祀壁画,或是直接启蒙了以后的墓葬壁画,或是间接影响了再其后的寺观壁画。这一点从汉唐寺观壁画中可以看出。 汉代,佛教传人中国,不仅是宗教史上的重大事件,而且是美术史上的重大转折。从此,绘画与信仰真正结合在一起,纯梓的宗教壁画独成一派,且代有承传。 一般认为,公元前2年,汉哀帝元寿元年,曾有大月氏王派遗使臣人华,口授浮屠经,是为佛教传人汉地之始,《三国志》中则有相关记载。 还有另一种说法,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求法,乃为佛教传人中国之肇端。此说最早见于《四十二章经序》和《牟子理惑论》。《理惑论》中的记载:昔汉明皇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欣然悦之。明日,博问群臣,“此为何神?"有通人傅毅日: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之日“佛”,飞行虚空。身有日光,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遣使者张蓦、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三人,于大月支写佛经四十二章,藏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 佛教壁画在中国之缘起与潮涨,都是因由了佛教的抢滩与登陆。佛教辗转传人中国内地,佛寺壁画随之染指震旦神州.大唐时代是中土佛教的黄金时代,也是佛教壁画的繁华时代。而一代女皇武则天当政时,这位笃信佛教的大牌女居士,更使佛教发展到了最高峰。因此,佛教壁画辉煌于此时,乃是水到渠成之事,理所当然也。 在大唐中心主义的时代,敦煌壁画便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规模之巨大,其内容之丰富,其技艺之精湛,并非文字所能形容。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壁画,敦煌壁画主要包括佛像画、经变画、供养人画像、故事画等。此外,敦煌壁画中的装饰图案画和山水画等,作为一种艺术亮点,也是值得一提的。这类绘画往往与经变画、故事画融为一体,起着陪衬的作用。 原本属于外来宗教的佛教,在传人中国之后,逐渐适应中华水土,最后又汉化为一种中国式宗教。大唐时期的佛教壁画有了较大改观,甚至变得完全“去印度化”了。唐代画家所画的寺庙壁画,其题材内容虽然受制于宗教本身,但其表现方式却是适应了普通民众的欣赏要求,

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为例分析佛教绘画本土化的过程

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为例分析佛教绘画本土化的过程 摘要:从佛教的传入到在中国的发展、繁荣,经历了各个时期的起伏变化。作为佛教研究的重要依据,敦煌莫高窟的佛教壁画见证了佛教的演变,是这个千年宗教的一个缩影。同时,不同时期的壁画也记录着佛教绘画本土化的进程。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壁画、佛教绘画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东汉明帝时,明帝永平十年,蔡愔赴西域访求佛法返国,邀得佛僧来华,并以白马驮回佛像及经卷。其后明帝在洛阳兴建了中国早期的佛寺白马寺,作供奉佛像及佛法之用。佛教之初应在两汉之间,约公元一世纪左右。 在敦煌莫高窟,最能反映敦煌佛教发展变化的,是不同时期的莫高窟壁画和雕塑。 神圣佛窟时期 公元303年—580年,佛教传入中国初期。此期的壁画则偏重将佛理概念具体化、情节化、通俗化,以利在人群中传播,让人们礼拜与观像中,接受教化,增进理解,引发情感共鸣,坚定对佛教的信仰。说明此期佛的“神圣”性质。其风格,可大致归纳为三点:其一,是反映敦煌人们的心态,以佛家的“忍让”、“牺牲”、与“好善乐施”,唤起人们的良知;其二,是反映敦煌人们的气度和文化,以西部民族固有的、近乎于原始的野性、粗朴、求实、狂放与佛、道、儒三家的理性规范、玄想、清虚、伦理道德相融合;其三,在艺术风格上,是西部风格、印度风格、希腊风格与中国内陆艺术风格汇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的敦煌独有的佛教艺术风格的雏型,其特点是飞腾动荡、雄浑质朴、神秘超脱。 人佛共窟时期 隋朝建立到吐蕃于唐玄宗天宝最后一年。这个时期,中国逐渐演变为当时世界上经济、政治、文化最繁荣、先进、发达的帝国。这时期的佛教绘画在敦煌此期壁画中,都表现出来了。此期的壁画则偏重将佛理概念具体化、情节化、通俗化,以利在人群中传播,让人们礼拜与观像中,接受教化,增进理解,引发情感共鸣,坚定对佛教的信仰。壁画中,浓妆艳抹的菩萨,亲切慈祥的主尊,彩带飘

古代壁画与宗教壁画

古代壁画与宗教壁画 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壁画,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内容和场面,大致可分为石窟壁画、宗教壁画、寺观壁画、宫殿壁画、公共建筑壁画等。教材中墓室壁画介绍了河北望都东汉墓室壁画、山西太原南北朝时期娄睿墓壁画中的《仪卫出行与归来图》。宗教壁画介绍了甘肃敦煌莫高窟北魏时期壁画《九色鹿本生故事》、西魏时期壁画《狩猎图》,以及隋唐时期反映现实生活的大型石窟壁画《张议潮出行图》和元代道教壁画山西永乐宫三清殿中的《朝元图》。教材不仅介绍了作品的内容和历史背景,还着意赏析了中国古代壁画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及高超精湛的绘画表现技巧。 教学目标: 1、认识古代壁画与宗教壁画。通过对比让同学们懂得用构图、色彩、造型等方面来欣赏中国古代壁画与宗教壁画。 2、通过典型作品的介绍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壁画的丰富内容和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 1、了解古代壁画与其种类。 2、宗教美术中佛教美术作品比较多,而道教美术作品则比较少,讲清楚佛教美术作品的各种题材,如佛像画、经变画、神话故事与历史人物壁画等。 教学难点:

如何从构图、色彩、造型三方面去欣赏古代壁画。 教学过程: 导入:在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在看的同学请仔细观察视频里面出现的是什么?(从视频第1分48秒开始播放)古代人们相信人死后还能永生,进入极乐世界,所以一些地方豪强和权贵之家厚葬成风,特别是在汉代,除了带进很多贵重葬品,还在墓室里绘制各种壁画,希望死后还能享受生前那种生活。 一、什么是壁画?画在墙壁或天花板上用来装饰壁面的画就叫壁画 二、壁画的种类: 1、绘画型:干壁画、湿壁画、蛋彩画、油画、蜡画、丙烯画。 2、绘画工艺型:壁雕壁刻、镶嵌壁画、陶瓷壁画。 三、如何欣赏壁画:从三个角度去欣赏 (1)构图 (2)色彩 (3)造型 中国古代墓室壁画: 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壁画是汉代作品,其分布较广,河南、山西、辽宁、河北、山东、内蒙古等地的汉墓都有壁画。画的内容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表现生活场景的。 《仪卫出行与归来图》 这组骑卫绘于墓道西壁中栏,画面有八人三马。八人皆戴黑弁帽,

DXD59中国佛教壁画与(西方)基督教壁画艺术比较研究

中国佛教壁画与(西方)基督教壁画艺术比较研究 第三章中国佛教壁画与基督教壁画题材之比较 中国佛教壁画与基督教壁画因为在其地域之内的文化根源不同,所以它们所呈现的题材也是不同的。因为壁画是根据它们各自一定的文化内涵而来的。又因为它们的文化根源,这些宗教的题材在整体壁画中的比例也是有所不同的,在不同的时期,这些题材又大不一样。 (以下两个节写4000字) 一、神像类题材 1、神像类题材的作用与所占比例 神像对于我国的文化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佛教对我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佛教思想无可异议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但它对于“我”、“心”、“性”、“气”等关于人的自我意识,人的认识过程与主观能动作用等方面的思辨,对哲学思想的发展曾起过很大的作用。正如马克思在批判机械唯物主义的同时,对唯心主义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也作了评价。他指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佛教中关于“空有”、“生灭”“轮回”等都是辩证法中的宝贵遗产。在中外盛称的魏晋六朝、隋唐文化中,佛学成为我国该时期哲学主要思想潮流之一。佛教思想被儒家和道家吸收后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三教合一”的局面,以后又进一步促进了宋明理学的兴盛。二、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影响随着佛教传播的有天文,医药等科学技术以及健身术。佛教美术约公元前4世纪产生于印度,约公元1世纪出现,以后由北路发展到中亚、中国、朝鲜和日本,由南路遍及斯里兰卡和东南亚,成为东方古代美术的主流。佛教艺术中,佛教美术在建筑上主要是寺、塔,在雕塑上主要是佛像及其以下诸尊,在绘画上主要是佛、菩萨、罗汉的单身画和以佛说法为中心的众多形象组合──说法图、佛传图、本生图、佛位变相、佛教故事、水陆画、杂画和供养人图像,在工艺美术上是各种佛具。由于佛教重视造像,所以在中国又被称为像教。壁画是石窟的要组成部分,在敦煌石窟里有数以万计的壁画,精美绝伦,是民族壁画艺术的宝库。这些壁画通常可以分为七类:佛像画、经变画、民族传统神话题材、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故事画、山水画。其中佛像画的占有率最高。几乎占到了传统题材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其次是经变画和民族传统题材的神话占有率也达到百分之三十,其次是其他一些题材的笔画,可以见得佛像题材的画像在整个画像中都占有很重要的部分。 基督教美术约2世纪产生于罗马帝国的亚洲部分,以后迅速传遍整个欧洲南北美洲及世界大部分地区,从而成为西方2~17世纪美术的主流。它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早期基督教美术、中世纪美术、文艺复兴美术以后。基督教美术中是否容许出现圣像,如果容许,应如何表现,始终是有争议的中心问题。因此,它在雕塑上的成就不及佛教美术,它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建筑艺术上,其次是绘画上。在宗教美术中,基督教美术传播的地域最广。基督教壁画的内容和佛教相比,也是将人物题材作为一个重点,比如耶稣像、圣母像等题材都是比较突出的,每一个不同的画家会根据自己对于宗教的理解进行绘画,在基督教壁画中,人像的比重也是比较大的,占到了宗教类壁画的比例的三分之一,可以说人物的画像是基督教笔画的灵魂与支柱之一。人们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将自己对基督教信念融入其中,有人说,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人物壁画也是一样的,如果自己对于宗教的理解,对于人物的理解也是有所差异的,所包含的感情也是有所不同的。但是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基督画像中人物其实是比较单一的,就主要围绕着几个基督教中的主体人物。所以相对于佛教中的壁画,基督教中的大部分绘画都是放在对于基督教故事情节的描绘。 2、神像类题材的作用与环境的关系 在宗教美术中,佛教美术的历史最长,雕塑和绘画方面的成就最大,影响的人口最多。佛经中不少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某些写意画,又与禅宗思想有关。佛教对建筑学和美学的影响佛教传入后各地竞相修建寺庙,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正是当时寺庙状况的真实写照。魏晋南北朝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我国古代的雕塑在题材和艺术风格上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