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学全面解读分析ppt课件

农村社会学

第一讲绪论

?一、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国外社会学家代表性的观点:

?1、吉勒特(G.M.Gillette):研究农村生活

?2、沃格特(P.L.Vogt):研究农村文化

?3、泰勒(C.C.Taylor):研究农村社会问题

?4、霍桑(H.B.Hawthorn):研究农村社会化

?5、西姆斯(N.l.Sims)、索罗金(P.Sorokin)、齐默尔曼(C.C.Zimmerman):比较农村与城市的异同

?(二)国内社会学家代表性的观点:

?1、童润之:“注重实际问题的阐明”,“不偏重理

论推敲”——《乡村社会学纲要》1937。

?2、乔启明:“研究农村社会问题,经济、文化、组

织等等”——《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学》

?3、杨开道:“研究农村社会生活的全体,去谋求农

村社会的发达,农村人民全体的幸福”——《农村社会学》

?4、冯和法:“研究农民的相互关系的,农村社会关

系的重点是经济关系”

?5、陈翰生:“社会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而中国大

部分生产关系是属于农村的。”

(三)我们的理解:

?1、从农村社会学与社会学的关系来理解

?社会学是通过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研究一定社会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

及其规律的科学。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的科学。

?2、对农村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几点说明:第一,农村社会学应该研究农村

社会的个人。第二,研究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地域的农村社会。第三,研究客体是“农村”。

?3、农村社会学的特点:整体性、实用性、本土性

?4、农村社会学的基本研究领域

?(1)农民群体结构以及社会关系

?(2)农村社区生活

?(3)农村社会问题

?(4)城乡关系

?(5)农村现代化

二、农村社会学简要历史

?(一)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1、20世纪初美国的“农村生活运动”(Country Life Movement)。

?2、高尔宾(C.T.Galpin) 1915年发表了《一个农业社区的社会解

剖》(The Social Anatomy of an Agricultural Community)一文,可以认为是农村社会学在美国成为一门学科的开始。此后,1937年成立了美国农村社会学会,出版《农村社会学》杂志,农村社会学研究不断发展。

?3、二战后,农村社会学逐渐从美国扩展到欧洲经济发达国家。

?1957年,“欧洲农村社会学工作协会”成立,不久又成立了

“欧洲农村社会学会”,1964年它与美国社会学会在法国举行了第一届“农村社会学世界大会”,1968年又在荷兰举行了第二届世界大会。

?4、农村社会学在发展中国家也发展得也比较快。

?5、前苏联和东欧等国家对农村社会学也比较重视。

(二)中国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

?1、农村社会学早期发展

?1924年顾复的《农村社会学》出版,是中国的第一部

农村社会学著作。随后,相继出版了杨开道的《农村社会学》(1929),冯和法的《农村社会学大纲》

(1929),言心哲的《农村社会学概论》(1934)等,农村社会学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2、中国的农村社会调查:

?(1)早期由外籍教师主持的调查

?(2)毛泽东在革命根据地主持的调查

?(3)社会学者在国统区的社会调查

?(4)学院派主持的农村社会调查

3、30年代广为推广的乡村建设运动

?乡村建设运动: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李景汉主持的定县调查:

?梁漱溟领导的乡村建设研究院

第二讲农村社会中的个人——农民

?一、农民的界定

?美国社会学家,埃弗里特·M·罗吉斯和拉伯尔·J·伯德格认为:“农民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和传统的定向的乡下人,他们一般比较谦卑,大多是自给自足的,就是说,他们生产的粮食和其他东西,大部分都是自己消费的。因此,农民和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者是一个意思。法国社会学家H·孟德拉斯认为:“农民是相对城市限定自身的,如果没有城市就无所谓农民。《辞海》中说“农民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农民:农民是指在农村地缘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各种

社会关系和联系而组成的农村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社会组织的农村居民。

农村社会学 (2)

1、如何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乡村建设? 答: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是现代文明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的复合过程,是不同国家追赶、达到和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 经典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其典型特征包括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理性化、市场化、福利化、大众传播和普及义务教育等。 后现代化理论认为,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已经从现代化阶段进入后现代化阶段,后现代化的核心目标不是加快经济增长,而是增加人类幸福提高生活质量。从实践层面看,目前全世界有些国家刚开始现代化,有些国家正加速进行现代化,有些国家接近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转折,有些国家如英美已进入后现代化,北欧国家基本是后现代社会。 理论与实践表明,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现代化模式和现代化理论,现代化路径可以借鉴但不能等同或复制。回顾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乡村建设和发展中的种种艰难探索,深感中国乡村问题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乡村建设的艰巨性。我们必须深入认识中国,不断思考国家与民族现代化的走向。那种现代化路线就是“道路通向城市”,“农民变市民”,现代化目标就是“把90%的农民市民化”,“剥夺农村甚至是消灭农村进而建设城市”的现代化方案并不适用于中国。我们处于现代化与后现代化、城市化与逆城市化并存的时代,处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时代,处在全球化及农产品武器化时代。农村和农业是城市和城市人的命根子,农村文明和农业文明无疑具有很高的价值,我们应该科学设定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和路线,需要在这样宏大的战略目标之下思考中国乡村的建设方向,重新认识中国乡村文明的价值和创新乡村生活方式对于当下中国的意义,而不是在单向度的“所谓现代化”过程中消灭乡村文明和生活方式。 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中国不可能有13 亿人全盘城市化,甚至是6亿人真正城市化都是极为漫长的历史过程。已有的西方现代化意识形态,用于指导今天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和乡村建设,只能是误导。我们需要建立我们自己的发展模式和指导实践的前进路线与现代化理论。 2、试论乡村社会建设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 答: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妥善处理社会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六个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农村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内在要求。乡村社会建设涵盖农民、农业、农村三个方面。农业是人类的生存保障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民居住在农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村发展的主导力量。三方面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首先,人类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需要,必须从事农业生产。现在我国正面临四个不可逆转的状况:人口增长趋势不可逆转;耕地减少趋势不可逆转;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不可逆转;全球化挑战不可逆转。中国人均耕地少,如果粮食严重短缺,必将危及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农业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 其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水平仍然很低,农民和农村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同样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农村地域广阔;国家政权的基础是工农联盟,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富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应该对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三方面决定了我国现代化进程不能以“丢弃农民”和农村衰落为代价,也不能让世界养活中国人。否则,就会与社会主义及其目标背离,动摇国家政权基础,影响社会的稳定和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因此说,“三农”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3、什么是城乡二元社会?它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定义:当今中国的社会结构存在两种对立结构,一个是由市民组成的城市社会,另一个则是由农民构成的农村社会,而判断处于哪种结构的依据在于持有户口的类别。这种二元社会结构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福利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公共事业投入制度在内的一系列社会制度体系。(户籍制度的分割、就业制度的分割、教育制度的分割、金融制度的分割、保障制度的分割、土地制度的分割)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党的城乡政策有着内在的渊源。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发展

农村社会学复习题

《农村社会学》复习题 1、农村社会学的含义: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2、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是什么?农村社会的个人、特定地域的农村社会、农村。 3、农村社会学最先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哪个国家?美国 4、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是谁?梁漱溟 5、“三农”的内容:农业、农村、农民 6、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庭的生育观念方式发生了哪些了变化? 答:在生育子女的数目上-----由多变少;对子女性别的选择上-----由注重生男孩子到生男生女都一样。 7、农村基层政治组织包括哪些?政党组织、政权组织 8、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生产发展(要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生活宽裕(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增加非农业产业收入,完善增收减负政策,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村容整洁(村庄布局要合理,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实行清洁生产和生活)、管理民主(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自我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9、农业生产经营者占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大多数,他们从事的是哪些农业劳动?农、林、牧、副、渔业 10、贫困分为哪两种?其内容是什么? 答: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从生产方面看,劳动力缺乏再生产的物资条件,难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者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从消费方面看,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即人们常说的“食不裹腹.衣不遮体,住不避风寒”的状况。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生活在相对的贫困之中。比如,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口归于相对贫困组别;世界银行的看法是收入只要(或少于)平均收入的1/3的社会成员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 11、我国农村的人口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人口基数大、且增长过猛,过快、人口质量低 12、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包括哪两个关键性的概念? 答:它包括两个关键性的概念:一是人类需求,特别是世界上穷人的需求,即“各种需要”的概念,这些基本需要应被置于压倒一切的优先地位;二是环境限度,如果它被突破,必将影响自然界支持当代和后代人生存的能力。关于环境能力的有限性的思想,技术的状况以及社会组织的状况,决定了环境满足现在和未来的各种需要的能力是有限的。衡量可持续发展有三方面的主要指标: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这三方面缺一不可。 13、城市化阶段发展规律是什么? 答:在历史的进程中,城市化水平在总体上呈“S”型“慢——快——慢”的节奏发展。在空间序列上,城市化要经历“前城市化——集中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 15、农村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什么?城乡融合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农村社会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一门通过研究人们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行动以揭示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规律性的社会科学。 2.农村社会学是通过分析农村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研究农村社会的结构、过程以及农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关系,从而揭示农村社会形成、发展、变迁的规律,最终推动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3.农村社会成员是在农村地缘关系基础上,通过农村社会各种社会关系而组织与构成农村社会各类社会集团、群体及组织的农村居民。 4.社会身份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担任的职务或拥有的职位。 5.社会地位指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相互交往时所处的位置,也就是由人们的社会身份所决定的在特定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6.人的社会化,就是人在社会活动中,个体从自身的自然形态向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是社会把一个自然人转化为能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技术知识、能履行一定的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 7.社会群体是二人以上有较为稳定的互动活动和相互关系有结构的人群共同体。 8.婚姻,即一定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及由此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它在形式上表现为男女两性的生理或生物结合,在本质上是男女两性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结合。 9.家庭,是指通过婚姻、血缘以及收养等关系组成的社会群体。其本质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关系。 10.农村邻里是农村居民在地缘关系的基础上,经久相处,友好往来而自然形成的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 11.社会组织,是人们依一定的章程、组织形式、管理机构而建立起来的,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的独立的社会群体。 12.社会是人们伴以一定的相互关系,依一定的行为规范,彼此结合,相互作用,进行必要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他活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14.社区是一个区域性社会或地区性社会,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社会规范结合而成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

刘豪兴第三版《农村社会学》(00290)课后重点及答案

第一章 名词解释 差序格局:旨在描述亲疏远近的人际格局,按自己的远近来划分亲疏。 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具有普遍规律,自然科学的逻辑、方法和程序同样适用于对社会和人的研究。 非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有本质区别,否认自然科学方法对社会研究的适用性,认为对人或社会现象的研究应有独特的方法。 实地调查:也称田野调查,研究者通过亲自深入农村直接进入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进行观察来收集资料。 类型比较法:通过比较方法描述出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这些农村社区的不同之处是它们各自的特征,而相同之处则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一般特征。 追踪调查:在不同时期对同一社区的调查研究。 问卷调查:研究者利用根据调查目的而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表格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复习题 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农村个人和社会关系。研究农村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2.农村社会学研究主要有哪些方法? 答:社会研究方法论、一般研究方法和具体技术、实地调查和社区研究、问卷调查。 3.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意义? 答: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对三农和农村社会分层的认识,对促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民自治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丰富了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的知识宝库。 4.学习农村社会学有什么基本要求? 答:(1)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3)要深入田野,从实求知 (4)要有“以民为本”的理念。 第二章农村社会学史略 5、社会学家吴文藻倡导农村社会研究,费孝通创造性地进行了农村社区研究;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魁阁“学术团队内地农村研究的成果,以及抗战时期林耀华等人的农村社区研究成果为社会学和农村社区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农村社会学概述

一、农村社会学概述 1、产生的社会背景 美国南北战争后,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农民分化加剧,农民组织格兰其,全美农民协会为保护农民利益进行斗争。怎样认识农村,怎样协调城乡利益,历史进程催生着农村社会学。快速工业化带来美国农村社会的危机。 2、农村社会学产生的两条途径 (1)政府的反应:西奥多罗斯福和贝利农村调查、胡佛聘请专家开通农村调查、批准设立州立农业试验室和农学院; (2)学者的反应:a.1894年文森特斯摩尔《社会研究导论》中论述农村社会学; b.1894年亨德森“美国农村社会的社会环境”课程 c.1906-1912年吉丁斯指导博士生开展农村社区研究; d.1915年葛文宾《一个农村社区的社会解剖》 e.1916年吉勒特《农村社会学》教科书 f.索罗金齐默尔曼《农村-城市社会学原理》 3、研究对象 (1)多种观点分析:乡村居民的社会化、乡村社会组织、乡村社会群体、乡村社会心理、乡村社会问题; (2)研究农村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论证:a.“差序格局”理论;b.个人—群体—社会的关系;(3)研究内容: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变迁; (4)与几门相邻学科关系 a.与普遍社会学关系:一般与个别关系; b.与农业社会学关系:农业社会学包括在农村社会学,是它孕育的一门学科; c.与农业经济学的关系; 4、农村社会学在中国的意义(举例说说明) (1)理论意义:更好的认识农村社会结构与运行规律;为促进社会学学科成长提供帮助。(2)实践意义:为改革开放出现的社会问题探求适宜的解决途径;开展农村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提供理论咨询研究;为城乡关系提供详实资料和方向性的理论依据;为大学生村官服务农村社会建设打下基础。 5、关于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 研究方法性质结果 中国经济派:生产力农村阶级关系资本主义化失败 中国农村派:生产关系没有资本主义化胜利 6、乡村建设运动 定县模式邹平模式 参与者背景留学美国、日本(晏阳初等)中国传统文化(梁濑溟等)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民族再造乡村建设理论 与政府的关系未得到支持大力支持 对农村基本问题认识愚、穷、弱、私文化失调 措施以培养有文化的中国新农民为中心,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进行精神陶炼 进行文艺、生计、卫生、公民教育 评价改良运动探索,有积极意义 二、农民、农业和农村 1、农民的定义 作为一种职业:“农者,耕也,种也。”以土地为生的谋生方式

农村社会学名词解释

农村社会学名词解释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农村社会学名词解释 1、农民--从职业上讲是以土为谋生方式;从阶级上讲是“耕者有其田”的助人,解放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从户籍上看是户籍在农村的农民。 2、农业--狭义上讲是指种植业,广义上讲是农、林、牧、副、渔,指通过劳动实现动物、植物在生产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 3、农村--指以农业为活动为主的地域社会,有同质性人口组成的,有一定地域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4、补贴政策--广义上讲是指政府对农业部门的财政性自己支持。狭义上讲是指对农业领域中某中农产品的生产、交换、贸易等或对居民的某些辅助性的财政资金支持。 5、农村经济--指以农民和农村组织作为农村市场额主体,在生产、交换、消费、分配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经济关系,包括在农村地域空间中的工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也、服务业等经济部门的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 6、农村经济制度--指建立在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一整套农村经济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7、诱致性制度变迁--指人们争取获利机会,自发倡导与组织对现实制度安排的替换与变更。创造新的制度安排是人们在追求由于制度不均衡而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的制度变迁。 8、强制性制度变迁--农村现行经济制度结构的变化和替代。或一种新的经济制度安排。

9、土地股份合作制--属于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一种产权制度安排,即在按照人口落实社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将农民的承包经营权转变为股权,流转给经营组织经营,经营收入在扣除必要的集体积累以后按照社员的股份进行分配。 10、工业化--指农部门所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降低,非农部门所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升高,所导致的社会经济结构变换的过程。 11、农村工业化--农业工业产值与就业上升,人口集中,城镇化,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力减少,非农劳动力增加;土地规模经营与现代化;就业结构变化,农民收入提高,导致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消费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村工业文明与城市文明普及,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12、农民市民化--指以农民工整体融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推进农民工“个体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 13、城市化--指农村人口与社会职能想城市集中,城市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扩张,最终城镇一体化的过程。 14、城镇化--指农村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向城市形态转变,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变的过程。 15、社会分层--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与能力不同,在社会地位上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与过程。 16、人地关系--在基层上指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中层上指人力资源与土地资源、人口与生产资料的关系;综合上讲指人口与经济,

农村社会学试题(优.选)

一、单选题(每题2分,总计30分) 1.人们通过直接的社会联系和心理沟通所结成的、人际关系比较亲密的社会共同体是( )。 A.初级社会群体 B.社会群体 C.次级社会群体 D.社会组织 2.社会群体最重要的表征是( )。 A.一定规模的人群 B.群体意识 C.共同行动的能力 D.交往的经常性和持续性 3.提出社会学一词的社会学家是( )。 A.斯宾塞 B.孔德 C.韦伯 D.迪尔凯姆 4.在农村,尽管人们有多种方式获得维持自己生存的物质产品,但最主要的谋生手段是( )。 A.农业 B.副业 C.乡镇企业 D.进城务工 5.在群体生活中,最普遍、最固定和最持久的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 )。 A.家庭 B.家族 C.邻里 D.游戏群体 6.与社会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 A.规模小 B.人际关系亲密 C.存在长久 D.综合性功能强 7.由已婚的兄弟姐妹家庭组成的是(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8.农村居民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方式是( )。 A.劳动方式 B.消费方式 C.婚姻方式 D.文化娱乐方式 9.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但现代化的道路相同,这种观点属于( )。 A.依附理论 B.趋同理论 C.均衡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10.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是( )。 A.社会行为规范 B.政治条件 C.外在控制 D.内在控制 11.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社会分化是指( )。 A.城乡分化 B.私有制出现 C.劳动分工 D.利益的分化 12.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全民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 )。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13.社会保险是( )。 A.民间行为 B.社会行为 C.政府行为 D.个人行为 14.认为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失范行为的理论是( )。

《农村社会学》课程试题库

《农村社会学》课程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相应位置。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江村经济》的作者是()。 A、杨开道 B、李景汉 C、费孝通 D、吴文藻2.“乡村建设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梁漱溟和()。 A、费孝通 B、雷洁琼 C、李景汉 D、晏阳初3.社会的基础和本质是()。 A、生产劳动 B、生产关系 C、社会交往 D、社会规范 4.社会的细胞应该是()。 A、社区 B、家庭 C、个人 D、群体 5.在农村社会中,对个人生活影响较大的是()。 A、自然 B、家庭 C、组织 D、生产 6.与城市社区比较,农村社区规模()。 A、较大 B、较小 C、有大有小 D、差不多 7.农村社会成员的社会分层更()。 A、单一 B、复杂 C、混乱 D、简单 8.农村社会成员劳动的流动性()。 A、大 B、小 C、不存在 D、无规律9.与城市比较,对农村社会成员的调适显得()。 A、容易 B、不易 C、不可 D、没必要 10.影响农村社会成员社会化的因素首先是 A、学校 B、家庭 C、政府 D、朋友 11.任何一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有自己的社会问题,这是指社会问题的()。 A、普遍性 B、特殊性 C、连续性 D、复杂性12.社会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表明了它的()。 A、普遍性 B、连续性 C、特殊性 D、可变性

13.家庭的本质是一种()。 A、社会制度 B、社会关系 C、社会组织 D、社会细胞 14.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称为()。 A、核心家庭 B、联合家庭 C、主干家庭 D、大家庭 15.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的群众性()组织。 A、经济 B、政治 C、政权 D、自治 16.人类的群体生活与动物的群体生活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 A、自然本能 B、无意识的 C、无组织的 D、无规范的 17.农村集市上的购买者,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 A、人群 B、组织 C、群体 D、共同体 18.原始而密切的社会关系一般是指()。 A、家庭关系 B、初级社会关系 C、次级社会关系 D、生产关系 19.社会组织成员间的互动特点是()。 A、直接的 B、间接的 C、多为直接的 D、多为间接的 20.维持组织的统一,最主要是依靠成员们共同的()。 A、情感 B、目标 C、荣誉 D、管理 21.确定是否农村社会成员的关键因素是()。 A、生产方式 B、生活方式 C、社会关系 D、居住场所 22.社会学诞生在()。 A、法国 B、德国 C、英国 D、美国 23.领导著名的“定县社会调查”的社会学家是()。 A、吴文藻 B、李景汉 C、费孝通 D、杨开道24.你个人的自我形象其实是在()的评价中形成的。

农村社会学名词解释

农村社会学名词解释 1、农民--从职业上讲就是以土为谋生方式;从阶级上讲就是“耕者有其田”的助人,解放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从户籍上瞧就是户籍在农村的农民。 2、农业--狭义上讲就是指种植业,广义上讲就是农、林、牧、副、渔,指通过劳动实现动物、植物在生产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 3、农村--指以农业为活动为主的地域社会,有同质性人口组成的,有一定地域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4、补贴政策--广义上讲就是指政府对农业部门的财政性自己支持。狭义上讲就是指对农业领域中某中农产品的生产、交换、贸易等或对居民的某些辅助性的财政资金支持。 5、农村经济--指以农民与农村组织作为农村市场额主体,在生产、交换、消费、分配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经济关系,包括在农村地域空间中的工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也、服务业等经济部门的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 6、农村经济制度--指建立在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一整套农村经济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7、诱致性制度变迁--指人们争取获利机会,自发倡导与组织对现实制度安排的替换与变更。创造新的制度安排就是人们在追求由于制度不均衡而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的制度变迁。 8、强制性制度变迁--农村现行经济制度结构的变化与替代。或一种新的经济制度安排。

9、土地股份合作制--属于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一种产权制度安排,即在按照人口落实社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将农民的承包经营权转变为股权,流转给经营组织经营,经营收入在扣除必要的集体积累以后按照社员的股份进行分配。 10、工业化--指农部门所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降低,非农部门所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升高,所导致的社会经济结构变换的过程。 11、农村工业化--农业工业产值与就业上升,人口集中,城镇化,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力减少,非农劳动力增加;土地规模经营与现代化;就业结构变化,农民收入提高,导致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消费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村工业文明与城市文明普及,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12、农民市民化--指以农民工整体融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推进农民工“个体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 13、城市化--指农村人口与社会职能想城市集中,城市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扩张,最终城镇一体化的过程。 14、城镇化--指农村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向城市形态转变,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变的过程。 15、社会分层--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与能力不同,在社会地位上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与过程。 16、人地关系--在基层上指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中层上

农村社会学名词解释

精心整理 农村社会学名词解释 1、农民--从职业上讲是以土为谋生方式;从阶级上讲是“耕者有其田”的助人,解放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从户籍上看是户籍在农村的农民。 2、农业--狭义上讲是指种植业,广义上讲是农、林、牧、副、渔,指通过劳动实现动物、植物在生产的物质资料生产部门。 3、农村--指以农业为活动为主的地域社会,有同质性人口组成的,有一定地域的,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 4、补贴政策--广义上讲是指政府对农业部门的财政性自己支持。狭义上讲是指对农业领域中某中农产品的生产、交换、贸易等或对居民的某些辅助性的财政资金支持。 5、农村经济--指以农民和农村组织作为农村市场额主体,在生产、交换、消费、分配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经济关系,包括在农村地域空间中的工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也、服务业等经济部门的经济活动与经济关系。 6、农村经济制度--指建立在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一整套农村经济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7、诱致性制度变迁--指人们争取获利机会,自发倡导与组织对现实制度安排的替换与变更。创造新的制度安排是人们在追求由于制度不均衡而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的制度变迁。 8、强制性制度变迁--农村现行经济制度结构的变化和替代。或一种新的经济制度安排。 9、土地股份合作制--属于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一种产权制度安排,即在按照人

口落实社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将农民的承包经营权转变为股权,流转给经营组织经营,经营收入在扣除必要的集体积累以后按照社员的股份进行分配。 10、工业化--指农部门所占国民收入的比重降低,非农部门所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升高,所导致的社会经济结构变换的过程。 11、农村工业化--农业工业产值与就业上升,人口集中,城镇化,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力减少,非农劳动力增加;土地规模经营与现代化;就业结构变化,农民收入提高,导致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消费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村工业文明与城市文明普及,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12、农民市民化--指以农民工整体融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推进农民工“个体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 13、城市化--指农村人口与社会职能想城市集中,城市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扩张,最终城镇一体化的过程。 14、城镇化--指农村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向城市形态转变,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变的过程。 15、社会分层--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与能力不同,在社会地位上呈现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与过程。 16、人地关系--在基层上指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中层上指人力资源与土地资源、人口与生产资料的关系;综合上讲指人口与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17、村民自治---指通过自治组织自己处理与村民利益相关的村内事务,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与自我服务。 18、农村文化--指在农村生产方式基础上以农民为主体并建立在农村社区的文

农村社会学总结

第九章农村卫生 第一节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一、民国时期的农村卫生 (一)、农村卫生的含义是指农村社会和个人为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 创造符合生理、心理要求的社会环境、生产环境、生活条件所采取的措施。 (二)、农村的卫生状况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民国时期,中国农民被三 座大山压的喘不过气来,期间急性传染病的流行在中国的城乡可以说是此起彼伏。 霍乱、鼠疫(黑死病)等 旧中国农村卫生落后的主要原因 一是经济落后、贫困、饥饿困扰。二是卫生资源资源匮乏,农村缺少医院,农民难以求医。三是农民缺乏科学卫生常识,往往轻视疾病。四是农民积累久远的卫生旧习惯、迷信思想根深蒂固,患了病听天由命。 (三)、农村卫生组织中国首创的农村卫生组织是1928年夏由上海吴淞国立中央 大学医学院和上海市卫生局合办的吴淞镇卫生公所。 1929年河北定县实验区设立卫生教育部办理农村卫生事业。 此后,全国各地纷纷组建了一批农村卫生组织。 二、农村卫生教育的实验 (一)定县的农村卫生教育实验 其突出的业绩有三个第一,疾病的预防。-种痘(天花病)第二,注重妇婴卫生,提倡节制生育。第三,保健制度的创建。三级保健制度:村设保健员、联村设保健所、县设保健院。(二)邹平县的农村卫生教育实验 1934年9月下旬,梁漱溟主持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与齐鲁医学院合作,成立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医院”,实行“诊疗与卫生并重”方针。 建立三级卫生网络、培养接生员 三、新中国的卫生革命 (一)传染病的防治 其一,传染病流行状况。鼠疫、天花、回归热 其二,建立传染病防治机构。1954年开始建立卫生防疫站、普及预防注射。 其三,传染病防治的成就。消灭和控制几十种传染病。 世界银行:“中国在控制传染病死亡率方面所获得的成功,大大超过了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所取得的成就” (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农村合作制度起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卫生合作社。

农村社会学试题及答案

农村社会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总计30分) 1.我国最早阐述乡村社会学研究的著作是()。 A. 《中国农村生活—一个社会学的研究》 B. 《华南乡村生活》 C. 《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 D. 《农村社会学》 2.20世纪20年代—30年代,我国最有名的乡村建设运动是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华北平民教育运动,其领导者分别为()。 A. 杨开道李景汉 B.李景汉吴文藻 C. 梁簌溟晏阳初 D.吴文藻费孝通 3. 人类群体生活主要是社会交往的结果,所以更具有()。 A. 自然性 B.直接性 C.互动性 D.社会性 4.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主干家庭 B.核心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5.“社区”构成要素中的首要要素是()。 A.人口 B.地域 C.文化 D.设施 6.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是()。 A.大城市重点论 B.小城市重点论 C.大中小城市并重论 D.大中城镇、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相促进 7.对生活方式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 A.生产方式 B.科学技术 C.自然环境 D.社会制度 8.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及现象称为()。 A.社会分化 B.社会分层 C.社会分工 D.社会阶级 9.我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私人资本注意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个体农民变成了集体农民,使分散独立经营的农民阶级变成了在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组织起来的新农民阶级的时间是()。 A.1955年 B.1956年 C.1957年 D.1958年 10.农村社会问题的主要成因是()。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社会结构变动 D.文化差异 11.目前我国扶贫的基本策略是()。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平时作业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 1.提出社会学一词的社会学家是( )。 A.斯宾塞 B.孔德 C.韦伯 D.迪尔凯姆 2.以农村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是的研究对象( )。 A.农业社会学 B.农村社会学 C.农村经济学 D.农业推广学 3.农村社会的主体是( )。 A.农村人口 B.小商人 C.农民 D.乡镇企业工人 4.由已婚的兄弟姐妹家庭组成的是(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5.农村自治组织是指( )。 A.乡镇党委会 B.村党支部 C.村民委员会 D.乡镇人民政府 6.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 A.过度城市化 B郊区化 C.逆城市化 D.城乡融合 8.社会问题都有许多成因,其中最主要的成因是( )。 A.政治条件 B.经济基础 C.文化基础 D.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 9.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人均占有淡水量仅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 )。 A.1/2 B.1/3 C.1/4 D.1/5 10.判定越轨行为的标准是( )。 A.社会行为规范 B.政治条件 C.出身 D.环境 11.认为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失范行为的理论是( )。 A.失范理论 B.手段-目标论 C.标签论 D.亚文化群体论 12.社会保障的实质是( )。 A.政治保障 B.精神保障 C.安全保障 D.经济保障 13.社会救助体现的是( )。 A.集体主义精神 B.平均主义精神 C.互助主义精神 D.人道主义精神 14.被称为第一生产力的是( )。

A.科学技术 B.劳动手段 C.劳动工具 D.劳动对象 15.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但现代化的道路相同,这种观点属于( )。 A.依附理论 B.趋同理论 C.均衡理论 D.后工业社会论 16.《农村社会学》创刊于( )。 A.1917年 B.1935年 C.1937年 D.1951年 17.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农村社会调查,1949年前,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最著名的著作为( )。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兴国调查》C《长岗乡调查》D《才溪乡调查》 18.农村文化的基本特点是( )。 A.粗犷 B.质朴 C.丰富 D.高雅 19.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其他家庭 20.农村居民社会生活的最基本方式是( )。 A.劳动方式 B.消费方式 C.婚姻方式 D.文化娱乐方式 21.社会分化产生社会差别,其基础在于() A.国家不同 B.时代不同 C.资源不同 D.人员素质不同 22.社会控制的准则是( )。 A.社会文化 B.社会道德 C.社会规范 D.习俗 23.规定我国义务教育的法律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24.衡量一个社会系统处于何种社会性质的指示器是( )。 A.社会分化 B.社会分层 C.社会流动 D.社会变迁 25.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 )。 A.道德 B.习俗 C.舆论 D.宗教 26.我国有关老年人的法律和规定,划分老年人的标准是( )。 A.55岁 B.60岁 C.65岁 D.70岁

农村社会学(第4版)_在线作业_5

农村社会学(第4版)_在线作业_5 交卷时间2018-11-16 15:47:23 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13道小题,总分值65分) 1. (5分) A 经济权利的差别 B 教育资源分享不平等 C 福利水平差别 D 收入和消费水平上的差别 纠错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 B 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 9.3 城乡一体化 2. (5分) A 文化生活 不属于经济上的城乡差别的内容是()。 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指的是()。

B个人的文化程度 C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 D艺术 纠错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A回答错误收起 解析 知识点 7.1 文化概述 3. ()被认为是社会有机论或社会进化论的创始人,他的社会学着重于研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 (5分) A孔德 B韦伯 C斯宾塞 D涂尔干 纠错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C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

1.1 什么是社会学 4. (5分) A 农村职业将进一步分化 B 农村机械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C 土地将不会进一步集中 D 农村社区逐步城市化 纠错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 C 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 3.3 农村社区发展 5. (5分) A 散村和集村 B 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 C 农业村和林业村 D 村落社区与集镇社区 纠错 关于农村社区发展的基本趋势论述错误的是()。 依据社区结构的复杂程度我们把农村社区分为两大类,分别是()。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 D 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 3.1 社区概述 6. (5分) A 工业化全过程 B 工业化后期阶段 C 工业化初始阶段 D 工业化中期阶段 纠错 正确答案您的答案是 D 回答正确展开 解析 知识点 8.1 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背景 7. (5分) A 经济生产机构 B 特定的活动目标 C 组织成员 D 明确的行动规范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趋向,出现在()。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组织的构成要素的是()。

费孝通农村社会学思想

《农村社会学》 第一章农村社会学与农村社会 一农村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1农村社会学定义:农村社会学是庞大的社会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原则、理论和方法研究农村社会这一特定对象的科学。 2社会学特点:1)综合性2)实证性3)具体性。 3社会学学科结构:社会学是由社会学的本体理论、具体社会学和社会学的方法三部分组成的。 4农村社会学的产生和标志:农村社会学的产生,最初可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1908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任命成立了农村生活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20世纪农村社会学的开端。 5中国农村社会学的产生时间及标志:农村社会学在中国始于20世纪20年代,最早的著作要首推顾复于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农村社会学》一书。此书提出研究农村社会学包括农村现状、农村改良、农村问题三部分。 6、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农村社会学的发展内容: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农村社会学逐渐摆脱了完全依赖外国学者和对国外农村社会学简单引进与模仿的状况,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的农村社会学大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院校社会学专业学者的农村社会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他们的教学和研究是旧中国农村社会不学的主要内容。第二个方面是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第三个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中国农村社会的研究。 二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代表人物 外国学者对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持有两类观点:第一类是综合论的观点,认为农村社会学是研究农村整体的。代表人物有索罗金、齐默尔曼、吉勒特。第二类观点认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农村具体特殊的问题。包括四种主张:第一种主张是以人为研究中心,代表人物有霍桑。第二种主张是以农村社会组织为研究对象,代表人物有桑德森。第三种主张是以农村社会心理为研究对象,代表人物有威廉姆斯。第四种主张是以农村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代表人物泰勒和卡弗尔。我们认为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农村社会整体与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它通过对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提示农村社会的本质及发展变迁规律,促进农村社会系统的协调、健康发展。 2农村社会学关注的领域:农村社会学关注的对象包括这样几个领域:其一是农村社会群体和组织及其互动关系。其二是农村社会生活。其三是农村社会问题。其四是城乡关系,主要关心农村社会与外界、特别是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农村城镇化等,促进城乡共同协调发展是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方法1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特点1)农村社会学把农村社会作为整体来研究2)研究范围和方法上的综合性;(3)农村社会研究注重了解隐藏在社会行为背后的社会价值观。 2农村社会学研究遵守的原则1)实事求是的原则2)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3)动态研究和静态研究相统一的原则4)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统一的原则。3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程序分为选题、计划设计、实施和总结四大阶段。 4农村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确定1)文献法;(2)调查法:包括全面调查,典型调查,追踪调查,个案调查,抽样调查;(3)观察法:是通过直接观察收集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各种非语言资料,从而分析判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存在任何关系的一种方法;(4)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系统的操作一个或多个变量,并观察这种操作对其他变量的影响,从而发现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 5、比较分析和统计分析:资料分析的方式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比较分析和统计分析。比较分析是在相似条件的基础上,把不同研究对象的同类因素或比较分析同一对象不同时期的同一因素进行对比,以发现他们之间异同及原因的分析方法。统计分析的特点是通过对现象或实验数据的数量分析去揭示现象的内部联系和质的规定性。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分析和统计推理两部分。 四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意义A理论意义:(1)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研究农村社会学丰富了人类理论认识的内容。(2)就社会学理论而言,农村社会学拓展了社会学研究和社会学理论的认识空间,从而对社会学理论的建设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3)对于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而言,中国农村社会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B实践意义:(1)研究农村社会学可以使我们深刻认识中国的特殊国情。(2)研究农村社会学可以为我国农村发展的科学决策做出贡献。(3)农村社会学研究可以避免在农村发展指导思想上片面性。(4)农村社会学研究可以为我国农村改革、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社会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第二章中国农村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社会调查实践与理论成果1毛泽东社会调查的主要理论和思想1)毛泽东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抓住了中国问题的要害,即农民问题,土地问题2)毛泽东对调查研究的地位和职能做出了科学的论述题3)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作为社会调查方法的理论基础4)实事求是是毛泽东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5)矛盾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是毛泽东社会调查基本的分析方法。(6)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科学的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方法论。 二新中国成立前后职业社会学者的农村社会学理论 与实践1扬开道的农村社会学理论:第一、扬开道将 农村社会生活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生活,一种是 精神生活。”衡量社会生活的指标是生活程度和生活 标准。生活程度是指实地的生活情形,生活标准指理 想的生活情形。要是生活程度和生活标准差不多,我 们可以说是满足的生活,要是差的太远即是生活不满 足。“中国农村生活程度,无论在数量上,品质上或 分配上讲起来,都有很低,都不十分合理,有改良的 必要。”第二、杨开道分析农村生活不发达的原因是: 教育不良;经济困难;工作太忙;只有家庭生活没有 社会生活;农民无组织。第三、杨开道提出农村生活 改善的11条具体办法:(1)提高农民知识2)改良农 事3)注意农村经济4)便利交通5)扩大农村范围, 将他们共同有的人才和经济集中起来,去解决他们的 共同生活问题6)提高农民组织,有组织便有势力7) 培养农村领袖8)提高社会服务9)生活社会化10) 游戏生活的提倡11)生活艺术化。 2费孝通的农村社会学理论(1)对中国乡村经济的认 识独具慧眼。费孝通认为,中国传统农村经济不是一 个单纯的农业经济,而是“农工混合的乡土经济。”(2) 乡土和农民社会是他对中国农村的基本认识。(3)小 城镇架构城乡关系的桥梁。(4)发展模式与区域发展 是费孝通社会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第一模式,苏南模 式。费孝通将它称作地方干部经营的社区所有制。第 二模式,“温州模式”。其最重要的特点是专业市场带 动家庭工业的发展。第三模式,“珠江模式”。与香港 密切相连构成的“前店后厂”是珠江模式的主要特点。 第四模式,“侨乡模式”。福建侨资企业大多与国际市 场密切相连,又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所以发展很快, 形成了乡镇企业发展的新模式,即“侨乡模式”。第 五模式,“民权模式”。在河南民权县,费孝通看到了 利用草根资源,发展草根专业,以庭院经济脱贫致富 的新模式----民权模式。(5)功能主义的方法论。 3、乡村建设运动定义:乡村建设运动是在不角动地 主土地所有制,不触动反动统治的前提下,通过一些 修修补补的措施来复兴农村。 4、乡村建设派的农村社会学理论与实践(1)晏阳初 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集中 体现在他领导下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省 定县开展的实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认为中国当时 的重要问题是民族衰老、民族坠落、民族涣散,根本 是“人”的问题。定县实验所形成的基本思想和基本 方法,概括起来说,就是以扫除文盲、办平民学校为 基础,采有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和家 庭式教育)、推四大教育(根据当时所认识的中国农 民存在的愚、贫、弱、私四大病,而提出四大教育, 即用文艺教育以治愚、生计教育以治贫、健康教育以 治弱、公民教育以治私,借以培养和发扬农民的“四 力”: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和团结力),以达到对 乡村的整体改造和建设。它的两个基本点是:第一、 对社会进行整体改造的思想。第二、把“人”看作是 根本的思想。 (2)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主要包括:第一、在中 国发展的道路上,梁漱溟主张走中国自己的路。第二、 梁漱溟主张建立中国新的社会组织。他所说的新的社 会组织就是中国如果有一个团体组织出现,那就是一 个中西具体事实的融合,可以说以中国固有精神为主 而吸收了西洋人的长处。第三、关于乡村建设中的经 济建设问题。他详细论证了工业兴起于农业的客观必 然性。如何促进农业的发展,他认为:要“先之以除 弊”;其次积极推动农业进步的办法;第四、梁漱溟 对他所谓的新社会作了概括性描述:新社会是先农而 后工,农业工业结合为均宜的发展;新社会是乡村为 本,都市为末;乡村与都市不相矛盾,而相沟通,相 调和;新社会以人为主体,是人支配物;新社会是伦 理本位合作组织而不落于个人本位或社会本位的两 极端;新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三者是合一而不相 离的;新社会秩序的维持是由理性代替武力。 第三章一)农民的含义及特征 1、农民定义:根据我国国情,我们认为从社会身份、 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工作时间、居住地点等五个角 度来定义农民,是指具有农村社会户口,长期居住在 农村社区,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简单的手工劳动 为主,社会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地位较低的一个阶 层。 2农民特征:(1)数量多,流动性大。(2)农村职业 分化简单,但农民构成复杂。(3)文化素质有所提高, 但综合素质还比较低。首先,在农民群体内部仍然存 在一个庞大的文盲、半文盲阶层。其次,科技素质较 低。(4)农民观念中的现代化成分增加了,但传统观 念仍然普遍存在。 (二)中国农民的历史地位1)新中国成立前农民是 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2)农业集体化时期农民是新 中国建设的支柱力量3)转型时期农民是市场经济的 先导力量和改革的推动力量(4)21世纪的农民是实 现我国农业现代化,迎接WTO挑战的主力军。 (三)农民的社会化1农民社会化定义指农村社会成 员在农村社会实践中,按照农村社会文化的要求,将 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一个能够适应农村社会环境,参与 农村社会活动的社会人的过程。 2、影响农民社会化的因素1)文化。文化是农民社会 化的内容2)家庭。家庭是农村社会成员社会化的第 一课堂,是农村社会成员社会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 径,尤其是在童年期3)学校。学校也是农村社会成 员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它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 地向农村社会成员系统的传授社会规范、价值标准、 生活技能、科学知识的社会化机构4)同辈群体。同 辈群体是农村社会成员社会化的另一个有效途径5) 大众传媒。在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它也是影响 农村社会成员社会化的一条途径。大众传媒是指用来 传递信息的各种手段,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 电视、户外广告、互联网等6)除此之外,农村社会 化途径还有社会流动,即我们所说的“民工潮”。 (四)农民的现代化1、世界现代化的三次浪潮。第 一次从16世纪西欧文艺复兴开始,逐渐波及到政治、 经济、社会、宗教等各个领域。第二次高潮以19世 纪末20世纪中叶的日本和苏联为代表。在20世纪 50-60年代,亚、非、拉民族国家走上独立的道路后, 迅速掀起了社会现代化的第三次高潮,直到今天. 2、现代化表现为哪几个方面: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在经济上,现代化意味着市场化、工业化;在政治上, 现代化意味着法制化、民主化;在社会生活上,现代 化意味着科学化和功利化;在哲学观上,现代化意味 着理性化。 3、农民的现代化定义:农民的现代化是伴随着农民 的社会化过程进行的。它是指农民在社会化过程中, 逐渐抛弃传统因素的束缚,不断的接受现代的新观 念、新思想、培养现代生产、生活技能和人格的过程。 4、传统农民的总体心理特征1)传统农民具有浓厚的 乡土特征2)传统农民具有内向和封闭的特征3)传 统农民具有普遍的特殊主义的倾向4)传统农民具有 狭隘的功利倾向5)传统农民具有强烈的保守倾向。 5、中国农民的观念现代化的内容:中国农民的观念 现代化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独立意识。就 是建立个人的主体意识。人的主体意识的建立是人的 现代化的核心2)开放意识3)创新意识。就是人类 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精 神。(4)竞争意识。(5)法制意识。(6)科技意识。 6、实现农民现代化的途径:教育与流动对农村社会 成员的现代化肯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育水平与现代 性有显著的正相关。而学校则是农村社会成员接受现 代知识和培养自己接受现代知识能力最好的地方。特 别是信息时代的今天,谁能掌握的信息资源越多,谁 就会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农民现代化的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流动。农民流动是指农民在产 业和地域之间的环境变更,农民流动分为结构性流动 和区域性流动两种。在现代社会中,流动和城市体验 对农民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7、农民的现代意识增强的表现:农民的现代意识逐 步增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主体意识的 增强和独立人格的逐步确立(2)参与意识增强(3) 法制观念增强(4)开放心理重构。 第四章农村家庭与家族 (一)家庭1、血缘群体定义:指的是因婚姻与血缘 关系而结成的群体。在农村社会中,血缘群体主要包 括:家庭、家族和宗族。 2、家庭的起源与发展阶段(1)家庭起源的史前阶段。 (2)人类第一个家庭制度——血缘家庭。(3)普那 路亚家庭(4)对偶家庭。(5)个体家庭。 3家庭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家庭的分类可以有 不同的划分方法:(1)根据家庭成员的代际的构成与 成员的数目、亲缘关系的不同组成可以把农村家庭分 为联合家庭、主干家庭、核心家庭。(2)从家庭分子 继嗣传承的角度可以分为父系家庭、母系家庭和双系 家庭。(3)从新家庭跟随哪一方的角度可以分为从夫 居、从妻居和独立居住家庭。 (二)农村家庭1定义:农村家庭是农村居民以婚姻 关系为基础,以血缘关系(包括收养关系)为纽带而 组成的共同生活的群体。 2、农村家庭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1)至少有两个人, 而且相互帮助与保护。(2)具有婚姻、血缘关系和收 养关系。(3)长期经营,共同生活。 3、农村家庭的特点:(1)农村家庭是一个自己自足 的经济单位。(2)父系夫权制的家庭(3)纵向的父 子关系为主轴(4)传统的婚姻(5)稳定的家庭。 4、农村家庭的功能指家庭对于家庭成员生存和社会 发展所起的作用和效能。包括:(1)经济功能。农村 家庭的经济功能是指农村家庭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和 独立的单位。在组织家庭成员从事物质生产及其他经 济活动方面的特殊能力和作用。(2)生物功能。农村 家庭的生物功能包括性生活的满足与生育子女两个 方面。(3)养老功能4)消费功能5)精神生活功能。 5、农村家庭的变迁特点1)家庭的规模由大到小(2) 家庭结构核心化。(3)家庭经济功能从单一生产向兼 业生产发展。(4)消费水平由低到高。(5)家庭关系 由繁到简。(6)妇女地位由高到低。(7)家庭观念由 浓变淡。(8)家庭网络由弱到强。 (三)农村家族 1定义:家族是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范围的家族关系 以及由它产生的种种体制、行为、观念和心态。也就 是说,具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居住在共同的区域之中。 2、农村家族的结构1)宗姓。即每一家族都以父系血 缘为主轴的姓氏2)辈分。是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的 梯阶,是家族内部严格的等级制度3)族老。是辈分 最高的群体或个人4)亲属。身份的确定来自两个方 面,一是社会关系形成的身份。二是血缘关系形成的 身份。 3、农村家族存在的条件(1)生产力水平较低(2) 自然屏障的保护(3)资源贫乏。(4)家族文化影响。 4、传统农村家族的特点(1)血缘性(2)聚居性(3) 差序性(4)礼俗性(5)农耕性 5、我国农村家族复活趋势的主要特点:改革开放后, 我国农村家族有复活的趋势,主要特点是:1)家族 观念有所强化(2)家族制度开始重建(3)家族活动 逐渐频繁(4)乡镇企业家族化倾向(5)姻亲参与家 族活动的倾向。 6、当代农村家族的功能1)当代农村家族的正面功能。 农村家族有利于农民家庭克服小生产的局限性;有利 于调试村民关系;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道德;有助于 农户降低交易成本2)当代农村家族的负面功能。农 村家族对农村社会稳定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对农村 基层组织和农村法制管理有一定的危害;促使农村落 后意识滋生;抑制了农民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第五章农村社会组织与组织创新 (一)农村社会组织的含义和构成要素 1农村社会组织指在农村社区中为完成特定的社会目 标,执行特定的社会功能,依据一定组织原则,、形 式组成,并根据制定的规章制度、契约和程序进行活 动的人群共同体。 2、农村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1)有一定数量的相对固 定的社会成员(2)有特定具体而明确的社会目标(3) 有制度化的组织结构(4)普遍化的行为规范(5)有 一定的物资储备。 (二)农村社会组织的类型 1农村社会政治组织指保障农村社会目标的实现、进 行权力分配的组织。它是人们在政治领域中的组合形 式,具有保证其他组织完成其目标任务的职能,目前, 我国农村的基层政治组织主要包括政党组织、国家基 层政权组织、群众性团体和自治组织三大类。政党组 织是乡镇区域的领导核心,国家基层政权组织是乡镇 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决定者和执行者。 2、农村生产与经济组织指组织农村社会经济生产、 管理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它是农村经济活动开展的具 体执行者,是发展农村经济微观组织载体,是农村生 产力发展对规范有序市场的必然要求。主要包括农村 社区型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技术学会、农村股份 合作企业、乡镇企业等。 3、农村基础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定 义:当前农村教育可以分为农村基础教育、农村成人 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三个组成部分。农村基础教育是 指农村中的普通中、小学教育,即普通高中教育和九 年制义务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指为满足农村学生从 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而进行的教育。农村成 人教育是针对从业农民的教育,是农村基础教育和农 村职业教育的继续。 4、“三教”统筹定义:“三教”统筹,是指农村基础 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它 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因地制宜地根据当地的 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统一制定三类教育的发展规划, 统一调配和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另一方面:从教 育的内部联系来看,尽量使三教互相渗透、相互沟通、 形成结构合理、联系紧密、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体系。 5、农科教结合指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使农业、科 技和教育事业互相支持、互相促进达到农科教良性循 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6、农村合作与服务组织的形式有哪几种?包括农业 生产者自我服务合作组织、各种以“公司”“协会”“服 务处”冠名的服务组织。 (三)市场经济与农村制度创新 1、村民自治定义:村民自治上一种基层直接民主, 是广大村民民主参与权利的体现,在乡镇以下的农村 实现,由村民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 主监督的方式,在基层社会事务中进行自我管理、自 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村民自治的具体实施主体是村民 委员会,它上连接国家和广大村民的桥梁。 2、村民委员会的机构设置有哪些?包括:治安保卫 委员会;人民协调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 3、村民自治制度出现的主要问题有哪些?(1)我国 村民自治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总体发展水平较低。(2) 存在村民自治中制度创新的需要和国家制度供给不 足间的矛盾。(3)政府的指导和促进工作缺乏力度(4) 乡镇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衔接不畅。(5)村党组织与 村民自治之间的协调存在问题。 4、股份合作制定义及特点:股份合作制是一种比较 规范的合作组织形式,是广大农民根据农村和农民的 具体实际创造的一种新的农村组织形式,是在合作制 的基础上引入股份因素而形成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 它兼容了股份制与合作制的一些重要特征,包括:(1) 在联合方式上,股份合作制是劳资联合。(2)在分配 原则上,股份合作制是按劳分配和按资分配相结合, 股份和劳动都参与利益的分配。(3)在股份权益上, 股份合作制实行劳股结合制。(4)在目标上,股份合 作制力求兼顾资产方和劳动集体的共同利益。 5、中国农村的股份合作形式有那些?中国农村的股 份合作形式有:农民股份合作企业、农村股份合作企 业、社区服务合作社等。 第六章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村落文化 (一)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含义、分类与评价方法 1、农村居民社会生活定义:广义的农村居民社会生 活是指他们在农村特定环境之下所从事的一切生存 活动或“生活活动”。狭义的农村居民社会生活是指 他们基于农村社会条件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 资料的消费活动,以及他们相互间在生活上的联系和 交往活动,也可称其为日常生活或闲暇活动。 2、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定义:广义上的农村居民生活 方式是指他们在农村社会客观条件制约和农民已经 形成的主观意识支配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与各种社 会生活的方式。狭义上的农村居民生活方式是指他们 对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社会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