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在《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数学情境”是含有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情境,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它不仅能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也能为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第二学段的教学建议)。这些理念是针对过去数学知识的呈现过于抽象、缺乏现实情境的依托,数学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够等状况而提出的,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

在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研究有利于对小学生进行统计观念的培养。《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统计的基本要求: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质疑。基于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笔者认为创设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生活

情境,为学生提供可探究、可分析、可推测的事实,便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事物、看待事物。目前,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设计已越来越被广大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所认同。注重通过“情境”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供攀爬支架,课堂因此有了生气,有了效率。在学生眼里,数学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不再是由一大堆毫无实际意义的符号所构成的系统。但是,有的教师只把它当作点缀,还有一些教师因此迷失了教学方向,他们忽视了现实情境背后所隐含的数学线索,忽略了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有价值的情境必须蕴含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产生疑惑,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能促进学生进行较为深刻思考。

二、研究的内容

(一)《统计与概率》包含的内容

《统计》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的收集、记录和整理能力;

(2)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3)对数据和统计信息有良好的判断能力。

研究一:搜集有关统计教学中的创设情境案例,进行认识分析;

研究二:学习统计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思考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研究三:抓住统计教学的根本: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根据数据分析做出合理判断的意识和能力,进行创设情境的研究与实践。《概率》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可能性、可能性大小等知识。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

研究重点:

对前期搜集的案例集进行删除与必要的增加,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整理,建立统计与概率教学中情境创设资源库。

研究难点:

确定恰当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整理.

三、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成员:

李文会(朝阳区兴隆小学)赵瑞芬(朝阳区芳草地小学)马荣燕(东城区府学小学)田京旗(东城区西中街小学)组员分工:

李文会:制定研究计划,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研究。负责“感受统计的必要性”部分案例整理,主持完成课题的结题报告。

赵瑞芬:具体负责“概率”部分的案例收集整理,负责将情境中的一个教学案例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剖析与说明。

马荣燕:负责“分析数据、作出决策”部分的案例收集与整理,负责收集与整理研究过程中的收获与疑惑。

田京旗:负责“收集整理数据”部分的案例收集与整理,负责将情境中的一个教学案例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剖析与说明。

(二)具体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7年5月——6月27日)

①成立研究小组,确定研究课题,学习相关理论,为开题工作做准备。

②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对前期骨干班老师关于统计知识的案例收集情况统计

备注:有3个情境试用于各个年级段,概率部分没有案例。

对前期骨干班老师研究成果的分析:

(1)关于感受统计必要性:案例数量少,需要进一步搜集补充。(2)关于收集整理数据:第一学段数量较多,有重复案例,需要进行删减,第二学段内容较少,需要进行补充。

(3)关于分析数据作出决策;案例有些不完整,需要补充完整.并进行适当的补充。

(4)关于概率部分缺少案例。

2.实施阶段(2007年6月27日——2007年8月20日)

①第一阶段(6月27日——7月11日)

任务:认真阅读前期研究成果,确定分类标准。

要求:每位课题组成员认真全部阅读前期老师搜集有关统计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案例,并思考哪些需要删减,理由是什么,还需要增加什么方面的案例,思考如何进行整理分类,分类标准是什么。

7月4日课题组成员研究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分工。

7月11日课题组成员在组内汇报对工作进展情况,并进行大组交流。

②第二阶段(7月12日——7月18日)

任务:就“统计与概率部分情境的创设”,各人按照分工独立开展思考与研究,删除与新增一些案例。

③第三阶段(7月18日——7年28日)

任务:“统计与概率部分情境的创设”初稿完成。

要求: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组织课题组成员集体研讨,初步完成有关统计教学中创设的情境创设的资料库的分类标准,划出表格,对情境库进行初步的建设。

④第四阶段(7月29日——8月20日)

任务:继续修改与完善《统计与概率》教学情境库及教学情境的案例,并将课题组成员的资料进行汇总、整合。

要求:符合分类标准,案例情境清晰,语言简练。

3.总结阶段(2007年8月)

(1)整理整个研究过程资料,建立情境创设资料库及教学情境的案例。

(2)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四、研究成果

1.在上一期骨干教师的研究、收集的66个教学情境首先进行了学习与分析,我们发现在这些情境中有雷同的教学情境,有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脱离生活实际的,有与现实生活发生矛盾的教学情境,因此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与筛选,四位学员统一观念,保留其中的部分教学情境,适当增添了适当的教学情境作为本期的学习成果。

2.根据所筛选出的22个教学情境,针对小学阶段《新课程标准》对《统计与概率》教学情境的创设与收集,确定新的分类标准。

《统计与概率》教学情境创设组分类标准说明

2007年7月29日

我们小组全体成员在对上一期骨干教师研究成果整体分析的基础上,认真学习,研究,制定统计与概率情境创设组的分类标准。

一、上一期的研究成果分析:

《统计与概率》部分的教学情境上一期学员共收集教学情境的案例7 0个,分类标准是按感受统计的必要性,收集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这三部分分类的。每一情境都是一个片断,没有一个经历统计全过程的案例。

二、分类标准说明:

基于以上对前期骨干教师的研究成果的分析,我组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分类原则:充分利用前期研究成果,在原有的基础上,我要有所创新。经过集体几次研讨,统一意见,初步创造出分类表格。我们设想通过分类整理,真正达到研究目的。

1.把现有的经过筛选的情境统一编号,填入表中第一栏情境序号中。2.分析案例侧重反映出的知识点是什么,填入表中知识点栏中。3.每一个情境使用学段,填入表中,便于老师按学段查找。

4.案例中培养学生统计观念的侧重点是什么,在表中画钩表示。5.写出案例的使用说明。包括教师如何使用情境,学生学习的方法,情境创设的原则等的说明。

6.根据分类标准,将22个教学情境的案例进行新的筛选与修改,将语言进行净化,将情境内容进行修正与调整,使其更接近于教学的实际,更符合教师教学实际的需求。

7.建立《统计与概率》教学情境库及教学情境的收集案例。

五、研究体会

1.比较系统地了解了小学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统计与概率》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在教学中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具体要求,即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情境,这样便于学生在学习有关《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时,更能够从生活中搜集素材,将素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构成及目标要求

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分为三个学段、两个板块来叙述的,在1—6年级要求如下表:

2.了解了学生对《统计与概率》的需求所在,即借助生活事实用数学眼光的分析与观察,并用数字的形式,结合自己的旧知识对生活事实进行合理的推测。

3.通过学习,通过上网的收集,通过对自己教学实际的回顾,更加深了自己及时进行教学反思的意识,同时丰富了对此知识领域知识的认识。

4.建立了《统计与概率》的教学情境库和教学案例,为自己和自己的同仁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更有说服力的教学素材。

对小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的点滴思考信息社会中人们处处都面临着受随机影响的大量信息和数据,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景中,根据大量无组织的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概率与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不确定现象和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为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因此,统计与概率的基础内容应是一个公民必备的知识,是构成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可以缩短学生与现实社会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能用统计思想、随机观念等来解决现实问题,还有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提高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过程是学生提高能力的过程

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培养能力的过程,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实施。

数学交流主要表现在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统计活动中通常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师首先要提供学生积极参与的宽松环境,让每个学生有效地参与,同时也为

学生创设一个便于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明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由于独生子女更容易养成惟我独尊的性格,不会倾听别人,不会欣赏别人。因此,在统计活动中,教师更应关注学生间的人际交流、观点交锋及智慧的碰撞,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合作意识打基础。

此外。新课标实验教材中的统计活动,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空间。教师可以合理地支配教材,也可以结合教材特点和学校背景,改造教学内容,灵活安排统计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制成的统计图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的思考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于一种形式,不限于一种途径。通过活动既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统计和概率”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的过程

统计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就是“做数学”的具体体现,它在呈现形式上绝不是单纯的调查活动,它可以表现为课堂内的经历探索;也可以表现为课内外相结合;还可以是完全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调查活动。它是灵活、开放和形式多样的。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和对数学本身的探索中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因此,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正是

一种符合儿童天性的学习方式。他们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也在经历着数学过程,也在体验着数学思想,教师应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做数学”的过程中,而不是学数学,说数学。

比如在统计教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班会活动,目的是增进同学之间的互相了解和交流。首先让学生们自己选题,希望了解哪些信息:“同学们每天怎么来上学?”;“同学们喜欢读哪类图书?”;“同学们的爱好是什么?”;“我们最喜爱的运动是什么?”;“我们最喜爱的动物是什么?”……然后让学生们分组去调查收集数据,用表格归纳整理,并且制成统计图。比如从统计图中了解到喜欢动物故事的同学最多,根据这个统计结果,班里可以组织一个动物研究会,办一个动物图片展览,还可以把各种图表制成墙报、手抄报等,整个活动就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

三、“统计和概率”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发展思维的过程

统计活动狭义上讲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学生应该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都由学生自己决定。例如:在进行“组织比赛”(最喜欢的活动)、“买气球”(最喜欢的颜色)、“买书”(最喜欢的图书)、“抛硬币”、“统计生日”教学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本组同学“最喜欢的活

动”、“最喜欢的颜色”、“最喜欢的图书”、硬币的正反面次数、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然后全班交流把调查收集的数据整理制成统计图,让学生根据制成的统计图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自己解决这些数学问题。最后根据统计结果,由学生自己决定组织什么比赛、买什么颜色的气球、买什么书。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又是发展学生的思维的过程。

四、“统计和概率”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亲近生活的过程

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又能改善生活。统计教学活动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说“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亲近生活的过程。如:一年级下册的统计教学之后,可以向学生提出要求:这些内容在生活中什么地方可以用到?请你提出一个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并用刚刚学过的统计知识来解决你所提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仿照教材中的例子来联想到自己生活的一些问题,如一个月的天气变化情况(晴、阴、雨)、全班同学家中电器的拥有情况(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全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每次考试的分数段等等。又如:二年级下册的统计教学之后,可以要求每个学生回家参加“种大蒜“的实践活动,每天观察大蒜的生长情况,并作好记录。一周后让同学们把大蒜端到学校比一比“谁的大蒜长势最好”,然后根据大蒜的生长记录制成统

计图;并给优胜的学生照相留影,这样大大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同学们深深体会到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统计的知识来解决,而且大家在合作的过程中并不感到有什么太大的困难,这样的问题就比较切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在统计和概率的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看、说、想、动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必须注重儿童的日常经验,必须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在儿童充分活动的基础上,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的活动中去体验,去认识,去建构。因此,不能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单纯当作统计量的计算、统计图表的制作以及概念识记等活动来组织。

统计知识的教学

按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的儿童学习统计知识,从数学活动看,主要应经历如下一些学习:对数据的统计活动有初步的体验;解读和制作简单的统计图表;在活动中获得对一些简单的统计量(如平均数、众数、中数等)的意义理解;等等。

在这些学习内容的教学组织中,一般地看,有如下一些策略可以重点给予关注。

(一)注重儿童的生活经验

内容的组织与呈现要充分考虑到儿童已有的日常经验与他们的现实生活,使儿童在现实的和经验的活动中去获得初步的体验。

例如,分类、排列和比较是统计的基础活动,但对初期接触数学学习的儿童来说,他们参与这类活动的对象不宜是些抽象的数据,而是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实物。因此,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较多地考虑选择什么样的合适的情境,能更好

地激发儿童投入到分类、排列和比较等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去?一些比较有效的做法是,向儿童呈现一堆杂乱的物品,让他们去尝试进行分类,在分类活动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物品按一定的规则标准进行排列,并逐渐理解了按不同的规则标准就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为今后对数据整理与分析的学习打下基础。

又如,儿童对统计全过程的理解可能是有困难的,因为他们习惯的是面对已经给定的甚至是已经被处理过的一些数据进行思考和判断。因此,可以根据儿童的日常经验和兴趣,去设计并呈现一些特定情境下的现实问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多次尝试去不断体验。一些比较好的方式是设计情境。于是,他们就会尝试着先调查,面对一大堆杂乱的数据怎么办呢?这时已经构建的分类与排列思想就会提供帮助,他们可能就会将调查得来的那些数据贴在教室的黑板上,于是就构成了一幅象形统计图。接下来,学生们可能就会进一步讨论,哪一种的同学多些?同学们比较喜欢的集中在?喜欢的同学最少?于是,不仅帮助学生对的行为选择提供了帮助,而且对统计与统计量的意义也提供了理解上的帮助。再如,在统计量中,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平均数”,如何来组织这个内容帮助儿童理解它的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些比较好的方式是,向学生呈现诸如“明身高是1.45米,他根本还会游泳。那么,他到一

个平均水深1.25米的游泳池中,会不会有生命危险?”“小强所在的班级平均身高是1.55米,而小明所在的班级平均身高是1.45米。能不能判断小强和小明谁更高些?”。等具有现实意义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多次辨识来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二)强化数学活动

课程所组织的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使他们在经历一个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去体验和理解知识的内在意义。因此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不要将一些统计知识简单地当作对那些表示概念的词汇的识记,或者将它简单地当作一种程序性的技能来反复操练,而要尽可能地用一些活动来组织,以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然而,这些数据被这样罗列后,只是反映一事实,却还不能反映出某种具有规律性的趋势。于是,学生可能就会去进一步尝试将这些数据用条形统计图的方式呈现出来。可是,这样的图虽然直观地反映了在不同月份的体重的不同,但还是不能反映某种变化的规律性趋势。因而,学生可能就会再进行尝试,将这些数据用另外一种方式呈现出来。

(三)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

儿童对统计知识的学习,重点并不是能记住几个概念,能计算几个习题,能制作几个统计图表,关键是要能学会一些初

步的和简单的统计思想和统计方法,能将知识运用于现实情境。因为,一些普通的数学规则(知识)和特殊情境之间是有区别的,通常在特殊的情境中往往并不明确显示那些数学的规则性的成分。所以,在现实情境中发展儿童的数学素养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儿童可以在这些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效地获取知识和技能,增进理解;运用数学知识发现和解决一系列现实生活问题;处理由课程其他领域或其他学科提出的问题;对数学内部的规律和原理进行探索研究等。学生应当了解收集与分析信息的价值,懂得如何去收集信息,如何去解读这些信息,是这部分内容学习的一项任务。因此,可以设计一些实地调查的任务,譬如调查每天上午7:30到8:00这30分钟内,经过学校门口的机动车辆的情况。学生就需要分析,为什么要选择早上的这段时间去调查?将这些机动车辆如何进行分类更能说明问题?要调查多少天才比较合理?得到的数据应如何来整理?从这些调查获得的数据中,可以获得什么样的解释?等等。

概率知识的教学

小学阶段的儿童学习概率知识,从数学活动看,主要应经历如下一些学习:对不确定现象有初步的体验;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并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在活动中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等等。

在这些学习内容的教学组织中,一般的看,有如下一些策略可以重点予以关注。

(一)活动的体验性

儿童对现实世界的不确定现象是通过大量符合日常生活经验的和有趣的活动来获得体验的。在开始学习这部分内容前,经验已经支持了学生对一些诸如“肯定”、“经常”、“偶尔”、“不可能”等词汇的理解与运用,一个比较好的教学组织策略就是,设计一些有趣的日常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活动去进一步体验这些不确定事件的存在以及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例如,组织一些让学生去尝试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活动,诸如“下周一本地气温下降”、“小明外语朗诵成绩全班第一”、“从装满红球的袋子里摸出的都是红颜色的球”、“天阴沉沉的,马上要下雨了”、“小明有自己的父母”等来让学生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需要指出的是,在组织这类活动的时候,要注意儿童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在里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二)游戏的引导性

大量的实践表明,利用游戏来引导儿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等可能性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策略。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很多时候,儿童是在游戏中体验与建构数学知识的。因为游戏不仅能激发儿童的思维,还能促进儿童策略性知识

的形成。

所以,在小学阶段的数学阶段中,要注重学生的天性,从而能更好的开展教学。

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的背景下,做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依据学生自身特点,展开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学,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主动获得发展。为实现这一目的,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去 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环境,是新课改能否真正实施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本节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前后联系,科学、合理地设置问题情境,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分析、思考问题。教师要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一、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因此在教学时适时的穿插一些趣味性话题可以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1】在进行《细胞呼吸》教学时,教师讲述:我们知道,水果储存太久后就没有甜美的滋味了;萝卜放久后会空心;过了冬的蒜瓣会变轻,这是为什么?把手伸进潮湿的种子堆里,会有烫手的感觉这又是为什么?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会对这些问题作出一定 的反应,在此基础上,顺势也将学生引导到本节的教学内容上。这种由知识的实际应用创设的问题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学生的学习便会兴趣盎然。 【案例2】在《遗传规律》的教学时,开始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英国近代有一大文豪,名叫肖伯纳。有一位女演员读了他的作品,便生爱慕之情,向肖翁写信求爱。信中写到:“你是如此的聪明,我是这般的美貌,倘若我与你结婚,生下的孩子既有你的聪慧,同时又具我的美貌,岂不是很好吗?”肖翁幽默地回信说:“也可能生下的孩子,具有你的智慧和我的容貌,那岂不糟了吗?”对于这种针锋相

创设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创设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改革工作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教学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创设情境教学法就是其中一种。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去,也改变了传统的灌输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被应用得越来越广泛。 一、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在学生阅读语文教材的过程中不断渗透情境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从而将场景以及语言充分结合起来,并让学生针对句子或是短文进行有效训练;第二,将作文教学融入情境教学中去。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让学生可以在这种情境中充分思考和想象,从而激发出不同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写作能力;第三,充分运用语文课堂教学时间,通过图片以及音乐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不同的场景中去,并通过感受这种场景,进而有效促

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第四,对以上三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进行运用,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 二、情境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积极导入情境 按照事先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建一个更为真实的学习环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或是为学生选择一些相关的音乐,从而有利于教学情境的顺利开展,这些教学方法都会对学生的感官产生极大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走进教学情境。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能充分了解情境教学中的不合理地方,充分转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二)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 在情境教学过程中,学生在通常情况下都喜欢一些和生活相关的文章。因而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保证学生可以更好地进入到生活中的教学情境中,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也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不良情绪,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可以变得更加丰富和愉悦,因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挖掘出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鲜花和星星》这一课时,这些事物都是和学生生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Word文档(2)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将化为灰烬。”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才能达到:思有方向,学有目标,获有新知,用有创造的目的。 新课导入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课堂教学的展开,学生注意力的集散,都与新课的导入有关。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要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巧妙开头,给学生创设一个“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情景,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积极状态,为学习新知奠定必要的心理基础。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若能在开始就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扣人心弦,对上好一节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有各种各样的引入方法,在本文中将探讨以下八种方法: 数学新课导入是教学首要的一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研究课堂教学艺术,尤其是探究科学的“课堂导入方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堂成功的数学课离不开一个精彩的“课题导入”。“灵巧的导入”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迪学生智慧的灵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导入方法是必须掌握的一种教学技巧。 新课导入,就是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把学生领进新知识学习的“大门”。它是整个课堂教学中的开场白,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所谓优化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设计就是教师在设计新课导入环节时充分考虑新课程理念、教材、教师、学生四者的关系,设计出各种各样、妙趣横生且具有数学学科特点的导入,激发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优化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设计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新课导入环节的设计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有些教师对新课导入的作用认识不足,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新课导入无足轻重。在新课导入过程中往往方法单调,枯燥无味;或洋洋万言,喧宾夺主;或离题万里,弄巧成拙;或缺乏准备,演示失误。他们的这些新课导入很难从心深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和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从而也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般无法达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因此,如何优化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设计,直接关系到能否尽快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现实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设计,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探究,谈几点个人的体会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课堂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良好开端,每一节课的开头好坏,决定着本节课的效果。可见,能否恰当的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 果,也是能否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密切相关。本人

研究论文:情境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86059 学科教育论文 情境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 研究 何谓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设接近孩子理解范畴的具体问题情境,导入课程内容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提倡的“教师为主体”相反,它主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通过根据教学大纲创设的问题情境,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变“被动灌输”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 一、情境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实践中的意义 1.情境教学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从小学进入初中,学生的知识累积已经到了一定程度,独立思考能力相对也不断增强,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刨根问底,而情境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地为学生着手实践以及解决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当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求答案时,必然需要通过自己查阅相关资料获得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情境教学能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知欲,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生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教师通过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心理,例如,讲植物的呼吸作用,可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刚种下去的树都要剪去大部分的枝叶?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断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境教学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其积极主动性 学生总有一天会走出校园,步入社会。情境教学极大地保护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敢于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参与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积极表达自我,展现自我,长此以往,这会发展成为他们人格的一部分,在未来的工作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情境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实践 1.利用实际生活场景,水到渠成地引入课程内容 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基本贴近学生生活,许多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场景都能在书中找到相关的解释。教师在初中生物课堂充分利用这些生活小场景,以生活为主题,创设问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Word 文档 (2)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将化为灰烬。”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地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才能达到:思有方向,学有目标,获有新知,用有创造的目的。 新课导入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课堂教学的展开,学生注意力的集散,都与新课的导入有关。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要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巧妙开头,给学生创设一个“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情景,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积极状态,为学习新知奠定必要的心理基础。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若能在开始就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扣人心弦,对上好一节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有各种各样的引入方法,在本文中将探讨以下八种方法: 数学新课导入是教学首要的一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研究课堂教学艺术,尤其是探究科学的“课堂导入方法”,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堂成功的数学课离不开一个精彩的“课题导入”。“灵巧的导入”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启迪学生智慧的灵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因此,导入方法是必须掌握的一种教学技巧。 新课导入,就是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把学生领进新知识学习的“大门”。它是整个课堂教学中的开场白,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所谓优化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设计就是教师在设计新课导入环节时充分考虑新课程理念、教材、教师、学生四者的关系,设计出各种各样、妙趣横生且具有数学学科特点的导入,激发学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状态,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优化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设计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新课导入环节的设计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有 些教师对新课导入的作用认识不足,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新课导入无足轻重。在新课导入过程中往往方法单调,枯燥无味;或洋洋万言,喧宾夺主;或离题万里,弄巧成拙;或缺乏准备,演示失误。他们的这些新课导入很难从内心深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达到启迪学生思维和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从而也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般无法达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目的。因此,如何优化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设计,直接关系到能否尽快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现实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优化初中数学新课导入设计,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探究,谈几点个人的体会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课堂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良好开端,每一节课的开头好坏,决定着本节课的效果。可见,能否恰当的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也是能否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密切相关。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将问题情境导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诱发学生自我探究、主动学习。

(完整版)英语情景教学法

英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 情景教学法是在课堂上设置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情景来学习和使用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引入和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和技能,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情景教学法能使学生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思维和顿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自觉活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的精力去做事体。”情景教学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学中,巧用情境教学法不失为一条锦囊妙计。正如布鲁姆所说:“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 现行的中学英语教学由于缺乏语言环境,课堂40分钟的利用率如何,直接影响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和智力的开发。因此,应在初中英语的课堂教学中主动应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消除他们因为缺乏语言环境而产生的畏难情绪,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以下几种创设情景境的教学策略: 第一、运用游戏创设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游戏是人类从儿童成长为成人的过程,是极自然的事,游戏注重过程的体验,在赋予儿童娱乐体验的同时,也促进儿童认知、情感和生活技能的发展,使学生在笑声中更有效地学习,更快地吸收知识,它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备受学生欢迎。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巧妙运用游戏,能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自信心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能使学生达到乐、学、练的结合及思维与想像的发挥。在适宜的情境中,用较短的时间达到最佳的效果,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多种能力,启发思维和想像力,对培养情感与个性都有很大的作用。

如何进行课堂导入和创设教学情境

如何进行课堂导入和创设教学情境 宫小崔永生 情境教学随着改革大潮进入课堂教学,通过教师调动学生,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景中扩大,幻化成各种意境。教学中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好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好数学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创设出生动活泼的“高效课堂”的教学氛围呢? 一、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 优化课堂教学的导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是上好每一节的前提。一部好电影,精彩别致的开头能迅速地吸引住观众,让人产生非往下看的强烈欲望;一首好歌,只要前奏一响,就可拨动起听众心灵中的琴弦,真可谓“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和谐自然发展定下基调,有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 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的导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水平,是一项值得研究的教学艺术。我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极其注重探索和掌握数学教学的导入艺术,通过实践,使数学的课堂教学取得了教好的效果。现将我的一些思想与方法提出来供大家研讨。 (一)、问题导入新课 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的未知问题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这种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因此,在新课导入中,以导为主,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 例如,教学《元、角、分》时,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人民币换算时,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我创设了“乘公共汽车”的情景,出示妈妈和小明一起去乘公共汽车图片,可是妈妈带了10元纸币,公共汽车单一票价时1元5角,恕不找零,于是出现了兑换零钱的场景。如果你是小明该如何解决呢?学生们都急于帮助小明,各抒己见。有的说10元换2个5元,10元换5个2元,10元换10个1元等。但由于学生中大部分还

初中生物情景教学的方式方法论文.doc

传统教育主要以文字形式传输给学生,而情景教育模式更多地将文字转化成图像,或者转化为学生更易于接受的表现形式,更具生活化与生动性,促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体验 中接受生物知识。 二、生物课程中运用情景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将生物进行分门别类,简化属性研究。初中生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僵硬地生搬课本内容,要注意灵活调度,将生物种类按照不同属性分门别类,总结其相同性与差异性,化繁为简,使学生直观地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生物老师以这样的方式对自然界生物物种进行归类与定性,使学生对繁复驳杂的生物物种有了清晰明了的认识,为学生扫清了不少学习障碍,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使生物课程具有故事性、活泼性。生物学科属于理科范畴,具有理科学科的特性,知识点繁杂且没有人文联系。实验研究表明,人的右脑对人文思维具有很大的敏感性,虽然人的左右脑有着不同类型的分工,但要是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同时调动左右脑工作,那么学生的学习将会事半功倍。所以生物老师不妨将生物知识要点融于故事中,充分调动学生大脑思维,而且学生都有爱听故事的天性,以讲故事的形式教学,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普及生物研究史。初中生物教学缺乏对学生普及生

物研究史方面的重视,在教学资源方面,没有一个系统的生物研究史,所以教师要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多向学生渗透人类的生物研究历史。普及生物研究历史,是开展情景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讲解学者对生物领域的不断钻研及积极探索的经历,向学生展示一幅生物研究史的漫长画卷,实现教育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学生从一个个研究故事中体会到生物研究的乐趣,对生物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四)开展生物实践活动。生物学课由于本身的物质属性,因此有很多实验实践机会,但是在以往学校教学中,过多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生物实践活动,导致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低下。所以如今学校要多鼓励学生进行生物实践活动,运用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两种手段,双管齐下,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研究实践活动可以从微观到宏观,从使用显微镜观察植物表皮细胞到长期观察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观察对象可以从鱼类、鸟类、两栖类升级到哺乳类动物,总之,生物学涉及方方面面,老师要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使学生向综合素质型人才转变。 三、情景教学的作用 情景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重要的是全面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是应试型人才,知识认知只停留于知识表面,但是运用情景教学手段开展的教学模式培养的是综合性的素质型人才,不管从动手能力方面,还是从创新意识方面,都比传统方式培养的学生更胜一筹。

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闲暇出智慧。”心理学原理也告诉我们,在美、愉快、和谐、宽松、活跃的情境中,人的智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设置教学情境,其实也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课堂,参与课堂的教学。本人对曾对学校的500名学生设计了如下的问卷调查,如表1: 通过对学生大量的问卷调查显示,学生语文课堂上的精力流失率和高效学习率与教师的情境创设等等因素息息相关。学生比较喜欢教师采用游戏、谜语、诗歌、对联等创设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利用好的气氛促使学生不断地进行深入探索。比如说,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时候,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学生熟知的《水浒传》片段创设情境,学生立马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接着再趁热打铁,让两位学生采用提前准备好的小品,分角色朗读,进而分析人物形象,从而将课堂推向一个小高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下面我主要针对日常教

学方面,谈谈有关的方法: 一、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中的实物主要指实物、模型、标本等。课堂上能够呈现出丰富生动的直观形象,以语文课为例,可以通过播放影像等,让学生感知,也可以呈现标本等,让学生立足于对这些标本的感知和观察,产生浓厚的探求真知的兴趣。例如学习《台湾蝴蝶甲天下》一课时,找出相关的蝴蝶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观察能力。而图像是一种直观的工具,它包括板书、挂图、录像、电影、电脑等电教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生动的形象,启迪思维。 比如,在学习《我的四季》的时候,我提前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四季的图像,我让学生观察图像,学生通过观察图像的特点说出自己的感知,并借此引导,因为这是学生实实在在的感知,是他们的知识储备,整堂课发言积极,课堂学习气氛浓厚,我看到了学生脸上洋溢的满足感。 二、借助动作和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以姿势助语言,打手势,从语文的角度来说主要指表演。克里夫兰州立大学的一位物理学教授杰尔?华克,为了引起他的学生对于分子黏着性的兴趣,他在汤勺上吹气然后放在他的额头上。他解

小学数学常用的几种创设教学情境方式

小学数学常用的几种创设教学情境方式 发布者:孟庆民发布时间: 2012-6-19 17:26:03 一、联系实际,创设生活情境 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如“分类”、“确定位置”、“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等。目的就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教学“分类”时,我巧妙地利用教室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组织教学: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再将这些物品打乱,将卫生用品放在讲台边,黑板擦、粉笔随处放,接着我再邀请学生来帮忙整理,恢复教室原本的整洁。通过简单的对比,学生立即明白了“分类”的好处以及分类的要求,之后实施分组教学,给每一组一定数量的文具和学具,让学生们动手分,教师只负责巡回检查,分完学生交流自己分类的方法,让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利用分类的知识来解决常见的问题:如整理书包,考虑怎样分类比较合适;回家后整理衣柜等。 情境的创设使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体会到数学如此贴近生活,如此有趣. 二、问题设疑,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创设问题情境,它是数学再发现的源泉,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我总是精心设置悬念、冲突、矛盾,里面包含着种种实际问题,而且为学生感兴趣,但是学生现在还不知如何去解决它,从而把学生想要解决或解释某个实际问题的愿望转移到学习新课的认知兴趣上来。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请同学们量一量自己准备好的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告诉我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我迅速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同学们都感到很惊讶!“为什么老师能很快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学习了今天的新课,你们就明白了。”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三、运用媒体,创设多维情境。 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如利用多媒体演示,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移、拼,变成一个长方形,不但能清楚地揭示平面图形的内在关系,而且还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奥秘。 新教材每册都编排了“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不够丰富,如果

创设教学情境 促进有效学习

创设教学情境促进有效学习 发表时间:2010-12-24T11:09:44.07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1期供稿作者:吴贤锋 [导读] 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开始环节,也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 ——以《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为例 摘要: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情境的创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整合、思维的深化、能力的升华、个性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境;教学效果;历史 作者简介:吴贤锋,任教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邱隘实验中学。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指出: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经历和兴趣,充分考虑他们的学习心理需要,重视心理反馈。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情境的创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整合、思维的深化、能力的升华、个性的发展。笔者在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四课《悄然转变的社会生活》的教学中使用了情境教学法。这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因地制宜重新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和提升,从而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情境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环节。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开始环节,也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和课堂总结等是密不可分的,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导入得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在开始上课之前,笔者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断播放清末民初的经典老歌《天涯歌女》,同时不断播放反映近代社会生活的老照片,指导学生观察照片:三轮车、马车、电车等。微妙的音乐,直观形象的图片,仿佛将学生带到了清末民初的十里洋场上海滩,使学生尽快融入到学习情境中,激发起学习的热情,与历史发生碰撞,唤起内心的求知欲望: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二、情境导学 本环节,笔者创设了以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教学任务: 1.创设虚拟情境 本课教材内容少而单薄,内容之间没有内在联系,若平铺直叙依次讲解,显得呆板无趣,可能会造成课堂中容量偏少、氛围沉闷、内容生涩的现象。笔者在认真研读教材之后,将内容进行了加工与重组,创设清末民初一个虚拟家庭情境,将课本内容完整地串了起来。 第一块是一对生活在清末民初的母子的家庭对话: 小明:妈妈,外公来电报啦! 小明妈(看完电报):外公过几天要来上海看望咱们啦! 小明:从昆明到上海那么远的路,那得花多少时间呀? 小明妈:现在交通便利,外公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到上海,全程只需短短的几天。通过对话,组织引导学生学习当时新的交通、通信工具。 第二块是家庭生活片段。通过看电影、拍照片、看报纸等组织引导学生感受当时人们精神生活的变化;通过送小明上学组织引导学生学习当时教育制度的改革;通过外公南京之行,感受民主。 第三块则是外公的困惑。通过小明家父母的地位和一则征婚广告,组织引导学生学习当时妇女地位的提高和人们婚姻观念的变化。 通过一个家庭、一户普通人家的平常生活来演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种以小见大,由个性到共性,由个别到一般的方式,容易让初中学生理解和接受,使原本沉闷乏味的课堂增色不少。它大大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了近代,让他们穿越时空,身临其境,体验历史,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了知识的整合。 2.创设矛盾情境 本课的重点是感受人们“生活中的变化”和“头脑中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大量素材,以感受为主,教学任务比较轻松,但缺乏深度。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创设矛盾情境,培养学生提取信息与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在感受新的交通工具后,笔者补充材料:近代史上最早的吴淞铁路系由英国怡和洋行于1876年以修建“马路”之名兴建。1877年10月,吴淞铁路由中方赎回,清政府随即下令拆除。上海、苏州等地的145名华商联名上书,请求让吴淞铁路继续营运。12月18日,路轨全部拆卸。就在吴淞铁路被拆不久,开平矿务局为解决煤炭运输问题,在洋务派大臣的鼎力支持下,开始兴建从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从而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1881年,官督商办的唐胥铁路修成。在此组织学生思考:英国洋行为什么要在中国修建铁路?清政府为什么要拆除吴淞铁路而又兴建唐胥铁路?华商为什么要联名上书,请求让铁路继续营运?通过思考,使学生认识到:轮船、火车、电报、电话等交通、通信工具的发明是工业革命的成果。它们的传入,一方面便利了交通运输,促进了人口的流动、信息的交流,并进一步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便利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掠夺。但从根本上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3.创设生活情境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社会历史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境,营造出良好的情感体验氛围,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在组织学生学习新的通讯工具在中国的出现时,笔者补充了电话的发展简史,告诉学生,当时的电话根据英文的译音,称为“德律风”,引导学生查找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生活用品的称呼的来历类似于电话。另外,笔者还组织学生查找有西方风格的宁波建筑,使学生认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创设自主探究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本文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现状,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探索了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创设情景学习兴趣实践探索情境教学 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最好老师,而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谓情境教学,通常是要学生先感知形象,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边体验感受边促进内部思维积极活动的一个过程。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凭借情境,把知识的教学、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以及道德情操的陶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创设人际和谐的情境,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因此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也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因此,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教学中应重视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发扬学问中的自由和组织管理上的民主,力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自觉、自主地学习,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 2 贴近生活情境,激发学习热情 知识源于生活,同时也能创造生活,现实生活是教学活动的丰富源泉。因此,教师能把抽象的知识与丰富多彩的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教学情境展示给学生时,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能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学生角度出发,去发现和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共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特别是要紧密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设置一些贴近日常生活的真实情景。同时,努力将学到的知识融入真实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体验知识的内涵,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中。 3 创设探索、研究的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时,不仅能产生情感迁移,而且会使注意力特别集中和持久,学习和交往能力也能迅速提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是

高中生物的课堂情境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314604293.html, 高中生物的课堂情境教学 作者:闫晗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9年第47期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中需要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为他们营造出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让学生可以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生物课程教学效率,让学生做到积极探索和直面应对。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情境 生物是一门研究自然、植物、人类、动物等生理、构造、进化等的科学。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偏向记忆、实验和少量的计算。但是通过高中的教学情况来看,课堂比较枯燥,实验的实际操作情况比较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问题情境教学的引用,非常有效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枯燥问题,灵活的运用问题的创设迅速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问题的拟定和情境的创设,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本文主要就高中教学现状和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实施展开分析,为教师创新教学手段提供参考。 一、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现状 高中生物作为理科综合,在目前的理综占据的比例为12%到15%。因为比例和分数的问题,学生并不太重视生物学科的学习。另外高中生物的教学主要的计算集中在高中学习阶段的后半部分,前阶段的学习基本属于知识的记忆。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专注度不统一。其次生物的实验教学缺乏实验的设备和基础,实际的实验教学很少,学生在后阶段的综合性生物学习中会有较大的困难。这些问题综合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 2.教师教学现状 高中的生物教学老师的教学手段比较落后。主要还是靠口述和课堂授课为主。在前阶段的生物基础知识教学中,主要是硬性记忆教学的方式,学生的实际理解和记忆程度偏低。在生物计算的部分,比如:基因的遗传、突变、染色体等问题上,需要复杂的计算和比例的计算。教师主要是通过引导、案例计算演示等方式教学,由于本身的学科比例不大,加之学习兴趣的问题,学生在这一段的学习很难被很好的应用。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和实施

语文教学情境创设和情景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语文教学情境创设和情景教学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那么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如今,学生的知识构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建构获得的。而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末倒置,导致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甚至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

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面对丰富的新课程资源,更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探受刺激、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和积极思维的过程。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尊重,使教学活动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建构适当的问题情境,注重现有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1、研究目标: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怎样创设情境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怎样创设情境 学生对生物教学不感兴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生物知识都是一些陈述性的知识,枯燥乏味,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有目的的创设趣味情境,学生在趣味情境中有了学习兴趣,就会自然的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了。 1、创设谜语情境 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形象又简单的谜语,学生对猜谜都是很感兴趣的,他们都很愿意参与其中,在猜谜的过程学生的大脑会兴奋起来,从而顺利的进入教学情境。例如:“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除八卦阵、单挑飞来将。”这样的谜语很容易让学生注意力被吸引到生物知识上来,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2、创设故事情境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他们对故事还是情有独钟,教师通过创设故事情境,就可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中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讲有关细菌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讲巴斯德实验的故事:19世纪时候人们还不知道细菌是从哪里来的,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设计了一个实验,他把肉汤灌进两个烧瓶里,第一个烧瓶是普通的烧瓶,瓶口向上;而将第二个烧瓶在火焰上熔化弯曲成鹅颈一样的曲颈瓶。然后让肉汤煮沸,再冷却。两个烧瓶都敞开以便外界的空气可以与肉汤表面接触。仅仅过了三天,第一个烧瓶里就有了微生物,第二个烧瓶里却没有。四年后,第二个曲颈瓶里的肉汤仍然没有变质。之后提出问题:“广口瓶中的肉汤为什么变质了呢?而鹅颈瓶中的肉汤为什么没变质?”一下子学生的好奇心就被激发起来了,很容易他们就进入了学习情境中。 3、创设游戏情境 初中生贪玩好动,游戏是他们的最爱。如果教师能设置一些游戏,就会满足他们爱玩的天性,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思维活动动起来,进而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生物的进化这部分内容时,讲到在生产劳动中产生了语言,以及语言的作用时,就可以设计游戏吸引学生参与:教师比划动作让学生猜,再由同学比划的动作互相猜,游戏规则是不许用嘴提示。很多的学生积极性都很高、他们纷纷跃跃欲试,都想证明自己不说话也能表达出自己意思。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主动进入了学习情境。 二、以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疑问是探究发现的起点,只有善于营造问题情境,才会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在对问题的求索中主动探究,求得问题的解决。 1、以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将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的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究。例如,在讲到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条件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给学生出示这样的问题:为了维持生命,你认为最重要的六样东西是什么,写下来,之后逐个推敲,把不必要的去掉,直到缺一不可时停止。然后教师再请学生说出原因。这样,学生就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了他们需要掌握的问题。 2、以认知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首先,教师要善于引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协调,使学生之间在认知上产生矛盾冲突甚至形成激烈的辩论。例如:克隆羊多莉究竟像谁呢?这个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争论,使学生在争论中深化对知识的内涵的理解与把握;其次,通过

教学情境创设与情境教学模式的研究计划

《教学情境创设与情境教学模式的研究》研究计划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和价值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一些教育家,如苏格拉底、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都曾提倡和实践过情境教学,在他们的教育论著和教学实践中留下对情境教学的思考与经验。古希腊教育苏格拉底从事教学,常常给学生创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他借创设问题情境启迪学生,激励学生主动求知。美国教育家杜威也十分重视问题情境教学,他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创设情境,依据教学情境确立的目的,制定教学计划;利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实施教学计划和评价教学成果;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学改革中,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在大自然多彩的情境中,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对问题情境教学作了有益的实践和开拓。保加利亚的心理学家洛扎诺夫,他在长达9年的“暗示教学法”的尝试,取得了惊人的轰动效应的教学成果。“暗示教学” 的根由就是问题情境教学。就是利用一定的情境,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启发学生自觉学习、寓教于乐,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而现代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真实环境的创设和模拟,并把问题情景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 1 - 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和教师正在对情境教学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教学,并取得了效益。对情境教学的研究,是从1978年李吉林进行情境教学法实验正式开始的。迄今,情境教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理论方面,李吉林著有《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情境教学理论与实践》、《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学的诗篇》、《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与情境教育》(合著),马樟根、吕达主编《李吉林与情境教育》,李庆明著《李吉林与情境教育》,韦志成著《语文教学情境论》等;在推广运用方面,广泛开展实验,建立情境教学研究所,出版《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

情境创设 激发兴趣

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习作教学在语文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又有诸多的困惑,不知如何让学生在写作时文思泉涌,信手拈来,让学生认为写作是件快乐的事情。而我们的口语交际与习作又有着密切的关系,作文的基础是说,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写,这样无形间就加快了习作的速度,学生有说的,肯定有写的。那么怎样让口语交际走进课堂,为每个孩子提供说的机会,听了十节课,我想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情境创设的生活化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我们教学的源泉。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也以“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成为教学的宗旨。倡导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已经成为习作教学的共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就口语交际与作文的关系做出过论述:“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是第二性的。在作文教学中,不能舍本抓末,饮水忘源,理应兼顾并重。”从这段论述中,不难看出口语交际与作文的关系,因“由说到写”,这就体现了口语交际水平的重要。在《劝说》口语交际中,老师就列举出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来实行劝说-----劝爷爷不再吸烟。这个话题接近学生的实际,学生自然有话说、想说,这样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口语交际仅仅一个空洞的话题,如何让它在学生们面前鲜活起来,那么我们就应该专注于学生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的入手,相信这样能让学生们都动起来,有话说。 二、情境创设的新奇有趣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应该说,现在的课本编写非常注重趣味性,尤其是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更是抓住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实行的编排,引起他们阅读的兴趣,从而愿意去读、去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赖于教师的有趣设计、灵活变通。这个点我觉得在《教你学一招》和《推荐一本书》这两个口语交际中表现的特别浓。老师开场以一个精彩的魔术表演了吸引住了所有学生的眼球,马上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给调动起来了,为本次的口语交际来了一个精彩的开始。在《推荐一本书》中老师以新书发布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