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系化学(师范)专业《无机化学(Eng)》课程教学大纲

化学系化学(师范)专业《无机化学(Eng)》课程教学大纲
化学系化学(师范)专业《无机化学(Eng)》课程教学大纲

化学系化学(师范)专业《无机化学(Eng)》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Eng)课程编号:1004001

适用专业:化学(师范)专业(08级本科)

学时数:102 学分数:7

执笔人:王颖编写日期:2008.09 审批人:鲜华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无机化学是高等学校化工、轻工、材料、纺织、环保、冶金、地质等类有关专业的第一门基础课,是培养化工类高级专门人才的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续化学课及专业课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初步掌握元素周期律、近代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平衡、基础电化学、配位化学和化学反应速率等理论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重要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结构、性质、资源、制备和用途,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科学规范的表达能力以及对一般的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基本无机化学英文专业术语的掌握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理论及电化学等有个初步的了解,为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律、近代物质结构、配位化学等基础知识,进一步的学习有待结构化学、高等无机课程去完成;通过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酸碱反应、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及配位离解平衡,为分析化学的学习做理论准备。同时对双语化学有一定的了解,为以后其他双语课程的开展打下基础。

三、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Section 1 Principle of Chemical Reaction

Chapter 1 Gases (2 lectures)

Requests:

1. Master the ideal gas law

2. Master the Law of Partial Pressure of ideal gases

3. Know the Kinetic-molecular theory and van der walls equation

Contents:

1. The ideal gas law and its applications.

2. Mixture of Gases (1) Dalton’s Law of Partial Pressure (2) Application of Law of Partial Pressure (3) The Law of Partial V olume

3.The Kinetic-molecular Theory

4.Real Gases

Chapter 2 Thermochemistry (4 lectures)

Requests:

1.Know the conception of system, surroundings, state function, heat, work, enthalpy, enthalpy change, themal energy, standard molar enthalpy change of formation;2.Know how to write thermochemical equation, and the contents of The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and Hess’s Law. Can calculate using Hess’s Law;

3.Can calculate the standard enthalpy change of the reaction by using standard molar enthalpy change of formation。

Contents:

1. Basic terminologies and concepts (1) System and surroundings (2) State And State Function (3) Process and path (4)Phase (5) Stoichiometric Equation

2. The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1) Heat and Work (2) Thermal Energy U (3) The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4) Enthalpy Change and Thermochemical Equation (5) Hess’s Law(6) Standard molar enthalpy change of bond (enthalpy of bond)

Chapter 3 Introduction To Chemical Kinetics (5 lectures)

Requests:

1. Know the conception of reaction rate; know the main contents of collision theory and Activated complex (transition state ) theory,understand the conceptions of Elementary reaction, complex reaction, reaction order and activation energy etc;

2. Master the effects of concentration, temperature and catalysts on the reaction rate and relative calculations;

3. Kn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talysts and chemical equilibrium.

Contents:

1. Reaction Rate (1) reaction rate of a constant-volume reaction (2) Average rate and instantaneous rate

2. Effects of Concentration on the Reaction Rate — Rate Law Expression(1)Rate law expression(2)A simple method for finding rate law expression — initial rate (3)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entration and time

3.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Reaction Rate —Arrhenius equation (1)Arrhenius equation (2)Applications of Arrhenius equation

4. Introduction to Reaction Rate Theory and Reaction Mechanism (1)collision theory (2)Activated complex (transition state ) theory (3)activation energy and reaction rate (4)Reaction Mechanism and elementary reaction

5. Catalyst and Catalysis (1)basic features of catalyst and catalysis (2)homogeneous catalysis and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3)enzymatic catalysis

Chapter 4 Chemical Equilibrium Entropy And Gibbs Function(6 lectures) Requests:

1. Master the conception of chemical equilibrium,the expression of chemical equilibrium constant (empirical equilibrium constant and standard equilibrium constant) , the relative calcula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 and Gibbs free energy change;

2. Master the principle of the shift of Chemical Equilibrium and its application;

3. Master the conception of entropy,and kn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order, entropy and Ω.

4.Know the basic conception of entropy and Gibbs function,and learn to judge the

direction and extent of the chemical reaction by using △r G m;

5.Master the Gibbs equation and its applications

Contents:

1. standard equilibrium constant KΘ(1)basic features of standard equilibrium constant (2)standard equilibrium constant KΘ(3)relationship between equilibrium constant and rate constant (4)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of standard equilibrium constant

2. Uses of Standard Equilibrium Constant (1)evaluate the degree of reaction

(2)predict the direction of reaction (3)calculate the composition of equilibrium

3. Shift of Chemical Equilibrium (1)effects of concentration on chemical equilibrium (2)effects of pressure on chemical equilibrium (3)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chemical equilibrium (4)Le Chatelier’s principle (5)two issues needed to be clarified

4. spontaneous process and entropy (1)spontaneous process (2)enthalpy change and spontaneous process (3)disorder 、entropy and Ω (4)the third law of thermodynamics

and standard entropy (5)r m S Θ? (T) and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5. Gibbs function (1)criteria of Gibbs function (2)standard molar Gibbs free energy change of formation (3)Gibbs free energy change and chemical equilibrium

(4)complementary explanation.

Chapter 5 Acid-base Equilibrium (7 lectures)

Requests:

1. Master the dissociation equilibrium of weak electrolyte (the dissociation equilibrium of monoprotic weak acid and monohydric weak base ,the dissociation equilibrium of water and the dissociation equilibrium of polyprotic weak acids (stepwise dissociation)), a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shift of dissociation equilibrium and relative calculations ;

2.Know the pH value, and master the conversion between pH and [H +];

3.Master the composition of buffer solution, principle and calculation of pH value ;

4.Master hydrolysis equilibrium of salts solution and calculation of pH value of salts;

5.Know the history of acid-base theory ;

6.Master the composition , name and chemical formula of coordination compounds ;

7.Know dissociation constant K d and formation constant K f of coordination complex. Can use f

K Θto calculate the situation when ligands are excessive. Can calculate substitution reaction ,and judge the direction of coordination reaction ;

8.Know the conception of chelate .

Contents:

1. Br?nsted-Lowry theory (1)history (2)Br?nsted-Lowry theory (3)relative strength of acids and bases

2. the dissociation equilibrium of water and its pH value (1)the dissociation equilibrium of water (2)pH of solutions

3. the dissociation equilibrium of weak acid and weak base (1)the dissociation equilibrium of monoprotic weak acid and monohydric weak base (2)the dissociation equilibrium of polyprotic weak acids (stepwise dissociation) (3)acid-base equilibrium of salt solution

4. Buffer solution (1)common ion effect (2)buffer solution (3)calculating pH of buffer solutions (4)range and capability of buffer solution

5. indicators

6. Lewis theory of acids and bases (1)Lewis theory of acids and bases (2)nomenclature and constituent of coordination complex

7.Coordinate reaction and coordination equilibrium ( 1)dissociation constant K d and formation constant K f of coordination complex (2)Substitution Reaction and The electron-transfer reaction of complex (3)further discussion on stability of coordination complex

Chapter 6 solubility equilibrium (4 lectures)

Requests:

1.Master the rules of solubility product, the conversion between solubility and solubility product and calculation of common ion effect ;

2.Master the conditions of the formation and dissolution of precipitate and calculations of the conversion of precipitates.

Contents:

1.solubility and solubility product (1)solubility: S (2)solubility product

(3)relationship between S and K sp

2.formation and dissolution of precipitate (1)solubility product principle

(2)the effects of pH on solubility——precipitates dissolve in acidic solution(3)equilibrium between two precipitates

Chapter 7Redox Reaction Introduction To Electrochemistry (8 lectures) Requests:

1.Master the basic principle of redox Reaction,can balance redox reactions by oxidation number method and ion-electron pairs method

2.Know the conceptions of electrodes potential and the effect of concentration on electrode potential and can calculate using Nernst equation;

3.Master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de potential(1)judge the “+” and “-” of the cell and calculate the the cell potential(2)judge the relative strength of reductants and oxidants (3)judge the direction of redox reaction.(4)judge the extent of redox reaction.. 4.Know the principle of cell and can write the sign and chemical reaction of it 5.Master reduction potential diagram and its applications.

Contents:

1.Balancing redox reactions (1) oxidation number method (2) ion-electron pairs method (3)balance the chemical equilibrium of the reaction between inorganic compounds and organic compounds

2.Electrodes potential (1) cell (2) the producing of electrodes potential (3) measure electrodes potential (4) the factors effecting electrodes potential (5)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odes potential

3.Judge the direction of redox reaction (1 ) direction of redox reaction (2) judge the direction of redox reaction

4. Reduction potential diagram and its application (1) reduction potential diagram and its application *(2) △f G mθ—N diagram

5.*Chemical power supply (1)Zn-Mn dry battery (2)storage battery (3)mini battery (4)fuel battery

Section 2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ubstance structure

Chapter 8 Atomic Structure (6 lectures)

Requests:

1.Know the conceptions of energy level of atom, wave-particle duality of electron、atomic orbital (wave function) and electron cloud.

2.Know four quantum number and can depict the shape of electron cloud by using four quantum number;

3.Know the angular distributing diagram of electron cloud of s, p, d orbital.

4. Master atom energy level diagram and the distributing of the electrons of atoms, structure of electronic shel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omic structure and elementary periodic table

5. Master the conception and change trends of atomic radius, ionization energy, electron affinity and electronegativity.

Contents:

1. atomic structure of hydrogen atom:(1)hydrogen emission spectrum and wave-particle duality of electrons(2)Schr?dinger equation and quantum number

2.structure of polyelectronic atom (1)energy level of polyelectronic atom (2)configuration of electrons

3.the periodic law(1)structure (2)the periodic trend of properties

Chapter 9 Molecular Structure (8 lectures)

Requests:

1.Master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s of covalent bond and ionic bond;

2.Master the basic contents of Valence bond theory, Hybrid orbital theory, Valence Shell Electron Pair Repulsion (VSEPR) and Molecular orbital theory

3.Judge the molecule shape by Hybrid orbital theory and Valence Shell Electron Pair Repulsion (VSEPR)

4.Can use molecule orbital energy level diagram of homonuclear diatomic molecules to guess the existence of homonuclear diatomic molecules of first and second period .and explain their structure,predict the magnetism and stability of them;

5.Master conceptions of the polarity of molecules, intermolecular attractive forces and the effect of them on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ubstances.

Contents:

1.valence bond theory (1)the nature and characters of covalent bond (2)types of covalent bond (3)Hybridization of orbitals

2.Valence Shell Electron Pair Repulsion (VSEPR)

3.Molecular orbital theory:(1)molecular orbital (2)Homonuclear Diatomic Molecules (3)Heteronuclear Diatomic Molecules

4.Bond parameter

Chapter 10 Solid Structure (4 lectures)

Requests:

1.Master the structure characters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4 types different crystals (ionic crystal, atomic crystal ,molecular crystal ,metal crystal)

2.Know three typical AB type ionic crystals.

3.Master the conception of lattice energy , Born-Haber cycle and their applications;4.Can write the configuration of electrons

5.Be familiar to the conception of polarization of ions and its effect on bond type and solubility.

Contents:

1.structures and types of crystals(1)four packing types(2)types of crystal 2.metallic solid(1)structure (2)metallic bond theory *(3)alloy

3.Ionic crystals(1)structure (2)polarization of ions (3)lattice energy U 4.molecular crystals(1)dipole moment(μ) and polarizability(α)

(2)attractive forces between molecules(3)hydrogen bond

5.layer crystals

Chapter 11 complex structure (4 lectures)

Requests:

1.Understand Bond theories of coordination complex,and mast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metry structure and the type of orbitals.

2. Can judge the types of coordination bonds.

3.Know the basic contents of crystal field theory.

Contents:

1.Geometry and magnetism of coordination compound

2.Bond theories of coordination complex

Section 3 Elementary Chemistry

Chapter 12 S-block Elements (4 lectures)

Requests:

1.Be familiar to the types of hydrides, oxides of s-block elements (normal oxides,peroxides,super oxides),master the reactions of peroxides with water and dilute acids;

2.Be familiar to the trends of strength of the acidity or basicity of oxides and hydrate oxides of the elements in the same period and same main group, understand R-O-H rule;

3.Understand the solubility of the oxides of alkaline metals and alkaline earth metals; 4.Understand thermal stability and solubility of the salts of alkaline metals and alkaline earth metals.

Contents:

1.general descriptions of s- block elements

2.physical properties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elements

3.Compounds:hydrides, oxides, hydroxides, important salts

4.the anomalous behaviors of Li and Be , the diagonal relationship

Chapter 13 P-block Elements (Ⅰ) (7 lectures)

Requests:

1.Know the general consideration of the Boron family;

2.Mater the structure of diborane, weak acidity of boric acid and the properties of borax 3.Master amphoteric properties of Al, oxides and hydroxide of Al;

4.Know the general consideration of the carbon family;

5.Be familiar to the properties of carbonate acid and its salts and silicates;

6.Master the trends of strength of the acidity or basicity of oxides and hydrate oxides of Sn, Pb, and master the hydrolysis and reductive ability of Sn(Ⅱ), the oxidative ability of PbO2, and the small solubility of the salts of Pb.

Contents:

1. general considerations of p-block elements

2. Boron family:general considerations, elements, compounds of B and Al

3. Carbon family:general considerations, elements, compounds of C, Si, Sn, Pb

Chapter14 p block elements(Ⅱ) (10 lectures)

Request:

1. Master the structure, properties,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N2and important compounds of N (hydrides, oxides, oxyacids and salts)

2. Master the structure, properties,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s of P and important compounds of P;

3. Know the strength of the acidity or basicity of oxides and hydrate oxides of As, Sb, Bi, and hydrolysis of the oxides of Sb, Bi, and oxidative ability of H3AsO4 and NaBiO3;

4.Know the structure of H2O2,and master the properties of H2O2;

5.Master acidity and reductive ability of H2S solution and the solubility of sulfides; 6.Master the properties of H2SO3 and its salts,H2SO4and its salts,Na2S2O3 and per sulfuric acid and its salts etc.

Contents:

1.Nitrogen family:general considerations, elements, compounds of N, P, As, Sb, Bi 2.Oxygen family:general considerations, elements, compounds of O and S

Chapter15 p block elements(Ⅲ) (6 lectures)

Request:

1.Know the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the elements of halogens(Cl2,Br2,I2);and master the solubility of I2 in CCl4、KI solution;

2.Master the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HX(b.p,acidity,reductive ability,stability);

master properties of hypohalous acid and its salts,master the properties trends of oxyacids of Cl and its salts(acidity,oxidative ability,thermal stability);3.Know the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of rare gases and their compounds;

4.Master the change trends of oxidative or reductive ability of oxides, hydroxides and hydrate oxides of P block elements.

5.Know the trends of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oxyacids of P block elements Contents:

1.The Halogens(1)general consideration(2)elements(3)hydrides(4)halides (5)oxo-compounds

2.Rare gases:(1)foundation(2)Properties and uses of rare gases(3)existence and separation(4)compounds

3.The trends of the properties of P block elements

Chapter 16 d-block elements (I) (10 lectures)

Requests:

1. know general properties of d-block elements;

2. Know the main properties of TiO2、V2O5;

3. Master amphoteric properties of Cr(OH)3, reductive ability of [Cr(OH)4]-, oxidative ability of chromates , the equilibrium between Cr2O72- and CrO42-, the small solubility of heavy metal chromates;

4.know the properties of important compounds of Mo、W

5.Master the reductive ability of Mn(II) in acid or base, strong oxidative ability of

MnO2、MnO4-, the unstability of MnO42-;

6.Master the trends of reductive ability of the oxides of Fe. Co,Ni M(II), and the

oxidative ability of M(III);

7.Be familiar to color of the hydrate ions of Cr3+,Fe2+,Fe3+,Co2+,Ni2+and important

coordination compounds of them and the products when they react with NH3(aq). Contents:

1.General consideration:(1)atomic radius and ionization energy(2)Physical properties (3)Chemical properties(4)Oxidation number(5)colors of d-block ions

2.Ti group and V group(1)The General Consideration of Ti group and V group

(2)The important compounds of Ti(3)* The important compounds of V, Nb, Ta

3.Cr Subgroup (1)The General Consideration of Cr Subgroup(2)The important compounds of Cr(3)*the preparation of important industry products of Cr;(4)* important compounds of Mo, W

4. Mn Subgroup(1)The General Consideration of Mn Subgroup(2)The important compounds of Mn

5. iron series and Platinum series(1)The General Consideration of iron series and Platinum series(2)compounds of Fe, Co, Ni;

6.*Metal organic compounds

Chapter 17 d-block elements (II ) (5 lectures)

Requests:

1.Master the main properties of the important compounds of Cu、Ag、Zn、Hg;(1)Metal dissolves in acids

(2)the stability of oxides and hydroxides

(3)acidity or basicity of hydroxides

(4)the reactions between Ag+ and S2O32- or CN-;

(5)hydrolysis and oxidative ability of Hg2+ and its reactions with NH3, OH-, I-, and S2-;

(6)Cu+is unstable and disproportionate easily;Hg22+is comparatively stable and disproportionate difficultly.

Contents:

1.Cu subgroup:elements, compounds and Cu ion in water and their reactions

2.Zn subgroup:elements, compounds and Zn ion in water and their reactions

Chapter 18 f-Block Elements (2 lectures)

Requests:

1. Kn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perties and configurations of lanthanides,Contraction of Lanthanides and its effect to the properties of elements;

2. Know the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y of Lanthanides and Actinides;

3. Know the properties of important compounds of Lanthanides and Actinides;

4. Know the types of nuclear reactions.

Contents:

1.general consideration of Lanthanides and Actinides (1) configurations of lanthanides and oxidation number (2)atomic radius, ionic radius Contraction of Lanthanides (3) activity of metal (4)color of ions.

2.Rare earth elements (1)the source rare earth elements (2)the extraction of rare earth elements (3)the application of rare earth elements

四、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的选用

拟用教材:

[1]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1

拟用教学参考书:

[1] Peter. Atkins, Loretta. Jones. 《Chemical Principle》. New York. W.H. Freeman

and company 1999

[2] D.F shriver, Peter. Atkins. 《Inorganic Chemistry》( Third edition). New York. W.H.

Freeman and company

[3] 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编.曹锡章,宋天佑,王杏乔修订,无机化学(上,下册)

(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分析化学 英文名称:Analytical chemistr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64 学分:4 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0 实践学时:0 指导自学学时:0 适用专业:药学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 承担院部:科技学院药学系学科组:药物分析学科组二、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分析化学课程在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等专业中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等化学信息的学科,主要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严密和系统的理论性,是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学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起准确的“量”的概念并掌握与此相关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操作,能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设计分析方案,初步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鼓励探索和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应用创新能力。分析化学学科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为后续学习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专业课程及从事药学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实验技术基础,也为将来从事化学、化工、生物、医药、环境等行业工作的奠定重要专业知识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分析化学课程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化学分析主要由滴定分析和重量分析组成。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和知识,处理和解决各种滴定分析法的基本问题,包括滴定曲线、滴定误差、滴定突跃和滴定可行性判据,掌握重量分析法及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掌握有关的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仪器分析内容主要由电化学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光学分析法三部分组成,是分析化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分析化学的发展方向。本部分内容涉及的分析方法是根据物质的光、电、声、磁、热等物理和化学特性对物质的组成、结构、信息进行表征和测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现代分析技术。它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有非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名称(中文):有机化学课程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工、环境等 (英文):Organic Chemistry 课程适用层次:专升本 学时:104(其中面授64,实验32)学分:6.5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1、课程作用: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是应用化学、化工、及材料类各专业及相关专业(环境、生物科学等)的重要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有机化学主要讲授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反应、分析鉴定、制备合成、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介绍学科发展前沿。 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难题讨论、多媒体演示和实验答疑 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有机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重要有机化学知识;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关注相关的应用信息;对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较好认识。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各类化合物的制备及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熟悉主要有机试剂及具体应用。 (2)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定性鉴定、分离方法和了解某些定量测定方法;初步学会解析图谱,能根据图谱数据推出一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3)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掌握有机活泼中间体正碳离子,负碳离子,自由基的生成和反应;能用结构理论、热力学、动力学来解释一

般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反应;基本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和芳香族亲电取代、亲核取代等反应机理。 (4)在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性质及制备的基础上,能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于有机合成。 (5)对于与有机化学密切相关的石油化工、能源、材料、环境等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并对这些学科与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 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5、先修课程:大学基础化学、无机化学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 第一章绪论 1、知识点 1.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1.3 分子结构和结构式 短线式、缩简式、键线式 1.4 共价键 Lewis 结构式、价键理论、轨道杂化(sp、sp2、sp3 杂化) 键长、键能、键角、键的极性、诱导效应 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的类型 均裂(产生自由基)、异裂(形成正、负离子)、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1.5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范德华力、氢键 1.6 酸碱的概念 Br? nsted 酸、Br? nsted 碱、共轭酸碱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参考书:天津大学主编,《物理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5月第五版 王岩主编,《物理化学学指导》,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于春玲主编,《物理化学解题指导》。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开课单位: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基础化学教学中心 简介: 物理化学课程是化工类专业重要理论基础课,其内容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统计热力学、化学动力学三大部分。其先行课要求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是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联系入手,采用数学的手段研究化学变化的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方法多采取理想化方法,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其实验是采用物理实验的方法。 化学热力学采用经典的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从宏观上研究化学变化过程的规律,通过理论计算来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平的衡位置)、以及平衡状态时系统的相变化、界面变化、电化学变化、胶体化学变化的规律,同时,研究影响这些变化规律的因素(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等等)。 统计热力学则从微观上,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化学反应的变化规律。试图通过理论的计算热力学的状态函数。 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以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组成、催化剂等等)。通过化学反应的条件控制化学反应的进行,通过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确定化学反应的速率方程。 第一章气体的pVT性质 考核内容: 一、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二、理想气体混合物 三、气体的液化及临界参数 四、真实气体状态方程 五.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 考核内容: 一、热力学基本概念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三、恒容热、恒压热,焓 四、热容,恒容变温过程、恒压变温过程1.热容

《无机化学实行》教学大纲(本科)

《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本科) 一、课程目标 无机化学实验是师范本科学院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 1、熟悉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掌握无机化学基本操作技能(见后); 2、掌握常见元素的单质和化合物的性质、制备和分离提纯方法,学会某些常数的测定方法; 3、培养学生正确观察、记录、分析总结、归纳实验现象,合理处理数据,绘制仪器装置图和撰写实验报告,查阅手册,设计和改进简单实验以及处理实验室一般事故等的能力。 4、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作风,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为后续实验课程打好基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二、教材、参考书 教材: 《无机化学实验》(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参考书:

1、《化学实验规范》北京师范大学1985年。 2、《实验无机化学》王致勇,连祥珍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年。 3、《实验无机化学》沈君朴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 4、《无机化学实验》(第二版),中山大学等校,高等教育出版社 5、《重要无机化学反应》(第二版),陈寿椿,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1982年。 三、教学时数及分配 本课程共108学时,可如下分配 综合设计实验8个24学时 考试6学时 其中: 基本操作实验10个29.5 % 基本理论方面实验8个23.5% 无机制备及性质实验8个23.5% 综合设计实验8个23.5% 四、大纲内容

实验一仪器的认领和洗涤、安全教育 1、明确无机化学实验的目的和要求。 2、认领无机化学实验常用仪器,熟悉其名称、规格,了解 使用注意事项。 3、练习常用仪器的洗涤和干燥方法。 4、了解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安全操作和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 实验二灯的使用和玻璃管的简单加工 1、了解酒精喷灯的构造和原理,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了解正常火焰各部分的温度。 2、初步练习玻璃管、棒的截、拉、弯曲、拉制、熔烧等操作。 实验三台秤和分析天平的使用 1、了解台秤和分析天平的基本结构,学习正确的称量方法。 2、掌握使用天平的规则。 1、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 实验四溶液的配制 1、掌握一般的配制方法和基本操作。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分:A+:5.0;A:4.0;B:3.0 学时:A+:90学时;A:72学时;B:54学时 适用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 工业分析与检验; 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 食品营养与检测; 食品生物技术; 药学; 药品经营与管理。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生物技术、药学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分析化学课程分三个层次,分别是分析化学A+计划90学时,其中理论34学时,技能教学56学时,学分为5.0;分析化学A计划72学时,其中理论28学时,技能教学44学时,学分为4.0;分析化学B计划54学时,其中理论20学时,技能教学34学时,学分为3.0。 不同的专业可以根据自己后续课程和专业需求选择不同层次分析化学课程,同一层次分析化学课程也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教学。 课程的任务:通过学习本课程,学习和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继课程和将来从事精细化学品、食品、药品及其它工业产品分析检测及科学研究工作打好基础。 前导课程:《无机化学》等。 后续课程:《现代仪器分析》、《精细化工产品检验》、《食品检验》、《药品检验》、《工业分析》等。 二、教学基本要求 1、明确分析化学在生产质量控制及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任务和作用,了解分析化学的内容及分析工作的基本程序。 2、学习分析化学有效数字及误差理论,掌握数据处理与结果计算方法,打好各类产品检验中数据处理与结果计算的基础。 3、掌握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和吸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4、熟练掌握滴定分析法、重量分析法和吸光光度法的操作技能打好运用化学分析法检验各类产品和运用小型仪器分析法检验各类产品的基础。 三、教学条件 1、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学资源,教学网站。 2、一个行政班分2人一组约20组同时平行实训的实训室。 3 、20套pH计、分光光度计、分析天平、酸碱滴定管等分析仪器装置。 4、高温电炉、水浴、加热等装置。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应用化学专业大作业》教学大纲

《应用化学专业大作业》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Laboratory of Applied Chemistry 2 学分:2 实验学时:2周类型:综合性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与实验、分析化学与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等 教学对象: 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 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在《化学综合实验》的基础之上开设的。针对应用化学四个不同方向选择不同的实验内容。训练学生的化学综合实验的技能:培养学生掌握一些无机物、有机物和共聚物合成的基本实验方法;培养学生掌握现代分析仪器和技术,掌握胶体和表面化学实验的技能,掌握水化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养成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就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学要求: 综合掌握各种化学品和新材料的合成、检测和性能测试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能够正确地运用有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设计合成路线和解决实际课题中的应用化学问题,并运用有关基本操作方法实现有关合成、检测和性能测试,从而为以后进行科学研究、生产管理打下扎实的基础,并且在创新能力方面得到较大的培养。 教学内容 第一章现代分析化学实验 实验十六气相色谱(8小时) 基本要求: 掌握固定液的配制及涂渍技术和柱的填装及老化技术、进行柱性能试验及极性试验。 重点: 掌握气相色谱的操作技术。 难点: 气相色谱柱及操作条件对分离效果的关系。 实验十七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普鲁卡因(8小时) 基本要求: 熟练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 重点: 掌握高效液相色谱的操作技术。 难点: 高效液相色谱的操作条件对分离效果的关系。 实验十八配合物键合异构体制备及红外光谱测定(8小时) 基本要求: 通过[Co(NH3)5NO2]Cl2和[Co(NH3)5ONO]Cl2的制备,了解配合物的键合异构现象并巩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 长春理工大学精品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无机化学 课程编码:0730011 英文名称: Inorganic Chemistry 学 时: 96 其中实验学时:32 学 分: 5 开课学期: 1 适用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 课程类别: 必修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无机化学是材料与化工学院各专业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的化学素质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无机化学是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授以学生无机化学的知识与理论,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要求掌握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包括化学反应热效应ΔrHm的计算,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化学反应的ΔrGm和ΔrSm的计算,化学平衡及其移动原理,Kθ与T的关系,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质量作用定律,反应速率理论,活化能的概念,K与T的关系等)。 要求掌握酸碱的电离理论、质子理论、电子理论及无机化学四大平衡原理(缓冲溶液、溶度积规则、配合物的概念、原电池、电极电势及其应用等) 初步掌握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理论(包括微观粒子运动特性、量子数、原子轨道、电子云、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元素周期系及原子性质的周期性规律,VB理论、MO理论、键参数、杂化轨道理论、晶体类型、分子间作用力、晶格能、离子极化作用);掌握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通性和特性,并能用无机化学基本知识和理论加以解释。 二、课程的教学要求 1. 理论部分 (1)化学反应速率 了解化学反应速率方程(质量作用定律)和反应级数的概念。能用活化能和活化分子概念说明浓度、分压、温度、催化剂。对均相反应速率的影响。了解影响多相反应速率的因素。 (2)化学平衡 掌握化学平衡概念及平衡移动规律,理解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实际应用中需综合考虑的必要性。掌握弱电解质的解离度、稀释定律、溶液的酸碱性和pH值、解离平衡、盐的水解、同离子效应、缓冲溶液、溶解-沉淀平衡、溶度积规则、氧化还原平衡和电极电势、配位平衡等内容,并能分析多重平衡系统中的成分及其相互影响。能用平衡常数(kθ)进行有关计算。能计算一元弱酸、一元弱碱的解离平衡组成以及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的pH值。能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产生、溶解。能用氧化值法、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能通过能斯特方程式计算说明浓度(含酸度)、分压对电极电势的影响;会用电极电势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会应用元素标准电势图讨论元素的有关性质。能计算配体过量时配位平衡的组成。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能用Δf Hm计算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效应。学习用ΔrGm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 1

分析化学大纲

《分析化学BⅠ》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5064211 课程性质:学科通选课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 总学时:32 学分: 适用专业:生命科学学院各本科专业开课学期:2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研究化学分析中的基本原理和培养基本操作技能的一门学科,是动物科技学院、农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各普通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更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工具课程。 其理论和技术对专业课的学习及科研工作都十分重要。 教学目的: - 1.掌握常量组分定量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2.掌握分析测定中误差的来源,误差的表征,以及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与表达。 3.掌握吸光光度法和电势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4.初步了解分析化学在动物科学、农业科学以及生物学等领域中的应用。 5.使学生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6.学习并掌握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术和典型的分析测定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讲清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且要让学生懂得建立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处理方法和思维方式,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创新精神。本课程的特点是理论的系统性和方法的实用性的有机结合;理论课和实验课紧密配合,相辅相承;在阐明经典分析化学理论和方法的同时,注意向学生介绍分析化学的新进展,以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严格、认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理解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掌握分析化学的分类。 2.本章重点分析化学任务、作用及分类。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为主与案例式相结合 教学内容 一、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略讲) 二、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自学) 三、分析化学的分类;定量分析的程序(重点讲解) ! 第二章定量分析的误差和数据处理(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误差误差的来源及分类,理解准确度与精密度的表示方法及关系,掌握分析结果的数据处理,系统误差的检验方法、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 2.本章重点误差及分析结果的处理,难点有效数字。 3.本章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讨论式、互动式为辅 教学内容 第一节准确度和精密度(重点讲解) 一、准确度及其表示——误差 二、精密度及其表示——偏差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 第二节误差的来源和分类(略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第二部分课程教育目标 1.通过物理化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内容、基本知识,更需注意方法的学习,努力去实践。这几个要点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有正确的研究与学习方法,才能更好的掌握理论的基本内容与知识,并指导实践,学习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与运用理论,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理论和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2.学会用数学、物理的原理解决热力学证明题的推演,逸度、活度的计算、在相图的应用,及在统计热力学中众多的计算。 3.本课程除了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还有课程自身特有的理论方法:热力学方法、量子力学方法及统计热力学方法。 (1)热力学方法--------宏观的方法 热力学方法的主体是:归纳与演绎。热力学研究大量粒子组成的宏观系统。在热力学的三个经验定律的基础上,根据实验测出的物质的P、V、T性质和热数据(热容、相变焓、反应焓等)。借助数学原理(全微分)。通过归纳(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与演绎(严格的数学推演)得到一系列的热力学方程式和结论,用以解决物质变化(p、V、T变化、相变、化学变化)过程的能量效应、方向和限度,为上述过程的实现提供最佳的热力学控制条件。 热力学方法的特点是:不涉及物质粒子的内部微观结构,结论严谨。 (2)量子力学方法---------微观的方法 量子力学研究个别微观粒子所遵循的力学规律,得到物质的微观特性,如:分子结构、平动能级、转动能级、振动能级、分子间力等。 (3)统计热力学方法---------从微观到宏观的方法

统计热力学研究大量粒子组成的宏观系统。研究如何由粒子的微观力学性质(分子质量、转动惯量、振动频率)通过求统计概率的方法,得到系统的宏观性质(如热力学能、热容、熵等)。 以上方法对化学化工类学生学习物理化学要求是:掌握热力学方法,理解统计热力学方法,了解量子力学方法。 4.掌握物理化学在热力学归纳演绎中状态函数法、极值法、偏离理想的模型法(如为研究实际气体PVT行为提出理想气体的模型,引出压缩因子的概念,为研究实际液态混合物气-液平衡规律,而提出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模型,引出活度的概念等)。化学动力学中有研究简单级数反应的线性方法,研究复合反应动力学的稳态近似法和平衡近似等。 5.学会物理化学中采用了反映物质的性质随某些变量发生变化的规律的三种方法: (1)数据列表法:通过列表显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例:H2O在不同温度下蒸汽压数据表)(2)图形法:用曲线或直线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水的气-液平衡p-T图) (3)解析式法:用数学方程式总结出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Clapeyron-Clasusius方程) 第三部分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及物质的pVT性质(4学时) 绪论内容 ●什么是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的内容 ●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学习物理化学的意义 ●如何学好物理化学 ●物理量的表示及运算 ●教材与参考书 一、本章基本要求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掌握理想气体的宏观定义及微观模型,掌握分压、分体积概念及计算。 ?理解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偏差、临界现象。 ?掌握饱和蒸气压概念 ?理解范德华状态方程、对应状态原理和压缩因子图,了解对比状态方程及其它真实气体方程。 二、教学内容 1、理想气体及状态方程。 分压定律、分体积定律。 2、真实气体 真实气体与理想气体的偏差、压缩因子方程、范德华方程、维里方程 3、真实气体的液化 真实气体的液化(CO2的p-V图)、临界现象、临界参数、饱和蒸汽压、沸点。 3、对应状态原理及压缩因子图 对比参数、对应状态原理。 用压缩因子图进行普遍化计算。 三、介绍本章理论知识在科研及前沿领域的应用实例。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0学时) 一、本章基本要求

《无机化学实行1》教学大纲(详细版)

《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2009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实验》 课程类别:专业实验课 开课单位:化学与化学工程系无机与化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化学专业 课时:36学时 选定教材:《无机化学实验》,丁明玉编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参考书: 课程概述 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本科专业第一门必修实验课,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无机化学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常见元素的重要单质和化合物的典型性质,熟悉实验室中某些无机物质的一般制备方法和某些常数的测定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准确、细致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作出正确的结论,并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目的 1.加强基本操作训练:需要熟练掌握的基本操作集中叙述后,要分散反复训练,这样既有理论叙述又有实际训练,做到学用结合。利用图解说明和电化教学做到实验操作规范化。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对误差处理和有效数字的使用、作图、查阅手册以及绘制仪器装置图、实验报告的书写等方面都须有一定的要求并在有关实验中训练。 2.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保持一定稳定性和基本性的同时,要补充具有学科发展特点的先进内容,联系实际的内容,并注意有趣性、可研究性相结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探索性实验,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仪器操作竞赛、课外兴趣实验、外出参观、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 3.规范实验教学的三环节:抓好学生预习、实验、实验报告三个环节,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清洁习惯,科学、完整、规范地表达实验过程及结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验的浓厚兴趣,为学习后续课程做必要的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及分析化学B》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文):无机及分析化学B 课程名称(英文):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课程编码:1103108 开课学期:第 1 学期 学时数、学分数:48学时,3.0学分 适用专业:农业科技类(中药学、生物科学)、动物科学、园艺、植保、旅游管理、木工、生物技术、梁希班 先修课程: 后续课程:有机化学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阐述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农科类、理科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及生物类等各专业本科生的必修基础课程。 本课程全面、系统地介绍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打下基础,同时训练学生掌握分析测量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以提高人才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密切联系现代科技前沿和农业科技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化学与工农业及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化学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某些重要生命元素的性质,了解某些现代测试手段;重点掌握平衡的原理、溶液中的各种化学平衡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使学生建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和掌握各种化学分析方法;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反应速率、物质结构、分散体系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会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解释化学现象,会运用基本分析方法和测试手段进行一般的化学分析,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将化学知识与专业实际相结合。 (一)理论知识方面 Ⅰ.结构化学部分 一、微观粒子的运动特性

《应用化学实验Ⅰ》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应用化学实验Ⅰ》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制定实验教学大纲的依据 根据本校《2004级本科指导培养计划》和应用化学教学基本要求而编写。 二、本实验课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应用化学实验?》密切配合有机波谱分析和现代仪器分析的理论课,使学生在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分析测试仪器,结合计算机知识进行各种试样组分的分离分析、成分测定、结构分析以及分析数据的计算机处理。 三、本实验课讲授的基本实验理论 本实验课程讲授电化学分析、高压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以及紫外光谱仪、红外光谱仪等大型精密仪器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使学生掌握高压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分离混合物的基本操作与技能,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掌握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的制样技术和一般谱图的解析方法。 四、本实验课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1、掌握电位法测定离子浓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术 2、掌握高压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分离混合物的基本操作与技能; 3、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金属元素的方法; 4、了解紫外光谱仪、红外光谱仪的基本组成和构造,掌握制样技术和一般谱图的解析方法。 五、学时、教学文件 学时:本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实验32学时。 教学文件:《应用化学实验指导书》,杜宝中编,校内印刷,2004 要求:学生实验前预习实验内容,并写出预习报告。指导教师应概述实验的原理、方法及设备使用等,具体实验步骤和实际数据处理由学生独立完成。 六、实验考核办法与成绩评定 实验成绩分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占60%,考试成绩以最后的综述论文成绩记入总分,占实验成绩的40%。总成绩及格可获得学分,不及格者需重修。 七、仪器设备及注意事项 仪器设备:红外光谱仪、紫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气和色谱、高效汇相色谱仪、PH/my 计。 注意事项:注意保护设备,严格按仪器使用规则操作,维持仪器的完好率。

物理化学实验1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实验(1)课程教学大纲 Course Outline 课程基本信息(Course Information) 课程代码(Course Code)CA130 *学时 (Credit Hours) 48 *学分 (Credits) 3 *课程名称(Course Title)(中文)物理化学实验(1) (英文)Physcial Chemistry Experiments (1)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必修课授课对象 (Target Audience) 致远学院化学班大二学生 *授课语言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中文 *开课院系 (School) 化学化工学院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 授课教师(Instructor)陈先阳 课程网址 (Course Webpage) *课程简介(Description)物理化学实验教学要求化学实验教学既能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要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旨在通过化学实验这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化学人才。 物理化学实验是继无机及分析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之后而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是一门面向致远学院化学班学生的必修课。本课程在基本教学内容上,主要分为热力学、相图及电化学部分。既保留了部分经典实验,同时又结合学科前沿增加了一些新的测量手段。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实践,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研究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现代的科学研究技术,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 所属专业:材料化学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4学分(72学时)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课程简介:无机化学主要研究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的存在、人工制取、性质和反应,以及各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解释的科学。是理科相关专业本科生化学教学中的第一门主干基础课,是后续化学课程的基础,也是理科各专业人才整体知识结构及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标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比较系统、全面地学习无机化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热力学原理及四大平衡的关系。掌握原子结构及其对元素性质的影响,以及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掌握离子键理论、共价键理论、金属键理论对分子形成及其结构的解释。在理论部分的基础上,讨论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程要求:已完成高中化学课程 后续相关课程: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 本科阶段的无机化学课程是在中学基础上的逐步深化和提高,同时又为后续课程打下必要和扎实的基础,因此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内容上,删减了与中学化学重复内容,着重强化了化学理论中规律性的知识,从更完善的理论角度重新认识化学物质结构及化学变化规律,加强了对微观结构的描述和重要理论的阐述,同时细化了重要元素及典型化合物的讨论,适当增加了某些化合物新用途的介绍。这些内容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开展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无机化学》(第五版),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参考书: [1] 《基础无机化学》(上、下册,第四版),张淑民编著,唐瑜修订,兰州大学 出版社,2011年6月 [2] 《无机化学》,宋天佑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时:34 学分:2 适用对象:理工科类各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化学 考核要求:闭卷考试,总评成绩为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结合。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朱灵峰主编,《分析化学》(第1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华东理工大学等编,《分析化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彭崇慧等编,《定量分析化学简明教程》(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傅献彩主编,《大学化学》(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分析化学是学习农业科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许多专业基础课如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土壤学、肥料学、水化学等,以及饲料分析、食品分析、果蔬加工贮藏等专业课都要用到许多分析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在专业科学研究中,分析技术也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分析化学包括无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部分,定性分析的任务是解决物质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定量分析的任务是在已知物质组成的基础上,测定各组分的含量。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定量分析。 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在学习普通化学四大平衡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这些原理在分析化学上的应用。掌握各类分析方法的原理、特点和相关的计算;了解分析化学中各类误差的来源及其规律,建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科研打下基础。 三、学时分配 章 节课 程 内 容学 时 绪 论绪 论1 1定量分析误差及分析数据的处理5

2滴定分析概论2 3酸碱滴定分析法6 4配位滴定分析法6 5氧化还原滴定分析法6 6沉淀滴定分析法2 8吸光光度分析法6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利用多媒体辅助授课。 五、教学内容 绪 论 1、基本内容: 一.分析化学的任务 二.分析化学的应用 三.分析方法的分类: 1. 根据分析任务的不同: 结构分析和成分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2. 根据分析对象的不同: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3. 根据试样用量和操作规模的大小不同: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 微量分析; 超微量分析(痕量分析) 4. 根据测定原理的不同: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四.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采样 —— 试样的分解 —— 测定 —— 分析结果的计算、处理及评价 五.分析化学的进展和发展趋势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分析化学的性质和任务,明确分析方法的分类和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了解分析化学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3、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方法的分类和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 第一章 定量分析误差及分析数据的处理 1、基本内容: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 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 适用专业:化学与化工各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学时:108学时(54?2) 课程学分:6学分(3?2)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授课方式:讲授与多媒体辅助等 大纲制定人:田来进 大纲审定:有机教研室 制定时间:2013-06-26 二、使用说明 1、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 《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应使学生在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上,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有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及最新的成果和发展趋势。在创造性思维、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为学习后续课程、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发展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等),为培养高起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面向21世纪、能胜任在科研机构、高等和中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化学、应用化学、环境化学、化工工艺以及相关专业的科研和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打好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并满足硕士有机化学课程入学考试的要求。 2、课程学时、学分、主要教学环节 (1)每周4学时,共计36周(两学期),108学时 (2)学分:6分 (3)主要教学环节 A.课堂讲授、辅导、作业、习题课。结合运用分子模型,组织研讨课、习题课或辅导课。突出教学内容的“精讲”和“启发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B.课后作业:每周约2小时。 3、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本课程应在学生学习化学键和原子、分子结构、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以及酸碱理论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讲授; 四大谱的原理和计算、对称守恒原理,本课程仅作一般介绍,主要由谱学、物质结构等后续课程完成。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144学时 总学分:8学分 开设学期:第四、五学期 适用专业:化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物理化学是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的四大基础课程之一,是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两大部分,研究过程变化的可能性和速率问题。该门课程为后期学习化工基础等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学生通过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过程的一些实际问题,主要是:热力学三个定律,热力学基本函数及其变化的计算,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定量地判断化学过程(包括溶液体系、相平衡、表面现象等)进行的方向与限度;化学动力学基本理论、几种重要的反应速率理论,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定量的求算化学反应的基本动力学参数、能初步推测或判断化学反应的反应机理。 物理化学是化学基础课中比较抽象、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的重要课程。物理化学中的许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人们科学地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典范,在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分配

*选学#自学 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 绪论(2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物理化学课程的研究内容、方法 2.了解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的方法建议 教学重点:物理化学课程的研究内容 教学内容 物理化学课程的研究内容、方法;学习物理化学课程的方法建议 第一章热力学第一定律(15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 2.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内容 3.掌握标准摩尔反应焓的计算 4.熟练掌握各种状态变化过程Q、W、△U、△H计算 教学重点:热力学第一定律基本内容、各种状态变化过程Q、W、△U、△H计算 教学难点:各种状态变化过程Q、W、△U、△H计算 教学内容 第一节热力学基本概念(5学时) 本节知识点包括系统与系统的性质、系统的状态、状态函数、过程与途径、热与功。 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2学时) 本节知识点包括热力学能、热力学第一定律、焓、热容。 第三节气体系统中的应用(4学时) 本节知识点包括理想气体、理想气体的等温过程、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Carnot循环、实际气体。 第四节化学反应系统中的应用(4学时) 本节知识点包括焓的规定值、标准摩尔反应焓的计算、等温化学反应、非等温化学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化学教育专业(三年制专科) 课程类别:必修 一、本课程的地位、性质、任务 无机化学是化学教育(专科)专业必修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它既与中学化学内容相衔接,又要为后继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对学生学习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的是: 1.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周期律、近代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以及氧化还原、配合离解和沉淀溶解等基本理论; 2.培养学生运用上述原理去理解和掌握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结构、变化规律和用途等基本知识。并且具有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力; 3.帮助学生树立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注意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上得到训练和培养;培养学生自学和利用参考资料等方面的能力。 4.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适当介绍现代化学的新发展、特点及研究新方法,拓宽学生视野。 二、主要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及相当学习网站 1、教材: 北师大等院校编《无机化学》(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2、主要参考书: ①《无机化学》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无机化学》庞锡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③《无机化学学习指导书》庞锡涛主编 ④《现代化学基础》华东师大编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 ⑤《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徐家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⑥《无机化学答疑》黄孟键高等教育出版社 ⑦《无机化学——要点·例题·习题》张祖德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⑧《大学化学》杂志 3、相关学习网站 ①. ②. ③. 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及化合物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理论解释 难点:原子结构、化学键理论 四、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及成绩构成 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与课堂讨论为主 本课程的成绩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成绩构成。平时考核内容有平时测验、习作讨论、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00030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 专业必修课 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 应用化学专业必修 3. 课程目的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其基本的原理和测定方法,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让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的理论和知识,处理和解决各种滴定分析法的基本问题,掌握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与质量保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正确掌握有关的科学实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今后更深一步地学习作必要的铺垫。 1掌握常量组分定量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 2 掌握分析测定中的误差来源、误差的表征及初步学会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 3了解定量分析中常用分离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4了解分光光度法的原理及应用。 5具有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分析方法的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讲清定量分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且要让学生懂得建立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化学处理方法和思维方法,加强素质教育,注重能力培养,提倡创新精神。 4. 学时与学分 学时为64,学分为4. 5. 建议先修课程 无机化学高等数学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计划学时:1 基本要求:

1.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2.了解各种分析方法的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分析方法的分类及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基本内容: 1.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2.分析化学方法的类别。 第二章定性分析 计划学时:3 基本要求: 1.掌握定性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及严格控制反应条件的重要性,了解鉴定反映的灵敏性和选择新的意义。 2.掌握灵敏度的表示方法及计算方法。 3.了解分别分析和系统分析的特点。 4.熟悉常见阳离子的分析特性。 5.理解组试剂的作用,掌握阳离子分组的条件。 6.掌握阳离子的系统分析原理。 7.掌握常见阳离子的主要鉴定反映。 教学重点及难点: 阳离子的系统分析原理 基本内容: 1.定性分析的任务与方法。 2.定性分析对鉴定反应的要求。 3.分析反应进行的条件。 4.空白实验和对照实验。 5.分别分析与系统分析 6.常见阳离子的分组 7.第一组阳离子分析(盐酸组Ag+、Hg22+、Pb2+) 8. 第二组阳离子分析 9.第三组阳离子分析 10.第四组阳离子分析 11.第五组阳离子分析 12.阴离子分析特性与初步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