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危害

朋友们!为了您身体的健康,欢迎您参加绿色和平的邀请,给科学家们发出公开信,希望科学家能研究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并且放弃涉及国外专利的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申请。

填写公开信步骤如下:

1)打开网页https://www.360docs.net/doc/e313640225.html,/china/zh/news/m-claim-story

2)填上您的姓名和邮箱

3)点发送就ok

目前有大部分人还不愿意吃转基因食品,但转基因食品已无处不在,我们无法预测这项技术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但我们清楚这种毁坏将是不可逆的。

金龙鱼食用调和油瓶身上用很小的几乎看不到的小字标着:大豆油由转基因大豆提炼,菜籽油由转基因油菜籽提炼。金龙鱼的品牌营销做得相当好,可想而知,在中国有多少人已经吃了由转基因大豆提炼的油。

转基因食品无处不在:土豆,西红柿,木瓜,大豆油,色拉油,调和油,饮料,奶粉,饼干......

1998年,美国媒体报导了对英国罗伊特研究所普斯陶教授的专访,他警告人们关注未充分证明其安全性就已经推广的转基因食品,经过试验:用转基因土豆喂老鼠后,老鼠发生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和器官重量减轻,并且免疫系统遭到破坏。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目前国际上还没有达成共识。它的存在也只有短短10多年的时间,许多长期影响目前还不得而知,食用转基因食品就如把自己当作白老鼠,有不可预测的风险。因此,对转基因食品应采取预防原则,在长期的安全性还没有完全确定之前,不应该在食品生产中使用转基因原料。

长期以来,遗传工程一直被“神化”,宣扬为农业发展的新革命,而对它的负面危害却很少谈及。特别是各国政府的高层决策者很难听到转基因生物有什么危害。长此以往,肯定会对人类的未来发展产生致命的错误。

目前,墨西哥禁止种植转基因玉米;欧盟暂缓进口转基因食品;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都要求在转基因食品上明确贴上标签,说明转基因成分的含量;英国的许多大超市禁止使用转基因生物作为原料生产食品。

欧美之间因"基因瓜果"导致贸易磨擦,原因是欧洲人不愿意吃美国人生产的"基因瓜果"。又后来,美国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基因瓜果"在销售时必须要有标识。新千年开始的3月26日,美国波士顿反基因改造食品大示威,3500人趁“生物2000年”大会举行之际,抗

议食品制造商未对基因改造食品进行试验,也没有为消费者提供足够的相关信息。

国内已有知情人士忧心忡忡地指出,“转基因食品的研究表明,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抗癌成份也减少了,抗虫转基因玉米在提高害虫死亡率的同时也影响着益虫的成熟,小动物吃了转基因土豆会使内脏和免疫系统受损,那人呢……”。欧洲人正是因为转基因食物可能对人体有害而禁止在欧洲销售;即使在美国,经销商被规定转基因食物必须具有标识。

1998年8月,英国教授普兹泰发现,老鼠食用了转基因土豆之后免疫系统遭到破坏;美国也有一些害虫的天敌因转基因植物致死的报导;2005年5月22日,英国《英国人》又披露了知名生物技术公司“孟山都”的一份报告,以转基因食品喂养的老鼠出现器官变异和血液成份改变的现象。这些消息在带给全世界震惊的同时,也使更多的人怀疑食用转基因原料制成食品的安全性。

转基因稻米会带来诸多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方面的风险。在食品安全方面,由于稻米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直接食用的主粮,因此其安全性尤为关键。然而该非法转基因稻米的安全性被未经过长期评估,食用它是否安全仍存在很大疑问。在生态环境方面,由于转基因稻米在种植过程中可能发生转基因逃逸,通过花粉和种子,转基因会转移到相邻的同类型非转基因品种中。在中稻区试时,参加实验的65种水稻密密麻麻地种在一起,相互之间间隔只有大约30厘米,极容易发生转基因逃逸,造成大范围内的基因污染。

卫生危害

(1),未进行较长时间的安全性试验:基因化食品改变了我们所食用食品的自然属性,它所使用的生物物质不是人类食品安全提供的部份,未进行长时间的安全试验,没有人知道这类食品是安全的。

(2),产生毒素:基因化食品能产生不可预见的生物突变,会在食品中产生较高水平和新的毒素。Losey,J.E.等(1999)报导,在一种植物马利筋叶片上撒有转基因Bt玉米花粉后,普累克西普斑蝶食用叶片就少,长得慢,4天的幼虫的死亡率44%。而对照组(饲喂不撒Bt玉米花粉的叶片)无一死亡。转基因作物产生的杀虫毒素可由根部渗入周围,但尚不清楚会产生何种影响。

(3),过敏或变态反应:基因技术会在食品中产生不能预见的和未知的变态反应原。据报告,对巴西坚果产生过敏的主体也会对用该坚果基因工程化而得到的大豆产生过敏。科学家把巴西胡桃的特性移植到黄豆上去,结果却使一些对胡桃过敏的人在摄取黄豆时有过敏的可能。植物凝血素(Lectin)对有些害虫来说是有毒的,转基因食品不得含有此类有毒物质。

(4),减少食品的营养价值或降解食品中重要的成份:基因化的目的是去除或灭活人们认为不需要的物质,这些物质可能是未知的,但它是基本的。比如它有自然的抑制癌症的能力(Pariza,M.W.,1990)。美国的研究资料表明,在具有抗除草剂基因的大豆中,异黄酮类激素等防癌的成份减少了。基因化食品的虚假新鲜感迷惑消费者。具有芳香、有光泽的红色蕃茄能贮藏几周,但营养价值较低。消费者在购买水果或蔬菜时,仅依靠外观和质地,因此,不能准确判定该产品的真实质量。营养物质在环境中自然循环受到转基因微生物的干

扰。

(5),产生抗菌素耐药性细菌:基因技术采用耐抗菌素(如抗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新霉素、链霉素等)基因来标识转基因化的农作物,这就意味着农作物带有耐抗菌素的基因。这些基因通过细菌而影响我们。英国的研究显示,转基因作物中的突变基因可能会进入到生物有机体,突变的基因如跨越种群和转移至细菌,其结果可能会导致新的疾病。虽然这种机会可能性很小,但如出现无法治疗的并广泛传播的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的疾病时,其后果不堪设想。荷兰科学家发表在《新科学家》杂志的试验结果称,设计一人造胃,对人消化转基因食物的过程进行模拟,发现DNA滞留在肠内,同时一些转基因细菌能够把自己的抗生素抗性基因转移给人造胃的细菌。如果类似结果发生在人和动物体内,就可能培养出功效最强的、抗菌素也无法杀死的超级细菌。英国新食品和工艺顾问委员会就禁止一种用抗氨苄青霉素基因作标识的转基因改良玉米趋势饲喂牛,因其中含有的DNA仍保持原样,并有可能加速对抗菌素的抗药性。

(6),产生的问题不能进行追踪:若不进行标识,我们的公共卫生当局就无力因出现问题发现其来源,潜在性的危害值得怀疑。

(7),副作用能杀害人体:Mayeno,A.N.等(1994)报告,发生一种新的,不明原因的病症,主要表现为嗜酸性肌痛。临床表现有麻痹、神经问题、痛性肿胀、皮肤发痒、心脏出现问题,记忆缺乏、头痛、光敏、消瘦(Brenneman,D.E.等,1993;Love,L.A.等,1993)。后查明系日本一公司生的基因化工程细菌产生的色氨酸所致。食用者在3个月后发病,导致37人死亡,1500人体部份麻痹,5000多人发生偶尔性无力。据测定,含量为0.1%便可杀死人体。

转基因植物对农田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的影响:

增加杀虫剂的使用抗性的选择和转运到可兼容的其它植物中

产生新的农田杂草基因流和杂交

转基因植物自身变为杂草插入性状的竞争

产生新的病毒不同病毒基因组和转基因作物的病毒外壳蛋白的重组

产生新的作物害虫

病原体-植物相互作用

食草动物-植物相互作用

对非目标生物的伤害食草动物的误食

根据2002年3月20日起开始实施的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的规定,第一批实施标识管理的农业转基因生物为:

(一)大豆种子、大豆、大豆粉、大豆油、豆粕

(二)玉米种子、玉米、玉米油、玉米粉

(三)油菜种子,油菜籽,油菜籽油,油菜籽粕

(四)棉花种子

(五)西红柿种子,鲜西红柿,西红柿酱

这些产品都是初级加工品,而饼干等产品中常用的大豆磷脂等深度加工原料目前还不在需要标识之列。因此,许多市面上的消费者接触到的深度加工食品,比如方便面,饼干,膨化食品等,如果使用了转基因原料并不需要标识。

已经发现一种基因工程大豆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用基因工程细菌生产的食品添加剂色氨酸曾导致37人死亡和1500多人残废。最近发现,在美国许多超级市场中的牛奶中含有在牧场中施用过的基因工程的牛生长激素。一著名的基因工程公司生产的西红柿耐储藏、便于运输,但它们含有对抗抗生素的抗药基因,这些基因可以存留在人体内。人造的特性和不可避免的不完美会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影响其它有关及无关的生物,它们将永远无法被收回或控制,后果是目前无法估计的。

转基因食品对动物身体器官的损害,已经被英国知名生物技术公司的一份秘密研究报告证实。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怀疑:1、产生毒素或增加食品毒素含量。一些研究学者认为,转基因食品可能增加微量毒素的含量,严重的会导致某些遗传类疾病。

2、营养成分减少。英国伦理和毒性中心的试验报告说,转基因食品中对人体有益的成份减少了12%至14%。

3、引起人体过敏反应,造成不可预知的后果。而天然食品却不存在以上的缺点,对人体是相对安全的。

我国食品安全专家叶永茂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转基因食品在理论上至少存在5大潜在危险:产生毒素,引起人类致癌致畸或基因突变,导致人体产生过敏反应,引起食物营养结构失衡,使人体产生抗药性,使自然和生态环境失衡,现在欧洲许多国家因此抵制转基因食品上市。”

转基因生物的负面影响

转基因生物的负面影响 1、转基因生物破坏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部分遭到破坏都会危及到整个系统。例如,一些盐碱、沼泽、雨林以及有寄生虫的地区,以前原本不适合农业种植,由于转基因作物的出现,一些农作物可以耐盐碱、耐高温高湿以及抗病虫等,这些地区都被用来种植农作物,从而使原本生活在这里的生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不得不退出这个系统,造成物种的退化、减少、灭绝,使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转基因物种作为新物种破坏环境 自然界里从来没有过转基因生物。它属于一种新生的外来物种。它与自然生物相比,因其体内有特殊基因,有更强的竞争性。比如,植入抗虫基因的农作物,就会比一般的农作物更能抵抗病虫害的袭击。长此下去,转基因作物就会取代原来的农作物,造成物种灭绝。但这个问题,在转基因生物发展的开始阶段很难发现,可能要历时很多年才会显现出来,但等问题出现的时候,为时就已晚了。 3、杂交作物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转基因可以通过杂交传给亲缘物种。过去的经验表明,农作物杂交可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东南亚是大米基因多样性的故乡和中心。加利弗尼亚大学的Norman Ellstrand先生和他的同事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13种粮食作物中有12种与其野生的近缘物种进行了杂交。在加拿大,被用作实验的油菜,分别只具有抗草甘磷、谷氨酸磷和咪唑啉酮中一种的功能,后来发现了同时具备这三种功能的油菜,说明这三种油菜之间产生了杂交。而这种油菜对周围的植物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4、转基因生物对非目标生物的污染 转基因生物对非目标生物也会造成不利影响。释放到环境中的抗虫和抗病类转基因植物,除对害虫和病菌致毒外,对环境中的许多有益生物也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甚至会导致一些有益生物死亡。 另外,转基因生物将增加目标害虫的的抵抗性。研究表明,棉铃虫已对转基因抗虫棉产生抗性。转基因抗虫棉对第一、第二代棉铃虫有很好的抵抗作用,但第三代、第四代棉铃虫已对转基因棉产生抗性。专家警告说,如果这种具有转基因抗性的害虫变成具有抵抗性的超级害虫,就需要喷洒更多的农药,而这将会对农田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危害。 5、转基因生物对其他农作物的影响 转基因植物通过花粉进行基因转移,导致非转基因植物受到污染。农场主发现,现在已经很难买到纯净的、未受到转基因污染的有机种子。由于缺少必要的隔离措施,转基因农作物与非转基因农作物相互混杂,给非转基因作物造成巨大损失。

4000字转基因与食品安全论文

转基因与食品安全 关键字:转基因食品安全性 摘要:转基因食品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其安全性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对转基因作物与传统的作物进行了对比,总结出了转基因食品的优缺点,联系了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对转基因食品安全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自从人类学会了种植植物,蓄养动物,我们的先辈们就一直在探讨如何对物种的遗传进行改良,培养了更多优良的品种。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科学家们在生物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自90年代以来,转基因食品已经逐渐地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中。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也成了我们迫切需要知道的问题。 转基因指的是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优良遗传形状的物质。而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方面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1] 过去的几千年里改良物种的主要方式:针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突变或无意的人为因素所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个体进行选育和利用,从而通过随机和自然的积累优化基因。然而这种极低几率且无人类控制性的被动模式大大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因此,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在本质上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但在基因转移的范围和效率上,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区别于两点:首先,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的转移,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第二,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可能准确地定位于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型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可准确预测后代。故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两者的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2]传统的育种只能是同一物种进行杂交,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让不同的物种进行杂交,不仅植物与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甚至是植物与动物之间都可以进行基因组合,使得我们在进行培养新品种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 转基因食品的种类有以下四种。第一是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为全世界种植转基因作物最大的国家。我国主要种植的是转基因棉花,其次还有玉米、大豆、甜菜等。第二是动物性转基因食品,现在已经能够在

转基因生物的利弊分析

转基因生物的利弊分析 第二临床医学院2012101061 黄俊霖 内容摘要:转基因生物指经遗传基因修饰了的生物体。转基因生物包括转基因 动物、转基因工程药物和转基因作物,用转基因生物材料制成的食品称为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是现代生物技术或基因工程技术的产物,是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成功。但它也与科学技术一样是柄“双刃剑”,福祸相依,如何趋利避害、化险为夷,在于对其正反两方面的关系和机制有充分的认识,要掌握得法、监管适宜、运用得当。必须加强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给公众以充分信息,让公众从非理性的恐慌和迷茫中明智地走出来。 关键词:转基因生物、食品安全、基因经济、人类环境与健康 20世纪以来,生物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并在医药、农业及食品工业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基因技术作为生物技术的核心, 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生物体基因组中,使其生物性状或机能发生部分改变。这一技术称为转基因技术,在中国亦称为“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经转基因技术修饰的生物体常被称为“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genetically modifiedorganism,简称GMO)。 目前, 转基因作物在一些发达国家像美国、阿根廷逐渐推广,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已达几千种,转基因动物的研究给疾病的治疗、新药的制造带来了新的契机。总之,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农业、医药的发展与之,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给农业、医药的发展与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崭新的空间,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毫无疑问,转基因技术将成为近期内发展最快、应用潜力最大的生物技术领域之一。 一、转基因生物的优点 1、转基因植物 1.1抗除草剂转基因植物 杂草是农作物生产的大害,将抗除草剂基因转入栽培作物,可以有效地使用除草剂除治田间杂草,保护作物免受药害,从而增产增收。抗除草剂基因植物是最先进入田间生产的转基因植物,也是当前种植面积最大的一类转基因作物。 1.2抗虫转基因植物 害虫是农业生产的另一大患害。全世界每年用于化学杀虫的费用高达数十亿美元。杀虫剂大量使用既增加农业成本又造成环境污染,特别是难降解、亲脂性的农药,其不但残留高,还可以通过食物链逐级富集放大,破坏生态平衡。因此,将各种抗虫基因导入栽培作物,由植物自身合成杀虫剂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环境效益。2、转基因动物 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特定的外源基因导入动物染色体,使其发生整合并能遗传,这将产生新的动物个体或品系。这些转基因动物作为医学研究的模型,用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转基因动物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用它来培养人体器官,解决人体器官移植供体短缺问题,也可利用这种动物“生产”获得所需的药物,因为某种药品无法或极难用人工合成的方法来获得,只能从生

转基因大豆进口对我国生物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转基因大豆进口对我国生物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一、目前已经商业化或正在研发阶段的转基因大豆 (一)耐除草剂基因的大豆 孟山都公司的耐草苷膦大豆是在1994年5月19日得到商品批准的。这是最早获准推广的转基因大豆品种(Roundup Ready Soybean,简称 RR大豆)。RR大豆对非选择性除草剂农达(Roundup)有高度耐受性。目前世界上种植最多的是RR大豆。Aventis公司耐膦丝菌素大豆是在 1996年7月31日得到商品批准的。种植抗草苷膦大豆可节约劳力、降低成本,在杀灭杂草后可使大豆增产,因此,在劳力昂贵的美国对RR大豆进行了大面积推广。 (二)豆油脂肪酸改变的大豆 杜邦公司的豆油脂肪酸改变大豆是1998年4月30日获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批准,目前杜邦公司利用基因工程方法用反义的油酸脱饱和酶基因转入大豆,已培育出了油酸含量达70%以上的大豆品种。此外,在美国低亚麻酸大豆、低棕榈酸大豆、高硬脂酸大豆、高棕榈酸大豆等转基因品种也已培育成功。 在大豆油脂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是对人体最为有益的营养成份。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培养出了高油酸含量,提高了对人体最佳的营养成份,同时也降低了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而且也不存在反式双键的脂肪酸,因此是一种理想的植物油。 (三)转抗虫基因大豆 由于大豆食心虫的危害,抗虫转基因大豆的研究在国内外广泛开展,研究者多采用苏云金芽孢干菌(Bt)伴孢晶体蛋白基因提高大豆抗虫性。目前,在国际上还未见有抗虫转基因大豆被批准商品化的报道。抗虫大豆可以有效地控制大豆食心虫的发生,从而提高大豆产量,显著提高豆粒品质。 二、转基因大豆的发展及其在全球转基因作物中的地位 (一)转基因大豆在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中占据主要地位 目前世界上种植最多的转基因作物是玉米、大豆、棉花和油菜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由1996年的170万公顷猛增到2001年的5260万公顷,其中转基因大豆由50万公顷猛增到3330万公顷,在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中占63%,比2000年增加750万公顷,增长29%(见表1)。

转基因的利与弊毕业论文

转基因的利与弊毕业论文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我们知道,世界上所有生物的 DNA上都写有遗传基因,它们是建构和维持生命的信息和基础,每个基因所代表的功能也是不一样的,而转基因就是指把动植物的 基因加以改变,再制造出具备新特征的食品种类,这是一个人为的过程。 但是,其实这种技术从一开始就是收到人们的排斥的,因为这样的做法是非自然的, 是不应该的,而且这种技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一种含有从其它动植物上种植基因的 食物,实现了大规模的经济培植,这是一个很大的弊端。 世界上第一种基因移植作物是1983年的一种烟草,又过了十年,市场化的’基因食 物才在美国出现,它就是可以延迟成熟的番茄作物,而由它制造的食物是不允许的出售的。 而之所以那么多人认为转基因技术对人类健康有害,那也是因为我们对基因的活动方 式了解还不够透彻,我们没有十足的把握控制基因调整后的结果,如果一旦因为转基因而 引发各种不可预知的病,那是一种很不负责人的态度。 那么我们来详细分析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就我们现在所认知的转基因的优点为: 第一.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这是转基因当初研制的基础想法,也是转基因的最大优势,转基因是取优秀基因进行优化的。 第二.减少农药使用,避免环境污染,转基因食品取了其他基因的优点,这样可以减 少农药的使用,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污染环境。 第三.节省生产成本,降低食物售价,转基因食品因为成本低,所以它的售价也相对 要低,这是人吗最看重的优点之一。 第四.增加食物营养,提高附加价值,增加附加值是转基因食品的特点,可以很大程 度的提高食品营养。 第五.增加食物种类,提升食物品质,转基因从一定程度上,是在创造一种新的物种,自然也就能增加食物种类。 第六.促进生产效率,带动相关产业,转基因食品体验很大的促进生产效率,带动产 业的发展。 第七。从某一方面对健康有保障。比如说,抗虫的转基因玉米不会被虫咬,这就减少 了微生物侵害的几率,对我们的健康是一个保障。 转基因的缺点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认识

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认识 姓名:范丽娟 班级:食质101班 学号:2010037107

摘要: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一直存有争执。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各有理由相持不下。从科技哲学的角度看,我们既不能过分夸大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的风险而忽视了它的潜在利益,也不能鼓吹它所带来的利益而视风险于不顾。对转基因技术、转基因食品的现在和未来需要人类做出理性的反思和审慎的决策。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性 一、转基因技术与转基因食品概述 所谓转基因技术就是应用人工方法把某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切割、拼接和重组,将重组了的DNA通过各种途径导入并整合到某种宿主细胞或者个体的细胞核中,有日的的改变它们的遗传性状。 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从而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着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我国《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将转基因食品定义为: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二、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其在农业中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转基因作物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如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节省生产成本,降低食物售价等。 种植转基因的国家由最初的几个至现在的20多个,各国试种的转基因植物已经超过4 500种,其中大豆、玉米、棉花、油菜是主要的转基植物,这四类植物占全部转基因植物的86%。近年来,世界上转基因生物研发工作进展非常迅速。转基因动物层出不穷,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也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增长。在中国,由于国家的重视,转基因的基础研究和应用为世界所关注,目前,已有近20种转基因植物进入了田间实验或环境释放阶段,6种转基因植物被批准进行商业化生产,转基因动物方面,转基因牛、转基因羊也纷纷出现。由于转基因作物产量高、价格低、耐贮运等特点,动物性转基因食品品质好、成本低、附加值高等原因,使得转基因食品的市场份额连年上升。 随着转基因动植物商品化步伐的加快,大量的转基因农产品已经直接或间接被制作成人类的消费品。目前, 世界各地的食品超市中均有转基因食品的销售。随着转基因食品的辐射范围扩大,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争执声音一直没有停止。

转基因的利弊

基因改造生物带给人类收益还是危害 5月16日消息:通过基因改造的生物是否会打破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对环境的危害?面对基因改造生物可以带给人类的巨大收益和可能带来的危害,人类该何去何从?昨天,在由国家环保总局主办,由加拿大食品检验署、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协办的生物安全培训班上,到会的各路专家再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到了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上。 国家环保总局自然司柏成寿告诉记者,通过基因方式对生物体进行改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很多物种在改良后产量有了增加,也增强了防御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改良后的品种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危害。 他举例说,像“抗虫棉”,这种棉花经过一定的基因转化后,可以使自然界中原来危害棉花的害虫死去,但它也可以使很多非目标的有益昆虫死去。还有一些农作物被注入一种抗除草剂基因,当农田中施加除草剂时,所有的杂草都会死去,只保留下农作物本身。但在某种情况下,这种抗除草剂的农作物会和杂草出现杂交,这种杂草就被称为“超级杂草”,消灭起来就非常困难。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许崇任和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刘标还列举了近年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转基因作物事件,包括:将巴西豆的基因转入大豆,虽然可以改良大豆营养组成,但可能会引起部分人群发生过敏反应。转Bt基因玉米可以提高有益昆虫绿草蛉的死亡率和延长发育时间。用食转基因马铃薯的蚜虫饲喂瓢虫,会影响瓢虫的生殖力及存活。而蚜虫是温带作物中重要的害虫,瓢虫是其天敌。 通过基因改造的生物是否会打破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对环境的危害?面对基因改造生物可以带给人类的巨大收益和可能带来的危害,人类该何去何从?昨天,在由国家环保总局主办,由加拿大食品检验署、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协办的生物安全培训班上,到会的各路专家再次把关注的目光投到了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上。 国家环保总局自然司柏成寿告诉记者,通过基因方式对生物体进行改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很多物种在改良后产量有了增加,也增强了防御自然灾害及病虫害的能力。但值得注意的是,改良后的品种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危害。 他举例说,像“抗虫棉”,这种棉花经过一定的基因转化后,可以使自然界中原来危害棉花的害虫死去,但它也可以使很多非目标的有益昆虫死去。还有一些农作物被注入一种抗除

有关转基因食品的论文

论转基因食品 提到转基因食品,大家感觉可能都很熟悉,但何为转基因食品又为何生产转基因食品的呢?可能很多人对这个问题不太了解,首先,让我们先对这两个问题做一下了解。 在了解转基因食品之前,让我们先说一下转基因生物,转基因生物可界定为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已以非自然发生的方式改变的生物。该技术通常被称为“现代生物技术”或“基因技术”,有时候也称为“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技术”或“遗传工程”。它可使选定的个体基因从一种生物转移到另一种生物,并且还可在不相关的物种之间转移。 这些方法用以产生转基因植物——然后将它们用于培植转基因粮食作物。通俗的说转基因食品就是将某一物种的特性基因转接到另一物种上面,人工创造出一种新物种. 例如,西红柿是一种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的果蔬,但它不耐贮藏。科学家认为北极鱼体内某个基因有防冻作用,于是将它抽出,再植入蕃茄之内,制造新品种的耐寒蕃茄, 这种西红柿抗衰老,抗软化,耐贮藏,能长途运输,可减少加工生产及运输中的浪费。类似于这种方法生产的在、食品即为转基因食品。 那又为什么要生产转基因食品呢? 转基因食品得以开发和销售是因为对这些食品的生产者或消费者存在着某些感知的好处。这是指将其转变为一种价格较低、利益更大或二者兼具的产品。最初,转基因种子开发者希望他们的产品获得生产者的接受,因此集中于农民所重视的革新上。 以转基因生物为基础开发植物的最初目标是改进作物保护。目前市场上的转基因作物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增强对由昆虫或病毒引起的植物病的抗性或通过增强对除草剂的耐受性提高作物保护水平。 通过将从苏云金芽孢杆菌(BT)这种细菌中生产毒素的基因转入粮食作物,从而实现抗虫害抗性。这种毒素目前在农业中作为常规杀虫剂使用,并且供人食用是安全的。持续产生这种毒素的转基因作物已显示在特定情况下,如在虫害压力大的地方,需要较少量的杀虫剂。 通过从引起植物病的某些病毒中引入一种基因,从而实现抗病毒抗性。抗病毒抗性使植物较不易受这些病毒引起的疾病的影响,使作物产量更高。 通过从传送抗某些除草剂抗性的一种细菌中引入一种基因,从而实现抗除草剂耐受性。在杂草压力大的情况下,利用这些作物已造成减少使用除草剂数量。基于以上原因,生产转基因食品就显得比较受欢迎了。 虽然说转基因食品有很多好处,但是在技术不是很成熟之前,它的危险也是很大的。 据了解转基因食品的危害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基因技术采用耐抗菌素基因来标识转基因化的农作物,在基因食物进入人体后可能会影响抗生素对人体的药效,作物中的突变基因可能会导致新的疾病; 2.转基因技术中的蛋白质转移可能会引起人体对原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分割重组后的新的蛋白质性状是否完全符合我们设想的需求有待考证;

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

转基因技术的利与弊 科学家发明转基因技术的初衷是想利用该技术造福人类,既可加快农作物和家畜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又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比如说,抗虫的转基因玉米不会被虫咬,可以让人们放心食用;将能产生人体疫苗的基因转入植物食品,人们就可以在食用食物的同时增加自身对疾病的抵抗力。 但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是否会造成潜在的尚不可能预知的危险?大量转基因生物会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产品会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一些科学家们开始担心对生物、植物生命进行的“任意修改”,创造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危害到人类。它们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即所谓的遗传基因污染,而这种新的污染源很难被消除。还有,转基因农作物和以此为原材料制造的转基因食品对人体的影响也尚未有定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转基因技术的负面影响也作了大量研究,出现了许多相关报道,如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美国康奈尔大学副教授约翰·罗西的一篇论文,引起世界震惊。论文指出,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把抗虫害转基因玉米“BT玉米”的花粉撒在苦苣菜叶上,然后让蝴蝶幼虫啃食这些菜叶。4天之后,有44%的幼虫死亡,活着的幼虫身体较小,并且没有精神。而另一组幼虫啃食撒有普通玉米花粉的菜叶,就没有出现死亡率高或发育不良的现象。论文据此推断,BT转基因玉米花粉中含有毒素。另据报道,英国伦理和毒性中心的实验报告说,与一般大豆相比,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防癌的成分异黄酮减少了。与普通大豆相比,两种转基因大豆中的异黄酮成分减少了12%~14%,还有巴西坚果事件等。面对国际上出现的种种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争议,许多科学家、学术团体纷纷以各种形式发表对转基因技术的支持态度。由美国Tuskegee大学Prakash教授2000年1月起草的题为“科学家支持农业生物技术的声明”,已征集到世界上3 000多位科学家的签名,其中包括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者、诺贝尔奖得主James Watson,绿色革命的创始人、诺贝尔奖得主Norman Borlaug,世界粮食奖获得者、国际水稻研究所首席育种家Gurdev Khush。该声明称,“对植物负责任的遗传修饰既不新也不危险。如抗病虫等诸多性状已通过有性杂交和细胞培养的方法经常性地引入作物中。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较,通过重组DNA技术引入新的或不同的基因并不一定会有新的或更大的风险,且商品化的产品的安全性则由于目前的安全管理规则而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保障。遗传新技术为作物改进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精确性。” 因此,笔者认为和现代任何一项工业技术一样,转基因技术也具有两面性,有长亦有短。在发展转基因技术等生物技术时,应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规范管理,使转基因技术能够健康发展。 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展望 当前条件下,转基因技术还存在许多不足,还处于不断的发展与完善之中,表现在:转基因表达水平低,许多转基因的表达强烈地位受着其宿主染色体上整合位点的影响,往往出现异位表达和个体发育不适宜阶段表达,影响转基因表达能力或基因表达的组织特异性,从而使大部分转基因表达水平极低,极少部分基因表达水平过高;难以控制转基因在宿主基因组中的行为,转基因随机整合于动物的基因组中,可能会引起宿生细胞染色体的插入突变,还会造成插入位点的基因片段丢失,插入位点周围序列的倍增及基因的转移,也可能激活正常状态下处于关闭状态的基因;不了解哪些基因控制多数生理过程,不了解基因表达的发育控制和组织特异性控制的机制;制作转基因动物的效率低,这是目前几乎所有从事转基因动物研究的实验室都面临的问题,也是制约着这项技术广泛应用的关键;对传统伦理是一种挑战,对人类的生存有一定的负面作用等。但笔者相信只要通过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和各国对转基因技术的规范管理,保证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的健康而有序,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如对转基因作物进行监管,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等,应该更深入的了解转基因技术其中的奥秘,只有更了解它才能利用好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

转基因食品安全论文食品卫生安全论文

转基因食品安全论文食品卫生安全论文 转基因食品不构成食品安全问题 经过严格审批和监管的转基因食品,并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我从来不认为转基因食品问题是一个食品安全问题。这句话可能一些官员和老百姓都不同意,但是我坚持。 世界卫生组织对不安全食品有明确的定义,即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这个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有毒有害物质,一个是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这两个关键词必须同时并存,才能构成不安全食品的事件。 我们生活的环境(包括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很常见,但有毒有害物质达到一定的量,才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例如,对于国家允许使用的农药,我们不是规定食品中农药残留等于零,而是规定食品的农药残留允许的最大含量,只要不超过就是合格的。 实际上,经过严格审批和监管的转基因食品,并不存在有毒有害物质,更不要说量的问题。所以说,转基因食品本身并不构成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概念,没有一种食品是百分之百安全的,零风险的食品是不存在的。

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实质等同” (Principle of subst antial Equiva-lence)。当转基因食品和相同品种的传统食品相比较,如果两者具有实质等同性,即两者之间没有什么显著区别,则可以认为其安全。而当前我国批准的转基因作物(包括水稻)与相同品种的传统作物在营养成分、营养价值和安全性方面是等同的。它们的不同体现在转基因作物的农业性状,如抗虫水稻可以少用杀虫剂。 当然,在转基因生物育种研究及其产业化进程中,需要独立的风险评估和安全性评价,政府的管理措施也要透明。 其中,风险评估和安全性评价是独立的专家行为,最基本的前提是科学和公正。专家根据科学实验与实践的结果,进行独立评价,不受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这和管理措施是不同的。管理措施(例如,批准一个新的农业转基因作物)需要以科学为基础,但不完全等同于科学,还得考虑科学以外政治、经济、文化、饮食习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任何一个农业新品种的诞生都是基因改变的结果,这是农业发展的根本。为什么没有人质疑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的安全性?因为人们普遍以为,传统的杂交方式是安全的,而人为的基因改变就是不安全的。同样的误解也出现在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上,即天然的食品添加剂就是安全的,而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就是不安全

转基因与食品安全论文

转基因生物安全 课程论文 转基因与食品安全 摘要:转基因食品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其安全性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对转基因作物与传统的作物进行了对比,总结出了转基因食品的优缺点,联系了我国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对转基因食品安全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字: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生物安全评价 转基因指的是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优良遗传形状的物质。而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方面向人类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1] 过去的几千年里改良物种的主要方式:针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突变或无意的人为因素所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个体进行选育和利用,从而通过随机和自然的积累优化基因。然而这种极低几率且无人类控制性的被动模式大大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因此,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在本质上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但在基因转移的范围和效率上,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区别于两点:首先,传统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的转移,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第二,传统的杂交和选择技术一般是在生物个体水平上进行,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可能准确地定位于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对后代的表型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操作和转移的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可准确预测后代。故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两者的结合可以极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2]传统的育种只能是同一物种进行杂交,而转基因技术则可以让不同的物种进行杂交,不仅植物与植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甚至是植物与动物之间都可以进行基因组合,使得我们在进行培养新品种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 转基因食品的种类有以下四种。第一是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美国、阿根廷、加拿大为全世界种植转基因作物最大的国家。我国主要种植的是转基因棉花,其次还有玉米、大豆、甜菜等。第二是动物性转基因食品,现在已经能够在牛体内转入了人的基因,牛长大后产生的牛乳中含有基因药物,提取后可用于人类病症的治疗。还有的是在猪的基因组中转入人的生长素基因,猪的生长速度增加了一倍,猪肉质量大大提高。现在澳大利亚的人已经在食用这种转基因的猪肉。第三是转基因微生物食品,此类微生物比较容易培养,能

生物《转基因的利与弊》

转基因食品的优点 可增加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可以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转基因技术可增强作物抗虫害、抗病毒等的能力;提高农产品的耐贮性,延长保鲜期,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可使农作物开发的时间大为缩短;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四季低成本供应;打破物种界限,不断培植新物种,生产出有利于人类健康的食品。 转基因食品也有缺点 所谓的增产是不受环境影响的情况下得出的,如果遇到雨雪的自然灾害,也有可能减产更厉害。且多项研究表明,转基因食品对哺乳动物的免疫功能有损害。更有研究表明,试验用仓鼠食用了转基因食品后,到其第三代,就绝种了。 全球人口的迅猛增长,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粮食问题成为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十分辣手的问题。要满足人们的食品供应,提高食品供应质量,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目前转基因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已取得明显的成效,转基因食品也已悄然走上人们的餐桌。1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状况转基因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就是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诞生于1983年,是1种含有抗生素类抗体的烟草。直到10年以后,第1种市场化的转基因食品才在美国出现。它是1种可以延迟成熟的西红柿。到了1996年,由其制造的番茄酱才得以允许在超市出售。据统计,1997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的播种面积约为1100万hm2,1998年上升到2780万hm2,1999年将近达到4000万hm2。全球转基因农作物销售额1995年为7500万美元,1996年达2.35亿美元,1997年达6.7亿美元,1998年跃升为16亿美元。预计到2000年,全世界的转基因农产品市场可达到30亿美元以上,2010年将达到250亿美元,转基因动物产品可达到75亿美元美国是转基因技术采用最多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最早进行转基因食品的研究。从1983年转基因作物诞生,到1997年,美国已能生产34种转基因作物,如土豆、西葫芦、玉米、番茄、木瓜、大豆等,并形成了可观的产业规模。转基因作物播种的面积已占大豆播种总面积的55%,占玉米播种面积的40%。阿根廷是继美国之后大量采用转基因技术的第2个国家,1997年,阿根廷转基因作物的播种面积仅140万hm2,1998年增加到550万hm2,其中75%的大豆播种面积采用了经过改变基因的豆种。加拿大也是转基因农业生产发展迅速的国家,它的转基因作物播种面积已从1997年的130万hm2增加到2000年的280万hm2,2001年51%的大豆和玉米采用了经过基因处理的种子、除上述3个国家外,世界上应用转基因技术比较多的国家还有澳大利亚、墨西哥、西班牙、法国和南非等。中国是90年代初进入商业型转基因农业生产的第1个发展中国家,在21世纪,我国的转基因食品会得到很快的发展,一方面因为我国的生物技术研究越来越接近世界水平,甚至有些方面已达到世界水平,为其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我国对转基因食品的市场需求很大,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不可能完全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满足人们的食品需求,只能走高科技发展之路,生物技术无疑是其中1个重要手段,亦是提高食品质量的1种重要方式。如果我们自己不发展,这个潜在的市场就会被国外的转基因食品所抢占。2 有利的方面2.1 过去改变植物的品种主要是通过育种,这种传统的育种方式需要的时间长,杂交出的品种不易控制,目的性差,其后代可能高产但不抗病,也可能抗病但不高产,也许是高产但品质差,所以必需一次一次地进行选育。而转基因技术就不同了,可以选择任何1个目的基因转进去,就可得到1个相应的新品种,不用再花那么长的时间筛选了。2.2 传统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专题四4.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优质教案

专题四第1节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一、教材分析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专题4第1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学生通过专题1的学习对转基因技术及其成果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之后,还可能对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前景怀有不尽的畅想。同时,学生在社会生活中,也接触到了转基因产品,如来自转基因大豆的食用油、巧克力中的卵磷脂。学生从媒体上也听到了一些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争论的意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些疑虑和想法。那么,对于转基因产品我们该如何看待?这节课将给大家一次发表看法的机会。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关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对生物技术安全性问题讨论的必要性。 2、能力目标: 举例说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的不同观点和论据。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形成对待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的理性、求实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多层面、多角度的关注。(2)运用生物学知识对不同观点的理由进行辨析和讨论。 难点:

(1)从关注整个生物圈的和谐、稳定与发展的高度去审视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2)了解有关转基因生物安全性问题争论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宗教和伦理道德背景。 (3)保证课堂讨论、辩论会,以及社会调查的组织工作有序而有效地实施。 四、学情分析 学生从媒体上也听到了一些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争论的意见,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些疑虑和想法。学生对转基因生物了解程度也不一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五、教学方法 1.讨论和交流的方式。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阅读课本上的资料以及在网上查找相关信息。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转基因作物利弊

转基因农作物的利与弊 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将一种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物种,使其品种特性向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发生转变,即为“转基因技术”。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来的农作物,即为“转基因农作物”。以转基因农作物为直接食品或作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世界上越是农业发达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其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比重越大。转基因农作物自1983年诞生以来,对增加粮食产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经过观察、研究和论证,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批准引进转基因农作物。我们日常能够接触到的转基因农作物,都是经过国家论证批准的。止目前,没有确切的研究证明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有害性。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下面分述其主要利弊。 转基因农作物的优点: 一、能够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品质和产量。其抗病、抗虫、抗除草剂特性还可以大幅度减少农药用量,利于保护环境。 二、将豆科植物的固氮特性转移到小麦和玉米等大宗农作物中,能够大幅度降低化肥用量。 三、部分转基因农作物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可以用来开发生产功能性食品。 三、四季常青的转基因牧草能够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牧场的载畜量并防止草原沙化。 四、耐寒、耐旱的新品种能够使不能耕种的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变成牧场甚至良田。 转基因农作物的弊端: 一、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远期不确定性。尽管目前的研究证明其对生态环境没有明显的不良影响,但长期大规模种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尚不确定。 二、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远期不确定性。食物品种和食物结构的长期改变,究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尚需长期观察和研究。 三、已有研究证明,对于某个物种过敏的人群,由于该物种的基因转移到了另一物种,该过敏人群也可能会对该新物种产生过敏反应。而该过敏人群可能预先并不清楚,从而产生不可预料的后果。 四、医疗上抗生素长期大量使用,产生了具有耐药性的细菌变种,使部分抗生素失灵。高抗性物种的大规模推广也可能催生新的有害物种。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 有利的方面 1 过去改变植物的品种主要是通过育种,这种传统的育种方式需要的时间长,杂交出的品种不易控制,目的性差,其后代可能高产但不抗病,也可能抗病但不高产,也许是高产但品质差,所以必需一次一次地进行选育。而转基因技术就不同了,可以选择任何1个目的基因转进去,就可得到1个相应的新品种,不用再花那么长的时间筛选了。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论文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 论文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分析 摘要:近年来,转基因食品的研发迅猛发展,其品种和产量成倍增加。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手段,有着广阔的商业前景,然而比起传统食品转基因食品有一定风险性,这也是一部分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望而却步的原因。本文着重研究我国目前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状况,及转基因食品存在哪些安全问题。 关键词: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发展 自从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植物(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在美国成功培植。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1993年,世界上第一种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晚熟西红柿正式投放美国市场,这种西红柿耐存储的特性使其货架寿命大大延长。此后,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开始了迅速发展。 一、转基因食品的定义 所谓转基因食品,就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到某种特定的生物体中,并使其有效地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此过程叫转基因。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包括①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 ②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直接加工品;③以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直接加工品为原料生产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 二、我国的转基因食品发展状况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开始进行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中国是世界上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研发抗虫棉的国家。目前,中国已育成多种农作物重要转基因品种,经过相关部门批准,进行了多种作物的大田实验,包括棉花、水稻、玉米、大豆、小麦、烟草、马铃薯、番茄和番木瓜等。其中,转基因棉花和番木瓜已经批准商业化种植。随着转基因技术的日益成熟,可能会有更多的作物投入商业生产。 三、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分析 1 . 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影响。 转基因食品的营养成分可能会发生改变。英国伦理和毒性中心的试验报告说, 与一般大豆相比, 在耐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中, 具有防癌功能的异黄酮成分减少了, 与普通大豆相比, 两种转基因大豆中的异黄酮成分减少了1 2%~1 4%。转基因食品可能会引起人体过敏反应。作物引入基因后, 食品的遗传性状被改变, 这必须会影响到人体蛋白质的构成, 使得蛋白质的成分和浓度发生变化或生成新的代谢物, 最终可能会在人体内产生新的过敏源。人体可能会对某些药物产生抗药性。在转基因的过程中, 若使用具有抵抗临床治疗用抗生素的基因, 人们在服用了这种改良的食物后, 食物可能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的细菌, 从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 2.转基因作物的大量种植会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 转基因作物释放到田间后, 有可能将所转基因移到野生作物中, 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 打破原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而且由于转基因作物的抗病虫性状不能选择地灭杀目标害虫, 在杀灭目标害虫的同时,也可能

转基因生物安全

转基因生物安全 弊: 1.1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可能危害 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短期的、直接的影响较小,但是长期的、间接的、累积的影响还难以确定。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的可能危害表现在:一是毒素问题,外来基因可能会带来新的毒素,引起急性的或慢性的中毒。二是过敏性问题,外来基因产生新的蛋白质可能会引起人类的过敏反应。三是抗药性问题,作为转基因食品的标记基因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可能被转入人体消化系统的细菌体内,使其对抗生素药物的治疗产生抗性。 1.2转基因生物对生物环境的可能危害 生态环境的安全以生物多样性为核心。生物多样性资源的衰减和丧失,主要是外来物种入侵、生态环境破坏、生物资源的滥用三个原因造成的。转基因生物在自然界原本不存在,是完全由人工造成的特殊生物物种,它对生态环境的入侵比自然生物物种的入侵要严重而深远得多。转基因生物在环境中释放后的潜在风险及对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影响非常错综复杂,可能情况有:通过基因漂移形成抗性杂草或超级杂草,具有很强的抗药性;目标害虫产生抗性,并进化增强;非目标生物可能因为误食转基因植物或遭“基因污染”的新种植物而受害;导致物种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如墨西哥玉米污染事件;转基因生物通过竞争、环境胁迫使生物多样性受到损害或者丧失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系列涉及到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案件和纠纷,如雀巢转基因食品标识纠纷,美国转基因大豆进口许可证风波等,还有如今沸沸扬扬的转基因稻米市场化争议,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生物安全法律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在生物安全立法、管理体制等方面作了很多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但是与国外的研究现状相比,我国对生物安全的法学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的状况比较严重。因此在生物安全法律规制的框架构建上缺乏足够的法学理论支撑。就现有的极少量相关研究成果而言,大都出自生物技术专家之手,而非出自法律专家。从采取的研究方式来看,长期以来仅仅引进和介绍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研究范围狭窄,层次相对单薄,没有建立起独立和成熟的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研究框架和法学理论。 利: 实际上,随着农业绿色革命的风起云涌,传统的农业栽培和育种模式的潜力已经挖掘怠尽,日益精细的耕作和大量的农药、化肥投入使得原本已经脆弱不堪的生态环境遭到进一步的恶化,同时世界日益增长的人口又使得温饱问题的解决雪上加霜。此时,人们认识到生物科技对于农业的运用所能带来的巨大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以上问题的缓解作出贡献。农业产业的独特生产特性使得转基因生物获得了极大的应用前景,尤其在一些气候恶劣、病虫频发的地域,转基因作物显现出传统作物所难以企及的优势,市场化推进速度惊人。

如何区别普通大豆和转基因大豆

如何区别普通大豆和转基因大豆(图)【转】 时间:2010-08-16 15:02来源:无如一真-百度空间作者:佚名点击:565次 内容提要:为了搞清楚哪一种大豆是真正的转基因大豆,我分别用两种大豆做发芽试验,三天以后,发现普通大豆只有一个没有发芽(一共六个),转基因大豆全部没有发芽(一共五个), 看到了网上一篇文章,介绍了区别普通大豆和转基因大豆的方法,引起了众说纷纭意见不一致,为了搞清楚哪一种大豆是真正的转基因大豆,我分别用两种大豆做发芽试验,三天以后,发现转基因大豆区别方法的主贴介绍是正确的,普通大豆只有一个没有发芽(一共六个),转基因大豆全部没有发芽(一共五个),只不过是个体膨胀而已。 从这个发芽试验过程,人们可以发现,这些转基因大豆是一次性产生的果实,它们的胚芽是不具有生命本质活性的,因此,就没有延续后代的能力。相当于一个人可以正常怀孕,但是每一次都是死胎,这就意味着生命的延续到此为止了。那么人类如果大规模的长期食用各种转基因食品,其中危害人类的转基因片断,必然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直至改变人类本身的正常基因,抵抗力下降,怪病丛生,或者丧失生育能力都是情理之中的了。 黑龙江地产大豆与进口转基因大豆区别 黑龙江地产大豆: 成熟的、经过筛选的黑龙江地产大豆,呈圆形、颗粒饱满、色泽明黄,除黑龙江北部部分地区种植的抗腺品种外豆脐呈浅黄色;

进口转基因大豆: 从港口采集到的进口转基因大豆,呈扁圆或椭圆、色泽暗黄,与国产大豆明显区别是豆脐呈黄褐色,俗称“黑脐豆”。 基因食品,就是指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把动植物的基因加以改变,再制造出具备新特征的食品种类。许多人已经知道,所有生物的DNA上都写有遗传基因,它们是建构和维持生命的化学信息。通过修改基因,科学家们就能够改变一个有机体的部分或全部特征。 不过,到目前为止,这种技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并且没有一种含有从其它动植物上种植基因的食物,实现了大规模的经济培植。同时许多人坚持认为,这种技术培育出来的食物是“不自然的”。 世界上第一种基因移植作物是一种含有抗生素药类抗体的烟草,1983年得以培植出来。又过了十年,第一种市场化的基因食物才在美国出现,它就是可以延迟成熟的番茄作物。一直到1996年,由这种番茄食品制造的番茄饼,才得以允许在超市出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