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默顿:科学家的行为模式

读书报告——默顿:科学家的行为模式
读书报告——默顿:科学家的行为模式

读书报告——默顿:科学家的行为模式

在这篇《科学家的行为模式》中,默顿把詹姆斯·沃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这部书作为自己的论题,对默顿本人关于优先权的思想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一简介沃森的《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

《双螺旋——发现DNA结构的故事》一书是沃森写的一本关于自己亲身经历的重大事件印象记。书中不仅有科学知识,亦有科学工作方法。此书以一种回忆录的方式讲述了他是如何弄清楚DNA分子结构的故事,而且通过叙述这一发现过程也间接描述了一些科学家在这期间的行为,尤其是他们对优先权的看重。下面是这本书中的几段文字,都涉及到了科学家对优先权和独立发明权的重视:

1、书中记述的故事又深刻说明了研究工作者可能陷入的进退两难的处境。他知道有个同行在某个问题上已经工作了多年,并且积累了大量难得的资料。这个同行知道成功就在眼前,因此没有公开发表这些资料。这个研究者看到过这些资料,并有充分理由相信,他想象中的一种研究方法,或者说仅仅一种新观点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在这个时候,如果他提出同对方合作,可能会被认为是想捞一点外快。他应该单枪匹马地去干吗?很难判断一个重要的新观点究竟真的是一个人独出心裁想出来的,还是在同别人交谈中不知不觉地吸收来的。鉴于这种困难,在科学家中间逐渐形成一种不成文的法规,大家承认同行对研究的方式有申明自己要求的权利。

2、结果引起了对克里克一种心照不宣的真正恐惧,尤其是在那些尚未成名的同辈人中间。他掌握别人的资料并使之条理化速度之快,常使他的朋友们吸一口凉气,担心在不远的将来他会成功,并在全世界面前暴露出剑桥大学各个学院在体贴细微、温文文尔雅的风度掩饰下的智力迟钝。

3、威尔金斯)希望罗西作为一个受过训练的结晶学家能够促进他的研究工作。但是,罗西可不是这样想的。她明确表示,她已把DNA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并不认为她是威尔金斯的助手。

4、这一切对威尔金斯说来都是令人心烦的。他躲到生物学领域里却发现生物学正象物理学一样由于其原子能方面的后果,引起了他的反感。现在,鲍林和克里克两人合起来紧紧盯在他后面,常使他夜不成寐。但是,至少鲍林远隔重洋,克里克离他也有两小时的火车路程。真正棘手的还是罗西。象她这样一个女权运动分子,最好还是另找去处。

5、他(威尔金斯)把用在初始工作上的所有好的结晶DNA都交给了罗西,井同意将自己的实验仅限于其他的DNA。后来他才发现这种DNA不能结晶。后来事态竟然发展到罗西甚至不愿把她最新工作成果告诉威尔金斯。威尔金斯了解事情真相最早可能是在三个星期之后的11月中旬,那时罗西已准备好开一个关于她过去六个月工作总结的讨论会。

二默顿的观点

1、《双螺旋》的影响——新旧神话交替

默顿认为“由于科学家们的所作所为是世纪文明的某些主要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所以长期以来他们处于受人们尊敬的地位[1]445”,但《双螺旋》一书在消除公众关于科学家复杂行为的神话方面有巨大的影响力,这本书所传达的主要信息是:“科学家们也是有人性的[2]444”。

而且,“公众通过了解到科学家实际上也是人获得了意外的发现,这种发现的意义,证实了与以前的一种流行信念相反的东西[3]445(旧神话,科学家是应受人尊敬,他们的工作非常复杂,他们没有自私性,没有那么看重荣誉,至少没有像现在这么看重优先权)”,“旧的神话现在似乎将被一种多少有点新的变体所取代,这种变体既表现在科学家同样也表现在文学家对沃森回忆录的反应之中[4]445”:有人认为在“沃森的叙述中所表现出的动机和行为模式,是科学的最新纪元特点[5]446”,“只有在我们这个高度竞争的时代,才会有大批的科学家关心‘抢在’其领域的其他从事研究的人之前发表成果,以便是自己的成就获得工人公认[6]446”;人文学家对《双螺旋》一书的反应是:“在那些日子里,对早点获得公认的热望甚至像才智一样,是发现所必不可少的科学现在也受到了很大压力,并且在加速进行。不再可能有人独自坐在那里,任凭苹果掉下来了[7]446”。因此,新的神话就是“有了一种新的科学精神特质,

一套新的价值观念以及制度上模式化了的动机[8]448”即渴望获得承认,争夺优先权。

2、对优先权竞争加剧的原因分析

(1)科学家数量、科研基金增长促成果,易致多重发现

默顿认为,“科学所有基本的人口统计学参量、社会参量、经济参量、政治参量以及组织参量,都已经戏剧性地获得了新的量值[9]447”,“科学家的数量和为科学所提供的基金数额的巨大增长,实际上促使了研究成果的发表量呈指数增长[10]448”,这使得“他们从来之不易的经验中认识到,大约同时作出的多重独立发现,构成了他们的一种职业灾难。他们不仅认识到它,而且常常依据那个前提行事。因而出现了大批人蜂拥而上争夺优先权的情况[11]450”。

(2)科研专业化也可加剧优先权竞争

默顿认为“科学社会结构的变化对这种形式的竞争(前边列举的争夺优先权的例子)似乎有反作用,有的可以使之加强,有的可以使之减弱[12]451”。“一直与科学家数量呈指数增长相伴的,是研究中的日益专门化”,“在特定的狭窄领域中,尽管这种分化过程已经减少了那些为了发现而参与的直接竞争者的数量,但是它可能已经提高了人们的这种意识,即同样的问题可以到别的地方去研究,从而加剧了竞争(本专业内没有,但其他专业有强人)[13]451”。(默顿觉得沃森认为鲍林(Linus Pauling)可能在那个方面获得第一,这可以看作例证。化学家,生物学领域)在这里,默顿强调了不同领域内的人口密度与优先权竞争的关系。默顿认为,“不同领域科学家的‘人口密度’也有一定的差异。但这不意味着,在这种或那种学科或专业中从事研究的科学家在绝对数量上有明显地差别。人口密度所指的是那些其工作于该领域中重要问题相关的科学家的数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有些领域就比其他的领域更加‘拥挤’[14]451”。

竞争程度的差异:

①热门领域与冷门领域对比

默顿赞同众多科学家的观点即高度竞争的领域都是“热门领域”,所探讨的也都是“热门课题”。

热门领域的特征是相对于冷门领域的特征有:I有高比率的重大发现,创新性

强;II科研成果的意义不局限与本专业,影响更广;III在热门领域,尤其是在该领域的前沿,研究者之间的互动水平非常高。

②科学家威望不同,竞争种类和程度也不同

对竞争对手的了解度竞争类型

开拓者易了解到该领域的进度和竞争者个人对抗赛中层和底层的科学家往往不知道还有什么人参与了类似的工作少有个人对抗赛(3)科学研究组织化加剧优先权竞争(第453-455页)

默顿认为,大规模的科学研究的迅速增长也对竞争模式产生了影响。具体说就是大规模的科学研究经常伴有庞大的研究者队伍,他们之间会有许多协同工作,这样一旦产生某项科研成果,则很难评估个人的贡献。而科学制度是通过有见识的同行对科学家独特的贡献予以承认来奖励这些科学家的,相应的,科学家们表现出了一种热望,即要出名而不是默默无闻。这样一来,一方面是出名的热望,一方面是因为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的数量巨大而难以准确评估科学家个人的贡献,在这种情况下,对优先权的关心与竞争就会加大。

3、新神话的特征

新的科学神话缺乏历史的观点,认为“为了发现而进行的激烈的竞争,是具备扩大了的科学家群体、资助、奖金以及专业报酬的科学新时代所具有的一种意义重大的特点[15]456”。默顿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无论时代和民族文化有什么差异,科学家的行为并没有表现出有多大的差别[16]457”,并列举了处于不同时代的罗伯特·戈达德、赫尔曼·奥伯特、罗蒙诺索夫、牛顿的事例来支撑这一观点。同时进一步指出“几乎所有那些在科学众神殿中具有牢固地位的人,无论是牛顿、笛卡尔、莱布尼茨、帕斯卡,还是惠更斯、李斯特、法拉第、拉普拉斯或戴维,都摆脱不了欲望的驱使,他们要奋力争夺优先权,并且使这种优先权得到公认[17]458”。

4、对优先权矛盾心理的分析

默顿认为,众多科学家和外行人对沃森回忆录的反应是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长期否认科学家们、而且往往是那些最伟大的科学家们一直就很关心争夺并捍卫他们

的优先权。默顿指出科学家们对优先权存在着一种矛盾心理,即他们既看重优先权有会对自己对优先权有兴趣而感到尴尬。默顿认为这种矛盾心理是因为科学家们基于一种假定:“实施某个行为是出于某种单一的动机,那么对于该动机,可以用好或坏,高尚或不高尚来评价。它假定真正具有献身精神的科学家,必然只受一种动机所驱使,这种动机就是对促进知识发展的关注[18]463”,一旦科学家们对优先权有浓厚兴趣,就会被认为是玷污了科学家的职业理想。

另一方面,默顿认为对优先权的矛盾心理意味着科学家们自己对科学的社会制度本身有一种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心里源自一种错误的信念即“对优先权的关心必然表现出赤裸裸的自私自利,并且完全是为自己利益服务的。”虽然获得优先权是一种内部需要,但它需要科学共同体的外部承认。所以,一方面是对优先权的关心所表现出的自私自利,而这不是科学的精神特质和规范,一方面科学制度对优先权承认,而这就产生了矛盾。因而也使科学家对优先权产生了矛盾心理。

但默顿认为,尽管对优先权的关心有时会变成一种对赞扬的强烈追求,会使科学家妄自尊大,但这只是极端的行为,不必当做典型。默顿指出,“在对成就提供适当的承认方面,科学制度具有几种功能,他们既能服务于科学家也能服务于科学制度本身[19]465”。通过科学共同体的承认可以为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提供一种社会确认,通过这种承认可以使科学家对自己的成果感到有信心,这就是通过承认而消除疑虑的功能。在提供承认方面,默顿认为并不是任何人的担保都是应该得到认可,只有

(如何判断科学家的判断是值其判断值得尊敬的那些科学家才能提供可靠地再担保。

得尊敬的?

“把关心科学工作是否能得到承认当作只是利己主义的一种表现是不默顿指出,

恰当的[20]465”,因为往往“发现者们自己并不参与有关他们优先权之索取和贡献之意义的争论。反而,他们的朋友和其他更公正的科学家,把优先权的分配看做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道德问题[21]466”。默顿认为,“保护其他人的优先权只不过是按照这样一种规范行事,它就要求科学家承认他们受惠于其他人先前的工作[22]467”。

5 总结

在这一章中,默顿通过《双螺旋》想说明的是,科学家对于优先权的追求是一

种正常现象,而且对优先权的追求应该得到科学共同体的承认,他认为在科学中为独创而进行的竞争与从发现中得到快乐并不是不相容的,而且寻求承认的倾向也不应该引起科学家的自我轻视。正如P.B.梅达沃所说“科学家们有权为他们的成就感到骄傲[23]467”。

参考文献

[1]至[23]罗伯特·金·默顿著,鲁旭东等译.科学社会学[M].商务印书馆.2003(第一版)

《文化模式》读书报告

分类号单位代码 密级学号 20110113046

引 言 这学期来,读书的任务陡然加重。如果说上学期还因为不知道读什么书而茫然的话,那么这学期则是为手边的书读不完而烦恼。导师虽有要求我们一个星期读三本书和写两篇读书报告的任务,但却并没有限定我们读书的种类和范围。一般情况下,我对外文翻译过来的书总有一种心理上的抵触,一来觉得翻译过来的句子文法太过复杂,晦涩难懂;二来觉得原书的意思经过译者的二次加工,或多或少的变了味道。每当读这类书的时候,我总得逐字逐句的去读,读完一个句子或一个段落之后,又得返回来再去理解它的意思,读起来真是颇费工夫。 这次中期作业我选择以露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① 一书为素材,其实是受了多种因素的影响的:一是确实觉得自己所读的国外经典著作太少,想乘这次机会锻炼一下读这类书得水平;二是冲着作者的名气而来的,露丝·本尼迪克特被称为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两位女人类学家之一,《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她的理论“对于文化人类学,尤其是有关文化与个性这个领域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同时,露丝也是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的学生,“她既是文化模式论的创始人,又是推动它发展的唯一的人类学家”,②《文化模式》一书则是为她赢得众多头衔和名誉的代表作,也是阐述她“文化模式论”观点的最重要的一本书,我不忍错失;第三点原因则是书中对待文化——确切地讲,是所有不同形态的文化,尤其是异己文化——的态度,以及作者从文化人类学角度为我们提供的对文化的新认识和理解,这对于如何对待和改造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① 本文所用的版本为:[美]露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 .王炜,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本文加引号的原文引注,除非特别标注,均引自本书不同篇幅,不再一一标注。 ② [日]绫部恒雄.文化人类学的十五中理论[M].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北

读书心得体会《管理行为》读书笔记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e313786956.html,)/心得体会范文/读书心得体会《管理行为》读书笔记 在读完《管理行为》后我做了《管理行为》读书笔记来充实我的生活,提高自身能力。 《管理行为》作者简介:西蒙是管理学界唯一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他的理论已经渗透到管理学的不同分支,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石之一。现代企业经济学和管理研究大部分基于西蒙的思想。 他的贡献在于将社会系统理论同心理学、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计算机技术、运筹学结合起来考察人们在决策中的思维过程,并分析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及其使用的传统技术和现代技术,提出了目标—手段分析法等决策的辅助工具,被人们认为对经理人员的决策有帮助,并为今后对人工智能等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管理行为》是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主要内容: (1)决策制定和管理型组织;(2)决策的事实要素与价值要素;(3)管理行为中的理性;(4)组织的均衡;(5)权威的角色;(6)沟通;(7)

效率准则忠诚与组织认同;(8)组织的剖析初读此书,觉得内容很多而且有些理论不是很好理解,但是作者都能用很生动的例子解释其中的道理,所以读完此书让我大概知道了其中的道理,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对于决策的分析,那我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决策是本书所论述的中心内容,在前言中西蒙就有说“决策与管理几乎是同义的”“决策行为是管理的核心;管理理论的词汇必须从人类抉择的逻辑学和心理学中导出”可见一开始西蒙就定下了全书的基调即是管理就是决策。决策在管理为什么那么重要呢?其实很好理解,管理者的一个决策的好坏往往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命运。例如:60年代福特汽车的经理爱奥酷卡认为公司新车的发展方向要进军青年人市场,因此设计符合美国年轻人的风格,从而使公司大获成功。而与之相反的是最近的日本丰田公司大量召回问题汽车严重亏损的案例,是因为之前其经理过度的成本控制决策,虽然前期使公司获利,但是为车子质量问题埋下了严重隐患,导致现在问题爆发。因此可见决策的重要性。 那么究竟如何作决策才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呢?《管理行为》中提到了很多,我对于其中三个方面很认同而且很受启发。 首先是作者提到了有限理性这个观点,对此,西蒙的研究中有一个著名的“蚂蚁”比喻:一只蚂蚁在海边布满大大小小的石块的沙滩上爬行,蚂蚁爬行所留下的曲曲折折的轨迹,绝不表示

高尚的行为(阅读与写作)

高尚的行为 早晨,我进教室的时候,老师还没有来。有三四个人正在戏弄红头发的克洛西——就是那个一只胳膊已经残废、靠母亲卖野菜为生的孩子。他们用尺子捅他,拿粟米壳掷他的脸,学他一只手挂在脖子上的样子,把他比画成残废的巨物。克洛西一个人坐在凳子边上,脸色煞白,一会儿看看这个,一会儿看看那个,好像正在向他们求饶。忽然那个一脸无赖相的弗兰德跳到凳子上扮起克洛西的母亲挑菜担的样子,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起来。克洛西气极了,从桌上抓起墨水瓶,狠命朝弗兰德头上扔过去,弗兰德闪在一边,墨水瓶恰好打在正走进来的老师身上。 大家赶紧逃回到自己座位上去,吓得不敢出声。老师变了脸色,走到教桌跟前,厉声问道“谁?” 没有人回答。 老师提高了声音,又问“谁?” 这时卡隆突然站起来,毅然地说“是我!” 老师看了看他,又望了望发呆的同学们,平静地说“不是你!” 等了一会儿,老师又说“决不处罚,扔墨水瓶的人站起来!” 克洛西站起来,哭着说“他们打我,欺负我,我气昏了,就……” “坐下。欺负他的人站起来。” “你们欺负了无辜的孩子,侮辱了弱者!你们做了一件最可耻的事。” 说完,老师从讲台上下来,走到卡隆跟前,托起他的头来,注视着他的眼睛说“你的心灵是高尚的!”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毅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哄堂大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卡隆并没有扔墨水瓶,他为什么要说是自己干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精华。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文化的吸收着,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的凝聚力。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为此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大学生了解的方式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教育人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由此可见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为此大学生应从平常小事做起,修身养性。 传统还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甚至有时还大打出手。 传统经典、路还很长。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到大也算接触到不少的古典文献著作,可是真的细究起来才发现,自己知之甚少。老师讲解时,时常会抛出一些问题来让我们回答,可是如果不是读过相关书籍的话,是很难解答的,平时要有很多的积累,通过长时间的琢磨才有可能求得一知半解,相比于班上一些有一定扎实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的同学来讲,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经典著作并不应止步于你学习语文的那几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其实都可以找到属于不同阶段的中国文化经典来知道你的人生,而我们要做的是保持一颗进取的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尤其是以具有传承意义的儒家、道家为主。 从现代来看,中国文化在外国是很受欢迎的,很多外国学者都在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笔记

第一章理解大众文化 就像题目所说的“理解”,所以这个章节首先为我们阐述了大众文化的含义。在文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词叫做“大众快乐”。我们都知道,大众文化的塑造主要是为了给受众带来快乐,从文化上,从精神上,从感官上释放感情,因而大众文化的重要性可想而知。但凡是的成长过程都必须被社会化,因而大众文化的形成,也是一种社会化的必经过程。 文中提出了一个对我来说陌生的词汇“文化工业”,乍看这个词汇,我的脑海里会浮现诸如电影、唱片、电视等等这一类的媒体行业,我认为他们即是“文化工业”。但站在作者的角度,或者说从一个更为细致的角度来看,作者称这是“文化文本”。举例说明:“一个牛仔裤、一件家具或者是一张流行唱片”这都可以被称作文化文本,但它有别于我们的认识的是“在每个品牌背后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并且以追逐这种文化作为一种时尚和潮流”。再直接一点,也就是说比如女人们都喜欢Chanel的香水,这本身就是一种符号,而这种符号就被叫做大众文化,也就是大众文本的一种表现形态。 第一章节起到一个总领的作用,为后面的内容一一埋下了伏笔,也就是开启后面几个章节的重要开篇! 第二章购买的快乐 消费是大众文化中必不可缺的一个关键点。因而在这个章节中,作者的主题为“消费主义”,而这种意识的主旨是“我消费,故我在”。 在这个章节中,作者举出了多个例子为我们证明了“消费主义是成为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无论是“消费的妇女”、|商品与妇女“还是再”炫耀的消费”都是在阐述消费不仅仅只是一种商品的交换行为,也是商家为了构成父权制资本主义基础的深层次架构。而“阶级差异化”更是商品时代降临的必然产物! 第三章海滩解读 作者的思想是跨为禁锢的,在这里,他奇妙的把了“海滩”加入了大众文化的一员。海滩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充斥着美丽邂逅的地方。在这里,行走着各色各样的人,就是这这样一个环境中,更加适合孕育大众文化的成长。 也许你会好奇,海滩以大众文化有什么关联么?作者是这样解释的“海滩是陆地与海洋之间的一个异类,他不是其中的任何一种,但却有着两者的特征。”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海洋才是人类的生命起源,孕育着繁衍以成长,但其实,追溯都人本身的意识形态,其实是没有这样的认知的。在我们的潜意识文化里,海洋是神秘、野蛮、原始的象征,而陆地则是文明、文化的代表。而海滩则像一枚调味剂,中和了这可怕的界线。 作者的思维十分有趣,他说“宠物狗和坦胸者是被排除在传统文化之外的,因为狗是危险的,因为他们不仅会吸引鲨鱼,而且会引起疾病;乳房是危险的,因为它们对传统的道德构成了威胁。”所以说文化是有所包容有多摒弃的,在海滩,人们能够尽情的享受自由带来的快乐。 第四章电子游戏的快乐 在大部分的家庭,电子游戏一定是主要被禁忌的对象,因为在统治者的意识里,电子游戏是起到反社会的效果。“对游戏中心的反对就是承认他们受到社会控制。”电子游戏所吸引人的正是一种面对结局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吸引力。此外,电子游戏的使用场所也是让其成为大众文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使用场所如何形成文化,在于他所能让人控制的自由范畴是多少。 “当社会控制消失时,身体就认同了快乐”,游戏game over,但却从未因为花了大把的

《管人的真理》读书心得

读《管人的真理》有感 最近一段时间都在读管理学老师介绍的一本关于管理的书,是伟大的管理学教授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写的著名作品《管人的真理》。下面就我读的情况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读后感。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早有耳闻,因为他是管理学和组织行为领域的世界顶级管理畅销书作者,但是对于管理学书籍,我却知之甚少,因此我在百度上了解了一些关于他的事迹简介,以便于我更好的去读这本书。 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是美国著名的管理学教授,组织行为学的权威,他在亚里桑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罗宾斯博士的实践经验丰富,学识渊博,并非一般象牙塔中研究管理学的教授可以比拟。他曾就职于壳牌石油公司和雷诺金属公司。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先后在布拉斯加大学、协和大学、巴尔的摩大学、南伊利诺伊大学、圣迭戈大学任教。罗宾斯博士兴趣广泛,尤其在组织冲突、权力和政治,以及开发有效的人际关系技能等方面成就突出。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组织中的冲突、权威、政治以及有效人际关系技能的开发方面。近年来,罗宾斯博士把大量的时间用在撰写管理教科书上。在中国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罗宾斯博士的《管理学》(第4版)毫无疑问是最受欢迎和采用量最大的教材,且连续数年畅销不衰。 只要提及管理,大家都会或多或少的说点自己的感想,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管理真是无处不在,各行各界都离不开管理,没有管理就没

有现在这个有序的社会。引一句大家通用的话,“管理之难莫过于管人,管人之难莫过于管心”。在管理的范畴内,“管心”成了管理的重中之重,抓得住被管理者的“心”,便有了这个管理中“理”。在21世纪的市场竞争中,人才将成为决定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表现和最终地位的关键因素。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如何摆脱繁杂的日常事务,实现高效的人才管理,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发展战略和整合资源上,成为当今管理世界最大的难题之一。如此来看,罗宾斯博士《管人的真理》这本书正是对现代世界这一缺口的一大弥补。 在这本书中,罗宾斯博士从多个角度总计10篇63个真理的来解释分析了关于“管人的真理”,分别为:“招聘的真理”、“激励的真理”、“领导的真理”、“沟通的真理”、“建立团队的真理”、“管理冲突的真理”、“工作设计的真理”、“绩效评估的真理”、“应对变革的真理”、“关于管理行为的最后思考”。罗宾斯博士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一些真理,选用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例子,充满睿智的语句和深刻的思想。在书中的63个真理中我找出了其中4个我认为对我有深刻影响真理加以解读,简要概括为: 1.忘掉个人特质,行为才算数(摘自原书第一篇真理1) 2.快乐的员工必有好的业绩(摘自原书第二篇真理13) 3.经验很重要!错!(摘自原书第三篇真理26) 4.小心“快速修理”(摘自原书第十篇真理63) 第一部分.忘掉个人特质,行为才算数

第二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泉州市教育局组织的以“用爱心呵护生命,让生命教育进课堂”为主题的教师演讲比赛决赛在泉州影剧院举行并颁奖。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这是教师比赛,对学生意义不大 B每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要珍爱生命 C生命只有一次。因此为了安全,不应参加课外活动 D其目的是爱护自己的生命,对他人的生命可以不关注 2.右图《跨栏》给我们的警示是() A生命史顽强的 B生命在于运动 C要珍爱生命 D人生要有冒险精神 3.“生命的质量在于追求,而不在于仅仅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从这些名言中,我们能体会到()A人的生命因自己的成就而闪烁光芒 B生命很珍贵,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 C生命有长短之分 D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 佛山市干部徐晓珠在援藏的两年多时间里,14次进出墨脱,察民情、访民意、解民难,为当地群众国商幸福生活托起了迹象的云彩。广东省委决定授予徐晓珠“广东省模范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据此回答4——5题 4.徐晓珠的行为是() ①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行为②想为自己积累政治资本③用实际行动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④践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5.徐晓珠的行为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一个人的价值是通过到边远山区来体现的 ②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并为之努力,将使人生更有意义 ③青少年要树立奉献意识,让自己的青春更加美丽 ④青少年要像徐晓珠一样到西藏去实现人生价值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6. 8月12日下午,济宁金乡县的李目辉正在河边温习功课,突然传来一阵急切的呼救声: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乡土中国读书报告 第一章乡土本色 概要:中国人的乡土气息,即一种“落叶归根”的思想,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农耕文化,千万年来来不断生根发芽,已成为我们民族血液中的一部分。由于乡村人口的相对固定性和时间空间的局限性,结成了稳定封闭的邻里关系。在这个环境中,人与人的相处更多的是基于“熟悉”出来的礼俗,并不适用法律,这也是现代社会所不具备的特征。 读后总结:正如费孝通先生在本章最后一句中说的“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乡土气息正在离我们远去。窃以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入,人口结构不断调整,人口流动不断加速,封闭的生活环境必将土崩瓦解,“土”维系的社会纽带也会断裂,因而在人际相处方面还需法律约束规范。 我们应该从两方面看待“土”文化:一方面,它植根于我们的民族血液中,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随意剥离的部分,它包含了传统社会中“落叶归根”的乡土情环和在漫长岁月中总结出来的礼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的确值得我们珍惜。另一方面,在人人都渴望跳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乡村生活的时代背景下,乡土生活缺乏礼法约束的特征正在逐渐显现出它的弊端,比如它不能对人的行为做出约束,则可能导致犯罪率的上升。 乡土与城镇的矛盾长期存在,我们对其二者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应是弃如敝履或是一味宠爱。人最终还是要踏在土地上的,我们能做的是即使行走在冰冷的高楼大厦之间,也不要忘了同陌生人打声招呼,让城市里多一些乡土味。 第二章文字下乡 概要:由城里人因乡下人不懂躲避车辆和识字少而认为乡下人“愚”,由此引出真正的“愚”是指先天智力较低,而乡下人的“愚”只是因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缺乏受教育的机会决定的,并不是他们的学习能力低人一等。同样的,在乡村这种较为封闭的环境中,文字这种讲究艺术和方法的工具并不是迫切需要的。因此,我们不能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去批判一个社会和社会中的人。

数学文化读书报告

《数学文化》读书报告 (一)数学是什么 数学是什么?正如科学是什么、系统是什么、精神是什么、文化是什么、生命是什么等问题一样,都是众说纷纭的问题。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知道一些,但就是说不清楚,不仅是我们这种学了十几年数学的新手说不上来,就连那学了几十年的老学者也不一定能说得明白,数学的高深可见一斑。 ①有人说,从工作领域来看,数学是技术,数学是逻辑,数学是科学,数学是艺术,数学是文化;有人说,从数学的对象来看,数学研究计算,数学研究数和量,数学研究模型,数学研究无穷;还有人说,从社会价值看,数学是语言,数学是工具,数学是框架,数学是符号游戏…… 这些看法都有其道理,但没有一个观点可以充分说明现代数学研究的全部特点。②数学源自于古希腊,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科学。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③按照大卫·希尔伯特的观点:1.数学是研究抽象形式与关系的领域;2.数学对象如果追根溯源的话,应该来自我们经验的现实世界,然而,从一开始,抽象及推广两种有效的方法就一直在起作用,因此,大部分数学概念是由一些比较基本的概念衍生出来的;3.数学同时是“在”(being)的科学也是“为”(doing)的科学;4.数学的不朽性。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数学本身的特质是唯一的,是亘古不变的,我们应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加深对数学的理解与认识。 (二)数学之美 “数学,如果正确的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无上的美”,罗素说。数学—人类进化过程中创造的学问,它是智慧的积累、知识的升华、技巧的创新,其中也自然不乏美。因为数学正是在不断追求美的过程中发展的。诚然,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正是人类不断追求“美”、创造“美”的结晶。

理解大众文化完结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报告张景舒学号:2013201270摘要 从牛仔裤到流行音乐,从狂欢节到暴力,从购物到阅读言情小说的介绍, 无不体现本书的核心观点:大众文化就是日常生活。 劳动人事学院 课程:传播理论基础

《理解大众文化》读书报告 一、我的一些了解 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些方向: 据一些资料和本书的中文导言显示: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主要成果有两种立场:根植于精英阵营的“批判主义”与立足于平等和参与的“平民主义”。批判主义是以极端、悲观但最富批判性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为核心,包括阿多诺、霍克海姆、哈贝马斯、布迪厄、麦克唐纳等在内。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大众文化的生产就是文化工业进行的一种“标准化”的大规模复制,大众文化并不反映实在的艺术个性,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从本质上说,只能是一种模仿,必然导致艺术的生命的扼杀,艺术创造性和个性的毁灭。平民主义是以指涉面广、涵盖学科众多且以理性、乐观的受众视角为特征的伯明翰学派为代表,包括斯图亚特·霍尔、波德里亚、费斯克等。第三种文化研究的方向也就是本书所试图重新解读的“popular culture”。导言将本书定义为一本修正主义文化研究著作。而费斯克的主要贡献,则正在于在文化工业的生产中,发现了一个积极的“大众”,从而对法兰克福学派受众被动学说进行了修正。 本书所介绍的大众文化的一些特性: 菲斯克在书的前言中说道:“我所熟悉的国家,我所书写的文化都是白种人、父权制、资本主义的国家和文化。”又表达了自己的理解:不同国家文化的不同,但相对而言仅仅是表象上的差异,文化的实质应该具有同一性。作者的观点认为:本书文化研究的历史和他个人学术生涯、个人历史,相互交织渗透,生产于20世纪80年代末。 对菲斯克本人的一些感知: 菲斯克是西方当代文化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作为“世界知名的文化研究健将”,著述十分丰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解读大众文化》。据书中的作者简介,他本人就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大众文化消费者。 二、主体 何为大众文化?费斯克发现,观众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文化工业的产品,而是具有不容忽视的“辨识力”和“创造力”,他们在接受大众文化产品的同时,也在生产和流通着各种“意义”——这种由大众主动参与的意义的生产和流动就

管理行为读书报告

《管理行为》读书报告 西蒙的决策理论是管理决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他的组织理论、有限理性理论为现今人类制定决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在管理理论中处于重要地位。人们往往称西蒙开创发展起来的决策理论为现代决策理论,而称西蒙以前的决策理论为古典决策理论。 《管理行为》分两篇,共十七章,我这里仅从第一篇“管理行为一一管理组织决策过程的研究”着手,学习西蒙的“有限度的理性”和“令人满意的准则”这两个决策理论的基本命题。第一篇分十一章,第一章是对本篇各个章节内容的梗概;第二章讲述了写作本书的原因之一在于西蒙对现有管理理论文献中可以找到的所谓“管理原则”深感不满,对其进行了批评性的分析,并指出沿着这里提出的线索去发展管理原则的必要性;第三章分析管理决策中的价值问题和事实问题所引起的作用;第四章描述了贯穿全书的概念工具,它是用来刻化和分析社会行为系统(包括管理组织行为在内)的概念工具;第五章考察个人在组织中的心理方面的问题,以及组织影响个人行为的方式;第六章根据前面提出的线索,将组织看成是由个人组成的这样一种系统,个人的行为在其中维持着某种平衡;第七章周密分析组织中的权威和纵向专业化的作用,以及纵向专业化得以生效的组织过程;第八章研究组织影响赖以传布的信息沟通过程;第九章详细论述效率概念;第十章仔细考察对组织的忠诚心的概念即认同概念;第十一章以管理组织结构的综述和关于管理理论研究所面临问题的讨论,来结束本篇。下面就谈一下本篇中我印象深刻的部分。 西蒙认为管理的本质就是决策,而决策的过程是一个选择过程。决策包含两个因素:事实因素和价值因素,这连个因素包含于所有的具体的决策中。事实与价值的区分作为西蒙构建新的概念框架的第一步,也是其方法论的出发点。在西蒙看来,事实命题是对可观察的世界及其运作方式的陈述;价值命题则是关于偏好的表达。我把它理解为“是”与“应该是” 的问题,事实命题可以证明是真是假,即证明这个世界上是否实际上存在所陈述的那种情形; 价值命题即宣告某种特定的情形是“应该如此”、是“更好的”或是“所期望的”,这种命题没有客观是非,只是社会长期公认的、

高尚的行为读后感

高尚的行为读后感 高尚的行为读后感(一) 《高尚的行为》,内容是这样的:作者上课室时,看见三四个同学正在戏弄红头发的克洛西,他是一只胳膊残废的小孩,他的母亲卖菜为生。有的同学用尺子捅他,有的同学拿栗子壳掷他,还有人学他一只手挂在脖子上的样子。克洛西坐在座位上,脸色苍白,用求饶的眼光望着他们。那几个戏弄他的同学见他这样,越发起劲了,弗兰谛这个无赖还跳到凳上,扮着克洛西母亲挑菜担的样子来,学生们见了便哄堂大笑起来。这时克洛西气极了,从桌上抓起墨水瓶,向弗兰谛掷过去,但是弗兰谛闪在一边,默水瓶恰好打在正走进课堂的老师的身上。大家见了,都逃回自己的座位上去,老师变了脸色,厉声问:“这是谁干的?”没有人回答,老师提高了声音再问,这时,卡隆突然站起来,承认是自己干的,但老师说不是他。过了一会儿,老师说决不处罚扔墨水瓶的人。克洛西站了起来,哭着把事情的经过告诉老师。教师便叫那四个顽皮的学生站起来,教训了他们一顿,然后走到卡隆面前,赞扬他的心灵是高尚的。卡隆还求老师饶恕那些顽皮的孩子。 我觉得克洛西虽然残废,但他也是一个人,大家应该尊重他,帮助他,使他不会因为残废而难过。但是那四个顽皮的同学竟拿他的残废来嘲笑他,当他是怪物。他们欺负侮辱一个不幸的人,他们做法是

可耻的。 人类不应该互相仇视,不应该侮辱别人,不应使人难堪。如果我仇视你,你仇视我,世界就会发生战争。我们要尊重别人,不要看不起别人,这样,世界就会和平,人类才会过着幸福的生活。 如今,社会主义教育已经进入二十一世纪了,再我们的中小学里,仍有体罚学生的行为,有的学生家长经常把孩子领到老师面前说:“他(她)要是不好好学习,你就狠狠打他(她),我们家长决不姑息。”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对这点最反感。以“打”就能解决问题的所在吗? 身为新时代的教师就更应该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我们的孩子们,孩子的天性释然他就会在他的成长道路上犯很多错误。还有可能会重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应该包容我们的孩子。对他们所犯的错误来就以耐心的帮助,这样才会对他们的成长有益。 高尚的行为读后感(二) 《高尚的行为》是爱的教育里的一个章节。在一天早晨,加罗内让大家认识到了他的为人。 早晨,老师还没来,教室里有四个孩子在捉弄可怜的克罗西。克罗西是一个红头发、一条胳膊残疾的孩子,他的母亲是卖菜的。他们有的用尺子捅他、往他脸上扔栗子皮,有的模仿他胳膊吊在脖子上的样子,管他叫瘫子、妖怪,还有的学者克罗西的母亲来学校接儿子时手上拎菜篮子的样子。克罗西气极了,抓起一个墨水瓶向他们掷去,没想到他们一低头,墨水瓶正好砸到刚走进门来的老师身上。

大学生读书报告模板

大学生读书报告模板 篇一:大学读书报告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读书报告 (20XX----20XX学年第二学期) 题目《大学》读书报告 学院阿里巴巴商学院 专业班级物流131 学号学生姓名任课教师余龙进杭州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编制 2 3 读后感范文 读《美德书》所想到的 摘要:威廉·贝内特从圣经、哲学、寓言、童话、历史、诗歌、小说等人类文化资源库中精心遴选美德故事汇编成的《美德书》,是一本指导孩子们向善学习的读物。作者把关于美德的故事分为九类:同情、责任、友谊、工作、勇气、毅力、诚实、忠诚、自律。《美德 4 书》从简单通俗的小故事开始,吸引孩子们的注意,由浅入深、形象地对美德作深入的探索。在《美德书》中,德育内容所依托的是故事化的语言,让孩子在故事中受到感染,从故事中榜样人物的身上习得良好品质。《美德书》展

现了在价值多元的浪潮下对德育的审慎的思考,是对德育本真的坚持和对德育发展道路的追寻。 关键词:《美德书》善道德公德私德 一 德称美,而不称善,此译名与西方哲学相合,也与中国古代的人学不矛盾。中国古人称善者,其实指的人的心地:诚实、厚道、仁慈,有道德,是所谓德善;与西方哲人之称善者,颇异其趣。西方哲人所说的善,是good,是好,又定义为快乐、有利、无害,更抽象为理智、理性、智慧,很明显,是所谓智善。如果把智称为善,德则应称为美。 中国自宋代相传至今的《三字经》,起首即曰:“人之初,性本善”,此处的善只能理解为诚实、厚道,显然不能理解为理智、智慧,初生之儿难言有智慧,说诚实或许还差不太多。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的智慧增长了,却很可能变得愈来愈不诚实、不厚道,甚至愈来愈狡猾、奸诈而更不“善”了,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德与善的矛盾:人之初,性本善;人及长,反不善了。还是西方哲人的称智为善,称德为美更贴切:随着岁月增长,智进美退。 按照西方哲理中的进化论的观点看人类历史,人类的智慧的确是愈来愈“善”了,是进化了,但德呢?人类的德是否也随着进化了呢?历史给出的回答似乎不是这样:人类的德并没有进化,甚至还可以说是愈来愈退化了、丧失了。

文化社会学读书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化社会学论文 论文题目:关于文化社会学的读书报告2011 年 6 月 16 日

关于文化社会学的读书报告 【摘要】文化不仅是构建文艺作品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因素,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理、情感、意志、思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等,哪一点不是有意义的文化世界赋予的呢!我觉得谈中国特色,就不能不研究国情,因为无论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还是各级的领导人物,他们的思想及其整个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至今还没有完全离开中国几千年得传统文化。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遗产,不管是把它看成富豪的家资,还是看做沉重的包袱:是动力是阻力,我们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社会,都不能避开他无事他,只有从现存的文化基础上,才能开拓历史的新局面。1 【关键字】文化教化教育现状背景解决方法影响、意义 【正文】社会是人的社会,文化是人的文化。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文化社会学的概念自然也是至今没有定论,我比较喜欢的文化的定义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人们研究它分析它创立的一门学问就是文化社会学。任何一门学科都涉及庞大的知识体系,但从来没有像文化社会学那样包揽或者涉及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知识,哲学、历史、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文物制度、风俗、时尚、以及种种物质文化就更多了。文化社会学就是研究文化,研究社会的学科。 文化与社会化的关系上,首先文化影响人的行为规范,从小时候的父母的教育到长大后学校的教育还有在社会生活是接受的社会文化的教化经过教化的我们所形成的价值观总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规范;其次,文化可以造就人的心理和人格,心理、性格、人格都不是天生的都不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东西,而是社会教化得结果。人的做人之道主要是接受社会(包括家庭)用文化的教化,也要靠个人在文化环境中的修养。所谓人格,就是一定社会文化赋予的思想,性格和行为。人格的高下决定了文化修养的深浅,伟大的文化造就了伟大的人格。一个人越是接受先进文化的教化、高深文化的教育,他的生物属性就越少,社会属性就越大,人格就愈高尚,愈伟大,愈脱离鄙俗的社会习气,文化不仅培养人的习性和气质, 1文化社会学司马云杰山西教育出版社 2文化学教程陈建宪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大学3000字读书报告3篇(完整版)

大学3000字读书报告3篇 大学3000字读书报告3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我们都已不陌生,大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至善,如: 上善若水,所谓至善就是要容纳一切,只求给与不求回报,在达到一定境界是不浮躁、平心静气的思考问题,才会有所收获。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而现在的教育大多仅局限于格物、至知,教育注重知识的获得,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分数为评判指标就是其外显现象,无视意诚正心,之后的修身就更不必谈了。在我看来,现代大学生有两大弊病: 一是功利化。二是道德败坏。人们追名逐利,比如讨好权利较大的老师,或者如当时的动机不纯。而无益于自身的事却不会浪费时间。功利化的时代吧大学引向了功利化的方向,外界对人才的评判也无暇顾及道德方面的问题。有人说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这也不是毫无依据的,现代大学生道德的缺失的确让人大跌眼镜,投毒案、泼硫酸等等这些因道德缺失而造成的悲剧不一而足。皆自明也强调了人首先要自己弘扬光明的品德,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古人都相信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因此呼吁人们加以弘扬。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品德高尚的人不会满足与目前的道德状况,而会不断准求更高的境界,每天都是自己更新到的,达到日日新。 止于至善,那么究竟怎样才达到至善呢?黄鸟知道该栖息在何处,而作为人,又怎样才算达到至善呢,在发扬美德时保持谨慎,做国君

要仁爱,所谓仁者无敌,仁这一儒家思想之所以受到君王的重视不无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王之所以能使民众拥护,成为民众的榜样,是因为君王能尊重贤人、亲近亲人,使百姓得到恩惠。作为臣子要恭敬,这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臣子在办事或者言语上不可僭越。做子女的要孝顺,做父母要慈爱,在于他人交往是要讲信用,所有这些概括起来无非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做好本分的事。而如何达到到的完善的境界呢?这就如同学习,首先是态度,态度决定了是否主动钻研学习,然后还要有一种学无止境的思想,促使自己不断进行钻研以提升自己的水平。知本。孔子以审理案子为例,做到大畏民志便是知本,在我看来,此处所说的知本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尽本分,审理案件的人的本分就是公平公正,是人满意,能扬善除恶,第二层含义是要知道事情本来的样子,使真相大白。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学生首先得知道自己的本分,其次在追寻学问是要穷尽其根本,直至完全弄明白为止。 格物的目的是至知。而至知的前提是格物,何谓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接触食物而彻底穷尽他的道理,至知就是获得知识。在格物的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前人所得的现成答案,要用自己所得的只是在对食物进行探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贵在坚持。最终会至知。学习不要仅局限于书本,在书本教授的知识的掌握上要进行更深层次的钻研,直至没有一点疑惑,这就算是获得知识了。要通过已不断的探索以求突破原有知识的局限性。对知识的追不能停歇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科学技术及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认识又该与时俱进,才不至于让知识变成死水,而是变成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清泉。

《君子之风》阅读答案

君子之风英国有一句谚语:“行为美好品自高。”一个人“美貌”之动人不仅取决于他面容之姣好,同样,一个人“美德”之感人更须借重他行为之高尚。 1912年,当“泰坦尼克”号巨轮即将沉没的时刻,盖根海姆先生毅然把自己的救生衣送给了一位女乘客,而自己则系好白领带,穿上燕尾服,“像绅士一样”从容地面对死神。尽管他的生命结束于黑暗的海底,而他那“君子之风”却长存于人世之间。 1957年的一天,歌曲作者梅瑟接到了一封来自俄亥俄州的信,那是一位与梅瑟素昧平生的塞迪女士写来的。她在信中建议梅瑟写一首以“‘有一天你心碎的时候,我会来到你的身旁,为你消除心灵的创伤”为主旨的歌。五年之后,梅瑟果然写成了《与你同在》的歌。从此,《与你同在》这首歌的词、曲作者便一直署名为“梅瑟与塞迪”,版税也对半分。因为这一条建议,塞迪及其继承人已获得了至少10万美元的收益。在我看来,慷慨的梅瑟先生也不失“君子之风”。“君子之风”,存之于心,付之于行,美则在其中矣!其实,这种高尚也决非仅存于生死名利之中。即便看似寻常的谦逊、礼让;隐忍、宽谅,甚至只是一种善解人意,又何尝不是一种”“君子之风”呢!1.选文题为“君子之风”,文中对“君子之风”的含义作了较充分的阐述。从“这种高尚也决非仅存于生死名利之中”一句可以看出,第二段和第三段分别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角度阐述了“君子之风”。而从全文来看,对“君子之风”的含义概括准确完整的一项是()A.优美高雅的姿态 B.勇于牺牲的精神 C.慷慨大方的气度 D.各种美好的德行2.选文开篇以谚语引入,接着通过类比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末段中的“‘君子之风’存之于心,‘付之于行,美则在其中矣”一句,强化了中心论点,句中‘付”字与第一段中的“____________”一词相呼应,这句话语意强调的重点是() A.“君子之风” B.存之于心C.付之于行 D.美则在其中《君子之风》答案:1.生死、名利、D2.一个人“美德”之感人更须借重他行之高尚;借重;C

《文化苦旅读书报告

10110013229 王运(10计本) 喜欢看小说,喜欢旅行,所以很小的时候,一个人总是对着地图发呆,幻想着自己可以 到这里,可以到哪里,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很多不同地方的样子,内心也充满了期盼,希望自 己快快长大,可以去看外面的风景。 后来渐渐的长大,读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对自然之物就更加的热爱,希望一次潭中 鱼可百许头的偶遇,盼望着自己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走遍中国。 到了温州大学,在摆满书籍的图书馆,无意中的寻找,邂逅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从 开始时翻动的喜欢,到最后的热爱,我发现我真的喜欢这本书,在《文化苦旅》的带领下, 我脑海去去了那么多地方,《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 《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 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 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 《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旅者语言独到,循序 善进,加上文化知识的补充,一次精神盛宴带给了我。让我也按下决心一定要进行一次旅行, 来完成我走遍中国这个从小到大的心愿。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为了奠定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 生活的真实,不论是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万里河川,无一不可入题。在《阳关雪》、《道士 塔》中,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文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行 了真实的还原;《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典雅柔 媚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文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人情演绎的形神 兼具。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动描述,有对王安石、李白、苏东坡、柳宗元 等书卷气息浓郁的文人骚客的敬仰;甚或还有江南名妓苏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 空门的李叔同等等,纵观《文化苦旅》,尽管纷纭丛生,但余秋雨却能出神入化,将万千物象 信手拈来,栩栩如生的付诸于笔端,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余秋雨而我也只能羡慕,不能复制,不过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用我的方式进行我的 文化苦旅。 在温州大学的第一年,爬了大罗山,对自己山水的一次考验,并写下《爬山小记》作为 纪念: 十月二日,余结伴同学八九,老乡七八与校友二三爬东南之大罗山。大罗山去温大五六 里,虽无奇水异石,景色到也青碧。及至山脚下,登山之路似山之一痕,时断时续实也有趣! 不禁想到张岱《湖心亭赏雪》中语句:"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今者虽未有湖心亭之雪,然天色稍阴,与山一青一绿交映,山路一痕,游者一从也不乏雅趣。 山路自小镇始,摄级而上,身边欢笑声不绝,心情自是怡然。徐徐而上,路之两旁,草 木从生,我自北来自是不知其名称,说来遗憾。爬至山之半腰,山势转陡,路之两侧,皆生 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有茂密处,横柯上蔽,在昼犹昏。呜乎,我也累乏不能动也。 路边有泉,冰凉清澈,泉底细石直视无碍。掬一把泉水敷于脸上,顿觉清凉。余是想濯足其 中的,然担心浊了这好水,也就止住。 登山之言不再赘述,及至山顶,虽无斧凿之胜景,人工之古迹,举目眺去,高山之景亦 足以畅叙幽情。山侧有小湖一湾,我本喜之,然湖水污而浊,喜色随之减半。湖畔早有人尔, 吾等也坐于其中,歇脚唱谈不失为美事。及至回来,有幽趣女生谈笑诗词、电影更是乐不禁 然。 古人常说:山水之美,古来共谈。今天不才,妄动笔墨谈山水之乐,实不是佳作。然山 水之乐让我不自禁也,不写难表吾心。是故嘱文以记之。-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

今天你娱乐了吗? ——《娱乐至死》读书报告 在《理解大众文化》这门课程中我们知道所谓的大众文化即人们广泛喜爱的一类文化。包括文化产品、文化现象、文化行为等,涵盖了广播影视、报刊书籍、日常生活等多个领域。随着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商业化的推进,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而娱乐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我们又应该以何种姿态面对它们呢? 首先,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媒介即隐喻。正如我们创造的每一种工具都蕴涵着超越其自身的意义。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文化的内容。 古人云:“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华露浓”。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这种介入却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娱乐至死》一书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我们都知道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而在率先进入工业时代的欧洲,印刷机的广泛使用大大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十七世纪,当欧洲殖民者到达美洲时,同时他们也带来了书籍和印刷技术。美洲的第一台印刷机诞生在1638年的哈佛大学,欧洲殖民者通过控制书籍,报纸等传播宗教思想和价值观念,以便于帝国的统治。在美国独立之前,印刷术已经传播到了美国的各个地区,印刷品也广泛传播在各类人群之中,从而形成了一种没有阶级之分的、生机勃勃的阅读文化。 在这学期我也选了《<论美国的民主>与美国的政治文化》这门通识课,这是法国社会学家托克维尔在游历刚刚经历了自由市场革命、西部扩展、以及杰克逊民主的快速发展的美国后写下的关于美国民主的一部作品。托克维尔在书中提到了一个事实:“在美国,各党派之间不是通过写书来反驳对方的观点,而是通过散发小册子,这些小册子以惊人的速度在一天之内迅速传播,而后消失。”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印刷术在信息传播方面的重要性。 出版于1704年的《波士顿新闻信札》是第一份连续发行的美洲报纸。这是美国人第一次涉足报纸,此后各类报纸层出不穷。他们甚至提出报纸是知识的源泉,是现代人每一次对话的灵感来源。因此谁控制了报纸谁也就控制了人们信息的来源。与报纸同时兴起的就是演讲和演讲厅的普及。在美国的15个州中有3000多个演讲厅,几乎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演讲厅,各行各业的人们在劳作了一天后都不约而同选择进入演讲厅听讲座,领略先进的思想文化。那时的演讲者和听众都习惯于充满书卷气的演讲,在那种喧闹的社交场所,除了语言,演讲者无所奉献,听众也无所期盼。而所有的这些都推动了纸质文化的传播。从17世纪到19世纪末,印刷品几乎是人们生活中唯一的消遣。那时没有电影可看,没有广播可听,没有图片展可参观,也没有唱片可放。那时更没有电视,公众事务是通过印刷品来组织和表达的。可以说印刷术控制了当时人们所有的话语权。 当然波兹曼花这么多笔触写印刷术的重要性及其对美国的影响并不是简单的梳理一下美国的印刷文化史。如果我们将其和八十年代的美国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书面文字推崇客观和理性的思维,同时鼓励严肃、有序和具有逻辑性的公众话语。在18和19世纪的美国公众话语,由于深深扎根于铅字的传统,其论点和表现形式是倾向理性的,具有意味深长的实质内容。典型的比如牧师和律师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